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技术

2024-09-29

现有技术(精选12篇)

现有技术 篇1

摘要:随着我国通讯事业的不断发展, 4G通讯时代已经到来, 结合与以往的通讯科技不断的进行通讯快捷化、方便化、全面化方向发展, 而现阶段通过3G通讯的技术普及和技术网络覆盖, 4G的技术时代已经逐渐成熟, 现阶段移动通讯网络的建设已经更为符合现代人对通讯的要求, 因此本文向读者介绍现阶段我国4G网络的发展前景和技术革新转移问题。

关键词:4G系统,技术要求,移转升级

现下快节奏的生活对各行业的要求都是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质量更好, 而作为衣食住行外的最重要的几项民生项问题而言通讯的进化步伐是不能太过缓慢的。因此现有的3G网络向4G网络改革换代就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步伐。本文就现阶段网络通讯的技术改造和转移方向进行简单的整理介绍, 希望相关人员可以批评指正。

1 4G系统的定义及技术要求

4G集3G, WLAN和一个能够传输高品质的视频图像传输速度是相当快的, 比拨号将近要快2000倍上传速度也期望以满足对无线服务的几乎所有用户的要求。用户最关心的是现在还是资费和价格, 4G和固定宽带网络媲美的价格, 也更灵活的结算方式,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预订。4G技术关注的是无线接入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和宽带技术的融合。4G无线的主要特征将是开放的结构, 而不是高速无线传输技术, 开放无线结构来实现多播, 其应用并不局限于电信行业, 还将广泛应用于汽车, 广播, 教育, 国防, 政府, 医疗, 金融等领域。在4G移动, 宽带, 基于IP的。释放对地域的限制的人, 以实现信息传递无处不在。4G将是三维图像的第一个高品质的传输, 他包括宽带固定无线接入, 广带无线局域网, 移动宽带系统和广播网络的互操作性 (地面和卫星系统) 。

2 4G系统的网络结构与关键技术

4G网络结构可分为三层:物理网络层, 应用网络层的中间环境。物理网络层提供接入和路由功能;中间链路层的功能是网络的Qo S映射, 地址转换, 以及完整的管理。物理网络层和中间层和应用程序环境, 环境之间的接口是打开的, 以便开发和提供新的服务更容易提供无缝服务从事无线数据速率, 能自适应于多个无线的标准和多模终端, 跨多个运营商和服务供应商提供更广泛的服务。

3现有技术向4G系统的移转

3.1物理层技术的移转。4G移动通信系统传送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物理层技术, 尽管目前的2.5G和3G技术的高达384kbps和2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的发展, 但最忙时每用户平均信息传递量也没有更多的比171kbps的带宽语音, 数据通信和无线上网接入普通, 虽然足够, 但新的交互式多媒体服务, 例如多方视频会议, 虚拟现实和移动个人区域网络速度需要满足80-100Mbps要求, 4G技术的重点是提高频谱效率的物理层, 增加和扩大每个蜂窝用户密度,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蜂窝覆盖:

3.1.1频谱分配:4G系统需要大量的带宽, 所以需要两免执照频段的优势, 在5GHz的范围, 很多在这个频率无线LAN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已经建立, 另一种是在60GHz的范围, 在该频带可提供的5GHz的至少可用带宽, 5GHz频带是由于各种无线LAN系统 (如IEEES02.11a, 的Hiper LAN/2) 被使用, 并且在不断增加的60GHz系统很容易受到各种干扰种无线系统, 这对于上述频段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做的事情。3.1.2 MIMO/智能天线系统:对于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优越的性能, 多输入多输出 (MIMO) 技术已经成为移动通信技术热点的发展过程中, 传统的无线通信理论已被视为多径传播一引起的无线信号的衰落, 和MIMO天线系统中的干扰的恰恰是环境的多径传播特性的优点, 大大增强了前向和反向链路的容量, 它可以提供14.4MB/s或21.6Mb/数据传输率的第智能天线的干扰抑制, 自动跟踪信号处理算法, 以及利用空间、时间的数字波束成形和其他智能特征, 其基本工作原理是根据自适应信号波型的方向调整, 跟踪强信号, 减少或消除干扰信号。智能天线可以提高信噪比, 提高通信质量的体系, 缓解频谱资源和无线通信的日益短缺的矛盾, 降低整体系统成本, 所以它势必将成为一项关键技术的4G系统。核智能天线是一种智能算法, 算法决定的复杂性和瞬态响应速度的电路, 所以需要选择一个好的算法来实现智能控制光束, 研究结果表明, 需要在60GHz频段无线接入点增加工作数, 但但配置允许无线终端以低的成本, 另一方面, 在5GHz操作也是一个重要的替代方案中, 可以有足够的作为在该天线元件间的非相关的时间间隔 (一个波长50mm) 的使用用户的双天线阵列的天线的频带是合适的, 在目前的研究集中在这方面是更范围中覆盖与网络结构和终端成本之间的Qo S能力的关系。3.1.3自适应调制/编码率:对于带宽效率, 性能, 功率和信号传输, 在新的4G系统的优化可以自适应地根据一个动态的, BPSK, QPSK, 具体的开销信道条件和信道质量估计为16QAM选调制和编码速率, 64QAM调制, 和2, 1三分之二, 四分之三的纠错方案的成本是可选的。此外, 在使用正交频分复用 (OFDM) 技术, 以避免载波间干扰, 在4G系统中, 一个大的突发错误60GHz的系统, 以提高在恶劣的信道条件下的传输性能。新的语音编码技术, 诸如未连接到发射 (DTX) 可以节省带宽, 无声音发射过程中, 一个可变比特率 (VBR) 编码可以增加网络容量和改进涵盖了这两种技术的小区边缘区域可为约50%降低的语音带宽需求。3.1.4软件无线电:在4G系统中, 由于手机用户不同的系统, 系统和内部系统之间的漫游需要无缝切换, 并与4G系统的发展, 将不断有新的业务, 新的需求出现, 这些都需要进行终端和网络节点的重新配置软件无线电控制的数字元件CPE和自动加载和初始化相应的软件模块, 以适应网络条件和调制电流的区域。使用该移动终端与网络的软件无线电技术重新配置可以保证4G系统具有良好的柔韧性, 可扩展性, 并且可以使用一个单一的终端在不同的接入系统中漫游。

3.2全IP网络结构移转。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网是基于全IP的网络, 与现有的移动网络有根本的优势相比, 可以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无缝互连。芯是独立于各特定的无线接入方式的, 在IP业务可以提供端到端的, 与现有的核心网络和公共兼容交换电话网络。它有一个开放的结构, 它允许多个空中接口接入核心网络, 因此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在核心网络的设计。从第二代到第三代, 从电路交换核心网络传送的移动通信进行变更的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 无需进一步的要求是使核心网络接入技术无关。从目前趋势看, IP被认为是最合适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层技术, 统一的IP核心网将允许不同的无线和有线接入技术来实现互连和集成。

结束语

在我国信息网络的建设还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但是我国对于信息网络的需求量却是居于世界首位的, 因此我国网络通讯建设的更新换代就从未停止过, 现阶段经过10年的无线移动网络经营建设3G网络的成熟已经为改革成为4G网络通讯做好了铺垫, 相信不久之后4G网络就可以得以普及方便更多的大众。

参考文献

[1]无伟陵.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3.

[2]赵瑞玉.4G移动通信系统的热点技术及其发展动态[J].山西电子技术, 2008.

[3]刘洪雷, 王瑛玉.浅析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J].网络与信息, 2010.

[4][吴伟陵.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3.

[5]徐啸涛, 赵宏亮.浅谈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J].移动通信, 2003, 27 (3) :22-25.

现有技术 篇2

一、物业交接:

1、首先是一些交接遗留下来的问题。由于新物业进驻时,小区部分电力系统、绿化、地下管网的图纸没有拿到,致使后来许多维修工作无法开展,这也是业主们意见最大的地方。

2、其次是物业用房问题。老的物业迁走后,小区的110号物业用房被开发商收回,至今仍未交接。“由于没有住房,我们的保安只能住在地下室,这种住宿环境使我们很难留住招来的保安。保安流动过快,无法熟悉周围的环境,不利于提高服务的质量”。

3、“物业的交接本身就是一件细致而繁杂的事情,而在当时那种激烈冲突、对立情绪严重的情况下,想要完好履行这一程序简直是不可能的,这也是造成如今这些久拖不决的后遗症的原因。”

4、大爷大妈当门卫,业主自荐看锅炉。明天上午馨莲茗园已进入业主自管的第二天,由于新老物业交接不畅,有关部门正式责令该小区临时进入业主自管状态。而这样的“真空期”至少还要持续3天。当天晚上,为缓和矛盾,宣武区房管局责令新物业和保安暂时撤离,小区由业主进行自管。馨莲茗园正式进入“无物业”时期。

二、物业公司与业主:

1、美丽园的业主王先生告诉记者,一直以来美丽园的业主们就分为好几个阵营。随着鸿铭物业的突然撤出,各派之间的矛盾被进一步激化。如今已过去一年多了,但许多当事人之间的积怨并未消除。“曾 经争得面红耳赤,如今却在小区里时常见面,他们心里的滋味,大概只有自己才清楚吧!”王先生说。

2、,“对大多数业主来说,他们买房子不是来当维权英雄。特别是那些维权积极分子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大家首先要过一个安定的日子,然后才是其他”。

3、物业公司与业主,原本应该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然而今天在我们身边,原本应该双赢的两方却经常站到了对立面上。

4、诉讼并不是处理物业纠纷的最好办法,不少小区虽然没有发生任何的诉讼,但是同样解决了很多问题。业主虽然胜诉了,但在这场官司中没有赢家。小区的未来,一方面系于物业与业主的成功沟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赖于邻里和解。“诉讼是最后的一个手段,很多矛盾是需要谈判和妥协的,要给对手留面子,更需要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智慧。”

5、物业“新旧交替斗争”中 小区业主“制度创新” 朗琴园(论坛 像册 户型 样板间 新闻)首次引入“信托契约”概念———

朗琴园

朗琴园昨天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社区。在该小区新旧物业交替之际,业主们首次将“信托契约”的概念引入到小区的物业管理当中,物业管理费用的支付者———全体业主以“受益人”的身份出现 2 在物业管理合同中。由此,因物业引发的小区公共利益的不良行为,单个业主就可行使诉讼权利,而以前,则需要以业主大会的名义提起。

■新老物业最终平安交替

昨天上午10点,记者在进入朗琴园时,入口处的保安已经在检查进出者的出入证,嗅不出任何新旧物业交替时的“风吹草动”。据该小区业委会主任朱学金介绍,原定于昨天进行的新老物业交接,因为原物业中房恒通物业公司相关人员突闯业委会会议,而被提前到11月18日的下午两点。10分钟内,旧的物业及保安被兵分8路的业主们“请”出社区。

