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教学

2024-10-04

高中议论文教学(精选12篇)

高中议论文教学 篇1

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是高中作文训练历来的重要内容。笔者经过 长时期的 教学实践 发现: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害怕写作文, 再加上很多老师总没有把议论 文的具体 模式说明白, 造成很多学生对议论文一知半解, 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写不好加上不想写, 使得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步履维艰。研究发现,学生作文写不好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1.学生写作文的态度问题。很多学生特别是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基本功欠缺, 不知如何审题,如何进行结构安排,如何用语言表达,干脆直接放弃,甚至连习作都不交。更别说认真理解材料。

2. 教师的作文指导不够系统。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是内容多而杂, 很多教师因此在作文教学上投入的时间不足,使作文的思维训练不到位。导致很多学生思考问题程式化、表面化、单一化,不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看问题,也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议论时往往就事论事,不能展开,不能深入。

作文是高考试卷的一大组成部分。作文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语文总成绩。高考评分标准对议论类文章的要求有:有较高的立意(论点);选取新颖、生动、有个性的材料做事实论据(论据);论证要有层次感、立体感(论证);议论语言有逻辑性、文化底蕴(语言)。以高考评分标准去指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会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增强练习的针对性, 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应对的策略。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写议论文,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的要求是先理解所给材料的内在含义, 然后才能写一篇符合材料意思的文章。简单地讲审题立意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从分析原因入手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 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 爪子又被羊毛缠住, 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 人的孩子 问这是什 么鸟时, 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

我们可以这样由果溯因地问: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 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 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认清自己,如果盲目模仿别人, 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

2.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

例: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离题意。

3. 从材料的关键词句入手

例: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 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在理解题意的时候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来准确把握立意的关键。“不小心”“废品”“为了挽回损失”等词可以帮助我们明确“金边凤尾裙”的发明并不是主观创新和时尚潮流的产物,而是一种“挽回损失”,灵活地变“废”为宝的作品。“凭借其高超的技艺”“精心”“取名为‘金边凤尾裙’”等词句告诉我们裁缝能够变废为宝的主要原因是他主观上并不放弃, 甚至非常用心,加上技艺高超,创意无限。

另外, 还可以从理解寓意入手。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也可以分析异同。

二、新材料作文开篇模式

1. 引材—评材—观点

如: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苍茫的大海上有一座美丽的小岛, 可周围暗礁遍布, 岛上住着长着鹰的翅膀的塞壬女妖日日夜夜唱着动人的魔歌引诱过往的船只。它们的歌声非常优美动听。每看到有船只经过, 它们就在岛上放声歌唱。而那些船只经受不住歌声的诱惑,前往小岛,结局只能是触礁,船毁人亡,成为妖怪们的猎物。 (材料)

作文开头: 古希腊神话中的塞壬女妖, 利用她那充满诱惑力的歌声令无数过往的船只成为她们的猎物。 (引材)现实生活中, 诱惑更是无处不在。( 评材 )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陷阱,我们要理智,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 还要有抵制诱惑的意志。 (观点)

2. 引材—观点—议论

第一段:引材;第二段:提观点;第三段:联系现实,议论过渡。

三、并列结构的写法

并列式结构, 即用几个并列平行的层次论证中心论点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因此本人只列举这种结构的写法。

如:读书是一门艺术

1.提出中心论点 :读书是一门艺术

2.设置分论点:

(1) 读书是一门享受生活的艺术 (例证引证排比)

(2) 读书是一门提升自我的艺术 (引证排比对偶)

(3) 读书是一门充实人生的艺术 (比喻例证)

3. 总结全文

四、事实论据分析方法

典型的议论段包括如下五个层次 : 摆论点———解 说论点———举例———分析论据———小结论点。基本方法是1.因果分析法2.假设分析法3.引申类比法4.同类归纳法5.正反对比法。当然,要注意基本原则:紧扣论点对所有事例进行理性分析。

因果分析论证法如: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镇守街亭, 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 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 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 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 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 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 不, 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 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固执己见,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高考优秀作文《自信,但不能盲目》)

当然, 高中生的心智趋向成熟, 很多事情你给他说透了就能接受。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同时,老师还应做到多表扬赞美,少批评打击。不管怎么样,先调动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感觉想说、有话说。最终达到会写议论文的目的。以上只是本人教学过程的几点见解, 权当抛砖引玉。

高中议论文教学 篇2

不足之一:议论文教学缺乏目的性

在平时的议论文训练中,大多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先从议论文题目的拟定说起,大多情况下,议论文题目的拟定比较随意和盲目――要写议论文了,才去找题目。而题目又往往从网上搜索或从往年做过的题目找,找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样的议论文命题方式就造成了议论文教学的盲目性。学校规定每两周要做一次议论文,所以往往每周连堂的语文课就用来写议论文,这样,只满足于议论文的次数,根本不去管学生的议论文水平提高多少或是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等等。一句话,议论文教学没有方向性,没有设定明确又科学的目标。

不足之二:议论文教学缺乏系统性

与议论文教学的随意性相伴而生的,是议论文教学缺乏有序性和系统性。大多教师没有议论文教学计划,议论文教学无序化无系统性。这样,上议论文课也没有具体的教案,只是布置一篇议论文让学生去写,然后批改然后讲评,至于效果如何则另当别论。试想一想,议论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难点、重点,不是循序渐进,而是随心所欲,这样进行议论文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完成议论文任务的机器,很难明白自己议论文的长处与缺点,很难有针对性地进行议论文能力训练使自己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从而激起自己写作的动力。

不足之三:议论文教学存在功利性

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使高中议论文教学失去了正常有序的教学环境。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议论文经历了命题议论文、材料议论文和话题议论文几个阶段。尽管众多媒体和专家都认为话题议论文是最好的考场议论文形式,但实际上我们无权去找理由说谁是谁非,它们本应该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空间。学生读高中肯定是想考一个理想的大学的,于是老师就带领学生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你考材料议论文我们就训练材料议论文,你考话题议论文我们就训练话题议论文,不做“无用功”,一切向高考看齐!但事实证明,功利化的议论文训练既应付不了考试,更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综合以上的反思,如何才能使中学议论文教学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空间呢?笔者和同学校的老师在“黑暗”中摸索,得出如下体会。

一、要确定具体的议论文教学目标

议论文教学目标的确立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智力水平。高一级和高二级、高三级在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上也有较大的差别,同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有不同,因此这三个年级的议论文教学内容和目标也各有区别。具体来说,高一主要进行记叙文训练,高二主要进行议论文训练,高三则以高考为方向进行综合训练。

二、制定议论文教学计划

围绕不同年级的议论文训练目标,分解目标,做到有步骤有序列的发展学生的议论文能力。如在高一级可制定这样一系列小的训练目标:(1)写出人的个性――学习写人的记叙文;(2)揭示事件的意义――学习叙事的文章(3)摹写景物的特点----学习景物的描写等。高二级则可以进行这样的训练:(1)学会拟议议论文的题目;(2)学会提炼观点;(3)学会运用论据;(4)学会安排论证结构等。

三、采取有效的方法

(一)、将议论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相连接。

议论文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议论文又是和学生的情感、思想血肉相连的一项心灵活动。要想学生议论文中有情感、有思想,可以从语文教学的日常活动――阅读教学入手。纵观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收录的全是文质兼美的名篇,这些文章无论从情感的真挚、思想的丰沛、文辞的华美、作者的品格修为上都堪称楷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还语文其“人学”的本来面目,尽可能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多的走进作品中的人物和作者本身,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日日进行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此外,教学中还可以借鉴这些美文的写法,如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借鉴写景抒情的写法;教《布衣总统孙中山》,可以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人记事文章。

