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情感脉络

2024-12-01

文章的情感脉络(精选5篇)

文章的情感脉络 篇1

摘要:本人从技巧的角度谈如何进行生活情感类文章的指导, 从选取独特的素材, 到关注感人的细节, 再到使用波澜起伏的手法和卒章显志的方法。这些方法既是基本的行文方法, 也是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 更是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和作文视角的方法, 这对于很多学生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活情感类文章,技巧

“感人心者, 莫先关乎情”。真挚而热烈的亲情在生活中无处不现, 而亲情也是生活类作文中亘古不变的主题, 许多学生倍感其烦。那么这类作文如何选好材、用好材呢?

一、选独特的素材

生活类文章有一点可以作为写作的准绳, 那就是真材实感, 真性情。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那么每个家庭的父母长辈的性情也是各异的, 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子女的爱也就有所差异了。在这样的背景中, 考场的学子就应该从生活中截取让自己最感动的, 或者在记忆的长河中印象最为深刻的独特的事情, 从自己的切身感动点引发开来, 用自己的真实感受流之于笔端, 那么感人之深之切自然不在言下了。如习作《疯娘》一文, 作者精心选择了自己想吃冰棒, 疯娘赶至几里外, 徒步买来冰棒而最终冰消雪融的这个独特的生活场景, 我们在阅读之余虽然从理智上并不认可这样的生活片断, 因为这样的事情生活中并不多见, 但是当我们阅读之余感受那种独特的爱时, 晶莹的泪珠会溢满眼眶, 那是普天下最真挚的母爱, 自然弥足珍贵。

二、择感人的细节

写作生活类文章应该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在精雕细琢中显现亲情。这一点涉及对于人物的细致描写, 需要关注人物的言行举止和稍瞬即逝的神态心理, 对此加上自身的感悟进行详尽生动的刻画,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感动人。文学大家大多如此, 如著名的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一文中, 大家每每读到此处就会潸然泪下, 朱自清先生精雕细琢了年迈臃肿的老父亲为自己翻越高高的栅栏去买橘子的细节,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将一位充满爱心却让人酸心的普天下共性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在这一细腻的描写过程中作者也加入作为儿子对父亲的贴心的感悟与感动, 读者自然容易产生共鸣而潸然泪下了。

三、用波澜起伏的手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 这无非要求我们在叙事的过程中不能平铺直叙, 呆板行文, 力求增强文章的文艺性, 让文章读来跌宕起伏, 引人入胜。清代文学大师惜抱先生力主文章有阳刚阴柔之分, 他说: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 则其文如霆, 如电, 如长风之出谷, 如崇山峻崖, 如决大川, 如奔骐骥。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 则其文如升初日, 如清风, 如云, 如霞, 如烟, 如幽林曲涧, 如沦, 如漾, 如珠玉之辉, 如鸿鹄之鸣而人寥廓。他还说:大体文章之妙, 在驰骋中有顿挫, 在顿挫中有驰骋。这些言语同样要求我们要让文章不平, 要尺水兴波, 要让读者的情绪随我们一起进入胜境, 在九曲回廊、曲径通幽之后给人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 给人一种畅快之意。如学生习作《我的父亲》一文中, 文章开篇就说:“我不喜欢我的父亲, 在别人眼里他是风趣的, 在我的眼里他却是无趣而冷漠的。”很显然这样描述父亲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好的印象, 但等到我们欣赏到父亲每晚在沙发上的默默等待, 再后来的我失败后孤独寂寞中的宽慰, “我终于明白了, 爱的形式是多样的, 也许, 冷淡的、冷漠的爱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最深挚的爱, 那才是父爱的真谛。”在这一写作的过程中, 我们的感情随着作者的感受, 跌宕起伏, 由心中的疙瘩到最后的情满自溢, 过程的延续饱满而流畅, 让人豁然开朗, 令人叫绝又发人深省。

