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蕨类植物(精选12篇)
药用蕨类植物 篇1
摘要:对崂山蕨类药用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崂山有蕨类药用植物10科14属16种。对崂山药用蕨类植物的入药部位、生境进行了分析。根据药用蕨类植物的药效作用,将其划分为5个类型,同时对崂山药用蕨类植物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药用蕨类植物,开发利用,崂山
蕨类植物曾被称为羊齿植物,是植物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植物分类学上为蕨类植物门[1,2]。蕨类植物既是高等孢子植物,又是原始维管植物。蕨类植物中有很多有药用价值。崂山地处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地形复杂,雨量丰沛,植物种类繁多,有丰富的药用蕨类植物资源[3,4]。笔者对青岛崂山的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其开发利用进行了分析。
1 崂山的自然概况
崂山位于山东半岛南部的黄海之滨,距青岛市中心约40 km。崂山东、南两面临海,海岸线长87 km,主峰海拔1 133 m。崂山地处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受海洋影响,雨水丰富,温度适中,冬暖夏凉,年振幅和昼夜温差较小。土壤类型以棕壤为主。对植物的生长繁殖十分有利。崂山复杂的地形又造就了复杂多变的小气候,为各种植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据《崂山植物志》记载,崂山有野生维管植物1 002种,其中很多种类具有药用价值,主要有431种,隶属于109科294属,其中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的种类也十分丰富[5,6]。
2 崂山药用蕨类植物资源
现存的蕨类植物约有12 000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最为丰富。根据秦仁昌(1978)的分类系统,我国有63科223属,约2 500种,山东有25科,41属,98种和9变种。
经实地调查与查阅相关资料,崂山有蕨类植物18科,30属,50种和2变种。其中药用蕨类植物10科14属16种。约占总种数的31%。
2.1 崂山药用蕨类植物入药部位、生境
崂山的药用蕨类植物大部分为全草入药,少部分为根状茎入药,入药部位、生境见表1。
2.2 崂山药用蕨类植物的功效
根据药用价值及功效,崂山药用蕨类植物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①清热解毒类:有9种,半岛鳞毛蕨、全缘贯众、有柄石韦、问荆、节节草、紫萁、蕨、井栏边草、刺齿半边旗。②祛风湿类:有2种,蕨、井栏边草。③活血止血类:有9种,还魂草、问荆、紫萁、刺齿半边旗、银粉背蕨、陕西粉背蕨、过山蕨、半岛鳞毛蕨、有柄石韦。④止咳类:有3种,问荆、北京铁角蕨、有柄石韦。⑤驱虫杀虫类:有4种,紫萁、蕨、半岛鳞毛蕨、全缘贯众。⑥其他药用类:虎尾铁角蕨可以治疗小儿惊风;骨碎补可以坚骨、补骨。
3 崂山药用蕨类植物的其他价值
3.1 食用
多种药用蕨类植物可食用。如蕨、紫萁等多种药用蕨类的幼叶可食。蕨的根状茎含丰富的淀粉,可食用也可作酿酒的原料。
3.2 指示植物
许多药用蕨类植物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反应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不少种类可作为指示植物。如紫萁、虎尾铁角蕨可作为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如卷柏、石韦是钙质土的指示植物。
3.3 绿化和观赏
有不少种类的药用蕨类植物,形姿奇特优美,繁殖力强,可以制作盆景,绿化庭园和住宅,因此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3.4 科学研究
许多药用蕨类植物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材料。
4 崂山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一是进一步查明崂山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面积和开发潜力,分析其药用和其他价值,为进一步深度开发提供参考。二是合理利用和保护。加强崂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崂山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的保护。根据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状况,有计划地开发利用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防止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三是在重视种质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加快崂山药用蕨类植物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使栽培技术系列化、商品化、效益化,并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地道的药用蕨类植物中草药产业。
参考文献
[1]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1-139.
[2]任强,樊宇金,赵遵田.青岛崂山药用植物研究[J].山东科学,2001(9):44-47.
[3]樊守金,胡泽绪.崂山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陈富新,朱相雄.遂昌县药用观赏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21-223.
[5]戴锡玲,李新国,张莹.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研究及其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6):397-399.
[6]方元平,胡章喜,高静,等.吴家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技,2007,35(1):161-162.
药用蕨类植物 篇2
1.藻类植物
植物名称:紫菜
化学成分:25-35 %的粗蛋白,和50 %的糖
功效:清肺热,散瘿瘤,软坚化痰,降低血浆胆固醇含量。主治:瘰疬,瘿瘤,甲状腺肿大,咳嗽吐臭痰水肿,淋病,脚气。
2.菌类植物
植物名称:天麻
化学成分:天麻素,天麻甙元、天麻醚甙(gastrodioside)、派立辛(parishin)、香草醇、β-甾醇、对羟基苯甲醛、柠檬酸、琥珀酸等。
功效:祛风湿,止痛、行气活血
主治:镇痛,镇静,抗惊厥,降低血压,明目增智的作用
3.地衣植物
植物名称:石梅衣
化学成分:含有棕榈酸、油酸、地衣酸、硬酯酸、山萮酸、荔枝素,3,5一
二羟基甲苯等。
功效:养血,明目,清热解毒,止崩漏,利尿,补肾,壮筋骨。主治:治感冒,未成熟热,搏热,咳嗽,“赫依”热。
4.苔藓植物
植物名称:地钱
化学成分: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联苄类化合物及香豆素类等,黄酮
类化合物以芹菜素、木犀草素及其甙为主。
功效:解毒,祛瘀,生肌。
主治:外用治烧烫伤,骨折,毒蛇咬伤,疮痈肿毒,臁疮,癣
5.蕨类植物
植物名称:石松
化学成分:石松碱、棒石松碱、棒石松洛宁碱、法氏石松碱、石松灵碱等
生物碱,香荚兰酸、阿魏酸、壬二酸等酸性物质,芒柄花醇、伸筋草醇石松醇、石松宁、16-氧山芝烯二醇等三萜化合物。功效: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主治:风湿腰腿痛;关节疼痛;跌打损伤;刀伤;烫火伤
6.裸子植物
植物名称:金钱松
神奇的药用植物——天麻 篇3