(二)、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活动。

高中议论文分论点教学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高中;议论文;设置分论点;思维角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从2011年开始,福建省语文高考作文对文体要求是:写议论文或记叙文。

在考场议论文写作中,不少高中生存在一个普遍的毛病:他们基本能按照议论文的一般思维模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组织文章,但在确立中心论点之后,无法从单一、平面的思维中突围,运用理性思维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认识的深化把中心论点准确地分解、展开成几个分论点。不少学生写出的议论文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逻辑推理关系不强。

理性思维,通常指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冷静的、理智的思考,它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思维,属于人的认识活动。理性思维强调客观、规律、普遍性,其思维方式是抽象或逻辑思维。认识见解,如何最有效地传达给读者,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我们形成这种认识和见解的逻辑思维过程简约地展现给读者。从写作的角度来看,逻辑思维是议论文的生命,议论文从审题、立论、谋篇、布局、结尾,以及整个行文中,处处都要运用思维方法。一篇好的议论文应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思维的宽度。

议论文分论点是围绕中心论点分成几点或者几个方面提出一些证明、补充或者发挥中心论点的从属论点。论证某一方面观点,某一事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这每一层、每一面,就是一个分论点。在议论文中,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含有逻辑思维推理关系。

一、从顺向与逆向思维角度分解分论点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顺向思维,就是按照逻辑按照规律按照常规去推导,让思维沿着中心论点的指向,从正面作顺理成章的分解,从而对论点起到反复强化的论证作用。

把中心论点作为前提,去推断在这个前提下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它是叩问论点“会怎样”,是追问论点的结果。它比较适用于有“褒贬”情感倾向的论点。

论点属性的“褒”的内涵是“正面肯定”的,例如爱国、进取、坚强、诚信、礼让、律己等。此类论点本身就是为传统价值观所提倡的,其情感倾向往往是肯定的。对这类显性的“褒”的论点,我们可指导学生作顺向思维的运行,即让思维顺着“论点”的指向,展开分析,从而设置分论点。例如,“学会吃苦”这一论点,“吃苦”应该大力提倡,而“学会”两字,也表明论点的情感倾向是“肯定的”“褒扬的”。这时,我们可导引学生顺着论点的指向,作顺向思维的运行:吃苦会有什么作用呢?它有怎样的结果呢?这样思考,就可拟出如下分论点:吃苦可以激发进取心;吃苦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吃苦可以培养创造精神。

论点属性的“贬”,意即“贬斥批评”,例如自私、贪婪、嫉妒、诽谤等。此类论点的价值取向往往与传统价值观相违背,情感倾向常是否定的。我们就可指导学生作顺向思维的运行,顺着论点“贬”的指向,分析其可能涉及的危害、后果等,以证明它的不可取,从而拟出分论点。例如“拒绝浮躁”这一论点,“拒绝”表明其情感倾向是“否定”的、“贬斥性”的。那么我们就可引导学生思维,沿着论点的指向,分析“浮躁”可能导致的后果、危害,可拟出如下分论点:因为浮躁,使许多天才如流星划过;因为浮躁,使许多企业如昙花一现;因为浮躁,使许多朝代如过眼云烟。

“反弹琵琶成一曲” 的逆向思维指采用与常规思维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的思维。在论点分解中,它是逆着论点的指向进行分析,与论点形成相异对比,从而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对内涵为褒扬性的肯定的论点,我们可指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作逆向思维的运行,从其“褒”的反面——“贬”的角度设置分论点,论证其危害。逆向思维不具普遍性,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求异。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诚信是一种优良品德”已经成为一个公民必备的素质和道德追求,如果硬要论证“诚信未必是一种优良品德”,这属于“蛮横推理”,是禁不住推敲的。

二、从横向与纵向思维角度分解分论点

在议论文中,横向思维指某一事物或者某一现象在同一时期内表现不同的事理特点。就是围绕着“中心论点”,思维呈辐射状向四周作“面”上的发散,去联想与论点相似、相关或相对的信息,从而拟出分论点。这几个分论点是从不同的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述。它的思维特征不拘泥于一个方向,只要有利于论点的证明,就可从不同角度展开。

横向思维要做到思维角度在同一层面展开且紧扣中心论点,各论证角度不交叉、不重复。并列结构是横向思维的典型体现。按横向思维拟设的分论点,脉络清晰,条理分明,可显示思维的广度。例如以“理想”为关键词确定中心论点:树立崇高的理想是获得事业成功的前提。分论点拟为:理想是奋斗的起点;理想是奋斗的目标;理想是奋斗的动力。

纵向思维,就是让思维沿着论点的思考方向引申推理、通过对论点的追根溯源、递进推理来设置分论点。

纵向结构有过去、现在、将来等时间顺序;个人、集体、国家等范畴顺序;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一指办法等逻辑顺序。按纵向思维拟设分论点,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思维严谨,充分显示了思维的深度。如以“担当”为关键词确定中心论点:提高全社会的担当意识,已刻不容缓。分论点拟为:担当是一个人品德的体现;担当是一个人勇气的体现;担当更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从“想——敢——能”的角度,逐层推进,逻辑性强。

三、从对比与辩证思维角度分解分论点

“泾渭分明见清浊”的对比思维通过两种相近或是相反事物的对比进行思维。结构形式上是一正一反,在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他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如以“涵养”为关键词确定中心论点:人要有涵养。分论点一:有涵养,面对批评和颜悦色,洗耳恭听,虚心接受。分论点二:没有涵养,面对批评面红耳赤,恼羞成怒,一意孤行。

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对比有正反对比、纵横对比等。所谓纵比,是指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对比,可以是时间上的前后时期,也可以是事物的前后阶段的对比。所谓横比,是指同类事物间的对比。

辩证思维,就是让思维围绕论点作辩证的、兼顾两面的运行。它是从一分为二的角度来分解分论点,比较适合于论题型的文题和关系型的文题。因为这类文题,情感倾向属于中性,倘只从单一的“正”或“反”的角度,可能会“一叶障目”或“过犹不及”,使论述失之偏颇。倘采用辩证的角度设置分论点,则会使说理显得全面、客观,更具有说服力。在议论文中,说理论证要辩证,就是要看到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合乎事理的评价。在分析问题、阐释道理时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眼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应力避说“过头话”和偏执一词,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如以“忍让”为关键词设置三个分论点: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忍让需要有宽厚博大的胸怀。忍让不是无原则的退让。讲究议论文的思辨性,能使论证分析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逻辑思维。

议论文中分论点设置的思维角度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当训练学生多角度去探讨,但无论运用哪种思维角度,都要求紧紧扣住中心论点恰当地设置,从而使议论文观点鲜明,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高中议论文分论点教学的思考 篇4

在考场议论文写作中,不少高中生存在一个普遍的毛病:他们基本能按照议论文的一般思维模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组织文章,但在确立中心论点之后,无法从单一、平面的思维中突围,运用理性思维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认识的深化把中心论点准确地分解、展开成几个分论点。不少学生写出的议论文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的逻辑推理关系不强。

