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意识

2024-10-05

空间意识(精选12篇)

空间意识 篇1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 知识经济、数字化社会、信息社会、网络时代, 这些前所未闻的新鲜名词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 我们所面对的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也是一所学校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学校师生素质的提高, 创新精神的培养, 关键在校领导。首先取决于校领导的创新意识。

我认为新型校领导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必须树立公关意识

公关意识是公共关系的简称。它是人们在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公共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观念, 是人们开展公关活动的思想基础。公关的最终目的是“争取支持” (也是公关的基本职能) 。公关意识的正确与否, 事关学校公关实践, 乃至学校顺利发展的成败。那么, 作为一名出色的校领导, 应当具备哪些正确的公关意识呢?

1. 要注重自我宣传

注重自我宣传是校领导公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宣传是扩大社会影响, 建立学校声誉, 树立学校形象的主要手段。学校自我宣传的途径主要有:首先, 通过精心设计学校外观形象来进行自我宣传。比方说学校的建筑风格、校园格局、环境布置等物质性的空间形象, 以及学校的校服、校徽、校训和校风这些精神性的外观形象, 所有这些外观形象都会对社会产生直观直觉的影响, 对于树立学校形象具有积极的、有效的作用。其次, 通过有计划的学校组织的特定的专项活动来进行自我宣传。比方说, 教师节、艺术节、科技节、毕业典礼、校庆活动等, 这些活动组织得好就会产生轰动效应, 大大提高学校的声誉, 从而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2. 要注重主动沟通

学校沟通是以信息传递为主要内容的, 通过学校与成员间的、学校与学校间的、学校与社会间的、学校与上级领导间交往的基本形式来加以实施。它的基本要求是积极、主动、有效。这表明社会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对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校领导的主动沟通意识, 是保全学校与各方交流思想、融洽感情、增进友谊、建立良好关系网络的基本保证。因此, 对校领导来说, 具备公关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必须精通领导艺术

所谓领导艺术, 是指在长期领导实践中, 总结出来的领导技巧、策略和特殊方法的总称, 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与技能的结晶。领导艺术不同于领导技术和领导方法, 它是两者的升华。领导艺术包括决策艺术、用人艺术、理财艺术、协调艺术、管理全局艺术、思想教育艺术等等。对校领导来说, 最重要的是必须精通用人艺术和处事艺术。

1. 用人艺术

伟人邓小平曾指出:“一个人才可以顶很大的事, 没有人才什么事情也搞不好。”这说明, 如何用人是领导首先要关注的问题, 校领导要掌握用人艺术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克服任人唯顺、任人唯亲的错误观念。其次要确立选用人才的基本准则, 要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用;另外, 要注意使用人才的方式方法, 要做到用人所长, 避其所短。

2. 处事艺术

处理各类事情是领导者的本质工作。领导者应该努力提高处事艺术, 使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究领导艺术, 在于职岗明确。领导者要做领导的事情, 做重要的事情。要注意主次秩序, 讲究方法简便。在领导艺术的实施方面, 必须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成为具有领导艺术的行家。

三、必须是能创造特色学校的工程师

特色学校是一种在寻求服从于一般学校共性的基础上竭力创造出富有个性特征的办学风貌的学校。特色学校一定具有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带有创造性。表现在独特的办学思想、独特的办学内容和独特的办学策略。

创新型校领导必须要有超前意识, 有预见性, 从本校实际出发、顺应时代发展, 形成一种“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独特风格, 同时还要注意整体效应, 达到“以点带面”、“以局部带整体”、“以核心带全局”。最终使学校在整体的全方位的各种角度都能反映出这种独特性, 成为一种综合效应。

创建特色学校, 校领导是关键。校领导必须具备以下个性结构:独特的办学思想;独特的管理风格;独特的人格魅力。校领导必须以拥有特长教师为办学前提, 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 学校的特色, 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往往是靠特色教师的努力而形成的。

为了拥有特长教师, 校领导必须注意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 要积极提供机会激发教师的特长。人各有长, 用人必用其所长, 对教师也是如此。教师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长、爱好以及工作习惯、教学风格。校长要充分了解教师的这些特点, 提供机会让其展露、发挥。

第二, 要努力创造条件培养老师的特长。教师的特长爱好是可以通过途径加以培养的。对青年教师, 他努力帮助他们分析工作中的长处和短处, 并积极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为形成个人风格作准备;对中年教师他设法帮助他们找出各自的独特风格, 并不断加以总结;对老教师则在总结的基础上积极加以传播扩大影响, 充分体现后勤功能, 全面促进素质教育。

四、必须保持一定的空间意识

学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 校领导必须保持一定的空间意识。

1. 在决策上要保留一定的空间。

校领导对于涉及学校长远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 要谨慎行事。一时难以做出决定的要暂且缓一缓, 等把握了一定的走势后再做决策, 这时的决策会更成熟和理性。同时, 教职工对学校发展都有一个逐步认识、认可的过程, 校领导在决策时, 不可能一下子找到最优方案, 最好的方法是以变化应对变化, 要为自己预留一个思考和决策的空间, 多设计几套决策预案, 以便视客观情况的发展随时调整方案。

2. 在权力上要保留一定的空间。

校领导要依靠一定的权力来履行职责,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因为权力过于集中, 不仅容易滋生腐败, 而且还容易压制下属的聪明才智。随着时代的要求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进一步加强, 学校班子成员和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 他们可以承担起越来越重要的任务, 校领导没有必要每件事都亲力亲为。校领导的工作成效不在于自己做了些什么, 而在于引领和鼓励教职工去做什么, 做成什么。校领导特别要从对权力的迷恋中走出来, 学会适当授权, 给中层干部及教职工提供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舞台, 这也是促进他们迅速成才, 促进办学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

3. 在管理上要保留一定的空间。

在管理过程中, 校领导必须按照一定的管理思路, 制定一定的管理制度, 以实现管理目标。但如果把这些制度单纯作为学校管理的法宝, 用制度强调权力与服从, 对教职工管得过细、过严、过死, 那么教职工反而很难放开手脚、大胆做事、创新工作, 也很难形成个性特点和个体特色。因此, 校领导在管理过程中要实施“宏观控制、开放空间、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 让教职工跳出“统一化、标准化、同步化”的圈子, 进入“规范化、个性化、效益化”的境地。同时, 校领导要懂得运用方圆兼顾的艺术, 在管理中可预先设定一个“开放空间”, 在没有达到“空间”的时候, 要多留给教职工一定的自由空间, 而在达到或将要超过“空间”时, 要断然采取控制措施。这样既不失之于软, 有一定的灵活性;又不失之于硬, 有较强的原则性。长此以往, 必能达到刚柔相济、宽严适度的管理境界。

空间意识 篇2

为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加强学生公民教育,提升德育工作针对性、主动性和长效性,江干区教育局于2011学年组织开展了‚文明礼仪伴我行‛(公共空间意识)主题教育。杭师大东城中学德育部门积极响应上级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的号召,对这项主题教育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系列活动,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动员

我校校长似乎有先见之名,在本学期初的开学典礼上,他就确定主题为‚文明从语言开始‛,并要求德育部门本学期将‚文明礼仪‛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潘国伟校长在开学典礼的讲话中说,在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可以让一声‚你好‛给别人带去一天的好心情,让一句‚谢谢‛拉近同学间的距离,让一声‚对不起‛化解不必要的冲突,让一个‚不要紧‛温暖同学的心。他告诉同学们,作为东城中学的校长,他希望东城的每一位学子都能成为九堡有教养、有文化的新市民的代表。不仅如此,潘校长还对东城教师的语言也提出了几点要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增加情感投入;爱心诚心,亦师亦友;尊重人格,就事论事;语言文雅,体现文人气质;课堂有激情等等。潘校长还告诉大家,随着江干区越来越迅速的发展,九堡地区的物质环境已经有了显著改善,但是九堡的发展还应该更富有文化和文明气息。作为九堡人民的一份子,东城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都应该为‘魅力九堡、幸福东城’的建设作出贡献。

在潘校长的指示下,校德育处拟定了一份‚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方案,并在当天的班主任、年级组长例会上,对方案进行了详细解读。

二、具体活动

1、进行一次国旗下讲话

2月13日,校教导处副主任陈向华老师进行了一次‚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的国旗下讲话。她把自己在上周值周过程中所看到的一些文明小故事讲给所有的师生听,通过这些小故事,让大家明白,文明的榜样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文明就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文明是上学或者离家的时候跟父母说声再见,回家的时候跟父母打声招呼,‚妈,我回来了‛;在校园里,文明就是一句文明礼貌的话语;文明就是一个弯腰捡纸的动作;文明就是一个关紧水龙头的手势。

2、听取一次文明礼仪的专家讲座

在2月21日,我校邀请了区教育局原党委副书记、关工委讲师团成员王琴老师,来我校给全体学生做了一次主题为‚不可忽略的礼仪细节‛的讲座。讲座从仪态礼仪形象、交往的礼仪形象、公共场所的礼仪形象等几个方面展开。讲座内容生动形象,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王老师还以身示范,并和下面的学生充分互动,所以大家听的兴致特别高。

3、开展班级‚十项竞赛‛评比

班级‚十项竞赛‛评比项目有班容班貌、仪容仪表、阳光晨读等十个项目,由校德育处负责组织老师进行评比。以评比为契机,切切实实地从‚文明‛出发,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打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让东城的所有师生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4、开展‚文明美德伴我成长‛征文比赛

