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与生药学

2024-09-01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精选9篇)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 篇1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是我校药学类专业的两门专业基础课程, 是一门实践性较强, 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课程内容涉及到细胞生物学、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多门学科。我们所用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材。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 由于涉及的生药种类繁多加上之前没有相关的内容作铺垫,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主要依靠死记硬背, 不能形成完整的学习系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及与学生的沟通了解, 我们总结出用于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学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能巩固其所学知识,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目前已把这些相应的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课堂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与前沿

结合课程定位, 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选择。课程教学最核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见重要生药的来源、化学成分、鉴别方法、功效特点, 由此具备对生药开发利用及资源保护的知识。药用植物学作为学习生药学的基础, 在形态解剖部分, 植物的后含物、组织、根、茎、叶、花的显微结构等内容对生药学的顺利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应将该部分内容作为重点, 讲细讲透。植物分类部分涉及的科目比较多, 但与后续生药学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重复, 因此, 在此只简单介绍其等级分类、命名方法等。生药学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 应特别重视总论的教学是授课教师的共同观点[1], 授课中注意引入一些生药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进展的信息, 比如引入超微细粉化技术、超声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中药提取的新技术知识并补充其生产应用的实例, 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他们学习生药学的兴趣, 同时能让学生做到与其他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 使学习更加系统化, 更有利于学生的成才。《生药学》教材是按照植物学分类编排的, 在讲解单味生药之前, 先讲述各类生药所属科属的分类学特征及组织构造特点, 要着重突出该科的特征, 尤其是要抓住这些科属最独特的特征来讲解。这样就将两门学科内容很好地融合了起来。在进行各论中各种生药的讲解时, 应做到以重点带一般, 重要、常用的生药做重点讲解, 同科、非常用的生药对其特征只做简单介绍。

2 课堂教学形式灵活

2.1 互动式教学,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则起到主导的作用。这样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能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的答案。通过以下的一些措施使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 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2.1.1 明确学习目标

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每堂课甚至每个知识点应达到的目标, 对他们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思路, 才能帮助他们形成自己分析问题的思路, 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有关知识。在每次上课之前就应该使学生明白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经过推理要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重点、难点在哪里, 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推理过程得出结论, 而不是一味地“填鸭式”灌输。例如, 在讲“环境因素对生药品质的影响”时, 先要明确告知学生哪些环境因素会对生药活性成分的积累产生影响, 启发学生思考, 然后便可联系道地药材的相关内容, 阐述同种药材在不同产区条件下其品质的差别, 使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环境因素对药材品质以及道地药材形成的影响;最后再重点解释各种环境因素对生药活性成分的积累有哪些影响,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影响。像这样先明确学习目标, 然后再像抽丝剥茧一样将答案一层层地展开道来, 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1.2 设问式教学

设置生动的导入内容和巧妙的设问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 并能将繁杂琐碎的教学内容凝练成一个个知识点, 然后根据知识点进行合理设问。学生一旦带着问题进入教学过程中, 就能自发的去探求所设问题的答案, 再加上教师的讲解, 就可以很好地抓住教师的教学思路和重点知识。而教师如果不设问直接照本宣科, 就有可能会造成学生抓不住重点, 教学效果就要受到影响。例如, 讲“生药质量控制”, 先设问“为什么要进行质量控制”, 可列举我国中药材外销时遇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的现象,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再将这一问题归结到我国传统中药材傻、大、黑、粗的质量问题上, 进而提出问题“如何进行质量控制”, 引导学生推断, 进而确定出进行质量控制的相关办法, 阐述清楚质量控制的各方面。

2.2 传统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方式与开放式教学相互配合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 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化[2]。而开放式教学更有利于使枯燥、抽象的专业知识变得生动、具体,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精致的多媒体课件, 对课件内容进行了认真安排, 尽量采用图片和动画来表现教学内容, 不能用图片的内容用便于理解和记忆的图表表现出来。针对本门课程中重要生药的个子货和饮片以及一些常见伪品, 组建了生药材标本库。在教学中将生药标本带到课堂, 或让学生直接到生药材标本库中去观摩学习, 学生可以应用性状鉴别的基本方法, 例如眼观、手摸、鼻闻、口尝等对中药材进行认识、鉴别, 与单纯的看图片相比, 将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将被调动起来, 既增强了其学习兴趣, 又使他们加深了知识理解与记忆。

2.3 简单内容可尝试让学生分组试讲

对于学习内容当中较简单的章节, 例如藻类、真菌、地衣、苔藓4个类群, 所包含的重要生药较少且内容相对简单, 可尝试把学生分成4组, 每组准备一章内容, 包括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推举一名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授, 并由教师点评, 对需要补充的内容加以补充。学生会非常重视这样的表现机会, 精心准备、反复练习, 在备课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教师教学工作的繁重与辛苦。实践证明, 这一尝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鼓励他们的学习热情, 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4 教学语言引经据典, 使学生轻松进入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将药材与有关的诗文典故联系起来, 在开场白中做到引经据典, 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教学效果。比如石膏这一药材的教学设计:首先以“活我自知缘有旧, 离君转恐病难消”开场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告知学生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给他的好友、当时的名医赵藜村以感谢其治好了自己的疾病。袁枚所著《随园诗话》卷二第二篇记载:“丙子九月, 余患暑疟。初服吕某药, 呕逆头眩, 呼吸气促。恰好其好友赵藜村来访。诊为阳明暑疟, 进白虎汤一剂而效。命速买石膏, 加他药投之。复明以西瓜汁尽量饮之、二日而愈。”袁枚非常感激其救命之恩, 所以写下了上面的词句。参用这种开场引入的教学法, 要比“今天我们讲清热泻火药石膏”的开场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然后再介绍石膏的出处为《神农本草经》, 石膏性能甘、辛, 大寒, 归肺、胃经。以上的讲授方法也为石膏功效的讲解作了铺垫, 在功效讲解中再结合相关案例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又如, 讲到茵陈以“华佗三试青蒿草”的故事开场, 自然过渡讲到青蒿的利胆保肝功效, 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使学生对这味药的药理作用、功效等掌握起来更加容易。

3 课下作业巧安排

学生对常规方式的课下作业往往提不起兴趣, 经常是敷衍了事, 这样对巩固教学内容的帮助不大。鉴于这种情况, 我们采取了较为新颖的作业方式, 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让学生分组训练、分组讨论。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作业安排时可根据章节的特点来布置作业, 适合于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的有关章节鼓励学生亲身参与。比如, 讲完“叶”这一章后, 让每个学生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采集校园、公园、野外等处不同类型的叶片, 依据课上所讲的叶片类型逐一归类, 并制作好题板后带到课堂上由教师和其他组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对这种类型的作业表现出了很大的积极性, 在实际采集的样品中也有一些特例, 比如课本上没有提到的或与课本描述不一致的情况, 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 鼓励学生去检索相关文献并据此进行分类。这种作业方式使学生亲身参与其中, 使他们对知识的掌能力度有了很大提高。

学无止境, 对于教学方法的探索也应该是没有止境的。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的探索改革, 使学生学以致用。

摘要: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理论教学存在内容繁杂、专业名词丰富、枯燥死板、易学难记等问题, 是药学教育的难点之一。根据专业设置,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 从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手段的应用及课下作业的安排3个方面探索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应用,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生药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永忠, 刘嵩.对《生药学》第5版教材的看法及理论教学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 2011, 22 (5) :1216-1217.

[2]陈小芳.多媒体课件教学应用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9) :44-45.