天麻别名赤箭、木浦、明天麻、定风草根、白龙皮,为兰科天麻属植物,以块茎入药。性平味甘,具有熄风定惊的功效。主治小儿高热惊厥、肢体麻木不仁、偏头痛、眩晕、高血压、头晕失眠等症。天麻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陕西、安徽等地,其中以四川分布最广。此外河北、河南、山东及东北各地也有少量的栽培。天麻为多年食菌草本,叶片褪化成膜质,全株几乎不含叶绿素,属典型的异养型植物。它与担子菌纲伞菌目由蘑科密环菌互为“食科”,共生共处。密环菌不但能附于天麻球茎上,并从生长点和附贴麻体的菌索上种出多量菌丝侵入天麻的表皮组织吸取养分。但当密环菌进入皮层后,遇到天麻分泌的溶菌素被溶解吸收,就变成了天麻的营养。
2 生物学特性
天麻为多年生寄生草本,高30~150 cm。地下块茎肉质肥厚,长圆形,有不很明显的均匀环节。块茎项芽成熟期生出直立的地上茎,高约100~15O cm,红棕色。叶退化成膜质鳞片,基部呈鞘状抱茎。立夏至小暑间开花,总状花序,花黄绿色,歪壶形。蒴果长圆形,熟时开裂,种子多而细小,粉末状。
野生天麻喜欢生长在气温较低的常年多雨、雾、湿度大、有着腐殖质厚的黑沙土、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年平均气温10 ℃左右的被砍伐杂木林或竹林地中。特别是砍伐烧山之后的二荒地,树桩下面较多。天麻无根又无叶,主要靠密环菌供给养分,而密环菌喜欢生长在疏松、透气好的沙质壤土中,密环菌丰富的地方,也是天麻集中生长的地方,所以要栽培天麻,首先采集和培育密环菌。
3 我国古代医药文献对天麻的记载和论述
我国历代传统药物学本草医书中对天麻均有精辟的论述,至今为中药利用所广泛运用。最早记载天麻的是成书于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之后的各代古籍医药书中都对天麻有专门论述。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集以往之大成,对天麻等作了系统概述。
最早记载天麻与密环菌关系的论述见于晋代葛洪的《抱朴子》:“此草为物,下根如芋魁,有游子十二枚,周环之。去大魁数尺,皆有细根如白发,虽相须而不相连,但以气相属耳。”文中的“根”指天麻块茎,“大魁”指箭麻,“游子”为白麻及米麻,而“细根如白发”则为观察到的密环菌菌索。南北朝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对天麻形态的描述为:“茎赤、如箭杆,叶生其端。根如人足,又云如芋,有十二子为卫。有风不动,无风自摇。”记述了他对天麻的地上部分及块茎的观察结果,其“如人足”、“无风自摇”之记载,则使天麻神秘化,其说流传至今。唐《新修本草》(公元659年)在其注文中写到:“茎似箭杆,赤色。端有花、叶,远看如箭有羽。根皮肉汁与天门冬同,惟无心脉。去根五、六寸,有十余子卫,似芋。其实似苦楝子,核作五、六棱,中肉如面,日曝则枯萎也。”该论述对天麻形态的记述已比较准确。明朝《本草纲目》对天麻形态、生长发育方面的记载更加详实:“春生苗,初出若芍药,独抽一茎向上,高三、四尺,如箭杆状,青赤色,故名赤箭芝。茎中空,依半以上,贴茎微有尖小叶。梢头生成穗,开花结子,如豆粒大。其子至夏不落,却透虚入茎中,潜生土内。其根形如黄瓜,连生一、二十枚,大者至重半斤,或五、六两,其皮黄白色,名曰白龙皮。又名天麻。”对天麻的茎、花、果实、块茎均有准确描述。
4 天麻药用价值
在我国,天麻入药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它的药物作用有以下几种。
4.1 镇痛作用
用天麻制出的天麻注射液对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头痛、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等,有明显的镇痛效果。近年来,经一些医疗单位1 000多例患者的临床试用,有效率达90%。
4.2 镇静作用
有的医疗单位用合成天麻素(天麻甙)治疗神经衰弱和神经衰弱综合症病人,有效率分别为89.44%和86.87%,且能抑制咖啡因所致的中枢兴奋作用,还有加强戊巴比妥纳的睡眠时间效应。
4.3 抗惊厥作用
天麻对面神经抽搐、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癫痫等有的一定疗效,还有缓解平滑肌痉挛、缓解心绞痛、胆绞痛的作用。
4.4 降低血压作用
天麻能治疗高血压,久服可平肝益气、利腰膝、强筋骨,还可增加外周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4.5 明目、增智作用
天麻尚有明目和显著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天麻对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保护和调节作用,能增强视神经的分辨能力,目前已用作高空飞行人员的脑保健食品或脑保健药物。还有资料显示用天麻注射液治疗老年痴呆症,有效率达81%。
5 天麻的生存现状以及人工栽培
名贵药用植物——红花 篇4
1 植物学特征特性
红花属菊科,喜温、短日照,一年生草本植物。红花的叶互生,接近无叶柄,稍抱茎,长椭圆或卵状披针形状。叶缘齿端有尖刺,伞状花序,排列成伞房状,总苞叶3层。花柄顶结球猬,上部长出花管,似大蓟,舌状花,雌性。中央管状花黄色,随着生长变为桔红色、红色,两性,结瘦果,瘦果上有灰褐色冠毛。瘦果白色,有四棱,似荞麦,但大一些。株高35~85 cm(受栽培水平制约),生育期较短,90天左右。春播花期6-7月,果期8-9月。在山东胶东一年可种植二季,做蔬菜食用时可种植多季。经长期的驯化栽培,南到海南岛,北到黑龙江均可种植。北方产量较南方稍低,但品质好一些(营养成分丰富)。对土壤要求不严格,耐寒、耐旱、容易栽培,但在弱光条件下及阴凉地块生长不良。它既可生产干花,又可产种子,真可谓是宝贝植物。
2 用途与应用
2.1 用途:
红花的营养价值非常高, 用途也很广泛,既可用来治病,又可作高档蔬菜及调料(幼苗、嫩茎叶、鲜果等),还可作轻工原料,如制作高级颜料、食用色素、化妆品等。据史料记载,早在元朝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食用红花了。
2.2 营养成分与作用:
菊科植物含丰富的菊糖,挥发油、生物碱、苷类、苦味质等成分,对益寿壮身大有益处。食之活血化瘀通经络、止痛消肿、治一切肿症、跌打损伤;同酒煮,治蛊毒,腹中血气刺痛,胎衣不下,及喉闭塞、聘耳(累年胀水不绝)、压伤、褥疮等。茎秆煮水适温用来洗澡,是通经络、化瘀血、解疲劳的优质健身材料。
3 种植的经济效益分析
3.1 效益分析:
根据我市前些年种植的经验,其经济效益很可观。一般栽培水平,按最低水平计,每亩红花可产干红花100 kg以上,同时可产种子150 kg以上,受地区气候等因素制约,产量有差异。按2009-2010年国内市场行情,红花收购价在40元/kg~60元/kg之间,按最低价算亩产值超5000元;种子40元/kg以上,亩产值超6000元,两项产值叠加每亩可超万元。3.2开发前景预测:据专家和同行们预测,今后5年内,红花在国内外中药材市场货源短缺,供求矛盾很难解决,种植开发前景非常广阔。从其还可用作高档蔬菜、佐料和轻工原料角度来看,其市场则更具有强大的延伸空间和发展潜力。随着知识热、中草药热的兴起,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红花的药用价值和食疗功能必将为人们所进一步重视。在可预见的未来,红花在市场中的份额和占有率都会大幅度提高。
4 栽培要点
4.1 播期与季节:
红花的生育期较短,一年当中2-12月均可播种。春播2-6月,夏播8-11月,北方夏播8-10月为好。
4.2 种植密度与种子处理:
播前将种子用35~40℃温水浸10 min,有利于早出苗,提高出苗率。机播、人工播种均可,机播时用种多一些,人工播种时每亩用种500 g以上,行距40 cm左右,株距或称穴距12 cm左右,定苗时株距12 cm时每穴一株,24 cm时每穴2株,每亩定苗1.2万~1.3万株即可。
4.3 施肥:
在亩施农家肥2 500 kg以上的基础上,播种时亩用三元素复合肥40~50 kg与种子隔离施入地下。定苗后浇水前亩追氮肥20 kg左右。现蕾期亩追尿素15~20 kg,追后浇水。同时结合治虫(蚜虫和螟虫),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以利促多分枝。
4.4 田间管理:
定苗后结合追肥、浇水中耕除草二三遍,苗高30 cm左右时结合追肥培土。当苗茎1 m左右高时打顶(也称打顶心),可促多分枝,能增产40%以上。
4.5 采收、加工:
药用植物学论文 篇5
民族药用植物走马胎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进展
摘要:
【目的】对近几年来走马胎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归纳,以期为走马胎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主要对-中国知网、万方、重庆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与Web of science,PubMed等英文数据库,以题名或关键词为“走马胎”和/或“化学成分”进行检索,整理、总结近来有关走马胎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的研究文献。
【结果】走马胎主要成分是三萜皂苷类,此外还有香豆素类、甾醇类、酚类等成分;走马胎根茎中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岩白菜素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此外,走马胎提取液还具有抗血栓的作用。
【结论】目前走马胎的活性成分研究部位主要集中在根茎,果实与叶子的活性成分研究尚少;对走马胎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萜皂苷类的分离与鉴定以及抗癌活性筛选,对其他类化合物和生物活性比如抗炎镇痛等方面研究尚少。
【建议】加强走马胎叶子与果实的活性成分研究,以便阐明其传统利用的合理性;进一步加强研究走马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效机理,为从现代药理学角度阐明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的合理性奠定基础。
关键词:
走马胎;化学成分;三萜皂苷类;药理;研究;进展
走马胎是一种用药历史悠久的民族药用植物,为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它的医药用途始载于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卷四、草部中:走马胎研粉敷痈疽,长肌化毒,收口如神[1].它具有祛风湿、活血止痛、生肌化毒、壮筋活络的功效[2],主要治疗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痛经等。近年来,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走马胎,对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走马胎化学成分的研究。但,截至目前,还未对有关走马胎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性总结,这不利于走马胎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本文基于此,对走马胎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为走马胎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为民族药材走马胎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1.化学成分研究
截至20,已分离鉴定的走马胎成分主要有三萜皂苷类、香豆素类、甾醇类、酚类。
1.1三萜皂苷类
三萜皂苷类是走马胎主要活性成分,由三萜皂苷元和糖类组成,多数具有羧基,可溶于水。这类化合物母核大多数是五环三萜或四环三萜,且大部分具有抗肿瘤活性。到年为止,从走马胎根茎分离、纯化、鉴定出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有23种,全部属于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类[3-8].
1.2香豆素类
香豆素类是一类以7-羟基香豆素为母核的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骨质疏松、抗凝血等作用。截至目前,从走马胎根茎分离出来的香豆素有11种,其中岩白菜或岩白菜素衍生物有9种,没食子酸酯和没食子酸各1种[3,9-11].
1.3甾醇类
植物甾醇是一类具有甾核(环戊烷骈多氢菲)、在C-17位侧链为9~10个碳原子脂肪烃的化合物,是多种激素、维生素D、甾体化合物合成的前体,同时也是构成植物体内细胞膜的成分之一。这类化合物一般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较高的生物活性,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目前,从走马胎根茎分离出来的甾醇类化合物4种,其中豆甾醇构型2种,谷甾醇构型1种,菠甾醇构型1种[3,10,12].
1.4酚类
酚类化合物是一类芳香烃环上具有羟基的化合物。它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在医药上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目前,从根茎分离出来的酚类化合物有4种:大叶紫金牛酚、表儿茶素、(+)-5-(1,2-二羟基戊基)-苯-1,3-二酚、(-)-5-(1,2-二羟基戊基)-苯-1,3-二酚[11-13].
1.5糖类
糖类由单糖、低聚糖、多糖、苷类构成。目前,从走马胎根茎提取分离出1种糖苷,即(-)-4′-hydroxy-3′-methoxy-phenyl-β-D[6-O-(4″-hydroxy-3″,5″-dimethoxy-benzoyl)]Cglucopyranoside[9].
2.药理分析
走马胎为侗族、瑶族、壮族、苗族治疗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痛经等疾病习用药材,有祛风湿、活血止痛、生肌化毒、壮筋活络的功效,具有多方面药理活性。近年来,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走马胎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血栓等生物活性。
2.1抗氧化作用
走马胎的根茎中含有一类化合物岩白菜素,能清除逆境产生的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杨竹等[11]利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试四个单体白菜素类化合物去自由基能力,显示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具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作用。其原因可能是这类化合物中酚羟基脱去一个氢与自由基形成一个比较稳定共轭结构-苯氧自由基,继而阻止脂质过氧化。这说明侗族、瑶族、壮族、苗族用走马胎治疗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的合理性。
2.2抗癌作用
近年来,人们对走马胎皂苷成分的抗肿瘤作用非常感兴趣,研究颇多。Wen等[8]利用MTT法对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类进行体外抗肿瘤筛选,表明这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张晓明[3]从走马胎的根茎中分离出10个单体皂苷化合物并运用MTT法对它们进行体外肿瘤细胞活性研究,显示10个有7个单体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郑小丽等[14]用从走马胎根茎提纯、分离出来的三萜皂苷单体化合物加到培养基中,使其与癌细胞菌株充分接触,结果表明多种癌细胞的增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尤其人乳 腺癌细胞菌株(MCF-7)抑制得最为显着。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皂苷成分打破了癌细胞内的氧化还原系统的动态平衡,致使细胞代谢絮乱,ROS水平增加,从而导致细胞遗传物质DNA受到损伤,不能正常复制,导致细胞在S期停滞不动,最终引起细胞凋亡。另外,也有可能通过线粒体膜破裂,释放信号分子,开启线粒体凋亡途径来促使细胞凋亡。采用MTT法研究走马胎皂苷成分对人类4种癌细胞株,即宫颈癌细胞株(Hela)、膀胱癌细胞株(EJ)、胃癌细胞株(BCG-823)、肝癌细胞株(Hepg2)的增殖抑制效果,结果显示:大部分皂苷成分都对多种癌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提出糖链中糖基的位置和数量、28位甲氧桥结构以及C-30位有-CHO基对抗癌活性有一定的影响[4、5、7、15-17].
