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脉络

2024-12-07

进展脉络(精选5篇)

进展脉络 篇1

一、狭义的“气象经济”概念

国际上商业气象服务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 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气象服务需求的逐步增大, 商业气象服务也渐次向宽、广、深全方位发展, 20世纪80年代, 商业气象步入迅速发展的快车道。当“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正面提出后, 我国气象部门内部讨论过“气象经济” (MeteorologicalEconomy) 一词, 这是一个涵义远超“商业气象”概念的内涵丰富而深邃的概念。所谓“气象经济”, 目前业内 (气象部门和同好专家) 比较流行的看法是:靠气象科学技术影响和发展的那部分经济成分, 也可以通俗地说由气象信息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它的主要组成部分至少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气象部门利用气象预报防灾抗灾和气象信息延伸服务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维护国家安全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二是气象部门或其合作伙伴利用气象信息及其衍生服务通过市场化机制向特定组织或个人提供有偿服务的经济活动。这里的“利用气象信息及其衍生服务”包括气象部门有针对性的提供天气预报警报、气候应用分析、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局部天气、气象资料等多种服务活动, 以及一些媒体或服务商借助气象部门的合作, 主动进行的有偿传播深加工、精加工气象信息的服务活动。这里的第二个组成部分, 即是笔者所论的“商业气象”。

目前, 世界上多数国家按气象服务费用的支付属性将气象服务分为基本气象服务有偿气象服务和商业气象服务。基本气象服务指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密切的灾害性天气 (洪水、台风、海啸等) 预报、警报等气象服务;服务所需的费用由政府支付, 产品向公众提供;有偿 (或成本回收) 气象服务指利用基本气象服务所收集的资料和所生产的气象信息产品, 按用户的特定需求加工处理成其所需的气象信息产品, 由基本服务产品加工、生成满足特定需求的专门服务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由用户支付;商业气象服务指利用基本气象服务所收集的资料和所生产的气象信息产品, 按用户的特定需求加工处理成可使其获增值效益的气象信息产品, 用户需支付由基本服务产品加工、生成满足特定需求的专门服务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和相应的“利润”。

目前, 我国气象部门先按气象服务费用的属性, 将气象服务分为公益服务和科技服务, 再按气象服务的对象将公益服务分为决策服务和公众服务, 将科技服务分为专业服务、专项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公益服务中的决策服务是指为政府领导抗灾救灾、制定发展规划、组织经济开发和安排生产提供的气象服务;公众服务是指利用新闻传媒向社会大众提供天气预报等各种气象服务。公益服务的主要特点是信息高度共享, 一旦发布即为全社会所有人共享, 如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科技服务中的专业服务是根据国民经济如行业生产、经营活动趋利避害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不同需求, 提供的各类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如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和部门的服务。专项服务是指为国家、地方某些重点建设项目以及重大政治社会活动所提供的针对性气象服务, 如北京奥运会气象保障服务、三峡工程气象保障服务等。综合技术服务是指各级气象部门发挥自身信息、技术、设备、科研和人才优势, 向社会提供的技术性的服务, 如避雷防雷工程设计、安装和计算机、通信技术开发等, 这类服务是气象部门向社会的科技辐射。目前国际上多数国家所论的“有偿气象服务”和“商业气象服务”, 以及我国气象部门目前划分的“科技服务” (专业服务、专项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 皆可归于“商业气象”一词的涵义。

我国气象部门之所以一开始就倾向于“气象经济”一词而没有选用“商业气象”一词, 既有当时改革的局限性进展在市场经济理论上的阶段性表述所限, 也有其不言自明的行业背景因素和未便明说的利益考虑。为巩固和扩大自身在政府系统和社会发展架构中的地位和影响, 为争取更多的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关注, 气象部门必然倾向于这种涵盖宽广、形象正面、能充分凸显气象部门不可或缺作用的“气象经济”概念, 而不宜也不愿选用涵义较窄、易发争议的“商业气象”概念。

应该理智而清醒地看到由于气象信息具有不确定性, 因而依据气象信息进行的决策在决策理论中属于不确定型决策。在这种不确定型决策下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是一个难度较大且又很专门的问题。气象服务经济效益评价不像做数学物理习题那样存在着确定无疑的答案以资对照”, 这正是为什么目前国内关于气象服务经济效益的评估理论和方法出现众说纷纭的原因之一。所以,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无法采用广义“气象经济”一词中“气象部门利用气象预报防灾抗灾和气象信息延伸服务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维护国家安全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一层涵义来证己服人。在广义“气象经济”一词中的“气象部门或其合作伙伴利用气象信息及其衍生服务, 通过市场化机制向特定组织或个人提供有偿服务的经济活动”就是本文所论的“商业气象”, 可通过市场机制的精确衡量, 这样更易消弭歧义, 避开来自部门外的质疑和纷争。