[3]李静, 朱元元, 郭远强, 等.开放式教学在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 2009, 25 (5) :48-50.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 篇2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为了加深学生对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笔者通过调整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建立实验考核体系等教学改革,有效地解决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作 者:荆云 白素平吴艳芳 荆焕洁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医学院药学院,453003刊 名:中国现代药物应用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DRUG APPLICATION年,卷(期):3(5)分类号:G71关键词: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 实验教学 改革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 篇3

药用植物学是一门研究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的形态、组织、生理功能、分类鉴定、细胞组织培养、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科学[2]。生药学则是研究生药的名称、来源、鉴定、活性成分、生产、采集、品质评价及开发利用的科学[3]。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两者理论虽不深奥, 但内容繁杂枯燥, 学生普遍认为这是两门枯燥乏味、容易理解但难记忆的科目。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往往被定位为“修剪的园丁”、“雕刻的工匠”, 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枯燥乏味, 学生也只是应付考试, 缺乏兴趣, 更不用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4]。这一基本的教学观应当作为一个特色原则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从而彻底改变教师“七分讲解、三分演示、提问加串讲”的注入式教学格局。运用研究性学习, 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5], 从而提高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的教学质量, 现将笔者的一点经验介绍如下:

1 以建设药用植物园为契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才有渴求, 有渴求才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药用植物园的建设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以班级为单位, 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 按报名先后顺序挑选50~90 m2的已整平的土地, 实行承包责任制, 每班负责1~3个品种药材的栽种以及后期管理, 如2008级药学本科班专门负责种植丹参, 2007级药学本科班专门负责种植半夏和天南星。苗木均由学校提供, 老师提供技术指导, 以后收割的药材再按市场价回收到实验室, 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报酬。药学专业班级学生都非常积极, 基本上每位学生都亲手种下过一至多株药材, 并且每株药材都配上了醒目的标识牌, 归属感很强。因为播下了种子, 洒下了希望, 学生会主动地去观察药材的生长情况, 老师要求学生作好相应的记录, 在上植物分类检索表查用的实验课时, 让学生从该药材的形态和构造来查找药材所对应的科、属。学期结束前再在药用植物园内组织现场识别植物考试, 作为实验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学生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到了药材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植物器官方面的知识, 也学习到了药材的外观性状方面的知识以及药材栽培方面的知识, 从而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2 以鉴别中药材为目的,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生药学的学习过程中,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鉴定生药真伪优劣的能力以及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首先由于生药种类繁多, 来源复杂, 各地用药历史、用药习惯的差异, 植物和药材的名称不统一, 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十分严重。其次对于一些名贵的中药材, 如冬虫夏草、天麻、西洋参、野山参、麝香、牛黄等经常会出现各种伪品。最后还有许多药用植物形态性状十分相似, 所以鉴定生药真伪优劣是生药学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学生最困惑和苦恼的地方。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一个不好的教师给人真理, 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在生药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通过启发、诱导把动脑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有时在最后的4次生药学实验课中, 每次特意安排20 min让学生自己来讲解药材之间的鉴别, 在讲解的同时, 把实物发放到其他同学的手中, 让其他学生边听、边看、边摸, 俗话说“眼过千遍, 不如手过一遍”, 眼、耳、手三者并用,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讲解的具体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紧贴教学内容, 预先由学生们自己提出, 如冬麻与春麻的区别、西红花与红花的区别、川贝母与浙贝母的区别、川贝母与薏苡仁的区别、苍术与白术的区别、防己与白芷的区别等, 均是学生觉得自己很难鉴别的问题, 但许多的问题出乎老师的意料, 如防己与白芷的区别, 也对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学生少时安排一人一次, 人数较多时可以分组准备, 让学生单独“备课”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 老师阅读学生的“备课”教案后抽取或由学生推荐一位同学站在讲台上给包括任课教师在内的其他同学“上课”, 但必须保证每位同学均有上台的机会, 老师再进行补充与点评。在教师与学生角色进行互换时, 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 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 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 “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只唯实”。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 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 拓展创造性思维[6]。在提高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的教学质量的同时, 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以大学生创新性课题为平台, 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

药用植物学、生药学是两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发展。如现代生药学研究不再是单纯以形态、组织鉴定为主的商品生药学范畴, 而是采取多学科、多层次、多手段、多途径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由于受到教学课时的影响, 课堂中没有太多时间深入最新研究进展, 在课后老师可引导学生写有关药用植物学、生药学最新进展的文章, 作为平时作业, 实现资源共享, 以此培养学生写作和科研水平。尽管学生写作水平有限, 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但通过这样一次锻炼, 受益非浅, 提高了综合能力。对部分有兴趣开展科研的学生进行特别指导, 积极申报相关课题。如笔者指导过校级大学生创新性课题《丹参规划化种植与野生对比研究》;还有些学生在研究药用植物学、生药学相关课题的同时, 注重多学科、多层次、多手段、多途径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 如笔者指导2006级药学专业学生申报的《湖南高校公共卫生安全现状研究及应急对策》获省教育厅批准为“湖南省第二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文章,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和科研的积极性。另外, 由于药用植物园机制灵活, 搭建了一个很好的科研平台, 学生除了以班级为单位外, 还以科研兴趣小组的名义申请实验土地, 可在今后培育更多的大学生创新性课题。

诚然, 研究性学习对老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求老师教学、科研两手都要抓, 并且两手都要硬。在研究性学习中, 老师不再是学生所要学习知识的权威代表, 而是和学生一起探究知识一起应用知识的共同参与者, 是这项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是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 老师如研究生导师一般帮助、指导学生去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通过运用研究性学习, 在提高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的教学质量的同时, 师生的综合能力将会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得以进一步提高与升华。

摘要: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两门课程理论虽不深奥, 但内容繁杂枯燥, 学生普遍认为是两门枯燥乏味、容易理解但难记忆的科目。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缺乏真正的兴趣。本文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 以建设药用植物园为契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鉴别中药材为目的,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大学生创新性课题为平台, 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提高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教学质量的同时, 师生的综合能力将会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得以进一步提高与升华。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主观能动性,药用植物学,生药学

参考文献

[1]富今帼.关于素质教育下研究性学习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08, (3) :32-33.

[2]杜泽乡.药用植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2.

[3]蔡少青.生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3.

[4]申江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J].山西教育, 2002, (16) :112.

[5]杨善华.“意识”、“见识”与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 7 (1) :183-187.

中药现代化与药用植物栽培 篇4

程惠珍(中国医科院药植所)

一、药用植物栽培的概念及意义

二、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

三、中药材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战略

四、对本学科中、近期重点研究领域的设想

一、药用植物栽培的概念及意义

1.药用植物和药用植物栽培学 药用植物(medicinal herbs)含有生物活性成分,是中医中药的物质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用途日益扩大。药用植物栽培学(principle medicinal crop production)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质量构成因素及其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调控途径,以其理论和技术来指导,使作物获得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一门科学。

2.药用植物栽培是保护、扩大、再生产药用植物资源的最有效手段 1992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文件,其核心是强调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在保护环境和生态不受破坏、资源可永续利用的前提下发展经济,这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迫切课题。英国《金融时报》1997年1月27日发表题为“联合国就世界资源使用情况发出警告”,世界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超过自然资能再生产的速度,呼吁悬崖勒马扭转环境恶化。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成为21世纪全人类共同的中心问题。

药用植物引种栽培是中药资源保护、扩大、再生最有效手段,也是目前生产的主要方法。我国可供药用的植物已鉴定的有9000多种,其中常用的500多种,需求量大,主要依靠栽培的200多种,年产量约2.5亿公斤,占中药材收购量的30%左右。野生引为家种的如天麻、黄芩、细辛、甘草、五味子、桔梗、半夏、百合、何首乌、山茱萸、栀子、绞股蓝、石斛等;引种国外的如颠茄、洋地黄、蛔蒿、番红花、水飞蓟、小蔓长春花,特别是南药如金鸡纳,白豆蔻、丁香、马钱、安息香、古柯、儿茶,过去依赖进口,许多已引种成功。我国的药用植物无论是品种数量或是种植规模均处世界领先。近年来,一些保健药、强壮滋补药发展迅速,这也是祖国医药之所长,更是趋于老龄化社会的需要。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资源消耗过快,如常用中药材肉苁蓉、锁阳、远志、冬虫夏草等,濒临绝种的危险,亟需引为家种。

3.栽培、生产优质中药材是保证中药质量的第一关 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是提高产品质量和规范化水平,以稳定其疗效,这首先取决于中药材质量。许多药用植物经定向栽培,有效成分含量提高,如细辛;由野生变家种,植株由湿生夏绿性草木变半木生态型,如薄荷,其薄荷油的含量可提高60倍。

二、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

1.药用植物栽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药用植物品种繁多,生物学特性各异,因之栽培方法也复杂多样:有无菌接种培养、营寄生生活的需先培育好寄主植物、有植物与菌物界共生,生长环境有高度的抗旱能力的土壤干燥环境、有要求低温地区,有的还应创造遮阳光的条件。有的药用部位不同,繁殖方法也多种多样,生产周期也是相差很远。

