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人权利的保障

2024-10-07

纳税人权利的保障(精选11篇)

纳税人权利的保障 篇1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纳税人的权利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并积极寻找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对其进行保护。基于此,本文对我国纳税人权利的法律保护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能够为我国纳税人权利的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纳税人权利,宪法,税收,法律保护

我国每一个公民都是纳税人之一,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响应着国家或者政府的税收政策。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觉醒,随着人们对权利保护的关注,对于纳税人权利的保护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不仅成为社会中的热门话题,更是成为政府机关、税务机关等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探究更好的权利保护措施,提升人们对纳税人的权利保护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构建我国纳税人权利保护体系的意义

构建纳税人权利保护体系是实行依法治税、完善税收法制的根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提高税款征收效率、改善税收遵从度的有效途径。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依法办理,依法纳税则是对我国纳税人所提出的要求和标准。其更加注重税收法治的建设,将纳税主体纳入到系统保护范围内,从而使国家整体步入到法治系统构建的状态之中。其要求维护税法的权威性,实现税法面前人人平等。与此同时,对纳税人进行保护,让其能够合理纳税,防止因为纳税而受到权利的损害也就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纳税人的权利保护关乎着国家的兴衰,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只有对其进行优化保护,才能够真正规范纳税系统的正常运行,才能够让社会人员享受到相关的权利和利益,进而形成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纳税人权利保护的完善对于推动我国纳税制度与国际接轨、保证系统与世界范围的结合也具有极大的推动性,将会对政府的相关行为产生调节作用。

二、保护纳税人权利的法律举措

1. 强化立法

宪法对于纳税人的权利保护具有明确的规定,成为纳税人保护的重要“保护伞”,其保障也就变得“有据可查”。对宪法不断完善已经成为税法完善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保障和不断完善纳税人权利的关键。此外,需要将纳税人权利内容更多地体现于税收法等部门法中。宪法对纳税人权利内容的规定太宏观,没有细化到细节上,尽快制订一部《税收基本法》,明确我国税收法治的立法原则、立法权限、纳税人、税务机关的权利义务等基本法则,则可以构建成为一整套法律体系,只有在税收基本法指导下的税收特别法、单行法才能构成有机的税收法律体系,对纳税人权利进行保护。

2. 认真执行现有法律法规,遵守公认的法律原则

政府的预算并非自身随意制定,其需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政府财政机构就成为预算的“执行部门”,在此基础上落实好相应的法律法规执行,就可以保证我国财政的监督和落实。随着中国加入WTO组织,中国内部的企业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包括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国资企业,因此,税收法的制定也应当更加公平、平等,大力鼓励民族企业的建设,引进外资企业的进入,从而在税收上予以一定的鼓励政策。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相关的税收政策也要给予一定程度的调整,避免税收法制和政策的不合时宜性。

3. 建立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

和谐的税收纳征关系能够让社会的发展更加和谐,能够提升相关的服务体系,从而让社会纳税关系更加合理、科学。在国外,很多国家已经建立起良好的税收征纳关系。例如美国,其不仅具有专门的对于纳税人进行保护的组织,而且还为帮助纳税人而制定了专门的计划。目前我国的征税机构和部门对此方面还没有给予更高程度的关注,其监管型的税收纳征关系极容易引起人们的逆反情绪。因此,我国的税收征纳工作应从管制型向服务型发展,让纳税人感受到更加舒服的纳税体验。同时,税务人员作为政府的公务员,展现的是政府的形象,必须树立起服务第一的态度,牢记岗位职责,认真履行相关的制度,必须充分认识纳税人和纳税机构之间的关系,不能破坏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结语

纳税人权利的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需要法治观念的提升,需要政府机关工作方式的改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工作方式的转变,需要法律制度的系统构建,从而让我国纳税人的地位不断上升,让我国纳税人的权益真正得到最佳的、最大化的保护。

参考文献

[1]俞丽伟,付慧姝.试论我国纳税人权利保护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企业经济,2012(2):187-189.

[2]许多奇.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有效路径——建立我国纳税人权利保护官制度[J].法学论坛,2014(4):54-61.

[3]陈卫林.论我国纳税人税务信息法律保护的基本价值[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5):18-22.

纳税人权利的保障 篇2

关键词: 纳税人权利 税收执法 税收征管制度 协调性

一、纳税人权利事项

1、纳税人权利内容

纳税人权利就是指纳税人在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时,法律对其依法可以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包括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应当获得的救助与补偿。我国纳税人在税收征纳过程中的法定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内容:

(1)有知情权;有申请减税、免税、退税的权利;有陈述、申辨权 ;有受尊重权;有选择纳税申报方式权;有申请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权;有控告、检举权。

(2)有保密权。纳税人有权要求税务机关对其的情况保密。税务机关应当依法为其保密。

(3)其他权利。如: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日起,三年发现的可以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并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

2.目前维护纳税人权利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由于税务部门在与纳税人的关系上,始终处于主动、支配的地位,在税收实践中历史上又一般习惯于侧重强调纳税人的应尽义务和税务部门的权力,以利于开展具体工作。这样,在依法治税、维护纳税人权利方面,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

在税收宣传方面,税务部门和税收行政科研机关存在着注重宣传“纳税人应尽义务”与轻宣传纳税人权利,以及强化和扩大税务机关执法权力的呼声较高与完善对纳税人权利保障的呼声相对较弱的倾向。结果是纳税人对自己有什么权利

却不甚明了,更谈不上如何运用法律武器进行有效的维护。

在税收法制的体系建设方面,完备性与协调性明显不够。尽管税收理论研究领域近年来一再呼吁加快立法步伐,但至今国内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三部税收法律。而其他大多是一些层次较低的法规和规章。这种有部分单行法,而无基本法,且单行法又不够完备的局面,造成了税法体系内部的比重失衡,必然影响到税法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既给执法司法工作带来困难,也造成了不同性质纳税人之间税负的不公,不利于纳税人正当权益的维护,还可能为一些人规避法律营造空间。

二、税收执法 税收执法是通过税务机关行使不同的管理职权来实现的。国家通过制定、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有机联系的税收法律体系。具体包括税务登记、征收管理、税务稽查等一系列各不相同的管理行为,税收执法权的行使过程就是税收执法的过程。

税收执法具有如下一些特征:税收执法具有法律的强制力;税收执法具有裁量性,税收执法必须依据法律严格进行,但是并不意味着税务机关只能机械地执行法律。事实上税法规定不能面面俱到,总是留下一定的空间让税务机关自由裁量,比如税收处罚的幅度;税收执法是有责行政行为,税务机关必须对其行政执法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承担应有责任,对于违法行政对相对人造成的损害要负赔偿责任。

然而税收执法的有效性及规范性,从众多相关案例中不免让人有些担忧。税收执法不到位,纳税人权利怎能得到实质享有,因而协调两者便是一重大课题。

三、税收执法与纳税人权利保护的协调性

协调性原指身体作用肌群之时机正确、动作方向及速度恰当,平衡稳定且有韵律性谓。在税收征管中运用协调性一词,意指多方的密切配合,以使纳税人权利得到切实维护,税收缴纳能够顺利进行。

我认为确保税收执法与纳税人权利保护的协调性,大的方面着手就是完善《税收征收管理法》,具体的措施就是提高纳税人权利意识及加强税收执法人员意识。广大纳税人也要自觉增强法制观念,认真学习税收法律知识,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知晓如何运用法律来准确地履行纳税义务,并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依法治税工作才能开创一个全新的局面,税收环境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

(一)对于《税收征收管理法》,应进一步完善纳税人权利立法,这需要众多专业人士参与;同时科学规范税收执在税收立法上,尤其要凸现民主立法的原则,民主立法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是行政立法的重要原则。在税收行政法规起草中,既要注意征求各级税务机关的意见,又要广泛听取纳税人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使制定出的法规、规章,更符合实际征纳情况,充分体现出人民的意志。同时,要根据发展了的情况,适时修改相关法律,法行为,是加强税收执法、规范依法行政的需要,更是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加强税收执法人员意识,这一任务任重道远,我觉得可从以下方面着眼。

一、强化税收知识 采取个人自学、集中辅导、脱产培训、业务测试等形式,开展法制业务学习,以提高执法人员依法办税水平,为规范执法奠定基础。

二、坚持集体审理制度 重大税务案件集体审理,是防范税务行政复议和诉讼风险、加快依法治税进程的有效途径。税务机关定期开展大要案件的审理工作,每一个审理案件都要做到件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处理到位。

三、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及考核评议 税务机关要根据执法检查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工作。要组织专门人员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工作,客观、公正地反映被查单位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情况。出现不当行为及问题,对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并落实整改责任。全面应用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税收执法责任制监控平台,可以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高税收执法水平。

(三)来进一步完善中介体系,为纳税人提供高质量的中介服务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税制结构和税收征管方式的转变,纳税人对税务咨询、税务代理的需求日益提高,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税务中介服务机构,将中介人员资格认定、税务代理机构设置、税务代理的业务范围和服务收费以及税务代理机构与税务机关的关系等以法的形式明确下来,使中介服务取得稳定的合法地位。

(四)应增大税务工作的透明度,体现社会监督作用

为使全社会都能及时了解相关情况,税收政策、程序、服务、处罚等内容应通过新闻媒体或其他方式定期公开,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开办税、全程透明,体现出社会监督的作用。

