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2024-07-23

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精选9篇)

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篇1

一、规范市场

1、规范行业市场。应该让行业普查个体、小作坊、小微企业生产的状况,鼓励和培育他们

促进发展。规范生产管理,规范经营模式,诚信对员工,诚信对客户。

2、规范用工市场。帮助所需要用工的企业从其它方面,其它城市,其它人才市场引进用工。

多开展一些招工活动,尽量填补用工市场的短缺。避免同行业在有限的资源中形成你争我夺的恶性招工。并且还要进行监督用工企业对工人的福利待遇,尤其是养老金和工伤保险,医疗保险,这几个方面做到统一执行,例如在同一行业中的两个企业,其中一个执行了看,另外一个没有执行变相提高工资标准,这样就会出现扰乱用工市场和实行劳动合同困难的局面。

二、培育微小企业

小企业比规模性企业更需要培育,用工、销售、企业管理、融资每一项都是困难。生产型企业越来越面临挑战,只有政府部门引起重视多加以关注,安排所在辖区的专管人员了解企业的困难,参与帮助企业找出用工难,管理不规范的原因,提醒和监督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对有活力的企业,发展速度快的企业更要通过多方面的渠道帮助融资。

三、政府政策扶持

1、鼓励纳税返利政策。小作坊、小企业要鼓励注册公司,主动纳税。实行先缴后返,让起

步阶段的企业没有压力,前两年可以全额返利,后两年按百分比返利,慢慢培养企业做大,为国家创税的理念。

2、融资政策。多实行创业贷款扶助,可以实行贴息,低息扶持,对产值稳定和纳税小企业

划标准贷款。

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篇2

一、建设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中规定的促进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和原则, 尽快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按照《促进法》的大框架, 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制定相应法规:一是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和使用管理办法, 商业银行应调整信贷结构, 向中小企业融资倾斜, 加强对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如何对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立法;二是建立鼓励失业人员创办中小企业, 鼓励中小企业创办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相关机制;三是制定鼓励中小企业开发新产品, 采用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的相关政策, 制定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以及为大企业产品配套的技术改造项目提供贷款贴息政策;四是引导并规范中小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政府采购可优先安排向中小企业购买商品或者服务, 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出口并鼓励中小企业到境外投资。

二、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的市场环境与社会环境

一是放宽政策, 鼓励有能力的中小企业参与政府公共项目建设, 消除中小企业在行业准入上的无形障碍。以市场而不是政策作为产业或行业的准入门槛, 允许中小企业进入不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领域, 凡外资能够进入的行业私营中小企业也一样能够进入;二是在劳务市场方面, 提供优惠政策, 鼓励在校毕业生、科技人员到中小企业就业, 鼓励国企下岗职工去中小企业就业, 增强中小企业的科技人才实力;三是政府应积极鼓励和调动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中小企业协会等社会机构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培训、管理培训和人员培训, 以市场为中心发展社会中介机构, 规范其运作, 提高其资信度, 积极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管理业务、信息等方面的咨询;四是加快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作用, 实现工商、税务、公安、海关、银行、技术监督等部门联网的信息共享体系, 为金融机构及时了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和信用状况提供依据。建立信用评价体系,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五是设立监督机构, 加大监督力度, 保证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政策的落实。正确划分税费项目, 规范地方税收范围, 减轻中小企业的各种社会负担。此外, 要提高办事效率和透明度, 减少对中小企业的审批程序及费用。

三、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有特色的中小企业十大辅导体系, (包括:财务融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研究发展、资讯管理、工业安全、污染防治、市场行销、互助合作、品质提升) 形成一套体系完整、分工合理、合作高效的中小企业辅导网络;二是利用我市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技术管理优势、信息优势组建“重庆市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 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使有效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科研院所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切实解决我市中小企业技术实力薄弱问题, 促进产品结构调整, 确保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不断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一是多方面、多层次拓展融资渠道。除了传统的银行间接融资外, 中小企业可以广泛参与其它金融市场, 通过适当吸收机构投资者、自由投资人、投资公司等的介入, 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企业融资体系;二是在规范经营和加强监管的基础上探索组建以民间资本投资为主的地区性、社区性股份制中小型商业银行, 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打造稳定的融资渠道;三是吸收社会和民间资本组建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改变以政府为主导的局面, 将企业和社会投资者发展成为风险投资的主体, 支持高风险、高回报、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发展, 培育上规模、上档次、出名牌、具有市场竞争实力的中小企业;四是为中小企业筹资和投资的社会化创造条件, 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开展资本运营。政府在中小型企业同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行联合、参股、改组, 组建企业集团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五是有效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放宽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的条件, 进行企业法人间的中小企业产权交易试点, 疏通民间资本进入和退出通道;六是在间接融资困难且容易受到国家政策影响的情况下, 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发行证券并上市。

