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生产

2024-10-07

一体化生产(共12篇)

一体化生产 篇1

水肥一体化技术通俗的说法是灌溉施肥, 它是一种灌溉与施肥两者相结合的新兴农业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主要是利用新型微灌系统, 并按照蔬菜生产所需的水分以及肥料的量进行水肥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较为精准地控制水、肥的量以及时间。同时它还可以提高水肥灌溉的效率以及利用率, 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力与物力的浪费, 是目前农业生产过程中一项较为实用的新兴技术。本文首先着眼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要点, 对我国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最后结合现阶段我国相关情况, 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应用策略。

1 蔬菜水肥一体化的技术要点

1.1 设施设备

首先, 对蔬菜生产地的土壤、气象以及地貌进行分析, 从而系统地设计设备设施系统。根据蔬菜对水分的要求以及种植的面积选择施肥设备, 同时确保灌溉设备安全。在安装灌溉系统之后, 还应该对管道的水压以及试行情况进行检测, 并确保施肥均匀系数达到0.8 以上。

1.2 水分管理

根据蔬菜对水分的需求、根系分布以及土壤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措施, 主要指蔬菜在生长过程中的灌溉量、灌溉次数以及时间等。对蔬菜的根系分布情况进行检测, 并确定湿度。蔬菜种植深度应为0.2~0.4 m, 农作物灌溉上限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85%~95%, 下限控制在55%~65%。

1.3 水肥配合

水肥实施的原则为肥随水走、少量多次。对灌溉量与施肥量进行控制, 并根据蔬菜的生育阶段进行分配。结合蔬菜种植的实际情况, 发挥水肥一体化的优势, 并在适当的时期增加追肥次数, 不断提高水肥的利用率。

1.4 维护保养

除以上步骤之外, 还应该注意维护保养。主要步骤如下:一是在每次施肥之前先滴清水, 等到水压稳定之后再进行灌溉。二是定期对相关设备进行维修, 并定期检查, 及时清理过滤器。

2 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这严重影响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蔬菜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水平, 进而影响蔬菜生产质量。

2.1 资金投入不到位

通过对蔬菜基地的水肥一体化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 部分蔬菜基地的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水平不高, 其基本设施较为老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水肥一体化的应用效率, 从而导致蔬菜生产质量下降。

2.2 重视度不高

部分蔬菜基地农户对水肥一体化技术认识不到位, 认为其可有可无, 在水肥一体化技术学习过程中不认真, 不能掌握相关核心技术,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肥一体化的应用效率, 导致蔬菜生产质量下降。

3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策略

3.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资金投入是否充足直接影响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水平, 因此结合现阶段水肥一体化的应用情况, 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从而减轻农户的负担。研究表明水肥一体化设施的资金应有相关财政部门负担70%, 农户自身负担30%, 不断更新水肥一体化设施, 从而更好地进行水肥管理。

3.2 进行示范带动

应该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在蔬菜示范基地进行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 利用示范园示范的优势, 加强水肥一体化推广, 让农户明白并熟悉这一技术, 不断完善技术模式。此外, 相关技术人员还应该不断总结不同技术模式以及肥料配比的经验, 为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3.3 加大培训与推广

为了更好地进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应该不断加大培训推广该技术, 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加强基层人员的技术培养与指导。二是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户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 不断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3.4 规范用水制度

在进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过程中, 要注意节水农业的建设。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我国水资源较为缺乏的国情要求进行节水农业;二是农业用水较为浪费。因此, 必须建立节水补偿机制, 规范用水制度。

4 结语

通过以上对蔬菜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的研究发现, 在蔬菜生产过程中,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 一定要重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相关应用。在这一技术应用过程中, 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例如资金投入不到位、重视度不高等, 这样严重影响到我国现阶段蔬菜基地水肥一体化的应用水平, 本文结合相关情况, 提出以上的建议, 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水肥一体化的应用水平。

摘要:在蔬菜生产过程中, 水肥管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水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蔬菜生产的质量, 因此, 要重视水肥相关技术的应用。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 水肥一体化技术开始大范围应用, 其效果较好。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不断改善蔬菜的生长环境, 提高蔬菜生产质量。阐述水肥一体化技术要点, 分析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应用策略, 以供参考。

关键词:蔬菜,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要点,问题,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孙传春.南方大棚蔬菜测土配方施肥与水肥一体化技术[J].基层农技推广, 2015 (1) :195-198.

[2]夏敬源.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力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 2012 (2) :4-7.

[3]黄就才, 黄华珍, 麦增灵.辣椒种植水肥一体化试验[J].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3 (1) :16-18, 21.

[4]陈琼贤, 张白鸽, 曹健, 等.南方蔬菜水肥一体化高效生产技术[J].中国蔬菜, 2011 (17) :51.

[5]王迪轩, 周国锋.水肥体化技术一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J].四川农业科技, 2012 (5) :20-22.

[6]刘建东.棚室番茄水肥一体化试验[J].长江蔬菜, 2015 (4) :56-57.

一体化生产 篇2

燃机电厂生产过程一体化控制应用论文【1】

摘 要:文章在分析燃气轮机发电技术重要性及应用前景的基础上,针对某燃机电厂现有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存在的控制性能低下问题,对其#1、#2燃机系统进行厂级控制系统一体化改造进行研究,得出了一体化改造得到的既定指标,可为此方面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燃机电厂;生产过程一体化;控制应用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的广泛关注,发掘和利用新型清洁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能源的转换、输送、分配过程中,一般将电能作为能量流动的中间或者终端形式,而电力产业则是流淌在国家日益强大躯体内的血液,是关系着工业建设和居民生活等国计民生方面的命脉。

因此,如何有效地将天然气能源转化为电能成为当前各国能源应用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燃气轮机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

1 燃机电厂控制系统的改造需求分析

1.1 燃机电厂控制系统现状

某燃机电厂现有两套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均为GE公司1983年研制生产的MS6001系列PG6531B型燃气轮机机组,于投产运行。

使用至今,两套机组已经经历了几次升级改造,#1机组四个主要设备目前采用的控制方式分别为:燃机为GE Speedtronic Mark V控制系统;附机为ABB的Freelance控制系统;汽轮机调速系统为Woodward505E控制器;天然气增压压缩机为Foxboro模拟控制PLC。

#2机组的燃机、汽机、HRSG、天然气增压压缩机均于升级为Mark VI控制系统。

目前,#1燃机Mark V控制系统由于运行不稳造成控制卡件故障频发,使得由此引发的停机次数逐年增加,#1天然气增压压缩机Foxboro模拟控制器自投产至今已运行近15 a,由于控制卡件无法正常工作,现已转为手动控制,由于这两种控制系统早已停产,生产商不再提供技术支持和备件供应,造成的修换难题不言而喻,每年因控制系统故障造成的直接利益损失近500万元。

针对现有控制系统功能落后、故障频繁、操作繁琐、维修量大、一体化协调操作能力差等问题,本文拟对#1、#2燃机系统进行厂级控制系统一体化改造,以期提高设备控制水平,减少控制设备故障,增加燃机电厂创效能力。

1.2 燃机电厂一体化控制的应用需求

厂级一体化控制改造需要对两套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机组控制系统同时进行改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体化主控系统的选择和网络互联方案确定;#2Mark VI一体化控制系统与#l附机ABB控制系统互联控制;#1燃机Mark VI升级及控制一体化;#1天然气增压压缩机Mark VI升级及控制一体化;#1燃机GEX-2000励磁控制系统接入;#1燃机G60发电机保护系统接入;#2HRSG新控制元件接入;#2燃机新控制元件连入;Mark VI一体化控制系统历史站整合;内部intranet网Web数据显示等。

2 燃气轮机生产过程一体化控制研究

2.1 一体化主控系统选型及其拓扑结构

根据现场控制设备的应用情况,通过对GE、ABB和Woodward等产品控制原理以及控制系统网络控制一体化的学习和掌握,本文采用美国GE公司的Speedtronic Mark VI ICS一体化控制系统,并将其应用于#1和#2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燃机、汽机、余热锅炉以及辅助系统的一体化监控。

系统的一体化网络用MarkVI取代原有的#l Mark V控制柜,各组成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2.2 #1燃机控制系统改造的意义和新系统的优越性

将#l燃机控制系统由Mark V升级到Mark VI是此次改造的关键环节,其意义及Mark VI的优越性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采用了HMI人机接口、DCS控制系统、集成控制和I/O模块、远程I/O接口、Ethernet实现对接至操作员接口,并且应用范围广泛。

②Mark VI控制系统设置的多个联络柜方便大量节点的输入输出,实现了元件独立、控制可靠、接线便捷等特点。

③Mark VI控制系统作为GE公司推出的新一代燃机控制装置,其结构和功能实现了冗余式配置,集成模块化硬、软件处理,组态化控制,友好人机交互,实时监控诊断,元件、接口标准通用。