目前, 社会各界 (包括新闻媒体) 这些年抱以浓厚兴趣并几番起伏、断续热论的“气象经济”内涵, 更多关注的可能恰是广义“气象经济”内涵中“气象部门或其合作伙伴利用气象信息及其衍生服务通过市场化机制向特定组织或个人提供有偿服务的经济活动”即本文所论的“商业气象”现象。非同道中人的芸芸众生恐怕不易跳出具体经济现象超然于国家宏观管理层面领悟“气象经济”———利用气象预报防灾抗灾和气象信息延伸服务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维护国家安全所取得的社会系统整体经济效益———这一层面的内涵。从此点观之, 本文所论的“商业气象”, 是广义“气象经济”的一个细分概念, 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气象经济”。

二、国民经济发展的应时之作

商业气象服务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率先在发达国家起步, 80年代以后在世界各国得到快速发展。它是气象信息固有的经济特性使然, 是各国因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需求倍增的新形势的必然结果。它有赖于科技进步的强力助推, 是伴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同历变迁和起伏的。气象服务不论采用何种形式 (如电视天气预报、电话天气应答、各种印刷品等) , 最终提供的都是“气象信息”。20世纪70年代以前, 信息服务以无偿为主, 70年代以后, 信息服务开始由无偿向有偿转变。1969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即是“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1977年, 美国图书信息界经过激烈的辩论, 一度否决了《免费获取信息的决议》。尽管该决议经修改后最终仍获通过, 但这次否决表明传统的无偿信息服务的观点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1984年9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42届国际文献联合会上, 有偿信息服务获得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 商业气象服务的概念得到正面确立

近20多年来,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工业技术的进步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 气象条件的影响特别是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人们对气象条件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同时, 雷达、卫星等遥感探测技术和高速通信技术在气象上的应用, 为及时提供准确、适用的气象资料和提高数据传输能力奠定了基础。大容量、超高速计算机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 提高了数据处理、客观分析的自动化程度, 促进了预报水平的提高。这些技术手段的进步从硬件方面为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特别是发展专业气象服务创造了条件。所以, 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为气象服务商业化提供了基本条件。

许多国家政府出于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压力, 纷纷出台结构调整和政府机构瘦身的政策, 大力紧缩公共开支, 公益性事业 (包括气象部门) 的经费被大幅度削减。许多国家气象部门依靠单一国家拨款投资已难以为继, 被迫纷纷开展商业化气象服务。各国商业气象服务的发展过程表明, 国家气象部门开展商业气象服务的直接原因多与政府部门减少气象经费有关。如美国规定政府气象部门只开展基本气象服务, 日本规定私营气象公司可以为各级政府及有关行业提供防灾气象服务等, 实际上都是为了限制政府气象部门的规模不至于过大而采取的。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由里根总统签署法令, 将美国海洋大气局的国家环境卫星局私有化, 新西兰将国家气象部门改组为气象公司, 英国气象局通过建立“交易基金”实行自收自支等。受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对气象服务总需求的牵动和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精细化的迫切要求, 各种类型和性质的气象服务得到迅速发展。现在从海上石油开采、远洋航行到城市规划、工业布局, 从工程设计、设备安装到农业生产、畜牧养殖, 各行各业都对气象服务提出了各自的多种需求。具有信息服务特征的气象服务在满足市场需求的进程中亦日趋成熟, 其商业性服务发展势头为许多国家看好。气象部门以商业化形式开展的气象服务, 以及以私营方式开展的气象服务也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美国的一些分析指出, 大量工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敏感性起因于原材料的质和量、生产和作业的工艺过程、劳动场所的环境质量等。气象部门在努力按照各行各业的各种需求提供服务的同时, 不仅促进了气象服务领域的开拓, 而且促进了气象服务向专业化发展。气象服务商业化就是在气象服务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我国商业性气象服务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 气象有偿服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近年来国际商业性气象服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开始的。在我国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后, 各种制度的积累性效应随改革的递进开始在我国气象信息业发挥作用。为维护我国气象信息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通过市场化的模式减轻气象信息业对国家过分倚重的局面, 便显得顺理成章。在我国加入WTO前后, 我国的气象信息业又面临必须服从“竞争法则”, 在同其他国家的气象经济关系调整中保持竞争优势的严峻态势。这些因素都促使我国气象服务的某些部分加速了其商业化的步伐。1985年以前, 我国气象部门一直免费提供气象信息服务, 提供服务的资料、预报、情报等气象信息产品, 基本上是已开展业务的直接产品, 如中期、短期天气预报, 雨情 (旱情) 分析等。1985年中央作出逐步推行有偿服务的决定, 积极开拓信息市场, 我国气象部门开始发展专业有偿气象服务, 对农业、交通、建筑等各行业的企事业单位要求提供的专门气象服务开始收费, 服务对象涉及农业、渔业、水利、铁路、交通、粮油储运、钢铁、电力、盐业、港口建设、海运、砖瓦生产等行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各级气象部门除继续开展专业有偿气象服务外, 还发挥自身信息、技术、装备、科研和人才优势, 向社会提供技术性的服务, 如避雷防雷工程设计、安装和计算机、通讯技术开发等。除了各级气象部门凭借其特有的气象设施、气象信息、专业人才等资源优势开展有限的商业性气象服务外, 受国际商业性气象服务影响和启发以及我国商业性气象服务市场潜力的巨大诱惑, 社会上对气象服务市场化的呼声日渐强烈, 民间资本在探寻新投资领域的过程中也萌生了进军商业性气象服务的欲望和动机, 这又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商业性气象服务市场的逐步放开和繁荣。

