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河空间(共6篇)
滨河空间 篇1
0引言
滨河区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空间形态, 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滨河空间从宏观城市区域范围上讲, 属于一种特殊的“边缘空间。称其为“边缘空间”, 是由于河流从物质形态上讲是一种特征明显的自然景观, 在大的区划范围内来观察, 滨河空间依附于河流的延展而存在, 自然成为连接水体和其他空间形态的“边界区域”。称其“特殊”, 则是因为滨河景观区虽然从几米到几十米、上百米不等, 但由于它是连接人工城市环境和自然河流空间的媒介, 起着隔离、保护、连接不同地域特色的重要作用, 所以具有复杂而多样的生态、景观、功能等特征。
1、滨河景观设计的总体原则
1.1 追求与周围环境相统一
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公共环境的建设, 为人们创造适宜的生活空间。这里应强调的是其内容。不仅是着眼于孤立的建筑, 更要追求建筑城市、园林绿化的统一, 强调城市的有机组织, 以及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1.2 满足休闲娱乐观景等需求
滨河景观区, 狭长, 穿越的城市区域较广, 尽量做到容纳居民, 使其能够达到解除体力, 平衡心理, 慰籍心灵的目的。
1.3 适合地理地域特点
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的一部分, 城市滨河景观还要结合地形特色去考虑。对于河道两旁堤坝自然要格外关注, 在此基础之上依地形, 顺地势而设计, 可体现出滨河景观独有的魅力。同时设计也要考虑地、风土人情等特有的因素。
1.4 体现低碳和谐的潮流
跟进科学时尚潮流, 灯光的应用要尽量做到亮度适中, 不留阴暗死角, 这是出于社会安全方面的考虑。室外景观设施要具备实用性、耐用性, 便于清洁, 尽量做到不翻修, 少翻修。
1.5 显呈风格混搭的倾向
滨河区带状延伸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分割, 同时也决定了其风格的多样性和相对的不连续性。滨河景观特有的狭长型空间属性, 使得我们在设计风格的把握上可以自由灵活一些。在某一段可以采用传统风格的设计, 到了另一段则变换成现代风格的设计, 颇具移步换景之妙; 或者在南岸形成一种优美之格调, 到了北岸又成阳刚之风度, 有如法国巴黎莱茵河的南岸和北岸文化与气质之迥异。一般现代城市的风格, 具有简洁的现代感, 其包容性极大。滨河景观设计的总体风格大多也是现代自由风格, 而且混搭倾向性明显。
2、滨河中观空间塑造
2.1 滨河区空间形态设计
2.1.1 对地形条件的利用
毫无疑问, 无论城市本身的海拔高度与河流水位高度的相对关系如何, 为了防洪防汛的需要, 滨河区紧邻河流水域的陆地必然要高于河流常水位。这样, 在临近河流的滨河区域就自然而然的会形成内坡度不等的“凹”字形断面, 产生了必然的地形条件。这种地形的变化在横向上可以利用河流本身的“凹”低地势特征, 通过巧妙地利用和雕琢, 很容易形成内向环抱的空间环境, 同时与堤坝或城市空间隔而不断。这种“下沉”的空间, 是亲近自然、隔离噪音、营造舒适幽静休闲环境的最佳选择。另外, 地形地貌条件,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城市自身的特征。可以利用这种自然条件的暗示作用, 从空间构成的角度赋予场地新的涵义。
2.1.2 水体形态变化的控制
从平面上看, 等高线之间并不是等距、平滑、保持相同的曲率和方向的。也就是说, 在不同的水位横断面上, 河流呈现的平面形态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于非严格直立式驳岸的滨河区域来说, 就形成了随季节变化、水体涨落的滨河岸线变化, 使水体在不同的时间里观赏时表现出生动多变的姿态。在设计中, 应擅于把握这种具有自然生命力的变化特点, 使原本流动不定的河流形态, 通过与滨河区其他景观设施的结合利用和有意的引导塑造, 随时间的过往而幻化出多姿多彩的生命特征。
2.1.3 空间轮廓线的塑造
河流的阻隔作用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宽敞的空间来欣赏河流对岸的景色。正是这种距离, 模糊了视线, 使岸边景色与整个城市的景色融合在一起, 使岸边的起伏变化与城市的空间轮廓相得益彰, 烘托出特有的地域景观风貌。在对滨河景观天际线轮廓的控制上应注意控制建筑的高度以及植物的配置。对于远处城市空间中原有的建筑应给予适当的调和, 对植物景观的远近景色彩及高度设计应结合植物自身的特性 (花、叶、干、果等特征) 进行季节性搭配, 使整个空间轮廓形成整体性。同时, 营造出“步移景异”的轮廓变化, 在不同的空间意境中都呈现出独特的近中远层次。
2.2 滨河区与城市开放空间的结合