五、加快乡镇企业的调整与发展

一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 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 加快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调整步伐及体制和机制创新, 以此提升市场竞争力;二是要优化乡镇企业布局, 促进城镇化发展。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引导乡镇企业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 连片集中发展, 在有实施企业集群条件的乡镇建立具有乡镇特色的企业集群;三是克服乡镇企业与农业相脱离的问题。乡镇企业要更好地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 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销售、保鲜、储运等服务业。

六、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机制, 提高自身竞争力

促进中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篇3

一、中小微型企业自身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一)要素依赖。长期以来我国生产要素价格低廉,中小微型企业习惯以低价战略赢得利润。但近年来原材料、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劳动者工资也水涨船高,而产品销售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不能大幅提高,导致企业利润很难维持,经营陷入困境。

(二)创新不足。中小微型企业本钱小、实力弱,往往不肯在研发创新上投入过多资金,急功近利的倾向较重,仅仅做贴牌或低层次生产,处于生产链的低端,不能摆脱“中国生产”的影子。

(三)管理粗放。从发展历程看,中小微型企业往往带有小作坊式的个体经营的烙印,在形式上具备了一个企业的架构,但在经营决策中容易出现家长式的一言堂、随意性的情况;内部管理粗放,财务制度和用人制度混乱。

(四)缺乏诚信。一些中小微型企业缺乏诚信不仅体现在产品质量和日常经营方面,而且在贷款、纳税时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些中小微型企业有多套账目和报表,有些是请专门的所谓“高手”编造的,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相背离。虚假报表不仅严重影响银行、税务部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也严重影响社会对它的评价。

(五)缺乏人才。由于中小微型企业不能解决人才的落户、职务晋升、子女入学、未来发展等问题,高级人才不愿意仅仅为了一点高工资来工作,即使来了也很难留住,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小微企业不仅严重缺乏高级人才,而且缺乏素质好的一般管理人员。

二、中小微型企业自身健康发展需要苦练内功

(一)“内力”提升。一是突出经营主业。面对复杂的形势,中小微型企业应该稳住心态,做自己最擅长的产品,突出主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从追求产品数量到追求产品质量和品牌,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二是完善企业制度。中小微型企业应该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离,明确角色分工,各司其职,共谋发展,坚决摒弃“一言堂”的家长式管理方式。三是主动转型升级。在战略选择上要与战略新兴产业靠拢;在资源利用上坚持循环、节约;在生产上坚持低排放、高效益;在产品上坚持绿色、无污染。

(二)人才建设。一是培养人才。在采用人才激励等措施引进人才的同时,对本企业现有的管理人员、工人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工人的操作技能,使企业管理上水平、产品上档次。二是储备人才。在高校中发掘品德优秀的在校生建立自己的人才库,作为企业的后备人才,每年向其提供一定的费用,助其完成学业,待学生学成后为企业服务。

(三)创新发展。中小微型企业应该坚持内涵发展,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一是联合创新。同行业中小微型企业之间可以联合起来搞创新,在节省成本的同时共同分享创新成果,实现企业实力的提升,提高在行业内的整体地位。二是产学研结合。与高校、科研院所结成战略联盟,共同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四)融资拓展。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发生资金周转困难时首先想到银行,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中小企业不能只盯着银行,要拓展融资渠道。一是间接融资。事先要了解银行的放贷政策及放贷倾向,有的放矢主动接触大型商业银行或地方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放贷机构介绍自己真实的生产经营情况,并提供合格的财务报表,争取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二是直接融资。到证券市场、股权交易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进行融资,或引进战略投资者,不能因为怕露富、怕分权、怕分钱而不去上市或不肯引进投资者。

三、促进中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重点问题

(一)加强管理职能建设。现在很多省、市成立了中小企业局,对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央层面应该把中小微型企业的管理职能从工信部分离出来,成立中小微型企业局(署),归国务院直接领导,专门负责中小微型企业的管理工作,研究规划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制定利于其发展的政策。

(二)营造公平竞争环境。2009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5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但中央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一方面是因为各种部门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干扰,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喜欢“垒大户”,多为大企业提供优惠政策,“马太效应”制约了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各地政府要努力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使中小微型企业不再遭受“外部人”待遇。

(三)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在推动大型股份制银行开展针对中小微型企业的金融服务以及大力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的同时,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应考虑多批准成立一些地方小额贷款公司,推动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的设立,以提高小金融机构覆盖率,解决中小微型企业的贷款难问题。形成大银行对大企业、小银行对小企业的机制,避免“大棒打蚊子”。这些小的金融机构服务对象就是中小微型企业和“三农”,可以利用熟人社会弥补大银行与中小微型企业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应该积极为银行和中小微型企业牵线搭桥;引进风投、创投或股权私募基金等,建立股权交易中心,为中小微型企业融资铺平道路;对有上市资格的企业进行上市指导和政策支持。