“纳税人权利”一小步 篇3

“中国税务第一次明确提出纳税人权利和义务。”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翟继光对《财经国家周刊》说,“这对长期被忽视的纳税人权利来说,是个不小的惊喜。”

翟继光说的“惊喜”,指的是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发布的《关于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公告》(下称《公告》)。《公告》首次明确提出纳税人享有知情权、保密权、税收监督权、纳税申报方式选择权等14项权利和纳税人应履行的10项义务。

《公告》发布之后,更多的学者认为,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要唤醒纳税人的权利意识,政府首先要为纳税人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让纳税人理直气壮地行使自己的权利。”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说,纳税人有权了解税款的用途,应将纳税人的钱纳入规范化、透明化、法治化、科学化的管理。“唯此,纳税人才会真正懂得纳税的义务和权利。”

企业为何不起诉

在一份由新浪网发起的“在中国,纳税的感觉怎么样”的调查中,参加调查的近5000人中,感觉自己只履行义务没行使权利的占83.4%;感觉很焦虑,很想行使监督权利,但不知道怎么办的占39.0%。大多数受访者对自己都缴了什么税、需要缴什么税没有清楚的概念。

纳税人的权利,处于常被漠视的状态。《财经国家周刊》获悉,国家税务总局曾经对1994年以来全国发生的税务行政复议及应诉案件进行调查。在税务行政诉讼案件方面,1994年〜2006年,国家税务总局共办理行政应诉案件10件,其中有9件经过了二审。除1994年1件外,其他9件全是2000年以后发生的。所有案件的一审、二审,法院均判决国家税务总局胜诉。

北京得威京会计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合伙人郭伟在其执业生涯中,经常碰到企业与税务机关的纠纷案例。郭伟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表示,纠纷真正走入诉讼阶段的非常少,现行的税法条规给纳税人制约太多,救济太少,即便过错在税务机关,企业依然不敢贸然诉讼。

“现行税务法规对于纳税人权利的限制也是导致纳税人税务诉讼面临尴尬的又一重要因素。”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财税法研究所所长徐孟洲介绍,在近年开展的全国税收执法检查中,每年查出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不符的涉税文件、不当的税务处罚决定数以万计。但在全国法院审理的税务行政案件,比例却占不到当年全国行政诉讼案件总数的2%。

仅仅是一个开始

翟繼光分析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我国的纳税主体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本许多由企业、事业单位代行的缴税行为现在需要作为自然人的纳税人来完成,缴税行为和个人的关联度也逐渐加大。在这一情形下,政府有必要明确告知纳税人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两年前,大多财税法学专家都把纳税人权利得不到声张体现的根源归结为,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缺少明确规定,并呼吁建立《纳税人权利法》。

现在呼吁此项立法的声音越来越少。专家们开始意识到,问题的结症并非在于法规的多寡,而关键在于法规的执行。

而此次国家税务总局以《公告》的形式告知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类似于国外的纳税人权利宣言,这一做法具有不小的进步。徐孟洲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采访时,肯定了《公告》积极一面。同时他说,保证纳税人权利得到声张和维护,需要税务机关在执行过程中更加严谨和透明化。

浅议我国纳税人权利的特点 篇4

纳税人的权利看似很多,执行中却困难重重。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税收制度不完善,重义务、轻权利的现象大量存在。纳税人权利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狭义性

从广义上讲,纳税人权利是指纳税人在承担纳税义务的同时,还共同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这是与其纳税义务相对应的基本权利;从狭义上讲,纳税人权利是指纳税人在奉行税法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即在征纳过程中税务机关给具体纳税人的各种权益。由此可见,我国在“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纳税光荣,偷税、漏税可耻”的宣传中,侧重的是征纳过程中税务机关给具体纳税人的各种权益,而共同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提得较少,它所倡导的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属于后者,是狭义的。

二、初级性

张馨教授从市场经济角度入手,对“什么是纳税人”重新作了经济学上的定义。他认为纳税人是“独立享有权利、依法负有实际纳税义务的单位和私人”,并概括了纳税人的四种权利——赞同纳税权、选举代表权、政府服务权和税款节俭权,认为我国在上述四种权利方面均存在缺失现象,而纳税人权利的缺失,意味着目前我国尚无真正的“纳税人”。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人连最基本的权利都没有。他们不知道自己一年交了多少税,交了钱连起码的收据都得不到,这说明连最基本的手续都不完善。2005年起,大家为获得本早该得到的完税凭证而欣喜若狂,以为以后每月都可以得到纳税凭证了。但2005、2006年几乎没有几个人收到的是正确的完税凭证,纳税人交的税在完税凭证上被大大的打了折扣,2007年干脆连完整的凭证也未收到。究其原因,代缴单位说是税务部门的系统出了问题,而税务部门又推说是代缴单位有问题。纳税人连起码的知情权都没有,相比美国早在南北战争时就提出了“无权不纳税”的口号,我们不知落后了多少年。

三、不公平性

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的影响,公民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对国家的税收、决策一味服从,在税收的问题上同样如此。在开始全面向个人和企业征收所得税以来,国家并没有认真地向纳税人讲述现代纳税的概念,一般只讲纳税人的义务,讲纳税人应享受的权利不够。纳税人的权利只是写在墙头上和文件里,纳税人要得到应有的权利非常困难。

例如当纳税人到行政管理部门办事时经常遇到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情况。就连原本是服务部门的诸如职称考试中心、职业证考试中心等这样的机构也变成了权力机构,咨询电话在上班时间不是占线就是无人接听,这个变化的原因在于纳税人往往处于弱势,而服务机构则是处于质量的无监督性、业务垄断性及人的需求性地位。佘祥林、郝金安的冤案正是用纳税人的钱养活的警察对当事人大打出手、用逼供的粗暴方法造成的。试想想,若不是佘祥林的妻子回了家,若不是真正的杀人犯被抓获,所有的申诉都是徒劳。如果司法机关和执法部门都积极地作为,他们不会遭受长达十几年的冤狱之苦。造成这种严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纳税人只有义务,而没有应有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既权利享有远远不够。

在美国,纳税人常常很理直气壮。在他们看来,是他们养活了庞大的国家机器,这个机器就应该为他们服务。在对于有争议的税额的征收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个观点。我国的做法是先缴后退。而美国在1998年7月22日克林顿总统签署发布的《国内收入局重建和改革法案》中,对《国内收入法典》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和增补,主要内容就是关于纳税人权利及保护问题。

1、法案规定除公司外,纳税人多付税额也可得到按联邦实际短期利率加三个百分点的利息。

2、纳税人通过税务法院提出上诉,纳税人不必先支付有争议的税额。对数额不大的案子,实行小案审判程序,税务法院对这类案子实行一审终审制,以节约纳税人的申诉时间和减轻费用负担。

3、对不足1万美元的税额,纳税人履行义务有困难的,如果符合一定的条件,可接受纳税人所提出的分期付款的协议。有入曾提出纳税宣传完整的口号应该是:“依法纳税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依法监督政府是每一个公民不容剥夺的权利。”公民纳了税,就应该获得相应的权利,包括生命权利、财产权利、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纳税人的义务与权利之间并未达到平衡。

四、隐藏性

隐藏性指税收去向的不公开性。公民用自己的劳动养活了自己的同时,把劳动所得的一部分交给了国家,这就是税。那么,国家或者税务机关收税是为了支付公共服务的费用。比如需要军队保证国家安全,需要警察维护社会治安,需要有政府各部门管理日常事务,还有公共交通、卫生、教育等等。交税是公民的义务,交了税就有权利享受这些公共服务,也就是公民用税来购买公共服务。既然公民购买了公共服务,就有权利对服务的质量提出要求。政府要修一条路,修什么样的路?该不该修?由谁来修?纳税人都无权过问。而政府对国家资金的支配和使用情况,则缺乏及时的透明度,对绝大多数的纳税人来说,几乎毫不知情和无从监管。很多百亿、千亿的烂尾楼、豆腐渣工程和报废设施,媒体若不披露,有几个纳税人知晓呢?至于每年被无数贪官污吏据为已有,挥霍浪费的国家资金,更无纳税人能有权力及时加以制止的。被偷了、被抢了,报了案,录了口供就打发受害人走了,至于警察有没有去查?怎么去查的?查出什么结果?纳税人无从知晓。政府部门吃财政饭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拿着纳税人的钱都为纳税人做了什么?是否尽职尽责?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为人民服务,还是吃喝嫖赌、公费旅游?我们无法监督。记得在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的一期节目中,当一位中国某大城市的市长在结束节目前,向国外某一友好城市的市长发出访问邀请时,这位市长却出乎预料的回答到:我现在不能答复你,因为我无权决定,我用的是纳税人的钱,我要经得他们的同意。可见税收的使用在国外的公开程度。

如果纳税人只有服从的义务,连提问的权利都不知道到哪里体现,那我们是否能把交税当作不该逃脱的义务?公民的意识不止在于义务,更重要的是权利。如果权利不能得到落实,那么义务就永远不会是自觉的、自愿的。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纳税人的权利将趋于全面、成熟、公平和公开。可喜的是我们听到或见到的有关老百姓利益的各种听证会越来越多。政府的财政政策也在多方面考虑纳税人的经济利益和负担问题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局原副局长许善达在回答记者提出的“如何看待建设服务型政府要还富于民”这一观点时谈到:减税也是积极的财政。2008年4月,我国又开展了税收的宣传活动,它提出了:“纳税宣传从娃娃抓起”的口号,希望这个宣传是一个全面而又公平的宣传。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了纳税人的16项权利。我国纳税人的部分权利不能行使.折射出我国纳税人权利的特点,即狭义性、初级性、不公平性及隐藏性。

关键词:纳税人的权利,狭义性,初级性,不公平性,隐藏性

参考文献

[1]王逸:中外纳税人权利比较分析.

