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教学程序

2024-11-03

议论文教学程序(精选9篇)

议论文教学程序 篇1

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基本都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高级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MATLAB程序设计、MATLAB数据分析等程序设计类课程。程序设计类课程是通过介绍语言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技能,而语言只有多实践、多使用,才能熟能生巧。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会把程序设计方法及算法的讲授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故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培养学生利用程序设计工具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开设好本类课程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1—4]。

毕业论文( 设计) 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可以检查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检查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步能力与学识水平[5—10]。所以各高校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特别重视,除了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 课程,学校安排了指导教师,同时在第八学期安排了较多时间用于学生做毕业论文。但毕业论文工作未渗透在大学教学过程的始终,而且第八学期往往受考研、就业等影响,以至于学生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轻率应付、草草了事。

实际上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兴趣,让学生能正确选题、写作文体规范、有一定的创新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撰写论文能力,从总体上提升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主要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能力。

一、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施教,是高校本科教学最主要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特别是利用程序设计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一些系统的程序设计时,要从软件工程的角度进行教学,如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模型、编码与程序设计等。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在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1,2]。

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讲解的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学科前沿问题,从而让学生不仅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而且对人工智能、信息处理等当前热点领域有兴趣。我们要指导学生通过查询文献获取和阅读与本课程相关的前沿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去关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学术问题,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从而为学生从事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实验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教师在学生实验前布置实验任务,从问题分析入手,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每次实验结束后,学生要根据实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一般可以提供电子或书面形式的实验报告。学生在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学会填写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分析。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会office软件排版,为毕业论文写作做好准备。

三、在课程设计与实训中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在学生经过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某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习后,学校一般会安排1—2周的课程设计、见习或实训。在课程设计、见习或实训前,老师布置有一定应用价值的实际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并设计整个程序设计的方案[1,2,6]。同时每个学生除了完成一份见习或实训总结报告外,还要撰写1篇课程设计报告。这样不仅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而且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程序设计知识和算法分析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四、在程序设计类竞赛中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目前程序设计类竞赛有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软件外包大赛以及数学建模竞赛等。参加这些竞赛能使参赛学生掌握如何查阅资料、怎么进行科学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参加这些竞赛,学生不仅掌握了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而且学会了如何利用计算机这一重要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论文写作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科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情况和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我们可以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 程序设计类竞赛等环节中,加强对学生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对论文写作的兴趣,使他们初步掌握进行论文写作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促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要:程序设计类课程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而毕业论文(设计)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论述了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目标及特点,然后分析了当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最后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等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

议论文教学程序 篇2

VisualFoxPro(简称VFP)程序设计是当今很多医学院校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可以使学生建立起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框架,掌握使用VFP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技能,对整体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很大帮助。并且VFP程序设计也是国家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中的科目之一,因此掌握好该门课程,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非常重要。那么在VFP教学过程中如何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位任课教师都在探索的课题。

一、医学院校VFP程序设计教学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顺序安排不合理

由于医学院校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非常有限,传统教学内容安排首先就是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理论和第二章的常量、变量、函数等一些基本概念,这些内容理论性较强、单调枯燥,会使学生觉得该课程不易理解掌握,并且实际应用价值不大,在学习初期即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存在弊端

目前,各医学院校VFP程序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普遍采用老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在教室通过课件讲课本内容,学生看大屏幕,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课溜号、玩手机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差。实验课的安排上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学生的上机实验学时少,练习时间不够充分,而且理论课与上机课又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通常任课教师在理论课上讲解的相关知识,学生都不能及时进行上机练习,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了学生听完理论课,在上机课上不知从何下手,不能很好地完成每一个实验内容,学生上实验课的效果并不理想。

3.不利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对所有教学内容都能掌握,对一些章节的疑问或难点学生可能都需要在课后与老师请教或探讨,但实际做起来很困难,有时想下载老师的`课件都很不方便,这些都给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二、VFP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1.教学内容顺序重新调整

首先,为了使学生一接触VFP程序设计这门课既能产生浓厚学习兴趣,任课教师要特别重视第一节课的教学。在讲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理论时少讲基本理论,可以多演示一些用VFP软件开发的具体实例,如学生以后工作会用到的医院管理系统、在校时会使用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以及教务管理系统等,使学生对VFP的强大功能有更直观、感性的认识,切实体会到学习这门课的现实意义。其次,把各章顺序进行调整,将原内容中的第二章VFP中的数据与运算内容放到第五章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中去,新内容的第二章直接学习数据库和表的操作,这样学生接触到VFP软件就能创建自己需要的数据库、数据表,并对数据库和表做各项操作,自然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接下来第三章安排查询与视图内容,紧接着第四章安排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内容,这样首先通过第三章学习掌握了查询与视图的创建过程,然后再学习SQL的查询功能时就有了一定基础,对用SQL语句实现表的查询就不会觉得陌生。第五章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和第六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二章内容放在一起学习,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程序设计方法,对程序设计有更完整的认识。总之调整后的教学内容顺序会使教学更科学合理,更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采取全机房授课方式

为了避免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脱节,采用全机房授课方式教学。全机房授课教学可以边讲边练进行,首先学生听老师讲课(比如某个语句的格式功能),然后自己马上进行上机验证,有的操作快的同学还可以做一些扩展功能的练习,这样学生能很快掌握这个语句。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上机练习的时间增多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定有代表性案例,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剖析、讨论,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针对医学院校的学生,教师选取的案例要符合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贴近医学领域的应用,这样学生才更感兴趣。比如教师可以把“患者住院管理系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案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主线,将教学内容的各个知识点融入到案例中去,使整个教学内容连贯生动。任课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介绍患者住院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再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了解患者住院管理系统通常包括的子系统和功能模块有哪些,如包括住院处管理子系统、住院科室管理子系统和信息查询子系统,其中住院处管理子系统又包括:办理住院手续模块、常规检查模块、患者信息查询等模块。接下来在教学的各个章节都紧密围绕这个案例去开展,如在第六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中把各控件、类结合到案例中去,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患者住院管理系统的主界面。然后在第八章菜单的设计与应用教学中设计出住院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和各功能模块。这样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自己亲自动手完成案例的开发设计,在实践中既提高了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水平,也真正体验到了学习这门课的价值和乐趣。

4.创建网络教学平台辅助教学

为了满足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需要,我们创建一个VFP程序设计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随时登录平台系统。该平台系统有多项功能模块,如课程管理、在线学习、咨询提问,等等。通过“在线学习”功能学生可以选择自己要学习的章节内容自主学习。有疑难问题通过“咨询提问”请求老师答疑,老师在后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通过“常用下载”功能随时可以下载老师的课件,最后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测试”,对各章节进行考核,检验一下自己学习的效果。总之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既对课堂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议论文教学程序 篇3

一、立法方面

(一) 移送主体

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在办案证据问题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该法第52条第2款规定:“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 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从此款法条中可以看出, 依据法律规定, 向检察院移送证据的主体需是法条中所指的行政机关。但纪委监察机关实属“一套工作机构, 两个机关”, 即纪委与纪检监察机关。纪委的查处对象属于所有的党员, 而监察部门的对象却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 可以看出, 纪委和监察机关虽属一套工作机构, 但查办案件的对象只是相交的概念, 并未完全重合。如法律所规定, 要满足刑事诉讼法规定, 证据合法有效而将这里移送检察院的主体理解为监察机关, 难免会以偏概全。因此, 纪委如若作为移送主体, 检察院受理案件后证据的效力又该如何呢?

