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脂酰胆碱

2025-01-31

磷脂酰胆碱(共7篇)

磷脂酰胆碱 篇1

溶血磷脂酰胆碱 (lysophosphatidylcholine, LPC) 是一个导致动脉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 的前炎症因子, 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idizedlow densitylipoprotein, ox-LDL) 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LPC诱发炎症激活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 改变血管平滑肌细胞 (vascularsmoothmusclecells, VSMC) 结构, 通过调节内皮源性舒张因子和血管收缩反应, 改变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 并且能够激活多个第二信使, 如蛋白激酶C、蛋白酪氨酸激酶、Ca2+, 与As导致的并发症密切相关。

As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 是血管壁的病变, 包括脂质沉积、慢性炎症、细胞死亡及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 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胆固醇水平是As的主要危险因素, 而目前广泛认为ox-LDL是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有关As的动物实验发现LPC和几种氧化磷脂是重要的前炎症因子。

通过病理和临床研究证实As的血管病变是漫长的过程, 炎症发生在各个时期, 各种有生物活性的脂质中间体与多种炎症细胞的激活密切相关。本文就LPC与As过合成中的炎症反应、血管损伤及蛋白耦连受体G 2等方面的关系作一综述。

1 LPC的生成和代谢

LPC是人类组织中非常重要的脂质分子, 正常人血浆含量约140~150μM。在过去的20年间, 大量证据证明LPC是前炎症因子, 并影响As的发生发展。尽管LPC在非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 (lowdensitylipoprotein, LDL) 中卵磷脂的含量仅有1%~5%, 在LDL氧化过程中, 约40%的磷脂酰胆碱通过2种不同的途径被转化成LPC: (1) 活化的分泌型磷脂酶A 2 (secretoryphospholipidaseA 2, sPLA 2) 可以水解LDL中的磷脂酰胆碱二位碳原子上的脂肪酸而生成LPC; (2) 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lecithin-cholesterolacyl transfe, LCAT) 可以转移磷脂酰胆碱上的脂肪酸而生成相应的胆固醇和LPC。部分的LPC是通过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 2, Lppla2) 与LDL的反应产物[1]。在体外, LPC可以通过LDL的不同氧化方式得到, 如长时间的储存, 暴露于自由基、过度金属离子、含铜蛋白, 紫外线的辐射, 髓过氧化物酶等。

2 LPC与炎症反应

研究显示LPC在As和其他血管病变过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致炎因子, 炎症反应对早期的As损伤的作用, 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加速了As的进展已被证实, 炎症细胞和免疫细胞构成了As的重要组成部分。As损伤形成动脉内膜不对称的增厚, 这些增厚部分是由各种细胞、组织连接成分、脂质等部分组成[2]。脂纹斑块是As的最早病理表现, 其是内皮细胞下沉积大量的含有脂质的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在As的中心部位由泡沫细胞及脂肪小滴形成, 周围是平滑肌细胞和富含胶原的物质包裹。粥样斑块处可见大量的T细胞、巨噬细胞, 尤其在As的损伤周边和进展区域。许多炎症细胞表现出激活的形式并且产生炎症因子。

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单核细胞起了关键作用, 单核细胞通过活化的内皮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 炎症血管内膜分泌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诱导单核细胞进入斑块分化成巨噬细胞, 这是As形成的关键一步。巨噬细胞通过清道夫受体摄取ox-LDL, 转化为泡沫细胞, 在此过程中, LPC通过增加诱导清道夫受体在巨噬细胞表面的表达, 来增加了泡沫细胞的形成。同时巨噬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 加速As的发展, LPC也参与这些因子的生成, 例如它通过巨噬细胞产生白介素-1β (IL-1β) 。LPC脂肪链的长度影响着这一刺激反应, 如果碳链超过16个碳将不参与上述反应。

然而, LPC对T细胞的调节通过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stromalcell-derived factor 1, SDF-1) 的上调, SDF-1促进细胞因子IL-2、干扰素-γ (IFN-γ) 等前炎症因子生成增加, 因此在As的损伤中, CD 4细胞在炎症反应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 LPC对内皮细胞的影响

许多证据表明LPC调控血管紧张度并诱导内皮功能失调[3]。首先, LPC对内皮细胞有毒性作用, 一定量的LPC使得内皮细胞皱缩, 破坏细胞链、减少细胞内的糖原与ATP, 改变细胞形态, 破坏内皮细胞完整性, 严重时导致内皮细胞脱落, 内皮保护屏障破坏。其次, LPC通过激活NADH/NADHP氧化酶和血管内蛋白激酶C, 诱导内皮细胞产生活性氧, 而活性氧的产生进一步氧化修饰LDL, 使得ox-LDL生成增加, 促使内皮细胞生成丙二醛[4], 导致内皮细胞氧自由基损伤和脂质氧化。再次, LPC可激活核因子-κB (nuclearfactorκB, NF-κB) [5], 从而促使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6]、细胞间黏附因子和E-选择素增多, 促进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7,8]。然而NF-κB的激活, 也可导致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增多[9,10], 而基质金属蛋白酶参与As时血管壁的重构、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等。

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这2种细胞的相互作用直接涉及炎症、缺血、As形成等病理过程, 单核细胞衍生的泡沫细胞在动脉内膜斑块区域的聚集是早期As形成的关键过程之一。在多种高胆固醇饮食诱导As动物模型中, 循环中的单核细胞与动脉内皮的黏附可能先于早期泡沫细胞损伤的形成。其分子机制并不完全明了, 可能与内皮和单核细胞上黏附分子变化有关[11]。Martin等发现用LDL孵育人胸主动脉内皮细胞, 可以增加内皮细胞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solubleintercellularadhesion molecule, ICAM-1) 的表达, 且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对LDL呈剂量依赖性。实验还发现在高胆固醇As家兔ox-LDL可以在血管内膜下巨噬细胞聚集并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前诱导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

