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模式(共12篇)
人才培模式 篇1
人才资源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城市综合实力的主要体现, 高素质的人才资源还能对自然资源、经济资源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面对新时期新形势, 作为综合经济实力在中国一直处于前列的江苏省, 要抓住这样的机遇完成“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 建设幸福美满江苏, 就要不断优化人才结构,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积极推进人才强省战略, 把江苏省建设成为现代化人才的聚集中心和创业基地。近年来, 江苏省一系列人才资源管理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取得巨大成效, 人才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产出效率不断提高, 竞争力不断增强。“具有时间与空间覆盖性的大数据轮动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 带来数据储流高速增长, 大幅拓宽数据分析的对象源” (1) , 为本省人才引培打开新天地。如何利用大数据走出因地制宜的人才强省之路, 将成为不断推动江苏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人才引培管理模式的现状
“信息时代技术应用的爆炸性增长使得网络生活成为社会主体日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 , 全球经济发展从传统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竞争转变为人才和知识竞争。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 人才争夺也日趋激烈。随着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地推进, 人才引培管理机制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地区相继制定了符合本地情况的人才引培管理政策, 在诸多环节中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 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包括:制订优惠政策, 典型代表有北京市建立引进国内外人才绿色通道, 上海市出台人才居住证政策等;搭建创业平台, 典型代表有各地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和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发;提供优厚待遇, 典型代表有陕西省规定引进院士或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一次性提供50万元科研启动费。上述人才引培管理政策均对人才战略实施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人才引培管理模式缺乏全面性、科学性、准确性和指向性等问题。
二、大数据带来的社会变革
21世纪以来, 全球逐步迈入数据存储的“泽他 (zetta) 时代”, “基于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到无法通过人工操作在合理时间内筛选、处理并整合的海量信息管理技术的大数据产业促成梦想照进现实” (3) 。数据成为新型科技服务和科学研究的基石, 大数据处理技术的蓬勃发展预示着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 (4) 基于多元终端与云计算技术的大数据智能堆栈推动万物互联到协同物联网的飞速演进。以Hadoop为代表的技术革新正在建构“超出传统的获取、存储、管理与分析能力的数据集成”, 推动从数据到知识再到行为的发展。百度、脸书、亚马逊等通过持续挖掘服务对象的巨量信息, 揭示用户购买意向的影响因素, 实现科学的个性化定制并推进供应链管理, 大幅降低应用企业的生产成本, 增加边缘效益, 提升商业角逐的综合能力;科研院所通过广域挖掘巨量关联资讯, 披露潜藏受试真相, 提高研究结论的可信度;教育机构通过远程聚合教学信息, 追踪每个学生的阅记内容、在线辅导次数和社交状况, 实现个性化知识传递;公权机关通过挖掘自有或自第三方获取的巨量数据, 提高社会医疗服务水平、改善居民社交识别能力、提升电网传输效率、实现交通有序调配并最优化应对自然灾害等等。“完美的数位文化使得现实与虚拟的联系愈加紧密”, 大量原始数据成为“巨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的新来源”。“立足体量巨大、类型繁多的数据载体与云计算、感知方案和分布式处理技术的大数据预测”带来的信息风暴像曾经的互联网一样不断变革生活、工作和思维, 赋予整个社会以全新的生命力和想象力, 将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思维和管理革新。社会管理各层面都在呼唤大数据, 人才引培管理机制也不例外。
三、大数据推动人才引培管理模式变革
现阶段人才需求和人才信息量大、构成多维、动态变化频繁等特点使得传统的分析模式遇到瓶颈。大数据凭借日益增强的分析能力, 可以帮助人才需求单位提升整体评价水平, 解决人才评价面向未来的问题, 使得人才需求单位凭借充分的信息支持和准确的市场判断在竞争中取得胜利。 (7) 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管理是人才强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关系到各省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江苏要实现率先崛起, 就必须在新一轮人才争夺战中赢得主动, 成为全国人才“高地”。而大数据挖掘技术具备从海量资料中发掘所需人才特征的能力, 应当成为本地区低成本、高效率、全信息引进人才的重要手段;大数据技术挖掘能够尽快发现省内人才的潜力和学习软肋, 应当成为本省高效培养人才的有效工具;大数据挖掘技术注重关联分析, 应当成为本省精准配置人才, 做到才尽其用的重要方法;大数据挖掘技术重在挖掘分析, 以寻求事物发展的趋势, 应当成为本省提高人才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有必要结合地理位置、教育水平、产业结构等合理因素, 制订出相符合的具有科学性、协调性、可操控性的人才引培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和具体措施。例如, 通过对人才基本情况、学历、专业知识、工作经历、个人绩效、工作态度、价值观等各项数据的关联分析, (8) 把人才引进到最适宜的岗位上;又如, 为了发挥每位人才的作用, 可以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根据人才的学科背景和工作经历, 有针对性地进行跨专业、跨领域的培养, 构建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无锡市的“530计划”申报系统和管理系统是基于大数据理念的创新, 重在收集、分析和运用人才数据。通过对数据库每时每刻产生的数据进行及时地分析处理, 利用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的预见性来指引政府部门的明智决策和准确行动, 实现对人才精准高效地引进、培育和管理。这种大数据思维下的人才引培管理模式的创新使本地区在人才强省的建设道路上不断前进, 推动了江苏省的社会经济发展。 (9)
“随着世界开始迈向大数据时代, 社会也将经历类似的地壳运动。在改变我们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同时, 大数据早已在推动我们重新考虑最基本的准则, 包括怎样引导其优势的发展以及怎样遏制其潜在的威胁”。 (1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的国家界线日趋模糊, 人才争夺已经上升到国际层面。面对新一轮国际人才竞争, 大数据“战略性朝阳产业大力推进次世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跨越性发展” (11) 带动人才引培管理模式的革新将成为占据这场人才争夺战主动地位的关键。对于政府来说, 大数据对人才引进、培养、配置和管理带来的变革已经深刻存在。基于大数据处理技术的人才引培管理机制, 不断推动人才强省建设的发展。
人才培模式 篇2
1.我国工商管理类人才现状
第一,对于工商管理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面向社会的需求是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最终的目的,但是目前的专业课程教材由于内容陈旧而缺乏实际应用性。此外,由于整个教学过分重视理论,从而造成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不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第二,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目前,很多人一提到工商管理人才,就立马将其与企业中地位较高的高级管理人才联系在一起,这种错误的思想限制了实际教学的有效开展。
第三,缺乏创新意识。由于教师忽视了学生具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一直照本宣科的讲解,最终使得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缺乏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2.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方面的改革定位
为了有效提高我国工商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必须对高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要想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进行改革,首先就是调整专业学科和课程。我国在关于工商管理专业方面,经过几十年的专业设置调整,在学科内容老化以及专业课程面过窄等问题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也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转变思想观念、教学资源的配置以及社会认可度和自身改革方案的创新和实践等作为教学改革的难点,只有统一思想观念、具备物资条件以及适应中国国情和校情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有效的改革创新。因此,高等院校在进行改革的时候必须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独有特色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并通过长期的教学完善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育人方式。
3.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对策
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随着国际化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工商管理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加大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针对目前我国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提出以下改进对策:
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个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是确保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逐渐年轻化,这些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较高的学历以及意气风发的斗志,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而多数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因此,高校应当让这些年轻的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来丰富自己的实践教学,从而有效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
第二,因材施教。从古至今,因材施教都应当作为教育学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但是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年复一年的重复一个教学计划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千篇 一律。但是中国高校进入21世纪后进入了教学改革时期,此时期最大的两点就是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学分制并重视因材施教的原则。如:重庆文理学院自从升本后推出学分制教学改革,逐渐形成了以下三大特色:首先,为了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个人选择和发展的需要实施合理的选课制度;其次,对固定学制进行改革,适当的延长或提前学制;最后,实施严格但是又具有一定灵活性的重修和重考制度。
第三,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为了确保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工商管理人员的从业资格和一定的创业能力,高校应当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校相关政策以及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同时按照地方经济和企业的要求安排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第四,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首先,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和创业条件。学校应当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的不同兴趣特长有展示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创业培训以及创办微型企业的活动来培养他们创业的`意识。其次,为学生的特长搭建成功的阶梯。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更多的知识,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应当专门指派教师带领、培养有特长的大学生,为其取得成功做好铺垫。此外,对于应用能力突出的大学生,还可以鼓励其参加全国创业大赛、学科竞赛等。最后,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成长提供渠道。如:根据高校一些特殊学生的特点推出主辅修和创意、创业培训制度。主辅修制度为学有余力的在校大学生开辟了一条获取复合型知识的渠道;而创意和创业培训则通过对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加以辅导,帮助他们创业成功。
第五,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都想着找一份安定以及收入可观的工作,很少有自己去创业的愿望。在我国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作为工商管理的工作教育者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从而使之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第六,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让学生多学知识以及更多的牢固地掌握知识是传统教学的主要观点,但是这样降低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讲,相比牢记知识而言,更重要的是思维观念和学习的方法,因此,管理作为一个过程和整理概念,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相互联系,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管理。此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要求也逐渐细化,因此,高校在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时候应当根据企业的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细化,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为出发点设置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课。
