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特性(共8篇)
电路特性 篇1
集成逻辑门电路为数字电路中基本单元电路,对于其基本特性的理解和掌握,可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学习集成门电路时,学生对电路的基本特性(如输入负载特性、输入输出特性、门的延迟等)不好理解,若利用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进行演示,调节电路参数,观察结果,使学生感性地学习,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 基本逻辑功能演示
按图1所示连接电路,用示波器观察输入、输出信号波形,可见其实现的是逻辑非的功能。启动simulate菜单中的Digital Sim-ulation Settings命令,打开其对话框,发现图2为Ideal,即此时元件是理想化模型。如果选择Real,再次运行,发现其输出波形幅度减少了,这与实际是符合的。
2 输入负载特性的测试
按图3所示电路连线(图中T2、T5与集成门电路中的T2、T5等效,此时的作用与二极管相似,故接成二极管形式),在输入端与地之间接入可变电阻R,其等效电路可用Multisim仿真。在图中按击R键,可增大或减少阻值,由电压表可测出输入电压,其测量结果对应的输入端负载特性曲线如图4所示。从仿真的结果可以理解,随着输入电阻增大,发射极电位被箝位在1.27V左右,这是由于T1基极被箝位在1.89 V。由此曲线可以得知其开门电阻和关门电阻的含义。
3 门电路延迟时间的测试
测试电路如图1所示,将输入信号频率加至10MHZ,由示波器可见,输出信号的波形明显滞后于输入信号波形。由图5,调动两条时间测试线,由图可见,其延迟时间为16.583ns。以上过程,如启动simulate菜单中的Digital Simulation Settings命令,将其置为Real,同样会出现延迟,只是其输出幅度和延迟时间不同。由此可见,理想化模型与实际器件都考虑了门的延迟时间。
当继续增大输入信号的频率,由图6可见,输出信号出现不能跟随输入信号变化,说明在此频率下,集成电路已不能正常工作。
4 电压传输特性、输入特性的测试
按图7接好电路,被测试集成门为74LS00。图中所示,是将Digital Simulation Settings命令置为Real,如置为Ideal,其输入电流相应会改变,输出电平相应偏高。
调整V1电平,可测得各数据如表1所示。(表中电流以流入为正向)
由表1可见,该门电路的输入短路电流为0.235mA,高电平输入电流为0.444uA。
由表1可以粗略画出其电压传输特性和输入特性分别如图8、图9所示。
5 结束语
本文利用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演示了基本逻辑门电路的基本逻辑功能、输入输出特性、输入负载特性、传输延迟等,同样地,门电路的其他特性都可以进行电路的仿真,使学生感性地理解了电路的特性,对于门电路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参数的理解得以加深,对学习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动态逼真,随着人们对其学习的深入,相信这一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在各门课程中都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黄智伟.基于Multisim2001的电子电路计算机仿真设计与分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聂典.Multisim9计算机仿真在电子电路设计中的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电路特性 篇2
摘 要:钢轨电流和无砟轨道钢筋网之间会产生互感作用,轨道电路的一次会参数会因此发生一定改变,影响轨道电路的传输特性,导致其实际使用长度缩短。为了保证电路传输性能稳定,需要对无砟轨道的电气参数进行优化,通过绝缘化单元处理,最大限度消除轨道内部钢筋闭合回路。该文笔者就无砟轨道对轨道电路的传输特性作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无砟轨道 轨道电路 传输特性
中图分类号:U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5(b)-0008-02
1 无砟轨道电路传输特性影响分析
1.1 无砟轨道对轨道电路线路的影响
轨道电路的一次参数与线路损耗之间有直接关系。在无砟轨道背景下,轨道电路的线路损耗标准比会有所增加,即使对补偿电容进行了优化处理,也难以消除对电路线路带来的消极影响,与标准的轨道电路相比,其消耗量仍然比较大,因此,通过对一次参数进行优化。以实现电路线路优化,延长其使用寿命,进而保证轨道稳定。
1.2 无砟轨道对绝缘节的影响
在无绝缘性轨道电路中,由于电气绝缘节的并联阻抗不高,发送器所发送的输出功率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被轨道电路自身以及其连接设备所用,另一部门在发送过程中被端口设备消耗,端口设备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被消耗的电气也被分隔在接头回路之中,形成绝缘节的分流消耗。分流消耗会影响电气绝缘节的并联阻抗值的大小,因为轨道电路的参数值在发生改变以后,会影响电气绝缘节并联阻抗,导致分流消耗发生变化。在无砟轨道的背景下,会影响无绝缘性的轨道电路,随着电路线路损耗的增加,分流损耗也会增加,导致其传输长度会发生明显变化。
