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运行安全

2024-10-19

城镇运行安全(精选11篇)

城镇运行安全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告

第1300号

现批准《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为行业标准, 编号为CJJ 68—2016, 自2017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 第3.1.4、3.1.5、3.3.4、3.5.11、3.8.7、4.1.2、4.1.7条为强制性条文, 必须严格执行。原《城镇排水管渠与泵站维护技术规程》CJJ 68—2007同时废止。

本规程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6年9月5日

城镇运行安全 篇2

城镇污水处理厂COD减排量核算涉及的主要参数有日污水处理量,污水处理厂运行天数,进、出水COD浓度等。这些参数要通过对现场水量核查、水质核查和运行状况核查3个方面来确认。水量核查包括进水水量核查和出水水量核查;水质核查包括进水水质核查和出水水质核查;运行状况核查包括活性污泥核查、溶解氧核查、气水比核查、氧化还原电位核查、电耗量核查等。核查要点分别如下:

一、水量核查

水量核查包括对进水水量和出水水量的核查。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中对污水处理厂COD减排量核算并未规定使用进水水量还是出水水量,但在实际核算时建议按出水水量进行计算。除重点核查出水水量外,还应对进水水量进行核查(核查进水水量的目的一是对出水水量进行校核,二是对是否存在非正常超越偷排等情况进行判定)。

(一)进水水量核查

1.查台账资料

(1)查设计文件

城镇污水处理厂均有其明确的设计进水水量。通常情况下,污水处理厂实际进水水量应不大于最大设计进水水量(设计规模乘以变化系数K,一般K取1.1~1.3;如设计规模为3万吨/日、设计变化系数K为1.2,则实际进水水量通常不会超过3.6万吨/日),如果进水量长期超过设计规模甚至最大设计进水水量,那么数据就很可能不真实。

(2)查验收材料

验收材料包括污水处理厂验收材料和污水收集管网验收材料两部分。污水处理厂验收材料要重点查阅进水水量、污水构成(即纳管的工业污水情况及所占比例)等。管网验收材料要重点核查管网长度、收水范围、服务人口(《细则》规定,按照服务人口计算污水水量时人均综合排水量取80升/日~180升/日,由于各地区这一系数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现场核查时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取用)和提升泵站等。

2.查流量计

流量计的计量包括对瞬时流量和对累计流量的计量。核查时一是根据瞬时流量计显示流量,同时查阅中控室进水水量历史曲线,对照近期每天进水量变化规律,估算日进水量;二是根据累计流量计显示流量除以对应的时间计算得出日平均进水水量。用累计流量核查进水水量要与中控室进水水量历史曲线进行校核。

3.查超越管溢流

多数污水处理厂设置有超越管,要根据超越管位置进一步核查确认进水水量。超越管设置有的位于进水提升泵的集水井中,有的位于生化池前的分配井中,个别污水处理厂在这两个位置都设置了超越管。如流量计位于超越管前,且超越管阀门开启,核算时要扣除溢流部分的水量;如流量计位于超越管后,则流量计读数就是实际进水水量。

4.查其他重复计算的水量

个别污水处理厂为了增加进水水量将处理后的部分废水通过管

道重新输入进水流量计前,重复计算进水水量(此项要重点核查,特别是对于以进水水量作为COD减排核算依据的污水处理厂)。另外,污水处理厂污泥压滤废水会重新进入污水处理系统,部分污水处理厂这部分废水经过进水流量计重新计入进水水量(此项数量很少,目前核查核算时都没有核减,但在考虑水量平衡时,要把此项纳入计算)。

5.查中控室相关设备运行记录

(1)查水泵运行时间和水泵流量,用运行时间乘以水泵流量计算得出进水水量。(2)查集水井液位、进水提升泵电流和扬程,并将之和进水量曲线对照,判定进水水量记录是否准确。

核查方法一是对照提升泵电流曲线和进水量曲线,两条曲线应该有同步同向变化,即同时增大或减小(对于带变频调速的提升泵,则比较其运行频率和进水量是否同步同向变化)。二是对照集水井液位曲线、提升泵扬程曲线、瞬时流量变化曲线逻辑走势,推算水泵流量。一般规律是集水井液位增加,提升泵扬程减少,流量增大。如集水井中液位明显上升,而进水量没有明显变化则推断可能存在超越偷排;当集水井液位降低时,提升泵实际扬程增大,流量减少。现场可以检查开几台泵、流量是多少(泵的流量用总流量除以泵运行台数),再调阅历史数据,对照流量和设备运行台时进行核对。

(二)出水水量核查

1.查流量计

参考进水水量核查办法,核算出水水量。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污水处理厂出水流量计前还有其他废水(如超越废水等)排入,在现场要

详细核查,对未经处理的废水根据实际情况核减。

2.查在线监控数据

根据环保部门在线监控数据核算出水水量(相关在线监控数据可能存在的问题在下面内容里介绍)。

3.查监督性监测报告

根据环保部门监督性监测报告核算出水水量。

4.核查对照进、出水水量

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量应非常接近,如没有超越排放,出水水量加上剩余污泥含水量应等于进水水量。进、出水水量差距较大时需进一步对照核实。

5.其他方法验证

(1)用产泥量验证处理水量:查阅污水处理设施的生产运行台账,通过干泥或湿泥(一般含水率为80%)产生量来反算处理水量。一般处理水量和干泥产生量比例为1∶0.0001~0.00012;湿泥产生量比例要根据污泥含水率计算(如污泥含水率为80%,则这一比例为1∶0.0005~0.0006)。(2)用电量验证处理水量:查阅污水处理设施的生产运行台账,通过用电量来反算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水量。一般处理1吨污水耗电量为0.2度~0.35度。(3)用管网服务人口验证处理水量:通过核查管网验收材料、管网覆盖人口情况验证处理水量。处理水量为管网覆盖人口与人均综合排水量之积(如某管网覆盖区域有50000人,人均综合排水量为180升/日,则处理水量为9000m3/日)。

二、水质核查

(一)进水水质核查

相对于出水水质,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往往变化较大,并且多数污水处理厂在进口不设水质在线监控设备,同时由于采样的偶然性和监测的功用性等多种因素影响,污水处理厂提供的进水水质报告有时难以反映实际进水水质状况。因此,现场核查还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来检验、校核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

1.查台账资料

查阅污水处理厂设计文件和验收材料,了解污水处理厂设计进水浓度上限。查阅污水处理厂运行台账及日常监管记录,实际进水浓度一般不应大于其设计进水浓度。通常南方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进水COD浓度不超过350mg/L,北方不超过500mg/L。

2.查进水水质指标

一般生活污水水质各指标间存在下述关系:6.5

20,BOD5/TN>3.5,BOD5/COD≥0.3,查阅污水处理厂每日监测记录或环保部门监督监测报告,可根据各进水水质指标间的逻辑关系判断上报的进水COD浓度是否正常。

3.查进水表观特征

一般颜色较深和气味较重的水有机质成分较多,COD浓度也较高。

4.查设备运行参数

用曝气机等设备运行参数可推断进水水质情况。通常进水COD浓度较高,需要的气水比高、曝气量大,曝气电机电流或功率也大。

一般二级污水处理厂气水比为处理每吨污水需3m3~12m3空气(一般取5m3~12m3)。如运行正常但实际曝气量明显低于上述标准,则推断进水浓度明显低于设计标准,进一步查阅中控室曝气设备相关运行参数历史曲线或运行记录可初步推断实际进水水质情况。

5.查污泥浓度(MLSS)

生化反应池污泥浓度一般在2000mg/L~5000mg/L之间。污泥浓度长期偏低且运行正常,则进水浓度可能较低。如设计污泥浓度为4000mg/L、设计进水COD浓度为350mg/L,若运行正常的污水处理厂实际污泥浓度仅1000mg/L~2000mg/L,则推断实际进水浓度会明显低于设计的350mg/L。

(二)出水水质核查

1.查在线监测数据

符合规范要求的在线监测数据是判断污水处理厂设施运行状况及出水水质情况的重要依据,是核算污水处理厂COD减排量优先选用的数据。现场核查中应特别注意核查导致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数据不真实的各种因素:

一是仪器设备存在问题导致数据不真实。主要包括:(1)仪器设备选型不当,如出水SS浓度较高的污水处理厂若选用分光光度法的COD分析仪,由于较高的SS浓度会影响分光光度计的吸光度,导致数据不真实。水质变化较大的污水处理厂若选用TOC监测仪,会因水质变化大造成TOC-COD换算出现系统误差,导致数据不真实;(2)仪器管路或其他部位老化,局部因水的浸湿、结露等影响自动分

析仪运行的性能,导致数据不真实;(3)仪器量程过高(如实际出水COD浓度不高于60mg/L,而量程设置为1000mg/L),导致测量值和实际值偏差较大(仪器零点漂移和量程漂移与量程有关,量程越大,在规定的±5%漂移范围内,绝对误差越大;部分仪器的测量线性误差和量程成正比关系,在允许范围内,量程越大测量的绝对误差可能越大;上述情况,在测量的实际样品为低浓度时,影响尤为明显);(4)仪器安装次序的影响,部分数据采集传输系统使用工控机采集数据,工控机安装在数采仪之前,由于工控机可能存在人为对数据的过滤修饰,导致远程监控中心获得的数据失真;(5)大部分COD监测仪采用模拟信号输出数据,与之连接的数采仪的电流、量程与COD监测仪的电流、量程不对应,导致数据不真实;(6)在线监测采样探头安装以及采样频次设置不符合规范,导致采集的样品浓度不能代表真实浓度。

3.查污泥沉降性能

污泥沉降性能可通过污泥沉降比(SV)或污泥容积指数(SVI)来反映。受多种因素影响,SV值或SVI值会偏离正常值,此时不能单纯用某个运行参数来断定出水是否达标,但现场核查可根据SV值或SVI值的异常情况有针对性地查找问题。

