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特色小镇(通用12篇)
浙江特色小镇 篇1
摘要:结合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实践,通过梳理特色小镇内涵、特点及其所带来的规划需求与挑战,提出特色小镇规划是典型的多层次规划交融、多专业规划综合的“多规合一”,是目标导向下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和落地性规划,进而对特色小镇规划从思维、理念、方法、内容及工作机制等角度进行创新思考。
关键词:特色小镇,目标导向,规划创新
特色小镇是浙江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新探索新实践。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始于2015 年,目标是通过3 年时间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 个左右特色小镇,并配套制定了“培育—创建—考核—验收”的管理机制。截止目前, 两批共79 个特色小镇被列入省级创建名单,51 个特色小镇被列入省级培育名单。
随着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全面推开,关于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问题成为近期规划界讨论的热点,也是各地方政府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新事物,需要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和手段,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也不例外。本文结合笔者接触到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案例,尝试从规划视角对特色小镇内涵及规划创新方向进行思考,与同行探讨。
1 规划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内涵理解
特色小镇的出现,打破了规划界关于规划对象的常规界定。按李强省长在《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文中的诠释,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这一描述性的界定使特色小镇显得更加不同寻常。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关于目标的描述而不是对象的定义。对于习惯于面对具象实体的规划师而言,厘清特色小镇的内涵与需求是进行有效规划设计的重要前提。回顾浙江省一年多来的实践,笔者对特色小镇的内涵与特征勾勒如下。
1.1 特色小镇是新的发展主体
特色小镇“既非简单的以业兴城,也非以城兴业;既非行政概念,也非工业园区概念”,也不是传统的“镇”“区”“园”相加的“大拼盘”。它与原有行政边界没有对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发展的新的主体形式。从创建条件看,特色小镇有明确的空间规模界定和投资规模要求。空间规模上,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 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 平方公里左右;经济规模上,原则上环保、健康、时尚、高端装备制造等4 大行业的特色小镇3 年内要完成50 亿元的有效投资,信息经济、旅游、金融、历史经典产业等特色小镇3 年内要完成30 亿元的有效投资(均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此外,建设标准方面,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设。由此可见,特色小镇是不同于“镇”或“区”的新的发展主体。
1.2 特色小镇是新的产业平台
浙江省提出特色小镇定位聚焦于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7 大万亿产业,以及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创建将围绕单个产业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以此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我国产业平台从最初功能单一的工业区到功能复合的开发区,再到功能综合的产业新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而瞄准精细化的万亿产业、提出有效投资指标、重视完整的产业生态、目标行业龙头,同时又强调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特色小镇,无疑将成为超越产业新城的更高阶段的产业平台(见图1)。
1.3 特色小镇是新的和谐家园
作为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特色小镇要体现“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产、城、人、文”和谐一体,这也是浙江省在经济新常态下,对于破解浙江空间资源瓶颈、有效供给不足、高端要素聚合度不够、城乡二元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应当是有山有水、有产业、有人文、有品位,是一个让人愿意留下来创业和生活的和谐家园。
1.4 特色小镇是新的制度探索
不同于传统的审批制,特色小镇采用“创建制”,这是对地方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探索。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名单的产生经过严格的标准筛选,确保入围的特色小镇要符合“7+1”产业定位范围、四至及规划面积清晰、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叠加、投资主体明确、项目具体可行、有效投资额达到规定目标以上。进入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只有在年度考核合格或验收命名后,才能获得土地和财政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省里按实际土地使用指标的50% 或60% 给予配套奖励,对3 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 年全额返还、后2 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
1.5 特色小镇是新的理念引领
虽然从现有实践看,特色小镇是基于浙江的经济特点与社会背景应运而生的地方探索,但其发展理念不仅迎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宏观需要,而且契合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特色小镇强调产业“特而强”,制度“活而新”,是全新的产业平台和经济体,体现创新与活力;特色小镇强调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将成为城乡空间转型与形象提升的示范区。同时,特色小镇创建也符合政府理念转型的需要。在前阶段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双快”的驱动下,政府部门普遍浮躁,某种程度上务虚多于务实。特色小镇体块小、周期短,为政府转变理念、真抓实干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而对于规划行业来说,特色小镇的创建为规划创新提供了契机,为城乡规划提供了理念转型的试验地。特色小镇的短周期、高标准设置既为规划设计师出了一道难题,同时也为规划设计师实现理想、实践落地规划提供了很好的舞台。但是,作为规划的创新必然要面对一系列的挑战。
2 多元复合下特色小镇规划面临的挑战
相比传统规划对象,特色小镇在空间载体、特色内涵、外部条件,以及规划内容、实施要求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多元、复合特征,这也正是特色小镇规划的难点和创新出发点所在。
2.1 空间载体的多样性
特色小镇是以现有的城乡空间为载体进行的目标创建,现有城乡空间的差异决定了特色小镇的空间载体具有多样性。从已有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看,有以产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如温州瓯海智创小镇,现状为梧田工业园的一部分,目标是将功能单一、产业低端的工业园区经过更新换代转换为功能综合、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有以镇区或传统村落为载体的,如湖州丝绸小镇部分空间依托南浔区荻港渔村,目标是打造集桑蚕丝绸原生态旅游、桑蚕丝绸、文化展示、古村生态旅游等于一体的特色小镇;也有以旅游景区为载体,如淳安的乐水小镇、文成森林氧吧小镇等。基础迥异的空间载体决定了特色小镇不同的创建路径,必然对规划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特色内涵的差异性
特色小镇各有各的“特”。从被列入浙江省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看,“特色”的挖掘各不相同。有以文化或生态资源为依托打造以旅游功能为主的休闲度假型小镇,如天台山和合小镇,以和合文化为主题,打造集文化旅游和休闲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小镇;有基于已有优势产业,进行上下游延伸和多元复合,强化产业特色,如以大唐袜业为依托的诸暨袜艺小镇,打造集袜艺体验旅游、展示博览、市场物流、创意研发、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小镇。总体来看,不同于传统规划的“千镇一面”,浙江省创建名单中的特色小镇无不个性鲜明、差异明显,这既是资源禀赋差异所决定的,也是差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特色小镇的规划要有更深入的研究,更精准的判断,积极挖掘地方资源与潜力、合理引入创新点,通过规划的强化和延伸打造独有的小镇特色。
2.3 外部条件的复杂性
从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和城乡二元结构的目标出发,特色小镇往往被选址在城市边缘地区,用地条件普遍较为复杂。或受交通分割,或地形起伏变化,现状居民点、工厂企业散乱分布,加之边界不规整,对规划设计形成很大制约。如杭州机器人小镇选址萧山区东北部边缘,地块受杭甬高速、绕城高速及机场快速路所穿越割裂,并带来视觉、空气、噪声等方面的影响,破坏了区块的整体品质。同样地,温州生命健康小镇选址温州老城区南部边缘,地块内甬台温高速、金丽温高速和温瑞大道贯穿,对用地造成严重分割。外部条件的复杂性需要规划不断创新思路加以应对,寻求突破(见图2)。
2.4 规划任务的紧迫性
特色小镇的创建有明确的时间目标与考核标准,实行“优胜劣汰”的原则和“追惩制”。以3 年为限,要满足建设、投资、品质等多方面的要求,否则将面临指标倒扣。这对规划编制工作来说,意味着任务紧、压力大。因此,要求规划编制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空间布局内容的可实施性,还需兼顾到后期项目落地甚至招商引资方向。这样一个极其综合且充满创新的创建工程,对于习惯中长期思维的城乡规划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2.5 规划内容的综合性
不同于传统城乡规划,特色小镇规划是一项没有明确规划任务书的任务。但特色小镇的创建目标,决定了其规划具有高起点、高标准和综合性、落地性的内在要求。这对规划的深度与广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层次上看,既要有概念策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又要有城市设计和建筑、景观设计;既要有空间功能布局、又要有可落地实施的项目,甚至包括运作模式和招商引资意向,需要综合的全套解决方案。从内容上看,除了常规的空间规划内容,还包括产业规划、社区规划、旅游规划等,同时需突出生态、文化等功能。浙江省提出,特色小镇规划必须坚持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结合特色小镇的资源禀赋条件,联动编制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化驱动”,项目、资金、人才“三方落实”的建设规划。
因此,特色小镇规划是典型的多层次规划交融、多专业规划综合的“多规合一”,是目标导向下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和落地性规划。
3 基于目标导向的特色小镇规划创新思考
面对特色小镇特殊的规划需求,亟需对传统的城乡规划从思维、理念、方法、内容及工作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应对。
3.1 规划思维创新——目标导向下的规划路径选择
城乡规划编制的思维方式一般分为两类:问题导向型思维与目标导向型思维。其区别主要在于规划技术路线设计中对于切入点的把握,前者以核心问题的判断为切入,后者以明确的发展目标为切入,规划的策略与路径是基于现状基础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而设定。通常在存量规划编制中,由于规划编制的需求主要来自于空间发展的问题与矛盾,规划思维多以问题导向为主、目标导向为辅。而在增量规划编制中,多以目标导向为主。特色小镇虽大多属存量规划,但其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性。因此,特色小镇规划是典型的目标导向型规划,是不同空间载体在“特色小镇”目标引领下的规划实施路径探索(见图3、图4)。
以温州智创小镇规划为例,规划的目标是助推功能单一的产业园区向“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转型。基于现状基础与目标的差距,规划针对性地构建了产业重构、功能植入、空间重塑、环境修复、文化再生及保障措施等六大策略与路径。在温州探索以特色小镇创建为目标引领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对同类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见图5)。
3.2 规划理念创新——产业引领下的功能空间组织
特色小镇规划区别于传统城镇规划的关键在于强调产业规划的核心地位,而区别于传统产业园区规划的关键在于强调对于环境、文化、资源的友好态度,以及对于社区、旅游功能的兼顾,实现“产、城、人、文”的融合。因此,特色小镇规划理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产业在激发空间活力方面的作用,以产业规划、项目策划引领空间规划,避免“空城”“死城”的出现;二是强调功能的复合,产业+ 社区+ 旅游,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功能体;三是体现人文关怀,通过生态保护、文脉传承及空间尺度的把握,营造真正人性化空间;四是体现弹性,特色小镇创建强调市场与企业的主体地位,因此规划必须为市场的不确定性留出调整的空间,要懂得留白。
如温州智创小镇规划,聚焦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从产业研究切入,以产业引领空间布局,并提出产业—空间耦合的规划方法。杭州云栖小镇规划,在“创新、科技、人文、生态”四大理念下,提出建设易就业易创业的生态云小镇的规划目标,规划完整的云服务产业生态体系。在这一规划理念的引导下落实各项规划内容,并采取了用地复合、小尺度街区、共享庭院空间、面向企业员工的配套设施体系等新的规划思路(见图6)。
3.3 规划方法创新——多规融合下的技术路线探索
目前,特色小镇规划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前期是以培育或创建为目标的概念性规划(创建规划),主要任务是制订创建方案,明确特色小镇的四至范围、产业定位、投资主体、投资规模、建设计划等;后期是以验收为目标的实施性规划(建设规划),主要包括规划范围约3 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核心区约1 平方公里的城市设计。但在实际操作中,从利于小镇有效实施角度并不建议过于强调规划层次界限。就地方实际发展需求而言,特色小镇规划不宜拘泥于创建目标,而应从规划整体性与延续性考虑,将概念性规划与实施性规划纳为一体,编制包括概念策划、空间规划、项目计划、资金筹划“四划叠加”的综合性方案,真正实现“多规融合”,同时也有利于节省规划编制周期与经费(见图7)。
本着探索与创新思考,一些特色小镇前期的概念性规划已经直接做到城市设计深度,甚至包括部分建筑、景观设计内容。如温州智创小镇概念性规划,围绕前期创建申报和后期实施需要,规划构建了从产业研究、项目策划到空间规划、城市设计、建筑立面与景观改造设计的“多规融合”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围绕规划落地性要求,将后期的项目计划与资金筹划也纳入规划统筹考虑。
3.4 规划内容创新——多元目标下的内容体系构建
相比传统的城镇规划,特色小镇的规划内容要求更多元、更复合、更联动,也更落地,因此需要通过内容体系的创新来实现规划的多元目标复合。在内容体系上,一是基于前瞻性要求,强化战略研究,找准功能定位,为小镇选择“特而强”的核心产业提供充足的背景支撑;二是基于产业平台的定位,强化产业研究,以产业(项目)引领小镇的功能组织与空间布局;三是基于3A旅游景区的创建目标,强化旅游规划内容,借此挖掘、整合小镇的特色自然与人文资源,并与小镇的生活、生产功能及环境空间有机融合, 提升环境品味;四是基于落地性要求,强调以项目为抓手内容体系组织,从产业、项目到空间再回到项目,因此在成果表达上除了传统的一套文本、一套图则之外应强调实施项目年度计划表的重要性,形成“图、文、表”三位一体。
此外,由于小镇特色与需求的差异性,需在规划内容的构成、篇章内容的研究深度、规划重点的选择上进行创新,打破传统规划格式化的内容体系安排,针对小镇特色的差异性做到有所侧重。如天台山和合小镇规划中,针对和合文化的主题定位,侧重强调文化的挖掘及文化产业化的研究内容;杭州基金小镇规划中,针对基金产业的特殊性,侧重将金融企业的业态与空间需求作为研究重点;在杭州机器人小镇的规划中,针对外部交通条件的复杂性,规划重点强调交通组织的综合解决方案,创造性地引入“时光隧道”和“森林小镇”的概念,既突破交通包围、营造了环境,又紧扣产业主题,使之成为方案设计的亮点(见图8)。
3.5 工作机制创新——跨界协同下的专业团队架构
针对特色小镇规划的目标多元性和内容复合性特点,规划编制需要在团队的组织模式上进行创新,采用多专业组合、多团队协作的模式,实现“跨界”合作。这将打破规划设计机构中常规以专业项目组为单元的团队架构。在天台山和合小镇规划中,我院打破业务部门界限,从策划研究中心、城乡规划所、农业生态规划所、建筑景观分院、交通规划分院等抽调人员,组成跨部门、跨专业的项目组,并以定期例会形式促进多部门协同。这在未来的特色小镇规划中必将成为常态化的组织模式。此外,从政府管理角度,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涉及发改、规划、建设、旅游、财政等多个部门,需要跨部门的紧密合作与协同支持。而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由于特色小镇创建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政府、企业、社会的协同也同样不可或缺。
此外,除了思维、理念、方法、内容及工作机制等面临转变之外,特色小镇规划尚需技术手段方面的创新探索。特色小镇规划的综合性与落地性要求,对规划的基础调研与分析的广度与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前提是要读懂宏观背景、读懂市场需求、做实基础调研、做透业态分析、做深空间设计,这都需要规划技术手段的同步创新。
4 结语
规划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其创新的动力源自于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引发的规划领域新挑战,正为规划创新提供了契机和平台。特色小镇创建一年多来的规划实践已为这一创新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积累仍显薄弱,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进一步探索,不断总结与补充,并适时向省外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16(4):10-13.
