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型游戏

2024-08-07

学科型游戏(精选10篇)

学科型游戏 篇1

众所周知,刚从幼儿园升到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还没有摆脱爱玩的天性,让他们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去的可行性是极小的。因此,为了使小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教育专家研究出了“学科型教学游戏”的方法,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学科型教学的含义

“学科”这个词相信大家一点都不陌生,因为从小到大,我们接触过很多的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是一个分类的概念。它有这样的几种含义:一是学术的分类,学科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中一门科学的分支。二是作为一种特定的知识、学问和实践的分支。如一门学术的或专业的学科。三是专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在我们了解了“学科”一词的含义后,我们就会更深入地了解一下学科型教学的含义了,当然了,这里的重点在于教学。我们所针对的是单门学科的教学,小孩子能不能从小就对数学这一科产生兴趣,并且学好这一科目,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二、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小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一年级,对传统的授课方式还是很难适应的。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教学游戏这个方法让学生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下面我们就以苏教版的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本的内容为例,来做一下详细的讲解。

1.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的目录。它共分为十二个章节。教材目录为:

(1)数一数。(2)比一比。(3)分一分。(4)认位置。(5)认数(一)。(6)认识物体。(7)分与合。(8)加法和减法。(9)统计。(10)认数(二)。(11)认识钟表。(12)加法。(13)期末复习。

从以上的教材目录中,我们可以发现教材的编排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接触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掌握一些基本的运算技能。

2.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在实际运用中,教材是怎样引导学生学习的。

以“第一章:数一数”为例。在这一章中,教材给出了一些彩色的图片,上面有一些树木,小朋友,还有气球,鸟儿和小朋友在幼儿园时经常玩的旋转椅。下面给了5幅图片,前3幅图片标明了图片上物体的数量,而后2幅图片没有标明。要求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知道该怎么数这些物体。在这里,图片上引入了小学生经常玩的游戏,并且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也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法教学生数数,在游戏的过程中让他们对数字这一基本概念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3.这部分,我们来讨论一下教学游戏在认识物体方面的作用。让我们来看一下第六章:认识物体。

在这一章中,老师拿来了各种形状的物体,有的小朋友喜欢的球体,也有他们经常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其他的各种形状的物体。小朋友都爱玩搭积木的游戏,需要的积木也有各种形状的,老师组织小朋友玩这个游戏,并且逐一向小朋友介绍这些积木块的形状,让小朋友对这些物体的形状有基本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印象,深化理解。

三、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学科型教学活动中,根据小学生接受能力的特点,设计教学游戏的方法是非常可行的。它符合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对事物的接受能力。通过他们喜欢的做游戏的方法,加深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此外,教学游戏这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变,趣味性更足。能让小学生持久的保持注意力。

在科技的不断推动下,各个行业都在向前发展,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创新,不能总是沉浸在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中。作为老师,要从小事抓起,努力抓好小学的教学模式,让小学生从小就拥有优秀的学习品格。

学科型游戏 篇2

【关键词】学科性游戏;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相关教育部门和教师越来越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改革,不断将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应用于小学教学中,实现小学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学科教学做为一个新的教学亮点,逐渐被社会认同和接受。教学理念上的创新,有利于从根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一、学科型游戏概述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影响加深,学科游戏也随之出现。学科游戏经历了行为主义观、认知建构观、情景学习观的三个阶段的发展,逐步完善。紧随其后,各样的学科游戏出现,在教学课堂中扮演中十分重要的角色。

学科游戏,通俗的说,就是将学科和游戏相结合,设计出有学科特点的益智游戏进行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1]。

学科型游戏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活跃课堂气氛,再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和技能。每一个学科型游戏的设置是有针对性的,针对课程教学中等的某一种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有目的的环节设置,有助于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

二、应用分析

目前来看,学科游戏在语文、英语等学科中的应用比较广泛,而在数学中的应用相对较少。学科型游戏在数学方面分为理论等几个方面,可是从这几个方面看,学科游戏在数学中的应用几乎没有。关于应用的学科型游戏,呈现以下应用特点。

1.学科型游戏的应用方式

应用方式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工具设施、目标对象等。在实际的小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特点,进行调整。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利用教学游戏,创设教学情境,教授新知识。在上课过程中,一般按照先巩固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在进行讲授新知识前的铺垫,开始讲授新知识,在这个期间,可以在巩固之后和预热之前,加入教学游戏环节,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利用游戏,充分打开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已学知识的巩固,提高他们的印象,给学生一个丰富自由的学习环境[2]。

2.应用原则

小学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他更偏向理性思维,不像其他学科那么天马行空。应用中,要目标明确,突出学科特点,同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借鉴其中的适合的部分。针对小学生自律性差、活泼好动的特点,老师要做好引领,带动学生共同进行学习,寓教于乐。同时教学游戏过后,要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经验,总结优势,将好的部分继续发扬。

3.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结合学科特点、学生的能力,课程的进度安排进行教学游戏的穿插。在教案设计中,做好课时的调度,和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同时也要关注新近发生的事情,积极在教案中加入新的要素,新的教学游戏,根据教学进度不断对教案作出调整。

4.教学游戏的选择

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游戏,多次试验,改进游戏中不好的部分。要明确游戏的来源,然后根据自己教学特点进行调整,同时要根据每天不同的课程安排进行不同教学游戏的选择,同时根据总的教学目标进行删减。

三、学数学科型游戏的应用策略

新课改,改的是“填鸭”式教育,该的是学生的被动教学,改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希望通过一系列的革新,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沟通,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1.转换“教师是教学主体”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的引领者,在游戏要起到引领的作用,但并不是代表教师在游戏中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游戏中实现与学生的良好沟通,收集学生对每个学科游戏的爱好程度,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让他们根据数学学科设计数学小游戏等,例如数字接龙等,把学生摆在学习方法设计的主体地位。

2.借鉴好的学科游戏经验

一方面,加强国内小学数学方面的交流,定期进行交流学习、学习经验,借鉴各自学校教学中成功的部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另一方面,国外教学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他们的课堂更加灵活多元,形式更加多样化,学科游戏也发展的比较系统完善。

四、结语

教育部门和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教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将学科型游戏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课堂的教学氛围,从根本上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贺峥嵘.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学,2011(4):101-102.

[2]刘净.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应用[J].教育基础,2013(11):265-266.