2.3抗血栓作用
走马胎提取液可以阻止模型动物血栓的形成。究其原因有2个方面:一方面是提取液通过延长动物体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降低全血黏度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来抑制机体内、外凝血过程;另一方面是提取液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和血液流速加快,增加毛细血管开放数量,改善血管末端微环境[18-20].
2.4走马胎临床应用研究
对走马胎煎剂喂服类风湿关节炎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民族药走马胎对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效果与雷公藤多甙片相当,具有良好的疗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21].
3结论与展望
走马胎是侗族、瑶族、壮族、苗族习用药材,是一种临床应用较广泛的民族中药材。在少数民族地区,它常常用来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痛经等南方常见疾病[22].此外,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走马胎还具有抗肿瘤活性,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癌药材[4~8].因此,走马胎的开发前景广阔,然而作为一种常用民族中药材,仅在各类民族医书记载它的来源和用法,而缺乏相关质量控制标准。因此对走马胎的化学成分和药理进行梳理归纳,显得尤为重要。
对现有、有关走马胎化学成分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显示:走马胎的主要活性成分是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类。近几年,对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中药材质量颇感关注,研究比较多。潘见等[23]以绿原酸和咖啡酸为参照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蒲公英中的绿原酸和咖啡酸,结果显示: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简便、准确、可靠的中药材质量标准鉴定方法。Ninomiya K[24]、Fibigr J[25]、Song T T[26]等也认同上述的说法。因此,采用HPLC法鉴定走马胎质量标准是可行的。而体现走马胎质量的活性成分标准品的选定是HPLC法中最为关键一环。所以,系统总结、归纳走马胎活性成分对走马胎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截至目前,走马胎的活性成分研究部位主要集中在根茎,果实与叶子的活性成分研究尚未发现。但是,据笔者走访了解到,有的少数民族地区采用走马胎的叶子当茶叶泡,具有一定的抗癌效果。因此,今后应对走马胎的叶子与果实展开研究,探索其有效成分,阐明药用植物传统利用的合理性。
从近几年来的文献来看,对走马胎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萜皂苷类的分离与鉴定以及抗癌活性筛选的研究,对其他类化合物和生物活性比如抗炎镇痛等方面研究尚少。因此,在今后研究当中,应进一步加强走马胎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分析,阐明走马胎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为民间传统用药提供合理性依据,也为进一步开发走马胎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96-116.
[2]毛世忠,赵博,蒋小华,等.林下不同光照条件对走马胎苗木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1):21-24.
[3]张晓明.走马胎(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活性成分的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1-40.
[4]穆丽华,赵海霞,龚强强,等.走马胎中的三萜皂苷类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1(1):1-6.
[5]Mu LH,Gong QQ,Zhao HX,et al.Triterpenoidsaponins from Ardisia gigantifolia[J].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2010,58(9):1248-1251.
[6]Gong QQ,Mu LH,Liu P,et al.New triterpenoidsapoin from 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10(4):449-452.
[7]谷永杰,穆丽华,董宪,等.走马胎中三萜皂苷成分H1对6株肿瘤细胞增殖及对A549肺癌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10):130-133.
[8]Wen P,Zhang XM,Yang Z,et al.Four new triterpenoidsaponins from 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and their cytotoxic activity[J].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2009,10(9):873-880.
[9]Mu LH,Feng JQ,Liu P.A new bergenin derivative from the rhizome of Ardisia gigantifolia[J].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27(14):1242-1245.
[10]封聚强,黄志雄,穆丽华,等.走马胎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4):3463-3466.
[11]杨竹,黄敬辉,王乃利,等.走马胎中新的岩白菜素衍生物的提取分离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30-34.
[12]卢文杰,王雪芬,陈家源,等.大叶紫金牛化学成分的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1990,5(3):136-138.
[13]Yang Z,Wen P,Wang NL,et al.Two new phenolic compounds from Ardisia gigantifolia[J].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8,(6):693-695.
[14]郑小丽,董宪,穆丽华,等.走马胎中皂苷成分AG4对MCF-7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3,(5):674-679.
[15]Mu LH,Huang CL,Zhou WB,et al.Mthanolysis of triterpenoidsaponin from 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y against cancer cells[J].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2013,23(22):6073-6078.
[16]Mu LH,Gu YJ,Wang LH,et al.Biotransformation on the triterpenoidsaponin of Ardisia gigantifolia by Aspergillusavenaceus AS 3.4454.[J].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2015,17(1):40-46.
[17]Mu LH,Gu YJ,Ma BP,et al.Two new triterpenoidsaponins obtained by microbial hydrolysis with Alternariaalternata AS 3.6872.[J].Natural product research,2015,29(7):638-643.
[18]沈诗军.走马胎提取液对机体内血栓形成影响的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8:27-58.
[19]沈诗军,周定刚,黎德兵.走马胎提取液体内抗血栓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9):2224-2226.
[20]刘艳方.走马胎有效成分的提取及走马胎多糖对SD大鼠体内血栓形成影响的初步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9:24-57.
[21]唐亚平.中药走马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7,(1):54-55.
[22]贾敏如,李星炜.中华民族药志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867.
[23]潘见,梁娟,谢慧明,等.蒲公英提取物的质量标准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9):2064-2065.
[24]Ninomiya K, Matsumoto T,Chaipech S,et al. Simultaneou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12 methoxyflavones with melanogenesis inhibitory activity from the rhizomes of Kaempferiaparviflora[J].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2016,70(2):179-189.
[25]Fibigr J,Satinsky D,Solich P.A study of reten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y control of nutraceuticals containing resveratrol and polydatin using fused-core column chromatography[J].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16,(120):112-119.
[26]Song T T,Liu L J. A strategy for quality control of the fruits of Perillafrutescens (L.)Britt based on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fingerprint analysis[J]. Analytical Methods,2016,8(2):295-302.