[2]经济观察报.2008年3月10日.

[3]国外税收研究[M].中国财经出版社.1995.

韦森:唤醒国人纳税人权利意识 篇5

没有纳税人权利意识的全社会苏醒,财政制度改革就不可能起步,预算民主制度也不可能建立起来

宪政民主的核心和骨架是“预算民主”。原来许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2007年“5.30事件”后,人们才慢慢意识到,民主政治核心原来并不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的统治”或“‘民’选‘主’”的问题,而是税收问题,是民主预算问题,或简单说是限制政府的征税权以及政府财政支出要受到民选代表的实质性审议和制约问题。

什么是中国的宪政目标

看一下英国的历史,就会知道,从1215年《大宪章》开始,一直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整个英国的宪政进程是围绕着限制国王的征税权而展开的。1689年在英国制定的《权利法案》,第十七条就明确规定:“国王不经议会同意征税,即为违法”。另外,稍微了解一下世界近代历史,就会知道,荷兰的建国,法国大革命,美国的独立,都是由政府征税问题引起的。另外,许多国家的现代转型过程也表明,“宪政”开始并不一定是“民主的”。比如,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时期,英国的宪政治度基本上就建成了,但是到了19世纪初,在英国大约只有占人口比例2.5%的贵族有选举权。经过19世纪30~50年代的宪章运动,到1884年,在英国才有三分之二的男子有选举权。到1928年,21岁以上的妇女才和男人一样有投票权。到1966年,英国才有18岁以上的所有公民普选内阁首相的制度。法国妇女有选举权,也是1944年之后的事情,甚至到1974年6月,法国才最终确立了18岁以上公民普选总统的制度。就连美国这个确立普选权较早的国家,原来妇女、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并没有选举权,直到1971年3月制定的联邦选举法,才有了现在这样较完备的普选制度。所以,从欧美历史看,宪政民主的实质是限制政府的征税权和预算民主的问题,而不简单是民众的普选权和选民直接“选主”(即国家和政府领导人)的问题。

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经验中,可以推知,如果我们未来的政治体制改革没有一个明确的宪政目标,而仅仅是把我们未来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想象为只是在形式上采取一些西方国家通行的“普选制”,这将非但不能保持我们国家的社会安定和经济的长期增长,还有可能出现像“文革”那样的“大鸣大放式”的“大民主”,甚至会出现多数人的“民主暴力”或“暴政”。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有一些清醒的认识。

如果说西方的整个宪政制度是围绕着征税权和政府财政支出的审议而展开的话,那么,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现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财政体制安排。从统计局和财政部官方网站的数字中,我们知道,从1994年到2008年这15年间,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增速,几乎都是当年GDP增速的两倍,有些年甚至是三倍。另一个被大多数国人所忽略但却非常惊人的事实是,从2000年到2008年,政府每年差不多都完成它自己年初所定财政收入增加目标的百分之二百。譬如,在2000年,财政部的预算报告所定的当年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增速是8.4%,但当年的实际增幅是16.9%,完成了政府自己计划的201.2%;2001年,财政部的全国财政收入计划目标是增10.3%,但实际增幅是22.2%,完成了自己计划目标的215.5%;2004年计划增幅8.7%,实际增幅21.4%,完成自己计划的246.0%;2006年,计划增幅12.0%,实际增长了24.3%;完成计划的202.5%。2007年更高得离谱——年初,在两会上,财政部的报告中所定的政府财政收入增幅为13.8%,但当年的实际财政收入竟增长了32.4%,完成政府自己所定计划的234.8%!在2008,尽管出现了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内部的几场大的自然灾害,政府的财政收入仍然增长了19.5%,完成财政部自己所定计划的139.3%。这些数字充分说明,在我们目前的政治体制安排中,政府征税根本不受任何约束,税务局想征什么税就征什么税,想征多少都会超计划完成。像利息税、资源税和燃油税这些新税种,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决定开始征收时,根本没经全国人大讨论和批准,甚至连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听证会”都没举行过。这是一个“有限权力的政府”吗?

除了政府征税目前不受任何约束外,政府的财政收支更不受任何实质性的制约,且到目前为止,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根本就不透明。以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为例,国家发改委为什么决定将这4万亿的45%投在“铁公基”上?又为什么是4万亿呢?这4万亿是谁决定的?谁审议批准的?还有,在这4万亿中,为什么有1万亿投到了四川的灾后重建呢?这里面有真正的“预算”么?为什么不是按四川各地和各级政府报上来的需求数字,譬如8750亿或者12352亿,而是1万亿这个整数?发改委的决策者一拍脑袋,一个省就1万亿下去了,这是个什么概念?这是花的纳税人的钱呀!上述事实和数字说明,目前我们政府的征税不受任何约束,我们的财政支出实际上根本没有现代“政府预算”概念,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限制和制约,而完全是过去计划经济中政府决策者任意拨款、花钱、搞大项目、做面子工程的那套做法。在这么一个财政体制下,还不会出事吗?还不会出现腐败吗?

社会问题出现与财政体制有关

近些年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种种社会问题不断积累。尤其是进入21世纪这10年来,在我们的社会内部所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一起接一起,且不断增加,这是一个有目共睹和无可否决的事实。纵观近几年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种种社会问题,我觉得可以粗略地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归纳为四大类:政府官员腐败案件不断曝光,大面积地发生而又屡治不果;我国社会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不断拉大;整个社会越来越靠政府的项目投资和高投资率来维系经济增长;居民家庭收入和居民家庭消费占国民收入的份额持续下降。

正是因为上述4类问题不断恶化,才导致在过去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一些恶性事件和万人以上群体事件不时发生,我们社会内部的紧张程度不断增强。

对于目前中国社会内部常常发生的一些社会问题的原因,学界已经有不少人做了分析。上述四个深层次的问题,哪个不跟我们财政体制连在一块呢?政府手中钱那么多,掌握了近

8万亿元的财税收入,加上各地政府的卖地收入和其他各种预算外收入,远远超过10万亿元!这么大个“盘子”,财政支出又不透明,政府官员的腐败大面积地发生而屡治不果,这不是缺少民主预算和财政透明的制度安排的一个必然结果吗?中国社会内部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难道不与这种财政体制有关?上面所说的当今中国社会的四大类问题,越来越强烈地告诉人们,我们的财政税收体制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了。财政体制改革,应该是当下和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根据“人民网”2010年6月23日的一篇报道,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与和平基金会共同制定的“失败国家指数”(FailedStatesIndex)的排序中,中国在全世界177个国家中排名一直甚靠前,从2007年到2010年间,中国大致排在前57名,远远先于印度、俄罗斯和越南,更先于一些发达国家。尽管人们可以批评和怀疑这个排名是否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就其该指数是按照12项指标来进行综合排序这一点来说,总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有一个过去3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10%的中国,在“失败国家指数”的排序中,在177个国家中竟排前57名,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和警醒?

把民主预算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切入点

既然未来中国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政府的财政体制和预算制度的改革,那么,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民主政治体制,就要把民主预算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切入点。具体说来,要从限制政府的征税权和预算开支开始,构建公开、透明、民主和法治的政府财政预算制度。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需要考虑修改我们的《预算法》以及宪法中有关政府征税权的条款,明确把“政府征税须征得纳税人所选代表的同意”以及“政府每一笔预算支出都要经纳税人选出的人民代表审议批准”这类保护纳税人权利的条款写进《预算法》和我们的宪法。当然,只在这些法律条文上做文章还远远不够。因为,预算民主的真正运作,在实质上要求“做实人大”。要“做实人大”,要政府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完全受人大代表实质性的审议和制约,还必须让这些人大代表能真正代表纳税人的权利、要求和意愿。这无疑又会牵涉到我们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和职能转化问题(如人大代表的专职化,等等)。这看来显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难度将会很大。但是,不管多难,不管多复杂,这些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素是不能缺少的,需要一点一点地增长。

概言之,从建立真正能约束政府征税权和从促使政府财政预算支出透明着手,修改《预算法》,同时修改宪法中关于税收的条款,把税收(宪)法定的原则写入宪法,明确纳税人的权利,从而“做实人大”,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均受民选代表的实际审议、约束和批准,这应该是未来中国宪政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条较为显见的逻辑链条。要做到这一点,显然还需要通过法学界、政治学界、财政学界、经济学界乃至社会科学各界和政府决策层之间的广泛对话,以形成一些改革的重叠共识。有了共识,我们才能起步,才能开始过“政治的民主化”这第二条河。