[2]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Z].2015.
[3]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推进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5.
[4]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温州市瓯海区智创小镇概念性规划[Z].2015.
[5]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市萧山区机器人小镇城市设计[Z].2015.
浙江特色小镇 篇2
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发展载体,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欢迎阅读查看。
为加快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小城镇差别发展与特色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干部队伍理论与实践水平,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浙江大学举办了“特色小镇建设浙江经验”研修班,全市各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及相关部门人员共65人参加了培训,除聘请专家和当地领导进行授课以外,还组织学员赴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丁兰智慧小镇、西湖云栖小镇等特色小镇现场考察,与当地政府官员、企业高管进行咨询互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规划建设100个特色小镇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和产城融合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决策。
今年5月,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用五年时间通过“自愿申报、分批审核、考核、验收命名”,创建100个特色小镇的目标,对特色小镇的概念及如何创建等作了具体规定,目前,浙江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按照3年近期5年远期的规划正在稳步推进,其中约三分之一的特色小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如杭州西湖云栖小镇,依托阿里巴巴、富士康等优势平台资源,集聚各类涉云企业近300家,涵盖APP开发、互联网金融、数据挖掘等多个领域。宁波市江北动力小镇,以高端海洋工程动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发展新材料、机电与电子、信息与控制、新能源等上下游配套产业,打造了国内一流的高端海洋工程动力装备制造业。再如杭州市龙坞茶镇,以“龙井茶文化产业”为主导,集乡村旅游与民宿体验、文创产业及文化商业、运动休闲产业、养生健身产业于一体,成为全国最大的西湖龙井茶集散地和最具茶文化竞争力的特色小镇之一。
——什么是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与“特色镇”,虽均有一个“镇”字,但指向却不尽相同。“特色镇”更注重行政地域概念,乡镇一级的意味更加浓厚;“特色小镇”则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具有社区特征,传承和展示独特地方文化的载体。“特色小镇”区块概念更强,它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区”,而是产业发展载体,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社区,是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空间边界明确的创新创业空间。一个乡村、一个园区、一个区域,均有可能成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对象。通过培育特色小镇,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发展导向:根据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色小镇将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具体要求:
空间规范围,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
运作方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规定每个特色小镇都要以企业为主推进项目建设,凸显了企业投资主体地位。
投资规模,每个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须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金融、科技创新、旅游、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投资额可适当放宽。此外,浙江省还要求所有的特色小镇必须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则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
——政策支持:
在组织协调方面,建立了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由常务副省长担任召集人,省委宣传部、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厅、财政厅、国土厅、建设厅、商务厅、文化厅、统计局、旅游局、省政府研究室、省金融办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为创特色小镇建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土地资源保障方面,对纳入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新增的建设用地由各地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及供地手续。对如期完成规划目标的特色小镇,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特色小镇则按60%奖励。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
财政支持方面,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
二、浙江省推进特色镇建设的几点启示
目前,浙江省通过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城镇化发展水平已跃居全国前列,全国千强镇浙江已占三分之一。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思路,为我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下:
一个产业(一个特色)。特色小镇以一个产业为龙头,拉长产业链,做真正的产业集聚。浙江提出,特色小镇必须是产业特色明显、自然资源丰富或历史文化悠久的地区,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将其打造成为产业集中、专业化强、富有特色的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同时,注重引进资本、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档次与竞争力。在这方面,我市虽然也强调“一镇一业、错位发展”,但实际乡镇产业集中度较低,有的虽有特色产业,但市场优势不明显,产品档次以低端为主,如头桥镇医疗器械特色产业主要生产一次性输液产品,杭集镇日化特色产业主要生产宾馆一次性洗漱用品等。
一个主体(一个投资主体)。浙江提出,每个特色小镇均应明确投资主体,投资主体可以是国有投资公司、民营企业或混合所有制企业,政府重点做好特色小镇建设的规划引导、资源整合、服务优化、政策完善等工作。因此,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只提供规划、土地指标、税收返还(有税收才有返还),不但减轻了政府负债压力,也厘清了政府与企业的责任与分工。如杭州西湖云栖小镇以阿里巴巴为战略合作伙伴,打造基于云计算产业的特色小镇;嘉兴海盐核电小镇围绕秦山核电站,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共建“中国核电城”;衢州龙游红木小镇则由年年红家具(国际)集团公司投资80亿元建设等。这种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运作方式,有效解决了城镇化融资难的问题。
一个区域(打破行政管辖权)。此次浙江出台的《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的最大突破,就是明确了特色小镇既可以设在市区内,也可以依托乡镇传统特色产业设在乡镇工业区或者某行政村里,且面积一般不超过3平方公里,体现了“小而精”的理念。如杭州市9个特色小镇中有5个位于城市区域内,这既有利于提高投资密度,又有利于节省土地资源。相比我市城镇化的传统理念,重点抓乡镇经济发展,容易忽略城市对城镇化引领带动以及城市产业对农业人口的吸纳作用,如江广融合地区虽属市区范畴,但也可成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
一个运作方式(市场化运作)。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发展载体,是同业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平台,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创业创新的重要举措。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对特色小镇的发展具有关键的意义。浙江明确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借助企业招引企业,通过产业集聚产业,政府主要做好规划编制、完善政策、设施配套、评估奖惩等,大部分特色小镇成立了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开展沟通协调与服务,不直接干预企业的市场行为。
三、对推进我市乡镇特色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市乡镇经济实力总体较弱,2014年全市乡镇GDP在25亿元人民币以下的占50.7%,GDP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下的占15.49%,急需要通过特色发展,做优做特进而做大培强特色产业,强化产业就业支撑能力,实现转型升级。
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初步提出了“培育一批工业主导型、城郊农业型、生态休闲型、文化旅游型、商贸物流型特色镇”,结合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我市下一阶段推进乡镇特色发展有两条路径,对比如下:推进特色镇建设其优势是符合省“十三五”规划对乡镇发展的要求,若“十三五”期间我省出台特色镇建设扶持政策,我市可迅速对接争取,且乡镇整体推进组织领导有力,打造成功后对乡镇自身转型升级推动作用明显;不足之处是乡镇整体推进投入大、周期长,在各乡镇现有经济结构下,形成显著特色困难,我省是否出台扶持政策具有不确定性。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其优势是从规划策划以及建设规模、周期和投入等方面来看易于打造,其形成的特色更加集中和显著,示范效应明显,且有成法可学;不足之处是小镇建设更多依靠市场运作,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缺乏省级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地方招商引资压力较大。
当前,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整体推进特色镇建设难度较大。而各乡镇在原有基础上,打造特色小镇,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与原来发展特色、发展基础和发展需求形成良好的互动,形成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形态更加符合当前乡镇发展实际需求,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
下一阶段,建议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配合以下措施,进一步加快我市乡镇特色发展和优化提升。
一是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在《扬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5-2020年)》、《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基础上,加快推进《扬州市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扬州市城乡统筹规划》及各县(市)规划编制工作,学习浙江省特色小镇做法,启动编制重点中心镇、特色镇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扩大“美丽乡村”村级规划编制范围,形成市、县(市)、镇(乡)、村四级较为完整的城镇规划体系。
二是出台乡镇特色发展工作意见。围绕培育特色小镇,出台培育相关工作意见,针对我市产业优势和特色,按照自主申报、专家评审、市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批准等程序,培育一批工业主导型、城郊农业型、生态休闲型、文化旅游型、商贸物流型、科技创新型、金融服务型特色小镇,打破行政区划,在市区、县市城区的周围或部分乡镇,探索设立一批特色小镇进行培育。如宝应县曹甸镇可围绕教玩具产业设立“教玩具小镇”,仪征市月塘镇可围绕茶叶种植加工和捺山生态公园打造“生态休闲小镇”,江广融合地带可围绕信息和文化产业打造“信息小镇”、“文化小镇”等。
三是完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进一步发挥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整合成员单位资源力量,制订完善加快城镇特色发展和优化提升的政策意见。同时推动各县(市、区)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特色小镇组织领导机构等。借鉴浙江特色小镇创建模式,研究制订我市特色小镇创建标准、考核办法,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创建成果进行客观评估。
四是完善配套扶持政策。市级特色小镇范围内的建设项目整体打包列入市级以上重大项目的,所含子项目可享受重大项目优惠政策。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出让收益共享机制,将建设用地不紧张的一般乡镇通过土地增减挂钩获得的建设用地指标,有偿转让给所在县(市)的特色小镇所在地。按照节约集约的原则划定边界范围,对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所在市和县(市)国土部门可适当给予指标倾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按照市区每年1亿、县(市)每年5000万的盘子,分别设立市区和县(市)特色小镇培育专项引导资金,按照20%的比例给予补助,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特色产业项目建设,优先考虑特色小镇需要。对特色产业集中区规划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减半返还。推动商业银行、市金融集团、小贷公司为小城镇提供中长期贷款,各级财政视项目情况给予利息补贴。
特色小镇 灵魂在“乡” 篇3
前不久,我应绍兴漓渚镇镇长邀请,去该镇的三个特色村游览并与三个村的村领导交谈。发在微信朋友圈的信息,被众多群友点赞,有些还问地址,说要去看看。漓渚镇谢镇长坦言:特色小镇培育,需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要基础。节假期间,朋友圈晒的图文中,最多的是古镇古村等。北京一投资商国庆节期间,将要带领团队专门考察国内一些特色乡村。国务院一些委办也在纷纷举办特色小镇培训班。猴年中国大地掀起一阵特色小镇建设培育热潮。