1.3 无砟轨道对电气参数的影响
由于无砟轨道与有砟轨道的轨道铺设线路具有相同性,但是二者的轨道电路实测参数值却存在较大差别。以2 600(Hz)时的钢轨为例,其有效电阻值会比标准值高两倍,电感值则会变小,通常情况下只有标准电感值的75%左右。
2 对无砟轨道电路传输特性改进措施分析
2.1 板式无砟轨道的单元绝缘化改进
对于板式无砟轨道的单元绝缘化,可以采用三种处理方法:(1)对于钢筋网内部的纵向和横向钢筋的交点位置,使用塑料套管进行绝缘处理,以达到绝缘隔离效果。(2)轨道内部的钢筋网,横纵向均采用环氧钢筋。(3)在钢筋网内部,纵向钢筋使用环氧钢筋,横向钢筋采用普通钢筋。这三种方法原理相同,都是通过改变普通钢筋网形成的钢筋回路对钢轨阻抗实测参数的影响,通过消除此种横纵钢筋形成的闭合回路,最大限度的减少对阻抗实测参数的影响。
2.2 长枕埋入式——无砟轨道的单元绝缘化分析改进
在长枕埋入式——无砟轨道内部的钢筋网结构中,钢轨与钢筋网之间的距离变化对钢轨阻抗实测参数有比较大的影响。与板式无砟轨道的内部钢筋结构相比,长枕埋入式——无砟轨道的内部钢筋结构对轨道电路的阻抗参数影响较小。在对长枕埋入式--无砟轨道内部的单元钢筋网进行绝缘处理时,可以只针对其上层钢筋进行绝缘处理,下层钢筋不需要再进行此种处理,这样就会导致上层钢筋网的闭合回路被取消,也就降低了其对钢轨阻抗参数的影响。
2.3 对无砟轨道道床的改进
单元道床属于无砟轨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电阻参数改进可以有效消除闭合回路,使实测参数得到改善。在无砟轨道的下部与轨道铁垫之间,通过增加橡胶垫厚度,来减少电阻漏泄;在无砟轨道与弹条的间隙通过增加尼龙轨距块,来实现无砟轨道的道床位置漏泄电阻情况的提高。这两种措施既可以有效的增加无砟轨道扣件电阻值,还能够将扣件水膜进行拉薄和拉长,进而提高无砟轨道扣件的水膜电阻值,这样就会实现两轨道之间的轨道板绝缘电阻值的增加。此外在无砟轨道与弹条之间,除了增设尼龙轨距块措施外,还可以采用改变橡胶垫厚度的方法,来提高交流绝缘的电阻值。如表1所示:在采用无砟钢轨与弹条之间增设尼龙轨距块的前提下,在轨道下部的橡胶垫板厚度值增加到十五毫米,通过表格可知几种轨道类型结构的无砟轨道绝缘电阻单元值均可以达到5 Ω/km。根据表内的数据分析可知,表中的绝缘措施处理的扣件,可以直接作用于无砟轨道的建设,以此来满足轨道电路的最低位置的道床,其泄漏电阻为不小于2 Ω/km,便可以达到相关技术要求。但是此种方法在进行大规模推广前,需要通过试验段铺设,通过长期使用以及雨季检验以后,根据其无砟轨道电路参数的实测值才能确定大规模建设的可行性。
3 优化传输特性的措施分析
首先,对无砟轨道内部的钢筋网结构中的横纵钢筋所形成的闭合回路进行消除和减少,是有效控制无砟轨道对阻抗参数影响的有效措施。其次,适当增加轨道下部位置与铁垫板之间橡胶垫厚度,并通过增加弹条与无砟钢轨位置的尼龙轨距块,来提高两轨道之间的绝缘电阻。 最后,在进行控制方案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影响因素,特别是钢轨线路的老化问题、外部气候问题等,综合考量各种影响因素,才能保证实测参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 结语
采取板式无砟轨道及长枕埋入式--无砟轨道对其单元绝缘性进行控制,尽可能减少与标准电感的偏差,通过对轨道板进行绝缘化线路铺设,可以有效控制交流电阻的偏差值,钢轨电感的偏差也会随之变小,进而达到轨道最低道床的电阻漏泄要求。无砟轨道是高速铁路交通发展的未来方向,对无砟轨道背景下的轨道电路的传输特性进行分析,有助于减少一次参数恶化,改善传输特性,进而促进我国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屈炳超.探析轨道电路在无砟轨道条件下传输特性[J].中国新通信,2014(3):124.
电路特性 篇3
三相半波共阴极晶闸管整流电路图:
要让晶闸管导通,在晶闸管阳极—阴极间加上正向电压时,给门极加上合适的触发电压。上述电路中使用的晶闸管是T90RIA80,主要参数:VDRM/VRRM=800V, VGT=2.5V。
各个门极触发时间:Gtn=T2πα+6π+32 (n-1)π,T是电源的周期,α为控制角。α为60°时,三个晶闸管D1、D2、D3的门极触发时间分别是:G1t=5ms;G2t=11.66ms;G3t=18.33ms。触发脉冲参数设置界面:
1)纯电阻负载两端电压波形
波形是规整的,输出平均电压:
2) 30HL电感负载两端电压波形
从图中可见,波形不规整,计算十分困难,用理论的手段难以分析电路中的各种参数。但是通过实验手段,可以清楚地观测到最高和最低的电压值。我们清楚地看到电压波动在晶闸管触发导通换流点附近,这可以用楞次定律解释:在晶闸管触发导通换流点,线圈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导致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因此在线圈两端产生力图阻碍变化的感应电动势,El=。正是感应电动势的产生,对电路各器件造成很大的冲击,将其损毁。
用示波器对晶闸管D1两端的电压变化波形进行测量,我们整理出下面数据。
2 测量数据列表
3 结论
1)电感负载比电阻负载使电路的电压波动范围变大。2)电感负载时,晶闸管承受的正反向压降均明显大于电阻负载。3)用Multisim作为实验分析手段,十分便捷、直观,时间效率高,成本低。
参考文献
[1]李翰逊.电路分析.
[2]莫正康.半导体变流技术.
[3]陈国联等.电子技术.
[4]Getting Started with NI Circuit Design Suite.
