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过失责任

2025-01-29

无过失责任(通用5篇)

无过失责任 篇1

1 缔约过失责任的概述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缔结过程中, 一方当事人违反了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基础的先契约义务, 造成了另一方当事人的损害, 因此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恶意缔约。 (2) 欺诈缔约。 (3) 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缔约。 (4) 擅自撤消要约。 (5) 未尽通知保密文书。 (6) 缔约之际未尽对固有利益的保护。 (7) 合同被确认无效、撤消。 (8) 合同不被追认。 (9) 无权代理情况下的缔约过失。上述几类缔约过失责任在我国民法立法和司法审判实践中均有相应的体现。

2 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

缔约过失责任发生在缔约阶段, 而不是在合同成立之后, 这就是判断是否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前提。除此之外, 还应具备四个构成要件:

2.1 缔约过失行为人须有主观过错

所谓过错是指行为人未尽自己应尽和能尽的注意而违反义务, 因而为法律所不能容忍的行为意志状态, 包括故意和过失。这是构成缔约过失责任的主观要件。

缔约过失责任不是无过错责任, 而是过错责任, 这样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个问题, 即由谁来举证的问题。按照民事责任的一般归责原则, 应当由受害人来承担对方过错的举证责任。但是在缔约过失责任中, 笔者认为应当采用过错推定, 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由过错方来承担举证责任比较合适。在过错方不能举证证明自己无过错的情况下即推定其有过错, 这样便于保护相对方之信赖利益。

2.2 必须“实施”了违反先契约义务之行为, 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先契约义务是根据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而产生的法定附随义务, 主要是告知、协作、照顾、忠实等义务。这些义务不是由当事人约定的, 而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 因此违反这些义务的行为不是违约行为而是违法行为?。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诚信义务从根本上说是为满足保护相对方信赖利益的需要而存在的, 因而其外延是相当广泛的, 具体内容应根据该利益的保护情势确定。

2.3 有缔约一方信赖利益之损害事实存在

民事责任一般以损害事实的存在为构成要件, 损害事实的发生也是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然而什么是信赖利益?在英美法中, 信赖利益是指合同当事人因信赖对方的允诺而支付的代价或费用;而在大陆法中, 信赖利益则被称为消极利益或消极的契约利益, 是指当事人因信赖合同的成立和有效但由于合同不成立或无效而蒙受的不利益。我国学者一般采大陆法的定义。

2.4 缔约过失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即一方信赖利益的损害是由于另一方缔约过失引起的

对于因果关系的性质, 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倾向于必然因果关系, 有的则认为亦可是偶然因果关系。笔者认为, 在缔约过失责任, 采用相当因果关系较为妥当。因为相当因果关系强调了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且认为这种“可能性”应以社会的一般见解来衡量, 即在通常情形下依社会的一般经验认为有可能性即认为有因果关系, 这比必然因果关系要求内在、本质的必然关系, 强调结果发生的“必然性”更有利于保护受损方的的信赖利益。且缔约过失责任本身就是过错责任, 有主观要件的要求。而相当因果关系正考虑了人的主观因素, 与排除人认识因素的必然因果关系相比, 自然更为符合缔约过失责任的要求。

3 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区别

3.1 缔约过失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

3.1.1 产生的前提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的产生是基于合同法的具体规定, 而非有效成立的合同。无论合同是否有效成立或存在, 只要违反合同法的规定, 就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而违约责任是一种违反合同的责任, 它以合同的有效存在为前提, 如果没有合同的有效存在, 违约责任就无从谈起。

3.1.2 责任的承担方式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是一种法定责任, 由法律直接规定, 它的责任形式只有一种, 即损害赔偿。而违约责任可以由当事人约定责任形式, 其方式有多种, 如支付违约金、损害赔偿、实际履行等, 也可以法定的责任形式予以补救。

3.1.3 赔偿的范围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的损害赔偿范围包括信赖利益的损失。信赖利益的损害赔偿, 旨在使受损一方当事人的利益恢复到合同磋商前的状态。而违约责任的损害赔偿范围既包括因违约而造成的实际损害, 也包括期待利益的损害。违约责任的损害赔偿旨在使受害人的利益达到合同已经履行的状态。