四、用卒章显志的方法

在写作亲情类作文时, 还需要在恰当的时机, 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现亲情。如《背影》的结尾, “我读到此处, 在晶莹的泪光中, 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此处从儿子疼惜父亲的角度反衬出父爱的力量, 进一步深化了主题。直接抒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余音袅袅、情思绵绵。这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抒情方式。

但是, 有的文章也可借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如学生习作《懂你的爱》一文中:“我才醒悟, 这世界上, 有一种爱不用言语表达, 实际上, 言语也表达不了那份爱的深沉;我才醒悟, 这世界上, 唯有母亲明白, 爱不是用嘴说出的字, 是用心做出的事。”这样的议论可以让读者更能理性地体会爱的纯正伟岸。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借用多种修辞手法, 生动表达感受于亲情之下的那片深情。

亲情, 用独特的选材表现, 用细致的描述展现, 用出人意料的手法凸现, 用抒情的方式体现。学生只有做到以上几点, 文章就能感人而让人深思了。

参考文献

[1]张先亮, 蔡伟, 童志斌.作文指导及其质量标准[J].教育研究, 2008.

[2]韩清梅.情感作文教学的生命[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3.

文章的情感脉络 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 情感教学 措施

处于成长发展初期阶段的小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左右。当积极情感到来的时候,小学生会拥有比较大的英语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当消极情感到来的时候,小学生则会在英语学习上的动力和积极性较低。由此看来,小学英语情感教学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学会使用情感教学方法,把握课堂情感脉络,以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英语教学把握课堂情感脉络的重要性

新课改背景之下,教学应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互动交流,在课堂上实施情感交流能够促进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情感的交流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有效的情感教学方式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学习观。此外,课堂情感脉络的构建能够将听、说、读、写、玩等元素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终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二、小学英语教师进行情感教学的具体措施

1.拒绝冷漠、融化坚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网络调查明确显示,目前学生喜欢的老师可以分为适度严格的老师、充满母性慈爱的老师、年轻活泼的老师、宽容大度的老师、帅气靓丽的老师、满满都是爱心的老师、信守承诺的老师、有真材实料的老师八种。总结起来,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就是充满爱心和童心,待人公平、真诚,并能适度宽容。试想,如果小学英语教师老师具备这些条件,还会与学生的关系坚硬冰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把握课堂情感脉络的第一条就是要着力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2.重鼓励、弱批评,树立学生英语学习信心。英语毕竟不是中国人的第一语言,对于学生而言,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他们正式接触英语的时期。因此,在这个时期他们难免会产生胆怯和紧张。这个时候,小学英语教师就应该借助情感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让他们不再畏惧母语之外其他语言。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学会捕捉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表扬。

例如,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一位学生第一个举起了手,但是在老师叫他起来回答时他的答案却是错误的,这个时候老师的第一句话应该是“How are you fast”,而不是直接说“You are wrong”。类似的鼓励性言语和细节都是情感教育的表型形式和具体做法,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更多地去钻研,以此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

3.善用手势、巧用教具,打造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在课堂的每一个动作都会给学生带来无比巨大且长远的影响,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借助这一认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一些活泼自然的手势和动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英语学习情感,进而学生投入到英语学习之中。同时,小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还不够全面,英语课本中提到的一些事物、行为可能小学生从来没有见到过,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一些教具,把冷冰冰的课本变成富有情感的实物,带给学生真实的触感,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例如,講解与food相关的单词和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带一些真实的食物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借助食物来对话,搭建以食物为基础的课堂小游戏,食物诱人的色泽和味道会激发学生内在的愉悦,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4.巧妙分组、追求共进。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因为性格等原因产生羞怯心理,影响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进而降低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通过分组,学生能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沟通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克服胆怯、害羞的心理,学生在小组学习当中能够体现出各自的优势,这种优势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班级的英语学习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采用情感教学可以深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促进和谐课堂氛围的形成,让小学生更直接、更深刻的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投入到英语学习之中;可以缓解小学生的紧张、不安,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情感教学的诸多益处影响之下,小学英语教师更应该树立情感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学会把握课堂情感脉络,多鼓励、少批评,试着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努力打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借助分组讨论的方法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最终达到课堂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陈秀云.浅谈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B版.2010.(03).