电路特性 篇4
电磁轨道炮的运行过程包括复杂的机械、电磁、热等物理过程,且相互耦合[1]。电磁轨道炮的研究包括电磁轨道炮发射、电磁轨道炮仿真建模、脉冲时序控制电源、电枢特性研究、动态负载特性研究、炮体结构设计、电感梯度研究等[2,3,4,5,6,7,8,9,10,11]。研究电磁轨道炮建模的主要方法有:采用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5,6,7,8],对电磁轨道炮采用简化建模,不考虑导轨动态的电阻和电感,没有达到对电流和运动过程的同步求解;采用ANSYS或Ansoft软件进行有限元数值方法分析轨道炮的电磁分布[9],根据一些点的数据分布进行统计分析,使用解析解验证分析正确性。本文利用非线性暂态电路仿真计算,用MATLAB程序计算电路层次的电磁轨道炮模型参数,对比有实验数据的文献结果[11],使误差在允许范围内。然后依据仿真结果分析此系统参数灵敏度,包括脉冲功率电源的电容组数与电容值及时序触发时间、调波电感及其电阻值、续流二极管和晶闸管电阻、轨道的电阻梯度和电感梯度参数等,系统性能指标为电枢加速时间和出口速度。在参数灵敏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实例设计电磁轨道炮系统。
1 电磁轨道炮的电路模型
电磁轨道炮的基本结构由高功率脉冲电源、两根导电轨道和夹在两根轨道间可以滑动的电枢组成。由高功率脉冲电源输出的电流经轨道流经电枢,电流回路产生的大磁场与电枢中的大电流相互作用,产生推动电枢前进的电磁力。
电磁轨道炮集中参数模型的等效电路如图1所示。
在图1中:Ci为储能电容;Dj为晶闸管,控制Ci的放电时序;Rci为电容支路的等效电阻;Dk为续流二极管,在电容放完电时为电感放电提供续流回路;Rxi为续流回路的等效电阻;Lsi为调波电感;Rsi为调波电感的电阻;Rbi为由电容器连接到轨道的电缆等效电阻;Lbi为电缆等效电感;Rx、Lx分别为轨道等效的随电枢运动而变化的电阻和电感;Ra为电枢的电阻。其中:i=1,2,…,n;j=1,3,5,…,n;k=2,4,6…,n。Rx=Rx0+Rx′,Lx=Lx0+Lx′。Rx0、Lx0分别为在电枢处于初始位置时轨道的等效电阻和电感,R′、 L′为轨道的电阻梯度和电感梯度。
等效电路中,对晶闸管和二极管采用了简单的开关模型代替,即管上电压达到导通要求时马上导通,当电流反向(对晶闸管)或电压不够导通时导通(对二极管)立刻截止。在导通过程中,也考虑了管子的导通电压和导通电阻等参数。
以储能电容Ci的电压uCi以及调波电感Lsi的电流iLi为变量,等效电路建立的状态方程组为
轨道电感Lx上的电压为
其中i为轨道的电流,
根据F与电枢质量m的关系,求得当前时间步电枢的加速度ak,进而求解电枢下一时刻的速度vk、位移xk,形成离散方程。即若已知0时刻的uCi、iLi,以及电枢的初始速度v0、位置x0等,就可以一次迭代求解得到以后各个时间步的uCi、iLi和电枢的速度v、位置x,获得最终解。
2系统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2.1系统参数设置
系统仿真实例采用文献[11],试验电容储能总能量为4.5 MJ,采用18组单模块同时和时序放电。电枢质量为230 g,电容C为4.242 2 mF,电容充电电压分别为5 kV和6.5 kV,电容串联电阻Rc为3.65 mΩ,续流二极管电阻Rx为6.65 mΩ,R′为0 μΩ/m, L′为0.46 μH/m,电枢质量为0.23 kg,初始位置x0为0m,轨道长度l为3 m,电缆电阻Rb为9.18 mΩ,电缆电感Lb为3.22 μH。同时触发中,前9个模块的调波电感Ls为60 μH,调波电感电阻Rs为2 mΩ,其他9个模块的Ls为24 μH,Rs为1 mΩ。时序触发的时间为前9个模块同时触发,剩余的9个模块按照依次延迟0.3 ms顺序触发。
2.2仿真结果比较与分析
图2为基于本系统仿真的结果,电流的峰值分别为789.246 kA和661.949 kA,出口速度分别为867.391 m/s和955.055 m/s;文献中电流峰值分别为722.5 kA和481 kA,出口速度分别为880 m/s和1 000 m/s。
图3为文献[11]提供的仿真与试验电流曲线。输入激励与输出电流获得较好的一致性,在5 kV电压充电中,电流到达峰值时间和峰值与文献[11]仿真和试验数据基本吻合,电枢出口速度误差率为1.4%;6.5 kV电压充电中,电流到达峰值时间和峰值与文献[11]有误差,波形保持在平顶波脉宽的时间基本一致,出口速度误差率为4.5%。比较文献[11]仿真和试验数据与系统仿真结果,可知此算法建立的电磁轨道炮仿真模型是可行的。
2.3电容C的参数特性
在文献[11]的参数基础上改变电容C的值,观察其参数特性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可得:电容C的值主要影响脉冲电流峰值的大小和到达峰值的时间及电枢的加速时间,最终影响电枢的出口速度,如图4所示。
2.4调波电感Ls的参数特性
在一定范围内调整电感Ls的参数值,观察其对电流波形的调节特性,从而可以选择较合理的Ls值。观察其参数特性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可知:调波电感Ls的值与电容C的作用相同,主要影响脉冲电流峰值的大小和到达峰值的时间及电枢的加速时间,最终影响电枢的出口速度。当调波电感Ls降至很小时,脉冲电流峰值大,下降的速度快,电枢加速时间短,因此对电枢最终的出口速度的增加影响不是很大(参数特性图略)。
2.5调波电感电阻Rs的参数特性
调波电感电阻Rs只会对系统产生副作用,通过分析其对系统的影响可以得到所能允许的电阻最大值。观察其电阻参数特性曲线图可知(图略),电阻Rs对脉冲电流峰值及其达到峰值的时间没有明显的影响,进而对电枢的加速时间没有明显的作用,最终对电枢的出口速度影响也不是很明显。
2.6续流二极管电阻Rx的参数特性
续流二极管电阻Rx的分析类似于调波电感电阻Rs分析。根据文献[11]参数值改变Rx的电阻值,观察其电阻参数特性曲线图5,脉冲电流峰值及其达到峰值的时间较其他电阻有较明显的影响,主要是对脉冲电流下降起作用,减少电枢加速时间,最终导致减小电枢出口速度。
2.7晶闸管电阻Rc的参数特性
晶闸管电阻Rc的分析类似于调波电感电阻Rs和续流二极管电阻Rx的分析。电阻参数特性曲线图略,Rc对脉冲电流峰值及其达到峰值的时间、电枢加速时间和出口速度基本没有影响。
2.8轨道电阻R的参数特性
轨道电阻R的参数特性分析类似于上述几组电阻参数分析,根据文献[11]参数变化其阻值,得到如图6所示的曲线。观察图6曲线可知,主要影响脉冲电流下降阶段,电阻值越小,电流的下降速度越慢,电枢的加速时间越长,最终电枢的速度越大。
2.9轨道电感梯度L′的参数特性
轨道的电感梯度L′正比于电枢的受力,原则上越大越好,通过仿真给出了电枢加速度及系统指标与电感梯度的关系。观察图7中曲线可知,电感梯度主要影响脉冲电流下降阶段,电感梯度值越大,脉冲电流下降速度越快,电枢加速时间越短。但电感梯度增大,影响电枢的加速度,最终导致电枢出口速度的增加。电感梯度的值决定电枢的出口速度大小。
