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循环

2024-09-17

问题循环(精选12篇)

问题循环 篇1

一、循环经济会计产生的背景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9月7日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 (2004) 》, 这是我国第一份介入了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 标志着我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研究表明:2004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 占GDP的3.05%。其中, 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 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 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57.4亿元, 占总成本的1.2%。而2004年, 我国环境污染的总实际治理成本为1005.3亿元, 占总经济损失的19.64%。其中, 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实际治理成本分别为344.4亿元、478.2亿元和182.7亿元, 各占总实际治理成本的34.3%、47.6%和18.2%。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自然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现象严重, 确实影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 国家应加大力度, 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顺利落实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既定方针, 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循环经济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即在经济发展中, 遵循生态学规律, 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 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 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与传统经济相比较, 循环经济摒弃了末端治理的思想, 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流水线转向了新型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流水线, 借以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也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真正实现了“低开采、低投入、高产出、低排放”的“三低一高”。

2003年开始, 我国进入了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推进阶段, 我国会计的宏观环境开始逐步发生变化。众所周知, 会计环境的变迁是推动会计理论演进的主要力量, 面对新兴的循环经济, 传统会计不能满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特色需要, 不能准确有效地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循环资源的取得和发出情况, 也不能对企业生产消耗的环境资源做出确实有效的披露, 这对于会计实践工作是一大挑战。基于此, 循环经济会计应运而生, 作为会计学科的新兴分支, 循环经济会计从产生之初就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作为理论基础, 它能够弥补传统会计的不足之处, 为新一轮会计环境中的会计实践提供可靠保障。同时, 增加反映循环资源方面的会计处理, 会产生激励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去做的经济后果, 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循环经济意识, 提高行为的自觉性, 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 可以说, 循环经济会计的产生是客观环境发展的需要, 也是会计理论要客观真实反映经济活动的需要, 是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客观要求。

二、循环经济下现行会计的局限性分析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 企业不单单只是注重社会经济效益, 同时也将自然资源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纳入考核目标, 它追求的是经济、自然和生态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在此宏观背景下, 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受托责任发生了巨大变化, 摒弃了传统经济模式下只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受托责任可以归纳如下:一是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 努力实施“3R原则”;二是企业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责任;三是企业需做到清洁生产;四是对循环资源的使用情况作出确实可靠的信息披露;五是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遵循情况。可见, 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受托责任已由经济领域扩大到了自然环境领域, 与此同时, 现行会计日益暴露出以下三点局限:

(一) 缺乏对循环资源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现行会计模式只侧重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 忽视了对循环再生资源的利用, 这就导致现行会计对循环经济环境下所涉及到的企业活动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缺乏对企业资源资产和再生资源资产、相关责任和费用的计量和核算, 缺乏对企业取得的环境收益或损失的确认和再生资源产生的相关收益的计量和核算。从会计实践看, 现行会计制度仅仅在管理费用中罗列了绿化费和排污费也印证了这一点。

(二) 忽视了企业的自然资源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传统经济模式认为企业的经济循环是从企业取得自然资源开始到生产产品、售出产品取得经济回报结束, 它忽视了企业在物质补偿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也就忽视了企业应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担的补偿责任, 这就形成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只索取, 不回报”的恶性循环, 是导致自然资源缺失, 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推动力。具体而言, 现行会计没有将自然资源确认为资产, 没有将企业应承担的环保责任确认为负债, 没有将资源资本确认为所有者权益, 没有专门反映再生资源产生的收入、费用及利润。

(三) 缺乏对环境资源价值的披露

传统会计理论认为没有凝结人类一般劳动的自然资源是没有价值的, 不必对之进行确认和计量。但在循环经济发展中, 自然资源也是资产, 也具有效用性和稀缺性, 应当并可能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这就导致现行会计的信息披露模式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企业资源、环境信息披露的范围、技术规范、方式的确定等问题;企业各种资源信息的披露成本与风险核算的问题;如何对信息披露行为进行检查以及审计标准问题;环境信息披露失真导致损失的索赔与惩罚机制问题。

三、发展循环经济会计的建议

(一) 完善会计核算内容, 引入新的计量方法

针对现行会计体系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缺陷, 为了更好地对企业的自然资源进行监督和管理, 应当增设自然环境资产、自然环境负债、自然环境所有者权益、自然环境收入、自然环境费用和自然环境利润等会计要素, 用以全面核算企业在再生产运动中的自然资源取得、消耗和获利情况。这样, 我们就可以明确地计量、记录企业在循环经济中应支付的防污管理费、废弃物回收费、环保支出等现金流出情况。另外, 现行会计的计量基础是货币价值, 计价原则以历史成本为主, 而循环经济下的循环资源多为自然资源, 它们是自然界长期生成积累而成的, 并不能以我们平常采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来衡量价值, 从而也不能采用常规的货币计量为基础, 也没有所谓的采购形成的历史成本。因此, 对于循环经济会计中的自然资源事项, 我们应当采用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计量基础, 采用开采成本为计价原则。

(二) 明确新的会计目标, 创新企业会计核算体系

现行会计的实践目标是完成受托责任, 尽力实现企业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由于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今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受托责任已经发生了转变, 从以往的局限于经济领域扩展到了环境领域、企业间相互合作领域等。因此, 循环经济会计的目标也应随着受托责任的变化而演进, 从以前的单一方向演进到实现社会经济效益、自然资源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者的共同发展。同时, 为了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们应当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变革, 融入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特色的会计理论, 从会计目标、会计对象、会计原则、会计假设、会计核算方法等方面进行扩充和改革。

(三) 增加循环资源的计量和披露, 丰富环境责任报告

循环资源的计量可以结合实际情况, 从鼓励企业重视循环资源利用的角度出发, 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充分反映循环资源的实际成本。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原材料等剩余物, 可以按照原材料的入账价值作为循环资源的入账价值;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可以按照其现行成本作为入账价值;企业外购获得的循环资源可以按照市场公允价值来作为入账价值。关于循环资源的披露, 可以考虑设置单独报告进行专项披露, 可以明确地披露企业利用循环资源的情况, 可以准确地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表明企业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 体现企业对循环经济的重视。

摘要:分析了我国循环经济会计产生的背景, 并针对现行会计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局限性提出了应对建议。

关键词:循环经济会计,会计核算体系,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英阔.浅析循环经济会计的必要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 (3) .

〔2〕郑珺.发展循环经济的会计问题初探〔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 (3) .

〔3〕张彩平, 阳秋林.循环经济会计基本理论构建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6) .

〔4〕李恩柱.循环经济会计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 2007 (2) .

〔5〕李玉平, 贾广鹏.循环经济会计初探〔J〕.经济师, 2007 (9) .

〔6〕殷勤凡.循环经济会计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

问题循环 篇2

中国城市垃圾资源循环利用问题探讨

长期以来,人们提到的资源一般是指自然资源.从当前世界发展趋势看,自然资源虽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甚至起到某种决定性作用,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取决于社会经济资源对自然资源的作用效率.在现代社会中,资源的`概念迅速扩展,人们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和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源环境和生态全球化趋势,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资源、人口、经济、环境、生态、社会等越来越明显地交织在一起.“垃圾”作为一种资源类型,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决策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通过我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垃圾增长的正相关关系,分析了城市垃圾资源循环利用的操作原则和相应对策.

作 者:罗春 马立实 吴坚 周超平LUO Chun MA Li-shi WU Jian ZHOU Chao-ping  作者单位: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湖北,武汉,430077 刊 名:资源开发与市场 英文刊名: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年,卷(期): 23(12) 分类号:X705 关键词:垃圾资源   循环利用   操作原则  

循环流化床锅炉磨损问题浅析 篇3

关键词:流化床锅炉 磨损 防磨措施

1 概述

20世纪中期,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煤燃烧技术的更广泛应用,由燃煤锅炉产生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迫切要求发展洁净煤技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流化床煤燃烧技术应运而生。流化床锅炉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清洁煤燃烧技术,因其特有的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发展与应用。其主要优点有:可以进行低温燃烧,保证了燃烧的稳定性;脱硫效率高,烟气中NOx的排放浓度低,有利于环境保护;燃烧强度大,保证了生产的高效性;燃料适应性广,几乎可以燃烧各种煤。

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介于煤粉炉悬浮燃烧和链条炉固定燃烧之间的流态化燃烧方式,即通常所讲的半悬浮燃烧方式。炉内进行的是一种流态化反应,即高速运动的烟气与其所携带的固体颗粒密切接触,并有大量颗粒返混的过程;炉外,绝大部分高温的固体颗粒被捕集并送回至炉内再次燃烧,如此反复循环。这种燃烧特性导致炉内磨损十分严重,影响锅炉正常使用,甚至会导致生产事故。所以,磨损问题是循环流化床锅炉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2 磨损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物体工作表面的材料在机械、化学和电等作用下,在相对运动中出现不断磨耗的现象即为磨损。根据磨损机理的不同,磨损分为磨料磨损、接触疲劳磨损、冲蚀磨损以及腐蚀磨损等。其中,材料表面受到流体或固体颗粒以一定速度和角度的冲击而造成的磨损为冲蚀磨损。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耐火材料受到煤灰颗粒的磨损即为颗粒流的冲蚀磨损。