三、发展的阶段性及其进展脉络

目前, 国际上商业气象服务的运作方式大体可归为四类:一是国家气象部门不开展商业气象服务, 由私营气象公司开展, 如美国、日本等国;二是国家气象部门开展商业气象服务, 与私营气象公司竞争, 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三是国家气象部门改组为气象公司, 整个国家的气象服务商业化, 如新西兰;四是国家气象部门主要从事公益气象, 同时又近乎垄断商业气象服务, 但其服务水平和社会整体商业气象发展水平又相当低, 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各方精细化的气象需求矛盾较大, 如中国。综览国外气象服务发展现状, 其商业性气象服务呈现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受本国经济和公共管理体制变革的影响, 气象部门出现经费不足或者政府部门减少了对气象部门的财政投入, 使得开展商业性气象服务的国家气象部门不断增加, 有的国家气象部门甚至转为商业性气象服务公司;二是随着商业性气象服务需求的倍增和日益精细化, 越来越多的国家允许私人气象公司提供商业性气象服务, 与国家气象部门开展竞争;三是商业性的气象服务公司普遍采取集约化、规模化方式运作, 以获取高额利润;四是商业性气象服务正在不断向其他国家进行渗透由为本国服务延伸到国外服务市场跨国经营气象服务产品及技术。

再纵观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气象服务商业化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到商业气象发展历经了三个依次渐进的阶段:草创阶段 (萌芽时期) ;拓展阶段 (热身发力时期) 和拓展阶段 (热身发力时期) 。根据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比照, 我国的商业气象服务还处在草创阶段 (萌芽时期) , 近年来开始显现拓展阶段 (热身发力时期) 的些微迹象;澳大利亚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商业气象服务已进入拓展阶段 (热身发力时期) , 美国、日本、新西兰、英国的商业气象可以说已开始具备蓬勃生长阶段 (活力四射时期) 的特征。这里仅对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应国家的进展脉络做一些介绍。

(一) 草创阶段 (萌芽时期)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国家气象部门完全靠政府拨款支持, 以开展公益气象服务为主要任务, 专业有偿服务处于次要或从属的地位。专业服务的收费属于补偿性收费, 没有严格的成本核算, 一般由双方协商确定。收取的服务费上缴财政, 工作人员属于政府雇员。专业服务的产品主要是常规的资料、预报、情报, 一般是使用公益服务产品略加改动或直接向专业用户提供。专业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本国范围内的用户。个体或私营气象服务公司开始出现。在这一阶段, 包括公益气象服务和专业有偿气象服务在内的整个气象服务, 一般是基本气象业务的自然延伸。

(二) 拓展阶段 (热身发力时期)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国家气象部门仍靠政府拨款支持, 但支持力度因政府公共开支的增多而被迫减少。气象部门便转而在开展公益气象服务的同时, 积极开展有偿气象服务和发展纯商业气象服务。有偿气象服务收取由公益服务产品加工、生成以满足特定需求的专门服务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 纯商业气象服务收取“额外”成本和相应的“利润”, 服务的成本有严格的成本核算。收取的服务费用上缴财政, 工作人员属于政府雇员。服务产品专门按用户要求加工生成, 不再直接使用通用的公益服务产品。除直接提供资料、预报、情报等专业产品外, 气象咨询服务开始发展。服务对象不再限于本国范围内的用户, 开始向国外开拓市场。个体或私营气象服务公司在参与气象服务市场竞争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这一阶段, 随着服务的发展, 包括公益气象服务、专业有偿气象服务和纯商业气象服务在内的整个气象服务, 已经成为与基本气象业务并列的一项业务工作。

(三) 蓬勃生长阶段 (活力四射时期)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纯商业气象服务和必须由政府拨款支持的公益气象服务、专业有偿 (成本回收) 气象服务分离。或者是国家气象部门只开展公益气象服务和专业有偿气象服务纯商业气象服务由私人气象公司承担, 如美国等;或者是公益气象服务、专业有偿气象服务和纯商业气象服务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承担, 如新西兰, “国家水和大气研究所”负责进行政府资助的有关气象及水文、海洋、生态的基本研究以及这些领域的有偿咨询服务, 同时负责收集和存储气候资料。而“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则负责按纯商业运作方式为政府、民航和军航、媒体和公众等提供气象服务。公益气象服务、有偿气象服务和纯商业气象服务都进行成本核算, 差异只是具体核算项目的多少和是否计入相应的“利润”。服务产品专门按用户要求加工生成, 气象咨询服务在商业气象服务中占有重要比例。国家气象部门和私营气象服务公司的商业气象服务向全球化发展。在这一阶段, “外包”等形式的采用使得商业气象服务进入了气象基本业务和基础设施领域, 基本业务已成为整个气象服务的基础工作。