第七,加强实践教学。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特点,如果仅实施课堂教学,就会造成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企业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第一,通过学校平台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实习合作。要想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首先要落实实习基地,因此,学校应当通过多方渠道加强与各个企业的联系,从而增加工商企业管理大学生的实践机会,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够为大学生日后毕业走向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二,丰富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大学生假期或者业余时间安排其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将来从事工作的方向,还能够让大学生看到日后的就业压力,从而更加努力认真的学习。
第八,加强思想和道德的培养。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一个人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要想长期发展下去,一个企业更看重一个人的道德、思想和品质,因此,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培养,对其以后在社会寻求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当代中国,坑蒙拐骗、缺斤短两、掺加造假以及以次充好等道德问题已经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因此,为了树立良好的性格以及社会责任感,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此外,只有拥有健康思想的大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走的更长更远,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一样关键。
4.结语
人才培模式 篇3
人才評價標準要量體裁衣
什麽樣的人屬於人才?這是構建人才評價發現機制時首先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客觀來說,人才評價應該有標準。沒有一個客觀標準,眾說紛紜。有了標準,才可去界定哪些人是人才,哪些人還不是人才。標準就如同“標尺”,定得好,有利於對人才進行客觀評估,定得不規範或有偏差,則可能導致評價有失公允,因此,標準定得如何,至關重要。
人才評價標準的界定,關鍵是要注意量體裁衣。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學科,人才的評價標準自然要有所區別,千萬不能用一個標準去統一所有行業、所有學科,也不能用一個標準去統一眾多行業、眾多學科。實際上,世界上從來也不存在一個唯一標準適用於所有行業或眾多行業、所有學科或眾多學科。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說的其實也是這個道理。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學科,其工作的內容和要求不同,成才的標準是有區別的。我們在訂立人才的評價標準時,一定要針對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學科來進行,真正做到量體裁衣。例如,從事教學研究與從事實務工作的職業,人才的評價標準就有差別;同是從事教學研究工作,文科和理科的人才評價標準也不一樣。同屬文科或理科,還可細分為不同的學科。即使同一學科,仍可再分為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等。至於從事實務工作的,其行業的區分更加繁雜。對於行業或學科的這種區別,人才評價的標準界定要充分體現出來。
要實現人才評價標準的量體裁衣,必須健全科學的職業分類體系,唯有如此,才能建立各類人才能力素質標準。所謂職業分類,是指按一定的規則和標準把一般特徵和本質特徵相同或相似的社會職業,分成並歸納到一定類別系統中去的過程。世界上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或地區都比較重視職業分類問題的研究,它有助於一個國家或地區根據不同的職業特點和工作要求進行人力資源的分類管理,包括採取相應的錄用、調配、考核、培訓、獎懲等管理方法,從而使管理更具針對性。由於職業分類給各個職業分別確定了工作責任以及履行職責及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職業素質,這既為職業的培訓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各個職業崗位的考核提供了客觀標準,當然也就為人才評價標準提供了參考。
澳門早在回歸前通過第45/97/M號法令就澳門的職業分類進行了規制。根據上述法令的規定,“澳門職業分類”的目的之一在於從本地區的角度,使有關職業方面的數據的展示及比較的方式,能有利於研究、決策及採取具體行動。上述法令同時指出,“澳門職業分類”的應用並不局限於統計活動範圍,其重要性及用途亦顯示在勞工、職業培訓、職業資料、就業安排及人力資源管理等政策的計劃及執行。由此看來,上述法令關於澳門職業分類的規定,是形成本地人才評價發現機制的重要參考。具體來說,就是要根據上述法令所確定的職業分類來界定不同職業的人才評價標準。唯有如此,人才評價發現機制才能以崗位職責要求為基礎來建立。事實上,澳門第45/97/M號法令所規範的澳門職業分類完全可以作為不同行業人才評價標準的參考依據,因為該法令對澳門職業所作的分類,既以有關的國際分類的結構為基礎,同時亦查閱了中國內地及香港的同類規定,而且使用了“技能”的概念,即執行一職業固有的職務所需的能力。當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澳門第45/97/M號法令所規範的職業分類是否存在修訂的需要,完全可以根據澳門的實際情況來檢討。不過,這一法令仍是我們制訂人才評價發現機制時不可或缺的參考依據,應當根據它所作的職業分類,制訂不同行業的人才評價標準。
人才評價主體
要淡化行政色彩
評價人才,標準確定了,接下來面臨的問題就是“由誰來評”。由於人才有不同的層次和類型,涉及不同的專業領域,評價主體的選擇就至關重要。評價主體選對了,就能慧眼識才,如果評價主體選的不恰當,就可能導致評價結果出現偏差甚至扭曲。
對於誰來評價人才這一問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相關內容值得參考:黨政人才的評價重在群眾認可,專業人才的評價重在社會和業內認可,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評價重在市場和出資人認可等等。具體到澳門,就是從事行政事務的公務人員,人才的評價重在市民的認可,專業人才的評價重在社會和業內的認可,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評價重在市場和出資人認可等。鑒此,在確定人才評價主體時,如果涉及從事行政事務的公務人員,市民的代表應該是主體;涉及專業人才的評價時,相關專業領域的專家應該是主體;涉及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評價時,相關的市場參與者及出資人應該是主體。總之,無論何種人才的評價,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人才評價主體的構成上要淡化行政色彩。特別是專業人才的評價,一定要獲得同行和業內的認可,因為同行判斷相對比較客觀和權威,也比較公正公平。如果參與人才評價的人員行政色彩較為濃厚,例如單位的行政領導參與人才評價,其意見容易影響評價的結果,難以確保評價的公平公正。雖然不排除行政領導本身可能也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但其擔任的行政職務對評價結果的影響仍是不可忽視的。況且,行政領導一身兩任,可能也會分散其精力,影響其專業水準。
實踐中,一些專業性較強的領域,人才評價仍然存在著較為深厚的行政色彩,這集中體現為人才評價往往由部門或單位自行組織實施、自行邀請專家,雖然專家、專業機構和社會中介機構有一定的參與,但領導意志、部門觀點等仍佔據著比較重要的地位。由於相關部門或單位對專業領域知識瞭解不夠,評價人才往往採用標簽式、可量化的指標,比如學位、論文、頭銜等,這也容易誤導人才精力的投放,從而造成考博熱、發表論文熱、學術造假等一系列問題。鑒此,有人建議,應當發展專業化人才評價機構。為保證人才評價時有充分的專家資源,評價機構可建立高層次的人才評價專家庫,專家庫應當堅持專業性和動態化。專業性是指評審專家應當包含不同領域,同時具有突出的專業能力和行業知名度、影響力;動態性則是指根據人才評價實施的需要,及時增減專家數量、優化專家結構、完善專家信息等。此外,保證評價機構的獨立性也非常重要,這也是人才評價公平公正的必然要求。參與人才評價的人,不僅要在專業知識方面突出,在品行操守方面也是要非常過得硬的。為確保評價機構的獨立性,被評價的人所在單位的人員,尤其是行政色彩濃厚的人員最好不參加評價。
人才評價方式要綜合考量
對人才進行評價,有時難免會設置一些量化性指標,例如學歷、論文數、獲獎數等。要使人才評價更加科學化、合理化,就不能僅限於量化性指標的設置及考察上,而是應當綜合考量。
首先,要注重靠實踐和貢獻來評價人才,克服唯學歷、唯論文的傾向。目前,人才的評價中唯學歷、唯論文的現象並不少見,在不少領域,尤其在高等院校中,人才評價仍存在著“六重六輕”的問題,即重學歷輕能力、重資歷輕業績、重論文輕貢獻、重近期輕長遠、重顯能輕潛能、重數量輕質量。例如,在內地的一些高校,對人才的評價較為注重定量化、頭銜化,比如發表了多少論文、申請了多少專利等。除論文指標外,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還有一種現象,人才的評價還必須滿足一定數量的國家級或省部級項目、論文、專著等。這樣的評價,分散了一線教師的時間和精力,使得一線教師既不能專心於教學,也不能提供好的科研成果,同時還助長了浮誇學風,剽竊、造假行為往往由此而起。對此,內地有關高校進行了人才評價的探索,有些做法值得澳門參考。例如,浙江大學在人才評價上,突出教學與科研並重。一方面,學校引導高層次人才走上教學第一線,讓最優秀的教授站在教學第一線,以本科教學為主,並將教授對教學的投入列為必須完成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對甘於坐冷板凳、潛心從事基礎研究的教師,給予特殊待遇,讓其無後顧之憂地在前沿領域自由探索,在6年的支持週期內,無須參加年度考核,期滿後由學術專家進行“同行評估”。
其次,對人才不要求全責備,要寬容有價值的失敗。識別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全面考察和看待人才的過去和現在、優勢與不足、缺點和特長,從各個側面辯證地觀其才識,而不應以一時一事、某個側面或某個局部做定論。在識別人才時,要從大處著眼,不能“忌人才之細短,忘人才之所長”。同時,又要著眼長遠,不以人才的昨天來否定其今天或明天。俗話所說的“人無完人”,當然也包括了人才在內。對人才的評價中,特別要注意克服唯結果論的傾向,即只對成功者予以肯定。科學探索很多時候是難以很快就取得成功的,應該允許有價值的失敗,這對科學探索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經驗。如果唯結果論盛行,就可能導致一些科研工作者片面追求成功率,不願做原始創新,從而導致真正有價值的創新被扼殺,這實際上並不利於人才的培養和造就。
最後,對人才的評價應當鼓勵合作和共贏,摒棄唯個人論的傾向。當前的人才評價中,確實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唯個人論的傾向,特別是一些專業領域的研究中較為突出。比較典型的是對於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一般都是重視第一作者或是牽頭人、主持人,而那些做了大量工作的參與者卻享受不了同樣的評價。對此,有人建議,在人才評價方式上,應當鼓勵合作和共贏,給參與者一定的評價指標。其實,在很多領域的研究或實務工作中,是離不開團隊的合作,光靠一個人甚至一個領域的專業人才很難做出創新成果。例如,在生物醫學領域,越來越多高水平有影響力的研究,都來自不同領域的交叉合作甚至國內外的合作,如果人才的評價唯個人論,則高水平的研究肯定會受到掣肘。
人才培模式 篇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独立学院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在规范办学条件下, 为国家培养大量合格建设者的同时, 也在为如何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作为新机制、新模式的独立学院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找准切入点, 要完全以市场为导向, 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那些专业技术性强、市场需求大的专业上。大部分独立学院都将市场需求看好的会计学专业锁定其中。诚然, 好的专业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好的专业如果没有准确的专业定位其毕业生也同样缺乏市场竞争力进而影响学院的生存发展。
二、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定位
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难点不仅仅在于理论的取舍和实践的创新, 而且在于学科的系统性和职业的导向性, 在于如何将目标具体化。因为这类人才主要在会计工作的第一线, 直接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纷复繁杂的经济业务通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转化为真实的、有用的、合法的会计信息。因而, 会计的职业判断既需要会计理论的支持, 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学》《审计学》等;又需要各项经济法规的支持, 如关于会计主体性质的《企业法》《公司法》, 关于会计主体与国家间关系的《税法》《价格法》, 关于会计主体间关系的《票据法》《证券法》《合同法》, 关于会计主体与其他相关利益人之间关系的《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同时还需将上述职业判断的结果转化为对内、对外会计信息的能力, 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理论层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融会计理论与会计技能于一体且“上手快、后劲足”的“会计师”型。然而, 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对学生质量的评价方法主要是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 其特点是“重理论、轻实务”;“重期末、轻平时”;“重记忆、轻理解”。教育理念虽然从“教学计划”转变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方案”, 但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却忽视了用人单位的意见和会计专业团体在会计专业质量评价中的作用。因此, 按照该培养方案培养出的毕业生, “上不着天, 下不着地”, 这里所说的“上”是指高层次的人才, 但我们所谓的“高层次”人才, 也并不高。下是指那些在基层工作的“熟练工”, 也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 而是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其结果导致高不成低不就 (2008刘永泽、池国华) 。关于我国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解读有如下几种观点:有些学者从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 教学手段, 教材建设, 教学条件, 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 设计“应用+技能+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 (张晨民、高静颖, 2006) ;有些学者提出走主要培养服务于企业的应用型、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或“订单式”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 (伍自强、吴海云、魏先林, 2006) 。因此, 笔者认为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定位应当描述为:介于学科性 (或研究型) 和职业技术型 (或技能型) 的目标之间, 说白了独立学院既不是“二本”的复制品, 更不是中专技校的升级版, 是介于“二本”和“二专”之间, 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备会计学、审计学、公司理财、企业管理、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能在各类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金融证券机构及政府、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复合型、实用型专门人才。应该说定位于学科型和职业技术型之间, 重点突出“应用型”是符合社会分工和发展的需要, 符合“三本”的自身特点 (即与“教育研究型”“教学型”大学的区别) , 也是我国目前就业市场、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赋予独立学院的光荣使命。