(二) 移送证据种类方面

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52条第2款规定:“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 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如何理解“等证据材料”, 其是否仅限于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还是包括其他证据材料。鉴于此点疑问, 全国人大法工委对此作出解释, “等证据材料”解释为“等证据材料, 不包括证人证言等言辞证据”。与此不同, 现行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试行) 》第64条不仅将“其他证据材料”规定了“鉴定意见、勘验、检查笔录”, 而且还规定了特定条件下的“言辞证据”, 即“人民检察院办理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案件, 对于有关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涉案人员供述或者相关人员的证言、陈述, 应当重新收集;确有证据证实涉案人员或者相关人员因路途遥远、死亡、失踪或者丧失作证能力, 无法重新收集, 但供述、证言或者陈述的来源、收集程序合法, 并有其他证据相印证, 经人民检察院办理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案件, 对于有关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涉案人员供述或者相关人员的证言、陈述, 应当重新收集;确有证据证实涉案人员或者相关人员因路途遥远、死亡、失踪或者丧失作证能力, 无法重新收集, 但供述、证言或者陈述的来源、收集程序合法, 并有其他证据相互印证, 经人民检察院审查符合法定要求的, 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可以看出, 人民检察院在侦办纪检监察机关移送案件时, 对于纪检监察机关移送的证据, 实物证据都可以直接适用, 并未存在过多的分歧。相比较而言, 言辞证据在适用中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于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收集具有可重复性, 可以重复收集甚至反复收集, 若是将此类证据排除在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移送的范围之外, 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影响检查机关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对证据的收集。但2012年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50条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 并且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新刑事诉讼法, 这样一来, 检察院在收集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供述和辩解两类言辞证据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若将其扩张适用至与纪检监察部门联合办案的方式展开“初查”, 而刑事诉讼法并未对纪检监查机关收集言辞证据做出明确规定, 这样一来, 纪检监察程序就演变为实质意义上的侦查程序, 侦查程序就变成“固定证据”的程序。那么《刑事诉讼法》中“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就变成形同虚设。也与刑事诉讼法的原则要求存在冲突。

在言辞证据中, 鉴定意见并非像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那样, 具有收集的重复性。根据前述《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试行) 》第64条、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试行) 》第173条以及2012年公安部修改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60条可以看出, 纪检监察机关收集的鉴定意见是可以作为证据移动到检察机关的。如果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将行政机关在查办案件中收集的鉴定意见作为刑事证据而法院一概予以排除, 不仅未有相应的法律依据, 也未有其解释上的法律依据。

(三) 其他方面

1. 移送程序的规定

在国家立法层面, 纪检监察机关移送检察机关相关法律规定主要有《行政监察法》、《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和《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我国《刑事诉讼法》仅仅对行政机关行政执法中收集证据等相关问题作出了规定, 并没有规定纪检监察机关移送司法机关的程序。相反, 《刑事诉讼法》第108条、173条、《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184条规定了不属于检察院管辖或者检察院作出不予立案、不起诉决定需要追求党纪、政纪责任的, 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

2. 移送时间规定

《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第13条规定, 监察机关采取行政监察法第20条第3项规定的措施, 应当经县级以上人人民政府监察机关领导人员批准, 经调查证明违反行政纪律的被监察人员涉嫌犯罪的, 监察机关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行政监察法》规定, 监察机关在办理监察事项中, 发现所调查的事项涉嫌犯罪的, 应当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从法规中可以看出, 法律在移送方面并没有规定具体移送的时间, 最多用“及时”两个字代替, 这不免赋予了行政机关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对时限规定的不明确, 在实践中就会出现各地在地方性法规、规章中对时间规定的不尽一致, 而且也会导致“先罚后移、以罚代移”等问题的出现。这些规定为监察机关移送司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纪检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虽属合署办公, 但从监督性质、监督对象等方面来看有着本质区别, 严格来讲不能作为纪检机关纪律审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移送司法的依据。

对纪检机关移送司法作出规定的主要是《纪律处分条例》和《检查工作条例》。《纪律处分条例》规定, 纪检机关执纪审理并追究党纪责任后, 认为涉嫌违法犯罪的应当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案件检查工作条例》规定, 在纪律审查中发现党员违纪同时又涉嫌犯罪的, 应当适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与法律对检查机关的规定相比可以看出, 纪检机关移送时间存在着较大的余地, 这也是各地以党纪处理后移送为原则, 以党纪处理前适时移送为例外。

3. 物证移送的规定

依据法律规定, 法律并没有赋予纪检监察机关查封、扣押、冻结涉案款物的权利。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监察机关查办案件涉案款物管理暂行规定》, 纪检机关在查办案件过程中, 有权对涉案款物暂予扣留、封存。从规定中看出, 纪检机关虽有暂予扣留、封存的权利, 但法规中并未规定出相应的期限。该规定第十条只对解除暂予扣留、封存的情形进行了规定, 并没有规定解除暂予扣留、封存时间。

在刑事诉讼中, 证据的固定、提取、保管、移送以至最终诉之法庭必须确定过程的合法性、移送的唯一性和排他性, 使证据在上述链条中不至损毁、污染而最终丧失法律效力。纪检监察部门向检察移送证据的过程中, 纪检监察机关对于证据的固定、提取、保管、移送等环节并未受过专业的训练, 又如何保证前述链条的合法性、唯一性和排他性, 最终在法庭上不会因此而使证据丧失法律效力。

