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衔接艺术

2024-05-24

文章的衔接艺术(通用4篇)

文章的衔接艺术 篇1

我校是艺术特色学校, 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要求高、难度大, 使得我校不少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在数学学习上陷入了困境.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 主要是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未能得到很好的衔接.为此, 我们特地在课改后的第一届高一学生中对初、高中的数学教学衔接做一些实践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及其成效分析.

一、设置平行对比班级

第一阶段 (高一第一学期) :1、2、3班为实验班, 4、5、6班为非实验班.其中1、3与4、6班为C级 (中考成绩为C或C+) 平行班, 2、5班为B级 (中考为B或B+) 平行班.第二阶段 (高一第二学期) :全部转为实验班.

二、全面问卷调查及个案调查

在高一上学期末, 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 教师的不同教法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影响和学生对新课标教材的看法及改进教材的建议等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并进行数据分析.

三、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案例对比

数学的衔接教学并不仅仅是初中与高一初始阶段的衔接, 而是贯穿到整个高中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内容的衔接, 也要注重教法的衔接.在高一上学期的实践对比阶段, 我们进行了一些“同课异构”教学研究活动. 对于衔接教学的课堂, 我们学科组全体教师共同探讨、研究衔接方案, 为实验班级设计好衔接教学的教案、导学案, 力求上好衔接初、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节课. 下面以“几何体的三视图”一课为例, 分别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对比.为了方便起见, 以下把两个课例分别叫方案一、方案二 (衔接课) .

(一) 教学内容上的异同及其效果分析

两种方案都是通过长方体来探究几何体的三视图概念, 并归纳出三视图的画法规律, 都完成了“会画简单几何体及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并能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的知识目标.不同点是:

1.课堂的引入.方案一是单刀直入, 直接用长方体来探究几何体的三视图的概念, 而方案二是通过生活情境 (投影小轿车的几种不同角度的视图) 自然引入新课, 使学生更明确学习三视图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在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教学中, 方案一是教师直接投影圆柱、圆锥的三视图给学生看.方案二是把学生分组, 每组分别练习画桌面上摆放的一个简单几何体模型的三视图, 然后交流、探讨、纠正, 并向全班展示, 教师点评, 然后类比画出台体的三视图, 最后让学生观察归纳出多面体、旋转体的三视图的共性.方案二这样处理虽然费时, 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体验画图过程, 能充分暴露出学生的问题所在, 最后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 教师点评纠正的方法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的画法.由此学生便可以很快归纳出旋转体、多面体的三视图的共性, 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画组合体的三视图的教学中, 方案一是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一个矿泉水瓶的结构特征, 明确它可以分解成哪些简单几何体, 然后示范画出它的三视图.方案二是让学生在桌面原有的几何体模型的基础上再叠加另一种简单几何体的模型, 构成一个组合体, 然后让学生观察并画出其三视图.对于方案一, 在后面的练习中, 部分学生能较快地并且很规范地画出其几何组合体的三视图, 但因为前面的铺垫不够, 部分学生还是无从入手. 而对于方案二, 绝大部分学生会用类比的方法在原有的三视图的基础上再添加另一个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并作部分修改, 从而得出组合体的三视图, 在后续的练习中, 学生基本上能准确快速地完成作图.在教学过程中, 方案二比方案一的步子更小、坡度更平缓, 学生更容易接受.

4.在根据三视图说出原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的教学中, 方案一是直接投影圆台的三视图, 而方案二是教师随机抽取前面一些学生画的作品来投影, 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 在方案二中, 教师能更深刻地挖掘新教材中初、高中的“衔接点”, 即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的画法.在这个“衔接点”上多下工夫, 精讲多练, 为后续的新知识即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的学习铺路搭桥, 降低坡度, 使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要求.

(二) 教学方法上的异同及其效果分析

两种方案都是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进行组织教学, 都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其不同点是:

1.方案二比方案一更加直观、形象.方案二是通过观察桌面上摆放的模型, 使问题更加直观化, 能帮助学生直观分析、想象, 这样就使学生在初中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三视图的原理、画法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

2.方案二比方案一更能体现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倡 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方案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 学生模仿练习, 其优点是作图规范, 模仿性强, 而方案二侧重于情境引入、问题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讨论式”教学法.同时在分组画三视图或几何体模型时也体现了具有艺术特色的教学, 其优点是学生动手操作多, 师生、生生互动多, 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 方案二比方案一更注重过程与方法, 并能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形式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发现与创造历程,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从而达到实现三维目标的教学目的.