三、会计学专业的培养模式
当然正确确定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 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基础, 但是, 必须找到能够适合实现该目标的人才培养途径, 才能进一步发挥其专业特色的优势, 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上述目标, 笔者以为可突出以下几个环节:
1.重实践、精专业。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对于配合理论性教学, 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实际操作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 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本着以应用课程为主的原则, 压缩一些理论性强、难度大、深度高的课程, 如:《会计前沿理论》《国际会计》《比较会计》等, 适当增加会计案例的教学内容, 如:《审计案例》《财务管理案例》等。在整个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中, 应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二大环节, 校内实训在整个课程体系中, 可设置课程实训, 即在每门专业课结束时进行 (课程实训以手工操作为主) , 为此应加大相关专业课程的课时量, 如“二本”的《基础会计学》为72学时, “三本”应增加到90学时 (其中:讲授72学时, 实训18学时) , “二本”的《中级财务会计学》为90学时, “三本”应增加到144学时, 且将学期课改为学年课, “二本”的《高级财务会计学》为54学时, “三本”应增加到72学时等;专业实训, 即围绕整个会计专业进行 (专业实训应以手工操作和会计电算化相结合) ;综合实训, 即搭建仿真平台, 针对特定的业务, 每个学生模拟不同单位 (如企业会计、金融部门、税务部门等) 、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 按具体业务的要求独立完成相关业务。校内实训通常采取在实验室模拟进行, 实训设施的不足是我国高校的软肋, 所以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好举办高校的现有资源, 同时独立学院的特点是高价优质, 因此, 独立学院应抽出部分财力建设属于自己的专业实验室并配备专职实验员 (也可聘请校外退休的老会计师作兼职实验员) 。事实上通过以上各主要专业课程大课时量的磨合及动手能力的训练, 已经做到了精专业。校外实习即指大二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大四学生的毕业实习。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办学优势, 依托社会, 以共建、协议等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例如, 独立学院的主要投资方、大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根据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 应精心编写各环节《实训教材》及《实训指导》, 合理制定各实践环节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的实施细则, 并科学的安排实践教学活动, 做到实践教学环节既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又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会计实践课程的的比例应当不低于课程总量的20%。打造一支能胜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 坚持开门办学, 例如, 《审计案例》课程可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主讲, 《财务管理案例》课程可聘请大型企业的财务主管主讲, 《会计模拟实习》课程可聘请校外退休的老会计师作兼职实验员等。
事实上会计学专业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可包括: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教学四个模块。基础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珠算、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基本技能。专业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 其内容包括:课程模拟实训, 即跟随各门课进行, 如《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等, 每门课程均应安排模拟实训课时;专题实践教学, 即为《财务案例》《审计案例》等;综合模拟实训, 分为手工操作实训、会计电算化操作实训等。综合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内容包括: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创新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其内容包括: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课题等。
2.宽基础、广视野。我们深刻的意识到会计专业的学生不能就会计论会计, 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广度就没有深度, “广”是“深” 的基础, 如果用金字塔的形状来比喻, 就是没有广度就没有高度, 广度是高度的基础, 即立足专业, 超越专业。因此, 学院低年级学生基础教育主要体现一个“宽”字, 力求宽而牢, 通过基础课学习要让学生知识面宽, 基本知识扎实;高年级学生专业课教育主要体现一个“广”字, 使学生具有宽阔的专业眼界。为此, 首先应拓宽学科基础课及专业课领域, 如增加《国际贸易学》《金融学》《证券投资学》《人力资源会计》《环境成本概论》《税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其次应加大文化基础课及学科基础课的课时量, 如《大学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普遍在“教育研究型”“教学型”大学的基础上增加18学时。
3.厚人文、高素质。应该说综合素质是创新能力之源, 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素质的要求是全面的, 人文素质是各类专业人才素质的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人文素质的提高为前提。所谓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德、学识修养和外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 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 陶冶人的情操, 丰富人的精神生活, 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一个人无论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 人文素质越高, 思路就越开阔, 思维就越活跃, 悟性能力就越强, 从而创新能力也就越强。换言之, 正是由于人文素质的提高, 自然而然的显现出一种“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恢弘气派。如, 20世纪最为辉煌的科学大师爱因斯坦, 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而且精通音乐, 他曾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 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物理学给我知识, 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总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是无限的, 它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这是因为, 想象力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做到“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它通过对已有的认识进行延伸、扩展, 产生新的智慧的火花, 因而最具创造性的思想家, 往往同时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幻想家。我国当代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也擅长音乐, 率先在我国学术界倡导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和新学科的原创性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钱学森也曾说过:“科学家不是工匠, 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的艺术, 因为科学中有美学。”可见, 人文素质对其科学成就的取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 可在独立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开设了《音乐欣赏》《美学概论》《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中国古诗词赏析》等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的课程。
4.广渠道、多证书。作为“三本”的独立学院的出路在于必须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格局和学院的自身条件出发, 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学生特点, 在培养层次方面进行创新, 做到因材施教, 分类培养, 多证书在手, 广渠道出口。本文的独立学院是特指按照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机制的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 由国有高校作为举办方且经教育部予以确认的并规范办学的独立学院。因此, 独立学院的招生分数线通常在“二本”分数线下20分左右, 应该说对于高考来讲10-20分的差别并不能代表学生的智力水平, 然而部分学生正是因为这10至20分的《数学》和《英语》差别给其考研等带来一定的障碍, 学院应高度重视《高等数学》和《英语》的“教与学”, 并力争免费为学生提供考研的课外辅导, 确保优秀毕业生顺利考入研究生;部分学生由于《数学》、《英语》基础较差, 学院可免费为学生提供《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等公务员考试的课外辅导, 争取使部分毕业生考上公务员;对于少量专业课成绩优秀的学生, 院方可集中进行为期1个月左右的强化培训, 指导这部分学生报考注册会计师;此外, 学生在大三时由院方统一联系当地财政部门, 经过考试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通过劳动部门取得《理财规划师》证书等, 通过行业管理协会取得《ISO9000》等证书。这样毕业生在毕业时就可以同时拿到“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珠算等级证书”“外语等级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多种证书, 为大部分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基本保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特色可以概括为:强化实践训练, 严管课堂教学, 免费考证辅导, 丰富课余文化, 提高综合素质。当然, 独立学院这一新生事物, 由于起步较晚尚处在成长阶段, 在会计学专业定位、培养模式等诸多面尚处在摸索过程中。我们深信, 在新的办学机制和新的办学模式运作下独立学院的会计专业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一定会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培养出具有强劲市场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会计人才, 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 只要我们本着以学生为本, 以质量求生存的理念, 我们的道路一定会愈走愈宽。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 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管理者为了学院的生存发展在专业设置上做足了文章。诚然, 好的专业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但是好的专业如果没有准确的专业定位和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毕业生也同样缺乏市场竞争力进而影响学院的生存发展。本文旨在对独立学院如何进行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定位, 尤其是专业定位后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晨民, 高静颖.独立学院“应用+技能+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J (.现代教育科学, 2006 (5) .
[2]伍自强, 吴海云, 魏先林.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思考 (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 .
[3]成思危.站在历史新起点开拓职教新局面[J].教育与职业, 2006, (18) .
[4]戴林富, 游俊.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 .
[5]唐卫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12) .
[6]张宝庆.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注重质量, 规范管理, 努力促进独立学院健康持续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9) .
[7]张维红.需求与竞争:我国独立学院发展动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3) .