四、促进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建议

(一)税收政策。一是完善增值税政策。增值税纳税人的划分标准降低后,很多中小微型企业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具有了增值税开票权,能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但由于中小微型企业一般纳税人在很多采购行为中无法取得增值税发票,导致增值税进项税额实际抵扣额小于应该抵扣额;中小微型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3%的征收率也较高。建议降低增值税税率和征收率;对中小微型企业一般纳税人取得的运输业和服务业发票参照以前运输业发票的抵扣做法提高其抵扣比例。二是改进所得税政策。尽管中央出台了对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半征税的政策,但中小微型企业在申请纳税优惠时非常困难,甚至申请不下来。很多地方税务机关对中小微型企业的所得税征收方式仍以定率或定额为主,使中小微型企业实际税负很重。因此应该继续降低中小企业所得税税率;提高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的比例,放宽政策。如,为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加大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比例,对科技型中小微型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允许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三是营业税政策。中央决定2012年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的不合理问题,但实际情况是服务型中小微型企业很多时候无法取得增值税发票,使得进项税额抵扣困难,可能会导致中小微型企业的负担增加。因此建议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全面推广要慎重,或者有更加完善的衔接办法。

(二)金融政策。一是信贷规模。央行应该扩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结构性”信贷规模,通过扩大贷款规模和中小微型企业贷款在银行贷款总额中的比例,并适度提高对中小微型企业的不良贷款率容忍度来提高对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二是操作政策。金融管理部门应该抓紧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时知识产权抵押的政策,要研究扩大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担保的担保物范围;研究政府创建的专业担保公司对中小企业的担保政策和倾斜政策;规范担保公司的经营行为,降低担保公司的盈利水平;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不能成为纯盈利的企业,不能成为中小微型企业寻求担保的“鸡肋”。

(三)用工政策。一是待遇政策。解决农民工关心的户口、保险、子女入学、就业、住房等问题,使农民工和城里人、正式工享有同样的待遇。有些农民工担心就业的稳定性不愿意迁移户口,可以考虑在保留农村土地的情况下解决这些问题。二是培训政策。将中小企业职工的培训问题列入政府的工作日程,在政府承担主要资金、企业和个人少出一点的情况下,建立三方出资的培训基金,让职工素质得到提升。

(四)土地政策。一是倾斜政策。各级政府在控制土地指标的情况下,对于项目大、影响广的科技创新型中小微型企业在用地上应该给予倾斜,通过土地置换等方式,适当增加用地指标,并且解决企业的土地使用权问题,方便企业办理土地证、房产证,以利于中小微型企业盘活资金,有效融资。二是土地有限度流转。企业经营所占用的土地,实际已经缴纳了土地出让金、补偿款,只是没有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不能抵押、买卖使用权。允许这部分土地使用权有限度流转,可以增加企业担保物范围,为企业盘活这部分资金。

(中国经济时报)

支持建筑企业发展的建议 篇4

1.要树立产业发展意识。建议市政府把建筑业真正作为支柱产业来谋划,不能停在口头上。要研究和制定扶持建筑业发展的政策,尽快制定加快建筑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我市建筑业提档升级,大力营造有利于建筑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建筑业支柱产业作用。

2.加大扶持力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参与市场竞争的条件。建议市政府组成专门班子,积极向上争取,为企业申办资质提供服务,帮助企业提升资质,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目前,申办资质仅由企业单兵作战,费时多,成本高。浙江、南通、湖北的团风县等地都是由政府搭建服务平台,集中为企业申办资质服务,效果很好。

3.实施政策倾斜,保护本地企业。建议市政府建立保护性措施,设置技术性壁垒,提高门槛,限制外地施工企业入县,增强本地企业工程中标率。将开发区建设工程纳入统一管理,凡本县重大工程,应优先考虑由本市施工企业承接。如孝昌县等地均对本地企业承揽本县工程实施倾斜,特别是在制作工程标书上,制定限制外地企业进入本市的技术条件,迫使外地企业退出市内市场。

4.强化建筑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全市应形成统一的市场管理模式、统一的工程项目招投标运行机制,统一标准、统一规格的招投标书。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原则,强化审核、监管力度,规范招投标市场秩序。5.扶持建筑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建议市政府制定鼓励和扶持建筑企业做强做大的政策意见。一是税收返还给予优惠。二是搭建融资服务平台。由市政府协调金融部门,给重点骨干建筑企业在融资方面予以倾斜,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壮大企业资本实力。三是为龙头企业争创品牌。建筑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有自己的品牌,有行业的名片。建议由各部门帮助企业建立各项质量标准体系、企业管理体系、信用评估体系、安全生产体系、环保体系等系列制度化建设,以优质、高效、节能、环保打响自身的品牌。四是制定奖励政策。通过各种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做强做大。

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一、资源投入方面的问题

(1)人员素质差。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小,专业技术人员少,为数众多的乡以下小企业甚至没有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和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小型企业所有者的素质也相对低下,许多所有者往往凭经验和感觉进行管理,容易导致决策的失误,这也是许多小企业成长不起来或破产的原因。