[2]胡萍.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J].文理导航(下旬). 2011.(08).

燃善良情感写动人文章 篇3

【大家名作】

我们一直等待着她

刘再复

走进和暖的四壁雪白的课堂, 我又见到那个空下的座位, 柔和的晨光又亲抚着那安静的桌椅。

坐在那个位置上的姑娘死了。

她是一棵苍白的弱草, 但心像草叶上清澈的露水。像对待兄弟姐妹, 她真纯地对待每一个同学。我忘不了她曾经用自己那素洁的手帕为我擦去脸上的墨迹, 还给我一个谴责的憨厚的微笑。也许是筋脉的衰落, 她说话时总是那么吃力, 用着整个心灵。她曾在黑板上艰难地写下“友爱”两个秀丽的大字, 像闪亮在夜幕中的两颗星星, 照耀过和激动过我们全班同学的心。

但她死了, 死得很轻很轻, 像草叶上飘下一滴水。世界并不会因此而感到缺少什么。

而我们却忍受不了呵。那一天死的消息传来, 我们和窗外的垂柳一起低下了头。从那一日起, 我们把她的位置空着, 天天等待着她回来, 天天盼着那星星般的两个大字重新在我们眼前燃烧。直到毕业的钟声响过, 我们才带着忧伤和那个座位告别。

那座位, 也许是世界上最小的位置, 然而永远属于她。

后来, 我们有的留在故乡, 有的走向远方, 但我们的心里都留着那个位置, 都在等待着她回来。今天, 我在我心灵留下的位置上, 又升起那一缕晨光, 那一块素洁的手帕, 于是, 我填下一首深深的思念的歌。

我想, 任何一个弱小而正直的人, 总会在世上一些温热的心灵里得到永生。

(刘再复, 当代著名作家, 语文教育家。)

[品评]

正是怀着一颗“温热的心灵”, 所以作者才能唱出如此感人至深的“深深的思念的歌”。“文章不是无情物”, 动笔之前, 先不要过分地谋篇布局、字斟句酌, 还是先拨响自己美好善良的心弦吧。

[底蕴揭示]

一个笨口拙舌的农妇, 在兴奋、激动、悲伤之余, 往往可以滔滔不绝、洋洋洒洒地“写”出一篇极富感染力的“口头文学”;同样, 一个作文基础并不冒尖的学生, 只要真正焕发出潜藏于心底的那股善良, 也常常可以写出令读者刮目相看, 令自身惊喜不已的佳作来。

【佳作展示】之一

牵 挂

江苏省如东县浒澪中学2008届初三 (3) 班 陈诚

指导老师 程 建

这段时间, 一直让我魂牵梦绕的便是我校那位得了结核性脑炎的初一小女孩小雯, 她的病情成了我最近唯一的牵挂。这种感觉是痛苦的。我了解的总是太少, 我害怕最终听到的是个噩耗。每当周围有老师或同学谈论她时, 我的耳朵便会很警觉地竖起来, 仔细搜索关于她的任何信息。我也希望我可以尽我所能地帮助她。在梦里见到的都是她蹦蹦跳跳的、带着甜美微笑重回校园的身影。

我一直在想, 平日里是不是我也曾与这位女孩擦肩而过?是不是她也曾转过头盯住我的背影?是不是我也曾仔细端详过她的脸庞, 然后说了点什么?为什么在她得病之前, 我都没有知道有个叫小雯的小女孩呢?每当想到这儿, 我总禁不住有点心遗憾。我不懂自己为什么会对这个陌生的小女孩有这么多的感想、这么多的牵挂。但我知道, 这不仅仅是出于我的同情和我的爱心, 更是因为一个美丽而弱小的生命散发出的独特的芬芳深深地吸引了我。