人才培模式 篇5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说,特质的人才往往需要在特定企业的不断实践中涌现出来,一个企业如果一直靠挖墙脚,那他将随时面临倒台的危险。从外面挖人的风险很
大,对于一个跳槽的人,我们应该想想他为什么跳槽,并不是这种人都可以拿过来用,
企业的人才不外有两种,一种是一般性人才,就是哪个企业都需要的,还有的一种是特质人才,这种人才需要在企业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如果从外面挖一个人,被挖来的人很可能无法适应。外企进入中国,刚开始都是挖,但很快就转变为内部培养为主。在内部培养时,企业要明白知识是消耗品,教育将是终身的,如果企业只想到工资而不能为员工提供不断受教育的机会,那么,他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看企业的成熟程度,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从内部培养和提拔人才。
北京一家著名的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告诉记者,内部举荐的效率的确非常高,但是如果企业所缺的岗位人选在短期内是培养不出来的,或者需要开拓一项新的领域,还是交给猎头比较合适。一家猎头公司的负责人称,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新鲜血液注入,光靠内部造血,这个企业是很难有前途的,但他并不否认,挖来的人和企业文化的磨合期会很长,如果不是紧缺的人才,还是内部培训比较划算。中国大恒集团人事部经理骆群地说,如果企业提供了一个创业的环境,给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是同等的,回报率也是相等的,成本的高低差别在任用之初,猎头公司按年薪提成,有的高达几万、几十万,这种成本显然过高。
“国培计划”4C培训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 国培计划;4C培训模式;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031—02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及其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教育部推行并实施的“国培计划”旨在发挥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希望通过“国培计划”计划培训出一批“种子”教师,使“种子”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和鼓励地方完善教师培训体系,重点支持中西部农村教师培训,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显著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和方法,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资源,并推动全国大规模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开展;推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促进教师教育改革,服务基础教育。“国培计划”培训对象针对的群体皆为第一线教师,具备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且因地域过广,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会感受不同的教学环境。
根据“国培计划”培训对象的特征,采用固定灌输模式教学不能适应众多教师学员的不同教学需求,因此希望探究出一种适合于“国培计划”模式的教学模式。在此,考虑采用乐高提出的4C教育模式,进行“国培计划”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
2 相关定义
2.1 国培计划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由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
2.2 乐高4C教育模式
乐高制定了一种称为“4C”的顾问式教育模式,即为联系(connect)、建构(construct)、反思(contemplate)和延续(continue)。4C教育模式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论的理念基础上,是为乐高教育根据儿童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设计的。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通过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和转化而实现的,即儿童在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过程中,通过同化功能,将探索的新知识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通过顺化功能,不断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4C教育模式反对传统的灌输式的单向知识传递,进而把语言文字作为知识获取的捷径。4C教育的观点认为,教育就是要为学员带来更多创造和发现的可能性,教育在于给学员创设情境进而进行学习,帮助其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与利用情境中的人、事、物去主动地建构知识。
3 “国培计划”4C教育模式探究
4C教育模式是乐高根据儿童获取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效果而设计的,借鉴了认知建构的心理学原理,似乎针对的对象与“国培计划”学员并不吻合。其实,二者具备一定的相似属性。“国培计划”的教师学员皆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如果一味地按照传统的培训模式进行灌输式教学,一线教师学员将难以从思想上接受课堂所授内容,则必将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进一步讲,即使学员学到了相应的内容,因其并未从思想上认同,则其最终回到工作岗位后进行运用的可能性亦将受到极大影响。
因此,“国培计划”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小班授课进而启发教师学员根据各自原已构建的知识框架进行再认知再建构。这样得到的知识内容是在教师与学员共同参与的情况下思考进行的,将会极大提高参训学员对所授内容的接受度,且乐于运用于今后的教学中,达到学以致用。
3.1 以校本研究课程为例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技术能力是“如何进行教學的能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正是从“如何教”的角度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规范的要求。而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则是要保证这一要求真正落到实处,使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具有“如何教”的专业技能。而“授人与渔”则正是在“国培计划”中开展校本研究课程的根本原因。国培培训教师在开展校本研究课程时进行了4C教育模式的探究。
首先是联系模块。参训国培学员皆为一线教师,具备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而大部分参训学员平时工作关注于自己教学过程的组织,并未意识到科研与自己工作的关系。联系模块首先需从参训学员平时的工作内容中,让其真切感受到科研与自己工作的关系。该模块引导参训学员回想自己的工作,培训教师则引导参训学员将科研与教学工作进行关联。这即是联系模块首先需要解决的环节。
然后进入建构模块。该模块进入到具体科研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如科研方法、相关资料文献获取的途径。且在该模块中应鼓励参训学员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环境进行科研方法的探索。
接着进行反思模块的进程。反思模块主要对建构模块进行思考,采用讨论、头脑风暴的模式对刚进行的建构模块涉及内容进行反思,亦是对刚接触内容进行即时评价。该模块的进行与建构模块的进行是一个反复交替进行的阶段,即课堂中可反复进行建构反思,再建构再反思。
最后进入延续模块。实际上在建构与反思模块中已经对校本研究具备了一个认识的新高度,因此,该模块一是针对前三模块的总结,加深认识;二是针对今后的工作,对教师怎么进行科研与教学工作的相互支撑进行拓展性讨论。该模块由培训教师总结与参训学员发言为主要进行模式。
3.2 4C教学模式效果评测
在进行4C教学模式前后,针对使用常规培训模式与使用4C教学模式后效果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校本研究课程认同度、设置内容的实用性、总体认可度进行调查统计。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该研究主要目的是讨论4C教学方法在“国培计划”中的使用。因此,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可参考性,在进行传统教学方法与4C教学模式的校本研究课程中所涉及准备的知识内容皆完全相同。调查的母本数据为200人,调查结果见表1。表1的百分比为相应教学模式下针对该评价条目认可学员在总学员中所占的比率。
调查问卷设置题目较为简单,设置目的希望参训学员在宽松的状态下借凭第一印象作出选择。问卷调查时间设置在课程结束后实时进行。
4 结束语
“国培计划”是一个具备国家形象的品牌培训项目。为保证培训效果,使得培训切实做到为今后实际教学工作服务,培训需结合参训学员实际情况进行授课内容、教学模式设置。4C教学模式在“国培计划”中的运用是贵州省针对“国培计划”项目进行的一项有益研究,现阶段在选择的几门4C教学模式授课的实验课程中取得一定成效,获得参训学员的认可。下一步工作将研究4C教学模式在不同类型课程中应具备的特殊属性,使得4C教学模式真正成为“国培计划”系列课程中的有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莲榕.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心理历程[J].教育研究,2008(2).
[2]陈雨青.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及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导刊,2010(8):70—73.
[3]杨哲.教育技术能力实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余新.有效教师培训的七个关键环节[J].素质教育大参考,2010(2):20—26.
人才培模式 篇7
工学交替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之一,通过工学交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高,就业岗位的适应性较强。然而,因涉及到学校和企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瓶颈”,譬如学生管理和安全问题、学校与企业诉求的矛盾、工学交替的时间长短问题、所学专业与岗位不一致的问题、“工”与“学”的脱节、学生对工学交替认识不清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与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拓宽学生职业素质,重视校企文化融合,完善校企合作条件,引企入校,共建基地,并设立相关的协调统一管理机制,力争创建“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体制和制度。2009 年,我院染整技术专业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和校企联盟方式,依托学院江苏省丝绸材料与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构建“校内生产性的实训工场”、“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和“校企共建式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三级平台,实施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一、校企共培三级平台的作用和意义
1.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互惠多赢的效果。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三级平台的实践,有效实现校内外多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了高职教育“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及服务社会功能拓展与提升。首先,它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其次,学校不仅能借助企业先进的生产设施与设备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能享用到现代企业特殊的生产性、管理性、经营性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第三,企业在合作中也有所得,在对廉价的人力资源有效占有的同时又能获得一定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可以说,这种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互惠多赢的效果。
2.全面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经过工学结合三级平台的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近三年,我系学生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涌现出了一批专业技能标兵。我系的毕业生也以“为人诚恳、专业扎实、工作勤奋、作风朴实”为企业所青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满意度高达90%以上,各合作企业均愿意继续深度合作。
3.切实强化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推动了学院“双师结构”团队的建设,学院具有“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逐年上升,染整技术专业群现有专职教师19 人,其中专任教师14 人。兼职教师5人,均为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
4.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院依托拥有的国家级纺织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等,开展染色打样工、化学检验工等多个工种的中高级技能考试与鉴定;以“订单”培养为切入点,为企业输送各类人才,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依托工程研发中心对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奖项,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促进了行业技术革新和区域经济发展。
二、校企共培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构建工学结合一级平台———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厂。该平台主要通过实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基本岗位职业技能;并借助校内间歇性生产经营,获得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降低实训教学成本。校内生产性的纺织、服装实训工厂可以进行纺纱、织布、染整和服装设计与制作,从设计、生产、管理等形成了若干岗位或岗位群。在校内实训工厂的建设中,根据现代企业的生产运行模式,从合作企业中直接引进行业中先进的装备、技术、生产运营与管理机制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内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并力争做到校企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车间即教室,学生即员工,学生在校内实训工厂期间,考核与评价的主体是学校,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岗位实践技能的掌握及综合运用程度。
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厂具有全真的企业生产和运营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操守,有利于实施“任务驱动式”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促相融。