LPC可激活细胞内PKC促进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VCAM-1) 和ICAM-1的表达, 增加氧自由基的产生, 抑制内皮细胞NO的释放。PKC激活可使NF-κB与其抑制蛋白解离, NF-κB游离活化进入核内, 结合靶基因特定序列, 从而激活基因的转录反应。Martin等发现如先用维生素E与内皮细胞孵育再经LDL处理, 可见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随剂量增大而减少, ICAM-1的量亦减少, 维生素E的抗黏附作用与减少ICAM-1的表达有关, 说明抗氧化剂可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有研究资料表明抗氧化剂抑制黏附分子表达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述的PKC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例如, 抗氧化剂 (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e, PDTC) 能特异性与NF-κB结合, 抑制NF-κB的活化, 从而抑制VCAM-1mRNA的表达和蛋白合成。

LPC除了可以对内皮细胞形成损伤外, 还能诱导VSMC的改变。

4 LPC与VSMC

目前已证实VSMC是在增殖和凋亡中改变,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是在As斑块中炎症因子不断地合成与释放[12,13,14]。LPC通过刺激IL-6、IL-8、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的产生来改变VSMC。IL-6来源于VSMC, 诱导B淋巴细胞的分化及其激活, 能促进应激蛋白和肝脏中纤维蛋白原的合成。IL-6在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 (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 PDGF) 的作用下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增殖[14]。IL-8由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它影响到中性粒细胞的趋化, 明胶酶和基质蛋白酶对细胞基质的重吸收。在平滑肌细胞中通过LPC刺激IL-6、IL-8释放展示了LPC多功能的角色如:炎症反应、在血管壁中对多种细胞的重塑作用等。在平滑肌中LPC的增殖作用是由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的自分泌激活可促进LPC对平滑肌的刺激[15]。

此外LPC对VSMC的张力也有明显的影响, LPC通过调节VSMC中的Ca2+流动影响平滑肌的舒张功能[16]。研究发现大鼠隔离灌注后的肠系膜动脉, LPC通过调节血栓素A2增强了去甲肾上腺素对动脉的收缩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剥脱内皮后的主动脉, LPC本身不能与其结合, 而是通过诱导高血钾、UK 14 304增加血管的张力[17]。UK 14 304抑制PKC的抑制受体, 因此LPC通过提高PKC的活性再增强Ca2+的内流, 并且PKC可以选择性地增强α肾上腺素受体刺激收缩。有学者通过观察家兔的冠状动脉平滑肌发现LPC通过影响细胞膜的静息电位离子通道, 及促进电压依从式Ca2+离子通道的开放使冠状动脉平滑肌收缩[18,19]。

5 LPC与G-蛋白耦联受体G 2 (G pro-tein-coupledreceptorG 2A, GPCRG 2A) 的关系

GPCR G 2A是LPC高亲和G蛋白耦联受体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s) , 属于磷脂类家族成员之一, 因其能诱导细胞积累在G 2/M期而得名, 但功能及其介导的信号传递正在研究中。G 2A在人和鼠大动脉弓动脉粥样斑块的巨噬细胞、免疫系统的T淋巴细胞和早期B淋巴高表达, 成熟B淋巴细胞不表达, 其他细胞少见表达[20,21]。

最近研究发现LPC与G 2A有高亲和性, 促使其在As斑块的单核巨噬细胞中显著表达, 介导细胞趋化和凋亡信号传导[22]。Rikitake证实了G 2A在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中大量的表达, 并且以G 2A为媒介, LPC刺激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趋化性。这可能暗示G 2A有促进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发生动脉硬化的血管壁上大量聚集。随后Parks观察到在G 2A缺失鼠中,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黏附在大动脉弓的数量显著高于野生型鼠, 野生鼠和G 2A基因缺失鼠大动脉壁内皮细胞的细胞黏附因子-1是正常鼠的2倍, IL-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MCP) -1是野生型鼠的3倍, 内皮细胞选择素在G 2A鼠内皮细胞表面表达, 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聚集[23]。通过G 2A转染G 2A缺失内皮细胞, p65亚基在细胞核内定位下降到35%, IL-6、MCP-1和内皮细胞选择素降低显著。Brian等[24]通过单敲除LDL和双敲除G 2A和LDL受体鼠的研究, 发现G 2A缺失不影响早期大动脉弓损伤面积的大小, 但可减缓损伤的恶化。在给予一定膳食干预后, G 2A缺失强烈抑制大动脉弓动脉粥样斑块的减小, 20周后可达84%。对于双敲除鼠, 内膜巨噬细胞在动脉弓损伤处的积累显著减少, 但不影响T细胞的趋化。通过脂蛋白分析发现, 在双敲除G 2A和LDL受体鼠游离的高密度脂蛋白比单敲除鼠的LDL高。因此, G 2A受体被认为在诱导前期动脉粥样的发生和趋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这种作用可能类似于脂密度蛋白代谢调控方式———多信号通路作用。