此项活动与语文组联合组织,方案由校团委制定并发出,具体操作则由语文组承担。在活动截止日期前,共收到来自全校各班同学的征文50多篇,语文组评出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5篇,并由校团委在晨会时进行集中表彰。

5、开展‚文明礼仪知识大家学‛活动

区教育局在本学期组织了一次文明礼仪‚知识对对碰‛活动,我校团委以此为契机,将文明礼仪知识印成书面稿,发给全校同学,让他们进行为期一周时间的学习。一周后,利用班会课的时间进行检测(试卷的形式),若分数不到80分的同学,则需再进行学习,然后由学生自己向校团委申请补考,直到分数超过80分为止。校团委还根据得分情况,选出部分优秀的学生,进行‚特殊辅导‛,备战区里的‚知识对对碰‛。‚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区里的比赛中,我校派出的5名同学有2名获得了二等奖。

6、拔草护绿,共创文明校园 6月4日中午,学校团委组织了部分入团积极分子在学校里开展了‚拔草护绿,共创文明校园‛的活动,对学校绿化带中的杂草进行了集中清理。通过这次拔草活动,同学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践行着文明礼仪。

7、开展‚争做文明学生共建绿色校园‛的大讨论活动

虽是初夏,但东城中学的校园里却隐隐约约能闻到果实的清香。学校2010年搬迁至新校区时种下的枇杷树、樱桃树、桃树已经开始结果:金灿灿的枇杷果,开始泛红的樱桃、略带青色的桃子,还有那正在孕育中的石榴,看了让人满心欢喜。午餐后,老师和同学们都喜欢沿着果树林一边散步,一边谈天说地。不过,果子渐渐成熟,却也引来一个话题:‚果子好吃树难栽、毁树容易树人难‛,果树上的果实该如何保护?为使全体同学树立倡导文明、保护果树的意识。东城中学团委发起了‚争做文明学生共建绿色校园‛的大讨论活动。在讨论中同学们普遍认为,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保护果树,统一文明采摘,大家应该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努力改掉自己不文明的习惯,使自己成为一名校园文明环境的保护者、维护者。

8、开展‚舒心教室‛评比活动

我校‚舒心教室‛评比每学期举行一次,从2006年开始,一直都没间断过,这也已经成为了我校的一项德育品牌活动。这项活动的目的是动员学生以班级主人翁姿态开展洁化、绿化、美化教室活动,营造舒心的学习环境,建设班级文化,创建舒心校园,深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文明学校创建,落实‚做好小事,养成习惯,成就品格‛的德育目标,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评比的标准有‚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书香浓郁,感觉舒心‛五个方面。

三、活动成效

总之,通过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公共空间意识)这项主题活动,我校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大声喧哗、嬉戏打闹的现象在我校极少数学生身上还偶尔会有发生,但是我校会把文明礼仪这项工作长期不懈地抓下去,继续创设各种载体,教育和引导全校学生进一步增强讲究文明礼仪的思想意识,并不断把文明礼仪意识内化为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的良好风尚。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学校每位同学都能成为文明学子!

杭师大东城中学

借助几何教学,培养空间意识 篇3

空间观念是一种数学思考,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几何素材体验出发,在学生的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在现实问题的感知与操作过程中体会,帮助学生从众多的实际物体寻求异同点,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初步感知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教学《图形的旋转》时,要求课前学生找一些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实例,让学生在互相的举例和交流中,将脑中已有的立体图形的形象与课本上学习的立体图形结合起来,明白旋转三要素和学会实物的旋转,通过学生自身生活经验的感知和教学活动的操作,从而对旋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引导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思维经常是从动作开始的,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空间表象、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借助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共同参与几何材料的操作,通过不断地尝试比、量、摆、剪、折、拼、画等活动来增加、积累自己的经验,建立和巩固空间观念。

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先让两位学生上台展示拉三角形和四边形,初步感知三角形不会变形;然后请两组四位学生分别用红、黄、蓝两组长度一样磁条摆三角形和用红、黄、蓝、绿两组长度一样的磁条摆四边形,发现摆出的四边形的形状不一样,而三角形摆出的结果只有一种。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操作活动,学生对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空间形象产生深刻的印象,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又如,教学《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在围一围、滚一滚、绕一绕、算一算的过程中,丰富了课堂教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亲历测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探索,学生才能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感悟,在操作中学习,在操作中验证,在操作中理解,更好地完成任务新知识的建构。这种基于图形的想象和图形之间的转换,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与操作,从具体的事物到事物的表象乃至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借助媒体演示,验证空间想象能力

想象是学生数理逻辑与经验生成的源泉,而空间观念不仅仅是一种印象,一种思考,一种逻辑,更是一种内在的把握。这就要借助班班通等媒体手段,设计一些动画,可以让静态的图形动起来,将图形的变化过程演示出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验证学生的空间想象是否合理、正确。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剪——平移——拼等动手操作,转化成长方形,并用课件演示其中较为典型的三种转化方法。从而验证学生的猜想是正确的。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训练了学生比较、分析、推理的思维,使学生能深切领会到“计算公式”的由来。

又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材从铺草皮情境引入,教师直接给出可以把圆剪成若干(偶数)个近似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拼一拼,猜想圆的面积计算方法。通过课件演示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不断形成和堆积的过程,逐渐逼近的极限思想的感悟过程,让学生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想象的过程”,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理论结合实践,发展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中,要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发挥想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几何形体的感知,促进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

教学《圆柱体表面积》后,设计了一系列的变式题:1.一个无盖的圆柱形玻璃鱼缸;2.粉刷圆柱体蓄水池;3.计算圆柱体食品盒上商标纸的面积;4.压路机压出的面;5.铁皮通风管、烟囱的用料。通过不断变式,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体表面积计算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从而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

又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设计拓展练习:把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高8厘米的大长方体切成两个小长方体,这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最大是多少平方厘米?让学生尝试用马铃薯、地瓜、苹果或橡皮等物体,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切割;课堂上运用媒体演示切割后的两个小长方体,帮助学生理解、计算。通过这样切割、演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事物表象与学生想象的相互融合,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总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无论是观察操作,还是运用多媒体,都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意识,促进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

培养问题意识拓展数学空间 篇4

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 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有“生命”的材料是指数学内容应是现实的、有价值的, 它具有新颖性、探究性等特征。《新课标》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学有用的数学, 学生有了学习欲望, 才能投入地学习。

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走出教室, 联系生活实际, 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例如, 在上《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节课时, 笔者围绕“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小主题, 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 结合钱、时间、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 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 如要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 用相同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提高用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有“生命”的课堂, 增强学生的数学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质疑, 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答问的积极性,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 也最能暴露出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地方, 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地辅导, 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那么, 在教学中应怎样“教其有疑”,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1. 营造质疑的氛围, 让学生“敢问”。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 自由、宽松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要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 从情感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教师与学生之间达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是问题意识产生的良好条件。在讲“3.1多姿多彩的图形”时,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形状特征, 笔者特意设计了一个魔术袋, 里面装了一些大小、形状各异的立方体, 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摸, 当时学生情绪很高。当学生摸出一个后, 笔者问:“你摸出的是什么?它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学生依次摸出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锥体, 等等, 但因为众多几何体的出场顺序和问题相同, 结果学生后来的兴趣剧减。为了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兴趣, 笔者将游戏分为三步走:第一步, 让学生任意摸出一个几何体, 看着它, 利用视觉进行观察, 描述它的特征后, 再说出它的名称;第二步, 让学生任意摸出一个几何体, 先别拿出来, 利用手的触觉进行感知, 并描述它的特征, 让大家猜一猜是什么几何体, 然后拿出来进行验证;第三步, 让学生根据老师描述的特征去摸出相应的几何体, 让大家判断正误……这样层层递进, 不断增加问题的难度,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触觉及抽象思维, 使他们的兴趣逐渐达到高潮。

在教学中, 笔者常常对学生说:“只要你想到了, 就说出来, 我们一起探讨, 不要怕出错, 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 没有人会笑话你的。”以此鼓励学生多回答。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与回答应有正确的态度, 要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最终实现敢说、敢问。

2. 创设质疑的情境, 让学生“愿问”。

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 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 而且还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因此,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 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提高其质疑兴趣, 达到以趣生疑,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状态。上课时,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如提出问题:“同学中有谁看到过银行存折吗?存折上有些什么内容?”这个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问题, 同学们很感兴趣, 并都抢着回答。教师在此基础上投影出示一张存折, 当学生阅读了存折上的主要内容后, 再提问:“从存折上可以看到, 把钱存入银行, 经过一段时间后, 银行按规定要付给储蓄者一定的酬金。那么我们想一想, 去银行存款会碰到哪些储蓄专用名词?”这又是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语言说出各种名词, 笔者把他们的回答稍作修改, 投影出示本金、利息、期数、利率、月利率 (月息) 、年利率、本利和利率的定义。再提问:“把钱存入银行后, 如何计算利息与本利和?”对于这个问题, 学生的回答可能正确, 也可能不正确, 为此,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然后给出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数”“本利和=本金+利息”。

3. 给予质疑时间, 让学生“能问”。

一些专家认为,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 教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 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自己的思路亦步亦趋地往前赶。教师问个不休, 学生忙于应付, 根本没有质疑的机会。笔者认为, 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 安排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细细地读书, 静静地思考, 去发现问题;要安排充分的时间, 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 把质疑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具体来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让学生在预习时养成质疑习惯, 要求他们在预习时, 将准备学的新知识认真读、仔细想, 在书本上对重点知识进行圈圈、点点、画画, 把不明白的地方记录在专门设置的“质疑本”上, 以便课前向教师提出疑问。

