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的基本特点(共12篇)
商务英语的基本特点 篇1
预习, 就是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自主学习的模式, 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阵地。预习的这种模式, 就是为了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就是要让学生从发展的角度去学习英语。它是动态的, 而非静止的;它是一种英语能力的综合性培养, 着眼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长期领悟, 为学生的终生发展积累英语的素养。
因此, 在初中英语学习中, 学生只有进行必要的预习, 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包括对重难点知识的初步理解和要求进一步学习的心理状态, 才能够促进自身的有效学习, 掌握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当然, 预习不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唯一模式, 或许也不是最好的, 但它毕竟能为学生自主的英语学习的方法提供一丝契机, 我们还是应该要重视它。那么, 预习到底有那些特点呢?笔者认为:
一、预习具有自主性
英语研究性学习, 就是提倡和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 而预习正是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较好形式, 它完全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为前提。这种自主性能够让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爱好、性趣、疑惑, 自主性地从事英语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喜爱的文章诗词, 领略它精美的内涵;学生也可以挥毫泼墨, 潜心于博大的书法世界;也可以拿起多采的文笔, 去抒写自己的心灵感悟。自主性促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被动地接收发展成为主动探究。
预习的这种自主性, 实际上就是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大一统的局面走向个性化的学习, 从整齐划一走向个性的极致发挥”。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 在词汇教学上, 我采取以学生预习为主的原则, 在集中识词的前一天, 让学生预习单词, 并遵循下面的预习顺序:1.词的发音根据音标去拼, 然后听录音去纠正。2.构词法-词的变形如学了healthy去猜unhealthy的意思。3.词的出处-词在书中出现的位置及其相应的句子。例如:根据Runner eats well去了解Running star Sandra Clark eats lots of healthy food中healthy的意思。4.词的例句-查字典, 或者就自己的事为词造一个相应的例句。例如学了March可以造这样的句子My mother's birthday is in March. 既熟悉了词又渗透了情感教育。避免“单”学词, 学“单”词。5.词的文化背景-词的出处扩展。学生把获得的这些预习知识写在预习笔记上, 使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讲解互相对照。
二、预习具有开放性
预习的这种开放性, 首先表现在英语学习时空的不确定性。它可以是教师争对学生在某一阶段英语学习中的状况, 在适当的时间指令性地安排学生从事某种专项活动;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独立地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 去获取英语知识和英语能力。它同样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其次, 英语学习的内容也是宽泛的, 不惟一的。英语预习的内容, 既可以来自教材, 也可以来自其他的有益于英语学习的材料。它可以是集体性的活动, 也可以是个体性的研究。生活有多大, 英语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 预习的外延就有多大。第三, 从目前学生汲取知识的来源看, 其渠道是多样性的。预习的目的, 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超前地占有大量的英语学习资料, 更有利于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 更能“创建一种开放阔大的课堂结构”。
因此, 在英语课堂之外, 再给学生开辟、拓展一个英语学习的空间, 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预习的这种形式, 就完全能够弥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热情。
三、预习具有超前性
从当前的英语教学模式来看, 虽然各种教学理念和潮流风起云涌, 但目前为止, 课堂上的表现大多还是教师唱主角, 学生还是处于老师教、自己学的地位。而预习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这一传统的被动模式, 让学生在上英语课之前, 就已尝试到学的乐趣。比如, 通过预习, 学生可以自主地超前地查阅相关的资料, 阅读与文本相关的书籍, 可以通过工具书搞清字音字义, 学生可以对文本吟诵朗读, 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等等。这就改变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让学走在教师教的前面。这种超前性, 不仅有利于整合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 而且有利于学生搜集整理、独立研究、分析归纳、展示成果, 同时, “学生在独立研究、互相探讨的过程中, 达到了多种英语能力的整合”。其超前性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预习这种超前性特点, 使得学生的英语能力得以向纵深处发展, 不止是提高了英语课堂效率, 更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培育。
陶行知说:“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通过预习, 可改变以往教师单方面探究、处理信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 从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它能够让学生花更少的时间学到更多、更牢、更实用的知识, 达到“学一知十”的效果。心理学指出:只有当学习者心理处于准备状态时。他的心理活动才会对学习对象进行指向和集中.并增强心理活动停留在学习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 抑制多余的活动, 以保证注意的清晰、完整和深刻。
当然, 预习在时间上, 知识覆盖面上, 和深度上要有所体现。开学前的假期就布置了新学期全册的预习, 平时周末有每周一个单元的整体预习, 每天有课前的简单预热式预习。在知识覆盖上, 预习涵盖了词汇、句型、语法、交际等听、说、读、写各项内容。在学习中, 从新知识学习到阶段复习乃至过程评价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在学习中, 一般的预习多关注新单词或新课文的学习前的预读, 而我们的预习在纵向上, 从一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到单元末的复习课, 无论是话题教学、阅读教学、语法教学还是复习教学, 都有一套完整的学生预习学案, 引导学生完整地学习整个单元的学习。在深度上, 我们的预习模式, 不是简单的读读课本、做做练习, 而是从新知识学习到阶段复习乃至过程评价均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基本上是交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展示、讨论、互相评价。因此, 从深度上讲, 这种预习已经达到了教师备课的深度。所以, 英语教学中重视预习, 是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主体意识的觉醒, 让学生自主地去进行探究学习英语的方法、规律, 而不是让教师去替代完成。
商务英语的基本特点 篇2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高超。
源远流长是说有着五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它国家历史都很短暂,因为历史上它们不是已经消亡就是被同化了。博大高超是说我们的历史积蕴很厚,内涵很深,牵涉人类的`方方面。面包罗万象。这两点对我们当然很重要!我们能从深厚的历史取之不尽的营养中取其精华,将我们的民族文明更好的一直传承发扬下去,我们中华凭着丰厚的底蕴经历五千年风雨烽火挺立不倒,是我们的自豪!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协调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取、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踊跃成分。
名词审定工作的基本特点 篇3
名词审定工作的基本特点
王琪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北京 100717)
名词审定工作具有规范性、研究性、协调性、长期性等特点。收词、定名和定义及英译等工作都遵循着一定的规范;名词审定工作既要从科技,也要从语言的角度进行研究;学科领域内专家学者之间,名词审定工作者与专家学者之间,各学科之间,人名、地名及语言文字等,都需要进行协调;名词审定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既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科技进步的需要。
名词审定,规范性,研究性,协调性,长期性
名词审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具有规范性、研究性、协调性、长期性等特点。审定科技名词,实现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对支撑科技发展,保障语言健康,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 规范性特点
在名词审定工作中,收词、定名和定义及英译等工作都遵循着一定的规范。
收词工作遵循着一定的规范。一般说来,先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学科框架体系;再搜集该学科领域标准、词表、辞书、数据库、专著及论文等文献资料;然后勾选基本名词、新名词;再根据该学科领域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比对,剔除概念不清晰的名词、旧名词、人名、地名、机构名、职务名等;最后根据概念体系编排名词,同时需确保名词系统的平衡性、系统性和完备性。
定名工作也遵循着一定的规范。如,执行国家语言文字政策,使用规范字;尽量避免使用生造字、古字和生僻字;根据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民族性、国际性、约定俗成性等原则进行定名;当几种原则相互矛盾时,综合考虑,合理定名。此外,由于名词审定工作涉及的学科门类众多,如果各学科各自为阵,互不沟通,就容易出现大量的重名、同名不同义、同义不同名的情况,不利于名词的规范和统一,因此还必须在学科之间进行协调,以求意见一致。
定义工作也具有规范性。定义工作是用已知概念对新概念给出综合性的恰当描述,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义内容的撰写中,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避免定义过宽或过窄、循环定义等。从定义的形式上来看,定义中的部分内容总是呈现出一定的类型特征。使各名词定义中的这些相同性质的成分在形式上保持一致,也有利于促进名词定义形式的规范化,便于梳理相关名词之间的层级关系。
英译工作也遵循着一定的规范。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医学等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名词的翻译工作也逐渐提上了工作日程。名词翻译倾向于以意译为主,这就需要在目的语中建立最贴切的对应项,且在目的语中能从名词的构造上了解名词意义,尽量做到“名副其实”。一般说来,如果源语言(汉语)中存在代表某一特定概念的名词,而目的语(英语)中也存在代表这一特定概念的名词,那么这两个名词可互为等价名词,即该名词在汉语相关概念系统中的位置相当于它在英语相关概念系统中的位置,不论在汉语还是英语中,其内涵和外延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只需要从英语名词中寻找对应项,不需要思考汉语名词的语法结构及相应的英文译名的结构。而对于为汉语所独有的传统名词,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对汉语名词结构进行分析,并选择合适的英译结构形式。
二 研究性特点
名词审定工作是一项研究性工作。要保证名词审定工作的质量,既要从科技角度进行研究,也要从语言角度进行研究。从科技角度来说,某名称是否与其所代表的概念完全对应且能得到该领域专家的普遍认可;如果同一个概念有一个以上的名称,它们是否完全同义,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和研究。从语言角度来说,名称是否简明,符合汉语词法、句法结构,汉语中的名词所表达的概念是否与对应的英文名词等价,都需谨慎对待。
从名词审定工作的几个重要环节来看,如何收词、如何定名、如何定义,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具体的收词过程中,哪些词可收,哪些词不可收,分支学科如何确定,各分支学科领域的收词量比例如何,如何建构理想的学科概念体系,收词完成后如何排列词条次序等,都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术语学知识,需要深入进行调研。
在定名过程中,有的名词存在几个名称,不易取舍,则往往需要查阅文献资料,追根溯源,了解各名称使用的历史和现实状况,这些都需要进行综合性研究。如,在医学领域,定名为“心肌梗塞”还是“心肌梗死”,就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和讨论。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50年代,infarction原定名“梗死”,1959年推广保护性医疗,为了帮助病人树立信心,将“梗死”改名为“梗塞”并一直沿用了下来。医学工具书将infarction定名为“梗塞,梗死”。一般认为前者是推荐用名,《实用内科学》、《实用医学大词典》称之为“梗塞”。研究认为,myocardial infarction的病因是冠状动脉闭塞,造成心肌严重缺血,引起不可逆转的组织损害,而致心肌坏死,产生一系列严重症状,如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乃至死亡。因此,全国医学名词审定工作扩大会议最后决定“心肌梗塞”修订为“心肌梗死”[1],这样与概念更贴切。
定义是对名词概念的本质属性的表述,应用最简练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说明该概念与其他概念区别的本质属性;同时,拟定定义也是一项收集、研究、比较资料的工作,必须认真分析占有的资料,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功夫。不正确的资料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论,由此而产生的错误定义往往会造成对概念的曲解[2]。总之,定义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入研究的过程。
