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自组织

2024-10-13

教育自组织(精选12篇)

教育自组织 篇1

理想信念教育中,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主流状况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明白,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媒体的广泛推广和传播,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潮水般的涌入,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同时大学生的心灵也受到一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所侵蚀。因此,西方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与此同时,大学校园里的自组织现象也越发显现。当今社会的大学校园系统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类之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构建了以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和以混沌学位代表的自组织理论。并且形成了同一完整的跨学科体系。自组织理论为人类理解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支持。本文立足于对自组织理论中的耗散结构理论,运用自组织理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进行审视,探讨其相互之间作用机制,使大学生理想信念不断自组织的演进。

1 自组织的理论基础知识

一般来说,组织是指系统内的有序结构或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过程。自组织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且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一个依靠外部指令的系统而形成的组织,是他组织;反之,一个外部指令不存在,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并且自动、协调地形成有序结构的系统,即自组织。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越强,其本身产生新功能和保护的能力越强,并且自组织现象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系统要想摆脱无序状态,需要满足的条件为:

(1)系统的开放性。原因是孤立的系统最终的结果是变为一个无序的死系统,而开放的系统能与外界进行熵交换。(2)系统是要远离平衡态的。在远离平衡态的状态下,系统会通过“涨落”从一个不稳定的无序状态,形成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的结构。(3)系统内部各要素的非线性协同作用。(4)涨落使无序变有序。

2 大学生自组织特征

2.1 青年性

联合国于1985年国际青年节,首次将青年界定为15至24岁之间的人,大学生无疑是代表整个青年团体的象征性标志,他们是时代的晴雨表、时代的镜子,他们绝大多数渴于求知、渴于探索,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部分力量。而网络等一系列作为媒介的工具应运而生,成为大学生自组织最显著的特征。

2.2 自发性

自组织的诞生源于社会的发展,而它的快速发展使得自组织成为生活中一种调剂品,它能满足大学生的自尊、兴趣和日益上涨的好奇心,并且在网络等新媒体的带动下,使得它能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和发展。它主要是基于发自内心的一些共同点。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的趣缘,以及共同的利益和追求,形成的利缘等,都是这类群体的联接点,而由于这些联接点,使组织自觉的接受一部分人,同时自觉的排斥一部分人形成了主体特定化的鲜明特征。

2.3 多样性

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走向不可预知,显示出多元化的特点。而网络为主体在大学生自组织中主要发挥论坛讨论和提供功能性服务两个方面。人人网、飞信、微博、QQ等网络的低成本、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其成为大学生自组织运行中不可替代的载体,一旦有新的自组织成立,并且符合大学生的心理供求,即立刻传播开来,反之,没有吸引力,则会立刻陨灭,悄无声息。

3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系统自组织特征

理想信念教育可以理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一,而教育系统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复杂系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观、人生观是理想信念的指引方向。大学生的理想教育系统由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教材、家庭背景、教学目标等要素组合而成。其中的各个要素和理想信念教育都是教育系统具有复杂型特征的子系统。

该系统中的各要素作用都不尽相同,并且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同时在大的环境下,随着学生的认知程度不断的变化和提高,并且在非线性区域内,通过与外界环境不断的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当外界条件达到一定阈值时,在序参量的作用下,通过涨落是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原来的无序的混乱状态,经过自组织成为了一种新的有序结构。

3.1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开放性

理想信念教育要与其他教育系统、社会等进行着各种交流以维持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与完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课堂教学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认识进度,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朝着更为开放的方式发展,辅导员们也渐渐认识到原先的教育方式只会拉大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最近几年,各高校也陆续建立了飞信、QQ群、微博、人人网等形式的新媒体活动,加大了学生自组织管理的力度。

3.2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非衡性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系统保持稳定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的发展是始终处于平衡与非平衡之间,一种内在与外在的力量推动者社会的发展,在新媒体冲击环境下的信息文化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民族设面临西方文化剧烈冲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受到极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强烈的挑战。高校思想政工作者要树立引导的理念,引导受教育者明善恶、知辩真伪,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和任务性。

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确立处于不停地思考、选择和探索的过程。非衡的教学对于学生也有非衡的效果,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方式而不应局限于过往的方式,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应向新方式发展探析。

3.3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非线性

Prigogoing通过对开放的非平衡系统长期研究发现,复杂系统内部诸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形成自组织结构的重要机理。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理想信念教育系统的基本特性之一,它正是需要借助于教师、学生、教材、社会环境等之间的非线性相互关系才表现出迷人的复杂性,才能够得以不断演化与发展的。在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方式与媒体之间发生着认知、情感、行为等多纬度的联系。辅导员并不是一部专门的输出那种与教材完全相同而一成不变的教学信息的机器,同一教学信息就可以引起不同的反应,不同的教学信息又可能造成同一效应,即出现了教学双方对教学内容组织、处理的多样化和个体发展的多样化的现象,教的目的与学的获得会有差异性。因此,师生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学生学习要受原有知识、已具备的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等个方面的约束与限制,学生的理想信念与其所收获之间就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关系。

参考文献

[1][比]伊.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周浩,周筱艳.自组织理论和高校成人教育管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3:103-105.

[3]朱怡.系统自组织理论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1.5:76-77.