二、实践层面存在冲突

(一) 人权保障方面

《中央纪委关于完善查办案件协调机制进一步改进和规范“两规”措施的意见》中指出, 纪检机关经初核或立案调查, 认为被审查人员涉嫌犯罪需要移送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的, 经批准可直接移送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审查, 立案侦查。理论界一般认为检查机关在纪委移送的文书上签字就意味着案件移送程序的终结, 然而在实践中, 程序并不因在移送文书上签字而终结。从移送文书签订之日到检察机关决定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隙, 那么在这段时间内, 纪委和检察院的职责如何划分?调查对象如何管理?是继续“双规”或“双指”异或移送检察院?《中央纪委关于完善查办案件协调机制进一步改进和规范“两规”措施的意见》中指出, 在案件移送工作中, 纪检机关要及时移送, 检察机关、公安机关要依法受理。要制定和完善纪检机关和上述有关机关、部门查办和移送案件相互配合的规定。“意见”中强调要制定和完善纪检机关与检察机关查办和移送案件的相关规定, 对过程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加之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明确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纳入其中, 为了规避过多的麻烦, 在实践中, 检察机关多会采取与纪委联合办案的模式, 利用法律对纪检机关相关立法的空隙, 使纪委成为检察院查办案件的前置程序, “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立法精神并没有真正得以体现。

(二) 证据移送方面

在实践中, 对于纪委移送的案件, 检察院认为移送的案件证据方面存在瑕疵时, 一般不会退回纪委并要求其继续完善证据, 而是程序继续运行, 人继续移送, 在移送的这3-4天内, 纪委可以继续补证或是移送后由检察院自己补充证据。对于此种理论与实践向佐, 法律法规与实际相悖的层面, 一味的责怪实践的做法会过于偏激, 笔者认为, 更多的从立法的层面思考法律法规本身的问题不失为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法。

(三) 其他方面

从目前的实践中可以看出, 我国纪委对党员干部违纪行为涉嫌犯罪的, 采取纪检机关审理后移送司法的模式。特别是省部级以上干部违纪犯罪全部是纪检机关审理后移送司法, 如现已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的省部级以上干部30余人都是纪检机关审理后移送。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提出, 纪检监察机关要根据党章和党内法规要求, 从党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形势判断, 工作要求出发, 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从而要求纪委在办案过程中改变以往贪大求全的模式, 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快查快结, 快进快出, 把违纪的主要问题查清后, 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继续依法查处。这种转变充分体现了纪检机关充分贯彻中央纪委“把纪律摆在前面”的要求, 体现了“纪法分离”的要求。也有利于案件的快查快结、快进快出, 提高办案效率。

三、余论

纪委和检察机关在办理职务案件程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究其本质, 主要源于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法律框架, 因此, 不能简单的套用现行法治理论中关于政党与司法的关系模式, 必须考虑我国司法程序设置与运行的背景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因此, 在完善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程序衔接机制上, 应当从功能保障机制的效率, 但是又不能仅仅以方便或者便利权力的行使为进路, 相反, 应以规范机制中权力的有序运行为宗旨, 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第一要义。为了更好的解决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程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在完善衔接机制上, 应以坚持刑事优先原则的同时, 把证据作为突破口, 更加关注机制本身的程序化, 对于受移送的机关、移送的条件、移送的程序、移送的期限以及不依法移送和不依法接受移送的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 借助于程序来规范移送行为, 保障程序性的完善在法治的轨道上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邹绯箭, 郭华.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办案证据衔接及拓宽机制研究[J].检察理论, 2013 (1) .

[2]王敏远.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问题实证研究[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9 (1) .

[3]杨晓渡.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聚焦中心任务深化“三转”[EB/OL].http://www.v.mos.gov.cn/zhibo18/index.shtml, 2014-05-26.

[4]张思尧, 李佳.反腐执纪移送司法程序衔接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 2016 (3) .

[5]龙宗智.取证主体合法性若干问题研究[J].法学研究, 2007 (3) .

[6]张建平主编.案件检查工作法规政策汇编[Z].中共兰州市纪委兰州市监察局编, 2014.

化学探究式教学的一般程序论文 篇4

在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构建了“五阶段、五中心”的基本问题解决的化学探究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它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其内容如下:

一、呈现化学问题阶段,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中心

呈现化学问题,是模式的第一个要素和实施环节。在这一阶段,学生必须得到一个明确任务,或者在某一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教师必须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一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直接提问,激发兴趣,引导探究

有趣的问题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能够很快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个具有鼓舞性问题能够马上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并迅速将其带入愿意学习的思维境地。例如,在学习盐类水解时,可由家中蒸馒头谈起并提出问题:“面粉发酸了怎么办?”(学生答:加碱);“这里所说的碱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学生答:碳酸钠);“属于哪类物质?”(学生答:盐类);“它的酸碱性如何?可用哪些实验加以验证?”,进而教师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学生会从实验中发现“为什么碳酸钠溶液会呈碱性”,“其他盐的酸碱性如何”等问题的答案,这样就自然地将矛盾交到了学生手中,起到了激发兴趣、引导探究的作用。

2.利用实验,发现问题,引发探究

化学实验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变化性使其自身充满了探究悬念,易引起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这是教师经常采用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的适用范围很广。例如,元素化合物和有机物性质及其反应产物的验证性研究;按一定要求制备,验证物质性质的实验设计(装置、药品、操作);证明概念、理论或习题的有关实验探究。

3.通过一些探究性习题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探究性习题,也称探索性试题,其特征是题目本身没有给出明确结论,或是得出结论的方法,只是提出了可能,需要经过观察、分析、猜测、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才能得出结论的一类新型试题。利用探究性试题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教师要有良好的`试题。

4.利用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结果,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会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5.结合生活、生产和当前科技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和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实践性和深刻性。

二、学生的搜索信息阶段,以收集资料为中心

学生明确探究任务之后,就要根据问题情境的要求收集相关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很多,可以查阅教材,可以通过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也可以咨询专家。

搜集信息的过程和质量决定着问题解决的最终效果,如果资料收集不全或者收集的资料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就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

收集资料的能力对于问题解决来说很重要,特别是对于陌生的具有创造性的问题而言,更是举足轻重。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找出问题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同时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精制和组织,以利于问题解决过程中信息的提取和迁移。对资料的精制和组织就是把获得的资料与已有的知识用适当线索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化认知结构。精制和组织的方法有找出新资料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联系,如对学习材料列提纲,作图解或画概念图;理解新信息的涵义,对其进行分类和概括等。

三、学生的信息整合阶段,以形成假设为中心

收集完资料后,就要促使问题初始情况向目标情境转化,就必须提出种种可解的途径、假设和目标。

情境假设,所谓假设是指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对未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所做的一种推断和解释。假设不仅是一种方法,还是一种结果、一种思想。所谓“方法”就是指根据已知对未知进行推断和解释的思维过程。所谓“思想”是指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科学理论。随着科技的发展,当前被认为是正确的理论也有可能进一步修正,甚至被推翻。所谓“结果”是指由推断所得到的假定性结论。