3设计实例
基于以上各参数特性,进行实例设计。电容储能能量E,电枢出口预计所能达到的速度v,电枢的质量m,炮管的长度l,效率为设定要求值。L′和R是电磁轨道炮轨道的自身属性,主要由轨道结构尺寸所决定,即L′和R已知。
以恒定直流提供能量做加速运动,电磁力
采用电源模块化设计合成平顶波:第一模块中,到达峰值时间tp设定,电流峰值ip即为i,由于充电电容的限制,电压U0取限定值,含有电感、电容和电阻的二阶电路,工作在欠阻尼状态下,利用ip和tp求解。通过公式
求解第一模块的C和L的值。由于给定的模块总能量E不可以使用
4结语
基于电磁轨道炮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使用MATLAB程序对电磁轨道炮建立的模型求解。对比有实验和仿真双重数据的文献结果,验证误差在允许范围5%内,证明了该运算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基于参考文献的参数设置,改变各参数的值,观察脉冲电流曲线和电枢速度曲线,得到相应参数特性分析结论。适当减小电容C、调波电感Ls、调波电阻Rs和续流二极管Rx的值,保持稳定的晶闸管Rc,增加轨道的电感梯度L′,减小轨道电阻R,提升到达电流峰值的时间和峰值持续时间,最终可达到提高电枢出口速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莹,肖峰.电炮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
[2]WANG Y,CHENG S K,ZHENG P.Widely developing electriclaunch technology in china[J].IEEE Trans.Magn.,2003,39(1):39-41.
[3]MARSHALL R A,WANG Ying.Railguns:their science and tech-nology[M].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2004.
[4]GULLY J H.Power supply technoly for eleric guns[J].IEEETrans.Magn.,1991,27(1):329-334.
[5]FAIR H D.Electromagnetic launc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United States enters a new era[J].IEEE Trans.Magn.,2005,41(1):158-164.
[6]陈国庆,王永红.电容驱动型轨道炮电磁计算过程的计算机仿真[J].电工技术学报,2006,4(4):69.
[7]杨玉东,王建新.电容式电磁轨道炮电源电路的设计与仿真[J].高电压器,2008,44(5):435-437.
[8]周媛,严萍,袁伟群,等.电磁轨道发射装置中导轨几何参数对电感梯度的影响[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9,28(3):23-27.
[9]巨兰,张碧雄.电磁轨道炮的炮体结构设计[J].舰船科学技术,2011,33(7):94-98.
[10]陶孟仙.电磁轨道炮固体电枢特性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1998.
电路特性 篇5
关键词:集成电路,网络统计特性
网络统计是传统统计在新的信息传播媒体上的应用, 具体指为研究总体特征而利用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络进行的统计数据资料收集、处理、展示、发布等活动的总称。网络统计的发展是计算机科学 (特别是其中的网络科学技术) 与统计活动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领域之一。本文以LCD控制器电路为例, 从电路设计角度建立了四个网络模型, 说明同一电路网络建模方法不同, 其统计特性参数不同, 但统计结果分析是一致的。
1 网络统计的特性
网络统计是在互联网络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除具有互联网络的特点之外, 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具体体现在:
1.1 即时性
网络统计可以利用互联网络快速传递的特点, 进行即时的信息收集、信息反馈、信息分析和信息传播。
1.2 高效率性
网络统计可以利用特定的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而来的统计数据进行在线或离线的统计分析, 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
1.3 互动性
网络统计可以通过在线调查的方式, 直接与被调查者沟通, 大大提高了获得统计数据的可能性和统计数据的正确性。
1.4 广泛性
互联网络可以说是触及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进行调查。互联网络连接着世界各地, 我们可以利用其在全球任何范围内进行调查。
1.5 低成本性
与传统调查法相比, 网上调查至少可以省去传统调查法中40%的费用。利用高效统计分析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也可节省人员费用的开支。从网络统计的几个主要特点不难看出网络统计发展的意义:根据市场的特点和互联网络发展的现状, 利用现有网上资源进行网络调研, 高效、迅捷地提供客观的统计信息, 促进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同样, 在集成电路网络统计中也存在着这些特性。
2 系统级网络模型及其统计特性分析
