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2024-07-21

为什么(共12篇)

为什么 篇1

2009年7月6日,中粮集团总部迁至北京朝阳门中粮福临门大厦,随即便迎来新成员蒙牛。

“我们是一拍即合,一洽谈,就触及到很核心的地方。”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说。这宗7月6日刚宣布的交易, 暂时将来自资本市场的潜在“恶意”消弭于无形, 在此次交易前,由于蒙牛乳业股权非常分散,其被外资恶意收购的风险,始终未能彻底解除。

白衣骑士中粮

“蒙牛乳业是一家比较特殊的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股权极为分散。”牛根生说。据他介绍,在他捐股之前,蒙牛持股10%左右的大股东几乎没有。“按照国际上的惯例,低于25%持股比例的警戒线,就有被恶意收购的危险。”据牛根生透露,在蒙牛高管去年持股量降到28%的时候,蒙牛曾把境内的股权转到香港,以保证所持股份不低于25%。

蒙牛股东之一的老牛基金会,曾将牛根生所捐献的其中一部分蒙牛股权(此部分股权占蒙牛香港上市公司4.5%)抵押在摩根士丹利。2008年10月,在蒙牛股票价格大幅下挫后,被抵押的股票亦大幅贬值,面临“被动出售”,从而引发了蒙牛被外资恶意收购的风险。2008年11月,蒙牛乳业表示,老牛基金会通过“从等机构得到类似抵押贷款”的方式,解除了与摩根士丹利的抵押贷款。7月7日,联想控股借给蒙牛的2亿元,蒙牛已经如期归还。

牛根生明白:每年的八九月往往是股东卖股的时候,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已接近警戒线,而一旦低于这个警戒线,蒙牛就可能被恶意收购。但潜在的恶意收购方是谁,蒙牛并不清楚。

与其坐等,不如主动出击。于是,中粮进入了牛根生的视野。在引入中粮这个控制20%股权的战略伙伴后,加上牛根生及其一致行动人仍持股15.18%,牛根生此前担心的“蒙牛乳业股权可能为外资恶意收购”的问题,终于彻底解决。

蒙牛“不差钱”

“如果(蒙牛乳业)有资金链的问题,和宁总不会一拍即合,上市公司很多数字和报表很透明的,大家都可以看到。”牛根生澄清说。此前,有业内人士认为,蒙牛引资,源于三聚氰胺事件和“OMP事件”之后巨大的资金压力。牛根生称,蒙牛现金实力有两个数字说明,2008年底的报表,蒙牛乳业的现金储备为12亿左右,到现在为止,至少在32亿以上。

7月7日,中银国际分析师赵宗俊指出,此前,虽然蒙牛手持现金30多亿,但“我们认为公司面临着融资需求,因为其今年资本性支出和贷款偿还金额将分别达到9亿和11亿元,而且公司必须为购买原奶准备更多的现金”。银国际还预测,2009年,蒙牛将因投资活动,将产生9.75亿人民币的负现金流,而经营活动期内只产生约8.11亿现金流。但此番增发新股融资,蒙牛乳业将新增现金30.58亿港元。

“我们之前预计,蒙牛乳业到今年底将手持17亿人民币的现金,现在我们把数字上调到44亿人民币。”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ngela Moh表示,不过,“我们了解到,蒙牛乳业目前并没有对新资金去向的成型计划。”

大股东的新考虑

虽然,宁高宁7月7日已明确表示,“在可见的未来,中粮没有继续增持蒙牛的计划。”而此前,中粮已经明言,不会介入蒙牛的管理。“金牛与银牛目前的持股量减少,不会导致管理层的人事变动。”

其实,中粮集团的触角,已经深入到蒙牛乳业的实体层面。“事实上,中粮集团已经和蒙牛持股93.29%的内蒙蒙牛的部分少数股东进行了接洽。”不过,与中粮的进一步融合,亦对蒙牛自身有利。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Angela Moh说,“我们明白,中粮在整合一系列食品行业上游业务上表现活跃,包括饲料与肉类产业、粮食与酒类、软饮料等。拥有一个更大更强的集团作为合作伙伴,有助于蒙牛获得更多支持,因为中国政府正寻求整合乳业上游。”(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7月8日)