(2) 课上, 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 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从而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

(3) 学完本节的教学内容后, 留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回想自己刚才学过的内容或提出一些异议, 培养他们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能力。

三、挖掘有“生命”的数学,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 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例如, 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 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到甲码头逆流行驶, 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速度是3千米/时, 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

[解法一]设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时, 根据往返路相等可列方程:

[解法二]设甲乙两码头之间的距离为x千米, 由船在静水中速度不变可列方程:

到这里似乎就该结束了, 但学生还没有深刻理解, 为此, 教师应继续提问: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要引导学生思考, 明白一种是设直接未知数, 一种是设间接未知数;更要让他们知道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两个等量关系, 设出一个未知数来表示另一个未知数时要用到一个相等关系, 所以列方程时就必须用另一个相等关系, 循环引用, 列出像x+3-3=x-3+3这样的恒等方程来, 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目的性。

空间意识 篇5

http://来源:一树山国际日期:2011-5-2

5乡村的绿化投入不应理解成只能投入在公共场所,与此同时。补贴到每家每户、每个小区的屋顶绿化,同样能达到目的且效果更好。甚至可以学习日本,一边强制新建筑物进行屋顶绿化,一边对其进行补贴。周贵恒说,解除政策制定者对屋顶绿化认识上的误区,加快推广屋顶绿化的重要举措。

乡村屋顶绿化或可有效解决乡村扩增所引发的绿化土地面积缺乏的问题。因为,寸土寸金的今天。乡村所有建筑的屋顶面积若加上墙面面积,其占地面积的几倍,只需把其中的1/5用来做绿化,几乎就可增加近一倍的乡村绿化面积。

都会有一次心理转变过程。贵州财经学院求学的小李说,每次回来在空中看海口。一飞临海南岛上空,就不由对海南广袤的绿色颇感自豪。然而,当飞机掠过海口上空时,心情就会有些沮丧,这个乡村向着天空的面容是扎眼的白、昏暗的灰,杂乱无章。文科生小李感性地说。

如今乡村化让人口高度集中,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许先升教授认为。现代建筑迅速增加,绿地和水面不时被蚕食,导致乡村生态环境恶化,呈现“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诸多环境问题。

恢复绿地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许先升说。利用建筑物屋顶开辟园林绿地发展前景上佳。空间之惑

一个人究竟需要多少绿地才干有健康的生活?

一个人每天要吸收的氧气量为0.75公斤,许先升说。呼出的二氧化碳量为0.9公斤。由此推算,每人至少要拥有10-15平方米森林或25-30平方米草坪,才干获得足够新鲜的空气;此外还得加上乡村中工业、交通业所耗氧气量,其所需绿地更大于人类。

要使乡村获得最佳环境,国际生态和环境组织调查发现。人均占有绿地面积需达60平方米以上,华沙、堪培拉、巴黎等乡村人均绿化面积甚至高达70平方米。反观国内乡村,此项面积少得可怜。海南目前的乡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约为10平方米,而到十二五”末的目标也仅为12平方米以上。

浙江某企业以17.3亿元拍下海口海甸二东路南侧海甸溪北岸地块,与之对照鲜明的海南不时攀升的土地价格。去年7月。折合楼面价5685元/平方米;此前的2009年12月,三亚拍卖一块既不靠海也不在市中心的土地,楼面价达8460元/平方米。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城市的土地,再形象不过。现在要在海口找到成片的空地用于绿化,很难。省林业局营林处处长沈有孝说。乡村人赖以生存的环境却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这从更敏感的一些指标性动植物的存活状态可以看出。山东济南在1958-1991年的30多年时间里,市区共消失33种鸟类。记者未找

到海南的同类数据,但海南乡村中原本大量存在湿地面积不时缩小,已成不争事实。记者对比历年的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发现,2005年全省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910亿立方米,2009年此项数据已攀至1353亿立方米。

乡村所有建筑的屋顶面积若加上墙面面积,许先升认为。其占地面积的几倍,只需把其中的1/5用来做绿化,几乎就可增加近一倍的乡村绿化面积。乡村屋顶绿化的潜力很大,可有效解决乡村扩增所引发的绿化土地面积缺乏的问题。

利息之惑

1970年代我国首个大型屋顶绿化工程在广州东方宾馆屋顶建成。1980年代,中国内地的屋顶绿化工作很早就开始了1960年代四川即着手研究。个别大城市出现了一批较著名的屋顶绿化工程,如北京长城饭店、北京林业大学主楼、上海金桥大厦等。目前,国多数城市的屋顶绿化工作已逐步展开。

要想让屋顶绿化在全国普及并非易事。上海,然而。虽然市政府已连续数年大力推广,仍收效甚微。2010年全市屋顶绿化面积也仅占可绿化屋顶的0.19%与发达国家乡村的15%-30%屋顶绿化率相去甚远。

正如大多数人的预料,更不要说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海南乡村了省风景园林协会理事长谢盛强认为。屋顶绿化首先必需面对利息高昂的问题。

其实这里有一点误区,许先升说。屋顶绿化并非如大家所想的那样都属奢侈范畴。

轻型的利息要比重型低一大半。说,屋顶绿化有重型与轻型之别。建筑屋顶的利息构成中,轻型屋顶绿化的利息只占非常小的比例。2008年他曾做过测算,其成本仅为每平米150元,现在也才约200元,也就比一般乡村绿化略高一点。

其实一般人并未考虑到由于有绿化层覆盖保护,许先升阐述说。屋顶寿命成倍增加,减少了维修支出。德国有研究资料标明,覆盖“绿被”屋顶平均寿命是40年-50年,而裸露屋面的寿命仅25年。

给出了另一种成本算法:人多地少是各大城市都必须面对的最大障碍,海南瑞丰花木园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贵恒则从企业的角度动身。例如上海的黄浦、卢湾、静安等几个商业中心区拆房建绿成本超过1.2万元/平方米,而重型屋顶绿化所需成本一般在300元-1000元/平方米,不到拆房建绿成本的10%

海口也同样如此。周贵恒说,屋顶绿化完全可以用较低利息提高乡村中心区的绿化覆盖率。如果政府掏出一笔钱来资助企业与市民的各类屋顶绿化项目,很值得的屋顶绿化的利息问题会随社会发展迎刃而解。因为现在屋顶绿化利息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工程实施量太少,海南道森园林公司景观设计师邓永锋认为。随着各方对屋顶绿化的需求量不时增加,利息肯定能逐步下降。随着都市里各项土地费用的上升,地面绿化的利息将越来越高,激进绿化和屋顶绿化的价格差将越来越小。

意识之惑

屋顶绿化最大的难题,目前。既不是利息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更不是空间问题,而是各方的意识不到位。许先升说。

有的认为屋顶绿化将大大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屋顶绿化从一开始就随同着激烈的争论。势在必行;有的则认为得不偿失,认为其生态效益欠佳、造价高昂、技术欠缺等。因此,要推广屋顶绿化,首当其冲是统一全社会对屋顶绿化的认识。

由于屋顶条件所限,有人质疑说。屋顶绿化多以低矮灌木、地被植物、藤本植物为主,生态效益远低于乔、灌、草相结合的地面绿化,以草坪为主的轻型屋顶绿化的生态效益仅为乔、灌、草相结合绿地的20%-25%

许先升列出了屋顶绿化的十大生态益处:减轻乡村环境污染、维护乡村生物多样性、缓解热岛效应、减弱光线反射、夏隔热冬保温、延长建筑物寿命、节约能源、隔音降噪和蓄水。例如,对此。夏季屋顶植物可反射27%阳光,吸收60%阳光,仅13%阳光通过栽培基质传递,因此绿化后的屋顶外表温度明显低于普通屋顶外表温度。

担心会导致屋顶漏水。这是有根据的1986年,很多市民不支持屋顶绿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湖南省南县为发展农村经济,推行了一套庭院屋顶立体种植方案,但因未能解决屋顶防渗问题,整个计划最终自愿搁浅。

过去农民采用的铺油毡、刷防水涂料这样的柔性防渗方式,中华环保基金会屋顶绿化工程组委会执行主席谭天鹰说。乡村屋顶则采用打混凝土等刚性防渗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未充分考虑到屋顶植物根系强有力的穿透作用,又缺乏有效排水设备,积水造成渗漏。这也是很多市民自发在屋顶种菜或其他形式绿化时常常遇到

现代化屋顶绿化施工方法已胜利解决防渗难题,德国世界屋顶绿化大会主席曼弗雷德日前在海口演讲时说。研究出了多种可有效防止植物根系穿刺的阻根防水层”和可以及时排水、适当蓄水、有效净化水的蓄排水板。还有人担心屋顶能否承载绿化之重。对此许先升坦承目前技术有一定局限,并非所有屋顶都适合屋顶绿化。轻型屋顶绿化土壤厚度为15厘米-20厘米,屋顶承载力只要达到150公斤-200公斤/平方米即可满足,大部分房子的屋顶可以达到若是建造重型屋顶绿化,土壤厚度须达50厘米-80厘米,屋顶承载力至少要达到500公斤-600公斤/平方米才干满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很多老房子,无法达到这样的承重要求。说。

论卡夫卡作品的空间意识 篇6

关键词:卡夫卡;空间意识;死亡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03-02

一、文学空间与卡夫卡

文学是一场没有参与但是却目击了所有的一切,在不受时间、不受空间的制约下经历着一场场时间与空间的浩劫。在卡夫卡文学空间中时间几乎没有改变,可是我们却感受到了人生浩劫。