[4]孔一霖.大学生理想信念与思想政治教育[J].教师论丛,2011.1:177-178.

[5]王焕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探索与路径选择[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37-38.

[6]万远新,曹戈等.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11.1:103-105.

[7]赖玉萍,刘毅等.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效的因素分析和对策研究[J].人文研究,2010.3:79-83.

教育自组织 篇2

***********************************

记者: 有人说敏捷方法是反管理(anti-management),您是如何看待这一观点的?

Mishkin: 首先,管理目的是帮助组织顺利地完成工作。我们有很多不同的管理风格,最常见的是命令和控制型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是建立在军事化管理的基础上,由领导者发布一些教条化的命令。他们做好详细的指令,然后让别人服从这些命令,最后人们也就只是按照这些指令进行工作而已。但是,这显然不是最好的管理方式。在一些情况下,这种强硬的军事化管理固然凑效。但是,这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在软件行业以及其他更具创造性的行业里,让每一个参与项目的人都具有一定的管理职能非常重要。同样,在敏捷开发中,自我管理和自我组织的团队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团队强调的是每个成员的自发性,而这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是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说敏捷方法是反管理(anti-management)的原因所在。实际上,管理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为团队服务。管理必须为团队提供支持,管理必须设法为团队清扫障碍,以便团队能够迅速成长,充满创造力,并最终开发出优秀的产品。实际上,在美国和加拿大,很多公司都是如我刚才所描述的一样,他们不喜欢命令式的管理。有意思的是,人们往往觉得权力这个东西很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当你对别人发号施令时,别人往往不听你的。不管是什么命令,人毕竟不是机器,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一旦你发现你的命令没有被执行,那种挫折感是很折磨人的。在敏捷团队中,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例如,团队成员提出他们可能需要更换一台速度更快的服务器,或者他们需要更换办公室里的桌椅。不管是哪种情况,他们总是需要一个人来办这件事情。这时,管理者说,这件事我可以帮忙。我出一个预算,然后把这个预算交给团队里的另一个人来购置这些东西。这样的结果对管理者来说应该是更加令人满意的,因为管理者自己也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正是敏捷方法给他们所带来的好处之一。

记者:请您说说在敏捷方法中最有效的三种实践方式?

Mishkin:这个很难说,因为在不同的组织,情况会稍微不同。不过,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公司来说。要开发软件,最重要的可能是测试驱动开发(test driven development)和迭代式开发(iterative delivery)。在项目初期,这两种实践是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有一个实践显得更为重要,那就是自组织的团队。在自组织团队中,管理者不再发号施令,而是让团队自身寻找最佳的工作方式来完成工作。所以,我觉得敏捷方法中最重要的三种实践是测试驱动开发、迭代式开发和自组织团队。

记者: 在您提到的三个实践中,自组织团队(self-organizing team)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那么自组织团队与一般意义上的团队有何区别?它又有何内在特点?

Mishkin: 首先,一个团队和一群人是有本质区别的。一群人是指一帮在一起工作的人,他们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多的沟通,他们也并不视彼此为一体。很多时候,我们误把一群人当作一个团队,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在软件行业中,人们往往说自己是一个团队。在他们看来,只要有一个项目,有一两个设计师、构架师、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就能构成一个团队。实际上,它并不是一个团队,因为这些人没有形成共同的工作理念和文化,而是各自在做各自的工作。所以,自组织团队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必须有一个团队,而不仅仅是一群人。其次,团队的形成必须经历几个时期。在团队建立初期,成员都很兴奋,大家相互之间了解也很容易。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问题就会出现了——团队成员的性格各不相同。张三想做这个,李四也想做这个,那到底该由谁来做呢?团队面临的问题就是设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在经历了初期的一些磨合之后,团队成员就会开始对团队共同的工作理念与文化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团队内会逐渐形成规矩,而且这些规矩是不言而喻的。比如,每个人都知道上午九点来上班。如果团队成员之间能够达成这样的默契,那么这个团队将成为一个真正高效的工作团队。在这样的团队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工作效率非常高。然而,要形成这样融洽的高效团队,也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管理者需要为团队成员提供培训,团队成员也必须不断改进工作。当进入最后一个阶段时,你就拥有了一个真正的团队。在自组织团队中,团队成员不需要遵从别人的详细指令。他们需要更高层次的指导,这种指导更像是一个目标,一个致力于开发出更好的软件的目标。但是,如何让团队成员朝着目标一起努力是团队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团队成员自愿分担不同的工作任务,而不是等别人来告诉他们怎么做。团队成员们会自己说,我想学习新知识,我可以来做这部分工作。这样,原来做测试的人员也开始学会编程了,做数据分析的人员也可以试着做商务上的工作,而开发人员或许也会发现自己具有设计方面的才能。这是一个自组织团队的内在特点。管理者从来不会说,你是一个优秀的测试人员,你来做这项工作吧。相反,测试人员会自己说他喜欢做这项工作。此外,自组织团队还会告诉管理者它能完成多少工作量。管理者不会说这是你的工作任务,你必须完成它。相反,团队成员自己说这些工作我们可以完成。总之,自组织团队是一个自动自发、有着共同目标和工作文化的团队,这样的团队总是在向它的组织做出承诺。但是,实现这些承诺对于自组织团队来说非常重要。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团队成员之间就会出现信任危机。