3 燃气轮机一体化控制改造

3.1 一体化改造方案

①#l增压机原监控系统采用的Foxboro气动模拟控制器由于不涉及信号控制,所以无法像PLC、DCS等实现一体化互联。

通过进行气—电检测仪表、气—电控制执行器改造,在研究分析原有控制算法、程序的基础上,用#1 Mark VI控制系统进行重新编写,采用基于TCP/IP网络的EGD交换网络协议用于一体化互联。

升级改造后的增压机控制系统由气动模拟改为了数字控制,实现了技术升级和性能改进。

②将#1原燃机励磁系统升级为GEX-2000,并通过硬连线和Modbus协议与#1 Mark VI控制系统互联,并编写对应的扩展应用程序。

③将#1原燃机发电机保护系统升级为G60,并通过硬连线和Modbus协议与#1 Mark VI控制系统互联,编写对应的扩展应用程序并在万维互联状态下进行安装调试。

④#2 HRSG气动控制阀TCVl 16通过编写相应程序和接线连入Mark VI控制系统,实现一体化监控和保护。

⑤#l燃机、增压机与联合循环系统以及#1附机分别通过EGD交换网络互联协议以及Modbus协议将各自的实时运行数据、报警和事件传送到专用历史站,当距离较远时可加装转换器便于长距离信号传输。

如图2所示,历史记录从单元数据传输线路访问#l、#2燃气轮机控制器数据,其它的历史数据获得是通过Modbus和/或以太网为基础的接口来实现的。

来自第三方设备的数据,象Bently Nevada监视器,或非GE的.PLC,通常通过Modbus获得,HMI和其它操作员接口装置到历史记录的通信通过厂级数据传输线路。

3.2 可以达到的技术指标

①可通过一体化HMl人机界面进行实时监视、得到#l、#2机组设备运行参数、报警、事件信号。

②历史站可以访问并采集#1、#2机组运行数据、报警、事件信号。

③Mark VI主控制系统与#1附机实现高速互联,保持数据、信号、命令等的传输和和报警、监视、遥控等操作。

④燃机启动、运行、停机较原先更加平稳、迅速、可靠,燃机保护可实现快速动作,其他一些实现的控制指标如表1所示。

4 结 语

全厂燃机一体化控制终端可以通过任一台操作站监视和控制全厂的发电设备和辅助设备,达到全厂协调控制和事故处理。

在提高#1机组联合循环热效率和发电效益的同时可以大幅减少维护工作量,而且由此节省的控制备件购置金可为电厂节省资本投入,创造更多效能。

本文通过对#1、#2燃机系统进行厂级控制系统一体化改造,解决了现有控制系统功能落后、故障频繁、操作繁琐、维修量大、一体化协调操作能力差等问题,提高了设备控制水平,增加了燃机电厂创效能力。

参考文献:

[1] 俞立凡.新电气操作方式在燃机电厂的应用[J].华电技术,2009,31(5).

[2] 林幼晖.惠州天然气电厂电气设计特点探讨[J].电力建设,,(8).

[3] 尹江,洪蔡灿,任学佳.燃机电厂主要经济指标预测模型[J].自动化应用,,(5).

燃机电厂大小修管理基于过程标准化的研究【2】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广东惠州天然气发电有限公司(简称惠州LNG电厂)基于过程控制及标准化检修管理系统的策划,以“安全-质量-进度”的项目管理及“系统-设备-工序”的三级检修网络管理为指导思想,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以过程控制为手段,对大小修进行全面管理。

【关键词】电厂;大小修;标准化;管理实践

广东惠州天然气发电有限公司(简称惠州LNG电厂)一期工程三台M701F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分别于9月和12月,6月投入商业运行。

以常规燃煤电厂的检修周期不同,公司机组检修判定周期是以燃机为基准,即:燃机等效运行小时到达8000小时或启停次数达到300次(以先到者为准)进行检修。

作为燃机调峰电厂,机组一般采取两班制运行,即早起夜停的运行方式,因此机组检修时间以启动次数为判定基准。

我厂机组(#1机组)首次检修时间为3月28日,截止12月18日,三台机组已完成13次检修工作。

一体化生产 篇3

【关键词】 煤矿;机电一体化;煤炭生产;思考

在煤矿生产中,因为现代化煤矿发展的需要,对煤矿机械化采煤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随之对井下、井上的运输和提升系统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今,对于国外一些采煤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煤矿井下的运输系统大多是采用带式运输机,他们基本上是采用直流式交流变频装置驱动方式,主要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

1. 发展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光学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接口技术、软件编程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了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为“863”计划。机电一体化正朝着智能化、网络化、微型化、柔软性化、系统化发展,它的发展对煤炭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采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将大大改善煤矿生产的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及安全系数,同时在降低能耗、保证安金生产方面也实现了特定的价值。它可不必更换设备,而对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进行必要的调整、改革,对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实现文明生产。

2.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介绍

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已在許多煤矿得到广泛应用。国产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牵引采煤机、全数字直流提升机已占领国内市场。我国已能生产用计算机监控的掘进机、胶带运输机,矿井供电设备等。另外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胶带机集中控制系统 矿井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和信息化管理、图像监视井下关键设备和主要工作地点、调度室的装备实现数字化、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在生产调度、财务 人力资源、设备、销售及办公自动化都得到了普遍应用。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了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等等,为煤矿生产实现高安全、高可靠、高效率和高效益提供了保障。

3.改进煤矿机电一体化管理的办法

3.1提高机电管理水平

重视机电管理,首先是矿井领导人重视机电管理,这是加强机电管理的关键。机电管理人员要经常向矿领导汇报机电工作,多提工作建议,以获得领导的支持。

3.2机电管理机构统一管理

矿井机电管理机构体系不论采取哪处形式。都必须授予机电部门职权,实

行统一管理。一般机电部门要具有以下职权,制定机电管理规章制度,编制部署机电工作计划权,设备配件分配权;制止违章作业权;追查机电事故权;检查评比考核奖罚权;机电业务骨干调整调动工作监督权。

3.3加强机电标准化管理

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组织,提高全体机电人员的质量标准化意识.按标准化要求开展机电工作机电标准化是确保矿井机电安全生产的基础,地方煤矿应逐步完善机电标准化工作,成立标准化领导小组,制定标准化建设奋斗目标及具体措施、完成时间。实行“三抓”,即面上抓质量升级,线上抓达标头面、机道、机房,点上抓薄弱环节。建立机电标准化奖罚制度,开展机电标准化竞赛活动,树立标准化样板机电区队、机房硐室 机道,推动机电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开展。

3.4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

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掌握设备动态,建立、保管设备档案,办理设备调拨转移手续,掌握设备技术性能状态,编制审查设备购置、更新、改造、修理、配件计划,掌握大修资金的使用,对设备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各矿应建立设备综合管理体系,完善设备综合管理制度.配齐设备管理人员,实行流程化管理,扎实地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确保设备管理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

3.5认真落实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机电业务活动的准则,是做好机电工作的纪律保证,应建立健全。当前,规章制度执行不利是突出的问题。特别是操作、维修、综合平衡、质量验收、现场管理等制度的执行方面尤为突出。矿井机电管理的主要工作对象是设备,落实规章制度也必须以管好、用好、修好设备为主要工作内容.目前急需重点落实的规章制度是机电管理人员责任制鹿设备使用操作规程设备维护保养、检查、维修、质量验收制度。机电事故管理、设备现场管理、技术管理、综合平衡、班组经济核算等制度。

4.对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展望

在20世纪,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到了煤矿每个环节,但相对国外先进煤矿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要让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必须掌握信息时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特点和相关技术发展的动态。

应提高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的程度以计算机为机电一体化的核心装置,因为计算机运算和存贮能力非常强,且体积和功耗小,更加适合于工作空间狭小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时,应尽可能的选用功能强大的嵌入式计算机,从而保证工作性能更可靠对于新开发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应具有通信功能。同时,要选用很好的开放性和高可靠性的通信模块,方便与控制网络进行连接通信控制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需要达到智能化发展水平,能判断机电设备和周围环境的状态,使设备能自动适应环境并以最优的状态工作。同时能快速地对所采集的参数进行分析,从而对故障进行诊断,再根据这些诊断结果对以后工作过程中的故障进行预泓要对矿用传感器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提高矿用传感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同时考虑传感器的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和多维化,使矿用传感器在比较恶劣的工作环境下进行信号的测量,并保证其测量准确度,并具有自校正 自诊断、状态识别和自我调节等功能要关.注国内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将那些适于煤矿井下工作环境的高新技术用于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从丽提高煤矿现代化,达到煤矿自动化生产。

5.结束语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煤炭工业的大力发展。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采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煤矿,能够获得可观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现代化设备的不断投入使用,对机电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熟识电气设备的功能,才会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因而,近年来各级煤矿企业领导都十分重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机电一体化实用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

[2]张念超.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浅析[J].学术探讨,2008,(8).