■单个业主可起诉物业

纵观此次将由开发商指定的前期物业“请”出去、将自行选聘的后期物业“迎”进来的整个过程,朗琴园的业主及其业委会有着可供其他小区借鉴的几点创新。

最大的创新当然在于已经即时生效的、由委托人(业主大会)、受托人(嘉浩物业公司)及受益人(全体业主)三方订立的《小区物业管理权信托契约》。在以往的物业管理合同中,只涉及订立合同的甲乙双方,甲方或者是开发商或者是业主大会,乙方为物业公司,而真正的交纳物业费的单个业主(丙方)反而被排除在合同之外。“实际上如何保护丙方的权利才是物业管理中最需解决的问题,把单个业 3 主排除在外,使得业主们在物业公司面前人微言轻,只能发发牢骚,很难行使其监督和约束物业公司的权利。”朗琴园业委会法律顾问孟宪生指出,经过几年的“上下求索”,发现《信托法》依据下的信托契约中天然的就有着甲乙丙三方的权益制衡,把它移植到物业管理中最合适不过。于是想到为朗琴园订立了《小区物业管理权信托契约》。

“在物业管理中,实行信托契约,最大的好处是落实了业主行使权利时程序上的问题。以往业主们的权利虽然无数次被提及,但作为业主个体根本无从下手。如今就好比业主们个个手执尚方宝剑,有必要时就可以挥斩下来!”另一位社区问题专家舒可心进一步地解释道,以往单个业主是无法就公共利益问题对物业公司提出诉讼的,只能是通过业主大会决议通过,以业主大会的名义提起诉讼,程序麻烦、费时费力。而确立信托契约关系后,首先,依据《信托法》,作为受益人的单个业主与委托人业主大会享有同样权利,这意味着单个业主也可以随时拿起法律武器。据了解,在物业管理中引入信托契约概念的,朗琴园为全国首家。

■业委会有了保安的人事任免权此外,业委会握有物业保安的人事任免权,使保安成为业主们的“兵”。朱学金说:“如果再次更换物业,我们不想看到由业主们出钱聘用的保安反过来只听物业公司的话,与真正的雇主为敌!”

而且,在新老物业的交替中,两家物业公司并未正面接触,而是 4 先由业主们接管物业,再将新物业引进。从而避免了类似双方保安互殴或者双方保安各执一边、共同值守的情况发生。

朗琴园的业主们还对旧的物业公司进行了“策反”。实际上,在新的物业公司里,已经可以找到几位“旧面孔”。

【发送给朋友】【复制本新闻url地址】【关闭】

三、通行:

1、业主们认为,物业是为了节省保安成本,才关闭东南门的。

小区物业保安部的赵经理表示,西南门、东北门离东南门只有约一分钟的路程,而东南门是消防通道,又没有监控设备,小区外有商场,外人如果随意进出小区,将带来安全隐患。

赵经理称,他们将继续封闭东南门,对于损坏的大门,物业将先行修补,再通过法律手段向破坏者索赔。

目前,北苑派出所已经介入此事。

律师说法

业主举动不妥当

今天上午8时30分,东方律师事务所的刘桂林律师表示,业主的举动并不妥当,他们应当通过召开业主大会,或采取诉讼等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

四、交费

1、居民告诉记者,“催费单”已贴一周,大家对此有不同看法。记者随机走访30多户,四成业主赞成此举,居民李先生说,每年欠费的“钉子户”都不在少数,对那些已交费用的业主来说很不公平。

在六成反对者中,部分人认为将业主名字公布于众,有损业主声誉,也有侵犯个人隐私的嫌疑。

22号楼的杨先生则表示,业主不交暖气费原因也是多样的,有些人前些年都全额交纳,但有时温度不达标;也有一些业主长期不来居住,或是有事来不及交纳,不能一棒子“打死”。

中关律师事务所王英军律师表示,如果小区物业将未交费业主的名单公布于众,目的是为了提醒业主及时交费,且只是在小区的小范围内公布的,就不构成侵犯隐私权。

2、业委会负责人之一翟业虎告诉记者,今年4月15日,小区成立业委会。此后,在与老物业华纺正金物业公司就降低物业费、地库停车费等问题上多次协商未果。

3、业主代表称,物业单方面上调物业费,并雇用社会人员进行催收的方式是引起业主不满的主要原因。由于小区没有业委会,无法通过有组织的方式征得业主的意见,只能以公告的方式下发上调物业费的通知。朝阳区发改委负责人表示,物业参照经适房标准上调费用是可以的,但没有提前与业主沟通是不合适的。他们希望为双方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和平解决此事。

4、业主在小区内遭遇劫匪被扎伤,连声呼救却没有保安回应,这起事件令小区业主对物业公司的安保产生强烈质疑,有人因此决定拒交物业费。

当居民遇到物业不尽责的情况时,似乎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不交物业费。而物业的服务涉及环境卫生、安全保卫等各个方面,要说做到完全没有疏漏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于是,很多小区的纠纷都愈演愈烈。

如果在“交费”和“不交费”之间划出“中间挡”,矛盾是否可以缓解呢?比如定出细则:垃圾一次不清少交1%,发生一次事故少交10%——这样的“罚款制度”可能业主和物业都能接受,而且有利于工作的改进。

5、因认为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串通,每平方米按28.25元的标准收取物业费,万通新世界广场的业主郭先生将这二者告上法院,要求将物业费降至每平方米7元。西城法院上午开庭审理了此案。

据郭先生说,2006年5月,万通新世界广场业主委员会与北京万通鼎安国际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签署了《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约定物业管理费为28.25元/月/平方米。之后,物业公司自2006年1月起向郭先生按标准收取物业费。

郭先生认为,业委会在未得到授权的情况下与物业公司签订合同,属恶意串通,欺瞒业主,故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被告按照每月每平方米7元的标准收取物业费。

对此,二被告表示,郭先生的诉讼请求涉及全体业主利益,郭先生不能单独提起诉讼,此外,物业公司提供的服务已获大部分业主认可,交纳物业费的业主比例达到95%以上。另外,物业公司还认为,郭先生的诉讼请求已超过法定的撤销权期限。

6、如果业主认为物业的服务与交纳的物业费不等值,可通过业委会解聘物业公司,但却不能成为不交物业费的理由。

五、业委会

1、多数业主对业委会的成立并不知情,而且7个业委会成员中,6人都有拖欠物业费的行为。

翟业虎:当时小区内超过50%的业主都赞同成立业委会,委员也是选举产生的。

记者调查:记者从宣武区房管局了解到,馨莲茗园业委会在4月份成立时已向他们备案。

律师:没有法律规定,不交物业费就限制当选业委会成员。因为业委会的职能是维护业主权利。

2、我们有部分业主签名,认为没必要换物业。业委会所谓的78%的业主要求换物业的说法有水分。业委会曾在小区公示,要求召开业主大会的业主可以到业委会办公室提交书面提案。但截止27日21时,没有业主前来

3、记者拿到了这份20%业主签名要求召开业主大会的名单,随机抽取了4名业主,均表示老物业曾致电询问对其工作是否满意。

“我当时说还行,但并没有签名,不知道我的名字为什么在名单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说,名单的签名属伪造。

律师:可以重新召开业主大会,并邀请管理部门作见证。

4、业委会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选聘物业要开业主大会,但英嘉公寓业委会没有按照要求提前告知,也没有让居委会到场,所以程序上有欠缺。

六、收益分配

1、锅炉房、地库属于开发商,如果换了物业,这两部分也属于老物业公司,收入很难协调。锅炉房、地库的归属是开发商还是业主公摊面积,需要经过法律程序确定。

2、小区内的道路属于哪一类共用部位?共用设施?小区内的道路上的停车位收益归谁? 由于车辆的进出,导致小区内的道路,绿地等受到损坏,并且造成了空气和噪音的污染,停车收益还是不小的,不应该让物业公司全部拿走,应该拿出一部分作为物业费用的支出。

网友们将连串的“问号”抛给了临时停车位,大家认为临时停车位收益,业主应该有“份”。市建委相关负责人昨天(11月4日)做出解释,物业企业的职责是为业主提供服务,关于小区道路的归属问题应该依据物权法来确定。物权之争就不属于物业管理的范围,关于这类问题应等待物权法司法解释出台。

业主声音

1、严禁将距离住宅楼较近的小区附属用房用于开办餐馆、歌舞厅等产生烟尘、噪音污染的经营项目,确保业主安居健康。

2、一、二层居民实际并未享用电梯,应该减免电梯费。

3、物业出租公共产业应该公开招租,采用招标或拍卖的方法,同等价格时业主有优先承租权!

七、建筑物区划

1、“目前业主和物业的纠纷中只要涉及地下建筑,就很难解决,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包括地下人防工程在内的权属没有明确界定,更没有对地下人防工程使用者的权利义务作出规定,10月1日实施的《物权法》也回避了这个问题。”

浅议现有技术抗辩的认定标准 篇3

北京市路盛律师事务所律师 专利代理人

关键词

专利侵权、抗辩策略

现有技术抗辩作为专利民事诉讼案件中被诉侵权人的一种不侵权抗辩方式,在我国各级法院中的司法实践中早已有之。《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三次修正时将其列入法条,从而明确将现有抗辩原则法定化。

《专利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在专利侵权纠纷中,被控侵权人有证据证明其实施的技术或者设计属于现有技术或现有设计的,不构成侵犯专利权”。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2009]21号)》第十四条第一款中进一步明确了现有技术抗辩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条件和认定标准:“被诉落入专利权保护范围的全部技术特征,与一项现有技术方案中的相应技术特征相同或者无实质性差异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被诉侵权人实施的技术属于《专利法》第六十二条规定的现有技术”。该条司法解释明确,在针对现有技术抗辩的司法实践中,现有技术抗辩的比对对象为“被诉侵权技术方案”和“一项现有技术”;比对方式为将“被诉落入专利权保护范围的全部技术特征”和“一项现有技术中的相应技术特征”进行对比(即判断现有技术抗辩是否成立);成立标准为两个对比对象各自相应技术特征是否“相同或无实质性差异”。

司法解释明确了现有技术抗辩中仅能使用一项现有技术进行比对,然后依照上述规定,判断相应技术特征是否相同或无实质性差异。

但是,在司法实践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文件中,对“一项现有技术”的对比对象进行了扩张解释,以提高司法审判效率,平衡专利权人和公众之间的利益,即在进行对比时,允许以一份对比文献中记载的一项现有技术与公知常识的简单组合主张现有技术抗辩。

参照上述司法解释和司法文件,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结合审判经验在《专利侵权判定指南》第125条中更详细地阐释了现有技术抗辩:“现有技术抗辩,是指被诉落入专利权保护范围的全部技术特征,与一项现有技术方案中的相应技术特征相同或等同,或者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认为被诉侵权技术方案是一项现有技术与所属领域公知常识的简单组合的,应当认定被诉侵权实施的技术属于现有技术,被诉侵权人的行为不构成侵犯专利权。”与上述司法解释相比,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将“无实质性差异”的标准修改为“等同”,并认为二者是一致的。

