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哨点

2024-11-03

监测哨点(共8篇)

监测哨点 篇1

郧县地处湖北省西北部,隶属十堰市辖区,全县有较为发达的汽车机械加工,水泥制造工业,绿松石、大理石、重晶石、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初具规模。根据省卫生厅《湖北省执行2009年中央补助职业病防治哨点监测项目方案》,郧县设为湖北职业病哨点监测点之一。我们于2010年4—8月在全县抽查有粉尘作业危害的厂矿企业进行矽尘、煤尘等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TWA)浓度和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监测调查,现将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1方法

1.1采样

根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及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的要求,结合工作场所现场调查情况确定检测点,按照规定的采样方法进行采样。

1.2检测方法

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测定按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的测定,滤膜称重法,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计算[1]。游离Si O2含量的测定按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进行检测[2]。

2结果

2.1总体监测情况

根据郧县执行2009年中央补助职业病防治(矽肺)哨点监测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在全县抽查作业场所有粉尘危害因素的中小型企业38家进行了现场监测。设监测点404个,采样404个,监测了空气中粉尘浓度和游离Si O2含量,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中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和超限倍数进行判断[3],粉尘浓度监测点合格254个,超标150个,总合格率62.87%。游离Si O2含量矽尘最高(93.42%),石灰石最低(1.65%)。

2.2不同生产企业粉尘检测结果

郧县有粉尘危害因素的企业粉尘浓度检测结果相差较大,粉尘浓度高点主要集中在水泥制造企业和矿石加工企业,水泥制造业粉尘浓度为8.7 mg/m3(1.7~62.7 mg/m3),合格率为26.92%;矿石加工企业粉尘浓度为6.7 mg/m3(1.7~50.6 mg/m3),合格率为43.75%。见表1。

2.3不同种类生产性总粉尘检测结果

郧县有粉尘作业的企业中粉尘类别主要有矽尘、煤尘、砂轮尘、电焊尘、水泥尘、重晶石尘、大理石尘、石灰石尘、石膏石尘和其他尘。矽尘和水泥尘是生产性总粉尘浓度合格率最低的的粉尘类别,矽尘浓度为21.4 mg/m3(12.3~50.6 mg/m3),水泥尘浓度为8.7 mg/m3(1.7~62.7 mg/m3),合格率分别为4.65%和29.55%。见表2。

3讨论

通过对郧县38家有粉尘危害因素的企业工作场所404个采样点生产性粉尘的调查测定,基本查清了我县有粉尘危害因素企业中生产性粉尘的性质、种类、浓度及其分布特点,为政府制定职业病防治策略和规划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进而帮助和指导了企业做好作业场所的卫生防护。

生产性粉尘对劳动者的危害较为明显,生产性粉尘中的游离Si O2是导致尘肺的主要原因。我们根据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和检测结果的分析发现,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生产性粉尘浓度严重超标。主要原因是部分企业生产工艺落后,防尘综合措施未落实,少数企业无除尘设施,尤其是重晶石及石粉加工企业。今后,各级监督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职业卫生工作,指导企业加强防尘综合措施的落实,采取革新工艺、密闭生产、湿式作业、通风换气等措施[4],做好尘毒的治理,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通过本次调查还发现大部分企业未给工人配备防尘口罩,而是棉纱口罩,只有少数企业配有防尘口罩。另外,由于一部分工人的个体防护意识较差,现场佩戴口罩的工人较少。各级监督管理部门应指导企业配备防尘口罩,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提高企业和劳动者对职业病防治的认识。

建议各级监督管理部门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和执法检查,制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作业岗位生产性粉尘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有计划、有目标地治理尘肺职业病危害,改善作业条件,切实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参考文献

[1]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的测定[S].

[2]GBZ/T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S].

[3]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

[4]赵祖昌,马振云,村世民.三门峡地区职业卫生现况调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6,17(6):340-341.

监测哨点 篇2

为进一步完善全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不断扩大监测覆盖面,了解和掌握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和食源性疾病暴发线索,提高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能力,我院作为承担辽宁省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做出如下承诺:

一、按照《食品安全法》及其相关规定,切实依法履行公立医疗机构应当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做好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报告及监测工作。

二、院内指定分管院领导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明确院内具体科室和人员负责该项工作;根据2016年监测任务建立并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制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分配监测任务。

三、原则上全年完成100例以上食源性疾病病例个案信息;由于门急诊人次少等特殊情况不能完成任务的向辖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四、食源性疾病病例就诊后2个工作日内及时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报送监测信息,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饮食暴露史及标本采集信息等填写完整准确。

五、坚决杜绝不报、漏报、迟报和零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

六、发现可疑聚集性病例和暴发事件及时上报。

七、协助开展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以下事项由承担病原学检测的哨点医院承诺:

八、完成全年120例以上的生物标本的实验室检测,检测项目包括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志贺氏菌和诺如病毒,医院确无检测条件向同级疾控中心提出申请。

九、保证采集的生物标本24小时内送实验室完成细菌检测,病毒保存时间不超过1个月,尽量采集用药前生物标本。

十、加强院内检测科室技术能力,提高阳性检出率。

十一、按时报送食源性疾病标本(阳性菌株)。

十二、县(区)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本地监测工作需要须由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承诺的未尽事项:

此承诺书由哨点医院主管院长签署,一式2份,一份于2016年4月15日前报所在县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相关处(科、室)备案,一份由哨点医院留存。

哨点医院主管 哨点医院(盖章): 院长(签字):

2016年 月 日

监测哨点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调查对象为本市强制戒毒所、看守所、监狱于2010年4—7月新入监(所)吸毒人员。

1.2 监测方法

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在每年4月1日—7月31日的监测期内、对符合条件的监测对象采取匿名无关联连续采样的方法进行监测,内容包括监测对象的人口学信息、血清学信息、行为学信息、艾滋病防治有关信息等。

