考场议论文的起承转合

2024-11-11

考场议论文的起承转合(精选3篇)

考场议论文的起承转合 篇1

现在考场作文的关键在三个方面:写准 (审题准确) 、写顺 (结构清晰、条理清楚) 、写好 (有文采) 。而这种“起承转合”式结构最大的好处是能使文章结构清晰, 避免走题。学生写作中不至于出现要边想边写, 甚至中途卡壳的情况。元人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一篇之中, 先立大意, 起承转合, 三致意焉, 则工致矣。”可见古人对此技法作了肯定。现以一篇学生升格作文为例, 谈一谈如何在议论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起承转合”结构写作训练指导。作文题目如下:

在日本的许多城市中, 高楼的窗户上总有一些红色三角形的标记。这个记号标志着这窗户可以从外面打开, 原来, 这是消防队员的救生通道, 这个小小的红色三角形标记得到了大力的推广, 可见日本人总是在小处做出“大制作”。而中国人在传统思 想上崇尚 “举重若 轻”、“治大国如烹小鲜”, 对于生活中的大事件推崇从小处从容应对。

面对“小”和“大”, 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经历、社会见闻、阅读体验中都有不同的理解。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 自定立意, 自拟题目, 自选文体 (诗歌除外) , 写一篇作文, 字数不少于800字。

一.看“起”, 这属于文章的“风头”部分 , 字数应控 制在100字左右。对于材料作文来说, 开头的写法多种多样, 可以是开门见山、可以是引用名言、也可以是排比段开头等。不过我觉得最好还是简述材料, 然后三言两语点明观点。

[学生习作]日本是一个注重细节的国家, 当你漫步在日本的街道上, 你会发现, 路边并不会像中国那样, 垃圾遍地, 而是错落有致, 一尘不染, 所以, 当你知道这些后, 再想想 , 日本在二 战后经济 迅速发展 , 也就不足 为奇了。得 出这个结 论 :细节决定成败。

[升格习作]日本人总是在小处做出大制作, 而中国人对于生活中的大事件推崇从小处从容应对。 (引材) 不同民族对于大和小的关系理解有时截然不同, 但细看却也息息相关, 辩证统一。 (分析) 辍笔沉吟、掩卷沉思, 方悟材料启示我们:人处世上, 要正确处理小和大的关系, 往往大成就源于“小处”。 (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观点, 我也进行了修改, 因为考虑到话题是:“小”和“大”。)

[修改理由]简单概述材料, 分析材料, 然后点明观点。这样做的好处是:委婉地告诉阅卷老师, 我的观点是从分析材料而来。这样就能有效避免离题。

二.看“承”, 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可以采用“2+1”的模式 (即2个正面例子加一个反面例子) , 是对观点的承接, 需展开论述。

[学生习作]细节决定成败, 这需要我们在生活学习中, 要从细微的事做起, 注重细节。张瑞敏, 海尔集团董事长。初任这一职位时, 海尔只是一 家濒临倒 闭的电冰 箱厂。他到任后, 确立了“以质取胜”战略, 狠抓产品质量, 不放过一些细微的事, 从细节抓起。从海尔砸冰箱事件成功起, 终于经历20多年的不懈努力, 海尔成功了。我们不禁要深思:为什么海尔集团能从一个亏空147万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成为全球 知名的家 电第一品 牌呢 ?不是因为巧合, 而是因为海尔家电那过人的 质量 , 一个从细 节抓起 , 严把质量关的品牌怎能不成功?所以在生活中, 在学习当中, 都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 正所谓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细节决定成败, 如果违背这一法则, 最后只会走向失败, 落得个独自悲叹的下场。还记得美国的挑战者号吗?1986年1月28日, 挑战者号发射升空后73秒, 空中突然传来一声闷响, 挑战者号爆炸, 飞机上的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是什么导致这一事故的发生呢?出人意料, 原来由于飞机右侧固体火箭的助推器连接处的O型密封垫圈, 却带来了如此惨重的后果, 可想而知, 注重细节是多么重要。记住不要忽略, 有时小问题会引起大事故。

[习作升格]张瑞敏, 海尔集团董事长。初任这一职位时, 海尔只是一家濒临倒闭的电冰箱厂。他到任后, 确立了“以质取胜”战略, 狠抓产品质量, 从细节抓起, 不放过一些细小的事, 如海尔砸冰箱事件等。在1995年, 海尔提出“星级服务”战略, 宗旨是:用户永远是对的。把用户真正当成了衣食父母, 不断给用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终于经历20多年的不懈努力, 海尔成功了。我们不禁要深思:为什么海尔集团能从一个亏空147万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家电第一品牌呢?不是因为巧合, 而是因为海尔家电那过人的质量, 一个从细节抓起, 严把质量关的品牌怎能不成功?所以在生活中, 在学习当中, 都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 正所谓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从小事做起成就大事, 个人如此, 整个社会, 一个民族亦然。诚信少年徐砺寒勇于承担责任的诚信行为感动了扬城;天津的哥马志刚拒收了一位盲人的车费, 表示“我不伟大, 我挣钱比你容易”感动一个又一个人;重庆八名女生齐心协力救助摔伤老人感动中国。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 却给这秋冬季节注入了温暖的力量。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看似微不足道的爱心传递, 折射出的却是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大美德, 他更让我们相信, 小善举可以改变大社会。

还有那“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在耳畔回荡, 如果违背这一法则, 往往一个小小的错误或大意就会带来严重后果。还记得美国的挑战者号吗?1986年1月28日, 挑战者号发射升空后73秒, 空中突然传来一声闷响, 挑战者号爆炸, 飞机上的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是什么导致这一事故的发生呢?出人意料, 原来由于飞机右侧固体火箭的助推器连接处的O型密封垫圈, 却带来了如此惨重的后果。面对这一令人震惊的严重后果, 我们还能轻松地说小与大孰轻孰重吗?注重小的细节是多么重要。记住不要忽略, 有时小问题会引起大事故。

[修改理由]注重细小的方面, 除了质量还有售后服务, 所以我加上这一重要细节。学生能结合观点对材料进行分析, 而不是简单举例, 赞一个。另外, 正面只举一例稍显单薄, 可再举例, 但要注意详略得当。如文章可再增加这么一个段落:

从小事做起成就大事, 个人如此, 整个社会, 一个民族亦然。诚信少年徐砺寒勇于承担责任的诚信行为感动了扬城;天津的哥马志刚拒收了一位盲人的车费, 表示“我不伟大, 我挣钱比你容易”感动一个又一个人;重庆八名女生齐心协力救助摔伤老人感动中国。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 却给这秋冬季节注入了温暖的力量。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看似微不足道的爱心传递, 折射出的却是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大美德, 他更让我们相信, 小善举可以改变大社会。

主体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 要从反面来论述观点。这样正反对比论证, 思辨性更强。首先段首要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这样文章会连贯自然, 不显突兀。同时也要注意多次提到话题, 以给阅卷老师印象:我在一直围绕话题来写。

三.看“转”, 我们叫他 “转于社”, 联系现实, 对观点作更进一步的论述, 也就是要满足“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这一作文题目要求。

[升格习作]生活中, 人们往往都会忽视这些细小的角落, 可就是这样的小角落构成了我们的世界, 人生的大成就, 要让自己的人生角落布满阳光, 就要注意生活中的大事件推崇从小处从容应对。坚定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 (学生习作中缺少“转”这一段落。看似可有可无却是有意识对观点作进一步论述。)

四.看“合”, 这属于文章的“豹尾”部分, 结尾要收束有力。即在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要回扣材料, 以达到再次点明观点, 照应开头的目的。

[学生习作]古往今来, 成大事者无不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小和大的辩证关系, 需要我们用心体会。请记住:做好小的方面, 才能成全就大的事业。 (学生在结尾部分处理得不错, 会点明观点, 照应开头。好!)

