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监管

2024-09-25

旅游监管(精选6篇)

旅游监管 篇1

一、农家乐旅游发展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渴望在闲暇时间到周边的乡村休闲度假, 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又可以体验慢节奏的农家生活。这种经营模式吸引了越来越的国内外游客。因此在这种商机与当地政府对旅游经济的支持下, 很多投资人开始投资将简单的“民宿”发展为集休闲旅游、餐饮住宿、娱乐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并融入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 成为当下流行的“农家乐”形式。作为全新的旅游形式, 农家乐旅游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善了农村人民的生活。

然而, 不管是民宿, 还是更加高端化的农家乐, 由于其存在的先天性安全隐患, 加之消防监管的缺失, 使其在消防方面面临着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发生又加重了原本棘手的消防工作, 威胁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做好消防工作, 首先要对农家乐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二、农家乐存在的安全隐患

1.消防法律对“农家乐”的要求标准不够细致明确。首先,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 村民若是在自家的自留地上修建房屋, 是不需要经过规划、消防等部门审批的。因此村民将自家房屋改建为“农家乐”也就没有经过规划、消防等部门的批准, 而且很多业主也没有意识到兴办农家乐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审批的。这就留下了先天性的火灾隐患。其次“农家乐”作为新兴的休闲旅游形式, 对其定义标准暂无明确的界定, 难以与其他饭店、旅馆等公众聚集场所相区分。国家尚无针对“农家乐”的消防法律法规出台, 对“农家乐”这类场所无准确的定性和区分, 各地也无统一的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这样一是导致日常消防监督检查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撑。二是导致了各种路边小饭店、小旅馆以农家乐自居招徕顾客, 形成比较混乱的局面。

2.农家乐的管理界定不明确, 各部门工作不协调。

3.基础设施落后, 消防设施缺乏。农家乐大都在离城镇较远的乡村, 有的甚至位于山上, 位置偏僻, 道路狭窄, 消防公共设施匮乏。若是在风景区, 水源建设困难加大, 消防车辆难以进入, 就会酿成较大的事故。

4.农家乐业主及其员工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由于农家乐的业主及其员工多为当地的农户, 教育水平低, 自身对消防安全问题认识较浅, 也缺乏自救意识。

除了以上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农家乐在发展经营中还存在着规划布局不合理、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 这些都威胁着农家乐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问题, 并从实际出发探讨这些问题的整改措施。

三、农家乐问题整改措施探讨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实现有法可依。将农家乐明确纳入到消防法律的监管范围中, 对其与饭店、旅馆做出明确的区分, 使消防行动有法律依据。各个地方应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 建筑特点、景区特点出台完善法律规定, 对村民自行建设农家乐或投资人租赁整改修建农家乐做出细致的安全要求标准。消防部门根据法律规定对建筑房屋、消防设施审查、检验和验收备案, 做好营业前的消防安全检查。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农家乐应不允许经营。这样可以从源头上降低安全隐患。

2.界定农家乐的主管单位, 政府推动各部门协调工作。政府应明确各部门在农家乐日常管理上的职责分工, 并且建立常态联动机制, 并在乡镇、村一级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统一管理, 将责任明确到村一级, 充分发挥监管优势。农家乐的建筑、附属设施和运行管理应符合工商、税务、卫生、旅游、环保、公安、消防等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标准。

3.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硬件上降低火灾事故的扩展。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必须重视农家乐消防安全工作, 并给予扶持。

4.加大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力度, 培养业主及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由于很多业主自身的局限性, 对消防安全工作毫无概念。因此消防部门应对其进行宣传教育, 使业主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四、结语

本文根据农家乐发展的现状, 分析了农家乐在消防安全方面的突出问题, 并对此提出了合理的整改措施。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农家乐在消防安全方面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 政府各相关部门和业主自身都要重视并为之付出努力, 从源头上减少火灾隐患, 最大程度的保证安全问题。为此才能保证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在探讨整改措施方面可能仍然存在不全面等局限性, 希望后者提出更全面可行的措施, 推动农家乐旅游的消防安全监管。

摘要: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农家乐作为新兴的现代休闲旅游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然而, 由于目前消防法律法规对农家乐旅游的安全标准尚未有明确细致的规定, 导致很多农家乐没有达到消防安全的基本条件, 并且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加之消防部门对其日常监管缺失, 一旦农家乐出现安全问题, 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农家乐旅游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针对突出性的问题探讨合理化的整改措施, 加强农家乐旅游的消防安全, 保证农家乐旅游经济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农家乐,消防安全,现状隐患,整改措施

参考文献

[1]马亚龙.“农家乐”消防安全亟待加强[N].青海日报, 2008-07-21 (008) .

[2]林震.西湖区“农家乐”消防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2, (09) :81-83.

[3]李平, 刘晴.德清县西部山区“民宿”发展与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探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5, (05) :56-58.

[4]李平, 刘晴.德清县西部山区“民宿”消防安全现状与整改探索[A].消防科技与经济发展——2014年浙江省消防学术论文优秀奖论文集[C].2015:5.

[5]何骏.农家乐今年起要过“消防关”[N].重庆日报, 2009-03-03 (008) .

[6]陈辉.浅谈农家乐消防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安防科技, 2009, (05) :58-59+39.

[7]章育新.浅析“农家乐”消防安全现状与对策[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 2012-02-20 (003) .

旅游监管 篇2

国家旅游局已经初步公告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指引》,明确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定义、分类及标准,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总体方向。国家环境保护部已公告《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指引》,出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2050年),并分批构建全国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已经被认定为“生态省”的有海南省、黑龙江省、浙江省、安徽省、四川省、吉林省、福建省、山东省、河北9个省,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共389个。可以看出我国已经具备建立生态旅游行政监管体系的基础l3“]。

2.2国内生态旅游行政监管机构设置我国生态旅游政府监管的主体分为3级,第1级是直接监管生态旅游的行政部门,即国家旅游局和各地方旅游局;第2级是间接监管生态旅游,且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的部门;第3级是间接监管生态旅游,且不直接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部门。3种不同的行政部门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政府监管的主体,每类部门都从不同的角度监管生态旅游的发展。

旅游局和二级生态旅游监管部门的职能差异较大,从监管的本质上看旅游局无疑是生态旅游政府监管的中坚力量,其他政府部门在职能范围内对生态旅游发展进行规范和引导。一个生态旅游景区从规划到建成,再到运营,这个过程涉及到旅游局和众多生态旅游监管二级部门。从监管范围来看,旅游局对生态旅游政府监管涉及到旅游规划、开发以及旅游经营管理整个动态过程,不仅包括对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更包括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的协调等方面;生态旅游二级管理部门的监督力量主要集中在旅游开发、规划阶段,重点集中在资源环境保护上;监管地位和监管范围的不同决定了监管方式的不同,旅游局在生态旅游政策法规制定、生态旅游学术研究、民问生态旅游组织发展、国际交流合作中扮演着制定者或引导者的积极作用。二级生态旅游监管部门的职能主要集中在设立部门执行标准、审核生态旅游规划、监督标准执行等方面引。