如何形成上述重叠共识?这就呼唤“新启蒙”。“新启蒙”的前提是要弄清我们自己的情

况,需要我们去研究西方近代的宪政史,去研究外国财政史、中国财政史,且通过广泛对话,先在启动政府财政体制改革问题上达成一些“重叠共识”。实际上,“新启蒙”,呼唤的是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

纳税人权利意识的觉醒

既然预算民主是未来中国宪政民主的核心和骨架,只有国人的“纳税人权利意识”觉醒了,我们才有望展开预算民主政治的建构。“纳税人权利意识”,并不光是指纳税人本人的个人意识,而且是指全社会的人(包括政府领导人、决策者和财税部门的政府公务员)对维护、尊重和保护纳税人权利的认识和意识。全社会的“纳税人权利意识”,现在看来至少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每一个纳税人个人来说,依法纳税,首先要明白和意识到个人不再是交“皇粮国税”,不再是通过个人的奉献来支援国家建设,而是与政府建立一种权利交换关系和契约关系:“我缴税给你,是要你为我提供法律、制度、安全保障和公共服务;我纳税养了你,你要为我们纳税人谋福利”(马克思也曾说过:“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娘奶”)。

第二,对于在政府财税部门工作的每个国家公务员来说,征税、收费,形式上是在完成上级交付的征税和收费任务和计划指标,而事实上却是从纳税人那里要取一种“无对价的给付”,即从纳税人那里要钱。

第三,对发改委的人来说,批项目、搞刺激经济的计划,是在花纳税人的钱,故不能只考虑高速度、大项目和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不能大手大脚地花纳税人的钱,而是要把钱尽量用到纳税人身上,尽量花钱为纳税人服务。

第四,对政府执政者来说,他们是用纳税人的钱来发工资,来管理整个社会的运作,因而不能只考虑经济增长速度,只考虑政绩,而是要花纳税人的钱为纳税人做事,为纳税人谋福利。

从上述四个方面看来,“纳税人权利意识”,并不仅仅是个纳税人个人的“维权意识”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对纳税人权利的时时意识、认识、尊重和维护问题。很显然,没有这个“纳税人权利意识”的“全社会的苏醒”,我们的财政制度改革就不可能起步,预算民主制度也不可能建立起来。

只有国人的“纳税人权利意识”觉醒了,民主预算制度的建设才有望起步,中国的宪政民主政治的建设才能真正开始。因而,在当下,我们呼唤的“新启蒙”,其首要任务之一是

唤醒国人的“纳税人权利意识”。■

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篇6

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党执政的根本目的是要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国家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因此,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就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用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执政必须最大程度地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协调与整合社会各种利益关系与社会力量,保证社会主义民主切实有效的实现,并为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行使民主权利提供根本保证。但是,由于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导干部理论水平不高、责任感不强、作风不端正、腐败现象较严重等等原因,直接危害了党的威信和党执政的成效。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把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作为基本立足点,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建立和健全民主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意识。

人民是国家的权力主体,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权力直接源于人民,因此,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基础和力量之源。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授权、拥护、支持,党才有强大的执政基础,也才能执好政。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牢记和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密切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疾苦,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实现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为此,党执政的各项工作都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现阶段,党能否做到执政为民,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使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也得到相应地提高,人民能够生活在一个安定、团结、富裕、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中。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党增强科学执政的能力,深入研究执政规律,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本领,按照科学的思想、理论、制度、方法来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努力克服市场经济内在的功能性缺陷对人民民主权利的侵犯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制约,使我国的社会发展保持健康、稳定的态势。这是保证人民民主权利实现的重要前提。

加强民主的制度化建设是党执政为民、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基础工程。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虽然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在根本制度上确立了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但在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等方面还缺乏一整套完备的制度、法规、程序;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贪污腐败、官僚主义、长官意志、暗箱操作等违背民主的现象,制约了社会主义民主化的进程。因此,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完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是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实现的有力保障。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不仅是完善党的内部事务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机制,而且为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真实享有奠定了组织基础。基层民主与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直接相关,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得到落实的最直接的途径。

依法执政是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一个基本方式。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党必须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通过法律途径实现党的正确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党的十六大报告也强调:“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加强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建设,首先是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在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以及党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其次,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树立法制观念,带头守法,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在全社会树立起守法的良好风气。最后,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加强对司法的监督,维护司法公正和执法严明也是党依法执政的一个重要环节。依法执政的目的就是要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对迈向民主法治社会的现代中国来说,依法执政是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选择。只有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限制任何个人、任何组织对公民民主权利的侵害。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防止滥用权力等腐败行为,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受侵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历史证明,一个被授予权力的人,总是面临着滥用权力的诱惑、面临着逾越正义与道德界线的诱惑。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公共权力的产生有其道德上的必然性,但公共权力的行使者若偏离了权力的公共属性,就会使公共权力转变为个人谋取私利的手段,成为凌驾于人民之上的力量,损害人民的民主权利。为防止权力滥用和权力异化,保证公共权力的人民属性,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十分必要。在我国,加强对权力进行监督的渠道是多样的,如国家机关监督、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但要确保监督的有效性,把人民赋予的权力行使好,保证其为人民谋利益的属性,关键在于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制度化、法律化(如建立和健全问责制、罢免制、审计监督制度等等)以及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主体地位及其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等等监督权利的真实性。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不容易,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更不容易,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以及人民群众不断高涨的民主要求,党还应当广开民智,保证和支持人民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的知情权与参与决策权,以确保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维护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地位,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使党真正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永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

纳税人权利保护研究 篇7

一、我国纳税人权利保护的意义

1. 增强纳税人的权利意识。

权利意识是指特定社会成员对自我权益和自由的认识及要求, 以及对他人认知和要求的社会评价, 它受传统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加强纳税人权利保护, 淡化“先义务”的印象, 让纳税人充分认识到自己拥有的权力, 感受“主人翁”的地位, 从而使我国的纳税人变被动为主动, 增强纳税意识, 配合好与税务机关的合作, 提高纳税效率。

2. 提高纳税人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为建设公共财政提供保障。

“公共财政”是指为满足公共需要而构建的财政运行机制。由于公共产品具有外部性, 容易导致“搭便车”, 故一般投资者不愿意对其投资, 这就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 而财政收入中又有90%以上来源于税收。加强纳税人权利保护, 增强纳税人的信任感, 可以使纳税人更为自觉地纳税, 为公共财政提供经济保障。

3. 有利于我国人权建设。

从当前国际大背景来说, 尊重和保护人权, 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潮流, 人权越来越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发生着重要影响。加强纳税人权利保护建设, 为我国民主建设添砖加瓦, 促进人权建设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我国纳税人权利保护存在的问题

保护纳税人权利如此重要, 但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纳税人权利保护却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没有专门的纳税人权利保护法, 缺乏纳税人权利保护体系。

在西方发达国家, 纳税人权利受到普遍重视, 不少国家公布了纳税人权利宣言或法案, 如日本1986年发表的《纳税者权利宣言》, 美国1988年制定的《纳税人权利法案》, 它们对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做了比较详细地阐述, 甚至直接以法律的形式要求各级税务机关执行。目前, 我国关于纳税人权利保护的条款只能散见于《宪法》及《税收征管法》中, 即便在《宪法》中, 也没有明确指出纳税人应有的的权力, 只能根据公民的基本权利进行推断。《税收征管法》中的设置对一些权利的实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使得纳税人权利难以实现。

2. 在税收法律关系中, 征纳双方的法律地位难以真正平等, 纳税人争取权利的代价高。

虽然《税收征管法》中规定了纳税人有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诉讼的权利, 但由于权利系统内部密切联系, 单纯的检举控告和行政复议不仅难以奏效, 纳税人反而可能遭受打击报复;即使纳税人在某一案件中胜诉, 税务机关也很可能在以后的征管工作中不断地为难纳税人, 使纳税人寸步难行。由此可见, 征纳双方地位平等仅限于形式, 纳税人依然处于弱势地位。

3. 存在把纳税人意识等同于纳税义务的误区。

在民主法治国家, 纳税人的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人民主权和宪法公民权加以体现, 不论是宪法、民法还是其他法律, 权利规定都处于主导地位。然而, 我国《宪法》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规定纳税的义务”, 却没有任何关于纳税人权利的规定, 这就给我们造成了一个误区——提到纳税人意识, 第一反应就是纳税义务, 而且这种误区存在于税收实践的众多领域。

三、纳税人权利被忽视的原因

1. 受传统税收文化的影响, 纳税人权利不受重视。

我国古代实行专制集权、法自君出的人治法制, 对统治者来说, 征税是天经地义的。他们对纳税人进行苛征暴敛, 几乎无纳税人权利可言。建国后, 几千年来积累形成的这种思想仍然作为一种潜在意识作用于征纳主体。此外,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特别重视集体主义的道德理念, 强调个人对集体的的责任和义务, 却很少强调社会对个人权利的界定和保护, 这种价值观念对我国当前的纳税人权利意识产生了很深的负面影响。

2. 纳税人维权环境差。

这里所指的环境主要是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制度环境主要指现有的法律法规中缺失一些纳税人权利实现的途径, 如《税收征管法》中规定了“纳税人超过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 税务机关发现后应立即退还”, 却没有规定如果税务机关不及时退还需要负什么样的责任;社会环境主要指纳税人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 一般通过与税务机关搞好关系来解决, 不敢用法律武器维权, 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现有的权利体系使得纳税人维权成本大,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纳税人总是不维权的大环境所致。