为什么 篇2

为什么我现在还是18岁呢,什么时候能摆脱家里的一切呢?为什么在父母的心中我是那么的差劲;为什么我对家人的爱看的那么重;为什么在父母的眼里别人的孩子是优秀的,我是最差劲的,我自认为别人会的,我也会,甚至我会尽能力做到最好;为什么他们就是不知足,对我总是要求这要求那的,我受不了了,我也是人,我也有思想啊,为什么就不听听我的心里话呢?为什么总是摆出一副凶巴巴的面孔呢?自己活受罪,让我又伤心。当傍晚你们回来时,我多么想问今天怎么样了,累吗?我话都还没出口,你们就皱眉了,显露出一副可怕的眼神,让人觉得好可怕,让我不敢接近了。接着气就撒在我身上了。我又不是出气筒。就这样,从小到大我与父亲的`谈话不超过1000句,他对我不理不睬的,我也就这样对他。这么多为什么,我真的很不明白,我觉得我活的很累,虽然现在拥有爱情,但是我对亲情看的还是很重,几年前,可能是我还小,什么都不懂,甚至想过自杀,但是又没有勇气面对;可能你们会觉得我家不是很落后,我应该是幸福的,但是我一点都不快乐,一点家庭温暖都没有,有在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我不快乐!在家我不会为家人而笑,因为他们不配,他们太令我失望了,我——想不通,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能给我个合理的解释吗?能吗?

难道父母都是这样的吗

有谁家的孩子是这样子的,我看只有我了吧,我一直以为暑假会是我最开心的,没想到还不如在学校读书呢 在家我生活的好累,很痛苦,在我的心里是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而不是整天的怨骂,这样的生活不是我要的。

为什么每个人都说算了,他是你的父母,不要想这些事了,可在我心里,这比任何都重要,只要得到父母永远的爱,我死了也无所谓。可是那是不可能的了,我的父母亲在我心中已是凶神恶煞,与别人家父母比起来,简直是差极了。

为什么 篇3

次再版都大动干戈、改头换面。

8月13日,《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在上海举行新书发布会。新版“换血”的规模超过以往历次再版:600万字、4500多个“为什么”中,80%是新问题,另外20%也得到了全新回答。

“我能穿越回清朝吗?”

“百年一遇的洪水为何年年遇?”

“为什么有人往食物加三聚氰胺?”

52岁“高龄”的《十万个为什么》,用追逐社会热点的方式,延续着其“与时俱进”的传统。

在科普作家叶永烈看来,正是这个传统以及语言浅显生动,让《十万个为什么》创造奇迹:自1961年初版首印以来,单册销量逾一亿,居全国图书之首屈居第二的,是《毛泽东选集》。

以前关心搪瓷缸,现在关心高铁的安全性

从第一版中的第一篇文章《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起,这本书便开始记载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生活的变迁。

“搪瓷的缸子为什么不能在火上烧?”“种过牛痘以后为什么很痒?”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第一版上的这两个问题,与业已从人们生活中消失的搪瓷缸、牛痘一起共同构成了那个年代的记忆。

另一篇解释镜子原理的文章引来众多读者来信,询问“银镜反应”的具体配方。在《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叶永烈说他想了很久之后才想明白,“那个时候,镜子还是限量供应,很多人买不到,就按书上的方法自己动手制作。”

现在,这些问题已经不再出现。“冰棍为什么会冒烟”、“什么叫血型”等问题也消失了它们已经完成了“启蒙”的使命:从“知识”变成了“常识”。它们的消失过程,正是中国的科普进步史。

报道说,丛书前三版编辑洪祖业会拿着“16开大小、打着横线”的问卷,到小学里向孩子们征集问题。第一版编辑工作起步时,出版社印发了一万份问卷,收回的七八千份塞满了两大抽屉。

第六版征集到了3万多条“为什么”,其中一个是“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飞机能不能飞?”而在1999年的第五版中,孩子们还在问“什么是DVD”。

最火的是“2012真的是世界末日吗?”这个问题在本次征集活动中出现了几百次,最终被收录在新增的“灾难与防护”分册中。近几年全球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构成了这个分册出炉的时代因素。

“为什么‘我’是‘我’而不是别人?”“为什么要给小猪加瘦肉精?”“高铁的安全性如何?”