集成电路网络统计设计过程最主要的是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逻辑设计指明电路中元器件类型及其连接, 从而得到一个实现一定系统功能的逻辑表示, 设计者通常用逻辑图、原理图、或文本等表示设计;物理设计要把每个元器件的电路表示转换成几何表示, 同时, 元器件间的连线也要被转换成几何连线图形, 通常用电路印制板图表示设计。本文以LCD控制器电路为实例, 建立LCD控制器系统级四个加权网络模型如图1。模型Ⅰ (系统级原理图模型) :以元器件 (电阻、电容、二极管、集成芯片等) 为节点, 电路原理图物理连线为边, 两个元器件间连线的次数记为边权, 如图1 (a) 所示。模型Ⅱ (系统级印制板图模型) :以元器件为节点, 若两个元器件同属于同一个网络标号, 则两个元器件间连接一条边, 两个元器件间实际电气连接的次数记为边权, 如图1 (b) 所示。模型Ⅱ网络密度和连边总数较大,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络中有三个较大完全联通子网, 分别为网络标号为GND的子网共79个节点;网络标号为Vcc的子网共42个节点, 网络标号为Vss的子网共9个节点, 为更加清晰反应网络中GND, Vcc和Vss子网对网络拓扑特性的影响, 引入虚拟网络节点, 即把网络标号GND, Vcc和Vss看成三个网络节点, 这时系统级原理图模型和系统级印制板图模型变化如图1。模型Ⅲ (带虚拟节点的系统级原理图模型) :以元器件和虚拟节点GND, Vcc, Vss为网络节点, 以电路原理图物理连线为边, 两个元器件间连线的次数记为边权, 如图1 (c) 所示。模型Ⅳ (带虚拟节点的系统级印制板图模型) :以元器件和虚拟节点GND, Vcc, Vss为网络节点, 若两个元器件同属于同一个网络标号 (网络标号GND, Vcc, Vss除外) , 则两个元器件间连接一条边;若元器件接地或者电源, 则元器件和虚拟节点GND, Vcc和Vss连接一条边, 连接次数记为边权, 如图1 (d) 所示。
3 系统模块化模型及其统计特性分析
3.1 系统模块化网络模型建立
人们在设计电路原理图时, 往往设计的电路非常复杂, 如果用一副代表整个系统功能的原理图来完成整个设计要求, 电路的可读性会很差,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人们往往按电路实现功能, 将原理图细化为若干功能模块, 从而化繁为简。为宏观把握电路结构, 我们以电路各个功能模块为节点, 各个模块间连接关系为边, 建立电路网络系统模块化模型, 这时模型Ⅰ~Ⅳ对应的网络模型, 变化如图2所示。图中边权表示不同模块内部之间连接次数总和。
3.2 系统模块化网络模型分析
系统模块化网络模型统计特性如表1所示。
系统模块化模型是电路系统模型的缩减, 虽统计参数与系统模型相差很大, 但是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模块化模型Ⅱ网络密度、平均度和聚类系数较其他网络远远大得多, 且具有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由于虚拟节点的引入, 印制板图网络连接边数明显减少, 而原理图网络表现出相反的特性。系统模块化模型和系统模型其统计特性又是相一致的。比如系统化模型Ⅳ, 其最大度79对应的节点为GND, 而在系统模块化模型Ⅳ中, 节点GND点权为79, 都说明LCD控制器电路中共79个节点接地线。
结束语
电路特性 篇6
EMCCD是微观成像领域的一个新发现,它与普通CCD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在水平输出级中嵌入增益寄存器来实现电子增益。ICCD和EBCCD等传统微观成像器件量子效率低、动态范围小、噪声因子大、寿命短、价格高,而EMCCD则可以克服这些缺点[1]。正是由于其出色的性能,EMCCD在天文观测、生物医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外已有几十家公司生产和研制EMCCD相机[2],如Andor,HAMAMASTU,HITACHI等,这些EM-CCD相机灵敏度极高,在深度制冷的环境下,可实现光子级计数,但是这些相机普遍设计较为保守,不能发挥芯片的最大性能,并不能满足某些特殊领域的应用需求。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如南京理工大学陈钱教授对EMCCD芯片成像的物理机理[3]、工作模式[4,5]及噪声特性[6]等进行研究,国家天文台对EMCCD器件的调制传递函数进行了研究和测量[7]。而国内对研制满足特殊需求的EMCCD相机系统方面报道较少,目前只有西北核工业研究院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于2009年推出其研发的EMCCD相机[8,9]。笔者以研发EMCCD相机为目的,深入分析了EMCCD噪声特性及其与外围驱动电路的关系,为外围驱动电路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求将EMCCD相机的噪声降至最低,提高探测器的灵敏度。
1 EMCCD原理及结构
EMCCD技术始于全固态电子倍增技术,它在水平转移寄存器中嵌入了固态电子倍增结构(CCM),光生电荷包在进入读出放大器前先进行倍增放大。因此,EMCCD在高增益状态下可以消除读出噪声的影响,获得较高的探测灵敏度,图1是其结构示意图。它主要包括成像区、存储区、水平转移寄存器和倍增寄存器。
电子增益是通过R2HV与RDC之间的高压电场对电子进行加速后与硅晶格发生碰撞,电离产生额外的电子来实现的,这是一个随机过程,每个单元的平均增益在1.0%~1.5%之间(设为R),则经过N级放大后可得到的总增益G为
由式(1)可知,即使单级增益R很小,在经过多级放大后也可以得到较大的倍增增益G。
2 EMCCD噪声特性分析
2.1 光子散粒噪声
光子散粒噪声是由光子的粒子性产生的,光子注入CCD光敏区产生信号电荷的过程可看作一个独立、均匀、连续发生的随机过程。即使在入射光强绝对相同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产生的信号电荷数目也不会完全相同,而是在一个平均值上作微小波动,这一微小的起伏便形成散粒噪声。光子散粒噪声一个重要的特性是与频率无关,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都有均匀的功率分布,通常又称为白噪声。散粒噪声不会限制CCD器件的动态范围,但是它决定了CCD的噪声极限值,特别是当EM-CCD应用在低光照光子计数时,由于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降低各种噪声,光子散粒噪声便成为主要的噪声源。散粒噪声与CCD的量子效率有关,背照减薄式(Back-Thinning)CCD具有较高的量子效率,是微光成像领域的首选器件。散粒噪声可表述为
式中:NS为散粒噪声,PS为入射光信号量,QE为量子效率。光子散粒噪声决定了探测极限,不可能消除,并且与外围驱动电路无关。
2.2 暗电流噪声
EMCCD中的暗电流噪声主要包括2部分:热生暗电流和时钟感生电荷噪声(CIC)。
2.2.1 热生暗电流
热生暗电流是由于CCD器件内部载流子的无规则热运动产生的,它又分为表面暗电流和体内暗电流。表面暗电流可由式(3)表述[10,11]
式中:T是器件工作时的温度,t是曝光时间。若EMCCD器件工作在NIMO模式下,则表面暗电流是主要的暗电流噪声,在室温下大约比体内暗电流大2个数量级;若器件工作在IMO模式下,则表面暗电流可以被抑制到忽略不计的程度,而只产生体内暗电流。体内暗电流由2部分组成:扩散暗电流和耗尽暗电流,两部分都和温度有关,可由式(4)表述[11]
式中:T是器件工作时的温度,t是曝光时间,Eg是硅的band gap能带,KB是波尔兹曼常数,n通常为1~3。m值对于扩散暗电流来说约为1,对于耗尽暗电流来说约为2。