记者: 那么管理者在自组织团队中担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Mishkin:在自组织团队中,管理者最重要的角色应该是一个服务者的角色。我认为,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服务者是最好的角色。要当好一个服务者,需要具备特定的才能,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当好一个为团队服务的领导者。有些人喜欢发号施令,而不想给团队成员提供服务。有些人服务很到位,却缺乏领导的权威。所以,要将服务与领导这两个角色很好地结合起来需要一定的能力。第一,管理者需要具备绝对的真诚与可信。一个为团队服务的优秀的领导者不能向团队隐瞒任何事情。管理者必须询问团队成员的问题,并给与他们充分、彻底的解答。不管出现问题还是好消息,管理者都要告诉团队成员。实际上,要真正做到心胸坦荡对很多人来说并不容易。此外,管理者还需要足够的勇气。因为团队可能需要你来解决一些难题,而解决这些困难可能会威胁到组织中其他人员的利益。所以,管理者必须有足够的勇气来承担这份责任,告诉大家说你可以为团队出面解决这个难题。最后,管理者还需具备远见卓识,他必须对团队目标具有非常清楚的认识,并带领团队实现目标,而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不能强迫团队做任何事情。

*************************************

去年gigix被ThoughtWorks给招了进去,按他自己的话说,“过上了幸福生活”。他跟我多次讨论过ThoughtWorks的文化和理念。有一次他提到,TW的CEO Roy Singham是个马克思主义者,在他的带领下,TW的主旨根本就不是赚钱,而是把最优秀的developers凝聚到一起来做事情,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这里会冷笑一声,打心里不相信这种事情,做公司哪有不想赚钱的?但是再仔细想想,你就会觉出不俗之处。一个CEO敢于对全公司员工讲这样的话,就意味着对员工作出了一个心理上的承诺,这个承诺的分量是很重的,如果将来Roy的行为违背了这样的原则,那么他自己肯定会遭到惩罚。因此,这是一个有勇气的、比较真诚的承诺。

这样一个为公司上下所认同的理念,很自然地会使TW团队区别于其他公司的团队。作为结果,这家名义上不以赚钱为主要目标的公司,就全球范围来说非常赚钱;作为一家以企业应用开发为主业(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接单做项目”)的公司,TW并没有像大部分同类公司一样陷入毫无生气的苦役之中,而是显得非常有活力,非常具有创造力,在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还能够不断开发出一些非常出色的开发类产品。奥秘何在呢?我一直对此想不清楚。跟Mishkin谈过以后,我的答案清晰了一点:TW的团队自组织程度非常高,是典型的高度自组织型团队。

推而广之,很多优秀的技术企业,其团队都具有比较高的自组织程度,团队里洋溢着主动向上的气氛,对于技术创新充满热情,能够开发出非常优秀的技术产品。不过,很多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开始强调管理。这虽然没错,但是究竟往哪个方向来改善管理呢?是要建立自组织型团队呢?还是建立一个命令式的团队?在一些管理不善的团队里,领导者对程序员的散漫和自由主义深恶痛绝,往往祭出严格的管理条款来加以限制,但很少听说有效的,最后往往是使情况更加恶化,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反而在一些从条文上看去松松垮垮,制度上存在不少漏洞(比如考勤制度、报销制度)的团队里,我们却能看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气氛?“自组织型团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来自:blog.csdn.net/myan/archive//08/17/1077003.aspx

评论

#liujin4049发表于2006-08-17 10:34:00IP: 61.64.47.*

但是敏捷对大型项目的应用还存在一些疑问。

同时,对外包等需要一些标准的开发,敏捷又适用吗?

#kyle发表于2006-08-17 13:33:00IP: 210.21.224.*

不管怎么说,这样的团队呆着一定很Happy

#泰稳发表于2006-08-17 17:03:00IP: 218.247.0.*

Happy是工作与生活的第一要义,可惜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在痛苦地工作~~~

#天爬爬发表于2006-08-18 08:33:00IP: 222.212.194.*

在中国,最重要的是你没有办法找到这么一群人理解并认同敏捷文化,并说服他们“挣钱不是最重要的”

#ok发表于2006-08-18 09:12:00IP: 60.28.33.*

好多人确实否认马克思,因为老马的科学早都被形式,教条主义曲解了,但知本家要从资本家阵地里获取财富,真正的老马思想,确实是件高级武器。

google信不信老马,不太清楚,但他把自然的人性和严酷的工业生产结合的很巧妙,效率如此之高。脑力劳动产生的剩余价值那么多。

有人认为那是他们的员工特别的聪明,才能有如此的硕果。但为什么好多的企业招不到这些很聪明的员工,仅仅是薪水的问题吗?在知识型企业中,员工整日的思考,往往在寻找突破点,既所谓的灵感,忘记了一些人为制订的规则很正常,不经意的犯点错误正常。但管理者很教条的用制度去考核,最后只能换来形式上的整齐了。企业也在浪费最宝贵的时间资源,此时竞争对手稍微调整一下策略,企业已经落后了很多。因为你企业的资源还是被形式主义占着呢,客户此时也关注竞争对手的产品。

看老马思想不一定是企业实现共产主义,但用来发展经济绰绰有余了,在资本面前是处变不惊了,为你所用了。

#泰稳发表于2006-08-18 09:50:00IP: 218.247.0.*

自组织型团队应该不是一种新出现的组织形式,而是一个新的概念,我认为比如海尔或者阿里巴巴甚至其它一些软件企业的高层小团队,他们的理念与文化都是非常统一的,已经具备了自组织型团队的性质。

#tk发表于2006-08-18 09:43:00IP: 202.97.68.*

如果谈到政治, 那么政治永远都是赤裸裸的.