当一个作家开始写作就开始了一场属于那个文学空间的战役。在战役中作家并不是走进一个更可靠、更美好的世界,而是他是那场战役中的任何人。所以在卡夫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人物身上的意识,在那里可以看到卡夫卡及其作品的不停歇。作品中常常看见不同的“K”重复做着相同的事,在不同的空间里拥有相同的顾虑。卡夫卡作品大多数都没有结果,这样的没结果就是结果,因为不是在卡夫卡的文学空间里去寻找答案,而是和文中的人物一起去追逐。因为一个故事开始的时候,这个故事就在另一个故事中找到了答案。《变形记》中的甲壳虫何尝不是《地洞》中的地鼠?何尝不是《城堡》中的“k”这些故事中有些地方连贯紧凑,而有的地方却断节不明朗。这使我们读完卡夫卡作品时会有一种窒息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在很久之后依然存在,因为不知道故事的主人翁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就像在空间里流浪的人。

二、卡夫卡作品的两种空间

卡夫卡作品中的人物,似乎都是随着自己的心去行走,又在冷寂绝望中透出一丝微光。于是在卡夫卡式的折磨下体无完肤,想要逃离他设定的空间又隐约看见远处的希望。因为在卡夫卡作品中有两种不同的空间:死亡的空间和死亡的变换。

(一)死亡的空间。

对生的肯定和对死的肯定体现为只构成一种肯定,死亡是生命的这一侧。①(p126)卡夫卡死亡的空间是通过人物自言自语,通过劳作与时间构造出来的,永无止境,永不停歇。仿佛看见了希望但结局早就注定。不管如何努力,还是会无法抗拒的被推进看不见的重复里。

《城堡》中的“k”一直都想要融入村子,这件看似容易的事情,却始终无法做到。而每当他想放弃时身边总是涌出新的希望。那样的情形让人紧张不安,彻底绝望。于是看见希望却去反抗希望,内心世界经历千万挣扎,因此每次都是失败者。 我们总会猜想“k”可以成功,却忘了卡夫卡在一开始就没有想让“k”过上好日子,因为一开始“K”不知道自己是谁。而约瑟夫·K又何尝不是如此,不知所云的判决,给他定论了死亡。他冰冷和空虚的内心、对家庭的冷漠是他早已死亡的依据。《城堡》和《诉讼》的故事结构相似,只不过《城堡》是对一个圈子的不可进入,《诉讼》是对一个圈子的无法摆脱。在卡夫卡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东西没有被触动却一直在推着情节发展,这就是生和死的交叉。在“k”每一次的抉择中我们都被他欺骗了,没有了一开始对于小村子的好奇而是逐渐演变为对小村庄的敬畏,永远直面没有结果的结局。其实一开始就应该说“欢迎进入卡夫卡的死亡世界”,这种死亡就是西西弗斯的救赎。

(二)死亡的变换。

我们越来越远离外部,慢慢地趋于一种想象,而这是卡夫卡最满意的一种死亡方式。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都在寻找自我的意识,可无意识的空间本来就没有任何可以去寻找自我意识(换种方式说就是自我价值)的出路。每一件事情都不可掌握,看不见的死亡,蔓延吞噬着未知的一切。

《变形记》中的10个人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世界中最强大和最肮脏的一幕幕。格里高尔的变换是可见的,他的改变到死亡是必然性的,故事由他而起由他而落,他的生与死是有预设的。而格里高尔的妹妹的变换也是一场变形之旅,妹妹是这个家里唯一可以和格里高尔相互交流的对象,她是无所畏惧的行走着,没有担心便不会害怕,在那个真实的世界中妹妹一开始并不属于那里,可是阴暗的现实需要灵魂的解脱才可以得到升华,妹妹的变形就是从生到死的转变,这样的转变是看不见的,甚至到最后明明意识早就死亡,却暗暗高兴自己逃离了那样的世界,其实死亡何尝不是一种救赎。卡夫卡只是变换了一家人的死亡方式,这样的死亡是看不見血的,但是却比直接的死亡更加简单而粗暴。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死在了哪里。卡夫卡说:“人死亡以后,会有一种独特的善意寂静——透过与亡者的关系——极短暂地浮掠人间,会有一种人世激动的告结,不再意识到一个死去的人紧紧尾随,过失似乎也遭隔离,对在世者而言,这既是一个得以喘息的机会,也同时打开死亡房间的一扇窗,直到误认为缓解却再次翻覆的磨难和哀悼。”②(p122)

三、卡夫卡文学空间的源泉

卡夫卡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进行写作,在这个空间中卡夫卡并不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当卡夫卡对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够满意时,他感到了人生的无力感。在《回家》中卡夫卡无助但又不希望别人进入那个属于他的世界,这样的矛盾在卡夫卡其他作品中也可以看见。《城堡》中的城堡是不可触及的;《地洞》中的地鼠是无法给予安全感的……这一切都是源于卡夫卡无法拥有自己想要的精神世界,而这个世界并不是他对自己不满意,而是源于他无法用一种自己的方式使这个世界去接受一个充满矛盾的他,这样的矛盾就变成了一种隐晦的方式,而这种矛盾也成为卡夫卡写作的源泉。

卡夫卡知道在文学空间里自己最好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在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缩影。在《城堡》和《变形记》中,虽然它们属于不同的死亡模式,但都能看到时间和空间的推动力,人的无力感是卡夫卡在20多年的人生中感受到的,卡夫卡是一个伟大的讲述者和朗读者,他讲述了他的无力和对于世界的感受力。有一个幽灵在卡夫卡的文学世界里迷失,并永远埋葬在时间的长河中。卡夫卡说过:“艺术是焦虑和自满、不满足与安全的所在地。它有一个名字:自我毁灭,无限的分崩离析。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幸福,永恒。”③(p122)

参考文献:

[1]莫里斯·布朗肖.《文学空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莫里斯·布朗肖《从卡夫卡到卡夫卡》[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高年生主编:《卡夫卡文集》全集[C]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4]张德明.卡夫卡的空间意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7

[5]张莉.卡夫卡的非理性空间[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该文市贵州师范学院学生科研项目(学生自主研究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4DXS011)的成果

作者简介:刘芳塬,(1993—)女,贵州雷山,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任宽,(1985—),女,贵州省铜仁市,讲师,硕士,贵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文学院,研究方向文艺学,外国文学。

浅析唐代诗歌意境的空间意识 篇7

一、移远就近,由近知远

中国的传统诗歌、绘画、书法、园林等艺术在审美诉求的某些方面是相互贯通的。苏轼论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由此可见一斑。 而网罗山川大地于门户,吸引无穷时空于自我的 “移远就近,由近知远”则是中华民族最具有特色的审美观照方式。

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提出“三远” 说,其云:“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 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缥缥缈缈。”[2]107画家观察欣赏的视角不断变换,“目光自下而上,自前而后, 自近而远地移动,试图展示画面空间的‘极人目之所旷望也’”[2]15。

可见画家画山水,并非如常人站在平地上一个固定的地点,仰首看山,而是用心灵之眼,用流动的视点来欣赏上下四方,一目千里,用“俯仰自得”的精神来观照山山水水。笼罩全景,把全部景象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有节奏的、和谐的画面。这是中国画里的空间意识,唐代诗歌意境里的空间意识亦与此相通。例如:“卷帘唯白水, 隐几亦青山”(杜甫)、“江山扶绣户,日月近雕梁”(杜甫)。

《中庸》上说:“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3]诗人用流转的眼光绸缪于身所盘桓的形形色色,以“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欣赏宇宙,跃入大自然的节奏里去“游心太玄”。 他们用心灵的俯仰的眼光来看空间万象,天人合一,容万物于心中,写出万物皆备于我的光明俊伟气象。凄凄檐角,摇摇珠帘,读者的目光也随诗人在渺远山亭,或林间小径,或扁舟一片中徘徊,在这一片阔大广远的自然山水间愈走愈远。 心灵由近至远,由远消失于无限,由近走远,走到心灵最深的宁静,达到心灵虚无的极点,晋人主张艺术境界要“锤神”,广阔的天地,飘远的空间正好颐养了诗家的性情,也提供了观者存养心灵的场所”。

二、间隔化

“隔”是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隔” 有这样的论述:

“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高埘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 皆在一‘隔’字”。[4]63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 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阏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 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4]65

王国维先生并没有对“隔”的概念做抽象的理论概括,但从他所举诗句、词句,诗人、词人的例证中可以看出,“隔”与“不隔”主要区别在于语言是否自然。但我们这里所说的“间隔化” 的“隔”却与王国维先生的“隔”略有不同,主要是指“阻挠”“障碍”等以及由此诱发的特殊的审美感受。

宗白华先生在谈艺术的空灵时指出,“隔” 是构成审美的重要条件,所谓“摊烛下作画,正如隔帘看月,隔水看花”。他认为,“依靠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在美感上很重要,常会给人一种深静、朦胧的美感,“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 是画意”。“凡是能够‘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之物,都是创造‘隔’之美的外界条件,如夕照、 月明、灯光、帘幕、薄纱、轻雾等。这些事物创造出距离化、间隔化的美景,使得物象拥有了不同于往常的意境,在这种审美观的影响下,唐代诗歌意境里的空间意识既有此间隔性,例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