四、西方国家商业气象的发展脉络

(一) 美国商业气象发展脉络浅析

美国的私营气象服务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1940年, 美国农业部长任命的1个“天气与私人天气预报服务关系委员会”在为其准备的报告指出:“专门的局地的天气预报对许多公用事业和工业组织有实质性的作用, 为休闲活动服务的专门预报也是公众兴趣所在, 天气局不可能为公众中所有有专门兴趣的群体提供这种详细和连续的服务。私营气象学家或组织应与天气局合作开发作为公共机构的天气局不应做的专门服务”。二战结束后, 为使退伍的气象军官有事可干, 美国气象局无偿为他们提供气象资料, 让他们从事商业气象服务。当时美国天气局本身也开展收费的专门服务。1954年商业部长任命了1个咨询委员会协助天气局制定了鼓励发展私营气象服务、取消对接收资料的限制, 天气局并从收费的专门服务领域撤离的计划。1977年, 国家海洋大气局颁发了关于产业气象学的指令, 要求所属各单位给予私营气象部门适当的支持。同年, 天气局设立了“产业气象特别助理”, 负责处理天气局和私营气象部门的联系。自此, 美国私营气象公司发展迅速。

1983年以前, 私营气象公司接收天气局的气象资料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1990年“预算调解法案”要求, 除天气警报和监视、依据国际协议提供的环境资料和情报产品、向非盈利机构提供的环境资料和情报产品以外, 海洋大气局提供环境资料和情报产品应按公平的市场价格收费。

目前美国大约有300家私营天气预报公司, 小到个体开业, 大到拥有上百名气象学家。其中, 美国阿姆斯风险管理决策公司1996年被评为全美第40个发展最快的公司。该公司1988年创建于美国加洲的斯坦福大学并加盟摩根集团现有职员总数300多名。

(二) 日本商业气象发展脉络浅析

日本的商业气象服务起步于20世纪50-60年代, 8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1992年3月, 日本气象审议会发布了第18号通告———“关于适合高度信息化社会的气象服务方式”。指出:面向信息化社会, 私营气象服务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私营气象服务公司可以成为局地天气预报服务中心, 提供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天气预报、闭路电视等新媒体所需的附加价值的气象信息。1993年5月, 日本对“气象业务法”作了修改, 规定日本气象厅所收集、保存的各种气象资料和信息必须向私营气象公司提供。1994年6月日本气象厅成立“民间气象业务支援中心”, 负责向私营公司提供气象资料和信息, 以及实施“气象预报士考试、认证”。日本气象厅总务部现设有“产业气象科”, 负责对从事商业性气象服务的私营气象公司进行管理。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颁发“预报业务许可证”和实行“气象预报士 (即可以从事商业性气象服务的人员资质) 考试制度”。

截止到1998年1月, 获得日本气象厅颁发的“预报业务许可证”的私营气象服务公司已达39家。其中1986年成立的日本天气新闻公司目前有职员770人, 年营业额达300亿日元。

(三) 英国商业气象的发展脉络浅析

1996年4月1日起, 英国气象局不再是政府的财政拨款单位, 全部经费自收自支。主要的经费渠道, 一是商业气象服务收入, 占总收入的15%;二是交易基金 (Tradingfund) , 即由政府相关部门支付的气象服务经费。政府规定这些部门只能使用英国气象局的气象服务, 不能自行要求私人气象公司服务。核算这些部门应付的气象服务经费中, 除了服务的直接成本外, 还包含一定的气象基础设施的建设费和维持费用在内。

目前英国气象局的商业气象服务占英国整个气象服务市场的70%, 其他30%为私营气象公司占有。英国气象局设有专门的商业和产业部, 负责气象服务产品的市场开发和销售。

(四) 新西兰商业气象的发展脉络浅析

20世纪80年代, 由于政府投资压力的增加, 政府致力于将原来由政府支付费用的“专门服务”改为由用户支付费用。因此, 着手将一些原来属于政府的服务部门转为自主和自给的机构, 同时对公费资助的科学机构进行改革。加之气象服务已加入无调节市场中的商业竞争, 1992年7月新西兰气象局被改组为2个国有机构。一是“国家水和大气研究所”, 负责进行政府资助的有关气象及水文、海洋、生态的基本研究, 并担负前述领域的咨询和研究。收集和存储气候资料也是它的职责二是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负责气象业务, 为政府、民航和军航、媒体以及公众等3类主要客户提供气象服务。目前, 新西兰气象公司设有3个服务实体:一个负责国家天气气象业务;一个负责航空服务;一个负责信息服务, 主要是向媒体、工业和大众传送气象产品。经过几次压缩, 气象公司的工作人员到年底时为人