扩散暗电流和耗尽暗电流在不同的温度下表现出不同的特性,CCD的工作温度决定了体内暗电流的主要贡献者。在240 k以下耗尽暗电流是主体,300 k以上扩散暗电流是主体,在240~300 k之间,两者相当。
图2为表面和体内暗电流与温度的关系曲线。
因此热生暗电流噪声与温度、积分时间、CCD工作模式相关。在积分时间一定的情况下,对CCD进行深度制冷,并使CCD工作在IMO模式下可大大抑制暗电流。
2.2.2 时钟感生电荷(CIC)
时钟感生电荷(Clock Induced Charge,CIC)的形成机理是:在电荷转移的过程中,当驱动时钟电压为低时,电极被驱动到“反型”状态,沟阻中的空穴会迁移并聚集到电极下面,其中很小部分空穴被Si-Si O2表面陷阱捕获。当下一个时钟周期到来时,被捕获的空穴从Si-Si O2表面被加速,以足够的能量撞击Si原子产生电子-空穴对,产生的电子被收集到最近的势阱中成为时钟感生电荷[12]。所有的CCD都会产生时钟感生电荷,大约1 000次转移才会产生1个电子,概率非常小,容易被读出噪声淹没。时钟感生电荷的大小跟很多因素有关,最主要的是器件的工作模式(IMO,NIMO)、垂直驱动信号幅度的大小、垂直转移频率及时钟边缘倾斜程度等。时钟感生电荷随着垂直驱动信号幅度的减小而减小,但垂直驱动信号幅度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电荷转移效率,大于11.5 V的垂直驱动幅度利于电荷转移,如图3所示。相机工作于非反转模式(NIMO)时有利于减小时钟感生电荷,但是相比于IMO模式会产生较大的暗电流,需根据工作温度和曝光时间来选择工作模式[5];CIC大致与垂直转移的频率成反比,为减小CIC,垂直转移频率应尽可能大,器件工作时应尽量达到数据手册上的最大值;垂直驱动时钟上升、下降时间也与CIC有关,上升、下降沿越陡峭,越容易产生CIC,一般200~300 ns能使时钟感生电荷值最小。CIC与CCD工作时的温度几乎没有关系,与曝光时间也无关。
为使EMCCD产生最小的CIC,设计EMCCD相机时最好满足以下条件:
1)如果能够对EMCCD进行深度制冷,很好地抑制热生暗电流,可使器件工作于NIMO模式,减少CIC的产生,且可增大CCD的满阱容量。
2)在保证电荷转移效率的情况下,尽量减小垂直驱动信号的幅度。
3)将垂直转移频率设计为器件能够工作的最大转移频率。
4)对垂直驱动信号的波形进行整形,使其上升、下降边缘为200~300 ns。
2.3 读出噪声
读出噪声是EMCCD读出结构在将信号电荷转换为信号电压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主要包括复位噪声、闪烁噪声、白噪声等[12]。复位噪声与读出放大器结构有关,主要是复位MOSFET沟道电阻的热噪声,可以由式(5)表示
式中:CS是电荷检测栅极的等效电容,T为温度。
白噪声和闪烁噪声也可以合并为一个噪声方程
式中:NCCD(f)2是输出MOSFET的噪声功率,WCCD(f)是白噪声的电压,fc是白噪声的拐点频率,常数m是白噪声频谱的斜率,取值范围为1
普通CCD的读出噪声是CCD的主要噪声源,决定了普通CCD探测极限。读出噪声与读出速率、器件工作时的温度有很大关系,普通CCD为获得较小的读出噪声,通常都降低读出速度,这对于某些需要高帧频拍摄的特殊领域是不能接受的。EMCCD通过电子增益后可以将CCD的等效读出噪声降到最低。
由式(7)可以看出当增益G较大时,EMCCD的等效读出噪声σE只相当于σR的1/G,大大减小了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因此,EMCCD可以达到很高的灵敏度。
2.4 噪声因子
电荷在增益寄存器中碰撞电离倍增的过程是一个随机过程,在固定增益下,相同数量的电子经过增益寄存器后可能会输出不同数目的电子。由于电子倍增过程的这种随机性,EMCCD的倍增过程会引入一个额外的噪声:噪声因子。噪声因子是EMCCD,ICCD和EBCCD等电荷包读出前放大器件所特有的噪声特性,普通CCD中不存在噪声因子。光子散粒噪声、热生暗电流噪声和CIC要被噪声因子F倍乘,因此噪声因子对EMCCD的噪声特性有重要影响。噪声因子可定义为
式中:σ2in为输入倍增寄存器的信号方差,σ2out为倍增寄存器输出的信号方差。由式(8)可以看出,为获得稳定的噪声因子F,必须保证增益G的稳定,即必须使高压增益驱动信号处于一个十分稳定的状态,这是产生稳定增益、降低噪声的关键。
推导噪声因子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EMCCD电子倍增过程。目前,主要有二项分布模型和泊松分布模型这2种数学模型来描述这个过程。Robbins和Hadwen[13,14]认为在每一级倍增寄存器中每个电子最多只能产生一个增益电子,所产生的总电子数服从二项分布,并由此推导出噪声因子F的表达式为
而Tubbs[15]则认为电子经过高压加速后可以获得足够大的能量,与硅晶格发生碰撞电离将会产生多个电子,服从泊松分布,并得出噪声因子F的表达式为
当增益级数N和G趋于无穷大时,式(9)~(10)得出噪声因子F极限值都趋于,两者的结论是一致的。
2.5 信噪比计算与分析
假设入射到EMCCD面阵上的光通量为Sphoton,量子效率为QE,G为EMCCD的平均增益,则EMCCD产生的信号总量S为
总的噪声信号量为
式中:σShot,σDark,σRead分别为光子散粒噪声、暗电流噪声(包括热生暗电流和CIC)和读出噪声。光子散粒噪声σShot可表示为
则总的信噪比为
由式(14)可以看出,EMCCD信噪比将随着入射光通量、增益G的增大而增大,当G增大到一定数值时,等效读出噪声项σRead/G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因此EMCCD可以大大消除读出噪声对探测灵敏度的限制。
3 小结
EMCCD的噪声特性为:EMCCD电荷读出前的电子倍增作用大大削弱了读出噪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可提高相机信噪比,提高EMCCD的探测灵敏度。EMCCD的电子倍增过程带来了新的噪声分量:噪声因子,它与暗电流和光子散粒噪声都是乘性关系,会将暗电流和光子散粒噪声放大。在排除了暗电流和读出噪声的影响后,EMCCD的CIC噪声开始起主要作用,成为相机实现单光子计数的最大障碍。
EMCCD具有单光子探测能力,相比于其他微光成像器件具有很大的优势,已经在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以及空间技术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EMCCD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备,其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