药用植物叶面追肥有讲究 篇6
目前,中药材生产中使用的叶面追肥法尚有许多不科学的地方,影响了施肥效果。现介绍药用植物叶面追肥的正确做法和具体要求如下:
1叶面追肥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药用植物主要是从土壤中吸收营养元素的,土壤中元素的含量对植物体的生长起着决定性作用。适合作叶面追施的肥料通常称作叶肥、叶面肥或叶面营养液。叶面肥按成分可以分为氮肥、磷肥、钾肥、磷钾复合肥、氮磷钾复合肥、微肥、稀土微肥以及加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叶面肥料等等;生产上常用的叶面肥品种有尿素、磷酸二氢钾、硫酸钾、过磷酸钙、硼砂、钼酸铵、硫酸锌、稀土、光合微肥、喷施宝、草木灰浸出液以及米醋、蔗糖等,这些肥料具有性能稳定,不损伤叶片等特点。如丹参、黄芪、山药、地黄和半夏等根及根茎类药材,叶面追肥以磷、钾肥为主,枸杞、牛蒡子、薏苡等果实籽仁类药材,叶面追肥以氮、磷、钾混合液或多元复合肥为主,辅以穿心莲、金银花、红花等全草类、花类药材,叶面追肥以尿素为主。因此在确定叶面肥种类前最好先测定土壤中各元素的含量及土壤酸碱度,缺什么补什么,以达到充分发挥肥效的作用,有条件的也可以测定植物体中元素的含量,或根据缺素情况确定叶面肥的种类及用量。一般认为,在基肥施用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选用氮、磷、钾为主的叶面肥;在基肥施用充足时,可以选用以微量元素为主的叶面肥。比如,药用植物植株的“裂茎病”、“花而不实”是缺硼所引起的,可以喷施硼砂或硼酸。像这类病害,必须首先弄清致病的真正原因,然后才能按照“对症下肥”的原则,把药用植物所缺乏的某种肥料,配成适宜浓度的溶液,进行叶面喷洒。
此外,也可选用综合微肥,如氨基酸钙液肥、活力素、植物动力2003、活力钙、施得乐、熬合态多元复合肥、多元素综合微肥等,补充钾、钙、锌、硼等元素,更能使药用植物植株及时得到养分补充,效果更好。
2叶面追肥的喷施浓度要适当
由于叶面追肥是直接喷施于药用植物植株表面。不能像土壤施肥那样利用土壤的缓冲作用来缓解高浓度肥料带来的危害,因此叶面追肥需要掌握好施用浓度。浓度过高不仅会增加成本,还会灼伤叶片,造成肥害,引起不必要的损失,特别是微量元素肥料,药用植物从缺乏到过量之间的临界范围很窄,更要严格控制;浓度过低,药用植物接触的营养元素量小,施肥效果不明显。
药用蕨类植物 篇7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实验课程,质量控制,药用植物园
高职药学教育从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逐渐转变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 从本科教育剥离开来, 建立了自身独特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这种转变主要是为了适应市场以及行业对高职层次人才的“理论基本够用, 突出技能培养”的要求, 实验教学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实验教学培养医药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论教学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已经相对成熟, 现有考核方法能够基本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加强实验教学的质量控制就成为高职药学教育者关注点。质量是指事物的内在素质及其优劣程度;而控制则是带目的性的因果联系, 即产生原因系统对产生结果系统有目的的影响和干预。实验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影响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教学质量的因素还多种多样。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学实施过程、教师实验技能与理论知识水平、学生素质、实验室实验条件等等。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波动也非常大, 建立实验教学的质量控制体系就是要通过科学的管理、监控、分析、评价手段, 不断地改善影响质量的因素, 及时纠正偏差, 使实验教学向着预定目标进行。
实验教学存在一条运作主轴: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实验课程教学大纲—预定实验结果—分解实验教学过程—具体实验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程度控制—学生技术水平评价指标。本文我将针对药用植物学实验课程研究实验课程的质量标准, 建立适合本学科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规范。
药用植物学是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 其为生药学、中药学、实用方剂与中成药、天然药物化学、中药鉴定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可以使学生掌握识别药用植物、鉴定药用植物和中药饮片等技能, 区别出同种药材的真伪优劣。药用植物学实验课程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组织、粉末特征、宏观特点, 药用植物蜡叶标本制作、浸润标本制作、未知药用植物鉴定等。药用植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日常维护、维修, 临时组织横切片的制作技术、粉末临时装片的制作技术、观察角度、绘图方法, 未知植物的观察侧重点、记录方法、描述术语、绘图方法等。下面, 作者以一堂药用植物学实验课程为例初步建立实验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实验课程名称:双子叶药用植物“花”的识别与描述
实验地点:药用植物园
实验班级:2013级高职药学班实验人数:40
制定实验预习表格:要求学生在实验课程之前填写完成, 课堂上交。教师在设计预习实验内容的时候, 应该控制预习内容的作业量, 应该3———5个内容为宜, 数字不要过多, 控制在800字以内, 学生可以在半个小时内完成。
实验课程预定教学目标:学生口述花的概念、花的功能、花的结构、雄蕊类型。辨认花冠类型、雄蕊类型、子房类型, 掌握解剖花的技术, 掌握观察花的观察点并会记录。
实验课程教学过程:学生到药用植物园集合, 要求着装、标本采集箱、马扎等———要求学生上交预习表格———按学号分组, 两人一组并规定组号———学生去植物园内相对应的1———20号池子里———采集带花植物全株标本5株———采集花蕾、开放全花等各5枚———放在袋子里, 编号———进入实验室———打开解剖镜、显微镜———观察并记录花冠类型、子房类型、雄蕊类型———绘制雄蕊群———制作花粉粒临时装片———绘制花粉粒———上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放在学号相对应的架子上———老师按照每位学生实验报告考核———评定
考核内容与方法:两名教师, 分别考核同组学生
考核点一:口述采集标本名称、用解剖针现场解剖花, 并解说花冠类型及根据、雄蕊类型及依据、子房类型及依据
考核点二:口述解剖镜的构造、解剖镜的使用方法。
考核点三:在黑板上绘出所观察到的雄蕊群简图。
在此过程中, 教师扮演的是学术交流角色而不是考官角色, 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字不差的把知识和观察点陈述出来, 而是交流学生的观察结果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旨在加强印象, 强化学生的参与程度, 保护学生的兴趣爱好。
要求教师严格评分的是实验报告, 在绘图过程中最为不理想的实验结果就是雷同图, 我们选择20个类群已经完全可以避开这一结果, 有助于学生专注于自己的实验内荣, 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同组学生选择不同植株, 所以可以避免雷同图的出现。
许多学生爱做实验, 抱着好玩的心态去, 害怕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书写实验报告, 这对“质量控制”非常不利。因此, 必须根除陋习。要想有好的实验效果, 学生必须目的明确, 心中有数, 首脑并用才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因此, 在每一个实验之前, 要求学生先预习并预写实验报告, 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了然于心, 明确实验现象和结论。
药用蕨类植物 篇8
1 自然条件概况