2.构建工学结合二级平台——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该平台的主要用于提升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和适应能力,为企业生产提供急需的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开拓了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培养途径,大大扩展了学生的就业市场。要想真正做到学生和企业所需岗位的无缝对接,就必须把学生放到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去磨练去提高其职业技能和适应能力。为提高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的质量和效果,我系从20 多家合作企业中,重点选择11 家开展长期稳定、密切的合作,作为我系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并签订合作协议。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规范、人员综合素质较高。置身其中,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如苏州俐马纺织有限公司、苏州东友印染有限公司、苏州辉岭蕾丝有限公司、吴江盛虹印染集团、苏州欣鸿源印染有限公司等。通常系部会安排两位老师作为学生下厂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的带队教师,配合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统一管理,采用校企联合考核的方式来确保校外实习的质量,并为个别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以帮助他更好地适应新的岗位,同时带队老师还可以在此期间和企业技术人员一同研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加强了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实践中,我们发现我系不少学生在校外基地实习期间就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肯定和赞扬,已经融入了实习企业的文化氛围并与企业签署了就业协议,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
3.构建工学结合三级平台———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平台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双创”(创新创业)能力,为相关企业培养了青年技术骨干,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研发能力,并强化了校企产学研项目的合作。譬如我系与苏州伊可迪针织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联合申报建设“苏州市科技局SAAS针织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专业教师通过校企合作的工程中心和平台,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能以企业真实的生产工艺为主线,以实例、案例为核心进行案例式教学;另一方面,能够带领高年级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研究解决企业生产实际课题,让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研发工作,使其了解和熟悉产品和技术研发的思路和途径。工程研发中心的研究项目既可以是来自企业的横向研究课题,也可以是与企业联合申报的各级产学研项目。近三年来,染整技术专业积极开展与企业在产学研方面的合作并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校企合作研发项目逐年增多。
本专业承担的校企合作研发项目“稀士助剂与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研究”是2006 年与吴江盛虹印染集团共同开发,迄今为止仍属国内外的空白,项目对于印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此产品是将来极有发展前途的产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并将形成新的产业链;成立江苏省丝绸工艺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下设特种染色实验室,为染整工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提供了新的平台。
三、校企共培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
1.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三级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于有效突破办学主体的单一性、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的独立性、考核评价方式的唯一性,校园文化体系的排它性,从而能够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形成新的高职教育育人体系,为实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衔接。
2.创新了学校文化建设形式。校园文化建设充分体现企业文化的元素,本着“源于企业文化、高于企业文化、辐射企业文化”的原则,以育人为目标,多管齐下,实现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形成了企业职业文化影响校园文化和先进的高校文化引导企业文化的互动。
3.创新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共建工程技术中心)。为了开展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打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三级平台,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务实合作、共融共进”的原则,在2010 年,我系与苏州欣鸿源纺织印染有限公司等龙头骨干企业合作共建“欣鸿源”订单班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由合作双方按照现代企业运行机制组成管理层。校企共建共管工程中心,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新模式。
摘要:工学交替作为较为理想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遇到的普遍瓶颈是学生管理和安全问题、学校与企业诉求的矛盾、工学交替的时间长短问题、所学专业与岗位不一致的问题、“工”与“学”的脱节、学生对工学交替认识不清等,而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和校企联盟方式,构建“校内生产性的实训工场”、“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和“校企共建式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三级平台,实施工学结合、融教学做于一体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有利于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人才培模式 篇8
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定位高端, 体现职业教育的引领性、教育目标的前瞻性, 使得我国的职业教育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体可以理解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人才培养模式思路新、人才培养过程手段全。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平台是指以企业和高职院校为主体, 以共同利益为基础, 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前提, 通过信息交换、资源共享, 实现共同目标的合作组织[1~3]。校企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也是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矛盾、增强高职办学活力的最佳途径, 是培养有责任感、能做事、会做事、做成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平台, 近年来该模式改革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主要阵地, 众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4]。
1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虽然国内众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采取了多种形式, 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是在整体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在于, 校企投入不对等, 定位过低, 导致校企合作平台可操作性与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1.1 校企合作企业所处技术领域不够高端
目前的校企合作企业大部分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 企业也仅仅是为学校的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岗位, 专业学生所获得也就是一些简单操作技能和知识, 在这样的技术领域和工作岗位很难接触到高端技术领域, 不利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 技能人才指导团队不够高端
学校安排学生实习或教师到企业锻炼, 企业所派送的指导师傅往往是操作比较的熟练的技术工人, 但熟练工人并非高端技能人才, 其离高端技能人才还具有不小的差距, 只有高端的技能人才培养团队才能较好的培养出高端技能型人才。
1.3 先进制造类专业工学结合受专业特殊性的制约
目前现金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精确高效塑性成形技术、优质清洁表面工程新技术、快速模具制造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广泛使用, 以及高精机械加工工艺等多种新工艺的应用, 企业设备越来越高端, 价值也非常昂贵, 工学结合合作企业担心实习学生误操作造成设备损坏和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 不愿意提供实习岗位, 使得工学结合流于形式, 无法保证学生的理论和技能学习以及技能考证的需要。
1.4 沿用传统评价体系, 无法促进工学结合的有效开展
高校中的课程一般以考试卷面分数作为教和学评价的依据, 以终结考试为主要形式, 考试内容常局限于教材和教师课堂讲授的范围, 侧重于记忆的效果, 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常常分开, 考核评价模式带有片面性, 没有将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过程有机结合, 缺乏过程考核, 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
因此, 如何定位校企合作这个平台, 如何在平台的支持下有效进行校企合作, 则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2 完善校企合作平台, 实现高端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 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需搭建并完善校企合作平台, 从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平台、校内实训基地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改革, 才能确保人才培养品质和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2.1 定位高端, 校企合作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化校企合作, 引入生产设备、典型项目、最新工艺和管理流程。校内实训推行“课程周”、“三班制”、“一体化”、“选修制”, 顶岗实习实施“双导师”、“过程监控”、“联合评价”, 实现教、学、做、工融合, 培养“首岗能胜任、转岗能适应、发展有后劲”的具有较强职业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
2.2 引进高端技术领域企业, 推进“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建设,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建立创新创业教学工场、共建创业孵化基地、共建社会服务机构、在企业建立“厂中校”、在学校建立“校中厂”等模式, 例如引进在数控专业领域的高端企业德马吉 (DMG) 机床有限有公司, 配置高端五轴数控机床, 拟在数控分院建立“校中厂”模式的“DMG数控应用中心”;与先进制造领域内的高端企业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厂中校”, 为专业学生实训和专业师资培训提供优质设备条件和环境。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实现政校企深度融合、高度对接, 使该平台成为绍兴市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加速机, 成为绍兴市高端技能人才培育的孵化器, 成为校内学生和企业员工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在职培训与进修的重要基地。
2.3 发挥学校优势, 服务企业, 根治“一头热”的弊病
学校要转变观念, 不能只懂得向企业索取, 包括要求企业吸纳毕业生、接纳学生实习等, 给企业感觉校企合作没有多大诚意, 结果造成只有学校热衷于校企合作, 企业对此很冷漠, 出现所谓“剃头挑子一头热”。要知道合作的目的是双赢, 学校也要关注和主动思考发挥自身优势, 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包括设备维护、旨在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的技术改造, 让企业实实在在从校企合作中获益, 主动要求与学校合作, 彻底打破“一头热”现象[5,6]。
2.4 引进高端技能型人才, 构建“身份互认、角色互换”的教师团队
通过设立合作中心、引入研究机构、引进大师工作室, 学校和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企业职工培训特点及不同培训方向或培训教学的需要, 与企业建立三种合作模式的师资培训基地:一是企业独立设定的职工培训基地;二是不同企业同类工种的职工培训基地;三是特殊工种的职工培训基地。如电工、车工等培训基地。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交流制度, 学校对进入到企业开展一线培训教师进行奖励, 实现专业组长与车间主任、教师与企业师傅之间的身份互换, 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和师资培养协议, 企业参与专业规划发展, 参与教育教学过程。校内教师深入企业, 丰富企业经历, 掌握生产一线新技术, 共同开发科技项目, 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角色互换, 达到企业和学校共赢的目的。
2.5“政、校、企”三方联动, 优化校企合作宏观环境
以地方政府为依托, 以绍兴职业培训联盟为平台, 利用政府政策导向, 与典型行业企业合作, 如德马吉、杭汽轮等,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建立互惠互利的校外实训基地, 发挥学校专业领域的积极作用, 为企业切实解决技术难题, 如帮助企业改善内部管理、促进技术进步、完善职工知识结构、增强企业运行活力, 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 使企业真正感受到校企合作的正面作用, 提升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在专业和企业之间形成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2.6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促进工学结合有效开展
采用以能力为标准的过程性评价, 实施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助的多样化评价形式, 推行授课教师、企业技术指导人员、实习同事多元考核主体, 实施以证代考等评价机制, 建立合理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实现学生学业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引导教师和学生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开展“教”和“学”的各项活动。
3 结束语
浙江省是教育大省、教育强省,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高职教育显然不等坐等机遇, 被动发展。高职院校要适应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等进行深入的改革, 探索高职院校数控类专业技能型、实用型、应用型等企业急需人才的培养模式, 以缓解数控行业人才紧缺现状, 提高数控专业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及进一步加强并完善校企合作, 共同为特色人才培养及其培养模式的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谭英芝.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看高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1) .
[2]孙永林, 许焕明.校企合作平台搭建与实践[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 .
[3]李翠萍.关于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 2011 (8) .
[4]黎志键, 梁建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机电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装备制造技术, 2011 (8) .
[5]高武.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1 (3) .