标本检测在各监测点疾控中心艾滋病筛查实验室进行,试剂由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采购提供,艾滋病病毒(HIV)2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者定为阳性检出者。梅毒检测采用特异性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梅毒检测结果的初筛及非特异性检测方法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方法或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检测ELISA阳性血清中梅毒反应素,进行梅毒复检。丙型肝炎病毒(HCV)2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者定为阳性检出者。

1.3 统计方法

对监测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吸毒者的人口学、行为学特征;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丙肝感染影响因素。无效假设检验水准为0.05,P<0.05则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800名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为18~77岁,27~42岁年龄段为主,占71.38%(571/800);男女性别比为24∶1;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78.4%(627/800);婚姻状况以在婚和同居居多,占54.38%(435/800),未婚占27.25%(218/800);64.1%(513/800)为本省户籍。

2.2 行为学指标

调查800人中有623人注射毒品,占77.88%,其年龄主要集中在27~42及47岁共465人,占74.64%。最近1个月注射毒品的有486人,占78.01%,注射毒品的频率为每天注射0.5~1次的有142人,占29.16%;注射1.5~2次的有193人,占39.63%;注射2.5~3次的有86人,占17.66%;注射3.5次及以上的有63人,占12.94%。

有312人共用过针具,共用针率为50.08%。最近1个月的共用针率是9.62%(30人),最近半年共针情况分别是:从未共用针257人,占82.37%;有时共用50人,占16.03%。

最近1个月有过性行为的286人、占35.75%;最近1次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为91.96%(263人)。

婚姻状况为“在婚或同居者”最近1年有过性行为的有349人,占80.23%(349/435);其安全套使用频率:每次都用占45.85%(160人),有时使用占32.38%(113人),从不使用的占20.06%(70人),最近1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66.48%(232人)。

有34.88%(279人)最近1年有过商业性行为,其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每次都用占27.96%(78人),有时使用占37.63%(105人),从未使用占32.97%(92人)。最近1次与商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为58.78%(164人)。

2.3 艾滋病防治有关信息

艾滋病相关知识8个问题答对任意6个问题为知晓,答对6题及以上共有726人,艾滋病知晓率为90.75%,正确回答率最低的是“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仅为71.4%,回答不知道率占6.75%(54人)。“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从外表上看出来吗?”的正确回答率为76.75%,87人回答不知道,占10.88%;最近1年做过艾滋病检测617人、占77.12%;547人知道检测结果,检测后知晓率为88.65%。

接受检测和行为干预服务情况:获得安全套及自愿咨询检测(VCT)服务,占86.12%(689人),获得药物维持治疗及清洁针具交换服务占50.38%(403人),获得同伴教育宣传服务占66.88%(535人)。

2.4 血清学指标

调查采血800人,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25%(2人),梅毒阳性率为0.88%(7人),HC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29.12%(233人)。

2.5 结果分析

不同性别、不同婚姻状况、不同年龄组的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文化程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高于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见表1。

不同性别的毒品注射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婚姻状况的毒品注射率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毒品注射率较高的是离异(85.71%)和在婚(79.27%);按不同文化程度分组比较毒品注射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愈高毒品注射率愈高,文盲的毒品注射率67.65%,大专以上学历其毒品注射率86.96%;不同年龄组间的毒品注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愈大毒品注射率愈高,30岁以下年龄组注射率68.61%,50岁以上年龄组注射率88.89%。见表1。

被调查者中发生过商业性行为的男性显著多于女性;不同婚姻状况发生商业性行为的比例显著不同;41~50岁年龄组发生商业性行为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a表示不同性别发生商业性行为比例不同,P<0.05;b表示不同婚姻状况下注射毒品和发生商业性行为的比例不同,P<0.05;c表示不同文化程度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和注射毒品的比例不同,P<0.05。

对调查对象的丙肝感染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是否注射吸毒、共用针具频率与丙肝感染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每天注射吸毒次数与丙肝感染风险呈现剂量反应关系,注射次数越少则感染风险越低(趋势卡方检验χ2=49.331,P=0.00)。另外,分析结果还表明注射吸毒者共用针具对丙肝感染具有保护作用(OR=0.26,95%CI:0.17~0.38),而最近1年发生商业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提高丙肝感染风险(OR=2.33,95%CI:1.15~4.75),这似乎有悖于常理。由于本次调查无法确定对象的感染时点,故而推断接受调查的丙肝感染者在本次调查之前的一年前即已经感染,从而出现此种结果。见表2。

注:每天注射次数经趋势χ2检验,χ2=49.331,P<0.01。Ref为对照组。

3 讨论

毒品的危害是全球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吸毒不仅对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传播HIV、HCV、性病等多种疾病,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可估量,在注射吸毒者中HIV、HCV主要是通过共用注射器和无保护性交途径传播。

3.1 艾滋病相关知识及干预措施

本次调查对象以男性青壮年为主(96.00%),而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77.88%),表明该人群受教育程度低,缺乏认知能力,是艾滋病在该人群中迅速传播的潜在原因。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该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90.75%,达到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中各类高危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的目标,但在知识的广度和认识的深度上还不够。虽然艾防知识知晓率高,但其高危行为发生比例也高,提示在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中,加强艾滋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艾滋病的预防关键是干预高危人群的高危行为,采用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性预防措施,针对静脉吸毒人群的吸毒方式和性行为中的高危因素,首先应彻底铲除毒品、教育青少年远离毒品、洁身自爱;宣传相对安全的吸毒方式(变静脉吸为口吸),放弃共用注射器的习惯,帮助吸毒人员戒毒或提供美沙酮替代治疗及提供清洁针具;宣传安全的性交方式,推行在性生活中100%使用安全套,艾滋病预防的宣传不应仅仅针对特殊人群,而应结合全民的健康教育,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预防。

3.2 高危行为

在调查对象中有77.88%人采取注射方式吸毒,年龄主要集中在27~42岁,且共用针率达到50.08%,另外还有34.88%的人有过商业性行为但安全套使用率仅为58.78%,这些结果提示吸毒人群自我保护意识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低,无保护的行为增加了感染疾病的危险。