理性思维,通常指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冷静的、理智的思考,它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思维,属于人的认识活动。理性思维强调客观、规律、普遍性,其思维方式是抽象或逻辑思维。认识见解,如何最有效地传达给读者,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我们形成这种认识和见解的逻辑思维过程简约地展现给读者。从写作的角度来看,逻辑思维是议论文的生命,议论文从审题、立论、谋篇、布局、结尾,以及整个行文中,处处都要运用思维方法。一篇好的议论文应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思维的宽度。

议论文分论点是围绕中心论点分成几点或者几个方面提出一些证明、补充或者发挥中心论点的从属论点。论证某一方面观点,某一事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展开,这每一层、每一面,就是一个分论点。在议论文中,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含有逻辑思维推理关系。

一、从顺向与逆向思维角度分解分论点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顺向思维,就是按照逻辑按照规律按照常规去推导,让思维沿着中心论点的指向,从正面作顺理成章的分解,从而对论点起到反复强化的论证作用。

把中心论点作为前提,去推断在这个前提下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它是叩问论点“会怎样”,是追问论点的结果。它比较适用于有“褒贬”情感倾向的论点。

论点属性的“褒”的内涵是“正面肯定”的,例如爱国、进取、坚强、诚信、礼让、律己等。此类论点本身就是为传统价值观所提倡的,其情感倾向往往是肯定的。对这类显性的“褒”的论点,我们可指导学生作顺向思维的运行,即让思维顺着“论点”的指向,展开分析,从而设置分论点。例如,“学会吃苦”这一论点,“吃苦”应该大力提倡,而“学会”两字,也表明论点的情感倾向是“肯定的”“褒扬的”。这时,我们可导引学生顺着论点的指向,作顺向思维的运行:吃苦会有什么作用呢?它有怎样的结果呢?这样思考,就可拟出如下分论点:吃苦可以激发进取心;吃苦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吃苦可以培养创造精神。

论点属性的“贬”,意即“贬斥批评”,例如自私、贪婪、嫉妒、诽谤等。此类论点的价值取向往往与传统价值观相违背,情感倾向常是否定的。我们就可指导学生作顺向思维的运行,顺着论点“贬”的指向,分析其可能涉及的危害、后果等,以证明它的不可取,从而拟出分论点。例如“拒绝浮躁”这一论点,“拒绝”表明其情感倾向是“否定”的、“贬斥性”的。那么我们就可引导学生思维,沿着论点的指向,分析“浮躁”可能导致的后果、危害,可拟出如下分论点:因为浮躁,使许多天才如流星划过;因为浮躁,使许多企业如昙花一现;因为浮躁,使许多朝代如过眼云烟。

“反弹琵琶成一曲”的逆向思维指采用与常规思维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的思维。在论点分解中,它是逆着论点的指向进行分析,与论点形成相异对比,从而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对内涵为褒扬性的肯定的论点,我们可指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作逆向思维的运行,从其“褒”的反面——“贬”的角度设置分论点,论证其危害。逆向思维不具普遍性,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求异。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诚信是一种优良品德”已经成为一个公民必备的素质和道德追求,如果硬要论证“诚信未必是一种优良品德”,这属于“蛮横推理”,是禁不住推敲的。

二、从横向与纵向思维角度分解分论点

在议论文中,横向思维指某一事物或者某一现象在同一时期内表现不同的事理特点。就是围绕着“中心论点”,思维呈辐射状向四周作“面”上的发散,去联想与论点相似、相关或相对的信息,从而拟出分论点。这几个分论点是从不同的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述。它的思维特征不拘泥于一个方向,只要有利于论点的证明,就可从不同角度展开。

横向思维要做到思维角度在同一层面展开且紧扣中心论点,各论证角度不交叉、不重复。并列结构是横向思维的典型体现。按横向思维拟设的分论点,脉络清晰,条理分明,可显示思维的广度。例如以“理想”为关键词确定中心论点:树立崇高的理想是获得事业成功的前提。分论点拟为:理想是奋斗的起点;理想是奋斗的目标;理想是奋斗的动力。

纵向思维,就是让思维沿着论点的思考方向引申推理、通过对论点的追根溯源、递进推理来设置分论点。

纵向结构有过去、现在、将来等时间顺序;个人、集体、国家等范畴顺序;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一指办法等逻辑顺序。按纵向思维拟设分论点,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思维严谨,充分显示了思维的深度。如以“担当”为关键词确定中心论点:提高全社会的担当意识,已刻不容缓。分论点拟为:担当是一个人品德的体现;担当是一个人勇气的体现;担当更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从“想(下转第216页)——敢——能”的角度,逐层推进,逻辑性强。

三、从对比与辩证思维角度分解分论点

“泾渭分明见清浊”的对比思维通过两种相近或是相反事物的对比进行思维。结构形式上是一正一反,在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他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如以“涵养”为关键词确定中心论点:人要有涵养。分论点一:有涵养,面对批评和颜悦色,洗耳恭听,虚心接受。分论点二:没有涵养,面对批评面红耳赤,恼羞成怒,一意孤行。

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对比有正反对比、纵横对比等。所谓纵比,是指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对比,可以是时间上的前后时期,也可以是事物的前后阶段的对比。所谓横比,是指同类事物间的对比。

辩证思维,就是让思维围绕论点作辩证的、兼顾两面的运行。它是从一分为二的角度来分解分论点,比较适合于论题型的文题和关系型的文题。因为这类文题,情感倾向属于中性,倘只从单一的“正”或“反”的角度,可能会“一叶障目”或“过犹不及”,使论述失之偏颇。倘采用辩证的角度设置分论点,则会使说理显得全面、客观,更具有说服力。在议论文中,说理论证要辩证,就是要看到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合乎事理的评价。在分析问题、阐释道理时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眼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应力避说“过头话”和偏执一词,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如以“忍让”为关键词设置三个分论点: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忍让需要有宽厚博大的胸怀。忍让不是无原则的退让。讲究议论文的思辨性,能使论证分析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逻辑思维。

议论文中分论点设置的思维角度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当训练学生多角度去探讨,但无论运用哪种思维角度,都要求紧紧扣住中心论点恰当地设置,从而使议论文观点鲜明,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摘要:本文探讨的是高中议论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理性思维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认识的深化把中心论点准确地分解、展开成几个分论点。文章从顺向与逆向,横向与纵向,对比与辩证思维角度训练学生合理设置分论点。

高中议论文教学 篇5

内容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育、发展的最宝贵、最富特色的时期,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面对这些情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次教学”是很重要。"分层次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依一个班级优、中、差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施教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究,浅谈“分层次教学”教学法。关 键 词:高中数学 分层教学

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能力的差距很大,这势必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同一方法来授课,这样必然不能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

面对这些情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次教学”是很重要。"分层次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依一个班级优、中、差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施教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布置作业、课外辅导等方面加以区别对待,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智力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提高,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一、教育要面对学生整体,因能划类,依类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对学生进行分层不是永远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作必要的调整,最终达到A层逐步解体,B、C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二、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 ②领会 ③简单应用 ④简单综合应用 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例如,在教“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应要求A组学生牢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B组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C组学生会推导公式,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

(2)课堂教学层次化。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精神、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置悬念,对不同的知识内容、类型采取不同的复习引入,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各层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同时,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每个层次的设计都要照顾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全体学生悟出道理,学会方法,掌握规律,提高了信心。此外还要安排好教学节奏,做到精讲多练,消除“满堂灌”,消除拖泥带水的成份,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让学生多练。在此基础上可适当补充些趣味数学,以便活跃课 1 堂,努力做到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全过程。