把握企业宣传脉络 篇2

牢记肩负的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的神圣使命。党的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引导舆论、服务大局的神圣使命。而党的宣传工作者是守卫意识形态领域前沿阵地的战士,肩负着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重要任务,所以,做合格的党的宣传工作者,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要做到政治上的成熟、清醒和坚定,真正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宣传工作者一定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到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全部投入到党的宣传事业之中。党的宣传工作者只有牢记肩负的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积极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神圣使命,才能自觉地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进行不懈的努力。宣传工作者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观指导工作实践;要善于从大局上观察和分析形势,善于从政治上把握和处理问题;要自觉地无条件地宣传集团公司党组和企业党委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主张,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我们党总结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成功经验得出的宝贵结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既是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需要,也符合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际。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不是一段时间、一个时期的要求,而是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都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方针。作为党的宣传工作者,还要增强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的本领,在热点问题引导上,一定要坚持帮忙而不添乱的原则。要保持清醒头脑,对热点问题要多从政治上分析,以有利于大局为标准,通过有效的引导,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统一到党中央的各项指示精神上来。宣传工作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政治性强,责任重大。企业宣传工作无小事,在工作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铸成政治上的大错,甚至造成影响稳定的严重后果。因此,做一个合格的思想宣传工作者要时刻绷紧政治这根弦,切忌把政治性工作当作事务性工作来做。

不断增强思想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作为一名思想宣传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增强思想宣传的指导性和针对性;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回答和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增强宣传的贴近性和实效性;要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抓住生活本质,化解生活难题,增强舆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不断改进文风,坚持用事实说话,增强舆论宣传的说服力和公信力;要注重职工群众的新需求,跟上生活变化的新节奏,传递生活变化的新信息,使舆论宣传充满生机与活力;要适应职工群众的接受能力,多讲群众身边的事,多说群众能懂的话,使宣传可亲可信、深入人心。在集团公司党组和企业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思想宣传工作者要围绕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集团公司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中心任务,积极发挥“喉舌”作用,把宣传的根子深深地扎到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之中,紧扣中心,服务大局,全面落实集团公司党组“改革、调整、创新、发展”的方针和“保安全、保市场、保稳定、增效益”的部署,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推进集团公司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特别是要注意在四个方面突出主旋律:一是突出宣传全党全国的大局。积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当前要突出宣传学习实践“三个代表”,宣传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宣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宣传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巩固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基础。二是突出宣传集团公司的中心工作。要把形势任务宣传作为经常性的工作,积极宣传集团公司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改革,促进有效发展的重大决策,宣传企业生产经营形势和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结合实际解答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广大干部职工把思想统一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为实现改革发展目标而奋斗。三是突出宣传改革和发展的生动实践。要把宣传工作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结合改革政策、内部管理、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市场开拓、提升核心竞争力等工作,突出重点、捕捉热点、抓住难点,及时反映宏观形势,推广先进经验,宣传先进典型,不断地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指导和推进各项工作。四是突出宣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宣传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宣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宣传企业文化、企业业绩和企业形象,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推进建设“四有”职工队伍。

宣传工作是一项极为崇高的事业,也是一种极为艰苦的职业。宣传工作时效性强,要求宣传工作者每天要投入大量的脑力和体力劳动;宣传工作日新月异,要求宣传工作者每天都必须面对许多新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当前宣传任务极为繁重的情况下,党的宣传工作者要带头勤动脑,多思考、多观察,及时捕捉企业信息;带头勤动腿,下基层,访群众,及时捕捉鲜活事实;带头勤动笔,记录时代、记录历史,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鼓与呼。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

进展脉络 篇3

关键词:脉络宁注射液,化学成分,质量控制

脉络宁注射液是最早开发的中药注射剂之一, 已有20余年的生产经验, 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脉络宁注射液处方由玄参、牛膝、石斛、金银花组成, 具有养阴清热、活血化瘀的功效, 临床上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脑血栓形成及其后遗症等, 临床疗效确切, 被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和首批全国中医医院急诊科 (室) 必备中成药以及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自脉络宁问世以来, 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就不断对其进行广泛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多种制剂。本篇对脉络宁注射液的化学成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质量标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以期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由于脉络宁注射液的改剂型品种的处方和提取工艺与原剂型相同, 只是在成型工艺上有所不同, 因此这一系列产品的有关研究进展也列入本篇综述的范围。

1 化学成分

1.1 香豆素类

朱蓉贞、贾晓斌[1]等用柱层析、薄层色谱方法从脉络宁注射液中分离出两种物质, 经光谱分析确证为香豆素类成分泽兰内酯和滨蒿内酯, 并通过试验证来自于石斛药材。

1.2 苯丙素类

脉络宁注射液处方中金银花含有大量绿原酸类成分, 制剂也含有此类物质, 现已在脉络宁中检测出其中的绿原酸、异绿原酸、新绿原酸、咖啡酸等。另外, 分离得到玄参中所含的肉桂酸, 因其性质稳定、易于检测, 已作为含量测定指标被列入质量标准中。