本次分析结果提示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年龄对吸毒者的毒品注射行为有显著影响。在婚和离异组注射吸毒率分别显著高于同居和未婚组;文化程度愈高毒品注射率愈高;年龄愈大注射毒品率愈高。此外,性别、婚姻状况及年龄对发生商业性行为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吸毒行为在社会成员中有向高层次及高龄人群蔓延的趋势,因此在HIV低流行地区就吸毒传播途径而言,提高社会群体的防毒、防病意识,对控制HIV的流行状况意义重大。对有吸毒行为的重点人群应针对其注射吸毒及相关危险行为开展长期的、基于社区的干预和宣传教育,同时开展广泛的、人性化的政策指导和转介服务来提高干预的有效性。

在商业性行为方面,最近1次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仅为58.78%,与罗艳等[1]的调查结果相比,与商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率有所提高。商业性行为和不使用安全套可加剧该人群HIV、HCV和梅毒的传播危险,促成HIV、HCV、梅毒从吸毒者、暗娼或嫖客到家庭成员的传播,导致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因此,推广使用安全套仍然是今后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3 丙肝感染的影响因素

本次监测仅发现2名HIV感染者,表明该监测人群HIV感染率尚低,但注射吸毒、共用针具和不安全性行为等感染HIV相关高危行为比例较高,必须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防止艾滋病和其他血液传播疾病蔓延。

丙肝是继乙型肝炎、艾滋病之后又一引起全球广泛关注的经血液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HCV主要侵犯肝脏,可导致慢性肝炎,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感染率平均为3%[1],我国自然人群的抗-HCV抗体的阳性率为3.2%[2]。本次监测HCV阳性检出率达29.13%,与国内外有关报道基本一致[3,4],远远高于一般人群。表明在吸毒人群中开展预防HCV感染已经非常紧迫。血液传播是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特别是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本研究结果也提示随着每天注射吸毒次数减少则感染丙肝风险逐渐降低,且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吸毒人员普遍存在共用注射器和稀释液的行为,注射次数增加无疑将提高其感染丙肝风险。出现共用针具具有保护作用而使用安全套反而增加感染风险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1)我们无法确证HCV感染的具体时间;(2)该部分HCV共用针吸毒人员在共用针行为前已感染HCV,(3)该部分人群在调查前一年即已感染HCV。

吸毒人群经常群体生活,酗酒、嫖娼、卖淫、共用注射器等存在众多加速艾滋病等流行的危险因素,他们不是一个与社会隔离的群体,而是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随着此类人群的增加,HIV、HCV传播的机会也随之增大,他们既是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又是传播艾滋病的桥梁人群。因此,加强对吸毒人员尤其是青少年的宣传教育,严厉打击贩毒吸毒特别是静脉注射吸毒,对吸毒人员强制戒毒等是控制艾滋病等传播的必要措施。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吸毒人员管理,防止艾滋病等在人群之间的传播。综上所述,共用注射器具、不安全性行为是HIV、HCV、梅毒等在吸毒人群中传播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罗艳,陈卫勇,陈树昶.吸毒人员艾滋病知识与相关高危行为的监测[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1):1510-1511.

[2]吕宝成.实用传染病防治[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213.

[3]张艳,张琰,陈伟,等.吸毒人员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职业与健康,2007,23(11):881-883.

监测哨点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辖区内桑拿和洗浴中心、卡拉OK厅和歌舞厅、酒吧、美容美发店、洗脚屋和发廊、路边店和小饭店等娱乐场所从事商业性性行为服务的暗娼391名。

1.2 调查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使用《全国艾滋病峭点监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问卷,随机抽取调查对象进行监测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学特征等,并采集静脉血进行HIV抗体检测和梅毒血浆快速反应素试验。本次监测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合格的专业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同时采集暗娼静脉血进行艾滋病、梅毒和丙肝检测。调查均取得被调查者知情同意,采用匿名调查方式并承诺对调查信息保密。

1.3 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严格按照《方案》的要求,采用全国统—下发试剂和方法,进行样本HIV、梅毒和丙肝血清学检测和结果判断。

1.4 统计处理

对所收集资料进行核查,了解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筛选出有效的问卷。由专人录入艾滋病峭点监测网络服务器和客户端软件,然后通过SPSS 17.0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

2 结果

2.1 样本来源

391个样本中,来源于桑拿和洗浴中心的29人,占7.42%;卡拉OK、歌舞厅和酒吧3人,占0.77%;宾馆和酒店118名,占30.18%;洗脚屋和发廊156人,占39.90%;路边店和小饭店85人,占21.74%。

2.2 调查人群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共391人,其中年龄30岁以下237名(60.61%),30~59岁153名(39.13%),60岁以上1名(0.26%);汉族183名(46.80%),少数民族208名(53.20%);文盲1名(0.26%),小学58名(14.83%),初中254名(64.96%),高中/中专75名(19.18%),大专及以上3名(0.77%);未婚135名(34.52%),在婚224名(57.29%),同居28名(7.16%),离异/丧偶4名(1.02%);本省籍351名(89.77%),外省籍40名(10.23%)。

2.3 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

调查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8个问题中,知晓6个以上的达到99.23%,见表1。对艾滋病的3大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与HIV感染者或者患者一起吃饭会不会感染艾滋病,知晓率最低为89.51%。见表2。

2.4 既往患性病情况

最近1年内被诊断患有性病的有11人,占2.81%。

2.5 受干预服务及检测情况

最近1年内接受过安全套宣传和发放和艾滋病咨询与检测的369人,占94.37%。同伴教育者64人,占16.37%。最近1年内做过HIV抗体检测的114人,占29.16%。

2.6 血清学检测结果

391名调查对象中艾滋病确认阳性1名,阳性率0.26%;梅毒阳性21名,阳性率5.37%;丙肝阳性2名,阳性率0.51%

3 讨论

黄丽花等[4]对大理市娱乐场所性服务者进行综合干预表明,干预可以明显提高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此外知晓率受当地采取的干预措施的影响。从监测结果看最近1年内接受过安全套宣传和发放和艾滋病咨询与检测的占94.37%,即该人群还有部分的人未接受过相关的干预。提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加强对娱乐场所高危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宣传,深入娱乐场所开展面对面的宣传教育,力争将干预覆盖率提高到百分之百。同时,我们要探索一套符合当地该人群特点的宣传干预模式,以有效提高该人群的依从性及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理解。