SV值一般在20%~30%之间。SV值过低(原因主要有进水COD浓度过低,长期过度曝气等),如低于5%,则污泥生化性较差,出水COD和氨氮都有可能超标。SV值过高(一般源于供氧不足),如高于50%,则污泥性状不佳或有膨胀的趋势;如高于80%,则污泥已经

膨胀了,出水SS、COD和TP均有可能超标。

SVI值[SVI=(SV×10)/MLSS]一般在80mL/g~150mL/g之间。如SVI值大于150,污泥中丝状菌较多,出水SS和TP均有可能超标(此时,污泥颜色浅黄。原因主要有污泥龄长,曝气过量,污泥负荷低等)。如SVI值小于80mL/g时,出水TN和氨氮可能超标(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是进水COD浓度低、污泥无机化;二是污泥负荷太高);如果SVI过低,出水水质多数指标均有可能超标。

4.查剩余污泥

剩余污泥的排放是废水中有机物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去除废水中总磷的唯一途径。对剩余污泥应重点关注污泥量、污泥性状和污泥去向。

(1)污泥量。一般情况下,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为每处理10000吨废水产生1吨~1.2吨干污泥,每处理1吨COD产生0.2吨~1吨干污泥(一般取0.4吨)。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一些污水处理厂为了节省污泥处理处置费用,通常减少排泥。另外,由于污泥龄、污泥回流比以及设计工艺的不同,实际产泥量可能高于或低于上述比例,如同样的氧化沟工艺,污泥龄分别为10天和15天的污水处理厂,前者污泥理论产量比后者多20%~50%。当然如果产泥量严重偏离前述指标,现场要结合运行情况和生化反应池中污泥的浓度、颜色、沉降性能等进行判断。因此,对于不同的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存在一定差异,核查这一指标是否正常需要结合设计文件、生化池污泥性状、单位电耗、实际运行效果等综合评价。

(2)污泥性状。运行正常的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呈黄褐色,有泥土气味,不沾手,结成块状;运行不正常的腐败污泥或无机化污泥,颜色发黑,沾手,呈松散状。

(3)污泥去向。核查污泥去向可以进一步确认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并可通过对污泥去向的核查确定污泥是否得到了安全处置。现场核查可调阅污泥处置合同和污泥运输记录,检查记录中的污泥数量、处置方式、处置场所,必要时可到污泥处置场所核实污泥处理量和处置方式。如污泥数量和处置方式符合合同要求和运输记录,则可进一步判断污水处理厂运行正常;否则,应反推污泥量是否真实、污水处理厂运行是否正常、污水处理量是否达到报告数量。

(二)溶解氧(DO)核查

1.参照数值

一般生化反应池厌氧段溶解氧浓度在0mg/L~0.2mg/L之间,缺氧段溶解氧浓度在0.2mg/L~0.5mg/L之间,好氧段溶解氧浓度在1.5mg/L~3mg/L之间。

对于生化反应池好氧段来说,如果溶解氧过量,会出现污泥发黄、无机质成分增多、氨氮硝化过度、总磷吸附量下降等情况,可导致出水段泥水分离快、总磷偏高;同时,由于好氧段溶解氧过量,又可能导致缺氧段和厌氧段溶解氧浓度升高,不利于反硝化脱氮。如果生化反应池好氧段溶解氧过低,会出现污泥颜色发黑、生化不充分、氨氮硝化不足等情况,可导致废水处理效果降低,出水COD和总氮超标。

2.核查方法

了解溶解氧浓度可查阅现场在线监测仪表,也可查阅中控室相关数据。一般生化反应池溶解氧浓度和曝气设备曝气量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因此可通过核查设备曝气量来核查溶解氧浓度。

核查时,查阅正常运行时的设备曝气量(或曝气设备运行电流),此时如果生化池溶解氧正常,则把这一曝气量(或曝气设备运行电流)作为标准值,对照历史记录,如果历史记录长时间明显低于上述曝气量(或曝气设备运行电流)标准值,则历史曝气量可能不足。

需要注意的是,进水浓度低、污泥浓度低等都可能要求降低曝气量,此时如果增加曝气量,反而不利于正常的生化反应。另外,由于曝气头损坏常会导致大量气体逃逸(可能有30%以上的空气未发挥作用),水面呈现“开锅”现象,此时曝气量(或曝气设备运行电流)虽然符合要求,但生化反应池溶解氧浓度会明显低于正常标准,难以保障出水COD等指标稳定达标。

(三)气水比核查

1.参照数值

气水比是生化反应池每小时的曝气气体量和污水量的体积比,是保障生化反应池一定溶解氧浓度的过程控制指标。一般情况下污水处理厂气水比为处理每吨污水需空气3m3~12m3

(一般取5m3~12m3)。

2.核查方法

进水量稳定时,主要通过核查曝气设备的曝气量确定气水比是否正常。曝气量核查办法和前述溶解氧核查办法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气水比长时间明显低于标准值,现场核查就需进一步查找原因。如果进水量、进水水质、生化池污泥浓度和曝气量同步下降,且生化池各检测点溶解氧满足设计要求,出水水质稳定达标,则应认可该曝气量正常。

(四)氧化还原电位(ORP)核查

1.参照数值

氧化还原电位是判断缺氧和厌氧段反硝化情况的一项指标。通常氧化还原电位在厌氧段小于-250mV,在缺氧段小于-100mV。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微生物代谢需要的营养物组成碳(C)、氮(N)、磷(P)的比例是C∶N∶P=100∶5∶1,如果进水COD浓度低,则碳源不足,此时ORP将增大,甚至为正值。

2.核查方法

核查氧化还原电位可查阅现场在线监测仪表,也可查阅中控室相关数据。

(五)电耗量核查

1.影响因素

处理单位污水电耗量(以下简称电耗量)是判断污水处理厂是否正常运行的重要参数。影响电耗量的因素较多,主要有:(1)设计处理规模和实际处理水量。同一工艺,设计处理规模和实际处理水量越大,电耗量越低。(2)进水水质和水温。进水有机物浓度越高,电耗量越大;水温越高,电耗量越低。(3)曝气方式。采用微孔曝气方式的污水处理厂电耗量较低,采用表曝机、转碟、转刷等机械曝气方式的污

水处理厂电耗量较高。(4)污泥脱水方式。采用离心脱水机的污水处理厂电耗量较高,采用带式脱水机的污水处理厂电耗量较低。(5)出水消毒方式。采用紫外消毒的污水处理厂电耗量较高,采用加氯消毒的污水处理厂电耗量较低。(6)设备效率。进水泵、回流泵、鼓风机等主要设备若采用先进的进口设备且带变频调速装置,电耗量较低。(7)季节性变化和昼夜变化。对于污水收集系统为雨污合流制的污水处理厂来说,雨季水量较大,进水浓度较低,电耗量较低。污水处理厂一般白天水量较大,晚上特别是下半夜水量较少,电耗量也有相应变化。

2.参照数值

污水处理厂电耗量一般为0.2度/吨~0.35度/吨污水。受处理工艺、规模和运行状况等因素影响,实际也可出现电耗量较低(如低于0.15度/吨污水)的情况,特别是近几年新建的污水处理厂,大多数都采用较成熟的工艺和效率较高的进口设备,电耗量会较低。

3.核查方法

现场核查,一般方法是根据某一时间段内污水处理量、耗电量计算污水处理厂实际平均电耗量,并与上述经验电耗量比较,判断污水处理厂运行是否正常。

现场核查也可用瞬时电耗量来判定污水处理厂运行状况。核查时,如污水处理厂的生产状况正常,这时候的瞬时电耗量可视为正常运行的电耗量,作为验证历史电耗量是否正常的参考依据(对于稳定运行的污水处理厂,瞬时电耗量与实际平均电耗量的误差一般不超过

10%)。瞬时电耗量根据污水处理厂处理水量、电表参数按下式计算:瞬时电耗量=功率/流量=1.732×电压×电流×功率因数/进水流量。如进水瞬时流量8000m3/h,电压10KV,电流95A,功率因数0.92,则瞬时电耗量=1.732×10×95×0.92/8000=0.189(kwh/m3)。可用此数据验证历史电耗量是否正常(也可反算实际处理水量)。

城镇运行安全 篇3

一、雨水系统设计与运行改进

(一)雨水收水口的改进

地面径流雨水快速进入管道排除的前提是,能有效、足量、及时收进雨水口。雨水口的型式主要有平篦、立篦、联合式平立篦结合三种。平篦水流通畅,但易被杂物堵塞,影响收水能力;立篦不宜堵塞,但边沟需保持一定水深;联合式兼顾平立篦优点,应优先选用。

雨水口的布置应考虑以下因素:应根据地形及汇水面积,结合道路纵断面设计高程布置,考虑30%的堵塞系数,认真核算路面竖向设计高程,确保将雨水口布置在低洼处;对于低洼和易积水地段,雨水径流面积大,径流量较大,为提高收水速度,需要适当增加雨水口数量,最好采用连续多篦的“线形”收水井;对于道路纵坡较大路段,尤其是下穿立交桥的引道处,采用平篦雨水口收水,且形成“线形”收水井;下穿立交应保证其独立的出水系统,桥头增加雨水截流与分流设施,考虑20%的客水汇集量,以分流客流雨水;为减少平篦雨水口被杂物堵塞,安装要有一定倾斜角度,4度为易,坡向路边侧;为提高收水效果,应优先选用平立篦结合的联合式雨水口,且道路两侧的路平石(路缘石的一种)应向外有3CM坡度,以形成边沟;雨水口下面应设30~50CM的沉淀池,以避免泥沙杂物进入管道。