滨水区多呈现出沿河流、海岸走向的带状空间布局。一条滨水绿带仅仅一条线不会给城市带来全面的美化, 通向滨水地带的“通道”应是滨水景观带的延伸*在进行规划设计时, 应将这一地区作为整体全面考虑, 通过林荫步行道、自行车道、植被及景观小品等将滨水区联系起来, 保持水体岸线的连续性, 而且也可将郊外自然空气和凉风引入市区, 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同时在这条景观带上可以结合布置线性公园绿地、林荫大道、步道及车行道等皆, 构成水滨通往城市内部的联系通道。为了加强人的可参与性和趣味性, 满足观、表演、休憩、商业行为的需要, 通常要求设置多种功能的场地, 创造多种环境氛围的空间。这就要求在充分利用场地条件的基础上, 在适当地点进行节点的重点处理, 结合人们的活动, 组织安排道路、广场、码头、观景台、绿荫休息等场地, 在重点地段设置城市地标或环境小品。将这些点线面结合, 使绿带向城市扩散、渗透, 与其他城市绿地元素构成完整的景观系统。
3、结语
滨河景观设计需要结合社会环境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 将河流与土地景观巧妙的结合, 针对景观的空间带来的视觉效果的差异, 把河流作为一种有效资源, 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化的人文景色, 同时滨河景观空间景观内的相关设施也会给人们带来休闲娱乐等放松的感觉, 作为景观设计者, 综合的专业知识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 包括建筑学、艺术设计、城市规划、地理相关知识、生物学、生态学等, 由此可见滨河城市景观的设计是一门复杂的学科, 只有设计工作者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 顺应时代的发展, 与时俱进的思想, 才能保证景观设计的发展。
摘要:滨河景观设计, 从环境角度看, 有利于美化空间, 调节空气质量, 从城市角度看, 有利于提高城市整体的规划, 提高城市形象, 促进经济的发展, 本文从滨河景观设计的原则方法进行分析, 为滨河景观设计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滨河景观,空间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希为.城市滨河景观生态服务设计方法探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1 (02)
[2]柳建华.谈城市滨河景观特色塑造策略和方法[J].山西建筑.2011 (35)
[3]陈丹, 曹晖.浅谈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方法[J].社科纵横 (新理论版) .2009 (01)
滨河空间 篇2
民盟盘锦滨河支部
2012-8-13 为加强我支部的凝聚力,团结盟员,积极进取。我支部在组委侯金丽同志的带领下于本月11、12两日举行了丹东奇石峡漂流、大梨树采摘活动。此次活动充分体现了我支部盟员的活力动力。两天的旅行不仅让盟员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更树立了我们滨河支部争优创优、争做先进支部的信心。
本次活动盟员及盟员家属共15人参加,于11日早6:30从大洼出发,全程4小时的路程,愉悦并充实。启程之初由于个别原因没能来参加活动的盟员为我们准备了丰富的早餐,并来到出发点为我们践行。带着一种亲切与温暖我们出发了。一路上我们载歌载舞,欢乐之余侯组委特意为我们准备了《国学大师翟鸿燊讲座教程》。不仅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国学的重要性也让我们在精神领域上提升了自我。四个小时的路程很快便过去了我们到达了目的地。
第一站奇石峡激情漂流。
穿上“装备”拿好“武器”勇士们出发!随着一声号令,一群飒爽身姿各自踏上战舰,开始了3个小时的“大河之战”。急流、漩涡、滑坡、大浪都挡不住我们战斗的狂热。只要有船只,只要有身影。我们便拿起武器攻击,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虽然我们也已浸湿全身,但是胜利在于最后的坚持。在这大河之上也已没有斑白妇孺,每个人的运动细胞都已饱满奔放。而我们滨河支部的勇士们充分展现了团结一致互相协作的特点,成为了漂流之中最勇猛的团队。到岸之时大家还分享了各自的收获。可以说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激情漂流”。当晚,我们还举行了篝火晚会。盟员们的热情非常高涨,手着拉手围着篝火跳起了舞蹈。另一边还有盟员为大家献唱,好不惬意!在篝火与烟花中结束了我们第一天的行程。
第二站大梨树采摘。
12日早8时出发开往大梨树村,据介绍大梨树村有“辽东第一村”的美号。聚农业
旅游为一体。采摘是该村最为特色的旅游活动。9时到达采摘地点。沿途经过该村著名的“干”字广场,领略了干字广场的雄伟也深深的体会到了“苦干实干加巧干”的“干”字精神。
