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经济发展

2024-09-17

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精选12篇)

中小城市经济发展 篇1

摘要:政府职能转变是指政府从一种运行状态向另一种运行状态的转变, 当这种转变发生时, 政府运作的方式、手段以及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发挥什么作用, 这是经济学领域一个重要且实际的问题。我国政府尤其是中小城市政府正处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 经济发展成为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指向与动力。本文通过分析各经济阶段的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 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性选择, 讨论中小城市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动态演变。

关键词:经济发展,政府职能,科学发展观,动态演变

[提要]政府职能转变是指政府从一种运行状态向另一种运行状态的转变, 当这种转变发生时, 政府运作的方式、手段以及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发挥什么作用, 这是经济学领域一个重要且实际的问题。我国政府尤其是中小城市政府正处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 经济发展成为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指向与动力。本文通过分析各经济阶段的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 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性选择, 讨论中小城市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动态演变。

关键词:经济发展;政府职能;科学发展观;动态演变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9月19日

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我国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小城市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职能转变的困难程度是始料未及, 无法想像的。从根本上说, 政府的职能转变, 就是要合理地规范和健全政府的职责体系, 使用政府的职能得以正确行使, 这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长期的战略意义。那么, 政府职能的转变受到客观经济过程怎样的制约, 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可操作的阶段性设计, 本文通过分析各经济阶段的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性选择来讨论一下中小城市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动态演变。

一、各经济阶段的政府职能

1、经济起步阶段的政府职能。

经济的起步阶段是在工业革命初期的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基础经济与生产力剧烈变革的时期。在这个时期, 政府不仅面临着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问题, 还面对着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 配置功能不足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促进经济起飞, 政府一般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干预。一是干预并代替市场行使一些配置资源的职能, 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把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重要部门, 促使其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二是积极的培育市场, 构建地方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时期内, 为了改变市场萧条, 分配机制不健全的状态, 政府一般采取给公民较大经济自由, 鼓励民间小规模投资, 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等多种措施促进市场的发育和发展。另外, 发展外向型经济、建立自由贸易区、适度放松外汇、贸易等方面的限制, 也是促进市场发育的有效手段;三是要时刻注意变化中的市场机制存在的不足, 建立一个较为健全的财政、货币、贸易构成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

2、经济转型阶段的政府职能。

在度过经济起步发展的这个阶段后, 地区的经济结构, 科学技术, 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市场经济的初级框架也基本确定。但是经济的发展水平、市场的完善程度与成熟经济区仍有较大的差距。这个阶段, 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 政府一般都采取措施, 有计划地放弃在起步阶段代替市场行使的配置资源的职能, 逐步减少直接干预经济。这是因为由于市场的逐步完善, 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开始形成。并且在起步阶段推行的政府对市场的一部分替代活动也会产生资源配置低效、价格机制失衡等弊端。若这种情况延续下去, 必然会严重损害即将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在经济转型阶段, 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继续大力度地培育市场, 进一步完善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 为建设良好的市场经济创造好的条件;二是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 尽快解决市场内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从宏观的角度来发挥政府的稳定作用。

3、经济成熟阶段的政府职能。

经济的成熟阶段是指一个现代社会能够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全新时期。“成熟”不仅仅是指市场发育手段和技术上的成熟。更是指一个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的确定, 并且市场的动态变化在整个经济运行中起主导作用。在这个时期, 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注意发现并尽快弥补市场的内在的短板与不足, 杜绝垄断, 保证信息畅通以防止因为信息闭塞造成的市场失效等等。另外, 在经济日趋成熟的阶段, 政府也需要运用适当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 来切实维护经济的稳定和快速运行。

在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我国的大多城市早已度过了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并且很大一部分已经处于第二阶段的末期, 逐步向成熟的经济阶段转变。在这个特殊的阶段里, 城市政府需要特别注意从宏观上对经济的控制力度, 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 要不断地调查调研市场的发展、变化情况, 找出市场内存在的问题, 合理地制定相应的措施。具体来说, 在这个阶段, 中小城市政府要大力拓展协调服务性的管理职能, 削弱控制性的管理职能, 不断将一些可由市场自主管理的职能功能交还给市场, 充分发挥市场的自我管理功能。同时, 要通过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提高市场自我管理能力。要使用城市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和谐, 稳定发展, 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大力发展和规范市场公共管理服务组织, 培植各类市场管理主体。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为政府职能外移和权力转移提供承担的载体。那么培育发展公共管理服务组织,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关键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创造条件, 认真清理、整顿“官办”的市场公共管理服务组织;二是要加强有关社会市场组织的立法, 规范社会市场公共管理服务组织行为;三是城市政府要为社会市场公共管理服务组织加强自我管理,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中小城市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

自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中小城市在通过职能转变促进经济发展, 完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对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目标和要求, 还是不尽如人意。我国地方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变作为一个长期存在的, 时刻变化的任务仍然需要理论与实践上的不断探索。

首先, 地方城市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多余、分散和繁杂。按照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 地方

浅谈中小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演变

□文/曹曦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 城市政府中只有国家及省级政府拥有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修改权, 而中小城市政府不拥有这样的权利。因此, 中小城市地方政府无法通过法律、宏观经济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来有效行使经济管理职能。但是对地方经济的宏观调控, 完成各项经济目标, 培育地方市场又不得不进行, 因此只能依靠行政命令和一些具体的强制手段进行管理。这样的做法难免产生一些分歧和争端, 即使做到尽量减少这些分歧和争端, 也会使中小城市地方政府都忙于具体的经济事务, 职能转变没有条件, 也无从谈起。

其次, 中小城市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会受到这些地区传统的经济体制、行政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制约, 从而使职能转变表现得长期且艰巨。另外, 在由转型阶段向成熟阶段转变的过程中, 政府从直接制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逐渐演变为致力宏观调控与发展公共事业, 这是一个自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须过程, 但是同时也会使政府职能的转变受制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显得非常被动。另外, 由于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转轨并行, 根据原有经济水平制定的政策, 规定还不够完整, 监督约束机制不够实时有效, 但是在市场转轨阶段, 市场的机遇和发展机会又大量出现。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利益的驱使, 市场上会出现一些明显有悖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 如各种地方, 小利益集团的保护, 限制资源流出、商品流入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会导致严重的社会、经济、市场信任危机, 影响社会投资和消费者的积极性, 最终阻碍市场经济的和谐转型与健康发展。

最后, 在经济职能转变的同时, 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没有尽快跟上经济职能的步伐, 得到根本转变。在经济的起步、转型阶段, 社会事务管理部门的功能严重滞后, 中小城市政府在社会事务的管理模式从总体上依然带有计划经济特征, 各种机构设置繁多, 政府的职能越分越细。而且, 政府的社会事务公共管理部门权力相对高度集中, 管理方式大多数以计划安排、具体审批和行政发文为主, 全方面一管到底, 一管到位。这样就会造成办事效率过慢, 并且社会市场监督制衡机制不健全, 造成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归根结底, 是长期以来政府垄断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在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排斥竞争机制, 政府管理渗透社会每一个细节, 造成效率低, 服务差。

以上三个原因是中小城市政府在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 它们既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也是难点, 把握这三点的发展方向, 是政府职能转变能否顺利成功的必备因素。总的来说, 在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政府需要在法治的环境中, 有机合理地统一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 通过科学发展观的理性选择来确保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通过科学发展观的理性选择指导政府职能的转变

所谓科学发展观,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政府职能的动态演变, 这就要求地方城市政府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在理念上做到坚持以人为本。面对政府在职能转变时面对的困境与问题, 需要城市地方政府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 力求使职能的转变过程高效率、低成本、好结果。

在解决地方城市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多余、分散和繁杂, 以及政府职能演变受地方区域传统经济体制限制这两个问题上, 地方城市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完善地方政策、制度的设计, 创新地方区域经济的致力模式, 提高管理水平。也就是说, 地方城市政府要着重从设计适合本地的制度设计入手, 从宏观上统筹、规划政策。根据各地各市的实际情况, 研究出台一些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和与之相配的配套文件。甚至可以允许更小的经济区域, 比如各县、各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制定符合自己, 各具特色的小区域经济标准和市场规范。这样, 在一定程度上使每个经济单位都能在自身建设、可持续发展上保持一种能动性、灵活性与独立性。另外, 要坚决规范政府部门指导市场经济的各项工作, 杜绝政府部门向小经济区域市场摊派一些不合理的任务。也就是说, 地方城市政府把具体的管理职能下放给下属经济单位, 让其根据自己的条件和优势制定相关的规范与办法, 而政府从大的方面进行干预, 指导资源的调配, 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政府职能的繁冗问题, 使政府在职能演变的过程中不受约束, 有机转换。

在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没有尽快跟上经济职能的步伐这个问题上, 政府要实现社会公共服务态度的转变。首先应摒弃传统观念, 把管理合理转化为服务, 在思想上表现为人民服务而不是管理指挥民众, 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公共服务问题。从职能的配置上来看, 以为民服务为指导原则设置机构单位, 大幅减少由“一管到底”式的设置职位, 减削政府职位设置。其次是引入竞争的机制, 打破垄断无竞争地位, 一方面可以大幅提高办事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再次是使社会公共管理社会化, 提倡社会自主管理, 人民自管, 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 促进精神文明发展。最后是调整政府机关机构设置, 精简管理部门数量, 改革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 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

但是在这个转变发生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职能必需要用法律支持与监督。政府也要依法行政, 法律的决定权应该高于政府的政策文件, 这样政府的职能转变过程就要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政府职能转变不仅是经济职能转变的体现, 还应该是法律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体现。这样能够说明政府职能的设定、方向、范围。不是一个管理团体的意志, 而是全民法律的意志, 这样才能使政府职能的实施得以全面进行。作为法制社会, 社会一切事务理应有法可依, 而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尚不完全, 程序法的缺失, 不依法行政的事件时有发生, 这样, 政府职能的转变难以推行。因此, 中小城市应该及时发现这些缺失对本地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尽快制定相应的规定与规范来弥补这些问题, 从而保证政府职能转变有机、有序地进行。

四、结语

我国正处于新的历史时期, 中央曾经提出的两项重大决策引领了整个社会的变革:一是新型工业化建设;二是科学的发展观。这两个高度关联的思想体系将经济发展与政府职能的转变紧密联系。虽然中小城市政府在转变的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始料未及的困难, 然而, 必须把政府的职能转变与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 克服困难, 力求在找出问题、客观引导、分类设计、分步推进的过程中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晓晶.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

[2]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M].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9.