调查对象中,有5.37%暗娼梅毒抗体阳性,如不及时治疗极易在商业行为中传播给患者,且有可能会增加感染HIV的危险性。及时治疗性病,是控制HIV传播流行的有效手段[5]。在监测中如发现暗娼血清梅毒抗体阳性,应及时告知,使其可以尽早地就医治疗。通过性病门诊提供预防艾滋病的信息,利用性病门诊医生的外展服务直接为目标人群提供性病服务,将预防与医疗工作一体化,可以达到更好效果[6]。在日常高危人群行为干预中,要加强多部门的合作,相关机构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使艾滋病防治工作可以有条不紊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吐尔逊.尤努斯,王钰.艾滋病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J].地方病通报,2008,23(4):78-79.

[2]邓锡文.我国艾滋病流行趋势及预防与控制成就[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3):131-134.

[3]周雪梅,于敏,池红,等.暗娼人群高危行为干预技巧及效果[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S1):25-26.

[4]黄丽花,林灿松,李风芬,等.大理市娱乐场所性服务者性病艾滋病防治综合干预效果[J].疾病监测,2006,21(6):290-292,324.

[5]陈发春,赵燕,肖海涛,等.2010年当阳市暗娼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3):73-74.

监测哨点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流感样病例(ILI)数据与病原学检测数据来源于“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的2012—2014年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与攀枝花市流感网络实验室的录入数据。

1.2 监测内容与方法

1.2.1 病例定义

发热(腋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缺乏其他实验室诊断依据的病例为ILI。ILI数与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的比值为ILI就诊比例(ILI%)。

1.2.2器材和试剂

生物安全柜、倒置显微镜、CO2培养箱,友康提供病毒培养液、四季青提供牛血清、GIBCO提供牛血清与TPCK胰酶,国家流感中心提供各型流感病毒鉴定血清,1.2%豚鼠血球自配。

1.2.3 ILI监测

2012年1月—2014年12月2家流感哨点医院按ILI定义,由儿科门诊、儿科急诊、呼吸内科、急诊科采集的ILI咽拭子,未送检前4℃保存,每日将ILI数与门诊病例总数由院感科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妇幼保健院在周三、中心医院在周二和周五带冰运送至流感网络实验室。

1.2.4 病原学监测

流感网络实验室收到咽拭子标本后,分装的样品-80℃保存,余下的样品4℃保存至周五,用MDCK细胞分离培养病毒,培养3~5 d用微量血凝试验(HA)检测病毒血凝滴度,HA≥1∶8用微量血抑试验(HI)鉴定病毒型别,分亚型毒株送国家流感中心复核。

1.3统计学分析

资料数据采用Excel 3与SPSS 19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算相关指标,选用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等级相关分析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LI监测情况

2012年1月—2014年12月,哨点医院共监测LIL 33 598例,同期就诊数为574 013例,LIL(%)为5.85(%)。2012—2014年ILI%分别为2.14(%)(3 779/177 419)、8.91(%)(16 882/189 422)、6.23(%)(12 917/207 172)。见表1。

注:ILI—流感样病例;ILI%—流感样病例就诊比例(%)。

2.2 ILI年龄分布

攀枝花市2012年的ILI监测结果显示,发病年龄以0岁~婴幼儿最高,占52.28%(1 986/3 799);其次为5岁~组的学龄儿童占47.06%(1 788/3 799),15岁~组青少年占0.18%(7/3 799),25岁~组青壮年占0.42%(16/3 799);最低为60岁~组老年人,占0.05%(2/3 799),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32,P<0.01)。

2.3 病原学检测情况

2.3.1 病毒检出情况

2012—2014年共收哨点医院送检咽拭子标本2 826份,检出流感病毒338株,总阳性率为11.96%。2012年阳性率为13.43%,其中B型Victoria系(Bv)占44.19%,检出时间为1—5月,高峰在2至3月;H3N2占55.65%,1月检出1株后直到7—10月再次检出,高峰在7—9月;12月检出1株新H1N1。2013年阳性率为13.30%,其中新H1N1占46.53%,检出时间为1—4月,高峰在3至4月;B型yamagata系(By)占52.78%,检出时间为3—6和10—12月,高峰在11至12月,同时检出H1N1;11、12月各检出1株H3N3。2014年阳性率为9.76%;其中新H1N1占7.14%,检出时间为1月;H3N3占75.92%,检出时间为1—4和8—12月,高峰在7至8月;By占16.67%,检出时间为12月。对每年的流感病毒各亚型的构成比进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79,P<0.01),见表2。

2.3.2性别、年龄和地区分布

男性阳性率为12.59%,女性阳性率为11.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P>0.05);病毒检出阳性率以60岁~组最高,为30.30%;次之为15岁~组,20.00%;最低0岁~组,为8.98%,各年龄组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4,P<0.01);各地区阳性检出率以东区为最高,为12.72%;盐边县最低,为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9,P<0.05)。见表3。

2.4 攀枝花市哨点医院ILI标本采集及病毒检出情况

中心医院采集发病3 d内的标本占84.82%,48 h内送检率为81.57%,月平均采集标本8.5份;未采集标本10周,采集<5份38周,采集≥20份5周;妇幼保健院采集发病3 d内的标本占99.37%,48 h内送检率为95.91%,月平均采集10.2份;采集<5份25周,采集≥20份10周。中心医院3年送检ILI标本1 237份,检出病毒224份,阳性率18.11%;其中0岁~组为8.98%,5岁~组为19.40%,15岁~组为20.00%,25岁~组为9.52%,60岁~组为30.30%;妇幼保健院3年送检ILI标本1 589份,检出病毒114份,阳性率7.17%;其中0岁~组为5.06%(64/1 265)、5岁~组为15.26%(49/331);2家哨点医院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7.12,P<0.01),见表4。2家哨点医院0~14岁组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33,P<0.01)。