如果是在一个团队里, 这种政治也通常是会存在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可能存在.

“但管理者很教条的用制度去考核,最后只能换来形式上的整齐了” 这一点并无绝对, 丘吉尔也曾说过, 人的成功是可以根据时间表, 一步一步执行得来的. 无所谓的是否教条, 不同的制度在不同的人, 不同的团队身上要用得恰到好处.

#sungan发表于2006-08-18 10:01:00IP: 159.226.251.*

在自组织型团队中工作应该是真正程序员的理想生活。不过目前在中国似乎不大可能出现。没有像那些发达国家的深厚的资本积累,中国正处于一个急功近利的年代。管理者们还很难接受这个理念

#xshh发表于2006-08-18 11:33:00IP: 218.17.66.*

我也这样认为的

#user发表于2006-08-18 15:04:00IP: 210.22.139.*

google团队和开发模式.

#user发表于2006-08-18 15:08:00IP: 210.22.139.*

google团队和开发模式.

#Jessie发表于2006-08-18 16:00:00IP: 222.91.125.*

TW确实是这样一个团队,做到这种自组织型团队,有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持续不断地在公司传播和实施这种企业文化;第二,保证每一个招聘到的人都具有良好的素质,不单是技术方面,还有品德。

#刘典发表于2006-08-29 12:18:00IP: 218.27.66.*

我们的团队就是这样的:),我们每天都很快乐,虽然只有三个人。

#刘典发表于2006-08-29 12:25:00IP: 218.27.66.*

这不就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么?我们老祖宗的好东西都快让人家学光了,自己整天还喊伪科学。

#阿呆发表于2006-09-01 08:56:00IP: 192.168.0.*

呵呵,写得非常好哈。受教中........

另一个不错的类似技术文章:

blog.csdn.net/cxxsoft/archive/2006/08/04/1019656.aspx

#QSlash发表于2006-09-05 15:25:00IP: 222.90.207.*

教育自组织 篇3

一 “自组织”理论的定义

自组织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aken)和比利时化学家普利高津((Prigogine)为代表创建的一种系统理论。它阐释了复杂系统形成自组织的机制、条件和规律。哈肯给“自组织”做了如下定义:“如果一个体系在获得空间、时间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仅依靠系统内部的互相作用来达到,该系统就是自组织”。即:一个系统形成的各种结构,无须外部的指令能自行衍生、自我适应、自我调节、自我演化和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在整个自组织的管理过程中强调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按照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默契而形成特定的结构与功能。

二 高校教师培训的含义

美国著名研究学者雷德蒙·诺伊认为:“培训就是指领导者组织有计划的任务来帮助职员继续学习,提高其与实际工作相关的能力、技能等活动,是实现智力资本用途的必要途径。”欧洲学者乔治·韦斯特认为:“培训工作是为了保证岗位中个体与组织有效率地工作,提高员工技能、工作经验、知识等方面的过程,实质是对员工学习过程的管理。”高校教师培训指的是组织者组织人员参与进行有目的性的知识创造活动,来提高其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素养。

三 国内外高校教师培训的现状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业务素质以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进步。一些欧美国家开始相继建立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制度,使其能够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设定专业成长目标和实际行动计划。英国更是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教师和普通中小学教师一样,都有参加在职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在日本则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进修制度。

在我国国内很多高校学者也就此展开相关研究:骆之强在《走向有效交往的教师培训》中,从专家引领专业教师发展为教师培训研究的视角,详尽论述了教师培训过程中对教师的实效培训;唐亚厉在《谈适应教师专业化趋势的高校师资培训》中,论述了对高校教师开展积极有效的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朱燕在《e-learning:网络时代的教师培训模式研究》中,指出了教师培训的与时俱进性、人本性、主体性和过程性,突出网络时代教师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四 河北省高校外语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石家庄学院、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教师队伍现状开展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在所调查的91名高校英语教师中,男教师为14人,仅占15 %,女教师人数占有绝对优势。从年龄结构看呈现年轻化趋势,中青年英语教师是继续教育和培训的主体。从教龄结构看,教龄在1~10年的占14%, 11~20年的占55 %,因而高校英语教师培训内容更应该侧重于前沿的教学理念、方法以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职称结构看中级职称的教师占主体,高级职称教师人数偏少。从学历层次来看普遍较高,绝大多数都是硕士学位,但教学实践经验不足。从工作量情况来看,绝大多数英语教师的周平均工作量都在15节或以上,教学工作量较为繁重,其大部分精力都主要用于备课和上课。