提出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提出假设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对问题进行分析、了解。牢牢掌握问题的目标情境与问题的主要特征,将精力集中在问题目标情境上。学生可以是自己提出假设,也可以是合作提出假设。提出假设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整合已有知识的过程,又是超越已有知识,更新理解的过程。

四、解决问题阶段,以选择策略为中心

选择恰当的策略是问题解决中关键的一步。从本质上讲,问题解决就是要通过合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以缩短问题初始情境和目标情境之间差距。这是解题的实质性步骤,常用策略有以下三种。

1.双向推理

双向推理即充分利用已知条件进行顺向推理,重视运用未知条件进行逆向推理。教学实践表明,顺向推理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逆向推理难以实施。在进行逆向推理时,主要采取确立“子目标”的办法,帮助我们明确思维方向。一旦建立了“子目标”,我们就把难以捉摸的“总目标”转化成与已知条件关系接近的容易解决的“子目标”,“子目标”成了我们的思维方向。在运用“子目标”时,一定要防止把“子目标”(未知条件)当成已知条件来思考。

2.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解题时,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进行发散思维。所谓思维定势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考虑一种思路。实验发现,中等生和学困生解题时往往只考虑一种思路,当这一种思路走不通时,就感到束手无策,而尖子生总是考虑几种不同思路,并最终在多次尝试失败之后找到一种正确的思路。因此,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思维灵活,从多种角度看问题,从多种途径寻找答案,这就称为发散思维。与发散思维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必须善于评价自己的思路,找出自认为比较好的一种,集中精力优先加以考虑。我们称这种思维叫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只有和集中思维结合起来才是高效的创造性思维。

3.类比迁移

类比迁移是指运用先前已解决问题的已有知识去指导新问题解决。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实际上是利用学生已经熟悉的事物,通过类比去同化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将陌生的新知识、新问题变成为学生所熟悉的可解问题。

五、师生反省评价阶段,以合作交流评价为中心

议论文教学程序 篇5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VB) 》是各高校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之一, 旨在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使用它开发应用程序简捷方便, 也可作为"网络编程"、"网站设计"等专业后续课程的语言基础, 因此学好这门语言课非常重要。然而实际教学中, 不少老师感到很棘手, 花费很多的时间备课, 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很多学生也感觉该课程艰涩难懂, 尤其是上机实验, 学生一般是从书上抄些程序到电脑上, 动手能力很弱。针对此现状, 本文结合一线教学经验, 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案例驱动"+"程序侦探"教学法, 并将此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进行验证。

2、程序设计教学现况分析

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中, 一般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 该课程操作性强, 学生比较感兴趣, 学习积极性高, 掌握也比较快。而第二学期的计算机语言课程, 学生普遍感到语法枯燥, 知识应用似乎很遥远, 兴趣不高。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VB) 》这门课内容多、课时少、知识面广、实践性强[1]。传统教学主要是在多媒体教室应用课件进行教学, 教师一边讲解, 一边进行演示, 需要讲授大量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 而且还要讲授具体的应用和操作。这迫使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至于上机实验则是学生按实验辅导书进行操作、练习, 教师个别辅导, 也针对主要问题进行集体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要解决此问题需做到两点:首先向学生着重强调计算机语言及该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现今社会是网络信息时代, 计算机是网络时代的交流工具, 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就必须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在众多的计算机语言中, 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 Basic 6.0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编程开发工具之一。

第二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从而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足、依赖性强, 部分学生仍未能摆脱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意识, 只是被动地去理解、记忆, 并不主动分析思考, 当自己动手编程时, 发现根本无从下手。

第一点容易做到, 但是第二点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和上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不懈努力, 最重要的还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此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案例驱动"+"程序侦探"教学法。

3、"案例驱动"+"程序侦探"教学法

"案例驱动"+"程序侦探"教学法包括两部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案例驱动"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上机实验教学环节, 提出使用"程序侦探"的方法, 提高学生上机过程中主动动手实践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发挥创新实践能力。

3.1"案例驱动"教学

案例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有针对性地引入案例, 将学科知识分解到若干个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中, 将理论和案例融合在一起, 能够分散概念和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展开讨论, 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解决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从而促使学生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案例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 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代表性、有趣味性的, 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揭示所学知识点的案例。选择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 寓所教理论于案例之中[3]。因此在VB程序设计中的课程中, 首先演示一些简单的、有趣的程序, 例如交通信号灯程序、打字程序、计算器等吸引学生, 并使其了解他们以后也可以编出这些有趣的小程序。

另外案例的设计要由浅入深, 针对每一章节的特点。如给出一些简单的计算圆的面积, 帮助学生了解如何用VB开发应用程序, 然后让学生据此计算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面积, 让学生从自身的实践中感受到用VB编写程序并不难, 从而迎合了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

教学案例的讲解主要是借助案例分析, 引发学生发现问题, 介绍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理论。课堂教学主要以分析案例、精讲理论和少量讨论的形式开展。在案例分析中巧设问题,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 一步步地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如在讲for循环程序设计时, 首先让学生在窗体上输出一个"*", 接着输出5个"*", 此时会自然想到使用for循环来输出;随后通过输出5行5个"*"来引入双重循环;最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输出如图1和图2所示的图案, 或将图案换成数字输出"九九乘法表"和"数字金字塔"等。

采用案例驱动教学, 精选典型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通过分析案例的求解思路和实现方法;进而引出该案例中用到的知识点;再举一反三, 启发学生对案例进一步讨论、归纳, 对案例完善和扩展;最后达到知识的快速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利用"案例驱动"开展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实践证明, 该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 提高学生利用VB程序设计语言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自学能力。

3.2"程序侦探"实验教学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因此在程序设计教学中, 上机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很重要环节。在学习VB语言过程中, 仅书面理解往往是不够全面的, 课堂上多数的教学内容, 学生需要通过上机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消化, 纠正最初理解上的偏差并加深对VB程序设计语言的了解。

在传统教学的上机实验环节中, 随着课程的深入和知识的增多, 学生感觉困难、胆怯、枯燥, 只是简单照抄程序, 而且一有问题就找老师帮忙检查调试解决, 运行通过就算完成任务, 所以整个实验过程只是他们在练习打字而已。