3.2 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

3.2.1 责任的前提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产生于为缔约而进行接触磋商的当事人之间, 并且双方在缔约过程中, 产生了一定的信赖关系。侵权责任的发生不需要当事人之间存在任何关系, 只有在侵权行为发生时侵权人与受害人之间才产生侵权损害赔偿关系。

3.2.2 责任的义务性质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违反的是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先合同义务, 如协力、通知、保护及保密等义务。而侵权行为违反的是不得侵犯他人的人身和财产的一般义务。

3.2.3 责任方式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的责任方式只限于赔偿责任。而侵权责任除赔偿责任外, 还包括其他财产责任形式和非财产责任形式, 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即使同为赔偿形式, 缔约过失责任和侵权责任的赔偿范围也是不同的。缔约过失责任的损害赔偿范围是信赖利益的损失。而侵权责任的赔偿范围包括侵犯财产权和人身权所造成的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

3.2.4 归责原则不同。

缔约过失责任的成立要求缔约人在主观上必须有过失, 即适用过失责任原则。而侵权责任除适用过失责任外, 还可适用无过失责任、公平责任原则。

《合同法》对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 标志着我国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建立。但是比较抽象、简单、内容不是很完善, 操作性差, 有待于以后在立法中予已充实和改进。但是, 缔约过失责任的最终建立对于完善我国法律体系, 健全和完善债法体系, 以及规范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增长的缔约行为等都有着重大影响和作用, 因此也可以说是我国债法及合同法建设的一大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 (第一册)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年。

[2]郭明瑞、房绍坤:《新合同法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

[3]崔建远:《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4月第2版。

[4]王利明:《违约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2月修订版。

无过失责任 篇2

解决方法:

1)求职者在应聘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全面的了解进入这个行业的特点,特别是完全依靠劳动力成本、技术比较低的企业,在进入这样的企业前,最好能和改企业的员工进行了解,多方面的打听。

2)签定用工合同,明确了解企业用人制度和岗位制度,特别是相关的劳动法规。

3)椐理力争,无理的总是胆怯的,必要的时候和及时想有关部门举报,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浅析缔约过失责任 篇3

一、缔约一方违反了先合同义务

( 一) 关于先合同义务的内涵

无义务则无责任, 先合同义务是缔约过失责任产生的重要基础, 缔约人由于自身原因出现的过失, 违反了先合同相关义务所必须承担其相应后果。关于先合同义务的定义, 是指在合同订立之前, 最初接触的当事人双方需遵守的说明、忠诚、保密和不违反法律强制性等负担。其与合同有效成立后所产生的义务区别在于: 前者为注意义务, 是建立在诚实信用原则基础之上的; 后者是应尽的义务, 是建立在合同约定基础之上的。

( 二) 先合同义务的时间界范围

先合同义务系法定义务, 并非自缔约双方一开始接触或磋商即产生, 而是在双方向着成功订立合同的方向共同努力, 并以行为对对方利益产生交互影响这一动态过程中发展。对于先合同义务的产生时间界限, 学界认识不一, 一般采“要约生效说”。笔者认为, 首先, “合同准备”阶段, 要约可能根本尚未存在; 其次, 当存在其他类似的交易联系第三人时, 有可能是存在订立合同机会的当事人。因此, “要约生效说”存在不足。当事人从何时起负有先合同义务, 应视双方具体缔约磋商接触情况, 根据诚信原则相应决定, 直至合同成立生效, 转而受合同义务约束。

( 三) 违反先合同义务的主体

通常为准备缔约的一方当事人, 然而也并非绝对如此。如在无权代理中, 无权代理人本身并非缔约的一方当事人, 但也有可能成为违反先合同义务的主体, 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德国民法典》 ( 2002 年) 第311 条第3 款指出“本法第241 条所规定的负有义务的债之关系也可针对非合同当事人存在。特殊范围内的第三人享有别人对其的信赖并因此严重影响合同磋商或合同缔结的, 尤其存在此种债的关系。”①由此可见, 与自身根本不应当成为合同当事人的人也可以成立类似于合同的债务关系, 这特别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的代理人或者缔约磋商辅助人。同时, 在订约中非利害关系人或者其他负有注意义务的人, 如鉴定人等, 也被包含在内, 因为合同当事人往往因内在的客观性和中立性产生信赖, 从而对合同订立产生巨大作用。