此外,在保证名词审定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近几十年来,科技发展极为迅速,科技文献大量增加,科技新词越来越多,面对海量的数据,如果依然按部就班,不更新名词审定工作方式,是难以满足现代科技发展的需求的。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给名词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利用计算机使名词审定工作自动化,建立名词数据库,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 协调性特点
名词审定工作是一项协调性工作,如,学科领域内专家学者的相互协调,名词审定工作者与专家学者的协调,学科之间的协调,人名、地名协调及语言文字协调,等等。
在任何一个具体的学科领域,当定名(或定义)存在分歧而难以定夺时,往往需要召集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名称(或定义)。如,妇产科名词“绝经期综合征”(menopausal syndrome)改为“更年期综合征”(c1imacteric syndrome);“盆腔脏器切除术”改为“盆腔廓清术”(pelvic exenteration);口腔医学名词“智牙”(wisdom tooth)改定为“第三磨牙”(third molar)[3]。
名词的定名或定义应遵循名词审定的基本原则及方法,当出现分歧时,应进行讨论,协调处理。名词审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从1985年至今,已出版了80多种学科名词,各名词分委员会都依既定的程序和要求开展工作,这样能保障所出版各名词书的质量和体例。因此,名词审定编辑和专家学者应充分沟通协调,尽早解决分歧,达成一致。
相邻学科应进行协调和交流,不仅能有效避免名词的重复和遗漏,还能更好地使体例保持一致。当同一个概念在不同学科中的名称不一致时,应根据有关原则统一定名,加强协调。如probability,物理学中称“几率”,数学中称“概率”,则服从了主科的数学而统一定名为“概率”[4]。
纯粹的人名、地名不属于名词审定工作中“名词”的范畴,但含有人名、地名的名词或定义仍是名词工作的内容。一般来说,当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译名时,应查明国别,尽可能地按照该国的发音或国际习惯的发音确定其中文名称。但是对于科学界通行已久的译名,即使译名不够妥当,也应本着“约定俗成”的原则,不宜再更改。如,牛顿、达尔文等。因此,协调的译名,当明确哪些不可更改,哪些事可以协调和更改的。
语言文字方面,《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指出:“科技名词的用字要执行国家对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使用规范字”,目前科技名词中个别常用汉字用法混乱,如科技名词中有一批以“象”(像)作为名词性词素构成的复合词,应该选用哪个字,需要统一。为此,全国名词委广泛征求了意见并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5]。
四 长期性特点
名词审定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中国的名词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名词工作处于自发阶段,专家们自行确定;近代以来,为引进西方的科技概念,一直都在成立有关名词工作组织,推动名词工作的进行。如1877年成立了“益智书会”;1909年,当时的教育部设立了“科学名词编订馆”;1918年,中华医学会成立了“医学名词审查会”;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官办名词工作机构——大学院译名统一委员会;1932年成立了“国立编译馆”,隶属当时的教育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下设五个小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药卫生、艺术科学和时事名词; 1950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局下设名词室,负责组织自然科学名词编审工作;1956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1963年改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名词编订室。目前,全国名词委承担的名词审定工作正是科技发展与交流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科技名词总是在不断产生、成长、变化、消亡的,因此,应仔细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新名词,应及时定名;对于发展变化着的名词,应及时修订或再定名;对于过去工作中的疏漏,再次修订时需加以补充和完善。如,《大气科学名词》于1988年出了第一版,有定名,无定义;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词的出现和科技名词使用者对名词工作要求的提高,1996年出版了《大气科学名词》第二版,不但在1998年版的基础了做了修订,而且加注了定义;2009年又出版了《大气科学名词》第三版,在第二版基础上又做了较大的修订和增补,使大气科学概念系统紧跟当前科技发展水平。《测绘学名词》也是如此,于1990年出了第一版,有定名,无定义;2002年出版了《测绘学名词》第二版,不但在1990年版的基础了做了修订,而且加注了定义;2010年出版了《测绘学名词》第三版,在旧版基础上做了较大的修订和完善工作。此外,有一些名词,是短期内预见不了的,但又不得不确定一个推荐名称以供使用,这就需要全国名词委和有关专家的长期引导和调研,才能最后达成共识。
[1]冯宋明.科技术语的主旨是概念内涵[J].自然科学术语研究.1991(2):72.
[2]刘青.关于科技术语定义的基本问题[J].科技术语研究.2004(3):15-16.
[3]冯宋明.医学术语审定工作初探[J].自然科学术语研究.1993(1):21.
[4]黄昭厚.谈谈科技术语的审定与统一[J].自然科学术语研究.1989(2):6.
[5]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关于科技术语中“象”与“像”用法的意见[J].自然科学术语研究.1991(1):18-19.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erm Standardization
WANG Qi
Term standardization is a work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standardization,research,coordination and long-term.Collecting words,determining the names,definition and translation work should follow a certain standard.The work of term standardization should be researched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as well as language.Also,term standardization need a series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scholars in the same discipline,between term workers and scholars,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people names and place names,languages,and so on.Term standardization is a work only with a starting point,but no end,and it is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but also the need of scientific progress.
terminology standardization,standardization,research,coordination,long-term
N04
C
1673-8578(2011)03-0051-04
2011-03-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多语种基础科学教学术语数据库开发研究》(项目批准号: 10JJD740003)
商务英语的基本特点 篇4
关键词:网络平台,高职英语,自主学习模式
在网络化、信息化发展迅猛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早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大举措。对于英语这门语言类学科来说,网络平台体现了它的极大优势。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自主学习能力是他们应该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论述网络平台下高职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基本特点。
一、自主学习定义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的行为方式。自主学习者需要具备八个方面的能力:制订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判断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的能力;选择学习材料和内容的能力;选择或设计学习活动方式的能力;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协商的能力;监控学习实施情况的能力;调整情感因素的能力和评估学习结果的能力。
但是高职学生普遍自主学习能力不足,英语基础较差,因此需要设定符合他们特点的自主学习模式。
二、网络平台下高职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基本特点
(一)学习模式要立体化、多样化、个性化
网络化自主学习不但给学生提供了时间、空间、学习内容的极大便利,让学生在适合自己需要的条件下充分地利用学习资源,网络还以本身的优势给学习者提供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情境。而且网络结合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塑造出的这种生动的学习情景,是能够提供视、听、说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的情景,能高度调动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对知识、技能的获取和长时记忆,这方面的优势对有着高强度、大量记忆特点的外语学习非常有利。
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学习策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英语语言认知个性差异,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并鼓励学生不断努力和坚持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
(二)学习模式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网络自主学习,虽仍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也绝不意味着完全脱离教师的管理,实际上,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帮助,学生容易被网络中浩如烟海的信息淹没,感到茫然无助,同时会被网络的娱乐性吸引,浪费大量时间。
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帮助学生利用平台进行知识自我建构,提供学习资讯,分层布置任务,分析个体差异,个别指导,监控学习过程,引导学习,评估学习成效等。
课前,教师要提前制订此门英语课程自主学习的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具体安排,包括上传相关的音视频、微课、课件等相关内容。其中,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要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即“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按照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进行网络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边学习边记录问题,并按照老师要求按时进行自我检测。课堂上,教师要统一地讲解和答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遗留下的个别问题,总结重点和难点,使得学生对此门课程所授知识完全吸收。
可见,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总结经验,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评价模式要多元化,具有科学性
高职网络英语自主学习与建构主义理论在本质上是密不可分的。自主学习从本质上来说,给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权,能够考查学生在自主决策学习目标、方法、时间和长度等情况下,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感受到学习成效。因此,该理论对自主学习的过程性的强调赋予了教学评价的意义: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判。
要构建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评价模式,就必须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教师和计算机网络三方相结合。评价方式可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和计算机评价三项。
学生可按照网络测试的内容记录自己每次的自学成绩,此外,学生在每次学习后可在“自评感悟”这栏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总结自己的不足。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模式也需要教师提前为学生提供范例,使学生之间的互评具有确切的标准。在教师评价方面,主要有两项内容: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评价学生的网络学习测试。
综上所述,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的思想,在网络环境下实施个性化、探究式、合作式等自主学习策略,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自主学习意识、具备信息能力、善于合作学习的探究性自主学习者。
参考文献
[1]高巍.浅谈基于朗文交互英语学习平台的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模式[J].亚太教育,2016(5).