针对这种现状, 实验课安排要因材施教, 分层次安排任务。从教学实践来看, 对于初学者, 如果一开始能成功完成编程、调试,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增, 以后即使遇到困难时, 也能充满自信去解决困难。针对这种情况, 上机的练习题根据难度分成几个不同层次, 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模仿、尝试, 以便和学生各自学习能力相适应, 并不断鼓励学生向高层挑战[4]。

在此提出使用"程序侦探"实验教学法, 首先从时间、内容上将理论课和实验课衔接好, 然后根据课程安排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有部分错误无法运行的程序, 让学生自己以侦探的角色去研究纠正修改程序, 从而让学生细致掌握语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学会查阅资料和文献, 独立解决问题, 以便形成自学意识、习惯, 建立自学的信心。而大量阅读一些结构良好的程序对学生今后的编程也有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种"程序侦探"实验教学法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发挥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质量。在最初几次实验中, 学生的问题多, 教师应该耐心辅导, 启发他们如何做"侦探", 帮助鼓励他们对"侦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让他们在逐步的成功体验中建立自信心和对VB程序设计课程的兴趣。当学生的胆怯感消除, 对编程环境适应后, 就会开始积极主动动手认真学习和实践, 逐步培养建立创新意识。

采用全新的"程序侦探"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中学生只是简单照抄程序, 而且一有问题就找老师帮忙调试的现象逐渐消失, 学生真正理解消化了理论知识, 加深了对VB程序设计语言的了解, 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主动学习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学习意识加强了。

4、实验验证

通过多次教学实践来验证"案例驱动"+"程序侦探"教学法是否有效。首先选取计算机程度相似 (据其第一学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成绩判定) 、专业相同 (保证其入学前程度相似, 课余时间相同) 、人数相同的甲乙两个班级来进行实验。在教学过程中, 甲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而乙班采用"案例驱动"+"程序侦探"教学法。学期末两个班级进行了三次程序设计比赛, 比赛分笔试和机试两部分, 两班最终成绩 (三次求平均) 如表1所示。

由表知乙班比甲班笔试部分及格率提高了15.3%, 机试部分及格率提高22%, 特别是优秀率部分结果尤其令人满意, 乙班笔试、机试分别比甲班提高了8倍、7倍以上。

5、结论

本文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 利用"案例驱动"开展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 提高学生利用VB程序设计语言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采用全新的"程序侦探"实验教学方法, 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而实验结果也验证了采用"案例驱动"+"程序侦探"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效果改善了, 确实有效可行。此方法同样适合其他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应用教学。

摘要:针对程序设计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 上机实验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案例驱动"+"程序侦探"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驱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上机实验采用"程序侦探"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思考能力, 该方法经实验验证切实有效可行。

关键词:VB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案例驱动,程序侦探

参考文献

[1].刘炳文.Visualbasic程序设计教程 (第三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朱文.案例教学方法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J].2003 (10) :39-41.

[3].陈荣春, 薛立新.《VFP程序设计》课程案例教学的设计及实施.职业技术教育[J].2007.10.

议论文教学程序 篇6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 他们总是认为, 教会学生程序设计, 首先就要学生掌握一门语言, 让学生记住一大堆的保留字的拼写、各种程序结构的语言、语法。在这个基础上, 补充一些数据结构和算法知识, 使学生能够通过编程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我们认为, 这是一种偏见, 是一种对程序设计理解的误区, 也是我们教师作为学生时学习程序设计的次序所带来的误区。学生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 也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正确的命令拼写和完整的语法结构之上, 大部分的排错问题都是出在语言本身而不是程序设计上。换句话说, 教程序设计成了教程序语言!对于高中、大学的学生, 语言的学习障碍可能还不是太大, 而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语言障碍是非常严重的。然而, 也正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 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最强的, 不必也不应把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在语言上。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程序设计这一分支内容, 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 而不是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的使用, 更多的是让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核心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在1994年委托国际信息处理学会 (IFIP) 编写的文件《中学信息学课程》中提到:“这里所指的程序设计是非技术性的程序设计。更确切地说, 应该是把‘你自己做的事情’转变成‘别人能做的事情’。这就要求能详尽地描述完成任务的过程, 以便其他人或其他设备能准确地重复这一项工作。”其实, 当PC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次出现时, 教育界有一种教会全部学生如何编程的初始热情。成千上万的学校在教授数以百万计的学生在LOGO或者Basic上写一些简单的程序。Seymour Papert (著名的学习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 在1980年出版的Mind Storms (《头脑风暴》) 一书中提到, LOGO将成为重新思考教育与学习方式的基石。从那时起, 计算机开始在儿童的生活中普及, 但是很少学生会学习编程。在今天, 很多人都将编程视为一种小众的、技术性的活动, 只适合小部分人学习。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教学编程偏离了它的初衷呢?

1.早期的编程语言难以应用, 许多学生都不能掌握编程的语法。

2.编程一般与一些学生不感兴趣或没有相关经验的活动相联系, 比如生成一个素数列表, 或者简单地画一条直线。

3.一般缺乏对正确程序的深层次探索的鼓励以及对错误程序的指导。

Papert认为, 编程语言应该“地板要低” (Low Floor) 、“天花板要高” (High Ceiling) 、“墙体要宽” (Wide Walls) , 即低进入门槛和高创造空间。此外, 编程语言需要支持众多不同类型的项目, 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兴趣和学习类型, 使得他们可以参与进来。但要满足这三个要求, 其实并不简单。

针对这些问题和要求, MIT媒体实验室的终身幼儿园小组在2007年开发了Scratch软件。它通过鼠标拖动指令模块, 以搭积木的方式设计程序, 并通过一个舞台, 让设计者简单、直观地看到设计的结果, 将抽象的程序设计可视化。Scratch包含动作、控制、外观、侦测、声音、数字和逻辑运算、画笔、变量这八大类指令模块, 把建模、控制、动画、事件、逻辑运算等都包含在内。从动作指令到控制语句, 从传感响应到面向对象, 从数值运算到线程调度, 涉及程序设计的方方面面。

其实, 程序设计的目的是把我们想做的事情以算法描述的方式表达出来, 而算法描述最直观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画流程图。当流程图画出来了, 程序设计基本上也就完成了。如何让流程图变成可执行的程序, 那是语言的事情, 也是软件的事情。对于程序设计本身来说,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个环节可以让软件代劳, 那么我们就可以集中精力去做流程设计了。Scratch就能很好地实现这个功能。在Scratch程序设计中, 学生们不需要再去为语言和语法头痛了, 因为他们只是需要像堆积木一样来设计程序。这样的设计就使学生们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程序设计上, 也使得程序设计的门槛大大降低。