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证明, 为了让更多的艺术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教师必须多联系生活实际、深挖教材, 无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要注意与初中做好衔接.

四、效果对比及原因分析

1.成绩对比:至今为止, 高一上学期已做了三次统 测, 下学期进行了两次统测.

(1) 每次考试各类班级之间的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 在上学期的第一次统考中两个B级班成绩势均力敌, 而在后来的两次统考中非实验班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与实验班的差距越来越大.到下学期全部进行衔接教学后, 差距就逐渐减小.

从表2可以看出, 由于C级班的学生初中基础较差, 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依赖性较强, 所以在上学期的前两次统考中这两类班级的平均分的差距比两个B级班的差距要大得多;而由于第三次统考 (即期考) 题目相对较难, 基础题少, 思维量较大, 知识覆盖面宽, 对于这些C级艺术生来说, 基本上都是难题, 所以平均分差别不明显.而到第二个学期全面实行衔接教学后, 差距逐渐减小, 在第二次统测时, 已经没有明显的差别了.

(2) 各类班级在五次考试中的对比

B级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对比.从表1可看出, 在上学期的3次考试中, 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的增加、题目难度的不断加深, 每类班级成绩都有所下滑, 但实验班下滑的坡度较小、比较平缓, 而非实验班下滑的坡度较大. 而在下学期全部转型为实验班后, 两类班级都有较大的回升, 第二次统考以统计与概率为主, 而且这两种知识与初中的联系特别密切, 教师在教学中都非常注意与初中知识进行衔接, 学生对实际应用的问题比较感兴趣, 所以上升的幅度特别大, 同一等级的两类班级的成绩几乎持平.

C级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对比.从表2可看出, 在上学期的3次统测中, 从表面上看, 实验班有下滑而非实验班似乎有所上升的现象.但是, 对于C级非实验班来说, 上学期的3次统测平均分都没有突破25分, 绝大多数学生听不懂高中的内容, 上课睡觉、发呆, 无论试题的难度如何, 考试都是胡乱猜测, 根本不知其所以然.而在下学期, 由于教师几乎每节课都注意做好衔接铺垫, 并根据具体内容, 适当降低难度、放慢进度、耐心讲解, 使得多数学生能听得懂课本的基本内容, 会做基本的练习题, 并逐渐喜欢数学.所以下学期数学平均分已经由原来的20多分提高到50多分, 跟实验班相差无几, 成绩已有质的飞跃.

由此看来, 搞好艺术生数学衔接教学, 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2.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比.从问卷调查结果看, 在学习习惯方面, 能够进行课前预习的, 实验班的比例比非实验班高一倍.课堂上能专心听课、积极思考问题、课后能够进行及时复习、基本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人数比例, 实验班比非实验班分别高12%、9%、25%、20%.由此看来, 实验班学生的学习习惯明显比非实验班的要好.在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方面, 非实验班的学生在初中与高中阶段喜欢数学的学生基本持平, 讨厌数学的略有减少, 而实验班喜欢数学的学生由10%上升到18%, 讨厌数学的由21%下降到5%, 上升及下降的幅度都比较大;对学好高中数学有信心的学生比例, 实验班比非实验班多了10个百分点.由此看来, 实验班的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 对学好数学的信心更足了.

从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 在新课标下, 教师对艺术生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有效方法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它对于全面提高艺术生的数学素养, 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这种衔接教学要贯穿于整个高中的教学中, 因此这项研究工作将是漫长而又艰巨的.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好的应用与推广, 我们除了整理编写大量的衔接教案及导学案外, 还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行教材进行整合, 编写了适用于艺术生的校本教材, 把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内容融入其中, 使以后各届的艺术生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舒坦, 更加充满信心.

文章的衔接艺术 篇2

1、学唱歌曲,并用不同的声音、节奏、表情、动作来表现各种情绪。

2、小组合作创遍歌词,体验创编的乐趣。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出示青蛙:天黑了,小青蛙要回家了,听一听它是怎么回家的?