学科型游戏 篇3

喜欢玩游戏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如果将数学知识与游戏相结合, 可活跃上课的气氛, 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鲜明地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并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 调动他们进行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发他们对数学问题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大量的教学实验表明:学科型教学游戏是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的有效策略之一, 它能让学生不再感到数学学习是件烦心事、头疼事了。作为一项新型的学习方式, 学科型教学游戏已经越来越普及, 已经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现今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证明, 学科型教学游戏的应用, 可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使学生们乐在其中, 教学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基于此, 本文就如何在教学中应用学科型教学游戏展开探讨, 以期为今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学科型教学游戏相关概念

1. 学科型教学游戏的原则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 富有趣味的游戏可给他们带来欢乐, 而课文、公式背诵等乏味的学习过程给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在此种情况下, 如何使学生乐于学习已成为广大教育者当前面临的主要课题。而学科型教学游戏有机结合了学习与游戏, 使学生在玩中学习, 通过将数学知识加入游戏过程中, 给学习增添了许多的乐趣, 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学生的学习技能、情商等方面均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2. 学科型教学游戏具备的特征

学科型教学游戏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其一, 教育性, 教学游戏设计的本意便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其二, 趣味性, 应用教学游戏的目的之一便是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知识, 调动其积极性, 因而游戏必须富有趣味性;其三, 拓展性, 当前, 学科型教学游戏处于发展阶段, 存在比较大的进步空间。此外, 在游戏过程中, 学生也可找出教学游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学科型教学游戏分析

1. 学科型教学游戏的具体应用

目前, 学科型教学游戏依旧保留了传统游戏闯关理念等特点, 教师可选择竞争、合作闯关等众多模式。在设计教学游戏时, 教师可分为多个关卡, 学生只有通过了上一个关卡方可进行下一关操作。此外, 也可利用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将闯关的概念传递给学生。例如, 在学习“乘法口诀”这一课时, 可开展竞争模式的游戏, 教师通过《龟兔赛跑》这一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 让学生分别扮演小兔子和小乌龟这两个角色, 教师报出乘法问题, 两个角色进行抢答或依次答题, 只有回答正确的同学才可前进一格, 回答错误便要后退一格, 先达到终点的学生获胜。此外, 教师也可利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 开展合作模式的游戏, 只有小组四人全部答对教师给出的乘法问题, 该组才能进入下一关进行答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学科型教学游戏, 应设计出多种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游戏任务, 并严格遵循游戏与教学有机结合的原则来选配学生的游戏角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还应制订出合理、公平的奖惩制度, 由学生与教师一起拟定详细的奖惩措施。例如, 对于获胜的学生, 教师可以记表扬一次或发放学习文具等, 并在期末的总结会上以此为依据, 将学生划分为表现优秀、良好、加油等层次。制订的奖惩措施应能够吸引学生, 并严格执行。

2. 有机结合数学知识与游戏

为有效锻炼小学生的观察、反应、记忆及创新能力, 教师需要有机结合小学数学内容与学科型教学游戏。在游戏开展过程中, 教师应全面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含量与认知水平, 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积极探究, 锻炼其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 培养严谨、科学的态度, 进而获得成就感。例如, 在讲授“分数加法和减法”这一课时, 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并为每组学生设置一定数量的分数题目, 例如列出的分数是不是真分数, 以上两个分数的和或差是多少等, 让每组的一位学生回答一题, 只有回答正确后, 下一个学生才可继续答题。通过这一游戏, 学生实现了自身知识的分享, 在加快其数学知识储备的同时, 强化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切身地感受到了团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设计学科型教学游戏时, 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让学生以数学角度来看待游戏, 树立起游戏有益于学习进步的理念。

3. 应用学科型教学游戏应注意的事项

在应用学科型教学游戏时, 教师首要注意的一点便是确定游戏的目标, 并根据既定的进度来开展游戏。只有将数学知识加入教学游戏当中, 才能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进而实现教学目标。其二, 必须以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依据来设计游戏的形式、内容及奖励方案等。其三, 教师对教学游戏的娱乐程度必须具备充分的把握。将学习娱乐化为学科型教学游戏的重要目标, 因而娱乐性的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娱乐性过高, 那么学生的注意力便会被娱乐所吸引, 失去应有的教育价值;而娱乐性过低的话, 难以将小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起来, 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 游戏使用者应定期反馈教学游戏的效果, 教师也应当指导学生对学科型教学游戏形成正确的认识, 及时提出并改正发现的问题, 从而促进使用效率的提升。

四、结语

学科型游戏 篇4

关键词:学科型;教学游戏;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一、学科型教学游戏的原则

学科型教学游戏抓住了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将游戏结合到数学教学中,以玩游戏的方式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将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和算术变得有趣起来,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轻松和好玩的游戏模式还能给学生带来欢乐和激情,缓解了学生对数学教学的压力。

二、学科型教学游戏的特点

教育性、趣味性、拓展性是学科型教学游戏的特点。教育性是指专门针对教学而设计的有教学目标的游戏。趣味性是指将枯燥的学习变得有乐趣,是必不可少的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数学教学,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种新型教学游戏的发展改进空间比较强,因而它具有一定的拓展性。

三、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保留传统游戏的特点的同时,学科型教学游戏将传统的游戏结合到教学中去,分为若干个模式和关卡,让学生分组分工相互合作去完成不同的任务。游戏模式又可分为合作闯关模式和竞争模式,然后开设多个关卡,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进行知识解答,只有解答正确通关以后才能进入下一关,胜出的小组获得相应的奖励和表扬,这样的游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团队荣誉感,提高学生学习乐趣,当然老师的奖惩制度必须要能足够吸引学生,且要按要求去执行。

四、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应用中的内容结合

在数学教学中加入游戏成分,将学科型的教学游戏和课本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加强记忆力,提高学生对新事物的洞察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老师要鼓励学生去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培养细心认真的心态,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收获,从而获得胜利的成就感。

比如,在奇数和偶数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设置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闯关回答,回答正确的进入下一关卡,这样不仅增强了小组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分享,增加知识学习,提高学习乐趣,体会到什么是团队精神,感受到团结的力量。

五、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首先教师一定要明确制度目标,严格按照制度来进行游戏,使游戏和学习真正地结合起来,而不是游戏起来忘记了学习的存在,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使学生学到知识,达到学科型教学游戏的目的。

2.设置的游戏类型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和数学课程的特点,奖励的制度也要能足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3.需要严格掌握游戏尺度。将数学学习游戏化,要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参与性和乐趣。但是娱乐性不能太高,太高的话就会让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游戏所吸引,达不到学习的目的,也就失去了学科型教学游戏的意义。

4.老师要在开展学科型教学游戏的时候经常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看齐,及时提出和改正问题,让学生少走弯路,真正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

学科型教学游戏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和教育资源,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乐趣,将游戏和学习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当然它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使之能够更加完美地和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不断创新,真正成为一个提高教育效率的新型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贺峥嵘.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王小茹.学科型教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4(34):98.