我们经常看到, 给孩子们一盒积木, 他们马上就会开始把积木组装在一起, 随后出现的结构又会给他们以新的灵感。当他们在玩的时候, 计划和目标会随着进程而不断改变。Scratch是基于图形化的编程板块, 让孩子们可以组合这些板块去创作他们的程序。与积木类似, 孩子们可以先从简单的部件开始组装, 通过不同的序列和组合方式来看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这里并没有传统编程语言那样晦涩的语言, 进入的门槛很低, 而且这样的经历充满了娱乐性。

由此, 我们希望学生在使用Scratch编程的时候, 也有类似的感觉。堆积木是不需要教的, 我们只需要告诉孩子们, 积木可以如何使用就行了。至于如何堆积、堆积出来什么, 那就是孩子们自己的事情了。经过一个学年的校本课程实验, 我校在第二个学年就开始把Scratch引入到常规教学中, 代替了原来的VB程序设计教学。为了解决程序设计语言问题, 我们完全抛弃了以往语言教学的方式, 而改为采用基于项目的方式来进行程序设计教学。同时, 我们并没有把Scratch当成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来教, 从Scratch官方介绍上来看, MIT把Scratch定义为一种程序设计工具, 而不是语言, 因此, 我们就需要改变一下思维定势, 我们教的是工具而不是语言, 重点应该在流程设计, 而不是语法上。

Scratch教学, 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来自于技术上的, 并不是教会孩子们如何去使用组件, 如何去组装组件;而是来自于文化和教育理念上的, 是教会孩子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与良好的思维习惯。更广阔的是, 我们需要改变孩子们以及成年人对编程的观念、对计算机的看法, 使得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是只对发短信、玩在线游戏和浏览网页非常在行。我们不仅仅需要他们会交谈、浏览和交互, 更需要他们拥有通过媒体进行设计、创造、发明的能力。程序设计能极大地扩大孩子们用计算机创作的范围、扩大孩子们学习到的内容的范围, 尤其能够支持孩子们用“计算思维”来帮助他们学习重要的问题解决方式和设计策略 (比如模块化和交互设计) , 还能够提供让孩子们反思自己的想法的机会。

摘要:Scratch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MIT) 于2007年开发的图形化编程工具。在美国哈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名校都开设了Scratch课程。我们于2012年将其引入, 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本文结合我们在Scratch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对程序设计的一些看法, 阐述Scratch对青少年学习程序设计的意义。

《程序设计基础》教学探讨 篇7

1 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以促使学员更有选择地、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它是学员学习的动力, 能够良好的推进学员自主学习。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里提几点建议。

1.1 让学员明白学习C语言的必要性

在课堂的开始, 引入学习程序设计的重要性, 可以提几个问题, 如“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C语言能做什么?如何来学习C语言?”;教员可通过几个简单的C程序实例演示来提高学员的兴趣。如:猴子吃桃问题, 星型图形输出问题, 求算术表达式的值等。

1.2 展示 C 语言设计魅力, 增加实例趣味性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尽量避开枯燥的语法式的实例, 而选用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思维。提高思维的实例有很多, 如:多重循环是程序设计课程的一个难点, 但是在数组、函数、指针中均会用到, 所以必须学好。为了提高学习兴趣, 形成良好的程序思维, 可以引入贴近生活的实例, 如有100元钱, 换成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 可以有几种兑换方式, 看学员是否能够一下子说出来, 然后教员可以通过引导学员用多重循环语句解决此问题。

实践证明, 通过贴近生活实例的实例引入, 然后讲解多重循环的语法, 可以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热情, 学员也将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并对学习程序设计有了浓厚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加强实验以及错误总结同时提高语法学习

《程序设计基础》是程序设计的入门课程, 也是计算机初学者很难理解的一门课程。如果学员只听课, 不加强实验, 根本无法达到学习目的。因此实验课的开设和开设质量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 理论需求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 理论课应与实践课相结合。理论课上主要强调语法格式, 以及编写程序的步骤, 并且提出实验课需要完成的题目, 带领学员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算法。同时鼓励学员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实践课上主要强调学员通过课堂上书写的算法进行程序的实现。让学员在实践中更好的理清程序设计思路, 同时体会程序设计带来的快乐, 从而树立学习信心。

再者, 要求每位学员建立调试错误档案。C程序语法比较简单, 但是能够熟练运用语法却不容易, 初学者往往只是简单的掌握了书写格式, 而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错误, 有些错误还是重复的。因此, 要求学员建立错误档案, 时时提醒学员调试常见错误, 可以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

3 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程序

学习C语言的语法是枯燥的, 而算法的复杂也给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教员要有意识的运用直观地、动态地、图示化的方式来讲解C语言中有关的难点与重点内容。如在讲解数组一章中的冒泡排序中, 可以采用动画方式把数组元素比较的过程及每趟排序后的结果显示出来, 让学员将抽象的思维更加立体化, 从而提高理解, 更好的掌握排序算法。

4 课程设计分步教学法融入到教学中

课程设计分部教学法, 也称项目教学法, 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课程设计的完成, 学员可以更好的理解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每章的内容, 并培养学员良好的思维以及编程习惯, 能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从而完全了解项目流程, 真正提高编程水平。如让学员编写一个简单的学员信息管理系统。

实际教学中, 笔者采用了上述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 在注重培养学员学习兴趣的同时, 不可忽视学员学习态度、思维能力、认真精神的培养。这样, 才会使得C语言的教学更有意义。

5 把学习和实际应用结合

我们学校的任课教师在每次期中 (期末) 考试后, 都要对学生考试取得成绩进行汇总分析, 作为在下一步教学工作中改进提高的参考依据。假设全班共有40个人, 我们现在是这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的:

1) 90100的共有名同学, 占总人数的%

2) 8090的共有名同学, 占总人数的%

3) 7080的共有名同学, 占总人数的%

4) 6070的共有名同学, 占总人数的%

5) 不及格的共有名同学, 占总人数的%

6) 最高分是分, 最低分是分, 平均分是分

每次我们教师在分析学生成绩的时候, 都是把成绩输入到Excel电子表格中, 逐步按照条件进行筛选、排序、计算, 最后得到我要的数据。能不能用我们所学的编程知识来编一个程序, 让我们的成绩分析工作变的简单些呢?我首先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同学们, 先让他们去努力思考, 鼓励他们把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通过观察了解, 很多同学能知道这个程序应该怎么写, 用到那些知识点, 甚至有些学习好的同学能把大概的程序框架写出来了。我就根据大多数同学书写的水平, 有针对性地开始讲解。这个程序主要用到了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和数组这三大知识点, 具体的书写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定义变量、数组用循环控制输入数组元素值用循环控制筛选、统计、求最大最小值、求和求平均、百分比显示结果。然后将本程序的书写当作作业留给了同学。通过批改作业, 发现了同学们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讲解, 帮助同学们进行最后的修改和完善。

摘要:学院开设《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员掌握程序设计基本方法, 并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员发现学员学习兴趣不浓。笔者针对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提高《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程序设计基础,教学质量,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宁.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8) .