这些问题让第六版的项目负责人洪星范大呼意外,现在的小学生关注世界大事、社会热点,对社会、人文的哲学思考比他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事实上,一直以来小学生便是社会的思考者之一。美苏冷战时期,问题包括了“西瓜能当炮弹吗?”“为什么炸弹里也要放食盐?”前者说的是车辆高速运行时,一个飞来的西瓜也能穿透车身;后者则是介绍火药的化学成分。

推翻以往:没有标准答案

“接地气”的问题被提出来后,也需“接地气”的答案,但这并不简单。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茅以升、苏步青……这些上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界最负盛誉的名字,都曾出现在《十万个为什么》审稿人的名单中。第六版更请来100多位两院院士,阵容堪称豪华。

“大科学家”未必能写“小文章”。

不是没有过教训。《十万个为什么》初版的第一批作者,上海一所师范学校的7位老师,用近一年时间辛辛苦苦完成了6万字初稿,却“像教科书,枯燥干巴”。

救场的是北大化学系一名大二学生。他凭借刚刚出版的一本科学小品集受到编辑邀约,“试稿”中又以生动的文笔获得肯定,他就是叶永烈。

叶的科普写作风格深受前苏联作家伊林的影响,后者曾这样解释核裂变:“就像拿一个五分钱的硬币,去兑换成一个两分钱和三个一分钱的硬币。”实际上,“十万个为什么”这个标题就取自伊林的同名科普小书。

后来叶永烈成为《十万个为什么》半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作者。第六版的编撰延续了当年的分工:专家们负责科学性的把关,也即“审稿”,担当写作重任的则是来自“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的年轻科普作家。

这批八零后作者打破了“一问一答”的传统,从第一版就出现的“人运动了为什么要喝水”,他们给出了生理学、病理学、运动学等各个角度的解释,试图用这种方式引导读者思考更多的“为什么”。

对于“地震能否预测”,新版推翻了上一版的肯定论断,给出了更严谨的回答:地震很难准确预测,我们更多能做的是普及防灾和自我救护的知识。

在洪祖业看来,这在上世纪中叶是不敢想象的“一般有争议的话题不收,怕误导读者”。“松鼠”们却以“相当多的问题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为傲。

很遗憾,它越来越不好卖了

不过,“趣味性”原则并未能一以贯之地执行。上世纪70年代,它被“政治正确”所取代,一同遭殃的还有“科学性”。

“文革”前期,《十万个为什么》遭到猛烈批判,一众作者受牵连。理由在如今看来十分荒谬:“经过化学处理,斯斯文文的棉花,成了人们移山造海的好助手,成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力士”,对“棉花为什么能做炸药?”的回答中,这段话被批为“宣扬赫鲁晓夫的和平主义,麻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志”“炸药的最大功用,应该是炸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介绍太阳黑子的文章,则被曲解为“恶毒攻击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毛主席”;甚至连印数超过《毛泽东选集》,也被认为是“反毛泽东思想”。

1970年,经历了“斗、批、改”的《十万个为什么》以“工农兵版”(第三版)的“崭新”面目出版,增加了军事、体育等为政局所需的内容,黄皮封面上方是工农兵高举红宝书。而每个问题的回答都要首先引用“毛主席语录”。

第一册第一页上写着:为什么我们计数的方法大都是十进制的?1.因为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要胸中有数。2.因为手指头只有十根。

《十万个为什么》的历次出版,都与“国家大事”息息相关。

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它是出版社准备的“国庆十周年献礼”;恰逢“大跃进”,又补编农业分册;政治浪潮起起落落,催生了第三、第四版;1995年,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新世纪版”应运而生。

但即使是“工农兵版”,8年内销量也达3700万册。在那个书籍极度匮乏的时代,很多人靠着读《十万个为什么》在恢复高考时考上了大学,而现在他们大多是“国家大事”的决策者与执行者。

而从2000年起,科普图书的销量一直在走下坡路,此次的第六版,少年儿童出版社从2008年便有打算,但直到2011年才“下定决心,顶着各种压力也要做”。很多人的疑问是,在网络已经可以提供足够多“为什么”的回答的年代,还需要《十万个为什么》吗?