[3]政府经济职能与宏观管理 (第二版) [M].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

[4]文贯中.市场机制、政府定位和法治——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匡正之法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2.2.

中小城市经济发展 篇2

摘要:城市经济区划研究是用以城市为核心的一体化视角探讨经济区域划分的问题。目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日趋鲜明。在这些趋势背后必然蕴含着一定的规律趋势着区域城市空间一体化的发展。总结和发现这些规律,用来指导城市经济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在经济区划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城镇体系中具有巨大吸引力。探索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是目前中国城镇化前进和城镇体系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回顾我国经济区划历史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经济区划在我国经济区划体系中存在和迫切需要改变的问题,并参考国外城市经济区划的经验,探索我国城市经济区划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原则和方法。关键词:经济区划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

一、中国经济区划的历史沿革

我国早在“三五”和“四五”计划时就提出了当时所谓的“大三线”建设,并将中西部作为重点发展地区,形成经济地带,但城市的中心地位却仍然受到抑制,缺乏独立的经济自主权不能超越行政所赋予的权限直接同其他城市和地区发生直接经济联系,这种情况知道改革开发之后才逐渐得到缓解。这一阶段我国基本不具备实施城市经济区划的空间基础和条件。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和国务院调整了经济区划政策的目标和方法。开始重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而1987年的“七五”计划中提出的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方法对我国城市经济区域划分影响最大。“七五”计划提出要在以往经济协作的网络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伤害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京津唐地区,西南四省区和全国一级经济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以省会城市和一批口岸与交通要道城市为中心的二级经济区网络,发展以省直辖市为中心的三级经济区网络。随着我国城市及周边区域发展地位越来越突出,“九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条件,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在已有的经济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逐步形成7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十一五”计划中又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将7大城市群列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大纲中。

二、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存在的问题

经济区划分是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中国经济界的高度重视,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经济区划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愈加凸显。由于城市是区域经济的节点,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主要发生在城市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地区。城市发展不再是过去单一孤立的发展阶段。若干大城市地区互相重叠,渗透,融合,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都市区。城市与城市周边区域组成一个以城市为核心的复杂系统。城市群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全国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主体。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向外围地区拓展,城市与城市外围融合发展成为了一种自然发展的趋势。中国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若干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的都市区,城市经济区和城市经济密集区的一体化发展已经出现。然而我国城市经济区划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1)我国城市经济区域一体化没有得到完全释放,城市经济区划方案或多或少

存在着被行政行政区划束缚的问题。各地方政府追逐各自地方利益,忽视

区域经济合作的共赢效果,不顾经济区的整体利益。现有的区域合作模式,比如论坛,联系会议都没有得到制度保障,使区域合作容易流于形式,仅表现为地方政府之间的对话,而缺少实质性的内容。同时合作的地方政府之间大都是平级关系,彼此独立的行政决策使区域内部信息的交流共享难以完全实现。因此没有刚性的约束制度,经济区域合作自然流于形式,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

(2)基础层次的城市经济区划缺乏深入研究,全国性的区划方案大都是以分析

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为主,小城市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考虑,所以在以中小城市发展为主的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区划没有得到足够的空间发展。缺乏中小城市研究,使得我国城市经济区划难以得到有效实施,成为城市经济区域发展的重要障碍。

(3)我国城市经济区划或多或少存在着计划经济下的经济协作特点,对市场经

济要求体现不够,国家从宏观层面上进行调控,指导,城市经济区被动朝向指定方向发展,导致经济区的地域性和经济协作特点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4)我国我国城市经济区划制度上存在的问题,也给区划研究和区划方案的提

出带来了许多问题。虽然我国城市经济区划方案很多,但理论之间缺乏共同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方案之间彼此无法互相说服。

三、国外城市经济区划的经验

城市经济区划在国外实践中产生了大量值得借鉴的方法与经验,并在很多国家成为区域统计的标准体系。国外城市经济区划方法一般分为以都市区划分和以都市区为核心的更大范围的城市经济区划分两类。而城市中心的划分又分为三类,一类是加拿大,美国,德国为代表的以都市区为中心。二是以法国为代表的城市化地区为中心。三是以葡萄牙为代表的以就业区为中心。

城市经济区划方法一般都是首先通过人口规模、就业水平和交通状况来确定城市核心,然后通过经济联系寻找与中心密切联系的外围区域。由于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通勤时代,通勤指标易于获得,同时它又是一个比较综合的指标,因此目前国外对于经济联系的衡量所采用的指标多为通勤指标。也有很多过久认为商品流可以用来衡量经济联系,但是由于统计数据难以获得,因此不是作为研究经济联系指标的首选。城市经济区划中设计通勤区,就业区的划分一般由劳动部门和统计部门来进行,综合性的规划区和都市区的划分由规划部门,产业部门参与进行,同时大学学者和专家也参加到经济区划分工作中。区划主要要于社会经济分析和劳动力市场分析。

四、城市经济区系统的框架

城市经济区划的作用对象是城市经济区系统,研究城市经济区的概念,特征是合理进行城市经济区划组织的基础。其实城市经济区是功能区的一种,是各组成部分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功能关系并由此产生了一种共同的区域利益从而形成了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协作关系。功能区内地区间相互关系往往都有一个城市在主导。经济区域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系统占统治地位,此时贸易流动不发达,在广泛的范围内分布着一些小城镇,影响范围小,城镇与城镇之间的关系很弱,大量自给自足的地方经济孤立存在,彼此之间无法联系。此时各个城镇各自从事自己的经济活动,并无真正意义的区域经济存在。第二阶段是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地域分工。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逐渐冲破了自然经济的束缚,生产资料与生产力开始在利

益的驱使下在一定区域内进行流动,地区之间开始出现劳动分工,谋求利益最大化,此时经济区域开始形成。地域较好,有足够优势的城镇开始发挥其集聚经济的效益,中心城市开始出现。中心城市依靠周围中小城镇吸取劳动力以及生产原料,今儿扩大发展。此时经济区处于中心集聚阶段。第三阶段随着地区之间相互作用的日益加强,外围地区逐渐得到开发。外围地区不仅以它的资源支持原本形成的中心城市的发展,而且开始分担中心城市溢出的功能,进而促进外围地区的新发展。第四阶段,外围区域逐渐发展并扩大,形成一个又一个的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城市,城市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经济区,单一中心城市逐渐转变为不同层次的多中心城市,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分担,城市之间有明确分工,谋求最大利益的城市经济区。因此每个城市经济区都是由中心城市及围绕其运作的相对稳定的外围地区组成的,每一个中心城市都有与之等级层次相对应的吸引和辐射区域,形成从上到下的具有完整结构的城市群。越是大城市,其影响范围就越大,其所在城市经济区的范围可以与其他城市经济区产生交集。区域的中心城市对比其层次低的城市具有吸引作用,低等级服务业以及分配到的资源也比高等级城市分配到的资源低。从而形成具有一定等级从属关系的城市经济区等级系统,低一级的城市经济区总是从属于与高等级城市的吸引范围中,城市经济区系统也因此形成一种纵向联系,明确分工协作的城市网络结构。在我国,目前形成了以三大都市圈为核心,大中城市为节点的第一层次城市经济区,以各省会为核心,在其吸引范围内集聚的若干中小城市群形成的第二层次经济区。城市经济区内个组成部分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更新,此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影响力不断从中心城市向外扩散,外围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和生产力得到不断提高。这样,原有的小城市成为中等城市,中等城市成为大城市,带动整个城市经济区由单中心向双中心,再到多种的转变。经济区内的城市得到不断发展,各自的职能也得到不断提升,从而使经济区内的联系更加紧密,城市经济区进一步发展。这是城市经济区由小到大,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五、城市经济区划的原则

城市经济区划的原则建立在对城市经济区特征和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下。因此城市经济区的城市核心和功能一体化决定了城市经济区功能一体化原则和中心性原则。由于中国城市经济区划方案缺乏对话平台,彼此之间无法说服。缺乏基础性研究是我国城市经济区划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需要自下而上的研究城市经济区划。因此城市经济区划原则为:功能一体化原则、中心性原则、边界原则、自下而上的原则。

(1)功能一体化原则

城市经济区的功能一体化主要表现在经济上的联系,而经济联系又带动空间上的联系。功能一体化原则具体表现为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的原则,区域分工与协作原则。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的原则来自与对城市中心性的认识。中心城市利用其集聚效应对其外围地区形成强烈的影响,并吸收利用外围地区所能提供的劳动力,资本。而外围地区通过接受中心城市溢出的产业,发展自身,从而形成中心城市与外围中小城市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城市结构。区域分工与写作原则是在于强调地区之间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通过利用每个地区自身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发挥自身的长处,城市之间相互协作,促成利益最大化。对我国城市经济功能一体化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区发展阶段不同。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的都市群已经成型,在我国经济活动中起到枢纽性的关键作用。我国的城市经济区研究大都集中在这三大都市群。而其他

地区的经济区发展阶段不尽相同。东部大多数省区的大中城市比较发达,以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东部城市群功能一体化已经进入一个较高阶段。而中部地区基本正在进入城市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在空间上正在出现城乡相互交错,界限模糊的形态。并向着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方向发展。但中部城市群存在部分省会城市首位度偏高,其他城市地位不够突出的现象。西部城市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以小城市为主,主要是地级市城市呈孤岛式发展,城镇之间联系较小,辐射能力弱,核心城市偏少。

(2)中心性原则

我国的城市经济区划的中心根据各地区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两种选择:一是以都市区为中心,二是以城市建成区为中心。在功能一体化的条件下,中国的城市经济区划处于支配地位的中心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经济联系的枢纽。枢纽地位使得中心城市成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主要核心和重要驱动力。各种生产资料,劳动力,资源汇集于此,成为城市区域经济的重要节点,这是城市经济区划中心城市的最重要功能。二是中心城市要具备一定的发展规模。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区的发展,城市经济区的中心必然要经历从城市到城市群的转变。