由于以上对比涉及“是否无实质性差异”(或者“等同”)和“是否为简单组合”的判定,因此,如何参照专利创造性判断中“实质性特点”(“非显而易见”)测试标准,是在针对现有技术抗辩进行审理时需考虑的问题。笔者结合专利审查、授权确权程序中的创造性判断和专利侵权诉讼中涉及现有技术抗辩案件的审判实践,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一、“无实质性差异”和“简单组合”能否结合使用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在确定现有技术抗辩是否成立时,首先应当确定“一项现有技术”,然后再行判断被诉侵权技术方案(由“被诉落入专利权保护范围的全部技术特征”组成)是否与其相同或者无实质性差异。

在司法实践中将对比对象可扩张为“一项现有技术和公知常识的简单组合”之后,其带来的一个问题是,能否在上述第一个步骤中,替换为确定“一项现有技术和公知常识的简单组合”后的技术方案(“组合方案”),然后在下一个步骤中,判断该组合方案是否与其相同或者无实质性差异。

笔者认为,如引入公知常识,上述判定方法应当仅限于通过确定“组合方案是否与被诉侵权技术方案相同”以测试现有技术抗辩是否成立,而不应再包括二者是否“无实质性差异”的情形。

首先,无论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文件,还是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指定的上述指南,均以文字形式记载为:与一项现有技术相同或无实质性差异(“等同”),或者是一项现有技术和公知常识的简单组合。作为审判中的参照性规定(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文件),不应当再对该扩张后的规定,再进行文义解释上的扩张,以避免将“组合方案”视为“一项现有技术”。

第二,如果将组合方案作为是否无实质性差异的判定对象,则在案件审理时将出现两次判断或测试:“是否为简单组合”的测试,以及“是否无实质性差异”的测试。类似于创造性判断,二者都需要引入假想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进行测试,进行测试时的主观性较大,司法实践中,类似于创造性判断,该两个测试会同时影响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是否正确。笔者认为,两个测试更偏重于影响事实认定,如果两个测试叠加使用,则会出现“二次主观认定”的情形,即在一次主观认定的基础上,再进行第二次主观认定,这无疑会增加对事实认定以及由此导致的现有技术抗辩判定的不确定性。

第三,从立法宗旨上讲,现有技术抗辩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为了防止专利权人垄断现有技术,该目的可为专利无效制度的创立更好的实现基础(行政和司法审级完备且标准统一,审理经验和技术经验均较为丰富);但是,在我国专利法的构架下,专利确权和专利侵权不能由同一司法或行政机构作为同一案件审理,为节约程序,有利于及时定纷止争,实现效率和公正的平衡,通过现有技术抗辩,阻却在特定案件中专利权人行使不正当的垄断权,而专利权是否有效则在所不问。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抗辩的法定化,目的是通过较为迅即而非最根本的手段,在程序公正、事实认定公正和法律适用公正兼顾的前提下,对社会公众自由行使现有技术的权利进行保护。因此在涉及现有技术抗辩的案件审理中,应当对自由裁量权进行规范以实现立法目的。如果同时进行两次主观性认定,则会妨碍对自由裁量权行使的规范。

因此,“无实质差异”的测试和“简单组合”的测试不能同时或结合使用。被诉侵权人在主张现有技术抗辩时,被诉侵权技术方案是否“与一项现有技术方案相同或无实质性差异”或是否“是一项现有技术和公知常识的简单组合”,二者应当择一使用。

二、“无实质性差异”和“等同”

在判定现有技术抗辩是否成立的司法实践中,一些法院将两个比对技术特征之间的“无实质性差异”理解为“等同”。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上述指南中做出了类似规定,理由是,最高人民法院在一份判例中认为,现有技术抗辩的审查方式,是“以专利权利要求为参照,确定被诉侵权技术方案中被控落入专利权保护范围的技术特征,并判断现有技术中是否公开了相同或等同的技术特征”。基于此,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理解是,最高人民法院认为“无实质性差异”意即“等同”,并且,“既然允许专利权人通过等同原则将专利权保护范围扩大到等同的程度,处于公平对等起见,也应当允许通过等同原则将现有技术扩大到等同的程度……故现有技术抗辩中的“等同”与等同原则中的“等同”应当具有一致的内涵,社会公众应当能够自由享用将现有技术扩张到与其某个或某些技术特征等同的技术特征所组成的技术方案中”。

笔者认为 ,将 “无实质性 差异”视为“等同”并不妥当。

“等同”的概念来源于专利侵权中理论中的“等同原则”。“等同原则”作为“周边限定论”(“字面侵权”)和“中心限定论”的折衷原则,已成为域外和我国在确定专利侵权是否成立时的基本原则。等同原则的具体阐释在此不多赘述。在此仅引述最高人民法院在确定两个相应的技术特征是否等同时所采用的标准:“等同特征是指与所记载的技术特征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实现基本相同的功能,达到基本相同的效果,并且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经过创造性劳动就能够联想到的特征”。即在该标准中需要考虑四个问题:手段、功能、效果和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及即显而易见)。作为比对客体,用于比对的特征分别为所主张的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技术特征,和被诉侵权技术方案中的一项对应技术特征。相较而言,现有技术抗辩认定标准中“无实质性差异”的规定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如果将“无实质性差异”适用“等同”标准,审理时则需对上述四个事实问题逐一查明,双方当事人在这些事实问题的对抗中,有可能因为其中一个或多个问题(例如 “是否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手段”)增加审理的不确定性,从而背离现有技术抗辩的立法旨意。

另外,从技术层面而言,对于“等同”的判定,是比照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对被诉侵权产品相应地确定或“写出”由多个技术特征所形成的“被诉侵权技术方案”,即该被诉侵权技术方案相当于根据被诉侵权产品,并参照主张的专利权利要求,写出的“虚拟的权利要求”。被诉侵权技术方案的确定,是从客观实在的产品,到纸面“虚拟的权利要求”的转化,因此自然地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具有不确定性。“等同”测试时,即是将该虚拟的权利要求与真实的权利要求进行比较。在现有技术抗辩中,如采用等同,则在对被诉侵权技术方案进行“虚拟的权利要求”转化的基础上,又需对“一项现有技术方案”进行该转化(包括从使用公开的物的现有技术到“虚拟的权利要求的转化”,以及从作为出版物公开的文字形式的现有技术到“虚拟的权利要求的转化”)。将各自进行转化后的两个技术方案进行“等同”比较,这将进一步增加案件审理的不确定性。

因此,在涉及现有技术抗辩的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中,不宜将“无实质性差别”的标准,视为专利侵权等同理论中“等同”的标准。

三、“无实质性差异”的判定

创造性测试需判断发明创造相对现有技术是否至少具备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在专利审查实践和确权确权的行政复议及诉讼程序中,该判定侧重于前者(是否具备实质性特点),即非显而易见性。因此几乎可以说一项创造性的判断,就是测试其相对于现有技术是否显而易见的过程。另外,如上所述,现有技术抗辩的理论基础,是为了防止专利权人垄断现有技术,而确保仅将有限的垄断权 赋予“新的”(即具备新颖性)并且“实质上新的”(即具备创造性)的真正的发明创造。这与创造性标准的创设目的相一致。由此而言,现有技术抗辩中的“无实质性差异”和创造性判断存在重要关联。笔者以下通过比较二者的共通之处和差异点,试述如何对现有技术抗辩中的“无实质性差异”进行判断。为在容易理解的限度内缩小二者差别,此处比照现有技术抗辩,将创造性判断中的现有技术数量限于一项。

在确定一项现有技术后,创造性的首要步骤是确定发明创造与现有技术的差别(即区别技术特征),并基于这些差别从整体上确定发明创造所要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最后结合所要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判断这些差别是否导致了从整体上看,发明创造是否显而易见。对照而言,在现有技术抗辩的“无实质性差异”判定过程中,是在确定一个或多个差别之后,判断各对应的技术特征的差别是否是“实质性的”或“显而易见的”。因此,创造性测试更注重对技术贡献本身的考量,而现有技术抗辩的“无实质性差异”的测试更注重对单个技术特征的考量。这种考量上的区别源于二者的功能性定位不同:创造性测试用于授权机关对权利的创设的限制性考量标准,更注重技术贡献本身(“中心限定主义”),而现有技术抗辩和全面覆盖原则类似,用于基于周边限定原则,在司法过程中充分考量到权利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衡平。换言之,在现有技术抗辩中,不仅要考虑专利技术方案内真正做出技术贡献的那些特征所对应的现有技术特征和侵权技术方案特征,也要考虑记载在专利技术方案内的所有其他特征所对应的两个对比技术特征。所以,现有技术抗辩若采用“技术贡献考量”原则,在对后种情况进行是否具有实质性差异进行考量时,则尤为不妥当了。并且,需要强调的是,在现有技术抗辩的机制下,抗辩方本身要主张的实质,是专利技术方案并无技术贡献,用于对比的客体,也不直接涉及专利技术方案。因此,现有技术抗辩中,不应从专利技术方案的技术贡献(或“发明点”)出发,确定两个对应技术特征的差异是否显而易见。有观点认为,可以将被诉侵权技术方案“假想”为一项“发明创造”,然后将其与现有技术方案相比,用创造性的标准测试是否显而易见。基于上述原因,该观点值得商榷,在对“假想的发明创造”进行技术贡献的确定,即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发明点”的确定中,将会缺乏事实依据,并导致该“假想认定”出现错误。

笔者认为,在现有技术抗辩中判断两个比对技术特征之间的差异是否是实质性的(非显而易见的),应基于两个技术特征本身进行,即判断两个技术特征之间是否可以无实质性差异地(或者显而易见地)进行“替换”。在创造性判断中,如果区别技术特征是公知常识,则可认定现有技术中存在技术启示,促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有动机改进用于对比的现有技术并获得要求保护的发明。在现有技术“无实质性差异”的判断中,可以借鉴该标准。具体地,可以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出发,基于比对技术特征的应用技术领域、适用具体场合和具体技术功能,判断二者的差异是否足以导致能够导致显而易见的“替换”。该“替换”不涉及创造性判断中的“改进”,而仅仅涉及是否为显而易见的“改变”。在证明二者的差异是否为“显而易见”时,抗辩方应当承担证明责任。该证明责任包括:证明两个技术特征之间为惯用手段的直接置换;或者证明该差异相对于现有技术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前一种证明责任,抗辩方并不必然需要提供额外的公知常识证据,而仅需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的理解出发,主张两个技术特征是所属领域的惯用手段的直接置换,其类似于《专利审查指南》在新颖性判断中的相关标准;对于后一种证明责任,抗辩方则需提供额外的公知常识证据,例如教科书、行业标准规范和技术辞典等,证明两个技术特征之间的差异虽然不是“惯用手段的直接置换”,但可以归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通用和熟知的替换方式,从而证明该差异是非实质性的。归纳而言,“无实质性差异”的测试可以包括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测试二者之间的差异是否为惯用手段的直接置换,如是,则现有技术抗辩成立,如否,则进入第二个步骤,即在引入公知常识证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测试二者之间的差异是否是本领域通用的替换方式,如是,则现有技术抗辩成立,如否,则现有技术抗辩不成立。通过该两个测试步骤,可以在“非实质性差异”的判断过程中,对抗辩方的主张进行限制,以避免将“非实质性”或“显而易见”的准则进行过度扩张,又赋予抗辩方进一步的举证权利,即可以通过公知常识证据的引入,对类似于新颖性标准的“惯用手段的直接置换”标准进行适度延伸。这有利于审判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因在事实问题认定中出现过多主观因素而导致的裁判结果不一致状况,并且也避免了在现有技术抗辩中,过多地引入创造性测试标准。