[3]吕晴晴.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学科育人呼唤发现型、创造型教师 篇5

一、不断提高在学科知识中发现育人元素的能力

学科与育人,其实是一对矛盾。在中小学,学科是指各门文化课,而育人则是指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学科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而育人的核心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可以通过口授、训练等方式直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却只能通过知识或技能的教学、创设情境乃至于个人的魅力等间接的方式来影响学生的态度或价值观。因而,学科教师必须学会寻找或发现能达成育人目标的元素。由此可见,解决学科与育人这对矛盾需要教师的高度智慧和不懈努力,而发现的能力正是教师智慧和努力的具体表现。

发现的能力,意味着教师对学科知识所包含的育人元素独具慧眼,这种能力,说到底还是源于学科教师对相关学科所包含的育人元素及其内容的专业敏锐性。而在现实中,有些教师由于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还未达到专业化的水平,因而,也就不善于发现学科中的育人元素。于是,课堂上就容易出现“指鹿为马”、牵强附会,甚至无中生有的笑话。就像一个拙劣的画家,“画虎不成反类犬”,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教师会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

又如,有位英语教师在教学西方“圣诞节”这节课时,由于缺乏圣诞节的由来及其庆祝的过程、价值或意义等方面的知识,她就节外生枝,扯了一大通中国春节的内容。其结果是,学生既没有从西方圣诞节中得到什么知识,也没有从中国春节中受到什么教育。殊不知,东西方文化中都有一些普世的价值观,如尊重传统、民族精神、文化认同、家庭观念、团结友爱等,教师只需把诸如此类的价值观发掘出来,让学生自主地理解和辨别便可。学科中的育人元素往往镶嵌在相关知识之中,它需要学科教师认真加以研究、挖掘并准确地表达。就像艺人雕玉,必须遵循玉石已有的纹路和特征,才能决定如何对玉石进行切磋琢磨。

再如,对于“内分泌系统中学习的传递和调节”这一内容,以往教师在讲到“肾上腺素”的特点和功能时,只着眼于知识点“激素”的落实,对于生命教育只是一笔带过。可是,徐向东老师却发现,将具体的激素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成为很好的生命教育题材,可以教育学生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众所周知,当我们遭遇危急情况时,会产生比平时大得多的力气,这与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有关,因为肾上腺素的作用可以使机体产生比较大的能量,产生应急反应以激发人的潜力,从而逃避危险,渡过难关。但是,当我们与别人发生矛盾时,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也会增加,如果这时候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后果:“我只是轻轻地推了他一下,他却摔得那么重”,或是“当一个人摔门而去时,他不会意识到身后的门会发出如此大的声响”,甚至还可能出现一些更为严重的后果。这一发现性的学科教学改变了以往重知识轻育人的状况,对学生的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而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独特的育人元素及其内容,这需要学科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从而有所发现和挖掘。

二、不断增强在学科教学中创新育人途径的能力

学科育人就是要打破学科与育人之间相互封闭或背离的状态,使两者相映成趣又相得益彰,从而创生新质。这也就要求学科教师具有创新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即发明新方法或做出新成绩的能力,决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创新能力既不能凭空得到,也不必另起炉灶,而是学科专业能力的厚积而薄发,是学科教学驾轻就熟的自然表现。我们经常会看到,那些学科教学的内行在教授文化课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找不到一个育人的字眼,但字字句句、举手投足都饱含着育人的威力和魄力。相反,假如一个教师学科教学是穷于应付,那么,育人肯定也是力不从心的。所以,学科育人的能手一定是纵横捭阖、运筹帷幄的创新型教师。

例如,小学语文第六册《荒芜的花园》一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贝尔太太美丽的花园吸引了许多游人前来玩耍,他们在花园里忘乎所以地嬉戏,从早到晚。受到影响的贝尔太太生气了,于是,她挂起一块牌子:私家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可是,游人还是成群结队地前来,无奈,贝尔太太换上了新牌子:园内有毒蛇!这一招果然奏效,再也没人前来光顾她的花园了。然而,几年后,贝尔太太美丽的花园真的成了毒蛇横行的荒芜之地。贝尔太太开始怀念起以前嬉闹的游人了。对于这篇课文,按照《教学参考》,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上,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分享,了解到只有分享才会带来快乐。但是,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效果却是大相径庭。

教师A在讲解了课文后,教学目标也就算达成了。接着,教师自问自答:“同学们,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就是要学会分享。现在,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没有学生答理,就等于没有问题了。

教师B:先让学生谈谈对于课文的看法。于是,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谈论了起来。学生A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和生词,知道了‘荒芜’的含义,就是没有生机、荒凉、杂草丛生的意思。课文中的贝尔太太由于自私,不仅让自己原来美丽的花园荒芜了,自己心灵的花园也变得荒芜了。”学生B说:“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拥有一座美丽的花园,如果我们愿意让别人在那里种植快乐,自己也会快乐。”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也就达到了《教学参考》的要求。但是,教师B还不满足,她相信,学生们的思路才刚刚被打开,精彩还要继续。果不其然,又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大声地说:“我有不同意见!那些游人也不应该毫无顾忌地跑到贝尔太太的花园里通宵达旦地闹腾,贝尔太太年纪毕竟大了,需要休息啊!”这个学生的话语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手一个接一个地举了起来,有人表示同意,有人表示不同意,还有人居中调和,比如有个学生就说:“花园是贝尔太太的私人财产,她有权决定开放还是不开放。不过,我们倒可以向她建议,再换一块牌子,上面标明开放的时间。这样,就既可以保证她老人家的休息,也能够让游客观赏她的花园了。”

这哪里还是一堂普通的语文课,简直就是一场关于贝尔太太花园开放的“听证会”!学生们在表达对博爱、公平、正义等美好品德的理解和赞赏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当代社会公民的意识、责任心以及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教师的讲堂变成了学生的讲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已远远超越了《教学参考》的标准和要求。

创新型教师不是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课本成为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品德的蓝本。

学科育人,对于每个真心实意地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既是时时面对的矛盾,也是孜孜追求的目标。毋庸讳言,目前中小学教育在急功近利的思潮支配下、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学科教学没有能够很好地达成育人的目标,且已经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后果,其中就包括向大专院校输送“高分低能”乃至“品德低下”的毕业生。近年来,在多所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发生的高智商、高学历学生的伤害事件,以血淋淋的事实向人们表明:学科教学假如偏离了育人的轨道,那么一个学生书读得越多就可能越危险,学科教学甚至可能充当一些为非作歹者的帮凶。知名教授叶澜多年前就已指出,实施学科育人,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方向。