前不久, 学校举行募捐活动。为了拯救生命垂危的小雯, 我们每个人都捐了一份爱心、一份希望。我捐的不多, 但这仅有的几元钱却贮满了我对她的关心与祝福。我相信她一定能收到。可少数同学好像并没这么想, 旁边那位“高个子”嘴里一直不停地埋怨着, 最后竟还咒骂了几句。我急了, 怒火燃烧到心头, 拿起手中的牛奶喷了他一脸, 然后狠狠地责骂了他几句, 留下他满脸的莫名其妙和愤怒。事后我仍然没有为我的冲动和失态而感到抱歉。一个学了九年文化知识, 接受了九年教育的中学生, 在面临别人的不幸遭遇时却未表现出一点点起码的善良和同情心, 我真为他感到羞耻。

生命是宝贵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好好珍惜。在别人有难的时候, 我们应伸出援手, 献出一份自己的爱心, 不是有首歌这样唱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这里, 我真心地祝福小雯早日康复!

[品评]

文章提及的是真实事件。季小雯同学后因医治无效, 不幸夭折。

文中提到的那个“高个子”同学在全校师生正面行动的感召下终于有了很大的转变和进步。平时, 他颇以家境宽裕为炫耀资本, 而这回, 他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可怜和可笑。后来, 他终于红着脸捐了款, 与同学相比, 数字也不算少。虽然, 他的捐款不乏弥补和忏悔的成分, 但他的灵魂在集体的大氛围中, 终于受到了严峻的洗礼。我们相信, 这将是他道德和人格升华的起点。

【佳作展示】之二

茶 香 如 故

(中考满分作文)

望着茶叶如精灵般在开水中上下翻腾, 一缕芳香渐渐从那烟云缭绕中散溢开来, 沁人心脾。恍惚间, 翻然醒悟, 母爱, 不也是这种芳香吗?

——题记

夜, 很静, 很静。

我坐在书桌前。窗外, 有几盏灯还亮着, 大概是在等待游子的归来, 或是陪伴着几个也像我一样备战中考的学子在埋头苦读呢!

远处的灯亮了, 又灭了, 我书房里的灯仍亮着。

月, 很清, 很清。

柔柔的月光如水一样倾泻在大地上, 溢入窗内, 洒在我的身上。望窗外, 真有点“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的味道。

爸妈的房间里响起了脚步声, 门开了, 房里的灯亮了, 身后响起妈妈轻微而细碎的脚步声, 轻轻的, 轻轻的, 生怕影响到我似的。

妈妈走到我身后, 小心地问我:“孩子, 累不累?别把身子累垮了!”

我正在为一道题目而绞尽脑汁, 刚有了点儿思路, 妈妈刚好过来, 无疑打断了我的思路。我没好气地回道:“要睡, 你去睡, 我正忙着呢!”

妈妈迟疑了片刻, 我身后又响起了脚步声, 只不过脚步声越来越远……

那轻微而细碎的脚步声仿佛是一把大大的铁锤重重地打在我的心上, 愈来愈痛。我怎么能这样对待妈妈呢?我不禁反问自己。

一会儿, 身后的脚步声又响了, 这次比上次更轻微、更细碎。

一杯冒着腾腾热气的茶轻轻地放在书桌上——脚步声又响起了。“妈, 别走, 刚才我……”

“傻孩子, 妈怎么会生你的气呢?快中考了, 别太勉强自己, 只要尽力而为就行了。茶叶泡三次才会散发出浓郁的香味。人也一样, 只有经过大大小小的挫折, 才能愈现出生命的芬芳……”

轻啜一口, 满口余香。翻然醒悟, 这, 不就是母爱的芳香吗?“只有经过大大小小的挫折, 才能愈现出生命的芬芳!”母亲的话在耳边回响。

[品评]