综上所述, LPC影响到血管内皮细胞的收缩、迁徙和增值, 破坏内皮细胞的稳态;LPC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和VSMC对脂质的吞噬转化为泡沫细胞, 目前LPC的特异受体以及其药物抑制靶点还不清楚;LPC对内皮细胞、VSMC、单核/巨噬细胞的级联效应可能由一个中心点来调控, 该中心点的确定有助于对As进行早期干预。许多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与LPC之间的关系也知之甚少。尽管我们对LPC的调节有了较好的了解, 有可能为更进一步地认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 以及对疾病的治疗有更好的策略, 但是LPC对血管内皮、炎症细胞等信号机制目前并未有更为深入的研究, 这些都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脂肪肝的体会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均为大庆市第二医院住院患者, 男26例, 占87%, 女4例, 13%;年龄32~79岁, 平均44.5岁。30例患者均由常规肝胆彩色B超检查、上腹部CT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2001年中华肝脏病学会和酒精性肝病学组所规定的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1, 2]。

1.3 方法

对照组:谷胱甘肽1.8g加入5%葡萄糖液200ml, 每天1次静点;治疗组: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697.5mg加入5%葡萄糖液200ml, 每天1次静点, 疗程为1个月, 两组口服药相同。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病程结束, 症状消失。有效:临床症状缓解, 肝内脂肪减少, ALT降至正常。无效:治疗结束后, 肝内脂肪和ALT无变化或增高。

2 结果

两组病例在疗程结束后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减轻, 对照组影像学改变不明显;治疗组症状完全消失和缓解者及ALT、血脂降至正常的总有效率为90%, 无效或不显效的占10%。

3 注意事项

3.1 严禁用电解质溶液 (生理氯化钠溶液, 林格液等) 稀释。静脉输液, 只能用不含电解质的葡萄糖溶液稀释 (如:5%/10%葡萄糖溶液;5%木糖醇溶液) 。

3.2 若用其他溶液配制, 混合液p H值不得低于7.5, 只可使用澄清的溶液, 滴注时须减慢滴速。

3.3 制剂中含有苯甲醇,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如出现过敏反应, 停药后症状即可消失。

4 护理

4.1 心理护理

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 耐心向患者宣传健康知识, 使之树立对脂肪肝的科学态度, 克服侥幸心理,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指导患者解除恐惧, 保持乐观情绪, 才能配合治疗, 从而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4.2 饮食护理

控制饮食, 做到定量, 平时要以清淡饮食为主, 少吃动物脂肪、黄油、内脏等, 可选择鱼类、瘦肉、豆制品、牛奶等;蔬菜宜选用富含维生素、纤维素及粗纤维的新鲜蔬菜, 如白菜、芹菜、胡萝卜等;水果选含钾和维生素高的, 如香蕉、山楂、苹果、梨等;宜食用有降脂作用的海带、海蛰、海参、海藻等;食用油应选植物油, 少吃动物油。长期饮烈性酒可直接造成肝损伤, 而导致肝内脂肪蓄积或肝细胞纤维化, 故脂肪肝患者应绝对忌酒。

4.3 加强体育锻炼

脂肪肝患者要长期连续的坚持有氧运动和体力活动, 因为这样可消耗体能, 促进脂肪代谢, 从而控制体重, 减少脂肪在肝脏内的堆积。患者可选择慢跑、快速步行、游泳、瑜珈、健美操等运动。促进肝脏代谢, 有利于血液循环, 有利于消耗肝脏内过剩物质, 对脂肪肝患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5 讨论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其生化检查特点为血中脂肪成分和酶类升高。肝脏的代谢活力受到严重损伤。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可提供高剂量容易吸收利用的高能多烯磷脂酰胆碱, 这些多烯磷脂酰胆碱在化学结构上与重要的内源性磷脂一致, 而且在功能上优于后者。它们主要进入肝细胞, 并以完整的分子与肝细胞膜及细胞器膜相结合, 另外, 这些磷脂分子尚可分泌入胆汁。因此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通过直接影响膜结构使受损的肝功能和酶活力恢复正常。调节肝脏的能量平衡。促进肝组织再生。将中性脂肪和胆固醇转化成容易代谢的形式。生成卵磷脂, 促进肝脂肪分解, 从而消耗肝脂肪;降低动脉血中的甘油及游离脂肪酸的浓度, 减少肝脏对甘油的吸收而有效的抑制肝脏甘油三酯的合成, 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及脂肪酸的合成。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1, 9 (5) :264.

磷脂酰胆碱 篇3

癫痫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全世界估计有5千万癫痫患者,并且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1]。在我国,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癫痫的患病率在3.6‰~7.0‰[2]。国外群体抽样调查显示认知功能障碍是癫痫最重要的伴随症状[3]。研究认为,反复的癫痫发作能导致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并且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现阶段药物治疗仍是治疗癫痫的主要手段,而长期服用某些抗癫痫药物也会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并且目前癫痫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确切机制及原因尚不明确,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多烯磷脂酰胆碱是临床上常用的肝病辅助治疗药物,其主要分解产物包括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花生四烯酸(A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我们已有实验证实多烯磷脂酰胆碱从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AD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4]。现拟采用氯化锂联合重复低剂量匹罗卡品致大鼠癫痫发作的模型,通过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丙戊酸钠给药后,应用水迷宫实验检测癫痫大鼠的认知行为变化的影响,探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癫痫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性,为癫痫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仪器试剂