学科型游戏 篇6

教育的目的是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与游戏有着密切联系, 两者既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教育领域资深学者石中英教授[1]指出游戏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学中学生不喜欢学习和教师不喜欢教学的主要原因就是教育游戏的缺少。

信息技术课是广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原因之一就是上课时能玩游戏, 但这个现象是教师不愿意看到的, 很多教师采取各种手段禁止学生玩游戏, 但未收到理想效果。鉴于教育游戏的重要作用, 笔者认为完全禁止学生玩游戏是不正确的, 而应把适合的教育游戏引入教学中, 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学习知识。

1 教育游戏定义

广义上讲教育游戏是在教育中使用的游戏, 它能让学生处于自由的气氛中, 让其在快乐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教学内容, 轻松学会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教师应该在游戏教学理论指导下, 根据学习者的身心特征, 对教学活动、情境、工具等进行设计, 尽最大努力实现教学与游戏的完美结合, 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发掘学生学习潜力。

2 教育游戏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教育游戏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4点: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有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考虑、分析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运用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2) 凝聚学生学习动力。教师把游戏引进课堂, 使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快乐, 这样就有了学习动力; (3) 促进学生操作技能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通过有效地操作电脑实现想要的效果, 教育游戏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最佳方法; (4) 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信息技术课中, 运用教育游戏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更是为学生学习和知识的运用创造情境。

3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应用教育游戏存在的问题

教育游戏在教学中有很多优点, 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如下:

(1) 游戏的娱乐性太强, 教育性稍弱。在实际课堂中, 能运用到教学中的游戏并不太多, 而且大部分游戏软件的娱乐性非常强, 无法起到教育作用。教学游戏的设计者为了增强游戏的艺术性、欣赏性和吸引力, 增加了很多其它元素, 这就必定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如果直接使用的话, 学生可能会沉溺于游戏中, 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

(2) 教师运用游戏进行教学的兴趣不大, 而且能力欠缺。教师们认可教育游戏有利于学生学习, 但在实际教学时, 却发现学生通常过分关注了游戏, 对学习内容失去了兴趣。由于课堂气氛过于活跃, 造成对学生和教学速度都难以控制的局面, 无法达到目标要求。

(3) 家长不理解教育游戏, 不太赞同教学中运用游戏。一些家长认为教学过程是严肃的, 只有教师教学生学才是正确的方式, 而且怕孩子沉迷于游戏中。教师们运用教育游戏进行教学取得的效果也难让家长满意, 加深了其对教育游戏的误解, 导致家长对教育游戏的排斥。

4 问题解决策略

4.1 完善教育游戏设计, 同时注重娱乐性和教育性

(1) 设计典型的游戏教学软件。设计出来的教育游戏要能配合教学内容且典型, 使学生通过玩游戏, 既能学会基本知识, 又能提高相应能力[3]。由于大多数游戏软件是由开发商开发的, 所以要加强对开发者教学理论的指导, 提高教育游戏的整体水平和教育功能。

(2) 优化开发人员组成, 寻求团队合作。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教育游戏大多从网上下载, 由于能力所限, 教师们并不能开发出自己想要的游戏软件。因此, 教育游戏的开发者不能仅限于软件开发商, 应该让专业开发商、心理学家、教师甚至包括学生与家长一起参与, 这样制作出来的游戏才能达到最好效果。

(3) 教育游戏要符合学生日常经验。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学习知识要在特定情境中根据自己的理解, 形成自己的知识[4]。因此, 教育游戏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仅能掌握知识, 还能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教师应主动改变观念, 提升自己能力

要通过培训改变教师对教育游戏的认识, 让教师从内心中愿意采用教育游戏教学。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应认真学习相关教学理论, 了解最新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正确地使用游戏, 根据不同课程内容安排不同的游戏,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4.3 教师应做好教育游戏的选择与应用工作

(1) 指导学生合理对待学习和游戏。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与游戏的关系, 游戏只是一种手段, 学习才是目的, 不能让游戏取代了学习[5]。在课堂中教师要监控和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随时提醒学生学习重点, 不能让其沉迷于游戏中而忘记了学习任务。

(2) 准确掌握教学内容与游戏的关系。若要采用教育游戏教学, 先要分析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引入游戏, 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点来分析哪些适合用游戏, 哪些不适合。选择教育游戏时, 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 根据学生不同水平, 选择不同游戏进行教学[6]。最后还要认真检查教育游戏中知识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准确性。

(3) 提前做好教学设计。教育游戏是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 教师采用教育游戏教学时要对课堂进行设计, 比如哪个时间使用游戏, 游戏时间是多少, 怎么使用游戏等, 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并达到想要的效果。

4.4 学校要经常和家长交流, 改变家长观念

家长由于受到很多学生沉溺于游戏中, 不能正常完成学业消息的影响, 对学生上课时玩游戏和教师运用游戏教学存在很多担忧和排斥。学校应经常与家长进行交流, 不仅让家长了解教师如何运用教育游戏进行教学, 而且可以联合家长对学生放学后的活动进行监督, 控制学生的游戏时间和游戏内容, 在此过程中让家长慢慢接受教育游戏。

5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应用教育游戏案例

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不太直观, 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抽象, 也不容易记忆。对于这样的知识, 运用教育游戏进行教学能方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例如, 在“电脑基本知识”内容的学习中, 教师备课时可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利用flash制作一些小游戏, 如: (1) “连连看”。在该游戏中, 学生必须正确连接计算机硬件的图片和名称才能过关; (2) “找找看”。学生要找出图片中硬件标注错误的地方并指出来才能过关; (3) “答答看”。把有关计算机硬件的知识设置成选择题和判断题, 学生如果答对, 出现“好样的”语音提醒;如果答错, 则出现“继续努力”的语音提醒, 以激发学生好胜心。

正式上课时, 教师先让学生试玩以上3个游戏。由于还没有学习教学内容, 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困难和问题。在游戏难以进行下去时, 再开始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 讲授结束后让学生第二次进行游戏。此次游戏中会出现一个“帮助”, 学生在过程中若有不懂的地方, 点击“帮助”后会出现写有相应知识点的小卡片, 从而可以对没有学会或不太熟悉的内容做进一步学习。