为什么 篇4

(1) 先从接受新技术方面来讲, 任何一个新技术、新生事物的出现, 都会有多种态度, 有人反对, 有人赞成, 有人接受, 有人拒绝。LASIK属选择性手术, 是否选择手术治疗完全在于个人意愿。

(2) 不是每个近视眼人都适合LASIK手术。LASIK手术前要经过详细认真的术前检查, 各方面条件都符合的人才能接受手术治疗, 不是谁想手术就能手术治疗的。

(3) 即使眼睛各方面的条件都适合手术, 还要结合患者的年龄、职业、工作性质等方面综合考虑。比如一个外科手术医生 (尤其是眼科医生) , 如果他的近视度数在400度以下, 我不建议他接受LASIK手术, 因为外科医生, 他的事业高峰在40岁以后, 大多数人40岁以后眼睛会老花, 看近需戴老花镜, 而医生从事的是精细的手术工作, 戴老花镜手术很不方便, 那么他们的职业生涯就会缩短, 而近视400度以下的医生, 40岁以后也会老花眼, 但可以逐渐被近视度数抵消掉, 所以他看近不用戴花镜, 只需摘掉近视镜就行。正常人60岁时老花镜达到400度, 那么一个400度近视的人到60岁看书时就不用戴花镜。对于一名外科医生而言, 他的职业生涯就可以延长十几年。从职业生涯长短而言, 我不主张低度近视的医生接受LASIK手术。但高度近视眼 (600度以上) 、高度散光眼远视眼的医生, 我还是建议他们接受手术矫治, 这些人接受手术以后对他们的生活、工作都会带来很大的好处。我院就有高度近视、高度散光和远视眼的医生接受了手术, 手术后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由于以上原因, 就有了我们所看到的现象, 医院里有很多医生戴眼镜, 主要是职业性质决定的, 而不在于“有什么行业阴谋”。

具体可以电话:0731-85229669进行咨询

网址:www.eye0731.com。

温馨提示:更多咨询您可以通过在线QQ进行眼疾咨询或预约就诊。

为什么 篇5

坏人距离你我并不远

人性是复杂的,我们身处这样一个人际关系中,并不是童话故事里那样的单纯。坏人善于伪装,善于掩饰自己。其实,在我们身边,隐藏了很多坏人——当然不局限于犯罪分子,还有那些心术不正的小人。但是他们既然与好人有区别,肯定是有特征的。比如唯利是图的、两面三刀的、搬弄是非的、见风使舵的、心狠手辣的等等,这类人,就是所谓的“坏人”。

唯利是图者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本性是自私的,为了自己过上好生活,这才努力去做事,努力赚钱的。可是,唯利是图,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别人的利益,甚至国家和社会利益至上,用各种卑劣的手段,导致产生一系列坏的社会影响的人,那么他就是一个坏人了!

这是一则真实的新闻:

2004年4月底,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原副主任姜建初(副厅级)因涉嫌受贿被省纪委立案审查。消息传到他曾工作多年的宜兴市,很多人都感到震惊,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在他们眼里,姜建初是个“好人”。

怎么个好法呢?首先他面善,方面大耳,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其次,他确实很关心职工,把职工当自己人,对于职工的难题他几乎从来不说“不”字。那么这样一个好人怎么坏的呢?

1.“助学”一次捞回一万

1997年11月,时任宜兴市副市长的姜建初,调省供销合作总社工作。上任之前,姜建初带妻子去四川万县玩,顺带花了一笔小钱“助学”了两个学生,之后收下了宜兴市第二物资公司经理给他贿赂的一万元。在这之前受贿的就先不说了,据统计有人民币4万元。