于第四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购买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00—220)g,分笼饲养于动物房中,20 ℃恒温,大鼠自由摄食、摄水,保持环境整洁。实验大鼠都经过3次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筛选,将3次实验中在90 s内均不能找到平台的大鼠视为不合格予以剔除,合格者进行模型制备,筛选后获得动物40只;Morris水迷宫,由西京医院心身科实验室提供;倒置显微镜及图像采集系统(Nikon公司);氯化锂、焦油紫购自Sigma公司;Pilocarpine(99%)购自Alfa Aesar公司,地西泮注射液、丙戊酸钠片(湖南省湘中制药有限公司)、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赛诺菲安万特)均购自西京医院药房。

1.2 实验方法和步骤

1.2.1 实验分组

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Normal)、癫痫模型组(Epil)、丙戊酸钠治疗组(VPA)和丙戊酸钠添加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组(VPA+PPC)。

1.2.2 氯化锂-匹罗卡品(LiCl-Pilocarpine)点燃癫痫模型制备

实验动物痫性发作分级评价标准采用Racine(1972年)分级标准:0级,无抽搐发作;Ⅰ级,面部抽搐和孤立性肌阵挛;Ⅱ级,全身性阵孪抽搐;Ⅲ级,全身性阵挛抽搐,伴站立;Ⅳ级,全身性强直-阵孪抽搐,伴站立和跌倒;Ⅴ级,同Ⅳ级反复发作呈癫痫持续状态(SE)或抽搐致死。持续出现Ⅴ级者判定为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参照Glien [5]等文献,具体步骤如下:Epil、VPA、VPA+PPC各组腹腔注射氯化锂3 mmol/kg,(18—24)h后首剂腹腔注射匹罗卡品30 mg/kg点燃,30 min后如无Ⅳ级以上发作,可每隔15 min注射10 mg/kg追加剂量,直至出现Ⅳ级以上无明显间歇的SE。SE后1 h,注射地西泮10 mg/kg终止SE,如效果不佳可于30 min后再注射1次。

1.2.3 药物治疗

制作癫痫模型成功2周后开始分别给予各组药物治疗,Normal和Epil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10 mL/kg,VPA组给予灌胃丙戊酸钠300 mg/kg,VPA+PPC组给予灌胃丙戊酸钠300 mg/kg和多烯磷脂酰胆碱400 mg/kg,连续给药4周,每天1次。

1.2.4 发作观察

各致痫大鼠在开始灌胃后,通过摄像头及视频记录系统,对其缄默期和慢性期的发作情况进行监测和录像,分析统计出现Racine分级标准Ⅰ~Ⅲ级的自发反复发作次数。

1.2.4 Morris水迷宫

各组大鼠在灌胃治疗4周后开始进行水迷宫测试。Morris水迷宫周围的物品甚至挂物所提供的空间线索保持固定不变,圆形水池直径150 cm,高60 cm,水池内圆形站台直径为9 cm,站台平面距水面下2 cm,向水中加入适量墨汁,使水成为不透明黑色,使大鼠不能通过视觉辨识池内有无平台。站台固定于一个象限的中间,距池壁约15 cm,室内光线保持昏暗,实验室温度(23—25) ℃。连续7 d进行水迷宫实验,前6 d为训练期,于水池边弧度处将动物头朝池壁入水,大鼠登上站台5 s后终止记录,最长记录时间为60 s,若大鼠在60 s内不能上台,引导其登上站台适应10 s,并测定大鼠到达平台的时间(逃避潜伏期,escape latency)。第7 d撤掉平台,测定60 s内各组大鼠在平台象限内的逗留时间、在平台区象限内的游程占总时间和总游程的百分比,作为大鼠空间记忆的成绩。

1.2.5 组织制备

给予各组大鼠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3.5 mL/100 g)麻醉,暴露心脏后,从左心室把灌注针插到主动脉根部,用血管夹固定,以防脱落,切开右心房放血。先以生理盐水冲洗至流出液不见血色为止,再以4%多聚甲醛PBS溶液灌注固定,约300 mL/kg,灌注速度(5~10)mL/min,先快后慢,当机体变硬,尾巴震颤停止时终止灌注,立即剥离出脑组织,并置于4℃的4 %多聚甲醛溶液固定(48~72) h以上,然后将大脑组织石蜡包埋,制片。

1.2.6 尼氏染色

切片置于载玻片上,玻片浸入二甲苯2次各10分钟;无水酒精2分钟;95%酒精、70%酒精各2分钟,蒸馏水洗片刻;0.1%焦油紫染液37℃温箱中染色10分钟,蒸馏水洗涤;95%酒精分色;常规脱水、透明、封片。

1.2.7 图像分析

各组切片中随机选5张进行形态学观察,并用图像分析系统(Image ProPlus 6.0) 计算出指定海马损伤区平均尼氏体数目。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间差异性分析采用方差分析(one-way,ANOVA)和双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two-way,ANOVA),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作观察

经摄像头监测各组大鼠发作次数经统计如图1所示,VPA组、VPA+PPC组大鼠癫痫发作的次数明显少于Epil组(P<0.05),而这两组的发作次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2.2 Morris水迷宫实验

利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各组大鼠进行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定位航行试验是对大鼠进行学习训练,经过6 d的训练,各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均有所下降,与Normal组相比,Epil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VPA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与Epil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VPA+PPC组大鼠的潜伏期明显短于VPA组(P<0.05)(见图2)。空间探索实验是在去掉水池中目标象限里的站台后,通过对各组大鼠在目标象限内游泳时间和游程的分析来评价其记忆能力。图3显示,VPA+PPC组比VPA组和Epil组在目标象限内的游程和时间长(P<0.05)。