采摘结束后观光了影视城之后又参观了毛泽东家史、家事展览馆进一步了解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传奇一生。午饭后盟员们欣赏了青年点的“红色演出”。再次回味了文革时期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征。至此两天的旅行学习活动结束。
本次活动,盟员们充分体会到了支部的核心力量,也充分展现了盟员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我支部将再接再厉团结群众、提升影响力,争创先进支部。
报:中国民主同盟盘锦市支部。发:
滨河空间 篇3
水是生命之源, 世界上许多城市是从江河流域发展而来。河流是城市的生命, 叙写着城市的历史与文明。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滨河空间逐渐显现出其优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条件, 作为城市珍贵的资源, 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黄金地带和公众活动的核心片区, 是人们逃离城市喧嚣的一片难得的净土。然而, 快速的城镇化和大力的城市建设导致城市滨河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极具挑战, 滨河沿岸的圈地和过度开发现象严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滨河周边地带价值陡升, 连续成片的住宅拔地而起, 一栋栋高楼筑成一堵堵密不透风的水泥墙, 阻碍了滨河美景向城区的渗透, 景观视廊被遮挡, 滨河景观空间与风貌遭到严重破坏。与此同时, 沿岸的滨河步道也被城市交通干道代替, 繁忙的交通要道阻碍了滨河与周边区域的联通与互动, 降低了滨河的可达性, 成为市民亲水的障碍, 剥夺了市民对滨水空间资源共享的权利。当城市滨水区丧失了其公众服务价值, 即丧失了它的灵魂, 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无法得到诉求。剥夺了城市滨水区域的活力, 即剥夺了城市居民与自然亲近、解放身心、追求健康的场所[1]。因此, 提升滨河可达性, 是提高滨河整体景观环境质量和市民好感度的必要措施, 是满足市民身心健康诉求的基本保障。
2 提高滨河可达性策略:多元街巷空间营造
1) “散点式”开放空间———集约街巷边角空间, 建设“口袋公园”, 加强街巷引导性和延伸性。密集的城市建设和潜在的经济价值导致滨河沿岸用地紧张, 建筑密度过大, 宅地化严重, 公共空间缺失。大面积高密度住宅用地逐渐将公共滨河空间私有化, 使得连续的带形滨河空间被割裂成支离破碎的离散空间, 打破了滨河空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阻碍了滨河向城市腹地的渗透, 市民难以停留与穿行。因此需摈弃滨河沿岸密集宅地建设的模式, 将不合理占有的私密空间转化为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 本着集约节约、紧凑用地的原则, 发挥用地效能最大化, 利用街巷边角废地, 以小型公共空间为主导, 创造更多宜于休闲的空间, 更多宜于交流、互动的广场, 俗称“口袋公园”的建设。“口袋公园”的原型是建立散布在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呈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 (Midtown park) [2]。这些灵活分布于密集宅地中的口袋公园高效的利用了废弃地, 面积虽小但随处可见, 服务半径覆盖面广, 使用便捷, 并打破了传统私有化宅地模式, 增加公共性。若干口袋公园穿插、散布在那些曾经大门紧闭、用围墙隔离的社区中, 为市民提供了驻足停留和漫步的公共空间, 不仅加强了街巷延伸性, 打破私密性, 也促进了邻里交流与沟通, 提升了社区活力与人情味, 增加了滨河吸引力。利用高密度建筑中的边角空间、废弃场地、后院等, 建立呈网络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系统, 通过完善的步行道将这些离散的小公园串联起来, 形成了有趣、多样、连续的街巷公共空间体系, 能够有效引导市民前往风景更宜人的滨河沿岸。