2.1 烟气流速与飞灰浓度的影响:研究表明,磨损量与烟气流速的三次方成正比。流动飞灰的运动动能和单位时间内冲击到炉内壁的灰粒量受到烟气流速的直接影响。含灰烟气流在较高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循环率下,会造成炉内壁的严重磨损。此外,磨损量还会随着煤质变差以及灰分和燃煤量的增加而增大。

2.2 颗粒尺寸、形状以及硬度的影响:随着颗粒尺寸的增大,磨损量会随之增大,在锅炉磨损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飞灰中那些尺寸较大的颗粒;燃料颗粒表面越光滑,磨损程度越轻。与被磨材料相比,当颗粒硬度很低时,磨损率通常会十分低;当颗粒硬度接近或高于被磨材料时,磨损率会迅速增加。

2.3 颗粒撞击表面可能性系数的影响:对表面有冲击作用的颗粒份额是决定管壁磨损程度的关键因素。

2.4 受热面及内衬材质的影响:在同等条件下,磨损量随着材料耐磨性能的增加而减小。

2.5 供料量多少的影响:随着供料量的增加,颗粒浓度也会增大。冲击管壁的磨损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会随着颗粒浓度的增大而加重磨损。

3 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的易磨损部件

3.1 风帽磨损:由于风帽处于沸腾床料激烈的摩擦中,因此磨损较为严重。

3.2 水冷壁磨损:如图1所示,在受热面的磨损当中,水冷壁与耐火材料的交接处是磨损最严重的部位之一。因此,我们将冷水壁的耐磨材料交接处的设计做了图2的修改,以改进磨损严重区的磨损状况。

我队建于2008年,锅炉年连续运行时间约为4320小时,发现锅炉受热面管道磨损严重,为了防止受热面因磨损发生爆管事故,对锅炉水冷壁管、埋管及膜式壁受热面喷涂耐磨镍铬基高硬度高强度耐磨型热喷涂粉芯丝材料进行重新喷涂。

3.3 炉内受热面的磨损:影响炉内受热面磨损的主要因素包括受热面的具体结构和固体物流的流动特性两方面。

3.4 对流烟道受热面的磨损:省煤器、过热器和空气预热器是尾部对于流烟道的三个受热面。进入尾部较多的飞灰颗粒会加剧受热面的磨损,这是影响流烟道受热面磨损的主要原因。

4 防磨的技术措施

4.1 选择合适的防磨材料:防磨材料包括很多,耐火材料、包括碳钢和合金钢在内的金属材料、对金属表面进行喷头处理的材料等。在对耐火材料性能进行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第一,分析耐火材料敷设和锅炉性能的相关影响;第二,锅炉的系统热点和整体性能;第三,敷设耐火材料的目的和功能;第四,耐火材料敷设点的工作环境。

4.2 采用合理的结构设计:在对锅炉的不同部位进行优化设计时,应当根据燃烧性能、锅炉运行状况以及各部位的磨损机理等有针对性的进行。

4.3 对材料工作表面进行特殊处理:进行金属表面处理的技术有很多,包括热处理、热浸镀以及电镀和热喷涂等,但是,行之有效的防磨措施当属热喷涂技术。

5 耐火材料的种类及其失效原因

目前,国内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用的耐火材料按照作用可以分为耐磨耐火材料的砖、浇注料以及可塑料和灰浆;耐火保温材料的砖、浇注料和灰浆;耐火材料的砖浇注料和灰浆三类。通常采用磷酸盐砖和浇注料、碳化硅砖和浇注料、耐磨耐火砖和浇注料、硅线石砖和浇注料、刚玉砖和浇注料,以及还有较高档的氮化硅结合碳化硅产品等。

但是,耐火材料的破坏随着大量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相继投入运行,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事故。据统计,由于耐火材料破坏造成的事故仅次于受热面磨损的第二大事故,占锅炉设备事故率的17%左右。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耐火材料的问题。循环流化床锅炉要想保证正常、经济的运行,关键是合理的维修耐火材料。

通常,耐火材料的失效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5.1 耐火材料的剥落。耐火材料随着温度的变化会发展膨胀或者收缩,材料的膨胀或者收缩在受到约束后就会在内部产生应力。耐火材料与金属制品相比属于非均质的脆性材料,因此,耐火材料的热导率和弹性较小,除了抗拉强度低、抵抗热应力的破坏能力差外,抗热震性也不高。因此,在热冲击循环的作用下,耐火材料容易开裂剥落而导致整体损坏,这是循环流化床锅炉耐火材料提前失效的重要原因。

5.2 耐火材料的磨损。当耐火材料受到固体物料的冲刷时,耐火材料就会发生破坏,这就是耐火材料的磨损。在循环硫化床内,边角区、旋风分离器以及回送固体物料的管路属于耐火材料的易磨损区。物料从汽包到锥形筒转弯处的冲击区是发生磨损较严重的部位,通常有圆形边缘和光滑明亮的表面是易磨损的锅炉区域。由于随着冲击角的增大也会加重其磨损程度,因此,在设计旋风分离器和烟道等时,应当尽量减小冲击角。

6 结语

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安装以及运行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磨损问题,同时,磨损问题也应当引起领导高度重视。除了我们从理论上的分析研究外,尚需深入实际进行科学分析,使防磨技术进一步充实、完善。

参考文献:

[1]岳志娟.循环流化床锅炉磨损的原因及及其解决方法[J].能源技术,2009(03).

[2]岳志娟.循环流化床锅炉磨损原因及解决方法[J].电力安全技术,2009(10).

循环经济若干问题研究 篇4

一、创新观念, 奠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必须更新发展观念, 理清发展思路, 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 重速度、轻效益, 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 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 树立循环经济的生产观。

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 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循环使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 企业内部要减少物料的使用, 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建立生态工业网络, 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 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 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和再利用。

2.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狭隘观念,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通过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 逐步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树立新的经济增长观。

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 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二、科学评价, 引导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1.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机制的基本思路。

一是理论评价与具体操作相结合。建立评价机制包含两种类型:理论评价主要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原理入手, 从各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资源利用的节约程度及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水平。操作型评价偏重于研究区域的实用性, 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评价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二是经济和资源环境指标相结合。循环经济更加强调资源的节约和高效率利用。因此, 从“3r”准则出发, 设定三个类指标, 建立评价机制: (1) 减量投入指标、污染减量排放指标和资源再循环利用指标, 旨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和减量化投入水平, 改善环境质量。 (2)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旨在评价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经济总量上实现高速度增长的同时, 提高就业率, 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和科学文化水平。 (3) 生态环境质量指标, 则是利用各项环境质量指数, 从侧面反映出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

2. 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机制。

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机制应考虑五个方面的指标。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应包括人均G D P (绿色GDP) , 低能耗、高产出行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以工业废弃物和垃圾为生产原料的循环类型企业产值, 循环经济增加值 (指循环经济部门总产出扣除总消耗后所创造的新增价值) 。这一评价体系主要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状况。二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应包括单位GDP能耗, 单位GDP能耗降低率, 单位GDP耗水量、耗电量等。用以表明单位能源利用率。三是污染减量排放指标。主要包括废气排放率, 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 工业烟尘达标排放率等。主要说明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四是资源再循环利用指标。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处理率、回用率, 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 城市垃圾回收和综合利用率等, 这一指标体系主要反映资源回收利用水平。五是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主要应包括环保投资指数, 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空气质量指数, 绿色能源占总能源比例, 这一指标体系主要反映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投入和保护情况。

三、完善机制,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 坚持制度创新。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 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 改变外部不经济这一长期困扰的问题, 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 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的生产环节的赢利模式,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其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政策、合理的费用机制。如政府投入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收费和税收机制等。只有通过制度安排, 通过市场机制, 企业才会去追求经济的循环。

2. 构筑政策法规和技术支撑体系。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除国家制订法律外, 地方政府要依照法律法规制订政策法规性文件, 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还必须有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尽管个别企业、个别产业、个别领域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技术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但整个技术支撑体系是零碎的, 不全面的和薄弱的, 其深度和广度远不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多数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比较落后, 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处理率都比较低。在电厂烟气脱硫、化工厂废液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等对发展循环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直接影响到循环经济的推进。建立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 对关键性技术进行攻关势在必行

3. 依靠科技, 建立绿色技术设计、开发与应用体系, 形成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系统。

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增长方式是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治本之策。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 能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应着眼于积极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替代材料, 加快对新材料的替代和开发研究, 实施产品“前端”研发、“中端”控制和产品“末端”治理的研究, 加快研究开发低成本的、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产业链延长和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 大力推动传统产业向循环型可持续发展产业的转型, 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完善评价机制和循环体系。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若干问题探讨 篇5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若干问题探讨