二、新教歌曲

1、欣赏歌曲一遍。

2、学一学小青蛙是怎么回家的?(集体模仿)

3、重点练习基本节奏:_ _|_ _|_ _|_ _| __ _|__ _|__ _|__ _|

4、完整跟唱两遍。

三、用歌声表现各种情绪

1、小青蛙今天一只害虫都没有捉到,心里十分难过。怎么唱才能表达出难过的心情呢?(慢,难过的表情)

2、青蛙妈妈一个劲地招呼小青蛙,不知道有什么急事,小青蛙急着往家赶,该怎么唱?谁来表演一下。(快,着急的表情)

3、小青蛙经过草地时发现了蛇,它可想不被蛇发现,这时的歌声是怎样的?(轻轻蹦,不发出叫声)

4、小青蛙躲过了蛇,气喘吁吁地赶到了家,原来青蛙妈妈在等它吃饭呢!

四、创编歌曲

1、很多正在回家的小动物们听到了小青蛙的歌声,它们觉得妙极了,也都唱起来了。它们会是谁呢?它们是怎么回家的?(分组创编)

2、集体分享交流。

五、自然结束

小动物们都回家了,我们也回家吧!(跟随音乐退场)

大班音乐活动:小木偶变身记

活动目标:

1、情境中大胆用肢体动作表现小木偶的不同动态,积累僵硬的动作经验。

2、体会小木偶变成小朋友的喜悦,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帮助他人。 活动准备:音乐“七式进阶”、小榔头。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教师用小榔头敲到哪根木头(幼儿),谁就上来做一个造型。

二、游戏:我是一个木头人

1、游戏:我是一个木头人,不会讲话不会动,还有一点不会笑。说到最后一句,幼儿就不能动了。

2、老木匠(教师)用大榔头敲到谁的关节,谁的关节就要动一下。

3、跟着音乐,学做小木偶。(动作表现出僵硬、停顿的感觉)

三、模仿:帮助别人真开心

1、讨论:怎样才能变成真正的小朋友?

2、设置情景,如小木偶模仿警察指挥交通、学园丁浇水松土等(要求表现出小木偶动作的特点)。

3、请2名幼儿上台表演。

4、集体跟随表演。

四、自然结束:

1、恭喜你们,从现在开始你们变成了真正的小朋友。

2、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家里的爸爸妈妈都需要我们的帮助,让我们把更多的爱送给他们。

大班音乐活动:鼓上的小米粒

活动目标:

1、理解熟悉歌曲旋律及歌词,学习演唱歌曲。

2、感知强弱变化,并尝试用强弱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小鼓、米粒、音乐。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出示小鼓,学打节奏: _._|__ _|__ __| _ 0 |

2、用不同力度敲击小鼓,引导幼儿听辩强弱:小鼓唱得怎么样?

二、理解学唱

第一段

1、老师出示米粒:今天,小鼓和米粒要做游戏呢,请你仔细听、认真看。

2、老师将米粒放在鼓面上,分别用轻、重不同的力度击鼓,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敲击轻、重引起的米粒变化,并得出结论“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 “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

3、幼儿模仿米粒,听辩老师击鼓的轻弱,边念边学唱以上两句歌词,要求在跳的动作上表现出强弱。

4、老师边击鼓边范唱第一段。

5、幼儿跟着老师学唱第一段。 第

二、三段

1、(把小动物放在鼓上)小米粒换成了小动物,该怎么唱?(个别—集体)

2、(把小娃娃放在鼓上)又变成了小娃娃,怎么唱?(集体)

三、歌表演

完整表演(个别幼儿敲鼓,其他幼儿模仿小米粒、小动物、小娃娃,大家一起表演唱)

大班音乐活动:狮王进行曲

活动目标:

在欣赏、理解、感知音乐的基础上,尝试用动作、表情等表现故事情景,体验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音乐、乐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背景音乐:狮王进行曲)

1、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奇妙森林,请你们猜猜奇妙森林里有什么奇妙的东西? (鞭炮、宇宙飞船、小花??)