五河北省高校外语教师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培训模式简单化、片面化和单一化

在对三所高校英语教师培训模式展开的调查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培训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吸收大量的、现成的专业知识,以及模仿相关的教学技能从而取得学习的效果。从培训课程来看,绝大多数课程以英语知识灌输为中心,以现成知识的输入为主要内容,把在职英语教师的培训简单地当做一种语言进修,却忽略了教师的其他专业能力,如科研能力、理论水平、综合素养等。从培训方式上来看,形式单一,培训者仍然是教学的中心,缺少培训者与受训者之间的互动,缺少受训者的自主性和主动参与性。

2 培训工作缺乏实效性和社会化意识

从事培训工作的培训者对受训者所在学校的情况缺乏了解,培训内容与学校教学实际脱节的现象严重,这就直接导致培训工作缺少实效性,从而致使很多教师失去了对积极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兴趣。同时,很多培训工作没有把社会生活技能和实践环节及时引进到培训内容中来,因此尽管受训者在培训期间获得了大量的教学理论的输入,但是却缺少学以致用的场所,无法真正及时地实践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并及时地进行反思,以至于结束培训回到学校工作岗位的实践中还是没有大的起色。

3 培训目标缺乏针对性

成功有效的培训应该是要关注到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因为教师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结构、素质基础的不同,就会导致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和需求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在对三所高校91名英语教师的调查过程中发现:高达88%的受训教师对很多教师培训的目标并不是十分清晰和明确。再加上不同教师自身的基础和需求不同,因而到底设置什么样的培训课程,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培训更是缺乏清晰的思路。

4 培训机会和时间缺乏足够的保障性

表2 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原因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在对三所高校英语教师的调查中我们看出,很多中青年英语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量就很大,而在培训期间的教学工作任务就需要自己在接受培训之前或之后来弥补,这是造成很多培训教师缺席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经济原因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河北省高校中青年英语教师本身收入并不高,而很多培训是需要自己来承担费用的,这也是部分教师会选择放弃培训的原因之一。

六 解决所存在问题的方案与建议

1 改变培训模式,更新培训理念

以“自组织”理论为基础,坚持以“培训对象为中心”的理念,将自上而下单一的“浇灌式”培训转变为由下而上“自发主动”的培训方式。高校的培训部门应该深入调查新时期下高等院校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深入了解不同受训者的不同基础和需求,合理整合资源,从而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方式的培训新模式。从培训课程来讲,除了注重不同专业知识的培训之外,要拓宽学科范围,加大复合知识比例,整合课程,重视课程的综合性,加强学员知识融通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从而改变培训课程的片面化和单一化。从培训形式来讲,一定要改变“灌输讲授”为主的被动输入模式,应该增加各种观摩、实训的互动形式,让受训者能够将学到的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

2 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培训工作的社会化意识

在新观念的指导下,构建“自组织”模式的具体框架并制定执行方案,逐步地将“以我为主”的机械模式向“量身定做”的实效模式转换;构建一个职能分明的地方层—高校层—学院层—教研层的培训层级网络。这样就可以克服传统培训的局限性,充分体现其差异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培训工作的社会化意识,教育科研应成为教师培训工作的特色和支柱,高校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探讨从而去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

3 以教师层次为依托,开展具有明确目标的培训工作

根据高校英语教师不同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素质基础等方面,来设计和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和课程,将不同层次的培训工作目标明确化,使不同的培训工作都有清晰的思路,从而满足高校英语教师的不同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自组织”评估体系,反馈培训效果。教师培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重要特点在于它的连续性,通过经常性的信息反馈来考察此次培训的有效性。

4以促进教师的发展完善为动力,健全培训保障机制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教育行政部门要以教育事业长远发展为出发点,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使教师的合法利益得到应有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使培训工作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其次,可以适当压缩培训次数,提高培训效率,,做到“适时”和“适量”,缓减受训教师“工学矛盾”的压力,这样就可以避免受训教师时间、精力、经费的大量浪费,从而促使教师培训的正常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发学校的内部校本教师培训资源,大力开展信息化教育,缩小时空距离,为教师自主运用网上资源学习提供各种便利,同时大力开发学校内部的校本培训资源。

参考文献

[1]崔纪彬.高职院校青年英语教师培训现状的反思与建议[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8(6).

[2]辛广勤.论述大学英语教师在岗自我发展[J].国外外语教学(FLTA),2003(3).

[3]祁伟.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培训现状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09(27).