情感表达诗意古雅, 韵味悠长。题目化用陆游的“只有香如故”, 揭示了母爱的芬芳历久弥鲜, 母爱之情永恒不变, 还让人感到一股浓浓的诗意。文中引用苏轼名句, 其悠长意趣与现实情景和谐相融, 由此弹奏出婉转动人的亲情小曲, 让我们在分享母女俩真情浓意的同时, 还感受到缕缕的文化气息, 真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底蕴揭示]

作文是一项十分细致的精神活动, 而“情感是不可以下命令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语) 。作者只有被自己笔下的人物和事件所感动, 自己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作者点燃了自己的情感火炬, 才能燃烧他人的美好心灵。要达到这一点, 需要的不是空洞的说教、大道理的灌输, 而是参与中的体验、过程中的感悟。这是一个长期有精神熏陶、心灵净化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也并非高不可攀。

【满分要诀】

1.写真实的情感。

“真实”, 主要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要符合生活实际, 不违背生活规律。鲁迅先生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 从水管里流出来的只能是水。”只有写作者倾注了真情, 文章才具有实感。

2.写真切的感受。

“真切”, 是指感情的表达要具体、深切而自然。真切的感受, 来自人与自然、社会生活的交流互动。只有对生活的种种感受了然于胸, 动人的真情才能在我们的笔端涌动。

3.抒真挚的感情。

“真挚”, 是指感情的表达力求深刻、诚挚而又妥帖, 不肤浅, 更不夸饰、不矫情。感情的抒发要注意尺度和形式, 既符合生活的真, 更符合人性的善, 进而显现感情的美。

4.求感人的效果。

“感人”, 是指感情的抒发浓烈而又富有感染力, 能有效激起读者的共鸣, 为读者营造一个动人的艺术境界。要获得感人的效果, 就必然采用有效的抒情手段。既可直抒胸臆, 也可间接抒情 (即寄情于人, 附情于事, 融情于景, 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 。

【强化练习设计】

亲爱的同学, 你愿意尝试一下吗?

请以《的滋味》为题, 写一篇文章, 不少于600字, 要有亲身经历或体验, 有真情实感。

提示:“滋味”, 不一定指吃的, 要注意其生理意义和心理意义, 可虚实结合, 一语双关, 就实写虚。

摘要:感情是文章的生命。写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应“表达真情实感”, 并把“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作为作文创意加分的重要依据。一个作文基础并不冒尖的学生, 只要真正焕发出潜藏于心底的那股善良, 也常常可以写出令读者刮目相看, 令自身惊喜不已的佳作来。作文是一项十分细致的精神活动, 需要的不是空洞的说教、大道理的灌输, 而是参与中的体验、过程中的感悟。

文章的情感脉络 篇4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重要性

“文章不是无情物”, 翻开语文教材, 我们就可以感受到, 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充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同志亲友的深挚情意, 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而《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 “在语文学习中,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社会主义道路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 在常规的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 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结合个人语文教学实际, 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情感教育。

一、深入研习教材, 挖掘情感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深入钻研作品, 多方面收集相关资料, 挖掘出作品蕴涵的真实情感, 探求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情感倾向, 这样才能把作者的博大情怀, 细腻情感, 忧愤之思, 贴切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 教师如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 爱国热情, 以及在黑暗中不倦地探索追求的精神, 就很难把握《天上的街市》这一课的深刻情感内涵, 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无法在教学中感染学生, 打动学生, 更不能启迪他们对自己人生的展望与追求。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传其“情”, 那就无法做到以情动人, 情感的彩云也随着单调的讲读飘然而逝, 只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遗憾。因此, 教师只有准确地掌握作品的内涵,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形象生动地展现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才能使学生从字里行间领悟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陶冶于作品丰富的情感海洋之中, 感知作品人物的心灵体验, 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二、凭借教师自身的情感, 引领学生情感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人,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 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 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 成语“爱屋及乌”便生动而典型地概括了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我们相信, 教师的满腔热情, 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 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 但情感的布施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 而更为注重的是方法和分寸”。由此可见, 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该全身心的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 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 在生活和学习中入手, 培养情感。