张伟

摘 要 循环农业经济在循环经济体系中属于一类实用性方案,尤其在新农村建设政策覆盖落实背景下,能够更好地迎合可持续和科学发展理念,但是涉及政府领导的宣传、组织配套工作要给予进一步的调试修缮。笔者的核心任务是针对目前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期间的诸多问题加以提炼整理;同时,制定妥善化处理措施,希望为我国粮食安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丰富的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 循环农业;农业经济;粮食安全

循环农业经济,就是依照既有生态科学发展理念,配合最新高科技设施和操作手法,进行一切生态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可持续开发利用;同时,避免农业生产中物资投入量和废物排放量的过度增长结果,至此衍生出集合农业种养、农科技、农供销等功能的良性循环发展体系[1]。想要切实将当中弊端状况处理完毕,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大幅度提升既有资源开发利用实效,推动农业和农民同步增收进程。至于细化的整改方案内容将具体如后续内容阐述。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遗留的问题

1.1 水资源严重短缺

透过以往实际调查结果认证,我国农业用水占据总用水数量的70%左右,限于我国农业生产季节、干旱性隐患深入状况,不同区域农业资源约含70%需要加以灌溉,因此灌溉用水数量开始提升至农业总体用水数量的90%以上。截至目前,我国农业灌溉和工业发展,已经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长此以往,涉及地下水资源紧缺、河流断流、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危机都将接踵而至。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因为农村专业化生产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使当地灌溉用水浪费现象广泛分布,实际利用实效性系数连0.475都不到,整体上几乎包含1/2以上的水资源被白白浪费。由此看来,及时布置拓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落实目前我国农业用水合理性节约指标的必要途径,应该引起广大农民的深度瞩目。

1.2 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极为严峻

大多数农业生产管理人员,都盲目地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农产品数量和后期经济效益增加结果之上,对于农产品安全可靠质量几乎未曾上心。毕竟化肥、农药等使用便利,因此涉及以往畜禽粪便作为农田肥料的模式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无疑令牲畜养殖和农作物种植产业滋生分离迹象,畜禽粪便随意堆放现象极为普遍,对于当地生态环境协调性自然造成较大的创伤[2]。须知,尚未经过调试的畜禽粪便污水内部,保留较多数量的氮、磷物质,至此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广泛覆盖;再就是经过养殖场内部氮、硫、甲烷等有害气体的暴增,已经严重影响周边人民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秩序,严重情况下,更可直接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侵蚀威胁。

1.3 农副产品资源实际应用效率过低

想要更好地发挥出农业社会化服务控制体系的价值地位,标准适应路径便是开展农业产业化改革项目,其作为农业后期产出效益的全新经营控制体制,主张针对传统农业生产营销模式加以系统化整改。但是透过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规划状况观察,其仍旧深陷于初步探索阶段之中,包括各类农村住户参与能度过低、产业化组织具体竞争发展潜力不足、农业产业化辐射效应无法倾数绽放等,当中最为严峻的便是农业产后副产品应用效率不高问题。

另外,农业耕地面积处于持续缩减之势。结合过往调查结果分析,我国平均每8 a左右,农业耕地资源就会同步缩减0.083亿hm2,如若随意放纵不管,相信不用超过两年,必然就会冲上警示红线。目前,我国最基础的国情便是过多人口和较少耕地资源的冲突现象,可是因为部分农村区域经济、科技和人才的欠缺,使传统粗放式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仍旧延续,包【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

括由牲畜完全承担农业生产主要支持动力供应任务,凭借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控制、农业生产时刻抵受突发性自然灾害的侵蚀危机等。面对此类状况,我国必须集中一切技术、政策性手段,进行眼前的农业生产人口数量众多、耕地资源数量过少的矛盾协调应对,至于具体的应对模式便是令农业生产借由粗放式快速地朝向集约式经营方向过度扭转。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科学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战略方针

2.1 要求政府及时颁布各项成本、科技支持性政策

第一,想方设法推动循环农业立法控制进度,令一些创新型限制、补偿性法规政策快速覆盖落实。在此基础上,针对农民群体、企业和政府机构在循环农业服务体系中的职责义务予以清晰化界定,至此构筑起集合农业生态补充和技术补贴功能的指导单元,力求在各项循环农业支持性政策内容控制下,延展出融合政府、市场、社会基层群众行为驱动特性的监管机制[3]。

第二,结合丰富实际操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搭建起农村物业控制法规制度。这样不但能够将农业生产一切基础性设施投资效益提升至极致水准之上,更可以快速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案执行进程,对于今后农村诸多废弃物处理、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农村环保产业化培育等事业,都将释放出较为强劲的支持引导功效。

2.2 不断进行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创新改造

循环农业经济想要获得长效可持续发展机遇,就必须全面接受各项技术创新成就的支持。

第一,有机强化农业生产技术设施开发力度,使特定区域农业生产技术含量顺势上升到全新等级层次。同时,在科技、政府、农户群体之间建立农业科技园作为交流枢纽,避免以往高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推广落实中的限制危机,必要时直接在农村周边设置试验和转化基地,为周边农业科研和生产创新成就融合提供第一手指导线索,更加为农业实际增长模式集约型转变奠定基础。

第二,更加清晰透彻地进行农业内部专业化职务设置划分。所谓农业专业化,可以细化出农业生产、技术支持和设计研究和农业多元化服务等结构单元,如此一来,涉及不同区域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观能动性才会深度激活,将各自专长发挥到相对应的领域之中,维持现代我国农业整体的专业化分工效率,令以往传统的单位农户小而全耕作模式得以成功替换。

2.3 快速投入合理数量的支持性资金,完善循环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建设并修缮现代循环式农业经济服务控制体系,最基础的保障便是资金,否则预设的经济效益换取指标将难以顺利贯彻。所以,不同层级政府机构要更加科学地处理好支农资金预算工作,必要情况下直接朝向循环农业适度倾斜。

第一,不同层级政府应该尽快设置循环农业发展专项支持资金,主要用在基础性农业生产设施、技术应用实力培训和推广事务之上。

第二,金融机构要针对既有金融服务产品加以适度改良,令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额度得以合理增加;同时,协调掌控税收、贴息、补助等多元化经济杠杆效用,大力支持辅助各类社会资本向农业、农业领域中投入。

第三,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将个人、集体和国家全面融合,更加有效率地构筑起丰富的循环农业经济投资监管体系;同时,做好当中投资金融、财税等收费政策修改工作,力求令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彰显出独特的发展形态。结语

循环农业经济完全可以视为日后我国经济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该类结构进行灵活修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贯彻的必然途径,能够更好地遏制以往农业发展期间生产模式诸多要求的不适问题。因此,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后予以大力推广和发展沿用。

参考文献

[1]乔志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问题浅思[J].东方企业文化,2013,32(19):134-150.【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中国期刊库】——接受各类学术论文发表、投稿,和各学术论文评奖评优,教育教学类论文尤为欢迎。

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若干问题探讨 篇6

关键词 循环农业;农业经济;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2

循环农业经济,就是依照既有生态科学发展理念,配合最新高科技设施和操作手法,进行一切生态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可持续开发利用;同时,避免农业生产中物资投入量和废物排放量的过度增长结果,至此衍生出集合农业种养、农科技、农供销等功能的良性循环发展体系[1]。想要切实将当中弊端状况处理完毕,最有效的办法便是大幅度提升既有资源开发利用实效,推动农业和农民同步增收进程。至于细化的整改方案内容将具体如后续内容阐述。

1 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遗留的问题

1.1 水资源严重短缺

透过以往实际调查结果认证,我国农业用水占据总用水数量的70%左右,限于我国农业生产季节、干旱性隐患深入状况,不同区域农业资源约含70%需要加以灌溉,因此灌溉用水数量开始提升至农业总体用水数量的90%以上。截至目前,我国农业灌溉和工业发展,已经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长此以往,涉及地下水资源紧缺、河流断流、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危机都将接踵而至。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因为农村专业化生产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使当地灌溉用水浪费现象广泛分布,实际利用实效性系数连0.475都不到,整体上几乎包含1/2以上的水资源被白白浪费。由此看来,及时布置拓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落实目前我国农业用水合理性节约指标的必要途径,应该引起广大农民的深度瞩目。

1.2 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极为严峻

大多数农业生产管理人员,都盲目地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农产品数量和后期经济效益增加结果之上,对于农产品安全可靠质量几乎未曾上心。毕竟化肥、农药等使用便利,因此涉及以往畜禽粪便作为农田肥料的模式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无疑令牲畜养殖和农作物种植产业滋生分离迹象,畜禽粪便随意堆放现象极为普遍,对于当地生态环境协调性自然造成较大的创伤[2]。须知,尚未经过调试的畜禽粪便污水内部,保留较多数量的氮、磷物质,至此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广泛覆盖;再就是经过养殖场内部氮、硫、甲烷等有害气体的暴增,已经严重影响周边人民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秩序,严重情况下,更可直接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侵蚀威胁。