(二)雨水管道淹没出水口的改进

一是城市雨水管道入河出水口应尽量高于或等于排放水体的设计水位,可采取减小管道坡度、管道浅埋加固处理、调整城市竖向规划等措施来实现;二是若出水口不得已低于排放水体水位时,应考虑水位顶托的影响,核算淹没出水的排水能力,在排水管道上下游水面高差大于或等于淹没段水力坡降时,淹没段的排水能力才能达到设计要求。当不满足时,应考虑加大淹没段管径,甚至根据地区重要性,在入河口处建设抽升泵站(或配备液压式移动泵站)和止回阀。其中泵站的抽升能力按相应雨水系统管道设计汇水量的50%计算,在降雨时一方面通过管道自流排放,同时也通过泵站抽升强排,既可大大节省泵站投资,又可缩短低洼地段积水时间。

(三)在适当位置铺设雨水系统之间的连通管

根据不同规划汇水面积,城市内的雨水管道往往建成几个各自独立的排水系统来排除雨水,各系统之间互不连通。但是根据实际经验,由于雨水管道各系统的汇水面积、集水时间均不相同,因此高峰流量不会同时发生,其中有的排水系统处于满负荷运行状况,同时也有的排水系统处于非满负荷运行状况。为充分发挥各系统的排水能力,减少地面积水时间,可在相邻两个系统之间的适当地点设置连通管(其前提是相邻系统、管道高程接近,如其中一雨水系统的支线管道起点与另一雨水系统主线连通等),通过连通管可相互调剂水量,达到改善排水状况的目的。

(四)在积水严重路段临时增设直通污水检查井的雨水口

在暴雨量集中的北方城市,除通过雨水管道正常排放外,为加速积水严重路段排水速度,防汛排水管理部门常采用打开污水井盖,通过污水泵站抽升,强行排水(这部分水不进入污水厂,通过污水泵站的事故排放管道,排向河道)。虽然效果不错,但在一片汪洋中,因看不到已开启的井盖,给行人、车辆及防汛人员自身带来安全隐患。可在积水严重路段设置专用收水井,直通污水检查井,不与雨水管道沟通,既可避免非降雨时因河道顶托河水倒灌进入污水管道,又达到排除汛期路面积水目的,同时也避免了人力开污水井盖排水的安全隐患。但要特别注意,随积水点治理工程的实施,在汛期积水问题解决后,必须封堵或废除上述雨水口。

(五)合理铺设住宅区的雨水系统

出于节省投资目的,多数庭院和住宅区不建设雨水排水系统,其雨水经地面径流至市政道路上后,才经雨水口进入雨水管道,这样要经较长时间。由于院内径流雨水的汇入,增加了道路上雨水口的额外收水量,延长了泄水时间,易导致路面积水。为解决该问题,应进一步改进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的建设小区内的雨水系统。根据经验,楼长在50米以内的、面积不大于1000平方米的、只有1栋建筑的庭院,可不铺设雨水管线,超过1栋楼的庭院必须建设雨水系统。城市排水管理部门可将其作为对小区核发《排水许可证》的一个必要条件来执行。

(六)加快雨洪资源利用系统的推广应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不透水硬化面积的大量增加,雨水径流系数增加较多,大量径流雨水一方面对城市雨水系统排水能力带来考验,另一方面给城市防汛带来较大压力,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雨水资源。雨洪资源利用已是成熟技术,关键是如何推广利用,如,政府可出台政策强制厂矿企业、大型公共建筑、成规模的小区建设雨水利用系统,城市建设中应多建设下凹绿地系统,多采用渗水型路面与人行道结构,建设地下储蓄池,利用河流湖泊储蓄雨水等,使雨水排放、入渗以及储蓄利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补充城市杂用水、涵养地下水、消减城市洪峰的目的。

二、污水系统设计与运行中的改进

(一)检查井构造的改进

传统检查井做法都将井内爬梯安装在检查井内进水管口正上方,不便于穿竹片或高压水带。为便于作业,应将爬梯也就是检查井的井壁直墙(相切点)设在垂直管道方向线的一侧,相应的防盗检查井盖开启方向,应位于爬梯的另一侧;在管道交汇处以及直线段每隔150米左右的检查井井底应设置30~50CM的沉泥井;在用户管道与市政管道产权管理分界处设置标识检查井。

(二)在适当位置铺设污水管系统之间的连通管

即使在同一污水厂收水系统范围内的污水管网,随不同道路,布置不同的一、二、三级管网(即总管、干管和支管),其中不同管道系统之间的支管与支管、支管与干管之间是互相不连通的,有的支线管道分流点之间可能就只有40M距离。在实际运行中常出现,有时上游管道已修建需要投用排水,但下游管道尚未建;有时因管道堵塞造成污水漫溢或在对管道进行维护改造时,需要将上游污水导流至下游,或分流至相邻另一污水管道系统;有时各污水厂之间需要合理调度分配水量或在事故时互相调剂水量。这都需要在适当位置设置污水管网系统间的连通管(如相邻管道系统支线与支线间、支线与主线间、污水厂事故排水管道与另一污水厂管道系统间等),形成环状管网,可解决上述问题。对于污水甩线,应根据实际需要预留,其长度应甩出道路红线,支线端应设置检查井,以减少日后破路和便于用户接管。

nlc202309040032

(三)铺设污水厂进水总管复线

污水厂一般采取总体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其进水总管一般只有1条。在污水厂二期扩建工程运行时,需要断流原有1条进水总管,以接通扩建工程的进水管;另外在原进水总管出现事故抢修时,也需要断流上游来水,这样都会造成污水处理厂停运的重大事故。为解决这个矛盾,可通过铺设污水厂进水总管复线,并通过设置阀门井相互切换来解决。

(四)在适当位置设置闸槽井

污水管道中的流量和流速都较大,有的检查井内的水位较高,在管道维护作业或户线接管施工时,需要将管道内的水位降低或断流。采用编织袋、胶囊等措施封堵上下游检查井,有时还需要把带盖板的检查井上部挖开,影响交通、效率低、危险大、效果不好、困难较多。为便于维护作业,可在污水管道交汇处、转弯处或直线段上每隔200M左右距离处设置闸槽井。管径小于D800mm,可设置成井下操作的蝶阀井(必要时人工用工具开启,地面上为正常井盖,不影响交通);管径大于D1000mm,可设置成闸槽井,并适当加大间距,通过增加管道转弯,将其设在隔离带、绿化带及人行道上,以便于管理及无碍交通。新旧管道衔接处也应设置闸槽井,并铺设甩线。闸槽井起到关闭待建管线(甩线)的作用,避免了已使用管线内水位高,无法与待建管线衔接的问题。淹没出水的雨水管道入河口处也应设置闸槽井,以便于疏通作业。

(五)泵站集水池有效容积和最低水位线的确定

对于旧排水泵站改造,如原有集水池容积不变,考虑到随着城市的发展,污水排放量会相应增加;随着城市雨水实际径流系数的增大和汇水面积的增加,雨水泵站的收水量也会增加;另外,在暴雨量集中的北方城市,为加速雨季路面积水的排除速度,往往采取打开污水井盖的措施,通过污水泵站抽升,强行排除,可见污水泵站也担负着雨水的抽升任务。因此,要求改造后的泵站抽升能力要有较大提高。如何解决原集水池有效容积偏小问题,有两种办法:①考虑雨污水泵站实际运行中,集水池内水位长期高于设计最高水位,高于管顶很多,进水管道属于受压情况,因此计算集水池的最高水位时可以高于雨、污水管顶,也就是高于原设计最高水位,但要复核,控制最高水位不得使管道上游地面冒水;②《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的,污水泵站集水池的有效容积,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水泵5min的出水量;雨水泵站集水池的容积,不应小于最大一台水泵30s的出水量,是按人工操作所启动时间而要求的,随着水泵技术、自控技术的进步,其有效容积可减小。对于新建排水泵站,其集水池有效容积确定时也应考虑上述因素。由于潜水排污泵的诸多优势,近年来被普遍采用,但由于潜水排污泵的电机不能在露出水面时运行,故泵站集水池最低水位应该根据电机允许露出的水面高度确定,或者要求潜污泵采用带冷却水套的电机。

(六)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和效率问题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便于管理、运行成本低,但是所铺设的进出水管道距离长、埋深大、投入大,在污水厂建成后几年内,由于收水量不足,造成设备闲置浪费,且经深度处理,中水回用时,所铺设中水管线线路长、投入大,不便于推广利用中水。因此,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污水处理厂。在居住区集中或有集中工业大用户时,为便于中水利用,可在排水量为2~3万m3/d时建设1座分散式污水处理厂。目前我国污水厂已由全面建设期进入运营期,除加强监管正常运行,保证出水水质达标外,为避免大量剩余污泥带来新的污染,现有以及新建污水厂应选择合理工艺,尽早建设污泥处置场,短期建不成的应预留污泥处置用地。

(七)排水体制的确定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规定,排水体制的选择,应根据城镇和工业企业规划、当地降雨情况和排放标准、原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和利用情况、地形和水体等条件,综合考虑确定。同一城镇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制度。新建地区的排水系统宜采用分流制。

实际运行中,虽然多数城市的新建地区采用了雨污水分流制,但由于管网不完善、下游无出路、加上管理难度大,致使一些小区、单位及沿街商户将污水就近接入雨水管道。甚至为解决污水漫溢问题,排水管理部门不得不将污水人为接入雨水管,因此雨污水混流现象普遍存在且严重。鉴于上述因素,为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减少水体污染,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流制、合流制、截流式合流制并存的排水体制。一方面通过在雨水管道入河口处修建截流井和截污管,达到尽快收集、截流污水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加快完善雨污水管网建设步伐,力争污水管网100%覆盖,以进一步做好雨污水分流改造工作。

参考文献:

[1]秦卫峰、张志军.基于北方平原城市特点的雨水系统优化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2008(22):38-41.