这次国家几部委联合推出特色小镇培育规划,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二轮比较有规模的城镇化运动。注意这“培育”两字,即是要有基础的,而不是另起炉灶。特色小镇建设培育要防止陷入误区。即它不是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城镇化,也就是说,要防止过度、过快的城镇化建设。比如上海市的崇明撤县为区,并不是要大规模进行没有郊區的快速城市化建设,而是把它作为上海唯一的以休闲旅游等为主的大都市郊区,成为有浓郁乡野气息的、以农林牧渔等为基础的现代化全域生态旅游休憩基地。
特色小镇建设的目的,是形成适宜人们居住、创业就业、游览、休憩等的美丽环境,让人能感受到与城市风貌不同的乡野风情。特色小镇的核心在于打造和发展特色村,这些特色村,应具有以下五方面的要素:
看得见乡野。也就是说特色小镇的建筑风貌,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因地制宜改造,绝对不能照搬大城市的模式,到处高楼林立。要有镇中村,要有田野,要有果园等,要有当地的地形地貌。
听得见乡音。特色小镇建设不是拆掉原有的、建设一个全新的,也不是把原住民全部赶走。特色小镇,特点之一就是有各自的乡音。即使是自然或人文风景区,也要留有部分原住民。这样才能使小镇有特色,有本土音韵。
闻得到乡味。特色小镇纵使城镇化,也要有浓浓的乡味。这不仅要能从当地的土特产食物中感受到,更重要的是本镇的泥土气息要保留住。不能到处是钢筋水泥,要充分利用当地木、石、竹等建筑材质,进行低碳、绿色、生态建设。
摸得到乡趣。特色小镇要有体验性的生活、游览观光。现在的大城市每逢双休日、节假日、暑假等,大人携带小孩前往郊区度假、休闲的家庭日益增多,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之一。这就需要特色小镇要有留得住游客的乡趣。要发展或留有充足的乡趣空间,如采摘、收购、捕捞、骑射、攀登等,使特色小镇能为市民带来回归自然的感觉。
记得住乡愁。特色小镇建设一般适宜在具有一定历史底蕴的乡镇开展。要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注重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注重对那些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可以开辟或保留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艺人工作室,包括书院、书场、戏台等。让镇民和游客能在袅袅炊烟中记得住乡愁。
浅析浙江省特色小镇支撑体系 篇4
“特色小镇”概念并不是浙江省首创,多年之前全国已有包括北京、天津、黑龙江、云南、江西和安徽等多地提出打造特色小镇。综合来看它们都是以建制镇行政边界为基础、围绕其自身职能定位自上而下提出的, 因此这类特色小镇的概念是从小城镇发展战略层面衍生而来的。之所以未能取得如期效果,原因可能在于是以“特色小镇”之名来推动传统的小城镇发展模式。
北京市于2011 年设立100 亿元的小城镇发展基金,以全国首创的股权基金方式,引导打造旅游休闲特色镇、科技及设施农业示范镇、商务会议特色镇、园区经济特色镇、重点产业功能区配套服务特色镇五类42 个特色小镇。
云南省2011 年5 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并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包括现代农业型、旅游型、商贸型和边境口岸型四类210 个特色小镇建设。
江西省南昌市于2012 年提出分批分期建设包括历史文化名镇、旅游休闲名镇和都市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名镇三类17 个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于2010 年7 月提出全面提升园区型、商贸型、旅游型、历史文化型、工矿型和林地共建型六类21 个特色小镇。
天津市于2011 年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围绕中心城区建设50 个特色小镇。
安徽省于2012 年5 月借《安徽省建设行业科技创新联合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打造200 个特色小镇”。
2 定义
浙江省提出的特色小镇是指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2.1 产业“特而强”
特色小镇必须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具体包括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和高端装备制造七大板块,并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各小镇原则上3 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 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
2.2 功能“有机合”
特色小镇坚持产业、文化、旅游的“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通过鼓励将多种功能聚合发展,形成各类功能的有机统一。
2.3 形态“小而美”
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一般在3 平方公里左右,建设用地面积在1 平方公里左右,一般特色小镇按3A景区目标建设,旅游特色小镇按5A景区标准建设。
2.4 机制“新而活”
特色小镇要有明确的投资建设主体,由企业为主体推进项目建设。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举措来推进,鼓励和支持各特色小镇开展各类改革创新实验和试点。
2.5 小结
首先,与其他省市相比,浙江省特色小镇概念明确,规划范围不以行政边界为限,但严格控制发展边界和规模,小镇分类与地方产业发展特色结合紧密。其次,浙江省政府通过制定完善的申报、创建、培育和挂牌奖惩政策,为社会各类投资主体自下而上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创造了实质性渠道。这是有别于以往围绕建制镇行政边界发展所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的新抓手。
3 支撑体系
浙江省特色小镇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离不开几个重要条件的支撑。结合参与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经历,笔者将其总结如下。
3.1 产业支撑
产业发展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支撑。目前经济发展正呈现出“四个转变”趋势,即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转为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由增量扩容转变为调存优增、发展动力由传统增长转变为新极带动。在此背景下,结合土地供给逐年缩减的实际情况,依托大规模产业园平台集中发展产业经济的原有方式难以为继。事实也证明过去动辄二三十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建设,在3 到5 年内一般也只能完成1 平方公里左右的用地建设。
另一方面,《意见》未把文化创意产业单独列为主导产业门类,并非将其排除在外,而是认定所有产业发展都应与文创类相结合并融合发展。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基础历来较好,已形成包括传统工业文化复兴型、公有制企业衍生型、工匠商贩引领创业型、专业市场诱导型、外商投资孵化型和产业链招商型六大类,这些块状产业经济集群经济活跃度高,为特色小镇的创建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2 人才支撑
优秀人才是特色小镇成功建设的根本支撑。没有相应人才的汇聚,就难以支撑“7+1”产业发展并形成高品质的城镇生活氛围。因此特色小镇以新兴产业导入就业岗位集聚大批中高级人才的同时,将“以人为本”理念进一步提升,强调生活、生产和生态 “三生融合”的小镇建设:生活和生产融合解决目前大城市通勤时间过长、建立步行交通主导下职居平衡绿色发展新模式的尝试,这是吸聚中高端人才的基础。生活和生态融合则关注人居环境品质的建设提升,《意见》中提出所有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是因为小镇要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必须有高标准的空间环境,而3A级景区建设标准恰好能较为精准描述未来小镇的环境,这也是集聚人才的关键。
3.3 土地支撑
土地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支撑。特色小镇为避免重走过去土地财政圈地卖房的老路,从制度设计层面就进行了刻意筛选。《意见》规定房地产和商业综合体开发投资不得纳入三年固定投资额,同时也积极出台配套政策鼓励各主体建设单位充分利用低丘缓坡、滩涂资源和存量建设用地。
浙江省自2012 年即被列为全国低丘缓坡试点工作开展省份,利用多年摸索积累的经验进行小镇建设更是如鱼得水。存量建设用地曾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用地,但随着特色小镇建设先行先试的以租代售式改革创新,结合新兴业态的需求改造后可以盘活大片存量资源。与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给予配套土地指标奖励相对应,《意见》要求对未达成年度建设目标任务的小镇要加倍倒扣土地指标。这一系列组合拳式配套政策在集约开发土地资源的同时,也为有效、按需供地提供了保障。
3.4 政策支撑
政策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制度保障。首先,特色小镇审批政策明确省、市两级创建层次和创建、培育两级名单,为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培育特色小镇提供支撑。其次,特色小镇税收政策明确小镇新增空间范围内新增财政上交省级部分,前3 年全额返还、后2 年返还一半给地方,为各地积极建设特色小镇带来实质利益。最后,特色小镇土地政策上明确对如期完成年度指标的小镇按实际使用土地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3 年内未达成规划目标加倍倒扣省奖励用地指标,这样就避免了建设主体盲目申报特色小镇的可能。
3.5 资金支撑
特色小镇所确定的“7+1”产业板块大有文章:一方面《意见》选取投资强度和产出相对较高的七大绿色新兴产业不仅是3 年50亿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支撑,也是提升小镇品质的重要保障。
特色小镇1 平方公里建设面积,在3 年50 亿投资覆盖下,其亩均投资强度约为330万元,与《意见》明确引导的七大主导产业亩均投资强度基本吻合。因此,可以确定主导产业的投资强度门槛设定是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数据支撑,为小镇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撑(见表1)。
3.6 运营支撑
浙江省特色小镇是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的运营开发模式。自申报期就必须明确非政府类投资主体,有利于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化机制谋划小镇建设时序。建设启动期由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和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政府先期投入来引导企业共同推动小镇建设序幕。建设中后期充分利用浙江雄厚的民营资本以市场运作方法,结合PPP模式建设经营性设施,为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提供运营保障。
4 浙江特色小镇的特殊性
浙江省提出有别于其他省市培育特色小镇的不同思路,并达到之前先行者未能实现的成就,是与浙江省自身特点休戚相关的。
4.1 政策延续是基础
浙江省城镇化战略大方向与国家战略保持一致,并通过“强县扩权”来鼓励县域经济发展:浙江省是在分税制改革实施后全国唯一保留省管县财政体制的省份,自1992 年起先后五次出台政策将大部分经济管理权力直接下放给20 个县级政府,并有扩展到社会管理职能的趋势,其中义乌进行的单独试点使其基本具备了地级市所具有的所有权限。2014 年浙江省在继中心镇和小城市培育后,进一步推出“强镇扩权”改革,以省级中心镇为对象扩大管理权限、创新户藉管理制度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根据最新报告,浙江省已明确将特色小镇定位为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由于特色小镇具有明确主导产业,未来国家和省级扶持政策都将更为直接的激活县域经济发展,这类高效精准的政策接入模式,实质上也是对县镇管理权限的进一步扩充。
因此浙江省所确立的特色小镇发展思路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继强县扩权、强镇扩权之后为进一步激活县域经济的政策新延续。换言之,浙江省一贯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视支持是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基础。
4.2 产业经济是核心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属性,注定浙江省是一个自然资源“贫困”省。经过多年发展,浙江省已然成为全国经济大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活力均位于全国前列。这一现象被称为浙江模式,而块状经济则是浙江模式成功的根本。
注:主要数据参考杭州市工业和信息化投资项目准入指导意见。其中金融产业无法以土地投资为标准,但其产出与税率均位于较高水平。
所谓块状经济指同行业或相关行业厂商不受行政边界影响在某一地域上集聚的现象。块状经济具有区域经济属性,因其形成和发展都直接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关,也被称为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群体的经济组织形式。
近段时期,中国传统制造业正处于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型阵痛期,有别于山东省的“大象经济”和江苏省的“园区经济”,浙江省因地制宜的县域特色经济,蕴育出独树一帜的“块状经济”正杀出一条血路,引领向前。
从产业经济创新角度,企业只有同时具有相应的资本基础规模和有效的投资规模保障,才能有效实现产业升级,块状经济具有总体经济规模大的优势,可通过横向合作与纵向协作发挥资本集聚效应,以达到产业升级的资本基础规模水平;同时,行业科技开发服务机构则可利用研发成果,通过向块状经济中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实现为呵护和扶持对产业经济创新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块状经济,市场迫切需要创建更利于中小企业的培育土壤。实践证明,浙江省用非常规行政手段,围绕块状经济集聚区划定的紧凑型产城融合区域——建设特色小镇方针正是基于这一核心诉求的创新手法。
4.3 文化底蕴是动力
以宁波商帮、龙游商帮和温州商帮等为代表的浙商,历来秉承功利与仁义并存的实用主义,并将“勤”“和”“诚”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勤”首先是吃苦耐劳、不畏艰苦的创业意志,其次是勇于变革,直至突破创造、再重塑的勤奋精神,大批企业家为追求利润,百折不挠创新终成功的故事层出不穷。“和”是浙商群体自古以来抱团取暖的精神核心。块状经济产生背后,正是先富者带动后人、成功者帮扶他人、共同进退的展现。“诚”作为浙商群体走遍天下的立足之本,通常易被忽略。殊不知,商人实用至上本质是对“诚信为先”这一契约精神的最佳解释。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当下产业经济发展主旋律,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宗旨,而融“勤、和、诚”三位一体的浙商群体则是诠释“创新文化”和“敢为天下先”的最佳范例,这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推动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5 结语
浙江省建设特色小镇的成功经验,非突发奇想,也非一朝之力。它是政策、市场和文化三者交织融合后所迸发的必然结果。在其他省份尤其是非都市区边缘和中西部地区进行推广,一定要读懂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内涵。只有结合各省市原生性地域文化和政策基础,摸索制定符合其产业、人才、土地、政策、资金和运营六大支撑体系发展规律的引导性政策,才能避免邯郸学步,才能将浙江特色小镇的经验真正实践于各地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根荣.浙江崛起的奥秘——块状经济理论体系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74-90.