2) “通廊式”交通组织———提倡“城市漫步”, 打通断头路, 构建绿色通廊, 串联开放空间。滨河空间的活力与可达性呈正相关, 人们到达滨河区域的机会越多、出行越便利, 就越能增加滨河的吸引力和好感度。随着滨河空间景观品质的提升, 滨河沿岸规划了许多与之平行的主要城市交通干道, 过往车辆速度很快, 时常充斥着嘈杂的汽笛声和难闻的尾气, 成为市民享受滨河资源的主要障碍, 人们寻求静谧散步空间的权力被剥夺。同时, 滨河黄金地带经济价值的推升导致优质滨河空间私有化的情况屡见不鲜, 大部分被开发成为封闭式房地产项目, 通向滨河区的散步道被挤占为社区内部道路, 而且较多社区使用围墙将道路截断, 导致滨河沿岸与城市其他区域的联系较差, 市民只能绕行到较远的城市干道前往滨河沿岸, 增加了时间成本, 降低了市民对滨河环境的好感度。为提高滨河可达性, 可通过对滨河周边原有次要街巷的慢行化改造、提高现有大街区之间的联通性、增强市中心与滨河之间的南北通达性等措施来实现,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人车分流, 对部分滨河沿岸干道车辆限行;汽车对人的行为和心理干扰较大, 为了创造宜于散步的空间, 采取对部分街巷汽车限行、限速、禁鸣等措施, 为前往滨河的市民创造一个轻松、自在、静谧、悠闲的绿色步行通道。人们不用担心疾驰而过的汽车、忍受嘈杂的鸣笛以及难闻的尾气, 而是尽情放松, 享受高压生活中难得的一丝悠然。b.增加沿水岸垂直向道路开口, 构建“非”字形慢行网络系统;通过对滨河和周边地区复杂交通组织的梳理, 打通与滨河沿岸垂直向道路, 构建完整的步行系统和完善的视觉通廊, 保证道路的顺畅可达和与城市腹地功能的渗透。c.完善立体化公共交通系统;通过公共建筑、步行商业街和绿色空间的串联, 创造更多舒适宜人的步行空间。在不影响正常公共交通的基础上保证步行空间连续性的最大化, 利用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分层立体交通等方式来实现, 为市民创造安全、便捷、宜人的步行系统, 排除通向滨河的交通障碍。
3) “复合式”用地功能———文化渗透, 活动引入, 加强街巷空间多元性和识别性, 提高场所感知。城市滨河沿岸用地功能的复合型开发有利于滨河空间和城市功能相互的有机渗透, 并能够激发城市活力, 提高滨河空间吸引力和可达性。复合需求指城市居民在一定区域内, 对各类生活所需的基本城市功能的综合需求, 体现为居民出行的目的。复合需求呈现出以日常的必要性活动为主, 自发性活动为辅的格局[3]。为了吸引市民前往滨河沿岸, 单一的用地功能已无法满足需求, 需植入休闲游憩、购物餐饮、旅游观光、健身娱乐等多功能、多层次用地类型, 不仅“看得见、摸得着”, 还要有“独特体验和感知”。通过若干绿色开放空间作为活力节点, 周边用地类型的混合功能使用, 并利用多元场所的塑造引入多样化的活动, 例如餐饮娱乐活动、体育休闲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等, 同时加强片区内部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 满足居民全天候的不同活动需求, 从而摆脱传统滨河沿岸单一宅地功能空间结构, 达到促进滨河空间及沿岸片区活力聚集和经济繁荣的目的。空间复合不仅注重其使用性和观赏性, 还应注重地域价值的体现。滨河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 作为城市重要的遗产廊道, 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是城市历史的积淀、文明的缩影。滨河沿岸片区街巷空间是城市文脉肌理最直观的体现, 也是城市生活的界面, 展示市民生动的日常生活。在保证其用地功能复合的基础上, 还需诠释深层的文化内涵, 提高场所空间的感知力量, 发挥独特景观环境对人流的吸引力和聚集效应。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追忆、表达、重塑和对历史建筑、街巷空间的保护、整治与改造, 发挥滨河沿岸片区独特地理区位和场所环境优势, 营造独具文化魅力的连续空间。在有效组织内部结构与滨河水域空间的连续性与通透性时, 打造良好的景观视廊与文脉连廊, 实现片区功能和文化的多样性表达。
3 结语
城市滨河是城市重要的景观要素, 是城市活力的聚集地和生机的体现地, 是市民乐于共享的重要公共资源。它的公平性和社会共享性的有效表达与当代城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息息相关, 沿岸公共空间的营造也应处处体现着以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主的时代背景。因此, 以多元街巷节点空间、慢行步行通道、复合功能片区为基础的绿色空间网络的构建, 为当下城市滨河空间资源整合和优化提供了有效思路, 是体现公平性和满足公众身心需求的重要措施, 也极大地促进了城市滨河可达性的提升, 更好地保持了滨河空间长盛不衰的活力。
摘要:结合城市滨河建设的现状, 对滨河沿岸街巷空间进行了有机整合, 形成了以开放空间、慢行通道、复合片区为基础、“点—线—面”一体的绿色空间网络系统, 加强了滨河与城市腹地的联通与互动, 提升了城市的可达性与活力。
关键词:城市滨河,开放空间,慢行系统,复合,可达性
参考文献
[1]俞孔坚, 段铁武, 李迪华, 等.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J].城市规划, 1999 (8) :8-11.
[2]张文英.口袋公园———躲避城市喧嚣的绿洲[J].中国园林, 2007 (4) :47-53.