1.3 农副产品资源实际应用效率过低

想要更好地发挥出农业社会化服务控制体系的价值地位,标准适应路径便是开展农业产业化改革项目,其作为农业后期产出效益的全新经营控制体制,主张针对传统农业生产营销模式加以系统化整改。但是透过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规划状况观察,其仍旧深陷于初步探索阶段之中,包括各类农村住户参与能度过低、产业化组织具体竞争发展潜力不足、农业产业化辐射效应无法倾数绽放等,当中最为严峻的便是农业产后副产品应用效率不高问题。

另外,农业耕地面积处于持续缩减之势。结合过往调查结果分析,我国平均每8 a左右,农业耕地资源就会同步缩减0.083亿hm2,如若随意放纵不管,相信不用超过两年,必然就会冲上警示红线。目前,我国最基础的国情便是过多人口和较少耕地资源的冲突现象,可是因为部分农村区域经济、科技和人才的欠缺,使传统粗放式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仍旧延续,包括由牲畜完全承担农业生产主要支持动力供应任务,凭借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控制、农业生产时刻抵受突发性自然灾害的侵蚀危机等。面对此类状况,我国必须集中一切技术、政策性手段,进行眼前的农业生产人口数量众多、耕地资源数量过少的矛盾协调应对,至于具体的应对模式便是令农业生产借由粗放式快速地朝向集约式经营方向过度扭转。

2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科学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战略方针

2.1 要求政府及时颁布各项成本、科技支持性政策

第一,想方设法推动循环农业立法控制进度,令一些创新型限制、补偿性法规政策快速覆盖落实。在此基础上,针对农民群体、企业和政府机构在循环农业服务体系中的职责义务予以清晰化界定,至此构筑起集合农业生态补充和技术补贴功能的指导单元,力求在各项循环农业支持性政策内容控制下,延展出融合政府、市场、社会基层群众行为驱动特性的监管机制[3]。

第二,结合丰富实际操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搭建起农村物业控制法规制度。这样不但能够将农业生产一切基础性设施投资效益提升至极致水准之上,更可以快速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案执行进程,对于今后农村诸多废弃物处理、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农村环保产业化培育等事业,都将释放出较为强劲的支持引导功效。

2.2 不断进行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创新改造

循环农业经济想要获得长效可持续发展机遇,就必须全面接受各项技术创新成就的支持。

第一,有机强化农业生产技术设施开发力度,使特定区域农业生产技术含量顺势上升到全新等级层次。同时,在科技、政府、农户群体之间建立农业科技园作为交流枢纽,避免以往高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推广落实中的限制危机,必要时直接在农村周边设置试验和转化基地,为周边农业科研和生产创新成就融合提供第一手指导线索,更加为农业实际增长模式集约型转变奠定基础。

第二,更加清晰透彻地进行农业内部专业化职务设置划分。所谓农业专业化,可以细化出农业生产、技术支持和设计研究和农业多元化服务等结构单元,如此一来,涉及不同区域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观能动性才会深度激活,将各自专长发挥到相对应的领域之中,维持现代我国农业整体的专业化分工效率,令以往传统的单位农户小而全耕作模式得以成功替换。

2.3 快速投入合理数量的支持性资金,完善循环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建设并修缮现代循环式农业经济服务控制体系,最基础的保障便是资金,否则预设的经济效益换取指标将难以顺利贯彻。所以,不同层级政府机构要更加科学地处理好支农资金预算工作,必要情况下直接朝向循环农业适度倾斜。

第一,不同层级政府应该尽快设置循环农业发展专项支持资金,主要用在基础性农业生产设施、技术应用实力培训和推广事务之上。

第二,金融机构要针对既有金融服务产品加以适度改良,令面向农户的小额贷款额度得以合理增加;同时,协调掌控税收、贴息、补助等多元化经济杠杆效用,大力支持辅助各类社会资本向农业、农业领域中投入。

第三,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将个人、集体和国家全面融合,更加有效率地构筑起丰富的循环农业经济投资监管体系;同时,做好当中投资金融、财税等收费政策修改工作,力求令我国循环农业经济彰显出独特的发展形态。

3 结语

循环农业经济完全可以视为日后我国经济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该类结构进行灵活修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贯彻的必然途径,能够更好地遏制以往农业发展期间生产模式诸多要求的不适问题。因此,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日后予以大力推广和发展沿用。

参考文献

[1]乔志军.发展循环农业经济问题浅思[J].东方企业文化,2013,32(19):134-150.

[2]白云峰.现代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综述[J].江苏农业科学,2013,18(11):144-163.

[3]杨红庆.探究循环农业的内涵和发展途径[J].山西农经,2015,28(3):126-139.

循环经济会计核算问题浅析 篇7

一、多元化会计计量工具———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用

循环经济模式要求企业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应承担自身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因此, 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主体不单是企业, 而且还是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 其会计核算不仅要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反映, 还要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外部环境损害这一信息进行核算。在现行会计计量是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原则, 用货币来衡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经济事项, 即企业的信息一般通过货币来反映。在循环经济条件下, 会计不仅仅要对企业本身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核算, 而且要将企业日常生产运营过程中对外部环境损害的影响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内。企业本身的交易或事项是建立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基础之上的, 并以交易价格为前提, 可以用市场价格即货币来反映。然而用货币难以核算企业外部环境损害价值, 因为这些价值无法借助市场来生成市场价格。因为企业在日常生产运营过程中对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成本, 往往不以交易价格为前提, 一般无法借助市场来生成市场的价格, 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的污染物, 它们没有交易价格无法用货币来计量。因而, 单一的货币计量已无法满足循环经济下会计计量, 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应采用多元化的会计计量工具, 即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用。在循环经济条件下, 可以将生物量度、物理量度、化学量度、实物量度等计量单位和货币计量结合起来反映资源和环境的信息。具体说来, 如果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资源或生产的产品属于物理属性的, 可以将物理量度与货币相结合来计算投入的资源和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如果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资源或生产的产品属于化学属性的, 可以将化学量度与货币相结合来计算投入的资源和生产的产品的成本。

二、会计核算流程———正确核算流程中不合格半成品的成本

现行会计核算成本采用会计学逐步结转模式, 该模式是以企业生产的各种半成品和产成品为成本计算对象, 逐步计算半成品成本, 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 在最后计算出产成品成本。该模式的特点是将上一步骤的半成品结转到下一步步骤中, 成为下一步生产中的原材料。其具体的核算流程如图1所示:

据图1, 现行会计具体的核算流程如下:第一步, 企业将采购来的材料在工序1中进行加工, 从而生产出对目标产品有用的半成品A。在加工过程中, 企业会投入人工费和各项间接费用。现行会计将原材料的历史成本与加工时所投入的人工费和各项间接费用相加, 根据工序1中所生产的在产品和半成品的数量进行分配, 以此来得到半成品的成本A。第二步, 企业将第一步生产出来的半成品A投入到工序2进行加工, 从而生产出半成品B。在工序2加工过程中, 企业会投入相关的人工费和各项间接费用。现行会计将第一步算出来的半成品A的成本与加工时所投入的人工费和各项间接费用相加, 根据工序2中所产生的在产品和半成品的数量进行分配, 以此来得到半成品的成本B。以下的几个工序以此类推, 生产出与产品有关的半成品。第三步, 企业将第n-1个工序中所产生的半成品投入到工序n中进行加工, 从而生成最终的产成品。在工序n加工过程中, 企业同样会像前几个工序一样投入相关的人工费和各项间接费用。现行会计将第n-1计算出来的半成品成本与加工时所投入的人工费和各间接费用相加, 根据工序n中所产生的在产品与最终产成品的数量进行分配, 以此来计算出产成品的成本。

从现行会计核算流程中可以看到, 在每个工序中现行会计只核算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产成品和合格的半成品, 没有核算产生的不合格的半成品。此外循环经济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应考虑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外部环境损害的成本, 并支付其代价。因此, 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 使得现行会计核算流程呈现以下不足: (1) 循环经济要求实现企业内部各工序间资源的最优循环利用, 而这些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往往来自于产生的不合格品 (废弃物) 中, 因此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会计应将核算不合格品的成本。此外, 循环经济希望会计合理计算各工序中循环利用资源的价值。然而现行会计从现行的会计核算流程中发现, 现行会计没有将此信息进行反映。 (2) 循环经济要求企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循环利用废弃物中有效的资源, 使废弃物的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循环经济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承担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外部环境损害的成本, 以追求经济效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三赢。但现行会计没有将这此信息表达在会计核算流程中, 而且以目前的会计计量方式难以对这些信息进行计量。

循环经济会计核算应改进会计核算流程, 以正确核算流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半成品的成本。其改进的生产流程:以某企业生产核算流程图2为例。在流程图中, 表示的是每个工序所产生的不合格品的重量, 表示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的重量, 工序与工序之间的箭头中的数字表示每个工序产生合格品的数量。资源投入是指企业在每个工序中投入的能量资源、人工以及各项间接费用。在该企业中每个工序资源的投入汇总如下: (原材料单价1500元/kg)