2.栽培质量与有效成分 栽培更应注意药材的质量。有效成分受药用植物品质、栽培技术、年限、采用部位、采取期、加工方法及贮存条件等影响。另外,很多药用植物保留着许

多野生状态,如种子发育不整齐,生长和发育不整齐,植株间变异大,因此,选育高产、高含量、抗逆力强的种类有很大潜力。

药用植物在长期的生存竞争及与自然界双向选择的过程中,与产地的生态环境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各中药材有特定的分布区,不同产地的同一药材质量迥异,成为中药材的道地性。应以发展道地药材为主,合理布局及模拟生态系统,进行人工驯化是十分重要的。

三、中药材生产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战略

1.多数中药材产于老、少、穷地区,零星分散,经营规模仍以家庭小生产占主导地位 地域差异,栽培管理水平不一。中药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逐步走向产业化,栽培应以发展道地药材为主,采用规范化栽培措施,大宗药材合理布局,建立生产基地。

2.药材生产带有盲目性 中药材的价格历来波动很大,影响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其原因来源于植物,生产周期长短不一。价值规律对市场调节受到季节和生产周期长的客观条件限制,反应较为迟缓;又因药农全局意识差,市场分析能力不强,生产带有盲目性,造成药材生产大起大落。为此,必须加强计划信息领导,搞好产销中长期平衡,加速信息收集与反馈,建立药材经济管理理论。

3.药用植物栽培研究经费不足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处于农学和中药学交叉学科,有关部门应考虑立项招标的课题。

4.应采取的战略措施 大力宣传药用植物栽培在中药现代化中的地位和在保护中药资源及扩大利用中药资源的作用,引起人们特别是有关领导的重视。打破单位和部门的界限,克服课题低水平的重复。

四、对本学科中、近期重点研究领域的设想

1.常用药用植物的规范化栽培体系建立及重要野生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工作齐头并进,对药用植物的生物特性和生态环境的研究为野生变家种提供科学依据。

2.药用植物栽培中的生态学原理探讨 各种药用植物与其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近缘类群的成分变化规律,指导药材生产合理布局;了解生物学特性,利用生态学原理,建立人工多种群落的高效共生、寄生系统,提高经济和生态效应。

3.绿色中药材栽培技术的研究 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造成农药残留问题及流水、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持续农业是当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提高环境质量是持续农业的基本内容。绿色中药材栽培技术在持续农业中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开展以生物防治研究、植物性农药研究为基本手段的无污染新技术、新方法,前景广阔。

4.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及良种选育研究 种质资源是育种的物质基础,尤其是野生亲缘植物和古老地方种,具有独特优良性状和抗御自然灾害的特性,是人类宝贵财富和品种改良的源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不仅是遗传育种的基础工作,也是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除系统选育外,生物技术的应用,也是重要的手段(如育出茎尖-16号地黄新品系已推广应用)。我国中药材育种起步较晚,对选种及良种繁殖任重道远。

5.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材栽培中的应用研究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是医药领域最前沿阵地之一,如试管育苗、快速繁殖、脱毒等新技术培育优良品种;通过诱变、杂交,选择突变体,发展新品种;应用细胞工程,发展大规模的组织培养和细胞悬浮液培养,生产特定成分;应用发酵工程,发展真菌类中药的多糖类产品。中药材是我国的优势,如与生物技术结合,发展潜力是很大的。目前我国研究水平还不高,设备条件差,技术力量不足,加上中药材生产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 篇5

1 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以云南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其制药工程专业于2005年创办,迄今历史不长,本科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化学专业的课程(所在学院是以化学为基础,并在2011年获得国家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药学专业的课程,还要学习工程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任务繁重,课程类型多样,学生负担也较重。因此,除了基础课以外,进入专业课教学以后,很多专业课程都设置成选修课程。药用植物学在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并没有被设置为基础课,而是和生药学一样被设置为专业选修课。药用植物学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2个学分36个学时,生药学在三年级下学期开设,2个学分36个学时。由于课程繁重,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有的同学选了药用植物学而不选生药学,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药用植物学的基础作用来了解生药学的研究内容;第二种,有的同学不选药用植物学而在后一个学期直接选生药学,这样学习起来就比较费劲,难以很好地理解生药学课程内容;基于以上两种情况,一些学生觉得药用植物学用处不大,生药学又难以学懂、太抽象,于是出现了第三种情况,有的学生两门课程都不选,作为制药专业的学生错失了了解中药材、草药和民族药材的机会,非常可惜。

2 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课程的发展沿革

回顾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的发展历程,两门课程都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和改革。药用植物学多年来一直保持传统药用植物学的特色[3],以门和科作为各类药用植物分类介绍的依据,并在逐渐发展中加入了一些现代的元素,比如药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近年来国内外药用植物研究的新进展、药用植物生物技术、分子系统学和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等[4]。

相比药用植物学,生药学的发展则历经了多次改革。生药学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其研究内容又与传统中药学密切相关,所以对这门课程的定位一直都存在一些争议,其历次改版教材都有相对较大的变动。徐国钧主编的药学类卫生部规划教材《生药学》(第1版)以药用部位为分类依据对各类生药进行分类介绍;而同样是徐国钧主编的药学类卫生部规划教材《生药学》(第2版),考虑到生药学的与时俱进(当时天然药物化学发展迅猛),改用化学成分作为分类依据对各类生药进行分类介绍;到了由郑俊华主编的药学类卫生部规划教材《生药学》(第3版)时,考虑到以化学成分为分类依据介绍各类生药不太直观,也与药用植物学内容有悖,故又采用药用部位作为分类依据介绍植物类生药。到2003年,郑汉臣和蔡少青主编的药学类卫生部规划教材《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第4版)正式出版,在这一版中首次把生药学和药用植物学合并成为一个学科,生药学也迎来了一次重要改版,采用和药用植物学一致的编排方式,以门和科作为分类依据对各类植物类生药进行分类介绍。本版教材特别适合非中药的药学类专业使用,但是这两门学科的整合还不够完善。到2007年,药学类卫生部规划教材第5版出版时,可能是考虑到生药学和药用植物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药材,后者侧重植物,全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教材委员会又把生药学和药用植物学分开单独设立学科。第5版《生药学》沿用了第4版以门和科作为分类依据对各类植物类生药进行分类介绍的整体框架,整体内容变动不大。

综合分析药学类卫生部规划教材《生药学》和《药用植物学》的发展沿革,这两门课程长期独立作为本科生课程,经历了短暂的整合又分开设置,表明这两门课程有整合的先例和基础。如果能在一些课程繁重的专业中对两门课程进行合理的整合,对于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必将具有积极意义。

3 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在制药工程专业中整合教学的建议和设想

笔者认为在制药工程专业(工科药学专业)中,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的整合教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整合教学后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好的配置同样可以达到让学生掌握这两门课程的目的。之前已有报道提出了对这两门课程进行整合教学[5,6,7]的观点,下面笔者从整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整合后的教学内容设置三个方面阐述自己的看法:

3.1 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药用植物学作为生药学的专业基础课,有很多内容与生药学重复,比如绪论中两个学科的发展和起源有较大相似,另外生药学中介绍每一种生药前都要介绍该生药所属科的特征及植物的特征,与药用植物学重复较大。如果两门课程合并将可以省去很多重复的讲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 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以云南大学为例,两门课程合并后把学分设置为3个,54学时,比分开设置两门课程减少1个学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由于部分内容不用重复讲授,学生获知的知识并不会比以前学习两门课程时少。另外,这两门课程整合后仅需要1次考试就可让学生得到3个学分,增加了学生选课的积极性,有利于这两门课程的推广。