[2]吕凤翥.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6.

[3]李雁冰著.课程评价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4]王景英主编.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感悟初中程序设计教学 篇8

2013年, 江苏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将程序设计加入初中二年级第十一章中。 从此, 初二学生就要学习VB程序设计了, 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对于初中生来说, 程序设计的概念是全新的, 总认为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内容, 思维上就形成定势, 认为很难, 也是自己无法掌握并且应用的。 初中生对应用操作课比较感兴趣, 如word排版、幻灯片制作、flash制作等, 进入程序设计学习时, 普遍感到枯燥、难学, 学生往往在这方面比较欠缺, 而且依赖性比较强, 要求动脑思考, 因此, 学习兴趣就会降低。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还是一贯地沿用旧的思路、旧的方法, 不结合新课程的要求, 脱离学生实际情况, 则势必会影响整个教学实施过程, 老师觉得难教, 学生觉得难懂, 形成恶性循环, 最终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因此, 探究合适的VB教学方法相当必要。

二、教学方法

1.走近程序, 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 它直接决定教学效果。 因此, 要让学生学好VB这门课程, 首先要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 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 选择一些有趣的、有实际意义的程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消除她们的恐惧心理, 在第一节课时, 老师应适应地调整教学安排, 通过展示一些VB小程序, 让学生初步了解程序设计, 并通过程序设计帮助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以此培养对程序设计的学习兴趣。 只有当学生感兴趣, 有探索动力和愿望, 才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主动学习。

2.优化教学内容, 采用实例教学法。

在程序设计中学中, 有相当多的基本概念需要掌握, 这些概念作为程序设计的入门都是必须掌握的, 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有限, 这些概念不能一次性灌输太多, 否则学生反而不易理解和掌握, 同时产生逆反和厌恶。 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顺序和课程进度, 从实例入手, 在这个实例中既包含前面学过的知识, 又包含当天要讲的新知识点。 这样既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 更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 通过演示实例, 让学生观看、模仿, 在具体操作中形成对新概念的认识。 例如:显示欢迎标语、显示系统时期的实例。

在界面中, 包含1个标签控件、1个文本控件、3个命令控件。

代码如下: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

Text1.Text="欢迎您来到VB程序设计世界"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2_Click ( )

Text1.Text=Date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3_Click ( )

End

End Sub

在上面的代码中, 包含了单选按钮的使用, 也包含了以前所学的知识点, 如标签、文本框和窗体等, 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 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快了解新知识点并很好地应用,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形象比喻, 贴近生活。

信息技术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 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特别是程序设计中的一些概念、算法。 教师应有能力化繁为简, 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 这需要我们多钻研教材和教法, 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 形象比喻的方法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如:学生在理解变量的概念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两个盒子, 一个盒子里面放苹果, 一个盒子里放香蕉, 如何将两个盒子里的水果互换呢? 大部分学生立即就能想到借用第单个盒子的方法, 与程序设计进行类比, 很容易理解变量的概念, 这样的比喻学生容易接受且不容易忘记。

4.循序渐进, 实行分层教学。

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 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 学生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如何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相关教学内容, 是教学的一个关键, 这时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分层教学”。 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 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 从而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起点上选择不同速度, 获取层次不同的知识点。 在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中, 老师主要是根据不同班级、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 让学生自主选择完成, 前提是学生对每一项任务都必须掌握、理解, 才开始新的任务, 这样才能保证效果。

5.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VB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程序设计语言,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边讲解边操作演示, 这样更加直观生动, 可加深学生的印象, 便于学生学习和接受。 虽然多媒体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也有它的局限性。 有的知识点需要留给学生听的时间和思考的时间, 从而展示思维过程, 此时就需要与传统的板书结合起来, 比如公式的推导, 算法的讲解等。

三、结语

英语阅读教学程序设计研究 篇9

阅读理论分析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不仅阻碍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也影响了大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目前的大学课堂了。所以我们必须总结和分析近几年来大学中所流行的阅读理论和技巧, 强调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不能将其看作是一件简单的小事, 而是要把阅读这个环节看成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这个过程是读者和作者、读者和作品之间的互动, 新的阅读模式的产生对于英语课堂来说具有全新的意义。如果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能够明确英语阅读的性质、目的、类型和方法, 相信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理论是一门专门研究阅读的知识体系, 有诸多学者对阅读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现已形成较为体系的理论构架, 主要的研究理论包括以下:

1.信息处理阅读理论

实际上, 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就是讲文章的信息转化到学生脑海的过程, 学生需要对接触到的信息进行处理, 转化为自己的认识, 该理论强调了信息处理的自动化, 能够将语言进行信息的吸收及转化。在学生阅读过程中, 信息处理是在阅读完成后所形成的文字识别以及意群, 这种理论对阅读教学最直接的指导意义是培养学生识读文字语言时的语感。同时, 信息处理阅读理论强调的是看到单词瞬间反应, 根据自身信息处理迅速而准确地辨别出词义, 能够具备辨认语言文字符号的能力, 只有形成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效率。

2.情绪型阅读理论

情感型阅读理论认为在阅读过程中情感因素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 阅读行为实际上需要读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 涉及到注意力、理解力和姿态行为, 这些行为与情绪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该理论中, 阅读和情绪两者相互依靠, 相互反馈, 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影响。值得一提的是, 该理论指出了社会环境对阅读行为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阅读行为与读者所处的环境存在必然联系, 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读者可能产生不同的阅读认识。实际上, 该理论说明了阅读中需要考虑读者的情绪, 这些情绪会直接影响阅读效果, 只有控制在良好的范围内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3.篇章层次阅读理论

该理论主要说明了在阅读过程中, 读者的理解是基于文章的整体结构, 从全文的角度获取的文章内涵。在阅读过程中, 通过逐句理解, 读者就会在全文的整体上形成宏观的理解, 也就达到了篇章层次。其中, 该理论指出了文章的理解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 包括:省略、推广、选择与组织。读者在阅读完文章也就将文章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宏观语义结构, 就可以从文章的整体角度产生认识, 这些认识来自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记忆的微观语义。该理论强调在理解与回忆阅读内容时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的掌握, 也强调对文章在篇章层次上的总体处理。