(2)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小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原值远远低于大企业,仅为大企业的l/4,而且设备陈旧落后。从地区来看,占小企业绝大多数的农村工业企业中,相当一部分使用的是城市淘汰的旧设备,中西部一些企业又是使用东部淘汰的设备;从行业来看,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机械、棉纺行业中,机床出厂年限属于70年代甚至以前的占全部机床的比重高达38.1%,棉布织机该比重也高达31.7%。

(3)信息来源渠道不畅,信息收集手段落后。现阶段,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自行搜集信息,信息收集成本较高,由于缺乏高素质的信息分析人员,信息利用效率较低。对信息中介组织的利用程度低。

(4)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中小企业的资信差,抗御风险的能力弱,难以像大企业那样自由进入金融市场,在我国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严格加以限制。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形式,而银行出于自身风险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要求提供担保,而我国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担保不足,导致中小企业贷款困难重重。

2、运营能力方面的问题

(1)财务风险高。我国中小企业普遍资产负债率偏高,其中中小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高于大型企业7个百分点,而流动比率偏低,中小工业企业流动比率低于大型企业10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中小企业偿债能力不足,财务风险较高。

(2)管理风险高。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资源有限,一般没有能力实现管理职能的专门化,管理工作不少是由企业所有者自己兼任,或者是把各种管理职能尽可能地加以简化合并后集中于少数几个人手中。由于管理者缺乏专门的专业化训练,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方式表现为简单化和集权化,往往造成企业内劳资关系紧张,人员流动频繁,严重影响中小企业的经营绩效。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战略管理能力、组织创新能力,使中小企业的管理风险加大。

(3)产品风险大。中小企业产品质量状况与经济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产品档次低,质量差,抽查合格率低,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优难胜、劣不汰现象较为普遍。

3、中小企业宏观管理方面的问题

(1)宏观管理体制不顺畅

目前,我国有乡镇企业管理局、中小企业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管理协会以及一些地方性生产力促进委员会等机构分别对中小企业中的某一所有制类型或企业活动的某些环节进行管理,导致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使地方和企业无所适从。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缺乏全面掌握,更缺乏对中小企业进行宏观管理的规划、引导、监督和扶持。

(2)经济政策不公平

我国目前的经济政策主要是依据所有制类型和行业特性来制定的,而不是根据不同规模的企业所具有的不同行业特性来制定的,在经济政策上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偏好于大企业。如国家给非国有小企业的贷款规模过小,使之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国家银行的呆账准

备金、资本结构优化扶持金、新增贷款和新增上市额度等优惠政策几乎全对大中企业倾斜。另外,中小企业还负担着各种税收构成以外名目繁多的收费。

(3)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

现在,我国对中小企业针对性较强的法律条文,主要是《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和《乡镇企业法》。但这两部法规是按所有制性质和不同的组织形式分类立法的,缺乏统一的立法标准和行为规范,容易导致不同所有制性质和不同组织形式的小企业在法律和权力地位上的不平衡发展和不规范运作。

(4)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社会中介机构往往设在政府部门,较少对中小企业直接开放,即使向中小企业开放,中小企业也很难得到有效的服务,而且服务对象往往局限在本系统、本部门的小企业内;另一方面有些中介机构的设立,带有浓厚的官办色彩,中介服务的好坏没有同工作人员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缺乏为企业主动服务的内在动力。另外,新创立的一些商业性较强的中介公司,服务收费昂贵,中小企业难以承受。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单靠中小企业自身是难以解决的,政府必须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已为世界各国的经验所证实。

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措施落实力度。进一步抓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落实,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21个省级部门和各市州制定的实施意见、配套政策措施。在全省组织开展一次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政策落实督查,建立省非公经济发展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进我省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的立法进程,研究出台全省开展全民创业活动的指导意见。落实好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实现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新突破。

(二)明确发展方向,转变发展方式。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共同确定优势产业发展、产业链延伸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政策措施,修订完善《全省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在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和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为大企业协作配套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和引导力度。推动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发展,变资源优势、产品优势为市场优势,做大做强产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创新思路、拓宽渠道,着力缓解融资难问题。当前,除银行贷款、企业自筹、招商引资外,风险投资、私募资金、租赁、典当、上市等融资形式和渠道还有很多,有关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帮助企业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融资方式,以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设立省级担保基金,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搭建省级再担保平台,全面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改进对中小企业资信和贷款的审批办法,不断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强银企互动。

对企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篇6

当前浙江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融资难首当其冲。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反映最为突出的是资金问题,现有金融体制安排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一是融资成本高。据调研,目前一般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30%以上,加上存款回报、担保、中介等其他费用,中小企业的银行融资成本包括各种显性、隐性费用,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基准利率的2倍。多数小企业贷不到款,只能以民间自筹为主,年利息20%―30%不等,部分地区短期年利息甚至高达50%―60%。二是融资渠道不足。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中,金融资源主要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由于贷款数额少、财务制度不健全、存在不确定风险等,从国有商业银行渠道获得资金非常少。此外,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普遍缺乏,地方资本市场和区域性金融体系尚未建立,产权交易市场还不成熟,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处于试点阶段,都使得融资渠道明显不足。三是担保体系建设滞后。据了解,地方政府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力度不大,或者建立后作用发挥不佳;商业性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积极性不高,管理比较混乱,使得当前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能力不强。此外,中小企业抵质押确权、评估存在一定难度,形成了中小企业贷款需求与抵质押不足之间的矛盾,影响了中小企业抵押担保。