(3)边界原则。城市经济区的界线与行政界线不同。有学者认为城市经济区的界线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存在过度地带,处于边界的地区具有多重归属,所以不可能也不必要严格的画出具体界线。我国目前关于城市经济区的方案都没有给经济区划分明确的界线,都是以长江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命名。而另有学者认为经济区应该划分界线,并且与行政界线保持想通,并可以根据经济联系的现状对行政区界线进行调整。从理论上来说城市经济区的边界不是一条明确的线,而是一条过渡带。过渡带的大小受中心城市影响力的约束。现实当中一个地区受中心城市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城市的干扰。中国的经济区划受行政区划的约束和影响非常大。在我国目前的行政区经济下,经济中心和经济中心,和行政中心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经济职能从行政区分离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目前我们应该在保持城市行政经济一定完整性的前提下,使某些区域适当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做一些可操作的尝试。

(4)自上而下原则

我国的经济区划由于资料的限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基础城市经济区划,缺乏基础城市经济区划的共识,使得我国过去自上而下进行的城市经济区划缺乏对话的平台,彼此之间无法说服对方。从国际经验看,一般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进行城市经济区划的问题分析。发达国家的城市经济区划一般都是以行政基本但与自下而上地来进行城市经济区划。城市经济区划分的过程一般都是根据城镇化人口规模标准选择中心城市,并确定中心城市外围形成的单中心城市经济区。然后根据单中心城市区的不断反战和相互作用,形成多中心城市经济区,最终形成全国性的城市经济区划。

参考文献:

[1]刘本盛著 2009中国经济区划问题研究2009 中国软科学

[2]沈雪潋著 2012中国经济区划改革与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2012西南财经大学

[3]王婷婷 著 2007基于非覆盖理论的综合经济区划研究2007西南交通大学

[4]周一星 张莉 著 2003 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区 2003地理学报

中小城市经济发展 篇3

[关键词] 地方金融 民营经济 地方金融机构 地方产权市场 地方金融管理部门

地方金融要走向中国金融业的前台,已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目前对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城市而言,那些让“地方金融”产生经济土壤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制约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及商业银行分别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和中小企业信贷部,但是由于固有的官办背景,很难让中小企业感受到贷款的关注。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以宁波市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增长年均达19.7%,到2002年底止,中小企业多达79457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99.9%,实现产值2100.4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85.7%。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具有金额小、时间急、缺乏担保等特点,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因此,民间金融作为一种不被批准的产物在宁波各县镇地区逐渐发展起来。在个体民营企业发达的慈溪,民营经济发展的资金融通主渠道是民间借贷。目前慈溪中小企业近两万家,资金来源的40%为自有资金积累,40%靠民间借贷,从地下钱庄、地下台会等渠道获得的,只有20%的资金来自银行。这种拆借方式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同时也是一种潜在的风险。而这种潜在的风险被认为就是适合当地民营经济贷款特点的中小金融机构的缺乏。另一方面,宁波地区金融机构对大企业、大集团和上市公司授信过度,前100户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量的30.5%。可见,宁波市地方金融机构资金实力的不足、数量上的缺乏,已严重阻碍了宁波市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阻碍了宁波市地方经济、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

因此,对于宁波这样一个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城市而言,如何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地方金融运行体系是保证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当务之急是改革地方金融体制,让民间资本参与地方金融业,建立一个适应不同类型企业的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体系。

一、宁波市地方金融及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

1.从宁波市目前的银行体系的存贷款规模和投向来看,并不符合宁波市经济的特点和融资结构的变化

宁波市四大国有银行2002年、2003年底短期贷款新增额分别为724305万元和824323万元,而其中对私营、个体企业新增贷款额分别为-1754万元(负增长)和56146万元,仅占6.8%,而同期包括宁波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在内的宁波市地方金融机构对私营、个体企业新增贷款额则分别为135475万元和58659万元,占其新增短期贷款总额的38.34%和14.23%。2003年末四大国有银行存款、贷款余额占比分别为52.16%、54.42%;其他商业银行占比分别为18.98%、20.08%,两者相加,占比分别为71.14%、74.50%。由此,宁波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规模占比仅达28.86%、25.50%,实力相差甚远。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和对宁波各县的贷款规模来看,在对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的贷款上,以农信社为主,但是受到资金实力弱的限制,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从银行业务的开展和创新来看,地方金融机构的票据贴现,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票据承兑、贴现业务仍有待大量拓展

2003年宁波市商业银行营业收入中,利息收入占60.25%,手续费收入占2.69%,外汇业务收入占13.34%,可见其中间业务、外汇业务开展的力度不够。并且,2003年末宁波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票据贴现余额分别为16.71亿元、20.52亿元,分别占宁波市银行机构当年票据贴现总余额的13.88%、17.04%。而同期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含宁波市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余额占到辖区总量的52%。

3.目前宁波市企业融资主要是信贷方式,由于直接融资成本大且市场准入门槛高,目前宁波市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的数量极少

金融机构偏好大项目、政府投資且有效益的项目,对中小企业存在实际上的金融歧视。财政性建设资金缺乏长期稳定的依托。再加之由于预算体制的限制,地方政府无法通过发行地方债券筹措资金。

据人民银行估算,宁波市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资金有70%来自银行信贷,从资本市场融资的数量极少。全市仅有15家在国内主板市场上市的公司,比绍兴要少3家,比杭州少6家,比南京少13家,其中大多数均属于大中型企业,众多中小型民营企业要想在国内主板市场上市,阻力仍然很大,机会很小。而像宁波屹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只能寻求海外上市的方式,成为宁波市首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融资的企业。虽然深交所推出的中小企业板块将成为宁波这些中小企业的福音,但由于门外排队的企业数量众多,门槛也较高,竞争异常激烈,难度仍然相当大。从地方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产权市场发展滞后,非常缺乏规范的中小企业间短期资金拆借市场。

二、宁波市地方金融业发展目标、战略和政策建议

1.宁波市地方金融业发展目标、战略

宁波金融业长期发展目标是宁波应发展成为长三角南缘的区域金融中心,为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资本支持,构建合理的多元化的地方金融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建立健全高效、开放的金融市场,推进包括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基金、风险投资在内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建设。

对于宁波市这样一个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地区,地方金融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该放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和地方资本市场上。地方金融机构应以“市场化、股权结构多元化、资本化、区域化和国际化”作为发展战略。所谓“市场化”就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地域、业务等优势明确市场定位,利率市场化,完善存贷款定价机制,拓展服务品种以满足市场不同的需求。“股权结构多元化”就是要加快对内、对外两个开放,引入合格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避免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资本化”要求地方金融机构强化资本约束机制,通过上市建立起多渠道、动态的长效资本金补充机制。“区域化”是指不要盲目追求地域扩张,要立足当地城市,向周边地区辐射。“国际化”包括引入国际标准和经验做法、引入境外股东、与国际金融机构进行业务、技术合作,以及将业务向海外延伸。

2.具体政策建议

一是以“经营业绩一流、公司治理结构较为健全、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能力良好、经营理念较为先进和发展规划良好的银行”为目标,通过重组(联合、并购)、改造、退出等方式,深化产权改革,明确市场定位,开拓业务创新,推进利率市场化,重塑宁波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使其真正成为支持宁波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同时,按照金融对外开放的要求,积极引进境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基金、租赁等金融机构到浙江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抓住CEPA实施的有利时机,推动浙港金融合作。

二是以地方产权交易中心为基础,搭建资金和项目的产权交易平台,同时积极培育本地券商为做市商,大力发展柜台交易市场,积极稳妥地发展和规范私募资本市场,加快组建一些投资基金,拓展企业债券市场,争取发行市政债券,加大地方资本市场培育和发展力度。

目前宁波市绝大多数股份公司的产权流转极不顺畅,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地方性资本市场的平台。从近期来看,应以宁波市产权交易中心为基础,搭建资金和项目的产权交易平台,促进资金和项目的有序流动。从中长期来看,则应大力发展柜台交易市场。目前国家的法规政策对柜台交易发展仍有较严格的限制,因此,宁波市政府可以鼓励和推动一两家营业部网点较多、与当地企业关系密切、信誉较好的券商作示范,代办非上市公司的股份转让业务,逐步朝着做市商的方向发展,有步骤地探索、发展柜台交易和柜台交易市场。

对宁波而言,地方产权市场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成为多层次资本退出的重要渠道、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交易平台、高新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中小型企业融资平台等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宁波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融通,并以此促进企业产权多元化,吸引异地投资者并购本市企业,引进外资,完善宁波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要主动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努力拓展市场空间,增强辐射能力,融入长三角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并且通过经纪人培训,开展与香港乃至海外產权市场的合作。

地方产权市场可以采取公司制的组织形式,建立产权交易经纪人制度,加快与周边城市的产权交易信息联网,积极探索非上市股份公司的股份转让试点。拓展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突破目前传统的协议转让、招标拍卖方式,增加兼并、重组,尤其是异地并购等业务,并为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股份登记托管,以及股权质押、增资扩股、分红派息、账户查询、股票挂失等各项服务。在交易平台的设计方面,可以采用将产权交易中心、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成果转化中心、房地产转让中心、拍卖行、评估事务所“六合一”的方式,为宁波企业在浙江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配置产权资源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加快组建一些投资基金,尤其是针对目前宁波市中小企业的特点,应该建立面向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基金,解决创业资金的融资问题。当中小企业发展到稳定期时,应允许并鼓励中小企业、金融企业进入金融市场,发行次级债券、可转债,进行债券融资。

地方政府也应该争取通过发行市政债券用于满足城市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本建设项目上的资金的不足,改善目前政府投资项目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预算软约束的现象。

三是成立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制定地方金融发展总体规划、指导地方性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配合协调驻地金融监管机构(即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的工作、积极扶持地方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和高质的服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育高效的市场平台。