[2]高小红.高职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探索[J].群文天地,2013(12).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篇5
1、基础性,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构成,小学教育是基础。
2、全民性,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的小学教育是全民教育,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使全国各民族的所有儿童都接受社会主义教育的需求。
3、义务性,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6-7就必须接受小学教育。
4、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志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1.调查研究
2、观察
3、评定7.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1、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掌握好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3、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4、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
5、关心学生课余活动,开展有益课外活动
6、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7、与家长、社会沟通,形成合力。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个案研究
4、文案
5、比较研究
全新的教育观: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鼓励他们大胆的提问创造积极和探索,与学生共同成长,发展。认识到每个人的智力结构擅长的方面,发展程度各有不同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看待学生的问题,确立健康的教学观,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阶段性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一般方法:
1、让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社会意义
2、培养学生对每门课的积极学习态度形成定式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
3、不断改变教学方法采用有趣,变换的方式呈现教学的内容。
4、不断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教师要以自身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
6、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知识不断积累。
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
1、从学习偏好分有听觉型、视觉型。触觉性型和混合型
2、从不同的智力活动特点出发,将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问题解决。
3、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教育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法制和纪律教育、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小学德育原则:1,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2,知行统一的原则,3,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4,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5,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6,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的原则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
我国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6、在集体中教育的原则,7、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说服法、榜样法、实践锻炼法、情感陶冶法、自我教育法,品德评价法。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可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辅导或则咨询
6、小组辅导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4.营造优雅班级环境
5、协调好各方面的教育力量6.、操行
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2,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较高的整体功能,3,坚持统一目标与因材施教相结合,4,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全面发展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
小学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小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
(一)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二)想象、思维的特点。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三)情感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篇6
1.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这是因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君主的统治地位;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
古代中国农业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其生产模式为精耕细作,经营方式是“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所以古代中国成为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促使社会风气的改观和人们信仰的进步,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中外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
2.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自耕农拥有自己的小块土地,成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这一条件又决定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稳定性和落后性。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制度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积极意义体现在: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封建王朝主要财源;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其消极意义也很明显: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又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迟滞不前,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3. “重农抑商”的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它开始于战国时的商鞅变法,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重农”使民生劳苦,善劳作,满足国家政权积累财富的需要;强化国家统治基础,稳定国家统治秩序。“抑商”绝非不准商人从事商业交易活动堵塞商人生财之道,是重征商税,稳定农业生产秩序。
【练习】
1. 先秦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的个体农业的转变。推动这个转变的因素有( )
①铁器牛耕的使用 ②城市商业的发展 ③各国的变法运动 ④水利设施的兴修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3.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
4.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逐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二、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4)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1~4. DDCB
5. (1)陈亮的观点是正确的。说明了农业和商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2)黄宗羲的观点是农工商皆本;雍正帝的观点是农为本,工商为末,重农抑商。
(3)黄宗羲的观点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顺应了历史潮流,是历史的进步。雍正帝的观点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不利于社会发展,是落后的。
浅析日语谚语的基本特点 篇7
一、日语谚语的语音特点
谚语都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 日语谚语以其独特的音节节拍和押韵的方式, 保证了在日本人民大众之间口口相传的力量。日本传统诗歌和歌、俳句、川柳等一般都采取“五七五七七”、“五七五”的音节节拍形式, 许多日语谚语也都沿袭了“五”“七”音节组合的习惯, 采用“五”“七”“五五”“五七”“七五”“七七”等音节节拍形式。例如:
犬と猿 (いぬとさる) (五拍) 犬猿不睦, 比喻水火不相容。
急がば回れ (いそがばまわれ) (七拍) 欲速则不达。
人は人、我は我 (ひとはひと、われはわれ) (五五拍) 我行我素。
石橋を叩いて渡る (いしばしを、たたいてわたる) (五七拍) 叩石渡桥, 比喻小心谨慎。
旅は道連れ、世は情け (たびはみちづれ、よはなさけ) (七五拍) 出门靠旅伴, 处世靠人情。
口に蜜あり、腹に剣あり (くちにみつあり、はらにけんあり) (七七拍) 口蜜腹剑。