教育自组织 篇4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一批自然科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开始研究自组织问题, 主要包括普里高津 (Prigogine) 的耗散结构论、哈肯 (Haken) 的协同学和托姆 (Thom) 的突变论等[1]。自组织理论的基本要点是:积极开放, 加快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输入为自组织产生准备前提;通过竞争与合作方式激励系统内部子系统的非线性作用提升系统进化的动力;通过自相似性构建层级结构和重视初始值的放大不断推进系统向更复杂与高级方向发展;通过循环耦合、渐变突变等途径促进系统演化并呈多样性。自组织理论中, 系统的开放性是系统产生自组织行为的先决条件, 非线性机制是系统产生自组织行为的根本依据, 远离平衡态是系统产生自组织行为的必要条件, 涨落是调节系统自组织行为的重要契机[2]。研究生教育系统是一个具备自组织特征的复杂系统, 运用自组织理论来指导研究生管理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不断推进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自组织理论的核心———耗散结构论认为, 系统的开放度对其演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在普利高津方程中, 必须保证输入足够的外界环境负熵, 抵消系统内部不可逆过程中产生的正熵, 才能确保系统总熵取负值。在封闭系统或系统开放度很小情况下, 系统不能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无法从外部引入足够的负熵, 系统最终会陷入无序、混乱状态。而只有开放度足够大, 系统才能从外部引入足够的负熵以克服内部的熵增达到系统内部的有序。另一方面, 构建开放教育模式的同时, 我们还必须时时以动态眼光考察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统, 使之远离平衡态, 这是因为当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带来负熵的逐渐减少, 可致无法抵消系统内部不断的熵增, 从而使系统总熵值不断增加, 造成系统内部的逐渐无序化。因此, 研究生管理教育上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不断拓宽教育培养渠道, 在教育观念、教育机制、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上实施立体的、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和非平衡。为此, 一是要在社会的推动、教育目标的感召和教学效益的驱使下, 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促使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统远离平衡态, 将创新性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授方法渗入到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之中;二是加大校际交流与校内交往, 使研究生从宏观上更多的了解本学科、本专业前沿动态, 以及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内容和成果, 以把握将要从事的研究内在学术地位、价值和意义;三是加强校企合作或联合培养, 使广大研究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或企业生产实际, 增强学习、科研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2 健全研究生管理教育的竞争与合作机制

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统诸要素之间既存在整体同一性, 又存在个体差异性, 前者表现为合作, 后者表现为竞争。哈肯认为, 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动力, 是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合作, 而不是外部指令[3]。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通过协同, 使竞争中的一种或几种趋势优势化, 并形成一种总的趋势, 最终支配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 可见内在协同作用是系统进化的决定因素[4]。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统, 既包括了各个管理层次之间的协同,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协同, 也包括同一部门内各成员之间的协同, 最好的协同效果是管理教育系统诸因素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目标一致、相互支持的有机整体, 通过协同结合成为一个稳定性系统。分析研究生管理教育特点可知, 研究生平时横向交流较少, 而本专业内解除相对较多, 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亟待加强。为此, 一是建立学生与导师的沟通机制, 一方面使导师洞察和把握学生的科研进展情况, 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导师的开放性监控下从分发挥其潜能, 做出创新性工作;二是督促、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团结合作, 特别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学术交流。科学上许多重大的发现往往都来自积极活跃的科研群体。在科研氛围活跃的科研群体, 个体的思想将更为活跃, 更容易产生新的观点、方法和思路;三是管理者和教育者从顶层设计上为研究生培养创造协调合作的环境, 如牵头开发联合课题、合作横向课题、共建交叉学科专业等, 这种自组织机制的建立, 对研究生管理教育的改进, 促进研究生能动性思维方式的改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 系统各要素之间有差异, 就必然产生竞争。竞争的存在和结果, 可造成系统内部或系统之间更大的差异、非均匀性和不平衡性, 从系统演化角度看, 这种竞争造就了系统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演化条件, 调动了系统各要素的积极性, 推动了系统向有序结构的演化。通过在研究生管理教育中引入竞争机制, 使学生为争取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主动吸收外部负熵流, 在一致的利益基础上, 对负熵流进行有效整合, 如通过加大课程学习成绩、论文发表、科研成果的奖励程度, 以及落后学生的惩戒淘汰力度, 形成非平衡机制。

3 突出导师和研究生在管理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统中, 导师是管理教育行为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性。从自组织理论观点看, 作为管理教育受体的研究生是开放的复杂系统, 存在主动的、有选择的感应外界环境, 调整自身状态, 从而有效的吸收负熵, 促进主体有序化进程。对于个体主体而言, 其知识、思想、心理、道德体系都是高度复杂的, 有效的管理教育必须尊重其自组织性。为此, 一要注重导师的引导作用, 如在指导论文研究中, 要体现分形的层级和功能要求, 按照自相似性建立课程论文、总结论文、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的论文层级操作制度, 确保研究生平时训练课程论文, 学年撰写总结论文, 阶段发表期刊论文, 毕业撰写学位论文, 从而促进研究生论文的自组织性, 不断将知识结构转化为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二要重视研究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实际上就是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问题的自我解决。研究生阶段具有较充足的课余时间, 具备自由学习的条件, 在培养过程中要激发和调动研究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积极引导研究生进行自我教育。在研究生的自我教育实践活动中, 一方面管理教育机构要利用各种课程阶段的学习, 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实践机会, 使研究生参加那些可以促进研究生自我教育的自我体验活动, 如对外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 对内辩论会、研讨会、读书报告会等;另一方面, 研究生结合管理教育机构提供的公益活动、科技服务等实践活动, 充分发挥各自专长, 进行自我训练, 强化自我教育效果;此外, 研究生导师和管理教育机构应结合研究生各自独立特点, 指导其正确认识自我管理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引导其进一步修改完善自我教育方案, 以尽可能的发挥研究生最大的创造力, 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摘要:研究生管理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自组织性的强弱严重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增强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统的自组织性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研究生管理教育特点, 运用自组织理论方法论, 分析了增强研究生管理教育系统自组织性的若干问题和措施。

关键词:管理教育,自组织性,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庞红卫.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教学系统的演变与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31 (10) :49-52.