虽然这种模式化的作文, 从其诞生之日起就饱受诟病。但是对于高三学生来说, 若能在熟练地驾驭这种模式的前提下, 在语言、思想、内容等方面着力。定能创新出有自己风采的文章。所以可以肯定地说:即使“戴上镣铐”, 照样能舞出“立意深刻、文采斐然”的考场华章。综

参考文献

[1] .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 .解燕勤.“起、承、转、合”在对外汉语成段表达中的运用[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 :110—112

[3] .董友福.八股结构模式的借鉴意义[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9

[4] .王茂诚.高考议论文写作的起承转合[J].考试周刊, 2012.2

考场议论文的起承转合 篇2

所谓“起承转合”,《诗法家数》(元?杨载)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一篇之中,先立大意,起承转合,三致意焉,则工致矣。”“起”,即开头;“承”,接开头加以论述;“转”,即转说开去,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从另一面或反面说,讲不同的意见,另一种是采用推进一层的写法,转入深处;“合”,即收束全文。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承后之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奇,才是上乘;合即结尾,或明揭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所谓“起”,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明确地提出论点或论题。

所谓“承”,就是承接,就是承接中心论点或从正面或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所谓“转”分三种情况:由正面论述转入反面论述叫“反转”,由反面论述转入正面论述叫“正转”;由正面论述进而转入更深一层意义的论述叫“进转”。所谓“合”,就是文章全文的总结、综合,是全部论证的结束。简单一点讲,“起”,就是开头;“承”,就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就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生发开去;“合”,就是结束上文。这四字是对文章章法的总括 生风云变幻,有太多事情的结果并非人力所能主宰

这种文章不但能将观点阐述的全面、充分,而且能使文章严密、深刻;同时,因为其形式相对固定,容易学习掌握,在中学作文,尤其是高考应试中仍然有可取之处。

下面以“要学会放弃”为例,来说明如何用“起承转合”四步法去快速构思论证。第一步:起。即提出论点,也就是解决议论文中“是什么”的问题。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说理议论时,首先提出要说的道理(即摆出论点或分论点),接着对所提出的论点进行解释或阐述。所以这样做,原因有二:一是议论文的观点必须正确、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便于别人把握。而有些议论文的观点太笼统、太概括,必须加以阐释,以便后文展开论述。二是便于后文展开议论。议论文的观点越明确具体,越便于围绕展开论述。所以,如要讲清“要学会放弃”的道理,提出这个论点以后,接着就要对论点进行解释阐述,讲明“什么是放弃”,“要放弃的是什么”的道理,使观点正确、鲜明。在这一点上,要学会将话题或题目进行分解。仍然以“要学会放弃”为例,试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①放弃是另一种形式的选择:我们离开家乡宁静的生活来到都市是为了能更好地发展出自我;我们放弃了城市安逸的生活来到偏僻的山村教书,是为了奉献自我;不收取贿赂是为了清白为官,不卑躬屈膝是为了一身正气?? ②生活中有的东西是可以放弃的,如虚名、小利,但有的东西却永远都不能放弃,比如尊严、责任等,这些都是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放弃了它们,我们就会沦落为社会的渣滓。

③通过一个人放弃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和品质。钱学森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一位老模范工人每每把自己应得的荣誉让给年青的一代,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爱护青年、无悔奉献的高尚品质。第二步:承。即摆事实,讲道理,也就是从正面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论点阐述清楚后,接着就可以从事理上对论点进行论证,就是运用马列主义的原理,社会生活的规律,公认的公理等从理论上证明论点的正确性,最后还可以举出具体的事例进行论证,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摆事实,讲道理。如要论证“要学会放弃”的道理,可以以自然界的生物为例:鸣蝉奋力地甩掉了外壳,因而获得了高空自由的歌唱;壁虎勇敢地挣断了尾巴,因而在危难中保全了它弱小的生命。也可以从古今中外的史实和故事中提取事例:居里夫人放弃荣誉与名利,赢得事业地进一步辉煌;感动中国人物陈健放弃回城的机会,赢得了良心道德的坚守与世人的感动。

但举例要注意四个问题:一是选择的事例,要能很好地与观点吻合;二是对事例的叙述要简洁明了,只要把能证明观点的那个部分讲出来就行,不必从头叙述故事的原委;三是举完事例后,一定要对事例进行分析,把事例蕴含的道理揭示出来,使之与论点挂上钩,从而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四是举例要讲顺序,或从古到今,或从中到外,或从大到小,排列越有序,越能给人以雄辩的气势和力量。第三步:转。即从反面论证,也就是从反面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在正面讲完道理,摆了事实以后,为了把道理论证得全面完整,无懈可击(因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仅仅证明一个方面就会使文章出现漏洞),我们再从反面论证,转到事物的反面或侧面去,论证它的错误,从而从反面证明观点的正确。还以论证“要学会放弃”这个论点来说,就是先分析人们对待放弃的几种态度,找出正确对待放弃的反面和侧面,再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不懂得放弃的错误与后果。上面“承”的时候我们已经论证了“懂得放弃”的正确,现在只要证明不会“放弃”错误,我们就能从反面论证论点的正确,从而全面而深刻地论证论点。这一部分的论证是对前一部分的深入与升华。

第四步:合。即结尾时,与文章开头形成照应,也就是解决议论文中“怎么办”的问题。正反两方面论证后,文章结尾就可以水到渠成地重申文章的论点,这样既可照应开头使结构完整,又可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最后根据情况或提出解决的方法,或发出号召,或作劝勉等。上述所讲论述型议论文构思论证的方法,只是快速构思论证的基本方法,不是议论文成篇的公式。因为写文章有法而无定法,形式是根据具体内容而变化的。当然,作文应该是“先规矩而后巧”的,懂得了基本的规矩,也只有懂得了入门的规矩,才能游刃有余的写出灵活多变的文章。

生命的等待

人,看天明,望日落,风起云涌间是无尽的希望与期待。把握生命,面对未来,我们能做应该做的是

积极的等待。是的,静坐绿荫的青蛙,为了头顶的过客长久的是静静地等待;停泊在港口的船只,等待着狂风暴雨过去,获得风平浪静后的扬帆远航。诸葛亮悠闲地摇着羽扇,等待东风到来。人生十月怀胎,等待着呱呱坠地,十年寒窗等待着奉献社会,中国人民掰着指头在计算着奥运到来的日子??。辉煌往往在刹那间,等待才是常态。所以等待,因为目标的实现需要充分的条件。野火的燃烧需要相应的温度,雨水的降临,需要雨云的冷热碰撞。家里没有梧桐树,不能引得凤凰来。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赤壁鏖战,东风不予周郎不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待条件,借助条件,利用条件,是成熟,是智慧,所以等待,因为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过程。种子落地、生芽、长大才能开出艳丽的花朵;一次次的火烧锻打,一次次的提炼升华,铁才能练成钢,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共产主义需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的丰富和文明程度的积累。揠苗助长,急躁冒进,往往自毁长城,教训是深刻的。

但是,等待不是守株待兔,坐以待毙,种子等待破土而出,是在努力吮吸着土壤中的水分,合成着萌发必需的营养。雏鹰等待高飞的一天,它早已锻炼好了自己的翅膀。没有主动的改革开放,就没有经济的腾飞。等待也不都是静止的状态,试看北京雨后春笋般的建设工地,难道不是一种火热的等待!

总之,生命的过程就是等待的过程。等待,洗尽了铅华,露出了生命的本质;是等待,解开了羁绊,放飞了心灵。等待是成功的帆,坚忍的船,是由稚嫩走向成熟的催化剂。我们要懂得等待,珍惜等待。

请容纳生命的个性 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大千世界无所不有,作家要容得下生命的个性。推而广之,我们每个人、每个国家不都该如此吗?(起)几个殊异的几何图形放置一块,若要选出不同于其他的一个,那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面对一个玫瑰园,有人说这是一个坏地方,因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而有人却认为这是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面都有漂亮的花。而对下雨,诗人说它滋养诗情,农民说它灌溉田苗,行人嫌它妨碍走路。(承)显然上面几种看法都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利益或爱好得出不同的答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个性是彼此相异的,我们要有宽广的胸襟,容得下生命的个性。(正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甚至是多面性,我们在认识事物时,由于立场角度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答案又何必强求一律呢?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朵玫瑰,画家看色彩和构图,哲学家必定要用“默默无闻”的价值观来赞叹一番,而商人肯定考虑花的销路和利润。不怪他们,只因花儿有形状色彩,有内在气质,有市场需求,所以尊重个性应在情理之中。(正转)尊重个性,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一篇关于素质教育的文章,内容是如何用气压计测量一栋楼的高度,其答案有几十种之多。在让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深深感到答案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个性是如此神奇。前一阶段,上海有个叫韩寒的中学生,文学才情极佳,为了能有更深的发展,他毅然冲破各种阻挠,决定退学搞创作。我想,只要他能一以贯之,坚持不懈,这种文学才华和鲜明个性的结合,说不定能给中国未来文坛树立一座丰碑。(正转)反之,窒息个性,扼杀个性,强求一律,众口一词,必将摧残创造力,久而久之,社会还如何发展,如何进步?正如一位哲人说:在船上,如果众人都站在一边肯定不是好事,在社会上亦如此。(反转)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请容纳生命的个性。(合)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自可“闲观好山当户碧云晚”;诗意地生活,自可“静赏古层贮月松风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存世在百年之间,生命之路惟有用一份清明与淡定去行走,诗意地生活,方可找到自身真正的价值。