2.3国内政府旅游监管的职能政府旅游监管分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和旅游管理部门的自我监管两个方面,本文以前者为主要研究目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政府的监管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在国家层面上国家旅游局设立了质量规范与管理司,质量规范与管理司下设质量监督处、旅行社管理处、饭店管理处、标准化处、导游管理处,其监管职能主要包括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各类标准和指导业务工作。

地方旅游局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监督的基础力量,各地方旅游局严格贯彻国家、省有关旅游的政策法规,接受国家旅游局的统一领导,对管辖地区的旅游市场进行专门监督、受理投诉和规范当地市场。

以桂林旅游局为例,桂林旅游局专门设立了行业质量处,行业质量处负责规范和提高旅游经营企业产品及服务质量;推广旅游行业标准;承接旅行社和星级酒店申报、复核、年检工作;协调旅游环保、安全丁作,联系旅游协会工作。而其他行政管理机构,如国土资源局、水利部、环保局、林业局和农业局等,其职能只是负责和本职能部门相关的内容监管。

2.4国内生态旅游政府监管的缺陷(1)生态旅游行政监督缺乏权威和力度。作为综合性产业,旅游业涉及到众多其他行业,而各行业都有独立的主管部门,每个主管部门均有本身的管198理职能,旅游局不能包揽其他部门的工作职能,这种格局之下形成了旅游管理部门触及不到的“瓶颈”,在“瓶颈”处,监督不能有效进行,旅游行政部门的权利与职能缺乏一致性,人们对旅游管理部门的工作要求往往超过了其职能范围,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监督不能顺利实现。

(2)我国生态旅游监督的途径过于传统。从监督主体上看,多为行政部门,而以广大生态旅游社区居民和游客为主体的民主监督的力量相对薄弱。在监督的路径上,生态旅游的监督以自上而下的行政监督为主,而民主监督是自下而上的监督。

(3)我国生态旅游监督中群众监督困难,覆盖面不全。生态旅游社区居民监督困难主要是因为没有健全的群众监督制度,旅游管理部门没有就群众监督的性质、地位及作用、监督的途径、方法做出具体说明。群众监督意识薄弱,群众在履行监督权之后,正当权益依旧难以得到维护。

(4)我国生态旅游监督以管制为主,激励机制不健全。在生态旅游业中工作表现突出的企业没有受到特别的鼓励与支持。政府、生态旅游社区对保护生态环境、服务游客有特殊贡献的社区居民没有必要的肯定,导游人员收人分配制度不规范,间接滋生了违法乱纪行为。当游客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并得不到合理的解决时,游客产业监督的积极性也会下降。

3国外政府生态旅游监管

3.1国外生态旅游监管的产生国外旅游监管中,政府是先驱,民间组织是刺激者,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逐渐扩大的旅游需求是旅游监管制度完善的根本原因。随着生态旅游市场的扩大,生态旅游研究的深入,生态旅游区的功能更加清晰,社会对生态旅游监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态旅游监管的深入与完善过程中,非政府组织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2国外政府生态旅游监管的特点(1)发达国家政府生态旅游监管的第一个突出特点是:政府充当协调者的角色,不直接参与旅游经营,积极促进旅游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发展¨3]。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具体界定众说纷纭,其中亨利·汉斯曼(HenryHansmann)用两组特性来划分非营利组织的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第一特性是捐赠还是经营(指组织的收人来源),第二特性在于非营利组织是共有性的还是企业性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非营利组织经历了慈善赞助模式到权利与授权模式,再到竞争/市场模式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非营利组织在资金来源、组织结构、工作内容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非营利性和为公众或弱势群体谋福利依旧是其主要特性|l3。

在国外,政府积极鼓励旅游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发展,这类组织在生态旅游监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首先是由非营利组织的本质特性决定的,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织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兴起源于第一和第二部门职能和力量的欠缺。旅游非营利组织是伴随着旅游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产生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经济活动的深入,旅游呈现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各国、各地区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旅游非营利组织。不同的旅游非营利组织在组成方式、资金来源、工作内容上都存在差异,但是根本宗旨是一致的,目的在于协调政府、旅游经营企业、景区居民、游客之间的利益,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E。

国外旅游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学术界把旅游非营利组织主要按其职责范围进行区别,划分为国际级、区域级、国家级、地方级4个级别。各个级别具有代表性的非营利组织:国际性的如FEE、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世界旅游委员会、热带雨林联盟、国际生态旅游学会和国际保护联盟等;区域性的如欧洲环境教育基金、亚太旅游协会、欧洲高尔夫协会生态委员会、美洲旅游认证网和加勒比海可持续旅游委员会;国家级别的如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旅游经营者网络(ATN)和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EAA)、澳大利亚可持续旅游合作研究中心,中国的中国旅游协会等】。

(2)发达同家政府生态旅游监管的第2个突出特点是积极促进生态旅游标准化工程建设,为生态旅游监管提供操作规范。

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在同一级别中,不同的旅游非营利组织在工作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总的来说,各个级别的非营利组织在实现工作目标的路径选择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历史上,非营利组织的生存基础依靠3种支持,即政府补贴或资助、企业捐赠和个人捐赠,公众的道德感和政府对民众的责任感是非营利组织成立的精神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非营利组织经历了慈善赞助模式到权利与授权模式,再到竞争/市场模式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非营利组织在资金来源、组织结构、工作内容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简单的说教宣传已经不足以支持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因此非营利组织形成了一些新的运作方式,以旅游业为代表,生态旅游非营利组织通过建立完备的旅游评估体系来对旅游经营者或旅游目的地进行考察,对考察合格者基于认证和宣传,并进行持续的监督,以保持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合行业提供的标准,这种运作方式不仅忠于非政府组织的服务宗旨,也保障了组织的正常运作Do]。

到目前为止,国外主要的认证组织都有直接参与或与其他政府、非政府组织合作参与旅游认证。

旅游非营利组织提出的行业标准往往高于政府设定的标准,它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旅游社区居民、游客、旅游景区工作员的利益,而不仅仅是政府的经济利益。旅游非营利组织充分的考虑到信息的公开性、教育性、全面性、实用性,这些特性无异给生态旅游监督开启了一道方便之门。

3.3国内外政府生态旅游监管的差异性分析(1)政府在旅游监督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在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是旅游监管的主体,直接领导旅游监督工作,而在国外绝大部分国家,政府在旅游监管中起着间接的、配合的作用。以美国为例,美国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机构,如美国国家发展署、国家环境保护署、联邦商务、美国农业部国家森林管理局。

美国渔业和野生动植物管理局、国家土地局等部门,他们都根据自己的职责在不同的方面,从政策制定等宏观方面对旅游业进行了规范管理,但是更多细节标准制定及执行T作,则更多地落实到与旅游相关的非营利组织T作中E1。