第一,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 要以爱子之心去爱生, 以教子之诚去育人, 在生活中关爱学生, 给学生以无形的温暖, 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信任, 从而增强学生的进取心, 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第二, 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 相信学生,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生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新课标强调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组织学习七年级上册《走一步, 再走一步》一文时, 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去研究:作者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是什么意思?面对艰难险阻, “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这有什么好处?等等。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了理解和体验, 获得了思想启迪, 享受了审美乐趣。

第三, 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反映, 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 不能打动学生的心, 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

由此, 笔者领悟道:“为师者务求在教育过程中, 既要努力作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又不至于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又不至于给学生带来繁重的思想负担;既要不忘随时给学生一份鼓励, 又要掌握好分寸, 不至于因鼓励失时、失量、失度, 反而给学生造成伤害”。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来呼唤学生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醒, 鼓舞。”心理学也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 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 表达思想, 抒发情感, 增强艺术效果。而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已有一定情感体念的十三、四岁学生, 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 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 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而言之, 建立教育“情感场”, 营造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是优化课堂教学的良药。包含真情的语文教师一定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喜欢在充满爱和愉快的环境中成长, 世间没有真正不需要友爱和感情的学生。于漪有一句口头禅:“教师的天职就是爱学生。”夏丐尊说:没有情感,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的确如此, 语文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 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塑造学生的灵魂, 纯化学生的情感, 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 使之“豁人耳目”;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使之“沁人心脾”;让学生读书明理, 不但“知之”, 而且“好之, 乐之”。这样才能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从而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宏玉.教情感育与认知教育的统一.教书育人 (普教版) , 2000

[2]张灵凤.浅议情感教育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山西师大学报, 2010

[3]段素霞.浅谈中学生的情感教育.现代农村科技, 2010

文章的情感脉络 篇5

朱自清认为, 散文的艺术生命是情感。他在1924年8月15日的日记中写道:文学作品之吸引人, “最大因却在情感的浓厚”。正是本着这样的创作原则, 在他的早期散文中构筑起一道道网络, 其中流动的是朱自清真挚的感情。这里, 有对儿女 (如《儿女》) 、对妻子 (如《给亡妇》) 、对父亲 (如《背影》) 的一份亲情, 有对朋友的关爱之情 (如《白采》、《我所见的叶圣陶》) , 对故乡的思念 (如《说扬州》、《扬州的夏日》) , 有满腔的爱国情感, 还有控诉黑暗社会的罪恶 (如《衷韦杰三君》,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等。这种发自肺腑的感情, 无论是记述家事、忆念亲人, 还是议论社会, 抨击现实, 都是那么诚挚, 那么动人。

情感, 是朱自清散文创作中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表情达意, 朱自清还融合了写景、叙事、议论等多种表现手法, 从多种角度来抒写性灵。

首先, 把写景和抒情结合起来, 情景交融, 产生了诗情画意的效果, 使景物既写得细腻, 又具有绵密浓厚的情致。别林斯基说:“抒情性的作品看来仿佛是一幅画, 但主要之点实则不在画, 而在于那幅画在我心中所引起的感情。”朱自清写景也是这样, 客观景物一经过他的艺术表现, 便涂上了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 成为所谓“入化的自然”。自然的本质的丰富性和人的感受的丰富性相适应, 相融合, 便产生了作品浓厚的情韵, 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且写法又不局限于一种, 或者是借景抒情, 或者是托物言志, 或者是以景衬情。