还有许多日语谚语虽然不是严格的“五”“七”音节的组合, 但是多半含有“五”或“七”的音节节拍, 甚至其中不符合“五”“七”音节节拍特点的地方, 可以通过添加助词, 或者朗读时的停顿等方式得以化解。例如:立つ鳥跡を濁さず (たつとり、あとをにごさず) (四七拍) 飞走的鸟尚不留污迹, 比喻隐退之际要洁身自好。有的时候被说成:立つ鳥は跡を濁さず (たつとりは、あとをにごさず) (五七拍) 。
另外, 部分日语谚语, 选取使用元音构造大体相同的语素, 或重复使用相同的语素, 构成声音回环的押韵美。例如:
挨拶より円札 (あいさつよりえんさつ) 好话不如现钞。
搗いた餅より心持ち (ついたもちよりこころもち) 礼轻情意重。
米の飯より思し召し (こめのめしよりおぼしめし) 美食不如美意, 比喻礼轻情意重。
頭隠して尻隠さず (あたまかくして、しりかくさず) 顾头不顾尾。
魚心あれば水心 (うおごころあれば、みずごころ) 你若有心, 我亦有意。
口も八丁手も八丁 (くちもはっちょう、てもはっちょう) 能说会干。
还有部分日语谚语利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段, 起到一语双关、深化内容, 便于记忆的作用。例如:秋風が立つ (あきかぜがたつ) 。这里以“秋 (あき) ”作“飽き (あき) ”的双关语。“飽き”是厌倦、腻烦的意思, 这个谚语常被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冷淡下去。
二、日语谚语的兼容特点
众所周知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和利用世界先进文化, 日语谚语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特点。从来源上看, 日语谚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中国谚语, 例如:
光陰矢の如し (こういんやのごとし) 光阴似箭。
雨垂れ石をも穿つ (あまだれいしをもうがつ) 水滴石穿。
木に縁りて魚を求む (きによりてうおをもとむ) 缘木求鱼。
百聞は一見に如かず (ひゃくぶんはいっけんにしかず) 百闻不如一见。
一葉落ちて天下の秋を知る (いちようおちててんかのあきをしる) 叶落知秋。
虎穴に入らずんば虎子を得ず (こけつにいらずんばこじをえず)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青は藍より出でて藍より青し (あおはあいよりいでてあいよりあおし)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另外还有部分日语谚语来源于西方谚语。例如:
時は金なり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血は水より濃し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沈黙は金、雄弁は銀Speech is silver, silence is gold. (沉默是金, 雄辩是银)
便りのないのはよい便りNo news is good news. (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天は自ら助くる者を助く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
三、日语谚语的风土特点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 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 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水充沛, 自古以来农业和渔业发达。另外从板块构造来看, 日本正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 极易发生地震。因此日语谚语中有不少体现了这种风土特点的谚语。例如常见的有关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的谚语有:
暑さ寒さも彼岸まで (あつささむさもひがんまで) 冷到春分, 热到秋分。
夏歌う者は冬泣く (なつうたうものはふゆなく)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男心と秋の空 (おとこごころとあきのそら) 变幻无常。
秋の日は釣瓶落とし (あきのひはつるべおとし) 秋天的太阳落得快。
地震雷火事親父 (じしんかみなりかじおやじ) 地震、打雷、火灾、父亲——四大怕。
另外有关海洋渔业的谚语也有很多, 这是日语谚语的一大特点, 例如:
海に千年川に千年 (うみにせんねんかわにせんねん) 饱经世故, 老奸巨猾。
腐っても鯛 (くさってもたい) 真鲷即使腐烂了也是头等鱼。鲷鱼, 体高大, 体色多为红色, 姿态优美、味道鲜美, 在日本被视为鱼类之王。这个谚语相当于汉语里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海老で鯛を釣る (えびでたいをつる) 用小虾钓鲷鱼, 比喻一本万利, 抛砖引玉。
鯛の尾より鰯の頭 (たいのおよりいわしのあたま) 比起做鲷鱼的尾巴, 不如做沙丁鱼的头, 相当于汉语的“宁为鸡头, 不为凤尾”。
鮑の片思い (あわびのかたおもい) 源于鲍鱼的贝壳只有一个, 比喻单相思。
四、日语谚语的历史文化特点
有很多谚语出自日本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或者日本人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体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特点。例如:
敵は本能寺にあり (てきはほんのうじあり) 。源自明智光秀假装出阵讨伐毛利氏, 但实际突袭住在本能寺的织田信长的典故。比喻声东击西, 醉翁之意不在酒。
弘法にも筆の誤り (こうぼうにもふでのあやまり) 。弘法, 即空海大师, 是日本平安时代初期的僧人, 日本真言宗的开祖, 谥号弘法大师。他擅长书法, 是优秀的书法家, 与嵯峨天皇、橘逸势共同被誉为“三笔”。这个谚语用弘法大师也有笔误, 来比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类似的谚语还有:河童の川流れ (かっぱのかわながれ。) 河童, 是日本民间想象中的动物、小妖怪。由水神而沦落变成妖怪。相传外形为全身呈蓝色的童身, 头顶上有一个盛水的碟子, 水若流失便失去神通。用河童也会被淹死来比喻有经验的也会有失误。
花は桜、人は武士 (はなはさくら、ひとはぶし) 花中樱花最好, 人中武士最优。该谚语则直接体现了日本人对樱花的独一无二的热爱之情, 对武士的无比尊敬之情。
五、日语谚语的审美特点
不同国家民族的人民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观, 以一些常见的动物谚语为例, 从中能看到日本人对它们的喜好或者是厌恶之情。
在汉语谚语中有关“狗”的词语大部分是贬义的, 如“狗仗人势”、“偷鸡摸狗”、“狼心狗肺”、“狗改不了吃屎”、“狗咬吕洞宾, 不知好人心”等。而日语谚语中对狗的评价则相对公正, 甚至体现了狗通人性、忠实于主人的特点, 例如:
犬に論語 (いぬにろんご) 对狗讲经, 相当于汉语里的“对牛弹琴”。
犬も食わぬ (いぬもくわぬ) 连狗都不理, 比喻无人理睬, 多指夫妻间的吵架。
犬の遠吠え (いぬのとおほえ) 犬之远吠, 比喻胆小鬼在背地里耀武扬威或非难他人等。
犬も歩けば棒にあたる (いぬもあるけばぼうにあたる) 狗若乱跑也碰棒。比喻想做某事者会祸从天降, 亦指遇到意外的幸运之事。
犬は人につき、猫は家につく (いぬはひとにつきねこはいえにつく) 狗随人走, 猫看食奔。这条谚语简明地表现了狗和猫的生态习性。
犬は三日養えば恩を忘れない (いぬはみっかやしなえばおんをわすれない) 狗养三日, 尚知主人恩。赞扬了狗对主人忠诚的特点。
综上本文试从语音、来源、风土、历史文化以及审美等方面, 对日语谚语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了解日语谚语的“五”“七”音节组合、押韵、谐音等语音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日本语语音特点。了解日语谚语兼容并包的来源特点, 有助于我们理解日本文化的兼容并包、为我所用的特点。另外日语谚语所体现出来的风土、历史文化以及审美特点, 则充分体现了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特点和日本人独特的审美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而日语谚语作为广大日本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 为我们展现了更加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日本人生活画卷。
参考文献
[1]臼田甚五郎.ことわざ辞典[M].三省堂, 1983.
[2]時田昌瑞.岩波ことわざ辞典[M].岩波書店, 2000.
[3]郭莉.浅析谚语中的中日文化差异[J].日语知识, 2002 (3) .
[4]马心丹李梨.日语谚语的探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2 (3) .
[5]黄莺.日语谚语的出典[J].日语知识, 2005 (12) .
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特点 篇8
一、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闲暇性
群众文化活动在空间上的广泛性, 是指群众文化活动这一事物在存在形式上的广度特征。这种广度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纵向看, 人类的产生, 人们的文化活动也就相随出现了;在无限的未来, 群众文化活动永远是并且更将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生活内容。广度的范围, 从人类世界的横向看, 每个国家、民族的人民群众都有一定的文化活动。尽管人们的文化生活的质与量千差万别, 但这种群众文化活动凡人类分布之处无所不在。
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性不仅在于它所存在的范围大, 还在于它所涉及的方面广。作为人类社会的活动, 有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教育活动、宗教活动、军事活动、科学研究活动和人们的情感活动, 等等, 这包罗万象的种种社会活动, 几乎无不与群众文化活动有关联。或者说, 群众文化活动所包含的内容, 涉及到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群众文化活动的这种广泛性, 决定着它的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多样性, 也决定着它的运行方式的社会化。
群众文化活动在时间上的闲暇性, 表明它在发生时间上的特点。闲暇时间即除劳动生产活动以外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二、目的的功利性和效应的双向性
群众文化活动目的上的功利性, 有两种含义, 即群众文化活动的功利目的和功利标准。所谓功利, 是指功效和利益。群众文化活动目的的功利性, 就是指主体期望通过文化活动获取有一定功效和利益的结果。纵观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史, 所有群众文化活动无不与该民族该地区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无不与一定范围内的政治、哲学、宗教、法律、道德等社会意识相关, 因而无一例外地带有一种极为明确的功利性观念。
早在中国舜的时代, 群众文化活动的功利就已被人们发现。据《竹书纪年》载:舜“元年己未即帝位, 作《九韶》之乐。”并指出:“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 八音克谐, 毋相夺伦, 神人拟和。”可见, 舜已认识到文化艺术的效用不仅可以娱悦神灵和歌功颂德, 并且可用以教化百姓。随着对群众文作为维护统治的一种途径。对于人民群众来说, 进行文化活动, 也都自觉地带着娱乐审美、提高文化素养、消遣休息、美化生活、增智利寿等等目的。群众文化活动的这种功利目的具有普遍的意义, 任何人都是从精神需要出发而顺应一定的动机目的去展开群众文化行为的。