在这里,烟雨、风帘、清霜、漳河等等都成了间隔化的工具,红楼、残烛、佳期、梦思,因隔而变得朦胧、遥远、神秘。同时语言的遮蔽性也决定读者不能从语言中获得直接的视觉享受, 而只能突破语言之隔,借助联想和想象获得虚在的视觉影像,使有限的文本获得无限的可开拓审美想象空间。在这种“隔”所造成的层次化、距离感、朦胧化和神秘感中古人间隔化的空间意识发挥到极致。

三、“以大观小之法”

在道家思想的长期熏陶下,人们形成这样一种观念:自然是一个万物一体的大宇宙,而人就是一个与“天地运而相通”的小宇宙。这种观念转化为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思维意识,而在诗歌意境中主要体现为“以大观小之法”的空间视角。

“以大观小之法”是一种艺术创作方法,出自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其文曰:“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此论非也。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李君盖不知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低, 自有妙理,岂在掀屋角也?”[5]沈括在批评画家李成“仰画飞檐”的画法的同时,点出了中国传统艺术中“以大观小之法”的空间创作认识。

“以大观小之法”要求将艺术创作视为一种关于本体、关于存在、关于宇宙生命的主观性领悟,诗人要在构思中“神与物游”,从精神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力求获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由创作状态,创造出源于自然物象而又超越自然物象,既“随物宛转”又“与心徘徊”的象外之象,使人性和物性、 主体生命和宇宙精神相互感发、融合,以领略天地无形之大象。

建立会展导向设计的空间意识 篇8

论文提出了“建立会展导向设计的空间意识”, 从常规导向设计的导向牌、导向柱这些补丁性解决方案[2]的定式, 引发对空间的关注以及导向自身维度变化的体验。旨在创新导向设计的空间理念, 依托会展建筑环境, 以划分空间、指引空间为目的, 为未来会展导向设计带来新思路。

一、导向设计基于会展的空间

会展空间是为传播与交流, 将信息视觉化处理的空间, 特点是开放性和流动性。导向设计是在这些信息群中, 建立寻路指引, 凯文林奇第一个提出英文“wayfinding” (导向) , 概括了描述空间的五大要素:路径、边界、节点、地标和区域。将《城市意象》的普遍规律放置于会展空间概念中, 更能说明导向应是一个“空间”的信息系统。

路径会展场地的行进通道, 观众应明确道路的起点和终点, 并清楚知道自己所处的具体位置。边界——会展展位无论是相互重叠、嵌套、邻接的哪种形式, 都必然形成一个封闭或限定的空间。边界同时也是道路, 观众沿着它进行移动。节点——观众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 行为较为集中, 如主干道路的交叉点或展览形成高潮的集中点。地标——使会展空间某一元素成为标志物, 通常在较远处可以看到, 通过临近元素的退让或形成高度差。区域——决定区域的物质特征是主题的连续性, 它体现在多各方面, 如地形、建筑形式、纹理、使用功能等, 如会展空间可以分为布展空间、流通空间、辅助空间。

将五大要素与会展空间对应, 可以把会展导向设计归于“大导向视野”[3], 即把一切传达空间概念的视觉符号和表现形式作为导向, 因此导向可以使会展中的建筑、雕塑、文字、图案等。其中包含“隐形导向”[4]的概念, 如传统四合院天井的“十字”路面架构着整个房间系统的路面方向的指导, 会展的场地布置也可以结合路面铺装或顶棚的吊装实现隐形的导向效果。

基于“wayfinding”的理论依据, 会展导向设计, 首先应注意:会展建筑或建筑群的逻辑关系及空间命名;满足大多数人的空间认知来安排导向位置与信息;会展导向信息可集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进行空间诱导。

二、会展导向设计的空间尺度

会展导向的尺度不是会展空间内建筑或展台等物体的真实尺寸大小, 而是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人的定位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不同会展空间有不同特点。导向设计的尺度决定了观众对会展空间辨识的易知性。

导向设计的空间尺度与会展空间平面规划有很大关联。线形布置法是沿着展示空间的周围便捷不断延展, 产生单纯清晰的观看路线。中心布置法是将重点的展品与精品采用四周观看的中心陈列方法进行布置。散点布置法多采用重复、渐变、对比等方法形成大小相间、互相穿插的平面空间。网络布置法是国际通用规格的标准摊位方式有秩序的排列组合而成的。混合法是将以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 一种为主, 兼有其它。会展的场地、通道和其他的活动场地, 即会展的可容空间决定了空间的负荷能力以及观众的流通量。可容空间中的陈列密度与陈列高度又决定了导向设置的密度与高度。

三、会展导向设计的流线

会展空间一般可以分为开放式、围合式、过道式、错层式以及双层式。不同的空间构成, 必然导致观众流动方式的变化。设计良好的动线可以使观众轻松认路, 科学有效的安排时间观展。会展导向就要结合动线设计, 明确路径顺序性、便捷性以及灵活性。

人们观展线路, 有时直线流动, 空间入口与出口在不同的两侧, 观众从入口进入参观, 总会选择从另一个出口离开。这类导向设计, 只需要把握系统的连贯, 造成序列感。空间序列的精髓在于不断埋下伏笔, 通过设计中的紧凑感, 方便导向系统从一个单体到另一个单体的记忆转换。一些三面围合的空间, 出入口在同一侧, 观众进入展区经环线流动, 寻找出口离开。这种线路布局比较复杂, 容易观展时重复经过或者产生观众对流。有时更复杂的S形线路, 也容易对展览有所遗漏。

展览空间是四维空间, 囊括了时间概念。导向应具有主动性, 自觉引导观众的行为, 而不让观众花时间去找路、找导向, 最终无心观看展览, 或是在空间中迷失方向, 筋疲力尽。依据国外先进经验, 产生了导向地图设计, 它与平时的地理区域图不同, 而是更多表现空间结构与层次, 简而言之, 就是上文提及的空间五大要素, 将展览区与路径用线形和平面形概括出来, 提供最基本的功能:位置、方向、目标点、空间信息等。有些会展还会涉及到外部空间导向, 需要明显的地标与道路信息。对于会展这种周期较短的展示形式, 有时来不及制作相关导向地图, 可以制作固定式或临时性的简图, 少而精的信息量, 能提高阅读率。

四、会展导向设计的空间化新探索

会展导向可分为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两类。按照功能划分, 使用最多的是区域导向、方向导向以及名称导向。区域导向传达特定区域整体空间信息的标识, 通过地图、图表等方式概念性表现空间结构, 帮助使用者对空间有所把握, 从而形成各自的行动路线。[5]由于能够提供大量信息, 需要使用者长时间观看。方向导向通常是以地点和箭头指向的形式来表现前往各主要区域的方向信息, 由于是瞬间提供信息的方式, 要求内容精简、辨识度高。名称导向是对目的地进行标注, 标明道路和信息。

依传统模式, 区域导向一般是大展板, 名称导向是小铭牌, 而方向导向外部空间设计成碑状, 内部空间设计成吊牌或多向牌。导向信息基本存在于单一平面或者正反两个平面上。会展导向设计的空间化探索, 尝试一种增加引导空间的方式:将外部空间的碑状导向增加侧面厚度, 然后复制其形, 生成与之垂直角的立体, 像一个站立的角铁形。同理, 在室内的一些方向导向, 也可以制作转角式效果。虽然是两个体的结合, 却比方柱造型节省空间, 从不同的方向看上去还是一个体的效果, 更主要的是它围合出一个两体、四向、六面的导向信息空间, 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信息的传达。[6]

会展主场地是一个围合的六面体, 现实中忽略了对顶面和地面的有效利用。会展空间往往高度较高, 有比较开阔的顶部区域, 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未被关注的空间, 将最有用的导向信息有限升级到这个空间当中。

五、结语

在会展业高度发展的今天, 导向应该形成系统连贯性, 在会展空间中顺应场馆布置、配合流动的人群, 有效引导参观者观看展览。设计行业应该关注会展导向的“空间”概念, 为提高会展

论服装材料肌理创意方式的独特性

苏静 (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服装艺术由服装款式、服装色彩、服装材料三个要素所构成。其中, 服装材料是体现服装设计思想的媒介和物化语言, 而材料肌理则是其中的灵魂和生命。服装设计师对材料肌理进行提升与组合, 以赋予材料肌理新的外观和明确的内涵, 并通过独特的材料肌理构成服装形式来引发欣赏者的思考, 体现设计的灵感与制作意图, 在与众不同的艺术样式与视觉效应中追求设计的生动性和鲜明性。本文通过服装材料肌理的叠加和混搭, 简化和概括, 编排和组合, 分解和剥离等独特的创意方式, 探讨肌理创意就是服装形式的创新, 并阐述了关注服装材料肌理创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服装艺术;材料肌理;独特性;创意

服装的穿着态度是一种外显的自我, 是关于设计师情感和着装者情绪的一种表现。服装艺术由服装款式、服装色彩、服装材料三个要素所构成。其中, 服装材料是体现服装设计思想的媒介和物化语言, 而材料肌理则是其中的灵魂和生命。服装设计师通过各种艺术手法使材料肌理具有了新的创意, 并使服装艺术通过材料肌理以一种独特的手法表现出来。在一个服装设计作品里, 最使我们感到振奋的, 是不用任何的介绍和说明就能使我们无缘无故激动起来的力量, 而这种力量就取决于视觉与肌理的关系, 用视觉形式来解决对服装形式的理解, 这就是肌理创意的独特性。

一、材料肌理的叠加和混搭

“通过多样的性质与形态或者一样的性质多样的形态来丰富材料肌理, 在不同属性的材料中, 引起人们对肌理的触觉想象”, 1传达服装的设计风格, 丰富服装的艺术感染力, 这就是材料肌理的叠加和混搭。