遂昌县地处浙江省西南部, 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县, 境内地形以山地为主, 山地面积占91.6%, 海拔1500 m以上的山峰有7座, 主要溪流为松阴溪、乌溪江和灵山港。地处亚热带中部,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6.8℃, 年平均无霜期250 d左右, 相对湿度80%左右, 土壤以黄壤、红壤为主, 复杂的地形和温暖湿润的气候为药用蕨类植物的繁衍及森林植被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2 药用蕨类植物资源
根据调查结果, 遂昌县有药用蕨类植物有33科46属74种, 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由表1可知, 遂昌县蕨类植物按药用部位来分析, 植株矮小、生于阴湿和隐蔽处者, 大都为全草入药;植株高大、生于疏林下或向阳坡地者一般是根状茎或叶片或孢子入药。按药用功效大致可分为: (1) 清热解毒类。翠云草、江南卷柏、蔓出卷柏、镰羽贯众、狗脊蕨、凤丫蕨、阴地蕨、紫萁、蘋、槐叶蘋、金鸡脚等。 (2) 祛风湿类。槲蕨、满江红、水龙骨、蜈蚣草、江南星蕨等。 (3) 妇科药用类。紫萁、芒萁、石松、卷柏、瓦韦等。 (4) 其他药用类。深绿卷柏能消肿、止血生肌、抗癌;细叶卷柏能止血、定喘;节节草能明目退翳、止咳平喘;芒萁和里白能止血止咳、接骨;书带蕨能补虚;扇叶铁线蕨、井栏边草、毛轴碎米蕨、凤丫蕨等能止血;狗脊蕨能杀虫、散瘀;金鸡脚、瓦韦能治蛇伤等。
3 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议
遂昌县药用蕨类植物资源丰富, 为了更好地合理开发利用, 应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 以免资源枯竭, 同时加强宣传力度, 严禁乱砍滥伐, 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 防止森林植被的大面积破坏, 保护蕨类植物的生存环境[1,2]。有些药用蕨类植物还具有食用、观赏、指示等功能, 应结合具体情况, 综合利用, 提高蕨类植物价值。如芒萁、狗脊蕨、石韦等指示植物可准确地反映局部地段的土壤和成土母岩的特性, 应充分利用。节节草、紫萁、凤丫蕨、贯众等药用蕨类植物也是食用蕨类植物, 翠云草、芒萁、海金沙、井口边草等药用蕨类植物具观赏价值, 可用于园林绿化、盆景造型、切花配叶等方面。对有重要药用价值或观赏价值的种, 不随意滥掘乱挖, 应结合组织培养等手段, 进行人工种植, 变野生为家养, 提高其生物量, 以满足人们的迫切需要[3,4]。
摘要:遂昌县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有33科46属74种, 论述药用蕨类植物的生境、药用部位、采收状况, 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议, 以为该类植物资源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浙江遂昌
参考文献
[1]张朝芳, 章绍尧.浙江植物志:第一卷[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 1993:1-337.
[2]丁恒山.中国药用孢子植物[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6-369.
[3]福建中医研究所.福建药物志:第2册[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 1982:22-69.
药用蕨类植物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3种药用蕨类样品采于内江市郊区,采回后用蒸馏水洗净、晾干,然后在80℃烘干,再用粉碎机将其粉碎后用保鲜袋装好,备用。供试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s lococc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均由内江师范学院微生物实验室提供。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3 g,蛋白胨10g,Na Cl 5 g,琼脂15 g,葡萄糖5 g,水1 000 m L,p H值7.2)。
1.2 试验方法
1.2.1 菌悬液制备。
将试验用菌在斜面上活化,然后将活化的菌种接种于液体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0 h,最后制成含菌数约108个/mL菌悬液。
1.2.2 水提液的制备。
称取10 g样品置于烧杯中,加蒸馏水200 mL,浸泡4 h后,用文火煮30 min,过滤,得上清液,残渣再加100 mL蒸馏水煮20 min,合并上清液加热浓缩至10mL,使其保持浓度为1 g/mL,将浓缩的水提液用高压蒸汽灭菌锅在120℃条件下灭菌15 min,备用。
1.2.3 培养基的制备。
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在121℃条件下灭菌20 min,然后将其倒入培养皿中制成平板,冷却,备用。
1.2.4 抗菌性的测定。
将滤纸片灭菌后分别在水提液中浸泡30 min,用移液枪吸取菌悬液滴入已灭菌并凝固的细菌培养基平板上,用无菌涂棒涂抹均匀,再将泡过水提液的圆滤纸片分别放入有不同细菌的培养皿中,每个培养基放3个纸片。37℃下培养24 h后测定抑菌圈直径,同步用无菌蒸馏水浸泡过的圆滤纸片作为对照。重复测定3次,结果取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3 种药用蕨类植物水提液的抑菌试验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肾蕨叶的水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本次试验最大值15.3 mm,贯众叶、凤尾蕨根对浓杆菌的抗菌性最弱,抑菌圈直径都只有9.8 mm,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差距为5.5 mm,这说明3种蕨类植物各部位的抗菌性存在明显差异。但总体来看,内江市郊区3种药用蕨类植物的水提取液对4种供试菌均表现出较强抑菌活性。说明3种蕨类植物体内均有抗菌物质存在,具有可能开发成为抗菌药物新兴资源。
从蕨类植物整体来看,肾蕨全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平均抑菌圈直径均为13.0 mm左右,说明肾蕨全草对三者的抗菌性最显著。从3种蕨类植物的各形态部位表现效果来看,凤尾蕨根的水提取液对4种供试菌的抑菌活性最弱,平均抑菌圈直径只有10.8 mm。肾蕨根的水提取液对4种供试菌的抑菌活性最强,平均抑菌圈直径为13.2 mm。肾蕨各部分水提取液对4种供试菌的抑菌活性差异显著,平均抑菌圈直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距为2.4 mm,其余2种蕨类均低于这个值。
从4种供试菌的抑菌敏感度来看,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3种蕨类植物水提取液的抑菌敏感度较强,平均抑菌圈直径为12.3 mm,其次为枯草芽孢杆菌,平均抑菌圈直径为12.1 mm,而浓杆菌对3种蕨类植物抑菌敏感度较弱,平均抑菌圈直径仅为10.4 mm。
3 讨论
本试验中4种供试菌均为细菌,未选用真菌作为供试菌,不能得出3种蕨类的水提取液对细菌和真菌的抑制效果孰高孰低,但蔡建秀等[4]对20种药用蕨类植物提取液抑菌试验研究表明,细菌的敏感度总体来说较真菌的高。此外,本试验只采用了水提取液法,未采用醇提取液法进行对比,有关资料表明[7],在大多数情况下,醇提取液法效果优于水提取液法,因此以后还可对本试验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4 致谢
本试验在内江师范学院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得到黎勇老师及该实验室成员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孔宪需.四川植物志:第6卷[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4.
[2]古丽斯玛依.艾拜都拉,苏力坦.阿巴白克力,阿斯热古丽.3种天山蕨类植物体外抑菌活性研究[J].地方病通报,2005,20(3):4-6.
[3]庄惠如,吴文珊,卢海声.福建福州25种蕨类植物抑菌活性筛选研究[J].亚热带植物通讯,2000,29(1):5-8.
[4]蔡建秀,吴文杰,葛清秀.20种药用蕨类植物提取液抑菌试验研究[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4,33(1):22-25.