浙江特色小镇 篇5
“特色小镇”的提出与“新型城镇化”战略颇有渊源。“新型城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党的十六大“新型工业化”战略相关的文件中。党的十八大对其内涵做了高度概括,并指明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发展方向。随后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深入详细地阐述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着力点。新型城市化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达到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之路(中国金融40人论坛课题组,2013)。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小城镇的发展尤其受到关注。而我国现有的小城镇大多数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自然形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小城镇的发展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在产业升级、科技发展、人才引入、生态环境等方面都面临挑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深入贯彻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目标,“特色小镇”应运而生。从创建程序上看,特色小镇采用“宽进严定”的创建方式推进,通过自愿申报、分批审核、年度考核、验收命名等程序在全省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特色小镇,力争通过3年的培育创建,规划建设一批具有经济社会功能和文化素养的特色小镇。2015年6月4日,第一批浙江省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正式公布,全省10个设区市的37个小镇列入首批创建名单。2016年1月29日省级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正式出炉,42个小镇入围第二批名单。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浙江特色小镇从提出设想到落实推进,引发了社会、媒体、专家、学者等的广泛关注。正是特色小镇建设备受各界的关注,我们才觉得有必要对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内涵、意义、经验、启示等做一个精要而又系统的梳理。
一、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内涵
“特色小镇”到底是什么?特色小镇是以某一特色产业为基础,汇聚相关组织、机构与人员,形成的具有特色与文化氛围的现代化群落。确切地说,特色小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镇”,它虽然独立于市区,但不是一个行政区划单元;特色小镇也不是地域开发过程中的“区”,有别于工业园区、旅游园区等概念;特色小镇更不是简 单的“加”,单纯的产业或者功能叠加,并不是特色小镇的本质。特色小镇是以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基础,来打造具有特色的产业生态系统,以此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对周边地区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创新载体。
从特征内涵上看,特色小镇具备四个特征: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有机合”、形态上“小而美”、机制上“新而活”。总的来说,特色小镇不是“镇”也非“大拼盘”,而是发展平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创新载体。
从特色小镇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系来看,两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紧密联系。概念关联性:从概念上看,新型城镇化关注的是“镇”的实体概念,而特色小镇关注的是“镇”的功能性概念。但是两者在概念的外延上是一致的,都强调“镇”的概念在产业集聚、经济创新等方面的功能性拓展。
本质同根性:城镇化的本质是实现要素在空间的自由流动,实现农村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就地城镇化的概念,更加强调通过地方产业特色,促进城镇的内源化发展。而特色小镇建设也是强调要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通过单个产业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
目标一致性: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在于通过破除城乡二元发展体制,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而特色小镇的建设将对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城乡均衡发展产生重大的意义。从目标上讲,两者具有一致性。
功能趋同性:从功能上看,特色小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施行都将在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扮演重大角色。通过产业的集聚优势,促进内需的扩大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两者都能有效破除发展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
二、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一)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
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经典的论述(惠宁,2005)。产业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rter ,1998)。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合作中的竞争角度(Stamer,2002)、创新环境角度(Lundva11,2009)、经济增长角度(Martin &Ottaviano,1999),资本市场角度(阮建青等,2011)等来分析产业集群。从历史发展 脉络来看,产业集群理论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分工协作理论,到马歇尔提出的规模经济理论,再到后来的产业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等。
从特色小镇的特点来看,正是基于某一特色产业的优势才得以推进实施,它的理论基石是产业集群理论。值得注意的是,特色小镇往往是通过一个主导产业,一家大型企业为载体。从本质上说,产业集聚理论为特色小镇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提供了规范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解释。
除此之外,特色小镇与卫星城镇建设也有类似之处。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卫星城镇的发展同时与增长极理论息息相关。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并非都在均衡条件下均衡地发挥作用,增长并非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现在不同的部门的,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而这些增长极体现在卫星城镇中,就是其中心城市所在。
但是卫星城镇的发展,在后期也遭遇了很大的瓶颈。由于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一般距离较远,很多外围小城镇最后由于要素流动受限,变成了“空城”。与之不同的是,特色小镇往往处于近郊,距离城市中心近,有效地避免了“空城”现象。但是卫星城镇发展的相关理论还是给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理性分析的思路与视角。
图1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基础(二)特色小镇建设的现实意义
自2003年十六大以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小城镇的发展也逐渐得到重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小城镇发展依旧面临着一系列瓶颈和障碍:产业结构不合理,重点产业不突出;人才引进困难,科技创新缺乏;管理系统落后,生态问题严重;文化内涵单调,城镇缺乏特色。
而“特色小镇”的出现,很好地规避了这些问题。因为特色小镇与传统小镇有所不同,在形态上,它既可以是大城市周边的独立社区,也可以是内部相对独立的街区,可以共享大城市的社会服务和福利;在产业上,依托某一特色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吸引人才,推动创新;在环境上,要求小镇着力打造至少3A级景区,有力地推动了小镇环境问题的解决。
从宏观层面来看,特色小镇的建设与目前所提出的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市民化”、“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创业”等大战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这些战略的实施可以通过“特色小镇”这个“抓手”去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又有这些大战略的“保驾护航”。通过这样一种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经济社会转型,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具有非常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
同时,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还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首先,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日趋成熟,己经累积了大量实践经验。其次,特色小镇并非行政意义上的“镇”,推广过程无行政障碍。更为重要的是,特色小镇的发展具有土地要素保障与财政支持。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由各地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及供地手续,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省里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特色小镇按60%给予配套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从财政支持来看,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这样的政策保障体系,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相关企业和机构申报特色小镇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不额外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切实地增强了在全国推广的可能性。
三、特色小镇建设的相关国际经验
从国际视角来看,关于城镇发展与建设的经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模式:Desakota理论模式(McGee ,1991)、城乡一体化模式(Mike Douglass ,1991)、城市化三维发展模型(Toppeta,2010)、智慧城市模式(Giffin}er et al , 2007)等。而近些年,小城镇模式((Bajracharya,1995)受到重视,并逐渐演化为以某一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小镇”模式。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通过产业引领来实现小镇的发展。而这种产业的分布也非常广泛,包括高新技术、金融业、农业、旅游业、工业等等。
这些国际经验对于中国特色小镇建设最大的启示是,如何利用中国不同地域的不同产业特色来发展特色小镇。中国东中西部虽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有差异,但是各个地区地域特色鲜明,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完整,同时具有非常显著的地理区位优势。中部地区生态林密布,空气纯净,旅游产业潜力巨大。西部地区虽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但是具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产业特色。由此可见,虽然浙江的特色小镇模式并不一定适合在全国各地简单复制,但是一定可以为其他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
四、政策建议
(一)一统多动,上下互通
特色小镇的建设耗时、耗力,政府应扮演好引导者角色,统领全局,招商引资,合理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组织等加入到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同时要赋予这些企业、组织足够的自由度,破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制度性障碍,保障组织发展的科学性。要处理好省级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通过“一方统筹,多方联动”的方式,实现上下互通,由下而上反映问题,由上而下传达政策,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合理布局,有序推进 特色小镇的建设着眼于“特”。小镇能否建成关键在于能否发掘地方产业特色,能否通过招商引资将企业的发展与地方产业特色相结合。因此如何通过合理布局,设置具有不同产业特色、不同规模的小镇,将成为特色小镇能否成为经济发展引擎的关键。同时,为了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及时发现小镇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应该合理建设一批试点小镇,给与一定的政策性支持和发展空间。通过试点小镇的建设,将为特色小镇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三)多重标准,科学评价
从目前对于特色小镇的相关评价体系来看,己经较为完善和完整,但是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大体上要求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建议在后续的评价中,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特色小镇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通过多重标准的设置,更为科学地对特色小镇进行年度考核。
(四)政策优化,保驾护航
目前对于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支持主要着眼于土地和财政两个方面,这是小镇建设最为关键的着力点。同时,地方政府还可以在其他方面探索政策支持的可能性,诸如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创新小镇后期业态招商机制、创新小镇居民招入机制等等。这些机制的引入都将为特色小镇的建设保驾护航,确保不仅能建成特色小镇,更能建好特色小镇。
(五)浙江经验,全国推广
特色小镇特在何处? 篇6
2016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钥匙,是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色担当,是人与自然、人与历史融合的体现。本刊将开设《特色小镇》栏目,助力这一新型产业的发展。
2016年10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镇“特”在何处?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意义何在?近日,《经济》记者就特色小镇相关问题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区域合作与开放研究所所长景朝阳。
《经济》:在您看来,应该如何定义特色小镇?
景朝阳:特色小镇并不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城镇,而是一个大城市内部或周边的,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的,具有特色产业导向、景观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项目集合体。特色小镇的“特”,首先是内涵“特”。特色小镇不同于传统工业园区和传统乡镇,其定位在集约化、高水平的产业发展——空间“小而美”、环境“绿净美”、产业“高精尖”、人员“高知尚”、社区“宜乐创”。特色小镇是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创新创业家园,是有生命力、高颜值的高水平新兴经济体。特色小镇的“特”,还在于产业“特”。特色小镇是特色产业平台,小镇的生产力优势来自于“特色”——产业聚焦。小镇产业发展目标是要成为“特而强”的行业单打冠军。此外,特色小镇还具备功能“特”。小镇围绕产业定位展开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等四大功能叠加聚合。旅游功能、文化功能都要从特色产业中去挖掘、去延伸。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经济》:特色小镇的建设意义何在?
景朝阳:我认为,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具有五大战略意义。第一,推进特色小镇的建设能够有效扩大投资。第二,特色小镇有助于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的集聚,让小空间有大作为、让小平台有大发展。第三,特色小镇可以推动经济产业的融合、创新和升级,引领经济新常态。第四,建设特色小镇能够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第五,特色小镇可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经济》:建设特色小镇有哪些新思路?
景朝阳:将具有特色资源、区位优势的小镇,通过规划引导、市场运作,培育成为休闲旅游、商贸物流、智能制造、科技教育、民俗文化传承的专业特色镇,如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培育特色小镇,主要是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提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建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经济》: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哪些政策创新?