(2)国内外生态旅游监督的对象不同。在国外,各类国家级,特别是地方级的生态旅游监督组织都有明确的监督对象和监督范围,我国尚未将生态旅游监管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门的课题提上日程,也没有确定明确的监督对象。生态旅游监督主体和监督对象的差异直接决定了两者在监督方式上的差异,中国实行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监督方式,而国外旅游非营利组织在监督中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

(3)在国内外政府生态旅游监管中,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不同。中国旅游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发展缓慢,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差异是形成国内外生态旅游非营利组织发展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之——o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制定旅游业标准较多的国家,但是单纯的法律法规显然不足以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之网需要一个规范、统一、被认可的标准,需要以非营利组织为代表的广大民众的参与。但是,现阶段,中国缺乏生态旅游非营利组织成长的土壤。中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自然资源由国家所有,因此,以公众福利为工作目标的生态旅游非营利组织缺乏成长的政治、经济基础。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民政部对非政府组织设置的条件苛刻,审批耗时长,手续复杂,国家也没有健全的政策对环保积极的个人或企业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持续的激励,这打击了公众成立非政府组织的热情;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比较低,生态旅游还没成为公众旅游的普遍需要,大众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还停留在模糊认知阶段,没有形成生态旅游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土壤。在家族观念盛行的中国,民间自助的形式与西方有差异。4国外生态旅游监管的启示4.1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旅游监管结合国外生态旅游政府监管的历程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旅游行业的发展背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监管体系。

由于我国生态旅游市场混乱,对生态旅游发展进行专项监管刻不容缓;生态旅游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在众多权力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明的情况下,只有专门的旅游监管部门才能为生态旅游健康发展坚强后盾;我国旅游非政府组织发展不活跃,其地位缺乏法律权威,现阶段还不足以担当起生态旅游监管引导者的重担;因此在我国现有的体制基础上,建立政府主导性的旅游监管体系更具备可行性与操作性。

4.2健全生态旅游发展的市场机制只有在健全的市场机制下,政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宏观调控能力,中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市场机制,健全的市场机制包括几个方面。

(1)市场准入与市场退出机制,市场准人与市场退出机制有利于提高生态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预防资源被破坏现象,促进生态旅游有序发展。

(2)利益分配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助于解决政府、生态旅游社区居民、旅游企业之间利益分配不均,矛盾激化的问题,使旅游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双重动力。

(3)信用机制。信用机制包含两点,一是通过信息传达建立生态旅游的社会认同感,二是通过监管规范生态旅游景区行为,提高生态旅游服务质量,通过对生态旅游企业进行质量评估来评定其信用。

4.3鼓励非政府组织发展

非政府组织有助于减少政府部门的工作负担、工作成本,解决公共产品缺失、旅游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西方国家,旅游非营利组织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根据我国现行法规,社会团体(简称“社团”)是由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民间组织(民政部l998)[133。其中主要包括协会、学会、联合会、研究会、基金会、联谊会、促进会、商会等社会组织。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200国旅游业非政府组织发展缓慢。因此,应该充分的鼓励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发挥民间在生态旅游监管中的作用]。

4.4构建生态旅游认证标准尽管近几年国内出现了一些申请生态旅游认证的景区,但国外生态旅游认证在中国的发展极其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国外生态旅游认证在中国缺乏成长的土壤。国外生态旅游认证是针对国外的具体情况设计的,并没有将中国生态景区的自然资源特色纳入评估过程中,更不可能考虑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差异性,这一特点降低了国外生态旅游认证在中国的应用性。同时国外生态旅游认证成本相对较高,一般都具有自愿性的原则,在中国现有的市场环境下,“生态旅游”的口号泛滥,生态旅游市场秩序混乱,直接照搬国外生态旅游认证并采用“自愿性”原则还不具备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旅游监管 篇3

推动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是2007年4月海南省召开的第五次党代会中明确指出的重点改革项目之一。2008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指出了国际旅游岛的构建需要目标在于提高海南的旅游国际化程度、文化魅力、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文明, 并在此基础上使海南形成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在这份文件的指导下, 海南省明确了国际旅游岛建设中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一是提高旅游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开放程度。其中包括旅游资源的开发、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业务的管理与经营、人才的培训、教育的开展等都实现对外开放, 并且和旅游业务相关的体育休闲产业、医疗康复产业、文化娱乐产业、会展产业、教育培训产业等所具有的开放程度也要进一步提高;二是提供更加优惠便捷的旅游购物服务。在国际旅游岛的构建过程中, 海南省实行购物免税政策, 并在货币兑换以及购物免税运行机制方面为游客提供便利;三是推动旅游服务、营销和管理业务的开展与国际接轨。即海南省旅游管理体制将以国际通行规则和管理为依据开展运行, 并推动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旅游服务体系的完善化和旅游服务业务的个性化。

二、海南省国际旅游岛旅游公共服务体制的建设

(一) 对旅游发展体制作出创新。

在海南省国际旅游岛旅游公共服务体制的建设中, 海南省旅游主管单位需要树立创新意识, 并对与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途径作出探索。在此过程中, 第一, 海南省有必要对旅游行政管理体制作出创新, 探索适应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行政管理模式。同时, 海南省有必要重视行业协会管理职能的发挥以及行业自律, 从而发挥出行业协会在政府主管部门和当地旅游企业之间的纽带与桥梁作用, 从而推动各项政策的落实并对旅游企业行为作出监管;第二, 海南省有必要在推动旅游市场准入门槛的放宽基础上打破旅游行业壁垒, 并对旅游企业的发展作出引导, 以培养具备较高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为目标来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成效;第三, 海南省需要强化旅游质监、宣传促销、诚信体系构建等方面的合作与沟通, 并重视旅游创新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的提升, 通过加大旅游基地投入来鼓励旅游企业对旅游科研成果的应用, 从而实现旅游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二)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树立公共服务理念。

政府在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 也需要重视推动自身行政管理职能向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在此过程中, 政府部门一是要对旅游规划管理工作作出完善, 将国际旅游岛建设纳入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 并重视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地区以及世界遗产的发展与保护;二是政府部门要通过完善立法来为旅游主管部门的管理工作和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同时政府部门需要重视结合海南省旅游发展情况和经济发展情况推动服务标准化建设, 并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职责分工等;三是政府部门要树立公共服务理念, 围绕经济效益来推动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开发, 并将巩固做重点放在旅游产业质量和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四是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作出完善, 其中包括旅游咨询平台的建设、旅游交通系统的完善等, 也包括对进取门票、地铁票、纪念品的设计与完善。

(三) 推动旅游公共服务品质的提升。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需要面临着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 这对海南省旅游公共服务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 海南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重视旅游服务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从而推动国际旅游岛竞争力的提高。在此方面, 一是海南省要重视旅游诚信网络平台的建设, 通过构建旅游企业、旅游资源以及从业人员信息库来记录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所具有的诚信记录, 通过强化企业管理与从业人员管理来推动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二是海南省要对旅游质量监督体质作出创新, 通过强化旅游市场秩序管理、健全旅游市场管理机制来对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作出调研和有针对性的解决, 从而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服务与旅游环境。