[5]许柑叶,郑怡,陈晓清.8种蕨类植物多糖提取物抑菌效果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2):99-102.
[6]谭远友,向育民.铁线蕨根茎醇提取物对耐利福平结核杆菌的影响[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3,16(3):79-83.
药用蕨类植物 篇10
关键词:药用观赏蕨类植物,开发利用,浙江遂昌
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 具有很高的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 在植物系统中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 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门, 也是最原始的维管植物。虽然我国对药用观赏蕨类植物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是其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遂昌县拥有部分兼具药用和观赏价值的蕨类植物, 极具开发潜力。该文对遂昌县药用观赏蕨类植物的种类、生境、药用观赏部位及功能进行研究, 并对其开发利用价值及前景进行分析, 以为遂昌县的经济发展做贡献[1,2,3,4]。
遂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 是浙江省九大林业重点县之一, 总面积14.04万hm2, 境内地形以山地为主, 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1.6%。遂昌县地处亚热带中部,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暖夏热, 雨量充沛, 年均温16.8℃, 年均无霜期约250 d, 相对湿度约80%, 黄壤、红壤占主导地位。受地形和气候影响, 地带性常绿阔叶林在遂昌县植被种类中占优势, 植被的季相演替及垂直分布相当明显, 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适宜蕨类植物生长, 观赏药用蕨类植物资源丰富。
1 遂昌县药用观赏蕨类植物资源
调查数据显示, 遂昌县有30科43属59种药用观赏蕨类植物, 其株形、叶形、叶色、脉序等可作为观赏用植物的观赏特色, 用于园林绿化、盆栽、盆景山石配置、盆景造型等方面;药用植物主要于夏、秋季进行采集, 先洗净根状茎, 并将其须根和叶柄去除, 然后晒干入药。遂昌县主要药用观赏蕨类植物资源见表1。
注:A—园林绿化;B—盆栽观赏;C—盆景配置;D—切花配叶。
2 遂昌县蕨类植物的其他利用价值
遂昌县蕨类植物除了作药用、观赏外, 还有其他利用价值。如石松属蕨类孢子可用作铸造工业的优良分型剂、冶金工业模型制造的脱模剂、照明工业的闪光剂;福建莲座蕨、紫萁、蕨、水蕨、荚果蕨等可食用;蜈蚣草、鳞毛蕨属、乌毛蕨科的叶片含有大量亚硝酸化合物和有毒物质, 对害虫具有胃毒作用, 能抑制种群生长, 通过开发利用可作为植物源杀虫剂;里白喜生于强酸性土壤, 紫萁等属只能生长于沼泽地, 铁线蕨、凤尾蕨等对强钙性土壤有很强的适应性, 可根据其生长来指示所在地的土壤、地质、岩石种类、肥沃性、理化性及保水力的强弱[5]。
参考文献
[1]浙江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浙江植物志:第1卷[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25-356
[2]丁恒山.中国药用孢子植物[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2:6-369.
[3]朱圣潮, 徐哓清.浙西南野生观赏蕨类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3 (3) :162-165.
[4]《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8:721-728.
药用植物金银花的繁育技术 篇11
金银花具有生长快、寿命长、根系发达、耐干旱、耐瘠薄、抗寒能力强等特点,平原、山区均能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因此,金银花栽培分布范围较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主产于山东、河南、湖南等省,以山东产的品质为最佳。在山区瘠薄土地上发展金银花生产,不仅可以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起到控制水土流失的作用。
金银花可以不经过加工,直接烘晒成干品出口创汇,我国每年出口金银花创汇达数千万美元。
现将金银花的繁育技术归纳如下:
一、播种育苗 金银花浆果8~10月成熟,11月采摘。采摘后将种子放在清水中揉搓,漂去果皮、秕粒与杂质,捞出沉入水底的饱满种子,晾干储藏备用。种子储藏方法有以下两种:
1. 砂藏法。选择土质疏松、地势高燥的地方,挖深、宽各80厘米,长度视种量而定的沟。沟底先铺1层10厘米厚的湿砂,中间插1把秸秆通气,若种子多时,适当多插几把。然后将种子和砂按1∶3的比例混合堆放在沟内,砂的湿度以手握成团不出水,松手一触即散为宜。堆至距地面20厘米左右时再覆1层细砂,后覆少许土,最后用木板、草席封盖沟面。种子不多时,可将种子混砂后装入木箱或竹筐里再埋在沟内,木箱四周要钻一些小孔,以利通气。储藏期间要定时检查,以防种子霉烂。待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2. 干藏法。将晾好的种子用袋子装好放在低温、干燥的通风室内,第二年春天在播种前将种子放在30~50℃温水中浸泡24小时,捞出后混湿砂催芽,待有1/3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播种前整地施肥后要给畦浇水。采用条播开沟播种,行距以15厘米为宜,每亩用种量1~1.5千克,播后盖3厘米厚的土或覆1.5厘米厚的细砂或锯末,压实,10~15天即可出苗。苗期要加强田间管理,当小苗长至15厘米高时进行摘心,使其萌发侧枝。当年苗高可达40~60厘米,第二年春夏或雨季即可起苗栽植。
二、扦插育苗 在实际生产中多采用此法。金银花藤茎生长季节(春、夏、秋)均可进行扦插繁殖,以雨季最好。
1. 春季扦插。于冬季选1~2年生粗壮枝条剪下做插穗,要求穗长12~15厘米,有3对以上的腋芽,要剪成插穗后按每100~200枝捆成1捆,用湿砂窑藏(方法同种子储藏法)至第二年3月下旬整地扦插。整地后要做畦开沟,沟深15厘米左右,行距15~20厘米,然后将储藏的插穗取出排放于沟内埋土踩实、灌水,20天左右便可萌动出芽。出芽前要适当遮阴,出芽后应及时松土除草、追肥,根据旱情适当浇水。苗高15~20厘米时摘心,当年苗高可达60~80厘米。
2. 夏秋扦插。在第一茬花采摘后(6月份)或等二茬花(7~8月份)采摘后,选取生长健壮的枝条,截成长10~15厘米的插穗,去除下部枝叶,仅留上部1对叶。然后按每100支插穗捆成1捆,放入干净流水中浸泡12小时,如无流水时可放入清水中浸泡下半部,其间换水2~3次。浸泡后取出插到做好的苗床内,并要对插穗遮阴50%,15天左右便可萌动。扦插育苗时当年冬季要注意防寒,第二年春季和雨季即可定植。
三、压条育苗 压条育苗春、夏、秋三季均可进行。方法是在修剪时有意留下基部1年生枝条,在条下挖10厘米深的坑,然后将枝条弯曲压入坑中,埋土踩实,如枝条长可连续压埋,有枝条尖露出地面即可。待长出新根后再将其分段截离母体进行移栽。
(作者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农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农学园艺分院 邮编:611130)