景朝阳:特色小镇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特殊政策区,应围绕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建立起与其发展相适应,设计出能激励相应产业、资金和人才进驻的制度,以及保障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治理和收益共享的机制。我认为,十分有必要结合各地实际,认真研究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重点。
一是从政策根本导向上看,是要走创新与绿色的发展道路。特色小镇,其实质是一种新型的创新空间,形态业态功能新、规划建设手法新、投资运营方式新等。这种创新的空间,又以非镇非区的“小镇”作为形态,强调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小而优、小而强,围绕绿色、集约、节约谋求发展。
二是从政策组合的方式上看,是要有完整周密的政策体系。从政策层级来看,有省、市各类政策。从政策涵盖内容来看,有组织协调、人才引进、财政金融、土地增减、产业项目等涉及发展各个方面的政策。从政策类型上看,既讲发展,也讲改革。从政策目标上看,是要推动特色小镇产、城、人、文、景多位一体的发展,做到宜居宜业宜游宜乐。这些政策纵横交错,形成了支持特色小镇发展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
三是从政策支持的前提条件看,是要“看得见”与“行得通”。各地选择优先支持上述产业类型时,实际上贯穿着一个“看得见”的原则,也就是过去的基础看得见、现实发展水平与需求看得见、未来发展前景看得见。因为“看得见”才能“行得通”,特色小镇才有真实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其他省市在支持促进特色小镇发展时,一定要立足于当地实际,立足于特色小镇发展的基础条件、现状与可能的未来前景。“看得见”应该是政策支持的前提条件。
四是从政策支持的突破口上看,就是先行先试、大胆改革。特色小镇是一个物理空间,也是一个创新发展空间,也是改革的空间。如浙江省明确,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许多特色小镇增设了创业服务大厅,提供包括“三证联办、创新交流、政企交互信息”等在内的保姆式服务。此外,小镇还制定一揽子政策,在房屋租金、能耗、购买云服务、购买中介服务等方面给予补助,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业者的资金成本。
五是从政策支持的延展上来看,是要持续地进行制度供给。一些特色小镇规划水平不高、“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抓了工程设施就后续乏力、产业进一步升级面临障碍等,这就意味着要支持特色小镇发展,光有顶层设计,有基于历史与现状的周密的政策体系依然不够。政策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方向引领与制度供给,来推动特色小镇健康可持续发展。
浙江特色小镇 篇7
为适应与引领经济新常态, 浙江今年全面启动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 这既是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 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 有利于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和历史文化传承, 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3]。
1 浙江省“特色小镇”提出的背景及要求
改革开放后的小城镇是浙江农村工业化与被动城镇化的缩影, 在20世纪90年代投资导向下, 以村镇企业为主的“块状集群”飞速发展, 加上低成本空间增长, 小城镇被动演变为“村村点火、镇镇冒烟”的增长极[4]。但在政策导向下, 特别是在新常态下, 浙江省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要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 在全省建设一批聚焦七大产业、兼顾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 助力浙江省经济转型发展、城乡统筹发展, 并特制订相应的导则。
特色小镇重在一个“特”字, 每个特色小镇的建设将充分利用现有区块的环境优势和存量资源, 合理规划产业、生活、生态等空间布局, 每个特色小镇规划区域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 核心区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为宜[5]。
2 浙江省第一批特色小镇“特色”的主打方向
浙江省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的关于“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创新报告制度”的要求, 为全面深入了解企业创新活动现状, 反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一部署, 在新常态下, 浙江利用自身的信息经济、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历史人文等独特优势, 加快创建一批各具“特色”的特色小镇, 这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而且有利于破解经济结构转化和动力转换的现实难题, 是浙江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选择。
浙江省第一批特色小镇的创建涵盖了信息概念、金融基金、高端制造、传统制造、历史文化、旅游养生这六大主题。诸如以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积极承办大型会议为主旨的国际会议小镇;以金融为核心的综合金融小镇;以低碳经济为理念和发展方向的低碳环保小镇和健康小镇;最能代表浙江精神的创意小镇、智慧小镇、地理信息小镇、袜艺小镇、模具小镇等。
3 个案研究——千岛湖乐水小镇
浙江省淳安县乐水小镇的创建是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紧紧围绕淳安“秀水富民”总战略, 以打造特色旅游服务业为龙头的产业发展为目标, 借力5a景区规划建设要求, 围绕“乐水”这一核心主题, 做足水文章, 增强水体验, 建造水乐园, 突出水文化, 着力打造具有姜家风情特色的“宜游、宜居、乐购”的小镇涉水慢生活旅游生态圈,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以水为主体的产业高效集聚区。
3.1 创建过程
3.1.1 乐水小镇选址
淳安县全县景区化的发展及主客共享旅游服务平台的搭建, 使千岛湖的旅游成为带动淳安经济发展、引导城乡空间统筹、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驱动力。
乐水小镇位于淳安县姜家镇, 处于千岛湖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南部, 交通便捷, 区位优势明显, 是千岛湖、沪、杭大都市与皖、赣、闽等省的连接点。
小镇选址所在的姜家是新安文化和遂安文脉的传延之地, 人文荟萃, 资源类型多样, 既包含水下古城、百琴楼等历史文化景点, 还包含遂安列岛、龙川湾等自然山水景点, 同时小镇北侧建设有两处已开发的农业休闲观光园, 能够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综上所述, 乐水小镇的选址是在参照千岛湖景区景点规划、旅游副中心——姜家及风景名胜区控制要求等相关规划的基础上, 能够完美呈现浙江湖泊生态旅游的特点, 因而, 乐水小镇无疑是特色的, 与第一批的七个旅游小镇一样, 具备本身独特的旅游主打品牌和产业特色。
3.1.2 乐水小镇范围
千岛湖乐水小镇用地避开了风景名胜区的控制界限, 除相关规划落定的相关建设用地外, 其余用地均选择在风景区范围红线以外的保护地带。因现状镇区建设条件、地形条件的限制, 特色小镇分东西两片, 总面积为3.08平方公里, 其中水域面积0.49平方公里, 核心区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为宜, 基本符合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导则中的相关规定。
3.1.3 乐水小镇定位
在对该小镇的资源优势、开发意向及限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前提下, 依据《淳安县域总体规划 (2006—2020) 》《淳安县旅游业发展规划 (2010) 》《淳安县域空间总体规划研究 (2013) 》等上位规划的基础上, 对乐水小镇的定位以“水”为元素, 围绕水下古狮城文化展示、亲水运动休闲产业、水上民俗体验、涉水文创产业及养生健身产业等关键词, 形成“水下+水上+水岸+水畔”多位一体打造水主题产业空间, 打造以国家5a级景区建设为标准, 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 以狮城文化为特色的水主题旅游小镇。规划定位乐水小镇为“乐享千岛秀水”。
3.1.4 乐水小镇布局
最早的甲骨文“水”中以一线四点来表示, 中间如水脉, 四点即流水。利用甲骨文之形本次规划布局沿用“水之有脉”打造“一主四副”的水之游线。“一主”为水休闲, “四副”分别为水养生、水运动、水文化、水生态。规划结构为“一心、四线、多节点”。结合特色小镇项目布局, 本次规划功能布局形成一个核心区和四条主题游线引导下的多节点的空间结构 (见表1、图1) 。
3.1.5 乐水小镇配套
由于乐水小镇是按照5a景区的标准创建, 因而首先对车行道路、交通场站、慢行系统、公交换乘点等方面做好交通支持, 其次从交通类、游览类、安全类、卫生类及配套服务类等方面做好配套服务。
3.1.6 乐水小镇创建
任何一个小镇的创建只是规划期间的前奏, 如何长足的发展才是特色小镇规划的本意。效益分析尤为关键。对乐水小镇而言, 主要通过景点门票收入、酒店和餐饮服务业等收入来获得经济效益。通过打造水主题特色, 提高千岛湖旅游品牌知名度。打造乐水特色小镇, 符合当前淳安县旅游发展规划大格局。通过拓展新业态和创办新企业, 重点培育发展水主题特色产业集聚, 增加当地居民就业机会的同时, 也发挥不可低估的社会效益。另外通过对特色小镇的打造, 既保证风景名胜区、水功能区、公益林等环境敏感区域不被破坏, 也通过生态旅游让人们感受自然山水的生态价值, 从多方面创造了生态效益 (见图2、表2) 。
3.2 经验探讨
3.2.1 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突出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山水旅游相关的产业集群:重点集聚山湖度假养生、狮城文化体验等核心产业;培育壮大户外拓展、汽车营地、健身休闲等特色旅游等新生产业;结合相关文化遗址和传统村落延续姜家地方文脉, 与特色农业相结合培育有特色的乡村村落景观。
落实主导项目。规划在用地布局上结合相关规划, 进行多规融合分析, 在保证用地、资金的基础上, 落实建设项目, 主要建设项目应结合乐水小镇产业定位、形象定位从生态野趣、文化感知、运动休闲、养生度假等几大方面落实好项目。同时在节庆文化、娱乐文化、饮食文化、博览文化、非物质文化等方面做好策划活动的引导。
突出社会贡献。率先建设一批养生养老基地项目, 挖掘推出一批优势养生产品, 谋划建设一批个性化、品牌化山地休闲养生旅游项目。
3.2.2 推进重点工作建设
乐水小镇的创建完全是在县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姜家镇总体规划、姜家产业区块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的基础上, 科学编制特色小镇建设规划, 因而小镇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建设风貌、风景旅游及基础设施等建设均具有高质量、高品位、高水准。
在基础配套方面, 以路网建设为突破口, 加快交通道路、排水、供水供电、电信、电网和相关信息化、智能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支撑特色小镇基本框架, 完善各项公共设施配套。
重视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是特色小镇建设的生命线工程。引进培养高级管理人才、职业经理人和专业人才, 形成服务业人才集聚地, 完成高级人才培养工作任务。按照小镇的定位和现象, 为更好的宣传小镇的旅游形象口号, 重点培育山水湖度假养生、狮城文化体验等核心产业;培育壮大户外拓展、汽车营地、健身休闲等特色旅游等新生产业, 结合相关文化遗址和传统村落延续姜家地方文脉, 与特色农业相结合培育特色鲜明的乡村村落景观。
率先建设一批养生养老基地项目, 挖掘推出一批优势养生产品, 谋划建设一批个性化、品牌化山地休闲养生旅游项目, 以短期内获得经济效益。
3.2.3 运作模式
按照政府引导, 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要求, 县委、县政府成立“千岛湖乐水小镇”管理委员会, 统筹特色小镇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建设工作。利用现有姜家经济区块管理委员会平台, 成立独立的浙江淳安狮城水天地投资有限公司, 负责特色小镇建设涉及的各项项目投资、基础配套、土地整理、资产收储、村庄改造等建设开发工作。
3.2.4 机制创新
首先, 县委、县政府成立特色小镇建设专门服务机构, 实现服务机构班子高配、权力下放、封闭运行和自主管理。强化机制保障, 实行季度例会制度, 加强政策沟通、协调和突破, 并积极争取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坚持市场主体, 由浙江淳安千岛山水城投资有限公司专门实施“特色小镇”创建工作。
其次, 强化各种保障。以乐水小镇投资有限公司为主体, 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 做好资金保障工作。优先将山水旅游项目纳入全县服务业发展年度专项资金支持, 优先享受现代服务业相关政策及市级各项产业集聚区政策。筹建融资平台, 探索混合所有制等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准许并鼓励村集体、村民等主体以土地、林权、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入股进行开发, 形成多元发展格局。
最后, 加快实施以路网建设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逐步完善教育、文化、商业、金融、信息化平台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近期重点开展游客接待中心、驿站、绿道系统、免费公共无线网络覆盖等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提升特色小镇整体景观, 树立品牌形象。
4 结语
特色小镇作为经济发展科技化、互联网化这一时代浪潮下浙江省富有创新意义的发展新载体, 在全面落实“互联网+”战略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乐水小镇, 以“乐水”为主题核心, 以涉水特色“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业态增加、旅游收入增长、服务体系完善”为基本要求, 以文渊狮城、锦和云水江南亲水精品民宿集群和公共服务体系配套等为重点, 按照“两年打基础、三年显规模、五年初建成”产业形态的目标, 特别是集聚一批为小镇旅游提供规范管理的高端服务团队和龙头企业, 力争通过5年时间的运营, 把小镇打造成一个集水下古狮城文化展示、亲水运动休闲产业、水上民俗体验、涉水文创产业文化商业及养生健身产业于一体的最富区域竞争力的特色小镇。
因此, 乐水小镇的创建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进下, 从促进产业转型、倡导特色建设、加强景文融合, 规划形态——小而美, 主导产业——特而强、结构功能——有机合等方面推进特色建设。同时, 乐水小镇的创建对于淳安县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优化提升城市生态系统, 推动淳安生态化和时尚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庄宇, 彭锐.浅议城市特色及其塑造——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J].小城镇建设, 2008 (6) .
[2]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内涵与外延——建设特色小镇系列谈之一[N].河北日报, 2016-09-02 (7) .
[3]李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 2016, 2 (10) .
[4]董翊明, 李国华, 华俊, 等.“大城市一张床与小城镇一间房”的双向城镇化——浙江萧山瓜沥特色织造小镇内生发展路径探索[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15.