2.5 哨点医院ILI%与流感病毒阳性率的关系

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哨点医院的ILI%和流感病毒阳性率分别进行等级相关分析为不相关(rs=-0.651,P>0.05);对2012年1月—2013年3月进行等级相关分析,rs=0.471,P<0.05,单侧正相关。见表5。

2.6 病毒株送检复核情况

2012—2014年共送中国国家流感中心(NIC)流感病毒314株,经NIC复核,其符合率为100%。

注:ILI—流感样病例。

注:ILI—流感样病例。()内数字为阳性率(%)。

注:ILI%—流感样病例就诊比例。

3 讨论

监测结果显示,攀枝花市2012—2014年流感哨点医院报告的ILI%波动在1.37%~13.28%之间;前15个月ILI%与阳性率呈单向相关,ILI%的波动范围为1.37%~3.99%,与吴可亚等[2]研究的部分省的ILI%多在1.00%~9.00%相符;后21个月ILI%与阳性率为不相关,ILI%的波动范围为2.14%~13.28%;2013年4月—2014年7月ILI%为6.94%~13.28%,明显高于该市2009年新甲型HIN1流行时期的6.13%~8.35%,与同期病毒分离不符;分析该时段中心医院的ILI%为7.78%~16.59%,与该院2012年ILI%的0.28%~0.88%差异大;督导中心医院时,院感科工作人员告知,因科室人员不足、搬家、新开通院内网络、领导不重视等原因,忽视了流感相关数据的录入工作,为了有录入数据而输入“估计数”,致ILI%异常升高。中心医院去除异常高的ILI%后,ILI%低于1.00%,与吴可亚等[2]的研究不符,ILI%低下的原因是哨点医院网报不完全,还是市民就诊不积极,还是医生诊断后未登记,有待进一步调查;2家哨点医院的ILI%差异与医院性质不同有关,差异是否在合理范围有待进一步研究;ILI年龄分布因数据问题不再作详细分析。哨点医院的ILI数据录入工作做得好,就能较病毒培养早一步反映出该地区的流感流行状况。因此,哨点医院领导应重视ILI数据录入工作,并纳入本年的院内考核;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督,增加监督次数,发现异常及时矫正,杜绝“估计数”的重现,使ILI数据准确可信,才能真实地反映当地的ILI就诊水平,起到有效的流感监测作用。

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攀枝花市流感病毒感染无性别差异,无地区差异;2012年流感流行有2个高峰,2—4月的Bv与7—9月的H3N3高峰,这与昆明市[3]的结果一致;H3N3出现时间比内蒙[4]早,比江苏省[5]晚;2013年流感流行也为2个峰,1—3月的H1N1高峰与11至12月的By高峰,2013年的病毒分离与曾同霞等[6]报道的核酸检测结果一致,与王怡珺等[7]的核酸检测结果以H3N2流行为主有差异;2014年H1N1检出时间在1月,H3N2检出时间为1—2月、4月、7—12月,高峰在7—9月;12月有By检出。攀枝花市2012—2014年流感流行高峰略有不同,但以夏季、冬春季为主;每年由3种亚型交替或混合流行,每一高峰时段或高峰后检出的劣势株会成为下一次流行的优势株,这与其他文献报道相同[8,9,10];2012年检出各型流感病毒检出的时间与昆明市相同,是该市与昆明市比邻,与内蒙和江苏有差异,应与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但型别的交替变化一致;2013年的流行型别差异与检测方法的敏感性不同有关;3年中B型流感检出时间均在冬春季,与我国研究的B型主要流行在寒冷季节的结果[11]一致。各年龄组病毒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这与李月等[12]报道不同,应与低年龄组的采样质量有关。0~14岁组病毒检出最多,占89.35%,与孙佰红等[13]报道的相似;60岁~组病毒阳性率最高,为30.30%,与张万军等[14]报道的不同,与综合医院各采样科室所占比例有关(中心医院在多年督促的情况下才逐渐增加了除儿科外的急诊科与呼吸内科的采样量);因0岁~组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力与抵抗力较低;5~岁组学龄儿童多集中于托幼机构和校园,个体密切接触机会多,如患者带病上课,利于病毒扩散;而60~岁组人群的免疫力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下降,并且多伴有各种慢性疾病,在感染流感病毒后,轻者影响患者康复时间,重者会使感染者的慢性疾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2003—2008年我国城市中86%与流感相关的超额死亡发生在≥65岁的人群中[15];所以0~14岁段及60岁~组人群应为流感防控的重点人群。

2哨点医院送检结果显示,2医院低年龄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妇幼保健院要加强采样人员的培训,提高ILI标本采集质量;中心医院要提高样本送样的及时性。流感监测质量与监测地区哨点医院的分布及覆盖面、采送样质量、流感相关数据统计录入及网络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均有关,高质量的流感监测应是ILI数、ILI%、阳性率三者之间都成正相关的变化趋势,强调各监测岗位者的责任,增强领导的重视,持续有效的督导,达到高质量的持续监测,才能更有效的掌握该地区的流感病毒活动规律,为流感预测和防控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监测哨点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10年4—6月姜堰市部分娱乐场所 (包括洗浴中心、夜总会、卡拉OK厅、宾馆、酒店及洗脚屋和发廊) 的商业性交易的女性为监测和采集对象。监测哨点样本量400人。

1.2 方法

1.2.1 样本收集:

根据全国艾滋病监测哨点实施方案 (试行) 的要求, 根据当地暗娼危险行为状况, 可将发生高危行为的场所分为高、中和低3个层次。低等层次暗娼不得低于监测样本量的10.0%, 来自中等层次场所的暗娼不低于40.0%。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用健康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研究对象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安全套使用率及对干预了解情况。并根据自愿的原则, 对自愿接受HIV抗体检测者采集5 ml抗凝血分离备用。全部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法) 进行血清HIV抗体检测、梅毒抗体检测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1.2.2 检测试剂:

试剂由国家统一下发, HIV抗体初筛试剂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复检试剂由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丙肝抗体初筛试剂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 复检试剂由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梅毒ELISA由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RPR TRUST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HIV抗体初筛阳性血清送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抗体确认实验室确认。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共调查407名女性性工作者, 其中67.6%来自于桑拿洗浴中心, 7.4%来自于夜总会, 12.5%来自于卡拉OK/歌舞厅, 5.4%来自于宾馆酒店, 7.1%来自于洗脚屋/发廊。在407名调查对象中, 年龄最小的16岁, 最大47岁;已婚者居多, 占73.7%;民族以汉族为主, 占98.3%;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 占70.8%;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的占19.9%, 其他占9.3%;户籍本省占61.9%, 外省占38.1%。

2.2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根据监测方案要求, 调查艾滋病防治知识8条, 以回答正确6条以上的人数计算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女性服务者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73.0%, 其中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较低, 占65.6%, 见表1。

2.3 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情况

407名调查者中有302人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 8人拒答, 安全套使用率为74.2%;93人有时使用, 没有使用的原因大多数是客人不愿意使用;4人从未使用, 主要原因是自己不了解艾滋病的防治知识, 不知道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 见表2。

2.4 检测结果

在407份标本中, 未检测出HIV抗体阳性者。HCV抗体阳性1人, 梅毒ELISA法阳性28人, RPR/TRUST法阳性13人。梅毒总检出率为3.9%, 其中低等层次暗娼梅毒检出率为7.0%, 中等层次暗娼梅毒检出率为3.6%, 高等层次暗娼梅毒检出率为3.5%, 见表3。

3 讨论

本次暗娼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之往年有了很大的提高, 主要与2007年以来开展的高危行为干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 由于该人群的流动性大, 活动场所隐蔽, 所以, 还有少部分人对艾滋病知识知之甚少, 因此, 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加大干预力度, 强化干预效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安全套的使用率与梅毒的检出率成反比, 说明安全套的使用在STD的预防控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近几年来的干预已使暗娼的安全套使用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但对于暗娼来说, 安全套使用率必须达到90.0%以上, 才能阻止HIV经性途径传播[3]。未使用安全套的主要原因是客人不愿使用, 说明在性活动中女性处于被动地位, 提示今后应针对嫖客开展安全性行为等相应的干预工作。

本次监测的407份标本中未检出HIV抗体阳性者, 这与我省该类高危人群中HIV抗体阳性率目前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相一致。但也要注意, 尽管各STD与FSW哨点HIV阳性率较低, 但HIV波及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绝不可掉以轻心[4]。另外, 从表3可以看出, 本次监测结果中的梅毒检出率在高、中、低3个层次的人群中呈阶梯分布, 暗娼层次越低, 梅毒的检出率越高, 其文化程度越低, 自我保护意识越差。因此, 应针对中低层次, 特别是低层次暗娼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 逐步提高其安全防护意识。同时要开展更加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进一步推广安全套的使用, 以遏制艾滋病在FSW人群中的流行, 进而阻止其向一般人群的传播和扩散。

关键词:暗娼人群,监测哨点,性传播疾病

参考文献

[1]陈仲丹, 韩孟杰, 魏然, 等.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目标管理效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 (12) :1409.

[2]张圣洋, 康殿民, 朱晓艳, 等.女性性服务者艾滋病态度及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 (10) :1240.

[3]吴尊友.如何科学开展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工作[J].中国健康教育, 2004, 20 (11) :990-993.

监测哨点 篇7

近年来,性传播成为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1],感染艾滋病的人群年轻化。而青年学生正处于性成熟阶段,性观念比较开放,部分青年学生性保护意识不足[2],艾滋病相关知识较匮乏,容易感染艾滋病。青年学生作为一般人群的指征人群,对其开展监测,有助于解释艾滋病流行的变化趋势,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3]。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济南市国家级青年学生艾滋病监测哨点,2010-2012年每年4-6月,在监测点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在读学生进行监测,每年监测点监测样本量为800人。

1.2方法

按国家统一要求对青年学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艾滋病相关行为和艾滋病干预服务的情况等。同时抽取5m L静脉血进行HIV、梅毒和HCV检测。调查前征得监测对象的知情同意。

1.3血清学检测

采用国家统一配发试剂进行检测。HIV和HCV抗体检测均采用两次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两次检测均呈阳性判定为阳性。梅毒血清学检测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

1.4数据分析

采用国家哨点监测系统进行数据录入,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艾滋病知晓率、危险性行为发生情况及HIV、梅毒及HCV抗体阳性率。危险性行为定义为在有过性经历人群中,最近一年临时性行为、商业性行为和男男性肛交时存在未使用安全套的行为。对影响危险性行为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人口学特征

济南市监测哨点2010-2012年每年调查800人,共计合格问卷2 400份。男性1 006人,占41.9%;女性1 394人,占58.1%。未婚2 398人,同居2人。年龄最小17岁,最大26岁,平均年龄(20.7±1.3)岁。汉族2 331人,占97.1%;少数民族69人,占2.9%。山东省内户籍1 895人,占79.0%;外省户籍505人,占21.0%。大一学生687人,占28.6%;大二学生865人,占36.0%;大三学生479人,占20.0%;大四学生369人,占15.4%。

2.2 HIV、梅毒和HCV抗体检测阳性率

2010-2012年共监测2 400人,无HIV抗体阳性和梅毒RPR阳性者。2010年检测到1例HCV抗体阳性,阳性率为0.1%(1/800);2011年检测到1例HCV抗体阳性,阳性率为0.1%(1/800);2012年检测到3例HCV抗体阳性,阳性率为0.4%(3/800)。

2.3艾滋病相关知识

2010-2012年,青年学生对全部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73.9%(1 773/2 400)。各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所不同,2010年最高,为84.9%(679/800);2012年最低,为62.6%(501/800);2011年为74.1%(593/800)。各年艾滋病知晓率,经卡方趋势检验有统计学意义差异(χ2=102.6,P<0.05),呈逐年下降趋势。