由以上的条件和数据, 可计算出每个工序所产生的合格品的价值、不合格品 (废弃物) 的价值和废弃物外部损害价值。假设废弃物处理LIM E值为2.39日元/kg, 100日元可兑换7.5元人民币, 其计算如下。工序1中的计算:合格品品的价值= (100×1500+4500+3000) ÷ (20+80) ×80=126000 (元) ;不合格品的价值= (100×1500+4500+3000) ÷ (20+80) ×20=31500 (元) 。工序2中的计算:合格品的价值= (126000+5800+2600) ÷ (75+15) ×75=112000 (元) ;不合格品的价值= (126000+5800+2600) ÷ (75+15) ×15=22400 (元) 。工序3中的计算:合格品的价值= (112000+3400+2500) ÷ (65+10) ×65=102180 (元) ;不合格品的价值= (112000+3400+2500) ÷ (65+10) ×10=15720 (元) ;整个生产过程中外部损害价值= (20+15+10) ×2.39×7.5=806.63 (元) 。

三、将环境经营成果并入会计主体核算范围

现行会计只是以单个企业为会计主体, 仅核算企业日常生产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交易事项, 没有将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对外部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计入到会计核算事项中, 不承认资源、环境的价值。但循环经济要求企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做到资源循环利用以及保护环境, 必然将环境资源带入会计主体中, 因而企业的空间范围要扩大, 即在循环经济模式下, 企业不仅仅要考虑企业本身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 还必须考虑企业环境经营成果, 比如企业改善环境资源所取得的收入、企业利用环境资源所发生的费用、企业为改善环境所发生的费用等等。因此循环经济下会计主体应该为核算环境经营成果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或组织。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 由于环境的经营成果并入会计核算主体中, 因此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会计可以扩大会计要素。由此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会计要素除了现行会计的会计要素外, 还增加了循环经济成本、循环经济负债、循环经济收入、循环经济利润。循环经济的成本是指企业为遵守循环经济模式的要求做到“3R”原则而采取的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 以及企业因执行环境目标要求而付出的其他成本;循环经济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 符合负债确认标准的, 并与循环经济成本相关的义务;循环经济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 符合收入确认的标准, 并与循环经济的成本相关的经济利益;循环经济利润是指企业循环经营所取得的收益。

参考文献

[1]李恩柱:《循环经济会计模式研究》, 《财会通讯》2007年第2期。

[2]肖序、周志方:《论循环经济环境下的资源流会计:一个理论探讨框架》, 《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3]万兰芳:《对循环型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探讨》, 《中国农业会计》2009年第2期。

[4]尹钧惠:《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管理会计投资决策方法探讨》, 《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财政经济良性循环问题研究 篇8

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主要是指财政经济能够实现协调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确保政府、社会与市场各归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由此可以看出财政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性。

1 财政经济良性循环概述

当前,对于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种观点。(1)财政经济良性循环是指财政建设支出约占财政总支出的四成。(2)指的是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换而言之,财政收入能够有效的满足财政支出,这对于保证财政收入和支出平衡是非常有利的。(3)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大于全国财政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通过对上述三种概念的充分理解,可知我国的财政与经济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因此,为了保证我国财政经济能够得到长期、稳定、协调的发展,应努力促进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2 财政经济良性循环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影响财政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点。第一,财政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第二,缺乏有效的财政资金管理。第三,财政收入缺乏稳定的增长。

2.1 财政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存在财政资金支出不合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在我国的部分中西部地区,仍处于“吃饭财政”阶段。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地方经济建设。财政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些地区用于教科文卫等基础性、保障民生类的财政资金较少,因此,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很难提供有效的支撑。有些行政事业性收费并没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这就导致部分资金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管理。还有一些地区的财政支出具有一定的随意性,预算管理的约束力度不足,使得财政资金未能有效地支持经济的发展。有些地方政府的负债比较重,因此,还本付息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预算支出安排,从而导致财政资金较为紧张,难以有效地支持财政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2.2 缺乏有效的财政资金管理

当财政资金缺乏必要的管理时,同样会降低财政经济发展水平,阻碍了我国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财政资金管理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资金管理粗放,体制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财政资金管理粗放,具体是指:(1)财政资金预算编制不科学。(2)财政资金分配结构不合理。(3)专项资金界定模糊不清。由于财政管理体制不健全,在财政资金管理中,责权利不对等、划分不明确等问题时有发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的资金管理的效率与效果。另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完善;财政奖励补贴资金管理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其次,财政资金投资决策缺乏合理性。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正确的财政资金投资能够创造出更多的资金。但是,进行正确的财政资金投资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资金投资决策。在实际的财政资金投资决策中,有时会受到投资项目资料掌握不全、了解程度不深等因素的影响,降低了财政资金投资决策科学性与合理性。由于资金投入规划不合理,未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最后,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存在问题。由于当前财政绩效管理存在着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等问题,导致资金绩效标准不科学、存在较大的差距。资金绩效评价的不准确,使得财政资金受到一定的损失,不利于我国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2.3 财政收入缺乏稳定的增长

当财政收入缺乏稳定性的增长时,对于我国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其一,区域经济布局的不合理。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缺乏一定的宏观指导,从而导致了当地经济发展布局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重复投资、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等问题时有发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市场环境的变动比较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收入的均衡稳定性。

其二,缺乏新的财源增长点。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布局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使得很多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从而导致了当前我国存在财源基础薄弱问题,影响了我国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部分地区的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比较少,当地经济发展难以得到有效的支撑,相应的当地创税能力较低。另外,有些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不高,二三产业未能快速发展起来,直接影响了当地财政收入的增长。

3 促进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相关对策

3.1 推进财政体制法治化建设

制定健全的财政法律制度,推进法治财政建设,才能对财政经济实现有效的约束。围绕当前我国的财政法律制度体系,加强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等重点领域的财政立法。完善财政立法体制机制,增强财政立法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根据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财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长效机制,从而有效地改变现存的财经法规制度比较分散,部分财经法规政策的出台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立法缺乏超前性和预见性等问题。与此同时,还应当严格规范财政行政执法,创新财政行政执法方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3.2 加快财源建设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有力支撑。因此,要加大对财源的建设,这也是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念,指明财政经济发展的方向,促进财源建设良好落实。其次,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对各地区当前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准确的分析与判断,从而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方案,促进当地经济。再次,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托资源优势,培植适合当地开发的工业项目,形成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品配套延伸,做好产业升级,实现集群化发展的现代化工业格局。最后,积极地培植外向型财源,合理利用各地的自然资源,实现当地经济的绿色发展与协调发展。

3.3 完善财政部门的相关职能

财政部门作为国家作用于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杠杆,应当明确自己的职能,积极促进财政经济循环发展。首先,要大力推进职能转变,逐步解决财政面临的实际问题,使财政管理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改革的迫切需要相适应。其次,完善财政职能,强化财政管理内容,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功能,努力构建有利于推进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再次,建立财政支出评价体系,严格按照新修订的《预算法》规定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最后,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民生类支出,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支出效益。

4 结束语

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财政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如果财政收入也能够保证相同程度的增加,才能实现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应充分地发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为民众提供更加满意的公共品和服务,进而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董艳霞.关于财政经济良性循环问题的研究[J].现代商业,2014(17).

[2]周琼.财政经济良性循环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

滑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问题初探 篇9

关键词:发展,循环经济,农业,农村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 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滑县是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 连续七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 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七连冠”县。但是这些成绩只能说明过去, 滑县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仍大有文章可做。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

1.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过去滑县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道路, 农业产业化发展较缓慢, 农业、农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现象较为突出, 影响了滑县现代农业的发展, 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拓展现代农业的产业规模, 延伸产业链, 同时又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从而为农民增收, 走向富裕开辟出新的途径。

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农业污染、保护农村环境的必然选择。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 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村容整洁”目标要求的有效突破点。

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滑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农民靠种植业增收的空间已越来越小。因此, 滑县要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围绕我县的农产品、畜产品搞精深加工, 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链, 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环节资源利用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现自然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 这必然会为农民致富创造机会。

二、滑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

1. 优势。

农业产业化有了新突破, 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2家, 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5家和8家。

高效农业有了新发展。2009年高效农业总面积达到35万亩, 建成了高平镇无公害蔬菜示范推广基地 (包括智能连栋温室) 和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成立了慈周寨绿缘温棚瓜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 被河南省农业厅、省技术监督局确定为“河南省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留固镇大葱成为特色产业, 产品远销陕西、山西、山东、江苏、河北、内蒙古等省区及省内各地、市。

畜牧养殖业发展有了新势头。2008年全县肉、蛋、奶类总产量分别达到6.82万吨、9.6万吨和0.68万吨。畜禽养殖密集和规模养殖场总数分别达到133个和1.32万个, 被确定为全省无公害生猪生产示范县。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改善。2009年全县沼气用户累计达5.5万户。新建万人以上集中供水厂5处, 解决了34个村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2. 劣势。

目前滑县农业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 农业产业化水平还较低, 精加工、深加工企业少, 龙头企业少, 档次低, “原”字号农产品多, 附加值非常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投入稳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未真正建立, 农民对传统农业的意识根深蒂固, 缺乏创新进取的开拓精神;滑县号称农业大县, 但还不是大而优、大而强、大而富。