二、给未违反先合同义务的一方产生利益损失

给未违反先合同义务一方产生的利益损失可以包括多方面, 比如说信赖利益损失、固有利益的损失等。值得探讨的是, 我国通说认为, 唯有在一方违反先合同义务后使得该合同失去原有法律效率, 在法律上无效而被撤销之后, 违反的一方才需承担相应的缔约过失责任。②笔者认为, 当事人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有可能导致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 但也并非绝对。一方因过错违反先合同义务并给他人造成利益损失, 但合同仍然有可能成立并生效, 仍然构成缔约过失责任; 另外, 如果一方当事人违反了先合同相关义务, 但却没有给另外一方造成经济损失, 就算该合同在法律意义上认定为无效, 或是撤销, 其也不必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因对方此时不可能存在信赖损害行为, 未构成缔约过失责任基础要素。换句话说, 缔约过失责任的产生与合同最终是否成立、生效并无直接联系。

三、违反先合同义务的一方有过错

缔约过失责任的归责遵从过失责任原则, 因此违反先合同义务的一方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 是判断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与否的出发点。有学者认为, 缔约过失责任中所提到的过错主要是从客观上来定义的, 其过错是从违反诚实守信原则上出现的违反义务的行为。③此外,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 行为人实行了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并不能等同于其主观上存在有过失。不过, 从保护受损害人利益的角度出发, 此时宜采用过错推定的形式, 即若行为人出现违反先合同相关义务的行为, 若能够证明自己未出现过错行为, 则表明其无过错, 相反, 则可以推出其有违反行为。

四、违反先合同义务与损失之前存在因果关系

笔者认为, 这里的因果关系应当是相当因果关系。相当因果关系强调了结果发生的“或然性”, 与强调结果发生的“必然性”的必然因果关系相比, 更有利于保护受损方的信赖利益。当然, 这种“或然性”应以社会的一般认知来衡量, 即在通常情形下以一般人的常识或者经验能够认识或者预见到具有可能性, 即认为有因果关系。

摘要:我国第一次在《合同法》第42、43和58条都针对缔约过失责任展开了详细描述和规定。然而, 国家相关立法仅仅只是对缔约过失责任进行了一般规定, 规范过于原则, 且学者对缔约过失责任基本理论争议很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权利人对权利的行使。本文通过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进行分析, 对缔约过失责任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情形进行了界定。

关键词:缔约过失责任,先合同义务,信赖利益,固有利益

注释

11林景林, 卢谌.德国债法改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67.

22 王利明.合同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310.

论缔约过失责任 篇4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理论

(一) 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

缔约过失责任, 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 因为过错违反依诚实信用原则所负有的先合同义务 (1) , 导致合同不成立, 或者合同虽然成立, 但不符合法定的生效条件而被确认无效、被变更或被撤销, 从而给对方造成利益损失时所应承担的一种民事责任。

(二) 缔约过失责任的构成要件

1. 缔约当事人违反了先合同义务

违反民事义务是产生民事责任的基础, 所以违反先合同义务是产生缔约过失责任的基础。因此先合同义务存在的时间对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的开始时间有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先合同义务开始的时间, 崔建远先生认为自要约生效时开始, 终止一般认为于合同生效时终止。这里突出的是缔约当事人, 而不是指缔约一方, 因为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人有可能是缔约双方。

2. 当事人违反先合同义务具有可归责性

存在过错是承担责任的前提, 只有当事人违反先合同义务同时主观上存在过错, 这种过错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才会产生可归责性, 才有可能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3. 缔约相对人有利益损失

民事责任以损害事实为基础, 缔约过失责任的确定应以对方受到信赖利益损失为前提, 只有缔约一方因其行为而给对方当事人造成利益损失的, 才有可能产生缔约过失责任。

4. 当事人一方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与相对人所受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这种因果关系, 是一种事实上的因果关系, 即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是造成缔约上损害发生的原因, 而损害事实的产生则是违反先合同义务行为的结果。

二、我国缔约过失责任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关注缔约过失情形较多, 然而对缔约过失的损害赔偿范围及其认定规则没有明确的规定, 不仅立法上存在空白地带, 而且理论上对损害赔偿范围的意见不统一, 研究不深入, 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量的自由裁量空间。