以教堂玻璃画为灵感创造的独特肌理, 可以采用大量多彩的不同规则的玻璃碎片来产生强而有力的影响, 体现叠加和混搭的手法, 形成如教堂玻璃画一样的情调。这种情调依恋于最理想的宗教教义, 那种本身不豪华而无意义的装饰品, 因为它的绝对感染力而成了一种最纯粹的象征, 代表了那些对心灵具有同样威力的天堂境界。正是叠加和混搭的自由运用, 使得普通的材料, 使得模糊的、支离破碎的、模棱两可的东西具有独特的肌理情绪, 这种效果越多越强烈, 作品就能产生刺激, 就能提供给欣赏者幻想和虚构的机会。

二、材料肌理的简化和概括

将整体中没有明确倾向的表现内容去掉, 只保留核心部分, 将材料肌理要传达的中心思想表现的更加直白, 这就是材料肌理的简化和概括。服装材料肌理中常用的抽出、洗磨、归纳等手法就是简化和概括的处理技法。这种简化和概括不是指单纯的“简单”, 为了使看上去简单和朴实的材料肌理包含复杂的内涵, 才是我们对肌理简化和概括的真正意义。

麻纤维按照次序的被抽出其经线, 使肌理出现虚实关系, 形成了一种节奏感, 而正是这种节奏感, 使得布面塑造了一种朴实自然的效果。所以简化和概括并不是指一个形式中只包含了简单的几个材料, 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简化和概括是设计师将作品中能够使我们激动起来的力量提炼出来, 并使之与其他能引起同样感情的经验结合起来, 从而使作品在欣赏的展览与服务水平进行研究与普及。

者心中创造共鸣, 那么这样的材料肌理才是对整个作品形式有意义的。

三、材料肌理的编排和组合

服装设计中通过材料肌理的编排和组合, 将相同成分相加的方法, 使服装设计产生丰富的肌理效果。在服装材料肌理的处理中, 拼接、连续等手法就是这样的一种有意识的组合和编排, 当欣赏者的眼睛陆续浏览这些连续的对象的时候, 总是因为它而提高或者加强了我们的情感, 如果我们的知觉要达到强烈快感的最高度, 我们就需要这种刺激。

将拉夫领2上的8字环绕图案进行编排和组合。拉夫领是16世纪典型的服装配件, 它独立于衣服之外, 是一种白色褶饰花边的领饰, 最有特色的就是这样一圈像雨伞一样支撑在脖子上8字形图案, 我们可以将这个8字形的环绕经过上下左右的反复连接形成独特的材料肌理, 构成蜂巢似的形态, 使肌理形式具有雕塑感, 而用这种欧洲贵族喜爱的装饰作肌理, 表达出的服装形式具有同样的富贵和华丽。经过编排和组合的材料肌理之所以感动人, 那是因为他们能触及欣赏者的感受, 并连续的与观赏者的大脑和心灵相沟通, 形成了审美的心理效应。

四、材料肌理的分解和剥离

在服装设计中, 连减相同性质的肌理部分, 化具体为抽象, 化丰富为单纯, 使肌理的特性更加具体化, 强调材料肌理的灵魂, 这就是材料肌理的分解和剥离。

如果服装材料肌理由立体和平面的几何线条和形态组成, 稳重而有规律;色彩锁定在黑白灰三色, 深沉、黑暗、神秘而反叛, 从这种材料肌理沉闷的呻吟中我们能体会到类似于重金属摇滚3的意味, 一种无旋律的重量感, 在主唱低鸣深沉的狂吼咆哮、电吉它快速反复的密集节奏中展现。这种服装材料肌理是对音乐本身的分解和剥离, 听见明显的节奏, 再用节奏宣泄感情, 并由各种节奏分解和剥离出来的效果, 能给欣赏者同样的心理激荡。

总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穿着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服装设计师对材料肌理的认识也具有更先进的思想和理念, 用独特的创作方式赋予材料肌理生命的意味。通过材料肌理的组织排列来实现服装形式带给欣赏者的心理暗喻, 在欣赏者的眼睛追随着肌理从一点移向另一点的过程中, 使服装形式的这种暗喻情绪深入人心。服装设计师就是这样对材料进行提升与精炼的组合, 赋予材料以新的外观和明确的内涵, 并通过独特的材料肌理构成服装样式来引起欣赏者的思考, 追求服装设计的生动性, 体现设计师的创作意图。

注释:

1. 参见潘健华:《演艺服装材料设计学新论》.《戏剧艺术》, 2010年第一期.

2. 拉夫领 (Ruff) .

从16世纪一直流行到17世纪, 是文艺复兴时期特色鲜明的服饰部件, 这种领子成环状套在脖子上, 其波浪形褶皱呈8字形.用优质的细亚麻或细棉布精制而成.是贵族男女不可缺少的装饰物.

3. 重金属摇滚就是用稍微超常的力度来演奏摇滚乐。

吉他和贝司作为这种音乐的主要元素。通过歌手的演唱使听众体验到死亡、性、毒品、酒精和其他新生事物冲击的情绪和感觉.

参考文献

[1]朱瑞波等.现代会展空间导向设计的系统性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0年第5期.

[2][5]向帆.导向标识系统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9.

[3][4]张莉莉.城市导向设计[M].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

室内空间界面设计的构成意识探析 篇9

1 室内空间界面设计是构成意识的综合体现

界面围合的空间是构成艺术的综合呈现,好的空间设计是基于界面的平面构图、立体形态、色彩、材质肌理及界面之间相互组合关系的综合体现,即以立体构成形态为空间主体框架,色彩构成及平面构成等构成要素作用于其中,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构成因素总体作用的结果。对于空间界面与构成关系的研究与分析是做好空间设计的必要条件。以下从总体空间中抽离出来加以分析。

1.1 平面构成意识体现在空间界面设计中的分析

平面构成是在二次元空间内把设计的抽象概念要素点、线、面按照形式美法则进行分解、重构、组合来构成理想的具有视觉美感和平面特征的构成形态。室内设计中界面围合的空间形态是三次元的立体形态,但其空间构成的组成面,若抽离出来观察,有的立体构成特性明显,有的具有平面构成特性,这种平面或立体特性是在界面空间总体比较下产生的相对性,组成空间的界面在特定情况下就具有平面构成的形态特性,只有处理好平面构成形式要素,立体形态的表达才有基础保证,这在设计中不容忽视。在具体界面设计中就要考虑界面中平面构成形式的研究,如重复、近似、对比、渐变、特异、发射等构成形式。

空间界面设计中重复与近似形式的应用,是指反复出现某一形状的母题,可以产生统一完整的视觉印象。例如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大堂立面就是运用界面母题的重复与近似使整个室内空间给人极为完整的江南印象,中式元素的菱形格窗反复出现在立面中,形成了很强的秩序感,产生统一协调的观感。

如上海浦东金贸茂大厦的大厅立面选用地中海有孔大理石的规则排列,空间界面呈现很强的平面感,只靠视觉感知结构线的分割与装饰点的组合来体现出点、线、面构成的整体美感,体现了重复与渐变的视觉效果。再如人民大会堂的天花设计,虽然天花是有立体层次的,但在视觉上是平面的感受,点元素组成的灯位以放射性排列的形式美构成空间虚体界面,使空间的视觉感受十分开敞。上述都是平面构成形式在界面应用的绝好例证。平面构成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在此分析几例,可见空间界面设计平面构成因素应用的重要性,应加强空间界面设计的平面构成意识。

1.2 色彩构成意识体现在空间界面设计中的分析

色彩构成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再按照一定色彩规律去组合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出理想的、具有视觉美感的色彩效果。在室内空间界面设计中,色彩因素搭配优劣直接影响设计的效果与格调,理想的色彩构成给人以悦目性与舒适感,色彩构成反映在空间界面中,体现在色彩对比、色彩调和、色彩情调等构成要素上。

对比与调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辨证关系,色彩对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间差别与相互作用,有明度、纯度、色相、冷暖、面积对比等;有对比就有调和,调和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有次序并和谐的组织在一起,达到谐调效果。具体反映在空间界面设计中,界面色彩总体上应以调和为主,但也要有对比,否则界面空间色彩会显得沉闷单调。若界面围合的空间狭小,界面色彩应提高明度并减轻色相及纯度的对比关系;若界面围合的空间开敞,则可根据空间设计风格的需要,适度加强界面色彩要素的对比关系,在设计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色彩情调是色彩构成因素的重要体现,色彩情调作用于空间界面能引人联想,营造空间情境。柯布西耶认为:“颜色可以给人们带来新的天地,通过建筑物界面色彩的使用,可激发人们生理上最热烈的响应”。如红色给人以温暖,象征热情、革命与危险;绿色唤起人们对自然的遐想,象征生命、和平等,各种色彩所构成的色彩情调正是以其特有的品质影响人的心理情感,形成特定的界面空间情境。例如波特曼设计的新加坡泛太平洋酒店中厅的共享空间,用一排排红灯笼作为室内的主要构成元素,体现了色彩的点与线和空间的面与体的有机结合,红色于空间之中极具意境,营造了东方情境的界面空间色彩情调。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界面空间设计中加强色彩构成意识的重要性。