1.3 昆虫变态激素

方中牛膝药材中含有大量的蜕皮激素, 脉络宁中已能检测到其中的蜕皮甾酮。

1.4 三萜皂苷

方中牛膝药材中含有多种五环三萜类成分, 以齐墩果烷型的三萜皂苷为多, 脉络宁经水解后得到了苷元齐墩果酸, 作为薄层鉴别项被列入质量标准。

2 化学成分的定量研究

2.1 肉桂酸

肉桂酸具有抗菌、消炎和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 是脉络宁的有效成分之一。李文莉[2]和余明艳、汪水娟等[3]均采用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肉桂酸 (Cinnamic acid) 的含量, 徐向阳、张蕙等[4]以此方法测定了口服液制剂中肉桂酸含量, 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 已被当作含量测定方法正式列入脉络宁注射液和脉络宁口服液的法定标准中。王褔民[5]采用极谱催化波测定了脉络宁口服液中的肉桂酸, 并对其电极反应机理进行探讨。

2.2 绿原酸

金银花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其中绿原酸是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张蕙、徐向阳等[6]利用绿原酸 (Chlorogenic acid) 及其同分异构体具有相同的母核, 经试验寻找到特定的检测波长, 在此波长处总绿原酸类成分有特征吸收而且能排除干扰,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脉络宁氯化钠注射液中这一大类成分的含量。李文莉、汪文涛等[7]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脉络宁注射液中绿原酸的含量。张军、居文政等[8]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洗脱、双波长法同时测定了脉络宁注射液中绿原酸、咖啡酸 (Caffeic acid) 、肉桂酸 (Cinnamic acid) 这3种有机酸的含量, 提高了分析检测效率。

2.3 蜕皮甾酮

李文莉、汪文涛等[9]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脉络宁注射液含有牛膝中的蜕皮甾酮 (Ecdysterone) , 以外标法计算含量达到0.026mg/mL。

2.4 滨蒿内酯

脉络宁注射液的含量测定最早是由朱蓉贞、贾晓斌等[10]用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滨蒿内酯 (Scoparone) 、绿原酸和阿牙品 (Ayapin) 的含量, 该方法曾一度被列入脉络宁注射液的质量标准, 随着仪器分析的飞速发展, 该法早已被高效液相色谱法取代。

3 质量标准研究进展

虽然脉络宁注射液及其它制剂已有较相应的法定质量标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科研工作者一直没有停止对它的探索和对质量标准的补充完善。

3.1 薄层色谱鉴别

徐向彩、狄留庆等[11]以及熊益秀、江丰[12]分别对脉络宁注射液和脉络宁口服液进行了薄层色谱研究, 采用硅胶G薄层色谱鉴别了其中的4味药材, 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 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3.2 指纹图谱检查

张尊建、李茜等[13]采用HPLC/UV/MS联用技术建立了脉络宁注射液的液相指纹图谱, 以绿原酸为参照峰标示出10个共有峰, 方法准确重现性好, 他们还对制剂和药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并指认出其中的5个峰。

3.3 有机溶剂残留

董小平、孙波[14]曾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脉络宁注射液中的乙酸乙酯和乙醇的残留量进行定量分析, 方法简便易于操作。

3.4 内毒素检查

陈燕华、徐晋辉[15]和李爱民、杨晓玲[16]都曾对脉络宁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作研究, 两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脉络宁注射液应稀释20倍可消除干扰作用, 以鲎试剂法可以替代热原检查法。

3.5 稳定性研究

芦丽、曹蔚云等[17]以284.6nm处的紫外吸收为指标, 研究脉络宁注射液的稳定性动力学, 试验结果显示其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推算出药品的室温贮存期为5年。曾白林、居明乔等[18]以肉桂酸含量、pH值和澄明度为指标考察了脉络宁注射液在不同输液中的稳定性, 结果本品与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相配伍均质量稳定。

4 讨论

潜入地球脉络 篇4

近来,Heinerth又投身环保事业。2014年初,为支持由她发起的“我们是水We Are Water”项目,和丈夫一起环加拿大骑行近7000公里,呼吁公众珍惜世界日渐匮乏的淡水资源。作为水下探险的先锋人物,加拿大皇家地理学会授予Jill Heinerth首枚克里斯托弗·翁达杰爵士探险勋章(Sir Christopher Ondaatje Medal for Exploration)。

找到心之所属

Heinerth两岁时,曾从码头掉进寒冷的安大略湖。Heinerth说,她只记得遇溺时脸朝下浮着,很从容,一点也不害怕。“下沉的时候很平静,我看见彩虹在水下的沙子上随水波浮动,竟然根本不想从水里出来。”现年47岁的Heinerth从那刻起,便觉得生命就是努力回归水源。

Heinerth是一名专业的洞潜者,探索过全世界近100个水下洞穴;还是一名独立的电影制作人,曾为《美国国家地理》拍摄纪录片。她与一位洞潜先驱是挚友,还指导《泰坦尼克》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完成了第一次洞潜。

Heinerth在安大略省长大,父母从未让她学过潜水。直到上大学,才在水肺潜水课上学会了潜水。老师带着学生们到安大略省的一处湖泊,来了一场潜水之旅。

湖水温度是37℃,水里黑漆漆的一片,Heinerth也就能看清眼前的几尺的地方。随后几小时里,她突然发现湖泊深处有四艘拖船的残骸。就这样,Heinerth被深深吸引了。

“跃入水中,世界上一切嘈杂都停止了”,她说,“感觉无拘无束。我知道我属于这里。”