四、“简单组合”判定和创造性中“显而易见”测试

如果说“无实质性差异”的判断标准在于保护社会公众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无实质性差异的技术特征替换后对其自由使用的权利,则“一项现有技术和公知常识的简单组合”的标准,在于保护社会公众对现有技术进行简单的技术特征添附后对其自由使用的权利。司法实践中对“简单组合”的认定标准并不一致。有观点认为“简单组合”类似于创造性判断中“显而易见的结合”,因此可以参照创造性的标准,通过判断被诉侵权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方案和公知常识证据的结合是否显而易见,来测试现有技术抗辩是否成立。该观点运用于现有技术抗辩并不妥当。如上所述,“简单组合”在于确定现有技术添附入公知常识后的技术内容,然后再进一步判定该技术内容是否为被诉侵权技术方案。而在创造性“显而易见的结合”的测试中,往往涉及到两份现有技术(对比文件),在确定发明创造与一份现有技术(最接近的对比文件)的区别技术特征和要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基础上,判断该区别技术特征是否为另一份对比文件所公开且作用相同。如果相同,则判定为发明创造相对于两份对比文件的结合显而易见,从而不具备创造性。如果将该标准类似地引入,则“一项现有技术证据”可视为最接近的对比文件,“公知常识证据”可视为第二份对比文件,在进行判断时,首先确定被诉侵权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的区别特征,再判断这些区别技术特征是否为公知常识证据所公开并且所起作用相同。这样处理的问题是忽略了被诉侵权技术方案中与“区别技术特征”相对应的那些技术特征。例如,被诉侵权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包括A、B、C,现有技术证据中技术方案的特征包括A、B、C,其中C与C为对应的技术特征。那么,在进行区别技术特征及其功能是否为公知常识证据所公开的判断中,实际上忽略了C的存在及作用。这种情形实质上并非“组合”,而是“替换”。事实上,创造性中的“结合”实际上包括了“技术特征的组合”和“技术特征的替换”两种情形,因此不适用于判断现有技术抗辩中的“简单组合”。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文件中曾经出现过“显而易见的组合”的用语,笔者认为,为避免与创造性判断中的“显而易见的结合”相混淆,在现有技术抗辩中,不宜采用“显而易见的组合”。

笔者认为,现有技术抗辩中的“简单组合”应当仅限于对现有技术的简单添附行为。“简单组合”的测试应当满足两个条件,是否为“添附”行为,以及该“添附”行为是否简单。对于第一个条件而言,应当判定最后用于比对的技术内容,是否为完整的现有技术方案的所有技术特征与作为公知常识的技术特征的叠加后的集合;对于第二个条件,是判定该组合行为是否是简单的,即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否为通用的、贯常的叠加,从而使得该叠加后的技术特征的集合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用于比对的“组合方案”。如果该两个条件不能同时满足,则现有技术抗辩不能成立;而如果两个条件得以同时满足,则进一步将该组合方案与被诉侵权技术方案进行比对,如果二者相同,则现有技术抗辩成立,如果不同则抗辩不成立。

五、结论

煤矿粉尘与现有除尘技术及优化 篇4

1、煤矿粉尘的性质及危害

要制定合理的煤矿粉尘防治措施、完善的除尘技术,我们首先应该正视由煤矿粉尘带来的危害,应该对粉尘的特性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样在防治煤矿粉尘时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使防尘技术、措施和装备发挥其最大功效。

1.1 粉尘的性质

(1)粉尘的湿润性能

尘粒能否与液体相互附着或附着的难易的性质称为粉尘的湿润性。通常用湿润边界角来衡量水(液体)对粉尘的湿润程度。图1为粉尘润湿边界角。

当θ=0°时,固体完全湿润

当θ=180°时,固体完全不湿润

当θ=0°~90°时,固体的湿润性能良好

当θ>90°时,固体的湿润性能差

煤层的湿润能力是指煤体与水接触时是否容易被水所湿润[1],它表现在煤体孔隙对水的毛细作用力大小和水对细粒煤尘的黏合能力强弱,这都决定于水与煤的湿润边角和水的表面张力系数。水与煤的湿润边角大小反映了水分子和煤炭分子间的吸引力大小,吸引力愈大则湿润边角愈小,愈易于湿润。相反,如水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增大,也即水的表面张力系数增大,则湿润边角变大,使煤尘难于湿润。

(2)粉尘的爆炸性

凡能燃烧的粉尘都具有爆炸危险性,当一定粒度的粉尘,其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在有明火、电火花或其它高温热源存在条件下可能形成爆炸。如煤尘、泥炭尘、钙粉、铝粉、木粉等均有爆炸性。对于煤尘,含尘量为112~500g/m3,温度为700~800℃时,具有爆炸性。爆炸最强烈时为1 1 2 g/m 3。含硫大于1 0%的硫化矿尘,发生爆炸的范围是250~1500g/m3,温度435~4 5 0℃。

(3)粉尘的凝并性

凝并是单个粉尘粒子之间相对运动和碰撞的结果。布朗运动,或是布朗运动之外再加上流体动力、静电力、重力等其他力的作用,都能使粉尘粒子相互靠近而接触。就约小于1μm的粉尘粒子来说,促使其互相接触的主要原因是粉尘粒子的布朗运动。这是一种由于气体分子和原子撞击粉尘粒子而引起的热运动。如图2所示。

式(2)为粉尘浓度随时间变化表达式[2]。

式中,n0表示开始时的粉尘粒子计数浓度;n表示时间t时的浓度;k表示波兹曼常数;T表示绝对温度;uf表示空气粘度。

1.2 煤矿粉尘的产生及危害

矿山粉尘是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岩矿微粒的总称。矿山生产的主要环节如采矿、掘进、运输、提升的几乎所有作业工序都不同程度地产生粉尘。采掘机械化和开采强度、采矿方法、作业地点的通风状况、地质构造及矿层赋存条件都是影响粉尘产生的因素。如图3所示为矿山粉尘的产生过程。

煤矿粉尘主要是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岩石和煤炭的细微颗粒。煤矿粉尘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1)煤尘的自燃性和爆炸性,煤尘爆炸危险普遍存在,危害严重。中国煤矿爆炸危险普遍存在,2007年国有重点煤矿有548处矿井煤尘有爆炸危险,占87.4%[3]。(2)严重的职业危害,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最直接、最严重的是矿肺、煤矽肺和煤肺病,统称为尘肺病。矽肺病致病的主要工种是岩石爆破,接触的是游离二氧化硅粉尘;煤矽肺病致病的主要工种是煤岩爆破,接触的是煤尘中含二氧化硅;煤肺病主要工种是煤层爆破,接触的是煤尘[4]。(3)降低了工作场所的能见度,在井下某些工作面煤尘浓度高,其能见度极低,往往导致误操作,增加工伤事故的发生。(4)加速机械磨损,矿尘对机械设备的影响,表现在加速机械的磨损及腐蚀、缩短精密仪器的寿命、加速仪器的老化、降低了仪器的效率,同时也浪费了能源。

2、煤矿粉尘防治技术

针对粉尘造成的威胁前人做了大量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国内研究员较系统地进行煤层注水机理及工艺的研究;7 0年代研制出煤层注水专用的高压注水泵及配套注水仪表和器具,形成了煤层注水成套技术;8 0年代煤矿机械化发展迅速,采掘工作面产尘强度也急剧增加,针对采掘面高产尘强度的现状,相关研究员先后研究成功采煤机内外喷雾降尘技术、机采工作面含尘气流控制技术,液压支架自动喷雾降尘技术、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综合防尘技术、机掘工作面通风除尘技术、湿式和干式掘进机用除尘器、锚喷除尘器、转载运输系统自动喷雾降尘、泡沫除尘等多种降尘技术与装备;9 0年代,则进行了超声雾化、荷电喷雾、高压喷雾等高效喷雾降尘技术的研究,使呼吸性粉尘的降尘率大大提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研究员们成功研制出了涡流控尘装置、K C S系列新型湿式除尘器和C P C高压喷雾降尘装置,使机掘工作面综合除尘技术配套装备更加完善,采煤机高压喷雾总粉尘降尘效率进一步提高,用水量显著减少;近年来,直读式测尘仪和粉尘浓度传感器的出现,实现了粉尘浓度的快速、实时检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1 通风除尘技术

(1)净化风流技术,通风井和采掘工作面的新鲜风流含尘量不得超过0.5,风流净化包括井口净化和井内净化,井口净化方法有定期清洗进风井与附近环境的粉尘,井口风流喷雾净化以及改善井口环境条件,比如在井口周围附近植树造林,种植草坪等,井内净化一般在进回风巷道内安装水幕,定期清洗。

(2)最优风速选择[5]

式中,a表示巷道摩擦阻力,N·S 2/m 2;Vp表示平均风速,m/s。在回采进回风道、回采工作面,掘进煤巷及半煤岩巷,允许风速为0.2 5 m/s~4 m/s,一般在干燥煤岩巷道中,最优排尘风速为1.2m/s~2m/s之间。

2.2 湿式除尘技术

根据粉尘的湿润性能,湿式除尘技术可以分为:(1)用水湿润,冲洗初生和沉积的粉尘;(2)用水捕集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粉尘的湿润机理,即液体将粉尘表面气体挤出后,从其表面扩展的过程,实质上湿润过程也就是固液气三相界面上表面能变化的过程,粉尘的湿润性取决于液体和尘粒表面的接触角,如图1所示。影响除尘效果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归纳为表1所示。

在喷雾降尘过程中,降尘效果与采用的喷嘴类型、喷雾机理、喷嘴的布置、喷雾参数及煤尘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7,8]。