2.3 尼氏染色及各组海马区存活神经元计数

各处理组尼氏染色情况见图4。Normal组海马神经细胞结构完整, 胞质里可见深染的尼氏小体。Epil组海马区可见神经细胞缺失、变性、坏死;尼氏小体数量较少,甚至出现尼氏小体的溶解、消失;VPA组数量较Epil组略有增加,但不明显;VPA+PPC组尼氏体数量较Epil组和VPA组明显增加,其细胞排列尚整齐,可见少量尼氏体消失。将各组中每只大鼠尼氏染色图片中分别选出海马区3块区域来测量尼氏体的数量,其平均值代表每只大鼠受损伤区域的尼氏体数量。之后,对各组选定区域尼氏体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图4显示,与Epil组比较,模型组所选区域的尼氏体数量明显减少(P<0.05);而VPA+PPC组的尼氏体数量明显多于Epil组和VPA组(P<0.05)。

3 讨论

认知功能障碍作为癫痫的重要伴随症状,一直以来就被病人家属及临床医生所重视。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智力下降、反应迟钝、和记忆力减退[6]。记忆减退在癫痫病人的症状中报道最多[7],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健忘以至于意识混乱和定向力障碍。研究表明颞叶癫痫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记忆力减退,在长期反复发作的癫痫患者中表现更加明显[8]。de Boer等提出癫痫严重影响患者的短时程记忆,并且夜间癫痫发作能影响睡眠进而干扰记忆[9]。于欢等[10]在文献中指出影响癫痫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多样,例如痫样放电本身可以对认知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其严重程度与癫痫的类型、癫痫灶部位以及起病年龄和发作频率有关。目前癫痫治疗的主要手段是给予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进行长期规律治疗,其中丙戊酸钠由于其广谱抗癫痫作用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国内仍然是常见类型癫痫发作的常用药物。Aldenkamp等[11]强调大多数癫痫患者可以通过控制癫痫的发作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和逆转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早期诊断和对癫痫发作的有效控制是控制长期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措施,对于神经功能处在发育期的儿童尤为重要。然而,长期服用AEDs治疗癫痫的对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仍不明确,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AEDs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大,多种抗痫药物联合应用更加重损害,其机制可能降低神经细胞易激惹性,也降低了神经元的兴奋性有关。本实验研究采用VPA治疗发现,可以有效控制癫痫大鼠的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但对其认知功能改善有限。

多烯磷脂酰胆碱以卵磷脂的甘油三酯为骨架,是包含两个不饱和脂肪酸键的磷脂酰胆碱,其不饱和脂肪酸键含有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花生四烯酸(AA)等。多烯磷脂酰胆碱在体内主要代谢产物为:胆碱、磷脂、DHA和AA等。目前的研究表明:胆碱是脑内乙酰胆碱的合成的原料,而乙酰胆碱(Ach)是中枢胆碱能系统中重要的神经递质之一,中枢胆碱能系统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其主要功能是维持意识的清醒,在学习记忆中起重要作用;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组分,形成脂质双分子层,可调节并控制与生物膜结合的各种酶的活性;DHA是脑内含量最多的不饱和脂肪酸,不仅可以维持细胞膜的稳定,修复细胞膜的功能,还能够调节突触传递、调适基因表达、抗炎症反应等[12]。最近的几项研究认为不饱和脂肪酸(包括DHA和AA)对于治疗癫痫也是有效的[13]。体外实验证实未酯化的DHA可以通过阻断电压依赖性Na+通道而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14,15]。AA有利于增加神经传导突触的可塑性,保护鼠海马神经元细胞膜的流动性[16]。本实验中,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均提示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后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高于仅用丙戊酸钠治疗的癫痫大鼠。

另外,有研究显示癫痫和认知功能障碍可能是相互促进的,认知功能障碍可发生在癫痫首次发作之前[17]。癫痫儿童往往由于社会心理因素对其行为认知功能以及智力的发育和学习能力产生影响,因此加强患者及家属对癫痫的认识和理解是很有必要的。虽然癫痫多发于儿童,但癫痫也是常见的老年病症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18]。最近几十年,老年人癫痫症状逐渐受到大家关注[19]。Hermann等[20]指出多种因素可以影响老年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最重要的是长期服用AEDs可以影响机体代谢,引起诸如高胰岛素血症、高半胱氨酸血症等,进而对心血管和脑血管系统产生影响。随着癫痫和认知障碍关系研究的深入,作为认知功能损害最主要的疾病阿尔兹海默病(AD)与癫痫的交叉研究也越来越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癫痫患者患的AD危险度增加[21]。此外,在AD动物模型中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癫痫发作或者非抽搐性癫痫放电现象[22]。这种癫痫样放电现象在AD动物模型比较常见,提示可能与Aβ诱导的认知功能损害有关[16]。以前有研究发现多烯磷脂酰胆碱的产物DHA在体内及体外条件下对AD的病理改变Aβ毒性有保护作用,在本实验中,尼氏染色可以看到PPC添加治疗癫痫大鼠的海马神经元损伤较少,可能是同一机制起到保护作用。在这一方面,多烯磷脂酰胆碱不仅可以成为治疗癫痫的低毒的药物,还可以为临床上改善认知功能、治疗老年癫痫合并痴呆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综上所述,丙戊酸钠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不仅可以控制癫痫发作,还可以明显改善大鼠癫痫后的认知功能损害。本实验为其在癫痫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磷脂酰胆碱 篇4

1 临床应用

笔者遵医嘱应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10 mL后, 更换果糖二磷酸钠时发现莫菲氏滴管内出现白色浑浊, 立即拔出针头, 更换输液器重新注射, 因浑浊液体未进入病人体内, 故病人无不良反应。