念完大学,Heinerth在安大略省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奈何,坐办公室的生活根本不适合她。26岁时,她卖掉了公司和绝大部分家当,打了只行李箱,就搬到了开曼群岛,在一家酒店做市场营销,兼做潜水教练。

正是住在开曼群岛的这两年半里,Heinerth开启了高泉(High Springs)之旅。那是佛罗里达州北边的一个小镇,富有淡水泉,可谓洞潜圣地。Heinerth在那里探索了众多水下洞穴。

1996年,Heinerth离开开曼群岛,搬到高泉南边的一个城市,距高泉几小时路程。“人们都没发现,这里的泉简直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她说道:“我探索过很多洞穴,但这样的绝无仅有。”现在,Heinerth和丈夫Robert以及一只名叫Indigo的孔雀一起生活在高泉。她几乎每天都要去家对面的吉尼泉(Ginnie Springs)潜水。Heinerth说,她潜入深水不是刻意寻求什么,而是渴盼这种感觉。要是能遇到深埋沙中的船只残骸,或能与杀人鲸同游一番,那就算意外之喜了。钟情于潜水也唤醒了Heinerth对水的热忱,她爱与水有关的一切。

重回佛罗里达州后,她创立了“Heinerth工作室”,这家电影工作室一直营业至今。这样一来,潜水在继续,而Heinerth捕捉到的水中之景也可与世人分享。

与死神擦肩

1996年,Heinerth拍摄了一部影片,讲述佛罗里达州塔拉哈西(Tallahassee)附近瓦古拉泉(Wakulla Springs)的洞穴。正是这时候,她结识了因水下摄影而誉满全球的洞潜先锋人物Wes Skiles。

2003年,两人决定结伴探索南极冰川水底洞穴。Skiles一身是胆,Heinerth探险心切。两人一时兴起把这个想法告知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获得了一笔经费。

在零下2℃的水里潜了一个月,却一个洞穴也没找到。一次,正当Heinerth在冰川下的洞穴探测时,水流突变,救生索断了。这根绳索是洞穴中的潜水员与水面之间的生命线。一时间,Heinerth的视线范围只有五尺左右。

耳机也没声了,她与团队失去了联系。

“我想我是出不去了”,她回想当时的情景,说道:“但我自己来回琢磨,糟了—Robert(她丈夫)不知道怎么交税。我必须得从这里出去!”

她让自己冷静下来,总算是逃了出来。那次Heinerth与死神擦身而过,真是捏把冷汗。可第二天,她就又下水了。

展现水世界

Heinerth的得意之作是《水之旅》(Water’s Journey)。这是她与Skiles在21世纪初期合作拍摄的一部系列纪录片。两人对拍摄影片都饶有兴趣,希望通过影片让人们了解自来水是从哪里来的,也呼吁节约水资源。他们一路追寻水的历程,从自然中的一滴水,到经历雨水洗礼,再到排入污水管道,最后探索到整个沼泽流域。

2010年,不幸降临了。Skiles在佛罗里达州博因顿海滩(Boynton Beach)潜水时遇难。Heinerth怀念着这位挚友兼导师,但她没有因Skiles的离世而停止水下洞潜。她的事业仍在继续。2011年,Heinerth与好莱坞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合作电影《Sanctum》(《夺命深渊》),讲述了洞潜者探索世界上最危险、最难进入的洞穴的故事,以此致敬Skiles。

2014年初,Heinerth踏上征程,放映并宣传她最新的纪录片《我们是水》(We are Water),告诉人们水从何处来,如何保护和维系有限的水资源。她和Robert从温哥华骑行八千多公里抵达圣约翰河(St. Johns River)的最南端,并在行经的城市放映影片,旨在呼吁观众行动起来,节约水资源。“我把《我们是水》当做余生之旅”,Heinerth这样说道:“尽我所能传播影片的意义。”

吉尔·海尼斯 Jill Heinerth

加拿大人,拥有20年潜水经历的水下探险家,是当今全球潜水行业的高级顾问、世界级的潜水权威。同时也是著名水下摄影师、制片人,潜水器材科技方面的急先锋,呼吸器技术领域的专家,致力于海洋环境保护。

OUTDOOR: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工作吧。

Jill Heinerth:作为一名洞潜者,我游过大地的面纱,探索它内部的幽深之处。水下洞穴凶险的入口使很多人避之不及,我却对那狭窄的穴道心驰神往,在一片漆黑中摸索道路,依靠高精的科技装备完成每一次呼吸。这就是我工作的地方。在我幽暗的“办公室”里,生存就是恐惧和探索之间的有限平衡。

OUTDOOR:您是怎么喜欢上洞穴潜水的?

Jill Heinerth:我总是为洞穴的环境着迷。当我第一次进入潮湿的洞穴,悬空漂浮,像在太空遨游一般,对我而言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启示,也是一种深刻的精神体验。我喜欢洞潜那种穿过大地面纱的感觉,在地球的血液里畅游—这如血液般的淡水滋养着生命的本质。

OUTDOOR:会有危险吗?