整个教学过程为: (1) 课前准备游戏。教师课前在互联网上寻找或让专业人士帮忙制作需要的游戏; (2) 课上引入游戏。学生上课时先玩游戏, 但由于遇到问题导致游戏难以进行下去, 从而刺激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3) 讲解课本内容。教师开始讲解教学内容, 这时学生对知识已经充满渴望, 听讲也变得认真起来; (4) 再次进行游戏。教师讲解完知识后, 让学生再次回到游戏中, 运用刚学到的知识去取得游戏的成功, 并弥补没学会的知识; (5) 总结。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最后进行总结, 加深学生记忆。

通过这种方式教学,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将更加准确清晰, 知识巩固的效率也大大提高。因此, 该游戏很受学生欢迎, 一致希望教师在讲解抽象知识时能多使用这种游戏。

6 结语

教育游戏是教育信息化时代被引入课堂的一种全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使用教育游戏是把快乐赋予学习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让学生快乐自愿地学习。教育游戏的运用是否成功, 主要看能否对学生学习产生帮助。因此, 要不断深入认识教育游戏, 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并不断总结使用教育游戏的经验, 摸索出新的适合使用教育游戏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参考文献

[1]王红艳.信息技术课中的游戏教学策略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 (8) .

[2]梁君利, 叶名贤.高中信息技术游戏教学模式的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 (18) .

[3]杨瑜, 刘庆圣.教育游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软件导刊, 2011 (11) .

[4]曹熙斌, 杨方琦.教育游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11) .

[5]张景川.游戏教学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 2011 (11) .

论高职护理专业跨学科型师资培养 篇7

跨学科是指由不同学科互相渗透、彼此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20世纪后半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特征加强, 出现了跨学科的趋势。

1970年9月7日, 一个以“跨学科”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法国尼斯大学召开, 该会对跨学科研究、跨学科教育问题作了系统、全面的探讨, 会后出版了文集《跨学科学——大学中的教学和研究问题》, 标志着对跨学科的研究正式确立。跨学科教学符合“知识传授、知识创新、知识物化为一体”的现代高职教育的职能观, 符合以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相统一为核心的现代高职教育人才观的时代要求。同时, 跨学科课程的开设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覆盖面, 为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交叉提供了便利, 不仅可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复合的知识结构, 而且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创造、创新与创业的资本。因此, 跨学科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一个众望所归的潮流。

高职教育跨学科教学必要性

高职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类型, 既有别于“学科研究型”的高等教育, 也有别于“能力本位型”的中职教育, 兼有高等性、职业性与社会性等综合化特性。高职院校的专业是根据劳动力市场对从事各种社会职业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 培养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不仅如此, 随着社会对新技术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 他们所从事的专业相关知识的综合性也越来越强。

跨学科教学通过不同学科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技能的纵横、交叉融合, 通过各科知识中专业技能的渗透作用, 赋予松散、独立课程以更多的专业方向, 在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 也改变了以往高职教育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学科型课程设置模式, 增添了课程设置的职业导向性。因此, 跨学科教学以其特有的知识综合性和可拓展性, 架起了高职教育与综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之间的桥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跨学科教学已逐渐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 目前已有许多高职院校参与了跨学科教学研究。我校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特点, 已经开展了包括《康复体育》、《护患纠纷与法》、《实用医护写作》、《免疫、病原生物与传染病护理》、《护理药物学实训教程 (案例式) 》、《护理物理学》、《医护英语实训教程》等跨学科教学。通过跨学科教学, 加强了基础、专业、技能之间的对接, 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认知平台。随着大学科观念的形成以及跨学科课程的开设, 跨学科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

跨学科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计”。跨学科教学的关键是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跨学科教学主要形式是不同学科教师的协同教学或互助教学, 如密歇根大学的跨学科协同教学模式, 即由来自多个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 共同设计、同堂讲授跨学科课程, 同一团队的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运用等多个方面互相支持、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使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但跨学科协同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 包括管理体制及部门协调困难、师资组合困难、教学场地选择困难、教学时间安排困难、学时及学分分配困难、教学责任归属困难等。而且, 跨学科教学主要通过讲座形式由多位教师协同完成, 很难作为正规课堂教学予以规范化。此外, 高职跨学科教育更受到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学习能力的有限性以及教师资源有限性等制约。

当前,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仍然存在整体素质偏低, 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技能不高等问题, 难以满足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所以, 建设一支集跨学科理论、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对于高职跨学科教育的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我国跨学科研究学者金吾伦认为, 人类不可奢望存在大一统的理论来全面科学地说明世界万物, 甚至对于某一具体的现象、过程等也不太可能存在全能的理论。

因此, 高职护理专业跨学科师资建设的目的并不是形成一支通科教师队伍, 也不是盲目追求教师什么都学、什么都懂、什么都会, 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形成起始于跨学科课程开发, 实践于跨学科教学过程, 发展于跨学科学习, 是基于“需要、必要、可行、实用”基础上的教师能力的纵向升华, 是在以护理能力为本位基础上对文化基础课程与相关护理专业课程进行知识技能拓展的一种跨学科整合过程。比如, 《康复体育》课程的开发, 赋予了体育康复应用的价值, 《免疫、病原生物与传染病护理》、《护患纠纷与法》等课程的开发体现出相关联课程间的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等。由此可见, 高职护理专业跨学科教学并非纯粹的课程组合教学, 也不是课程间的泛泛综合, 而是对护理能力项目的一种分层整合。同时, 并非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形成跨学科整合课程, 跨学科教学还应包括跨学科内容和跨学科实践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学等。因此, 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除了针对特定的跨学科整合课程外, 还必须具备多元化和前瞻性等特点, 为课程教学与临床应用以及学生综合护理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师资教学平台, 真正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跨学科师资队伍。

多元化跨学科型师资的培养模式

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将围绕教师跨学科教育意识养成以及跨学科能力形成两个方面进行。

教师跨学科教育意识的养成教育意识是指教育者基于教学对象的发展要求以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素养和责任的规定在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认识, 是主动将外在职业要求与自身结合起来产生的主体体验, 是对职业的认识、认同并付诸行为实践的过程, 因此, 跨学科教育意识的养成是培养高素质跨学科型师资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因此, 无论文化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教学, 均应体现出课程内容的职业应用价值。就业导向性是文化、基础、专业的连接纽带, 也是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纽带。教师跨学科教育意识的养成应在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 强化跨学科教育必要性认识, 并在参与跨学科课程开发、跨学科教学实践等活动中使跨学科教学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兴趣和需要, 从而形成教师自觉有效的跨学科教学行为。

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形成跨学科教学既可以实现课程的设计和建设、课程的内容和扩展、课时的安排、课程的考核和监督、教材的编写和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及物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同时又可以有效形成理论与实践师资、院校师资以及人文与专业课师资的三大组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专业课与非专业课教师共同备课、相互听课、校内外培训以及临床实践等多元化培养方式进行。一支集跨学科理论、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师, 关键是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 基于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原则, 高职教学应更注重专业技能在各课程中的渗透。因此, 重视教师跨学科能力的培养, 建设一支集跨学科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跨学科师资队伍将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师资队伍素质是关乎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在剖析跨学科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设一支集跨学科理论、技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师资队伍的师资培养方案, 旨在为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提供优质师资保证。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跨学科,师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仲林, 张淑林.中外“跨学科学”研究进展评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 (9) :5-8.