略论化工企业电气一体化生产模式 篇4

关键词:化工企业,电气一体化,生产模式

化工企业电气一体化生产对企业生产效率、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明显,为了更好地实现电气一体化的发展,本文分析了电气一体化在化工中的主要功能,提出了电气一体化在化工中的生产模式,为化工企业更好地利用电气一体化技术提供了理论性和实践化的建议。

1 电气一体化在化工中的主要功能

1.1 电子监控

电子监控设备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化工企业生产提供自动化运行状态的监控设备,保证生产情况的稳定、生产效率的提升,避免出现严重的生产设备运行故障,引发大量的维修费用问题。电子监控的主要功能就是设置了报警系统,其中枢系统是由一台电脑控制,由无线接收主机、无线转发器和探头组成。当设备运行出现问题时探头便会通过无线转发器将信号传送给报警程序,报警器就会自动发出警报声,由无线接收主机接收信号,再通过控制电脑转化为信号,传输到管理平台。例如:排水泵房自动化监控系统适用于城市排水泵站的远程监控及管理。泵站管理人员可以在泵站管理处的监控中心远程监测站内格栅机的工作状态、污水池水位、提升泵组工作状态、出站流量、池内有害气体浓度等。系统组成包括:排水泵房自动化监控系统主要由监控中心、通信平台、泵站远程测控终端、计量测量及摄像设备组成[1]。

1.2 节能降耗

电气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就控制系统来说,可以通过提高系统的效率,实现节能,仪器仪表如果能更精确的测量,给系统准确的反馈,也能更好第为节能做出贡献。节能是一个大工程,在系统的每一个环节,自动化技术都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这还需要我们自动化人通过不断的努力,积极创新每一个环节的技术,为节能减排发挥最大的贡献。一体化能够实现全面化的能源管理,可以对能源的发生、使用集中监视,并且对能源放散系统直接操作和控制,对能源使用量的调整可以直接指挥,使事故的判断和处理更迅速,因此能源的作用也从单纯的利用变为缓冲兼顾性的利用,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放散量。

1.3 生产设备控制

电气一体化在化工企业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对生产设备的全面自动化控制。如:化工仪表和自动化控制、电子调速器,电子油门控制装置、自动停机装置、自动升温控制装置等。这些装置都能够实现对生产设备的全面电脑控制,并且装备安全保护以及各种辅助机构。通常多台一体化设备与控制计算机(控制台),导航设备,充电设备以及周边附属设备组成一体化设备系统,其主要工作原理表现为在控制计算机的监控及任务调度下,一体化设备可以准确的按照规定的路径行走,到达任务指定位置后,完成一系列的作业任务。另外,还可以实现对生产成品的高精度控制。例如:价格加氢保护催化剂的过程中,需要加工颗粒直径15mm~18mm,颗粒内孔直径2.0mm~3.0mm的七孔球形颗粒。利用电气一体化技术能够整合的磨削软件,操作者首先输入被磨削刀具的数量、尺寸和型式;其次,选取要执行的操作工序;控制的气动驱动器实现对装夹器运动的操纵,从而实现对消磨颗粒的高精度加工。

2 电气一体化在化工中的生产模式

电气一体化广泛应用与化工企业生产之中,对日用化工行业、电子称重模块、纺织机械、自动加煤技术、水厂自动化系统、烧结预配料系统、啤酒生产、焦化厂电力系统、发电厂锅炉热控工程等众多领域都有较高的影响,具体来讲,其在化工企业之中的生产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分布式控制生产模式

分布式控制生产模式含有几组功能部件的公共控制方式,其中每组部件只服务于数目有限的呼叫。包括4C技术既Control控制技术;Computer计算机技术;Communication通信技术;Cathode Ray Tube CRT显示技术。在这种生产模式之下,化工生产过程中控制系统发出第一命令的主控制器和多个以一种树结构方式与主控制器相连接的通信控制器。通信控制器通过解释第一命令获得控制参数,或通过执行对应于第一命令的第二应用程序发出第二命令并而后获得控制参数。不论发生哪种情况,控制参数都被从通信控制器输出到马达控制器,通过马达控制器控制多个马达。生产模式更为简单方便,有较为明确地管理、操作和控制作用,实现测控技术的全面化发展,控制了更多的生产调度,实现了全面化的生产技术管理功能[2]。

2.2 计算机集成制造生产模式

计算机的集成制造生产模式能够实现全面的生产经营、生产管理以及过程控制连成一体,用以实现从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到产品发货的整个生产过程全局和过程一体化控制。目前化工企业已实现了生产制造的自动化,但是对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生产模式来讲,缺乏对生产经营和生产管理的自动化控制。对生产经营方面来讲,可以建立远程网络通信平台,实现生产经营的全面化控制,可以将现场工艺数据传输到远控中心,同时也可以对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数据进行查看,更有利于内部经营。而对于生产管理的一体化控制则可以进行仿真控制技术,对现场情况进行全面化的控制管理。通过计算机集成化的生产方式能够更好地保证生产、经营、管理的优化,实现经济效益。

2.3 现场总线生产技术

现场总线(Fieldbus)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数据总线,它主要解决工业现场的智能化仪器仪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现场设备间的数字通信以及这些现场控制设备和高级控制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基于数字化工厂的电气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和一体化围绕智能电网与数字化变电站、电气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工厂管理自动化的结合与发展、智能化、数字化工厂(油田)的电气设计、智能化电气设备等内容展开现场总线形式的生产。能够实现电气设备的安全指标监控、无功补偿与谐波治理、电气设备节能环保以及电气设备预维修等方面的生产控制。

综上所述,对于化工企业而言电气一体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为了更好地利用电气一体化技术,必须在生产过程中开展分布式控制生产模式、计算机集成制造生产模式以及进行现场总线生产技术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张鑫.浅谈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及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6):65~66.

一体化生产 篇5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推进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一体化监管执法的指导意见

安监总安健〔2017〕7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国办发〔2015〕20号)精神,建立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一体化监管执法制度,进一步强化职业健康监管,提高监管实效,现就推进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一体化监管执法工作(以下简称一体化监管执法)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一)推进一体化监管执法是强化职业健康监管、保护劳动者职业安全健康的现实需要。职业健康工作事关劳动者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事关经济社会和劳动力资源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健康中国”宏伟目标的实现,既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实施一体化监管执法,是现阶段解决职业健康监管任务量大面广、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等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保护劳动者职业安全健康的现实需要。

(二)推进一体化监管执法是优化资源配置、落实简政放权的必然要求。通过一体化监管执法,可以进一步优化安全监管部门的资源配置,实现同类事项综合执法,避免对企业的重复执法、多头监管,减轻企业负担,是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

(三)推进一体化监管执法是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职业健康与安全生产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强化职业健康监管是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安全生产工作深层次问题的重要举措。推进一体化监管执法,能够进一步理顺职业健康监管体制机制,推动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有效落实,提升职业健康监管效能,有效遏制职业病高发态势。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和安全发展理念,以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监管为目标,建立完善一体化监管执法制度和职责明晰、协调有序、执法规范、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实现对同类事项综合执法,提高监管实效,全面履行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监管职责,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安全健康权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1.积极稳妥,有序推进。一体化监管执法是一个长期渐进过程,涉及到法制、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要坚持“科学、合理、高效”原则,根据各地实际,积极稳妥,有序推进,不搞“一刀切”,对强化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有利的要先行先试,条件不成熟的可以分步实施。2.问题导向,务求实效。要着力解决职业健康监管量大面广、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等问题,突出重点,科学统筹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监管力量,避免多头监管、重复执法,讲究实际,注重实效。

3.坚持底线,强化监管。把强化职业健康监管作为一体化监管执法改革的基本出发点,不断完善一体化监管执法的方式方法,加强职业健康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确保职业健康监管执法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执法检查一体化。在安全生产大检查、日常监督检查和建设项目“三同时”检查等工作中,将职业健康作为一项必要内容,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总结。

(二)推进风险管控一体化。树立“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超标就是隐患”的理念,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和治理纳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中,做到职业病危害风险与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一体化。

(三)推进标准化建设一体化。将职业健康相关指标纳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职业健康达标方可通过标准化评审,实行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双达标”。

(四)推进宣传教育培训一体化。将职业健康作为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宣传安全生产时一并宣传职业健康;整合生产经营单位法定代表人、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教育培训教材、大纲,实施同步培训考核。