三、关于滑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上接159页) 指导生态型村镇建设, 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形式。

1. 循环型农产品加工园区与工业对接。

在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 要以生产要素为纽带, 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 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使农副产品加工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2. 饲料工业与农业的对接。

饲料工业可以将畜牧业与种植业相结合, 把动物的畜肥还田, 向农户提供清洁的生产、生活能源, 向农田提供高效的有机肥料培育有机作物。这一技术广泛应用既可解决“人畜争粮”矛盾, 又可净化环境, 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产业升级与农业的对接。

华康实业、滑丰种业、神华面业、嘉禾牧业、威盛牧业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进行优质面业、种子、禽、肉养殖等农产品工业化深加工, 生产美味可口的休闲食品、保健食品, 并延长产业链, 将其生产副产物加以综合利用作为饲料或肥料返回农田, 实现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4. 农作物废物与工业的对接。

多层次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 如饲草的过腹还田、鸡粪处理后用为部分猪饲料、利用作物秸秆和粪便制取沼气、渣液当做肥料等等, 是解决农村水、气污染的重要途径。滑县已经以沼气建设整体推进村为核心, 以推广“一池三改 (改圈、改厕、改厨) ”为主, 探索和创新“猪—沼—菜 (果、菌) ”等高效生态模式。在此基础上, 要进一步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气化和固体成型燃料, 继续发展秸秆生物气化技术, 生产清洁能源。

5. 农业、工业与三产的对接。

用足用活用好党的惠农政策, 有计划有规划地开发特色农业, 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业, 开发旅游农产品纪念品。将颇具实力的特色农产品经过工业加工通过旅游的方式进行推广, 密切旅游业与一、二产业的链接。

参考文献

[1]冯之浚.中国循环经济高端论坛[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刘卫星.循环经济: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J].理论探讨, 2007, (1) :82-84.

[3]何树红, 闫希辉, 张好治.新农村建设中循环经济模式初探[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7) :24-29.

中国铝业发展循环经济问题研究 篇10

铝作为工业化必不可少的基础原材料之一,全球消耗量仅次于钢铁位于第二。它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支撑和现代工业起飞的基石。铝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发达的国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在工业界被誉为万能的金属,几乎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中的所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我国的铝工业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11年全球氧化铝产量为9211万吨,我国氧化铝产量为3985万吨;自2001年我国电解铝产量超过美国之后,我国已连续11年产量稳居榜首,2011年电解铝产量达1957.58万吨。我国成为名符其实的铝业大国,但2011年我国原铝产量仅为1778.6万吨。我国铝产量如此之高,但铝资源却严重不足,这就意味着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可是由于资源短缺是世界性问题,各种都开始实行资源储备计划,加强保护本国资源,对资源出口的限制越来越严格。资源的短缺使我国铝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传统的铝工业是典型的资源密集型和能源密集型产业,通过大量的矿产资源和能源消耗,以及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来换取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铝金属材料。因此,把铝工业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全过程中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方式,转变为依赖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方式,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由此,循环经济应运而生。

二、铝业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阐述

循环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应对资源瓶颈制约和环境污染问题挑战而提出来的发展新理念,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avid W.Pearce和R Kerry Turner在1989年出版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并提出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管理原则,使经济系统成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在实际中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3R原则中,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基础原材料和资源的投入达到计划的生产或消费目的,在产业链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在完成其本身的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有害的垃圾,使物尽其用;资源化原则,要求产品及其包装物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和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性消费,使用完毕就丢弃。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可以表示如图1。

传统铝工业生产是高度依赖资源能源的单一线性生产模式。生产的发展,伴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铝产业循环经济正是依据循环经济和铝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铝产业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为:煤—电—铝—加(铝产品加工),它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地循环利用资源,减少能量消耗,降低环境污染,使循环经济所倡导的清洁生产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经济效益的目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铝业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可以表示如图2。

三、我国铝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一)减量化实行情况

氧化铝和电解铝生产成本中能耗的开销所占的比例极大,如果能控制能源成本,企业的利润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降低能耗是改进铝业生产的主要目标之一。国内外采取了许多措施改善能源消耗结构,但我国由于在该领域的发展较晚,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原铝的生产技术的电流效率比国外高2%左右,电解能耗比国外约高600k W/h/t Al;氧化铝单位能耗与国外主要氧化铝的单位能耗高出1—3倍。由于我国铝土矿资源的纯度不够高,氧化铝生产能耗与国外用三水铝石的拜耳法生产厂可比性较差。我国一、二级品位的(铝硅比分别大于12和9)的铝土矿比重不足20%。并且其熔出温度较高(一般达260度以上,有的达350度),而从印尼进口的铝土矿则品位相对较高,熔出温度仅有160-170度。另外由于我国矿石的A/s相对较低,需采用烧结法或与混联法生产,工艺较为复杂,造成了相应的能源消耗高。

(二)“三废”的再利用情况

(1)氧化铝废砟——赤泥的再利用

赤泥是制铝工业提取氧化铝时排出的污染性废渣,一般平均每生产1吨氧化铝,附带产生1.0~2.0吨赤泥。赤泥中携带的碱液,是氧化铝厂造成的最大的污染源。虽然我国对赤泥的排放有着严格的限制,但是赤泥污染仍然得不到根治,防止赤泥污染的根本出路是实现赤泥的综合利用。迄今为止,国内每年产出的几千万吨赤泥只有很少一部分得到了循环利用,其余的赤泥都作为废弃物排放到大自然中,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必须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努力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

(2)灰渣——粉煤灰的再利用

粉煤灰是可燃物质(如煤)充分燃烧后余下的矿物渣滓。当今全世界煤的年总消耗量为42亿多吨,火力发电的电厂主要以燃煤锅炉为主,其粉煤灰的年排放量达2.9亿吨。我国煤的年总消耗量就达到11亿多吨,粉煤灰的年排放量更是达到1亿余吨。氧化铝生产过程,燃煤锅炉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每年也会排放大量的粉煤灰。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方法使粉煤灰能够综合利用,欧美发达国家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基本达到50%左右,个别国家甚至可达到90%以上。我国粉煤灰50%排入灰厂堆存,10%直接注入江河湖泊,其综合利用率为30%一45%,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3)铝电解槽废内衬再利用

废槽内衬处理也是环保的一个重要部分。铝电解槽进行大修时,排出的废阴极炭块中含有碳、铝、钠等有用物,这些资源均可循环再利用,除了有用物,排放的还有氟化物等,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我国电解铝生产的规模和产量已经高居世界第一位,但铝电解槽内衬还没有有效的方法将其综合利用,大量有用资源白白浪费,尚无法得到利用。目前的主要处理技术有:废槽内衬作为水泥制造中的补充燃料;废槽内衬作为化铁炉中萤石的替代品;从废槽内衬中收回氟盐等,但目前均未大规模推广应用。

(4)尾矿的再利用

对于铝土矿选矿的实施,尾矿的处理和利用成为难题,不仅要花耗大量时间和金钱建设和管理尾矿坝,而且将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尾矿的综合回收与利用,不仅可以延长矿产资源使用年限,扩大矿产资源使用范围,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节省大量用地和资金,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废水及废气的利用现状

在氧化铝及电解铝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气和废水,其中含有的碱和其他污染物,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为了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碱和水资源的回收利用,我国铝业在废水的再利用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生产用新水、循环水及流失碱损耗均较以前有所降低,但目前还未真正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的目标。氧化铝生产过程中的矿石破碎、细磨与输送过程排出的大量粉尘,石灰窑、熟料窑以及焙烧窑排放的大量烟尘,原铝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含氟气体、PFC、CO2、SO2和粉尘等,都会造成环境污染。特别是熟料窑废气中的含碱粉尘及电解烟气中的氟化氢气体影响更大。目前废气以达标排放为主,氧化铝厂的窑炉烟尘的排放绝大部分经过除尘、除硫后排放。电解烟气中的含氟气体目前广泛采用的先进的干式净化处理系统,使氟排放量指标最低可至O.3kg F/t Al,但PFC、CO2、SO2的处理未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未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收尘设备的更新、提高收尘效率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三)资源的再循环情况

铝的再循环是一项节约资源和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系统工程。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西欧国家不同应用领域的废铝平均回收率为57%,平均再生率为48%。其中交通领域的废铝回收和再生的效果较好,其回收率和再生率分别可以达到92%和74%。1998年,世界范围内废铝再生量达到1160万吨,满足了当年约40%的全球铝需求。在再生率总量中,包装废铝占17%,交通废铝占38%,建材废铝占32%,其他占13%。最新数据表明:在欧洲的德国、荷兰、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建材废铝的再生率已高达95%。当前,全球每年对铝的需求量仍然持续增加,再生铝已经进入大工业生产规模,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再生铝产量已经明显超过其原铝产量,在其铝消费量中所占比重均在50%以上,而我国铝的再生行业起步较晚,再生铝产量和消费量仅占全部铝产量和消费量的25%,回收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烧损较大,资源浪费严重。生产1t原生铝需2t氧化铝,15000k W/h电能。生产1t再生铝比用水电生产1t原铝少排放91%CO2,比用煤电减少排放更多,少排放硫化物O.06t,少排放处理废液、废砟1.9t。发展再生铝对于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具有竞争力,可以大力发展废杂金属拆解、分拣产业。