既然如此, 人们也就自然地把一定的功利标准作为检查群众文化活动效应的基本原则。伦理范畴的功利主义传统认为, 一种行为如果有助于增进幸福, 则为正确的;如果导致产生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 人的行动应当争取产生最好的结果。人们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唯一目的也就是求得幸福。这种幸福除了活动主体自身, 还应涉及受其活动影响的他人。同时, 这种幸福的获取还应当以不危害他人和社会为前提。以个人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的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行为准则, 就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显著的功利性特点。
三、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
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丰富性, 是指群众文化的功能作用包含的实质和意义所涉及的方面广、种类多, 是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量的特点。
作为群众文化核心要素的群众文化生活, 其绝大部分是文学艺术性的文化生活。其中, 民间的群众性文艺活动无疑是人们的文化生活内容;专业性质的文学家、艺术家们生产文艺产品, 也都是以进入尽可能广阔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追求目的的, 都毫无疑问地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入一定范围和层次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之中。而这所有的文学艺术所能反映的客观现实生活, 就构成了群众文化的基本内容。这种由客观的社会生活与文艺作品生产者主观情感相统一的文学艺术的内容, 又无不内含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表达一定的倾向。可见, 群众文化的内容的丰富性, 是不难理解的。
群众文化活动内容的丰富性的成因, 主要是人们的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的实体。社会性的获得不是生来就有, 而需要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一个人从一无所知的生物个体成为一个社会成员, 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必要的社会规范、社会角色要求和生活目标。因此, 群众文化活动就必须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特点。
微语文教与学的基本特点 篇9
微语文, 是人们借助微型化的电子科技仪器, 如手机, 平板电脑等小型乃至微型的工具, 进行微型化了的阅读、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形式;微语文在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发情怀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方面, 因为文字的限制 (一般少于140字) , 具有微型化的特点。
一.微语文教与学的工具微型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工具, 以教科书、练习册、字典词典、书写工具、教学辅助工具等为主。进入信息技术时代以来, 在学科整合上, 加入了PPT、A uthowave等多媒体工具。但是, 进入微时代的微语文的教与学, 工具更呈现微型化的特点。
以Ipad系列为代表的平板电脑, 是今后教师学生教与学工具的常备工具, 但目前因为价格昂贵的原因, 还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 (欧美及东南亚部分学校已经开始应用) 。我这里提的工具, 主要指目前应用广泛的手机这一种工具。
每一个微型化的工具的后面是一个能够支撑它应用的平台。近五年, 中国的手机更新换代极快。无论昂贵的智能手机, 或者是非智能手机, 乃至山寨机, 都有相应的应用平台。从低端的java, m tk到ppc, sp, 再到中国占有率最多的诺基亚的塞班的各个平台, 再到高端的Iphone的IO S平台, 谷歌的A ndroids平台。还有其他市场占有率不高的黑莓等应用平台, 都是微时代背景下, 语文教与学的工具平台。这些平台的应用, 因为其与手机的结合严密, 为语文教与学的微型化提供了平台。
目前中国人拥有手机的人口达10亿多。这么大数量的普及率, 也支撑了微语文的教与学的活动的开展。也就是说, 学生手中的手机, 不应当仅成为通讯工具、娱乐工具, 它还可以是教与学的工具。这又事关教师和学生在手机应用上的学习力的表现。师生都需要进一步学习、熟悉和应用手机平台和应用软件。从这个意义上说, 手机应用就是信息技术向微型化发展的产物。
当熟悉掌握了手机应用的老师, 使用信息技术, 通过互联网, 可以即时地向学生发出相应的学习的指令。如:老师可以通过飞信这一软件, 群发给每个学生手机上的短信具有一些语文的学习内容, 可以是作业布置、名言积累、写作指导等等。再如, 老师可以教会学生并引导学生会下载电子书, 会安装和卸载电子书, 这可以拓展学生阅读的媒介。又如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U C, G O, O PER A等手机浏览器, 在手机上在线即时地搜索和阅读需要的语文知识。
可以预见的是微语文学习, 将会随着不断更新换代的微型化的工具 (主要还是手机) , 越来越普及地实现。
二.微语文教与学的信息微型化
传统语文的教学信息, 有长有短, 一切依教学的内容或反馈的要求而定。但在微语文的教学中, 这些教学信息明显微型化。也因为它是依托在微型化了的应用平台之下。
以微语文教学中, 教学信息最主要是阅读和写作两个教学环节。微语文下的阅读属于微阅读。微阅读, 指借手机、平板电脑等微型的可移动的电子产品, 在一定的移动系统平台中, 借助一些软件, 进行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阅读的一种新兴的阅读方式。现代社会生活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他们的工作学习的节奏都在加快, 微阅读就是应时而生的产物。如果是移动用户的师生, 可以为自己的手机申请动感地带学习套餐, 这样就可以定制每天一则的“名师教作文”“今日阅读”“思维训练”等短信, 这些都与语文阅读息息相关。
而在应用方面, 新浪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等都有开发自己能应用于各个应用平台的软件。其他的微阅读软件还有维旺阅读、每讯、百闻、百阅、和信、掌指、手机大头阅读、掌讯书苑、掌讯通、G G千里眼, 手机魔方、拇指乐园、掌上百度、凤凰移动台等。几百种的微阅读的应用软件, 支撑了微阅读的实现。语文教师完全可以自己熟悉几种微阅读软件, 继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要求学生进行具体栏目的阅读。将传统的阅读拓展成微阅读。
而微写作的方式也在此。上述的几种软件, 在设计之初即定位在交互性上, 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回复是一种写作, 但发帖更是一种自觉的写作行为。因为工具微型化的特点, 微写作将要求师生, 都必须在极短篇幅内集中火力, 用醒目的关键词或图片, 用独立和高度概括的语言, 迅速描述事实, 或者陈述观点。比如, 你发布一条周边的即时新闻, 或者讲一个校园生活中的笑话, 还可以一句话评论一本书等等。语文教师的微写作还可以是自己的教学感悟、教学反思等。
在微写作的140字中, 大可内含乾坤, 140字足够演绎人生百态。既可以有多姿多彩的校园故事, 也可以是影射现实的黑色幽默, 还有大受欢迎、热烈地展现着网络文学的新的一片勃勃生机影像。在140个字的限制中创作, 将逼迫学生锤炼语言, 去掉那些常常被滥用的形容词、副词, 文字因此简洁、干净、有张力。微写作可以总结为“以前是千言万语的‘灌水’, 现在是惜字如金的‘蒸馏’”。
微语文在微阅读和微写作两种主要教学信息的处理上, 将因为微型化工具的进一步普及成为师生教与学的新方式, 对语文的教学将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三.微语文教与学的时间微型化
传统语文的教与学的时间, 主要发生在课堂上;而在课外时间, 因学习压力也往往被其他各科挤压得无处容身。微语文的出现, 为师生的教与学的时间带来了潜在的增长。当然, 这首先还是得益于微型化的工具 (主要指手机) 。
微语文的微阅读与微写作形式多样。师生可以定制并阅读个性化的内容。对于不同的文本和资讯, 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正是这些短小、碎片式的资讯, 如快速更新的新闻、短小精悍的语录、瞬间感悟的语句的记录等, 都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当众多的师生抱怨学习和生活被割裂得支离破碎, 没有时间阅读时, 微语文提供了过去没有的一种阅读方式, 使人们可以将零碎的垃圾时间利用起来, 成为阅读常态。
当你在公交站台候车时, 可以通过手机阅读软件进行阅读;当你在食堂排队买菜的间歇时间, 或者吃饭的时候, 可以用手机上网看新闻;当下课上完卫生间, 你正在候课时, 也可以用手机阅读多条微博;学校年段的种种大会, 你可以用手机将自己的思考点滴记录, 同步发到微博上。还有当你在等人、坐电梯、睡觉前, 等等。微语文的优势就是快捷、方便, 让广大师生可以在这些“垃圾时间”里也能获得和发表自己关注的信息。
这样, 师生传统上的垃圾时间, 零碎时间将成为阅读和写作的常态。也许您看了本文后, 您才猛然发现, 自己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微语文”的忠实执行者。“微语文”让我们跟上了这个迅捷的时代。我们师生真正做到“我学习的时间不是牺牲了娱乐, 而是填补了垃圾时间”。
语文学科的独特性, 让微语文进一步走进了师生的学习与生活, 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他们微型化时间里的内涵, 必将有效地提升师生的语文素质。
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篇10
1. 整体观念
认为家畜本身各组成部分之间, 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 同时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 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同时认为它与外界环境之间也是紧密相关的, 而存在着一种矛盾统一的关系。自然界既是家畜正常的生存条件, 同时也可成为疾病发生的外部因素。就疾病的发生, 发展过程来说, 家畜机体的完整统一为正邪的盛衰, 但这方面也是相互影响, 而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的。
(1) 家畜本身的整体性祖国兽医学认为家畜是以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为中心, 并通过经络把各组织器官联系起来, 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而各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 以维持内部的平衡和正常的生理机能。因此某部分发生病变, 即可引起整体性的病理改变, 而全身的状况又可影响局部病理过程。总之, 疾病是整体患病, 局部病变是整体患病的局部表现。同时认为脏与腑存在着表里关系, 脏与窍各有所属, 脏与体表之间各有所主。如以肺为例, 则肺与大肠相表里, 开窍于鼻、主皮毛等, 这就形成了“见其外即知其内”的相关性。因此, 必须全面妥善地处理表与里、内与外、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通过现象, 抓住本质, 才能正确的认识疾病, 采取妥协的医疗措施, 以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如表里同治, 或从五脏治五官等, 也是从不同角度说明家畜的整体性以及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关系的重要性。