(四) 重视公众参与。

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推动着社会治理结构的变化, 在此过程中, 公民对公共管理的参与已经成为了公共服务管理中的重要趋势。由于社会公民决定着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发展需求, 因此海南省国际旅游岛旅游公共服务体制的建设中, 重视引导公民积极参与有利于实现公共服务体系的活动, 并能够为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的优化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在此过程中, 海南省需要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利益需求和意见建议表达到, 并对这些需求和意见作出总结与归纳以作为海南省国际旅游岛旅游公共服务中的重要内容, 从而确保公共服务体制的建设能够真正满足旅游者的服务需求并实现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发展中的政府监管

(一) 构建完备的国际旅游岛发展监管法律体系。

针对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来对国际旅游岛监管法律体系作出完善。西方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在旅游产业的监管方面都具有着独特模式, 通过对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分析, 在对西方国家旅游监管立法作出见解的基础上, 可以使我国政府在国际旅游岛的监管得到有效的改进与完善。其中政府对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所具有的监管权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与限制, 在此基础上通过法律手段对国际旅游岛的构建与发展作出调整, 能够有效避免出现行政过度干预的现象, 同时也能够对国际旅游岛的构建与发展提供立法保障与立法依据。

(二) 构建合理的行政监管模式。

政府监管模式的构建与优化与旅游立法的完善同等重要。针对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情况, 可行且具有合理性的政府监管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旅游委员会监管模式。在对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与发展作出监管的过程中, 政府机构可以设置专门的旅游委员会, 旅游委员会由主管旅游的政府单位首长或者是副职来进行领导, 并且与旅游产业具有紧密关联的其他产业负责部门也有必要参与到旅游委员会监管工作中。这一部门的主要职责在于对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做出调整, 并在对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作出监管的同时进行引导;二是混合职能部门监管模式。这种监管模式是通过结合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职能来对国际旅游岛的构建与发展作出监管。政府是监管职权的拥有者, 在构建的监管部门中, 旅游产业监管部门与其他相关产业监管部门具有着同等地位, 并对旅游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开展统一的监管与协调。通过这两种监管模式的使用,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与发展监管能够更好地实现, 并且能够推动市场监管多元化职能的合理分配。

摘要: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推动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发展成效为出发点, 在对海南省国际旅游岛概念的提出作出论述的基础上, 对国际旅游岛发展中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政府的监管做出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公共服务,政府监管

参考文献

[1]李淼.论旅游公共服务及依法监管[J].社科纵横, 2010

旅游监管 篇4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新的战略地位和任务要求:“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福建土楼旅游市场世界独一无二,能否健康快速发展取决于旅游法制环境建设状况。加强土楼旅游市场监管,规范土楼旅游市场行为,是实现《意见》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要落实土楼辖区地方政府、经营主体、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健全旅游监管体系,完善旅游质量监管机构,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这对福建土楼旅游监管法律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福建土楼旅游市场虚假宣传现象依法监管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法规体系制度建设滞后

虚假宣传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者服务做出与实际内容不相符的虚假信息,导致客户或消费者误解的行为。这种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违反公认的商业准则,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虚假宣传的认定方法主要是利用广告。虚假宣传认定原则具体从主体、行为、结果及主观方面界定:行为的主体是广告主、广告代理制作者和广告发布者,上述主体在客观上对其商品或服务做虚假广告或以其他方式进行虚假宣传,结果上诉虚假广告或虚假宣传达到了引人误解的程度,因而具有社会危害性,主观方面,广告经营者在明知或应知情况下,方对虚假广告负法律责任。

目前,我国旅游监管地方法规体系已基本成形,虚假宣传认定的法律规定也逐渐完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这些法规为旅游市场虚假宣传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支持。但是,2008年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列为国家5a级景区,土楼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当地大量常住居民参与到旅游市场的经营中,由于旅游市场经营的普法相对滞后性和经营旅游市场行业的粗矿性,造成不少涉及商业经营中虚假宣传现象出现,特别是对当地土特产的功效宣传与药效混为一谈,旅游服务产品的宣传与实际服务内容不相符,误导消费者行为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且现有的旅游监管法律体系仍存在不少缺陷,远远不能适应土楼旅游业发展需要,目前土楼当地立法还不具有当地特色和针对性。福建土楼当地文体旅局是对土楼旅游业进行统一行业管理的机构,而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与土楼当地乡镇政府之间的监管分工主要有以下模式:

在土楼辖区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土楼管理委员会,与下属的土楼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承担主要的管理和运营,并建立与土楼当地镇政府共同介入的政府机构协同监管,土楼辖区分别有两个镇政府。县级相关文体旅、市场监督管理、公安、卫健、建设、环保、林业、发改等多部门协调监管,涉及到多部门进行协调配合,首先是会造成安全监管不作为;

再者是突出旅游行政职能部门的主导社会地位很难实现,容易导致产生监管越权;

而且监管模式的简单结合,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监管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的问题。

土楼旅游景区监管职能部门涉及众多,市场监管部门颁发旅行社设立前置审批名称,导游资格证书颁发统一的管理风格由旅游局制订,由林业局管理保护森林资源,由卫建部门管理食品卫生等等。之间的职责和权力的部分不清楚,不协调,容易造成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由于土楼当地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和旅游消费市场需求开发当中,认识角度和层次有所不同,加之立法水平不高,导致土楼旅游法规立法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造成监管规范依据不能协调。

(二)部门协同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管理念滞后,监管认识不统一

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加快职能转变,从以前的“重审批轻监管”转变成“宽准入严监管”。旅游商业市场加快发展的趋势下,商事主体登记、审批、监管数量不断增加,但在改革实践中,重审批轻监管、只审批不监管、以审批代监管只要权不要责等思维和工作方式或多或少地存在。对于准入后出现的市场监管问题,少数地方或部门认为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市场监管部门发照就应该由市场监管部门管理。这些认识客观影响了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创新和市场监管的效率。

2.监管职责不清,协同监管难跟进

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法制条件下,开展旅游市场行政执法过程中,政府行政执法职能由于部门分权、级别管辖、属地管辖、条块分离、权限分散等原因,导致部分事权划分不清,监管职责分散或重叠,因而出现行政执法和监管权责不一、权责交叉等问题,市场监管盲点、执法空白、多头执法、交叉执法、推诿扯皮等现象时有发生。在旅游景区内有效的协同机制没有及时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普遍。市场主体登记信息、监管信息、处罚信息等难以归集共享,跨层级、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之间的信息孤岛、信息碎片的现象普遍存在。

3.监管手段落后,智能监管程度低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促进了技术、资源和市场的跨时空跨领域融合,颠覆了许多传统的旅游产业模式和消费模式,对旅游市场监管提出许多新要求和新挑战。传统的人盯人、普遍撒网的监管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市场监管部门对大数据的处理能力,是市场监管部门推进智能化监管的主要途径。

三、土楼旅游市场虚假宣传监管基本路径探析

开展旅游市场虚假宣传监管综合执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法治思维和方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围绕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旅游市场依法监管体系持续推进。