2 讨论

磷脂酰胆碱 篇5

肝脏在药物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药物经过生物转化而清除, 肝脏的病理状态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并可影响疗效和引起不良反应, 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的作用, 造成肝脏的损害和病变[1]。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 药物性肝炎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据统计在美国, 药物性肝炎约占住院肝病患者的2%~5%, 占成人肝病患者的10%。25%的暴发性肝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占整个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我国药物性肝炎所占的比例约占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2], 轻症患者或老年肝病患者药物性肝炎比率更高可达20%以上[1]。实际上亚临床药物性肝损的发生率比有症状的和黄胆表现者为高, 常可造成肝组织学和 (或) 生化改变, 但无明显的临床表现。所以药物性肝炎的治疗在临床上显得非常重要。下面就吉林省延吉市医院硫普罗宁联合多希磷脂酰胆碱治疗药物性肝炎进行临床观察分析取得良好效果。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患者中男32例, 女24例, 年龄26~69岁。诊断依据: (1) 56例患者发病前均有明确的用药史。 (2) 42例有明显的肝病症状, 如乏力、恶心、厌油、腹胀、肝区隐痛等;12例无明显症状, 病程均<6周。 (3) 5例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3例为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但用药前无症状且肝功能正常。 (4) 丙氨酸转氨酶 (ALT) ≥80U/L、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40U/L、血清总胆红素 (TB) >17.1μmol/L。 (5) 停药后症状好转。 (6) 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肝损害, 如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遗传性肝病等。

1.2 治疗方法

56例患者随机被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26~68岁。对照组26例, 男15例, 女11例, 年龄17~69岁。两组在病情、病程、性别、肝功能指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静脉滴注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20m L与硫普罗宁0.3g, 每日1次, 疗程4周。对照组:还原型谷胱肽1.2g, 每日1次, 静脉滴注, 疗程4周。基础治疗均给予口服葡醛内酯0.2g, 维生素C0.2g, 每日3次。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

见表1。

2.2 两组疗效情况

显效 (症状消失或肝功能正常) :治疗组26例 (86.7%) , 对照组14例 (61.6%) ;有效 (自觉症状好转, 肝功能比治疗前下降50%以上) :治疗组3例 (10%) , 对照组8例 (33.3%) ;无效 (症状无改善, 肝功能指标下降未达50%或升高) :治疗组1例 (3.3%) , 对照组8例 (15.4%) 。治疗组总有效率96.7%, 对照组总有效率8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药物性肝病是指药物治疗过程中肝脏受到药物毒性损害或发生变态反应所致的疾病[2],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 药源性肝病可分为中毒性肝损伤和变态反应性肝损伤。中毒性肝损伤是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直接损伤肝脏;某些药物在肝内经过细胞色素P450作用, 代谢转化为一些毒性产物, 如自由基和氧基等, 它们与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分子结合, 干扰细胞代谢, 破坏膜的完整性和膜的Ca2+-ATP酶系, 使细胞内外环境Ca2+的稳态破坏, 最终造成肝细胞死亡。药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往往与给药剂量的有关。变态反应性肝损伤为药物半抗原与肝细胞中的大分子物质结合形成半抗原载体复合物而获得抗原性, 引起药物变态反应, 产生免疫性肝损伤。

临床上发生的药源性肝损伤, 大多为变态反应性肝损伤, 它与药物的剂量无关, 主要受机体的致敏状态、个体遗传差异等影响。药物半抗原与肝的特异蛋白质结合成为抗原, 肝的特异蛋白质包括肝细胞的部分膜成分、肝细胞的微粒体成分或含有肝特异性抗原的可溶性成分。其肝的特异性抗原经巨噬细胞加工后, 被免疫活性细胞识别, 导致变态反应, 引起肝损伤。另外药物所致肝损害取决于两个因素: (1) 药物本身对肝脏的损害; (2) 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前者多为药物本身的肝毒性所致, 而后者则多与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 故前者常称为可预测性损害, 后者则多呈不可预测性损害多烯磷脂酰胆碱 (PPC) 是从大豆中高度浓缩提取的一种磷脂, 主要活性成分为多聚磷脂酰胆碱二酰甘油或多聚乙酰卵磷脂, 是构成所有细胞膜和亚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化学结构与内源性卵磷脂相同, 在体内以完整形式与受损的肝细胞膜结合, 修复受损的细胞。同时还可以调节膜结合酶系统的活性, 保护肝细胞膜;能抑制细胞色素P450 2E1的含量及活性, 减少自由基生成, 从而抑制肝细胞坏死、凋亡, 降低炎性反应。肝脏内有丰富的谷胱甘肽转移酶系 (GSTs) , 使代谢产物与谷胱甘肽结合而解毒。多烯磷脂酰胆碱能通过增加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而加强肝脏解毒功能。因此, PPC从多方面保护肝细胞免受损害, 大量的动物实验显示, 使用PPC无中毒的潜在危险, 被认为是安全无毒的植物类药物之一。硫普罗宁为一种含游离巯基的甘氨酸衍生物。大量临床资料及实验研究证明, 本品具有降低肝细胞或线粒体、ATP酶的活性, 提高细胞ATP含量, 恢复电子传递功效, 改善肝细胞结构和功能;抑制肝细胞线粒体过氧脂质体形成, 保护肝细胞膜, 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参与肝细胞蛋白糖代谢、维持肝细胞内谷胱甘肽含量以及加速乙醇在体内的排泄, 防止三酰甘油在体内积聚等多方面的药效学作用[3]。亦有人认为硫普罗宁对线粒体的作用, 可能在于保护线粒体某些特异巯基功能, 通过增加线粒体膜小分子多肽而起到保护肝细胞作用, 即对药物解毒作用。从而达到保肝降酶退黄疗效, 成为临床上常用的肝功能改善剂和解毒剂。