资源要素制约加剧。资源要素保障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当前资源要素制约加剧,主要体现在:一是用电持续趋紧,影响了中小企业正常发展。二是用工短缺现象比较严重。不仅是普工短缺,技工、高端人才均处在短缺状态。据调查,企业用工缺口普遍在15%以上,企业增加20%―30%工资后仍然招不到工人。企业反映,不少来自中西部的民工由于东部地区生活成本不断提高、当地就业机会增加等因素,选择在当地就业;许多“80后”、“90后”民工不愿到小企业就业的现象比较普遍。中小企业往往由于待遇、提供发展平台等限制,懂技术、具有操作经验的技术人才难招日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难题。至于高端人才,如研发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此外,职工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不强,流动性随意也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用工难度。三是用地紧张日益突出。随着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各地在土地供应上均设置了较高的门槛,往往在安排土地指标时,把大部分指标留在开发区、工业园区用于招商引资项目及较大规模企业用地,对中小企业很少安排用地指标,使得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微小企业很难拿到土地。发展空间的限制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产业升级矛盾突出。一是中小企业以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大量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机械、化学、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从事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中小企业明显不足。二是技术水平低。大多数中小企业研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不足1%。中小企业受资金、人才、技术储备限制,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企业生产主要依靠模仿,来料加工、贴牌加工业务比重较高,原创性、自主性产品偏少。三是专业协作水平不高。调研显示,大部分龙头骨干企业的配套协作依靠分散的小企业和家庭作坊,配套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水平不高,在产能、设备、工艺、产品品质方面往往达不到骨干企业的要求,限制了整个行业的水平提升。骨干企业对分散配套企业提供的技术、人才、资金支持存在不足,带动力不够,专业协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企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大型企业数量偏少,中型企业不多、微小企业居多,组织形式以私营企业为主,有限责任公司不多,股份公司偏少。中小企业抱团发展、互助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很低,抗风险能力较弱。五是市场开拓能力较弱。经过多年的磨练和积累,浙江中小企业具有了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特别是海外市场,但仍然存在营销模式单一、外贸市场和产品局限、竞争无序等问题。20xx年出口排名前两位的产品服装、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占出口总额的27.6%,出口以发达国家为主,对外贸易抗风险能力较弱。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大政策执行力度。近年来,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国家和浙江省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小企业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创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意见。然而,各地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执行力度还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实施。建议中央和省级部门统一部署开展相关政策检查督促专项行动,确保已有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充实有关政策,深化、细化工作措施,抓好落实工作。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一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培育区域银行、村镇银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探索金融创新途径,争取形成小贷丰收卡、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林权抵押贷款、地方金融市场创新、股权投资、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试点、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等金融创新举措,并逐步推广应用。二是完善融资担保体系。设立省、市、县三级政府联动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鼓励中小企业依法、自愿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性融资担保。三是改善金融服务。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按照国家政策规定,逐步提高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和比重。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及实际操作程序,实现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等抵质押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同时,通过加强金融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规范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融资担保机构的经营行为,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有效缓解电力供需矛盾。一是开源。有关部门应共同商讨方案,着重解决在保证企业基准电力供应基础上,实现差别化电价,电价超额部分由使用企业承担,充分调动电厂积极性,加大电力供应。二是节流。引导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商业、居民节约用电,避免浪费。三是优化。推广各地有序用电方面积累的好经验,提高用电效率。

创造和谐用工环境。完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改善工作环境,增强中小企业就业吸引力。建立劳动用工信用档案,并在用工环节运用,改善部分职工随意解除用工合同的现象,优化企业用工环境。探索建立培训经费直接补贴到企业的做法,分层分类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工人、普通职工开展培训服务,提高职工素质。各地应结合实际,制定引进、使用高层次人才和高级技工的办法,帮助解决他们住房、就医、子女就学等难题。

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实施产业集聚工程,培育一批重点示范产业集群。引导骨干龙头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加强与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积极提供技术、人才、设备、资金等支持,实现规模化集约经营。鼓励骨干龙头企业按照“1+N”(骨干企业+协作配套中小企业)模式建立创业园,政府部门在政策、资金、服务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引导中小企业向园区集聚,优先为大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空间,鼓励中小企业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和价值链,积极与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配套,建立稳定的产、供、销和技术开发等协作关系,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一是打造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整合高等院校、科技院所、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资源,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为中小企业提供行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支持。鼓励社会科技人才创办为中小企业提供产品开发、技术创新、质量检测等服务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社会公共科技资源应当向中小企业开放,降低中小企业技术检测、产品鉴定等收费标准。二是打造市场拓展服务平台。定期组织开展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之间的项目、技术、供需、营销等对接活动,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商家之间开展经济技术、产品、市场营销合作提供便利。支持和帮助中小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各类大型产品、技术展览展会和合作交流活动。对组织参加境内外大型展览展销活动的中小企业和展会服务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或税收减免,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三是打造信息服务平台。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司法机关、公用事业服务机构应当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依法提供相关信用信息查询服务。支持各类信息运营服务机构创新信息服务模式,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上融资、市场营销等信息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紧密融合。