(一)建立较为完备的旅游法律体系

1.细化旅游监管法律依据

尽快拟定和补充有关法令范例的实施细则,使旅游市场监管制度更为具备可操作性。我国现有的旅游法律规范普遍存在着过于原则化的问题,其最大危害便是法令条目缺少可操作性,而缺少可操作性则会使监管法令空置化和无用化,这无疑会下降行政法律的效力,影响法律的公道和公允。如我国《旅行社管理条例》中对旅行社行政许可的尺度的划定是切合旅游市场发展规划,合适游览市场需要,具有本条例划定的前提即对旅游业务开展举措措施等方面的划定。“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划”与“旅游市场需要”明显属于不确定用语。不确定用语的短处一是审批后果的不确定性,从而耽搁市场主体进入旅游市场的最佳时机,二是给政府机关中主要从事市场准入审核的官员缔造了寻租时机。

在配套法中,还应该对实现旅游市场主旨和原则的相干规则届定,比方旅游市场质量认证规则、绿色发展规定、景点限入规则、信息表露规则等。经由过程配套法推广这些规则,一方面可以起到旅游服务水平维护旅游者利益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2.完善旅游市场监管行业标准

所谓标准也可以称作是分级性,按照国度或国际一般的尺度对旅游业主体开展评定和分级,按照其级别开展旅游市场监管效力更高,且孕育出更好的民众效应,也可以增进旅游市场主体自动提升自我。从国际标准来看,分级标准尺度的方式被证实是实际有用的维护和治理手腕,而且获得了大多数地区的应用,很多国外地区也优先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旅游市场规范的分类尺度用于本国的旅游资源及市场治理实践。其标准化办理首要是不同层级国家法律和政府部门法律,由民间机构实行标准化协会拟定国家标准,其他民间机构开展测试和认证,构成较完整的标准化系统。

(二)提升综合执法队伍管理

努力学习领悟中央政府有关推进行政部门执法深化改革的精神实质,依照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时刻表和路线地图,井然有序搞好市场监管职责融合、工作人员转隶组织建立等工作中,进一步丰富农村基层监管执法能量。提升执法人员的政治理论知识和业务学习,扎扎实实进行坚定信念、铭记重任主题风格教育,加强执法人员的全局观念,提升政治站位,恪守党的政治纪律。对于不一样领域执法审理案件的特性,大力开展多层面、宽领域的培训工作,使执法人员灵活运用履行职责需要的法律法规,提升审理案件专业技能。不断完善鼓励约束机制,严苛推行执法人员执证上岗和资质管理方案,健全容错纠错和尽职免责体制,鼓励执法人员新时期有新作为,塑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流程高超、勇于担当的市场监管综合性执法团队。

(三)加强执法监督的整体技术水平

土楼旅游市场的商业经营者缺乏行业自律性是普遍现象,有60%经营者为当地老百姓,本身法律意识淡薄,随着土楼旅游游客数量不断攀升,市场经营中特色商品销售和旅游相关服务的收益不断提高,为了追求高收入,容易导致虚假宣传、欺客宰客等不诚信经营现象的发生。随着我国互联网的经济快速发展,土楼旅游产品市场进行虚假广告宣传、欺客宰客等违法主体行为已经开始向互联网金融领域延伸,呈现出线上线下一体化管理运营的特点,给传统文化监管方式带来不少挑战。解决社会网络时代发展中带来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借助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教学手段。着力推进“互联网+”市场环境监管,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在执法监管中的研发人员运用,提高对土楼旅游消费市场存在虚假宣传等违法犯罪线索的发现、收集、甄别、挖掘、预警研究能力,努力学习做到事前防范、精准打击,构筑线上线下打击土楼旅游行业市场违法新机制。整合各部门的办公自动化控制平台和举报投诉系统,推进国家不同执法监管平台间开放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加强对相关财务数据作为信息的整合、分析和研判,形成执法监管合力。加强政企协作,用好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数据教育资源,为开展土楼旅游产业市场打击虚假宣传等违法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四)健全综合执法协作联动机制

要落实事前预防的消费维权新理念,必须强化市场监管,维护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多部门、上下级联动执法协作是强化市场监管的有效手段。为此,要建立市场监管主抓,旅游、公安、物价等多部门协作,景区管委会配合,社会参与的长效监管运行机制,以召开联席会议、联合检查、联合执法等形式,协调处理有关土楼景区虚假宣传违法问题,推动消费维权工作的有序进行。目前来看,土楼景区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通过不间断开展土楼景区市场经营秩序整治,强化联动执法,有力打击了欺诈、宰客、诱导性购物等侵犯游客合法权益的虚假宣传不法行为,景区投诉量直线下降,仅2019年春节、国庆旅游黄金周的投诉量就同比下降了75%。

1.制定方案,精心组织

针对土楼景区市场经营秩序和监管工作要求,为提升土楼景区对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监管工作效能,土楼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强化监管责任落实。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比如,每周一名县局以上领导带队,抽调监管执法大队执法人员与土楼所属辖区市场监管所组成联合整治工作组,强化日常监管及节假日期间景区的巡查、执法力度,确保土楼景区旅游安全、消费安全。二是明确整治任务。整治重点为虚假宣传、欺客宰客、无证无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销售有毒有害食品以及餐饮、中草药、中药材消费欺诈等违法经营行为,特别是以兜售玛卡、天麻、石斛、双肾子、益肾子等名贵中草药为幌子,通过雇托儿、设陷阱等非法手段实施欺诈游客的行为。

2.调查摸底,建档造册

土楼景区市场监管部门要以片区、景区村为单位,对辖区内虚假宣传违法广告、无证无照、从事中草药、中药材销售以及餐饮等经营单位及个人逐一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对经营者的资料进行规范、补充和完善,建立相对独立的监管名册,并列出重点监管对象,定期复查复核、实时更新。

3.部门联动,综合整治

在土楼旅游市场监管中,土楼市场监管部门应该主动作为,争取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并指派挂钩景区景点的领导配合参与整治。加强与当地派出所、景区村消费维权共建服务点等单位的协作配合,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健全协调协作机制,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五)创建土楼旅游景区消费维权工作新机制

1.强化高效维权,提升纠纷处置能力

2016年以来,土楼景区共新增各类经济主体1320户,土楼核心景区经济户口总量增至2835户,年平均增长30%以上,数据显示旅游创业活力有效激发,大大增强土楼旅游市场的服务接待能力,有力缓解游客人数增长和景区接待能力不足的矛盾。旅游市场消费维权纠纷的解决贵在一个快字,维权服务网络触角的延伸,网络中各个连接节点的高效对接,是达到快字的关键因素。土楼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面对工商、质监、食药三局三合一的机构体制改革,需要有效整合三个投诉举报平台,将网络触角延伸到土楼景区所在的各个行政村,达到高效、快速解决消费纠纷的目的。

(1)着力宣传,畅通渠道

一是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在景区内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在售票处发放致游客朋友们的一封信等宣传材料,提高游客消费维权意识。二是公开投诉举报方式。与土楼管委会共同规划,在景区醒目位置设立公益广告牌,公开投诉举报电话;