(3)布置作业层次化。课后习题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作业题时,要适当扩大习题跨度,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几种,必做题和选做题结合。必做题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基础题,选作题只要求A层学生或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在批改作业时,对B、C两层学生的作业要特别仔细些,有时进行面批。对A层学生可同他们探讨较深奥的问题,或向他们推荐一些课外习题集,帮助他们钻"牛角尖"。

(4)课外辅导层次化。教师要做补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A层学生补课,给C层学生增加次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A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C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此外,对差生的辅导,还要防止把着眼点只放在知识缺陷的补习上,还要注意情感投入,多一份关爱,多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对症下药",使他们真正感到我"不笨",我"能行"。

从文体特征出发的高中议论文教学 篇6

一、抓论点,以梳理结构框架

在议论文教学中,从理解文章的观点人手,由论点切入文章,梳理出全文的框架结构,这是深入把握文本的第一要务。中心论点是灵魂,是三军之统帅,统领着通篇的布局、论述方向。有的文章开门见山地呈现中心论点,如《劝学》在开篇便提出了“学不可以已”的主张,然后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层层展开论述。而较为复杂的议论文中,论点有时候并不直接呈现,而是或隐藏在作者的论述中,或散落于各个段落。如在《拿来主义》中,作者首先就”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论题,从反面对清王朝的“闭关主义”进行否定,对国民党当局的“送去主义”进行反驳,或有力批判,或辛辣讽刺,或鲜明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及本质,然后提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中心主张,紧接着就这一中心论点展开正反两方面的具体论述。

当然,在《拿来主义》的教学实践中,有两个“必要”需要教师加以重视:强调学习梯度设计,注意高视角而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十分必要;重视文体分类的阅读教学,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议论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尤为必要。相对而言,议论文的结构框架更明晰,主抓论点,从论点深入文本的结构及内容,有利于化繁为简,降低议论文的学习门槛,循序渐进地落实议论文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在议论文阅读与写作方面的语文素养。

二、审论据,以把握材料选择

在抓住论点并理清文章结构之后,就要详审论据,以把握议论文材料选择的特点。在《拿来主义》中,作者选用富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如在揭露并批驳“送去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时,用简洁而概括的笔墨,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例子: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再捧几张古画到欧洲“发扬国光”,还有送梅兰芳博士到俄国。三个论据鲜明而直观,形象生动地勾画出了国民党当局的“送去主义”的丑陋嘴脸,作者的态度不言自明。

议论文的论据既包括正面论据,也包含反面论据,材料如何选取,论据以什么论证形式呈现,直接影响到文章的论辩风格。鲁迅提出“拿来主义”,即“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观点。在面对“一所大宅子”时,否定了“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否定了“放一把火烧光”的“混蛋”,也否定了“接受一切”的“废物”,而是要奉行“有辨别”的“拿来主义”,一系列的反面论据,将议论文选材严密、说理清晰的特色鲜明地体现出来了。为了深入理解这一特色,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进行论据删减,将“孱头”“混蛋”“废物”三者删去其一,与原文对比阅读,便会读出作者在论据选取及材料安排上的严谨。

在《劝学》的教学中,教师针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由“物”到“人”的论证,不妨将“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两个论据与”积善成德”这一论据调换位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其与原文表达效果的不同,从而深入理解材料选择及论据安排的严密特点。

在高中议论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注意通过“详审论据一素材选取一写作构思”的环节贯通教学与写作之间的联系。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文体特征的把握,为议论文的写作奠定坚实基础,实现由“积累素材”向“提升认知”的转变。

三、析论证,以体现论辩特色

议论文教学在注重论据的同时,也较为强调论证方法的学习。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侧重于对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等诸多论证方法的归纳,却忽略了对论辩特色的学习,更是难以将目标问题化,有效落实到阅读教学中来。

《拿来主义》论辩特色的体现,不但包含论证方法,还有诙谐辛辣、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运用反证、暗含讽刺幽默意味的语句。之所以从分析论证方法及论述思路入手,是因为较之于某一处的语言,议论文的理性思维特征在具体的论证及论述中能够更为清晰地加以体现。

《劝学》开篇提出“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而后连用数个比喻从不同的侧面论证“学习的重要性”,这样文脉清晰、论述形象、条理性强的论辩风格便鲜明地呈现出来了。而《拿来主义》则从否定“闭关主义”,批驳“送去主义”人手,先破后立,提出“有辨别”的“拿来主义”的主张。在论证这一观点时,对“孱头”“混蛋”“废物”等的讽刺用语,将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灵活而犀利的论辩风格体现得更为明显。

四、重思辨,以强化思维训练

在高中议论文教学中,究竟该如何平衡“文”(内容)与“体”(文体)的关系,这一直是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一大焦点。重视“文”而忽视“体”,或在二者之间搞平均主义,往往会淡化议论文的文体特色,都不利于学生的议论文阅读素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如在《师说》《劝学》等课文的教学设计中,若仅从文言文角度来解读内容,积累文言常识,而对议论的路数、论辩风格、思维特点等一带而过,就会使学生的学习中心偏离“议论文”,模糊普通文言文与文言性的议论文之间的界限,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因此,议论文的阅读教学,“文”与“体”二者需兼顾,不可偏废,而在这一前提下,重视思辨,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也就成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思辨能力的培养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需要科学而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来保证。在《拿来主义》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本着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让学生齐读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的论证方法。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及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大宅子”“孱头”“混蛋”“废物”各比喻什么?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这一系列的问题,论述由总到分,范围由大到小,既有利于论证思路的层层推进,也有利于学生逻辑性抽象思维的训练。因此,在议论文教学中,教师不妨以问题的形式,将议论文的逻辑思维直观而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通过师生问答,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加深对这一思维形式的感悟与理解。

浅谈高中议论文的分论点教学 篇7

一、顺向与逆向法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顺向思维,就是按照逻辑按照规律按照常规去推导,让思维沿着中心论点的指向,从正面作顺理成章的分解,从而对论点起到反复强化的论证作用。

把中心论点作为前提,去推断在这个前提下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它是叩问论点“会怎样”,是追问论点的结果。它比较适用于有“褒贬”情感倾向的论点。

论点属性的“褒”的内涵是“正面肯定”的,例如爱国、进取、 坚强、诚信、礼让、律己等。此类论点本身就是为传统价值观所提倡的,其情感倾向往往是肯定的。对这类显性的“褒”的论点,我们可指导学生作顺向思维的运行,即让思维顺着“论点”的指向, 展开分析,从而设置分论点。例如,“学会吃苦”这一论点,“吃苦”应该大力提倡,而“学会”两字,也表明论点的情感倾向是“肯定的”“褒扬的”。这时,我们可导引学生顺着论点的指向,作顺向思维的运行:吃苦会有什么作用呢?它有怎样的结果呢?这样思考,就可拟出如下分论点:吃苦可以激发进取心;吃苦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吃苦可以培养创造精神。

论点属性的“贬”,意即“贬斥批评”,例如自私、贪婪、嫉妒诽谤等。此类论点的价值取向往往与传统价值观相违背,情感倾向常是否定的。我们就可指导学生作顺向思维的运行,顺着论点“贬” 的指向,分析其可能涉及的危害、后果等,以证明它的不可取,从而拟出分论点。例如“拒绝浮躁”这一论点,“拒绝”表明其情感倾向是“否定”的、“贬斥性”的。那么我们就可引导学生思维, 沿着论点的指向,分析“浮躁”可能导致的后果、危害,可拟出如下分论点:因为浮躁,使许多天才如流星划过;因为浮躁,使许多企业如昙花一现;因为浮躁,使许多朝代如过眼云烟。

二、层层展开法

采用层层展开法设置分论点,最常见的是按照议论的基本思路和结构来设置分论点,即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提问思路来提炼分论点。例如,以《谈风度》为题作文,可借助此法设计分论点:

1风度是一种美德,一种富有教养的臻于完善的气质和风采(是什么);

2有了风度,能受到别人的敬重,人与人之间增进爱心,有利于和睦相处(为什么);

3要有风度,须加强道德情操的修养,摒弃粗俗言行,自觉培养良好的风度(怎么办)。

如话题作文“拆除心墙”:

1. 从“为什么”的角度确立:

(总)我始终相信,推倒彼此之间的心墙,你将会看到别样的洞外天。

(分)推倒心墙,我们可以感悟无私的亲情。

推倒心墙,我们可以感知真挚的友情。

推倒心墙,我们可以感彻不变的爱情。(带来的效果)

(总)人有适当的戒备之心是理所当然的,但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心墙,我们应该坚决说:“不”!