2.揩油揩到亲人头上

姜建初来自于农村,当了官之后他的腰包越来越鼓,却几乎很少照顾到自己贫穷的兄弟姐妹。在一次帮亲姐姐买房子的过程中,竟然多要了姐姐3万元人民币。

3.“铁哥们”成了摇钱树

姜建初结交的“铁哥们”很多,这些铁哥们不是他心里的知己,而是他财运上的摇钱树。这其中有宜兴市供销社原副主任沈建荣,沈建荣原来是农民,偶然之间涉足期货,狠赚了几笔钱,被称为“期货天才”。姜建初觉得这个人可以结交,便帮助他做上了宜兴市供销社期货业务部副经理。为了感激姜建初的知遇之恩,沈建荣帮助姜建初炒期货,并且为他“赚”了不少钱。他还曾花一万多人民币买了一块手表送给姜建初的妻子。姜建初也懂得相互提携,帮助沈建荣由一个农民到期货业务部的副经理再升任燃料公司经理、供销集团公司副董事长,29岁便当上了宜兴市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真可谓一步登天。还有其他的,如宜兴市供销社原副主任曹晓虎,送给姜建初3~4万元人民币;宜兴市某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吴某,结识一段时间之后两人成为“铁哥们”,仅一年时间,吴某就送给姜建初人民币20万元,还有价值2万元人民币的物品。姜建初贪口大开,“铁哥们”、朋友送的钱他收,素不相识的人送的钱也笑纳。一时间财源滚滚,很快成了富豪。据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定:1993年春节至2000年春节期间,姜建初利用职务之便,先后70次收受贿赂的款物计人民币868795元,美元12100元,还有1192169.9元人民币不能说明其合法来源。

如此大贪官,他的后果怎样呢?2002年2月4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犯受贿罪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全部个人财产。最后,姜建初的犯罪所得、非法所得予以追缴,上缴国库。

果然,多行不义必自毙!

什么什么,不如什么什么 篇6

老王从此和计算机杠上了。我偏就不学,你奈我何?

后来老王诗集出版,出版社要打样稿。看着小姑娘熟练地在键盘上把老王笔记本上的“乱草体”排成工整的格式,老王心里羡慕不已。遂想:什么时候我才能如此熟练地打字呢?毕业后老王混迹企业,不得不亲自操刀上阵处理公文并终于学会盲打,那一刻,老王心里那个美直逼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心情。

老王属于恐龙型,很多时候是痛得早,悟得晚。比如,当年(呵呵,又是当年,听说只有老年人才喜欢回忆往事,老王老矣)一系花级师妹苦恋老王多年,老王虽然也心有戚戚焉,但因一师兄弟先表明追求之意,便只得作罢后来还大方地当起了媒人。事隔多年,一次偶遇那位兄弟,问你和系花还好吧,兄弟答,好什么呀?每次约她见面,10句话倒有8句在谈你。我早撤了。当时老王那个失落啊酸楚啊懊恼啊全都上来了。

世界上的事大抵如此。不该你的东西丢了,不后悔;若是本可得到却偏偏失去,那悔就大了去了。老话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精辟到家了。

有些东西丢了就丢了,大不了失意一阵;但有些东西,如果因为我们的过失而毁坏,那后果可能是致命的。比如,一场彻头彻尾的爱情,一个遮风避雨的家。比如,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大道理我不想说。我只记得电影2012中那些灾难场景出现的时候,自己陷入了一场怎样的恐慌。当我们自以为是地挥霍掉那些好像永远用不完的资源,当我们有意无意地因为一时的快意而毁掉地球的明天,2012便绝不只是玛雅人的预言。如果世界末日真的来到,我们扪心自问,我有资格去获取一张通往未来的诺亚方舟门票吗?

科学为什么? 篇7

人的眼睛和鼻腔有一个通道,叫做鼻泪管。正常情况下,眼泪由泪腺分泌出来,由眼角的静脉回流。哭泣时,眼泪大量分泌,多余的眼泪就会通过鼻泪管流到鼻腔里,从而表现出“一把鼻涕一把泪”。眼泪经过鼻腔时,鼻腔受到刺激,鼻腔的分泌物也会增加。开始时,流出的是眼泪和鼻涕的混合物。哭泣停止后,鼻腔流出的才是真正的鼻涕。一般哭泣过后,鼻涕就会明显减少或自然停止。

为什么苹果越靠近表面越甜,西瓜却相反?

苹果的糖分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经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淀粉再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最终形成果糖和葡萄糖;二是在光合作用的同时直接积累由茎部运输而来的糖分。因此,在苹果还未成熟时,果实中就已经含有大量的淀粉和少量的糖。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果实表面的淀粉转化成糖,内部的淀粉转化成另外一种酸性物质,因此苹果外面甜里面酸。

而西瓜的糖分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西瓜藤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并在藤叶处转换成糖分进而运输到果实中储存。西瓜在早期发育的过程中,糖分在中心处大量积累。因此,西瓜中心处的糖分浓度远远高于靠近表皮的部分。

为什么狗的鼻尖总是湿湿的?