(五)推进技术服务一体化。支持、鼓励现有的安全生产评价、检测检验机构和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通过专业人才引进、设备设施购置、资源整合等措施,拓展服务范围,开展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一体化检测、评价等技术服务。

(六)推进巡查考核一体化。将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纳入安全生产巡查和责任考核内容,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对各地区职业健康工作的巡查和考核,推动职业健康监管责任的有效落实。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体化监管执法涉及监管体制机制创新、工作分工调整以及工作方式的转变,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推进一体化监管执法,主要负责人要亲自研究部署,加强指导协调,确保一体化监管执法工作顺利推进。

(二)认真组织实施。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积极探索,研究制定本地区一体化监管执法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并认真抓好落实。要对一体化监管执法工作及时总结分析,对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并及时向上级监管部门请示汇报。

(三)做好业务培训。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政策性、专业性强,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以法律法规、执法程序、专业知识以及执法实务为重点,加强对监管人员的职业健康监管业务培训,使其做到依法监管、科学监管。

(四)强化监督检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适时对本指导意见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一体化监管执法工作推进情况进行通报,总结推广各地区在一体化监管执法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2017年6月22日

一体化生产 篇6

摘要:建库与制图的数据一体化早已实现了电子绘图的新模式,这种模式的进一步应用加快了电子制图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相关工程的生产。这种建库与制图一体化生产的模式为电子制图的管理测量技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电子数据库的信息需要及时的做出更新,数据库的信息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建库与制图数据一定要因地制宜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建库与制图数据结合发展为管理测量技术的进步提供了便利。

关键词:建库数据;制图数据;数据更新;管理测量

前言:建库数据和制图数据主要应用于地理测绘,地理信息的录入量是十分庞大的,其涉及范围极广。通过建库与制图数据可以更快捷的完成这一任务。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腾飞,社会蓬勃发展的整体局面,地理信息不断更新。经济建设特别快的地方都可以达到一天一个新模样。这给地理信息的测绘带来了新的难题,需要及时进行测绘的地区数量庞大,需要进行修改的地理信息增多,测绘人员工作量加大等问题推动了建库和制图数据的一体化生产。

1建库数据和制图数据的特点

中国的基础地理信息是由建库和制图数据两部分共同组成的。这两种模式在人们的实际应用中大多时候都是被割裂开来的,人们普遍采用先建库后制图的模式。

1.1建库数据的特点

建库数据主要是根据实际的地理要素建立的,建库数据的特点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基本的建库数据的建立是在实际地形地基础上制定最适合的建库数据。建库数据是在实际地形点、线、面的空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这种数据的采集需要保持其完整性、全面性、连续性等特点[1]。数据库的建立注重于空间的信息和自身属性的特点。以前人们制作绘制地理信息图时一般是先实地采集信息,建立信息库。

1.2制图数据的特点

制图数据的输入是建立在建库数据的基础之上的。制图数据是建库数据进一步加工的产物,是地理信息的最终端表现。其信息是通过比例尺、特殊符号、颜色划分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的地理信息为了方便人们的阅读,增加人们对实际地形的判断能力使制图数据形成分散化不连贯的表现形式。图形符号是制图数据的最重要组成部分[2]。制图数据是测绘工作者对建库数据的精加工,其对实际生活中的地理信息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GPS定位系统就是制图数据融入人们生活的最重要表现。

2建库和制图数据一体化生产的实际应用

2.1建库数据和制图数据的联系

建库数据和制图数据分开使用的传统测绘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测会工作了,测绘的实际操作推动了建库数据和制图数据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体化应用。

建库数据和制图数据之间存着联系,这两种数据是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测绘工作者不能将两者视为互不相关的独立个体。二者相互结合可以加快测绘工作的进度[3]。利用建库与数据一体化的模式可以及时对数据图库进行更新,适时的做出变动如图1。a中的小黑点代表水井位置,当现实中的地理信心发生变化时水井被向东北方向移动,就可以运用建库与数据一体化将小黑点的位置移动到b图中的位置。将建库和制图数据一体化可以最快速的进行信息的更新。

图1:建库数据随制图数据联动

2.2山东省对建库和制图数据一体化的综合应用

山东省的测绘制图行业十分发达,山东省的建库和制图数据一体化的综合应用也走在全国的最前端。

2015年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安排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展开测绘援疆调研工作,先后到达岳普湖县、麦盖提县等地实地考察测绘。通过该项目的山东省建库制图数据应用一体化技术有了新一步的研究与实践,该次测绘活动进一步了解了当地基础测绘工作的现状和需求,确定该活动主要的测绘范围、面积、进一步了解了该地的地形布局、制定了相宜比例尺下的成图方法。山东省具有大量的高水平测绘技术人员,储备了一些尖端的测绘技术设备。该省的测绘活动规划合理,行动组织能力强。帮助受援助地区建立基础控制网、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大比例尺地形图。山东省的测绘具有极高高精度和现势性。山东省整体测绘能力走在了该领域的前端,具有独立完成城镇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重点项目测绘、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测绘的能力。有利于保障山东省进一步落实全省地理信息的更新活动和推动本省的社会经济发展。

通过大型测绘工作的进行山东省的测绘水平有了整体的稳步的提升,真正做到了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根据运动的趋势解决问题。

3建库与制图数据一体化生产对管理测量技术推动

建库和制图数据的一体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绘图工作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二者相结合的综合工作模式有利于推动测量技术的管理。

建库和制图数据一体化形成了一种新模式,使二者可以运用一个工同的版面進行操作,改版面就是MapStore基础测绘版。该系统可已将众多复杂的问题放在同一个系统中进行处理,真正的做到了将建库与制图数据相结合。二者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便于制图者的实际操作,操作流程大致如图2。

该种制图模式可以有效的管理数据信息,将多种复杂的信息进行综合考量。可以使平面的数据模型改变成立体的三维看数据模型,可以根据基本的模板对问题进行处理,可以多方面的考虑具体的环境问题。这种模式方便了测绘资料的共享,简化了数据信息的应用[4]。该模式推动了测绘的管理测量技术的发展,管理测量技术由以前的平面化检测变成了立体直观检测,各种基本的数据信息在成图中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管理测量的工作效率。将测绘与制图同步大大提高了制图的工作效率。

图2:图库数据一体化更新生产流程

通过新方式构建的三维的立体图形其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合理性准确性,对管理测量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

结论:建库数据和制图数据一体化应用解决了以前的测绘工作者割裂开来看问题的弊端。制图数据本身就是建立在建库数据的基础上的,其是对建库数据的进一步加工制作出便于人们携带和查看的成图。二者会为表里、相互印证,一体化的应用方便了制图者对测绘制作的图纸进行管理。测绘管理的这种新方式一定程度上体高了制图者的工作效率,方便制图者发现测绘失误,提高了制图的精准度。

参考文献:

[1]吴燕平,田超,谢露蓉等.建库与制图数据一体化生产与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实践[J].测绘科学,2011,06(21):224-226.

[2]吴燕平,张新利,赵敏等.制图与建库数据一体化更新技术研究[J].测绘标准化,2012,01(34):24-27.

[3]王东华,商瑶玲,刘建军等.数据库驱动的地形图快速制图技术探讨[J].地理信息世界,2012,02(15):6-9.

南方蔬菜水肥一体化高效生产技术 篇7

1 水肥一体化

水肥一体化是是采用最新研发的微灌溉系统, 按照不同蔬菜的不同生长时期对水肥的不同需求与不同时期自身对水肥的吸收规律进行整个生育期的计划, 在特定时期将实现预算好蔬菜所需求的定量水分和所需养料按照一定的输送比例提供给蔬菜。在进行灌溉的同一时期, 蔬菜所需要的肥料将会被自动兑成适宜浓度的肥液直接输送到蔬菜的根部使其吸收, 因此可以准确的控制灌水量, 施肥量和灌溉施肥的时间。由于在灌溉蔬菜时使用的是直接根部灌溉, 因此肥料可以随着水均匀, 准确的输送到蔬菜的根部四周, 在蔬菜吸收时可以有效的最大化的被蔬菜吸收利用, 并且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灌溉, 肥料以及人工的投入, 直接提高了水和肥料资源的利用率。此外, 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大水漫灌和过度施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因此, 总体来说, 水肥一体化是农业生产一项最实用的现代化实用技术。

2 水肥一体化的技术模式

2.1 基本介绍

现代水肥一体化是将科学化, 机械化, 自动化三项技术理念融为一体, 将技术设备, 先进设施, 先进的管理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一项农业实用性技术。水肥一体化蛀牙是借助压力灌溉系统及施肥装置把可溶性肥料与灌溉水一起通过滴灌或者是喷灌将肥料资源均匀, 准确的直接输送到蔬菜的根部进行吸收。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在20世纪60-70年代被引进中国, 农民将它称作“施肥不下田, 轻松又省钱”。