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篇7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据发改委统计数据, 在中国, GDP和社会销售额的五成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七成以上、税收的四成以上以及出口总额的六成以上, 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二是促进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指任何愿意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中小企业已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超过就业人数75%以上。三是促进技术进步。中小企业可以在技术进步中发挥重大作用。据发改委统计数据,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 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 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

二、吉林省中小企业现状

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但基础还比较薄弱。吉林省中小企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和对就业的贡献均低于全国10个百分点, 对税收的贡献低于全国15个百分点。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考验下, 吉林省小企业产品层次低、市场开拓能力弱、自主创新能力差、企业管理水平低等问题频频出现, 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仅为5.8%, 低于全国4个百分点;民营科技企业5200户, 仅占全省企业户数的5.4%。

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支持不足的原因

吉林省地处东北欠发达的老工业基地, 与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 银行业金融机构偏少、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尽管吉林省把中小企业列入重点扶持对象, 并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及优惠政策, 但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融资难的瓶颈问题。

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1. 转变观念, 把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上升到战略高度

商业银行从战略上重视中小企业金融发展, 一方面可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 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吉林地区经济平稳发展, 从而履行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外部要求。

2.明确市场定位, 把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目标客户

吉林省中小商业银行首先应明确市场定位及战略规划, 在中小企业领域形成领先的优势地位, 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 保证信贷资金真正用于解决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扩大内需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3.创新贷款风险控制技术, 降低中小企业的准入标准

目前, 吉林省多家商业银行在识别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时主要看:第一还款来源是否稳定;第二还款来源是否有保证。

4.加速创新金融产品, 打造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品牌

省内各家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信贷金融产品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 各家商业银行应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 开发一系列中小企业金融业务“拳头”产品。

(二) 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融资环境

1.推进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为解决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过程中, 无法有效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这一问题, 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加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违约信息通报机制的建设, 为商业银行更好地规避信贷风险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

2. 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担保机构在解决中小企业第二还款来源达不到商业银行要求这一问题上, 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一方面消除了商业银行的风险顾虑, 另一方面为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

3. 严格监管中介服务机构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 严格该行业的准入, 对制造虚假信息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经济损失的中介机构坚决要求其退出该行业, 不断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

(三) 中小企业应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挑战

1.规范财务制度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中小企业自身也要努力, 不断提高融资能力和融资水平。中小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建立规范、透明的财务管理机制, 确保提供的财务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该企业财务状况, 通过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和透明度, 从而解决阻隔在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难题。

2.加强公司治理

中小企业如何改善自身的治理结构和管理能力, 从而消除商业银行风险顾虑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方面, 中小企业应解除家族式管理的束缚, 加强产权主体多元化, 在公司内部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 形成管理有序、约束有力、良性互动的治理机制;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也应该尽快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 使得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像大企业一样能够取得商业银行的信任。

3. 控制经营风险

中小企业往往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 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为进一步降低经营风险, 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 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机制, 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进而化解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顾虑。

4. 提高企业诚信

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篇8

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客观上要求政府采购要向中小企适度倾斜,从而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正的外部性。针对目前我国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加强完善。

一、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考虑到中小企业本身企业的实力比较弱,需要政府在制定法律政策时适度的对中小企业进行倾斜,毕竟仅仅依靠中小企业自身的实力来参与政府采购其必然会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完善应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就是提升相关法律的地位,政府采购法、中小企业促进法本身的法律地位并不高,这意味着其法律效力的有限,针对这一情况,国家有必要进一步的提升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地位,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出台专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确保相关法律效力的提升;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对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相关法律进行进一步的细化,通过细化来增强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使得这一行为能够做到有法可依,避免因为法律细化不足导致的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没有法律制度可供遵循。举例而言政府可以进行一个硬性的规定,政府采购中多少比例必须为中小企业的产品,这样可以让中小企业能够固定的获得一些政府采购份额。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另外,政府还应注意不同法律制度之间的协调以及统一性,目前各个法律,例如招投标法、合同法、政府采购法在政府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方面没有做到统一以及协调,未来的一个努力方向就是做到这些法律的协调。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努力,可以做到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的有法可依,让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获得更多的法律支撑。