繁琐的俗世,人总是难以舒展最初的念意。纷扰的世事,迷乱的红尘,人们为俗务烦扰,让快乐的心蒙了尘,在成功的阶梯上摔了跤,才记起先哲们所说的“诗意”与淡定。诗意地生活,世事烦扰不再。

泰戈尔说过,死之烙印将生命本真烙在生之硬币上,使它去购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惟有诗意地生活,才能清明淡然的看待纷争的世界,让烦扰不再。

千舸过尽,一片汪洋,采石矶孤独地清点倒影,浊浪便是一杯煮过的酒,李白这一喝,便醉了一部唐代编年史。仗剑天涯的李白,选择了诗意地生活,于是便让历史留下了青莲居土洒脱的身影,一匹青驴,一袭青衫,让李白找寻到了生命本真的快乐。诗意地生活,生之价值彰显。

康德说惟有心中的道德律与头顶上的星空令他敬畏,当我们选择诗意地去生活时,方能探寻到生命最初的敬畏。

穿越庄周梦蝶的翩跹,超脱老子骑青牛而过的函谷险塞,踏过孔子脚下不逝的东流之水,诗意地生活,蓦然回首,生命微笑。书破万卷的杜甫,选择了诗意的生活,于是便让汗青里多了一位诗中圣哲。纵然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凄苦;纵然是“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的悲凉:纵然是“卷我屋上三重茅”“高者挂罥长林梢”的窘境;少陵亦不改己志,用一支如椽巨笔,还原了历史本相与民生疾苦,一只小船,一席凉被,让杜甫探实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现实的世界里一片狼籍,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彩灯闪烁,烁干了安宁。素琴吟风的高雅不再,短笛赏月的古韵难留,现代人创造的物质文明中心灵的安宁难以寻求。

诗意地生活,拂尽世俗尘埃,清静红尘纷扰,让我们在双手合十的微笑中诗意地生活,找寻到深藏在星辉斑斓里的美好。

文章评说历史,落脚现实,以证明诗意地生活在清明与淡定,人生的价值在心灵的安宁与自由。行文整散相间,疏密有致,文采斐然,显示了考生很不一般的语言功底,这是文章的一大亮点。

(起)

一、观点:(约100字)开宗明义

(观点用判断句表达:??是??。??应该??。)

(承)

二、论证:运用论据——用名言或事例分析说理(约300字)1. 2. 3.(转)

三、联系现实:(约300字)1举现象 — 概述 2析原因 —分析 3说影响 —揭示 4谈办法 — 解决

(合)

四、结论:总结 愿望(约100字)例如:

起 开头:观点——社会不能没有真诚 承 论证:举例——————分析 曹刿 鲁庄公 司马迁 袁隆平

转 联系现实: 举现象:造假贩假

析原因:见利忘义 监管不力 说影响:坑害百姓 扰乱市场 谈办法:加强监管 追究责任

合 结论:真诚 尽责 安宁

“起承转合”的结构

用心灵焐暖人生

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一定的温度,这或高或低的心灵温度决定着我们人生的温度。(起:提出观点)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善良的人心灵是温暖的,他们待人热诚,毫不吝惜自己的热情;他们待己真诚,愿意一生保持对梦想执着的热情。因为这份温暖的心,他们的人生可以充满温情与快乐。俞敏洪上大学时懵懵懂懂,但拥有一颗火热的心。冬天里同学们冷得啰嗦却不愿挑水,他总是一马当先拎着热水瓶,三年的挑水生活让同学们印象深刻。后来为他工作的老同学笑称就因为他为自己挑了三年水而答应工作的。凭借着一颗为他人着想的温暖的心,收获的不仅有成功,更有友谊。周恩来总理待人的热诚与时刻把他人放在心上的温暖的心,为他赢来海内外人们的赞誉;刘德华对歌迷朋友无微不至的关心,为他的事业添上一笔浓重的色彩。他们都曾经是普通众人中的一员,但是,由于他人心灵的温暖,不仅温暖了身边的人,更温暖了自己的人生。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每个人都会有需要帮助甚至孤苦无援的时候,用一颗温暖的心施以援手,也能让自己的人生在灰暗之时重获温暖。(承:举出和分析论据)

然而,在这飞速发展、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学会了隐藏,学会了冷漠。心灵的温度被冰封,降至零度。是谁,眼睁睁地看着小悦悦被两辆车的车轮碾过而冷眼旁观?是谁,面对着流浪汉的可怜目光嗤之以鼻?是谁,把电视媒体中的种种求助嘲笑得体无完肤?是人们,是心灵温度为0℃的人们。因为害怕受伤,所以把心灵封闭,让心灵不再拥有温度。这样的人生,没有温情,没有热诚,又谈何快乐!只有尸体才能无温度地存在,一个活生生的人,心灵若没有了温度,他只会如同行尸走肉般地 度过每一天,他的人生,拥有再多的物质,冷若冰霜的心灵依旧让他的人生黯淡无光。不可否认地,有人利用温度的人心来伤害我们,但是有更多温暖的故事值得我们铭记。只有温暖的心灵,才能与温暖的心灵相交换,温暖与温暖相碰撞的同时,迸发出感动、友谊,拥有这些的人生才是温暖的人生。(转:联系生活)心灵的温度是我们人生的反映。那么,你的心灵温度是多少?你愿意用心灵焐暖你的人生吗?(结:强调论点)

放过缺憾,关注美好 一个渔民在获得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后,为去掉一个极小的黑点,将整个珍珠都剥光了。我们在为渔民叹惋的同时,看见了过分纠结于事物的缺憾的可悲结局。抓着缺憾不放,便会置更多更大的美好于不顾,错误地行动,使情况更糟,甚至毁掉一切。因此,我们应该放过缺憾,关注美好。(起)美国华尔街40号国际公司前总裁马修布拉曾说:“我曾急切地向让所有的员工认为我是完美的。当我出现失误的时候,便会变得十分焦虑。可当我弥补一个有怨言的人时,更多的人变得不满,当我过分担忧自己的错误与不足时,更多的错误便会出现。于是,我发现我曾经的想法是多么的愚蠢,过分的关注缺憾只能令情况越来越糟。”之后,马修布拉很快改变了自己的做法,他看见缺憾但不为之束缚,更多地关注好的一面以扬长避短。这对他日后的成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放过缺憾,关注美好,能让人有更大的成就。(承)几乎所有人在读着渔民的故事时都会笑渔民的愚蠢,然而生活中依然有着很多“渔民”抓住缺憾不放手,招致可悲的结局。那些因考试失利而从高楼纵身跃下的学生、因工作受阻爱情破灭而对生活绝望进而疯狂杀害无辜小学生以报复社会的郑民生、因口角之争伤人杀人的失足青年等,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见“渔民”们缺乏一种风度,一种正确面对人生缺憾的风度,缺乏一种智慧,一种明晰孰轻孰重的智慧。如果那些考试失利的学生能像马修布拉正确看待自己的错误,便能拥有几十年的精彩人生,以及在创佳绩的无数机会;如果郑民生可以正确看待自己生活的不顺,便能重拾心情,创造更美好的人生;如果那些失足青年可以在逞一时之能、泻一时之愤与理智解决问题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便能自由地编织自己美丽的青春。放过缺憾吧,去关注美好,我们能获得更美好的人生。(转)