镓是一种价格贵重的稀有金属。镓在地壳中的丰度约为O.0015%。地球化学表明,在地壳中镓是和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邻元素zn、m、In、Ge、J11等共生于矿物中的,其中最重要的矿物是闪锌矿和铝矾土矿。镓在铝土矿中虽然含量极低(0.004%左右),但在氧化铝生产过程中因其与氧化铝及其化合物性质接近而在氧化铝流程中得以富集,经过国内氧化铝工业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采用独特的生产工艺,氧化铝流程中金属镓及镓的化合物得以较好回收,现已形成较大规模的粗镓生产能力,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均达国际先进水平。金属镓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国内市场需求量极大,国际市场走俏,是中国铝业主要出口创汇产品之一。

四、我国铝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依靠科学技术,合理开发铝矿资源

由于技术落后,我国氧化铝生产中产生的赤泥含碱高,难以在水泥生产中大量利用;国内再生铝的许多关键技术、工艺流程和设备问题没有解决,各种铝合金废料一起混炼,能耗、环保水平低,而且影响再生铝的质量和用途;铝电解槽内衬的综合利用目前还未有有效办法,大量有效资源尚无法得到利用。建立和健全由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构成的生态企业的支撑技术体系,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模式,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铝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化进程。

中国铝业的发展离不开对原铝矿的开采,对矿山的管理和开发又是其中重要的环节。各矿山建设都应当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不断提高矿山地质工作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保障铝矿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开发和利用铝矿资源。首先,开发利用找矿新技术,搞好地质勘探工作,保持合理的采储率。针对各类矿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资源评价标准。其次,积极应用小型便携式射线荧光仪测试新技术,取代传统的采样和化学分析方法,发挥其准确、快速、低成本的优势。第三,要推广电脑在矿山生产管理各环节的运用,如地质报表、地质图件、资料数据库。尤其是运用一些先进的管理软件建立合理的矿床地质模型,配以科学的品位指标(如当量品位、利润指标)来指导采矿、选冶等现场生产管理工作。

(二)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延长铝业经济产业链

目前,在我国铝产品市场上,氧化铝是比较短缺的品种,每年要靠大量进口来满足生产需要。电解铝缺口不大,供需基本平衡;铝材加工主要集中在普通型铝材,高精度铝板带材则有1/3—1/4的部分需要通过进口解决。我国铝业应当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在保持冶金级氧化铝产能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化学品氧化铝的产量,彻底改变以往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走出一条产品规模、资源消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发展道路,积极发展铝深加工业,进一步降低GDP能耗,发展煤电铝一体化生产,延长产业链,减少资源、能源转换损失,实现综合节能节材;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大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发电用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重,增加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发展洁净煤技术,扩大天然气利用,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引进国际先进工艺技术对现有电解铝企业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在条件成熟时,在沿海地区新建大型电解铝厂;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氧化铝和电解铝产业,重点开发高精度薄铝板带材、高质量的铝箔、铝塑复合板、铝镁合金等,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彻底扭转“卖原材料”的局面。

另外,铝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行业,加强上下游产品企业的合作,加强纵向一体化,是世界铝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不仅应扩大单个企业的企业规模,还应当对现有铝业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和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合并,实现纵向一体化,形成集采选、冶炼、加工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和经营减少生产成本合理利用设备,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规模经济。

(三)充分发挥铝电匹配优势,走铝、电联营之路

铝工业通常都是用电大户,在原铝的成本支出中,电费支出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在西方国家该比例为23%,在我国高达38%。因此,拥有丰富廉价的水电资源是铝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我国拥有丰富的铝土矿资源以及水电资源,应积极探索走铝-电联营的新路,使铝电两家互相依存,优势互补,既让电力工业为铝工业提供稳定、价廉的电力保障,又使铝工业为电力工业的经济运作创造条件,促进铝工业与电力工业协调发展。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铝土矿资源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重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铝业应当确定可持续发展方针,一要坚持铝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同规划同发展,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铝业经济与地方经济的关系,以铝业经济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矿区的城镇化建设,使铝业经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得到协调发展。二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科技创新,提高铝土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要开展伴生金属的开发利用。铝土矿中有大量稀有伴生金属,其综合价值可达铝产品的1.5倍以上,如能开发回收,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另外还要开展好铝土矿固体废弃物的开发利用。铝土矿生产中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尾矿和赤泥。对尾矿可以以滤饼形式用于复垦;对赤泥可进行技术研发,既可用磁选机从赤泥中回收铁精矿,又可开发研究赤泥与粉煤灰固化技术,将赤泥用于筑路,变废为宝,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加强行业与地方的协调配合,促进铝业经济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

问题循环 篇11

关键词:循环经济;法律体系;问题;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法律和政策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基本的制度环境。从数量上看,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立法有5部,资源方面有3部,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有11部之多。在吸取地方立法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8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自2009年1月1日实施。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循环经济起步较晚,立法理念与法律制度设计还存在不少的缺陷。

1.循环经济立法理念滞后

在我国,关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新理念和内容并未纳入到宪法、环境保护的基本法中。虽然在实践上,我国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的问题很突出,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仍然尖锐,而我国现有环保法律的立法思路主要仍然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对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及规制重视不够。

因此,应当调整循环经济立法的价值理念,在立法中必须要注意到循环经济模式与末端治理模式二者在理念和方式上所具有的显著区别。过去有关环境领域的立法主要针对的是自然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少量针对的是恶化环境的重大事件,因此,属于被动性立法;现在循环经济立法应当强调有效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以保护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为主要目标,增强主动性和控制能力,通过循环经济立法确定政府、企业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引导和促进公众介入和参与循环经济系统的建设。同时,对于国际范围内的循环经济法中为大多数国家认同的一些原则,也是我们在循环经济立法应当加以确定的,例如各国对其管辖范围内的生态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的原则、全球协作精神原则和公平承担责任原则等。

2.循环经济的立法体系有待完善

根据当前国外成熟的立法经验说明,我们国家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有这样几个方面需要完善:

2.1宪法需要修订

通过修订现行宪法,承认环境权所具有的基本人权属性,并赋予其宪法权利的地位。事实上,环境权既是生存权,又是发展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不能缺少的前提。因此,必须整合我国现行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对循环经济的国家发展战略作出明确的宣告;修订我国宪法第9条第2款的规定,把“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一规定改为“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促进废旧物质的良性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把发展循环经济确定为与保护环境并重的基本国策。

2.2循环经济基本法律《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配套立法需要制定

首先,根据这一基础性法律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各个专项法律。我国应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基本法律框架,抓紧制定更为具体的法律法规。根据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立法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立法实际,我们认为,我国目前缺位的主要循环经济单行法至少包括《汽车再利用法》、《包装物再利用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电子产品回收再利用法》、《绿色消费法》、《废弃物处理法》等。同时,从循环经济立法体系分析,现行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对循环经济某一具体领域的制度规定零散且抽象,缺乏系统的实体与程序解决机制,因此,很有必要采取专门立法和完善现有立法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解决。除此之外,法律体系的不健全还体现在资源法、环境保护基本法和专门法之间,缺少一类跨行业和跨部门的综合性法律,以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综合规定,例如像日本的《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和《废弃物处理法》这样的法律。

2.3《环境保护法》需要修订

将循环经济的理念纳入到环境保护法等基本法律文件。在环境保护法总则中对循环经济作出原则性规定,在分则中单列清洁生产和资源的回收、再用、再生利用规定。同时,增加相关程序性规定,增强可操作性。

2.4循环经济的关联立法文件需要修订

我国仅有的几部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循环经济方面的关联立法甚少,但过去由于缺乏一些综合性法律的统一指导和协调,相互之间仍然存在不少冲突和矛盾,且普遍不具有实际操作性。例如,很多国家对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限内实行普通退税甚至特别退税政策的普遍情况相比起来,我国没有规定这方面的优惠政策。相对高额的税收负担的这些负面作用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遵照已经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对于已有循环经济关联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清理和修订,对这些法律的不足进行修正,以使现有的各循环经济关联法律文件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相适应。

2.5需要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的专门条例和行政规章

为了与这些法律相配套,我国政府还需要制定与之配套的法规条例。例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资源综合利用条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条例》、《环境监测条例》、《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能源开发环境管理条例》、《清洁生产审核办法》、《重要生态功能区管理办法》、《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管理办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管理办法》、《节约石油管理办法》、《转基因活生物体进出口管理办法》、《能源标识管理办法》等。另外,在制定专门条例和行政规章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强调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为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打下基础。

除法律体系需要完善之外,审视循环经济立法内容,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单个企业层次、区域和全社会层次以及综合层次上的循环经济法律规制不完善,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生态环境资源产权法制存在先天不足,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权属制度和环境容量资源权属制度两个方面。