2.2 滴灌技术

滴灌技术就是将水肥以水滴的形式逐滴的均匀, 缓慢的滴到蔬菜根部附近然后渗透吸收。这种滴溉技术滴水流量很小, 虽然水滴到蔬菜根部附近但渗透缓慢从而导致吸收缓慢。因此, 蔬菜根部紧靠滴水处下的土壤所含的水分是处于饱和状态的, 而其他部分的土壤水分则处于非饱和状态。因此, 这种滴灌技术适用于条播 (行植) 和点播 (穴植) 的农作物种植。通过专家的不断试验, 这种滴灌技术在种植马铃薯、甜瓜、黄瓜、辣椒、番茄和苦瓜等农作物时效果非常好, 因此目前已经普遍被使用了。

2.3 喷灌技术

不同的蔬菜有着不同的特性, 对于那些透水性强的叶菜类蔬菜来说, 采用喷灌技术来灌溉是再好不过的了。喷灌技术是采用专门特定的机器设备将水肥分射到空中后使其形成细小精密的水雾, 就像人工降雨一样进行灌溉, 只不过落下的不是雨水而是水肥。这种喷灌技术对是非的利用率很高, 不会浪费水肥, 非常节约成本, 并且机械化程度高并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而且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

2.4 膜下滴灌技术

自从水肥一体化技术引进中国以来, 科研人员不断地在这项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探索, 随着苦研人员对水肥一体化的不断了解, 此前的技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人们开始追求与更加节水节能, 降低成本的技术。而人们对于反季节蔬菜瓜果的追求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对于反季节栽培和经济价值高的蔬菜瓜果, 逐渐出现了多种复合集成模式。如膜下滴灌和垄上膜下滴灌等多种复合集成模式。相对于滴灌模式来说, 膜下滴灌模式能够比滴灌模式节约将近70%的水资源和50%的肥料并且产量会提高30%以上。

3 水肥一体化在蔬菜生产中的具体运用

3.1 技术成本及其因素

水肥一体化的技术成本主要是投入的设备和设备水电的消耗。系统设备主要有水泵、过滤器, 施肥设备主要有管道、喷灌带、滴灌带、滴头、喷头、控制器和阀门等。设备所需要的水源则覆盖面较广, 但必须是干净的水, 因为水质的清洁程度对过滤器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 水质的清洁度会影响到过滤器的选择。水源包括河水、井水、水库水、池塘水和地表水等。

而影响成本的因素则包括土壤类别, 种植方式, 种植面积和肥料种类等。土壤类型会影响到喷头流量的大小和输水管道的规格。沙土土壤需要流量比较大的滴头和比较粗的输水管道, 黏土则需要流量比较小的滴头和比较细的输水管道。

3.2 关键技术

测土配方是现代水肥一体化施肥的基础。是指在探测清楚土壤中所含养分的含量, 了解土壤的特性, 从而掌握土壤中所缺失的成分和确实成分的量才能更好, 更准确地给蔬菜瓜果施肥。

3.3 水的选择

在水肥一体化的用水选择上, 选择范围是极大的。可以选用河水、井水、水库水、池塘水和地表水等。但必须是干净的水, 因为水质的清洁程度对过滤器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 因此水质的清洁是十分重要的。从这一方面讲, 选择水库水是最佳的选择。水库水不仅清洁, 而且用量是绝对可以满足水肥一体化的浇灌工作的。且水库水会将水过滤清洁, 也减少了再次净化水源的工序, 省力省时。

3.4 设备的要求

在水肥一体化的设备上, 是需要根据实施地的具体环境来选择不同规格的设备的。其中包括土壤类别、种植方式、种植面积和肥料种类等。一般来说, 土壤类型会影响到喷头流量的大小和输水管道的规格。沙土土壤需要流量比较大的滴头和比较粗的输水管道, 黏土则需要流量比较小的滴头和比较细的输水管道。因此, 在设备的选择和制定上, 用工单位需要根据实际勘查结果后才能具体的对设备的材质、规格和大小等方面进行有必要的调整。

3.5 水溶肥的选择

水溶肥料中含氨基酸水溶肥料, 微量元素水溶肥料, 含腐植酸水溶肥料, 有机水溶肥料等。它能迅速地溶解于水中, 更容易被作物吸收, 而且其吸收利用率相对较高。一般而言, 水溶肥可以含有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全部营养元素, 如氮、磷、钾、钙、镁、硫以及微量元素等。因此在水溶肥的选择上, 应当根据种植农作物的品种和灌溉技术方面进行分析来具体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水溶肥。

4 结语

农作物是人们生存的必需品, 任何人包括任何动物都离不开它。因此, 蔬菜的质量和数量就间接性的决定了人们生活的质量。随着科技的发展, 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能够是蔬菜瓜果最快最好的成长, 这是令人高兴的。而水肥一体化技术则成为了最实用的农业技术。

摘要: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中, 人们更加注重养生, 对蔬菜的需求量也增加了不少。在种植时, 不仅要考虑到蔬菜的质量, 也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产量来满足人们的正常需求。因此, 蔬菜的种植手段要不断更新。考虑到地区和天气的差异, 以南方蔬菜为例子, 分析探讨南方蔬菜水肥一体化高效生产技术。

关键词:南方,蔬菜,水肥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刘汉生, 李金旺.南方蔬菜水肥一体化与节水技术试验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 2013 (10) :157-158.

一体化生产 篇8

关键词:焊接生产检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

《焊接生产检验》是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 也是主干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焊接结构生产所涉及到的常规检验的内容、焊接试验和检验的方法与步骤、焊接工艺评定和焊接质量管理方面的内容,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焊接检验与焊接质量管理的理论知识、操作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达到焊工技师国家职业标准的相应要求。在以往的教学中, 由于教学模式和场地的限制, 学校一直采用分段教学法, 即上一个阶段的理论课后, 再上一个阶段的实习课。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暴露了许多弊端, 由于理论课和实习课相隔一段时间, 学生实习时, 前面所讲的理论知识已经忘记, 需要教师重新讲解, 这样累时费力, 效果还不好。

针对这一情况, 笔者尝试对《焊接生产检验》实施一体化教学,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 将理论和实操教学结合起来,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学生既可以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训, 同时又可以通过实训来验证理论,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 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 学习目标是围绕技能训练的需求, 它打破了原有学科的界限, 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教学环节和进度等均由技能训练的需要来确定, 理论教学完全服务于技能训练, 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 掌握理论知识就是为了实际应用。应根据学生特点、课程特点将课堂搬到生产现场进行, 教师边讲课、边演示、边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动手、边提问, 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融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解决了在课堂上无法讲解生产一线技术的问题, 同时采取分散与集中学习、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采取分散教学方式, 这样便于教学的组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施训则采用集中的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考试采取反映技能优先的形成性考核方式, 淡化理论考试, 增加职业素养考核, 强化实践技能考核, 考核标准按生产一线的技术要求限定。而《焊接生产检验》课程的目的就是以实际操作为主, 让学生的操作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达到焊工技师国家职业标准的相应要求。因此, 该课程完全具备一体化教学的条件。

2 教学内容的一体化

以往的教材往往偏重于焊接质量管理, 这些纯理论性的知识内容比较陈旧, 繁琐, 学生往往缺乏兴趣, 课堂互动性很小, 经过我们的努力, 终于找到了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编写的一本教材, 该教材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操作技能一体化, 非常便于我们进行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因此, 我们首先以该教材为蓝本, 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项目化改革, 完成了课程一体化教学的第一步。

3 教学过程的一体化

编制授课计划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第一步, 开展一体化教学必须对原教学授课计划、原课程大纲、原教材、原教学模式和习惯进行改革, 以教会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为宗旨, 提倡创新务实的教风、勤学苦练的学风。大纲编写力求合理安排理论和实习课时的比例, 突出技能训练。最后授课计划中确定的总课时为160, 理论和实习课时基本按照1:2进行。教学过程中根据“理论教学时间化, 实习教学课堂化”的原则, 以实践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练为主, 讲练结合。让学生先观察后听课、先动手再分析、先了解操作的方法步骤再讲基本理论和原理, 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一般将学生学习状态较好的一、二节课作为理论教学时间, 三、四、五、六节课进行实操训练。教学过程一体化课型的交叉、学习场所的变换,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这样,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习效率, 又使理论和实习紧密结合, 循序渐进, 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焊接生产检验》一体化教学具体的授课计划安排如下:

项目一焊接缺欠识别———理论教学4课时, 实习教学6课时;

项目二外观检验———理论教学6课时 (包括焊接检验概述) , 实习教学14课时;

项目三无损检测———理论教学20课时, 实习教学36课时;

项目四破环检验——理论教学8课时, 实习教学20课时;