我想为渔民的故事续写一段:价值连城的珍珠得而复失,渔民后悔不已,不断谴责自己的愚蠢以至于精神颓废,也不出海了。一天,渔民突然觉悟,他想,因自己的过错而带来的损失已无法挽回,若仍抓住自己的过错不放弃岂不犯了同样的错误。大海蕴含着无限的财富,何不出海呢?于是,渔民振作精神,出海了。多年后,他成了一家渔业公司的大老板,给自己的妻子、女儿都买了价值连城的珍珠。(结)

思考有价值

(起:提出观点)科学家们思考,在实验中创造科技辉煌;文学家们思考,以生花妙笔构建理想社会蓝图;医学家们思考,驱除病魔,给生命予强大力量??但有一种思考时常驻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那便是对民生的思考。

——论点(承:论述观点)战国时期的蜀国,硝烟弥漫,水患严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面对人民的困苦,父母官李冰开始了他对民生的思考。他日夜徘徊江边,苦思冥想,终于,闻名中外的都江堰建成,蜀国的百姓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如果没有李冰那夜以继日的思考,没有那为百姓造福的心,都江堰能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吗?蜀国能成为米粮川吗?蜀国的百姓能有丰收年吗?李冰的思考,带来了无穷的价值。

——事实论证1 中华民族对民生问题的思考从未间断,从古代直到近现代,民生问题一直是上至领导下至百姓所高度关注的问题。

——过渡衔接

改革开放,面对满目疮痍和封闭落后的中国,领导者首先着力于民生问题的思考,他们思考着如何让人民摆脱这一穷二白的困境。于是,“三步走”战略横空出世,振奋人心;“菜篮子”工程落实到千家万户,各种美食应有尽有;“安居工程”让百姓住入高楼大厦,安居乐业??这一系列的思考,让百姓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和谐之风也在全社会日渐生成,中国也不再因贫困而被外国瞧不起,而是日益成为让世界敬佩的大国。

——事实论证2(转:针砭时弊)时至今日,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社会繁荣发展,那民生问题是否就不再需要我们多加思考了呢?非也!君不见,如今的食品安全问题让百姓谈食色变?君不见,如今高企的楼价望百姓望而却步?君不见,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让百姓忧心忡忡???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中各种不安全的因素也在不断地增加,威胁着人们的生活与健康。如果国家只是一味盲目地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视了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与思考,那么,社会发展中不和谐的现象便会成为一条条蛀虫,日渐使这满眼的繁华不堪一击。因此,越是繁华的今天,越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民生问题,只有这样,社会的大厦才会越建越稳固。

——联系现实:针砭时弊

(合:总结全文)思考民生问题,大庇天下百姓俱欢颜,这不正是现今创造和谐社会的首要之务吗?

——结论:引人思索

评语:结构规范,思路清晰,关注现实,思想明确,语言简捷。篇二:起承转合——议论文写作公式例谈

起承转合——议论文写作公式例谈 ——以《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为例

起承转合,源自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它规定考生的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概括之就是“起承转合”。这种文章形式相对固定,内容保守。但凡事均有两面性,放到今日,只要我们能灵活运用,给其嵌入新的内容,照样能写出内容深刻、结构严谨的议论文来。下面就以《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为例,详细地解说一下“起承转合”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一、起。就是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其提法有两种,一是开门见山,亮明观点;二是先引述或分析给定的材料,从中提炼中心论点。

如《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的第一部分:

一粒种子无法选择生根于肥沃的土地还是绝壁峭崖,但它可以选择生存或是放弃;一条河流无法选择流经森林还是沙漠,但它可以选择坚持或是干涸;一个人无法选择环境是优越还是恶劣,但他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未来。

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是通向成功的起点、是转换角色的必由之路。

作者用比兴、排比手法,引出论点“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是通向成功的起点、是转换角色的必由之路。”此为“起”。

二、承。就是承接着上文提出的中心论点,或摆事实,或讲道理,从正面展开论证。其素材既有名人名言,又有最新时事最好,段落控制在2——3段。

如《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的第二部分:

还记得那个笑容憨厚、朴实可爱的影视红星王宝强吗?他的真、纯、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有谁知道,他成功的光环后面隐藏着多少辛酸,一个农民的孩子,只身来到北京闯荡,遇到了多少挫折与失败啊!他的成功仅用?幸运?二字怎能概括得了?正如他所说:?永远对生活充满信心,永远相信自己。?是啊,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相信自己的力量,乐观地对待一切,正是他成功转换角色的法宝。

美国现国务卿赖斯,由于种族原因,曾处处遭白人歧视,地位非常卑微,然而这一切并没有阻挡住她向人生目标前进的步伐。她说过?我一定要进入白宫?。正由于心怀这一宏伟目标,不管再大的困难、再大的艰辛,她从不动摇,努力奋进。终于,她不但成功进驻白宫,还成为美国政界要人。她正是牢牢地把握住命运的缰绳,以超人的毅力与胆识打败了困难,才改变了自己苦难的命运,实现了角色的转换,这是多么伟大的转变啊!

作者运用王宝强和赖斯的事例论证观点,说服力强,令人信服。此为“承”。

三、转。即运用名言或事例从反面论证,与前文构成正反对比论证。段落也最好控制在2——3段。

如《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的第三部分:

然而,人不仅会实现好的转变,也可能因为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而一落千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不能牢牢把握自己命运缰绳的人,是注定要被生活抛弃的。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经也是享受过?金盆洗脸银盆洗脚?日子的人。然而,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就把他打在马下,一切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化为乌有。曾经万人之上的皇帝,也只能靠卖祖宗留下的器物勉强度日。这是多么滑稽可笑的事啊!细想之下,里面又饱含着几多心酸。角色转变,不过一瞬间。

作者运用俗语和溥仪的例子,从反面论证观点,此为“转”。

四、合。即在文章结尾将上述两个方面合二为一,重申中心论点。

如《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的第四部分:

谁把握命运,谁就获得成功;谁玩弄生活,谁就一事无成。无法选择起点,但我们有权利选择终点;无法改写过去,但我们可能改变未来。命运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不公平的,但又是公平的,只看你怎样对待。

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角色的转变。

作者在文末重申论点,照应开头,文章结构浑然天成。此为“合”。

怎样用焦点素材为作文锦上添花

苏殿奇 2015年语文高考大纲作文发展等级对“创新”的要求是这样的:“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其中,“材料新鲜”实际上是要求考生作文时要注意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特点,能给读者以扑面而来的“新气”的热点素材。其实,不少学生在关注社会生活的同时积累了较多的热点素材,那么,怎样才能使这些热点素材为自己的作文锦上添花,使之花开满园呢?

一、选定角度,紧扣中心。

一般情况下,一则热点素材往往有多个运用角度或方向。因此,转述热点素材时要紧扣文章的中心或论点,使叙述的材料与中心高度一致。这样,热点素材才更有说服力,才更能凸显文章的主旨。我们来看下面一则热点素材: 201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英国医学教授约翰〃格登上中学时生物科成绩总排在最后一名,其他学科排名也非常靠后,被同学讥笑为?科学蠢材?。老师对他如是评价:?他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对于他个人以及想教导他的人来说,这根本是浪费时间。?虽然成绩差、不被老师和学校看好,但格登仍然非常坚持自己的想法,他对生物学的热爱从来没有减少过,终于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据法新社报道,在科研生涯中,格登一直兢兢业业,79岁的他现在仍坚持全职工作。在被通知获得诺贝尔奖时,他还在实验室工作。一名英国记者曾试图联系格登进行连线采访,但格登的实验室答复称:?格登正在工作,请不要打扰他。?格登目前 任教的剑桥大学计划为他办一个庆功宴,但格登表示自己很快会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

细分析之,这则材料有以下运用方向:面对挫折;在困境中坚持;成功源自不断的努力;淡泊名利等。只要作文的主题是以上四个运用方向中的任意一个,那么就可以选择这则素材作为文章的论据,只不过在运用素材时要重点转述能突出文章主旨的内容,其他内容可一略而过。如此,才能使热点素材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为自己的作文妙增彩色。