对于宁波而言,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加强对发展地方资本市场的领导。首先,应改变目前宁波产权交易中心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局面,对产权交易中心实行统一的监管。监管体系应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政府统一的监管机构,起草并执行相应的政策、法规,监管各交易平台的交易,监管登记、交割、结算中心的运作,监管信息传播活动,对宁波产权市场进行统一管理;第二个层次为产权登记、结算中心,对产权市场参与者的交易活动进行管理;第三个层次是宁波产权交易中心,肩负着行业自律管理的职能。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从机构型监管向功能型监管的转变,也就是说,监管的重点是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通过统一监管体系的建设和监管职能的转变,实现政企分开,实现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的分离,实现交易所的企业化运作。对各类产权资本所有者尤其是民营企业实行进入产权市场从宽、市场运作程序监管从严,加强信息披露,大力培育和引进资本市场中介机构,就企业经营、纳税、财务、信用、守法等状况,建立一个完整的中介服务体系并加强监管,积极探索活跃交易和控制风险并重的运作模式等一系列不断创新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的措施,为资源优化配置服务,加强资本市场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其次,针对私募资本市场,政府应组织力量研究和拟定其地方性政策,对私募公司的性质、募集方式和程序等,都应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规范市场,保护大众投资者利益。

参考文献:

[1]赵俊怀:对当前地方金融有关问题的思考[J].西南金融,2003(10)

[2]王维强于振玫:城乡三元金融结构与民间金融制度研究[J].财经研究,2003(4)

[3]张孟君阿都建林: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思考[J].西南金融,2003(11)

[4]2003年、2004年宁波市金融年鉴

[5]洪玉葛小娥陈建潮: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浙江统计,2004(5)

[6]周志芬:从宁波近十年的经济发展看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J].金融论坛,2004(5)

中小城市经济发展 篇4

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而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提升城市规划的质量。比如城市经济的发展, 使得城市经济的消费需求有所增长, 而在城市规划方面, 可以往更高的层次上规划建设;同时, 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 合理的规划内容, 也可以促进各项经济指标有条不紊地提升。对各种城市规划建设方案进行分析比较, 最终进行决策, 有助于把握城市的具体情况, 在经济发展方面找准方向和方法, 最终落实各项经济政策, 保障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

当然, 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城市规划之间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 城市经济管理的各个部门之间都存在一种相互依存、促进以及制约的关系, 城市规划涉及到很多方面, 例如土地、交通、住房、环境、布局等, 这些要素都是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因素, 例如土地资源比较少, 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 不利于城市功能板块地拓展。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 不利于城市发挥优势特征等, 因此, 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 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积极的正面的作用, 另一个是负面的作用。

3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正面作用

城市规划内容是一座城市建设的蓝图, 也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依据, 一个合理的规划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矛盾。一般说来, 一座城市的规划包括几个方面, 如经济的规划发展、城市的建筑设计等, 城市规划之前要对城市进行有效的调研, 了解城市的具体情况, 如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 并且要按照规划的内容进行城市的建设。为了不断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的内容能不断适应城市的形态, 城市规划的具体内容应该要建立在专业化的设计、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等基础上。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正面的、积极地, 起具体的作用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 城市规划能有效地配置城市的土地资源, 因此合理的规划会将城市的土地资源与经济建设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 引导城市的合理发展。第二, 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可以培育城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挖掘城市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内在的要素, 促进经济功能布局能不断的完善。第三, 城市规划可以有效地进行各种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配置, 促进城市功能建设的深入推进, 满足城市的生产与百姓的生活这两个方面, 最终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第四, 城市规划还可以对城市的各种历史文化古迹、风景名胜等进行保护, 以此来提高城市的内在价值, 比如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等, 提高城市经济的水平。为达到这些目的, 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人之间的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

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既有宏观的规划, 又有微观的规划。比如对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要进行确定, 对城市的交通、功能区域的划分、各种应急系统的规划建设、绿化建设等, 都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时代, 城市规划不仅要对当前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 更重要的是要有宏观的规划, 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制定战略方针, 最终促进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有很强的推动力, 但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作用是双重的, 也有负面的影响。第一, 城市规划中过于追求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度, 会对城市经济发展带来颠覆, 由于过度地追求现代化, 使得很多时候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城市本身的负荷, 反而对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第二, 城市规划过程中政府的干预体系本来存在一定的缺陷, 因此有时候城市规划是不能及时地反映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 对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策略有时候便把握不准。第三, 城市规划过程中的政府干预现象一般是由政府的工作人员实施的, 但城市规划则一般是由负责城市规划的技术人员实施的, 因此在规划的过程中, 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就有了双重的影响, 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为了达到短期的规划目标而忽视了城市建设准则的行为, 而这些行为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构成了很多的威胁。此外,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也增加了市场调节机制的不确定, 并且最终影响了城市经济发展。

4 结语

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方面, 城市规划既会给经济发展带来积极作用, 也会有消极的作用, 只有合理地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促进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贾晶晶.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黑河学院学报, 2011 (02) .

[2]张元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经济师, 2012 (03) .

[3]李云.城市规划中产业规划的导向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 2008.

中小城市经济发展 篇5

为了开拓我们的视野,促进我们进步,我院今天下午邀请了罗致刚先生为我们讲解《世界世界城市发展历程与中国城市发展展望》,我有幸参加了这个讲座,从中受益匪浅,也获得了许多启发。

罗致刚先生妙语生辉,用许多有趣鲜明的例子给我们讲解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历程,列出了世界城市发展的几个过程: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以及城市发展的过程:城市化→集中化→全球化。纵观世界城市的发展历程,让我联想到当今中国城市的发展的一些问题。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我国也再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但是中国的城市化,似乎有点扭曲,可以理解为城镇化。现在的政策就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限制大城市的发展。这有悖于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中国的大城市集中了全国的优势资源,吸引了大批人员涌进。应该加之以正确引导,扩展规模,从而形成城市集中化现象。而不是现在的发展小城镇,限制大城市。村村点火的局面。这样浪费了许多资源,没有做到资源整合,聚集起来发挥最大作用。

从讲座中也了解到,中国现在正在开始走城市集中化,形成京津城市带,沪宁杭城市带以及珠三角城市带。我想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建制也阻碍了中国城市集中化的发展。但我仍相信中国正在好的方面走,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城市水利与城市发展 篇6

城市水利指为解决城市防洪、供水、排水、以及处理城市的废水等所进行的水利工作。城市水利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和城市交通、能源一样与城市的建设、发展息息相关,城市水利完善与否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整体素质和现代化水平。发达国家在各自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都曾不同程度地遭遇过这一问题,并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巨额的治理费用。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水利工程问题更多更复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造成了城市与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城市水利建设速度相对滞后,因此引发的问题日趋严峻,如人类过分改造自然后,水文条件的变化使城市的防洪排涝压力增大;城市人口的增多使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质量下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使人类对于城市环境改善的要求提高等。城市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集中了政治、经济、文化,尤其在科学技术相对发达的今天,城市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举足轻重。水利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加快城市水利工作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使水利真正地服务于国计民生,与社会进步相匹配。

一、城市水利的功能

1、防洪排涝

城市水利要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使城市减少或免除洪水威胁,使城市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获得安全保障,像北京的永定河大堤,郑州的黄河大堤,广州的北江大堤以及城市排水系统与排洪河道都是属于这一功能。

2、供水功能

城市水利要保证城市各方面的用水需求,包括工业用水、近郊农业灌溉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城市环境用水、商业和公共事业用水,为了满足城市多方面用水需求,城市水源工程的开发建设就日益显得重要。水资源紧缺的地区甚至需要修建远距离调水工程,如供天津用水的引滦济津工程;山东省的引黄济青工程;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南水北调东线、中线、西线工程。上述这些工程都是为了实现供水功能。

3、交通功能

城市水利应当使有水运条件的城市恢复和发展当地的水运资源优势。这对于沿江、河、湖、海建设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运河两岸的城市、大型灌渠、跨流域调水的干渠所途径的城市也应因势利导,充分开发其水运功能,在规划布局上体现一水多用的特点。水运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货运量大、综合效益多等诸多优越性,象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虽然空中和陆地运输工具已十分发达,但水运依然很兴旺,因水运自身独有的特点带来的优势使其不会被航空、铁路、公路的发展而淘汰。

4、美化环境

环境改造是城市水利在社会文明进程中日益显得很重要的一项功能,几乎所有著名的风景优美的城市,都会有一些优美的水体作为依托,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良好水资源的城市,不可能是一个高质量环境的美丽城市。大城市的建设往往都会依托良好的水环境资源,或者是辅以人工措施兴建一些湖泊、池塘,开挖一些河道沟渠。城市水利的环境美化功能还包括如何依照当地水体特点来布置街道与城区建筑,特别是沿河两岸的建筑,合理利用河岸工程,规划安全舒适的河岸街道,有效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河岸土地资源,使安全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有机结合。

5、综合管理

城市水利不仅是一个“硬”概念,同时也是一个“软”概念。它的功能不仅指各种工程,还包括城市的水规划和水管理问题,城市水利的“软”功能应当说是要控制、协调、促进它的各项“硬”功能。

二、城市水利面临问题

城市水问题的产生,是自然与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每一座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城市规模、结构、功能、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城市发展阶段不同等等,决定了各个城市所面临的水问题的明显差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水资源合理配置、水环境保护治理与水灾害防御控制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多数城市由于对具有公益性质的城市水利基础研究不够,投入不足,社会上大量存在的过分追求局部与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等还在使矛盾不断激化。从基本国情出发,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尚不具备短期内以高投入克服城市化进程中水危机的实力。因此,城市水利的发展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抓好几个“形象工程”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对既是资源、又是环境要素、也是致灾因子的水来说,必须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将发展与治理密切结合起来,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水灾害防御与水环境治理一起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建立相对稳定的、与城市经济发展按比例同步增长的投入机制,同时加强法制教育,尽力遏制城市发展引起水灾害与水污染风险加重的趋势。

三、未来城市水利发展

城市水利的发展必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经历从防洪、供水到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等工作重点的转变。每一个阶段都标志着水利工作时代背景的变化和人类对于水利发展需求的提高。未来城市水利工作的侧重点宜包含如下内容:

1、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总方针下,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经营策略、融资渠道、运作模式等。

2、建设高水平的水利科技人才队伍。要求他们是具有崭新的工作思路、掌握多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3、在保证城市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工作重点向“重返自然”的生态景观方向过渡。未来社会,人们更加注重周围环境质量的改善,故水利工作将以建立人水和谐、生态友好、环境优良、景观亮丽、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作为工作的目标,从而与城市各个部门(城市规划、土地管理、林业、建筑、交通、园林、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

4、力争在满足人类自身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等理念将在具体的工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人类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积极地探索水系运动的规律,在为河流提供和创造更多的生存空间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地规划和利用。