2.3 煤层注水除尘技术

煤层注水是通过钻孔将高压水注入煤体,使煤体预先湿润。将原生煤尘润湿,使其失去飞扬的能力,且水能有效地包裹煤体的每个细小部分,当煤体在开采中破碎时,有水存在就可避免细粒煤尘的飞扬。1890年煤尘注水技术首次在德国的萨尔煤田进行试验,以后便逐步引起了各国的重视。德国,法国及前苏联等国家分别于20世纪60~70年代对注水参数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结论为:当注水速度与煤体吸水速度相等时,注水效果最好。前苏联已研制出测定煤层注水前后煤层水分的仪器。我国煤矿最早于1956在本溪彩屯煤矿进行了煤层注水试验[9]。目前,我国在煤层注水湿润煤体的机理、孔隙分布与注水关系、煤层注水渗透特性、煤层注水中添加湿润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煤层注水的渗透介质模型、可注水孔径范围、湿润剂的选择方法、煤层注水压力选择等理论及实际应用技术。煤层注水是防尘工作中一项预防性治本措施。国内外注水的状况主要有三种,如表2所示。

2.4 减尘技术

减尘措施是防尘工作治本性措施,减尘的思想是减少各个产尘工序的产尘总量和产尘强度,从产尘数量上把关和减少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呼吸性粉尘所占的比例,在降尘质量上设防。主要减尘技术有:

(1)水炮泥和水封爆破

水炮泥是利用特制的塑料袋装水,代替粘土炮泥填入炮眼内,在爆炸的瞬间,水在高温高压下汽化,大量水汽急剧向周围扩散,同时水在爆炸压力作用下强力渗透到煤体中,从而有效地抑制大量煤尘的产生。

水封爆破是在堵塞炮眼的两炮泥中用装水的塑料袋填于炮眼中,其作用主要借助爆破产生的冲击波。将充填于炮孔中的水飞散在工作面有限空问,吸收空气中飞扬的粉尘和炮烟,以达到消除炮烟与粉尘的目的。水封爆破与水泡泥的不同之处在于,水封爆破是用两段炮泥封存一段水柱。

(2)湿式打眼,即在打眼过程中,将压力水通过凿岩机或煤电钻送入钻孔,以湿润、冲洗和排除产生的粉尘[11]。

2.5 物理化学方法除尘技术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试验推广应用降尘剂等物理化学方法除尘技术,目前常用的技术有以下几种:(1)添加降尘剂除尘技术,几乎所有的煤尘都具有一定的疏水性,加之水的表面张力又较大,添加降尘剂后,则可大大增加水溶液对粉尘的浸润性,即粉尘粒子原有的固气界面被固液界面所代替,致使液体对粉尘的浸润程度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降尘效率,我国煤矿应用的降尘剂有:渗透剂J F C、除尘剂H Y、湿润剂SR-1[12];

(2)泡沫除尘技术,泡沫除尘是一种用无空隙的泡沫体覆盖尘源,使刚产生的粉尘得以湿润、沉积而失去飞扬能力的除尘方法,泡沫除尘可应用于综采机组、掘进机组、带式运输机及尘源较固定的地点;

(3)磁化水除尘技术,磁化水是经过磁化器处理过的水,这种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了暂时的变化,此过程称作水的磁化。磁化水性质变化的程度与磁化器的磁场强度、水中所含杂质的性质、水在磁化器内的流动速度等因素有关。水经磁化处理后,其表面张力、吸附能力、溶解能力及渗透能力增加,使水的结构和性质暂时发生显著的变化,使水的黏度降低,晶构变小,水珠也变小,有利于提高水的雾化程度,增加水与粉尘的接触机会,提高降尘效率。目前我国矿山推广应用的磁化器主要有TFL系列与R M J系列磁水器;

(4)声波雾化除尘技术,超声雾化技术是利用超声波特殊性能来雾化水的新兴喷雾技术,该技术能使水充分雾化,实现微细水雾捕尘。影响超声雾化性能的主要因素有气压和水量,雾化效果的衡量指标有两个,一是雾滴粒径,以小于50雾滴所占比例表示;一是单位面积内的雾滴数量[13]。

2.6 防尘装备及仪器

当前,我国煤矿掘进工作面有湿式凿岩、放炮喷雾,装岩洒水、冲洗岩邦、风流净化等五项综合防尘措施。回采工作面有煤层注水、采空区灌水湿润煤体,机组内外喷雾降尘。此外,还研制出防尘帽,防尘口罩等个体防尘用具,光电式煤尘、岩尘、水泥粉尘浓度快速测定仪等检测仪表。表3为国内煤矿防尘设备的研究及成果。

3、对现有煤矿除尘技术的思考

以上根据粉尘的性质,介绍了几种煤尘防治的常用措施.这些措施在煤矿粉尘防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开采强度的增大,矿井的防尘问题日益突出。要怎样提高防尘效率我们需要作出新的思考。

(1)提高除尘设备的自动化水平,我们应该利用现有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智能化,探究除尘设备的自动化性能。特别在采煤机、液压支架移架喷雾降尘的自动化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这样我们才能使除尘设备有高效的除尘能力。

(2)合理地选择通风方式和工作面风量是通风除尘的关键,适时合理确定工作面风量,使工作面风量既有利于排放瓦斯,又有利于工作面防尘和防火,使工作面的风速达到最优排尘风速。

(3)应根据井下环境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和安装除尘设备,因为不同矿井粉尘的性质、类型等有差异,只有技术人员合理的配置和安装才能使除尘设备发挥各自的潜能。同时以上各种防尘技术应该结合起来,互补遗漏和不足之处,这样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

(4)应该充分考虑粉尘对职工的危害性,根据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划分工作场所等级,作出在不同粉尘危害等级场所的工作时间等规定,并按照规定严格执行,以保证作业人员在整个在职期间不会患职业病。

(5)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力量改进现有除尘技术和创造新的技术和设备,这样才能使未来煤矿安全技术在煤矿安全上发挥重要作用,能够为煤矿创造一个安全、卫生、舒适的井下环境,以适应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摘要:针对煤矿粉尘防治的重要性,首先介绍了粉尘的几个重要特性:润湿性、凝并性等,分析了其机理,随后简单叙述了煤矿粉尘可能引起的四大危害;接着根据煤矿粉尘的特性为出发点,以消除煤矿粉尘危害为目标,介绍了针对国内煤矿开采新形势下的煤矿粉尘防治技术:通风除尘技术、湿式除尘技术、煤层注水除尘技术等,并归纳总结了煤矿除尘设备和仪表仪器研究进展及成果;最后结合现状对现有除尘技术提出了新的思考。

喷煤车间现有问题汇总 篇5

经过近二十多天的生产观察,该套系统基本能满足高炉喷吹煤粉的需要,因为是外购济钢的老设备,部分系统设备已暴露出一些问题,现汇总如下:

1、磨煤机双棍皮已严重老化,已使用到极后期,磨机出力应在10-16吨./h,而现在最高出力也不过6吨/h左右,而且磨辊轴承升温迅速,辊内机油因密封不好而泄漏严重。开机2-3小时,就因温度高而被迫停机,已报出辊皮计划。

2、给磨煤机加载的液压站已出现多次自动卸载现象,已查过几次,仍为找出真正的原因,疑是溢流阀式调节阀组的问题,已报出备件计划。

3、6月4日磨机稀油站的油冷却器坏了,导致漏水从油箱溢出,急报备件外购,已于6月18日换装好。效果很好。

4、6月13日煤粉振动筛底坏,两台全部拆换,自造筛底,15日投入运行,效果尚可,原筛底的部分钢条已全部进入煤粉仓或喷吹罐,待机会清出。

5、济南泉润公司给本喷煤粉系统设计安装的自动化控制和仪表部分存在很多问题,已发现6处温度显示不准或不显示。5处流量、风量显示不准或不显示。已列出清单给公司动力部电工。

6、2#空压机运行410多小时,油箱内已无油,已更换1#机运行50多小时,2#机无油问题,需由厂家来厂查清原因,保养换油。

7、干燥机自动卸水电磁阀坏,4#喷吹罐冲压阀打不开,1#、2#喷吹罐、喷吹阀、出口阀的开、关时显时不显,需处理。建议改造的几事:

1、高炉反映堵喷枪很严重,主要原因该喷吹系统没有安装煤粉出厂房过滤器,无法阻止较大颗粒吹入高炉喷枪,因此必须在厂房外的两座高炉喷吹煤粉管道上安装过滤器,而且每班清几次。兄弟公司同样系统都安装了过滤器。

2、目前使用的高炉煤气进厂房水封装置,是不得已而为之,应该更换安装眼镜阀,因水封不能适应正常生产的频繁引、停煤气的需要,而且浪费大量的水,操作时很不方便,易引起煤气泄漏。

3、半开厂房加门,煤棚要再大些。

喷煤车间

现有技术 篇6

全息电视是一种全新的电视形式,它將带给人的是一种与传统电视完全不同的视听感受。总部位于比利时鲁汶的著名微电子研究中心科学家相信,如今的3-D电视或图像带给人们视觉疲劳和头痛痛晕等问题,都将因为全息图像技术而得到彻底解决。

在微电子研究中心,科学家们的重要研究工作之一就是制造移动的象素。他们将激光照射到微电子机械系统平台上建立起全息显示器,这种平台可以像小型的反射活塞一样上下左右移动,从而实现移动象素的效果。微电子研究中心声称,“全息视觉可以为众多观众提供自然的3-D体验,而不会有如今的3-D立体视觉所带来的各种令人不快的副作用,如:麻烦的3-D眼镜、眼睛疲劳和精神紧张等。”

在微电子研究中心研制的微系统中,二氧化硅呈一块块正方形的补丁镶嵌于芯片上,形成了一种西洋跳棋盘式的图案。然后,芯片上层再镀上一层反射性铝膜。当激光照射到芯片上时,芯片会将临近象素的反射光呈某种角度反射出去。衍射的光线呈建设性或破坏性地相互干涉,从而形成了一幅3-D图像。此时,这些小型的反射平台每秒钟数次上下左右快速移动,从而形成一个移动的投影。

微电子研究中心希望能够到2012年中期研制出首个概念验证版本的移动结构。该机构声称,“微电子研究中心的方案或许能够成为未来3-D显示器的终极技术,即这种全息显示器拥有60度衍射角和高分辨率视觉体验。”

除了微电子研究中心外,全球还有多家研究机构也在致力于全息成像难题的研究。据报道,2011年有多个研究团队都声称已经在该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向真正的全息电视技术更靠近一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也声称,他们已研制一种全息电视系统,画面的每秒刷新率为15帧。2011年初,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完成了一项为期5年的研究项目--“城市光学沙盘显示系统”。据介绍,这种系统可以形成真实的360度3-D彩色全息图像。

(来源:新浪科技)

信息技术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影响 篇7

信息技术促使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工具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而对教学模式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教学环境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过程离不开由信息技术构建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即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环境具备教育信息存储,处理和传递的功能,能适应学生数字化学习需要的信息化环境。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带来了崭新的契机。

1. 环境变化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教学走进了多媒体交互时代,多媒体教学环境特有的教学信息显示方式、信息搜索方式和信息传输方式等推动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等模式的发展。可以说这些新模式的研究和发展都离不开多媒体这一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可以把传统课堂教学中比较难以展示的原理、实验和规律用图像,视频和动画等形式逼真地表现出来,既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大大增强了学习效果,为自主探究、协作探究等教学模式的实施开创了前提。