[2]邱士刚.关于大学跨学科教育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6 (1) :78-82.

[3]程祖德.跨学科整合是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J].航海教育研究, 2005, (2) :20-22.

[4]金吾伦.跨学科研究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

[5]贾晓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9) :29-30.

[6]李晴.就业导向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6, 25 (5) :316-318.

[7]肖彬, 邓晓蕾, 任浩.解读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四种理论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8, 31 (4) :19-21.

学科型游戏 篇8

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推进小班整体改革, 潜心打造班会课, 聚焦学科精品课型, 追求卓越课堂,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才是巴川中学的发展的方向和生命线, 并将此写入了学校的第二个五年规划并组织实施。

一、课题的提出

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学生明天的成功, 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未来生活和事业中所需要的能力, 应该成为我们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启示我们:课程内容的改革, 强调与现实生活实际的联系;课程评价的改革, 凸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学习方式的转变, 成功智力理论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提供了理论支持。课堂模式的打造, 问题教学理论、课型理论提供了具体的依据。基于此, 我校率先在初中学校进行学科课堂课型模式的大胆尝试, 由有效课堂向高效课堂深入推进, 力求实现卓越课堂。于是确立了“立足高效, 追求卓越——学科课堂课型模式研究”的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内, 新课程改革的支撑理论, 正在以教学模式研究的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柳斌、周明星、张伯清主编的《创新教育模式全书》对教学模式作了全面阐述, 强调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普遍认同合作互动、师生和谐平等关系对主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同时, 体现出教育模式的发展具有以下趋势: (1) 重视增强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2) 普遍赞成“引导”学生去学,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 引导学习去合作学习; (4) 强调教师的“价值引领”和学生的“自主构建”。在学校实践操作层面上, 山东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江苏洋思的“先学后教”模式, 异军突起, 在坚定地实现由“关注教”向“关注学”的转变中, 成为使用“教学模式重建”策略实现学校深度变革的典范。

在国外, 美国提出“要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认为学校就是要提供一种外部刺激因素, 能够有效地运用环境, 使对事物的摸索以一种最容易和最经常的方式发生。体现的理念是把学生作为接受者的文化转变为学生作为探索者的文化。澳大利亚提出“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首先是创造,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对我们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理论依据

(一) 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所谓成功智力是用以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 它能导致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是对个体现实生活真正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斯腾伯格认为, 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关键方面。成功是通过分析、创造和实践三方面智力的平衡获得的, 其中分析性智力是进行分析、评价、判断或比较和对照的能力, 也是传统智力测验测量的能力, 创造性智力是面对新任务、新情境产生新观念的能力, 实践性智力是把经验应用于适应、塑造和选择环境的能力。成功智力理论启示我们:发展学生的成功智力, 重视个性化教育。这就为当今课程内容改革凸显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 “自主问题教学模式”理论

所谓“自主问题教学模式”, 是指在创新学习、自主学习、问题教学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在自主学习和问题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以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为起点, 以自主学习中生成的主问题为中心, 组织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在积极探究, 主动发现, 寻求问题解决方法达成问题解决过程中, 主动、快乐、科学地建构知识和形成能力的相对稳定而又简明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结构。

(三) 课型理论

课堂教学的课型泛指课的类型或模型, 是课堂教学最具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教学过程结构是课型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 特定的课型必然有特定的教学过程结构。通过对课型的研究, 有助于教师更好的掌握各种类型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规律, 提高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

四、实施措施

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卓越课堂纵深推进

(一) 推进小班教育整体改革, 引领学校发展方向

我校的小班教育模式是综合的整体的改革实验, 其核心做法是:在缩小班额 (每班30人) 的基础上, 全面实施“整合课程”、“改革课堂”、“创新评价”三大改革, 以焕发学生主体意识、张扬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1. 整合课程。

(1) 调整必修课:优化、调整现行必修的音乐、美术、体育学科的课程, 一天一节体育课, 并打破原建制班级授课的形式, 实行分类走班上课, 每个学科都有4个项目班, 如音乐有吉他、合唱、舞蹈、器乐;体育有篮球、兵乓、体育舞蹈、素质拓展;美术有书法篆刻、素描、手工制作、书法, 每个项目都在不断完善自己的校本课程方案, 努力将普及与特长培养融为一体, 深受学生及家长欢迎。 (2) 增设选修课程: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现有师资条件, 增设选修课程, 分两个层次开设:一是人人都参与的限定选修5门:人防教育、科技教育、经典阅读、心理健康教育、英语口语。二是部分学生参与的自主选修7门:生活化作文、演讲与主持、毛笔书法、趣味象棋、趣味围棋、太极、龙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 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 (3) 开设拓展课:走进巴川中学厨房、开心农场, 走进社区, 亲近大自然。 (4) 挖掘隐性课程:每个班都在学生全面参与、合作探究中自主设计了各具特色的班训、班徽、班歌等文化符号, 并在过程中逐步形成班级文化, 对增强班级自主管理和凝聚力建设起到了非常突出的效果。

2. 改革课堂。

小班经过五年的研究和探索, 以“学案导学”为突破口,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 初步形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沉淀提升”为核心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 较好地实现了课堂的“六多”, 即学生发言的人数多、动手的时间多、合作的机会多、接受的个别辅导多、获取的反馈信息多、得到的认可和欣赏多。

3. 创新评价。

丰富评价体系, 变一张成绩单为《成长报告》, 做到了三个结合:终结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师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其具体内容包括:综合素质评价概述、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必修课成绩、选修课成绩、体质检测报告、学期成果汇总、评星颁奖词和成长建议。

(二) 潜心打造班会课, 找到开启学生“动力系统的钥匙”