二、转述材料,富含情感。

使用热点素材时,倘能融入自己的爱憎之情,好恶之意,喜怒之色。那么,一可使文章严肃中透出活泼,令人感到亲切;二可使读者易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使其感觉热点素材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感要体现文章的中心或论点。2012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坚守责任 铸就成功》对“最美司机”吴斌的材料是这样使用的:“近日,一位平凡的客车司机给人留下了不平凡的壮举。他,就是浙江大巴车司机吴斌。短短七十六秒,每一秒都那么惊心动魄,吴斌用强烈的责任心,用超乎常人的坚持演绎了一部悲壮的英雄故事。突如其来的铁块击中吴斌的腹部,其撞击力无法想象。然而,吴斌考虑到乘客安全,他作为司机,坚守责任,强忍住巨大的疼痛,稳住车子,踩刹车,拉手刹,告诉乘客要注意安全。一系列艰难的动作,体现了吴斌强烈的责任心。周立波评价吴斌说‘他的行为如好莱坞大片,悲壮、令人震撼。但是,好莱坞用的是特技,而吴斌用的,是他的血肉之躯’”。2012年高考前,“最美司机”吴斌的事迹是传遍大江南北的热点现象,人们在感叹世风日下的同时,对其对责任的坚守、对生命的敬畏充满了深深的赞叹。作者在转述吴斌这个热点素材时,没有停留在对事件的简单解说上,而是在叙述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吴斌的敬仰,不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而且使读者在感叹吴斌义举的同时,也对自己或周边一些不负责任的人或现象进行反思。

三、透过表象,探得实质。

作为论证观点的热点现象可谓丰富多彩,有些热点素材是社会生活中的某种表象。对此,我们要善于透过表象,挖掘实质。这样,才能把问题讲清,把道理说透,才能使文章给阅卷老师以深刻之感。如冯骥才在《春运是一种文化现象》一文中,使用了这样一个热点事件:

大约是农历腊月二十九吧。一个又矮又瘦的中年男子赶火车回家。火车马上要开,车门已经关上。这男子急了,大概他怕大年之夜赶不回去,就爬车窗。按常规,月台上的值勤人员怕他出事,一定要拉他下来,车上的人一准也要把他往外推。但此刻忽然反过来,车上的人一起往窗里拉他,月台上值勤人员则用力把他推进车窗。那一刻,车上车下的人连同那中年男子都开心地笑了,列车就载着这些笑脸轰隆隆开走了。“春运”可谓中国一道独特的风景。每年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令人欢喜令人忧的“春运”。对这样的热点现象,很多人只是摇头感叹,并未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意蕴。但冯骥才对其的看法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什么?因为人们有着共同的情怀——回家过年。如果换一双文化的眼睛,就会发现,春运真正所做的是把千千万万在外工作的人千里迢迢送回他们各自的家乡,去完成中国人数千年来的人间梦想:团圆。”这样,由表象而实质,揭示了扒车回家所蕴

含的深刻内涵,突出了“春运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主题,令人信服。

四、论据迭加,铺排有力。

热点素材主要用在议论文中,而议论文主要是为了阐明道理,以理服人。因此,倘能选用一组热点事件来论证文章的观点,那么文章的说服力则会大大增强。用这种方式安排热点事件时,要注意,所选用的论据在内涵上要保持一致,即相似论据;在句式上尽可能地整齐划一,以形成论说的气势。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满分作文《点一盏善的灯》运用了这样一组热点素材: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凭烤肉那微薄的收入资助失学儿童,阿里木,不是做作,而是最朴素的恻隐;不是愚蠢,而是最平凡的善心。义举冲天的妈妈以羸弱的身躯托住了年幼孩子的生命,吴菊萍,不是做作,而是最温柔的母性;不是愚蠢,而是最质朴的善心;在街头拾荒的阿姨用年迈的双手勇敢地与死神搏斗,陈贤妹,不是做作,而是出自内心的本能;不是愚蠢,而是发自内心的善良„„

阿里木、吴菊萍、陈贤妹是2012年高考前引起人们强烈关注的三个热点人物,其事迹更是引发了人们关于社会价值的广泛讨论。在这篇作文里,作者将这三个热点人物的事迹简略概括,铺陈开来,既给读者以强烈的时代感,又突出了文章“善”的主题。

五、鲜活语言,耳目一新。

运用热点素材时,不可生搬硬套原材料中的文字,而要在语言上狠下工夫,最好运用各种手段对其加工重组,争取使其以新的视角和面孔出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文章会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满分作文《暖潮》对小悦悦被碾压致死的素材是这样的运用的:?在路旁玩耍的小悦悦被一辆货车无情地碾入车轮下,钢铁巨兽压过她那如花般娇嫩的身体,她瘫倒在路旁,想呼喊自己的妈妈,却一声也叫不出来,她的生命之花正在失水、凋零,路人都看着她,眼中不知是无情还是冷漠,他们看着鲜艳的花朵一点点凋零,难道心中没有掠过一丝难过与怜悯吗?多少人就这样走过去,像什么也没有发生,那股暖流似乎绕开了这个可怜的生命,每走过去一个人,就像一把锋利的刻刀,毫不留情地刺入小悦悦的胸膛,直到一位拾荒的阿姨,轻柔地将她扶起,放在路旁,那股暖流又在她的身旁环绕,拾荒的阿姨大声喊着谁家的孩子,直到小悦悦的妈妈赶来。然而生命之花却将要枯萎,花瓣飘落殆尽,虽然经过抢救,但花儿还是留下了枝头。早已记不清路人冷漠的表情,只有拾荒的阿姨,那轻柔的扶起和着那暖潮,是对生命的怜惜,是善的光辉,那一股暖潮,驱赶着无情的冷漠与灰暗,治愈者人们心中的伤口。? 同为小悦悦被碾压致死的热点事件,有的作文只是简单罗列了事件的经过,语言颇为单调,而这篇作文生动、形象的语言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作者用“钢铁巨兽”代指碾压小悦悦的汽车,用“娇嫩的花朵”形容年幼的孩子,两相对比,小悦悦所受的巨大伤害跃然纸上,令人心疼不已;作者将路人的冷漠比作“锋利的刻刀”,可谓极其形象,写出了作者对路人的贬斥之情。

议论文结构之起承转合式

起承转合,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所以又称八股。

“八股”是封建文化的糟粕,但我们不能泼洗澡水将孩子一起扔掉。起承转合这种文章结构,我们应当借鉴。

所谓“起”,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明确地提出论点或论题。所谓“承”,就是承接,就是承接中心论点或从正面或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所谓“转”分三种情况:由正面论述转入反面论述叫“反转”;由反面论述转入正面论述叫“正转”;由正面论述进而转入更深一层意义的论述叫“进转”。“合”是全文的总结、综合,是全部论证的结束。起承转合式作为一种模式,有固定的特性,但并非一成不变。

首先,“起”有不同起法:开门见山直陈观点,如《劝学》《师说》;提出选题,即中心论点不是开头的某一句具体的语句,它包含在论题之中,需要概括、提炼。

“承”也有不同的的承法:有紧接上文正面论述的“正承”,也有紧接上文反面论述的“反承”。

“转”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承”,上文是“正承”,下文则“反转”;上文“反承”,下文则“正转”;上文“正承”,下文还可以“进转”。上文是“短承”,下文则是“长转”,重在下文;上文“长承”,下文则“短转”或不“转”,重在上文。

“合”法,侧重点不同,或在正,或在反;落脚点不同,或在理论,或在实践。就“承”和“转”的性质而论,大致有如下几种变式:

(1)起—正承—反转—合(2)起—正承—进转—合(3)起—反承—正转—合以这种结构格式写出来的文章,一可以眉目清楚,二可使内容丰蕴。

【例文】:

请容纳生命的个性

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大千世界无所不有,作家要容得下生命的个性。推而广之,我们每个人、每个国家不都该如此吗?(起)几个殊异的几何图形放置一块,若要选出不同于其他的一个,那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面对一个玫瑰园,有人说这是一个坏地方,因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而有人却认为这是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面都有漂亮的花。而对下雨,诗人说它滋养诗情,农民说它灌溉田苗,行人嫌它妨碍走路。(承)显然上面几种看法都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利益或爱好得出不同的答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个性是彼此相异的,我们要有宽广的胸襟,容得下生命的个性。(正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甚至是多面性,我们在认识事物时,由于立场角度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答案又何必强求一律呢?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朵玫瑰,画家看色彩和构图,哲学家必定要用“默默无闻”的价值观来 赞叹一番,而商人肯定考虑花的销路和利润。不怪他们,只因花儿有形状色彩,有内在气质,有市场需求,所以尊重个性应在情理之中。(正转)尊重个性,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一篇关于素质教育的文章,内容是如何用气压计测量一栋楼的高度,其答案有几十种之多。在让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深深感到答案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个性是如此神奇。前一阶段,上海有个叫韩寒的中学生,文学才情极佳,为了能有更深的发展,他毅然冲破各种阻挠,决定退学搞创作。我想,只要他能一以贯之,坚持不懈,这种文学才华和鲜明个性的结合,说不定能给中国未来文坛树立一座丰碑。(正转)反之,窒息个性,扼杀个性,强求一律,众口一词,必将摧残创造力,久而久之,社会还如何发展,如何进步?正如一位哲人说:在船上,如果众人都站在一边肯定不是好事,在社会上亦如此。(反转)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请容纳生命的个性。(合)篇四:起承转合——议论文写作公式例谈