1.3 立体构成意识体现在空间界面设计中的分析

立体构成也称空间构成,是以实体占有、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视觉形态。在空间界面设计中主要体现在富于立体感的界面和界面围合的空间,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界面形态和空间形态。其通过概念要素的重新组合,即用点、线、面、体这些纯粹的概念要素通过垒积、框架、切割、折叠、插接、积聚、旋转、扭曲、分离、混合等形式来组合成丰富的空间构成形态,主要有线性、面性、体性等立体形态。

视知觉体验的“线”性立体构成,其形式分为框架结构、垒积构造和编结构造、拉伸结构等。在室内空间界面中可体现出“线”的运用,无论是直线还是曲线都能尽显其美感。例如奥运会国家体育场的“鸟巢”设计,就是界面空间的立体构成形态,界面形态是立体的“线”性表现。界面设计与结构完美统一,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由一系列辐射状钢桁架围绕碗状坐席区旋转而成,形成网络状的构架,就像树枝编织的鸟巢,赋予空间戏剧性和具有震撼力的立体形态。

视知觉感知的“面”有长度和宽度,也有一定视觉限制的深度,具有平整性和延伸性,它的产生是由面的外轮廓线确定的,面材的构成形式主要有面材插接、折叠、积聚构成等。如北京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就是立体形态的“面”性表现,“水立方”内外空间界面是由一系列不规则的类似于细胞、水晶体的充气膜共同组成,就像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充满水的气泡一样,形成巨大、凹凸的表面体,表面柔美、晶莹剔透、温润典雅,在视觉上形成神奇的面状立体形态。

视知觉下的“体”是立体造型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它是有长、宽、高三维空间的实体。在形态上具有几何体和自由体等,在室内空间界面设计中,矩形、圆形、三角形、菱形等体块被运用得最多。例如朗香教堂的界面处理上就是体块的表现,人处于教堂内部,感受到几何体之间的组合关系,形体的叠加、相交、切割、贯穿等形成富于变化的界面形态,加上窗洞光线的射入,空间界面的实体感与光线形成的虚体感受,共同构筑了立体空间,产生独特的空间效果,呈现了具有神性的神秘宗教情境空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空间界面设计强调立体构成意识的重要性。

2 室内空间界面设计应加强构成意识

设计师对室内空间界面设计时,除其功能性外,主要是设计它的基本形态,即构成该空间界面的点、线、面、体、色等因素的关系,深入地研究界面与构成的关系。应加强室内空间界面设计的构成意识,加强室外空间界面设计的构成意识,注重构成艺术视觉形式美感的运用,设计出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作品。随着构成艺术的发展与研究的深入,除上述构成外,光的构成、肌理构成、虚空间构成、运动构成等新构成理念的出现,要求设计师不断地学习与研究,并应用于设计中。观念与意识决定设计的成败,设计师只有加强室内设计的构成意识,才能设计出具有美感的设计作品。

摘要:通过对室内空间界面设计构成形式的分析,指出室内空间界面设计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是构成意识的综合体现,加强构成意识的运用是空间美感存在的基础。

关键词:室内设计,空间界面,构成意识

参考文献

[1]邱松.造型设计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辛华泉.立体构成[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3]李朝阳.室内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美]鲁.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中国画的空间意识与艺术的假定性 篇10

一、从西面的结构看中国画空间表现的假定性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明代李日华的《六研斋笔记》也说:“大都画法以布置意象为第一。”画面结构是一幅作品的骨架,是画家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基础。不同的画面结构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和形式美,山水画中有很多作品都是全景式的构图,还有一角式的构图,作者创作出的一个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空间结构图式,与西方19世纪前风景画模拟再现有限视域的局部所见截然不同。

中国古典绘画创作的非直接视觉性,也就是意象的假定性,给画家的艺术创造留下了自由的空间。画头脑中贮藏的假定意象和视觉经验,就成为中国绘画写意性的本源。在中国人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彼此相因、同情交感的和谐中道,物质形式的有限性和精神观念的无穷性,形成了中国人将有限形体点化成无穷空灵妙用的思想系统。因此,中国画家在自然面前往往是处于相对主动的位置,“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和自我之间求得一种和谐与平衡才能不为物累,从“物为我用”到“物我两忘”,体现了对高深哲理与幽远意境的追求,这一创作思维智慧经由一代代画家不断的努力创造与历史的积淀,创造了灵活多样的假定性空间结构,而画面境界传达更多的是玄思和神秘。

二、从西面的虚实转换看中国西空间表现的假定性

中国人的最根本的宇宙观是《周易》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画面的空间感也凭借一虚一实、一明一暗的流动节奏表达出来。虚(空间)同实(实物)联成一片,明同暗也联成一片,如行云推月。虚实的表现方式确实是中国山水画空间境界的表现方法。

我们欣赏山水画,也是抬头看见高远的山峰,然后层层向下,窥见深远的山谷,转向近景林下水边,最后横向平远的沙滩,远山与近景构成一幅平面空间节奏,我们的视线是从上至下的流转曲折,是有节奏的运动。中国画不注重对光的描绘而重黑白虚实,这也是源于民族视觉文化对于视觉恒常性的执守。追求远近的互补,“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古典山水既描绘远山的大势,又描绘远山的质纹,即山石的具体结构,而不是空虚一片。宗炳《画山水序》中说:“老病俱至,名山恐难游遍,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这“道”就是实中之虚,即实即虚的境界。明代画家李日华也说:“绘画必以微茫惨淡为妙境,非性灵廓彻者未易证入,以虚淡中含意多耳。”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中国画中层次空间的远近关系不同于西方古典绘画,西方古典绘画中的远近是绝对的、对立的,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浓远淡,近重远轻等等,而我们中国古典的山水画中假定层次的表现方式,是虚实、浓淡、轻重的相互转换,以至无限深远的。中国人对于无尽的空间的态度就象古诗上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中国人即使面对平远之境也很少是一望无边的,中国画上的远空中必有数峰点缀空际。元人张秦娥诗云:“秋水一抹碧,残霞几缕红,水穷云尽处,隐隐两三峰。”

可以这样说,经典的中国画作品都是一个逻辑自洽的系统,不但要求顺理成章,而且在虚实的起承转合诸方面都得下功夫琢磨,不留下生硬拼凑的痕迹,让人读来如行云流水,舒舒服服地欣赏完作品。但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还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对艺术假定性的认可。美术作品的假定会有那么多的巧合,那么多的矛盾冲突变故都集中到一块儿了。没有这一点,作品通过虚实转换的展开便失去了它的基础。而作为欣赏者,对假定性的认可,说明欣赏者是把艺术作品和现实生活严格区分开来的,这也是接受者欣赏时与作品保持适当距离的又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其实并不一定要别人明确指点,而是在以往的欣赏经历中自然形成的意念。

三、从画面透视看中国画空间表现的假定性

中国人对于无穷空间亲近的态度,阻碍中国人去发明透视法,中国画家是用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欣赏宇宙的。从哲学上看,中国画表现的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诗意空间。从绘画本体上看,它不追求可视的三维虚幻空间而追求层次空间。层次空间中的关系,不同于焦点透视的概念,宗炳《画山水序》云:“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亦有“三远”之说,中国画正是用“三远”和“以大观小”来表达空间构成的,山水画将真山水中具体的形象,按画面形式需要纳入各个不同的几何形的抽象结构中,在画面上经营形状、大小不同的抽象形式,即经营各种不同层次关系,是画家在感悟客体世界基础上再创的国面空间,它超越了客体世界的羁绊。

郭熙所著《林泉高致·山川训》云:“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三远”之“远”表达的是中国式的空间感受和空间构成。“以大观小”是对“山有三远”的理论回应、发展和升华。宋代沈括的“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的内涵十分丰富。首先,主体需“心期于大”,必先有海阔天空之见存于有迹之内,而求于无迹之先,将山水这样的大物想象成像假山一样,让山水完全地收于心灵的眼睛之中;同时这一观点还说明,创作者可以把自已假想为鸟瞰式的俯视,去掉一切遮挡,弱化近大远小,弱化体量感,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一览无余。中国画家的这种思维的假定性是主体思维的智慧,它不是对客体的简单再现,而是主体的自由创造,它是心理的而不是三维的透视空间,这是对客体自然的超越,对视觉真实的超越,对主体生理局限的超越,这种审美要求用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是很难体现的。对“以大现小”理解后,我们可以更加整体地、深刻地理解民族绘画的艺术价值和意义,更加珍视民族绘画艺术的独特性。

空间意识 篇11

正确的网络空间安全,与谬误的网络安全(或者信息安全)的内涵,有着本质的区别。除了包含的范畴之外,最核心的区别,就是一个是网络时代的视角,一个是工业时代的视角。一个是互联网的新思维模式,一个是传统的旧思维模式。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是两种范式的差异,才是概念差异的根源。

两种范式究竟有什么根本差异?互联网范式和传统范式不同的根本在于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不同。相比于现实空间,网络空间以光速运行,不存在边界,而且无摩擦。我们形象地把现实空间的范式称为大教堂范式,网络空间的范式称为大集市范式。前者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我们整个的社会运行体系都是基于大教堂范式;后者是正在形成中的新空间,与我们的现实和经验相比,很多规制是头脚倒置的。两种思维模式,常常是两种世界观和两种规律:比如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集中式与自组织,控制式与动员式。我们以工业时代的传统范式去应对美国网络时代的新型范式,轻者说是牛头马嘴,重者说是鸡蛋碰石头。