3.3 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整合后的教学内容设置

药用植物学的教学内容应该与生药学一致,以便更好的为生药学教学服务,而不应该类似普通植物学,其重点应放在有重要生药的科属上。《生药学》(以第5版为例)收载生药224种,包括重点生药56种,内容非常多,如果要所有内容都兼顾的话,会有平铺直叙的感觉,不能抓住重点,也不能吸引学生。所以笔者认为,在课程设置上,依托《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第4版),先对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进行仔细讲解,再对生药学基础进行介绍。大概需用30个学时,为学生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从而让学生对于具体生药的学习比较期待,在具体生药教学方面留下24个学时,对重要的生药及相关科属进行介绍,笔者认为该部分介绍的生药不宜太多,对于非种子植物、动物和矿物类生药利用4个学时做些简单介绍即可,而对于种子植物类生药则选择20味左右的生药涉及大约15个科进行系统介绍,大概每一味生药用1个学时,这样讲授比较详细具体,让学生印象比较深刻,并且能学到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没有讲授的生药,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能自己去涉猎。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教学方法比将所有生药都进行简单介绍更有效。以大黄的讲授为例:(1)对蓼科植物的基本特征(药用植物学内容)进行介绍;(2)介绍掌叶大黄和药用大黄的植物特征(原植物鉴定,更多属于药用植物学的内容),最好能在课件中附上比较详细的植物照片,包括大黄的原植物、叶、花和瘦果的照片,这样学生能有比较直观的印象;(3)介绍大黄药材的性状特征(性状鉴定,生药学内容)和大黄药材的显微特征(显微鉴定,包括大黄根茎横切面显微特征和粉末显微特征,多属于生药学内容),由于所讲授的生药品种并不多,所以每一味要重点讲授的生药都应该有实物,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学会描述,再由教师纠正,对于显微特征可以在课件中多附显微彩图(可以在一些生药学专著里面查找并扫描,因为我校暂时没有开设生药学和药用植物学实验课,所以笔者认为这些显微图对于学生学习非常重要),并在讲授中注意结合之前介绍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对显微鉴定有比较感性的认识;(4)对化学成分和理化鉴定进行简单的介绍,这部分不宜讲得太复杂,只需抓住其成分以二蒽酮为主即可,并介绍以此为依据的理化检测反应;(5)介绍大黄的质量标准和药用价值,紧扣生药学注重生药质量标准研究的特征;(6)对混淆品和伪品进行简单介绍和图示,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感觉。以上就完成了对大黄生药和蓼科植物的介绍,这样同时把生药和植物都介绍清楚,而且把二者有机结合,效果会非常好。

在选择生药时,笔者认为除了选择公认的重要生药比如当归、人参等外,还应该选择一些当地比较重要的和有特色的生药,让学生感觉到课程的实用性,从而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比如我校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昆明比较特色的生药包括毛茛科的草乌、豆科的葛根以及五加科的三七都可以选做重要生药进行讲授。

4 结语

综上所述,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整合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药学专业的创新型人才,我校将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完善,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尝试在制药工程专业中实现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的整合教学。

参考文献

[1]郑汉臣.药用植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2]蔡少青.生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

[3]苏秀红,纪宝玉,董诚明.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之刍探[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167-168.

[4]苏秀红,娄玉霞,董诚明.提高《药用植物学》中显微结构部分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7):107-108.

[5]陈乃东,王庆红.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整合教学的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10,26(5):80-82.

[6]赵惠茹,陈蓁,魏彩霞,等.整合教学内容实施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6):62-63.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 篇6

关键词:中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用植物学知识和方法研究药用植物的一门学科, 与中药的品质鉴定、药材的品质评价、临床效用以及中药的资源开发密切相关, 是学习生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及中药学等课程的基础, 在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1,2]。

实验教学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从事相关科研的能力, 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4]。在药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 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是其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教学要求既涵盖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的一般原则, 又要突出药用植物学的学科特点, 其实验技术是后续生药学和中药鉴定学的重要基础。通过系统的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 可以巩固和深化学生理论知识, 丰富认知范围, 培养实践技能, 激发专业兴趣, 锻炼整体思维能力, 提高其综合素质[5,6]。

因此, 如何通过实践教学, 突出专业培养目标, 强化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使课程具有职业性、技术性和实用性显得尤为重要[7,8]。然而, 笔者在前期教学中发现, 传统的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学生很难掌握知识点并且容易感到枯燥乏味,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9,10]。因此, 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的经验, 结合本学科特点和本校现有实验条件, 对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探讨, 以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构建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新体系,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1 现有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宁夏医科大学药学院自2007年开设中药学专业以来, 已完成5轮药用植物学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在这5年的教学工作中, 虽然教师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但仍存在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实验内容基本为验证性实验

药用植物学实验内容基本为验证理论知识, 主要通过对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观察等实验训练学生操作技术, 如显微镜的使用和保护, 显微临时装片的制作、永久制片观察及生物绘图等, 未能很好地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1.2 实验教学全部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方法一般为先由教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 然后学生根据教师提前准备好的实验材料, 按照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的描述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虽然通过教师讲解, 学生对实验内容和方法已有了较详细的了解, 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实验操作也有详尽而规范的要求和指导, 但由于学生缺少能动性, 在实验过程中大多敷衍了事, 不认真分析实验机理、探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使实验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1.3 野外实习采用“教师领—学生走—学生问—教师答”教学模式

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一般停留在基础分类学水平, 教师带领学生到达实习基地, 沿固定路线采集、识别标本, 回驻地后整理、识别标本及完成后续工作, 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领—学生走—学生问—教师答”, 标本识别考核模式固定。学生在短短的3天左右时间, 要记住几十种植物的性状特征, 确实很难, 野外实习后, 往往很快就遗忘了。其过程就是把学生带到野外, 学生把采集的植物拿给教师看, 或者教师指着路边的植物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学生只管做记录, 回去压好标本即可。学生一般很少主动思考, 完全依赖教师。在野外, 看到青山绿水, 鸟语花香, 很多学生把精力放在游山玩水上, 早已将实习抛到脑后, 待实习结束时, 匆匆制作几个标本应付了事。

这样的野外实习教学成了单纯的认识物种竞赛。只要学生从植物学角度出发, 识别几十种常见植物, 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其主要特点是让学生认识实习地的物种, 注重记忆学习方式在实习中的应用。这种传统的野外实习方式, 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认识一定数量的植物,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生学到的知识会逐渐淡忘;加之由于植物种类繁多, 分布具有区域性, 学生一旦离开实习地, 对没有到过的地方的植物不认识。这种注重记忆的实习方法, 不能培养出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人, 不能适应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

2 改革措施

2.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改进课堂实验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条件, 采用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法开展4个 (基础性实验技术、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 并根据不同层次内容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1.1 基础性实验技术

具体内容包括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的制作、生物绘图技术、显微化学方法以及实验室常用药品、试剂、染液等的配制,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等。这些基础性实验技术, 要求学生都能熟练掌握, 并在期末的实验考核中有所反映。实验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师先讲授、学生再进行验证的教学方法。

2.1.2 验证性实验———由验证性向设计性转变

(1) 植物细胞的基本形态与结构观察 (2学时) ; (2) 植物组织的主要类型及结构观察 (2学时) ; (3) 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结构观察 (6学时) 。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 但其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实验课显得枯燥无趣。一方面, 我们尝试把验证性实验转变为设计性实验, 如在教学方法上, 让学生课前预习实验, 上课时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实验要点和注意事项简要提示, 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自己观察, 然后通过相互讨论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另一方面, 对有些实验材料, 除完全由教师准备外, 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 如细胞、植物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的观察, 分类学实验都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实验过程中, 可穿插徒手切片法、染色法、生物绘图法等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 以更好地巩固基础性实验技术。

2.1.3 综合性实验

主要为植物分类学部分实验, 以基础性实验技术和验证性实验的技能为基础, 变实验室单一观察为实验室与野外观察相结合, 把传统分类学实验设计转变为比较解剖和野外资源调查的综合实验。比如, 先通过学习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不同类群的植物, 总结各类植物的特征, 然后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对比和扩展实验, 巩固理论知识。如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常见重要类群的特征和分布特点;校园常见物种的鉴定, 检索表的编制;某一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珍稀濒危植物的调查等均可设计为综合性实验。

2.1.4 设计性实验

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验室具体情况确定几个研究方向, 如: (1) 药用植物形态特征鉴定; (2) 植物标本制作; (3) 宁夏道地药材甘草的来源鉴定等。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经教师审核修改后, 利用野外实习和课外时间完成实验题目。

2.2 重视野外实习, 培养学生从事野外科学研究工作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

由以往的“教师领—学生走—学生问—教师答”模式转变为“实习前培训—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采集标本—制作标本—标本展评—综合评价”模式。具体为: (1) 对生态环境的观察及描述。首先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生态环境, 指出各类生态环境的特点, 尤其指出重点考察的药用植物其主要生态环境。 (2) 注重从分类学特征上观察单株植物。对单株植物在观察其形态后, 要注意从植物分类学特征上进行观察。对于一些当地特产的药用植物要重点观察药用部分器官的形态特征, 在采集后整理标本时进行一些更细部的观察。 (3) 培养学生采集标本的能力。 (1) 采集标本的选择:特别注意标本的典型性和完整性。如遇到雌雄异株的植物, 应分别采集雌、雄株。草本植物的茎生叶和基生叶不同时要注意采集基生叶, 如荠菜等。寄生植物采集时要把寄主全部或部分采下, 并注明关系。 (2) 采集注意事项:采集标本要注重质量, 对于植物的产地、生态环境、性状、花的颜色、采集日期等都要做详细记录。 (4) 培养学生制作标本的能力。 (1) 保证压制标本的质量:采集完成后, 要及时指导学生做好标本, 最初压制时必须保证标本舒展, 且叶片应有正面和反面两种等。 (2) 开展标本展评:野外实习结束后, 进行以小组为单位标本的讲评及标本展评活动, 调动学生积极性。 (3) 保存优良标本:把学生野外实习作为教学科研的一部分, 选择学生制作的精良标本, 充实学校标本室和教学科研素材。

2.3 合理进行实践教学效果评估

在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整个结束后, 结合标本展评活动, 开展设计性实验结果总结评比, 并进行实验技能考核和学生问卷调查, 最后综合评价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钱珍珠, 杨云滨, 施建明.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3) :71-73.