美丽的滨河公园 篇4
春天小草探出了头,好奇的张望着这个美丽的世界。花儿们张开了笑脸,穿上了五颜六色的花裙子。柳树姐姐长满了又长又绿的头发,还给自己的头发上别买了发卡。人们在广场上跳舞,捉迷藏,放风筝。有的小朋友还在广场上活蹦乱跳的,你追我赶的打闹着,就连小燕子也来观看了。
夏天,花草树木更加茂盛了。炎炎烈日暴晒着大地,幸好大树哥哥张开了自己像遮阳伞一样又大又茂密的树叶,来让人们乘凉。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着,好像在说:“热死了,热死了。”宽阔的水面像一面平滑的镜子。爱钓鱼的人不畏酷暑,正坐在石头上一动不动的等待着鱼儿上钩。
秋天,树叶渐渐变黄了,小朋友们狠狠的摇着大树,树叶不停地从树上纷纷飘落下来,好像穿着金黄色衣服的小精灵从树上落了下来。人们更是兴奋了,果园里飘出阵阵果香,人们争先恐后地采摘着,农民伯伯都在黄金地里收割着,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冬天,整片大地披上了一件白白厚厚的衣服,房子上、树上、马路上也都铺上了白色的油漆。很多树木都已没了树叶,唯有松树仍然在大雪中挺拔着身姿,翠绿依然。此时的广场,小朋友们也欢快的走了上来,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有的滚雪球,热闹非凡。
滨河空间 篇5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域,景观营造对策,城市设计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区域, 指城市中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市滨水区的概念, 是相对于乡村滨水区、自然状态的滨水而言的, 是人类社会城市化的产物, 更多的具有人工性的特征[1]。
1 研究背景
1.1 我国滨水区域开发建设
我国城市的大部分滨水区由于良好的区位, 优美的景观等原因而成为开发建设的热点地区;另一方面, 全国各类国家级、省级以及市级的山水园林城市[2]的评选活动以及目前世界领域范围内对于滨水地区建设的关注也对我国城市的滨水区建设起到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城市在滨水景观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如:青岛、大连、南京、成都、合肥、武汉等。广州、温州、济南等城市都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作为城市形象[3]。
1.2 城市滨水区域空间景观设计的现状问题
1.2.1 设计单一, 割裂了城市与滨水区域的联系。
从这些年来我国滨水景观设计实践的成果表明, 许多城市对城市滨水空间进行景观设计或开发建设时都忽略了城市与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日益增多的联系:一方面将城市空间与滨水空间几乎完全割裂为两个部分, 另一方面, 自然水域也仅仅作为一项景观要素而定义, 没有通过整合渗透到城市的大环境中去。
1.2.2 强行开发, 忽视原有自然资源。
当前, 在许多城市滨水设计中没有注重原有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及利用, 开发充满了功利性质。比如对滨水区域任意进行土方加减, 填河筑路, 营造大尺度的人工景观, 不仅造成了资源及经济的浪费, 还使城市滨水区域水系破坏、污染严重, 造成滨水景观破败的局面。
1.2.3 设计忽视地方文化, 地域特色不突出。
城市滨水区域往往包含有历史烙印, 传承着当地的传统文化, 是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窗口。面对国际化日趋同化的项目开发模式和国内急功近利的开发趋势, 设计往往忽视了潜藏在滨水区域中的其它因素, 如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条件等, 单纯追求现代化, 毫无地方特色和可识别性。
2 城市滨水区域的空间景观营造对策———兰州市北滨河景观设计
2.1 现状概况
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兰州市北滨河路, 西起西沙大桥头的排洪沟, 东至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南大门, 南段以北滨河路北侧的人行道为界, 向北50m宽的区域范围内, 形成长条形带状绿地, 全长853km。场地土地性质属于城市绿化用地, 项目总用地面积为415570m2, 从西向东项目总长度为8531m。项目地点因修建北滨河路是就地取沙, 形成很多深浅不一的坑洼地带, 因而地势高差较大, 从3~7m不等。现场水电通讯等公用工程可就近解决, 该工程所需绿化土水, 可借黄河岸边相近位置的。
2.2 项目目标
现北滨河路是由西出入兰州市的主要通道。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决定对北滨河路农沙段北侧进行绿地景观营造, 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及投资商来旅游、投资, 提高兰州作为甘肃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 加大兰州市改革开放的力度。北滨河路生态景观的建设能够实现城市的生态恢复、提升城市景观效果,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综合目的, 保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具有旅游休闲、娱乐健身等功能。北滨河路生态景观工程的建设从生态角度出发, 将多层次的植被错落配植, 以植物群落为单位, 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植物体系。恢复这些自然因素的内容联系, 最终实现城市的生态景观提升, 改善城市印象,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综合目的。
本次规划通过全新的设计理念和造景手法, 将水体景观作为整体规划的主要元素, 形成特色突出、风格迥异、规模宏大的水景园区, 将北滨河路建设成安宁区的迎宾大道。
2.3 设计方针