3. 纳税人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很多纳税人不知道如何维权。

在我国, 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数的3%左右, 而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却高达10%以上。在这样的文化背景条件下, 就单单读懂和领会税法条文, 对相当部分的公民来说都有一定困难, 更不用说充分利用相关条文来维护自身权利了。

四、纳税人权利保护的途径

1. 完善立法, 建立纳税人权利保护体系。

(1) 充实《宪法》对纳税人权利的规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纳税人的主体地位主要通过宪法公民权加以体现。因此, 要完善《宪法》中涉税内容的规定, 确立、充实纳税权利的宪法依据, 可以通过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充实我国宪法中有关国家税收的规定, 如明确纳税人的权力及其范围, 确定划分纳税人权利的原则等。

(2) 适时制定《税收基本法》。《税收基本法》作为税法中的母法, 是税法体系的主体和核心, 对各单行税法、法规的制定有统领、约束、协调的作用。我国的税收基本法由国家税务总局组织起草, 在当前的立法工作中, 应着重对存在分歧的税收基本法名称、适用范围、立法模式及税收基本法与税收征管法的关系等问题上达成一致。

(3) 制定纳税人权利保护法。《税收征管法》虽然对纳税人权利的内容做了比较详尽的规定, 但仍然不够具体、齐全。因此, 在完善各单行税法的同时, 可借鉴西方的经验制定专门的纳税人权利保护法, 明确纳税人的信息权、隐私权、税收监督权、税收筹划权、诉讼权等权利。

2. 完善税务行政复议制度, 建立流动税务法院。

我国的税收行政复议制度实行“一级复议原则”, 即税务行政复议权由引起争议的税务机关的上一级税务机关行使, 当事人不得越级提出复议申请。而在现实的任免中, 往往是低一级的税务领导来自高一级的税务局, 这就使得税务行政复议的公正性受到极大干扰。笔者认为, 可以借鉴《公司法》中的独立董事制度建立独立税务复议委员会制度, 委员会的全部工作资金及成员薪金由财政部直接拨款, 委员会成员应具备具有税收和法律的相关知识, 其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成员不在税务局任职, 且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其他规定, 具备担任税务复议委员会成员的资格等条件。

税法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性, 这导致涉税诉讼对专业技术性有较高的要求, 是我国当前的普通法院难以具备的, 因此有必要按照经济区域, 有针对、有重点的建立一个隶属于司法系统的税务法院。针对全国大量分散的案件存在, 可实行巡回审理制度, 在全国各地巡回审理案件。巡回税务法庭主要审理第一审税务案件, 二审则都由最高人民法院审理。

3. 提高税收征管人员的素质。

对税收征管人员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 加深其对税法精神实质的理解, 提高业务水平, 真正做好服务纳税人培养服务意识, 把税收法定主义落到实处, 尊重纳税人权利, 为纳税人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纳税服务, 建立和谐税收文化;同时, 加强对税务征管行为的规制与监督, 避免滥用职权, 侵犯纳税人的合法利益。

4. 完善税务代理制度。

税务中介机构独立于纳税人于税务机关之间, 可以帮助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 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 从而有效维护纳税人权益。但我国当前的税务实践工作中, 税务机关往往利用其行政职权过分干预税务代理机构的日常业务, 使得税务代理难以正常开展, 本该独立的中介机构无法独立。因此, 可通过建立健全税务中介机构的相关法律制度来规范税务代理业, 尽快地把税务代理的独立性、权利和义务、业务范围、法律责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为我国税务代理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充分发挥税务代理业对纳税人维权的积极作用。

摘要: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 纳税人权利长期被忽视, 成为制约我国税收实践发展的瓶颈, 本文分析了当前纳税人权利保护存在的缺陷及其原因, 并从立法、司法、税务机关、税务中介机构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途径。

关键词:纳税人,权利,途径

参考文献

[1]辛国仁:纳税人权利及其保护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2]刘剑文、熊伟:财政税收法.法律出版社第四版

[3]张守文:税法原理.第三版

[4]庞凤喜:我国纳税人权利问题研究.税务研究, 2002年第3期

[5]张永忠:析几个错误的税收观.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4年2月总第72期

纳税人权利保护理论分析 篇8

马克思曾说“税是喂养政府的奶娘”, “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税收为国家的维持和运转提供了生命的血源, 使国家得以存在和发展。纳税人权利就是一国国民在税收方面所享有的权利。寻求纳税人权利存在的依据, 国家与国民的关系问题应是一个首要的并能有所收获的路径。

在现代社会, 国民主权或者人民主权已经成为现代民主国家所普遍接纳的观念。国民主权理论认为国民全体为主权的所有者, 而行使主权的个人或机关则是受主权所有者的委托而行使其权力, 国家不过是一群自由民为了汇集起全部的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自由和财富而让渡部分个体权利, 以社会契约赋予其生存和生命, 以立法赋予其行动和意志, 以纳税赋予其血液所形成的政治结合体。在国家的征税权和国民的纳税义务方面, 国家是代表全体国民意志的自由团体, 所以维持国家及其活动的经费需要国民共同承担, 但国家征税应以国民的同意为前提, 并以国民的需要为使用方向。国民仅对符合这一前提条件的税收承担纳税义务。

据此, 国民权利中最重要的两项纳税人权利——国民纳税的同意权和国家税收支出的监督权得以确立。这两项权利还可以从另一个层面来求证, 国家既为民主国家, 则必以向国民提供各种服务并增进其福利为目的而存在, 即国家的职能是为国民提供公共服务。国家主权的观念要求公共需求的内容是国民意志的反映, 并通过民主的立法过程即政策形成的过程决定, 这一决定过程就是国民征税同意权实现的过程。另一方面, 国家的存在根据决定了国家课税的目的在于支付为提供公共服务而需要的经费。为保障这一目的的实现, 也为了保障国民征税同意权不致落空, 国民应享有对国家税收支出的监督权。

二、经济学角度分析

公共物品的理论是税收存在的经济学依据。所谓公共物品是指某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会降低其他消费者对该物品的消费水平的物品。不仅指物质产品, 还包括各种公共服务、无形产品和精神产品, 政府的政策、制度、法令等等都是公共物品的表现形式。它具有效用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 它的这三个特性使其成为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 只能由作为公共部门的政府来提供。

国民主权理论已论证了国家没有能力靠自己提供公共物品, 必须依赖纳税人缴纳税款来补偿公共物品的支出。可见, 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才产生现代国家职能, 国家提供公共物品的职能又引发了财政需要, 财政需要促生了国民的纳税义务。它决定了相应主体应该享有不同的税收权利。国家享有征税权和用税权, 而国民享有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请求权, 作为公共物品的消费者理应享有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请求权的同时还对公共物品的种类和规模享有决定权。国家税收的根据决定了税收收益必须用于公共物品的开支, 而不是任何其他私利的支出。纳税人据此享有仅承担合乎公共物品支出范围的税收负担的权利和税款使用的监督权。

公共物品理论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税收的本质在于为国家的公共财政提供财源以满足纳税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国家的征税权力并不是税收法律关系的起点和核心, 纳税人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才是国家征税权存在的本源, 故从根本上纳税人与国家具有平等的关系, 纳税人不仅是义务的主体也是权利的主体。

三、法学角度分析

在现代法治国家, 纳税人无论是基于国民主权、还是基于公共物品理论所享有的相应权利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法治的核心问题在于确立法律的最高权威, 不仅个人与个人之间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 政府与人民在法律面前也同样处于平等的地位。政府的权力受法律的限制, 人民的自由受法律的保障。人民的权利与义务均由法律规定, 政府机关除非根据法律不得剥夺人民的权利加重人民的义务与负担。

1、权利与义务理论

权利和义务是法学领域的两个基本范畴, 不仅是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 还是法律关系、法律责任的基础元素。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权利与义务相互联系, 对立统一, 互为对方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 权利和义务也是相互包含的, 权利的界限就是义务的范围, 主体既不能超越权限行使权利, 也不必承担超出范围的义务。

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同样适用于税收法律关系的纳税人权利和义务之中, 纳税人的权利须以纳税人义务的存在为前提, 纳税人行使权利须以履行纳税人的法定义务为条件, 而且要在义务的范围内行使权利。只有履行法定义务, 纳税人才以享有权利, 纳税人享有权利也必须履行应尽的义务, 一旦纳税人承担了义务就应该享有相应的权利。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密切联系, 不可分割, 统一于特定的税收法律关系中。长期以来都强调“纳税人义务”和“税收义务论”与权利义务对立统一是相矛盾的, 没有不享有权利的义务, 也没有不负担义务的权利。

2、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

税收法律关系是税法学的基本范畴, 它的性质一直是学术争论的中心, 在重多的观点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是“权力关系说”、“债权债务关系说”、和“二元关系说”。

(1) 权力关系说

德国的传统行政法学派认为:税收法律关系是依托财政权力而产生, 国家或地方团体享有优越于人民的权力, 而人民必须服从这种权力。在税法领域, 课税权的形式必须遵循税收法律——课税决定——征收措施——税收罚则的形态。

(2) 债权债务关系说

该说将税收法律关系定位于国家对纳税人请求履行税收债务的关系, 国家与纳税人的关系是法律上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关系, 这种税收法律关系是“公法”上的债权债务关系。税收债务是一种法定债务, 纳税义务不依课税处分成立, 而以满足课税要素而成立。

(3) 二元关系说

这种观点是日本税法学界的通说, 其代表人物是金子宏。他认为:权力关系说和债权债务说的着眼点不同, 前者主要就税收征收程序论述, 而后者则主要着眼于纳税人对国家的税收债务来论述问题。税收法法律关系最基本的内容是国家对纳税人请求所谓税收这一金钱给付的关系, 所以把它作为基本的原理性的债务关系来把握, 其理由十分充分。税收法律关系中包括各种类型的法律关系, 只能理解为有些属于债务关系, 有些属于权力关系。

目前, 我国税法学界对于税收法律关系性质的定位仍然存在分歧, 但大部分学者赞成“公法上的债权债务说”。人民 (通过代议机关) 与国家达成意思表示一致, 从而订立契约 (宪法及税法) , 一国之民众转让自己部分财产权利以构成国家之财政收入, 从而供国家组织“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之所需。国家与人民之间由此建立税收债权债务关系:人民因纳税即对税收债务的偿付获得要求并享有公共产品的权利;国家因征税即税收债权的满足负有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需要的义务。由于债务关系说主张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与人民在租税法律关系中具有对等地位, 而纳税人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故应强调保护纳税人权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9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342.