[2]包华音.探究性学习策略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9) :51-52.

[3]韩方珍, 俞守华.浅谈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 25 (3) :78-80.

[4]李桂芳, 杨晓献, 孙辉.面向21世纪生命科学类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管理[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33) :10882-10883.

[5]唐洁.医科院校中非医学专业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7, 22 (2) :177-179.

[6]王红霞, 谢小龙, 郑岩.中医药院校《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 14 (2) :25-26.

[7]尹海波, 王冰, 韩荣春.药用植物学实习教学体系改革[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12 (3) :218-219.

[8]赵宜红, 李寅超.谈药用植物学的实践教学改革[J].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 (12) :3148-3149.

[9]晁志, 梁镇标, 张宏伟, 等.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 2012, 14 (10) :778-779.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 篇7

1 贵州省医高专建设特色药用植物园的有利条件

1.1 自然条件优势

贵州省为亚热带高原山地型气候,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期, 自然生境条件多种多样, 能适合多种植物的生长发育, 使得贵州省拥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 《贵州植物志》等资料统计表明, 贵州省约有6500种植物, 其中药用植物约有275科2987种。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典型, 地形复杂多样, 容易塑造建设喀斯特植物景观, 例如黔南州都匀市西山公园, 充分利用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保留了原有的苦苣苔科等植物并加以合理改造, 建成了喀斯特地貌奇石、树抱石、石生树的喀斯特生态景观。丰富的植物资源, 良好的气候, 使得温带、南亚热带和部分热带植物均可能这里移栽成活, 为建设具有贵州药用植物园的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自然条件[2]。

1.2 民族文化优势

首先, 贵州省具有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 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 各民族多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其中少数民族民居具有重要的民族乡土特色, 蕴涵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是具有贵州特色的珍贵的少数民族建筑文化遗产, 应让它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中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 这对于促进贵州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3], 对于建设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药用植物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其次, 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富有特色。由于在历史上贵州与中原地区长期隔离, 各民族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医药文化, 如苗医苗药处方简单[4], 理论独特, 民间有“三千苗药, 八百单方”之说。应充分发挥苗医苗药等特色民族医药文化的作用, 更好的建设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药用植物园。

2 科学论证, 选择恰当的园区

药用植物园区的选择应对候选园区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生境类型、原有自然植被状况等进行充分调查研究, 详细掌握候选园区的相关建设资料情况, 科学论证, 尽可能选择多种类型的地形地貌、土壤、自然生境等建园条件, 以适合多种对地形、土壤、自然生境等有不同需求的药用植物类群, 建设多种多样类型的植物园区, 更好的服务于药学专业实践教学。

2.1 科学合理的选择利用地形地貌

平地、山坡、岩石区等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 固然会给植物园中专类植物园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带来了难度, 但也为创造具备多样化、多生境、多层次的植物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应充分分析候选园区各项特征, 立足于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特征的前提下进行科学规划设计, 药用植物园应在景观上具备贵州独有的地貌特色, 并能为多种不同生境类型药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5]。

2.2 选择多种类型的土壤和生境类型

植被类型, 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组成等与土壤有很大关系。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之一, 能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必须的养分, 研究表明, 不同肥力类型土壤其分布的植物群落的层次结构与物种多样性有很大的差别[6,7], 土壤肥力与植物群落结构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土壤肥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格局。植物群落乔木层物种丰富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8,9,10,11], 植被类型与土壤肥力之间也有很大相关性, 土壤肥力与土壤酸碱度能影响根系统结构及其细根的死亡率[12], 从而影响植被类型和群落结构。不同土壤常分布有不同的植物类群, 如油茶、马尾松, 铁芒萁等多分布于酸性黄壤土上, 因此选择具有不同土壤肥力、土壤因子、土壤性质的多种类型的土壤, 以构成多种多样的生境类型, 是建成植被类型多样性、植物群落多样性和植物景观多样性的植物园的环境基础。

2.3 科学选择, 合理搭配, 建设具有贵州特色风格的药用植物园

要充分发挥贵州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和医药文化的民族特色, 同时借鉴西双版纳植物园等建设民族植物园成功的经验和思路, 将贵州特有的植被类型、乡土植物和道地药材等与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及少数民族医药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建设好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民族植物园, 努力体现贵州当地民族特色医药和民族文化内涵, 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本地悠久的多民族文化和苗医苗药等民族医药学, 这对于发扬和宣传贵州省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医药具有重要意义。

3 药用植物园建设在教学中的作用

3.1 使学生熟悉植被、土壤等与药用植物生长分布的关系, 加强实践教学

一方面应充分发挥贵州当地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和生境多样的环境优势, 通过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药用植物的调查收集, 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如样方调查法、样线调查法等科学研究方法, 熟悉当地的药用植物资源种类, 植被类型、群落结构和自然环境等, 同时对不同植物的野外生活环境、生长的土壤类型、伴生植物种类等进行观察记录, 这既能加强学生对多种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的深刻认识, 也能更直观的了解不同类型药用植物与其所分布的不同生态环境的关系, 对其以后从事药用植物调查收集工作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应发挥药用植物园栽培基地的实践教学作用, 通过对调查收集的野生药用植物在药用植物园不同土壤、不同生境栽培基地进行试种、野生变家养的驯化以及省外名贵中药材的引种工作, 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栽培实践教学, 通过对试种、引种及野生驯化的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等观察, 可以了解药用植物的生长习性, 同时通过观察比较试种、引种的植物在不同土壤、不同生境的生长发育状况的优劣, 进一步明确生长环境对药用植物的重要作用, 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对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和道地药材引进栽培也起到一定作用。

3.2 有利于对药用植物进行系统的物候期观测

植物物候期观测是对药用植物进行引种、野生种驯化的基础性工作, 对观测植物的生长发育如生根习性、发芽习性、开花结果等特征进行细致观测记录, 总结规律和经验, 对药用植物成功引种、野生种驯化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课程设置、植物生长季节变化规律和交通等条件的限制, 学生在药学实习基地或是野外实习基地实习难以观测到一种、多种药用植物完整的物候期, 难以观察一株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的典型种子植物或是具备孢子等典型特征的蕨类植物等。

药用植物园建设成功, 可以使教学活动依据季节变化和植物的物候期规律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 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对药用植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系统观察而不受交通、时间等条件的限制, 便于学习和掌握各科植物如花、果实等关键分类特征及制作根、茎叶、花、果实等均具备的完整植物标本[13], 对于加强教学的实践活动以及展开药用植物摄影大赛等科普教育活动均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对引种、野生种驯化的药用植物进行系统的物候期观测掌握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等规律, 获取引种、野生种驯化成功或是失败的经验, 为以后的引种、野生种驯化等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3.3 加强药用植物园建设, 有利于科研的发展

越南药用植物研究与开发概况 篇8

越南位于亚洲东南半岛东部, 北与中国接壤, 西与老挝、柬埔寨为邻, 东面、南面环北部湾和南海, 国土面积330 991km2。人口8 400万, 88%为越族, 其它有岱依、傣、侬、苗、加莱、高棉等50多个民族以及华侨。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低地冲积土平原, 包括红河三角洲以及南方湄公河三角洲区域;少数民族约550万人, 主要生活在山区。拥有海岸线3 260km。森林和林地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50%。