本文观察56例, 治疗组应用普罗硫宁加多希磷脂酰胆碱静脉滴注与对照组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滴注, 4周后, 疗效显著。普罗硫宁及多希磷脂酰胆碱应用过程中, 不良反应小而安全。

综上所述, 依据药物肝炎的发病机制, 硫普罗宁加多希磷脂酰胆碱治疗药物性肝炎的机制结合临床病例观察分析表明:硫普罗宁加多希磷脂酰胆碱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 特别是对降低黄疸有很好的疗效, 而且这两种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笔者认为硫普罗宁加多希磷脂酰胆碱不失为治疗药物性肝炎的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梁扩寰.肝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750-767.

[2]李德爱.实用消化内科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磷脂酰胆碱 篇6

关键词:多烯磷脂酰胆碱,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传染病、多发病。该病传染性强、病情重、消化道反应明显,如不及时治疗可使病情恶化或转为急性重症肝炎,或导致病情迁延不愈;如治疗及时得当,则此时期病毒最易被清除,也最可能使肝炎完全治愈。笔者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2007年2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33例,其中,男93例,女40例;年龄11~65岁,平均30.5岁;病程3~10 d,平均5.4 d;急性甲型肝炎69例,急性乙型肝炎6例,急性戊型肝炎64例。将133例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甲肝35例,乙肝3例,戊肝30例)和对照组65例(甲肝33例,乙肝3例,戊肝2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程度、疾病分类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全部患者均急性起病,有明确的肝区隐痛不适、乏力、纳差、厌油、皮肤巩膜黄染、肝区叩痛等症状、体征。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20 IU/L,总胆红素≥17.1μmol/L。诊断符合2000年在西安召开的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异常,PTA≤40%的患者;(2)既往慢性肝病史患者;(3)药物、酒精等所致肝损害;(4)其他病毒所致的肝炎。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静脉应用维生素C、门冬氨酸钾镁、强力宁。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232.5 mg/5 ml,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10~20 ml溶于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为20 d。

1.4 观察内容

肝功能生化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患者的肝功能,主要观察ALT、AST和TBIL的变化。

1.5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肝脾回缩至正常,复查肝功能ALT及胆红素均恢复正常(不要求甲肝或乙肝血清标志物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肝脾较前回缩,肝功能各项指标较前好转,但均未达正常。无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观察内容比较

两组病例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ALT、AST和TBIL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和比较,具体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两组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本组病例治疗结束后依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判断,并比较两组治愈率。具体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两组治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是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侵入体内引起整个肝脏实质和间质广泛变化,既有肝细胞变性、坏死和再生,又有不同程度的间质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2]。病毒感染激发的机体免疫反应,在免疫效应细胞、细胞因子、炎性介质、体内毒性代谢产物以及内毒素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参与下,使肝细胞受损,致肝细胞对血清胆红素的摄取、结合、运输和排泌功能障碍,从而发生黄疸和导致肝功能损害[3]。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肝脏损害的共同病理变化为肝细胞膜和细胞器膜受损,膜磷脂的丧失导致肝细胞坏死及功能丧失。

多烯磷脂酰胆碱(PPC)是从大豆中高度浓缩提取的一种磷脂精制而成,主要活性成分为多聚磷脂酰胆碱二酰甘油,或多聚乙酰卵磷脂,是构成所有细胞膜和亚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化学结构与内源性卵磷脂相同,但因它含有丰富的多种多价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和油酸),所以在功能上比体内的磷脂更卓越[4],可将人体内源性磷脂替换,结合并进入膜成分中。这种取代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增加膜流动性,同时还可以维持或促进不同器官及组织的许多膜功能,包括可调节膜结合酶系统的活性;能抑制细胞色素P450 2E1(CYP2E1)的含量及活性,减少自由基;可增强过氧化氢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口服或静脉使用后主要聚集于肝脏,通过淋巴或血液途径最先到达肝脏,并渗入细胞和亚细胞膜内,以整个分子主动地和肝细胞膜及细胞器膜相结合,变成生物膜的一部分,从而增加膜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流动性,抑制肝细胞凋亡,降低炎症反应和抑制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等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坏死,改善血液和肝脏的脂质代谢[5]。大量的动物实验显示,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无中毒的潜在危险,因此该药被认为是安全无毒的植物药物之一[6,7]。

本组观察结果显示,两组病例于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指标ALT、AST和TBIL,治疗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因此,在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保护肝细胞免受损害,促进胆红素代谢障碍的恢复,加速黄疸的消退,使得临床症状缓解和肝功能指标改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8(6):324.

[2]杨绍基.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28.

[3]罗端德.传染病讲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90-392.

[4]张孝秩,贡德曼,巫善明,等.复方多稀磷脂酰胆碱治疗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的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5,4(1):29.

[5]李俊红,陈新月,钟崇芳,等.必需磷脂(易善复胶囊)治疗脂肪肝随机对照研究[J].传染病信息,2000,13(4):180.

[6]刘梅,卢伦根,曾民德.多烯磷脂酰胆碱对肝细胞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J].肝脏,2006,11(1):43-45.