[2]张志军.邯郸市排水系统运行状况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09,(4):15-18.

(责任编辑:李利)

城镇运行安全 篇4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家庭农场,运行机制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农业收入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是在土地集体所有的框架下,耕地通过流转向种地能手和经营型人才集中,实现农业企业化模式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经营一直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中最基本的形式。20世纪80年代,在农民的自发创造下,我国出现了家庭农场雏形,现已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载体之一。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家庭农场优势凸显,发展较快,呈现出多种发展模式,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发展。但是,由于城乡一体、财政金融保险投入等体制机制缺失,使得家庭农场不仅资金困难、难以获得适度的租地规模,而且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低。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健全城乡一体社会保障和财政金融投入支持体制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展家庭农场势在必行

(一)发展家庭农场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新型城镇化推动家庭农场发展。当越来越多的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后,农村的土地就可以释放出来,新型城镇化是家庭农场产生发展的前提,家庭农场是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之一。近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每年亿万农民工进城,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为家庭农场提供了土地空间,发展家庭农场使乐耕者能在农村大显身手。发展家庭农场不仅能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而且能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土地产出率,有了剩余劳动力,反过来又对新型城镇化形成强有力支撑,促使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成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家庭农场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坚持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选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这一基本经营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必须始终坚持、毫不动摇。但是,一家一户耕种生产效率低,而且在抵御风险、博弈市场、盈利等方面能力弱。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展家庭农场,既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又能确保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不变,可谓一举两得。上海松江粮食家庭农场坚持耕地集体所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土地自愿规范流转、适度的经营规模以及“以粮为主,自耕为主”的原则,不允许承包经营者搞非农产业和主要依靠雇人种地,保留了家庭经营的本质属性,坚持了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因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展家庭农场体现了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载体。

(三)发展家庭农场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农民专业化的必然选择。纵观当今世界,即便是农业最发达、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其家庭经营也都是农业生产经营中最基本的形式,专业素质要求高。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我国农业经营越来越趋向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品牌化,走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这就越来越需要现代职业农民。而职业农民的关键是要有足够的收入,使他们想当农民、愿意当农民、乐于当农民。家庭农场收入较高,2013年江苏省各地家庭农场农业主业经营年净收益普遍在10万元以上,远高于普通打工者。农村年轻人先是犹豫观望,后争先恐后加入到家庭农场经营中来,大学毕业生回乡从事家庭农场经营的也越来越多,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操作农业机械的职业农民队伍正在形成。发展家庭农场为有效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问题提供了新路径。因此,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产生和吸纳职业农民,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农民专业化水平提高的必然选择。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家庭农场运行状况及模式

(一)运行状况。我国的家庭农场多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种粮大户”或“专业养殖户”发展而来,浙江、宁波最早出现家庭农场雏形,并登记注册。进入本世纪,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组成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逐渐形成,家庭农场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超过87万户各类家庭农场,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占全国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3.4%,其中,经农业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超过34万户,平均经营规模达到150亩左右。”河南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和户籍人口大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家庭农场发展成效显著,“截至2013年12月底,河南省符合统计条件的家庭农场有15,538家。其中,从事种植业9,887个,养殖业4,306个,种养结合1,083个。经营面积在50~100亩的小型家庭农场有5,013家,1,000亩以上大型家庭农场有431家,耕种总面积达到287万亩。”同时,各地区各部门给予家庭农场资金税收等支持,湖北武汉集中城郊土地连片开发,专项资金补贴扶持;安徽郎溪农户自发租赁土地种植大宗农作物,政府拨专项资金建设示范家庭农场;吉林延边种植大宗农作物,享受国家补贴和税收优惠。

(二)运行模式。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家庭农场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运行模式。

1、大宗农作物种植模式。这类家庭农场较普遍,通常种植1~2种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土地流转期限较长,短则5年,长则50年;规模较大,小的200亩,大的甚至上万亩;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河南省原阳县海豪生态家庭农场,流转土地860亩,期限15年,稻田里养螃蟹,一水两用、一地双收,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收益高,收入比单独种植水稻高出6~7倍。

2、大棚蔬果休闲观光模式。通过发展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设施农业,进行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种植,严格控制蔬果生长所需的光照、温度和湿度,提高蔬果的产量和优质率,达到品牌化,提前上市,自产自销,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一些蔬果家庭农场集自然、生态、趣味元素为一体建设休闲度假、创意高端的现代农业生态度假村,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供顾客观光、采摘、品尝或直接购买,既节省了采摘和运输成本,又宣传了农场的品牌。

3、畜禽水产养殖休闲观光模式。畜禽养殖家庭农场多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猪、牛、羊、鸡、鸭、鹅等畜禽;水产养殖家庭农场多为大面积专业养殖鱼虾蟹等,走特色水产养殖之路,反季节上市。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鱼虾蟹等水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养殖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大,一些家庭农场立足资源优势,培育特色农业,建设赏荷、垂钓、篝火、农家风味小吃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观光美丽农场,增加收入来源。

4、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养殖粪便是农村的最大污染源,生态循环种养家庭农场采取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投入资金建立沼气池,变废为宝,实现猪粪便零排放,生产的沼气用来做饭照明,沼液沼渣则成了优质有机肥和鱼饲料。形成“生猪养殖→猪粪便→沼气、沼液、沼渣→能源和绿色有机肥、鱼饲料→生活用气、农作物生产、养鱼、→饲料生产→生猪养殖”的良性循环和资源充分利用的一体化生产,彻底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图1)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家庭农场运行机制的缺失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城镇化率相对较低,“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在此背景下,我国家庭农场的运行机制出现了多方面的缺失。

(一)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缺失,家庭农场难以获得成方连片的租地规模。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但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城镇化进程滞后,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7亿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难以融入城镇社会,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许多农民无法真正市民化,不确定性使土地对农民的保障仍然存在,农民的惜地意识强,不愿长期流转土地,尤其是传统农区农民又多就近转移就业,“离土不离乡”,惜地意识更强,致使家庭农场承包地短期化、细碎化,难以租赁长期稳定、成方连片的土地。

(二)财政金融保险投入支持体制机制缺失,家庭农场资金困难。家庭农场属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资金紧张,自筹资金难度大,平整土地成本高,土地成方连片后基础设施落后,难以形成标准化农业生产布局,农业经营风险大;财政支持不到位,财政直补不到家庭农场主手中,财政立项扶持和奖励缺位;金融机构尤其是涉农金融对其有效供给不足、项目少、融资难度大,经营资金困难;金融信贷力度小,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农业保险缺位,险后理赔困难。

(三)教育培训机制缺失,家庭农场主的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薄弱,高素质的农业专业人才缺乏,家庭农场主受教育水平较低,学习新技术难度大。据调查显示,上海松江“家庭农场经营者大多属于‘40、50’人员,学历以高中以下为多。”河南省家庭农场主文化程度以高中以下为主,比重达52%,中专占38%,大专及以上的比重最小,仅10%。他们大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根深蒂固,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综合经营素质较低。家庭农场主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底子薄,捕获农业与市场信息能力不强,应用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水平不高,不能充分利用先进技术规避天灾。职业农技培训缺乏系统性与常态化,针对性不强,一些农技培训流于形式,专门打造家庭农场主的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更少。

(四)社会化服务体系缺失,服务家庭农场的功能不全。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支撑。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多数是由政府部门向下延伸形成,机制不活,服务组织不健全,服务项目单一,服务力量弱、水平低、质量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服务组织多追求自身利益,服务成本高,责任意识淡薄;农业通信基础设施落后,农村信息化服务滞后。调查显示:“50%的农场主希望加大气象、病虫测报,产品供销信息等公共服务力度”。

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创新家庭农场运行机制的建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需要多策并举,多管齐下。

(一)健全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土地流转和产权制度。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工伤、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确保失地农民充分就业;规范进城落户农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手续,为农民工创造稳定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建立土地、资金和人才资源城乡平等交换机制和补偿机制,促使城乡各生产要素自由迁徙和自由流动,建立专门针对家庭农场的法律法规。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及其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机制,建立土地流转市场,鼓励承包土地在公开市场上向家庭农场流转,依法维护家庭农场主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其对家庭农场使用、收益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确保家庭农场流转到成方连片适度规模的土地。创新家庭农场土地产权制度,政府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家庭农场认定标准,不断完善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对规模流入土地的主体进行资格审查,严禁非家庭农场农户套取项目资金;要进一步创新农地产权制度,不断丰富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保家庭农场经营的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健全家庭农场财政金融保险投入支持体制机制

1、健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和农业补贴调整机制。政府部门要引导更多的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农村,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建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加大农村沟、渠、路网建设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工商、社会资本进入家庭农场,支持工商资本与家庭农场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地方财政要加大家庭农场奖励力度,优先享受良种、农机、种粮等财政直补资金、财政立项扶持奖励和税收优惠。构建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科技扶持机制。多部门联动,建立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健全农村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和推广体系,引导科研院所向家庭农场有效供给农业科技。

2、建立健全家庭农场运行的金融保险支持体制机制。加强农村信贷支持力度,金融部门要给予家庭农场一定额度的信贷,给予粮食家庭农场金融优惠贷款,“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1)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吸纳民间资本进入合作金融领域,发展多元化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2)拓宽融资渠道。盘活既有资产,拓宽抵押物范围,采取家庭农场种养殖物(权)抵押贷款、农机设备抵押贷款、“一权一房”抵(质)押贷款、联保互保贷款等方式,破解家庭农场融资难问题;(3)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要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政府要扶持家庭农场参加农业保险,要对保险公司涉农保险提供费用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

(三)建立健全家庭农场人才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家庭农场要良性运行,关键靠教育培训、最终靠科学技术。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突出重点,创新农业职业教育机制和农村科技培训机制,加大农业教育和农业先进技术培训力度,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要强化基础教育,拓宽终身学习通道,不断提高农场主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要完善农业职业教育机构,加大培训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培育造就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农学等自然科学以及经济等社会科学的新型职业农民和现代家庭农场主;实行家庭农场主和新型职业农民登记注册制度,颁发证书,家庭农场主要持证上岗。

(四)健全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家庭农场服务组织。扶持农民自办、联办服务组织,强化集体服务组织,发展工商服务组织,构建以合作社为主体,私人企业、合资企业、集体或个人组织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二是创新服务项目,降低服务成本。为家庭农场提供政策、经济、市场信息、经营协作、会计、利益维护等咨询服务,实现服务的优质、高效;三是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建立县、乡一级农业信息主体市场,培养引进农村专业信息技术服务人才,提高其待遇;建设重点农业信息数据库和农业综合数据库,开发农村信息系统,普及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利用现有的广电网络、互联网等信息传播媒体及时发布各类符合家庭农场需求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家庭农场快速发展户均净收益超10万元[EB/OL].http://www.js.xinhuanet.com/2013-07/27/c_116708692.htm.