越南属热带季风气候的国家, 年平均温度20℃, 七月份河内平均温度28.6℃。低地平原年降雨量1 500mm, 而山区年降雨量为2 000~3 000mm。雨季湿度达90%以上。

2传统医学基本情况

越南拥有古老的传统医疗体系, 与中国传统医学在许多方面很相似, 包括基本理论和哲学思想, 如重视阴阳之气的平衡, 此外还包括寒热、干湿、风、血液与体液相关的理论和时间论。由于受中国传统医学、西医学的影响, 越南传统医疗形成了目前东医、中医以及现代医学相融合的独特传统医学模式 (格局) 。在越南乡村和山区, 人们看病医疗主要用当地的传统药, 既方便又便宜;在城市和交通比较发达的区域, 人们既接受南药也接受现代药, 而民间祖传东医更多的还是使用北药 (从中国进口的传统药) 。在越南, 传统药的应用很普及, 许多人还掌握一些传统药知识。据1999年越南传统药研究院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 与对抗疗法相比, 半数以上的人口更喜欢接受传统药疗法;1997年所做的一项调查, 85.2%的被调查者能描述10种以上用于常见病的药用植物。传统药在越南不仅用于初级卫生, 在医院同样用于第2期、第3期卫生医保。传统医学在越南受法律保护, 卫生部对医院的管理颁布了法规, 国家药政部门规范草药的使用。有186种草药被列为基本药物, 其中40种草药用作医院 (Community) 制剂和60种草药在乡下卫生中心用于常见病治疗。由于当地医疗条件受限, 政府号召人民利用地方药防病治病, 并颁布法律对传统医学给予保护和支持。

3越南药用植物研究与开发进展

3.1药用植物资源概况

一方面, 越南被公认为是世界第十六大植物多样性国家, 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根据调查, 越南拥有药用植物4 000多种, 其中传统药用植物300余种, 常用野生药用植物206种。野生药材可利用蕴藏量为121 000t (目前野生药材开发12 100t/年) 。另一方面, 由于采集药材成为其山区、林区少数民族的主要收入来源, 有许多药用植物因过度开发, 同样面临濒危或灭绝的危险。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发展, 已是越南政府、科技工作者重点关注的课题。在越南已有296个属的4 000多种药用植物通过植物鉴定, 其中裸蕨植物门 (Psilophyta) 植物1种;木贼门 (Equisetophyta) 植物3种;水龙骨门 (Polypodiophyta) 植物134种;松柏门 (Pinophyta) 植物25种;木兰门 (Magnoliophyta) 植物3 666种;真菌类 (Fung) 植物14种等。目前已出版了对越南药用植物资源进行系统整理的几部大型专著, 如:Selected Medicinal Plants in Vietnam (共2卷) 、 Animals and Plants to Medicines in Vietnam (共2卷) 等。

3.2药用植物种植

为了保证传统药和药物原料的市场需求, 以及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越南政府开始重视此项工作,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扩大药用植物种植规模。据统计, 已有136种药用植物可以通过人工栽培增加药材生产。预计种植品种将每年可以为市场提供约15 600t药材原料 (每个基地种植1 000公顷, 不包括青蒿和芳香植物) 。另外, 通过从国外引种种苗和加工技术, 可种植36种国外进口的药用植物。近期, 计划就上述36种药物在18个传统种植基地发展种植, 为市场提供约3 600t的药材原料。栽培、规范管理以及后期加工技术由越南国家药材研究院 (NIMM) 提供, 并提供种苗。

传统种植基地分布主要为如下地区:

Binh Minh Ha Trung A Luoi

Nghia Trai Sa Pa Tuy Hoa

Ninh Hiep Bac Ha Ngoc Linh

Thanh Tri Moc Chau Da Lat

Me Linh Pho Bang-Dong Van Eu Kao

Nga Son Sin Ho Long Thanh

引种的国外药用植物 (主要来自中国) :

巴戟天 (Morinda officinalis How.) , 白芷 (Angelica dahurica Benth. et Hook. f.) , 白术 (Atractylodes macrocephalu Koidz.) , 药用蒲公英 (Taraxacum officinale (L.) Weber.) , 桔梗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cq.) A.DC.) , 淫羊藿 (Epimedium macranthum Morr.) , 金钱豹 (Codonopsis javanica (Blume) Hook. f.) , 当归 (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 , 重齿毛当归 (Angelica pubescens Maxim. f. biserrata Shan et Yuan.) , 丹参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 姜 (Zingiber officinale (Willd.) Roscoe.) , 黄柏 (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 , 何首乌 (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 菊花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 , 野菊花 (Chrysanthemum indicum L.) , 广藿香 (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 , 玄参 (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 , Kim ngan (Lomcera japonica Thunb.) , 金线草 (Desmodium styracifolium (Osb.) Merr.) , 香薷 (Elsholtzia ciliata (Thunb.) Hyland.) , 麦冬 (Ophiopogon japonicus (L.f.) Ker Kawl.) , 莪术 (Curcuma zedoaria (Berg.) Roscoe.) , 野艾 (Artemisia vulgaris L.) , 南五味子 (Kadsura longipedunculata Finet et Gagnep.) , 牛膝 (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 , 毛麝香 (Adenosma caeruleum R. Br.) , 葡萄 (Vitis vinifera L.) , 地黄 (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 天门冬 (Asparagus codunchinensis (COCHICHINENSIS) (Lour.) Merr.) , 土茯苓 (Smilax glabra Robx.) , Thuc dia (Guazuma ulmifolia Lam. var. tomentosa K. Schum.) , 泽泻 (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 , 射干 (Belamcanda chinensis (L.) DC.) , 川芎 (Ligusticum wallichii Franch.) , 穿心莲 (Andrographis paniculata (Burm. f.) Nees.) , 薏苡 (Coix lachrymajobi L.) 。

3.3植物药研究与开发

越南植物药的开发分为5类, 一类为植物成分或化合物, 如Artemisinin, Berberin, Rutin, D-Strophantin, Vinblastin;二类为植物提取物和草药 (herbal medicine) ;三类为功能性食品;四类为药用化妆品;五类为生药。

有关传统药与药用植物的研究机构全国设有5家。越南国家药材研究院 (NIMM) 成立于1961年, 是越南国家级专门从事药用植物研究机构。该研究院在编工作人员约200名, 其中科研人员占60%, 下设6个研究部门和4个研究试验中心:植物化学研究室;化学分析与标准化研究室;药理与生物化学研究室;配方与加工研究室;药用植物资源研究室;萃取技术研究室;河内药用植物栽培与加工中心;HOCHIMINHCITY人参与药物研究中心;越南中北部 (THANH HOA) 药用植物栽培与加工中心。此外, 在不同海拔还设有2个工作试验站。迄今, 已对全国约4 000种药用植物进行调查、信息整理、鉴定等研究, 采集植物标本万余份。致力于GAP的研究与实践, 努力落实WHO颁布的有关传统药发展标准:RIGHT—GOOD—PURE (ACCORDING TO GAP) 。

驯化引种用于制药企业、传统药生产和出口的药用植物70多种, 研发和正在研发新药50余种, 如东当归 (Angelica acutiloba) 用于免疫调节和脑循环增强, 尼泊尔老鹳草 (Geranium nepalense Sweet) 用于治疗痢疾和腹泻, 苦瓜 (Momordica charantia L.) 和知母 (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用于治疗糖尿病, 海南茄 (Solanum procumbens) 用于治疗肝炎和肝纤维化, 姜黄 (Curcuma longa) 用于癌症治疗, 长序缬草 (Valeriana hardwickii) 用于镇静和抗紧张, 天仙子 (Hyoscyamus niger L.) 用于镇静, 五色花 (Ageratum conyzoides L.) 用于窦炎治疗, 珠子草 (Phylanthus amarus) , 球花毛麝香 (Adenosma indianum) 用作治肝炎药物, 四叶萝芙木 ( Rauvolfia connescens L.) 用作降高血压药物, 以及多种复方药物的开发取得进展, 其中如Artemisinine (抗疟药物) , Bidentin (降胆固醇) , Rancaxin (降高血压) , Abilin (抗肝炎) , Rutin C (抗出血热) , D-strophantin (心血管药物) , Diosgenin (用于类固醇合成) 等10种药治疗效果确切, 已向越南全国制药企业转让生产技术。