项目五焊接工艺评定———理论教学4课时, 实习教学8课时;

项目六焊接性试验———理论教学4课时, 实习教学8课时;

项目七焊接质量管理———理论教学4课时, 实习教学2课时;

考试———8课时;

机动———8课时;

4 一体化教学考核

本课程的任务、特点决定了评价的主体、方法的多元化, 要注重过程评价。所谓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是指通过上课表现、练习过程、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检测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考核方法上采用理论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同时还要参考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论教学考核采用课堂提问、平时作业、阶段性笔试等方式, 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应用所学知识,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考核, 通过实验、实训报告、现场操作, 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中常规检验的能力, 最后再根据学习态度综合评定出总成绩。通过多样化及过程化的评价方法,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成果, 即在“学中做”又在“做中学”。

5 一体化教学改革结果分析

教学改革是否成功, 只有通过具体实施, 并进行比较研究总结, 才能真正得出结论, 一体化教学改革后, 我们和学生一起进行了教学改革座谈, 座谈会结果显示, 一体化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很受学生欢迎;一体化教学具有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特别适合像《焊接生产检验》这种以实践性为主的学科, 本次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我们将继续努力, 把改革进行下去, 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开拓创新,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激发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使我们的职业教学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卫东.焊接检验与质量管理[N].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2]高海云.车工工艺与生产实习的一体化教学[J].科学之友, 2009 (29) :101-102.

[3]肖锡海.汽车电气设备[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9) :148-149.

[4]陈秀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探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报, 2009 (3) :112-114.

[5]庞勇.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教育创新, 2009 (16) :240-241.

一体化生产 篇9

电厂是大型复杂的生产系统,它对整体质量要求极高。一个阀门渗漏,一颗螺丝松动,一个控制回路线松动都可能导致停机、停炉,给电力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所以电厂管理者,都会选用一支作风硬、技术高、质量工艺精湛、能创造精品工程的施工队伍和另一支生产经验丰富的一线运行检修人员,以保证电厂的运行安全及经济效益。这就对施工企业的管理和生产运行管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使企业在基建和生产管理上创新和提高。

目前电力发展的大好形势催促了电力公司跨越式的发展。机组集中式的投产,使建设过程中,难免由于工期紧、设备交货晚等原因导致安装、调试质量下降,同时新建电厂人员少,工作重,一些技术骨干的业务水平仍跟不上大机组新技术的要求,这些因素使得新机组的投产难免存在着各种的问题,给新建电厂的投运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基建的隐患就是生产中的“定时炸弹”。实行生产—基建一体化的目的是着力把安全隐患解决在机组投产前。实施“生产—基建一体化”的管理理念,对国内外机组出现的设备异常和事故问题及时通报,同时将事故汇编成册供生产基建部门学习,指导机组安装和运行检修管理,国华公司新投产机组的安全问题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基建生产一体化对于推进基建—生产管理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完善企业管理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确保基建与生产管理无缝对接,打造发电企业管理品牌,为创造卓越绩效,建设发电一流企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电力生产———基建一体化的体系构成及特点

电力生产———基建一体化是由基建与生产两个不同专业管理构成的平台。基建管理平台的功能是基建施工安装管理,通过对工程的四控制(安全、质量、工期、成本),两管理(合同、文件),一协调(各类承包商),实现对基建安装转化升值。发电生产平台的功能是发电运营,通过安全、高效、经济、清洁生产管理实现发电过程升值。

基建生产一体化事例管理体系运行是以基建管理平台的功能转换及发电生产的功能实现为统领,由战略计划、人力资源、财务运营、物流控制、技术信息、企业文化六大支撑管理模块组成,各模块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1战略计划:项目部在开工伊始,要树立“精品工程”目标,势夺“鲁班奖”,力创“国优”,教育每一个员工质量与企业,质量与个人的关系,懂得企业凭质量占领市场,失去质量,就是失去市场,失去企业生存的首要条件。项目部要制定出可行的质量管理制度,并组织各专业编制针对本工程的施工工艺,使施工整齐化、规范化、标准化,并要求各施工专业编制本专业的施工质量通病及相应措施,做到事前控制。

2人力资源:要组织责任心强、思想素质高、懂技术的人员进入工程建设管理队伍,对项目工程所有施工图纸实行微机管理,并要做好预算,以便对各专业队、各外协队的施工任务单、材料计划单、施工预算等进行审核,实现对各专业队的成本控制。项目部组织好各专业图纸会审工作,切实落实设计量与施工实际量的相符程度,及时向设计院提出补充量。

3财务运营:从组织上建立由项目经理、各专业负责人组成的成本管理体系,落实责任,确定成本目标。实行项目部一支笔管理,项目经理控制资金的支付,避免越权签字,开口子。可控费用承包,制定承包奖惩办法。降低办公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成本管理是全员行为,建立投资意识,要培养浪费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血汗钱的理念。

4物流控制:材料设备采购要实行招标,防止采购乱加差价,导致资金流失。对外承包队伍,要进行先核定施工图工作量,再签订标的,最后进行施工,避免在决算当中,多报工作量,出现弄虚作假现象。

5技术信息:组织好各专业的设计图纸、设备厂家图纸的会审工作,将设计缺陷消除在施工之前。制定严格的材料检验制度,把好施工第一关,避免由于材料质量问题造成返工及质量事故。编制操作性强的施工作业指导书及大型施工方案,要求施工人员掌握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做好施工原始记录。要组织各专业进行质量知识、施工技能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能力,严格执行各级验收制度及工序交接制度。

6企业文化:加强员工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以人为本,把员工当作主体,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理解人的文化氛围,要在生活上关心员工,在思想上了解员工。在物质上进行鼓励,激发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果是增强了企业凝聚力,激发了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使企业充满活力。

三、电力生产———基建一体化管理的管控内容

1设备管理:在设备采购方面,通过规范采购条件和流程、积极推进战略采购、建立优秀供应商名录等办法,减少烦杂的事务性工作,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加强设备监造,针对投产机组试运过程中出现的设备质量问题,举一反三,不断完善招标文件中有关设备监造的内容,修订完善见证点。从源头把关,加强对制造厂分包商、外购件、外协件工艺质量的检查与监造。制定现场物资管理办法,加强对项目公司物资管理情况的检查与指导。落实168结束后零基建备品备件的原则,切实加强对基建备品备件的管理。

2安全管理:贯彻执行国家、电监会及集团公司对安全管理总体部署和要求;根据现场管理实际情况,完善公司安全管理制度和规定,使项目公司安全管理标准明确,有据可依;抓重大危险因素和重大作业的安全管控,确保不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加强对施工高峰期和辅助区域的安全管理,使现场安全管理水平均衡提高;做好安全例行工作,定期进行春秋季安全检查和抽查;完善应急管理,做好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预警和防范工作;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投入。

3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将以强化管控制度的执行力,策划、落实对新技术、新材料的预控措施为工作重点;以大力推进洁净化施工为突破口,加强内在质量的过程管理;开展对调试深度的管理,落实《新建火电机组启动调试规定》(试行)各项要求,进一步提高移交水平。加强对《基建金属焊接管理办法》的落实力度,规范细部质量工艺管理,全面推行清洁化施工。加强调试深度的策划和落实工作,加大调试深度,确保机组移交后长周期运行的目标,在机组安装阶段就要及早策划,一方面要为调试留足时间,另一方面要从分部试运开始就要严格执行试运条件和做全调试项目。

4进度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新开工项目的工期,保证现场科学有序施工,避免工程进度对安全质量造成影响;重点抓好投产机组及工期紧张、问题多、难度大的项目;做好工程资源(设备、图纸、机具、人力等)的调度和协调;超前分析预警、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5投资管理:坚持“小业主、大咨询”的管理理念,对工程造价控制人员开展业务培训,特别是结合国家新的预算编制规定、电力建设定额,开展业务培训;协助项目部完善控制工程造价的有关规定;完善电力工程预算、结算数据库,并在新的项目上推广运用。做好新开项目初步设计概算的收口工作,为合理控制项目投资奠定基础。按照公司管控体系,组织各在建项目根据工程进度尽早启动施工图预算、执行概算、结算等工作,将投资控制的重心前移,作好投资控制基础工作,确保投资总额受控。

四、一体化管理实施的效果

油田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 篇10

关键词:油田采油,生产管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应用特点,方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尤其是生产管理成本的上升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 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于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进行指导, 促进企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而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凭借着众多的优势与特点、近些年来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广泛的采用。比如:在生产管理中运用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对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降低生产、管理的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油田的采油生产与管理工作来讲、这种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油田产油量、提升管理的效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精细化的管理、安全生产、油田石油开采量的上升、管理效率的提高等等。因此, 我们需要对于油田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特点以及具体应用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与系统的论述。