摘要:介绍EMCCD的增益原理,详细分析了EMCCD各种噪声的产生机理及其与外部驱动电路的关系,为设计EMCCD相机外围驱动电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EMCCD散粒噪声与量子效率有关,无法消除;热生暗电流噪声与器件工作温度、曝光时间和工作模式有关,需对EMCCD进行深度制冷并使其工作于IMO模式才能抑制暗电流噪声;CIC噪声与工作模式、垂直转移驱动信号幅度、频率、上升沿、下降沿都有关系,必须选择合适的驱动幅度和频率,并对波形进行整形;噪声因子F与增益的稳定性和工作温度有关系,必须保持工作温度恒定,高压增益驱动信号高低电平十分稳定,没有抖动;等效读出噪声与倍增增益、读出速率和温度有关,在满足应用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读出速率、增大增益。
电路特性 篇7
在一个电路中,若同时存在电容C和电感L两类元件,电路就会发生谐振现象,这种电路叫做谐振电路,它在无线电技术中被广泛应用于选频和滤波。谐振电路主要有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两种。根据谐振电路的特征方程,即可利用Lab VIEW这样的虚拟仪器软件开发出它的虚拟实验仿真系统。
Lab VIEW作为一个具有良好开放性的虚拟仪器开发平台[1],为面向仪器的编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我们利用Lab VIEW8.2软件对LRC串联电路谐振特性的研究实验进行设计,开发出其实验仿真系统[2]。应用该系统,我们不仅能够研究和测量LRC串联电路的幅频特性,而且还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幅频特性的测量方法和进一步理解回路Q值的物理意义。
2. 系统组成与实验原理
2.1 系统组成
LRC串联电路谐振特性的研究虚拟实验系统主要包括实验室提供的器件标准值、低频信号发生器和实验结果显示三部分,其操作界面如图1所示。
(1)实验室提供的器件标准值:用户可以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各器件的参数值,同时计算出在器件的参数值选定后的谐振频率和串联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Q的理论值。它包含两个分别用于显示频率和理论值的数值显示控件,两个分别用于选择电容和电阻的布尔控件,一个用于显示标准电感的修饰控件。
(2)低频信号发生器:用户通过鼠标调节旋钮可以改变各物理量的输入值,从而实时显示各物理量的当前值和信号的输出波形。它包含三个分别实现频率、幅度和初相位调节的数值输入控件,一个实现观察输出波形显示屏的波形图控件,两个分别实现电源开关和电源指示的布尔控件。
(3)实验结果显示:用户可以观察到电阻、电容和电感两端的信号波形以及测量值。其设计较文献[2]有所改进,它包含三个用于分别显示电阻、电容和电感两端相位值的数值显示控件,三个用于分别显示电阻、电容和电感的两端电压值的数值仪表控件,一个用于分别显示电阻、电容和电感两端电压信号波形的波形图控件。
2.2 实验原理
(1)幅频特性
LRC串联电路的谐振电路如图2所示[3]。其电路方程为:
式中I和U分别为复电流及复电压的有效值。电路中,电流与电压间的相位差φ为:
当信号源电压保持恒定,改变信号源频率,当,即φ=0时,回路电流出现最大值,对应的UR值也最大,此时称电路谐振,对应的信号源频率称为谐振频率。
(2)品质因数Q
Q值标志谐振电路性能的好坏,称为电路的品质因数,它定义为回路的特性阻抗与回路电阻的比值,即:
当Q>>1时,UL和UC都远大于信号源输出电压U。谐振时,UL=UC,即纯电感两端的电压与理想电容两端的电压相等,并且,电容或电感上的电压是信号源输出电压的Q倍,即有:UL=UC=QU。
3. 实验仿真研究
3.1 实验方法
系统运行后,选取L、C和R的数值,通过系统操作界面记录谐振频率以及品质因数Q的理论值,其操作流程如图3所示。
(1)回路中的电流与频率的关系(幅频特性):选定信号源输出的电压值不变,使信号源频率从电路的谐振频率向两侧扩展,观察电容、电感和电阻的端电压值及其波形变化,同时记录对每一频率测电阻的端电压值,见表1。
(2)电压分配和Q值的确定:选定信号源输出的电压值不变,当信号源频率等于谐振频率的理论值时,观察电阻的端电压值是否最大,即回路总电流是否最大,信号源输出电压与电阻端电压的值是否相等,相位差是否为零,电容与电感的端电压值是否相等,相位总差是否为,电容与电感的端电压值是否等于信号源输出电压的Q倍。
3.2 结果分析
应用系统进行实验仿真,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表1结果表明,在该器件参数值下的理论Q值为5.00,谐振频率为1591.55 Hz[3]。在保持信号源电压U=3V恒定的条件下,当信号源频率等于谐振频率时,电阻的端电压值最大,即为3V,即回路电流有极大值,且I=U/R。当频率偏离谐振频率时,电阻的端电压值减小,偏离越多,电阻的端电压越小。
(2)谐振时,谐振电路的相位差为零,电路此时呈纯电阻性;当频率小于谐振频率时,谐振电路的相位差为负值,电路呈电容性;当频率大于谐振频率时,谐振电路的相位差为正值,电路呈电感性。
(3)谐振时,电阻的端电压和信号源电压相等,电容与电感的端电压相等,它们的相位总差,电容与电感的端电压值与信号源输出电压的比值恰好是Q值,即。
上述结论符合LRC串联电路的谐振现象和规律[3,4],达到了与应用真实实验仪器进行实验重现实验结果的目的。
4. 结束语
基于Lab VIEW开发的LRC串联电路谐振特性的研究虚拟实验系统,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程序设计仿真效果非常理想,反应了LRC串联电路的谐振现象和规律,符合实际实验。系统的应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串联谐振电路相关理论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推广应用。
摘要:应用LabVIEW8.2软件进行LRC串联电路谐振特性的研究,介绍了虚拟实验系统的组成以及应用系统进行实验仿真的方法,并对实验仿真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实验效果,程序设计仿真效果符合实际实验结果,适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LabVIEW,虚拟仪器,LRC,串联电路
参考文献
[1]刘刚,王立香,张连俊.LabVI EW8.20编程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王红晨.基于LabVI EW的“LRC串联电路谐振特性的研究”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1):97-99.