3.4贸易与生产

每年越南药材市场需求约为60 000t, 其中自给能力约为28 000t (包括206种野生药材12 100t, 青蒿原料3 000t和约9 700t芳香植物原料) ;进口约为31 840t (约占总需求53.47%) 。进口药材200多种, 主要来自中国。越南传统进口大宗中药材主要有当归、人参、菊花、杜仲、罗汉果、桔梗、山药、葛根、银花、生地、黄连、白术、川芎、白芍、党参、三七、普通红参、桔梗、茯苓、大黄、黄芩、板兰粮、柴胡、黄芪、甘草、白芷、大枣、枸杞等。进口的中成药包括清热解毒消炎药、治风湿药、调经药、哮喘咳嗽药、消化腹泻药等百余种产品。

与此同时, 每年南药出口约9 960t, 37个品种。越南出口中国的药材主要品种有鸡血藤、胖大海、肉豆蔻、巴戟天、槟榔、砂仁、乳香、没药、苏合香、沉香、檀香、丁公藤、千年健、广防已、大海子、广豆根、石斛类黄条草、小环草、有爪石斛、黄藤、草果、八角、桂圆肉、绞股蓝等。此外, 还出口青蒿500t;挥发油药用原料9 650t;龙脑薄荷 (Mentha arvensis L.) 600t;香茅 (Cympopogon citrates (DC.) stapf) 200t;罗勒 (Ociumum basilicum L.) 10t;八角 (Illicium verum Hook. F. et Thonns.) 100t:Myrtus leucadendra L.50t;圣罗勒 (Ocimum sanctum L.) 5t等。总计出口金额: 原料出口1.211万亿越南盾;西药 (植物有效成分) 出口:约9.3万亿越南盾。

此外, 有关国外植物药在越南销售约50种 (可视为是西药) , 主要为法国和日本产品。

越南从事传统药生产的企业有100余家, 其中规模企业4~5家。福兴传统药公司 (Phuc Hung Traditional Pharmaceutical Co., Ltd) 是越南较大传统药生产企业, 拥有员工250多人, 主要生产治疗咳喘、急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肠胃气胀、胃溃疡、鼻炎、感冒、健胃、风湿、痔疮、关节炎30多个等品种, 产品的剂型主要包括:片剂、口服液、胶囊、喷雾剂、丸剂、粉剂等。根据越南药政管理规划, 传统药生产将于2012年开始执行GMP认证。

3.5药材或原料面临的问题

(1) 混用。

一是不同形式的混用, 如Jasminum subtriplinerve blume 与 Gelsemium elegans benth混用; Amomum 与 Alpinia混用; Rhizoma cimifugae 与Strobilanthes forestii根混用等。二是不合理的替代使用, 如Hoai son (Dioscorea persimilis) 代替Cu coc (D.Alata) 使用;Sai ho (Bupleum) 替代Cay luc (Radix pluchea pteropodae) 与Re cay cuc tan (the root of Pluchea indica (L.) 使用。三是因加工导致外形变化引起的混用, 如Hoang dang (Fibraurea) 与Vang dang (Coscinium) 。四是同名异物的乱用, 如Van moc huong (Saussurea lappa clarke.) 与Thanh moc huong (Aristolochia Contora Bunge.) 混用;Bach phu tu (Aconitum Carmicheali Debx.) 与Bach phu tu (Typhonium gigateum Engl.) 混用等。五是有些药材品种如SALVIA MILTIONHIZA BUNGE、 PANAX NOTOGINSENG WALL、PANX GINSENG等伪品出现较多。

(2) 其它问题。

不适宜的季节采收, 导致药材质量低下, 如活性成分含量低或无活形成分;高湿度, 易导致药材生虫或发霉变质;粪便使用过多 (Mannure of Kali) , 导致NO3持续高含量;因土地污染或浇灌药材的水污染, 引起Cu、Pb、As、Hg、Cd等含量过高;杀虫剂含量高;由于SO2雷酸盐高剂量, 导致SO2持续高含量;灭菌阶段, 因辐射污染, 或种植地接近放射站受到污染;或植物苗栽种之前已被感染;植物来源不明, 甚至没有标签;没有专门的储存库房, 甚至随处存放。

(3) 社会呼吁加强质控管理, 依法保护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

在第3版药典中, 越南制订出约300个质量标准, 但科技人员抱怨这些标准没有量化标准, 有些专题存在错误。在生产方面, 生产商延续自己使用的药物作为标准, 而没有质量可控的药用植物标准, 一旦发生混乱, 质量难以保证;国家药物质控部门 (National Institute of Drug Quality Control) 对药材建立标准还不够重视, 科研规范不到位, 仅是收费、发证。

社会呼吁政府强化以下方面的工作:成立专门组织或机构, 履行国家管理职责;应该根据GAP或GACP的工作要求加大投入;建立药用植物标准品设施, 分离、纯化标准品;建立植物分类数据库;加强进、出口活动的管理;对市场开展药用植物质控工作。

3.6药物、药材与传统药的管理

一类药 (植物成分与化合物) , 由卫生部负责管理;二类药 (植物提取物, 草药制剂) , 由药物管理部门 (Drug Management Department) 颁发生产许可证;三类 (功能性食品) , 由食品安全与卫生局 (Department of Food Safety and Health) 颁发生产许可证;四类 (药用化妆品类) :如THAI DUONG CURCUMIN CREAM, LO HOI CREAM, DUONG QUY-LO HOI CREAM等, 由国家药物质控部门 (National Institute of Drug Quality Control) 负责管理;五类 (生药) , 由国家药物质控部门 (National Institute of Drug Quality Control) 负责管理。对药材进出口由商务部会同农业部、海关总署进行管理。

4结语

4.1越南发展传统药或植物药市场潜力巨大

受中医药的影响, 越南在传统药应用方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普及性极高。目前, 传统药发展在越南受到保护, 甚至中医药在越南也得到了合法保护。越南有5家传统医学院或研究部门、50多家传统医院、450多家大中型草药企业, 约9 000人草药销售队伍, 从而勾画出越南发展传统药的强劲发展潜力。特别是越南作为发展中国家, 基础薄, 经济发展滞后, 面对昂贵的西药和人们对西药毒副作用的担心, 发展民族药、传统药不失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健康保障的捷径。

4.2相互依赖, 优势互补, 努力促进中越传统医学发展

一方面, 越南与我国毗邻, 两国植物区系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部分, 已调查到的越南常用药用植物的半数以上与我国共有, 另一部分为越南特有种类。就共有的同种药用植物, 在越南有些因传统习惯、加工方法不同, 其用途与我国差异极大, 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如三七被广泛用作妇女保健品;牛膝作为堕胎药;马齿苋作为驱虫药;海南茄用于肝纤维化治疗等。

另一方面, 由于两国历史上文化交流较多, 中医药在越南已是根深蒂固有着传统的广阔市场, 一些中药和中成药颇受越南人民欢迎。特别是越南一些传统品种, 虽说没有延续我国“道地”的加工制作工艺, 但其产品所用的植物原料大部分都是从中国进口。在越南, 他们把越南传统医学和中医称“东医”, 把中药称为“北药”。每年越南从中国进口大量药材, 除满足本国药用外, 主要是通过加工贸易再转销到其它东南亚国家, 从某种程度讲越南已是中药材出口海外的最大市场。与此同时, 中国每年也要从越南购进大量“南药”, 如沉香、丁香、豆蔻、鸡血藤、胖大海、肉豆蔻、巴戟天、槟榔、砂仁、乳香、没药、苏合香、沉香、檀香、丁公藤、千年健、广防已、大海子、广豆根等数十种药材。因此, 中、越两国在传统药或传统药材方面, 不仅存有相互依赖关系, 又有互补的内涵。相信, 通过加强两国交流合作, 必将对推动双方传统医药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介绍了越南传统医学的基本情况和越南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开发进展, 对中、越在传统医学、药用植物研究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越南,药用植物,研究与开发

参考文献

[1]DO TAT LOI.Viet Nam medicinal plants and remedies[M].Publishing House of Science and Technique, 1995.

[2]VO VAN CHI.Dictionary of VietNam medicinal plants[M].Publishing House of Medicine, 1997.

[3]LE TRAN DUC.History of Vietnam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Tue Tinh medicine[M].Publishing House of Medicine, 1990.