人才培模式 篇9
一、抓好“三个保障”, 建立完善的体制和机制
任何工作要取得实效, 必须靠完善的体制和机制来保驾护航。学院严格按照《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广泛开展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河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 注重“三个保障”, 全面推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一) 建立完善的领导保障机制
学院和各系部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领导小组, 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立职业指导规划教研室, 负责全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创业教育场地建设、设备配置、师资培训和管理、创业孵化园的规划与建设、创业咨询服务等事宜。
(二) 人员、场地及设施保障充分
学院狠抓队伍保障, 建设了一个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一方面, 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骨干教师的系统培训, 定期选派教师外出学习、扩大交流, 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实习, 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 提高授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 聘请了16名具有一定创业实践的企业家、成功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校任兼职指导教师, 全程引导学生成功创业。场地设施保障方面, 一是学院有专门的能容纳200余人的创业教育多功能厅, 该厅集创业教育、创业项目模拟和小型报告会功能为一体。二是建立了“SYB、KAB”创业培训专用U型教室, 配备了投影仪等一流的教学设施。三是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区, 园区有26间门面房, 面积2000多平方米。
(三) 提供充裕的经费保障
学院设立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 首次预算投入50万元人民币用于大学生创业启动基金, 以后每年视基金使用情况于下年度补足预算。学院大学生科研专项经费每年预算15万元, 由科研外事处管理。
二、构建“三个层次”教育体系, 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适应国际化教育发展的趋势, 依托学院专业办学特色, 通过创业园和校内外创业实训基地的探索和实践, 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行的创业教育新模式, 培养一批创业意识强、创业知识面广、心理品质过硬、创业能力卓越的创业型人才。为了突出学生的创业精神、知识、心理和能力四个教育重点, 学院构建了“三个层次”的教育体系。
(一) 将创业课列入必修课范围
学院把创业指导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导论》课程的重要内容, 保证每一名在校生都能接受不低于8学时的创业知识课堂教育, 学到系统全面的创业理论知识。创业指导开课以来, 惠及学生20000余人。很多学生有了创业的意识和计划。
(二) 定期举办“SYB、KAB”创业培训班
学院与济源市劳动局创业培训中心及团市委合作, 在学院开设“SYB、KAB”创业培训班, 采用小班授课方式对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学生进行强化培训。所聘请的教师都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和授课水平, 授课形式不拘一格, 在教学中除理论讲授外, 还引入课堂讨论、典型案例分析、企业考察、焦点问题辩论、视频资料播放等多种教学形式, 并结合课后个体辅导、小团体辅导使培训班更有针对性和实战性。课程主要围绕“什么是企业”“适合创办什么样的企业”“企业风险”等内容, 让学生以一个创业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经过培训的学生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创业能力, 然后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业项目论证、筛选, 最后作为创业者入住创业园进行项目孵化。由于这些学生经过了正规创业培训, 取得了劳动部门颁发的培训证书, 人事劳动保障局在学生毕业后创业需要贷款时将优先解决, 所以培训班深受学生欢迎。
(三) 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普及创业知识
一是举办专家报告会、优秀毕业生创业典型、周末创业大讲堂等活动, 让学生领悟创业真谛, 激发创业热情。几年来, 学院先后邀请武汉理工大学雷五明教授、中南民族大学詹全友教授等2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前来举办讲座。学院还聘请了16名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他们现身说法, 介绍自己创业成功的经验和教训, 其坎坷的成功之路促使学生理性思考创业的艰辛和风险, 同时其辉煌的业绩也激发了学生创业的激情。这样, 基本起到了让学生与社会实际“零距离”接触的效果。二是举办“创业沙盘模拟训练”“年度创新创业设计大赛”“创新创业论坛”“创业项目模拟实践”等活动,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升创业能力。三是开展“一对一”个性化创业咨询服务。学院的创业指导咨询室在周一至周五的下午对学生开放, 有专门的创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四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室、醒目电子屏等宣传国家有关创业方面的政策, 就业中心每年印制大学生创业政策解读手册10000多册, 免费发放给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创业方面的知识。
三、搭建技能训练“三平台”, 提高学生创业技能
实践出真知。为了体现高职生的创业特点, 学院积极构建“三大平台”,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创促学, 以学助创, 厉兵秣马, 让学生在逼真环境中体验创业的精神和实质。
(一) 预约开放校内实训基地
为了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学院有意识地增加专业性很强的创新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创新能力, 激发创业灵感。通过学院现有的国家级实训基地———电工电子及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 河南省示范实训基地——应用化工技术实训中心、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组装维护实训室等100多个实训室预约开放式运行管理, 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需要。
(二) 加强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一是学院先后与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宁波亚太计算机图文中心、济源市丽园实业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济源市分公司等10家单位签订了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协议, 每年选送100多名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实训基地参加定向实习和锻炼, 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接受创业教育, 提高创业能力。二是建立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学院还依托济源区域资源优势, 建立了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基地,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2007年以来, 已先后有1500多名学生接受了素质拓展训练。
(三) 成立“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砺志创业咨询公司”, 具体组织学生的创业实践
参加过创业培训的学员经过考试筛选后进入实践环节。创业实践以企业赞助和社会合作的项目为载体, 聘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人员担任教师, 进行创业指导。通过项目带动, 增强了学员承受挫折的能力, 磨炼了他们的创业意志, 提高了他们把握商机进行创业的能力。
四、探索创业孵化“三模式”, 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
学院筹资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园, 该园集创业教育、技能培训、项目孵化、管理功能为一体, 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通过审批的学生创业项目入园孵化。学院免费为入住的企业提供办公场所、政策咨询、创业技能培训、创业项目开发、创业指导等服务, 使其成为创业带头人。学院在创业基金上给予大力扶持, 设立专项创业基金。目前, 已投资50万元资助学生创业项目, 保证已入住创业园的项目正常运转。学院成立了创业园管理委员会, 出台了相关的创业园管理制度、入园程序、资金管理办法等。现在创业园已入住有怡家装饰工作室、新势力品牌店、丽园冬凌茶等20多个学生自主和企业资助项目, 每年都有90多名学生参与创业实践。
学院目前主要有三种创业孵化模式:
一是学生自主创业的项目。学生提出项目立项书后, 由创业园管理委员会组织的创业导师进行项目论证和市场调研并最终确定项目的可行性, 再给予资金扶持, 由学生为法人代表注册公司。如机电系学生开发的多用途擦车器、建筑装潢工程系学生组织成立的家庭装修监理公司等。
二是企业资助的创业项目, 如济世药业、丽园冬凌茶等公司提供资金和产品, 由学生注册公司, 负责产品在全国各地的推广。
三是与教师、社会有关人士合作创业, 如砺志产品研发中心开发出实用性产品, 寻求社会投资者合作开发。
五、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 达到了“三个突破”
学院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中制定了三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即接受创新创业理论教育的学生比例达到100%, 参与创业技能培训的学生比例占10%以上, 实际开展创业项目的学生比例达到5%。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 学院倾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开展创业实践,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在周边企业中的影响逐步扩大, 不少中小企业放弃了高学历的毕业生, 而将目光投向了这些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优秀人才, 愿意以高薪吸引这些人才为企业服务。如孟州市圣德工艺公司和吉利包装公司就从创业学生中各选聘了10余名学生充实到中层管理岗位, 甚至聘其为经理助理。
人才培模式 篇10
一、国内会计专业育人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状
通过查询万方数据里关于“双证制”教学模式的论文,发现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实行双证制度,并且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课证融合”这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以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原则,将其课程考试科目和内容纳入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考证相对应,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一致,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就能直接参加相关职业证书的考试。
2.以提高素质为原则,将职业素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财会专业技能的训练,以期能尽量贴近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
3.将课程教学与会计竞赛相结合,通过竞赛,推动学生对财会知识的提高;通过竞赛,也推动了会计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4.以市场为导向,将职业技能纳入到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市场受欢迎的课程的教学。
(二)存在问题
1.通过“课证融合”实行“双证制”教学的高职院校,其模式几乎都是利用校内资源进行教学,该模式的优点很多,但其最大的缺陷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师授课方法还没有跳出学科式教学的传统模式,该模式与职业资格考证教学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较多,学校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组织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辅导和复习,大多数是以学生自学为主,因此导致学生在面临考试的时候无法全身心投入,找不到合适的方案解决。
3.高职院校的教学教研的方向集中在如何培养学生技能,对会计考证的研究和实践不多,这也是直接导致大多数高校学生考证通过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4.大多数高校的管理模式属于松散型管理,大多数时间由学生自己支配,学校教师或班主任很少进行跟班管理,而考证的学习又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方法,因此,学生很难做到单独自觉学习,极大地影响了考证通过率。
5.高校缺少相应的考证习题库,因此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并不多,这大大增加了学生考证通过的难度。
二、“校培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具体实施情况
(一)我校目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构建了课证融合下“一体三结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
1.突出两个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导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课程设置导向,制定更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2.根据职业能力模块构建课程体系。依据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财务管理、会计监督工作岗位需要的四大职业核心能力(财务会计核算能力;财务成本管理能力;纳税业务处理能力;审计业务处理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3.采用“一体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一体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教学同步,融“教学做”于一体;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手工账实训与电算化实训相结合;校内模拟实训与真账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渐进式系统化的能力训练,达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二)“校培合作”具体实施情况
在我校现有比较成熟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我们想通过该课题的实践,探索一种“校培合作,课证融合”新的育人模式,即高职院校与校外考证培训机构合作,共同进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1.成立“校培合作”组织。针对“校培合作”这种新的模式,学校、系部和会计专业的领导都很重视。本课题被列入我校重点课题。并且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三位老师和全国知名的会计培训学校———杭州春华会计培训学校组成课题小组,共同来推进这项试点的运作。