二、政府采购信息公开透明

考虑到中小企业在信息的获取方面处于一个劣势状态,政府必须要构建透明的采购信息披露制度,弥补中小企业在信息获取方面的能力不足。很多中小企业之所以不能够在政府采购中入围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政府采购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因为很多时候一些企业都会对政府进行公关,导致政府为了让某家企业中标就会故意缩小信息发布范围,缩短信息公布时间,模糊信息公布内容,由此导致中小企业不能及时准确的获得政府采购信息。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严格规范政府采购信息的披露制度,凡是政府进行采购信息的公布,必须要通过多种媒介如网络、报纸等媒介进行广泛的传播,这其中尤其是要注意网络传媒的披露,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各级政府都建立了专门的政府采购网站,我国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构建统一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平台,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中小企业也可以借助于网络方便的获得政府采购信息。政府部门应严格按照信息公开发、政府采购法等法律的相关要求,在信息公开方面做到及时、准确,同时还应规定政府采购信息的披露时间,以及信息披露内容的准确性,这样中小企业就可以及时的获得政府的采购信息,并根据披露的采购信息内容进行招投标的准备,为中标概率的提升赢得宝贵时间。

三、降低政府采购的门槛

降低采购门槛是确保中小企业能够进入政府采购体系的重要手段,政府在采购中应注意对中小企业有歧视性的相关规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国外的政府采购情况来看,降低政府采购门槛是扶持中西企业发展的普遍做法。具体是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降低中小企业缴纳的保证金,政府采购法规定在招标中,会对规定一定数额的投标保证金,保证金对于资金实力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是一个比较大的负担,政府应尽量降低保证金,避免保证金成为阻碍中小企业参与招标的障碍。二是允许中小企业联合投标,中小企业可以相互结盟,采用联合体的形式进行竞标,这样就能够实现不同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增大企业的实力,提升联合体中标的概率。三是采购合同分拆,政府可以将一些比较大的采购项目进行细分,这样就能够给中小企业的中标提供更多机会。四是提供资金担保,中小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固定资产少,缺乏可抵押的资产。而中小企业的贷款则往往具有贷款频率高、贷款数量少、贷款风险大、管理成本高,即“频、少、大、高”的特点。因此,政府应该为中小企业提供适当的担保,从根本上改变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和融资困境,保障广大的中小企业顺利参与到政府采购过程中来。

四、加强政府采购的监督

良好的监督管理体制有利于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行为的有效开展,考虑到政府采购涉及到的环节比较多,而且每一个环节都会出现腐败的可能性,如果没有良好的监督机制,必然会出现对中小企业采购的不利行为。政府应设置专门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同时还应赋予采购监督机构一定的执法权限,通过审查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行为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如果不符合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规定,那么监督管理机构就应切实的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规范政府的采购行为,确保中小企业能够享受到政策规定所带来的利好。在具体的采购监督中不仅仅要对政府采购的流程进行监督,还应加强对招标内容的监督,考虑到招标监督本身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采购监督机构应招聘专业的工作人员来负责招标内容的一个深刻,力求做到政府采购行为的规范。同时还应对招标专家来进行监督,构建动态调整的招标专家库,确保招标专家的行为。

利用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是促进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重要手段之一,这一手段在世界各国被普遍使用,其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已经得到了公认。希望本文的写作能给我国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并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于这一课题的关注。

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9

关于对全县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汇报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各级各部门把民营经济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解放思想,强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使民营企业得到了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我公司也深刻感受到了上级各部门的关怀,现站在民营企业的层面上就全县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作如下汇报。

一、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资金紧张。

除少数几个大企业外,资金短缺仍是当前影响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最突出的问题。一些企业产品销售形势很好,发展前景也非常可观,但由于缺少资金,很难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更谈不上扩大规模。也有的项目,因为资金困难建设工期一拖再拖,不能按时投产。

(二)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虽然忠县政府近年来十分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并且在乌杨开发了新的工业园区,但是园区承载平台建设滞后,加之地方一些钉子户不服从地方征地政策,存在征地难的现象,致使一些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企业的一些早已敲定的好的项目迟迟无法动工,不能按照规划稳定发展。

(三)民营企业不公平待遇仍然存在

在具体的立法和政策中还残留着不少对民营经济不公平的待遇,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市场准入方面,虽然放宽了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九大领域,但由于民营企业自身人、财、物等方面的实力不够,实际上仍被拒之门外,且部分行业仍然存在保护主义。在赋税方面,个人独资企业难以享有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对民营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另一方面又向企业主征收个人所得税,双重税制不符合公平待遇。

(四)思想观念滞后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形态对非公有制经济有种片面认识,其次我县多数群众思想闭塞,对外界缺乏了解,缺乏信息,无门路或者根本不会干,这也是束缚我县民营企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另外,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做不大,虽然有个别企业做得非常成功,达到了较大规模,但总体而言,民营企业无论是平均资产规模,还是平均销售收入总额,都是比较小的。民营企业做不大,虽然有多种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民营企业自身怕做大,民营企业家怕做大后有风险,这最终束缚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五)民营企业缺少优秀的人力资源