4.多层次阅读理论

该理论主要将阅读行文转换成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阅读能力主要包括阅读知识的智力、领悟词语关系能力、掌握词语含义能力、目光移动时间等其他能力。实际上就是指在阅读中读者具备的多层次的个人能力, 例如, 逻辑判断能力、求知欲以及持续能力。阅读速度主要包括在词语辨析和掌握词义方面的能力, 具体体现在阅读过程中每一目光所能包含的知识量, 对知识的理解和反应程度以及其他因素。多层次阅读理论说明了阅读所应该具备的能力, 也是阅读过程中需要考查的能力, 对于阅读课程的设置有着指导意义。

英语阅读教学程序设计

大学英语指的是我国众多高校所开设的公共课, 全国现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英语教师高达几万人, 他们担负着全国各大高校学生的英语教学任务, 所以大学英语课是一门设计面非常广泛的课程, 而阅读课无论是在平时的课堂中还是在考试中, 都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 大学英语是一门涉及面广的课程。而阅读课主要指精读课, 所占课时最多, 相关数据显示阅读课在课堂中所占的比重竟然高达66.3%之多, 然而传统的大学生阅读课程缺乏有效的设计, 即没有形成专业化和系统的教育方式, 这不利于实施阅读教育。通过分析阅读理论可知,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认识行为, 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课程设计中须要把握阅读行为。

大学生英语阅读课程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水平为目标, 以阅读理论为支持, 在课堂上形成系统的流程, 具体包括:

1.信息处理阅读能力培养设计

在进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时, 须要保证学生能够按照规范的阅读方法进行, 这就需要在课堂设计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流程, 进而提高其阅读能力。在课堂设计中, 应按照以下规范的流程进行:第一, 由题目进行文章内容的推测,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让学生阅读全文的第一句, 证实判断的准确性, 初步进行文章的推测, 在脑海里形成初步想法。第二, 进行全文的预读, 概括全文的含义。第三, 进行文章内容的分段, 概括大意, 获取全文含义。第四, 帮助学生控制阅读速度, 在阅读中关注信号词, 提高阅读能力。同时, 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该方面的训练,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五, 全文的精读分析, 针对全文微观上句义及结构进行分析, 向学生讲解文章的知识点。第六, 研究文章的论点提出方法, 分析文章的感情变化, 掌握挖掘文章论点衔接的方法。第七, 由学生进行文章的经验总结, 对全文的内容进行再次讨论。

2.情绪型阅读培养设计

阅读情绪对于大学生的阅读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课程设计中需要将学生的感受作为重要的指标。兴趣化阅读培养主要是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取得一定的成就感, 从而对英语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程设计上, 教师应选择符合当代大学生兴趣的话题, 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自然地形成求知欲。同时, 教师应控制阅读量, 防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疲劳, 进而对英语阅读产生厌倦。兴趣化阅读培养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 因此, 在课程设计中需要将兴趣化融入到每节课程当中去。

3.篇章理解阅读培养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对英语阅读整体把握能力, 教师应该专门安排篇章阅读理解训练, 让学生逐渐形成英语篇章的理解能力。在课程设计上, 通过挑选典型的材料让学生练习该环节。同时, 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和话题延伸的办法, 让学生针对全文的阅读进行叙述,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外, 应注重培养学生分辨文章逻辑关系的能力, 让学生找出全文的事情发展线索, 根据全文内容进行划分章节, 从而提高学生的篇章理解能力。

4.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设计

针对大学生的阅读课程, 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其在英语阅读环境下的信息处理能力, 提高大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中, 教师应给予专门训练的环节, 例如, 给出一篇课文, 由学生自行阅读, 并总结出本文的大意, 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 教师可以给出明确的题目, 让学生根据这些题目进行文章阅读, 找出文章与题目相吻合的内容。阅读理解训练实际上是该课程的最基本内容, 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寻找信息的方法, 能够在文章阅读中找出其中的核心句子, 经过个人的理解形成完整的认识。

5.英语阅读教学评估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在课程设计中需要给予一定的评估手段, 进而方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具体内容如下:第一, 课后习题评估。针对课程上下文的指导, 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一定数量的课后习题, 评估自己课程上所学习的阅读能力的情况。在进行课后习题评估后, 学生将遇到的问题提出来, 并由教师统一指导。第二, 课堂学习情况评估。在课堂学习完成后, 教师应组织进行学习情况的调查, 分析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调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比如, 采用调查问卷, 在课堂开始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调查问卷, 由学生听完课后相应地填写, 最后由老师进行汇总并分析情况, 方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存在的问题。第三, 应试评估。应试评估就是应用考试的方法进行学生阅读专项的考查, 教师按照在一定阶段内学习的情况进行题目设计,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题目, 根据学生的考试情况进行分析具体学习状况。其中, 题目设计应紧密联系课堂讲解方法和知识点, 做到有重点考查, 使应试结果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能力。应试完成后, 教师不仅要对考试的试卷进行评分, 还应该对每位学生的学生情况给予说明, 指出学生在现阶段阅读存在的问题, 例如, 若学生未完成试卷的最后部分或者最后部分错误太多, 应让学生注重阅读速度。此外, 教师应进行全班应试情况的统计分析, 根据学生错误的具体数据, 分析学生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在课堂上重点关注相应的内容。

小结

基于阅读理论的大学英语阅读课程设计是一种更为科学和合理的教学模式, 它符合中国学生通过阅读学英语的实情, 通过课程设计专门的内容训练, 能够让学生学习到阅读的基本技能和知识点, 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提升自身的英语语言水平。在课程设计上, 本文研究了相关的阅读理论, 能够为课程设计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 并且设计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方法, 能够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 本文的研究还应该继续加强实际调研证实, 需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评价和印证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和理论, 在未来研究中会继续加强该内容的探索。

摘要:阅读理论是针对英语的阅读训练提出的专门学问, 能够指导学生熟悉阅读的根本内涵, 从深层次进行分析阅读的基本过程, 帮助学生以专业的角度进行学习。本文主要是通过研究阅读理论, 分析其具体在大学英语阅读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相应地提出了完整的课堂程序, 并根据修改程序设计了相应的评价体系, 方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程度。最后针对本文的研究, 分析了具体的实施意义, 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理论,课程设计,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顾一斌.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让英语阅读课熠熠生辉[J].新课程 (教师) , 2010, 09:117-118.

[2]郭钧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交际教学法的应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S2:193-194.

[3]刘思远.英语阅读教学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0, 05:34.

[4]向士旭.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11, 04:36-39.

上一篇:术前及输血下一篇:电路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