纳税人权利的保障 篇9

随着经济发展, 各国开始对纳税人权利保护意识不断提高, 而纳税人合法权利保护也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虽然纳税人权利保护研究较多, 但是很多研究者只进行了定性研究, 却未对纳税人保护权利进行经济学分析。本文将从公共经济学角度出来, 对现阶段纳税人权利保护进行深入研究。

二、公共经济学下纳税人权利保护存在问题

(一) 税收立法方面

首先, 从现阶段我国纳税人权利保护立法来看, 其立法中虽明确规定纳税承担着缴税义务, 但纳税人权利保护相关的法律提及也较少。其次, 在纳税人权益保护过程中, 由于纳税人长期在分配理论与纳税义务影响下, 导致纳税人在权利保护立法中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不高。再者, 在税收立法中, 纳税人未能真正参与其中。主要是受到分配理论与税收权利观念影响, 导致纳税人具有根深蒂固的义务纳税思想, 而立法者则认为税收是一种分配形式, 纳税人无需参与税收立法。

(二) 税款征收方面

其一, 权力滥用问题较为严重。有些税务人员认为征税权力比纳税权利高, 滥用职权, 并常常出现人情税或者关系税等现象。有些征税机构在承受巨大的征税压力下, 实施不合理征税方法, 使纳税人合法权利受到侵害[1]。其二, 知情权受影响。目前政府信息与纳税人信息存在明显的不对称现象, 主要是征税机构能够对税收法规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能够及时获取税收信息, 为了获取更多利益, 减少耗费成本, 征税机构未能主动向纳税人公开税收信息, 严重侵犯纳税人的知情权。

(三) 税款使用方面

首先, 政府在供应公共产品上的信誉度较低。在税收契约中明确规定, 纳税人义务缴纳税款后, 政府可向纳税人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但是从目前公共产品供给中, 政府无法兑现承诺, 纳税人也无法使用公共产品。其次, 由于不同地区, 在经济发展、经济政策及社会制度上存在差异, 所以在公共产品使用上有一定的差异, 主要表现教育体制、户籍制度、医疗保障等方面。再者, 在税收使用上的监督较为缺乏。在税收使用过程中, 纳税人能够行使监督权, 以确保自己上缴税款得到合理使用, 政府能够依法供给公共产品,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但是现今很多纳税人在税款使用上的监督权基本不存在, 对政府所供给的公共产品不了解, 税款使用监督权毫无实际意义。

三、完善我国纳税人权利保护体系的对策

(一) 加强我国税收立法工作

在税收立法阶段, 纳税人权利保护主要体现在:其一, 做好立法规划工作。通过明确纳税人和政府法律关系, 对纳税人合法权利保护相关立法进行完善, 做出明确的权利保护法律规定, 完善税收体系, 使纳税人合法权利得到有效保证。其二, 加大纳税理念教育宣传力度, 以转变纳税人纳税观念, 提高纳税人对自身合法权利进行保护的意识, 积极参与到权利保护立法活动中[2]。其三, 提高纳税人在权利保护立法中的积极性。当纳税人合法权利未能得到法律保护情况下, 纳税人对缴税义务容易产生误解, 认为是国家剥夺了公民丝攻财产。所以, 做好税收立法工作, 将纳税人合法权利保护纳入宪法中, 并加强纳税教育工作, 提高纳税人对缴税义务的认识和理解, 才能有效提高纳税人在税收立法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对完善我国税收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 建立和健全税款征收机制

首先, 建立税务信息系统, 为纳税人提供优质的涉税信息服务, 使纳税人在征税中的知情权得到有效保护。通过在地区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纳税人可进行涉税信息咨询, 同时要不断更新税务信息服务技术, 优化税务信息管理体制。再者, 开展免费税收培训活动, 提高纳税人对税收认识, 使纳税人知情权利保护得到有效实现。其次, 规范税务执法程序。在税收过程中, 执法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税务执法程序, 若违反税务执法程序, 应给予适当惩罚, 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税务执法要点有:保证征税依据与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 以使纳税人合法权利得到保护, 促进税务执法规范性, 杜绝腐败现象;实行回避制度, 以避免人情税、关系税等现象的产生, 保证税收公平公正;采取惩罚制度, 对执法人员在税收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进行相应处罚, 以减轻纳税人合法权利侵害程度。

(三) 充分发挥税收使用监督权

首先, 发挥人大在税收使用中的监督职能。通过健全我国预算法律制度, 对预算进行硬化约束;提高人大在预算过程中的决策权, 保证国家预算编制与实施与纳税人合法权利保护相适应;对国家预算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以确保预算的科学合理性[3]。其次, 提高政府机构在公共支出放慢的透明、公开程度, 并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发布信息, 而纳税人可通过各种网络方式行使监督权力, 使纳税人在税收使用中的监督权得到保护。再者, 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机制, 使纳税人能够享用公共产品使用权, 纳税人合法权利得到维护和保障。

四、结语

从现阶段我国税收制度来看, 纳税人权利保护问题较为突出, 这就要求税收立法人员, 必须掌握我国纳税人权利保护存在问题, 并采取有效的完善措施, 以健全税收制度, 使纳税人合法权利得到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朱玉萍我国纳税人权利保护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 2010, (08) :76-80.

[2]钟志辉.论我国纳税人权利保护税收立法之完善[D].暨南大学, 2010, 5 (06) :87-90.

创业者的纳税权利分析 篇10

关键词:创业者,纳税权利

微观层面上纳税人权利

根据我国《税收征管法》及《征管法实施细则》, 我国纳税人及扣缴义务人主要有以下权利:

1. 知悉权

《税收征管法》第八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权向税务机关了解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及与纳税程序有关的情况”。当纳税人对企业税收方面政策、法规不了解、不清楚时, 可向税务专管员或税政部门咨询, 税务人员有义务向纳税人讲解有关税收法律、法规。

2. 延期申报权

延期申报是指纳税人及扣缴义务人不能按照税法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或扣缴税款申报。根据《税收征管法》第二十七条和《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七条及有关法规的规定, 纳税人及扣缴义务人不能按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的, 经县以上税务机关核准, 可以延期申报。当企业遇到不可抗力或财务处理上的特殊情况会导致无法按期办理纳税申报时, 可在报送期内提出报告申请延期, 这样不但为企业赢得了时间, 而且避免了税务处罚。

3. 延期纳税权

《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纳税人因有特殊困难, 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机关、地方税务机关批准, 可以延期缴纳税款, 但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纳税人在批准延长的期限内缴税, 税务机关不得加收滞纳金。因此当纳税人遇到不可抗力或当期货币资金在扣除应付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后不足以缴纳税款等情况的, 完全可以依法申请延期纳税。

4. 依法申请减免权

我国税法中有大量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涉及行业优惠、地区优惠、产品优惠、时期优惠、人员优惠等等, 纳税人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按照规定的要求和程序, 有权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减免税, 税务机关应按规定办理。例如, 国发[2011]16号规定, 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 (含3万元) 的小型微利企业, 其所得按减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这就是说应届大学毕业生创办的小型微利企业, 今年可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

5. 多缴税款申请退还权

纳税人因财务数字计算错误或对税法相关规定理解有偏差等原因导致的多缴税款, 税务机关发现的, 应当立即退还税款, 纳税人自结算缴纳税款之日起三年内发现的, 可以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 税务机关查实后应如数退还。

6. 索取收据、清单权

税务机关如果对纳税人采取扣押、查封商品、货物或房地产、现金、有价证券等其他财产时, 必须向纳税人开具收据和清单, 不得扣押纳税人个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维系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税务机关须将相关财务资料带走核查的, 也应出具详细清单。税务机关不出具收据、清单的, 纳税人有权拒绝履行相关义务。

7. 要求承担赔偿责任权

税务机关如果对纳税人采取扣押、查封商品、货物、冻结银行存款或其他财产行为不当给当事人造成经济损失的, 或纳税人在规定的期限内缴清税款但税务机关未及时返还财产的, 纳税人有权要求税务机关承担赔偿责任。