[2]魏宏森, 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265.

[3]刘菊, 戴军, 解月光.自组织理论及其教育研究应用前景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1) :37-45.

人工智能与自组织 篇5

人工智能与自组织

介绍了系统发生自组织的2个必要条件,从自组织的`角度论证了计算机系统与人工智能因不具备这2个条件而不可能像人类思维一样自组织地发展,所以计算机不可能具有像人类一样的思维,更不可能超越人类.

作 者:赵希斌 Zhao Xibin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系,贵阳,550001刊 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年,卷(期):17(1)分类号:N031关键词:人工智能 自组织 开放 信息 倍增 超循环

自组织平衡力 篇6

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中国方方面面的社会制度再一次经历了深刻的变革。由于原有的宗族基础的社会组织结构几乎被完全打破,家庭与家庭之间联系十分松散,造成许许多多的家庭、个人乃至于组织感觉自己在社会中就像一个个在空气中飘零的分子,找不到组织,找不到依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会发现中国社会在通过各种形式重新组织起来。从现代社会学的某一个视角看,在中国社会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自组织结构。这种自组织结构,以中国传统的关系文化为依托,以人情为纽带,将中国社会中的个人与个人、组织与组织之间进一步连接成网,形成了具有巨大社会动员能力的组织网。

“自组织”的社会学意义

这种自组织结构弥补了中国行政体制相对统一严密、层级分明、纪律严格而导致的灵活性不足、适应性欠缺、僵化呆板的弊端,也弥补了中国社会民间活力欠缺、民间组织发育不健全的不足,使得中国社会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自治空间。

所谓“自组织”,是指在一个系统内,成员之间基于自愿而组织到一起,自定规则,自我管理,集体行动。自组织这一概念,发源于物理学。物理学家在研究水滴聚而成云、研究复杂的热力学耗散系统中,发现许许多多的原子、分子结构,通过自组织的形式有组织的聚合到一起,乃至于形成生命。

与自组织相对的是“他组织”,他组织往往是由一个权力主体指定一群人,并赋予某些特定任务。他组织结构比较广泛地存在于行政系统、各类企业内部。而自组织结构则较多地涌现为企业内的自我导向团队(Self-directed Team),企业间联盟。

自组织的产生包括三个关键阶段:首先,是一群个体聚集到一起。在当代中国社会,从先天来分析,同一血缘、同一宗族、同一地域乃至于同姓都可能成为共同聚集在一起的原因;后天的层面,则有学缘型(同学)、业缘型(战友、同事)、爱好型(驴友俱乐部)、经历型(知青)等。总而言之,都讲究有这么一个缘分,让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到一起。其次,这些有缘聚在一起的个体相互之间通过长期的、紧密的交流沟通,建立良性的、稳定的信任关系。在中国,传统的人情、关系至今仍然十分浓厚。因此,往往许许多多的个体又通过人情、关系的经营,保持着长期稳定的联系。

最后,这些聚集在一起的个体需要组织起来,产生共同的目标,形成分工协作,集体开展行动,集体自我管理。只有当小团队开始自我管理,并为共同的目标集体行动,才能成为自组织。否则,只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个体,还谈不上组织。例如,当年刘邦与樊哙、萧何等人在一起吃喝玩乐,不能算自组织。但是之后一同拉起一支部队反秦,则算形成了自组织。

商界中的“自组织”

当代社会,特别是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民间私营企业的增多,这种自组织优势愈发明显。

在“人单合一双赢”的模式下,海尔把企业划分为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每个经营体都拥有决策权、用人权和分配权,这是一种典型的自组织。海尔的自主经营体,是我目前看到的,可能是国内少有的基于现代管理发展出来的自组织治理模式,在管理学界也被称作内部网络(Internal Network),因为这种企业内治理模式会从层级结构变成网络结构。

阿里巴巴的生态系统,小米的社群战略,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香港利丰集团的小约翰·韦恩制度,台湾宏碁集团施振荣的“群龙无首”管理哲学,其实都是中国人自组织的典范。在我看来,海尔的自主经营体和它们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因为自组织的前提都是强调放权。同时,又要避免一放就乱,也就是既不伤害你的积极性,让你有裂土封侯的感觉,又要明确哪些东西是不能放的,在“放”与“不放”之间把握平衡。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裂土封侯是中国人的本能。而从经营的角度看,中国人同样擅长自组织。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企业采取的挂靠、承包、分兵突围等模式,都属于自组织。但缺点是未经过现代管理的洗礼,很容易陷入“一死就放,一放就乱”的死循环。

具体而言,自组织在中国,特别是在商界,大家比较熟悉、比较普遍存在的形态有:挂靠、承包、外包、商帮等。

“挂靠”指的是某一独立的组织,在名义上接受某一单位、组织的统一管理,并以所挂靠单位的名义开展一些工作,但仍然保留着自身独立的组织结构和经营体系。这些独立的组织甚至在很多对外交往中以自己的名义,仅仅是必要的时候用挂靠单位的名义开展工作。