2、奇妙森林里长着很多奇妙的树,奇妙的树最害怕狮子,可是每年狮子都会带着小狮子经过这片奇妙的森林,奇妙树就会害怕的发抖。提问:奇妙森林里有些谁?

二、欣赏音乐

1、老师带来了奇妙森林的音乐,你们想听吗?听听哪一段是奇妙树的音乐?哪一段是大狮子的音乐?哪一段是小狮子的音乐?听的时候,用耳朵听,不影响他人。(完整欣赏音乐第一遍)

2、提问:哪一段是奇妙树的音乐?哪一段是大狮子的音乐?哪一段是小狮子的音乐?

3、请你们听一听,想一想,奇妙树会长的什么样子?(完整欣赏音乐第二遍,结合音乐教师讲故事)

4、提问:奇妙树长的什么样子,它为什么要跑来跑去?当它找到安全的地方时,它会怎么样?

5、大狮子什么时候发出吼叫?大狮子长得什么样子?(凶猛)大狮子什么时候发出吼叫?

6、(听小狮子的音乐)小狮子是什么样子的?(幼儿模仿小狮子)

三、表演表现

1、幼儿自选胸饰(奇妙树、大狮子、小狮子),跟着音乐分角色表演。

2、要求:表演的时候要听好音乐,没有轮到的小朋友也要耐心等待。

四、自然结束

大班音乐活动:美丽的烟花

活动目标:

1. 在感受乐句的基础上大胆地用肢体动作表现各种形态的烟花。 2. 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能与同伴合作创编,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呈现烟花)什么时候会放烟花?

2、小结:过年过节、庆祝活动、结婚喜宴、新店开张等时候我们都会燃放烟花。

二、欣赏音乐,感受旋律

1、(播放课件)你们听到了什么?这段音乐感觉怎么样?

2、仔细听一听你们的烟花在这段曲子里什么时候放的?(放音乐)请小手帮忙。

3、其他小烟花也很调皮,跟着音乐跳舞,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画节奏)

三、表现乐曲

1、有几个小朋友的身体都扭起来了,那我们每人用身体来做朵小烟花。请每个烟花找个空的地方摆好,不要挤在一起哦,小心爆炸。老师这里有根火柴棒,点到谁,谁就放出漂亮的烟花好吗,要和别人不一样。(游戏:点烟花)

2、我看见有几朵小烟花特别漂亮,请他们来做一下(个别展示)

3、再次游戏:做朵更漂亮的烟花,烟花放出去后要漫漫的掉下来。

四、合作创编

1、想不想做朵大烟花?有什么好办法?(讨论:合作)

2、采用合作的方法,可以找几个好朋友一起合作表演一朵大烟花,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烟花开放时美丽的样子。(幼儿自由分组,进行游戏)

3、你们的烟花编得真漂亮,轻轻的坐到位子上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交流分享:关注造型、队型的编排)

五、自然结束

文章的衔接艺术 篇3

一、豪壮如“截奔马”式的结尾

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法国小说家莫泊桑, 其小说《项链》的结尾是这样的:

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 抓住她的双手, 说:

“哎!我可怜的玛蒂尔徳!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 至多值五百法郎!———”

为了那一夜晚会的风光, 为了赔偿佛来思节夫人的钻石项链, 玛蒂尔徳夫妇代价惨重。十年来, 他们节衣缩食, 含辛茹苦;十年后, 他们终于还上了那挂项链, 本该轻松喘息了, 可真相不能不令他们惊愕:那一晚借来的项链竟然是假的!这样的结尾, 深深激起读者感情的涟漪, 让人不能不为主人公的命运悲叹:岁月已逝, 青春不再, 十年来的苦难和煎熬, 更不堪回首, 欲哭无泪心儿碎!慨叹之余, 又不得不掩卷沉思……结尾确实如“截奔马”, 戛然而止, 虽出人意料, 却又在情理之中, 可谓是作者智慧的结晶!