8. 拒查权

税务人员依法对企业进行税务检查时, 应主动出示税务检查证。纳税人对其证件进行核查无误后方可提供相关财务资料。否则, 纳税人有权拒绝税务人员进行检查。拒查权可以有效防止税务人员假公济私的个人行为。

9. 拒付权

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时, 必须向纳税人出具正式的收据, 不得以相关的餐票、购物发票等代替正式收据或不出具任何收款凭证、变相收贿。否则, 纳税人有权拒绝支付罚款并可向上级税务机关举报。拒付权赋予了纳税人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监督、约束税务机关严格执法的责任。

10. 保密权

税务人员在依法行政过程中掌握了纳税人大量的财务资料和企业信息, 这些信息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得到, 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多麻烦甚至灾难, 因此纳税人有权要求税务人员对其资料、信息保密, 对企业的相关资料保密是税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如果纳税人有证据表明因税务人员泄密导致自己利益受损, 纳税人可以依法要求相关责任人赔偿。

11. 申请复议和提起诉讼权

纳税人与税务机关发生争议, 或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强制措施等不服时, 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按照规定的程序向上级税务机关申请复议或依照《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向上级税务机关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间如果税务机关对纳税人造成经济损失, 纳税人可要求税务机关承担赔偿责任。税务行政诉讼一方面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也是监督税务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构建和谐的税企法律关系。

12. 申请举行行政处罚听证权

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行政处罚不服时, 可以申请举行行政处罚听证会。举行行政处罚听证会, 对纳税人可以实现知情权, 明白实施行政处罚使用的法律依据是否准确、程序是否合法、处罚是否得当, 对于税务机关的行政处罚能否变更等等。

13. 控告、检举权

《税收征管法》第八条第五款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权控告和检举税务机关、税务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 第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检举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 (下转第45页) (上接第46页) 的行为。收到检举的机关和负责查处的机关应当为检举人保密。”。当税务人员违反法律规定或职业道德侵害纳税人利益时, 纳税人可以向上级税务机关或纪检部门进行举报, 触犯刑法的可以直接向司法机关进行举报。

14. 索取完税凭证权

纳税人缴纳税款后, 税务机关必须依法为纳税人开具完税凭证, 作为缴纳税款的依据。索取纳税凭据是纳税人的权利, 不但可以作为履行义务的证明, 而且保证自身权益不受侵害。

15. 委托税务代理权

纳税人可以委托注册税务师、注册纳税筹划师代为办理各项涉税事宜。实行税务代理制, 由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化服务, 可以大大减轻纳税人的工作量, 减少税务核算中的差错, 提高办税质量和效率, 可以起到节约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的双重效果, 纳税筹划师代理税务案件已成为有效解决企业税务问题的有效途径。

宏观层面上纳税人权利

从宏观层面分析纳税人权利, 是从纳税人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出发, 主要体现基于我国的税收基本法、其他各单项法甚至宪法等法律中纳税人权利。从纳税人权利的保护来源看, 宪法是一个国家纳税人权利的本源, 它不仅包括涉税条款以及那些明文列举的公民基本权利, 而且宪法所确认的基本原则和蕴涵的基本法理如民主、法治、监督和人权保障, 这些都是纳税人权利得以衍生和扩展的基本渊源, 更是纳税人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依据。

因此, 创业者应树立维权观念, 以宪法和其他基本法中所规定的权利条款为准绳, 掌握并运用税法中的各项权利规定, 切实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会对监督税务执法、加快社会法制化进程、构建和谐税企关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新征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9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国务院令[2002]362号.

[3]《关于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09年第1号.

[4]《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

[5]杨默如, 尹淑平.创业环节的纳税筹划思考—如何依靠税务战略赢在起跑线上[J].税务与经济, 2009 (01) .

纳税人权利的保障 篇11

一、纳税申报环节征纳双方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一)征纳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基本解析

现代税收理论认为,税收是纳税人与政府之间的一种互利关系,纳税人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而向政府纳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而向纳税人征税。因此,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纳税人与征税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各自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其权利与义务相对等。进一步说,权利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应有权利,即按照平等正义的原则,权利主体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应当享有的权利;二是法定权利,即通过法律规定赋予权利主体的权利,这种权利十分明确而具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三是实际权利,即权利主体实际享有的权利,它可能大于或小于应有权利和法定权利。同样,义务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应有义务,即按照平等正义的原则,义务主体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应当履行的义务;二是法定义务,即通过法律规定施加于义务主体的义务,这种义务十分明确而具体,义务主体应当严格履行;三是实际义务,即义务主体实际所履行的义务,它可能大于或小于应有义务和法定义务。

(二)纳税申报环节征纳双方的应有权利和义务

纳税申报(Tax Declaration)是税收征收管理的重要环节,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是当前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基础。在纳税申报环节,纳税人和征税人各自应当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义务。

1. 从纳税人角度来看,其在纳税申报环节至少应当享有以下基本权利:

(1)纳税申报方式选择权。《征管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直接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也可以按照规定采取邮寄、数据电文或者其他方式办理上述申报、报送事项。(2)延期申报权。《征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不能按期办理纳税申报或者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的,经税务机关核准,可以延期申报。经核准延期办理前款规定的申报、报送事项的,应当在纳税期内按照上期实际缴纳的税额或者税务机关核定的税额预缴税款,并在核准的延期内办理税款结算。可见,纳税申报方式选择权和延期申报权既是纳税人的应有权利,同时也是法律赋予纳税人的法定权利。(3)纳税申报修正权。即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期限内,发现纳税申报内容有误的,应当允许其进行更正申报或补充申报。纳税申报修正权属于纳税人的应有权利,但是尚未得到我国法律的确认,不属于纳税人的法定权利。

在纳税申报环节,纳税人的基本义务即依法进行纳税申报的义务。《征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纳税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如实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征管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规定:纳税人在纳税期内没有应纳税款的,也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纳税人享受减税、免税待遇的,在减税、免税期间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纳税申报。可见,依法进行纳税申报既是纳税人的应有义务,同时也是其法定义务。

2. 从征税人角度来看,其在纳税申报环节至少应当享有以下基本权利:

(1)延期申报核准权。征税人应当对纳税人提出的延期申报申请资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予以核准,并确定纳税人是按照上期实际缴纳的税额还是按照征税人核定的税额预缴税款。按照核定税额预缴税款的,征税人应当对纳税人的预缴税款数额进行核定。(2)逾期申报处罚权。《征管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或者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和有关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这两项权利既是征税人的应有权利,同时也是其法定权利。

在纳税申报环节,征税人至少应当履行以下基本义务:(1)为纳税人纳税申报提供基本条件。为纳税人提供直接上门申报、邮寄申报、数据电文申报等多元化纳税申报方式,为纳税人纳税申报提供优质服务。(2)接受纳税人纳税申报并对纳税申报资料进行形式上的审查。

二、纳税申报环节征纳双方权利义务的“错位”

(一)征纳双方权利与义务“错位”的理论分析

应有权利和法定权利并不等同于实际权利,应有义务和法定义务也不等同于实际义务。在税收征纳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可能存在“错位”,权利主体的实际权利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应有权利和法定权利,义务主体的实际义务同样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应有义务和法定义务。具体来说,在税收征纳实践中,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错位”的主要形式有四种:一是权利“越位”,即权利主体实际权利过大,包括实际权利大于应有权利,也包括实际权利大于法定权利;二是权利“缺位”,即权利主体实际权利不足,包括实际权利小于应有权利,也包括实际权利小于法定权利;三是义务“越位”,即义务主体实际履行的义务过多,包括实际义务大于应有义务,也包括实际义务大于法定义务;四是义务“缺位”,即义务主体实际履行的义务不足,包括实际义务小于应有义务,也包括实际义务小于法定义务。

(二)纳税申报环节征纳双方权利义务“错位”的具体表现

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由于纳税人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而征税人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因此按照通常理解,纳税人一般是权利“缺位”和义务“越位”,即纳税人实际享有的权利不足而履行了过多的义务,征税人一般是权利“越位”和义务“缺位”,即征税人实际享有的权利过多而履行的义务不足。但是,在税收征纳实践中,同样也存在纳税人权利“越位”而征税人权利“缺位”、纳税人义务“缺位”而征税人义务“越位”的情况。从纳税申报环节来看,征纳双方权利义务“错位”的具体表现为:

1. 纳税人权利“缺位”与征税人权利“越位”,征税人权利侵犯纳税人权利。

从纳税人的角度来分析,包括两种情况:(1)纳税人法定权利“缺位”。即纳税人的某项应有权利虽然得到了法律的确认而成为其法定权利,但是由于征税人权利“越位”即征税人妨碍纳税人行使该项法定权利,从而导致纳税人无法真正享受该项法定权利。如上所述,纳税申报方式选择权既是纳税人的应有权利,也是纳税人的法定权利。但是,在税收征纳实践中,征税人常常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纳税人对纳税申报方式的选择,甚至强制纳税人选择某种特定的纳税申报方式,从而使纳税人无法真正享受自主选择纳税申报方式的权利。如部分地区税务机关为了推行网上纳税申报方式,要求距离税务机关办税服务大厅很近的纳税人也必须采用网上申报方式,而这些纳税人主观上更倾向于采用对其更为便捷的直接上门申报方式,这实际上就是征税人权利对纳税人权利的侵犯。(2)纳税人应有权利“缺位”。即纳税人应当享有某项权利,但该项权利并没有得到法律的确认,从而纳税人实际上无法享受到该项权利。如上所述,纳税申报修正权是纳税人的应有权利,但是这一权利目前并没有得到我国法律的确认,从而纳税人无法享受该项权利。