[3]杨述武等.普通物理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电路特性 篇8
一、二阶R L C串联电路
二阶RLC电路如图1所示, 该电路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稳态分析和暂态分析两大方面, 而稳态分析中又包含频率特性和谐振现象两方面的内容。本文以稳态分析为例, 对该部分内容的一些相关理论进行简要的阐述。
1. RLC串联电路的频率特性
在研究电路的频率特性时, RLC电路具有典型性。它在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的激励是串联电路的总电压, 响应可以是任意元件的电压。但不同的响应电压对应的网络函数具有不同的频率特性[1], 下面分别讨论:
(1) 当以电阻电压为响应时, 其网络函数为具有带通特性;
(2) 当以电容电压为响应时, 其网络函数为具有低通特性;
C (3) 当以电感电压为响应时, 其网络函数为具有高通特性。
为更准确地反映频率特性的特性并便于绘制通用频率特性曲线, 通常将各频率特性表达成谐振角频率和品质因数的函数, 它们与电路参数的关系分别为:
。上面三个网络函数与ω0和Q的关系分别如图2 (a) , (b) 和 (c) 所示。
2. RLC串联电路的谐振分析
含有动态元件的一端口网络在一定的条件下, 端口电压与端口电流同相位, 则称此一端口发生了谐振。对于RLC串联电路, 谐振时的角频率。谐振时电路具有如下特点:
(1) 谐振时Z=R, 电路呈电阻性, 阻抗的模为最小等于R;
(2) 若外施电压一定, 谐振时电流为最大, , 且与电压同相;
(3) 谐振时电容电压和电感电压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相互抵消。
二、采用动画演示软件进行辅助教学
对于二阶RLC这样的电路, 由于频率特性曲线在黑板上描述不是很方便, 又浪费大量的时间, 采用多媒体课件对其进行辅助教学不但可以减少课时, 增大课堂信息量, 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学习电路理论的兴趣。笔者在此部分教学时, 用VB编制了该部分的动画演示软件, 利用该软件对该部分进行教学,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RLC串联电路频率特性的辅助教学
RLC串联电路频率特性的辅助教学界面 (以带通滤波特性的辅助教学软件界面为例) 如图3所示。该界面分为三个区域, 第一个区域是界面右侧的参数选择区, 在该区域设置电路中的参数R, L, C和ω。将上述参数设置完毕后, 该区域下方会自动显示谐振角频率、品质因数、带宽、电压增益和相移的值。第二个区域是界面左侧上方的频率特性显示区, 该区域显示在上述参数下二阶电路的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 当电路参数改变时, 该区域会自动更新在新的参数下的曲线。第三个区域是界面左侧下方的波形显示区, 该区域显示电路的输入和输出信号波形。
通过该辅助教学软件, 同学们可以通过调节电路参数来观看电路的频率特性, 输入和输出信号在相位和幅度上的对应关系。对应的低通滤波和高通滤波界面如图4和图5所示。
2.RLC串联电路的谐振现象的辅助教学
RLC串联电路谐振现象的辅助教学界面如图6和图7所示。单击按钮“开始”进行谐振电路的演示。右端第一个图框显示ωL和1/ωC与ω的关系图。右端第一个图框的下方显示在当前电路参数下, 谐振时的角频率ω。右端最下面图框显示电路参数, 电路参数可通过滚动条进行改变, 并在其下放显示参数值。左部图框显示电压及电流的向量图, 波形在改变参数值的同时进行改变, 无需重新开始。程序打开时默认状态为谐振状态, 其参数为ω=5000rad/s, C=0.2uF, R=200Ω, L=200mH。图6和图7分别为为达到谐振状态和谐振状态的的辅助教学界面。
三、结论
二阶电路的频率特性和谐振分析一直是电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式教学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课时, 还很难将此部分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现给学生。用动画软件进行辅助教学, 通过改变电路参数, 将电压、电流及网络函数随参数的变化直观的展现出来。学生通过频率特性曲线很容易掌握电路的滤波特性和相移特性, 通过相量图的变化直观地展示出电路中电压、电流的大小和相位的变化规律。采用动画演示软件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降低了老师的教学难度。
摘要:本文对采用动画演示软件对二阶电路的频率特性和谐振现象教学进行了分析, 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
关键词:二阶电路,辅助教学,动画演示
参考文献
[1]陈希有.电路理论基础 (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 2004
[2]周玉坤, 李莉, 冼立勤, 等译.电路 (第六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电路特性】推荐阅读:
电路板电路10-02
主电路与辅助电路05-25
大学电路动态电路分析06-13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教案示例07-06
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教学设计09-09
电动特性07-14
拉伸特性07-17
路面特性07-18
显示特性10-15
移动特性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