[2]盛亚飞.家庭农场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J].求是,2015.5.

[3]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家庭农场成长条件与政策支持调查分析——基于河南的典型调查[EB/OL].

[4]王东荣等.上海家庭农场发展研究[J].科学发展,2011.4.

[5]刘召勇,王亚钶等.家庭农场成长条件与政策支持调查分析——基于河南的典型调查[EB/OL].http://www.stats.gov.cn/,2015.1.16.

城镇运行安全 篇5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同时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2/3,严重缺水城市占1/6,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更是深受缺水困扰。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m3降至1700-1800m3,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水资源短缺己经成为限制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应对水资源短缺危机,我国将水资源整体战略由单纯的水资源控制转变为全方位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遏制水污染加剧趋势的同时,逐渐加快污水的处理与回用技术的发展。污水处理事业更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发展的第一重点领域,包括工业、市政、农业等领域的污水处理事业的投资空间将到达前所未有的规模,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将迎来投资高潮,期间,污水处理支持政策也将陆续出台。各种迹象表明,己经走过“十一五”黄金时期的污水处理行业,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绽放光彩”。课题研究背景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之一是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的迅速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及生活污水排放量的逐年增加,我国对污水处理的需求不断加大,城市污水处理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数量保持年均增长8%,污水处理量则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截至2010年9月,我国己建成2630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22亿m3/d,处理能力从2005年的5000万m3/d增加了一倍多;另有1849座污水处理厂在建,在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900万m3/d。另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4%比2005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多方数据显示,我国是同期世界上污水处理设施和处理能力增长最快的国家。

作为经济文化发展中心的北京,对于水资源及污水处理事业的需求不断提升。目前,北京市城区共有高碑店、酒仙桥、清河、北小河等13座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62.4万m3/d。

13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分布在通惠河、坝河、清河、凉水河四大水系,作为坚实的保障,使北京市在2008年前顺利实现了四大水系全部还清的规划目标,也使北京市水系的还清步伐成为“世界速度”。据统计,2010年北京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超过94%“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继续推进污水处理厂的新建与现有污水厂的升级与改造工程,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将提高到97%。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之二是城市对污水处理事业的更高要求。城市污水处理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人口的集中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污水处理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而,在保证城市污水处理“量”的基础上,污水处理的“质”也而临新的挑战;另一方而,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量急剧增加和处理处置管理不当等问题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造成严重威肋、。

北京市作为首都,是我国人口高度密集的一个特大城市。当前北京市的污水处理事业己经完成了一个非常重大的转折,即“从追求污水处理的数量”到“追求污水处理质量”的转变;从“消减污染物为目标”到“以污水资源的再生利用为目标”的转变。工作重心也逐渐由引进投资转入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监管,以求在确保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率。从2006年起,北京市水务局加大对北京市城镇污水处理企业的监管措施,与北京工业大学开展了“城镇污水处理厂监管体系研究”工作,建立了城镇污水处理厂监管指标体系,编制了整套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检查文件。受北京市水务局委托,北京工业大学以监管监察文件为依据,自2008年起,对北京市9座污水处理厂(2010年后增至13座)开展巡查工作,促使各污水处理厂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运行。2011年,北京工业大学又与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合作开展“北京市城镇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监管体系研究”,力图从优化管理的角度引导污泥的规范化处理处置。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之三是为满足发展需求,急需科学分析与比较现有众多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评价方法,根据不同需求,建立或筛选出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应用。

城镇污水处理是城镇控制水污染、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的有效途径。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污水处理厂运行效果的保障。然而,污水处理行业的工艺复杂性、市场化改革、经营模式的多样化等特征,加大了对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效果进行考评的难度。目前,我国对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问题的认识主要来自定性判断,评价方法多种多样、不甚统一且缺乏系统的定量研究。在对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评价方法进行科学分析与比对的基础上,总结建立客观且相对定量的评价污水处理厂运行的方法,尤其是绩效评价的方法,并有针对性地对运行绩效不理想的污水处理厂提出改进措施,帮助污水处理厂提高运行效率,是当前污水处理行业管理与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

北京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监管检查近4年时间,从评价指标体系监管检查结果看,各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水平有所提升。然而对于该指标体系与其他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评价方法的比对性研究仍然欠缺。2国内外现状

2.1国外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现状

城市污水处理厂在发达国家己有较成熟的经验。如英国、德国、芬兰、荷兰等欧洲国家均己投巨资对因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水污染进行治理。日本、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对城市污水处理给予了较大投资。

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对其投资所建的一批污水处理厂进行过调查,发现有50%的污水厂出水水质达不到标准。研究结果表明,不仅是设计与污水处理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运转管理与污水处理厂的高效运行、出水水质的提高,更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

不同于我国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着眼点,国外更注重污水处理厂运行和管理的保障机制与措施的建立。一方而,以较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水平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为处理后的污水达标、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较高水平的自动化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与管理,稳定了污水处理的质量。目前,国外发达国家污水处理厂的自动化控制均己达到较高水平,计算机自动控制、远程管理和闭路电视等现代化技术被广泛采用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以完善的污水处理、水务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有效的政府、群众管理与监督机制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德国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法,强调以预防为原则,严格依法治水,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污水处理技术的标准。1998年,德国的污水处理率己经达到99%这与其丰富的管理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德国的污水管理充分发挥污水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对政府的宏观管理起到了协助、补充和协调作用;其对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实行定期书而公布形式及试行网上发布,接受全社会和市民对水环境质量的监督。

早在100多年前,日本政府就模仿欧美国家的法律制度,制定、公布和实施了保护水资源的法律,这些法律也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二战后,日本逐渐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为防止工业废水、废物浸害河流水道,日本政府迅速出台相关法律来治理水污染。对于河流湖泊的水质保护,不管是生活用水还是工业用水,日本政府都从法律上做了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在日本,对于水资源管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责分工较为明确。污水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由国土交通省负责,日本水资源机构进行监管。由于执行严格的排污标准和法律管制,截至2008年,日本全国城市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在98%以上。

美国控制水污染的法律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之前严重的水污染促使联邦政府制定了以1972年《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通过法律及其实施控制水污染。随后对法律多次进行修订,确立了多种水污染控制制度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平衡性的管理模式。现行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对水污染问题采用了多层次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以“命令控制”为主,以“经济刺激”为辅,以“公众参与”为补充的调控机制.2.2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及评价应用现状

我国部分城市对待污水处理的观念刚刚完成“从追求污水处理的数量”到“追求污水处理质量”的转变,大部分城市仍然处在观念转变的过渡期。区别于国外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水平的着眼点,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措施及机制更贴近于中国国情,注重运行管理的评价应用与考核,以评促建。

城镇污水处理厂作为污染物的集中治理单位,在国家污染物减少排放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受到了各级政府的密切关注。为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厂现有设施的功能,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水平,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排水专业委员会于2008年开展了一次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绩效评比活动,以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此次评比活动是国内首次关于污水处理厂运营的系统考核。考核将污水处理厂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种类别,以《城镇污水处理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60、《城镇污水处理泥质标准》(Cj247-2007)为依据,特别制定了详细的评比标准,从污水有效处理量、污水污泥处理质量、运行成本和污水处理单耗、生产运营管理、安全管理等方而进行考核,每一个考察项目对应相应的比重得分,总计100分。考察强调城镇污水处理厂的高效、经济、稳定运营,并着重考核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的水平。2008年的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绩效评比拉开了污水处理厂绩效考核的大幕,使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的绩效考核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也开启了我国致力于建立科学、系统的污水处理厂绩效考核体系的航程。目前,以模糊数学为基础,综合指标体系的绩效评价办法在全国得到普遍应用。

2.2.1河南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南部,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相对短缺,人均水资源在我国排第22位,属于水资源短缺省区。2007年年底,河南省在中西部率先实现了县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目标,省内建成污水处理厂总数达130座,到2008年底,河南省污水处理厂达135座,其中县级污水处理厂97个,污水整体处理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为提高全省城镇污水处理运行管理水平,规范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完善污水处理运行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健全污水处理行业自律、竞争激励机制,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规范运行,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于2009年,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和工作要求,特制订《河南省城镇污水处理运行管理绩效考核标准》,用于全省城镇污水处理运行管理的绩效考核工作。考核标准中规定了考核项目、与之相对应的加权分数及计分方法。考核共计150分,考察项目及加权分数如下:规模划分和人员配置10分、污水处理运行经费5分、处理量19分(包括污水处理量10分、污泥处置量4分、污染物削减量5分)、处理质量16分(包括水处理质量10分、污泥处理质量6分)、构筑物及设备20分(包括构筑物10分、设备10分)、污水处理运行成本10分、化验分析13分(包括水质化验分析8分、泥质化验分析5分)、运行管理10分、自动监控测量仪器设备7分、厂容厂貌10分、加分项目10分。在考核过程中,执行污水处理厂自查与逐级主管部门协同考核的方式。