结合智慧景区建设,联合相关部门与移动运营商配合,向进入景区内的外地手机号码发送消费提醒短信,提醒游客理性消费,减少虚假宣传、欺客宰客等消费纠纷事件发生。

(2)加强培训,快速维权

一是整合资源。将工商12315、食药12331、质监12365投诉举报网络进行整合,在游客人数相对集中的核心景区所在村创建消费维权共建服务点,签订共建服务协议,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每个景区村配备协管员诺干名、其它行政村配备协管员1-2名,下拨共建工作经费,建立举报奖励与协管员巡查补助制度,提高协管员工作积极性,为确保第一时间处置景区消费纠纷奠定基础。二是维权培训。定期组织协管员开展维权服务知识培训,对投诉登记、调解流程等要领进行讲解,提高协管员的调解能力;

以镇为单位,建立景区内协管员微信群,定期上传消费维权知识以及景区消费动态,方便协管员交流学习。三是快速调处。建立快速调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级共建点协管员情况熟、抵达现场快的优势,及时协助执法人员掌握景区摊点的动态,为快速打击不法商贩提供线索,遇有游客投诉,通过联络员第一时间与游客接触并进行安抚,为执法人员的调解和处置争取时间,提高调解维权与处置的工作效率,减少因当事人逃脱导致游客无法挽回经济损失的现象发生。

2.强化诚信自律,提升社会共治水平

经营者诚信经营理念的提升、自律意识的强化是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的重要一环,可以在事前预防消费投诉的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土楼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示范带动、行业自律、星级评定、舆论监督等工作举措,致力提升和谐景区、放心消费的社会共治水平。

一是示范创建。在土楼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开展安全消费示范一条街创建活动,建立健全信用监管档案,实施亮照经营、诚信经营承诺等公示,严格量化等级评定,打造餐饮、特产服务示范店,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景区餐饮及当地特产经营服务安全规范化管理。二是积极探索。突出行业自律,定期召开座谈会,建立与土楼住宿、食品经营协会的沟通协作机制,支持协会制定行业规范,应邀参与协会对餐饮从业人员的教育、管理和职业培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和约束经营者诚信守法经营。三是评星评级。土楼监管部门加强与土楼管委会、旅游、物价等部门会商,在景区景点餐饮及食品经营服务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开展诚信经营星级评定,建立评星评级长效机制,对卫生整洁、明码标价、诚信经营、服务规范的单位,按照评定标准分门别类给予授星授牌。四是舆论监督。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和沟通,对侵害游客合法权益的非法行为坚决予以曝光。从土楼监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土楼监管部门共主动曝光了45起雇佣他人诱导游客购物的欺诈行为,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

四、结论

旅游监管 篇5

可见,要打造成功的旅游品牌,仅仅依靠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是远远不够的。稳定透明的价格消费、完善的权益保护机制、便捷通畅的交通设施等等,都是塑造良好旅游环境的必备要素。在旅游消费者相关权益受到侵犯后,不能当作个案问题进行解决,而应将相关案例作为警示,全面反思和整顿,完善相关法律监管机制,否则花再多钱进行旅游宣传都只会徒劳无功。

近年来,辽宁依靠其丰富的农业资源、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地方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传统饮食等,开发出一系列颇受欢迎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例如,辽宁省的沈阳农业博览园、大连金科生态园艺场、大连石河现代农业园区、风城大梨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等多个农业旅游项目。要保持乡村文化旅游业的持续繁荣,法律监管必不可少。而辽宁乡村文化旅游的法律监管环节相对成熟景区较为薄弱,本文主要对辽宁省乡村文化旅游法律监管机制进行研究。

一、乡村文化旅游概念界定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文化旅游”尚无统一的概念界定,但一般都认为乡村文化旅游是在乡村旅游的基础上突出文化内涵,是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本质上仍属于乡村旅游。乡村旅游通常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其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例如:世界旅游组织(WTO)认为“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方式的活动。”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户评定标准》,其中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以乡村居民聚居地为地域核心,以乡村居民为经营主体,以乡村社会为背景,以乡村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休闲活动。”江苏省发布的《江苏省乡村旅游点等级划分与评定》其中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以乡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吸引物,以城乡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

二、我国乡村文化旅游相关法律监管机制

我国的《旅游法》自2013年10月1日开始实施,迄今为止已有两年多时间,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国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旅游法》中未对“乡村文化旅游”内容做出明确的详细规定,其中只在第46条规定:“城镇和乡村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条件依法从事旅游经营,其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可见,我国旅游法未对乡村文化旅游服务设置明确独立的法律监管机制。

我国很多地区为了鼓励当地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服务标准,例如前文提到的北京、江苏等地,河北省旅游局也制定了《河北省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针对环境、交通通讯、公共设施、住宿、餐饮、购物与特色活动、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标准的设定。

总体来看,我国乡村文化旅游地方法规不完善,仅有当地旅游部门制定的服务标准和评价方法远远不够。一方面,不能称之为地方性法规,另一方面,《标准》中相应的配套措施也不完善,有关部门的监管效能无法体现,直接影响乡村文化旅游的法律监管效力。

三、辽宁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法律监管现状

1. 监管法规缺失

目前,辽宁省有关旅游业的地方性法规只有《辽宁省旅游条例》,对乡村文化旅游没有进行专门的规定。有关乡村文化旅游的规范性文件例如《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和《乡村酒店等级划分与评定》,等地方标准也缺乏。

目前辽宁省乡村文化旅游尽管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在餐饮卫生方面,不少“农家乐”餐馆厨房功能分区不明确,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由于“农家乐”模式多有经营的淡旺季,很多餐馆经营者缺乏长远和品牌意识,短期牟利现象较重,在食品卫生规范方面认识不足,相关卫生监管力度不够。在公共设施方面,不少乡村文化旅游点的公共场所达不到“无污水、污物,无乱建、乱堆、乱放现象”,而且乡村文化旅游点内设置的垃圾桶数量和外观上仍有很多不足;文化内涵方面,不少文化演艺产品内容过于低俗。

2. 监管主体不统一

乡村文化旅游的主要政府管理部门涉及设计工商、公安、旅游等多个部门,实质上的统一监管机构并没有,多头管理现象较多,各个监管部门之间责任划分不明,出现问题时各部门互相推诿的情况较多。正如前文提到的山东青岛“天价大虾”事件中,公安部门和物价部门互相推脱责任,导致游客权益不能得到及时维护。

3. 监管执法力度不够

尽管没有专门的乡村文化旅游地方法规,但在法律监管中仍然可以参照《旅游法》等法律,实践中,不完全是无法可依,但乡村文化旅游服务中仍然问题频出,消费者旅游体验不满意甚至相关权益受损,主要原因仍在于对乡村文化旅游景点的监管执法力度不够。乡村文化旅游景点比较分散,再加上交通基础设施制约,执法人员检查力度远远不够。此外,在执法中也会出现执法不规范的现象,原有的惩罚力度可能在人为操作下减弱,监管效力收到很大影响。