2.4艾滋病相关性行为

2.4.1首次性行为

2010-2012年,监测的2 400名青年学生中,295人有过性行为,占12.3%(295/2 399);首次性行为年龄最小15岁,最大22岁,平均年龄(18.9±1.3)岁;有过性经历的人中,第一次性行为对象为恋爱的女/男朋友的254人,占86.1%(254/295);对象为临时性伴的23人,占7.8%(23/295);对象为商业性伴的7人,占2.4%(7/295);性伴为男男同性的7人,占2.4%(7/295)。首次性行为中,155人使用安全套,占52.5%(155/295)。

2.4.2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

2010-2012年,监测的2 400名青年学生中,122人有同居异性朋友,占5.1%(122/2 400)。其中119人与同居异性朋友发生过性行为,占97.5%(119/122);与同居异性朋友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68.1%(81/119)。最近一年中,与同居异性朋友发生性行为时,从来不用安全套15人,占12.6%(15/119);有时使用60人,占50.4%(60/119);每次使用44人,占37.0%(44/119)。44人与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与临时性伴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81.8%(36/44)。最近一年中,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时,从来不用安全套3人,占6.8%(3/44);有时使用20人,占45.5%(20/44);每次使用21人,占47.7%(21/44)。7人有过商业性行为,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85.7%(6/7)。最近一年中,与商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从来不用安全套1人,占14.3%(1/7);有时使用1人,占14.3%(1/7);每次使用5人,占71.4%(5/7)。

2.4.3男男性行为情况

2010-2012年,在监测的青年男学生中,11人最近一年有过同性肛交性行为,性伴数1~4个,其中1人有过同性商业性行为。最近一次与同性性伴发生肛交安全套使用率为72.7%(8/11)。最近一年与同性性伴发生肛交性行为时,从来不用安全套2人,占18.2%(2/11);有时使用6人,占54.5%(6/11);每次使用3人,占27.3%(3/11)。

2.5危险性行为影响因素

在有过性行为的295人中,15.6%(46/295)最近一年发生过危险性行为。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外省户籍及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者最近一年危险性行为发生率更高。见表1。

3 讨论

调查显示,2010-2012 年济南市青年学生哨点监测未发现HIV抗体阳性者,但济南市病例报告系统和MSM人群感染调查中发现过在校大学生感染HIV病例,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相似[4],可能是该人群害怕暴露自己身份,主动回避相关调查或填写信息不真实。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较高,但对蚊虫叮咬是否传播艾滋病回答正确率相对较低,各年均不到90%。各年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全部回答正确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可能由于对该人群的宣传教育力度下降所致,需进一步走进校园加大宣传干预,提高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有研究表明,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大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知水平[5、6]。

监测结果显示,济南市青年学生中存在危险性行为,包括非保护性的临时性行为、商业性行为及男男性行为。该人群在发生商业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率为71.4%,临时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率为47.7%,与同居异性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率为37.0%,安全套使用率均较低,可能是其对固定性伴比较信任,但在商业性行为中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而在有男男同性性行为人中,最近一年坚持每次肛交使用安全套率仅为27.3%,性伴数较多,存在较大感染艾滋病的风险,与国内相关研究一致[7]。提高安全套使用率,较少性伴数量[8],可以有效阻止艾滋病的传播,因此,应加大对青年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性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改变其危险性行为。

监测哨点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哨点医院

设内科门诊、内科急诊和儿内科门诊为监测诊室,于2009年6月份开始监测,以后为长年监测。3个监测诊室每天登记就诊的ILI和病例总数,每周一由公共卫生科将数据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

1.2 ILI及暴发定义

根据不同阶段国家制定的《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第1版)》、《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第2版)》、《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10版)》的规定,ILI: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同时缺乏其他实验室诊断依据[1]。流感暴发: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在某一社区内(如同一乡或街道)1周内出现流感样病例异常增多[2]。甲型H1N1流感暴发:1周内,在同一乡镇(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学校发现10例及以上聚集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且其中至少有2例为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病例:1周内,在同一人群聚集性场所(如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工厂、工地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现5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聚集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1]。

1.3 监测方法

哨点医院采集发病3天内ILI的咽拭子,放置-20℃冰箱保存,分别于每周二、周四将样品送至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采用RT-PCR、Rea L-time PCR方法对流感病毒进行PCR检测。病毒核酸检测试剂购自德国QIAGEN公司,甲型H1N1试剂购自北京金豪生物有限制品公司。

1.4 流感样病例就诊比例(ILI%)

ILI占监测诊室就诊病例总数的百分比。

1.5 统计分析

ILI监测信息及其实验室结果资料均来源于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使用Excel 2003、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哨点医院监测

张掖市2009—2010年哨点医院门急诊就诊病例125 264例,报告ILI 1 176例,ILI%为0.94%;其中2009年就诊病例43 771例,报告ILI 929例,ILI%为2.12%,2010年就诊病例81 493例,报告ILI 247例,ILI%为0.30%。2年IL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00)。ILI主要集中在内儿科门诊,848例,ILI%为3.02%,其次为内科门诊,259例,ILI%为0.39%,内科急诊仅报告69例,ILI%为0.23%。1176例ILI中,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887例,占72.11%,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490例,占41.67%。由表1可看出年龄越小ILI呈增加趋势。ILI分月份统计:1~5月份ILI%处于较低水平,波动范围为0.10%~0.38%之间,6~10月份呈递增趋势,11月份达最高点,ILI%维持在0.96%~1.70%之间。其中2009年ILI%从6月份快速升高,9~11月份维持在较高水平,12月份呈快速下降趋势;2010年1—9月份ILI%处于较低水平,其中8月份、9月份为0,10月份后ILI%呈明显上升趋势,至12月份达全年最高点。由图1可见2009年ILI%水平明显高于2010年。