5、雨水利用、中水回用、海水淡化利用等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将成为未来城市水资源的补充。

6、 高科技的广泛运用将为城市水利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7、水利经济的内涵将更为广泛,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等。

8、水文化将成为城市水利的深刻内涵。没有文化的河流是缺乏深度和内涵的,没有文化的城市是空洞的,是不能长久的。因此,水文化底蕴的挖掘将成为未来城市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城市经济发展 篇7

一、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一、二、三线城市经济的影响

我国自2011实施“十二五”计划以来, 一线城市经济总量仍占我国经济的大部分。竞争激烈的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天津几个城市之间。前年广州紧随上海和北京, 位列第三, 深圳和天津分列第四和第五, 不过三个城市之间的差距都很小, 相差只有数百亿元。作为一线城市, 它们都有着各自的优势, 例如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港口城市等。对于经济体制改革, 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这对加快城市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如何加快二、三线城市向一线城市靠拢的步伐,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化改革或将进一步深入。三中全会此次选择了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进而保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市场主体都能够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基础。下一步, 中国将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 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 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着力清除市场壁垒,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以加快二、三线城市的发展。

二、经济体制改革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山东省近几年经济稳步发展。全省全年GDP超5万亿, 占全国GDP总量的1/9。仅次于广东和江苏, 是中国第三大经济强省。目前山东省形成了“一群一圈一带”的空间结构, 形成了三个不同资源、区位和发展基础条件的城市群体 (带) 山东旅游业发达, 全年游客接待量超3.5亿人次, 居全国首位。此次经济体制改革对山东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引作用

1. 山东经济发展的目前状况

去年1月~4月份, 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工业生产略有加快, 重点产品产量低位增长。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房屋销售状况良好。消费市场总体稳定, 消费升级类产品旺销。外贸形势有所好转, 日韩市场出口出现回暖。财政收支增速加快, 税收比重有所提升。金融市场运行稳健, 中长期贷款份额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平稳, 工业生产者价格持续下行1月~4月份,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7%, 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2个百分点;购进价格下降0.5%, 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3个百分点。

2. 山东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弊端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奠定了山东作为全国沿海经济大省的历史地位, 使山东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在全国较早地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是, 仍存在制约山东经济快速发展的弊端。一是县域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二是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是经济形势过于保守。济南、青岛无疑是山东省内的“宠儿”。而大规模地发展工业经济, 使得包括济南、青岛和淄博在内的许多城市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3. 经济体制改革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影响

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 山东省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成员分别在济南、青岛、淄博举行宣讲报告会, 全面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此次经济体制改革对山东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要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轴牵引, 进一步推动发展升级。要充分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结合山东省实际努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更大突破, 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水平来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下, 进一步推进各领域各环节的改革, 实现各项改革相互支撑和良性互动。

三、结论

坚持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判断, 在改革重新出发的关键时刻, 中国共产党再次选择了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在经济形势发展的良好背景下, 特别是对山东省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推进作用。一方面, 将不断以本省经济向一线城市靠拢;另一方面, 立足于本省经济发展形式不变的基础上寻求突破, 以求实现经济大繁荣。无论怎样, 此次经济体制改革无论对山东省还是全国大中小城市经济的发展都将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王振中.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中小城市经济发展 篇8

一、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民用汽车和城市交通形成冲突并日益尖锐, 这不仅引起交通阻塞,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发展。而城市公共交通在占用道路空间和能源消耗等方面, 有着都有着其他所有交通方式无法超越甚至比拟的优越性, 而其正影响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体现在各方各面, 城市公交的发展对城市整体经济的影响也许是微不足道的, 但是城市公交对经济的贡献也是不容小觑的。

首先, 公交先行有利于能源利用率提升, 刺激城市经济发展。能源是一个重大而又有些沉重的话题, 现如今,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为能源乐此不疲的相互斗争, 口水战已是家常便饭, 冷战甚至热战也时有发生。像美国以各种理由在中东地区挑起的战争, 无非是为了中东地区丰厚的石油能源。既然能源在现阶段如此重要, 节约能源就变成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相对于其他所有交通方式, 公共交通尤其是城市公交在节约能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 城市公交现阶段来说, 一般采用的都是电力或者是清洁、低成本、可再生能源作为动力来源, 这些能源成本低、可再生的优点适应了低能耗的经济发展需求, 能源就是金钱, 节约了能源就等于为城市经济支出节约了很大一笔;第二, 许多有私家车的市民为了节约成本, 大部分出行都会采用城市公交的方式, 私家车的日益崛起本来就对能源消耗造成很大影响, 国家最近调整石油价格也旨在减少私家车出行, 降低能耗;第三, 对人力资源的节约, 现阶段, 人力也是一种资源, 而且是一种低成本高产出的能源。城市公交方便了市民上下班, 为他们的出行节约了时间和体能, 把节约的时间和体能用作工作, 同样的人力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更多的经济利益, 这务必会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第四, 对道路交通的解放, 中国, 人口的密集, 私家车的普遍, 对公路交通的要求也与日俱增, 现在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显然还是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特别是城市上下班时段, 短短几千米路程需要几个小时, 甚至还不如步行。道路的拥挤就需要道路的重建, 重建就需要花钱, 而城市公交会很好的缓解上下班高峰期拥堵的尴尬。

其次, 节约市民上下班时间, 创造更多经济利益。这里, 我把人力资源的拿出来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来展示, 因为人力是一个低成本高产出的资源, 任何人的潜力都是无可厚非的, 像财富排行榜上世界首富单枪匹马就可以为城市建设创造数以亿计的财富。而城市公交之所以会对人力资源产生重大影响, 体现在对时间和体能等的节约方面。普通市民中间不乏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才存在, 私家车虽然现在发展成为普遍, 但在中国农村大于城市的现状来说, 没有私家车的市民占更多数, 而城市公交的低廉的价格为这些潜在的人才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 城市公交的四通八达节约了市民上班工作的时间, 把节约的时间和体能用作工作可以大大的提高人们工作的效率, 从而创造更多社会经济利益, 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再者, 对公路的解放。公路交通运输是现阶段最普遍的交通方式, 而大量的私家车导致了交通拥堵, 交通拥堵、交通压力大会使公路保养和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变大, 这就不利于城市经济建设。由于公交优惠政策的是实行, 如优惠票、月票、老年票、免费票等, 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乘坐公交车的行列, 这就极大的提升了城市公交的乘坐率, 而城市公交的大容量就会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最后, 公交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城市公交系统自身作为一个企业, 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和经济利益, 公交车内是一个做广告的绝佳场所, 车内各类广告林立, 上班或出行途中难免会看到。总之, 城市公交企业自身所创造经济利益是不容小觑的。

第四, 城市交通的发展对城市的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城市的交通水平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曾经有研究结果表明, 城市的交通的发展水平比经济增长的水平要快速的多, 因此快速的交通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公交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内容, 在城市的交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加快推进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是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公交的站点密集, 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公交站点周边设立超市、餐饮、旅店等等第三产业, 都可以得到带动, 拉动经济的增长。依靠着城市公交站点的建立, 带动了整个线路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 促使人们对其生存生活质量与环境有了更高要求。城市公交的优先发展是现代人文科技社会的助推剂,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调节了城市化能源进程, 改善着人们生活, 有力促进城市经济效益的实现。

二、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对城市环境建设的影响

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体现在两个大方面:首先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然后是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1) 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对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重要。从提升城市的空气质量方面来看, 机动车的尾气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的重要一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能源逐渐被人们使用。目前在我国新能源的研发试点主要是被应用到了城市公交车上, 包括城市的出租车。城市公交的优先发展是最高效的利用新能源的办法, 而且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目前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电能等, 由于城市公交的运行距离较短, 适合采用新能源的引进。因此新能源的普遍应用将会大大减小空气污染指数。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可以降低噪音污染, 由于私家车总是会因为各种事情, 进行无谓的鸣笛, 给周围的市民带来噪音的困扰。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公交车的鸣笛产生的噪音要比私家车降低好几个分贝, 对减少城市的噪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我国城市公交车多采用天然气能源, 天然气能源耗费比汽油、柴油低, 而且产生的尾气对自然环境的迫害较少。城市公交优先发展, 可以有效的健全城市公交的网络, 方便人们的出行, 当人们意识到公交比自驾车更加便利的时候, 也提高了公交车的利用效率。机动车通常采用汽油或者柴油, 产生大量的汽车尾气, 对城市的空气质量具有严重的损害。城市公交优先发展, 使人们的出行多采用公交车, 减少了机动车的流量, 也是对城市的环境建设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2) 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对城市的人文的环境也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公交出行可以有效的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一个小小的公交车厢里, 里面汇集着来自各地的人群, 人们彼此之间同在一个屋檐下, 就产生一致性, 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些乘客很外向, 喜欢与身边的乘客进行交流, 增加了人们的亲密感, 同时给孕妇、残疾人、老人和小孩让座, 也增加了城市的人文关怀。公交车厢就是拉近人们之间关系的良好平台。公交车厢也是宣传公益的媒介, 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 孩子会潜移默化, 学习、继承这种优良品质, 并未下一代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公交车也是市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交车的增多, 会减少自驾机动车的数量, 为城市的规划创造一个有序的可换环境, 五颜六色的公交车也增添了城市了色彩, 让人们的心情更加舒畅。因此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对城市的人文环境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公交车上有移动电视, 不仅播放时事新闻, 也会播放生活的小贴士, 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公交车上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也增长了生活的经验。公交上的移动卫士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 让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同时公交上也有随时更新的杂志, 乘客在闲暇之余, 可以看看车载杂事, 也会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 也许在杂志中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都是自驾机动车所不能得到的文化内容。一个城市的公交状况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市容, 因此要积极发展城市公交优先的政策, 促进城市交通道路的文化内涵, 积极加快素质教育的建设, 建设和谐的公交环境。

结语: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 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绿色出行逐渐深入人心。人们的认识水平深化的同时, 对环境有着更层次的理解。城市公交优先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经济效益方面, 讲述了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的重要作用, 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刺激城市的经济的进步, 为人民群众节约了上下班的时间,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创造了经济效益, 有助于对公路的解放, 带动了沿线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本文还从环境方面对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做了重要的讲述。从空气质量方面、噪音污染方面分别对自然环境建设进行分析, 从人与人之间关系、宣传公益以及市容市貌建设方面对人文环境进行剖析, 促进了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润洲.我国城市公交的优先、优化、优质导向[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3) .