在《荷塘月色》里, 朱自清则是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朱自清称自己的文章总是于一事一物, 一情一景中“透映”自己的“人格”、“个性”, 以表现自我人格的情调作为审美与风格创造的是高标准。《荷塘月色》正是这样一篇抒写“真我”的抒情散文。当时, 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叛变, 使得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以失败而告终, 大批共产党人、革命群众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 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此时的朱自清, 由于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动摇性, 对血淋淋的革命现实缺少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估价, 从而对光明和前途失去了希望, 陷入了极度的苦闷、彷徨与寂寞之中。但是, 他并没有颓废沉沦下去, 对于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的行为表示了深切的关注和极大的愤慨。所以在《荷塘月色》里, 作者才会说“这几天里心颇不宁静”。当作者踱入荷塘时, 他发现, “日日走过的荷塘”, 现在已成了一个超然的冰清玉洁的世界。那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中的月色, 无不清淡, 雅致, 超凡脱俗。荷塘中, 荷叶和荷花在月夜里闪耀着迷离的光彩, 叶烘托花, 有着各自迷人的仪容, 静有静的美态, 动有动的情致。而月色, 在诗人灵魂的笔下, 极现了它的淡雅、静谧、朦胧和纯静, 勾画出光与影的奇妙图案, 而使整个荷塘罩在一层扑朔迷离的氛围中, 为主体形象的荷花, 创造出一个通体澄清的升华了的境界。“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加上纯洁的月色, 便成为诗人自我形象——一个孤傲清高、正直不阿、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的比况和象征。

其次, 把叙事和抒情相结合, 也就是以抒情的笔调叙事, 使所抒之情既具体又含蓄。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 要用文字把它抒发得具体可感是不容易的。高明的作家往往是在叙述事实之中, 让感情通过事实自然地流露出来, 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这种写法, 正是我国古代散文“即事以寓情”的传统写法。朱自清对他所描述的事情深有感触, 在叙事时便通过多种写法由衷地倾注自己满腔的喜怒哀乐。

在《背影》中, 朱自清全篇采用了白描的手法, 艺术技巧极为高超。所谓白描, 用通俗的话来说, 就是不借助比喻等, 不堆砌词藻, 以朴实的文字, 直接描述规定的情景。全文的语言平实朴素, 然而作者与父亲的这种父子情深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尤其是最令作者, 也是最令读者感动的那段在特定场合下父亲为儿子买桔子时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做儿子的从背后看着去买桔子的父亲, 首先注意到的是父亲的穿戴:“黑布小帽, ……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在这之前, 父亲的穿戴做儿子的当然是看到了, 但不会特别注意, 只有这时候, 在离别在即的这一特定环境里, 在父亲到现在仍不辞辛苦为儿子去买桔子的时候, 儿子从背后望去, 想多看亲人几眼的时候, 才会觉得这个熟悉的穿着比平常任何时候都更能打动自己。接着写父亲买桔子的经过, 特别是过铁道时的动作。“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预示着上下月台更不容易, 必须有一番拼搏才行。上月台时, “两手攀着”月台的边, 可以想见月台之高。然后“两脚向上缩”, 可以想见父亲肥胖沉重的身体上去之难。特别是攀爬月台时“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更精细地叙写出人们通常总是右手得力往上爬的姿态, 似乎使我们看到了父亲那撑持肥胖沉重身躯的右手的颤抖。这一段寥寥数语的描写, 没有什么修饰、陪衬之类的文字, 只是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再现在读者的眼前, 清淡质朴, 可是却情真味浓, 蕴藏着一片深情, 父亲为了儿子辛勤操劳的深情。此时此刻, 做儿子的怎能不动情。所以, 作者的感情这时也达到了高潮, “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父亲对儿子的爱, 儿子对父亲的爱, 正是通过这段真切的细节描写, 而表现得越发动人。