2. 纳税人义务“越位”与征税人义务“缺位”,征税人义务转化为纳税人义务。

在税收法律关系中,纳税人的义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给付义务,即纳税人向征税人缴纳税款的义务;二是作为义务,即为实现给付义务所设定的纳税人应当做哪些事和不做哪些事的义务(1)。从纳税申报环节来看,纳税人的应有义务是依法进行纳税申报,而征税人的应有义务则是为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提供条件,也就是说,纳税人在纳税申报环节的义务只限于“作为”义务,不应存在任何形式的“给付”义务。但是,在税收征纳实践中,纳税人在纳税申报环节为履行纳税申报义务常常需要缴纳各种费用,如选择网上申报方式的纳税人需要向网络运营商、网上申报软件开发维护单位缴纳一定的费用,纳税人在履行“作为”义务的同时,必须额外履行一定的金钱“给付”义务,才能完成纳税申报的过程。也就是说,由于征税人义务的“缺位”即征税人没有为纳税人纳税申报提供应有的条件,致使纳税人义务“越位”即纳税人必须额外履行缴纳一定费用的义务,从而本来应当由征税人履行的义务转化为由纳税人来履行。

3. 纳税人权利“越位”与征税人权利“缺位”,征税人权利让位于纳税人权利。

延期申报权是纳税人的应有权利和法定权利,同时也是纳税人的实际权利。《征管法》赋予符合条件的纳税人以延期申报权是法律科学性、严肃性与灵活性的体现,但是该项权利可能被纳税人滥用而成为其拖延缴纳并占用国家税款的手段。征税人在行使延期申报审核权时可能存在两种“缺位”:一是怠于行使延期申报核准权,对不符合延期申报条件的纳税人也准予其进行延期申报;二是怠于行使预缴税款核定权,简单地要求纳税人按照上期实际缴纳的税额预缴税款,并没有结合纳税人本期实际经营情况来确定预缴税额。这样,当纳税人本期经营情况大为改善、本期应纳税额远远大于比照上期税额的预缴税款时,纳税人就可以推迟一部分税款的缴纳,而按照现行规定,征税人对纳税人超过预缴税款而推迟缴纳的这一部分税款并不加收滞纳金,从而延期申报就成为了纳税人拖延缴纳税款的手段,造成国家税款被占用。这实际上是征税人怠于行使权利造成纳税人对权利的滥用,征税人权利让位于纳税人权利。

4. 纳税人义务“缺位”与征税人义务“越位”,纳税人义务转化为征税人义务。

在纳税申报环节,纳税人的义务是依法进行纳税申报,而征税人的义务则是为纳税人纳税申报提供条件、接受纳税人的纳税申报并对申报进行形式上的审核。在税收征纳实践中,纳税人义务“缺位”主要表现为纳税人不依法进行纳税申报,尤其是未按照规定的时限进行纳税申报。在纳税人不依法按时进行纳税申报的情况下,作为目前税收征管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征税人的申报率必然受到影响,征税人为了提高申报率,必然出现两种“越位”:一是催报催缴,即在申报期结束之前,征税人将大量的精力用在催报催缴上。应当说,提醒纳税人依法按时进行纳税申报也是纳税服务的一项内容,但是如果征税人将过多的管理资源浪费在催报催缴上,不但会使纳税人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纳税人依法自觉申报纳税的意识,而且必然影响到征税人其他税收管理事项的有效性。根据笔者对基层税务机关的调研,每月税收管理员用在催报催缴上的时间占其工作时间比重的20%~30%,在当前纳税户多而税务机关管理资源紧张的情况下,管理员根本无暇按照《税收管理员制度》规定的工作职责开展税收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二是行为扭曲,即在催报催缴无效的情况下,迫于征管质量考核的压力,出现了征税人代替纳税人进行零申报、甚至用自己的资金为纳税人垫付税款的情况,以提高征税人申报率指标的考核分值。纳税人义务的“缺位”与征税人“义务”的越位,致使本该由纳税人履行的纳税申报义务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了征税人不得不履行的申报纳税提醒义务、甚至导致征税人的行为扭曲。

三、纳税申报环节征纳双方权利义务的规范与“归位”

纳税申报环节征纳双方权利义务“错位”的不同形式带来了不同的后果。从根本上说,纳税人权利的“缺位”和征税人权利的“越位”、纳税人义务的“越位”和征税人义务的“缺位”,都是对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侵犯;而纳税人权利的“越位”和征税人权利的“缺位”、纳税人义务的“缺位”和征税人义务的“越位”,则都是对征税人依法征税权的挑衅。因此,按照平等、正义、法定的原则,对纳税申报环节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调整,使其各自“归位”,是规范税收法律关系、实现征纳和谐的重要环节。

(一)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实现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归位”

现代税收理论对税收本质认识的基本立足点是征纳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从而其权利和义务也应当是对等的。在税收征纳实践中,针对征纳双方权利义务的“错位”,应当切实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从两个方面加以调整:一是完善税收立法体系,使法定权利逐步接近于应有权利,法定义务逐步接近于应有义务;二是完善税收执法体系,使实际权利逐步接近于法定权利,实际义务逐步接近于法定义务。通过这两方面调整,使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实际权利和实际义务逐步接近于按照平等、正义原则确定的应有权利和应有义务,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得以“归位”,从而实现征纳双方权利义务的平衡对等和征纳关系的和谐运转。

(二)调整纳税申报环节不利于纳税人的权利义务“错位”,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一是针对纳税人权利“缺位”与征税人权利“越位”的问题,应依法严格限制征税人权利,防止征税人权利侵犯纳税人权利。自主选择纳税申报方式是纳税人的法定权利,应严格限制征税人对纳税人纳税申报方式自主选择权的干扰,确保纳税人实际享受到该项法定权利;纳税申报修正权则是纳税人的应有权利,应通过立法将纳税申报修正权确定为纳税人的法定权利,并保证纳税人实际享受到该项权利。二是针对纳税人义务“越位”与征税人义务“缺位”的问题,应督促征税人全面履行应有义务,防止征税人义务转化为纳税人义务。为纳税人纳税申报提供条件是征税人在纳税申报环节的应有义务,纳税人的义务只限于依法进行纳税申报,不应附加任何金钱“给付”义务,对于网上申报专用网络使用费、网上申报软件的开发维护费等各项费用,应由征税人支付并免费提供纳税人使用。

(三)调整纳税申报环节不利于征税人的权利义务“错位”,捍卫征税人的依法征税权

在倡导和谐社会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优化纳税服务、促进征纳和谐成为税务机关的工作重心,纳税人权利“缺位”与征税人权利“越位”、纳税人义务“越位”和征税人义务“缺位”等损害纳税人合法权益的问题日渐得到重视,限制征税人权利、保障纳税人权利成为处理征纳双方法律关系的主流。但同时应当指出,虽然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接受公共财政理论的税收利益交换说,但是税收所具有的报偿性是一般的、非对等的,其表现形式仍然是对私人财产权利的剥夺,纳税人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主观上具有逃避履行纳税义务的动机。因此,针对纳税人权利“越位”和征税人权利“缺位”、纳税人义务“缺位”和征税人义务“越位”的问题,捍卫征税人的征税权、确保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这一主题,即使在倡导优化纳税服务、促进征纳和谐的背景下,也永远不会过时。

具体来说,在纳税申报环节,一是针对纳税人权利“越位”与征税人权利“缺位”的问题,应确保征税人依法严格行使权利,防止征税人权利让位于纳税人权利。征税人应依法严格行使延期申报核准权,防止延期申报成为纳税人拖延缴纳税款、占用国家税款的手段。当纳税人本期应纳税额远远大于比照上期税额的预缴税款时,征税人在审核延期申报时,应结合纳税人本期经营情况来确定预缴税额,对于经营情况变动大的,应合理核定预缴税额,以维护国家税收权益。二是针对纳税人义务“缺位”与征税人义务“越位”的问题,应改进征管质量考核评价方法,防止纳税人义务转化为征税人义务。建议取消征管质量考核指标中对于申报率的考核,改为对纳税人逾期申报处罚率的考核,即考核对逾期申报的纳税人是否按规定进行了处罚,既可以督促纳税人依法按时履行纳税申报义务,使纳税人养成依法自觉申报纳税的良好习惯,又能防止征税人迫于申报率考核的压力带来的管理资源浪费和行为扭曲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国强.中国税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刘剑文.纳税申报与纳税人权利保护——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解读[J].中国税务,2007,(2).

[3]王姝君《.论纳税人权利保障与个税自行纳税申报遇冷[J/OL].http://www.cftl.cn/show.asp?c_id=24&a_id=6811,2007-07-24.

[4]王建平.纳税人权利保护与政府征税权之制约[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4).

上一篇:一体化生产下一篇:个性化的演示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