二、余韵如“撞钟”式的结尾

再如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 情节简单:一个十分窄小的病房, 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 临窗的病人虽身患重病, 但他热爱生命, 凭残剩的精力、羸弱的病体和满腔的热情极力想象, 为同室病友描绘出窗外一幅幅优美的客观上并不存在的图景, 以此来激励自己和病友同病魔作顽强的斗争, 结果却招来了不靠窗的病友的嫉妒, 私心极度膨胀, 最终导致采取见死不救的手段堂而皇之地取得靠窗的床位。作者结尾是这样写的: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他采用了“欧·亨利式结尾”, 所谓“欧·亨利式结尾”, 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 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 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 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但又在情理之中, 符合生活实际, 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当不靠窗的病人用自己的卑鄙手段揭开了窗外之谜时, 这“光秃秃的一堵墙”的实景又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文章虽到此结束了, 而留给读者的想象却很多。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在靠窗的病人嘴里栩栩如生的景象, 到了不靠窗的病人眼里, 偏偏变成了光秃秃的一堵墙。这是对不靠窗的病人的丑恶灵魂的有力鞭挞。结尾确如“撞钟”, 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引人深思:原来窗外的美景缘何而来?得到靠窗位置的病人该会想些什么?他的命运又将如何?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回味无穷。这样变形想象的结尾, 闪现出创造性思维的光芒, 给人以无限的审美愉悦!

三、有力如“豹尾”式的结尾

又如小仲马的名剧《私生子》, 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个私生子的苦难经历。剧末:

父:当我们两个人单独在一起时, 你一定允许我叫你“儿子”的。

子:是, 叔叔!

结尾私生子明白了自己的叔父就是自己的生父。父亲的最后一句台词, 充分暴露了他的自私和伪善;而儿子的“是, 叔叔。”三个字, 蕴藏着这位资本主义社会中长期遭受冷遇、歧视的私生子的多少悲和愤!它分明是私生子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性虚伪、漠视亲情的有力控诉和声讨!这样冷峻的语言结局, 也是私生子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此收束全文, 确如“豹尾”, 精炼隽永, 力透纸背, 提升主题, 内蕴无穷。这不可谓不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 言尽旨远, 妙不可言。

据说, 当剧本即将公演时, 剧院老板却要求去掉这两句对话, 改成父子热烈的拥抱。小仲马不答应, 他说:“我就是为这两句台词, 才写这个剧本的。”

可见, 大凡写文章者, 没有一个不重视文章结尾的润饰的。同学们, 要想使你的文章结尾新颖奇特, 充满智慧的色彩,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扣紧原文, 展开想象结尾

教者平时在作文教学时, 应鼓励学生在作文结尾时,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之上, 突发奇想, 由此及彼, 举一反三, 不断产生新的幻象。比如, 《凡卡》的结尾就充满了浪漫的想象:

过了一个钟头, 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 炕上坐着他的爷爷, 搭拉着两条腿, 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 摇着尾巴……

当凡卡把那封爷爷根本没法收到的信寄出以后, “他怀着甜蜜的希望”, 而且梦见爷爷在暖炕上“正在念他的信”。文章戛然而止, 这个似喜实悲的结局让我们沉思:爷爷能收到信吗?即使收到信, 能带着凡卡离开吗?乡下的日子一定比城里好吗?这样的结尾, 虽然话不多, 但经得起咀嚼, 能启发读者的思考或想象, 文章因而会增色不少。

学生在驰骋想象时候, 要以生活为基础, 不离开生活的理想方向和本质规定, 但又不是受生活的实在图事和表面事象所束缚, 而是有所提炼升华, 营造崭新的事象。这就要求学生看到生活的本质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写出生活原来的样子。展开想象的方法有:无中生有、小中见大、借题发挥、变形想象、变质想象等。

(二) 突破定势, 换个角度结尾

换一个角度结尾, 思路可以从一点发散到四面八方, 突破思维定势局限, 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经验, 找出许多新的可能的结局。

比如:钱锺书在《读〈伊索寓言〉》中曾经重批过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母蛙与牛比大小, 结果肚胀而死。钱老在故事的结尾重批道:“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 她应该跟牛比娇小。”其实, 东施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东施以西施的标准与西施比美, 结局当然是东施惨败, 如果东施能换一个角度比美, 也许能比出信心, 比出强势, 比出自我来。写文章也是这样, 有时候换个角度结尾, 能换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境地。