课堂教学要高效卓越, 学生的思想认识很重要;要解决学生思想问题, 德育的阵地建设很重要。班会课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无论课时怎么调整, 中小学每周一节的班会课必不可少, 但是班会课长期处于有表无课、有课无主题、缺教材、缺素材的状态, 空洞、贫乏的说教怎能启迪学生的思想?怎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近年来, 我们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 组织全校百余名班主任广泛研讨, 在在全国班主任学术委员会专家指导下, 对三年的班会主题分年级、分学月、分课时进行了规划。一方面组织全校一百二十九位班主任分类充实德育素材、不断完善主题班会资源包;另一方面采用教研会、集体备课、上示范课等方式形成有效的主题班会基本模型, 并坚持期期进行全校性主题班会大赛树标准, 现已自主编辑出版了《闻道巴川》主题班会课教材, 为提高班会课的有效性、增强德育实效性提供了物质保障, 深受一线教师和家长的好评。

(三) 着力构建学科精品课型, 全面提高学科课堂教学高效率

我们认为, 因为学科不同、年段不同, 各学科要按统一的一种模式进行教学是欠科学的;但是, 同一学科的课堂有效教学是有标准的。因此, 我们一直致力于构建适合巴川中学校本的高效课堂模型, 其基本路径是“着力构建学科精品课型”, 做法如下:1.各学科按照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等进行课型、课例归类;2.以身边优秀教师的典型课例为基础, 反复提炼共性和规律性的操作模块并形成课型雏形;3.再实践、再调整, 形成比较成熟的课型;4.本学科组推广, 并在推广中根据班情适度优化。每种课型、课例都有本学科教师一致认可的流程、环节及其详细的文本解读, 有的学科在一些课型中还提出了一定的模式。

目前, 我们已构建了46个课型, 收集了100个课例。如语文学科的课型有:文言文教学课、阅读教学课 (其中包括了各种文体的阅读教学课) 、作文教学课、复习课、讲评课等。比如文言文教学课的“六环节一中心”模式, “六环节”是指:“课前导入—朗读正音—读译文意—精读理解—拓展延伸—朗读背诵”;“一中心”是指:“朗读为中心”。如数学预习课提出“五步三化”模式, “五步”是指:“引入”、“粗读”、“精读”、“评价”、“反思”。“三化”是指:“预习内容问题化, 探究内容具体化, 预习成果定量化。”以及数学例题、习题“九节.八步.循环”法等课型模式。

这些课型的操作性、实效性都很强, 同伴间一看就懂、一做就会,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教师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课堂改革初见成效

1.小班整体改革效果明显, 从2007年开始办起第一个班, 到现在已有20个班的规模, 深受学生、家长欢迎。

2.课型模式的打造使教师整体成长加快, 新教师的成长尤为突出, 在上个年度举行的全市英语、数学、生物、地理优质课大赛中, 我校教师均以全县第一名代表铜梁参加全市比赛, 且均获得市一等奖, 其中参赛的地理老师就是一位才工作两年的新教师。

3.课堂教学的效率明显提高, 学生综合素养明显提升, 本年度获国家级已达89人次, 并以优异成绩获得全市中考十二连冠。

4.在生源急剧萎缩的背景下, 巴川中学办学规模一年一个台阶, 成为越来越多小学毕业学生及其家长的首选。

5.市内外学校专家同行、教育行政主管官员相继走进巴川中学参观考察, 走进巴川课堂观摩学习。

总之, 在全面推进“卓越课堂”的活动中, 巴川中学认真研究和实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各学科老师用智慧设计课堂, 使其精彩纷呈, 学生积极参与, 获取知识的效率普遍提高, 教学效果提升明显。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

1.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不强。第一次尝试课型研究, 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显得力不从心, 还需要加强学习, 同时还要合理规划时间, 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资料, 积累教育资源, 总结研究成果。

2.对课型研究过程中的指导不足。学校需要教师教育科研骨干梯队, 壮大科研队伍的力量, 提升科研队伍整体素养, 以便进行有效指导。

3.课堂评价机制的建立问题。智慧课堂和常规课堂的界限还须明确, 课堂评价的多元化还要讨论。如课堂的外在评价和内在评价的关系问题, 即时评价和远时评价的关系问题, 工具性评价和人文性评价的协调问题等。

4.阶段性的课题成果形成后, 还缺乏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 学校应迅速建立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机制。

参考文献

[1]R.J.斯腾伯格著, 吴国宏、钱文译, 《成功智力》[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欧阳芬, 彭保荣, 高在宏《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课型》[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年.

[3]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学科型游戏 篇9

关键词: 学科型教学游戏;小学数学教学

儿童都是喜欢玩游戏的,如果能够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加入数学知识,就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样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作用,有其不同的侧重点,教师要根据数学的不同知识制定不同的游戏,以使得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获取最多。学科型的教学游戏在我国的教学领域还比较狭窄,它的能够培养游戏者的智力、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一、学科型教学游戏的主要特征

学科型教学游戏首先要提及的便是教育性,这是学科型游戏的主要目标,所有的游戏都要围绕着它来进行。失去了教育性,学科型游戏就会失去它原本的含义,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科型游戏通过确定学习的内容,指明学习的目标来确认游戏的内容。小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被游戏引导着去学习。教师在与学生的游戏过程中,要将教育的目的放在第一位。其次,便是游戏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这个特性就是它的娱乐性。游戏本身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够给小学生带来欢乐与兴趣。如何将这个过程变得又快乐有能学到很多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要利用一些技巧,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有效利用学科型教学游戏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有效利用学科型教学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由于在游戏的过程中,往往加入了一些数学知识,所以小学生为了赢得游戏,就必须要用数学的思维积极思考问题,细心去观察一些数学中的问题、现象,从而获取规律,再加上自己的整理得到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小学生遇到事情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并不断增长学生的学习能力。除此之外,因为有一些游戏可能需要同学之间的合作才能完成,所以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会互帮互助。

三、应用学科型教学游戏的策略

1.先确定教学目标。如果没有教学目标,在一些游戏中往往会使得学生一心只顾着去玩,而忘记了要学习,这样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所以无论是在游戏设计的过程中,还是在学生的游戏中,都要注意时刻朝着教学目标前行,不能被忽视。让游戏与具体的数学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才使得小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比较深刻,不容易被遗忘,并且与传统教学来比较,能使学生能够非常乐意地去学习。

2.要注意把握娱乐的尺度。虽然学科型游戏的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娱乐性,但是娱乐性也要把握尺度,否则学生在游戏当中会慢慢转移对数学学习的注意力,转向学习当中,这样就会失去原来游戏的目标,无法起到原来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游戏当中要积极地去观察学生的反应,游戏过后要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以确定游戏是否需要改进,并且对要把游戏中的问题及时地纠正过来。