[2]施若禹.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J].城市公用事业, 2008, (05) .

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研究 篇9

一、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 全国各地的城市信用社发展到5000多家, 其中大多数城市信用社都存在经营管理不善、不良资产严重和风险失控等问题。1995年, 为了化解城市信用社积累的地方金融风险, 国务院决定在中心城市及发达地区的城市信用社、城市内农村信用社及金融服务社清产核资的基础上, 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入股组建城市合作银行, 其业务主要是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1998年, 城市合作银行全部改名为城市商业银行。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大都不到600亿, 被称为中小城市商业银行。近年来, 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大幅度提高, 整体经营状况明显改善, 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一直保持“双降”, 在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经过15年来的发展, 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其经营和发展仍然存在较为严峻的问题。主要有:严格的经营地域限制、资本充足率偏低、两极分化严重、受地方政府干预较多、公司治理及内部制度不完善、风险集中度普遍较高、金融服务质量不高等。

(一) 银行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虽然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组织设立并运作, 但在银行治理结构方面仍然存在缺陷,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虽然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大都通过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形成了对银行经营者的产权约束, 但地方政府在中小城市商业银行中的绝对控股地位使得银行实际上缺乏一个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来行使对银行的所有权, 由此产生了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另一方面, 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管理职位都是由政府推荐并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有些银行也会出现政府直接指派的现象, 地方政府一股独大,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

2.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导致银行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由于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实际被控制在少数政府资本代理人手中, 使得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权利部门不能发挥正常作用, 无法对银行代理人行使有效的监督。股东大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难以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董事会并不进行独立决策, 而是通过听取行长报告来决定银行重大事项;行长的政府任命制, 使得董事会和监事会无法制约高级管理人员的现象屡屡发生。

(二) 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

中小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大多数员工是从原城市信用社整体接收而来, 这些员工所接受的金融方面的教育较少, 专业知识薄弱。一般操作型人员偏多, 高素质人才十分缺乏, 尤其是经验丰富、具有战略眼光的优秀人才。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缺少高素质人才, 尤其是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激励方式不合理, 对员工的管理存在重学历、轻能力和重资历、轻潜力的情况;人力资源培训力度不够, 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 培训的效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反馈, 而且培训人员不能很好地将培训所学应用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中。

(三) 市场定位不清晰, 产品同质化严重

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应该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 应立足于本地市场, 通过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来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是, 目前大多数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并未很好地坚持这一定位, 未能形成自身的特色。市场定位不清晰带来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产品同质化。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 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以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受制于经营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限制, 大多数中小城市商业银行采取对大银行的“跟踪策略”, 金融产品与服务、客户群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基本雷同, 高附加值产品匮乏。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和其他大银行抢大客户、大项目, 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客户群, 不能为本地中小企业和市民提供所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对策

(一)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与规范化的商业银行相比, 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不能形成有效的制约监督。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应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 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民营资本及外资等方式, 降低地区财政局在银行股权中一股独大的局面, 减少地区政府对银行日常运行的干预;定期召开股东大会, 充分发挥股东对银行重大决策行使表决权的作用;健全董事会制度, 有效发挥董事的监督和制衡作用;强化监事会职能, 充分发挥监事会在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日常运营中的监督作用;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二) 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 一直坚持“立足于地方经济, 立足于中小企业, 立足于广大市民”的市场定位。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 要处理好质量和规模的矛盾, 应该更重视服务质量, 树立品牌形象, 在追求规模的同时保证质量。中小城市商业银行要坚持正确的市场定位, 做到以下4点:

1. 定位于中小型和微型客户。

大银行一般不愿意服务于这三类客户, 但这块市场容量是非常大的, 对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而言, 是市场潜力最大的市场。

2. 服务和经营模式差异化和精准化的定位。

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对中型、小型和微型客户进行进一步的客户细分, 建设适合本行的细分客户群, 针对目标客户群提供特定的服务产品, 并做好客户关系管理, 提高客户满意度。

3. 大力发展零售业务。

零售业务将是未来商业银行转型的方向和竞争主战场, 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重点服务的是中小型和微型客户, 其业务更多为零售业务, 这是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的优势, 必须树立品牌形象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4. 培育适合本行的风险管理制度。

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必须培育风险管理能力, 确立适合本行的风险管理制度。此外, 还要做好跨区域发展的风险控制。跨区域经营在管控模式、业务拓展、管理流程等方面面临着挑战, 需要很强的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需要更先进的科技实力作为支撑。在跨区域发展过程中, 要处理好农村和城市的矛盾。对于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而言, 中小型和微型客户的市场潜力最大, 农村也是一个大市场, 不能对大城市盲目迷信而忽视农村市场。

(三) 重视人力资源管理

和其他行业相比, 银行业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普遍较高, 工作岗位专业性强。可以说, 高端专业和管理人才群体, 是银行未来的业务发展和竞争优势所在。但是银行的专业和管理人才往往需要在银行工作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培养, 银行管理层的成长和发展往往需要经历“专业———专业管理———跨专业管理———机构管理”的过程。高端专业和管理人才群体的形成不仅需要高质量的“苗子”, 还需要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和“人才培养、辨识”机制。

对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而言, 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大力在人力资源上进行投资, 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吸引并留住人才。

(四) 拓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

1. 拓展零售业务。

零售业务具有市场化程度高和风险小等特点, 其开展依赖于银行与客户间的直接联系, 适合体制灵活、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中小银行开展, 近年来也成为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方向。

我国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拓展零售业务市场。如积极开发汽车贷款、旅游贷款、教育贷款、个人公积金贷款等;探索开发个人住房担保贷款、个人保单质押贷款等个人贷款业务, 加快零售业务的纵深发展;还应开办各种银行卡业务, 实现一卡多用, 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在此基础上, 还应该深入发掘中小企业市场, 完善金融服务品种, 为中小企业进行理财、项目融资和投融资规划等业务。

2. 拓展中间业务。

中小城市美术馆的发展构想 篇10

相对于北、上、广等大城市来说, 中小城市的美术馆在建设和发展上, 应该将目光更多的投向所在地, 以充分发挥出其对地方美术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 这种关注和支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地方美术资源的重视。每一个地域都有其代表性的地方美术文化, 在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今天, 理应给这些地方美术文化以展示、传播的机会。所以美术馆应该对此做出相关部署, 委托专人负责这项事宜, 对展出的种类、时间等做出的详细的规划。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角度来说, 如果一个地方美术机构都对地方美术文化视而不见的话, 那么这种美术文化也就濒临着灭亡或失传, 由此可见中小城市美术馆责任之重大。其次是对地方美术爱好者的关注。每一个城市都有数量庞大的美术爱好者, 可谓是城市美术文化发展最为宝贵的人才资源。但是长期以来, 他们的这种美术爱好并没有得到鼓励和支持, 多是单兵作战, 一些关于美术的想法和行为也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施。而美术馆的建成, 则应该成为这些美术爱好者的大本营, 可以通过定期的展览、讲座、文化沙龙等, 将众多美术爱好者聚集在一起, 为他们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场所, 以更大的激发他们的热情和主动性。最后是对城市居民的引导。美术事业的发展, 绝不是仅靠美术家和美术爱好者来推动的, 广大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其不断向前的力量之源。所以美术馆应该注重对城市居民的引导, 引导他们亲近美术, 喜欢美术。对此可以采用一些免费开放、免费展览、免费培训等活动, 用公益形式, 让艺术再生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品味。所以说, 关注地方美术和地方人, 是当代中小城市美术馆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积极开展馆际交流与合作

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中小城市美术馆都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 而且这一问题是在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改变的。而通过馆际交流与合作, 则能够大大缓解这一局面, 双方和多方互通有无, 资源共享, 共同打造起一个美术的大平台。具体来说, 首先是美术馆自身特色的形成。多种形式的馆际交流, 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特色的交流。换言之, 如果一个美术没有特色, 也就没有了与对方交流的资本和能力。只有当双方有了自身鲜明特色时, 才能够共同推进合作的展开。其次是制定必要的合作规则。因为不同美术馆的所属地域、建筑规模、隶属关系和资金来源等都各不相同, 所以为了保障能够深入、持久的进行, 有必要制定出一套互惠互利而又具有操作性的合作规则, 以此为保障, 建立起一个定期的沟通渠道, 在举办相关活动时, 都积极邀请对方人员前来参加, 在不断的交流中获得共同发展。

三、提升美术馆的软硬实力

美术馆的建设和发展, 是需要以一定的软硬实力作为基础的。从硬实力方面来看, 主要包含美术馆的场馆建设、展厅设备以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除了积极扩大经费来源渠道之外, 更应该在相关设施的保养与维护上下功夫。因为从实际情况来看, 多数中小城市美术馆在建设之初, 都将目光放的比较长远, 不惜巨资引入了很多先进的设备, 但是却都没有专门的设备维护人员, 使这些设备很容易老化和损坏, 其使用价值和当时的投入远不成正比。所以既要投入, 也要维护, 将其视为一项长远的事业来看待。从软实力方面来看, 主要是包含美术馆的管理机制、人员构成、机构设置等。因为多数中小城市的美术馆都是刚刚建立, 所以在专业人才方面十分紧缺, 机构设置也有很多不合理之处。对此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借鉴和培训。借鉴是指对国外或大城市的美术馆进行学习, 将他们先进或成熟的经验为我所用。培训则是对现有文化工作者展开专项培训, 相关负责单位可以委托国内高校或一些大型美术馆对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使工作人员真正获得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以适应当代美术馆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四、将美术馆和学校美术教育相结合