2. 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开辟新的教学环境指明了方向。

随着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教学实践的开展,原有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一些新的教学模式随之产生。例如网站开发教学模式、游戏化教学模式,虚拟实验教学模式和微型世界中的发展学习模式等都要求有较高的教学环境与之相适应。教学环境在这些新模式的引领下朝着网络化、趣味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

总之,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都是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变化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教学。

二、媒体变化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在教育的历史长河中,教学媒体从投影仪、幻灯机、电声媒体等逐渐进入多媒体时代。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实施教学,导致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课堂体系及课堂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终使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新模式对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重要作用。

1. 多媒体促进了个别化教学的发展。

计算机的交互性为实施个别化教学打开了方便之门,学生利用个人计算机终端,通过事先编制好的学习软件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监控和个别指导。这种计算机辅助个别化学习方式是目前多媒体教学应用的一种主要模式。

2. 多媒体推动了网络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

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用于单个计算机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发布到广阔的网络空间,供更多人共享,有时还根据需要开发专门供网络远程教学使用的网络课程。网络远程教学是在师生不在同一时空背景下发生的,依赖于一定的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当前水平选择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并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学习,它通常以个别化学习方式为主,必要时辅以集体学习。

总之,媒体的变化是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条件,如果教学媒体一成不变,新的教学模式就无从谈起。

三、教学工具的变化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与环境变化和媒体变化相比,工具的变化是最快的。有的软件经过改造和重组可做的新的教学工具服务于教育,而这或许只需要几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因此它对教学模式的影响最直接。尤其是现在应用最广泛的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工具更是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影响深远。

1. 工具变化推动了新型教学模式的产生。

例如,几何画板的出现直接推动了“基于几何画板的数学教学模式”的产生,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可见一种工具就可以推动一种或几种新模式的产生,而这并不是必然的,是由这种工具的性质决定的。例如几何画板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等。几何画板正是有了这样强大的功能,才能推动模式的产生。

2. 工具变化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完善和补充。

例如,在协作学习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利用QQ, MSN等交流工具发布信息,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及时在线功能而失去了和其他人讨论的机会。而Blog的出现弥补了这一不足,教师在Blog中将教学资料和课后作业等发布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任何时候下载,不再受时间的束缚。教师要善于发掘工具变化对原有教学模式的补充点,真正发挥教学工具的作用。

总之,工具变化是促进教学模式创新的有利手段,它可以促进新教学模式的产生,也可以辅助原有教学模式变得更完整和流畅,但是教师不能一味地使用教学工具,而要挖掘工具背后的教学理论、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深层次的问题。

国内快递行业现有分拣技术之初探 篇8

分拣作业是依据客户的送货要求或配送中心的送货计划, 尽可能快速、准确地将货物从其储位或其他区域拣取出来, 并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分类、打包、等待配送的作业环节。在配送中心搬运成本中, 分拣作业搬运成本约占90%, 而在劳动密集型配送中心, 与分拣作业直接相关的人力占50%。分拣作业时间约占整个配送中心作业时间的30%~40%。因此, 合理规划与管理分拣作业, 对配送中心作业效率具有决定性影响。

分拣作业主要包括拣选、分拣配货、组配三个部分:拣选即根据客户货物的订单要求 (目的地、规格、品名、包装类型等) , 将货物拣选出来的作业过程。分拣配货即对拣选出来的货物, 进行送货单元化作业, 将具有相同目的地、规格相似的货物放在同一理货区内, 便于配送。组配即将同一送货路线上不同客户的不同商品按送货车辆的容量和载重量进行组合配载, 以便提高运输工具的利用率, 降低运输成本和时间。

二、国内外快递行业分拣技术现状

快递企业分拣技术的先进性, 直接决定着该企业的服务质量与市场竞争力。运用先进的分拣技术, 不仅降低人工分拣成本, 还能提高分拣效率, 降低分拣差错率。据统计, 采用传统的人工分拣, 一个工人每天最多能分拣2000件, 并且劳动强度大、出错率较高;而采用自动化分拣技术, 每台机器每天分拣量能达到10000以上, 是人工的五倍以上, 差错率也控制在万分之五以内。

1.美国UPS快递分拣技术。

美国UPS快递是全球最大的快递公司, 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快递承运商与包裹递送公司。在2008年, UPS全年处理包裹及文件量近40亿件, 每日达到1500万件。每日如此庞大数量的包裹及文件要收发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域, 如果完全人工分拣作业, 需要多么庞大的分拣流水线啊!但是, UPS快递很早就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 采用了许多的先进的分拣技术设备。

(1) VICAMssi2:

UPS快递在科隆/波恩机场部署200个带白色LED照明的VICAMssi2高性能线性扫描摄像头用于扫描包裹和信件, 从而实现高效分拣。建成后该机场的网点包裹分拣能力将从11万件/小时提高到19万件/小时。德国机器视觉专业公司VITRONIC与UPS长期合作, 为UPS快递研发了许多智能识别设备, 大大提高了UPS的分拣能力。

(2) Maxicode二维码:

上世纪80年代晚期, UPS快递公司就已经认识到了运用机器智能识别包裹的优势:提高效率, 提高服务品质, 降低差错率。他们舍弃了堆叠式的二维条码技术, 研发出了Maxicode二维码的前身UPS code。Maxicode二维码的优势就在于能应用于高速运动物体的扫描。主要用于包裹的搜寻和追踪。

2.邮政EMS速递分拣系统。

中国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 作为我国快递市场的领军人物, 中国邮政速递在现代分拣技术设备的应用方面还比较落后, 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 只有在沿海一带建立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大型先进的分拨处理中心, 如最新建成的南京处理中心已经承诺全国56个城市次日达, 如果未送达, 将退还全额运费。在中西部, 很多地区分拨中心还是以人力为主, 长长的流水线两旁, 站着许多的分拣人员。

3.以“四通一达”为主导的民营快递。

近年来, 我国以“四通一达”为主导的大型民营快递企业发展势头势不可挡。虽然这些民营快递企业出现了良性竞争, 他们不断降低快递费用, 提高服务质量, 缩短配送时间, 但是他们在先进分拣技术方面应用的很少。在2012年双十一期间, 我们看到各大快递企业均出现“爆仓”现象, 大批货物被积压上十天, 这很大原因即是分拣技术的落后。即使是“四通一达”也有很多配送中心还是完全使用人工分拣。落后的分拣技术、粗暴的人工分拣严重限制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内快递业先进分拣技术实施的限制因素

快递业如今被大家公认是一个朝阳企业, 发展势头有井喷之势。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改革开放, 越来越多的国外知名快递企业也来瓜分我国这块“快递大饼”。在货物分拣技术方面, 是什么因素制约着我们国内快递企业发展的呢?

1.大型分拨中心建设缓慢。

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分拨中心需要许多现代化的分拣设备, 这些设备价格昂贵, 维护费用较高。而我国许多快递企业规模较小, 都只注重眼前的短期利益。

2.包裹面单五花八门, 信息不易读取。

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快递企业不论邮政EMS, 还是四通一达, 他们的面单很多还是客户手工书写, 应用的还是一维条码。这样的面单, 在自动分拣中差错率较高, 信息读取率较低, 大大降低了分拣效率。

3.地区代码混乱。

我国除了邮政应用的是六位数的邮政编码来区分地区, 其他快递企业均没有使用这一系统, 都是各自为政, 运用各自的地区区分形式。这致使公共性的大型现代化分拨中心不能建设。

4.包装规格不统一。

如今各大快递公司都面临货物包装差异太大这一问题, 这不仅使包裹在运输时, 不能达到整车运输, 还加大了分拣作业的难度。有的包裹包装成椭圆形, 有的包装成方形, 有的包装成球形。不论自动化分拣, 还是人工分拣都加大了工作量。

5.面单贴在包裹上位置不一致。

我们接到包裹, 经常看到有的商家将快递面单直接粘贴在包裹封口处, 有的贴在侧面, 有的将面单贴在包裹的三个面, 这样致使包裹面单在分拣机上不容易被识别。

6.企业家观念的滞后。

由于我国现在快递业市场较混乱, 还处于发展阶段, 大型快递企业没有做大, 小型快递企业众多, 形成恶性竞争。大家都进行价格战, 企业家都将目光放在了怎样扩大市场份额, 根本没考虑如何提高服务质量, 建设先进的分拣设备从长久考虑降低成本。

7.快递市场的混乱, 法律法规的滞后。

我国快递业发展期还较短, 各项法律法规还很滞后, 快递市场龙蛇混杂, 许多快递企业规模很小, 根本就没有经济实力建设先进设备。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 快递市场还较狭窄, 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 所以快递货物流动量较小, 建立大型现代化分拨中心不经济。

四、国内快递企业实施先进分拣技术的建议

面对越来越多的国外知名快递企业进军国内市场, 我国各个快递企业如何从分拣技术方面赶上别的企业步伐, 提升竞争力呢?

1.相应部门加强对快递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 整合快递企业迫在眉睫, 改变多而小的市场结构。特别是发挥邮政在其中的领导作用, 加大对“四通一达”民营快递企业的扶持力度。

2.针对快递企业建立大型现代化分拨中心, 政府从政策、税收、资金等方面大力扶持。现阶段争取在每个省份建立1~2个公共型的现代化分拨中心。

3.地区代码的统一, 可以规定各个快递企业在包裹面单条形码中统一使用6位数的邮政编码代表地区, 这样统一后, 可以使得各个快递企业的货物可以在同一个分拨中心分拨, 使得各个快递企业可以相互合作建立公共型的分拨中心, 使得快递企业在初期建设资金压力降低。

4.包裹面单的升级换代, 我们可以在现有包裹面单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小型的射频标签, 射频标签由快递员在收件时, 所持一个手持终端生成, 贴在现有面单的右上方。在自动分拣系统中运用射频识别技术, 因其有非接触性识别、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抗恶劣坏境, 同时识别多个对象等优点, 大大提高了分拣的效率和正确率。而现有包裹面单, 主要为了方便最终客户的取件。射频标签有可读写功能, 所以可以回收再利用, 快递员在客户签收后, 可将面单右上方射频标签回收, 这样大大降低了其成本。采用射频识别设备的成本与现有分拣技术分拣员工的工资、货物差错率、分拣时间相比较, 更加经济划算。

5.对快递员集中培训, 学习专业包装技术, 针对各种不同形状的物品, 包装时尽可能方便运输和分拣。尽量包装成方形或扁平状, 减少球状等。

6.面单粘贴时要注意, 将面单贴在货物包装的朝上一面, 尽量避免多面粘贴。

摘要:快递即一个物品经过多个站点, 经过多次的分拨、运输, 最终到达客户手中。如今运输速度已经很难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货物在各个分拨中心停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决定着快递企业的服务质量。先进的分拣技术, 不仅能够提高货物的分拨效率, 还能大大降低差错率, 使快递企业更快更准确的完成客户的需求。本文从邮政速递及几大民营快递公司入手, 浅析我国快递行业现有分拣技术落后的原因, 以及如何实现现代化的分拣技术, 提高快递行业的服务水平!