(2) 家畜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家畜体与外界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对立而统一的。家畜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存, 自然环境的改变可以影响家畜的生理功能, 而这种改变当家畜能调节适应时, 便不致引起疾病, 否则可引起疾病的产生。例如一年四季气候变化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动物机体可通过气血的活动, 进行调节适应。春夏阳气发泄, 气血易趋于表, 则皮肤松弛, 疏泄多汗;秋冬阳气收藏, 气血易趋于里, 则皮肤致密, 少汗多尿, 这是生理性调节机能反映。但当气候异常或动物调节适应机能失调, 使机体与外界失去平衡时, 则又可引起与季节性密切相关的一些疾病。古人在总结自然界的变化对机体影响规律的基础上, 提出了有关疾病防治的一些措施。如脾肾阳虚性咳喘, 往往春夏减轻, 秋冬加重, 常用“温补脾肾”之剂调养, 并着重在阳气最旺的夏季来调养预防, 此即所谓“秋冬养阴”。由上可见, 祖国兽医学非常重视外界自然变化对动物机体的影响。
祖国兽医学中的整体观念, 对于家畜疾病的防治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 在临床实践中抓住主证, 因时因地、因个体的不同而制宜, 同时一定要注意机体的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环境 (包括季节、气候) 的相关性, 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确定有效的防治措施。
2. 辩证论治
辩证论治是中兽医认识疾病, 确定治疗措施的基本过程。“辩证”是通过四诊把所获取的病情资料, 进行分析综合, 以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即认识疾病的证候。同时它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即根据证的性质制订出治则和治法的过程, 同时也是解决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证”的概念与“症状”和“症候群”有所不同, 它不单纯是对疾病的一种或一群症状的识别或描述, 而主要它是病因、病理、临床症状和诊断的综合概括, 同时也提出了治疗方向。如:“脾虚泄泻”证, 它既指出病位在脾, 正邪力量对比属虚, 临床主要表现为泄泻, 致病因子推断为湿 (因湿困脾阳则泄泻) , 从而也就指出了治疗方向应“健脾燥湿”。
除上所述外, 辩证论证之所以成为祖国兽医学的特点之一, 不仅它是在祖国兽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它与现代医学中的“辨病治疗”和“对症治疗”也存在差异。现代医学着重病源的分析, 同时对病变组织或器官的定位比较精确, 而有它的长处, 但往往有忽视整体等缺陷。而祖国兽医学中的辩证论治是从整体出发, 根据对证的判断来决定治疗措施, 虽然在病原和患病组织器官的定位上不够精确, 但却比较全面而综合。因此便存在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情况。前者如同属外感的表征, 若经过辩证属风寒外感的则治宜辛温解表, 治法各异;后者如脱肛、子宫垂脱以及虚寒泄泻等性质不同的病证, 但都以中气下陷为主证时, 可异病同治, 即均可用补中益气之剂治疗。
辩证论治是中兽医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最高形式。从它的指导思想, 理论基础, 到临床实践, 体现了一套完整的中兽医学理论体系。它既是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又是中兽医学的精华所在, 必须认真继承和发扬。
试谈表演型口语交际的基本特点 篇11
【关键词】表演型口语交际;未知性;调控性;互动性;情境性
片段一:与××的对话(苏教版第十一册练习6)
师: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扮演记者,一位同学扮演环保局局长,就如何治理环境展开对话。
生1(扮演记者):请问局长,工业废气乱排放现象为什么屡禁不止?
生2(扮演环保局局长):……
生1(记者):再问局长,为什么不能很好地制止生活废水随意排放?
生2(环保局局长):……
生1(记者):再问局长,为什么我们的居民总是随便乱扔垃圾?有没有应对的措施?
生2(环保局局长):……
案例一:看望病人(苏教版第三册练习6)
师:我们的数学老师因为高血压住院了,老师想让几位同学代表全体同学去看望。在去之前,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师:刚才大家想到了礼物。见到了王老师,我们应该说些什么,怎么说,老师听了才会心情愉快,战胜疾病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交流)
师:按照大家刚才说的。一个同学扮演王老师,一个同学扮演去看望的同学,先演练一下,然后互换角色再演一次。
(演练结束后,老师自己扮演生病住院的王老师,选三个去看望的同学展开表演。)
……
片段二:小小辩论会((苏教版第十一册练习5)
师:下面我们进入自由辩论这个环节,请正反双方分别发言。
生1:我主张小学生要多看电视。因为看电视可以开阔眼界,让我们获得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生2:我反对,现在的电视节目真正适合小学生看的并不多,而小学生的控制力差,很容易着迷,反而会损害身心健康。
生1:古人说得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电视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大千世界,既增长见识,活跃思维,又可以节省时间,开发智力。
生2:多看电视肯定不好,纵观全班同学,沉迷于电视而影响学习的已经不在少数。他们或精神恍惚,或成绩下降,难道不是多看电视惹得祸吗?(下转第48页)
(上接第47页)
……
案例二:学会祝贺(苏教版第三册练习1)
师:大家手上的贺卡真不少,都是送给谁呢?现在你同桌的同学扮演接贺卡的人,你来送,大家先根据上面的要求练习一下。
(同桌互相练习接、送贺卡)
师:谁是送给刘老师的?
生:我是送给刘老师的。
师:你怎么送?
生:(走上讲台,面对老师)刘老师新年好!一年级的时候我字写不好,在您的帮助下,我的字进步了,这是我亲手做的贺卡,请您收下。
师:(双手接过贺卡)你的字的确有进步,贺卡上的画也很画得很美。
师:谁的贺卡是送给长辈的?
生:我是送给爷爷的。
师:好,我就来扮演你的爷爷,你来送贺卡。
(师扮演学生的爷爷与学生配合表演)
……
未知性与调控性。毋庸置疑,表演型口语交际是一种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全面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教学中,我们通常运用的是即兴性表演和准备性表演两种方式。即兴性表演是没有经过任何准备的随意性表演,它的最大特点是未知性。正因为我们无法预知结果,就无法束缚学生的思想、思维、行动,这就给了学生许多个性化表演的空间, 也造就了许多精彩的生成。即兴性表演如一把“双刃剑”,对学生的应对能力、口才、思维逻辑、知识储备都有一定的要求,而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课堂智慧同样不容小觑。可以这么说,即兴性表演发挥得好,可以让课堂熠熠生辉,可圈可点,反之则黯然失色,空留遗憾。准备性表演,顾名思义就是有准备的表演,它最大的特点是调控性。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交际前围绕交际的主题做一些准备,或查找资料、或配合预表演,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交际目标。有人不禁会问:这样无形之中让学生的个性受到羁绊,是不是没有了课堂的精彩。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我们精心预设,生成一样美丽。案例一是著名特级老师于永正老师的口语交际训练片断,围绕“高血压”展开交际,是让学生紧扣主题,有话可说;预演训练是为了发挥交际功效,取得更好效果;角色互换是为了面对全体学生,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
即兴性表演与准备性表演不是孰是孰非,孰轻孰重,它们可以交叉使用、相辅相成,取得更好效果。我们不难看出,片段一是学生的即兴表演,之所以出现最后的冷场,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准备不足。教师预设的内容有明显的倾向性,教师列举了令人担忧的环境现状种种,却对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的措施只字未提。这样,老师列举的破坏环境的现状就成了记者扮演者最好的说辞,而环保局局长扮演者没有了可以参考的内容变得哑口无言,冷场在所难免。我们不妨这样做:
1.平等交际。
口语交际的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不可偏颇。片断一中,老师在列举环境遭受怎样破坏的同时,也要列举一些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付出的努力。这样,在学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交际双方都有说话的参考依据。
2.从实际出发。口语交际归根结底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因此,我们在选材时要注意贴近生活,选择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有话可说,会说,乐说。
3.师生共同参与。不管是片断一还是片断二,我们都可以参与其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冷场、一言堂等现象的发生,还可以针对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有效调控。而两个案例则是师生共同参与,这样,老师就成为了交际中的一分子,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质量。试想:在片断一中,如果由老师扮演环保局长,相信就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片断二中,如果老师充当辩论主席,也可以有效地杜绝一言堂的现象,达到预定目标。
4.课前准备。我们不难发现,案例一中于永正老师事先确定一个话题,进而围绕话题讨论、交流、预演、互换角色再演,就是精心准备,巧妙预设,为提高交际质量而考虑的。
互动性与情境性。众知周知,口语交际不同于平时的聊天,口语交际是交际的双方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而展开的语言活动。也就是说,我们的口语交际是有一定的目标指向性,有别于我们平常的随意聊天。无论采用哪一种交际形式,都就是为交际目标服务的。在这种特殊的交际环境中,交际双方(多方)、交际的话题、交际的言语、动作都缺一不可。口语交际前,我们必须预设一个情境,把交际环境中的各方交织、连接、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可以说,如果没有交际情境,口语交际是无效或是无法完成的。案例二是南京长江路小学刘军老师的课堂实录。这节课伊始,教室张灯结彩,挂满对联,喜气洋洋,歌舞表演《过新年》隆重登场,目的就是为了营造一个过大年的喜庆氛围,让学生在近乎真实、贴近实际的情境中更好地交际。同样,案例一中的于永正老师也是从实际出发,选择“探望病人”这个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例,让交际生活化,把交际放置社会这个“大情境”中。