药用植物朱砂根研究概况 篇12
1形态特征
朱砂根为灌木,高1~2m。根多分枝,茎不分枝,有匍匐根状茎。叶坚纸质,窄卵圆形、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8~15cm,宽2~3.5cm,急尖或渐尖,边缘皱波状或波状,两面有突起腺点,侧脉10~20多对。花序伞形或聚伞形,顶生,长2~4cm;萼片卵形或矩圆形,有黑腺点;花冠披针状卵形,急尖,有黑腺点,雄蕊短于花冠裂片,花药披针形,背面有黑腺点,雌蕊与花冠裂片几等长。子房卵珠形,无毛,具黑腺点;胚珠5枚,1轮。果球形,直径6~8mm,鲜红色,具黑腺点。花期5-6月,果期为10-12月,有时为2-4月[2]。
2化学成分
2.1朱砂根皂苷
朱砂根皂苷主要为三萜皂苷和百两金皂苷A、B。2004年刘岱琳等[6,7]从朱砂根中首次分离得到5个齐墩果烷型三萜化合物和3个环氧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
2.2香豆素类
《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朱砂根主要有效成分为岩白菜素,但朱砂根还含有岩白菜素衍生物:11-O-没食子酰基岩白菜素、11-O-丁香酰基岩白菜素、11-O-香草酰基岩白菜素、11-O-(3′,4′-二甲基没食子酰基岩白菜素)-岩白菜素、11-0-3,5-二甲氧基苯甲酰酰基岩白菜素、去甲岩白菜素[8,9,10]。
2.3黄酮类
朱砂根中还含有山奈酚、杨梅素和槲皮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其总黄酮含量达到0.46%[11,12,13,14]。
2.4其他成分
采用不同溶剂从朱砂根中分离得到氨基酸、糖类、挥发油、酚类、醌类、强心苷和有机酸等物质[15]。Akira M等[16]也从朱砂根中分离出1个新化合物,由乙酸、丙酸、丙氨酸、N-甲基丙氨酸、β-羟基亮氨酸等组成,该环状缩酚酸肽被命名为FR900359。
3药理作用
《中药大辞典》(第2版)记载,朱砂根的药理作用有:抗生育作用,60%的乙醇提取物有抗生育作用;止咳平喘作用,其有效成分是岩白菜素;驱虫和杀虫作用;抑菌作用,朱砂根醇对甲型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显著抑菌作用;其他作用,从朱砂根中获得的新颖环状缩酚酸肽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压。
《中华本草》中记载的朱砂根,来源于朱砂根或红凉伞的根及全草。味苦、辛、性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主治咽喉肿痛、痢疾、乳腺炎等[17]。《中国药典》(2010版)收载的朱砂根为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朱砂根Ardisia crenata Sims的根。秋冬二季采挖,洗净,晒干。微苦、辛、平,归肺、肝经。具有解毒消肿、活血止痛和祛风除湿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痛、风湿痹痛和跌打损伤。《万县中草药》中记载,朱砂根来源于朱砂根和红凉伞,广泛分布于万县地区。其性微寒,味苦、涩、辛。清热解毒、行气散血,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喉蛾)、风湿筋骨痛、跌打损伤、劳伤咳嗽、吐血、无名肿毒、丹毒、淋巴结炎、蛇伤等[2]。
3.1止咳平喘作用
朱砂根中主要止咳作用的有效成分是岩白菜素,据报道其药理作用机制是选择性抑制咳嗽中枢神经,而且其不良反应相对小,不易产生耐药性[18]。
3.2抗炎抑菌、抗病毒作用
朱砂根的根、茎、叶及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白喉、杆菌、绿脓、痢疾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临床有报导用朱砂根治疗肺结核咳血[2]。田振华、王刚等[19,20]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朱砂根具有抗炎抑菌作用。目前还发现岩白菜素和异岩白菜素有良好的抗HIV病毒作用[21]。
3.3抗生育作用
关雄泰等[22]报道朱砂根60%乙醇提取物有较好的抗生育作用;王怀真等[23]研究结果表明大剂量朱砂根总皂苷可使子宫强直性收缩,因此朱砂根三萜皂苷有较好的抗早孕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兴奋H1受体以及影响前列腺素合成酶系统相关。
3.4抗氧化作用
朱砂根中含黄酮类化合物,其多数具有抗氧化作用,李园园等[24]研究证实朱砂根具有体外清除自由基作用,而且首次得出朱砂根抗氧抗氧化作用的有效部位是乙酸乙酯提取物。
3.5抗肿瘤作用
据研究朱砂根中抗肿瘤的活性成分主要为朱砂根皂苷,分别为五环三萜皂苷类化合物、朱砂根皂苷A、B和朱砂根新苷A、B[25,26,27]。朱砂根皂苷对肝癌、结肠癌、鼻咽癌、白血病和宫颈癌等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28]。
3.6其他药理作用
朱砂根中分离的三萜皂苷具有抑制cAMP磷酸二酯酶活性的作用[29]。岩白菜素具有护肝作用、抗溃疡、增强免疫的作用[30,31,32]。槲皮素具有降血压以及改善脂氧素抑制移植心脏收缩力的作用[33,34],研究还发现槲皮素具有保护细胞株DNA损伤的作用,而朱砂根中具有抗感染和抗炎作用的成分是杨梅素和山奈酚[35,36]。
4园林观赏作用
朱砂根四季常青,株形优美,春夏淡红花朵飘香,秋末红果成串,绿叶红果,艳丽夺目,可一直保持到来年春天,甚至更长,适于盆栽观果[37]。也可在荫蔽林下、露地、山石园中点缀种植或成带种植,可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提高生态效益,是一种新型园林绿化树种[38]。
5药用资源分布
朱砂根是中国东南部、西部山林中常见的野生植物,一般生于海拔90~2000m的林荫下或灌丛中。园圃中间有栽培,主要供观赏,而药用方面基本全部来源于野生朱砂根。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发现,其野生资源目前较丰富,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各省市(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和广西等),为深入开发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6结论及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朱砂根的野生资源较丰富,其主要化学成分是朱砂根皂苷、香豆素、槲皮素等,主要药理活性为止咳祛痰、抗炎抑菌,抗HIV病毒、抗生育、肿瘤和肝脏保护等作用。目前文献研究表明,对朱砂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栽培、种苗繁育和生物学方面,对朱砂根的化学成分研究报道文献较多,但是其药理作用报道文献较少而且较早,其作用机理尚不完全明确,尤其是对其抗肿瘤机制以及抑菌作用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朱砂根中含有三萜皂苷、香豆素类等多种化合物。其有效成分具有止咳平喘、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方面作用。朱砂根还具有园林观赏价值。调查中药资源及查阅国内外研究文献,对朱砂根药用资源分布、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行分析,发现朱砂根野生资源十分丰富,其综合利用的潜力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