根据兰州市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生态发展现状, 以改善兰州西部区域环境质量, 提高安宁的核心竞争力, 改变游客对兰州城市的印象,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 规划设计遵循“注重生态、合理布局、内容新颖、特色突出、持续发展”的方针, 增强人的生态环保意识, 创建情趣高雅的生态景观, 充分发挥水体及植物树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该地关联着城市各种各样的功效区, 具有着交通性、景观性、生态性这3大功能。除此之外, 还要承担继承该区域的传统文化, 更需要满足各类人的审美需求等一些不是属于物质性东西的重任。这反映了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 成为城市形象形态以及城市环境艺术景观的重心。
2.4 设计原则
2.4.1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的原则。
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规划布局, 在景观设计中, 为了充分展示景观效果, 必须因地制宜进行景观设计。应根据地形所处的位置的特性来构造方案。如驳岸如何处理能够趋于自然, 是否合适水生植物生长, 岸域坡斜是否过大等等。水体景观单独靠水体本身是无法成立的, 与河流同时被眺望到的岸边的房屋和树林、远处的山峦和水边嬉戏的儿童等等, 所有的一切集合在一起才构成水体的景观。所以在做水体景观设计时, 不仅只做水体和护岸的设计, 还必须始终把包括护岸在内的水体风景整体作为设计的对象, 突出整体的景观特色。
2.4.2 理念超前, 手法新颖的原则。
凡是国际上著名的城市, 总有一条著名的河流与之相随相伴。在欧洲, 国际河流多瑙河孕育了两岸的城市群;在华东, 黄浦江与东海滋润和催生了上海, 使之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崛起成长为一座国际大都市;在华南, 珠江也促进了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珠江三角洲的诞生。在城市形成和发展中, 河流作为重要的环境资源和环境载体, 关系到城市生存, 制约着城市发展, 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 尽管滨水景观只是一个具有排涝与休闲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 牵强附会, 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故此, 兰州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设计中不仅仅要考虑到其具有的供应水源、防洪排涝、提供绿地、保护环境、自然保护、旅游娱乐等各项生态功能, 还要考虑到景观要与城市的文化氛围融合, 使滨河景观与历史的变迁有机结合起来, 与城市的风格、市民的风格结合起来, 或彰显大气, 或突出细腻, 或回顾历史, 或展望未来, 是人们在享受美好风光的同时, 也能受到文化的熏陶, 达到人与自然的融合。
2.4.3 简洁大方、经济适用的原则。
通过简洁的线条勾勒出自然情趣丰富的湖岸景观, 是整个绿带彰显出自然氛围浓郁的园林造景效果。同时, 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材料作为营造景观的素材, 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建设资金, 同时能够延长景观效果, 达到时间越长景观效果越突出的目的。
2.5 设计理念
根据本次规划的内容和特点, 设计理念为“以人为本、以园为主、以绿为主、以水为魂”。本次规划不但首先满足绿地功能的需要, 而且兼顾游人的行为需要, 设计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规划不仅使园林景观充分体现其特色, 而且布置了一定规模的区域使游人能够赏其景、游其中、尽其兴。用统一的指导思想将水景引入园中, 并进行统一规划, 同时以湖为单位, 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形成风格迥异、景观突出的特色水景园, 使得各水景园景观上相互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规划中充分发挥现有植物的景观效果, 并增加新的植物品种, 使得绿化景观层次分明、景色多样, 季相变化明显。尽量增加绿地面积, 提高绿地率, 以突出绿色为主要景观。规划种植大量的水生植物, 使得植物与水体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形成自然、柔和的景观效果。
水景园区的规划中以水体为主要脉络, 通过对现有场地的改造形成规模宏大的景观水面, 并运用全新的造景手法使得水景变化丰富多彩, 形成有开有合, 有大有小、港湾与半岛相结合、堤与岛相结合的景观水体。设计中注重水体与绿地的融合, 形成水中有绿、绿中有水的布局, 水的动与绿的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使得整个景观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丰富多彩。
2.6 主要景观
绿带建设将具体结合实际地貌, 将黄河水引入, 达到“修整成湖、堆土成岛、水水相连、隔岛相望”的目的。在宏观景观结构上, 形成“一河一带五湖”的布局结构。其间, “一河”指黄河, “一带”指50m宽的绿化景观带, “五湖”为根据现场情况规划的五个水景湖。
以建设“宁溪绿廊”为主要景观构想, 形成“依山傍水显绿园, 树绿花红伴新城”的景观特色, 成为黄河风情线上的新的明珠。以水景作为全园的核心景观, 通过将黄河水引入, 形成水系并进行地形的处理, 在景观空间上形成开敞、幽闭, 大尺度块状、小尺度线状等变化, 布置较多的堤、湾、洲、岛、滩等, 形成形式不同的水体景观。并在水与岛、水与绿之间架设形式各异的木桥, 将各景点串联起来, 形成全园的景观骨架。
3 结语
城市景观文化是现代文化中的一种。随着人们对现代城市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 城市景观设计中应遵从设计的创新原则,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民族和地域中寻找出一些文化的亮点, 恰当地将各种文化方式运用于城市的各景观构成要素中, 在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共存中找到最适合的切入点, 使城市的历史注入新的生命力, 得以延续和发展。