科学为什么 篇8

蝴蝶拥有4片翅膀,前面2片是飞行的主力,后面2片主要起辅助作用。如果蝴蝶的翅膀破损的程度不是很严重,还是可以飞行的,但飞行能力会大不如前。如果破损的是前2片翅膀,且受伤很严重甚至断裂的话,蝴蝶可能就再也无法飞翔了。因为蝴蝶的翅膀无法再生,破损或受伤后也不会愈合,无法飞翔的蝴蝶生命岌岌可危。

煮鸡蛋时,蛋壳为什么会裂开?

煮鸡蛋时,蛋壳破裂、蛋白溢出都是由于蛋壳内的空气受热迅速膨胀,而蛋壳无法提供更大的空间,蛋壳上的气孔又太小,无法将所有膨胀的空气一下子释放出去,于是蛋壳里的压力就越来越大,直至将蛋壳挤破。

害羞时,为什么会脸红?

科学为什么? 篇9

原来,这和大脑中的杏仁体密切相关。杏仁体会对高频尖锐的声音产生非常厌恶的感觉。科学家研究发现,声音音频介于2 000~5 000赫兹时,人耳对它最为敏感,也感觉最难听,而刮黑板就是处于这个音频区间。杏仁体由于对这种音频难以忍受,这种痛苦的信息就会传递给听觉皮层,进而就会让人感觉头皮发麻,甚至身上起鸡皮疙瘩,排斥这类刺耳的声音。

兔子急了,真的会咬人吗?

这是真的!兔子虽然看上去很软萌,可是谁都有脾气呀。如果你不断地“骚扰”它们,让它们觉得没有安全感,这时候,兔子会发出“咕咕”的叫声,表示“我很生气,不要再闹我了,否则后果很严重”。它还会趴着用后脚跺地,一来提醒同伴注意,二来表示警告。如果你依然我行我素,兔子就会用前爪刨地,接着就会张口咬人了!要知道,兔子的门牙可是很锋利的!

为什么有的人会认床?

科学为什么? 篇10

朋友圈里的“自拍达人”总能把自己拍得十分漂亮,他们不但喜欢拍,还喜欢晒。当然,自拍也是门技术活。要知道,我们用于自拍的中焦距可以让脸看起来漂亮帅气,短焦距可以让脸看起来小而尖,而且用手机调整曝光,还可以让自己的脸看起来更美白。“自拍达人”很容易就能将自己拍得“美美哒”。自拍还可以满足我们自我欣赏的心理需求,能够对自己照片进行全方位修改,也让人有一种自我掌控的感觉。但“自拍达人”们也要注意,过度关注自拍,其实是一种自尊心处于较低水平的表现。

为什么嘴巴会越舔越干?

嘴唇的周围一圈发红的区域叫“唇红缘”,它的湿润全靠局部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少量的皮脂腺来维持。因此,冬季凛冽的寒风会让很多人的嘴唇干裂。人们在嘴唇发干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舔嘴唇,唾液留在嘴唇上后,会慢慢蒸发掉,同时带走嘴唇上本来就少得可怜的水分。更严重的是,唾液中的多种消化酶还会留在嘴唇上,破坏它的酸性保护膜,并引起深部结缔组织的收缩,唇黏膜发皱,因而干燥得更厉害。

为什么猫头鹰等动物睡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睡觉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这种现象叫半脑睡眠。半脑睡眠就是一半大脑处于睡眠状态,而另一半大脑始终保持警惕。这跟人类的“正常”睡眠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类在睡觉的时候,大脑会降低意识;而半脑睡眠能使一半大脑时刻保持清醒,预防潜在危险。而且半脑睡眠可以使动物在高空捕食或在长途迁徙飞行时得到休息。

为什么有的人会打鼾?

睡觉时,整个身体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包括上呼吸道。如果呼吸道有障碍物或者狭窄,呼吸时空气流动造成在咽喉后部软组织的振动,会发出隆隆的声音。导致打鼾的原因有多种,如肥胖、酒精刺激、感冒或过敏引起的鼻塞、扁桃体肿大等。肥胖的人有多余的脂肪在脖子上,压迫睡眠时喉部放松的肌肉,导致呼吸道缩小。

为什么有的狗听人说话时会歪着头?