1 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应用的特点

1.1 科学性

科学性是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应用的一个特点。所谓的科学性强调的是对于油田的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的培养以及相关的管理工作按照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处理, 使油田的员工用最饱满的工作热情以及精神状态进行相关的工作, 有利于油田经济效益的提升。

1.2 系统性

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应用的另一个特点是系统性。进行系统性的应用指的是在油田的生产经营管理中, 需要进行统一的规划、制度的遵守与执行, 运用完整、具体的方法进行相关工作的完成, 促进油田各个部门之间进行良好的合作, 促进油田生产管理质量的提升。

1.3 持续性

持续性是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应用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因此, 需要油田对于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各项规定进行严格的执行, 保障其长久性、促进油田各项工作的持续发展[1]。

2 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应用的方法

2.1 建立基本化的管理应用措施

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应用的一个方法是建立基本化的管理应用措施。具体来讲, 就是对于油田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业务流程的科学化控制、对于油田的成本进行有效的降低、对于油田的日常管理体现出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为此,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进行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应用。第一, 对于油田开采石油的时间、质量以及生产中个各个步骤进行严格的把关与高标准的要求, 使其可以进行科学化、标准化的工作。第二, 对于专业的石油开采人员定期进行严格的技术培训与安全生产的教育工作, 并且对于他们的掌握情况进行专业化的考试, 对于没有及格的人员要求其进行书面的说明以及后续的补考工作。而对于经过补考还没有通过考试的人员, 需要对其进行暂时停职的处理, 要求其进行认真的学习, 提升专业化的理论水平与实践化的应用技能。第三, 对于油田的日常生产经营情况需要制定出严格的标准管理规定, 并且要求油田的员工进行严格的执行与遵守, 使这些规定不至于成为空摆设、没有发挥出其应用的效果。第四, 进行流程化的管理、使油田的日常生产与管理工作可以科学、有序的进行, 对于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进行科学化的控制与监督工作, 避免油田出现生产事故以及管理上的疏漏, 保障油田进行安全化的生产, 促进油田经济效益的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提高[2]。

2.2 建立配套的管理措施

建立配套的管理措施是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应用的另一个具体方法。其可以从下面的工作中进行很好的体现。首先, 要对于业绩考核评价的标准进行不断的质量提升与完善工作, 促进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公平, 有利于油田员工之间的团结合作。其次, 需要制定出详细严格的奖惩制度、促进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 为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完善工作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再次, 对油田的基层员工进行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必要奖励与工作的指导, 体现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促进油田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保障油田完成各项的生产任务与管理任务, 提升其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最后, 定期对于国家的重要发展方针与理论思想进行学习与思考, 积极进行油田发展的深化转型, 使油田的科技水平与总体的实力提到提升,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3 结语

对于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进行科学研究与探讨, 有利于油田员工专业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 有利于油田各项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油田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红枫, 雷宁飞, 温福赛.解析油田采油生产经营一体化管理模式[J].科技与企业, 2012, 19:33.

一体化生产 篇11

关键词:车工工艺与车工生产 实习课程 一体化教学

车工工艺与车工生产实习是重要的两门车工专业课程。以前这两门课程是分开教学,先理论后实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专业课只讲理论,实训课只讲实训,而且,通常专业课理论知识点讲完后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进行实训。这样理论课内容学生都会遗忘,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训,实训不能验证理论课的知识点,不能形成理论—实训—理论的反馈知识链体系。三年前,学校开始将这两门课程糅合起来进行一体化教学,将理论和实习穿插进行。经过几年的一体化教学,我们认识到一体化教学需要注意几个问题,在此,笔者发表个人见解,希望对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有所帮助。

一、一体化教学出现的问题

1.“一体化”概念不清

许多教师把一体化教学简单地理解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导致理论不理论、实践不实践,知识残缺、支离破碎,两者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一体化教学流于形式。所以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是将工艺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集于一体,或以课题形式将专业工艺课融入实习课实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在教学方式上,打破传统理论与实习课人为划分时间段的做法,采用在实习教室边授理论边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或是在几节理论课后即让学生进入实训,实现理论课与实习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结合;在师资队伍上,授课教师均是具备理论课、实习课教师资格和相关职业技能,既能完成理论课又能完成实习课教学任务的“双师型”教师。

2.教师培训滞后

现在,所有的职业技术学校几乎都有不少“双师型”教师,但实际上有多少是名副其实的呢?对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还需不断探索研究。

3.教材滞后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普遍使用的教材基本上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几家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可是不论哪家出版社都没有一体化教材,都是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分开编写。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在一体化教学中应更多地着眼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淡化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机械记忆,强调用理论来指导实际操作,同时通过实际操作来消化和巩固理论知识。我们的思想要由重“教”轻“学”,向“教”“学”并重转变;由重“理论”轻“实践”,向提供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转变;教师由“单一的传授型”向“行为引导的技能型”转变;教师由书本的复制者向成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者转变。

二、正确选用训练课题,循序渐进

教师在选择课题内容和题型上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从简单的阶台轴,到圆锥面、曲面、球面、螺纹蜗杆等;既有外圆,又有内孔,以及阶台配合、螺纹配合等。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都要根据课题图样要求确定加工工艺,从工艺上保证尺寸精度、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达到设计要求,保证加工的合格率。同时应注意,由于学生在实习中对每个课题的理解、接受能力不同,技术掌握的程度也有差异,所以,学生的实习进度也会有差异。在教学中教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那些基础差、反应慢的学生要多关心,耐心指导,反复训练,坚持做到过关一个课题,再训练新的课题,使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往前跑,接受能力差的学生不掉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才能得到充分调动,使一体化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三、模拟产品生产加工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学生在经过基本功和典型课题训练之后,其独立操作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主要表现在能根据图样要求比较正确地编制加工工艺和选用刀具,操作加工技术、测量技术能熟练掌握,课题工件加工的合格率达到98%以上。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应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一是结合课题教学按产品生产加工要求模拟训练,限定加工时间,实行不合格报废制度,并对因加工不合格造成的材料额外损失,由学生本人按材料价格的一定比例赔偿;二是结合企业质量管理标准,给学生讲解产品质量要求;三是由学校出面同一些生产企业联系,为他们加工一些零配件。因为,这些产品的图样、材料都是由厂方提供的,这些零件的加工,不仅在实习中没有做过,而且尺寸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只要有一项不合格就要赔偿材料费。当把这些产品的图样和要求交给学生时,他们会真正感受到自己作为一名技术工人在生产中所肩负的责任。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采用一体化教学是有助于改善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有效教学方法,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一定能够消除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厌学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东亚的生产分散化与贸易一体化 篇12

国际生产分散化指垂直一体化分工过程中的局部生产、组装跨国分布, 这是近几十年来世界经济结构深化调整的重要特征。这种现象反映在零部件贸易 (中间品或半成品) 超越产成品的快速增长中。本文旨在衡量东亚国家的这种程度、趋势和以及它对分析区域贸易形式的提示。本文采用系统方法将零部件贸易从总贸易中分离出来, 新数据取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现有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传统贸易数据进行分析, 这些文献指出东亚区域内贸易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e.g., Kwan 2001, Drysdale and Garnaut 1997, Frankel and Wei 1997, Petri1993) 起就持续增长 (包括或不包括日本都成立) 。本文认为在零部件贸易增长迅速的前提下传统的贸易分析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生产分散化的条件下, 贸易数据会被双重计算。第二是即使控制了双重计算问题, 因为零部件在区域内或区域间的贸易模式 (下文称分工贸易) 和产成品的贸易模式并不相同, 使用各报告中的数据计算的贸易份额分析某区域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

二、数据和方法

本文以从UN trade database提取的1992年至2009年的数据为分析对象。东亚指日本和该区域内的发展中国家, 后者包括了北亚各新型工业化经济体 (NIEs) (韩国、台湾和香港) , 中国以及东南亚联盟 (ASEAN) 自由贸易区 (AFTA) 各成员国。本文在分析双边贸易影响因素时使用的工具是在国际贸易实证分析中常用的双边贸易引力模型。标准引力模型假设两国间的贸易是关于双方经济规模和距离的方程, 本文结合生产分散理论增加了一些解释变量, 具体如下:

下标i, j分别表示双边贸易中的报告国和配对国, 各变量的假定符号也将标注在括号中。

XM:i, j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 (出口或进口额)

GDP:真实国民生产总值, 衡量经济规模 (+) ;PGDP:每资本真实GDP (+) ;|PGDP|:每资本GDP绝对差额 (-或+)

DST:i, j之间的距离 (-)

BRD:当i, j为邻国时取1的虚拟变量 (+)

RWG:i相对于j的制造业相对工资指数 (出口取-, 进口取+)