3.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游戏选取以及游戏的进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引起重视,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让游戏起到实际的作用。根据实际的游戏状况及时的调整,发现其中存在的漏洞并积极解决问题。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要积极地引导他们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地创造。

4.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游戏中学习。如果学生在游戏当中缺乏对数学学习的思考,仅仅只是在游戏,这样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以在学科型游戏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断引导他们。让他们学会自己去思考而不是仅仅听取同学和老师的建议。让他们觉得数学并不是很难,除了在游戏当中愿意去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以及普通教学上也愿意接触数学,这也是学科型游戏的价值体现。

四、小结

作为教育工作的从事着,要对学科型教学游戏引起高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深入对教学游戏的研究与开发,认识到其本质与其教学价值,不断开拓创新,让教育事业取得更大程度的进步。由于本人的学识有限,如果本文存在着任何的缺陷和不足,请各位谅解。

参考文献

1 安利英.多元智能游戏(二)数学逻辑智能游戏.启蒙(3~7岁),2010,2

2 朱萍.让快乐游戏与数学学习同行.教师·中,2013,8

3 于红等.浅谈游戏对数学教育改革的帮助.科教导刊,2013,7

4 本子么沙各.浅析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0

5 杨浪.浅谈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科技创新,2013,5

学科型游戏 篇10

一、命题特点

政治高考材料主观题的特点是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一般选取现实生活中重大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实例或者以最新的热点材料为命题切入点,要求考生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强调联系,回归教材,适度开放,引导创新等。

二、得分偏低原因

1. 基础知识不扎实。

如:概念界定不清,知识要点不全,观点理解不透,导致迁移失败。

2. 运用能力未到位。

如:把握不好材料,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运用失当;没有结合热点,东拉西扯,要点不明;观点游离,不扣题。

3. 解题技巧不当。

如:没能概括题意中心,问题要求不明确,破解不易;答题思路不清,答题步骤不熟,所以得分不高。

4. 答题不规范。

如:书写潦草,术语不准,词不达意,层次不清,逻辑混乱等。

三、解题方法

答好材料主观题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正确审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则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打比方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待材料主观题,应掌握以下方法。

1. 抓关键词,弄清题意中心。

首先要仔细读懂试题提供的热点材料或时政素材,有时题目材料一大堆,看上去眼花缭乱,而经过分析,找出点明题意的关键词或总结性语句,就能找题意中心;其次要全面分析,分析材料共包括几个层面的内容,从每一个层面入手,分析其主要反映的道理是什么,不要断章取义,不要从个别词句出发就下结论,要抓主要舍次要,把握好中心,明确题意中心后,下一步的答题思路方向就清晰了。

例如(浙江省考题):熟悉柒牌的人都知道,25年前,凭着一把剪刀,一架老式缝纫机,350元,柒牌从裁缝铺子起家。25年后,它已成为年产700多万件的大型服装企业集团。25年来,柒牌把产品质量和公司形象相提并论,置之首位,并最终在消费者心中铸起了良好形象。问:(1)柒牌为什么要把产品质量和公司形象相提并论,置之首位?

【解析】要答好这个问题,就要对材料抓关键词,如“产品质量和公司形象”等,确定题意中心,分析材料包括哪些层面的内容,反映的道理是什么,明确是用经济常识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及企业的信誉形象等知识来回答。

2. 明确问题,找到教材“落脚点”。

试题材料千变万化,尤其是热点材料、时政素材变化更大,但“万变不离其宗”,即离不开教材的相关原理内容。审题时,一是要先断定材料问题是从经济、哲学还是政治常识角度提出的,然后确定是套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观点,这些不能马虎,关系到能否得分,这样缩小范围,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当地引用、组织有关课本的知识来分析、解答,这样答题方向对了,原理观点也“对号入座”了,得分就高了。二是要确定问题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比如常见的三个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从其中的哪个角度提出的,这点如果搞错,将失分很多。

例如(四川省高考题):某高校网站论坛上一篇谴责浪费的文章引起了共鸣。文章说,有些同学早晨洗漱时任凭自来水哗哗地流个不停;在该校餐厅门口的两个泔水桶里,装着将满的剩余饭菜,不少同学还在将大半碗拉面、大半个馒头往里丢,而食堂窗口上赫然写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从党中央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后,全国正在展开一场旨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活动。大学生从反思浪费开始学习节约、注意节约了。

问: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材料中的浪费行为。

【解析】此题以当今社会的热点———建立节约型社会,以学生身边的小事———浪费现象为切入点,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三个方面进行考核。第(1)问分析浪费行为,应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组织答案。材料中的行为是什么行为,这种行为为什么是错误的,面对这种行为该怎么做。

3. 规范答题,注重答题技巧和习惯。

政治科答题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分数的高低。所以我们要规范答题,有良好的答题技巧与习惯。一是要层次分明,分点书写,把重要的观点原理写在前面,结尾要表明自己的态度,要扣题;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切忌离开材料,东拉西扯,不得分;三是要求答案完整,各要点要有“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等,要联系国家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观点,创造性答题;四是字迹书写要整洁,让阅卷老师产生好的第一印象与同情心等。

例如(江苏高考题):某中学门口因小摊贩设摊,引起交通堵塞。在城管执法过程中,摊贩与城管时常发生冲突。针对这一现象,该校部分学生成立探究性学习小组,进行相关调查。一些同学进行实地采访:

城管人员:小摊贩无证经营,乱摆摊,交通堵塞,影响市容。小贩:办证难,小本经营,赚钱刚够糊口,摊位租金贵,只能在马路上跑。顾客:小摊设点灵活方便,价格便宜。

一些同学查阅资料:某城市有无证摊贩近5万,以前一味采取简单的取缔办法,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后认识到与其死堵不如疏导,改进管理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针对上述现象,请你与同学们一起探讨:(1)运用哲学常识说明城管人员、小摊贩和顾客间的观点为什么会不一致?(2)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化解城管人员与小摊贩间的矛盾?(3)反思并概括本次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解析】本题结合现实生活事例,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解决问题、综合探究的能力。运用上面的答题方法,如层次分明、要分点答等:第(1)问,三方观点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主观上的,高二哲学的几个主观因素中,立场的因素是造成差异的主因。第(2)问,化解城管与小摊贩的矛盾,要考虑利益出发点问题,就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还要注意从政府和小摊贩的角度分别回答如何做,这里政府的作用是主要的,是答题重点。第(3)问,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从中找出思路的方法即可。

上一篇:对俄出口下一篇:阳光下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