三、我国缔约过失责任的完善措施

(一) 立法方面的完善建议

学习《德国民法典》第122条第2项规定由于意思表示错误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形, 赔偿损失有一个最大限额即不能超过合同有效时的可得利益数额。我国《合同法》第42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存在下列情形之一, 因此给对方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句话可以修改为“合同双方当事人在缔结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 因此给对方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但是对于信赖利益的赔偿不得超过因合同有效时可获得利益的数额。”第58条第二款可以修改为“在缔结合同过程中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 赔偿损失不能超过因合同有效时可获得利益数额。双方都有过错的, 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 认定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

第一, 合同相对人由于缔约过失所遭受的利益损失不应仅局限于直接损失。

所谓直接损失是指由于信赖合同能够成立和生效而支出的各种费用及利息。认为现实生活中缔约过失责任中的直接损失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 (1) 缔约合同支出的费用即缔约费用及利息, 其中涵盖邮电、文印费用, 赶赴订约地或察看标的物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2) 准备和实际履行合同所支出的各项费用及利息; (3) 由于缔约过失所致的合同无效、变更或撤销而带来的实际损失; (4) 由于缔约合同导致身体受到伤害所支出的医疗费用等合理费用。

第二, 合同相对人因此遭受的利益损失不应仅局限于信赖利益。

目前缔约过失责任制度不断发展, 很多国家不仅实现其补偿性赔偿目的, 还追求对固有利益的保护, 扩大了赔偿范围, 这和缔约过失责任的时代发展要求相一致。但是我国学者普遍否认保护固有利益, 主要是担心如果保护固有利益将会使缔约过失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界限模糊。

第三, 不应把相对人因此遭受的信赖利益损失的赔偿范围限制在履行利益内。

在缔约过程中一方当事人违反保护义务, 损害到相对人的人身权、所有权等固有利益的, 这种损失可能不仅仅是履行利益, 如果确实超过了履行利益而不能得到充分的救济, 违反民事赔偿的补偿性原则和全面赔偿原则, 依照这两个原则, 应赔偿相对人的所有损失, 所以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是实际损失而非仅指履行利益。

(三) 举证责任倒置

“谁主张, 谁举证”是民事责任的一般举证原则, 但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 合同的签订也纷繁复杂, 例如合同一方当事人没有尽到一定的保护义务, 导致相对人的利益受到损害的, 受害人举证有困难, 而对方举证却存在许多便利条件, 所以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由过错方承担缔约过失的举证责任。

结语

缔约过失责任是我国《合同法》新制定的一项法律制度, 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特点。设立缔约过失责任的主要目的是使合同风险降至最低, 保障市场交易的安全, 补充法律对因缔约行为所受损失要求对方赔偿无规定的空白, 从而保护缔约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设立该制度不仅完善了债法体系, 对于规制权利义务主体的行为, 保障交易的安全, 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且对保证合同法有效调整商品流转关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琼.《浅谈缔约过失责任》.法制与经济, 2012年7月, 总第317期, 45-46.

[2]李爽.《有关缔约过失责任赔偿范围的思考》.法制与社会, 2012年4月 (中) , 67-68.

缔约过失责任刍议 篇5

一、缔约过失责任的法理基础

缔约过失责任的法理基础如何, 德国学说、判例曾有过许多主张, 意见颇不一致。归纳言之, 可为四类, 即侵权行为说、法律行为说、法律规定说及诚实信用原则说。此四种学说, 依其次序, 代表着缔约过失责任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

1.侵权行为说。

德国民法制定后10年内, 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理论独占优势的, 是侵权行为说。该说认为, “有关损害赔偿的请求权限于合同和侵权行为的请求权, 不属于合同的请求权, 就认为属于侵权行为的请求权。

2.法律行为说。

侵权行为说式微之后, 成为判例学说上通说的, 系法律行为说, 惟其内容, 颇为分歧。以耶林为首的这派学者认为, “缔约上过失责任的法律基础是当事人后来订立的契约。”当事人于缔约之过程的磋商行为, 实已构成一种法律行为。因此, 缔约过失行为本质上应视为违反约定的“先契约义务”的违约行为。

3.法律规定说。

该说为布洛克所倡导, 他认为, 缔约上的过失行为本质是一种独立的违法行为, 而缔约上的过失责任则属违法责任中一种独立的类型, 信赖利益赔偿请求, 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特殊请求权因为缔约上的过失行为所违反的义务, 对一切人具有普遍性意义。

4.诚实信用原则说。

此说认为, 当事人双方磋商时, 本着诚实信用和相互关照的理念, 应该善尽交易上的必要注意之义务。如果当事人违反了应尽的注意义务, 造成相对人损害的, 自应负赔偿责任。该说是目前德国理论界流行的观点。