一是我县处于两翼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活环境、个人成长空间、待遇等方面远不及沿海和重庆“一圈”等发达地区,加之多数企业没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没有完善的用人留人机制,致使人员流动较大,难以引进和留住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二是民营企业初创时,主要依靠家族的凝聚力同舟共济,克服了重重困难,依靠自身优势使企业迅速发展,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生产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任人唯亲的用人政策和粗放的管理,由于人们观念上的误区,也由于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还不能为人才提供持续有保障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所以人才进入民营企业仍然存在很大的障碍。三是普遍民营企业基层员工工资待遇不高,工作时间较长,普遍民企认为现在人口多,劳力资源多,人才就必然多,不少企业发展面临困难,劳动力素质不高,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企业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相对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四是普遍人员都觉得到企业工作都是打工的,是二等公民,虽然被撞得头破血流也要拼命往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者国企的门槛挤,很多人也认为只有当公务员、在事业单位或者在国企工作才是有能力的表现,工作才稳定,才摆冠冕堂皇,老来才有一份保障,所以多数读书出来的年轻人第一选择也不会是民营企业。

(六)企业缺乏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

民营企业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十分落后,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目前我县民营企业除部分有一定的规模,大多数仍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部分企业厂房简陋、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工艺简单、管理粗糙、产品质量差、污染较重、资源浪费、市场竞争意识滞后。另外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品牌效应和意识不明显,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在经济竞争日趋热烈的情况下,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的民营企业在价值链的分配中处于极度不利的地位,只能靠压缩利润空间求生存,发展难以为继。

(七)民营企业融资难

民营企业之间有能相互拆借,且民营企业向个人借贷有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嫌。另外,虽然在成文的贷款政策方面,对于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基本上做到了一视同仁,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融资仍有相当的顾虑和限制。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也受限制,争取上市非常困难重重,为解资金紧张之急,往往采取高利率的民间借贷,还贷压力较大。

二、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在资金方面

建议上级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作民营企业发展基金。

(二)基础设施方面

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职能,与当地居民积极协调,尽快排除障碍,完善基础设施,让企业项目更快入驻忠县工业园区。

(三)消除体制障碍,营造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竞争环境

在体制设置和政策制定上,进一步细化相关细则,真正建立起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等市场主体完全平等的格局,促进全县经济均衡发展。在市场准入上,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尽量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放宽经济管制,限制垄断,特别是行政垄断,允许民营企业自由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各个领域,切实消除“玻璃门”(看得见进不去)现象,保护民营企业平等参与竞争,实行低成本扩张。在政策扶持上,建立全市民营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资本金补助等方式,在技术创新、新建项目、节能减排、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梯度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促进企业加快发展,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四)在思想观念方面

一要努力更新知识结构,使观念创新具备必要的基础和前提。二要敢闯敢冒险敢试,从企业不协调因素中发掘出新的东西。三要不怕冒险的压力。总起来说民营企业家一定冲破“ 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等传统思想观念,树立富而思进的新观念,增强干大事、创大业、做大贡献的胆识和气魄。

(五)在人力资源方面

1、引进、培育创新人才,完善人才激励制度。要重视人才的引进。转变旧有的引进、培育人才观念,真正做到用人唯贤;

2、重视内部人才的培育。企业既有员工,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要规范人才的选拔、考核、培训、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完善人才激励制度,使企业留得住人。有效的激励机制,既可以调动员工的创新热情,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可以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4、适当的提高员工待遇。马云曾经说过,员工的离职原因林林总总,只有两点最真实:第一个就是钱没给到位;第二个原因就是心委屈了,现在企业留不住人才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普遍员工觉得待遇偏低了;

5、给员工以美好的发展前景。每一个人都是为未来而奋斗的,如果企业没有发展前景,员工在企业里就没有发展前途,再好的待遇也留不住好的员工和人才;

6、给员工以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企业是一个大的舞台,舞台越大,员工施展各自能力空间就越大,员工的自我价值就越容易实现,他们也就愿意为企业服务。

(六)在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方面

1、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产品、技术的更新换代周期缩短(据专家估算,现在新技术每年平均淘汰率达20%左右),企业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2加大投入,促进“产、学、研”结合。“企业在建设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还要以项目为主线来组织企业、院校、研究单位的力量进行公关,如果没有项目的依托,三方合作就缺乏一个平台和共同的目标,难以有效的组织到一起,有了基地,三方的合作就可以持续,可以进行一些带有长期性的重大项目的研究,也可以避免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必须重视“产”、“学”、“研”互动,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民营企业发展时间短,除依靠先发优势发展起来的企业外,多数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严重短缺,加强企业间的互助、合作,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合作创新,可以弥补单个企业在人、财、物方面的局限性,具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等特点,能缩短“产、学、研”周期,见效较快。民营企业在选择合作创新时,对于合作目标(或项目)、合作方式、具体分工、利益分配方式及风险分担方式等都应以合同的方式予以明确,以保证各方按照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开展活动,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

(七)在融资方面

上一篇:大学生迟到逃课现象调查报告下一篇:《三毛流浪记》读后感300字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