由于局限于传统范式的网络安全观,将信息和网络当做问题的主体,所以我们的安全事务和视野长期分散在工信部、安全部、公安部等部委之中。而事实上,网络空间安全,对应的是现实空间的安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现实空间的安全主要建立在四大能力之上,就是国家的政治能力、经济能力、文化能力和军事能力;也就是表现为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军事安全。所以,相对应的,网络空间安全是建立在一个国家在网络空间的政治能力、经济能力、文化能力和军事能力上的。也就是说,网络空间安全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在网络空间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军事安全。这些安全问题岂是我们传统工业时代设置的一个部门能够胜任的。只有完成最高层面的顶层设计,将网络空间安全提升到与现实空间安全同等高度,甚至更高的高度上来制定战略、寻找对策,才可能找到方法,让各种问题迎刃而解。

网络空间的四大安全问题,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军事安全可以简单归结为三个战场,一个是政治和文化为主体的舆论战,一个是产业和经济为主体的市场战,还有一个是军事为主体的信息战。舆论战是正常时期的主战场,信息战是战争时期的主战场,而市场战是正常时期和非常时期都依赖的基础。舆论战比试的是网络空间的认同与动员能力,也就是网络空间政治与文化能力的较量,包括价值观、话语权、公共外交和社会动员等。市场战比试的是网络空间的标准、建设、运行与服务能力。也就是网络空间经济能力和产业能力的较量,包括硬件、软件和互联网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信息战比试的是网络空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攻防能力,也就是网络空间军事能力的较量。

空间意识 篇12

其实,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心理学研究领域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发展理应对受众研究产生影响:其一是无意识在心理与行为现象中所扮演的重要而稳定的角色;其二是无意识记忆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其三是个体的需要与目标达成在行为反应中所起的中介作用。但因为受众研究一直受困于纯认知过程研究范式, 这些新的发展至今并没有对受众研究带来多少影响。然而, 事实上, 在任何时候, 消费者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无意识心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 极有必要对心理学中有关无意识研究的进展进行简单梳理, 总结其对受众行为的启示, 也可为今后相关的受众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扩大对受众无意识动机的研究

心理学领域对社会行为中无意识动机的研究已有重要进展, 例如, 研究发现 (2) , 个体的评价往往在刺激呈现或事件发生的瞬间便会快速、自动地形成;归因过程也主要是以自动、无意识的方式进行的;社交活动中的行为大多也是通过社会知觉机制自动产生的。最引人关注的是, 通过对心理概念, 如睿智、有礼、权力、合作、成功的一次性被动激活就能获得无意识心理对行为的影响。在这类研究中, 概念的激活是通过启动过程来实现的, 即实验前在看似与研究毫不相关的环境中呈现以上概念。

如果要考察这些新的成果能否真正适用于现实世界, 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或许是一个理想之地, 原因在于, 这一领域的研究涉及动机、卷入等诸多因素, 同时, 消费者还需要考虑他随身携带的现金数、考虑消费决策是否有利于健康、是否能带来身心愉快等。

为了将有关无意识动机的研究成果引入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 消费者动机研究的范围显然需要扩大。正如上文所言, 可能是受到纯认知过程研究范式的深远影响, 这类研究一直集中关注与消费者深思熟虑的决策密切相关的一些动机。而在现实生活中, 除了有可能会对与产品属性或广告内容相关的信息进行仔细斟酌, 并根据经济学的法则, 对消费结果作投资与获益的精打细算外, 其实人们还存在许多其他的目标与需求, 还有着其他许多事情需要去应对与思考。

研究的重要发现在于, 设定适当的特定目标会改变一切, 包括注意指向、对事件的评价与记忆等。如果所设置的情境有利于个体当前目标的达成, 则他们会对情境中的相关刺激与事件给出相对积极的评价;如果情境对其目标实现起阻碍作用, 评估便会是消极的, 并对相关事物采取回避的态度。

从以上研究结果来看, 个体的目标是能够在无意识条件下有效激活与操作的, 而且个体对他们所作的评价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也是无意识的。这说明, 无意识动机研究的技术方法已基本成熟, 但愿能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扩大对受众无意识记忆的研究

设想如下情境:某消费者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个新品牌的口香糖广告, 后来, 他在购物过程中, 在货架上碰见了该广告产品。我们大多认为, 该消费者是否决定购买该口香糖可能部分依赖于他是否还记得广告中的相关信息, 即使商品已呈现在眼前, 记忆因素也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 广告记忆研究的重要性也就突显无遗, 这也正是这一课题吸引大量实证研究的原因所在。

然而, 至今市场研究主要探讨了记忆的一个基本侧面:意识性记忆。所谓意识性记忆, 是指消费者有意识地对曾经所碰到过的事情进行思考, 并且有目的地试图提取大脑中所贮存的相关信息。在上面所提的案例中, 如果那个消费者想起了他所见到的广告并且准确地辨认出货架上的口香糖就是广告所宣传的产品 (或许, 此时他可能也会同时回想起其他广告信息) , 那么, 意识性记忆就得到了证实。其中重要的是, 意识性记忆需要消费者回忆起曾经碰到过的事情并且试图从记忆库中提取与该事件有关的信息 (3) 。

现有众多广告效果测评中, 仅依赖于检测受众的意识性记忆 (如品牌再认与回忆) 。但这一研究方式可能只有当消费者有意识地搜寻记忆中的广告信息以进行品牌选择时才显得有效, 例如, 对高自我卷入度产品 (这些产品因十分昂贵、或风险大、或对该消费者意义重大) 的选择, 或者对某一类新产品不熟悉而有意进行品牌评价, 此时, 意识性加工使用的可能性较高。在这些情况下, 研究者使用意识性记忆测评方式是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

然而, 事实并非如此, 个体的决策行为并不完全取决于意识性记忆, 也可能受到无意识记忆的影响。所谓无意识记忆是指个体在完成当前任务时受到了先前接受到的信息的影响, 但个体并没有下意识地提取这种信息, 甚至没有觉察到自己拥有这种记忆, 信息的提取完全是自动的。无意识记忆常表现为某种反应倾向的提高, 即, 在毫无觉察的情况下, 个体存在很有可能使用先前看到过的信息来完成当前的任务。在上文中的口香糖一例中, 如果消费者并没有试图去回忆广告内容, 而广告的呈现提高了他购买该品牌的可能性, 那么, 无意识记忆便显露出来了。

在许多消费决策中, 消费者并不会刻意地试图去搜索其记忆中先前编码过的信息。在这些情境中, 无意识记忆 (而不是意识记忆) 提取可能起主导的作用。例如, 对低卷入度产品的购买, 消费者并不会试图提取记忆中的品牌信息, 广告对商品选择的影响可能是通过无意识这一唯一的途径:冲动性购买也可能更多的是受到广告无意识的影响, 因为这种购买行为毫无计划、发生极快, 受众的信息提取动机较低。

扩大无意识启动的应用

无意识启动有两个方法:阈下法与阈上法。前者是在个体意识不到的情况下获得启动, 后者则是个体意识到了启动但不知道启动所带来的潜在影响。两种方法均已在社会心理研究中获得证明:能成功影响个体的动机、判断和行为反应。

大多数研究显示:阈下信息对消费行为、产品评价存在影响!但前提是, 研究时应考虑消费者 (实验被试) 的近期目标或需求。Levin早在其有名的场理论 (fieldtheory) 中指出:个体自身不存在的目标是无法诱导出来的, 但你可以对他已经拥有的目标进行激活与控制。近期的研究将Levin的观点融入进来, 即, 把阈下刺激与被试当前的目标或需求状态相匹配。例如, 在阈下呈现给被试三种脸谱:笑脸、无表情的脸、生气的脸。结果相对中性脸谱组, 笑脸组对随后水果味饮料评价最好, 且喝下这种饮料的量也最多;而接受生气脸谱的被试组则对饮料的评价最低, 喝的也最少。最重要的发现在于, 以上现象只适合于口渴的被试 (得到通知在实验前数小时内不得喝东西) , 而那些不感到口渴的被试则在对饮料的评价值及饮用量上并没有受到相同阈下启动的影响。

对于阈下启动, 个体毫无机会对其影响进行控制, 但在现实生活中阈上启动则随处可见, 例如广告就明明白白地呈现在你的眼前, 但这种启动的效果并不比阈下刺激差多少, 根本的原因是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这些启动是怎样影响他们的。尽管人们通常很自信能够意识到对我们的评价与行为反应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也自信能够有效拒绝不受欢迎的影响, 这种情况可能确实存在。然而, 笔者要强调的是, 的确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对我们产生影响的外界环境因素就清晰地呈现在面前, 但我们就是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或者高估自己控制这类影响的能力。例如, 在国外的每次竞选期间, 人们都会否定或排斥竞选广告, 并坚信这类政治广告对自己的投票行为毫无影响, 然而, 只要有竞选, 相关广告仍会播放不断, 且愈演愈烈。其原因很简单:事实上, 这类广告十分有效。国内“黄金搭档”的广告曾被业内人士评为“恶俗”广告之首, 但却支撑着该企业走过了多年的辉煌。

另外,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 无意识心理的存在或许也是许多虚假违法广告屡禁不止, 并致使部分消费者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最后, 需要强调的是, 受众无意识研究应当平衡两类取向:既要研究商家怎样运用无意识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也应重视研究消费者怎样才能较好地应对并有效控制这种防不胜防的影响, 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广告等营销手段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注释

1 Simonson I, Carmon Z, Dhar R, et a1.Consumer Research:In Search of Identity.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52:249-275。

2 Bargh J A, Chen M, Burrows.Automaticity of Social Behavior:Direct Effects of Trait Construct and Stereotype Priming on Ac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71:230-244。

上一篇:艺术表现手法下一篇:建筑大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