磷脂酰胆碱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诊治的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炎患者96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8例。研究组男26例, 女22例, 年龄18~72岁, 平均 (43.8±6.73) 岁, 其中结核类型为Ⅱ型14例, Ⅲ型16例, Ⅳ型18例;对照组男25例, 女23例, 年龄18~72岁, 平均 (43.8±6.73) 岁, 其中结核类型为Ⅱ型13例, Ⅲ型15例, Ⅳ型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患者均应用过异烟肼、吡嗪酰胺、利福平的等抗结核药物, 且存在肝细胞相关损失表现, 同时存在恶心、厌油, 尿黄、纳差、乏力和皮肤巩膜的黄染等症状均与相关标准中抗结核药物导致药物性肝炎的诊断标准相符合, 且均经过血尿常规、肝功能等检查确诊[1]。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确诊为抗结核药导致的药物性肝炎;所有患者在服用抗结核药物之前均肝功能正常;均签署治疗和护理方案的知情同意书;无应用麻醉药物的禁忌症。排除标准:酒精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等相关导致肝损害;其他严重的心肝肾脏、血液系统等内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精神和心理疾病者;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方案者。

1.4 方法

1.4.1仪器和肝功能检测方法

患者均予以治疗前后的肝功能相关指标的检测, 选择全自动的生化仪器, 试剂盒经由上海伊华医学科技提供。患者均予以抗EBV治疗前的肝功能指标检测, 检测甲-戊型的肝炎病毒相关血清标志物, 选择酶联免疫吸附相关分析方法进行检测[2]。

1.4.2治疗方法

患者予以治疗方案之前均停用相关抗结核的药物, 并且均予以能量合剂、维生素C药物。对照组患者给予0.4 g肌苷、6 mL肝泰乐、20 mL门冬氨酸钾镁加入到浓度为10%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治疗组患者予465 mg多烯磷脂酰胆碱加入到浓度为10%的葡萄糖相关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注射。两组患者均每天用药一次, 一个疗程为15 d。

1.5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 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相关ALT、AST和TBIL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1.6 疗效标准

依据相关临床标准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3]。痊愈:患者的尿黄、纳差、乏力和皮肤巩膜的黄染等临床症状消失, 且肝功能正常恢复;显效:患者的上述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且肝功能相关指标改善大于70%;有效:患者的上述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且肝功能相关指标改善大于30%;无效:患者上述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相关指标没有明显变化。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 对照组为79.1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尿黄、乏力、纳差和皮肤巩膜的黄染症状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研究组尿黄、皮肤巩膜的黄染分别为6.25%、10.42%, 对照组分别为22.92%、29.17%,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2。

2.3两组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AST、ALT和TBIL等肝功能指标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研究组相关AST、ALT和TBIL等肝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3。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3 讨论

药物性的肝炎主要因药物和相关代谢产物造成肝脏的损害, 药物性肝炎依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免疫变态相关反应和药物本身毒性反应两类[4]。由于机体在服用药物以后, 大部分会于肝脏内代谢, 其中部分的药物或是代谢产物直接具有肝细胞质的毒性;或者药物进入体内和相关蛋白质作用形成全抗原, 进而可造成异常的免疫反应, 最终导致肝损伤[5]。

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等抗结核性的药物, 临床应用过程中可造成药物性的肝损伤。对于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炎患者, 本研究主要予以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治疗方案。多烯磷脂酰胆碱属于构成亚细胞膜和细胞膜重要的组成部分, 进到机体以后, 能够和肝细胞膜形成特异性的结合, 进而达到保护、修复和稳定肝细胞膜, 促进相关肝细胞的再生, 提升抗药物、毒性等能力, 最终实现肝细胞的保护作用[6]。在本研究中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案后, 得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 对照组为79.17%,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 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炎, 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近年来, 临床相关多烯磷脂酰胆碱在预防和治疗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炎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献比较多[7,8]。在李丽波[10]的研究中, 明确诊断结核患者 (既往没有肝病) 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分别用药, 其中治疗组抗结核药物与多烯磷脂酰胆碱的注射液, 对照组予以抗结核药, 得出治疗组肝损伤率11.1%, 比对照组25.0%低, 研究表明多烯磷脂酰胆碱可有效行抗结核药导致肝损伤的预防。在本研究中, 通过设立分组分别用药, 其中研究组予以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治疗, 对照组予以常规用药, 得出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尿黄、乏力、纳差和皮肤巩膜的黄染症状, 均比治疗前改善明显,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研究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药物性肝炎症状均明显改善, 均具有应用有效可行性。并且分析治疗后两组的症状改善情况, 得出治疗后研究组尿黄、皮肤巩膜的黄染为6.25%、10.42%, 比对照组22.92%、29.17%少,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相符合, 从而有效证实多烯磷脂酰胆碱在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炎患者临床治疗中更具有有效和应用价值。

同时, 本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分别用药, 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 得出治疗后相关AST、ALT和TBIL等肝功能指标情况, 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本结果从患者肝功能的硬性指标数值进行分析, 进一步表明两组患者改善效果良好。并且分析治疗以后两组肝功能指标情况, 得出治疗后研究组相关AST、ALT和TBIL等肝功能指标, 比对照组低,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相符合, 进而有效证实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治疗方案, 对患者肝功能指标改善效果更为明显[11,12,13,14]。关于多烯磷脂酰胆碱药物在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炎患者中的深入应用价值, 需要以后临床进一步的研究验证和证实[15,16,17]。

上一篇:小学语文课堂现象下一篇:分组集中巷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