关键词:国内,快递行业,分拣技术

参考文献

[1]黄有方.物流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现有技术 篇9

1 水质监测技术现有问题分析

1.1 水质监测系统的构建不合理

一方面, 现今的水质监测系统分为诸多部门, 每个部门都有其监测任务。但面对具体的监测任务时, 众多部门难免出现工作任务的重合, 各部门监测人员任务沟通、交流时间少使各部门之间形成隐性壁垒, 从而影响水质监测工作的完成。另一方面, 监测点设立问题严重。在水质监测系统中, 出水口监测严密监测点众多, 但对进水口监测力度不够监测点少, 使水质监测长期处于被动状态, 一旦进水口水质污染, 出水口必将受到污染。

1.2 过度依赖国外检测设备

我国由于对水资源保护意识不强, 导致在水质监测设备方面长期处于落后地位。因此, 我国的水质监测设备多数来源于国外。我国对水质的检测标准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 在使用国外的水质监测设备时不能物尽其用, 使监测人员产生大量的附加工作, 影响水质监测的及时性。

1.3 后期维护工作不够及时

长期的水质监测使其设备对水质变化的分析效果降低, 对水质变化的敏感性降低。若不进行定期的专业维护, 水质监测效果便会下降, 进而加大对水质监测设备的消耗程度,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维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低下, 对待工作态度不认真也是造成后期维护工作不及时的原因。

1.4 水质监测的相关规定不够完善

我国水质监测虽然有行业标准, 但相关规定仍不够完善。针对特殊的地质状况、水源状况、水质状况缺乏具体的行业标准。且对于不同的监测设备也存在着标准不一的现象。因此, 使监测工作复杂多变, 对其数据分析的结果差异显著。

1.5 数据处理的方式单一

水质监测随水质情况的变化形成相应的数据, 数据经过水质监测系统进行整理、分类。然而我国的水质监测系统对数据的分析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 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方式单一, 水质监测数据缺乏其应有的共享性, 导致在解决水质问题上缺乏沟通, 影响水质的恢复时间。因此, 促进水质监测系统的发展就要改变数据的单向输出性, 最大程度上使数据公开, 资源平等利用。

2 水质监测物联网应用框架构建

2.1 广泛利用传感器

物联网的建立需要水质监测传感器。在多个水质监测点上安装传感器通过传感器监测水质的酸碱度、浑浊度、电导度、溶解氧、ORP以及水中硝酸盐、氰化物、重金属等元素的含量[1]。使监测过程更加科学。在进水口增加水质监测传感器, 对进水口水质进行数据分析, 并加以有效控制, 使出水口的水质提高。还应利用传感器发展网络组网和协同信息处理技术, 实现传感器、RFID等信息数据采集技术所获取数据的短距离传输、自组织组网以及多个传感器对数据的协同信息处理过程[2]。这一过程的发展有利于数据的收集与传输。

2.2 将网络充分运用到水质监测中

将监测水质的信息进行数字化的转化和录入并将信息通过互联网传输到云网盘。传输过程安全、高效, 水质监测结果透明、公开。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信息网络的支持, 在水质监测系统中传感器收集数据, 通过互联网将数据传送到水质监测系统, 从而形成传感器与水质监测系统的物联网。

2.3 智能化数据分析应用到水质监测中

水质情况由监测点的水质监测传感器形成水质数据, 水质监控系统在对水质数据进行接收的同时, 利用监控软件中的模型和算法对水质进行分析和判断, 将分析结果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3]。对水质结果按标准进行划分, 使监测人员对水质数据一目了然, 在面对水质各项系数超标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从而改善监测去的水质环境。

3 结语

国家对水污染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因此, 提高区域水质刻不容缓。提高水质就要加大监测力度, 监测水质的方法众多, 水质监测物联网的应用框架的建立, 充分满足现今国家对水质监测的要求。传感器与网络的结合促进了物联网的实用性, 同时也提高了对数据分析的速度使监测工作者可以及时察觉水质的变化, 并针对其变化制定相应恢复办法。进一步促进了高效、安全、稳定的水质监测系统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曾甜玲, 温志渝, 温中泉, 等.基于紫外光谱分析的水质监测技术研究进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3, 04 (01) :1098-1103.

[2]金鑫童.水质监测工作中常见技术问题分析与对策[J].科技展望, 2015, 21 (02) :129.

现有技术 篇10

1 垃圾沥滤液现有的处理技术

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沥滤液, 也被称为“二次垃圾”, 为了防止这些二次污染, 就需要对沥滤液进行处理, 沥滤液的处理技术也是目前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之一, 目前对于沥滤液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1 回喷法

回喷法沥滤液处理方法一般用于对垃圾热值高、沥滤液产量少的垃圾处理, 这种技术主要是利用高温氧化的作用, 将沥滤液放在高温回喷炉中处理。如果垃圾的热值较低, 可能会导致回喷炉中纬度低, 造成熄火。我国城市垃圾中沥滤液产生量大, 垃圾的含水量较高, 所以回喷法不太适用。

1.2 反渗透法

反渗透法也是垃圾沥滤液处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般应用于对含盐量较高, 浓度较大的沥滤液处理,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反渗透法沥滤液处理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这种处理技术中也存在一定的难点, 这主要是由于利用反渗透法处理污水, 会产生浓缩液, 并也浓缩液的浓度会很高, 由于浓缩液对反渗透设备具有很强的腐蚀性, 所以需要经常性的更换膜组件。

1.3 生化处理技术

利用生化处理技术对垃圾沥滤液进行处理, 主要是将沥滤液中主要的污染物去除,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生化处理研究阶段, 氨吹脱+UASB+SBR, 以及在此基础上增加臭氧氧化、混凝等工艺都是正在研究的技术。经过实验发现, 这种生化处理技术对沥滤液处理效果较差, 微生物对沥滤液中的污染物降解能力弱, 并且会产生二次污染。所以生化处理技术在我国垃圾沥滤液的处理中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1.4 化学氧化处理技术

化学氧化处理技术应用与垃圾沥滤液的处理过程中, 就是利用Feton试剂氧化+氨吹脱+混凝沉淀+厌氧+Cl O2氧化+活性炭吸附工艺对垃圾沥滤液进行处理, 该工艺的主要原理为:利用化学氧化剂与沥滤液中的污染物成分进行氧化反应, 并通过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将沥滤液中的主要污染物去除, 使其达到国家污水排放的相关标准。利用这种化学氧化的处理技术, 一般可以达到国家污水三级标准, 但是这种工艺需要使用氧化剂以及相应的运行措施, 其运行费用较高。

1.5 低温多效蒸发处理技术

低温多效蒸发处理技术, 也就是CTB工艺, 主要利用混凝+低温多效蒸发+氨吹脱+生化处理法对垃圾沥滤液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利用这种工艺, 可以将沥滤液处理达到国家二级污水排放标准。这种工艺中, 氨吹脱以及多效蒸发作为核心技术,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沥滤液中的COD、氨氮等主要污染物, 都是在这两个环节被清除的。利用这种处理技术, 会产生一些垃圾残渣, 可以将这些残渣放入焚烧炉中处理, 过程中的吹脱氨也可以用于焚烧炉中的燃料, 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由于这种处理工艺生化效果好, 经济环保, 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除了上诉几种沥滤液的处理技术外, 现有的处理技术还包括催化氧化法、电氧化法、湿式氧化法、光氧化法, 在利用这些氧化法进行沥滤液处理过程中, 需要考虑到催化剂的毒性, 在应用中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对于沥滤液处理工艺的选择,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分析当地垃圾中的成分, 综合考虑经济性、适用性的问题。

2 垃圾沥滤液的污水排放标准

在垃圾焚烧过程中, 产生的沥滤液需要经过一定的处理, 才能排放, 其具体的排放标准如下表所示:

其中垃圾焚烧厂中的沥滤液要低于垃圾填埋渗滤液的排放标准, 所以垃圾沥滤液的处理难度也就较大。相对于其他行业污水排放标准来说, 垃圾沥滤液的处理难度更高, 处理成本往往较大, 这就需要不断研发出新的处理技术, 降低处理成本, 提高处理效果。

3 结语

城市发展过程中, 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多, 为了保证城市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般都对这些垃圾进行集中处理, 在垃圾处理过程中会产生沥滤液, 这种沥滤液浓度高, 气味浓, 并且具有一定的毒性, 只有对其进行处理后, 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标准, 才能进行排放。目前我国对沥滤液的处理技术五花八门, 既包括生化、化学氧化、反渗透法等, 有包括一些新型的处理工艺。对于这些沥滤液的处理, 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大重视力度, 不断研发新的技术, 降低沥滤液处理成本, 增强处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兰建伟, 颜学宏, 曾贤桂.垃圾焚烧厂中沥滤液的处理[J].工程设计与建设.2004, 36 (5) :40-41

[2]张开海, 李志雷.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J].城市建设.2012, 24 (5) :104-105

现有技术 篇11

从现有技术抗辩制度设置的目的和性质上,正确理解和适用现有技术抗辩。

现有技术抗辩制度设置的目的及性质

现有技术抗辩制度设置目的。从现有技术抗辩的起源来理解设置的目的。现有技术抗辩起源于德国,1891年德国专利法限定5年无效宣告请求除斥期间,除斥期间经过后,即使专利存在瑕疵,比如将现有技术申请为专利,他人也无法申请将其无效。瑕疵专利无法撤销,妨碍了公众使用现有技术的自由,于是设置现有技术抗辩制度,使得使用现有技术的被告拥有了诉讼上的抗辩制度,1941年德国删除了5年除斥期间的条款,撤销瑕疵专利已经不存在制度上的障碍了,可现有技术抗辩制度却仍然存续。

瑕疵专利的存在仅是设置现有技术抗辩制度的起因,而非目的,其目的是以此救济使用现有技术的公众免受侵权纠纷之苦,保障使用现有技术的自由。

从排除论、否定原告专利的观点理解现有技术抗辩制度设置的目的。排除论的观点:现有技术抗辩是对原告专利中属于公知技术的部分予以排除。

否定原告专利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被告提出现有技术抗辩,实质在于主张原告专利属于现有技术,其提供的作为现有技术的对比文件,可以破坏原告专利的新颖性或创造性,因此原告专利应当被无效。

这两个观点实质都是要部分或全部否定原告专利权的效力,并认为既然不在原告专利的禁止权范围内,那么被告的行为显然不侵权。这两个观点混淆了现有技术抗辩制度设置的原因和目的,误将本为该制度产生起因之一的瑕疵专利当成制度设置的目的。