2.2 病原学监测

哨点医院共采集ILI咽拭子标本632份,2009年、2010年分别为517份、115份。经张掖市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检测,检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161份,检出率为25.47%,其中甲型H1N1流感74份,阳性构成比为45.96%,季节性流感87份,阳性构成比为54.04%。季节性流感中甲型H3N250份,占57.47%,A未分型29份,占33.33%,B型8份,占9.20%。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最高在2009年11月份,其次为2009年10月份,是由甲型H1N1流感疫情所造成。2009年检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148份,检出率为28.63%,甲型H1N1、甲型H3N2、A未分型和B型流感分别占50.00%、32.43%、16.89%和0.68%;甲型H1N1为优势毒株。2010年检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13份,检出率为11.30%,未检出甲型H1N1流感,甲型H3N2、A未分型和B型流感分别占15.38%、30.77%和53.85%。2009年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高于2010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869,P=0.000)。见图2。

2.3 甲型H1N1流感监测

74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中,男性44例,女性30例,男女性别比为1∶0.68。病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3岁,病例年龄中位数为15岁,其中发病最高的年龄组为5~14岁30例,占40.54%,其次为15~24岁组28例,占37.84%。职业以学生为主,发病54例,占72.97%,其他职业依次为工人、离退人员各4例,分别占5.41%,农民3例,占4.05%,牧民、商业服务和幼托儿童各2例,分别占2.70%,其他3例,占4.05%,见表2。

2.4 暴发疫情、聚集性病例

张掖市2009—2010年共报告流感暴发4起,均发生在2009年,其中B型流感暴发2起,分布在2个县、区,均为乡小学,发病59例,波及302人,罹患率为19.54%,主要发生在4月份、5月份,疫情持续分别为12天、13天。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2起38例,均发生在10月份甘州区城区中学,疫情持续分别为8天、16天;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病例为7起33例,主要发生在10月份下旬至11月份中旬,以城区中小学为主,4起19例。

3 讨论

张掖市2009年ILI%、病毒核酸阳性率分别为2.12%、25.47%,是2010年的7.07倍、2.53倍,表明2009年流感活动十分活跃,尤其9月份新甲型H1N1流感病例输入后,局部暴发流行时有发生,据资料统计2009年流感(包括甲型H1N1流感)报告发病率(27.37/10万)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87/10万)的14倍以上,是2010年的24倍,为近7年大疫情有监测资料以来活动最强的一年。研究还表明,2009年甲型毒株活动增强,以甲型H1N1流感为主,B型毒株的活动相对较弱,但2010年优势毒株为B型,表现出不同毒株间交替占优势的特征[3]。

监测结果表明,张掖市ILI%变化趋势与病毒核酸阳性率基本保持一致,并符合秋冬季为流感活动高峰的流行特征[4]。6~11月份ILI%处于较高水平,但6~9月份病毒核酸阳性率则较低,分析原因:(1)监测初期哨点医院对采样认识不到位,只报告不采样,或误以为采样是为确诊服务的,采样数低;(2)由于哨点医院是三甲医院,非ILI患者首选就诊单位,病人就诊前大多有诊疗史且已用药,不符合当时规定的采样要求;(3)采样质量不高;(4)样品保存不当。

监测结果还表明,甲型H1N1流感暴发多发生在城区,以中学为主,季节性流感暴发多发生在乡村,以小学为主。其原因:一是由甲型H1N1流感“从城市向农村”扩散的特点决定的,此外,中学生较小学生活动频繁,感染机会多;二是春季天气多变,农村小学停止供暖早,卫生条件差,小学生抵抗力低造成的。建议教育部门及早做好秋冬季中小学流感的防控工作,加强学校传染病管理,加强卫生宣教,落实晨检制度,做好教室、宿舍的通风、保暖及个人卫生等各项防控措施。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5],要面向师生及家长大力开展宣传,提高大众对接种流感疫苗重要性的认识,自觉遵循“知情、自愿和自费”的原则主动接种。

甲型H1N1流感与季节性流感甚至与普通感冒临床症状相似,有时很难从临床上鉴别。病原学监测不但能够快速诊断,尤为重要的是能够掌握病毒分型及流行毒株,及早发现变异株,及时进行预警,为制订相应防控措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6]。建议哨点医院能够尽快覆盖到县、区,以真实反映张掖市流感病毒的变化规律。同时加强哨点医院管理,加大监测力度,提高监测水平,强化院内培训,提高思想认识,杜绝零周报,消除零报科室,提高采样数量和质量,合理保存样品,提高核酸阳性检出率和病毒分离率。

摘要:目的 了解甘肃省张掖市2009—2010年国家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ILI)监测结果,掌握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趋势及病毒株变化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2010年哨点医院门急诊ILI三间分布及网络实验室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0年张掖市报告ILI1176例,流感样病例就诊比例(ILI%)为0.94%;ILI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887例,占72.11%,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490例,占41.67%,呈现出年龄越小ILI越多的趋势;1~5月份ILI%处于较低水平,6~10月份呈递增趋势,11月份达最高点。共检测咽拭子标本632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161份,检出率为25.47%,其中甲型H1N1流感74例,阳性构成比为45.96%,季节性流感87例,阳性构成比为54.04%,2009年甲型H1N1为优势毒株。报告流感暴发4起,B型、甲型H1N1流感各2起,B型流感发生在农村小学,甲型H1N1流感发生在城区中学。结论 2009年流感活动十分活跃,以甲型H1N1流感为主。学校是流感暴发的高发场所,要做好与教育部门的协调沟通,指导学校在秋冬季及早做好宣传、晨检、通风、保暖、卫生和接种等防控措施。加强哨点医院管理,强化院内培训,消除零周报,提高采样数量、质量,合理保存样品,提高核酸阳性率和病毒分离率。

关键词:流感,监测,病原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2版.2009-09-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流感监测方案(2010年版).2010-09-03.

[3]赵群,徐闻,秦明芳,等.2002—2004年云南省流感监测结果分析[J].疾病监测,2006,21(2):64-66.

[4]李亮,潘浩,朱凤才,等.2006—2007年江苏省流行性感冒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09,24(1):8-12.

[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导意见(2010—2011年度).2010-11-24.

上一篇:TiO薄膜下一篇:国际金融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