起承转合——议论文写作公式例谈

——以《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为例

起承转合,源自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它规定考生的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概括之就是“起承转合”。这种文章形式相对固定,内容保守。但凡事均有两面性,放到今日,只要我们能灵活运用,给其嵌入新的内容,照样能写出内容深刻、结构严谨的议论文来。下面就以《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为例,详细地解说一下“起承转合”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一、起。就是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其提法有两种,一是开门见山,亮明观点;二是先引述或分析给定的材料,从中提炼中心论点。

如《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的第一部分: 一粒种子无法选择生根于肥沃的土地还是绝壁峭崖,但它可以选择生存或是放弃;一条河流无法选择流经森林还是沙漠,但它可以选择坚持或是干涸;一个人无法选择环境是优越还是恶劣,但他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未来。

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是通向成功的起点、是转换角色的必由之路。

作者用比兴、排比手法,引出论点“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是通向成功的起点、是转换角色的必由之路。”此为“起”。

二、承。就是承接着上文提出的中心论点,或摆事实,或讲道理,从正面展开论证。其素材既有名人名言,又有最新时事最好,段落控制在2——3段。

如《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的第二部分:

还记得那个笑容憨厚、朴实可爱的影视红星王宝强吗?他的真、纯、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有谁知道,他成功的光环后面隐藏着多少辛酸,一个农民的孩子,只身来到北京闯荡,遇到了多少挫折与失败啊!他的成功仅用“幸运”二字怎能概括得了?正如他所说:“永远对生活充满信心,永远相信自己。”是啊,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相信自己的力量,乐观地对待一切,正是他成功转换角色的法宝。

美国现国务卿赖斯,由于种族原因,曾处处遭白人歧视,地位非常卑微,然而这一切并没有阻挡住她向人生目标前进的步伐。她说过“我一定要进入白宫”。正由于心怀这一宏伟目标,不管再大的困难、再大的艰辛,她从不动摇,努力奋进。终于,她不但成功进驻白宫,还成为美国政界要人。她正是牢牢地把握住命运的缰绳,以超人的毅力与胆识打败了困难,才改变了自己苦难的命运,实现了角色的转换,这是多么伟大的转变啊!

作者运用王宝强和赖斯的事例论证观点,说服力强,令人信服。此为“承”。

三、转。即运用名言或事例从反面论证,与前文构成正反对比论证。段落也最好控制在2——3段。

如《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的第三部分:

然而,人不仅会实现好的转变,也可能因为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而一落千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不能牢牢把握自己命运缰绳的人,是注定要被生活抛弃的。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经也是享受过“金盆洗脸银盆洗脚”日子的人。然而,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就把他打在马下,一切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化为乌有。曾经万人之上的皇帝,也只能靠卖祖宗留下的器物勉强度日。这是多么滑稽可笑的事啊!细想之下,里面又饱含着几多心酸。角色转变,不过一瞬间。

作者运用俗语和溥仪的例子,从反面论证观点,此为“转”。

四、合。即在文章结尾将上述两个方面合二为一,重申中心论点。

如《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的第四部分:

谁把握命运,谁就获得成功;谁玩弄生活,谁就一事无成。无法选择起点,但我们有权利选择终点;无法改写过去,但我们可能改变未来。命运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不公平的,但又是公平的,只看你怎样对待。

把握自己命运的缰绳,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角色的转变。作者在文末重申论点,照应开头,文章结构浑然天成。此为“合”。篇五:议论文写作之“起承转合”的分析及其例文

起承转合 1 解说

高考作文想得高分,就必须训练自己文章的构思方法,特别是在文章的结构安排方面,看看自己哪个部分做不到位,就必须立即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很多同学起题太慢,没有开门见山地亮出自己鲜明的观点。承题不明显,没有针对材料或者话题进行议论以表明自己的看法。转题最重要,可是几乎没有,老是在就事论事,没有引申联想,也没有借题发挥,更没有亮出对比性的材料或者例子以证明话题之是与非——好象在传东西,你从上一个人手中接过来,也没有看清楚,就马上传给下一位了,我们看不出你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结题虽有,但不精练,不深刻,没有起到应有的强调的作用。

因此,高中生有必要认真了解一下起承转合式的文章结构。

起承转合式结构,有其固定的特性,但并非一成不变。

首先,“起”有不同的“起”法:有的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有的只在开头提出论题,中心论点不在开头的某一具体语句,而是包含在论题之中,需要概括、提炼。

“承”也有不同的“承”法:有紧承上文正面论述的“正承”,也有紧承上文反面论述的“反承”;有作为“起”与“转”之间过渡的“短承”,也有作为全文重要论证部分的“长承”。

“转”也有不同的“转”法。“转”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承”。上文是“正承”,下文则“反转”,上文是“反承”下文则“正转”。上文是“正承”,下文还可以“进转”。上文是“短承”下文也可以“长转”,重在下文;上文是“长转”,下文则“短转”或“不转”,重在上文。

“合”也有不同的“合”法,侧重点不同,或在正,或在反;落脚点不同,或重在理论,或重在实践。

就“承”和“转”的性质而论,大致有如下几种变式:

(1)起——正承——反转——合(2)起——正承——进转——合(3)起——反承——正转——合当然,起承转合在每一篇文章中也并非一应俱全,可以无“起”(卒章显其志),也可以不“转”(“承”的部分就是全文中心),有时甚至可以不“合”。因此,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也不必囿于某一结构模式,而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适当取舍。2 例文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1、起——起题: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2、承——承题: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3、转——转题: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

之力哉?

4、合——合题: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简析] 这是一篇历代传诵的翻案名作。全文共九十多字,而无一句闲语,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起承转合,特别明显,是短篇文章中的典范。

本文的结构模式是:起——反承——反转——合。

孟尝君曾为齐相,《史记》有《孟尝君列传》。千百年来,世人皆称孟尝君能养士,连鸡鸣狗盗之徒也能为他所用,发挥一技之长。对此,历史上从未有人发过异论。王安石指出孟尝君养士,只获得鸡鸣狗盗的帮助,实际并未算真正的士,这是读史的新见解。可谓翻历史定案,发人所未发,言人所不敢言,又言之成理,使人耳目一新。而文章极为精悍,毫无枝叶,又可谓字字千钧。不愧为读书心得之名作。

读书与成才

缪群

走进北京西四新华书店门口,“祝你成才”四个大字列在橱窗里,引人注目,自然使我思考着读书与人才、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于是想说几句话。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把书籍比作阳光对人类那么重要。人类社会的前进与书籍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方志敏自幼喜爱读书,读西洋史,想做拿破仑;读中国史,又想做岳武穆。后来,他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书,在革命实践中,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彭德怀年轻时读了《资治通鉴》,开始认真的考虑军人应对社会负有什么责任的问题。“司马光笔下的战争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只给人民带来痛苦——很像我自己的时代里中国军阀之间的混战。为了要使我们的斗争有一些意义,为了实现长期的变革,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彭总是这样和斯诺谈的。当他读了《新青年》杂志,才知道了社会主义;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简介、《新社会》等,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再悲观,怀着“社会是可以改造的”新信念而工作。彭总的革命实践,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彭德怀等同志的革命事迹表明,读思想进步、内容健康、知识丰富的书,可以使人们走向革命道路,可以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受到启发、教育、鼓舞,长志气,得知识,增才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以往这样的例证不少,今后也还会不断证实。歌德把读一本好书,比作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要提倡读好书,对读书要有所选择。