(分)首先,心墙阻止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合作。

其次,心墙的存在间接影响了社会风气。

再者,心墙还使人看不到社会光明的一面。(存在的危害)

2. 从“怎么办”的角度确立:

拆除心墙,我们应该抛开嫉妒,拥抱宽容。

拆除心墙,我们应该抛开自私,拥抱微笑。

拆除心墙,我们应该抛开虚伪,拥抱真诚。

或者:

无形的墙,我们用文明来击垮。

无形的墙,我们用礼貌去瓦解。

无形的墙,我们用宽容来毁灭。

层层展开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作文显得更加有条有理有据, 体现出学生思维的紧密和流畅。

三、辩证分析法

辩证分析法包括两个方面:(1)对中心论点进行正反对照分析; (2)对中心论点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先说正反对照分析。比如要证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可从正反两个方面立论:1“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它将促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有素养、有内涵,它让我们可以遥望一个美好未来;2人心越来越狭隘,只懂索取、不懂回报的人仿佛充斥着整个社会,加深了道德危机。这样正反对比,就能进一步明确“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观点。

再看一分为二地分析。比如论证“孩子经过挫折的磨练才能顶天立地”,便可一分为二地作分析:1孩子经受生活的涤荡,才会傲然挺立;2父母的“松手”并不等于忽视和漠视,在必要的时候孩子仍需师长的引导。这两个分论点看似矛盾,却都统一在总论点之下。

高中议论文教学 篇8

议论文写作重在说理, 道理贵在深刻而广博。但是大多数学生都只满足于树立明确新颖的中心论点, 而对论点缺乏更深入的思考, 从而形成了观点加论据的简单议论文。语言平淡、苍白, 思维缺乏张力。笔者认为, 在议论文写作中, 确定论点固然重要, 但展开论点更加重要, 在深度与广度上推进才能将道理分析得深刻。引导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掌握议论文写作, 要在深度和广度有所作为的话, 训练思维是最紧要的。只有思维清晰, 观点才能明确;只有思路清晰了, 结构才能清晰。分解论点是议论文写作最好的入门抓手,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分解方法:

一、并列式分解

并列式分解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来分解中心论点。历来我们都将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 (是什么) 、分析问题 (为什么) 和解决问题 (怎么样) 三个部分, 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将这三个问题都阐明清楚, 可以择其中之一从不同侧面来展开, 也就是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中的任何一个问题来展开分解。

1.并列分解“是什么”。

可以就文题的内涵分解论点, 这种范式适合作文题是单词的作文。

例如2005年重庆高考作文题“自嘲”, 学生就可以把它分解成:

①自嘲, 是一种快乐的智慧, 于生命的困境中寻找阳光的智慧。

②自嘲, 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于现实的打击中重拾微笑的心态。

③自嘲, 是一种达观的境界, 于人生的坎途中吟诵清风的境界。

还可以分解成:

①自嘲, 是机敏的退让。

②自嘲, 是面对缺点的勇敢。

③自嘲, 是生存的智慧。

还可以用添加法缩小立论的角度, 把题目变成“会自嘲的人”, 同样能分解成三个并列分论点:

①会自嘲的人, 一定是心中铺满阳光的人。

②会自嘲的人, 一定是有大智慧的人。

③会自嘲的人, 一定是有天地境界的人。

后来一次月考作文, 题目是“主动”, 很多学生利用分解论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取得了满意的分数。

①主动是一种“毛遂自荐”的胆识。

②主动是一种“负荆请罪”的胸襟。

③主动是一种“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信念。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有一次以“霸”为话题, 学生如法炮制, 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

①霸是一种态度, 一种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态度。

②霸是一种决心, 一种对事业绝不放弃的决心。

③霸是一种气势, 是一种敢战斗、敢拼搏, 不畏艰险的气势。

2.并列分解“为什么”。

这是因果关系的分解, 是在提出中心论点后, 从不同的侧面来阐释。

例如:《贫困也是一笔财富》为题进行作文, 题目已经表明了中心论点, 那么分论点就可以围绕回答“为什么说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这个问题来展开, 在脑海中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就可以找出如下分论点:

①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图强, 改变命运。

②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

③贫困能增长人的能力, 人的许多能力是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

继续以“主动”为题, 并列分解为什么“主动”:

①敢于主动, 因为主动带来了机遇。

②敢于主动, 因为主动创造了条件。

③敢于主动, 因为主动可以引领成功。

3.并列分解“怎么样”。

这是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进行分解。例如话题“人生的加减法”可以提出:

①面对人生的加减, 要携一颗淡然之心。

②面对人生的加减, 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

③面对人生的加减, 贵在坚持自我。

还以“主动”为话题, 并列分解“怎么样”主动:

①主动需要丢掉虚荣, 放下所谓的面子。

②主动需要无所畏惧的勇气。

③主动需要充分的积累, 做好准备。

二、递进式分解

1.按议论步骤递进。

议论文一般按“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的步骤来写作, 环环相扣, 逐步解决议论文的三个问题, 这其实是一种递进关系。可以集中笔力写清楚任一方面, 也可以三个方面都全面详细地写作。

仍以话题“人生的加减法”为例, 可以这样分解:

①是什么:

面对人生的加减, 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 减一点人工合成的矫揉造作。

②为什么:

因为物欲横流, 社会需要抵制诱惑, 坚守真实的自我, 拒绝庸俗, 追慕高尚。

③怎么样:

既要有出世的隐逸, 又要有入世的积极。

2.按论点内涵递进。

就论点的内涵方面而言, 论点内涵本身呈递进关系, 主要表现在对事物的理解程度, 从表面进而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由浅入深, 层层推进, 最后深刻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例如:话题“问”, 一位考生以“问——打开真理之门”为论点, 然后分解成三个分论点:

①好问, 就是对一切的未知、一切的疑惑都有一种好奇心与探究欲, 是问的基础。

②敢问, 就是敢于向权威、规则挑战, 以求真知, 是问的发展。

③会问, 才能真正发现真理, 是问的目的。

三、辩证式分解

辩证分解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 也要透过事物的本质看到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缺点, 即事物的反面, 防止“一叶障目”或“过犹不及”;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方能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1.可以是分论点对比展开。

例如:2005年北京作文《说“安”》可以分解为:

①我们喜欢安, 渴望安。

②我们又要提防安, 不要以一晌贪安而蒙蔽了双眼。

③人生、国家定要将“安”字慎选。

2.可以是分论点内部辩证分析。

例如:一篇《忘记什么, 铭记什么》是这样分解的:

①忘记等待时的付出, 铭记过程的快乐。

②忘记工作的卑微, 铭记奉献的伟大。

③忘记荣华富贵, 铭记那份职责。

④忘记寒冷与黑暗, 铭记那份温暖。

又如说“思”可以分解为:

①生活中的两种人:勤于动脑的人;懒于动脑的人 (态度对比) 。

②不同态度的不同结果 (结果对比) 。

③不同态度的不同思想根源 (思想根源对比) 。

④应学习第一种态度, 做勤于思考的人 (结论) 。

四、比喻式分解

这是一种化抽象为形象的分解方式, 论点不直接表明, 而是用喻体表明观点, 使文章显得含蓄又有底蕴。当然这不是论点分解的主要形式, 但别有一番情趣, 可以增加作文的形象性。

例如话题“读”, 有考生将中心论点定为:读, 一把钥匙。然后分解为:

①读, 一把钥匙, 一把可以打开心灵的钥匙。

②读, 一把钥匙, 一把可以理解别人的钥匙。

③读, 一把钥匙, 一把能打开心灵黑暗世界的神奇的钥匙。

④读, 一把钥匙, 一把探知未知世界的钥匙。

五、注意事项

学生在提炼各种分论点的时候, 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分论点表述不够整饬;分论点条理不清晰, 甚至还存在交叉关系;没有深入思考, 观点罗列较简单, 有些是拼凑而成。

高中议论文教学 篇9

一、以时间为轴构建思维训练的大序列

(一)高一年级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高一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较为薄弱的层面。因此,相比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更适合他们。而在题材方面,教师应让学生多写一些记叙文,可适当地训练议论片段方面的写作手法。当然, 高中和初中的议论文训练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高中生应当加强训练复杂的记叙文。

如大作文《她(他)》《踏入校园的那天》,可选取其中的某个段落或观点,进行议论性的评价。不仅能锻炼学生基础议论文的写作,也能在写作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生活体验,提高生活感悟和写作能力。

(二)高二上学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高二上学期的阶段,教师可综合锻炼学生的多种思维,如记叙思维、议论思维和抒情思维等。对于作文题目,不能过于简单, 应有一定的难度和抽象概念。同时,作文题目的涵盖面要广,能够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如关于描写自然景色方面的山河湖泊;关于建筑方面的,如居住的楼房;又如关于沉思方面的题材:《搀扶》《家》等。而关于片段作文方面的锻炼,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评价。通过综合文体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性思维也在逐渐增强。

(三)高二下学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高二下学期是学生形成独特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在这个阶段,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即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并积累日常生活经验,挖掘更多可行的写作素材,最终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思维意识。话题作文更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如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的作文话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又如社会热点话题:“老人摔倒了扶不扶?”或对物价飞涨的看法。这类话题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也能激励学生养成对社会现象勤于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

(四)高三下学期培养学生再综合能力

高三下学期是巩固并提高写作能力的最佳阶段。高一和高二的作文训练多以块状训练为主,即重点培养学生单个方面的能力。而在高三时期,由于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个阶段的作文教学应当引导学生自我整合,将所学的知识和写作技巧全面结合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思维和写作系统。无论是选题还是作文构思,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这个阶段的学生都应该能够轻松地应对。而通过不断的自我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综合发展,更具灵活性。

二、以文章生成规律为基础构建思维训练的小序列

(一)由易而难命制作文题目

教师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应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写作的重点,也就是事物本质。而要想了解事物的本质, 需要知道这件事物的前因后果。学生通过对事物因果、本质的理解, 可以确定写作的方向,并立意深刻。因果思维适应于多种写作文体, 如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但由于文体的不同,因果思维的作用也不同。如在记叙文中,因果思维的方式则比较简单和单一;而在议论文中,因果思维则体现在需要对事物进行严谨而深刻地分析, 既可以由原因推导结果,又可以从结果分析原因和论点。熟练运用因果思维能够丰富文章内容,使其更具说服力。

(二)多维地练习谋篇布局

学生写作文时,要求学生用细腻却不失个性的笔触描绘出内心的真实情感,给读者以共鸣。与此同时,注重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用真实、准确且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 作文有条理,实际上就是思维具备条理性、有序性。所以,教师应当加强培养文章的结构训练以达到拓展思维的效果。高中时期所学的议论文主要有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等几种结构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更加擅长并列式这种简单的结构模式。因此, 为提高学生文章结果的条理性和思维的有序性,教师可重点训练学生的其他两种议论文机构模式,提高写作的综合能力。

(三)辩证地进行语言表达

从语言中就可以看出思维的本质,可以说,语言不仅是对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熟练运用,也是思维的直接表现形式。思维被分为两种:一是无声思维。即思维没有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只是保存在脑子里。另一个是传讯思维。即思维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包括书写和口述的表达。因此,传讯思维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更有效的作用。教师在训练学生的思维序列时,需要加强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锻炼。比如鼓励学生仿写,拓宽词汇量;或者修改病句,提高语言的准确性;抑或是改写整散句,提高学生的辩证性思维。

总之,在构建高中作文的序列化教学过程,教师应加强训练学生的逻辑性和辩证性思维能力。无论是大序列还是小序列的作文教学,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文章生成的规律,落实每一次的作文训练。因而教师需要抓住思维训练序列的重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写作质量。

摘要:作文是磨砺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而议论文序列化训练是促进学生写作思维品质提高的具体措施。文章从以时间为轴构建思维训练的大序列与以文章生成规律为基础构建思维训练的小序列两大方面具体阐述议论文序列化训练对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议论文教学 篇10

一、当前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以“训练-讲评”为主体, 一般采用“写作-批改-评析”的方式, 存在不少弊病。 (1) 教学缺少序列, 训练目标不明确, 反复机械的训练既缺少对学生的有效指导, 也消磨掉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2) 指导技术单调乏味, 教学处于单线流程状态, 学生始终是被动接受; (3) 教师批改任务繁重, 但学生更多地只是关注分数本身, 关注评语本身, 批改的价值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笔者认为, 传统写作教学低效, 主要是因为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 但真实的课堂终究还是教的课堂。笔者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 让学生参与评分规则的制订, 以师生共享的评分规则引领学生习作, 试图探索基于评分规则的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起来。

二、基于评分规则进行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策略

笔者在议论文教学中实施了“规则先行、三格四步”的方法:“三格”即“论点的提炼与明确”“论点的分割和论证的结构”“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每格一个教学单元;“四步”即分享规则、范例导航、写作实践、自评提升四个步骤。

(一) 分享规则

制订和分享规则是教学策略的核心。评分规则的制订意在使目标变得可以评价, 评分规则的分享可以改变以往传统的评改方式, 让学生参与课堂。

笔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高考评分标准, 来设定评分规则的评定项目。评定项目既有作文的一般要求, 如题目、字数、书写、语言等, 又有议论文品质所包含的特殊要求。

教学单元的评定项目针对单元的目标和学情而有所侧重。“论点的提炼与明确”主要由文体要求出发, 从定体立意入手, 期望学生提出高远的见地;“论点的分割和论证的结构”在遵循立意要求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多方位地分析写作对象;“论据的选择与运用”侧重于论据选取、叙述和分析, 要求学生在论据的丰富性、代表性和透彻分析上下工夫。