浙江特色小镇 篇8
现有文献对于特色小镇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城镇化建设、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一是关于城镇化和特色小镇建设:如罗应光(2010)从推进城镇化的角度,提出了以特色小镇为载体推进西南边疆地区(云南、西藏、广西)城镇化进程,并提出了特色小镇发展的思路、原则、类型及保障措施等。李亚卿(2013)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角度,以苏南地区小微古村镇为例,分析了其生存现状,提出了恢复居住、开发旅游、形成产业集聚三步走的城镇化路径。李海阳(2013)从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海南发展旅游特色小镇的天然优势,提出了科学规划是旅游特色小镇成败的关键。二是关于旅游文化等产业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如秦光荣(2006)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介绍了云南建设旅游小镇的重要意义、思路和模式、初步成效及进一步推进的措施等。吴培达(2012)从城市文化内涵的角度,以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圈内镇为例,分析了城市文化与特色小镇规划之间的独特关系,为特色规划表达城市文化提供了有益探索。段亚琼、侯全华(2013)基于文化传承的视角,以陕西庙店优美小镇为例,提出了在特色小镇打造中要兼顾文化传承与特色旅游。田家莉、张叶青(2013)从打造特色文化的角度,以老唐山风情小镇为例,提出了特色文化小镇建设、运营和产业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韦绍兰、王金叶、吕华鲜、黄华乾等(2013)从生态旅游的角度,通过分析桂林市大圩特色小镇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特色小镇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策略。张永军(2014)介绍了陕甘宁革命老区照金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通过成立陕西照金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实现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及一次性全面转型。三是关于生态文明和特色小镇建设:如汤宇彪(2013)则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以云南省红河州河口县南溪镇为例,对农业型特色小镇的生态保护、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进行了现状分析并提出了运用环境美学进行小镇建设的建议。
综观现有研究成果,多通过个案分析(规划)或经验总结介绍等方式,从城镇化建设、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单一视角探讨特色小镇培育和建设的路径,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鲜有学者围绕产业升级主线,融合旅游和文化发展、人居生态等重要内容,对集多重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培育和建设开展多维度研究。本文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探讨特色小镇的现实意义,明确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以上虞e游小镇为研究对象,探讨特色小镇培育和建设的有益路径。
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打造特色小镇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2015年1月,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将建设特色小镇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同年4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特色小镇已然成为打造浙江未来新产业的全新平台,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载体。自省委、省政府提出创建特色小镇以来,绍兴市上虞区结合本区“一江两岸”特色街区的打造,选择了具备一定市场主体积极性的信息经济产业,重点培育和建设e游小镇,现已被列入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特色小镇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空间载体,它并非行政区划单元,而是一个面积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用地面积1平方公里左右,相对独立的区块,融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化”驱动。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是浙江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浙江产业转型升级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特色小镇是推动传统集群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载体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培育了一大批集群产业,其对于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然而,在集群快速发展的同时,集群低端产业和产业链低端的“双重锁定”、低成本竞争优势的路径依赖、低水平增长陷阱等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1)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低、创新能力不足、环境影响严重等问题使其在推进浙江经济前行的进程中渐显乏力,在旧有路径难以为继的情况下,特色小镇作为一种全新的载体,倡导“产城融合”理念,在产业集群基础上叠加好旅游文化功能,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集群、新产业,是传统集群产业的提升改造、转型升级的有效助力。
(二)特色小镇是打造浙江未来新兴产业的全新平台
特色小镇建设本质上是一个产业选择问题(2),每个特色小镇都要以独特的产业定位为核心,主要聚焦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兼顾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作为一个全新平台,发挥全省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和新业态发展中的领先优势,通过项目整合、资源优化、功能集合助力新产业的培育、新生产力的生成,从而占领未来产业的新高地。
(三)特色小镇是促进创新创业、实现创新驱动的重要途径
2013年,浙江省委出台《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浙江的核心战略。当前的创业主体正趋向大众化,特色小镇正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新空间。打造特色小镇有利于加快高端要素集聚,是激发创业创新的重要平台,是创新性供给与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也是打造集产业链、投资连、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等要素支撑的众创生态体系(3)的重要途径。
三、上虞打造e游小镇的实践举措及存在问题
e游小镇是上虞重点培育和建设的特色小镇之一,位于上虞经济开发区沿曹娥江西北段,规划面积约2.8平方公里,核心建筑面积约1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63.5亿元,地处城乡结合部,空间结构相对独立,在特色小镇的打造上有一定优势。课题组专门就小镇的相关情况在上虞区区管领导干部中做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45份,有效率为87.9%,81.3%的被调查对象对e游小镇发展前景普遍看好,上虞在e游小镇的培育和建设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一)上虞打造e游小镇的实践举措
1. 科学定位产业。
e游小镇致力于打造引领全国的网络游戏之都、长三角数字内容创意产业中心和全省互联网应用示范小镇,集聚发展以游戏为主的信息经济产业,产业定位符合全省7+1产业要求,相对较有特色。同时,游戏产业是一个全新的朝阳产业,产业链丰富,2015年全球游戏市场总值915亿美元,国内游戏市场222亿美元,同比增长23%,产业空间优势明显。目前长三角及国内具有特色品牌的网络游戏专业平台较少,布局游戏产业平台合时合势。
2. 合理布局规划。
结合上虞区“一江两岸”特色街区重点平台曹娥江景观带的打造,将小镇的功能布局分为四类:(1)产业集聚功能。优化“一带、两区、一走廊”的产业功能布局,形成数字内容创意产业带,创业创新孵化加速区和“互联网+”新业态集聚区,曹娥江滨水生态走廊,推进惠普网络游戏广场等7只产业大项目。(2)生活居住功能。规划建设创客村、人才公寓、创新孵化中心等,强化生活服务设施配套,营造宜居宜游的怡人环境,打造吸引游戏产业创业人才和就业人员居住的高品质生活小区。(3)文化旅游功能。规划建设游戏博物馆、极客天堂、游戏梦想工厂等一批功能性设施,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和游戏产业文化,形成以游戏体验、竞技、展示、节会于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且小镇临近高速、高铁,距杭州、宁波机场40分钟车程,位于上海一个半小时交通圈内,具有较为优越的区位比较优势。(4)社区服务功能。规划建设小镇客厅、小镇门户、游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综合服务体系,体现社区服务功能。
3. 大力推进招商选资和项目落地。
e游小镇已呈现大企业带动产业集聚的“磁场”效应,民营企业投资游戏产业兴趣浓厚,已呈现产业集聚、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等现实开发优势。小镇充分发挥项目建设主体和本地上市公司世纪华通、龙头企业浙大网新和国际知名企业惠普公司的吸引作用,2015年引进落户中手游等游戏企业21家,意向企业20家,在谈企业7家。同时,积极推进以游戏制作运行功能为主的惠普网络游戏广场、以研发发行功能为主的浙大网新e游科中心和以游戏体验功能为主的余坤“互联网+”创新中心等7只产业复合型平台大项目,2015年完成投资13.85亿元。
4. 出台鼓励扶持政策。
针对游戏产业、从业人员创客特殊性,制订出台《关于加快上虞e游小镇培育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涉及企业引进、人才引进、公共服务三方面政策共16条意见,其中游戏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在全省乃至全国首创(给引进的游戏人才给予生活补贴、住房补贴、创业资助和贡献奖励)。推行“产业+政府基金+社会风投”的模式,成立50亿元世纪华通游戏并购产业基金,设立5亿元政府游戏产业扶持基金,引进游戏产业风险基金———熠美投资公司,筹建e游小镇银行,积极打造一流的投资创业软环境。
(二)当前e游小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 高端要素聚合度不足。
县域经济最大的局限就是很难集聚高端要素(4),尤其是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等。上虞e游小镇的总体定位是“集聚发展以游戏为主的信息经济产业”,信息经济产业属于高端技术产业,其持续长远发展需要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的集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设计、动漫设计等专业人才,还要有与之配套的投融资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需要金融、法律等专业人才。同时,还需要计算机软件研发、动漫设计制作等较为前沿的先进技术。然而,区(县)城市在工资福利等待遇方面,以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娱乐等基础设施和资源配置方面较一、二线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对高层次创新型、设计型人才的软硬件吸引力不够,而高端人才又往往是先进技术的掌握者,人才和技术的短板造成信息经济产业在区(县)城市的发展普遍都较为困难。从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被调查对象普遍认为人才和技术是目前e游小镇较为不足的要素,占比分别达到54%、31%。
2. 信息产业基础较弱。
上虞区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化工医药、照明电器、汽车零部件、通风制冷、电机、机械仪器、伞具、童装、铜管、手套袜业、消防压力容器等。信息产业的发展大多停留在LED照明、智能电机、光伏设备等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信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发展缓慢,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甚少,2015年上虞区软件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仅2.26亿元。而e游小镇旨在发展游戏产业和数字内容产业,属于新兴领域,前期涉及不多,意向企业并未实际落地,暂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聚,总体而言产业基础还十分薄弱。除此之外,产业基础不强还体现在产业文化上。一个产业的诞生,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根基,而文化也是产业活的灵魂。游戏产业本身就属于一个兼具高新技术和文化内涵的朝阳产业,而上虞区显然缺乏相应的品牌营造和文化铺垫,与e游小镇所致力于打造的“全国游戏之都”相比还有不小距离,正如问卷调查所显示的,品牌与文化要素被普遍认为是e游小镇目前较为不足的方面,占到38%,仅次于人才要素。
3. 创业创新环境欠佳。
一是从上虞的创业创新文化来看,创业整体处于中低端水平,停留在淘宝网店等项目,技术和创新含量较低,真正的创意型创业项目不多。二是从小镇引入的项目来看,虽集聚了本地上市公司世纪华通、龙头企业浙大网新和惠普公司等大企业,但从游戏产业年轻化、个性化的特殊性而言,e游小镇还较为缺乏创业型潜力企业,缺少将创意设想变现为成果的个人或团队。三是从小镇公共服务上看,上虞区虽已出台了相关创业扶持政策,推行“产业+政府基金+社会风投”的模式,但相较于梦想小镇等品牌小镇而言,还未形成较为有效的创业项目选拔平台及专业的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在政策的有效落地、资金的有效支持和项目的有效评估等方面还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
四、推进e游小镇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加快融入大都市圈,提升城市整体格局
按照《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年)》,全省从以县域经济为重点转变为以城市经济为重点,从区块经济带动转变为都市圈经济带动,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圈初显雏形,“一核多点”、“一核一片”等空间形态及区域中心城市与县(市)一体化发展已然成为趋势。上虞区要在积极融入绍兴大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接轨杭甬,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借助杭甬两大都市圈的辐射功能,大力发展同城同体同业的都市圈经济,依托大都市推进县域城市化。在硬件上,大力提升城市形象,从道路交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接轨一线城市,在软件上,塑造城市文化,从历史传统、市民素质、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丰富城市内涵,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格局,成为更加开放包容,在软硬件上都宜居宜业的现代文明城市。
(二)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吸引高端生产要素
高端生产要素之于信息经济产业的集聚和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区(县)城市在综合影响力趋弱的情况之下,更应搭建好公共服务平台来吸引高端生产要素。一是要搭建吸引高端人才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小镇与区内即将入驻的浙江理工大学科艺学院、市内绍兴文理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等本地高校的合作,扩展与杭州、上海等著名高校之间的交流,引进真正有助于小镇开发建设的创新创业人才或团队。同时,做强本区职业院校的相关匹配专业,内外结合,培养内生的应用型人才。二是优化扶持激励政策。如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构建人才梯队,针对起步型、成长型、稳定型人才、团队、企业,科学拟定资助条件,实现扶持政策与人才和企业的无缝对接。三是着力建设有关先进技术发展的公共设施体系。引进或培育专业化服务机构、第三方服务平台,如专利申请与代理机构、投融资服务机构等,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与合作、金融服务等全面且专业的技术增值服务。
(三)积极推进项目落地,以产业链思维运作小镇
项目是特色小镇的前提与基础,是支撑小镇建设的核心细胞。项目是小镇建设发展布局中的点,产业则是总体布局中的线,点线结合才能成为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面。(5)因此,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在招商选资过程中,要注意内培与外引相结合、质量与效益相一致、经济与生态并重等原则,积极推进签约项目、意向项目早日落地,增强招商引资的有效性,着力推进龙头型、基地型、创新型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的实际运行,强化小镇的产业特色。另一方面,要增强产业链发展思维,以产业链思维运作特色小镇的各个建设项目。在e游小镇的游戏产业培育发展中开阔思路,提升把项目做成完整产业链条的意识与智慧,围绕网络游戏这一特色产业,通过纵横联系,或新建链条、或做强链条、或补足链条、或拉长链条、或延伸链条,从而把产业链的触角延伸到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文化等各个行业。结合上虞伞艺、童装等制造业及四季仙果等现代农业积极开发游戏产业副产品,如,将游戏形象融于伞艺、童装等形成旅游产品,设计“四季仙果之旅”游戏形象、开发系列游戏产品等。借助区位优势,带动上虞传统产业实现新发展,从而也有助于提高e游小镇产业化的集聚、配套、融合发展的综合实力。
(四)加强品牌与文化建设,营造创业创新氛围
特色小镇的品牌和文化建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产业的品牌和文化建设。做深小镇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和培育小镇自身的特色文化,注重现代文化与本土特有文化的结合,在小镇的空间布局、建筑造型、雕塑小品以及道路、广场、公园建设中注入更多的文化要素,打造特色小镇的标志形象,塑造个性特色,利用展会经济影响力,举办动漫展会、游戏赛事等,引入或培育游戏公会组织,打响e游小镇“全国游戏之都”的品牌,使文化成为特色小镇的金名片。二是营造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依托特色小镇,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发展驱动转变,是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根本。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借鉴梦想小镇创业大赛、创客集市等活动载体,培育和选拔年轻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在创客空间、创新工厂等孵化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摘要:特色小镇是浙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所作出的一项重大长远决策。文章分析了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打造特色小镇的现实意义,结合上虞e游小镇的培育和建设,通过实践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其在高端要素聚合度、信息产业基础、创业创新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若干建议:加快融入大都市圈,提升城市整体格局;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吸引高端生产要素;积极推进项目落地,以产业链思维运作小镇;加强品牌与文化建设,营造创业创新氛围等。
关键词:特色小镇,转型升级,信息经济
参考文献
[1]郑健壮,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及其路径选择[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兰建平,建设工业特色小镇加快转型升级发展[J],浙江经济,2015(19)
[3]于新东,以产业链思维运作特色小镇[J],浙江经济,2015(11)
[4]绍兴市委党校课题组,推进绍兴特色小镇建设调查研究[J],绍兴研究,2015(3)
浙江特色小镇 篇9
入围后的小镇成为全国4万多个乡镇的“蓝本”, 仅浙江的特色小镇上半年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740亿元, 在国内掀起新一轮产业创新热潮。
住建部勾勒的宏大战略中提到, 我们要用5年时间争取培育成1000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打铁还需自身硬”, 究竟应如何打好特色小镇这张牌?