现有技术抗辩的目的不在于否定原告专利的新颖性,也不在于评价原告专利保护范围的大小,而是意在被告使用现有技术的自由在侵权诉讼中得以简便、及时地实现,其仅关乎被告行为是否合法,关乎被告行为是否具有免责性。因此,专利权有效与否、专利权利范围怎样以及被控侵权行为落入权利范围与否都不是现有技术抗辩应关注的问题。

现有技术抗辩制度的性质。现有技术抗辩是被告针对原告依据专利权提出的停止侵害、赔偿损失请求权的一种防御和阻却,它是一种防御性而非攻击性的权利,只有被告主张时,法院才子以审查。现有技术抗辩中抗辩成立的结果是认定被告的行为不构成侵权,不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而非否定原告专利权的效力,原告的请求权和实体权利专利权仍然存在。

現有技术抗辩的理解与适用

现有技术抗辩的适用范围。有观点主张只能在构成等同侵权时才能进行现有技术抗辩。该观点目的是从政策导向上,赋予相同侵权的被告有提起无效宣告的义务。

但是将等同侵权和相同侵权分别予以对待,强加相同侵权者务必提起无效宣告请求的义务,并不符合现有技术抗辩制度设置的目的。提出无效宣告请求一般要求被告在答辩期内提出,但由于此时还没有进行实体审理,被告很难判断是构成相同侵权或是等同侵权,也就难以判断是否能适用现有技术抗辩,更难以在法律规定的答辩期内决定是否提出无效宣告请求。被告为稳妥起见只能启动无效宣告请求程序。如果所有被告都如此,现有技术抗辩制度也就难以实现其设置目的。因此,仅能在等同侵权中适用现有技术抗辩是不妥的。

现有技术抗辩解决的是被控技术与现有技术的关系,因此,其能否适用也不应受被控技术与原告专利关系的影响,即不管被控技术相对于原告专利是构成相同侵权,还是等同侵权,均存在现有技术抗辩适用空间。

现有技术抗辩是救济被告的,被告不主张现有技术抗辩,而愿意提出无效宣告请求,寻求中止,可见其意在否定原告专利权的效力,这是当事人的处分范围。

现有技术抗辩以被告的主张为适用前提,实质性抗辩要求在一审期间提出,被告在一审时未主张,视为被告放弃了抗辩的权利,对于被告在二审期间提出的现有技术抗辩一般不予审理,避免诉讼突击和审级损失。这是在诉讼过程中,被告采用现有技术抗辩策略必须注意的问题,防止自己丧失现有技术抗辩机会。

援引进行现有技术抗辩的技术范围。2008年《专利法》修改了专利新颖性、创造性的标准,变相对标准为绝对标准,即不管是出版物公开,还是使用公开或者其他方式公开,其地域范围均不受限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二条对于被诉侵权人主张的现有技术抗辩或者现有设计抗辩,人民法院应当依照专利申请日时施行的专利法界定现有技术或者现有设计。

需要注意的是现有技术不包含抵触申请,不能援引抵触申请进行现有技术抗辩。如果被告认为有抵触申请可以否定原告的专利,则应当提出无效宣告请求。

现有技术抗辩的具体适用。被告提出现有技术抗辩,存在原告专利、被控技术和引证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关系进行比较有一定的顺序:

先审查被控技术与原告专利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同、等同规则来判断是否落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如果落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此时实际上已经以原告专利的技术特征为基准,抽象出被控技术的相应技术特征,在此基础上,再以原告专利的技术特征为基准,抽象出引证技术的相应技术特征,然后再将其与被控技术进行对比,以判断被控技术和引证技术的关系。

现有技术抗辩成立的基础。现有技术抗辩制度设置目的是保障使用现有技术的自由得以简便、及时实现。因此标准的确定要符合该制度的正当性基础。如果被告使用的就是现有技术,显然具有正当性。除此之外,如果被告使用的技术与引证技术存在一些差别,但是这种差别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引证技术的基础上,无需付出创造性劳动就容易想到的,则对于公众而言,在现有技术上作出这种改进并生产、制造出被控侵权物,也应当是正当的,也就具有抗辩的基础。当然判断是否容易从现有技术中得出,要考虑时间点,这个时间点应当是以被控侵权物制造日为判断的时间点,以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为判断主体,来判断是否能从现有技术中直接得到或容易从现有技术中得出。

现有技术 篇12

采收率是指在某一经济极限内, 在现代工程和技术条件下从油气藏原始地质储量中可以采出石油 (气) 量的百分数, 即可采储量与原始地质储量的比值[1]。它不仅是衡量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指标, 也是关系到石油资源能否充分利用的重要问题。而提高采收率技术, 即国外通常指的强化 (EOR) 和改善 (IOR) 采收率技术[2]。现在我国各大油田均处于第三次采油阶段, 因地层、岩性、成藏模式等不同而采用着不同的新技术新来提高采收率。

2 影响采收率的因素

我国绝大多数油舱采用了注水试开发这主要包括客观地质因素和人为措施两个方面。

2.1 客观地质因素[3]

影响石油采收率的客观地质因素主要有 (1) 储集层物性: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因素都对采收率起着制约作用。 (2) 油层非均质性:油层的连续性和渗透率的空间变化程度是直接影响体积波及系数的两个重要因素。 (3) 原油粘度:原油粘度既是影响水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 也影响体积波及系数。 (4) 油层的润湿性:不同岩石对油水的润湿性是不同的。据油田开发时间的统计资料, 亲友油层的采收率目前最高也只有45%左右, 而亲水油层的采收率有的可达到80%。 (6) 储集层中断层飞复杂程度:显然储集层被断层切割的零碎, 使得完整的注采网越不易形成, 导致石油采收率低。

2.2 人为措施

影响石油采收率的人为因素主要是指油田的开发对采收率的影响, 主要有油藏开发层系划分、井网密度、采油工艺技术水平和增产措施的应用。

3 我国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

石油的开采分为一次采油、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三个阶段。提高油田采收率是指除一次采油以外其他增补地层能量进行采油方法的总称, 即包括二次采油及三次采油。现在油田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主要有化学驱、气驱、热力驱和微生物驱这四种[4]。

3.1 化学驱采油

化学驱三次采油是一项能够大幅度降水增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油田开发新技术。此方法采用表面活性剂驱和聚合物驱方法来提高油田采收率。碱驱、表面活性剂驱、聚合物驱和复合驱。我国的主要应用聚合物驱来提高采收率并已在胜利、大庆等油田工业性推广。以此为基础, 开展了二元复合驱和三元复合驱先导试验, 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化学驱可通过提高现有的水驱效率带来数十万立方米的可采储量。但是化学试剂用量和油藏参数等因素都会影响表面活性剂驱的成功性。

3.2 气驱采油

气驱包括混相、部分混相或非混相的富气驱、干气驱、CO2驱、氮气驱和烟道气驱等[5]。

气驱技术作为一次釆油手段用于新油藏的开发, 同时也可以作为三次釆油手段的新技术用于水驱后油藏提髙釆收率。该技术对于不适合注水开发的深层髙压低渗透油田提髙采收率有很大的作用。气驱技术在美国、加拿大和北海等地区应用较早, 在国内该技术也已较为成熟。

3.3 热力驱采油

热力驱采油主要应用与稠油的开采中, 同时也是应用规模最大, 最为成熟的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因为作用方式和作用机理不同, 可将其再分为为蒸汽吞吐、蒸汽驱、热水驱、火烧油层和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等。稠油热采的主要方法有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热水驱等。蒸汽吞吐相对简单、成熟, 因此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稠油开采中, 并成为了稠油开采的主要方法。我国常规稠油较多, 原来多用注水的办法开采, 采收率较低。应用了蒸汽吞吐、蒸汽驱, 热水驱和火烧油层后, 采收率大大提高。

3.4 微生物驱采油

微生物采油的研究最初源于美国, 并逐渐成为人们解决原油产量降低的经济有效的方法。微生物驱因其具有适用范围广、工艺简单、不伤害油层等优点, 成为目前国内外发展迅速的一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球已有100多个油田开展了微生物驱先导试验。国内外微生物驱试验显示, 其提高采收率幅度为13%~65%不等但大规模现场应用的甚少[6]。

微生物驱技术推动了生物表面活性剂驱与生物聚合物驱的发展, 英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先后进行了研究及应用。典型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如海藻糖脂等容易溶解在地层水和注入水中, 在油水界面上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 且在固体表面上吸附量少, 驱油能力强。研究表明,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效率是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的3.5~8倍, 而其生产成本仅为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的30%。黄胞胶是生物聚合物驱中最常用的一种。在英国和德国等国家, 黄胞胶的用量几乎与聚丙烯酰胺相当。微生物采油方法有微生物单井吞吐、微生物驱替、微生物调剖堵水、微生物除蜡等地下微生物采油方法, 同时也包括利用生物工程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聚合物, 作为化学驱的注入剂。但采油机理较复杂, 不同油田的作用不同, 同一油田机理也不单一, 因而难于控制。更大的难点是有效菌在油层中培育繁殖时, 原生菌同样也会繁殖而造成地层伤害, 产生等有害气体。因此应加强微生物培养液与地层液体、固有细菌之间配伍性的研究, 通过优化微生物培养液让有用微生物存活、充分代谢, 抑制无用细菌的繁殖。但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 微生物驱必是被看好是一项前景技术。

4 总结

现有的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新技术运用已基本成熟, 加速了提高采收率的进程, 为国民经济提供了可靠保障。当然, 新技术也存在其缺点, 各油田应结合具体情况恰当选择, 并不断完善和探究新技术继续提高采收率。

摘要:新的油气田发现难度的加大, 要求现有油田必须提高采收率才能满足国民经济的需求。现有的提高采收率的新方法在各个油田应用程度不一, 这也是根据油田实际情况合理发展的必然。本文主要介绍了影响采收率的因素和现有的化学驱、气驱、热力驱和微生物驱四种主要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

关键词:采收率,新技术,影响因素,化学驱,气驱,热力驱,微生物驱

参考文献

[1]周红, 关振良.实用油藏工程[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4.9:131[1]周红, 关振良.实用油藏工程[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4.9:131

[2]计秉玉.对大庆油田进一步开展三次采油技术研究工作的几点意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3, 22 (6) :60-62[2]计秉玉.对大庆油田进一步开展三次采油技术研究工作的几点意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3, 22 (6) :60-62

[3]周红, 关振良.实用油藏工程[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4.9:132-135[3]周红, 关振良.实用油藏工程[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4.9:132-135

[4]张冬玉, 姜婷, 王秋语, 等.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国外油田工程2010, 26 (10) :13[4]张冬玉, 姜婷, 王秋语, 等.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国外油田工程2010, 26 (10) :13

[5]张冬玉, 姜婷, 王秋语, 等.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国外油田工程2010, 26 (10) :13[5]张冬玉, 姜婷, 王秋语, 等.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国外油田工程2010, 26 (10) :13

上一篇:PCI围手术期下一篇:流动人口聚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