Jill Heinerth:洞潜号称世界上最危险的运动,但也是探索和发现地球的最前沿,很有意义。尽管有现代设备支持,又经过训练,但平均每年还是有20人因此丧生。很多洞潜者丧生在地球深处这诱人的黑暗里,一个错误的决定就会要了我的命,那我的名字也会加到那串名单上。

OUTDOOR:那您是否遇到过什么棘手的情况?

Jill Heinerth:要数那次下冰川了,当时水流越来越湍急,以前从没经历过。我们掉头往回游,但在急流里根本游不动。我当时想,这次可能出不去了。等到终于游到岸边了,我看见头顶有个冰窟,可就是上不去—融化了的冰水以一股巨大的力量往下涌,堵住了我们的出路。

OUTDOOR:后来怎么出去的?

Jill Heinerth:关键就是我们要怎样才能爬上冰墙呢?我意识到,要想出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手塞到那些钻满小银鱼的冰窟窿里,借着力爬上去。回到船上,我们已经在水下待了三个小时,在那样的温度下,这三个小时实在太漫长了。两小时后,我们听到阵阵刺耳的响声,冲到甲板一看,刚才使我们困在水下的整片冰山都裂开了,融化成一滩雪泥。看着这一幕,意识到大自然母亲是在告诉我们—该回家了。

OUTDOOR:既然洞潜和冰潜这么危险,是什么力量使您不停地回到水下?

地方发展新脉络 篇5

随着近期部分地方两会及各省地方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一些省份披露了2016年经济增长目标和工作内容。刚刚过去的2015年,31省(市)几乎是全线下调了GDP目标。而在2016年,各地进一步下调GDP目标。从目前已公布的数据来看,各省GDP目标降幅大多在1.5个百分点以上,大于2015年1个百分点左右的降幅。

如果仅从数字层面来理解2016年的地方经济,难免容易过于悲观,因为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的目标增速都将大幅下行。但追本溯源,结构调整的阵痛是造成2014—2016年地方各项经济目标增速持续下滑的主要原因。

地方政府去杠杆、企业调整过剩产能和安置职工就业的过程中,带来了经济增速的下滑和财政压力的上升。分省市情况来看,最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去产能的地区往往也是经济最脆弱的地区,如东三省、山西、河北等,都面临较大的经济下滑和财政困难。

我们在2015年初就曾撰文提示,地方政府面临粗放式投资产生的产能过剩、土地财政导致的房地产泡沫、预算软约束下的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等突出风险。但从去年地方政府的应对措施来看,更像是在刺激经济发展而非动手术治病。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确定了2016年中国经济政策的基调,即在兼顾需求侧的情况下,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重点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考虑到当前各部门对经济增长和改革的意见短期内难以达成共识,我们判断,2016年中央层面出台系统性的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还是在地方政府。

从目前地方政府关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表态来看,要么是继续强调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投资政策,要么是将现有政策生拉硬拽至结构调整框架之内,实质性举措仍然缺乏。改革究竟是喊口号还是动真格,应该看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根本性解决。比如去产能,2015年更多是根据技术标准淘汰落后企业,政府还在继续收储、提供贴息贷款。2016年则应该针对僵尸企业特别是僵尸国企进行处置。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主要着眼于中长期改革,对于眼前的最大负作用就是不能提振需求,对2016年地方经济增长会有影响。尤其是钢铁、煤炭、化工企业被地方政府视作经济支柱,“三去”显然会影响地方政府的热情。

一方面,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必须和各项改革配套而行。去产能应该跟国企改革相结合,通过混合所有制盘活僵尸企业资产,而不仅仅是让好企业去合并差企业;去库存可以跟城镇化、公共服务、户籍制度、公积金制度等改革结合;去杠杆则要和金融市场化、打破刚性兑付等改革相结合。此外,从过去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经验看,这个过程有可能带来失业率高企和局部金融风险,必须处理好社会化问题和金融体系修复。

另一方面,为防止经济过快下滑,也应释放新的增量。降成本可以增加有效供给,是增量。然而,其效果取决于降成本的方式。通过改革降低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效果远大于简单的降息;市场有序出清、缓解通缩压力也可以降低真实利率。2015年推出的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降低了地方政府的财务成本,但这只是将成本转嫁给了商业银行。降息和央行向银行注入流动性,又将成本转嫁给了企业和居民。如此降成本方式,虽然可以缓解部分经济问题,但代价却是拖累整个经济的成长。因此,2016年降成本的核心在于通过改革降低制度和税收成本。

降成本的同时还要注意降风险。随着市场出清,企业违约破产的可能性增大,企业风险溢价必然也会上升。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通缩压力,即使企业名义成本有所下降,实际成本仍然会上升。所以,中国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需要同时应对抗通缩和调结构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要避免经济增速放缓和通缩形成互相强化,导致经济面临陷入断崖式下跌的风险;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在经济转型期盲目扩大刺激,以不恰当的宽松政策来放大结构问题。最根本的出路,乃在于推动各项市场化改革,减少以政府为主的刺激措施。

上一篇:跟踪补偿下一篇:政治参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