从“是什么”到“为什么” 篇11

例如,鉴赏元代任仁发的《二马图》,首先用感悟式鉴赏,那么我们得出的结论可能就是作品中画了两匹马,而且画得很像;再稍微仔细一点,我们还可以感悟到这两匹马一肥一瘦,有很大的区别;再深入一点,展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我们可能会想到“不管肥马瘦马,任仁发画的都是好马”等。而鉴赏《二马图》,我们能到此止步吗?显然不能。如果是这样,那么就会辜负任仁发创作此画的“倡廉讽腐”的良苦用心,也会削弱《二马图》“以画传话”的社会批判价值及其穿越时空的艺术人文价值。这就带出一个新的问题,即怎样才能把握美术作品意旨的问题。怎样才能循序渐进地把握美术作品的意旨呢?我认为,可以走“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道路。

一、探问“是什么”

所谓“是什么”,就是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时所观察到、判断出的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对象,这个对象可能是人物、景物,也可能是人物、景物“组合”营造出来的某个情境、事件;可能是抽象的点、线、面、色彩等,也可能是由这些美术作品形式语言要素“组织”创造出来的某个意象,等等。

例如,鉴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通过观察、判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坐姿妇女肖像,她身着深色服装,身体稍稍朝向左侧,左手倚放在扶手上,右手轻搭在左手手腕处,面露“神秘的微笑”;她的背景是幽深、渺茫的山水和充满神秘感的天空。

又如,鉴赏《向日葵》,我们看到埃贡·席勒的是枯黄瘦黑的“向日葵”,克里姆特的是叶茂花鲜的“向日葵”,凡·高的是辉煌热烈的“向日葵”。

再如,鉴赏巴勒斯坦著名的镶嵌画《智慧之树》,我们看到的是:一棵巨大的果树下面,左边是两只鹿在觅食,场景十分温馨;右边是一只狮子在啃食一只鹿,场景十分恐怖。至此,大家应该明白“是什么”到底是什么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观察、判断“是什么”的过程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要准确判断出对象的特征。这个特征可以分为局部特征和整体特征,同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和有机组织的关系。

例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十一个人物形象中,他们的年龄、身份、衣着、面色、表情、动作、气质都各不相同,有的饱经风霜而充满智慧,有的身材魁梧而憨厚耿直,有的步履艰难而愁苦无奈,有的年少孱弱而疲惫不堪;还有酷烈的阳光、荒芜的沙滩、焦黄的河岸、惨淡的天空、满载的货船等,共同构成了人物活动背景。所有这些,都给人以贫苦、艰难、无奈、无助与无望的情感震撼。总之,画中的每一个元素都集中在“苦难”这一撼人心魄的特征之中。

二、追问“为什么”

在弄清楚“是什么”之后,我们要走的就是第二步,即追问“为什么”。所谓“为什么”,简而言之,就是作品形象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究作者的生平事迹、个性特征、思想境界和艺术追求,需要我们去探究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心理和历史风貌。所谓“知人论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例如,19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风景画家列维坦的风景名画《深渊》,从“是什么”的角度看,他画的不过是搭在小溪上的破旧的木桥,从左至右从桥下流过分上下两层的似浅实深、深浅难测的溪流,溪岸边神秘黝黑的森林,寂寞地伸向森林中的小路,森林背后灰黄的云彩与天空,寂静地照映在木桥、草丛、小路、水面上的残阳余晖与倒映在水面上的幽灵般的树影。其总体特征是,光影幽暗异常,景象深邃莫测,气氛万籁俱寂,画面苍茫逼人,似乎在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孤独与无望,暗示着内心的苍凉与凄怆。