四、完善辽宁文化乡村文化旅游法律监管机制的建议

1. 建立完善的监管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力度

要完善乡村文化旅游市场监管秩序,首先必须有法可依。这方面可以借鉴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经验,这些国家对乡村文化旅游都有制定专门的法律和服务标准,并配有相应的督查机构,执法力度较大。例如,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了“The NationalWildnessPreservationSystem”、“TheNational WildandScenic Rivers Act”、“National TourismAct”等法律法规,为保障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框架。目前我国《旅游法》并没有对乡村文化旅游进行专门的立法,而是将立法权力交由地方政府,乡村文化旅游占辽宁省旅游比重逐渐增大,因此辽宁省有必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及条例。例如,乡村文化旅游土地保护条例、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文化旅游游客投诉与处理条例等等。针对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问题,应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表现好的单位或企业颁发相应的证书,并在公开平台上进行宣传;对于表现不好的则予以惩罚,并进行通报处理。

2. 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乡村文化旅游涉及多个部门,具有综合性,以往条块分割的国国家体制架构不利于对其监管,有必要进行及时和适当的调整。一一是,建立一个统一专门的法律监管机构;二是,涉及到的各有关关部门应加强合作,不能再强调单行法规和部门职责。具体来说说,辽宁省可以成立乡村文化旅游法律监管小组,建立由旅游局局、文化局、卫生局、物价局、环保局等相关部门参与的“乡村文化化旅游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有关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题就可以在联席会议上共同磋商、协调和解决,最终为乡村文化旅旅游发展构建和谐环境。

国外不少国家专门针对乡村文化旅游建立相关协会,例如丹丹麦全国农业旅游协会,英国北奔宁地区的农业发展与咨询服务务处(ADAS)、乡村发展委员会、农业培训委员会、农场度假部等等等,这些协会对乡村文化旅游的健康发展和监管起到积极作用。辽辽宁省也成立了专门的旅游协会,但其在乡村文化旅游监管方面面发挥的功能有限。有必要组织专门乡村文化旅游行业人员对乡乡村文化旅游进行定期下基层调研,政府亦可以给予一定处罚权权限,使旅游协会真正发挥指导和监督作用。

3. 充分利用微信和微博平台,实行全民参与

在当前通讯信息发达的时代,很多新闻传播的渠道都是微信信和微博,不少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随时将旅游经历传播到网上,一一些好的体验或不好的抱怨会引起很多人关注。辽宁省旅游部门门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微信和微博公众账号,加强宣传,让辽宁省居居民以及来辽宁旅游的游客知晓相关平台,实行全民动员,全民参参与,鼓励民众通过平台发表意见或建议,让大家都参与到乡村文文化旅游服务质量监督中。对于民众或游客提出的投诉意见和改改进意见要及时处理,真正使微信微博和平台成为辽宁旅游部门门与大众交流的媒体。

摘要:近年来,辽宁依靠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发出一系列颇受欢迎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要保持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法律监管机制必不可少。对辽宁省乡村文化旅游法律监管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建立完善的监管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充分利用微信和微博平台,实行全民参与。

关键词:乡村文化旅游,法律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1]罗亚萍.广西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7):210-212.

[2]王颖,张骥飞,郭立宏.秦皇岛乡村旅游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J].电子制作,2013(10):236.

[3]戴丽霞.乡村旅游发展的法律监管机制研究——立足于海南特色乡村游建设[J].农业经济,2014(9):56-58.

[4]陈雪钧.国外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借鉴[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0):56-59.

[5]张瑜,杨晓霞.国外农业旅游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11(5):15-23.

旅游监管 篇6

漓江旅游航道桂林至阳朔共八十多公里, 是典型的山区河流, 河道迂回弯曲, 滩险丛多航道狭隘, 枯水期总落差四十多米米, 共有滩险近七十处, 河道沿途两岸山坡陡峻、河谷狭窄。加上航道水位受降雨的影响明显, 易暴涨暴落, 加上漓江是珠江水系, 突发性强, 风势猛烈, 破坏性大的雷雨大风高发区等这此不利因素都给船舶的航行安全构成严重的威慑, 目前, 在漓江旅游航段从事旅游专业运输的旅游船舶有近三百艘, 同时还有众多的小型船只从事横水渡运和短途客运。据统计资料表明:自近年来, 在漓江乘坐旅游船的游客每年有近二百万人次, 且外国籍客人较多。每天上午9时至10时, 从客运码头平均每分钟发出旅游客船1艘, 在旅游旺季时节, 每1小时内发航船只有近百艘, 尤其是“五一”、“十一”旅游黄金周期间, 平均每3分钟便有7艘旅游客船从客运码头开出, 在航旅游客船密度之大在我国内河是十分罕见的。如何提高旅游客船监管能力, 预控各种水上事故的发生, 确保漓江旅游黄金水道的安全畅通, 历来是相关部门研究的主要课题。

通过认真总结分析, “加强船岸通讯网的管理”已作为船舶防御雷雨大风的重要措施之一。从80年代开始, 漓江旅游客船开始配备V H F无线电对讲机, 大大提高了旅游客船防御雷雨大风袭击的能力。然而,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V H F无线电对讲机传递距离短、抗干扰能力差等缺陷日益渐露, 已远远不能适应现在信息交流和传递的需要, 旅游船只一旦发生意外, 将必导致人员伤亡, 这将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的损失, 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声誉。而GPS系统不仅具有船舶与船舶、船舶与外界的通讯联系的功能, 还具有由中央控制台发布群呼信息的功能, 使雷雨大风等信息得以及时传递, 实现对船舶的实时监控, 还能在电子图上清楚明了地查看江面船舶的实时情况, 给监管部门的安全监管工作带来了一个好的帮手, 也给游客的生命安全添加一道安全保障, 也使漓江旅游客船安全监督管理实现智能化的管理, 大大提高相关部门对事故的预警、监控、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科学处置能力。GPS系统在桂林漓江旅游中的启用, 将桂林旅游水上交通安全的监管引入一个新的时代。

2、GPS系统及GPS船舶安全监管系统的工作原理

GPS是英文Navigation Satelite Timing and/GlobalPositiming System的字头缩写词NAVSTAR/GPS的简写, 中文译作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其含义是指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距、测时, 以构成全球定位系统。目前国际上认同将这一系统称为GPS。GPS可在全球范围内为海上、陆上、空中和空间的用户提供连续的、高精度的三维定位、速度和时间信息, 它不受天气、地形地貌起伏的影响, 可以全天候地对船只或跟踪目标实行精确的定位和监控。GPS作为当今的高科技, 伴随着通讯网络的稳定、普及和功能不断开放, 使得GPS呈现出使用方便、观测简单、定位精确度高等优越性, 以致在航运领域得中到广泛的应用。