如果说创设情境是表演型口语交际成功的基础,那么增强交际的互动性则是成功的关键。片断二中,正反双方两位同学你来我住,唇枪舌剑,完全不顾自己的团队,把集体辩论演变为个人的“表演秀”,课堂好不热闹。可是,这虚假的热闹背后让人担忧。
1.互动表面化。主要表现为单方面追求课堂的热闹,学生为表演而表演,人云亦云,留于形式。如一个老师在《小小新闻发布会》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发布会热烈的场面,让一、二十名学生同时登台,或扮演记者、或扮演发言人、或扮演观众,大部分学生在台上拉拉扯扯、挤眉弄眼,他们只是觉得好玩,根本没有把握老师的意图,收效甚微。
2.互动单一化。主要表现为课堂成为优生或口才好、擅长表演的同学的“展示台”。口语交际应该是师生、生生、生本、师本对话的过程,互动的过程。如果仅仅局限于个别学生的互动是不够的。不管是案例一还是案例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面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
3.角色意识薄弱。口语交际要还原社会场面,在课堂上,学生既是学生,又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分子。只有真正把自己融入角色之中,口语交际才有社会意义。创设情境、课前精心准备(话题的选择、资料的查找、道具的准备)都是为了加强角色意识服务的,我们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一试。
从案例一、案例二中,我们不难发现,口语交际的互动不仅是语言上的互动,还应该是动作互动、心理互动、情感互动,甚至是思想互动。我们把口语交际的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努力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互动,把口语交际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福建省寿宁县鳌阳小学)
【摘 要】语文既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也是一门极富人文色彩的学科。在教学中,应该两个方面都要重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本文提出主要观点:阅读教学重师生情感回归。拟从文本、教师、教学实施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珍视师生情感,用心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要在情感体验过程中,重视自我,丰富个性化情感发展,要通过情境创设,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师生情感得到广泛提升,迎来语文教学的春天。
【关键词】情感;体验;教学实施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①语文教育,应该充满人文情怀和终极关怀,应该让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感受语文的魅力,获得一种优化了的高品质的情感,获得人与世界的亲近,获得个体精神的丰富。可是曾几何时,受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当我们的语文教师过分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时,语文,为了语文而语文,忽视了人的情感性,忽视了教育的情感价值。于是,认知、理性取代活生生的情感存在,训练、灌输堵塞了生机勃勃的情感成长,日复一日,单调、乏味消磨了师生对语文的情感、情趣,真正给人以精神滋润和生活能力的语文消失了。情感在语文教育的领域中,被置于偏僻冷落的地方,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这正如丹麦心理学家朗格所描述的那样:“情感在心理学中居灰姑娘的地位,为了姐姐——智慧和意志的利益,她不被母亲所喜爱,却被驱赶出去,永远被抛弃。情感不得不寄居在心理科学的偏僻的地方……”②那么什么是情感?“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它是主体以自身的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应选择。”③我们现行的新课标中也提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各种各样的情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开发多元智能,启迪心智,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拥有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文本语言蕴含丰富情感
语文是靠着语言文字承载的,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它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沿革,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情感发展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我们的文本,没有一片云朵不是情感的跃动,没有一丝微风不是情感的欢歌:或如大海般波澜壮阔,给人以黄钟大吕的警醒;或如湖泊般水平如镜,给人以冬日午后的温暖;或如小溪般潺潺流淌,给人以山鸣谷应的空灵;或如长河般的源远流长,给人以天宽地广的安宁……几乎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每一件事物,每一个人物,每一条线索,都饱含情感,都是对情感本质的追求。我们的文本,就是那饱含着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熟练的技能化作的一篇篇诗文,都是有情之物。读出文中蕴含的意义、感受其中的情感,体会作者与大自然的共鸣、对人性的感悟,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快乐的事情。这也恰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文本在承担着知识引导、技能训练的同时也承载着对学生情感的引导、人格的提升和人性的启蒙。
二、语文教师是被文本感动的第一人
语文教师首先是个文学爱好者,语文教师要力求做文本的知音,做作者的知音。教师首先要对文本产生情感体验,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用情感影响学生。正如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信念和个性品质在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反复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既得经验,品语言魅力,知内容含义,感文本内涵,沉情感波涛,查阅资料,与人交流,对文本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是对学生和事业的爱。教师对文本的独特体验的深度、广度和对某一方面体验的浓度,都将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只有教师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更为深刻,那么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更进一步,课堂才会进一步向纵深处发展。
教师对文本的独特的情感体验还表现在对文本教学的预设上。有精彩的预设才会有出彩的生成。“你听,你听,绿叶儿在风里沙沙地响,那是我们在唱歌,为你消除一天的疲倦。”那是一份怎样的浓浓的爱师情啊!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步骤:
(课前,利用音乐课请学生欣赏了《我爱米兰》、《走过老师窗前》等歌曲,学生达到跟着音乐能轻轻哼唱。)
师:小朋友,请你自己读读这段话,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师:小朋友,诗里的小朋友是怎样帮老师消除一天的疲倦的?
师:是啊,今天老师已经上了两节课,又批了47本作业,还备了两节课,我真的觉得有点累了,你也能唱一两首歌给老师听听,帮我消除疲倦吗?
师:在小朋友甜美的歌声中,老师真的觉得不那么累呢!你还能想个什么办法帮老师消除疲倦吗?
师:老师要谢谢小朋友们,是你们刚才所做的一切让老师感受到你们是多么地爱老师啊!现在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达对老师的爱吧!
师生情是最动人的。在读通文本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今天已经做好的工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要”给老师消除疲倦,于是我就美美地享受学生帮我消除疲倦,接着再引导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办法能给老师消除疲倦,使学生爱师的情感得到发展,最后请学生读一读这段文字,回到文本,使情感得到最终升华。如果没有课前欣赏歌曲,学生又怎么会在课堂上为老师唱起合适的歌曲呢?如果没有一步一步深入的引导,学生怎么会读出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呢?
三、教学实施中的情感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教材不能只是单纯追求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本身的价值。语文教师应以其多情善悟的心去点化蕴藏在作品中的浓郁之情,营造充满情感魅力的语文课堂,培育出“懂情”、“生情”、“惜情”、“有情”之人。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能伴随着情感,教学就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过程。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火种,是导火索。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以情激情。充分利用形象、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智慧,产生学习的冲动。情感有了厚度,才有了分量,也才能经得起敲打。
1.珍视情感,用心体验
空洞的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只有通过唤起学生的情感,通过情感体验才能起到(下转第50页)
(上接第49页)