有些书籍玷污人类尊严,败坏社会风气,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鲁迅斥之为粪便和鼻涕。对于坏书,我们不能任其泛滥。英国小说家菲尔丁譬喻“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为了战胜敌对思想,某些专门单位和某些专门人员需要对某些坏书或反面教材进行研究,这是必要的,但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由于他们年纪轻,阅历浅,经历少,知识贫乏,辨别能力差,他们需要的精神食粮应是有益的营养品,应该提倡他们读好书。可是,有的青年,见书就买,买了就读,读了就信,甚至不加分析地就模仿,分不出真、善、美与假、恶、丑。别林斯基说:“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变得更无知。”有些青年读者正是中了坏书的毒,由无知变得更无知,甚至走上邪路,其教训是颇为深刻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上神怪、侠义、公案旧小说和侦探推理、惊险小说畅销行时,对这类书出版发行太多,就会对精神世界造成污染,甚至产生公害。现在,很多同志开始认识到重任在肩,应当为广大读者多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贡献力量;但是,也有极少数同志迁就甚至迎合某些读者精神空虚的庸俗趣味,把重要的思想宣传阵地,变成赚钱的场所。我们的出版工作者是做惟利是图的出版发行商,还是要做革命的出版发行家?这是不能不认真思考和选择的问题。

严和爱

张汉清

“严”和“爱”是辨证统一的。“严”体现了“爱”,“爱”表现在“严”,二者交融渗透,不可割裂。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严”和“高”因果相依,师傅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带出高明的徒弟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明此道,总是从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生活上严格要求他们的子孙后代。

董必武教育子女“要做有补丁精神的战士”,根据党的需要随时准备“补”上去;刘少奇要求孩子学好一门技术,为人民服务;朱德甚至让八九岁的孙子自己洗衣服,以便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他们谁不爱孩子呢?正是因为爱,这才要求严。如果让自己的孩子养尊处优,不劳而获,或者百依百顺,姑息迁就,而对他们的思想、学习却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能叫做“爱”吗?这其实是“害”。孩子娇纵惯了,久而久之,有可能目空一切,胡作非为,甚至走上犯罪堕落的道路,又怎能成为有用之才?老一辈革命家所以寓“爱”于“严”,正是从长远利益出发的。

高尔基说:“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我们不能使“爱”停留于低级的庸俗的狭窄圈子里,要把亲子之爱与国家大业紧密相联,以“严”见“爱”,“爱”中求“严”,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否则,溺爱过分,纵容庇护,势必事与愿违,自食恶果。杭州“二熊”不就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反面典型吗?

无数事实证明,“严”是“爱”,“爱”须“严”,把“严”和“爱”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领导、老师、家长对青年、学生、子女从严要求,无疑是真正的爱,爱之愈深,求之愈严嘛。对此,我们要正确理解,并且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厚望。

请容纳生命的个性

(2000年高考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大千世界无所不有,作家要容得下生命的个性。推而广之,我们每个人、每个国家不都该如此吗?(起)几个殊异的几何图形放置一块,若要选出不同于其他的一个,那么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答案。面对一个玫瑰园,有人说这是一个坏地方,因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而有人却认为这是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面都有漂亮的花。而对下雨,诗人说它滋养诗情,农民说它灌溉田苗,行人嫌它妨碍走路。(承)显然上面几种看法都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利益或爱好得出不同的答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个性是彼此相异的,我们要有宽广的胸襟,容得下生命的个性。(正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甚至是多面性,我们在认识事物时,由于立场角度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答案又何必强求一律呢?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朵玫瑰,画家看色彩和构图,哲学家必定要用“默默无闻”的价值观来赞叹一番,而商人肯定考虑花的销路和利润。不怪他们,只因花儿有形状色彩,有内在气质,有市场需求,所以尊重个性应在情理之中。(正转)尊重个性,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一篇关于素质教育的文章,内容是如何用气压计测量一栋楼的高度,其答案有几十种之多。在让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深深感到答案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个性是如此神奇。前一阶段,上海有个叫韩寒的中学生,文学才情极佳,为了能有更深的发展,他毅然冲破各种阻挠,决定退学搞创作。我想,只要他能一以贯之,坚持不懈,这种文学才华和鲜明个性的结合,说不定能给中国未来文坛树立一座丰碑。(正转)反之,窒息个性,扼杀个性,强求一律,众口一词,必将摧残创造力,久而久之,社会还如何发展,如何进步?正如一位哲人说:在船上,如果众人都站在一边肯定不是好事,在社会上亦如此。(反转)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请容纳生命的个性。(合)[简析] 本文的结构模式是:起——正承——正转——合本文暗合“起承转合”的写法。

开头从一位作家的话引起,摆出自己的观点,这是“起”。

接着对“几何图形”的选择、玫瑰园、下雨三种现象进行初议,证明观点,这是“承”。

下面“转”说开去,由上文面的议论转入“点”的议论,一是自然界的玫瑰,二是素质教育,侧重谈对韩寒的看法,比之上文,这是由面及点的推进式深“转”。再接下去用“反之”承上启下,说扼杀个性的危害,这是从反面来证明论点的反转。有了这部分,内容就深刻、丰富多了。

最后一节是合,结束全文,再次强调论点。语言畅通,显示出有较强的功底。但也偶有语病。第3节开头“虽然”这个词错用,因为上下句不存在转折关系,应改“显然”或删去。

曾在《元史》一书中看到这样一则材料。“许衡尝暑中行路,渴甚,道旁有梨,众争取啖,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主而取之不可也。’或曰:‘此梨无主。’曰:‘此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起题)也许有人会笑许衡“迂腐”,但“我心有主”却正意味着一个人能坚持自己的主见,恪守自己的操行,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承题)遥看古今中外,能人贤士无一不“我心有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司马迁的勇于直谏最终使他遭受到人生最大的一次变故——受宫刑。在那样一个年代,这不仅是其肉体上的极大摧残,更是对其人格尊严的一种践踏。但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了前者,就因为他的心“有主”。你似乎可以看到北风呼啸的夜里,一位中年男子正托着他那与其年龄极不相符,极度虚弱的身体在昏暗的灯光下坚持创作。也许正是因为司马迁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使《史记》流芳百世。(转题一,正转)

“举世混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希望能够在官场上有作为,使楚国能在诸侯中称雄。但天不如人愿,当时的楚国内忧外患,屈原处处受到排挤,屡次遭到陷害,心灰意冷的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只能含恨投汩罗江葬身鱼腹之中。“其心有主”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转题二,正转)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从古到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转题三,正转,略写)

明末抗清将领洪成畴,在兵败被俘之后,虽一度保持宁死不屈,不畏严刑的硬汉形象。但在孝庄的温情跟前,他那看似坚不可摧的爱国之心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最终,他对清朝俯首称臣,成了“亡国贱俘”一般的叛徒,最后,身败名裂,为后人所耻笑。这难道不是“其心无主”所致吗?(转题四,反转)

清朝乾隆时期大贪官和绅,从一介锦衣卫,到最后攀爬到朝中最重要的大臣,其拍马屁,阿谀奉承的功夫堪称一绝,但他在担任如此要职,乾隆皇帝对其信任有加之时,所作所为,不是为造福百姓,而是尽其全力追名逐利,中饱私囊。据说其所有家产比清政府十年的财政收入还多,不愧为古今公认的贪官之首。乾隆驾崩,嘉庆皇帝登基之时,也成了和绅倒台之日。这不是他过分追名逐利而导致的吗?(转题五,反转)

在社会高度发达的现在,“我心有主”已成为人们必备的品质。“心有主”则能克服一切困难,迈向成功;“心无主”则禄禄无为,虚度一生。(合题)[简析] 本文的结构模式是:起——正承——正转——反转——合创造月亮

作家 张丽钧

高考议论文写作的起承转合 篇3

“程式”这个东西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元素”, 中国人在书法、绘画、京剧、诗歌等艺术领域都有其独有的程式。这种程式化的东西自然也影响了中国的考试, 因此, 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 考生的作文要求严格按照“八股”来进行创作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 我们不能为了帮助学生“淘分”而人为地设置一些写作的框框条条, 让学生生搬硬套, 不越雷池, 否则不仅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创新, 而且会泯灭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在考场应试中, 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经营好自己的写作架构, 对于提高应试效率, 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高考作文中, 议论文是很多考生热衷的体裁。主要原因在于, 这种文体, 应试者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 能方便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 同时能有效地表达考生的逻辑思辨能力。那么, 如何在考场应试中, 使学生能快速把握议论文的写作维度, 迅速落笔成文, 取得优异的成绩呢?我认为, 中国传统写作中的“起承转合”, 可以有效地借鉴于高考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中。