1.2.2.2深圳

随着深圳经济的飞速发展,深圳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7月25日,位于坪山新区的上洋、龙田、沙田三座污水处理厂正式通水运营。2005年以来深圳市陆续完成了21项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项目,深圳市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390万t/d,较2005年新增了213万t/d的处理能力,翻了一番多。

为努力打造生态水务、效益水务,进一步规范污水处理企业的运营,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水平,实现污水处理厂安全、高效运行,以及建立健全污水处理厂运营监管体系,2011年深圳市制定、发布《深圳市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质量管理规范》(SZJG 34-2011)。规范针对运营资质管理、工艺运行管理、设备及设施管理、水质管理、安全管理、环境管理、成本管理、档案及信息管理等八项内容制定了详细的要求,但未对其考察项目给出相应加权。该规范标准适用于深圳市区域内污水处理运营企业的运营和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以及对其实施的监督管理,要求各污水处理厂每月登陆官方网站填报生产运营数据。

1.2.2.3北京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处处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地位。在颇多领域,北京都发挥着一定的引领作用。近年来,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己成为解决水体污染综合治理、应对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和发展方向的背景下,北京市持续推进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扩大再生水利用。2010年全市年污水处理量11.4亿m3,污水处理率达到81%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超过94%;2010年全市利用再生水6.8亿m3,同比增加4.6%。目前,北京市城区共有高碑店、酒仙桥、清河、北小河等13座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

城镇运行安全 篇6

关键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问题;对策

引言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显示:“凡是产生雇佣关系的用人单位必须遵循国家规定给职工缴纳基本的医疗保险,无雇佣关系的个体户、自由工作者等要遵循国家规定自行缴纳基本的医疗保险”[1]。作为城镇职工,受经济和生活水平低的影响,往往忽视了医疗保险的重要性,成为医疗保险的“遗漏者”。

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保险职工覆盖面小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运行中的首要问题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较小。虽然国家明文规定只要是产生雇佣关系的用人单位每个职工都要参保,但是对城镇职工这个群体,仍有一些下岗人员、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等部分人群未能参保,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拒绝为职工缴纳医疗保险。

(二)医疗保险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依据“保障基本、双方负担、统账结合、广泛覆盖”的原则来制定的[2],这种医疗保险体系很难满足不同人员的不同医保需求,尤其是对公务员这一特殊的群体,应该实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法。同时,对那些经济效益好、发展速度快的企业,原有的基本医保已经满足了不了职工的需求,需要形成多层次的医保体系。

(三)医疗保险资金筹集问题

一方面,资金筹集的形式不完善。目前国内城镇职工医保资金筹集方式有税收式、资源投保式、强制缴费式以及储蓄账户式,这些资金筹集的形式都具有一定的缺点。虽然我国通过研究国内外一些先进形式后确定了一种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的筹集形式,但是具体实用性如何,还有待商榷。另一方面资金筹集水平与实际支出水平落差大。目前城镇职工的医保资金筹集水平还停留在低水平阶段,单位为职工缴纳工资总额的6%,职工自行缴纳2%,给企业增加了较大的负担。

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有效运行的对策探讨

(一)拓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

解决城镇职工医保覆盖率低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拓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帮助城镇职工树立参加医疗保险的意识,做好参保工作,尤其是对那些因企业破产或者改制而被迫下岗退休的职工医疗保险问题。这是因为很多职工自我参保意识薄落以及企业单位投机取巧,使得城镇职工的医保覆盖面较低。第二步,对那些自由工作者、外来工、个体商务、私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职工等未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集中解决,对那些困难户给予一定的优惠补偿,确保这些人员能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参加医疗保险[3]。第三步,建立全民医疗保险体系,确保城镇的每个居民都能享受参加医疗保险的权利,如以省、自治区、市等为单位,就近形成医疗保险基金联盟。

(二)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除了基本的医疗保险保障以外,还应该具备相应的配套医疗保险,针对人们不同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医疗保障项目,更好的提高医疗保障服务。在保障城镇职工医保工作中,需要针对不同人员的不同需求建立一个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商业性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基金以及大额医疗费用互助保险为辅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企业根据自身的效益为企业职工提供的额外医疗福利,如给职工个人账户设立企业调剂基金,带动职工的工作动力;商业性医疗保险可以涉及门诊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保险等;公务员医疗保险是国家为公务员提供的额外医疗补助保障;社会医疗救济金是指给那些城镇低保人员的医疗保险提供的保障基金;大额医疗费用互助保险是通过员工自愿筹集一定的医疗资金,对那些超过封顶线的医疗进行医疗风险补偿。

(三)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险资金筹资机制

首先,使用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模式,主要是部分积累制筹集模式。单位或职工自己必须事先对本年度的医疗保险做出合理预算,确保参保的有序进行;提高公众的自付义务意识,对自己所享受的社区医疗服务独自承担医疗费用,利用市场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来抑制医疗支出的快速增加。其次要确定合理的资金筹集比例。可以通过了解参保人员的医疗消费信息或对当地的医院调查了解获得相应的服务费用信息,并结合当地的医疗消费水平确定相应的基金筹集比例。

三、结语

总之,虽然目前国内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在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从扩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面、建立多元合围、多支柱的医疗保险体系、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基金筹资机制、完善医疗保险的监督体系等方面入手,就能有效保障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曹佩琪,谷晨.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2,16(04):23-24

[2]汪冰.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刍议[J].审计与理财,2012,32(03):16-17

城镇运行安全 篇7

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 “2007年在有条件的省份选择2至3个城市启动试点, 2008年扩大试点, 争取2009年试点城市达到80%以上, 2010在全国全面推开, 逐步覆盖全体城镇非就业居民。自该意见出台以来, 有条件的城市纷纷建立试点并出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从统计数字来看, 该保险的运行具有两大明显特点:一是试点地区不断增多;二是与新农合相比, 参保群体中的的城镇居民参保积极性不足。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两条:

第一, 新兴事物的兴盛带来试点区域的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出台符合中国国情并有助于全民医保的实现。这个新兴事物体现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注, 具有发展的不可抵挡性。从资料中, 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 相对于2007年若干个试点寥寥无几的参保人而言, 2010年已达到了18209.6万人。

第二, 缴费的“不公正性”导致城镇居民的参保意愿不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以自愿缴费为基本原则, 包括“中小学阶段的学生 (包括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学生) 、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几类人群。在缴费上, 各地的标准不一, 以沈阳市2008年为例, 从数字可以看出, 参保人数已达59.1万人, 参保率达73%, 其中在校学生43.6万人, 参保率为94.3%, 居民参保率仅为为44.7%。

二、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重要意义

(一) 理论意义

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建立体现了社会公正。它标着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框架的基本形成, 人人都有权享受医疗救助, 人人都可以参与适合自己的医疗项目中, 有助于减少城镇无业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以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 并采取特殊人群少缴或者不缴的原则, 体现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注, 真正带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 现实意义

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来看, 无收入城镇居民, 尤其无收入的城镇老年人所面对的医疗压力越来越大,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无业居民带来了福音, 成为他们规避较大损失的“稳定器”, 很好地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关于“正义”的理论渊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 很多思想学派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什么是“公正”。他们从不同角度抽象了公正的内涵, 表述方式不同, 但其判断公正的标准具有统一性, 即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维护社会成员额利益。

休谟认为个人对自己的财产拥有权力, 而正义就是尊重个人财产的道德义务, 就是对他人财产的态度问题, 要承担起“诫取”并非属于自己财产的义务。罗尔斯认为正义即公平, 并且从两点来阐述。第一, 平等自由原则, 要求平等的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二, 差别原则。财富、权利等的不平等, 如果在结果上给每个人, 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 他们就是正义的。诺齐克认为我们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社会制度的首要问题不是罗尔斯所谓的社会权利的正义分配问题, 而是个人权利的自由保证问题。

四、如何促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运行的公正性

(一) 将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其中, 体现权利平等。

权利平等是社会公正的内在要求, 所有的人生而平等, 公平作为一种社会关系, 体现了对其成员的“不偏袒”性。目前,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农合发展已经较为成熟, 参保对象也较为明确。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仅仅表明包括“学生、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 至于是否将“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其中”, 各地规范不一。本文认为, 农民工社会保障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尚未完全建立, 符合条件的人群也应该有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权利。

(二) 出台全国统一的政策标准

规则公平也是社会公正原则的重要体现, 它指主体在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过程中所体现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 (如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 要具有相对一致性, 并要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但一致性并不要求所有的规则都是“统一”的。在推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发展中, 我们应立足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 指定可供各地区参考的政策标准。经济发展特别好和有困难的地区可以在全国标准基础上上下浮动。

(三) 完善配套的社会保障立法

当前的社会保障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现有立法的统筹层次低导致的给付公平性不足;二是“二元结构”带来的制度公平性确实。因此, 我们应该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 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确保社会保险给付在全国范围的转移接续, 提高统筹层次;另外, 要打破“二元结构”的桎梏。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运行中, 对于长期生活在城镇但是没有城镇户籍的居民, 政府应按照属地原则, 出台明确的法律, 保证这类群体也能公平的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摘要:自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开展以来, 各省市都在努力推进其的开展。统计数据表明, 虽然试点地区不断增多, 但城镇居民参保的积极性却不高。本文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公正性出发, 综合各思想学派关于正义的论断之后, 提出了促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公正性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社会公正,社会保障立法