一镇一品浙江模式发酵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行政区划的概念, 更贴切地说, 它是一个创新创业发展平台。浙江省, 地域面积仅占全国的1.06%, 用1年时间孕育了一批活力特色小镇, 走在各省前列。
2014年10月17日, 云计算产业生态小镇——云栖小镇举行首场阿里云开发者大会, 在参观小镇“梦想大道”后, 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鼓励说:“让杭州多一个美丽的特色小镇, 天上多飘几朵创新‘彩云’。”“特色小镇”的词汇首次被提及。
2015年6月, 浙江省公布了首批37个省级创建名单, 2016年1月, 公布第二批42个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小镇光听名字就极“响亮”。
当时被列入培育对象的有:以中药材历史经典产业为主导的“磐安江南药镇”、主打健康产业的定海远洋渔业小镇、平阳宠物小镇、选址于天台县城北郊的和合小镇、龙泉青瓷小镇、定位于时尚产业的艺尚小镇、以旅游休闲为主的酷玩小镇……
2016年4月22日, 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了特色小镇产业定位, 在聚焦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的基础上, 兼顾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
记者了解到, 浙江的特色小镇规划一般都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 原则上3年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 3A级以上景区是小镇的基础标准。
特色小镇的创建选拨采用“宽进严定”的方式, 通过“自愿申报、分批审核、年度考核、验收命名”四个程序完成。
“名单产生过程经历了‘政研室提供初选名单——省级部门实地调研排序——联席会议审定通过’三个环节, 最终从各地上报的260多个特色小镇创建申请中选出了37个。”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翁建荣说, 我们不搞地域平均, 成熟一个公布一个。
浙江省在政策上对已纳入省重点培育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的格外“青睐”, 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 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小镇按60%给予配套奖励。
奖归奖, 浙江省在惩罚上也“毫不手软”, 对年3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 则要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 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 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
专家指出, 浙江能成功靠的也还是“一揽子”的服务, 各方面向特色小镇“开绿灯”, 许多地方增设了创业服务大厅, 提供包括“三证联办、创新交流、政企交互信息”等保姆式服务, 在房屋租金、能耗等方面给予补助, 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业者的资金成本。
翁建荣说, 特色小镇不是传统的工业功能区、旅游区等产业功能区块, 简单的“产业园+风景区+博物馆或学校”式的“大拼盘”机械相加并非正统意义上的特色小镇, 从特征上来说它应该具备四个特征: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有机合”、形态上“小而美”、机制上“新而活”。
他山之石江苏望其项背
据了解, 本次江苏首批入围的7座特色小镇分别位于南京、无锡、徐州、苏州、盐城和泰州。从文化古镇到生态慢城、工业新区都囊括其中, 在挖掘文化传统、培育产业品牌、营造宜居生态上可谓独树一帜。
2015年底, 江苏曾提出计划通过“十三五”的努力, 打造100个左右特色小镇。2016年5月, 南京市发改委农经处表示将用3年时间实现这一梦想。
南京市对特色小镇的管理实行了“动态在线模式”, 对列入市级建设名单的特色小镇, 实行季度通报情况、年度综合评估。对连续两年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和未达到建设要求的特色小镇, 实行退出机制, 不再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特色小镇工作也被纳入区年度综合考核目标体系。
在借鉴浙江经验后, 江苏在创建特色小镇时一改“审批制”的做法, 试点各地自主规划、自行审批, 省政府不再审批。地方政府根据原有产业基础、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或开发区改造提升需求, 因地制宜, 编制相应规划、落实项目、引进领军型企业;省政府根据既有标准, 考核达标后“授牌”。
此外, 南京市还设立了特色小镇建设专项资金, 用于建设项目贷款贴息, 对达到序时进度和建设要求的特色小镇实行以奖代补。全市各区参照建立了相应的联席会议及办公室, 按季度报送列入建设名单的特色小镇进展情况。
经过激烈的角逐, 一批姿态各异的风情小镇“新鲜出炉”。生态环境天然的桠溪崇尚“慢文化”;甪直镇保留了古宅老街、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等具有水乡特色和民俗风情的建筑物;溱潼镇古为鱼米之乡, 四面环水, 美食有“溱湖八鲜”之说;宜兴紫砂陶以丁蜀镇所产最为著名;震泽镇享有“中国蚕丝之乡”的美誉;安丰镇明清时曾是重要盐场, 商贾云集;碾庄镇五金机械产业发达, 是苏鲁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综观7镇, 记者发现, 桠溪镇、甪直镇、溱潼镇主打休闲旅游, 是美丽宜居的代名词, 丁蜀镇、震泽镇、安丰镇在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方面成绩显著, 而商贸物流和现代制造两个特征则在碾庄等镇得到了集中体现。
2016年7月18日, 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大部委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 “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应成为全国小城镇发展的“特色”内涵。
江苏省正是契合了发展时机, 避免了“千镇一面”的同质化。
五镇上榜福建“发力”补贴
福建本次入围的5个特色小镇分别为: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泉州市安溪县湖头镇、南平市邵武市和平镇、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
记者了解到, 上榜的5个镇多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为世界知晓, 古田镇位于上杭县东北部, 是著名的“古田会议”旧址所在地, 曾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村镇”。
福建省政府日前印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 “实打实”地对小镇建设进行支持。其中规定:对特色小镇给予债券和贴息支持;小镇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项目, 优先申报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和相关专项资金, 优先支持向政策性银行争取长期低息的融资贷款;支持特色小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处理收运设施建设。
为了引进技术型人才, 福建借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福建自贸试验区的做法, 对特色小镇范围内的高端人才实行税收优惠和个税优惠政策, 加大对高层次人才运营项目的担保支持。
知名专家表示, 与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大而全”相比, 特色小镇讲究“小而美”, 往往以当地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或业态为基础, 重视产业链上下游各要素的集聚。在宽松优化的政策环境下, 小镇发展的步伐将更快。
在要素保障方面, 福建优先满足特色小镇用地需求, 对每个特色小镇各安排100亩用地指标, 在符合相关规划和不改变现有工业用地用途的前提下, 对工矿厂房、仓储用房进行改建、扩建及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容积率的, 可不再补缴土地价款差额。
缺乏持续“造血”动力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 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特色小镇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 然而在建设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瑕疵”。
记者经调查了解到, 2015年, 海南橙迈县以打造风情美食街的名义, 投资上千万元对瑞溪小镇的老街进行立面改造, 可一年过去后, 除了节假日外, 美食街平时游客寥寥, 很多小吃店早已关门, 与周边的商业圈几近脱节。
“单单跑到瑞溪吃美食, 诱惑力实在太低, 基本上没有什么配套娱乐设施, 真的很难提起兴趣来”, 市民小王表达了自己对改造的不满。
专家肖金成指出, 目前特色小镇已在各地启动, 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是建设发展成败的关键。有的地方将建设特色小镇简化为房地产建设, 而忽视了对特色产业本身的培育和发展。部分特色小镇以旅游地产开发、悠闲娱乐、农旅结合等服务产业为主, 多数仅停留在建设上, 没有深入挖掘形成具体的市场产品, 产业缺乏持续“造血”动力, 是目前最棘手的问题。
产业发展“大而全”的理念明显已经不适应小镇建设, 一些地方谈及自己的产业投资, 动辄几百亿上千亿, 将重心放在打造经济开发区上, 而忽略了让社会资本、本地人口参与到建设中来, 缺乏生命力。
专家们对当前小镇建设提出了建议,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 传统产业遭遇挑战, 新兴产业的发展也面临激烈竞争。选择特色鲜明的产业, 需要立足产业链条做深入分析, 对市场需求有科学把握。而这个过程, 单纯依靠政府部门难以完成, 必须坚持市场主导, 尊重市场规律。
特色小镇的基础是特色新兴或历史经典产业, 如果没有特色产业, 特色小镇就无从谈起。因此, 在特色小镇申报评审中, 现有基础和软环境就显得至关重要, 还要避免传统的摊大饼式的城镇建设模式。在实际工作中, 政府绝不可大包大揽, 应广泛征求投资主体、各方专家及社会公众的意见,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创建工作进行客观评价, 扶持资金要力推“以奖代补”的形式。
对于资源稀缺和需求特定的特色小镇而言, 关键是做强特色和提升品质, 并不需要或较少需要全面的扩张。特色小镇的建设必须紧扣提质增效这一主题, 突出特色与品质打造, 尽量规避空间和产业规模的盲目扩张, 走“集约化”和“高密度”的路子, 实现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域外链接
格拉斯小镇
“世界的浪漫在法国, 法国的香氛在格拉斯小镇”。一座环境优美清幽、气候温和湿润、街道交错狭窄的中世纪小城, 不到4万人的地方, 有超过3 0家的香水工厂, 风靡世界的品牌香奈儿5号就诞生于此。小镇最初成名于皮革业, 后来因环境污染发展了养花, 再到后来, 格拉斯便借了花的精髓成了世界的“香水之都”, 并最终走上了以绿色农业为基础 (鲜花) 、新型工业为主导 (香水) 、现代服务业为支撑 (旅游) 的经济发展模式。
卡伦堡
丹麦卡伦堡市践行了企业共生与循环经济的理念。最初, 这里只有一座火力发电厂和一座炼油厂, 经过数年的发展, 其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已经成为其他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区域循环经济的传统典范。目前在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中主要有四家企业:丹麦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发电能力为150万千瓦;最大的炼油厂年产量超过300万吨, 消耗原油500多万吨;最大的生物工程公司挪伏挪尔迪斯克公司;瑞典企业吉普洛克石膏材料公司。
达沃斯小镇
达沃斯拥有欧洲最大的天然溜冰场, 这里还是阿尔卑斯山中一块因空气洁净清爽而大受好评的地区。20世纪初这里设立了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所, 奠定了现今宾馆业发展的基准。除此之外, 世界经济论坛等大型会议在此设施完备的会议中心召开。
格林威治
论浙江文化视野下的《江南小镇》 篇10
一、水乡风情与人文关怀
一九一四年十月十五日, 徐迟诞生在水晶晶、清丽丽、翠生生的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 徐迟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 以及青年时代的大部分时光, 都是在南浔小镇上度过的。这个故乡小镇对徐迟而言, 有着生命中的忧伤和甜蜜的情结, 既是他生命的起点, 又是他灵魂的归宿。而浙江湖州淀积着源远流长又丰润厚重的文化底蕴, 张扬活脱空灵又逸响深邃的地域文化特色。其广阔的水域、温和湿润的环境细无声息地滋润、浸染着徐迟作品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人文关怀。
太湖南岸的湖州, 天目雄峙, 双苕蜿蜒, 绿竹葱葱, 春茶油油, 桂花郁郁, 山水清远, 人文荟萃, 地灵人杰, 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之称, 更有“文化之邦”的美誉。怀着对故土的无限热爱与眷恋, 在徐迟的笔下出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水乡风情:锦绣天堂的鱼米之乡、千里青绿田畴、小桥流水的小镇、竹林深处的人家、河流水晶晶的腰身、在它下面婀娜多姿流过的如月亮般的石桥、在桑园地和水稻田里唱着欢快民歌的从容不迫的行人。徐迟尽兴地描绘了江南小镇的景色, 再现了水乡的旖旎风光, 充分展示了农桑文明和传统儒家文化下小镇生活的原生态。这一点可从《江南小镇》连用66个“水晶晶”中分离出的两组“南浔意象”即可大致领略:“水晶晶的”渔舟、烟波、水车、池塘、水网、垂柳、油菜花、紫云英、稻田……构成水乡田野风光;“水晶晶的”寺院、九曲桥、太湖石、雨巷、长街、绸缎店、酒肆……构成小镇市井风貌。生活在浙江水域的徐迟, 长期受水乡文化的浸染, 他的创作与水有难以割舍的联系, 体现水的特质, 这段“水晶晶”的诗化语言亦是水气扑鼻。