评分规则以评定量表的形式呈现, 综合百分制和等第制, 规定各评定项目在总分中所占的比重。各评定项目列出各类作文的特征, 然后划定等级。评阅时, 可以从几个项目中, 选择与被评者作文品质相符的等级来打分。评定量表除各子项目外, 还设有“总体评价”一栏, 要求对作文有明确的修改意向。

评分细则先由教师初步拟定, 再由学生小组讨论, 然后安排课内分享交流, 最后大家修改制定。教师要具体说明规则制订和规则分享的缘由。每次讨论, 学生对原本拟定的评分规则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 范例导航

分享规则, 学生明白了写作的方向和目标。但规则限于抽象, 范例可以起到引路的作用, 它提供了问题解决的正确范式。各省份高考的“满分作文”, 可以作为范例, 但范例不一定尽是“满分作文”。范例的选择要根据条块内容, 能让学生有所借鉴为佳;范例也不一定是完整的篇章, 根据需要选取相关段落也可以。

如“论点的提炼与明确”单元, 笔者选取了2009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无根者的根》, 以学生对照评分规则分组评点的方式进行。这是一篇“立意深刻”的议论文。文章的标题极富思辨色彩, 让人眼前一亮。第一段开门见山, 点明题旨, “眷恋”和“远离”分别对应标题中的“根”和“无根者”。二、三两段用实例来阐释观点。第四段由点到面, 将个人的遭遇上升为一种普遍的规律。五、六两段用文学性的语言回扣标题, 进一步阐明“无根者的根”。对这样一篇作文, 学生的点评有对文章写作技法的归纳, 有写作经验的总结提升, 被文章出色的思想性深深震撼。又如在“论据的选择与运用”教学单元, 笔者在给出几种主要的分析方法后, 让学生通过相关段落的学习和练习来达成目标。

(三) 写作实践

分享交流, 习得方法, 其最终的目的是写作。因此, 相应的训练题的设计不可忽视。根据要求设置任务, 可以将写作目标融进写作练习, 而不是进行机械训练。每一个教学单元可以分别设计训练题, 如“论点的分割和论证的结构”可以应用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作文题“成才是有规律的”。该作文题材料中的三个现象, 可以看成是关于人才成长的三个隐喻, 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材料对学生是一种限制, 撇开提供的材料谈人才成长, 比如“勤奋出人才”“创新出人才”“成功需要明确目标”都应是不切题的。同时, 材料对学生是一种开放中的限制, 三则故事所寓含的成才条件, 如“空间”“环境”“好奇心”“自信心”等, 可以给学生在分割论点时提供有效的思维路径。

(四) 自评提升

有了清晰的目标和细致的评分规则, 学生明白要做什么, 也明白要怎么做, “学生成为评分规则的第一用户”。基于有效的证据, 基于有效的交流, 学生对自己作文的修改提升, 方向性明确。教师成为评分规则的支持者, 作文评析能落到实处。

如笔者让学生就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作文题进行写作、自评, 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修改。学生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修改。一是分论点的合理性, 如甲同学设立了三个分论点 (成才, 需要空间;成才, 需要坚持不懈的奋斗;成才, 需要鼓励) , 思维的宽度有了, 但准确性欠缺, 其中“成才需要坚持不懈的奋斗”不符合所提供材料的要求;二是分论点之间的逻辑顺序, 许多学生受到材料顺序的牵制, 按三个事实给出的顺序来设分论点, 逻辑思路不顺畅;三是分论点之间的过渡, 因为材料有三个, 受此影响, 学生的作文呈现片段化倾向, 段落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四是分论点的整合, 设置分论点的目的是为了深入地分析与阐发中心论点, 如果没有对几个分论点的有效整合, 分论点就成为了碎片。

当然, 除了自评, 还可以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 甚至也可以让家长参评。

三、基于评分规则进行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收益与反思

(一) 以学生为原点, 以评价引领学习

议论文的写作, 从定体立意、论点分割到论据分析, 每一块内容都通过分享规则、范例导航、写作实践、自评提升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写作规则先行, 学习的目标明确而集中, 能更准确地写作。有效的交流又将规则内化为动机, 促使学生更愿意写作。这样的写作教学策略以学生为教学的原点, 以评价引领学生的学习。

(二) 促进有效学习, 让学生自主课堂

基于评分规则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的设计, 目标融于规则, 规则共同分享, 写作、自评、修改、提升, 教与学的每一个过程, 学生都倾注充分的情感, 参与度高。通过分享、体验、实践、自评和修改等一系列环节, 学生能主动建构并基本掌握目标知识。“学生的课堂参与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起来的认知基础”, 参与课堂, 他们“会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一分子”, “会把自己的自主精神融入学习过程”。

(三) 不断反省, 力求进行有效监控

高中议论文教学 篇11

议论文在高中作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考作文目前的潮流是“体裁不限”,当然偶有“诗歌除外”等细节性要求,此不关注。总的来说,议论文或者是夹叙夹议,都给了高中学生一个充分亮明并阐述观点的机会。而让他人在阅读自己作文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感知,就成为“点题”功力是否到家的重要指标。

一、议论文点题,不是概念陈述那样简单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议论文教学中强调点题的时候,总有学生在作文中通过概念陈述的方法,在文章的开头之处呈现论点,认为这就是点题。从形式的角度来看,这似乎问题不大,因为点题确实是可以放在文章开头的,但如果深入分析学生的写作心理,便会发现这样做的不合理之处。

从一般的理解上来看,点题就有亮明观点的意思,而开门见山在文章开头亮明观点,就成为了学生的自然选择。问题在于,议论文的形成是一个经过论点分析与提炼,辅以论据详细说明的过程,因此,点题的背后有着丰富的思维过程,只有抓住这个思维的过程,才能让点题点到实处、恰到好处。至于如何抓住这个思维过程,下文详述。

这里首先要关注一下学生的这种心理,以及这种心理对学生作文的影响。高中学生无疑是害怕写作文的,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不像样,采用多种教学措施之后,学生也少有明显改进,这都是高中语文教师头疼的地方。而在笔者看来,可能更多的时候,教师和学生都犯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错误。

如同点题不是简单的概念陈述一样,点题的教学也不是论点放置位置、概念简单列举。面对话题或者材料,学生以什么样的概念概括之,成为考验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第一个障碍,有的教师在议论文写作指导课中,让学生结合“看见”一词进行概念辨析(具体下面要谈),学生一下子就发现这个平常不过的词语显然不足以成为点睛之笔,于是不得不进行发散性的思考,从“看见”到“视而不见”,再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又到“你所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这样的发散,使得学生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画卷。

二、议论文点题,重在概念的辨别与分析

上文说到,议论文点题需要抓住其背后的思维过程,那么,这个思维过程具体是怎样表现的呢?笔者经过实践探索与思考,认为关键还在于对核心概念的辨别与分析。就一般的概念理解而言,笔者此处想重点谈谈议论文写作中概念辨析的步骤与技巧。

首先要说明的是,概念辨析不是玩拆字游戏,不是简单地将一个概念进行肢解。在此基础上,笔者以为概念辨析更主要的是对概念进行发散思维,进行多维度理解,要多与知识体系中的已有内容进行合纵连横。关于这一点,笔者以为,可以结合社会实际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与讲评。

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也是一个转型期的社会,当前许多高考的作文题材也取决于曾经或现在社会中能够引发思考的内容,在日常的议论文教学中,结合这些题材,既可以瞄准高考目标,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笔者借用叶黎明老师在《概念辨析:提高议论文写作的分析能力》一文中所引用的“老实人不吃亏”这个例子,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浅显观点。