参考文献

[1]布莱恩.巴利, 曹海军.社会正义论[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9)

[2]胡影浩.论经济公正与社会保障制度[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2007, 6

城镇运行安全 篇8

关键词:职工,医保,运行,分析

1 衡水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参保情况

自衡水市开始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来, 我市职工医疗保障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于2013年正式实行建立在调剂金制度基础上的实际统筹制度。自2002年衡水市医保中心成立以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截至2012年末, 衡水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333 468人, 其中在职职工241 088人, 退休人员92 380人 (见图1、图2) 。

从图1可以看出, 自2002年以来衡水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但其增长幅度有所放缓, 尤其是2009年以后, 其增长幅度在3%左右, 趋于稳定。

从图2可以看出, 衡水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年龄结构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 2002年的负担系数 (负担系数=退休人数在职人数) 为15.97%, 2012年负担系数为38.31%。衡水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退休参保人员增加了83 577人, 几乎为2002年衡水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参保人数 (8 803人) 的10倍, 而在职职工的参保人数则增加了185 963人, 为2002年在职职工参保人数 (55 125人) 的3.37倍。退休人员参保人数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在职职工参保人数的增长速度, 负担系数在不断增大。衡水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老龄化”风险问题已显现出一定的趋势。

2 衡水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筹资情况

衡水市医疗保险基金的征缴, 以上年度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 用人单位按缴费基数的6%缴纳, 职工个人按缴费基数的2%缴纳, 灵活就业人员按缴费基数的8%缴纳, 历年的基金筹资到位率在90%以上, 资金纳入专门账户后, 按照政策规定进行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划分。随着参保覆盖范围扩大, 参保人员不断增加, 工资水平不断提高, 基金的筹集总量在逐年增加。目前基金的收入大于支出, 历年滚存结余不断增大, 医疗保险制度运行平稳。

如图3所示, 2002年以来, 衡水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呈快速增长趋势, 2009年和2010年增长幅度较大, 主要是含有破产改制人员的一次性缴费, 2011年基金收入不包含一次性缴费收入, 基金收入有所减少。从2002年到2012年, 基金的支出有逐年递增的趋势。截至2012年, 基金支出额为42 379万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3.19%。2002-2012年11年间基金的当期结余在不断增大, 当年结余虽在2011年以来有所回落, 但仍保持在当期盈余状态, 历年滚存结余不断增大, 无法消化历年沉淀资金。

图4和图5分别是2002-2012年衡水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状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 其间医疗保险基金收入除2011年有所回落外, 其余年份都保持增长趋势。2011年医疗保险基金收入有所回落主要是统筹基金部分有所降低, 个人账户部分保持稳步的增长趋势。主要原因是2009-2010年间, 上级财政对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一次性补助了较大额度的职工医疗保险基金, 造成了当期的统筹基金大量增加, 2011年则没有这一项收入, 所以统筹基金的当期收入会有所回落, 个人账户收入则保持原有趋势增长。

2011年和2012年当期结余有所回落,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2011年的统筹基金收入较2009年和2010年有所减少, 而支出还在保持稳步的增长。二是自2012年9月之后衡水市职工医疗保险开始实行“单基数”征缴, 即退休人员满足最低缴费年限后不再缴费, 从而造成基金收入的减少。这是衡水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针对医疗保险基金历年滚存结余过大, 大量沉淀资金无法消化, 最大限度地惠及民生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3 衡水市参保职工医疗保险待遇支付情况

衡水市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主要分为普通门急诊、慢性病和住院3部分, 其中普通门急诊的支付主要是个人账户的支付, 慢性病费用和住院费用的支付则包括统筹和自费部分。由于近几年关于慢性病费用的报销支付政策和支付手段在不断调整, 其数据收集结果变动较大, 这里不做分析, 本文只对普通门急诊费用和住院费用进行分析。

图6是2007-2012年衡水市在职与退休人员的门诊费用支出情况, 可以看出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的门诊费用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特别是2012年在职人员的门诊费用比上年同期增长了90%, 出现了较大的增长。在职人员的普通门急诊费用高于退休人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职职工的人数比退休职工的人数多, 而人均门急诊费用则是退休职工高于在职职工, 2012年衡水市在职职工的人均普通门急诊费用为273元, 退休职工的人均门急诊费用为375元。

图7~图10是衡水市在职与退休人员的住院费用支付情况, 可以看出各年退休人员的住院总费用和统筹基金支付费用均高于在职人员, 并且增长速度也有所加快。从统筹基金支付水平上来看, 在职人员比退休人员低3个百分点。

退休人员的住院总费用和统筹基金支付费用增长加快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会随之提高。此外退休人员参保人数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在职职工参保人数的增长速度, 负担系数在不断增大。衡水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老龄化”风险问题已显现出一定的趋势。

4 衡水市职工医疗保险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革建议

4.1 主要问题

衡水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趋势日益呈现, 负担系数有不断增大的趋势, 需要进一步跟踪观测。

衡水市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历年滚存结余过大, 造成大量沉淀资金无法消化, 无法最大限度地惠及民生。

退休人员的住院费用增长有明显加快的趋势。

4.2 政策建议

针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 对医疗保险运行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要求财政介入建立“老龄化医疗风险基金”, 以抵御人口老龄化给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行带来的各种风险。一方面, 退休人员比例增加, 降低了筹资总额的增长速度。主要是因为衡水市现行医疗保险对退休人员的政策倾斜, 即不缴费、个人账户资金和保险支付比例增加, 这部分资金是由在职职工分担的, 这也正是医疗保险基金面临老龄化风险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 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各种疾病的发病率提高,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 对基金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衡水市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历年滚存结余过大, 造成大量沉淀资金无法消化, 主要是因为以往医保政策制定较为保守, 报销比例及统筹支付限额较低, 随着近年来支付限制的不断放开和报销比例的不断提高, 这一问题逐渐得到改善, 2011年和2012年的当年结余逐渐趋于合理。此外, 传统的药品目录范围较窄, 致使部分参保职工的消费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 无法实现更大范围的报销。这需要扩大药品目录的补助范围, 降低药品个人支付比例, 令医疗保险保障制度得以最大限度地惠及民生。

城镇运行安全 篇9

随着城市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 社会以及政府愈发重视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探索, 长春市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良好, 参保人数逐年增加, 确立了个人账户与缴费机制, 社会统筹的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范围逐步扩大, 并且实现了现收现付向部分累计制度的平稳过渡。

从2005年至今连续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人均养老金已从最初的726元上调至1631元, 每次上调幅度都不低于10%。据长春市社保局统计, 截止到2012年年末, 长春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74万人,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82万人, 养老保险参保总量达360余万人, 而全市领取养老保险人员已突破110万人。而在2014年长春市社保局对个体缴费标准进行的最新一次上调中, 根据省人社厅公布的2013年全省各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核定, 缴费标准被设为三个档, 最低档缴费6187.2元, 比前一年最低档标准提高了1209.6元。

二、城镇养老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运行成绩显著, 然而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需要政府与社会给予充分的重视并改善。

(一) 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还需提升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 使得各项政策实施起来都会增加难度。我国在养老保险覆盖人群方面已经达到了7亿人口, 考虑到不用参保的儿童, 学生群体, 目前的覆盖人口为70%。受个人的参保意识观念不足,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深入人心, 当地政府的政策制定与宣传实施不利等因素影响, 还有30%的人群不在参保范围之内, 这也是政府未来需要努力的。

(二) 养老保险水平偏低

当前我国民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然而由于个人收入增长缓慢, 市场通货膨胀日益加剧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很多地区退休老人的养老保险金难以维持日常生活。2013年英国慈善机构Help Age Internation发布的《2013全球养老指数报告》显示, 在参评的91个国家中, 我国养老综合指数排名仅为第35位, 养老收入保障排名66位。目前我国养老保险金主要投资的回报率低于2.5%, 相比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相去甚远, 基金的保值增值效率低下。

(三) 现行养老体制存在弊端

首先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 主要就是依靠保险费及利息收入和政府补贴, 加上老年人数量持续上涨, 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 使得养老保险开支加剧, 收支矛盾激化;其次是历史欠债严重, 由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空账”机制, 使得企业负担过重, 进而形成逃费欠费现象严重的后果;退休年龄偏低也是问题之一, 相比于当前的国民健康状况与医疗服务水平, 退休年龄显的偏低并且使得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偏长, 导致我国养老保险服务压力加重。

三、我国养老保险发展的对策

(一) 提高养老保险实际覆盖率

增加群众的社会养老保险意识, 加大力度宣传参保的重要性, 不断总结创新工作方法。同时要加强对企业的扶持政策和约束机制。突破行政级别界限, 尽快将低级别的企业纳入国家统筹中, 吸纳社会各界需要扶助的群体阶层, 更大范围地进行资金调用, 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养老金的调度透明化, 这样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规划养老生活, 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到参保的行列中来, 进而降低基本养老金替代率, 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打好基础。

(二) 加强养老保险的平等原则

由于我国一直没有统一的社保政策, 使得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并不相同, 造成了退休人员间虽然条件相同但待遇差距较大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社会平等, 降低了退休者的生活水平。这就要求国家统一各企事业机关单位的养老金发放政策, 将社会各阶层的养老保险参保者都纳入到合理框架之内的法律法规当中, 缩减各级单位之间的差距, 坚决遵守“职工收益与其承担的责任相对应”的原则。同时加大保障力度, 建立有保障有责任的专业养老保险队伍。

(三) 完善养老保险体制

首先要完善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法律体系, 对于养老金的筹资、征缴以及投资进行严格监管, 规范法律不健全的地方, 对违规挪用基金的行为严肃处理, 制定明确的惩罚措施, 全面防止养老金的流失, 第二要完善我国养老保险的行政管理体制, 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养老金, 社保部门负责制定相关政策, 而由独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来进行管理投资, 三个部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 尽力完善养老保险管理体制, 全方位促进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晶.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浅析科学决策[J].咨询管理, 2008 (12) .