普及和开展美术教育, 是美术馆的一项重要职能。而地方的各级院校, 则应该是中小城市美术馆的重点对象, 其不但是美术馆自身职能的体现, 更是当代美术教育的实际需要。所以应该采用多种方式, 将美术馆和学校美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是将美术课堂搬到美术馆。在国外和国内一些大城市中, 美术馆更像是一所美术大学, 学生们可以自由的出入, 可以直接的进行美术欣赏和创作, 从而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美术能力和素养。与此同时, 美术馆还会定期邀请一些名家名师来美术馆进行讲座, 使学生的美术视野得到扩展, 充分满足了美术教育的实际需要, 也给美术馆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活力, 获得了一个双赢的结果。所以中小城市的美术馆也应该向这些美术馆学习, 和当地的各级学校建立起积极的联系, 将美术馆建设成为一个新的校外美术基地。其次是将美术馆搬到学校。美术馆可以定期的将一些小型作品带到学校进行展览, 学校则可以支付一定的租金。通过这种方式, 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美术兴趣, 原来只能在书本或影像资料中看到的美术作品, 突然来到了自己身边, 从而获得了独特的审美感受。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在学校美术教师和美术馆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下, 建立起校园美术馆, 为双方的交流和互动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 作为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馆的作用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伴随着一座座美术馆的建成, 我们也欣喜的看到, 地方美术事业和人民群众对美术的喜爱也都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所以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 要充分认识到美术馆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意义, 在今后的工作中正视所处地域的客观情况, 从实际出发, 从所在的个体背景中发现的新的突破点, 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定位, 找准自己的位置, 实现自我功能的最大化, 使美术馆真正成为地方文化发展中的一颗明珠。本文也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 对其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给相关同行以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中小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篇11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战略;中小城市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147-04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尽快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增加经济总量、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拓展城乡就业渠道,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中小城市的服务业如何发展,乐山市的具体情况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

一、乐山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业在三次结构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我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明显低于农业、工业所占GDP的比重,且其产值比重总体趋势是下降的趋势,2006年服务业所占GDP比重仅为27.87%,居全省第18位,与第二产业所占GDP比重(54.68%)居全省第2位的成绩大不匹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贡献并不显著,2006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102.12亿元,居全省第11位,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布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特征是十分的不相吻合。

(二)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较弱

从乐山服务业来看,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交通运输仍然是服务业的主体,大约占服务业GDP的1/3以上,但是,服务业所吸纳的就业情形却并不理想。2004年至2006年城市化进程加大的背景下,从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更多地充实到第二产业中去。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服务业整体水平较低

乐山服务业内部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为辅,基本是以传统商品零售业、餐饮、食品、理发、旅游等系列为主。旅游产值在我市整个第三产业的份额较大。这也体现了我市打造“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的努力。但现代服务业,如房地产、咨询、设计、信息、广告等中介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体育、文化产业严重滞后,仲裁、管理、投资、证券、会展尚在拓展之中,新型的生产型服务业、物流业、法律、建筑、医师、税务、审计等事务所还亟待发展。总体上,城市服务业呈现出传统行业比重大,新兴行业相对不足;劳动密集型行业多,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少。

(四)服务业散、乱、小的特点突出

新型服务业、优势服务业的发展不突出,缺少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服务业门类多、种类齐,经营规模普遍偏小,虽然船小好掉头,灵活性强,但运营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随着服务业要素价格的上升,服务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反应出服务业从业人员对行业发展前景不看好。

二、我市服务业发展趋缓的原因分析

(一)以建制镇为主的城市化道路并不能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依托

长期以来,我市走的是一条以发展小城镇为主体的城市化道路,而且这种建制镇也日渐成为城市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第二产业尚没有形成对服务业发展足够的经济支持

尽管我市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工业产值一路飙升,但是呈现的是“四处开花,到处办厂”的点式格局,没形成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带,产业集群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集群特征不明显,比较优势不突出,支撑力度不够,产业相互关联的互补效应不强,相对于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还有很大差距,难以支持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如物流配送、投资咨询、技术开发等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其次,我市第二产业更多的属于加工制造,而不是研发生产,对知识的中间需求不足,即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不高,这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再者,我市制造业在产业链上的衍生社会化不足,大部分的制造业企业涵括价值链上中下游的所有经营管理过程,包括生产性服务,这既限制自身核心竞争力提升,同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三)新增城镇人口并没有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生力量

由于新增城镇人口的基本素质比较低,因而导致了他们不仅在城镇的就业队伍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而且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他们还难以成为现代化发展与进步的有生力量。他们大多只能从事一些脏、累、苦、险的工作,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低、很少享受社会保障,而且又缺乏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因而也就比较难以成为现代企业合格的产业工人与技术人员。

(四)服务业要素价格明显高于制造业

以2006年为例,我市工业用水、电、气价格分别为2.7元/吨、0.79元/度、1.23元/立方,商业用水、电、气价格分别为4.6元/吨、1.52元/度和2.08元/立方,分别比工业高70.4%、92.4%和69.1%。由于服务业要素价格过高,导致服务业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影响服务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五)服务业整个行业的投资少,发展后劲不足

乐山现代服务业速度慢,传统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要快于现代服务业。乐山服务业内部的结构问题对投融资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得整个行业投资少,发展后劲不足。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与人口规模直接相关,城镇化水平和城市规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和规模。乐山人口规模不大,使得服务业的融资面临困境,限制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六)人均消费能力低,居民消费结构低水平徘徊

2006年,乐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313元,比全国、全省水平分别低3 446元、1 037元,在省内各市州中居第12位。总体上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导致消费率不高和消费结构上的不合理,难于对旅游、娱乐等服务业提出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影响服务业的深化发展和结构的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偏低,城乡居民间、城镇居民间行业间收入差距大,同时储蓄份额较大,影响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制约了服务业的更快发展。正是由于总体收入偏低的原因,使得消费的层次主要集中在吃和低档次娱乐的需求,制约了服务业进一步提升的发展空间。

(七)现代服务业人才缺乏

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如综合物流、电子商务、电脑软件和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测试服务、市场服务和公司管理服务等)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长期以来,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高层次服务人才短缺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人才的缺乏,服务业也欠缺迅速提高的基础,难于促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

(八)缺少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和行业服务标准 

由于服务业重点行业范围广、面大,涉及到多个部门,产业活动单位遍布到每个角落,多数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缺少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和行业服务标准,造成一些行业管理无法可依、不规范和松散。比如,市场价格混乱、服务业标准和方式不规范、服务质量缺少明确评价指标,造成旅游、中介等服务业面临较多的纠纷和投诉。同时,由于行业自律性不高和无序竞争依然存在,充斥着乐山市服务业市场,对乐山市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乐山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实现途径

(一)以城市化为依托

就是乐山城区的规模着重向西边扩展,城市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逐步向西边移动,包括目前的市中区行政机关搬往苏稽,沙湾区、峨眉山市的城区向东边扩展,五通桥区的城区向北边扩展,最终将这个菱形的区域连成一片。从长远的发展考虑,在今后的30年内,乐山最终会发展成为一个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乐山城区的规模比现在要扩大4~5倍。依据就是城市化的进程要求我们的城市化率每年要提高1.4~1.5个百分点。城市规模外延扩张的土地问题要通过城乡一体化来统筹解决。在全市耕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对城乡土地进行统筹安排,调节使用。对城市规划占用的土地,可以对在其他农村地方搬走的、被城市吸纳了的农民的宅基地实行退居还耕的方式来进行弥补。还要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完善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目的是要让更多的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真正融入到城市中来,为城市增加人口密度,凝聚人气,增加市场容量,为服务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规划为龙头

服务业的发展,规划是龙头。乐山服务业的发展规划要结合《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融入到乐山今后短、中、长期的城乡发展规划之中来统一规划布局。两年前乐山市商务局做的《乐山市商业网点规划》,只是从商业发展的局部进行的规划,目前看来已经过时,需要由市发改委和市规划建设局会同有关部门尽快编制短期(今后5年)、中期(今后15年)和长期(今后30年)的《乐山市城乡发展规划》,对规划涉及到的交通运输、旅游、金融、信息、商贸流通、房地产、科技服务、文化、教育、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口部门等,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如:污水处理设施、水电气光纤宽带等地下管网的预埋、城市人口的发展数量、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工业园区的发展布局、第三产业各部门的发展布局、对就业人口的吸纳程度等都要做出详细的规划,从而解决乐山市服务业的短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

(三)以交通千亿工程建设为契机

交通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对市外连接不畅通,可以说:经济发展的瓶颈是交通,交通发展的瓶颈是资金。要有计划地逐步撤销市内除高速公路以外的所有收费站,要以中心城市西移的城市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建设交通千亿工程为契机,以土地换交通的思路来发展交通。可以先引进企业进行建设,交通设施改善后对增值的土地进行拍卖以偿还企业的债务,实现滚动发展。

(四)以项目为载体

市和各区县要在服务业涉及到的重点行业领域:交通运输、旅游、金融、信息、商贸流通、房地产、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行业,会同这些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在每个行业确定3~5个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要采取部门领导亲自抓,市、县主要领导挂联的方式,每月形成一次重点项目的进展报告,交市服务业领导小组,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完成,从而实现市委、市政府对乐山服务业的发展目标。

(五)以人才为保证

要切实加大服务业人才开发力度,抓紧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研发设计、科学管理人才,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规则的市场营销、金融商务人才,培训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有利于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任用机制、鼓励人才创造创新的激励机制,使更多的服务业人才能够干成事业、干好事业。健全人才服务机构,完善就业服务网络,消除阻碍人才和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障碍,吸引海外留学及就业人员回国创业,为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和劳动力队伍。要充分发挥好各市县职教中心对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职教作用;鼓励企业和院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育适合市场发展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六)重点突破

1.充分发挥旅游业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乐山旅游业的发展目前主要解决好关键性的两个问题。

一是理顺旅游业的管理体制问题。就是将峨眉山管委会和乐山大佛管委会合并为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管理委员会(简称景区管委会)。由一个市级领导重新牵头组阁,促进两个管委会的逐步渗透,合而为一。合并后的双遗产管委会可以整合峨眉山和乐山大佛的旅游资源,将两点连为一线,游客到了峨眉山就到了乐山大佛,到了大佛就到了峨眉山。同时结合乐山城市重心西移和峨眉山市城市重心东移的计划,带动乐山城市加快发展和整个城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是整合整个乐山的旅游资源。乐山的旅游资源,目前能够排得上号的除峨眉山、乐山大佛外,还有峨边黑竹沟国家自然保护区、马边国家级森林公园、金口河国家级地质公园、沙湾郭沫若故居、五通桥小西湖、桫椤峡谷、石林、美女峰、犍为罗城古镇、夹江千佛岩、乌木博物苑等,要通过对旅游景点的整体包装宣传、通过对旅行社的信息化改造等措施,形成合力,将这些旅游景点要连点成线,盘活存量,充分发挥现有旅游资源的整体作用。