(三) 化实为虚, 诗化思维结尾

“画圣”顾恺之的父亲顾悦之, 官至尚书右丞, 当年和他同岁的简文帝问他:我们同岁, 爱卿你为何先白了头发?说自己是因为劳累, 有叫苦之嫌, 说自己是个“十年白”, 又会失去作为文臣的风雅。顾大人最后回答:”蒲柳之姿, 望秋而落;松柏之质, 经霜弥茂。”不直说, 绕个弯儿, 说蒲柳, 说松柏, 说得有文化, 有内涵, 不卑不亢。这种思维就是诗化思维。

文学写作有个原则:是什么, 就不是什么。比如, 我们看到粉笔, 在作文中就会化实为虚, 说它是奉献, 是牺牲, 是燃烧的火种, 是知识的躯干。在文章结尾时, 如果运用这种诗化思维, 将一个对象诗化成了一种精神的存在, 这样收束文章, 往往能“卒章显志”、提升主旨。

文章的衔接艺术 篇4

关键词:记叙类文章,板书设计,画龙点睛,教学要求,实效

板书又称微型教案, 我们要重视板书设计。目前, 我们很多老师一节课下来, 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 或者只有随意写的几个字、几句话, 谈不上“设计”。板书既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 也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 我们要把板书从简单的教学手段提升到教学艺术的层面。语言大师刘国正说过:“板书是一种教学艺术……对教学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板书设计作为教师教学艺术综合的体现, 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已成为语文教学园地中一朵引人注目的鲜花, 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板书设计得好, 不仅对教师的讲授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且对学生把握知识系统和要点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功效。在此,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初中语文记叙类文章教学中的板书设计谈几点浅见, 敬请专家、同仁不吝赐教。

记叙文主要是通过记叙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按表达方式分类, 小说和散文也归入记叙文一类。根据记叙类文章的有关常识, 笔者将记叙类文章的板书设计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以事件为主体设计

这类设计多见于通过几件事记人的记叙文。如《我的老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2013年6月版) 一文板书时就可以罗列老师和学生的七件事来体现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这一主题。

此则板书学生一看, 就一目了然, 课文的内容和中心都清楚了。好的板书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领会课文的内容, 受到思想教育, 还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进行板书设计必须注重目的性、方向性, 使板书直接为教学目的服务。

二、按时间顺序设计

事情总是随着时间的进程发展变化的, 因此, 记叙类文章的板书常常按时间顺序来设计。如《故乡》一文:

这则板书既理清了全文的脉络, 又对人物形象有清楚认识。板书设计必须做到精致、凝炼, 集条理性、集中性、简洁性于一体, 案例清晰, 重点突出。这则《故乡》板书就体现了这一点。

三、按线索设计

记叙的线索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给学生“窥一斑以知全豹”之感, 又有可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 训练学生思维。《驿路梨花》一文, 笔者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设计如下:

这则板书既形象, 又易于学生把握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散文虽属记叙文, 但又具有独特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好的散文, “形散”与“神不散”是和谐统一的, 既放得开, 又收得拢, 在结构上往往用一条线索把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背影》以“背影”为线索, 通过“难忘背影———看见背影———再现背影”, 体现了父子情深。胡适的《我的母亲》、张之路的《羚羊木雕》、莫怀戚的《散步》等都是可以根据线索来设计的。

四、以对比方法设计

记叙类文章往往用对比方法来突出中心, 用对比来设计板书, 学生既能直观地了解到文章的内容, 又能借鉴对比这种写作方法。如《黔之驴》, 笔者作如下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必须力求生动、活泼、新颖, 通过美好的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计这则寓言的板书时, 应注意课文内容的前因后果, 可用粗箭头表示方向, 突出形象性、直观性, 让学生一目了然。

五、以特征为中心设计

人、景、物总有各自的特征, 如《春》以诗的笔调, 描绘了春天生气勃勃、绚丽多彩的景象, 可作如下设计:

这则板书设计得像孔雀开屏, 既吸引感染了学生, 又抓住了春的特征, 体现了散文的特点。这则精美的板书设计不仅正确提示课文的基本内容, 准确提挈课文基本结构, 还能反映课文的写作特点, 显示原文的思想性和条理性。同时, 这则精美的板书设计会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使知识转化为好懂易记的信息, 储存在大脑中。

上一篇:生态教学下一篇:知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