城镇运行安全 篇10

仇保兴说, 城镇污水处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是得力于加强组织领导。许多地方主要领导负总责, 分管领导具体抓, 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国务院发展改革、财政、环保和城乡住房建设等部门加强配合与协调, 认真落实规划, 加强建设运行全过程监管, 有力地推进了各项工作。二是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发展的政策机制。建立、完善污水收费制度, 完善资金筹措渠道, 引入市场机制, 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参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三是建立信息管理与考核监管机制。通过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和“量质结合”的城镇污水处理考核体系, 加强动态管理和科学考评;通过定期督察与随机抽检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前期规划审核、工程项目建设、运营安全管理、污水达标排放的全过程监管, 监管考核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四是加大城市节水, 促进源头减排。通过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 有力地推动了城市节水工作。目前, 全国已有40个城市通过了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五是加大科技支撑, 提高污水处理技术水平。

仇保兴指出, 虽然污水处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总体发展还是不平衡, 在设施建设和运行方面还暴露出许多问题, 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为此, 仇保兴对今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在规划建设方面, 一要务必完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10年“新增日处理能力1500万立方米”的城镇污水处理建设任务。二要重点加快设市城市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尽快消灭设市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空白;全面推进县城污水处理工作, 力争到2010年年底全国半数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目标。三要加大“全收集, 全处理”的工作力度, 确保年内达到国务院提出的36个大中城市率先实现“全收集、全处理”目标。四要重视配套管网的同步建设。五要重视污泥处置和再生水的利用。污泥处理处置的技术路线应由简易处置向综合利用转变, 逐步实现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妥善解决污泥的安全处置问题, 鼓励污泥无害化后进行土地综合利用。

在运行管理方面, 一要积极探索提高运行效率的机制。二要尽快建立健全污水水质监测机构, 完善相关制度, 加强水质监管工作。三要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四要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五要继续强化运行的监督考核管理。要充分发挥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加强现场监督检查, 形成集“信息上报、数据核查、情况通报、整改督察”为一体的监管制度。

城镇运行安全 篇11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改良A/A/O工艺,运行管理

1 污水处理厂概况

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2×104m3/d, 采用改良型A/A/O工艺。该厂工艺流程见图1。

改良型A/A/O工艺有机地利用于厌氧/缺氧/好氧的工艺流程, 将最初单独的脱氮和除磷工艺结合在一起, 取得了较好的同步去除有机物、脱氮、除磷功能。该工艺设计具有两套回流系统:混合液回流和污泥回流。混合液的回流至缺氧池, 污泥回流到预厌氧区。为削弱传统的A/A/O回流污泥中的硝酸盐影响能力, 通过调整池型, 改变进水点和回流点的位置 (即改良的A/A/O工艺) , 使来自二沉池的回流污泥和10%的进水 (另外90%进水直接进入厌氧池) 进入予厌氧区停留时间为0.581h, 微生物利用10%左右的原污水作为补充碳源, 使回流污泥携带的硝态氮进行反硝化, 满足聚磷菌释磷的环境要求, 消除硝态氮对厌氧池的不利影响, 从而保证厌氧池的稳定性, 使聚磷菌在竞争溶解性快速生物降解有机物方面占据优势。

2 进水水质特点

该厂由于所处位置比较特殊 (在污水处理厂的上游有几个大型的水库, 雨季时水库较易放水) , 使进水水质不稳定, 受天气影响较大。尤其在雨季 (7~9月) 时, 泥沙含量很高, 有机物含量较低, NH3-N含量也相对较低, 总磷仍然很高;由于河道进水, 导致DO含量也偏高, 这样就大大影响了生化池予厌氧段及厌氧段的生物处理效果。

3 工艺运行控制措施

进水中高浓度的泥沙加大后续机械设备的磨损, 影响其正常运转;进水DO的偏高及有机物浓度的偏低, 若按工艺设计的方式运行, 远不能满足工艺要求, 影响除磷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3.1 控制进水泥沙含量

(1) 当河道水流较大时河水较混浊时, 将河道截污用的闸门打开放开, 防止过多的泥沙进入取水口。

(2) 加大粗细格栅系统的手动开启频率, 并派专人打滞浮渣, 确保浮渣不会在格栅前淤积, 导致水流不畅。

(3) 在粗格栅井中配备两台吸砂泵, 当雨季及水库放水时, 抽吸泥沙, 这样可以减少粗细格栅栅条的磨损及后续工段的正常运行。

(4) 当雨季及水库放水时, 进水中的有机物浓度偏低时, 可采取降低脱水机的滤速, 既能满足工艺要求又能减少污泥中无机颗粒对脱水机及附属设施的磨损程度。

3.2 硝酸盐及DO控制措施

在生物除磷工程系统中, 聚磷菌的吸磷、放磷主要是由水中溶解氧浓度决定的。溶解氧是影响除磷效果最重要的因子, 在改良型A/A/O工艺中首先必须在厌氧区控制严格的厌氧环境, 这直接关系到聚磷菌的生长状况, 吸磷能力及利用有机基质合成聚β羟基丁酸盐 (PHB) 能力;其次, 是必须在好氧区供给足够的溶解氧, 以满足聚磷菌对储存的PHB进行降解, 释放足够的能量供其过量摄磷之用, 以便有效地吸收废水中的磷, 但在实际运行中因污泥回流以及厌氧段未在封闭条件下运行而常会将氧带入厌氧段。本污水处理厂由于进水有机物浓度低, 相对的DO含量高。改良的A/A/O和回流污泥全部进入予厌氧段。为了维持较低的污泥负荷, 要求有较大的回流比才能获得较好的硝化效果, 但回流污泥也会将大量的硝酸盐带入厌氧段。当厌氧段存在大量硝酸盐时, 硝化菌会以有机物为碳源进行了反硝化, 等脱氮完成后才能开始磷的厌氧释放, 进而使得厌氧段进行磷释放有效容积大大减少, 从而使在脱氮效果较好时, 除磷效率较差。反之, 如果好氧段的厌氧环境, 使磷能充分进行厌氧释放, 所以除磷的效果较好, 但由于硝化不完全, 故脱氮效果不佳, 针对该工艺高的进水溶解氧, 低的有机物及总氮含量, 高磷现象及时调整运行工艺如下:

(1) 将从沉淀池回流到予厌氧池的污泥回流由设计100%降至50%, 这样既能满足生化池内菌种浓度的要求, 又能减少硝酸盐量, 这样可以保证聚磷菌在厌氧段充分吸磷。

(2) 根据进水的具体情况开闭内回流泵, 当雨水较多时进水的总氮浓度相对较低时, 关闭内回流泵, 严格控制缺氧段的溶解氧, 这种改变将A/A/O脱氮除磷工艺改变为侧重于除磷地A/O工艺, 使生化池内的缺氧段由于没有内回流而变为厌氧段。相当于增加了污水在厌氧段的停留时间, 给聚磷菌的充分释磷创造了条件, 若进水的总氮相对较高时, 可以采用适当降低混合液的回流比, 设计回流比为300%,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观察, 将回流比减少为100%, 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3) 降低鼓风机的风量, 使风量能维持将生化池的活性污泥混合均匀即可, 将保证生化池好氧段DO在3mg/l左右。这样可以降解耗氧段的硝化水平, 减少回流污泥到予厌氧段硝酸盐含量, 使聚磷菌在厌氧段的释磷效果不会受到过高硝酸盐氮浓度的影响。另外, 由于低的有机物含量, 若过高的DO易使污泥低负荷运行, 造成污泥解絮。

3.3 辅助除磷效果

除磷系统首先要求提供给厌氧段足够的可降解BOD, 其越充足则合成的PHB越好, 按照理想的除磷理论, 碳源 (电子供体) 和氧化剂 (电子受体) 不能同时出现, 否则脱氮和除磷的效果都会受到影响, 但在实际运行中不可能达到理想条件, 在A/A/O运行情况来看, 废水中的BOD5/TP值是影响生物除磷系统流出磷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去除1gBOD5约可去除磷40mg~80mg, 为使出水总磷小于1mg/l应满足废水中的BOD5/TP值大于20。该污水处理厂在旱季时, 进水有机物含量充足, BOD5/TP可达到25, 因此不需要投加除磷剂也可以达到除磷的效果, 而在雨季时BOD5/TP的平均值仅为15, 远远不能满足除磷对碳源的要求, 再加之雨季进水DO高等特点, 使生化池除磷效率降低。为满足工艺要求, 除采取以上措施外, 还要投加化学药剂辅助除磷, 该厂以投加聚合AlCl3为除磷辅助药剂。运行实践表明, 在最不利的情况下投加量为9mg/l就能满足除磷的要求。

4 结束语

通过采取以上几个方面的调整措施, 使该污水处理厂在雨季运行期间, 降低了低指标进水对处理设备带来的冲击和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使出水趋于稳定, 达标排放。其处理效果见表1。

表1工艺调整后进、出水指标与设计值

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 调整后的出水水质优于设计标准, 在碳源不足的情况下, 对TP的去除仍可达到80%以上。因此小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初期, 由于管网滞后, 河道进水等特殊原因造成出水水质不稳定, 要根据具体情况平衡除磷脱氮对碳源的争夺, 及时调整运行工艺, 以确保出水达标排放。

参考文献

[1]王洪臣.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控制与维护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模拟实践教学下一篇:盈利能力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