为什么会这样呢?解谜的方向有很多,这里列举三个:一是列维坦的艺术追求,他的作品往往是“在感悟自然的过程中感悟艺术、感悟生命,在感悟苦难后抵达崇高与静美”。二是列维坦的艺术个性,他的风景画的基调是“忧伤”,题材往往是阴郁的天空、昏黄的残阳、苍凉的暮色、幽静的池水、宁静的湖泊、沉寂的树影等,从中,“我们触摸到的是俄罗斯大地的苍茫与忧郁”。三是列维坦的创作原委,原来《深渊》取材于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一个磨坊主的女儿与一个农民的儿子相爱了,磨坊主坚决反对,买通了征兵局,将青年农民抓去当了兵。因为旧时俄国的兵役制是终身的,所以姑娘闻讯后深感绝望,便从桥上跳入水潭溺亡了。这个故事一直盘桓在画家的心底,耿耿不能释去。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处景象,于是依照这一景象创作了一幅风景画,这就是《深渊》。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这“深渊”里,有姑娘的热烈的爱情和无限的遗恨,有灵魂的无声的哭泣;有画家的无尽的痛楚和无言的控诉,有灵魂的真诚的祭奠。“深渊”,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更是社会人生的。显然,这种作品的鉴赏,需要鉴赏者具有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识见功底和关注社会、悲悯人生的人文情怀,否则,鉴赏便无法达到应有的深度和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解决“为什么”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知人”和“论世”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要全面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意图,全面把握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所要表现的时代主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里闪烁出来的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光辉,才能看到乌东“伏尔泰坐像”焕发出来的荡动的激情和高贵的锐气,才能看到罗中立的“父亲”的凄楚、迷惘又略带期待的目光里透视出来的饱经沧桑却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才能看到江丰的“风雪中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用血肉之躯筑就的中华民族的新的长城……例子不胜枚举,道理归于一个:离开了“知人论世”,所谓的美术鉴赏,所谓的探求美术作品的意旨,都无异于向水捞月、缘木求鱼。

综上所述,我们简要介绍了鉴赏美术作品意旨的方法步骤。概括起来说,探问“是什么”的过程实际是一个观察、判断的过程,它要求仔细、全面,不能对作品有任何遗漏,而要既有局部认识,又有整体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给下一步的鉴赏行动奠定基础。追问“为什么”的过程实际是一个探究、发掘的过程,它要求准确、深刻,不能对作品有任何误解甚至歪曲,而要既贴合作品形象本身,又结合作者与时代社会背景,只有这样,才能含英咀华、探骊得珠。

最后得强调一下,鉴赏美术作品意旨肯定不止我们上面所讲的这么简单,它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审美体验的过程。所以,我衷心希望大家不断丰富学识,提高艺术修养,加强美术鉴赏实践,在反复的实践中探索美术鉴赏的规律,总结和运用美术鉴赏的方法,提高美术鉴赏的水平。

为什么旅行 篇12

好的气色, 好的心境, 除此之外, 旅行还带给了我们什么?这个问题并非人人都能干脆明确地作答。事实上, 即便是把旅行当做生活的职业旅者, 也未必能回答出来这个问题。

有人说, “旅行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去。”现实的生活, 再精彩, 日复一日, 也显得机械平淡。一般情况下, 这不符合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诉求。

我不知道现在人群中是否还能找出不喜欢旅行的人。旅行的魅力, 在于让活力重回身体, 回过头来充满激情地投入工作生活。旅行, 是用相对较少的时间, 帮助人们调整生活状态, 唤起对美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真正生活”的状态, 是幸福感的源泉。英国作家柯林·威尔逊认为, 我们人类身份的进化, 取决于真正的生活。当我们的生活变得机械时, 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生活。旅行, 将我们在生活中埋藏的激情充分唤醒, 继而我们便能从重复的现实中, 挖掘出深刻的价值。年轻人追求的“自我放逐的心灵体验”, 熟男熟女用旅行冲破平淡生活的渴望, 都是我们用行动提醒自己, 生活其实远比我们认为的有趣得多。

旅行的这种功能, 和目的地无关。离开, 有时候不是为了抵达, 它的意义只是离开本身。即便如此, 本期我们仍然为读者筛选出更具有旅行和拍摄特色的目的地。《乐活一族精选3大生态游目的地》王朗的“遭罪”游, 巴马的长寿生活, 或去长溪追寻消失过的世界, 这些生态地能让读者即使神游, 也可以撇开表象的寡淡, 寻到人生的意思。

还有那些神秘地, 国度, 海底, 山水耕读。并非刻意的神秘, 当一个地方吸引你时, 它就变成了神秘。那些神秘地使我们沉浸于离开, 走进镜头下被还原的历史, 重新经历那些似是而非、被岁月覆盖的往事, 感知那些年代久远、却与我们今天的生活隐隐相接的历史轨迹。

旅行是身体的流浪, 精神的探险, 旅行让人脱离机械化的生活, 让心灵上升到一个无风无雨, 只有阳光的地方。

上一篇:盐文化下一篇:数据一致性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