LNG:当i, j使用同一种语言时取1的虚拟变量 (+)

RTAINT:当i, j都属于第k个区域贸易协定成员国时取1的虚拟变量 (+) ;RTAEXT:只有i属于第k个区域贸易协定成员国时取1的虚拟变量 (-或+)

SING:当其中一个国家为新加坡时取1的虚拟变量 (-或+) ;IRE:当其中一个国家为爱尔兰时取1的虚拟变量 (-或+)

EASINT:当i和j都为东亚国家时取1的虚拟变量 (+) ;EASEXT:当只有i为东亚国家时取1的虚拟变量 (-或+)

T:一系列时间虚拟变量以排除年份效应

三、生产分散化的趋势和格局

世界零部件贸易从1992年的4000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超过18000亿美元, 平均增长率达8.7%。这些零部件贸易总额在全球制造品贸易额中的份额从1992年的17%上升至2009年的32%。发达国家在零部件交易额中占大多数。然而, 发展中国家所占比例在近年上涨非常迅速。从出口方面看, 从1992年的15.9%上升至2009年的45.7%;从进口方面看从1992年的26.7%上升到2009年的57.3%。东亚 (包括日本) 占全球零部件出口份额从1992年的30.6%上升至2009年的53.6%。其中, 日本的比例在持续下降, 从1992年的14.9%下降2009年的10.1%。日本有很大规模的零部件贸易顺差, 说明日本企业为保持其在第三国家市场上产成品的竞争力而在海外积极进行组装生产, 这也反映了日本在世界组装生产制造品贸易中承担的角色 (主要在东亚) 。相反, 中国是最大的净进口国。这种格局与高收入国家是主要的零部件 (资本密集型) 供应国, 低收入国家是主要的组装生产国 (劳动密集型) 的假设是相吻合的 (Ng and Yeats 2003)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新出现的一些一体化区 (前苏联成员国) 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对东亚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组装生产中的地位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但数据显示这些国家在出口方面对东亚国家造成的压力是很小的。墨西哥和其他欧洲国家 (排除欧盟的其他欧洲国家) 在世界组装生产中的地位确实有所上升, 但是相比东亚国家而言, 其上升速度要缓慢得多。

对制造品贸易和零部件贸易的区域分布进行对比后发现, 按传统的贸易数据计算, 东亚区域内的制造品贸易 (进口+出口) 增长显著, 由1992年的44.1%增长至2009年的59.1%, 东亚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从1992年的35.1%增长至2009年的45.6%。相反, 欧盟区域内贸易份额反而下降了, NAFTA也只小幅上涨4%。与欧盟和NAFTA不同, 东亚区域内贸易进口和出口明显不对称。但采用零部件数据计算之后, 2009年, 区域内的进口占制造品进口总额的68.4%, 而1992仅有55.2%。区域内的出口占比就要小得多, 1992年为36.6%, 2009年为47.8%。也就是说, 东亚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比采用传统贸易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高得多, 并且这种外部依赖性在过去的近20年中是稳定存在的。区域内贸易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日本在东亚分工贸易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正如前文中提到的那样, 日本与东亚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体现在日本为了满足本区域市场以及更为重要的外部市场需要, 将该地区作为组装生产的重要基地。日本在制造品总额和零部件贸易中都始终保持着对东亚其他所有国家的顺差。零部件贸易在东亚制造品贸易中的份额越来越大, 并且, 区域内零部件贸易的份额比与外部区域进行的零部件贸易份额更大。2009年, 东亚区域内的零部件出口额占比67%, 该区域对外零部件出口额仅占33%。

至此, 我们已经讨论了东亚贸易格局的两个重要特点:第一是零部件贸易在东亚贸易增长中起很大作用, 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及其他所有区域;第二是零部件贸易在本区域内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高于与区域外国家贸易中所占比重。该部分支持了前文的假说, 以制造分散化为基础的生产一体化通过贸易连接, 传统的贸易分析会得到错误的结论。由于分散化生产的存在, 大部分的贸易数据都有双重计算的问题, 贸易总额既包含了半成品又包含了产成品。并且, 即使消除了重复计算, 采用报告数据计算的贸易份额也会导致对区域和区域外世界对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做出错误的估计。因为零部件贸易的扩张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产成品的需求情况。把零部件贸易数据从贸易流之中排除以后, 估计结果显示区域外贸易比区域内贸易对东亚经济的持续增长更重要。因此, 生产分散化的发展强化了全球而不是区域内贸易投资政策的作用。

四、分工贸易的决定因素

现在, 本文将转向讨论分工贸易增长过程中哪些因素导致了区域内各国的差异。本文采用36个国家1992至2009年的年度数据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 (OLS) , 结果如表1所示。

回归结果显示, GDP的影响相同, 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但是对零部件贸易和产成品的影响及进出口影响有所不同。交易方的GDP对进口的影响大于出口。

运输成本以及其他与距离有关的成本对进出口的影响一致。且对零部件的影想较之产成品大得多。这与本文的假设吻合, 垂直分工体系下生产过程中零部件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多次贸易, 因此零部件贸易对距离的敏感性比产成品高。

共同语言变量的系数如预期一样为正。相对工资率的系数也与预期一样, 说明实证结果支持前文的假设, 相对工资率差异是决定跨国贸易的重要因素。

平均资本GDP绝对差变量|PGDP|的系数在两个方程中都显著为负, 即国家间的生产技术差异越大, 双边贸易越小。这个意外的结果说明发达国家在零部件和产成品的贸易中仍然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在地区/贸易协定区虚拟变量中, 东南亚联盟AFTA区域内和区域外变量在所有回归方程中都高度显著。零部件进口估计式的系数表明AFTA区内成员与区外成员的贸易比对比组高出3倍。AFTA内部贸易与其在全球垂直分工的位置是相辅相成的。新加坡变量的系数显著, 表明新加坡的零部件贸易水平比对比组高出一倍。但是, 其他四个贸易协定区的成员国或非成员国变量都没有确切的正负符号。也就是说没有实证结果支持这四个贸易区成员国的身份对其垂直分工贸易有促进作用。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只是对现存关税负面效应的减弱, 并不能驱动新的分工贸易。因此, AFTA和新加坡的结果都表明如果想要保持其在分工贸易中的地位就不应该仅仅在区内寻求关税减免, 而是应当寻找区外的发展机会。

最后, 并没有证据表明东亚是分工贸易的天然首选地, 控制了AFTA区内贸易变量后, 东亚国家虚拟变量的系数在零部件出口方程中的系数显著为负, 但是在进口方程中并不显著。这与之前的假设相符, 在零部件贸易增长主要由区外贸易驱动时, 区域内零部件贸易是高度不对称的。

五、总结

众多数据支持分工贸易增长快于产成品贸易。东亚对国际垂直化专业分工的依赖性比北美和欧洲要高很多。现有格局的形成与政策倾斜, 早期进入专业化分工形成的聚集优势以及区域内各国的工资差异有关。中国快速发展并融入东亚生产网络是国际生产分散化最大的发展。这种发展有力的反驳了此前流行的中国融入全球专业化分工将对其他国家产生挤出效应的观点。

国际分散化生产对东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区内贸易的发展起关键作用。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该区域对全球经济的依赖性更强, 区内零部件贸易的增长非常迅速。不过, 并没有数据支持产成品贸易在区域内同样增长迅速。事实上, 该区域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增长活力必然依赖于外部世界对产成品的需求, 并且这种依赖性逐年增强。中国在进出口贸易市场地位的急速上升看似已经开始改变这种格局, 其实不然, 外部世界的产成品需求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是东亚各国增长的动力。简言之, 零部件贸易的增长使得东亚对外部世界需求的增长依赖更强, 因此, 东亚各国应实施更加开放的经济政策。

摘要:本文验证了国际生产分散化对国际及区域贸易结构的影响, 特别是东亚地区。分工贸易比制造业产成品的增长要快得多, 国际生产分散化在东亚各经济体和区内贸易的持续增长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然而, 没有证据显示这种新型的国际交换方式使得该区域对全球经济的依赖性有所减弱。相反, 基于垂直分工的分工贸易增长必然依赖于区域外部对产成品的需求增长, 并且这种依赖性在逐渐增强中。

关键词:东亚,生产分散化,贸易一体化,零部件贸易

参考文献

[1] Arndt, S. W. (2001) . Globalization and the open economy.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8 (1) , 71-79.

[2] Athukorala, P. (2003) . Product fragmentation and trade patterns in East Asia'. Trade and Development Discussion Paper 2003/21,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3] Borrus, M. (1997) . The China circle: economics and technology in the PRC, Taiwan and Hong Kong (139-163) .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4] Cairncross, F. (1999) . The death of distance: how the communication revolution will

上一篇:钻井工艺技术下一篇:纳税人权利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