第三, 把议论与抒情结合起来, 在议论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而使抒情富有“理趣”。所谓“理趣”, 就是诗的意境与议论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抒情美。朱自清有些抒情散文议论因素较多, 或者可以说是抒情的议论。因为这些议论是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说出来的, 因而这样的作品非常感人。朱自清在赞扬鲁迅的杂感时就说:“这里吸引我的, 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 一方面却还有别的, 就是那传统的称为‘理趣’, 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理智的结晶’的, 而这也就是诗”。朱自清的不少散文中, 也同样产生抒情的“理趣”。

以《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为例。在这篇散文里, 朱自清写了一个被兄嫂以七毛钱的价格出卖的小女孩, 表现了自己对那个小女孩的同情, 控诉了社会的黑暗。作者笔下有强烈的感情, 但这不在于多几句感叹和口号, 而在于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 通过抒情性的议论, 对这个被卖的小女孩未来的悲惨命运作了一层又一层的推想与剖析:“女儿本姓‘碰’, 由她去碰罢了, 但可知的, 命运决不加惠于她!”那么命运将会加给她什么呢?作者想到, 她会被卖作丫头, 或者卖给人家作妾, 然而最可怕是被卖在妓院里。接着, 作者清晰地想象出她在妓院中将会受到非人的待遇。被逼着“学弹学唱”, 被驱遣“去做粗活”, 被藤条打、针刺, 被督责“承欢卖笑”, 而只能吃“残羹冷饭”, 又被逼得“打熬着不得睡觉”, 以至“终于生了一身毒疮”。七个一气而成的“怎样”, 表现出作者的痛心, 也正表现了旧时代千千万万穷苦女孩子的命运和“生命市场”上的形形色色。在作品的最后, 作者发现了人道主义的呼声:“生命真太贱了!生命真太贱了!”表现了作者激愤之情的难以抑制以及对于被摧残的生命的深切同情。作者向社会提出了严正的质问:“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把感情引导到对社会问题更深刻的思考方面去。这篇散文, 可以说是朱自清全部散文中少见的“金刚怒目”式的篇章之一。从表面看起来, 作者有着千般感情, 万般义愤, 然而这种情感却为理性所制约, 以理驭情。这就要从他的审美理想的角度来略加阐释。“五四”以后, 现代散文呈现回归的趋势, 朱自清等一大批现代散文家, 在“五四”退潮中, 当他们追觅的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遭受挫折之后, 很容易成为自由散淡的个人主义者。儒家的“独善其身”、“中庸”之道以及释道超然物、外无为而为的哲学思想, 帮助朱自清抚慰、平复心理危机, 寻找介乎入世与出世之间的美的伊甸园。自然、冲淡、中正、和平、温和、滋润、矜持、虚静, 成为他倾心追求的理想境界, 即温柔敦厚。因而, 也就产生了他的怒而不恕、哀而不伤的审美情感形态。无论是郁积太久太深, 还是痛感时事而陡生忧愤, 其情感都能做到有节度有分寸的表现。

其实, 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这些表现手法,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 都不会单独出现, 它们总是三三两两地水乳交融在一起, 更有将四者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当我们阅读朱自清的早期散文时, 当我们体验着文中所表露也的丰富的情感时, 我们也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朱自清。他在《“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中说:“在它们 (指野史和逸事) 里, 我见着活泼泼的真实的人。——它们所记, 虽只一言一动之微, 却包蕴着全个的性格;最要紧的, 包蕴着与众不同的趣味。”朱自清的创作正是体现了这一点。他的温柔、敦厚、平和的性格, 他的时而的风趣与幽默, 他的正直不阿, 仗义执言, 他的酸甜苦辣, 都诉诸于文字, 都坦呈经读者, 真正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包蕴着全个人的性格”。

参考文献

[1]浦江清.朱自清先生传略[J].原载《国文月刊》第37期, 1945年8月出版.

[2]唐弢, 朱自清.北京:北京出版社, 1962年版.

上一篇:我国高校园林教育下一篇:孤立肾肾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