2.明确“校培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1)我校的权利、义务:负责协助乙方进行学生公开课宣传的组织、沟通工作;负责学生考证学习的教室和多媒体设备提供;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沟通工作;负责提供校内一定的场地用于乙方考证宣传工作。(2)培训学校的权利、义务:负责教师的上课安排及课堂组织教学;负责提供学生相应的教材、辅导资料及考前练习平台;负责提供会计考证的相关视频学习资源;负责学生考证的报名、组织、成绩查询及领证工作;
3.考证通过率的成果。我们是从2015年10月份开设“校培合作”辅导班,通过三个批次的会计资格考试,通过率情况如下表:
从该对比表可以发现,2016届校培合作班的考证通过率为75%,比2016届非校培合作班60%的通过率高10%,应该说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三、“校培合作”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一)所取得效果
1.提高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高职院校与校外考证辅导机构通过以上的合作,一方面发挥了校内教课的优势(高校和学生都不需要花费太高的代价,就可以实现比在社会上报班学习得到更多的机会,同时也解决了高校会计专业教师较为头痛的问题———学生考证难),另一方面又能发挥校外培训机构的优势(培训机构在获得合理回报的同时,把社会办学的灵活性、学生考证辅导的专业性管理引入高校,让高校考证学生可以共享优质的社会考证辅导资源),从而达到双方优势互补,大幅度提高考证通过率。
2.密切了“校培”合作双方的关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模式与校外考证培训机构的培养模式具有共同点,但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各异,因此“校培合作”可以充分借鉴考证机构经验,充分依托行业标准来改进和提升高职的教学水平。
同时通过“校培合作”,可以发挥校外考证培训机构的优势,把社会办学的灵活性、学生考证辅导的专业性引入高职院校,让高校学生可以共享优质的社会考证辅导资源,达到双方优势互补,从而提高考证通过率。
3.提高学生技能。高职院校的职能决定了它的方向和目标,每个院校都有他的使命和责任。学校的主要目标在教书育人,侧重于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而社会培训机构的职能侧重于对职业技能的辅导和培训。通过“校培合作”,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把高校职能中的一小部分技能培养职能交由第三方机构来完成,一方面可以解放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大的目标和使命,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第三方机构进行选拔、考核和监管,提高学生考证的通过率,增加学生对高校的满意度,提升高校的名气和地位。
(二)有待完善之处
1.相关数据获取的充分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还有待提高。比如,我们只是选取了本校近五年的相关数据,但对于其他院校的考证率,因获取困难,所以无法进行对比。
2.校外考证培训机构的教学方式有可能会对现有高职院校授课教师的思想观念造成冲突,从而使教学试点工作受阻。
3.由于参加校培合作班需要交纳一定的培训费用,因此报名参加校培合作班的热情不是很高,参加的学生不是很多,对数据的有效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有利于改革与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优化课程结构和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进一步深化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合作,形成校内校外共同育人的教学过程和运行方式,对丰富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专业建设起到探索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坤.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创新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
[2]卞存军.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求知导刊,2015(3)
[3]李文.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报废处置问题思考[J].财会通讯,2015(5)
[4]常蕊.企业国有资产体制:现状、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16(3)
[5]郭铭.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相关问题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6)
[6]王薇.浅议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弊端和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5)
[7]赵旭凌.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现存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11)
人才培模式 篇11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国培计划”项目 质量评估模式
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该计划希望通过大规模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培养出一批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方面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教师,并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教师培训工作,服务基层教育的发展。“国培计划”的实施对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和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国培计划”项目能否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关键还取决于其实施的质量。因此,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启动“国培计划”的通知中就明确要求:建立项目评估监管机制。建立专家评估、网络评估和第三方独立评估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估机制,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监控和质量评估,并将项目执行情况和评估结果作为调整培训任务和项目经费的重要依据。[1]目前,在项目培训的实施上,地方教育管理部门虽然在培训的内容、方法和考核等方面具有统一的指导思想,但对培训质量的评估却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式,导致评估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加强“国培计划”项目实施的质量评估模式探索是进一步推动培训工作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国培计划”项目质量评估的定位
对“国培计划”项目实施质量进行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设计评估模式和开展实际的评估工作之前,必须对评估的功能、主体、内容、方法等进行明确的定位。
1.评估功能:提高培训项目实施的品质与价值
从行为本身的直接目的来看,“国培计划”项目质量评估主要是为了检验评估的成效,进而为进一步的调整任务和经费的分配提供参考。然而,从其根本目的来看,评估的根本宗旨在于提高培训项目实施的服务品质及价值,使培训朝着满足培训人员需求的方向发展。因此,评估的重心之一是对项目实施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并对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求解决问题的出路。培训质量评估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反拨效应”,提高评估对项目规范化发展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其“诊断”作用,让评估工作为“国培项目”的更好实施保驾护航。
2.评估主体: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下的多方协同参与
从理论上分析,评估主体应主要由评估委托方的意图来决定,同时还要考虑评估工作的可行性、便利性和合理性。“国培计划”项目是由政府发起,主要由各省、自治区的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具体的实施,因此其评估应采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下的多方协同参与方式。首先,根据“能力优先”的原则,评估团队的核心成员应该是教育行政部门召集下的教育教学培训评估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其次,根据“利益相关”的原则,评估团队的成员还应包括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人员、培训基地教师、参与培训的学员、送培单位领导、参与培训教师的学生等。不同人员的意见都应该成为评估成效判断和项目实施问题的重要依据,并“通过集体审议的形式来共同开展工作”。[2]
3.评估内容:系统综合的过程探析与成效检验
评估内容的定位即评估指标的确定问题,建构良好的评估指标是发挥评估功能的第一步。所谓指标是指“对某项表现的预期结果的描述”[3],其反映的是评估者希望受评估项目实施在哪些方面所能达到的水平或产生的作用。因此,“国培计划”项目质量评估首先要关注培训实施的方案及其预期效果的达成度,包括时间的分配、课程的设计、服务的提供、培训的方式、任务的完成、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其次是项目培训构成要素的审核,包括对培训教师的资历、培训的相关设备供给、培训学员的后勤服务保障、培训管理的制度设计与安排等方面。再次是培训项目实际达成的效果认定,包括对培训学员的参与程度、培训课程的受认可程度、培训对学员业务能力改变的程度、培训学员任务的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考察。
4.评估方法:多种方法的灵活选择与优化组合
评估方法的选择对评估的质量和科学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评估方法或手段的应用对项目信息的获取有所不同。而不同方法和手段也各自适宜不同的项目类型、信息类型、目标群体、评估技术、时空条件,因此,评估过程中应坚持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和采取多种方法优化组合的方式。“国培计划”项目评估所需要了解的情况往往具有信息量大、内容广泛、对象众多、时空跨越较大等特点,评估人员可以因时、因地、因事适宜,灵活采取案例研究、个人访谈、问卷调查、电话采访、现场观察、集体座谈、作业布置、任务分析、对比实验等方法或方法组合,从而最大程度地掌握相关的第一手资料,提高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同时,对所获取的可量化数据或信息,要善于借用先进的统计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可追溯性和说服力。
二、“国培计划”项目实施的质量评估模式构建
评估模式的构建需要依赖一个好的评估模型为其提供系统化的逻辑指导。在教育培训领域所使用的众多培训评估模型中,培训专家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所提出的柯氏培训成效四级评估模型最为著名。柯氏四级评估模型常被用于评估培训过程对接受培训人员的感情、认知、行为和组织的影响,其四个层级的评估包括学习者反应、知识迁移、行为迁移和组织影响。[4]但是“该模型只是在培训结束后进行一次性的评估,其过分强调参与者的反应,没有重视组织的绩效这一基本的因素”。[5]针对这一不足,1996年菲利普斯(Phillips)教授对柯克帕特里克教授的四级评估模型进行了补充,在其基础上增加了“投资回报”(Returnoninvestment Level)评估,其目的在于对培训的投入与产出比例之间的合理性进行测评。根据理性投资的原则,投资者总是希望培训能给投资方带来更大的收益,而这也更加符合现代投资发展的规律。[6]然而,该模型与柯氏模型一样,都将评估活动看作是培训活动的最后一环,“这就不可能对整个培训过程实施必要的监控,也不可能使之持续获得必要的调整和改进”。[7]
因此,综合这两种模型的优势与不足,并结合“国培计划”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笔者将培训项目质量评估设计为三级评估模式,即培训前评估、培训结束后评估、培训成效期评估。
1.培训前评估
培训前评估主要是对培训基地培训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培训工作前期准备的充分程度、与参与培训单位及学员的交流沟通情况、培训可行性水平等方面的评估。这一层级评估的目的主要是督促培训基地全力投入培训工作以及发现准备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并敦促其及时改进,从而保障培训工作得到更为顺畅、高效地开展。这一层级的评估主要通过向培训评估专家递交培训方案、邀请培训专家或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相关工作负责人对培训工作准备进行现场考察以及培训基地负责人向专家汇报工作等形式来开展。
2.培训结束后评估
培训结束后评估是在培训结束后培训学员尚未离开培训基地前进行的培训质量评估。这一层级的评估包括三个方面情况的考察:一是对学员学习态度和兴趣的了解,包括学员对培训内容、形式、设备、教材、练习、授课时间安排、教师教学等方面的认可度进行详细周全的考察。可以采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来进行信息的了解和搜集。二是对学员认知能力改变的考察,包括对学员参与培训前后对相关培训主题认知的改变、对自我教学能力提高的信心、对教学困惑的消解程度、对自我发展存在问题的理解等方面信息的探究。可以采用对比分析、个案调查、深度访谈、布置任务、课堂测验等方式来对学员的表现进行评析。三是对培训所达到预期效果程度的评定,比如考察学员对培训所应该了解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的理解和认可程度或者提高学员对教师职业的兴趣和自我能力发展的信心等是否达到预期水平等方面的考核。可以采取集体座谈、结构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观摩的方式对学员或培训教师进行情况的了解和考察。
3.培训成效期评估
培训成效期评估是在培训结束后,学员回到教学工作岗位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的一段时期内,对学员的教育教学工作改善程度的评估。中小学教师培训往往采取的是短时间内高密度集中培训的方式,短时间内要消化大量培训内容往往使学员力不从心。培训是否取得彻底的成效,也只有通过学员在工作岗位上的改变来得以更好地证明。因此,需要在培训结束后,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对学员的实践能力进行测评。这种测评的方式可以是到学员所在学校进行现场考核、就学员培训后所产生的变化或给学校教学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访谈学员所在单位的教师和领导、通过学员所在单位的教师或领导进行评课来对学员进行间接考核等;也可以采取让学员再次集中,通过讲课比赛或展示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成果汇报。这一层级评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更好地检验培训所取得的成果;二是为了更好地跟踪学员的学习状况,并为其提供后续指导,强化培训效果。这一层级的评估所付出的时间、人力、物力往往最多,但其对培训质量的提高往往也更具根本意义。
三、“国培计划”项目实施的质量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估方法的选择相对单一,与教学实践活动相脱节
“国培计划”项目学员的规模往往比较大,一百人左右的班级并不少见。其培训一般采取的是集中授课或讲座的形式,对培训质量的评估往往是培训结束后,在学员离开培训基地前进行,能用于考核学员培训质量的时间往往非常短暂。因此,一般的考核主要采取便于实施的方式,比如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学员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或者要求学员提交一份培训心得体会的总结,通过对总结的简单归纳分析来判定培训质量。这样相对单一的评估方式虽然简便可行,但其对培训质量的评估往往缺乏全面性,对培训和评估的目的也缺乏明确的定位。此外,从提高学员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培训目的出发,不论是问卷还是总结形式的评估方式,对学员学习收获的判定往往都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教学能力的判定终归要回到教学实践上才更具说服力。但是,对众多学员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需要大量的时间,而这往往也是培训方案本身所难以设计的。