二、缔约过失责任的制度价值

现代社会, 经济生活成为生活重心之所在, 对经济生活的全面保护成为法律当然之责。一味强调契约自由, 将要约、承诺这一磋商阶段, 从契约阶段中强行割裂出来, 必然使契约法成为非动态性的法律条文。这种人为的割裂不仅没有使法律达到其应追求的目标, 而且造成法律与道德的背道而驰。这一制度的确立, 模糊了合同法与侵权行为法的界限, 使相对独立的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有了相互融通的契机,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缔约过失责任是诚实信用原则具体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是对纯以抽象的概念或者逻辑构成的法律体系的突破, 将道德义务溶入法律范畴, 以社会生活填补法律的漏洞。其价值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1.缔约过失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合同签订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草率性, 使缔约当事人能尽量重视合同签订前的准备环节, 从而为提高合同有效的成功率创造了先决条件;从另一方面来看, 客观上也避免了大量无用、无效合同的出现和蔓延, 在一定意义上节约了交易成本。这在根本上是与合同法所规定的鼓励交易原则相一致的。

2.缔约过失责任的出现, 意味着缔约当事人的任何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其代价的付出。因此, 积极促成合同成立、尽量避免合同无效是逃避缔约过失责任的有效途径, 于是, 在这种无形的利益驱动下, 合同向着有效的良性方向发展, 与当今世界各国对合同有效性追求的趋势也不谋而合。

3.缔约过失责任是对合同相对性的突破之一, 将合同当事人以外的部分人纳入其规制范围, 是合同法针对现实生活所做出的正确选择。众所周知, 依合同而产生的请求权在整个民事请求权体系中优先于其他任何请求权, 因此, 合同法对缔约过失责任的选择无疑将积极的促成合同价值的实现。

三、缔约过失责任制度在我国的适用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成为中国法律史上的一个起点, 它不仅应用了现代法学的观点, 与国际合同法精神保持了一致, 充实了我国民法领域的不足;而且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的确立更是一个光辉之处, 表明了以诚实信用作为法官手中的天平的正义理念。

1.假借订立合同, 恶意进行磋商

当事人根本没有订立合同的目的, 为了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进行磋商, 或者拖延时间的方式使对方失去订约机会, 损害对方利益, 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对此,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也作了相应规定。

2.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在订立合同的过程中, 一方当事人应如实向对方当事人告知自身的财产状况、履行能力, 如实陈述出卖标的物的缺陷或瑕疵, 以及其出卖的产品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以便缔约另一方免遭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换言之, 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要诚信。如果违反, 即产生缔约过失责任。

3.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在缔结合同的过程中, 当事人之间应依诚实信用原则以诚相待, 履行协助、照顾、保护、通知、保密等义务, 对此等先合同义务的违反, 造成对方信赖利益损失的, 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4.泄露或者不正当使用在订立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

诚然, 我国在引入缔约过失责任制度时, 试图在制度设计方面尽可能保护善意的订约当事人, 以达到法律规定的全面和实用。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这个规定相当模糊, 而且在实务中难以操作, 一则没有规定具体的损害赔偿的范围问题, 二则涉及到缔约过失责任的具体问题很难合理处理。如一酷暑天, 一人于商场内跌倒, 究竟其责任由谁来承受, 实难确认。是否进入商场就等于买了一份生命财产保险, 如何从法律的正义角度来分析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我国合同立法认为, 构成缔约过失责任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1) 当事人一方违反了先契约义务; (2) 因违反了先契约义务而致对方信赖利益损失; (3) 缔约方存在过错; (4) 缔约方行为与相对方损失间有必须的因果关系。很明显, 从上例可以看出, 运用这四个要件来分析认定商家是否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确属难事。笔者认为, 对此应做一个价值选择。当我们无法推断受损方真意表示如何时, 只能根据“弱者保护原则”, 推定当事人为合同的成立而竭尽其力。虽然有可能会损害无辜的一方, 但法律不得不在利益冲突面前做出选择。在渺小的个人利益与庞大的集团利益之间进行抉择时, 维护弱者是现代法治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得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台湾:台湾三民书局, 1980.427.

[2]傅静坤.二十世纪契约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36.

上一篇:施工图招标下一篇:情境虚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