2.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确定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市场服务业、服务外包等七大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市政府要将积极研究关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措施,从税收、人才引进、自用房地产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尽量降低交易成本,探索实行从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享受生产性企业同等政策待遇的办法。首批将选择20户工业企业作为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试点单位。并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共同组建与先进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促进工业企业由单一生产制造向多业并举转型。新组建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享受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以及免缴土地房产契税等多项优惠政策。加快发展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租赁、计算机应用等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完善电信基础业务,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合一”,发展电子商务,壮大软件产业,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改进信息产业的外部效应,使信息产业渗透到服务业的各部门、各领域,实现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让信息咨询业成为乐山经济新的增长点。

3.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专业经营、健全服务网络,是传统服务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要积极推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和联盟发展,优化物流配送,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服务水平。要大力发展家庭服务、托幼养老、洗染理发、修理维护、便民早餐等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文艺表演、影视出版、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旅行服务等文化体育旅游业,健全居民生活服务体系。在提升和改造传统服务业中,要把发展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4.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要以农业产业化和发展现代农业为中心,加快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检测认证、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农业技术支持体系,完善种子统供、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统一组织使用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服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运输、邮政通信、广播电视、饮水安全、农村能源等生产生活条件。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展农村融资渠道,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农村信息服务,建立科技、市场等信息网络,以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生产和生活信息。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充分发挥城镇、尤其是中心城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村服务业发展。农村要以发展流通领域的服务业为重点,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

5.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尽快制定乐山房地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建立健全住宅开发经营体系,建设房地产开发交易市场,规范转让、出租、抵押交易行为,降低房地产开发、交易成本。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改善城市居住环境,把乐山建成世界人居环境典范城市,为乐山城市化进程提供基础保障。

6.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以建设四川文化强市为目标,繁荣我市文化事业。大力实施“一个县域、一个特色、一个品牌”文化强市项目建设工程,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倾力打造“名山、名人、名佛、名城”文化,提升乐山形象。着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大力推动艺术创作。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营造文物保护新环境。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互相促进、互为基础的双赢格局。实施品牌战略和精品工程,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大扶持力度,降低准入门槛,加大文化市场开放力度。大力加强文化阵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艺创新和文化管理经营人才队伍建设。

(七)整体推进

1.一二三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要整体推进。服务业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工程,牵涉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光靠某些部门和行业的推动是难以维持其长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可以这样讲,没有一二产业的充分发展,第三产业就没有发展应有的物质基础。同样,没有服务业的充分发展,农业和工业的现代化也是无法实现的。目前要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实现“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用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统筹城乡土地,对农民集中后退出的宅基地实行退居还耕;大力发展立体农业实现土地再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加快工业化步伐,以硅材料产业的发展为契机,用高科技、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进一步提高工业生产率。为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保障。服务业内部的公益服务和管理服务部门也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特别是要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减少社会的管理成本,为全体公民提高生活质量,为生产和消费服务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高效、便捷、周到的服务。

2.建立市服务业工作委员会(或第三产业发展委员会)。为了解决我市目前服务业发展工作散、乱的情况,靠成立一个临时性的服务业领导小组,是不能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根本问题的,为了建立服务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可以建立市服务业工作委员会(或第三产业发展委员会),负责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日常工作。机构可先挂靠在市发改委,在条件成熟时再考虑其是否单列或升格。

3.推进政府的信息化建设。以乐山市人民政府网(外网)的完善为契机,参照国务院、四川省人民政府网以及其他地、市、州的优秀网站,在桌面上开设一、二、三产业和统计数据等栏目,与市委市政府各部门之间建立热线连接。一、二、三产业与各重点企业建立热线连接。各级、各部门、各企业自己办的各种网站的内容要每天更新,上外网和内网的内容要严格区分,有专门的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才能上网。实现市委、市政府与各部门之间、与各区县之间、与各重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互通、信息共享。

4.完善政策法规和行业服务标准。加大政策支持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有力保证。要清理和修改各种不合理限制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完善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分类指导,有保有压,对需要扶持的服务产业和服务事业给予政策优惠。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应服务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信用担保机构面向服务企业开展业务,扩大服务业直接和间接融资规模。加大财政资金对服务事业的投入力度和服务产业的支持力度,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推进服务业重点工程建设,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理顺价格关系,对列入鼓励类的服务业实行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确定服务业用地比例,对列入鼓励类的服务业在供地安排上给予倾斜。对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企业要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

优化发展环境对于服务业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走标准化、法制化轨道是服务业健康发展的保障。要加快制定和修订各行各业急需的服务标准,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和法规体系。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步伐,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坚决查处提供假冒伪劣服务、损害消费者合法利益的行为,为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外部条件。进一步改善服务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建立公开、公平、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向社会资本开放;在市级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中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推进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

加快服务业市场化进程,不断放宽市场准入,降低门槛,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引进竞争机制,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效率,改善服务。弥补城市服务业就业岗位空缺,降低服务业从业者进入城市落户的门槛。

5.进一步完善并落实服务业统计制度。服务业涵盖行业多、范围广,情况复杂,统计难度大。建立和完善服务业统计检测体系,是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还要尽快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做好服务业知识普及、信息发布和新闻宣传工作,促进服务产业平稳快速发展,引导居民合理扩大服务消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要高度重视服务业统计工作,充实统计人员,加大统计投入,确保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服务业统计数据及时、准确、全面、客观真实反映乐山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现状。

参考文献:

[1]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

[2]如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07-03-20.

[3]乐山市统计年鉴 2007[K].乐山市统计局,2007,(6).

Strategy Choices of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Middle and Mini Cities

QIN Li-min,MAO Dan

(Party School of Lesha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 Leshan 614000,China)

Abstract:The main problems of Leshan service industry are as follows: the proportion of service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is declining, the employment absorption capability of service industry is weak,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service industry is irrational, and overall level of service industry is low. The main reasons are as follows: the roads to urbanization can not provide effective suppo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ialization, the manufacturing has not provided enough imputes to the service industry, the new urban population has not yet become the vital force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he price of elements of servic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anufacturing, the whole investment to the service industry is small, the capability of citizen consumption is low, the human resourse of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s lack, and th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nd service industry is not perfec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it must rely on urbannization, layout, big project, and human resource.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the service will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national economy.

Key words: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small and mid-sized cities[WT]

中小城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策略 篇12

近年来, 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 以及受国内外物流发展大环境的影响, 物流业发展已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各个城市在工商部门注册的物流企业为数不少, 主要集中在运输, 仓储领域。具备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十二五”期间, 随着国家振兴工业战略的实施, 各中小城市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经济实力增长显著。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高峰期。在政策环境方面, 首先基于国家对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非常重视, 其次各市政府对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非常重视, 力求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

二、加快中小城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推进中小城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现代物流业的本质是第三产业, 能够促进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的转型, 整合传统经营业务, 延伸服务范围。中小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发展现代物流业, 能有力地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提升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水平。

(二)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企业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通过运用现代物流业, 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发展第三方物流可以促进制造业和商贸业优化内部分工、专注核心业务、降低物流费用, 提高这些产业的竞争力。

(三)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是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

同任何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一样, 现代物流业在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 也带动了劳动就业的扩张。而第三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同样的投入能创造出比第二产业多得多的就业岗位。

(四) 有利于促进各中小城市的对外开放。

现代物流产业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反映, 物流可以带动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将有效地提高各市的对外开放水平。

三、中小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面临的问题

(一) 现代物流企业发展不快。

目前各中小市很少有完全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有实力的物流企业也不多, 能够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功能的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企业基本没有。物流企业增值服务少, 大部分物流企业仍以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为主, 管理水平较低。

(二) 人才短缺。

目前物流业从业人员主要以仓储和运输服务人员为主, 现代物流专业人才不足, 缺乏现代物流经营、管理和运作的相关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 特别是缺乏物流方案设计运作、信息处理方面的人才。有的城市物流教育还不发达, 物流培训机构很少。

(三) 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

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较低, 没有形成系统, 更没有形成网络, 没有区域性的物流信息枢纽企业;物流技术和物流服务规范统一标准尚未建立;物流多功能、一体化运作尚未成形。

(四) 物流市场还未完全形成。

按照国外的经验, 当第三方物流占到整个物流行业的50%以上时, 才认为形成了物流产业。然而各中小城市企业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比例仍很低, 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 难以形成规模化第三方物流。

(五) 市场竞争激烈, 发展壮大难度较大。

国家将现代物流业列入“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各地纷纷将物流产业列入本地区重点产业加以规划和支持, 竞争日趋激烈。从各周边城市来看, 各大城市凭借完善的基础条件、强大的政策支撑等, 物流业迅速发展, 对中小城市构成强力挤压态势。

四、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现代物流业的建议

(一) 准确定位, 立足本市, 打造特色。根据各市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 引导物流企业实现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 提高物流综合性服务水平, 积极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和技术手段, 搞好现代物流业。

(二)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 支持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做强做大, 培育一批能够提供综合性一体化服务的物流龙头企业。

(三) 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 完善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将农资销售与物流服务紧密结合起来, 开展配送、加工、采购、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支持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 提高农村商业网点配送率, 促进农产品物流健康发展。

(四) 建立物流行业协会, 加强人才培训。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提升组织化水平。进行行业调研与统计, 在政府统计部门的指导下, 开展行业统计, 为政府决策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提供咨询服务, 组织各类行业交流、研讨、宣传推介活动。

(五) 推进物流园区规划和建设步伐。结合全市物流发展基本格局、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及其变化趋势,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全市物流园区的布局规划。将物流园区规划纳入城区整体规划, 大力推进物流基地和产业链建设。根据物流网络、信息流向、产业布局的特点, 因地制宜, 整合利用现有物流资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日益发展,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行业, 对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基础性产业, 是“第三利润源泉”。其发展水平对整个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流业在我国较大城市有了极大的发展, 基本实现了与国际物流的接轨。但其在我国中小城市的发展却举步维艰。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城市物流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中小城市物流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城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徐华.中国现代物流管理与发达国家差距分析, 2007

[2]王影, 王培东.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框架及立体化培养体系.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0.4

上一篇:问题循环下一篇:医疗设备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