其次, 在塑造一个具有文化特色城市道路景观中, 千万不能忽略了人在城市景观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一方面影响着城市景观的变化和发展, 另外一方面, 他们作为文化主体直接参与了景观的文化表达。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 CERBIN S, BALAYLA D J, DE BUND W J.Small—scale distributionand diel vertical migration of zooplankton in ashallow lake (LakeNaardermeer, the Netherlands) [J].Hydrobiolog, 2003 (4)
滨河空间 篇6
关键词:地域形态,景观序列,滨河景观
一、兰州滨河景观概况
1. 兰州地域形态特点
兰州城市名片:“黄河之都”
兰州旅游名片:百里黄河风情线
兰州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气候温和, 市区海拔平均高度1520米, 年均气温11.2℃, 年均降水量327mm。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年前, 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 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 始称兰州。自汉至唐、宋时期,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 出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 兰州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 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 在沟通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丝绸之路也在这里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 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使兰州成为横跨2000公里, 连接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张掖大佛寺、永靖炳灵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景点的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随着新欧亚大陆桥的开通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重新构筑起现代丝绸之路, 兰州作为我国东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亚、西亚、中东、欧洲的重要通道, 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正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的重要作用。
国家对兰州的定位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 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2. 兰州自然地理区位----带来的滨河景观之优越性
兰州市处在一个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谷地, 夹于南北两山之间, 黄河在市北九州山脚下穿城而过。为了突出山水城市特色, 市政府提出两山搞绿化、两岸搞文化的构想, 沿黄河南岸开通了一条东西数十公里的滨河路, 将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和民族文化汇集其中, 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滨河景观特点。
现已相继建成黄河母亲、西游记、水车园、绿色希望、近水广场、彩色喷泉、中华《龙源》雕塑园、文溯阁与皋兰文庙、丁香园等景点;市区依山傍水, 山静水动, 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最终建成具有兰州特色的城市标志, 成为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
沿路花坛、草坪、树木、园林小品星罗棋布, 外地游客和兰州市民徜徉其间歇息, 散步的、唱歌的、跳舞的自得其乐, 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达到了和谐统一。
二、景观序列分析法
1. 序列
序列关系是空间的组织形式, 是建筑空间的一种处理手法。空间的导向与序列最让我们大家印象深刻的是故宫平面。北京故宫主轴线上的宫殿系列形成的时空序列。其中, 金水桥是这一空间序列的“节奏”;天安门、端门、午门以及狭长的院落造成了形体和空间上的反复“收”、“放”和相似的重复;午门以其三面围合的空间预示着另一“乐章”的开始;新“乐章”的开始, 金水桥又次重复前奏, 但院落空间变大;太和门在“收”的同时, 通过台阶的上下, 预示着高潮的来临;进入形状重复但规模扩大的太和殿院落;太和殿宏伟的体量、高大的台基、开阔的空间, 构成这一序列的高潮;中和殿、保和殿及其院落, 在形体和空间的相似重复中逐渐减弱, 接近“尾声”。
2. 景观序列
景观序列是近年来景观理论的一个新概念, 在一些景观著述中常有人提及, 但至今未见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提出景观序列是由空间序列与景观理论相结合而派生的, 是风景景物、空间环境、序列的合成。序列是某种事物按一定的次序排列, 那么景观序列就是自然或人文景观在时间、空间以及景观意境上按一定次序的有序排列。景观序列有两层意义, 一是客观景物有秩序的展开, 具有时空运动的特点, 是景观空间环境的实体组合;而是指人的游赏心理, 随景观的时空变化作出瞬时性和历时性的反应。