润物无声的作用。如学习《月光启蒙》——通过母亲对我的文学启蒙,体会母子挚爱深情,唤醒孩子们对母亲的感恩之情;通过学习老年母亲与青年母亲的对比描写,才能让学生产生“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情感碰撞,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孝心,让他们知道爱家人就要从现在做起。又如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通过学习谈迁编写《国榷》,虽历经坎坷,但矢志不渝,让学生思考一下,人生的支柱到底是什么?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坚定的信念才是让自己不断走向成功的精神力量。通过重点学习谈迁第二次编写《国榷》所遇到的困难,通过那些优美但饱含辛酸的语言一步步引导学生沉入文本,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走进谈迁的心灵世界,才能体会谈迁为了心中的梦想冲破樊篱、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气节,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苏教版的教材很多是辞美情真的写景文,我们可以把这些课文进行综合教学,使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油然而生。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唤醒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的体验带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关注文本,关注生命个体,实现一个真正的自我,从而实现由“学语文”到“学做人”的真正转变。
2.独特体验,重视自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每一个学生也是独一无二的。语文教育就是要在这个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唤醒、增强和丰富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并使学生获得情感表达的新的形式。让学生用完全敞开的心灵去阅读,去感受,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成自己情感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情感的对话。
我们教师也要从学生个体在生活中的差异出发,从他们的现实生活或者将要面临的未来生活出发,将“书本教育”转变为“情感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体验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那么语文教育就必须确立情感的意识,用情感的意识去关注学生,让语文能融入每个学生的情感,唤醒他们的情感意识,丰富他们的情感内涵,提升他们的情感质量。
3.情境创设,手段丰富
语文不仅极富情感色彩,更是一种对情感的追求和渴望。
儿童在观察、感受、体验情境的过程中,之所以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情绪,是由于情境具备美感的缘故。运用情境教堂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发展儿童的一般情感,而且进一步培养起儿童的高级情感。使单调而枯燥的对语文的理解和运用,成为儿童的审美活动。而在这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的过程中,学生便受到了很好的审美情趣的熏陶和感染,他们的高级情感,就在这点点滴滴中得到培养。没有情感,儿童就不可能获得充分的全面的发展。我们阅读,事实上就是一种情感的阅读,就是与情感的对话,是对情感的感悟。阅读,就需要最大限度地激活情感的积淀,还原文本的情感色彩。学生毕竟是学生,受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影响,他们对于文本理解和情感体验的深度还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提出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多样的教学技巧,将语文学习与音乐欣赏、绘画作品、表演形式和电教媒体等有机整合,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从各个角度吸引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语文,因为其优美的语言而吸引人,更因为其真实的情感而感染人。如果说语文的工具特征是一朵花的花瓣,那么情感体验就是一朵花的花蕊。当那层层叠叠的花瓣围着花蕊绽放时,我们才会说:“花开了!”于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缤纷世界。
【参考文献】
[1]诺尔曼·丹森.《情感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2]朗格.《心理学》.世界出版社.1914年版.第254页
[3]朱小蔓,梅仲荪.《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4]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
浅谈河南曲剧音乐的基本特点 篇12
关键词:河南曲剧,唱腔,特点
河南曲剧作为中国本土化具有浓厚乡土风情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并流传于河南以及周边河北、山西、江苏等地区。做为本土化的音乐, 河南曲剧诞生于清末民初, 并于同时期登上历史舞台, 属于跟随新中国的成立而发展起来的地方性戏剧, 距今发展有百余年的历史。河南曲剧音乐, 其主要来源说唱音乐——河南大调曲子, 并且以此为基础, 不断吸收融合周边地区的民歌、小调等演唱形式, 并且将京剧、越调等戏剧加以融合创新发展, 从此逐步演变发展而形成。做为一种发展历史不长却广为流畅的音乐形式而言, 河南曲剧唱腔除了具有音乐优美、感情丰富且欢快轻松的审美特点之外, 还有其传播的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才能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和喜闻乐见。在本文中, 笔者会对河南曲剧受到如此欢迎的基本特点做分析论述。
一、具有其无限包容的兼容性
在前文中, 笔者提到, 做为本土化的音乐, 河南曲剧诞生于清末民初, 并于同时期登上历史舞台, 属于跟随新中国的成立而发展起来的地方性戏剧, 距今发展有百余年的历史。由于其历史时间较短, 尚未形成某种固定的音乐形式, 所以河南曲剧的兼容性非常强大, 其兼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对于自身的调门曲调的改变、组合具有可变化性和可通行;其二是不断吸收融合周边地区的民歌、小调等演唱形式, 并且将京剧、越调等戏剧加以融合创新发展, 进行对于自身戏剧的丰富, 以此加强自身的戏曲表现力。
二、多种多样的曲牌特点
河南曲剧做为本土化的音乐唱腔, 土生土长在河南地区, 且曲剧蕴含着丰富的唱腔曲牌和音乐曲牌。其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区风格而被人们喜爱, 河南曲剧唱腔具有音乐优美、感情丰富且欢快轻松的审美特点, 且擅于在复杂的任务场景中表达细腻的人物内心世界, 塑造各种典型的人物形象。丰富的表达力和展现力源于曲剧多样化的音乐曲牌, 如:大起板、步步高、唢呐皮等等, 无论在古装戏或者是现代戏中都可以进行灵活的运用。而且河南曲剧唱腔曲牌众多, 如:小桃红、满江红、一串铃等等, 这种句式、样板的多种多样可以表现丰富的感情世界。下面, 笔者对曲剧唱腔曲牌和曲牌的结构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 速度较快、跳跃性较强的曲牌唱腔
这类曲牌的节奏多用ox或者XXX进行旋律节奏的曲调, 具有跳跃性较强, 速度较快的特点, 外在感情主要表现喜悦、热情、活泼、风趣一类的感情情绪, 具有代表性的曲牌如:《满舟》、《纽丝》、《渭垛》、《太平年》、《莲花落》、《坡儿下》等等。
(二) 速度相对而言比较缓慢、旋律比较平稳的曲调
这类曲调在旋律手法上主要使用慢速的滑音或者是颤音等等, 具有速度比较缓慢, 节奏相对较长的特点, 外在感情主要表现为悲伤、缠绵一类的感情情绪, 表达这类感情具有代表性的曲牌有:《哭阳调》、《哭纽丝》、《哭满舟》、《哭诗篇》、《哭皇天》、《嘹子》、《边关》等等。
(三) 音节稳定、节奏平稳的曲调
这类曲牌的旋律一般采用小级进多一些, 节拍多为一板一眼的旋律手法, 具有音节稳定、节奏平稳的特点, 外在感情主要表现为感情平稳, 多为轻微抒情。此类曲调具有代表性的如:《慢垛》、《诗篇》、《石榴花》、《小上楼》、《平垛》、《潼关》、《垛子》、《小桃红》、《一串铃》、《鼓子尾》、《小诗篇》、《小船》、《双斗》等等。
三、善于表现多种多样的情绪
曲剧善于在复杂的任务场景中表达细腻的人物内心世界, 塑造各种典型的人物形象。其句式、样板的多种多样可以表现丰富的感情世界。不仅善于表现哀怨、凄凉的情绪, 同时也可以在表达哀怨情绪的同时展现激动、威严的气魄, 因为曲剧唱腔具有高起低落的特点, 而且在表现哀怨情绪是善用下颤音进行旋律曲调的谱曲, 所以在慢速演唱的情况下, 很多调门都会让观众感到悲伤的感情基调, 如《哭纽丝》、《哭满舟》、《哭诗篇》等等。在舞台演奏中, 很多悲伤哀怨的唱词, 需要用曲剧中对应的调门进行演唱, 这样才能产生强烈的舞台感染力, 这也是前人将河南曲剧称之为“屈死戏”的主要原因。因为曲剧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改变力, 随着社会时期的发展, 曲剧对于时代生活的反应程度不断地扩展, 在扩展过程中, 曲剧对于其自身的唱腔音乐也不断地进行发展丰富, 使其不仅可以表现出愉快的情绪, 同时又能将高昂的戏剧场面融入其中, 取得强烈的舞台感染力和圆满的戏剧效果。
四、曲剧音乐唱腔具有丰富的表现能力
在中国古代戏曲中, 河南曲剧因其丰富的表现能力而独树一帜, 其音乐唱腔旋律字多腔少, 而且音调接近生活化语音, 善于表现生活中的场景。曲剧的音调介于说唱之间, 观众的欣赏过程中更觉亲切生动, 浅显易懂, 如《屠夫状元》中, 戏曲说唱紧密结合, 非常具有生活化的色彩, 使整个戏曲和舞台充满了欢乐的情绪, 使观众更加喜爱。且曲剧因为其丰富的扩展力和包容性, 使得其在发展中可以表现多种多样的情绪, 不仅可以表现出愉快的情绪, 同时又能将高昂的戏剧场面融入其中;且在表现哀怨、凄凉的情绪, 同时也可以在表达哀怨情绪的同时展现激动、威严的气魄的感情特点, 这也是曲剧丰富表现能力的其中一个体现。
五、口语化的旋律特点
口语化的垛板式旋律特点, 使得河南曲剧具有可大段叙事、增强情节性的特点, 且使得曲剧的舞台表现更加细腻感人、表达感情更加丰富。在曲剧中大段叙事的唱腔中, 其旋律以平和稳定为主, 这类曲牌的旋律一般采用小级进多一些, 节拍多为一板一眼的旋律手法, 具有音节稳定、节奏平稳的特点, 外在感情主要表现为感情平稳, 多为轻微抒情。此类曲调具有代表性的如:《慢垛》、《诗篇》、《石榴花》、《小上楼》、《平垛》、《潼关》、《垛子》、《小桃红》、《一串铃》、《鼓子尾》、《小诗篇》、《小船》、《双斗》等等, 在这类旋律中, 以稳定节奏为主, 偶尔的旋律对比, 仅仅是为了讲述故事情节发展提供服务。且从曲剧演唱中的吐字来看, 主要是依据河南地方性语言、语调的特征进行戏曲的演唱, 独居特点。
六、结语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分析河南曲剧之所以广为流传被大众喜闻乐见的原因, 在曲剧发展的百余年时间里, 其具有的平民性、通俗性、娱乐性等等始终存在, 这也是历经百年, 河南曲剧依然生命力旺盛的基本原因。
参考文献
[1]杜元媛.论河南曲剧音乐中“阳调”曲牌的主题功能性[J].艺术百家, 2012, z2.
[2]吉莉.河南曲剧之[阳调]源流考辨[J].民族艺术研究, 2014, 27 (3) .
[3]李佳佳.河南曲剧的历史沿革与美学特征的艺术体现[J].华章, 2014, 16.
【商务英语的基本特点】推荐阅读:
商务英语的语体特点08-03
英语商务信函特点分析06-28
商务英语词汇语言特点09-19
商务英语语言特点简析01-04
商务英语信函语篇特点07-07
商务英语基本技能测试12-15
商务信函中的语言特点06-11
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01-08
商务礼仪的基本作用10-12
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论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