3.地方性循环经济立法滞后

循环经济立法作为一个全新领域,在国家逐步进行循环经济立法的同时,许多省、直辖市、自治区也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地方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目标,并通过一系列的文件将这些既定的方针、战略固定下来,但真正能够体现循环经济内在要求的地方性法规并不是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性法规是:《山西省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细则》、《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云南省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办法》、《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等。这些地方性法规的出台大大促进了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家层面的循环经济立法提供了很好的立法经验。例如《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该法明确规定循环经济立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废弃物的产生,推进新型工业化,保障生态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该条例还明确地从

城市规划、政府职能、清洁生产、资源再生利用、法律责任等方面规定了很多具体细则,非常具有操作性。深圳市于2006年3月审议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还确立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中长期规划、绩效考核、政策扶持、政府采购等10多个重要制度。

虽然不少地方进行了循环经济立法,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我国大多数地方经济发展长期以来是以环境的巨大损失为代价的,因此,许多地方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仍处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运行主流的边缘状态,与此相应的地方循环经济法规政策制度仍很粗糙,对地方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3.1缺乏综合性的循环经济地方立法

当前,我国有许多省、直辖市、自治区制定了清洁生产方面的实施细则和办法,不少省、直辖市、自治区制定了固体废弃物方面的管理条例,如上文所述,还有个别的省份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和资源综合利用条例,而几乎没有地方全面制定这些综合性地方法规、地方性规章、法律性文件等,使他们之间形成系统的循环经济地方立法体系。

3.2缺乏地方循环经济的专项立法

例如关于强制回收和回用名录的建立、废弃条件的设置、工艺标准及技术性规范的设立、回收和回用率的确定、循环信息的公开等法律问题,各地目前非常缺少这方面具有可操作性的专项法规。

3.3欠缺对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这方面的措施例如财税、价格、投资和金融政策等方面相应的利益激励机制非常缺乏,一些企业宁愿支付罚款也不愿意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加大投入。不少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违反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行为,不能加大处罚力度,不能对企业的行为起到有效的规范作用,使得减排节能等循环经济实践在经济活动执行过程中仍呈现边缘状态,经常被企业规避。

4.相关配套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要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转型,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肯定需要逐步重建一套新的经济制度体系来在转型的过程中支持这一经济发展转型完成。为此,我国应该优先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配套制度完善:

一是补贴制度需要完善。需要取消各种扭曲能源、资源价格的各种补贴。

二是价格制度需要完善。需要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完善我国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更好地发挥配置资源中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税费制度需要完善。例如企业排污费的征收标准需要提高,以减少污染排放;对企业开征生态建设税,将所得的这部分税收收入主要用于中西部的生态建设:对企业征收新鲜材料税和产品包装税,促使企业少用原生材料:推动征收城市居民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同时,还应当全面实行有毒有害物质的包装物、电池或包装容器的押金返回制度。

四是需要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推动政府绿色采购,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

五是需要大力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六是把循环经济发展转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循环经济项目进行贷款贴息、资金补助或直接投资,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示范、引导作用。

财政经济良性循环问题的若干思考 篇12

1 当前影响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主要因素

1.1 财政筹资缺位, 非财政筹资越位

财政分配职能弱化, 财力过于分散, 预算内财力严重不足, 预算外财力迅速膨胀且分配无序。经过20余年的改革, 许多行政机关已丧失了原有的职能, 没有必要存在, 但是由于没有拆“庙”, “和尚”又日益增多。他们争权、争利, 千方百计地设计“基金”、“收费”、“摊派”项目, 抓钱, 抓权, 竭力参与社会分配。更重要的是还有不少行政管理部门或行政执法部门, 他们为了保住或尽量少损失已形成的部门或单位的既得利益, 千方百计地财政相争, 甚至抗争, 行政性收费拖延或逃避财政管理, 形成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多层面财政分配”现象。

1.2 非生产性财政支出严重挤占了生产建设资金

目前, 机构改革尚未让吃财政饭的机构从根本上得到削减;同时, 由于种种原因, 事业单位进行政机关、企业进事业单位、企业进行政机关的人员继续车水马龙, 吃财政饭的队伍庞大不堪。在不少地方, 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发工资, 个别地方全部财政用于发工资还不够。非生产性财政支出严重挤占了生产建设资金, 对经济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有序运行构成极大的威胁, 制约了财政经济的运行。

1.3 财政资金投资不合理

第一, 对生产建设的投资是各级地方政府争取上级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增补或追加投资的一种策略;

第二, 各级地方政府面对“百业待兴”和辖区内各种旺盛的投资需求, 并没有把投资配额计划的安排与动员建设资金结合起来;

第三, 许多“首长项目”、“条子工程”、“半拉子工程”的资金缺口, 更加深了计划安排的随意性和项目决策的非科学性, 特别是经济开发区项目表现得最为突出, 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更重要的是已经破坏了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第四, 投资的不合理, 造成了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

在我国, 政府大楼越盖越豪华, 各种办公设施在不断地超前更新换代。特别是在政府资金和财力严重不足, 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增加的大背景下, 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经常性支出大手大脚, 投资性支出严重低效浪费的现象。

1.4 区域生产布局的紊乱和生产要素的无序组合

区域生产布局的紊乱主要表现在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过程中, 某些地方违反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经济效益的原则。在农业经济发展中, 能以水养鱼的地方却非要排水填塘、修路、盖村庄或改造为耕地, 而为良田的地方又人工挖塘养鱼;本来是能培植森林的山丘, 却又要挖湖堆山, 建设为公园发展旅游经济, 甚至毁掉大面积良田来发展森林公园。

2 促进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基本对策

2.1 完善财政职能

树立大财政的理财思路, 把财政问题纳入整个经济发展的大局, 不能单纯地在收收支支上做文章。作为国家作用于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杠杆, 财政部门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能范围和理清各杠杆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着眼于财政经济的大环境, 把对经济发展和循环过程中的引导和调节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 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和政策环境。按照市场经济赋予的财政职能, 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 建立由财政、计划、金融三方面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财政与经济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形成一种职能配套、责权利对称和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 以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 不断增强和壮大经济实力。

2.2 加快财源建设

发展经济, 培植财源是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财源建设在可能的条件下, 必须按照财政办工业, 抓企业, 活商业, 具各业的发展思路, 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树立效益观念, 把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扭亏增盈作为财源建设的工作重点。二是促进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 巩固基础财源。三是把第三产业这一新兴财源培植成为主导财源。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 应积极支持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的发展, 通过加快市场建设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和交通运输建筑业的发展。四是培植外向型财源, 加入WTO是机遇也是挑战, 要利用各地的自然资源, 生产出口产品直接创汇, 积极拓展外贸领域, 为增加地方财源和财政收入, 开辟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地方努力实现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转移, 在现有“三资企业”基础上, 继续拓展经营领域, 扩大劳务输出量, 加强创汇农业、工业基础建设, 办好一批骨干企业, 扩大出口创汇能力。

2.3 强化税收征管

加强收入征管, 防止收入流失, 坚决堵住跑、冒、滴、漏, 严禁违反税法的包税行为, 只要有税源, 就要严格依法征税, 从严控制税收减免, 把该收的税坚决征收上来, 做到及时足额, 应收尽收, 保证财政收入有效、稳定的增长。广大财税人员要牢固树立“为国收税没有错, 有税不收才是过”的思想, 要进一步确立财政在社会分配中的主渠道地位, 在理顺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国家与个人分配关系的基础上, 重点加强目前财政部门尚未介入分配的行业的税收征管, 制定与《税收征管法》相配套的综合征管法规, 开辟新的税源。积极推行纳税申报制和税收代理制, 实行征管公开化、社会化, 堵塞税收漏洞, 取缔非法收入。

2.4 优化支出结构

深化财政支出管理的改革, 实现支出结构的优化, 切实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是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必要步骤。

2.5 积极推进费税改革

积极推进费税改革, 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和基金, 将部分具有税收性质的费改税, 把不宜改税的收费和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 纳入国家预算管理, 使收费“退位”和收税“补位”。唯有如此, 才能有利于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主体多元化, 规范国家财政收入, 完善财税管理制度, 为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的条件。

2.6 健全财政法规

建立健全财政法规体系是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有力保障。近年来, 我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先后颁布了一大批财政法规, 为维护正常的分配秩序, 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仍存在预算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 收入大量流失, 该收的收不上来, 支出失控, 该管的管不了, 该保证的保证不了的情况, 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财政法律、法规不健全, 监督不力。

为此, 实现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 就必须高度重视财政法制建设, 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备的财政法规体系和有力的监督体系。把改革当中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使我们的财政运行进一步纳入法治的轨道。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 建立起有效的财政监督机制, 实行日常监督与重点监督相结合的财政监督体系, 为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摘要: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财政收入体制改革已经使国家财政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国家财政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初步形成。但是我国的财政经济良性循环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些影响因素, 同时还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上一篇:多发性硬化患者的护理论文下一篇:中小城市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