“起承转合”最初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 承要春容, 转要变化, 合要渊水。”此外, 中国传统民乐的曲式结构也运用它来经营曲式结构:“起”, 是主题最初陈述, 即呈示;“承”是通过重复或变化重复来巩固主题, 即巩固;“转”是发展主题, 使主题得到进一步的表达, 即发展;“合”是全部音乐的终结, 即结束。以上两说, 虽然谈的是诗格和曲式, 但无论是艺术还是文学, 从创作的经营结构来说, 却是异曲同工的, 如果考生能从传统的诗法结构和乐法结构中获得写作的灵感, 就能有条不紊地把握考场写作的时空。我认为经营考场应试议论文的“起承转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起”要平直

何谓“平直”?从高考议论文写作来说, 平直就是要开篇破题, 从文题生发开来, 为后文进一步展开做好导引和铺垫。

古人写文章开篇是非常讲究破题的, 就作诗而言, 首联破题, 然后顺势写来, 一气呵成。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首联“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即将题意写足, 然后颔联、颈联顺势描写, 展示了一幅幅美妙的田园画面, 尾联收结明志, 画龙点睛。

高考议论文开篇也要破题, 要求开门见山, 直接表达, 尽量避免拐弯抹角, 曲折隐晦。那么, 如何破题呢?所谓破题, 就是要求考生开篇要明确地揭示论题, 提出中心论点。如:2011年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至诚, 至成》的开篇是这样写的:

松柏不会因为几次雨雪的侵袭而背弃它对大地常青的诺言;

江河不会因为几次干旱的肆虐而违背它对大海永恒的约定;

山川不会因为一点龟裂的伤痕而收回它对草木坚守的承诺;

它们尚且如此, 作为“天、地、人”三才之首的人, 又该如何呢?

是的, 诚信是这个世界拥有的最珍贵的品格, 它给了世界一个稳定的依赖, 给了人心一方安稳的净土。

作者首先运用排比和拟人的手法, 赞扬了“松柏”、“江河”、“山川”以诚信为本的自然境界, 字里行间渗透着人文精神, 扣住题目, 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盘托出, 然后顺理成章, 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此段开篇直接点题, 表明观点, 文笔富有气势, 俨如“凤头”高高扬起, 令观者怦然心动, 啧啧赞叹。

再如:2009年河北高考满分作文《找准位置, 发扬自我》的开篇:

虎啸深山, 鱼翔浅底, 驼走大漠, 雁排长空。万类霜天都有自己的位置, 有自己的长处, 我们应找准自己的位置, 找出自己的优点, 不要盲目模仿他人, 发挥自己的长处, 发扬自我。

开篇短短几十言, 以虎、鱼、驼、雁起兴, 紧扣文题, 挑开论题, 表明观点, 可谓字字珠玑, 掷地有声。

二、“承”要春容

何谓“春容”?“春容”者, 春之容颜也。春开万象, 大地滋荣, 呈现出来的是万紫千红, 百花竞放, 气象万千的景象。春的元素是丰富, 是多姿, 是变化, 是鲜活。用在高考议论文的写作上, 就是紧承中心论点, 展开论述, 论据的选择要丰富多彩, 变化多姿, 五彩缤纷, 要将事实摆明, 要将道理说清。我们还是来看看上文《找准位置, 发扬自我》是怎样承开篇展开论述的。

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 随即运用拟人手法, 通过“小草说”、“乌龟说”、“小河说”阐述“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位置, 不盲目随从别的东西”这样观点, 从而得出“我们人类也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 不要盲目崇拜别人的优点, 找准自己的优点……”这一结论。接着, 作者列举了屈原、司马迁找准自己的位置的例子, 有力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巧想象, 引名言, 借实例使人产生“春花烂漫, 气象万千”之感。

当然, “承”的方式有多种, 可以直接紧扣绕中心论点, 层层展开论述;也可围绕中心论点设置两三个分论点逐层展开论述, 至于如何运用, 考生可灵活掌握。

三、“转”要变化

何谓“变化”?这是相对于“承”而言的。“承”要求紧承中心论点, 顺势而下, 借助大量的论据论证中心论点, 而“转”, 则是在此基础上, 从材料的选择上, 行文的方式上体现变化。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议论文也是如此, 要克服平淡无奇, 就要在行文上寻求变化。那么, 怎样使行为富于变化呢?

其一, 转换角度, 充实例证。在《找准位置, 发扬自我》一文中, 作者在列举屈原、司马迁的例证之后, 笔调一转, 由古到今, 又列举了任长霞、刘翔、杨立伟、费俊龙、聂海胜、中国女排等一系列鲜活的例子, 博古通今, 变化多姿, 论据充分有力, 详略得当。翔实的材料, 变化的笔触, 让人耳目一新。

其二, 正反论证, 巧用对比。为了更加强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在围绕中心论点作正面层层论证之后, 还可巧用对比, 从反面展开论述。正反对比结合, 不仅使论证的方法富有变化, 而且使论证的逻辑更加严密, 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古人非常善于经营这样的论证结构。如苏洵的《六国论》开篇破题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然后承接开头先从正面承接阐述“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这一观点, 随后笔锋一转, 从反面着笔, 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的道理, 最后点题收结。全文“起、承、转、合”一气呵成, 结构之严谨是为后学典范。

其三, 借古鉴今, 有的放矢。“文章合为时而著”, 高考作文虽然是应试而文, 但作者切不可为了应试而应试, 而应该在内心建立“因时而文”的写作观念。因此, 在写作的过程中, 我们常常引用一些古代的经典例子, 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但“借古”的目的在于“鉴今”, 因此, 在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层层论述之后, 应进一步结合现实, 将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与现实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以使文章富有针对性, 达到警示作用。这样, 就能使文章的思想更加深刻, 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承”和“转”的部分, 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即本论部分, 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猪肚”。本部分, 要求借助大量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 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要求运用灵活多变的论证方法, 将观点讲明, 将道理说透。既要丰富充实又要有所变化。

四、“合”要渊水

何谓“渊水”?渊者, 深潭也, 《说文》有言:“渊, 回水也。”“合要渊水”道出了议论文写作的道理, 文章的结尾要画龙点睛, 有深度;要回扣前文, 有照应。具体行文时可借鉴以下几种方式。

(一) 总结照应, 点题归纳。

好的文章, 要求结构完整, 行文错落有致。开篇破题, 主题扣题, 结尾点题, 是使文章结构完整的最简洁也是最明了的行文方式。2011年全国卷高考优秀作文《天道酬诚信》是这样结尾的:

因此, 传承民族的美好品质, 将诚信贯穿在身心中, 用诚信指导我们为人处世, 则人生得以绚烂, 事业得以辉煌!

谨记, 天道酬诚信, 诚信伴我一路前行。

作者在前文层层论述之后, 得出结论, 直接照应文题, 画龙点睛, 收结简洁有力。道出了诚信在为人处世, 人上道路上的重要性, 告诫人们要让诚信伴随自己同行的道理。

(二) 抛出问题, 启人深思。

好的文章要以理服人, 发人深省。议论文的收结可在前文深入论述之后, 提出问题, 启迪人们去思考, 以达到虚实结合, 余音未尽的艺术效果。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开篇提出中心论点, 主体部分分析庄宗得失天下的事例之后, 是这样收结的:“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

作者结尾运用反问句, 以问题收结, 发人深省, 含蓄深刻, 告诫北宋王朝执政者, 要吸取历史教训, 居安思危, 防微杜渐, 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 联系现实, 发人深省。

怎样使文章落地有声, 发人深省, 这是创作者在构思之前就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创作者最基本的原则是“不做无病之呻吟”, 必须使自己的文章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像《过秦论》、《阿房宫赋》、《伶官传序》等古人的佳作, 借古讽今, 含蓄蕴藉, 值得广大考生借鉴。

上一篇:工作特点与现状下一篇:控股股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