而桂林GPS船舶监管系统就是在GPS软件的基础上, 结合桂林漓江的实际情况研发而成的综合管理系统, 集GSM、GPS、GIS和计算机网络为一体, 不但具有船舶与船舶、船舶与外界的通讯联系的功能, 而且还具备由中央控制台发布群呼信息的功能, 使雷雨大风等信息得以及时传递, 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对船舶的实时监控及对漓江航段通航秩序的远程监控等, 对船舶, 直观而准确地对船舶水上交通事故的预警、预控提供帮助和支持, 提供辅助决策和协调指挥, 从而实现漓江通航水域信息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智能管理。

3、GPS船舶监管系统强大功能的应用

GPS船舶监管系统从直观上来说, 是将GPS接收机安装在移动目标上 (如船舶) 或固定目标上 (如码头) , 通过无线通讯设备将其接收到的信号实时传送到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经系统通讯解析后将信号数据显示到电子地图上。工作人员可在电脑屏幕上清楚、准确地掌握各船船的航行信息等。

(1) 登陆系统, 美观、清楚、详实的界面呈现在眼前, 86公里的漓江犹如一条丝带, 飘在电脑屏幕上。电子图可根据需要任意放大、缩小、平移。在图上可看到船舶所在位置周围环境的地物地貌、水位情况, 为监管单位进行违章违规检查、指挥调度船舶泊位、进出港等一些重要的水上活动保驾护航提供基础的全方位服务。

(2) 在遇上雷雨大风、洪水等恶劣天气到来的情况下, 系统可在短时间内自动向所有在航船舶发出通知, 提示船舶注意行驶安全或洒取相应措施, 使船舶在第一时间内掌握讯息并做好防范工作。船舶也可通过终端操作, 向中心发送回复信息, 这样一来, 中心与船舶都在快捷、方便的信息通道上互动, 为船舶安全航行增加一项安全通道。在平时, 工作人员也可通过系统的短信功能给船舶发送天气、水文、公告等信息, 为船舶提供当天的最新航行数据, 为船舶的出航提供航行参考。

(3) 定位跟踪功能 (也叫单点、单连功能) , 工作人员可根据需要设置船舶数据回传的间隔时间, 以达到船舶航行信息与系统同步, 回传的数据能保持实时化、准确性高。在进行功能设置时, 可选择某一艘或多艘船舶进行设置。如果在设置的间隔时间内没有收到相关船舶的回传信息, 系统将弹出相应的对话框提示工作人员注意, 并列出可能产生问题的原因, 以便即时进行处理。

(4) 而船舶在发生碰撞、搁浅等事故时, 船舶终端会自动报警, 激活声光报警器并在监管中心的系统上弹出船舶的所有相关数据, 如事故船舶配有多少救生衣、当天航次有多少乘客等, 同时在电子图上显示最近船舶、当地政府部门、医院等信息, 在第一时间可指挥附近船只前去救援, 同时系统可根据需要联通当地政府、医院等相关单位的电话, 为救援迎取宝贵时间。在船舶终端自动报警的同时, 电脑屏幕上优先显示事故船舶, 并将数据回传时间自动调整为1秒, 为事故处理提供全面、准确的实时数据。

(5) 远程监控的实现, 出差在外的领导也能实时掌握船舶的信息, 为领导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6) GPS船舶监管系统除了有直观和可操作的系统功能外, 还有强大的数据采集, 记录和回放功能。通过轨迹回放, 可查询任一或多船舶在过去某一时间某一地点的航行情况, 如速度、角度、坐标及前后船舶的距离等的相互位置关系等航行资料, 为事故救援及事故调查提供详实、准确的重要参考依据。

(7) 区域设置功能, 能帮助工作人员在船舶驶入所设定的区域内第一时间掌握该船舶的航行信息。由于漓江弯多滩险, 航道狭窄, 常有船舶在拐弯或是会船、追越时发生碰撞等事故。因此, 工作人员在一些港口出入区、险滩区域等航段前方, 设有“区域报警”功能, 当船舶即将驶入该区域时, GPS系统便会自动给船舶发出提示信息, 如:“船舶即将进入险滩区域, 请按章操作”等提示信息, 并显示出该船当时的时速、方向等信息, 船舶驾驶员在看到相关的信息后便会按照相关的航行规章进行行驶。如有驾驶员在进入相关区域后仍超速或是不守航行秩序, 系统会再次自动向该船舶发出警告信息, 并在电脑屏幕上弹出相关信息并自动拉响报警器, 提示工作人员进行处理。在区域功能设置上分为“会船区域”、“追越区域”、“险滩区域”等。

(8) 强大的电子图功能也是整个系统的基础且重要的安全保障。电子图有全面的图层管理, 工作人员可根据需要, 对地图进行操作, 使系统的数据更全面、详实。同时还有距离测量、面积测量、鹰眼、地名查询等功能, 是整个系统智能使用的基础。

(9) 除此, 系统的办公自动化功能也是整个监管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监管单位的相关部门处理过的船舶违章违规记录, 当天或历史签证数据, 船舶配套设施、相关法律法规、船员的培训信息、资料统计等相关资料, 都可通过GPS船舶监管系统实现共享。

综合来说, GPS船舶监管系统所具备的最基本, 也是最强大功能是:掌握船舶动态、提供信息服务、利于搜救指挥、方便事故调查和船舶静态管理等几大功能, 达到沿海VTS的作用:监督和服务。在功能拓展上, 还可探索利用该系统进行电子签证并预备及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动的信息系统船舶动态管理。

4、结语

GPS船舶监管系统在桂林旅游监管的启用, 不仅方便了船舶, 为船舶安全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 也为监管部门提供了必要的监管手段, 提高了的工作效率、监管水平, 更提高了桂林旅游船舶的应急预警能力, 给来桂旅游的中外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加上了一把安全锁!

摘要:桂林以其秀丽的风光而闻名于世。据统计, 桂林漓江客运码头至阳朔航段, 旅游客船年通过量有近5万航次, 中外游客近200万人次。因此, 对桂林旅游客船实行规范的管理, 预防水上交通事故的发生, 确保漓江旅游黄金水道的安全畅通, 是关系到漓江游客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 也是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声誉的大事。在社会高度国际化、信息化的21世纪, 传统的旅游监管面临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冲击, 网络监管、远程监管和资源共享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GPS系统的建设为相关部门现代旅游监管提供了理想的监管平台, 实现旅游客船安全监管的智能化管理, 提高相关部门对事故的预警、监控及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科学的处置能力。

关键词:GPS系统,旅游监管

参考文献

[1]徐绍铨, 张华海, 杨志强, 王泽民《.GPS测量原理及应用》, 武汉大学出版社.

[2]修文群等.《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字化城市建设指南》,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3]党安荣, 贾海峰, 易善桢, 刘钊《.ArcGIS8Desktop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指南》, 清华大学出版社.

【旅游监管】推荐阅读:

评估监管07-14

属地监管07-15

监管视角07-17

工程监管07-20

联合监管05-08

监管安全05-18

预警监管05-24

国内监管05-29

监管法规06-05

监管环境06-08

上一篇:强度曲线下一篇:前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