景观序列是由若干自然与人文景观构成的, 一个优美的景观序列就如一首动人的乐曲一样, 是由前导、发展、高潮、结尾等几部分构成的, 也就是起景、前景、主景、后景、结景等景观的依次展开, 一些复杂的序列还有序景、转折等部分。序列由此构成有主有次的景观结构, 产生有起有落、有高吭有低迥的赏景意趣, 形成一个富有韵律与节奏的景观游览线路。
3. 景观序列的类型
景观序列按照景观景物的组合关系和风景韵律的构成特点可相应的分为简单序列、完全序列和复杂序列:
简单序列:前导 (起景) ——发展 (前景) ——高潮 (主景) ——结尾 (结景)
完全序列:序曲 (序景) ——前导 (起景) ——发展 (前景) ——高潮 (主景) ——尾声 (后景) ——结尾 (结景)
复杂序列:序曲 (序景) ——前导 (起景) ——发展 (前景) ——小高潮 (主景) ——回落 (转折) ——酝酿
(大前景) ——高潮 (主景) ——尾声 (后景) ——结尾 (结景)
三、兰州滨河景观序列分析`
1. 景观建设方向----遵循城市空间和城市景观序列
西津路上的省博物馆与“马踏飞燕”雕塑和黄河岸边黄河母亲雕塑、水车模型、“绿色希望”纪念等景观, 使该区充满深厚的文化色彩, 而黄金大厦的崛起、民族贸易区的建设发展、义乌商贸城的落户, 又使该区商业大发展, 加之著名的“西站”, 使该区形成了鲜明的“开放”个性。以“黄河主题”为核心, 以民族贸易区为特色, 以商贸和高新技术、交通向全国开放为套破新方向, 这种既有凝聚力与又有开放性的区域特色是其他区所没有的, 今后还应进一步突出:马滩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活小区开发区正在发展中, 建成了“西部欢乐园”等小型公园, 也是很好的新探索, 值得岢定。但马滩一带也是兰州的水源地, 开发范围要有所控制, 在匕电河区与西固区保持一定农田蔬菜和果林地是保证该区特色和环境的有效途径, 不容忽视。
西津路‘带地域狭长.道蹄较窄, 交通拥挤, 在该路向西延伸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建筑后退红线的宽度, ffli西站至西关一段的轻轨建设也应充分研究尽早落实。该区的建筑风格可以突出多民旗性.尤其以西北各少数民族为主体.还哥以在东西合作中借鉴东部民族风碚.通过建筑风格突出该区作为兰州对外开放区的个性特色。
2. 滨河景观----符合轴线序列和分区明确的建造顺序
兰州市区黄河段40公里风情旅游线应按三个不同的区段, 建造各具特色的景观风貌:
(1) 工业游览区:从西固宣家沟口——深安黄河大桥段是西固石化工业区, 兰化、兰炼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工业景观, 又是兰州的西大门户。规划期内可在黄河进入市区的西入口“太阳岛”上建成一组以航标为主题、代表兰州西大门的标志性构筑物或雕塑群, 体现黄河“艄公魂”不屈拼博的精神, 使之成为兰州市西大门的一个“亮点”, 为来往人们指引通向美好未来之路:在沿黄河两岸设置大面积的防护绿化隔离带, 道路两侧建成各式图案的花坛路园, 美化工业景区环境;利用固安桥南岸附近的五号滩地建设一座滨河乐园, 工业展览馆建在园中, 既为市民提供休憩娱乐的理想场所, 又向游人展示了近代工业发展的高度文明, 激发人们顽强进取的奋发精神;安宁西段滨河路地处中川机场进出兰州的北大门, 应按迎宾大道进行重点建设, 为中外来客营造良好的兰州形象。
(2) 休闲娱乐区:从深安黄河大桥——中立桥段是兰州黄河风情旅游线的核心区段, 是兰州市民和国内外游客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规划在本区段内重点突出“黄河母亲河——华夏文明摇蓝”的主题, 集中反映出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神。着重抓好黄河河道开发和滩地、河心岛的绿化建设;重点搞好南北滨河路高层次的绿化花坛、路园、雕塑、小品和桥头广场的新建、扩建与充实完善工作, 强化滨河风情线的景观效果, 建成靓丽的兰州“外滩”, 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最佳的休闲娱乐和观光旅游的场所:尽快实施建设“金城关文化风情园”等特色园区建设。突出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民族文化, 反映昨日兰州的光辉历程, 体现今日兰州之辉煌成就, 展示明天兰州的美好未来。充分发挥兰州“山、水、城、绿”交融一体的城市特色优势, 把兰州建成西北和黄河之滨璀璨的明珠。
(3) 观光旅游区:从中立桥——桑园峡段为观光旅游区段。该段风景旅游线应以“黄河浪——义无反顾向未来”的主题构思景观建设, 着重抓好雁滩滨河路沿河绿带鸟语林、水上游乐园和青白石农艺观光园建设, 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
四、结论
兰州滨河景观的方向与定位功能取决于场所的空间结构属性, 人对场所的认同则是对应于地域的物质文化传统特性。物质属性、人的活动以及这些景观的含义共同构成了兰州滨河景观整体个性特征的基本元素。
作为一个景中人, 你归属于某一场所, 认同于该场所, 你在景中的状态越深入, 你与场所的认同感就越强。只有成为景中的人, 归属于场所的自然过程、自然力以及场所的社会过程和地方之神, 认同于它们, 你才能获得真正的场所感, 一种自觉的场所归属感, 而由场所构成的景观才具有意义。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时代建筑》2002年01期景观的含义
[2]沈实现李春梅徐华:《城市规划》2005年09期地域景观·城市记忆——杭城名人故居的景观特质与保护开发
[3]胡海胜唐代剑:《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5期文化景观研究回顾与展望
[4]态理念陈丹:《山西建筑》2009年01期全球化之下的中国地域景观生
[5]董晓峰任震英韩骥:《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6期城市景观持续规划设计与实践——以兰州市为例
[6]黄金玲孙志立:《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0年04期景观序列的组织杨帆
【滨河空间】推荐阅读:
滨河公园07-27
滨河消落带09-06
滨河景观设计12-13
滨河社区“七一”征文07-13
滨河景观设计案例11-27
滨河街道2013年工作计划05-20
滨河路的四季儿童散文08-23
滨河大桥上的思索散文10-06
滨河小学反恐怖防范工作实施方案10-05
永和县滨河社区创建绿色社区自评报告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