[4]INSTITUTE OF MEDICINAL MATERIALS.Medicinal Plantsand Animals for medicine in Viet Nam[M].Publishing House ofScience and Technique., 2004.

[5]VO VAN CHI.Common Botanical Dictionary[M].PublishingHouse of Science and Technique, 2004.

[6]PHAM HOANG HO.VietNam Plants[M].Tre PublishingHouse, 2000.

[7]NGUYEN THUONG DONG.The second national conference ofmedicinal materials[C].Publishing House of Science and Tech-nique, 2007.

药用植物鉴别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 篇9

1 突出课程地位

修订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 将药用植物鉴别技术定为药学专业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之一, 主要培养学生鉴别药用植物的技能。依据职业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要求, 使药用植物鉴别技术与生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药物制剂技术、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商品技术等课程有机衔接, 为学生胜任中药材种植岗位、中药购销岗位、中药炮制岗位、中药生产岗位和中药调剂岗位工作储备知识和技能。

2 确立课程目标

按照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药用植物鉴别技术课程目标。

2.1 知识目标

掌握药用植物鉴别基本知识, 掌握常见药用植物形态特征、鉴别方法、化学成分特征、主要功效、入药部位、采收时间、资源分布等, 了解生药原植物与本地药用植物资源, 了解药用植物研究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

2.2 技能目标

能对药用植物进行显微鉴别、形态鉴别、基源鉴别, 能采集制作药用植物标本, 能鉴定本地常见代表性药用植物, 能说出常见药用植物主要功效、入药部位、采收时间等。

2.3 态度目标

培养科学态度、协作能力、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 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初步形成职业能力, 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及适应职业变化的终身学习能力。

3 动态设计课程

校企合作, 应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 以培养药用植物鉴别技能为核心, 对课程进行深度开发与整体设计, 使课程结构模块化, 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通过一条主线, 2个反馈 (见图1) , 动态设计课程, 使职业岗位指向明确, 职业能力要求具体, 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4 筛选课程内容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选取教学内容, 充分反映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等要求, 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 满足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GAP是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简称, 为确保中药材质量而制定, 从生态环境、种植到栽培、采收到运输、包装, 每一环节都要处在严格的控制之下。因此, 我们精简了与药学无关的植物学内容, 突出药用植物鉴别知识, 适当介绍中药材资源、栽培、加工和利用等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识别生药原植物技能, 包括外部形态、鉴别特征、入药部位、药物特性、主要功效、资源分布、采收时间等。通过掌握入药部分及功效, 熟悉根及根茎类药材、茎木类药材、皮类药材、叶类药材、花类药材、果实及种子类药材。每年收集最新信息, 结合市场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行业专家一起, 制定突出职业技能和素质培养的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考核大纲, 开发了《药用植物鉴别技术》和《药用植物鉴别技术实训指导》校本教材。

5 重构课程模块

(见表1)

6 创新教学模式

6.1 实行“工学结合、任务驱动、能力核心、项目导向”一体化

6.1.1 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

使课程教学符合“教、学、做合一”原则, 在中草药标本园、中草药标本陈列室、药用植物显微鉴别实训室、形态鉴别实训室、野外实训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进行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和现场考核。

6.1.2 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使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多采用“实践到理论”教学方式, 如学习“花及花类药材鉴别”时, 先让学生采集各种鲜花, 教师准备鲜花和花类药材标本, 在多媒体实训室进行观察比较, 相互讨论, “先看后讲”或“边看边讲”。

6.1.3 技能与素质培养一体化

充分发挥课程的职业技能教育作用, 将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 加大技能考核比例, 规范技能考核标准, 使学生具备鉴别、利用药用植物资源的能力, 为GAP项目实施储备技能。通过实训, 要求学生能识别教学大纲要求的药用植物品种, 采用鉴别、制作药用植物标本方式进行考核。

6.1.4 实训与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

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引入教学中, 重视实践技能考核, 并与职业资格考试结合。药用植物鉴别技术实训内容与医药商品购销员、中药商品购销员、中药材种植员、中药炮制工、中药制剂工、中药调剂员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衔接, 以满足岗位需求, 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7 丰富教学手段

根据药用植物鉴别技术课程特点, 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与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素养。

7.1 直观教学

在显微鉴别实训室,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设施, 如实物投影仪、显微示教系统、多媒体课件和中药材标本等进行教学。

7.2 现场教学

在中草药标本园、野外实训基地和中药材种植基地, 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方法, 实地鉴别药用植物并说出其主要功效、采收时间、入药部位等, 让学生掌握生药原植物鉴别技术, 强化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意识。

7.3 项目教学

通过项目实训, 使学生掌握制片技术、鉴定技术、标本制作技术、药用植物识别等。每年举行药用植物标本制作大赛。不断开发综合性实训项目, 突出职业性、技术性和实用性。

7.4 案例教学

培养职业道德, 使学生掌握常用中药材原植物的真伪鉴别技术, 每年举办药用植物鉴别技能大赛。校企合作, 每年举办中药材展览会。

7.5 启发引导

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积极思考、进行对比并讨论观察结果, 从而掌握某种药用植物的鉴别特征与主要功效等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7.6 探究学习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与讨论, 让学生进行课外小课题研讨, 了解药用植物发展动态, 掌握药学文献资料查阅方法等。让学生在校园或中草药标本园观察药用植物, 并写观察记录。

7.7 合作学习

通过合作学习, 使学生深刻理解课程所要求的职业素质、团队精神与协作精神。成立课外活动小组, 增强学生协作能力, 在实践教师或行业专家指导下, 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 如对本地、道地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 到药用植物种植基地了解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状况, 开展药用植物识别竞赛等活动。

7.8 自主学习

利用互联网丰富的课程资源, 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化的在线学习。自发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 主动进行技能训练, 以团队形式开展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等实践活动。

8 完善课程资源

8.1 校内教学资源

完善校内实训建设, 校内有中草药标本园及教、学、做合一的实训室。实训室设备齐全, 配置较高, 有显微鉴别实训室、形态鉴别实训室、多媒体实训室、中草药标本陈列室、药用植物标本陈列室等。

8.2 校外教学资源

开辟了7条成熟的野外实习线路。常德市境内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 素有“华中药库”之称, 选择符合课程教学要求的校外实训基地, 如桃花源国家级森林公园、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太阳山森林公园、河洑森林公园、花岩溪森林公园等。

8.3 网络教学资源

建立完备的集纸质、电子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于一体的教学资源库, 制作了药用植物鉴别技术课程网页 (含课程简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大纲、课程教案、教材、多媒体课件、参考资料、药用植物图片库、课程录像、在线实训、在线作业与答疑等) , 并动态更新。药用植物图片库体现了课程的职业性、实用性和观赏性;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重点突出, 体现了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和技术性;在线实训、在线答疑和网上互动, 体现了课程的现代性、开放性和趣味性, 深受学生欢迎。学院设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中心、图书馆和阅览室, 建立了电子期刊网、电子阅览室, 学生可上网阅览课程资源、图书资料, 检索与课程相关的中文期刊。

9 优化教师团队

对接企业资源, 打造优秀团队, 使团队成员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知识结构达到精品课程建设要求。吸引行业、企业优秀人才, 共同完成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 形成一支师德高尚、充满创新活力、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积极开展教研与应用技术研究, 近3年, 团队共发表论文35篇, 主持参与各级课题23项, 获得各种奖励20多项, 为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10 规范考核评价

制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 注重实践技能考核,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 制定实践考核项目和评分标准。加大技能考核比例 (65%) 。技能考核项目主要有制片技术、鉴定技术、标本制作技术、识别技术等。要求学生能识别教学大纲要求的药用植物品种, 采集、制作、保存药用植物标本, 每人至少制作品相好的蜡叶标本和浸制标本各一件, 优秀作品作为教学标本永久保存。近3年, 学生共制作标本1 100多件。用制作标本进行考核, 不仅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 又充实了教学资源。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建立反馈机制, 在教学条件、教学内容、职业培训、考核评价等方面与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广泛征集校外专家、校内督导、教学管理者、学生等人的意见, 动态建设课程, 不断提高水准。

摘要:对药用植物鉴别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 使课程内容职业化, 课程结构模块化, 实践教学技能化, 教学任务项目化, 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手段现代化, 教学资源网络化, 教学队伍双师化, 考核评价规范化。

上一篇:硫(S)下一篇:控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