老子曾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老子·第八章》) 清丽秀美的山水风情哺育出了灵气、才气和大气的人们, 《江南小镇》中徐一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生存状态, 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他的人文关怀首先体现为强身救国的观念:1908年他执著“增强中国民族体质, 洗刷东亚病夫耻辱”和“强身强种, 卫国御侮”的信念, 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中国体操学校。初时经费奇窘, 作为校长的他甚至不支薪水。这所体操学校共培养出1531名体育师资和各类体育专门人才, 后来不少其他体校的创始人都是该校的毕业生。这位中国现代体育教育奠基人的所作所为体现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 无论在当今还是在100年前的中国不能不说是了不起的壮举。他的人文关怀其次体现为关心社会义务、怜悯失养之贫儿:1915年他毁家兴学, 在南浔洗粉兜开办了南浔贫儿教养院, 吸收贫寒孤儿入学, 供膳宿并教育, 半工半读, 传授文化知识和手艺。毁家兴学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义举, 徐一冰先生的毁家兴学无疑有着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光辉。传统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徐迟, 徐迟运用很多笔墨, 将视点落在作品人物的道德化生存, 探索人性的深度, 在艰难中始终保持人性之美好, 力图构建理想道德及和谐人性, 其中蕴含着豁达平和、超尘脱俗的人生哲学意蕴。《江南小镇》中演绎的世界处处充满人文精神和美好的人文理想, 从而使文学有咀嚼不尽的灵性内涵和清新脱俗的美学风范, 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二、怀乡情结与吴言侬语
徐迟晚年以《江南小镇》做他长篇自传的题目, 是因为这座江南小镇深深地刻上了“诗人生命的印痕与心灵的投影”[5]。徐迟离开这座小镇, 又回归这座小镇, 再离开, 又回归……这一次次的周折, 总是与他的人生道路的选择、精神状态的起伏、国家命运的变化和时代风云的变幻息息相关。如1936年中日战争前一年, 因生活和理想离开故乡到了上海;1938年因战争所迫去了香港。在《江南小镇》里, 徐迟写道:“我将要流浪多久呢?才能回到我的故乡, 再回到我水晶晶的家乡呢?”他从这里走出来, 带一份水晶晶的诗意的心灵, 走向社会, 走进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队伍里, 走进中国现代文学史。支撑他在流乱岁月里生活下去的, 正是由这个水晶晶的小镇滋生出的诗意浪漫的秉性。也只有这个小镇, 才可以让他在风云变幻、世事无常的年代, 为心灵寻得一份安谧的所在。
记得叶文玲在《梦萦南浔》中的一段话:“江山有灵感知音, 徐老是南浔的儿子, 自然是南浔最贴心的知己知音!”在《江南小镇》里, 徐迟把深深的怀乡情结和浓浓的浙江人文环境文化融于吴言侬语中。
徐迟精通西语, 年轻时曾热衷于西方现代派理论与作品, 其诗人的气质、长期旅居的生活与丰富的阅历, 形成了他独具的语言风格。总的来讲, 徐迟的语言是华丽的、优美的, 但由于吴方言和家乡话的适当运用, 其作品又带有朴实淳厚、生动鲜活的一面。打开《江南小镇》, 时不时可以读到吴语方言:“一淘” (一起, 如“当年他和我父亲‘一淘’建立了徐氏宗祠”) ;“会钞” (付钱, 如“王区长会了钞了”) ;“看看白相相” (看着玩, 如“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白相相’”) ;“活脱活像” (非常像, 如“沈求我先生和他父亲几乎是一个印模子里翻出来, ‘活脱活像’的复制品”) ;“落脱货” (败家子, 如“那个时代的大户人家的儿孙终究将成为‘落脱货’”) ;“驼子跌一跤, 两头不着实” (如“正应了我家乡的一句土话:‘驼子跌一跤, 两头不着实’”) 。恰到好处地使用吴言方语, 不仅是那抹不去的母语情结和怀乡情结的必然反映, 同时还丰富了表达, 增强了达意效果。如徐迟是南浔中学的首届毕业生, 30年代又曾任该校教员, 正是这层双重的校友关系, 1946年当他再次回到故乡时, 曾接受过一项特别使命:负责调停该校校长和校董间的矛盾。结果是“调停、调停, 调到自己头上。南浔有土话, 叫这种情况为“穿上了一件湿布衫”。原来, 在无奈之下徐迟亲自出任了该校教导主任的职务, 他把担任此职比做“穿上了一件湿布衫”———脱又脱不得, 穿着又实在不好受。读者也正因为这一句通俗形象又贴切的南浔土话, 一下子能更具体、更真切地体验和理解当事人当时的主观愿望和心理感受。它带来的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和叙述方式的更新, 还是一种对地域文化特殊性的保护, 一种把地域文化作为审美目标, 运用到文学创作中的审美实验。
三、自强不息的精神与自由和平的梦想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西楚霸王骁勇善战与长期征服江河海洋, 勇敢、豪迈、刚性的品性已深深沉淀在浙江人的血液之中。近百年来, 浙江得风气之先, 反清救国走在前列, 从章太炎、蔡元培到秋瑾、鲁迅……浙江文化中充溢着自强不息、热爱和平与渴望自由的元素。
读者之所以与《江南小镇》产生共鸣, 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境界的提升, 激发出建设美好生活的信念和力量, 原因在于《江南小镇》阐释的社会进步和人生幸福的内涵, 体现了浙江自古以来自强不息、追求自由和平这些文化心理因素。《江南小镇》中“坚定、倔强、韧忍、有骨气”的陶莲雅, 丧夫的痛苦、繁重的工作和贫困的生活并没有压垮她, 也许正是困难给了她力量, 她毫不示弱地顶着, 继承了徐一冰先生的救贫理想, 哺育一大群嗷嗷待育的贫儿;中国第一架飞上青天的喷气式飞机的总设计师徐舜寿怀着“航空报国”的梦想, 在中国飞行事业中鞠躬尽瘁;从小接受进步思想教育的徐迟, 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九·一八”事变开启了徐迟的眼睛和灵魂, 使他从迷幻的梦中惊醒, 迅速走出自我, 他毅然离开东吴大学赴东北抗日。抗战全面爆发后, 徐迟在战火下辗转奔波全国各地, 从上海、香港、桂林而重庆, 或为记者、或任翻译, 始终积极追随共产党。一九四五年八月下旬, 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 向往共产党、倾心毛泽东的徐迟心情格外激动。他抑制不住亢奋的心情, 漏夜挥笔, 写下了一首热情洋溢赞颂毛泽东的诗歌《毛泽东颂》。在中国共产党处于劣势的情况下, 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国统区里, 在那风雨如馨的岁月里, 徐迟第一个采用诗歌形式公开歌颂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 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写出了大众的心声和人民的愿望, 在山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种把个人情感和时代情感相融合的精神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识。这一时期徐迟的生命里融入了土地、人民、国家及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和对自由和平生活的热切盼望。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浙江文化也是如此。但源远流长又不断发展的浙江文化是徐迟《江南小镇》创作的最大源泉, 《江南小镇》围绕着的氛围都带有鲜明的浙江文化气息。徐迟用自己的视角诠释了对浙江文化的独特理解, 他在吸收浙江文化的同时又以自身作品和自身影响力作用于浙江文化, 极大地丰富了浙江文化的内涵, 推动了浙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迟.江南小镇.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3.3.
[2]刘梦溪主编.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梁启超卷)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707.
[3]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86.
[4]张抗抗.寻找徐迟.书摘, 2002, 2.2:18.
特色小镇:房地产的逃生之路 篇1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楼市遇冷的时间点上,国家又推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在全国启动1000个特色小镇建设试点。
特色小镇和房地产有关系吗?当然有!什么是小镇?小镇就是城市体系中间最基础的那一层,它坐落于乡村地带,但不是乡村,因为小镇不搞农业,而是搞轻型制造业和三产。特色小镇,就是让每个小镇都有自己的产业特色,以差异化求得生存和发展。一个小镇起码安排两三万人居住、生活,这些人在小镇长期工作生活,自然就有自住需求,而这些房子当然是开发商盖的。现在的1000个特色小镇只不过是试点,全面推开,大概全国会超过一万个。按照每个小镇容纳两三万人计算,一万个小镇就可以容纳两三亿人。这是什么概念?基本上把中国城市化后半程需要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大体吸纳了。中央讲,未来要搞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这个以人为本,就是要给进城农民真正解决户口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小孩上学问题、老人养老问题等。这些在大城市多年来无法透彻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小城镇的发展给予解决。我想,这就是中央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吧。既然如此,房地产必然在特色小镇的投资开发建设上可以大展拳脚了。
而当前大力提倡的特色小镇建设与之前的三四线城市建设有本质区别。
其一,行动背景不一样。当年开发商争着去三四线,是由于国家对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实施了严格调控,迫使一批开发商自己走出一二线城市,到财政饥渴的三四线城市大举拿地盖房;而这次的特色小镇建设是国家直接发动的一项战略行动,有一整套来自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措施作保障。
其二,开发模式不一样。当年的三四线热,基本上是纯粹房地产行为,甚至可以说,是纯粹的盖房子行为,极其简单,拿地、盖房、卖房、赚钱、走人。大家都想这么干,到头来,盖了太多的房子,卖不动了,大家都套牢了。这次可不是这样,政府导向的事情,首先是讲公共利益,比如,你想参与投资建设一个特色小镇,你先把自然、文化资源梳理清楚、保护好,然后坐下来和政府及当地农民共同讨论,把涉及当地三农利益的问题统统打包进来,一并解决,包括涉及农民安置、就业以及耕地、宅基地、农村建设用地的合理合法利用问题。之后,你要做一个非常优秀的策划规划,把这个特色小镇的基础工作都做好,产业都布局好,空间都充分利用好,开发流程都设计好,在这中间,政府也会给你机会开发一些住宅产品,包括农民回迁房和特色商品房。这就是所谓产业地产和旅游地产的套路,那种指望纯粹盖房卖钱的套路完全行不通了。
其三,获利方式不一样。当年的三四线开发,开发商都指望挣“快钱”,恨不得今年盖房,明年挣钱,然后拍拍屁股走人。现在的小镇开发,都是长线工程,少则五年八年,也许一辈子搭进去都干不完,典型的慢功夫。而且,由于小镇涉及的开发内容庞杂,成本也高,未来获利也不可能像当年在大城市那样动不动就是暴利,小镇的获利是细水长流,要耐得住性子,如果一个开发商没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趁早不要进入。
我觉得特色小镇实际上是给当前处于困境的中国房地产开出的一条逃生路线。此话怎讲?想想看,中国的城市化才走完半程,我们的城市化率表面上是55%左右,实际上只有40%左右,中间大概有15%即大约2亿目前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来自农村的居民没有获得相应的城市户口和福利。加上未来十五、二十年仍然要继续从农村进城的2亿多农民,统共4亿以上的农民需要完成城市化。他们去哪里?继续去一二线?这种情况还会发生,但大城市很难解决他们的户籍、住房和福利问题,很难做到“以人为本”。去三四线?国家鼓励农民工市民化,就是希望通过政策引导农民在三四线买房落户,但这不是一厢情愿,显然农民到三四线帮助当地解决去库存的意愿不那么强烈,因此三四线的去库存不可能快速解决。既离开乡村、又方便解决各种福利问题的地方在哪里?可能就是特色小镇了。现在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特色小镇建设?就是为下半程的城市化找出路。国家和地方政府会推出大量鼓励性政策,既然如此,房地产商何不在这个领域寻找下一步发展的机会呢?
实际上,春江水暖鸭先知。你看那些巨无霸开发商们在做什么?比如,万达早几年就宣布逐步撤出房地产,要大举进入旅游业。现在,万达在全国大规模布局万达旅游城,即旅游+各类关联产业+房地产。而且,房地产占比都非常高。这就是所谓旅游地产。宣称撤出房地产,只不过是一种策略罢了,就是不专门搞房地产,而不是彻底不搞房地产。段先念的华侨城就更明显了,今年以来,华侨城一路高歌,在四川、云南、深圳、山西等地大举斩获古镇、著名旅游景区用地,实施战略性开发,总投资规模达到数千亿,其中特色小镇项目占到一多半。华侨城作为国内旅游界的巨头,当然要在旅游业上再现辉煌,但是,不要忘了,它目前提出的“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其背后的核心模式仍然是其多年来的成功路线——旅游地产。
当然,特色小镇建设不是没有问题。从国家和政府方面看,关键是政策力度和持续性问题,因为特色小镇建设不同于大城市发展,后者按照市场法则,具有强大的自然动力,人、财、业主动向大城市集中,而特色小镇的天然市场集聚力远远不够,必须由政府强力推进,说直白一点,中央和地方财政需要强力注入,当然,可以采用PPP,引导大量民资进入,但政府的财力和专项政策必须如实到位,且长期有效,否则特色小镇建设就可能虎头蛇尾,甚至有头无尾。此外,目前投资界涌动着一股强力的特色小镇投资热,大家有点再一次跑马占地的味道,纷纷抢占特色小镇的山头。哄抢之下,必有危卵。事实上,有些所谓特色小镇资源禀赋并不太好,尤其是各种配套条件还有很大问题,这时候一时冲动拿下,之后就是麻烦一堆。所以,投资者不能过于冲动,在特色小镇的投资热浪中,还是要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认真选择真正符合自身发展理念和具备市场开发前景的特色小镇项目,毕竟,即便是国家全力扶持,特色小镇也是机会和风险同在,投资特色小镇与投资其他项目一样,风险控制要摆在第一位。
我国将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 篇12
《通知》指出, 培育特色小镇应因地制宜, 根据特色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 科学确定培育对象, 防止一哄而上与千镇一面;同时坚持以市场为主导, 政府重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务, 防止大包大揽;以产业发展为重点, 依据产业发展确定建设规模, 防止盲目造镇。
《通知》明确, 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将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申请专项建设基金, 中央财政将对工作开展较好的特色小镇给予适当奖励。
【浙江特色小镇】推荐阅读:
浙江特色文化12-11
【浙江科技学院排名】浙江科技学院特色专业-浙江科技学院录取分数线05-13
浙江理工大学特色寝室类别及申报条件11-21
浙江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特色项目报告10-16
【特色小镇】东海水晶小镇06-15
特色小镇指标05-12
特色旅游小镇08-18
特色小镇归类总结!05-15
特色小镇汇报材料05-27
特色小镇模式解读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