在课堂教学中提出这个观点时,立即就引发了学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学生反应之迅速出乎笔者意料,而学生的这一思维也为下面侧重于点题的教学打下基础。本话题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老实人”;二是“亏”。至于吃亏与否,虽然是论点中最吸引人眼球的,但实际上依赖于对这两个关键词的界定。因为无论是吃亏还是不吃亏,读者最关心的还是作者的论述是否有道理。如果落于俗套,论述无力,那怎么点题作用都不大。相反,如果能够在上述两个关键词上做好文章,文章就可以变得精彩起来。循着这样的思路去辨别与分析,点题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点题的效果也会愈发明显。

三、议论文点题,需要以概念之点带全面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容易将议论文写“散”,即论点与论据之间形不成密切的关系,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来看,这是立论有问题。而从文章的结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学生没有能够有效地以点题之概念来带动文章的全面。

一个概念既然在议论文中起了点题的作用,那就一定得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或者说要对整个文章中的论述有一点吸附作用,要让文章的论述紧紧围绕着论点来进行。无论是在文首,还是在文中、文尾点题,这一点是必须遵循的。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上述对点题之概念辨析基础上,在作文的过程中要时刻把握住点题的概念,譬如上面提到的“老实人不吃亏”,吃亏还是不吃亏是点题的陈述关键,而背后的思考才是点题的思维脉络所在,行文过程中不应当围绕是否吃亏,而应当围绕为什么说吃亏或不吃亏来进行。也就是说点题之概念要想统领全文,关键是点题背后的思维必须贯串全文,这才是好的议论文,无论篇幅长短,都能全程吸引人的缘故。

高中议论文如何写出文采 篇12

一、化用意境引诗文

包括名人名言、诗文、谚语等在内, 都可以作为论据出现在议论文中。特别是引用或者化用诗文, 能够将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和丰富哲理融入到议论文中去, 既使得文章增加了文采, 也会让文章在论证力度上得到提升。如在《不甘平凡》中, 作者在开头就通过引用诗文来巧借意境: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于是, 当我看到了新日初升的第一缕华光的同时, 也看到了星星陨落前的最后一丝光亮, 这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不甘平凡。

作者巧妙引用诗人顾城的名言, 将其中的意境形象化地描述出来, 然后引出文章的主题, 这样的写法使得议论文入题自然, 意境显豁。同样, 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 诗文还可以直接作为论据出现, 如文中这样写道:

要有不屈不挠创造成功的魄力, 但也要有苏轼甘于平凡等待成功的心态。也许苍鹰翱翔九天的姿态让人仰慕, 但蝶儿在花丛间翩翩起舞的姿态一样使人着迷;也许可能会失去“一览众山小”的奇观, 但却收获了“柳丝榆荚自芳菲”的胜景。

作者引用诗句, 是直接取诗句中的意境来行文, 诗文已经成为论述的一部分, 使得文章论述也更有诗情画意的文采之美了。

二、铺陈华章善叙议

提高议论文语言文采关键在于词句之美, 除了简单引用或化用诗文外, 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议论中叙述, 在叙述中议论, 将优美的语言融于论据中, 将文采镌刻在具体论证中。如文中作者是这样来写苏轼的人生选择的:

当一个百姓爱戴、君王重视的政治家固然是一种精彩, 可是谁能说寄情山水、泛舟江湖就不是一种成功?皇城下的君威没有培养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黄州的山水却造就了一个万古流芳的诗人。皇城的土地上已有日月的华光, 更何况还有群星闪耀, 苏轼这一点微弱的烛光怎么可能脱颖而出, 那一丝光亮必然要掩盖在华光之下, 但他遇到了黄州这一契机, 一次贬谪反而成就了他, 给了他作为诗人一个发光发热的机会。这抹微弱的烛光终于可以照进千万人的心中, 绽放出他特别的光环。“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正是这样不甘平凡的萧瑟才造就了他精彩一生。

作者为了突出苏轼人生选择的不甘平凡, 将作为政治家、寄情山水的诗人、超越平凡的思想家三种身份娓娓道来, 款款而叙, 一边讲述苏轼三种人生选择的经过, 一边论述不同人生选择的不平凡之处, 特别是作者叙议结合, 巧妙地将苏轼的人生选择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铺叙出来, 贴切而有文采。

三、绘出画面精描摹

有不少学生错误地以为, 议论文中的论据就应该实事求是地简洁描述, 以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结果为主要要素, 将论据客观描述出来即可。其实不然, 不同的论据有不同的呈现方法。“五何”法贵在简练, 其重点在后面的论据分析中。对于论据的呈现, 特别是对人物事件论据的叙述, 也可以将其现场的画面感描摹出来, 激发读者内心的认同之情, 使得论据更有说服力、感染力, 同时也客观上让文章更加形象, 更具文采。如文中作者这样写“无臂钢琴师刘伟”的:

当音乐从指头缓缓流过, 这是一种优美, 可是当生命一曲抗争的乐曲从脚下响起, 这更是一种灿若烟花的绚丽。无臂钢琴手刘伟用不屈的奋斗创造出了人生的航向, 当音乐响起的那一秒, 一切灯光都因之黯淡, 只有他能发出摄人心魄的光, 让辉煌点燃每一个梦想。看, 那是刘伟, 没有双臂, 他却用他灵巧而厚茧遍布的双脚轻盈地跳跃在黑白键盘上, 用如水的音符击打在每个听众的心坎上, 收获了雷鸣般的掌声。他用行动证明了一句话:“只要有勇气、有毅力, 人生在零度也能沸腾。”

作者并没有仔细地对刘伟的事实进行举例与分析, 而是通过细节描摹将刘伟用双脚演奏音乐的画面写得生动形象, 极具现场感, 让读者为之心动, 同时借此来类比说明, 以“只要不甘平凡的心还在, 用脚也可以奏出最华美的乐章”来直接论述“只要不甘平凡的心还在, 再无望的梦想也能诠释不凡”的观点, 直观生动, 极具说服力, 从而揭示了主题“不甘平凡”背后的意义就是要有追求, 可以说这一段论述, 画面的感染力和语言的文采对论证力度的提升至为重要。

四、内涵突出巧对比

议论文的文采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的华美、词句的绚丽上, 更体现在文章的内涵上。如果说辞藻的美只是一种浅层次的文采, 那么内涵深刻的文字才是带有底蕴的真文采。在具体写作中,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排比、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 将文字中的内涵凸显和提升出来。作者是这样来对文题进行释义的:

最能打动人心的, 不是白天如火的骄阳, 而是夜幕下窗中透出的一抹摇曳的烛光;不是富人在捐款箱前的一掷千金, 而是穷人小心翼翼地掏出手中的最后一枚铜板;不是巍峨宫殿庄严肃穆紧闭的大门, 而是遮不住风挡不住雨的施粥棚……正是这些细微之处的平凡, 才创造出了至美至爱至善。

文中, 作者通过排比句式, 将“白天如火的骄阳”与“夜幕下窗中透出的一抹摇曳的烛光”、“富人在捐款箱前的一掷千金”与“穷人小心翼翼地掏出手中的最后一枚铜板”、“巍峨宫殿庄严肃穆紧闭的大门”与“遮不住风挡不住雨的施粥棚”三组事物进行对比, 突出“至爱至美至善”的深刻内涵, 就是真正打动人心。这样的对比形象直观, 比直接阐明道理要更加深刻也更有说服力, 同时语言也显得有文采、有魅力。

上一篇: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下一篇:《焊接方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