2.评估设计重结果轻过程,其形式作用大于督导功能
大多的“国培计划”项目实施质量评估实行的是终结性评价方式,即在培训结束后,以一次性的评价结果作为整个评估的结果。比如对学员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综合考试的结果或将学员提交的文字总结作为培训质量的最终评估依据。这种注重结果轻视过程的评估机制,难以对学员参与培训的变化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评价、监督和指导。但是,“任何教育教学的评估活动都不只是进行甄别、选拔,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被评估者的发展。”[8]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是一个渐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评估应该发挥不断督促和引导培训学员朝着培训所应达到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评估工作也应该是一个分阶段、分层次逐步跟踪和推进的过程。任何企图通过一次终结性评估来达到不断地促进学员自我发展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3.评估结果缺乏信息反馈,后续跟踪和强化服务缺乏
“国培计划”项目一般实行集中培训的方式,培训结束后培训学员各自返回原工作单位任教。在学员离开培训基地前,针对学员培训质量评估的相关信息搜集往往已经结束,但是相关数据、信息的分析工作尚未完成,评估结果自然也无法得知。然而,评估结束后,培训基地由于培训时间紧、任务重,一般不会安排专门人员给学员及其所在学校反馈培训质量的相关信息,只给学员寄送培训合格证书或证明。因此,实际上学员并不知道自己参与培训是否达到了培训所应达到的目标,也不知道自己尚存在着哪些不足和问题。同样,一旦集中培训结束,学员返回工作单位后,这个培训项目的全部工作基本结束。在信息反馈和后续服务缺乏的情况下,培训质量的提升和保障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四、提高“国培计划”项目质量评估模式有效运作的策略
要提高“国培计划”项目实施质量评估的质量,除了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式设计外,还需要对评估过程中所容易出现的难题和可能面临的困难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策略。
1.注重落实基于学员实际工作岗位表现的成效评估
“国培计划”项目质量评估要真正走出“形式主义”的影响就要回归培训目的的本质,加强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就整个培训的核心目的而言,这一部分的考核最具根本意义,然而从时间、精力等成本论,这一考核环节的付出则是最大的。以学员的实际工作岗位表现为考核标准,就要到学员所在的学校进行实地考核,其形式包括深入学员的课堂进行听课,对学员所在学校的领导、教师以及学员所任课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从而全面获取学员在参加培训后一定时间内的进步情况,并发现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判定学员的培训成效,为其下一步的发展提供指导建议。由于学员大多来自不同的地方和学校,对学员进行实地考察必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这一评估环节的难点。因此,在评估设计的过程中,主管部门必须具有充分的准备和决心,并通过加大评估的时间、人力和财力投入来保障实施的顺利进行。
2.积极构建基于评估结果的培训学员奖励制度
评估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成效,除了需要主管单位给予精心组织,相关评估人员给予认真、负责的对待之外,更需要培训学员的积极参与。在当下的不少评估活动中,比如问卷调查、总结撰写等,学员往往都是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其所提供的信息并不能客观反映真实的情况。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充分激发培训学员参与评估工作的积极性,让他们从根本上改变评估工作与己无关的观念。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采取根据评估结果对学员进行奖励的制度。这个奖励不应是简单的一纸证书或一定数额的物质奖励,而应成为对学员职称评定、教学奖励、能力认可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凭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从政策制定的高度出发,明确规定在评估中成绩优异的学员给予的奖励及其奖励所具有的认可功能。通过奖励制度的激励,可以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他们更加认真的对待评估工作,使评估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其应有的功用。
3.加强开展基于培训数据库建设的过程性评估
对于促进培训工作的成效而言,过程性评估比终结性评估具有更大的优势,这是毋庸置疑的。随着国家对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视以及终身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参与培训教师的数量及培训次数都会不断增加,这对培训工作的管理也提出一定的挑战。因此,从规范管理的角度和方便对教师个人成长过程的了解出发,可以考虑对参与培训的学员建立一个培训信息数据库。任何一位学员所参加的任何形式教育教学培训的信息都统一录入该数据库,使该数据库成为与学员终身相伴的培训档案库。档案库所记录的相关信息可以成为用人单位对相关学员录用、晋升、奖励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因此,数据信息的录入要注重对学员参与培训所取得成绩的过程性评估,包括学员在多次考核、多次任务完成、多次考勤中的表现等方面的信息,也包括学员在不同的培训中所取得成绩的动态呈现。培训数据库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为培训工作的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参考,而且能促使培训学员珍惜培训机会和努力自我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Z].
[2] KARLSSON O.A critical dialogue in evaluation:How can interaction between evaluation and politics be tacked.Evaluation,1996(2).
[3] 张银富主编.学校行政:理论与应用[M].台北:五南图书公司,2002.
[4] Kirkpatrick,Donald.GreatIdeas Revisited:Revisiting Kir kpatricks Four-Lever Model.Training and Development,1995(1).
[5] 理查德·斯旺森,等.人力资源开发效果评估[M].陶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 Stone,Jennifer & Watson,Virginia.MeasuringTraining ROI and Impact.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ASTD),1999.
[7] 高志敏.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训评估模型及其修正与完善[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3).
[8] 王艳丽.教师培训应注重培训方式的示范作用[J].天津教育,2005(3).
人才培模式 篇12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 目前举办的许多教师培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培训对象的需求与“国培计划”项目的培训目标不统一。参培教师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参培教师, 对理论学习相对不重视, 他们主要希望学到具体的课堂操作方法。而“国培计划”的目标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进均衡发展, 促进基础教育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旨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和促进改革, 培训一批“种子”教师, 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和教师培训。由此可以看出, 培训对象单纯要求学习课堂教学方法是远远达不到“国培计划”的高标准和高要求的。
第二, 培训观念落后, 培训模式陈旧。由于受传统培训观念的影响, 目前许多培训机构仍然以集中培训和专家讲座的模式为主, 参培学员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未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和“参与式”“探究性”“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培训新模式。
第三, 培训目标与培训内容不一致。这主要指培训内容受到专家讲座题目的限制, 不能完全按照“国培计划”的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 培训针对性不强。
第四, 实践和参与环节不足, 形式单一, 可操作性不强。
第五, 只注重短期培训效果, 缺少对教师长期发展的指导和远程培训环节。
二、在实践中探索中学英语教师培训的新模式
(一) 调研培训需求, 依据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方案, 突出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笔者自2003年来一直参与四川教育学院承办的国家级、省级培训和“国培计划 (2011) ”———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方案设计和组织实施工作。在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改变传统的培训观念, 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教师培训新模式, 并在实践中探索, 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国培计划”是高标准的国家级培训, 各地选派的参培学员都是当地德、能、勤、绩的拔尖者, 因而不仅要在培训前做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充分考虑和体现参培教师的需求, 还要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国培计划”的高要求、高标准设计培训方案, 突出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保证培训的高质量。
(二) 培训模式的设计思路
《〈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中指出:“推进课程改革, 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研究、实验新课程方案过程中, 加强对‘师资培训’工作的研究, 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查有梁先生在《教育模式》中指出:“模式研究, 作为一种科学方法, 它的要点是分析主要矛盾, 认识基本特征”;“模式, 推上, 有理论基础, 推下, 有实践操作, 模式是理论与应用的中介。在理论与实践之间, 模式能够承上启下。”培训模式的设计必须遵循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思维方法, 尤其是体现实践方面的指导。许多参培教师“虽然在理念上赞同和支持新课程, 但是在课程实施方面却有不少的困难, 主要是缺乏切实有效的方法”, “迫切需要在课堂实施层面得到更具体和更直接的指导和帮助。”我们在设计培训模式时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体现以人为本, 按需施教, 突出重点, 注重实效, 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设计思路。培训将根据英语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实际教学需要, 以问题为中心, 分专题探讨, 理论学习与案例剖析相结合, 在教学观摩和实践中帮助学员更新观念, 深入理解新课标, 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成为实施新课程的骨干教师。
2.遵循“针对性”“整合性”“参与性”与“实践性”的原则。针对新课改的要求和参培教师的需求设计培训模式;整合省内外专家、一线优秀教师与优秀参培学员三方面资源, 同时整合培训内容, 包括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与教学实践;设计与新课程紧密相关的各类活动, 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 促进参培学员主动积极参与培训;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员亲身体验新课程的改革思想、内容和措施, 引导学员针对自己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进行交流探讨, 在随后的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能力。
(三) 培训模式的实施
1.培训内容的确定
在需求调研中笔者发现:中西部中学英语教师教学理念较陈旧, 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实践与操作能力有待提升。培训要引导参培教师按照国家关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这里, 专业能力涉及“专业情感, 包括终身从教的专业精神、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以及积极健康的教师个性;专业知识, 包括较为宽厚的文化底蕴、必需的学科知识及教育学科、心理学科知识;专业技能, 包括课堂教学能力。”因此, 培训内容的设计需以学科为重点, 研讨基础教育改革和英语教学新理念, 更新观念, 提升教学与实践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应包括以下五大板块: (1) 外语教学改革最新动态与新课程基本理念; (2) 教师成长与专业能力提升; (3) 课堂教学方法与教材分析; (4) 教学观摩与实践; (5) 微型课题研讨。每个板块有各自独立的内容和安排, 板块之间联系紧密, 并配有“培训菜单”供选择。
2.培训形式的选择与组合
培训模式为:专家理论引领 (专题讲座、对话交流) →参与互动 (案例剖析、互动交流) →教学观摩 (示范课例展示、说课、评课) →实践反思 (微格教学实践与反思) →校本研修 (与一线优秀教师对话切磋、专题探讨、交流合作) 。这种创新模式, 打破了传统的专家讲座单一方式, 以参培教师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 以反思为重点, 注重研讨过程, 强调参培教师的主动参与,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需求调查研究入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观摩, 充分利用参培教师自身的经验和资源, 充分调动发挥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员在师生参与互动的培训氛围中, 亲身体验主动、合作、探究性学习, 更新观念, 在学习、观摩、研讨、交流与反思的过程中促进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高。
3.培训模式实施中的关键环节
(1) 注重训前学员需求调查。深入参培学员中调查研究, 采取学员填写问卷调查表, 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等方式, 突出培训的实效性。
(2) 组成富有特色的、高水平专家团队。聘请包括国家新课标研制组专家, 高校对新课改有深入研究的教授和一线优秀教师, 整合一支富有特色的培训者队伍;同时建立有效的管理团队协调配合管理。
(3) 专题理论学习与典型案例的观摩研讨紧密结合。以问题为中心, 以案例为载体, 每一专题在理论研讨的基础上, 到中学观摩与之配套的典型示范课, 课后任课教师说课, 专家点评, 学员讨论, 反思总结。
(4) 加强学员的教学实践与合作学习。建立导师制, 以任务型研修为主要方式, 组织学员小组活动, 通过集体备课、讲课、评课等微型教学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及时整理培训简报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进行小组教学科研课题研究等活动, 通过学习、合作、实践与交流共同提高。
(5) 建立反馈机制, 落实培训的评估与改进环节。培训学员每天填写调查表, 收集对培训的反馈意见, 及时改进和提高;培训结束后进行跟踪调查, 导师与学员保持长期联系, 并指导、督促学员发挥示范引领的骨干作用, 促进学员的专业成长和继续教育。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