“承包”则是另一种普遍存在的组织形态。中国大大小小的各类建设项目,很多都是靠承包来完成的。而承包模式也不仅仅存在于建筑行业,在各行各业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承包的影子。

“外包”是将企业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别的专业公司负责。“外包”已经非常常见,从软件外包到人事外包,从境内到离岸,已经成为了许多企业共同的选择。这样企业就可以聚焦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不必为非核心业务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还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组织结构形态是商帮。例如,温州商帮、晋商等,他们以地缘为纽带,通过商会等形式,企业间自发地团结起来、组织起来,甚至于拥有紧密的业务联系,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开拓市场。

随着近些年的变迁,自组织的另外一种形式——“内部创业”,在企业中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就如香港利丰集团,除了拥有过强大的供应商网络这种外包网络的自组织形式之外,还拥有内部创业这种自组织形式。他们推行的是“小约翰·韦恩”制度。

一般而言,组织化的兵团模式总是优于单枪匹马的单兵作战模式。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常呼吁“要团结起来”的原因。中国社会传统的组织基础、组织框架、组织结构在过去一百年中多次被打碎,但人们对组织化的需要始终没有变。

即使社会被打散到成为一个个原子化的个体,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间,各个个体又还在不断地聚合,形成一个个自组织结构。而且,这种组织化的规模越来越大,有些甚至已经拥有在某一行业占据全球市场半壁江山的能力,不得不让人惊叹、令人畏惧。

当乐见的“自组织”在社会中发挥着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自组织发展到极端,有可能演化为派系主义。现在中央反腐特别反对的、特别提防的即是这种所谓的“山头主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组织向着派系方向发展,已经游走在了法律的边缘,乃至于违法违规。这也是每一个管理者需要慎重考虑、尽量避免的问题。

[编辑 周慧陶]

E-mail:zht@chinacbr.com

教育自组织 篇7

随着通信技术和业务的高速发展,无线网络规模和容量不断扩大,2G、3G、4G多种无线网络制式多个频段并存,异构网络的出现,都使得现代移动通信网络变得愈加复杂。基于LTE的下一代无线网络以其高带宽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多媒体业务,传统的网络规划和优化以人工完成其部署和运营的方式渐渐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伴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各通信运营商的ARPU在不断下降,这都促使运营商更加注重成本,运营商越来越关心通过减少运维成本(OPEX,Operating Expense)以取得较高的利润。3GPP为LTE提出了一种新运维策略一一自组织网络,LTE运营商通过SON机制提高网络的整体性能和操作效率,可以明显降低OPEX,从而进一步提升LTE的竞争优势。

2 SON的发展和现状

自组织网络(SON,Self Organization Network),是伴随LTE发展而引出的一套完整的网络理念和规范。它的主要提出方是运营商,其目的是为了减少LTE网络引入带来的网络建设成本和运维成本的增加,目前涉及范围已扩展到整个无线网络。SON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的SON一般被定义为运营商用来管理和控制宽带网络的一系列功能和特征,通过不需要人为干预的自动化操作来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复杂度;狭义的SON被定义为用于3GPP和LTE中的自动化网络运营功能,由3GPP来对SON进行标准化,由NGMN (Next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下一代移动网络联盟)从运营商角度对SON的长期目标和远景进行规划和展望。

SON作为一种完整的网络理念,其功能主要可以归为:自配置,自优化,自治愈。

自配置,指从设备安装上电到用户设备能够正常接入进行业务操作,在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工程人员干预的前提下完成。它简化了新站开通调测流程,减少了人为干预环节,降低了对工程施工人员的与业要求,目标是做到即插即用,真正降低开站难度从而减少运维成本。其中涉及到的功能和技术实现包括:传输自建立,节点鉴权,软件版本自安装和更新,基站自检,自邻区关系规划,自资产管理,无线参数规划等。

自优化,根据终端UE和基站eNodeB的测量和性能测量等网络运行状况,对网络参数进行自调整优化,以达到提高网络性能和质量和减少网络优化成本的目的。另外传统运维优化依赖的是工程师对大量路测和仿真数据的分析决策,而自优化从人员能力和人力上能减少了要求,同时可以提供更及时的提示和更准确详实的测试数据,提早发现网络缺陷并加快工单的处理。其功能包括覆盖和容量的优化、节能(通过对网络负荷的变化趋势检测,在不影响服务情况下,自动调整设备功率。高负荷处提高功率,低负荷处降低功率,以达到减低功率的真正节能目的)、PCI (Physical Cell Indicator,物理小区标识)自检测和重配、健壮性优化、负荷均衡优化、RACH优化、自邻区关系调整、小区间干扰协调,QOS优化等。

自治愈,通过对系统告警和性能的检测发现网络问题,并自检测定位,部分戒者全部消除问题,最终实现对网络质量和用户感受的最小化影响。其中包含的功能点有:告警关联,“根”原因定位,静默小区检测,故障小区检测和补偿,问题自跟踪检测等。

从以上功能可以看出SON涉及到网络部署的各个方面,它综合了传统运维手段并将其“智能化”,也引入了很多新技术、新应用模式和场景。目前成熟的欧美高端移动通信市场和亚非拉新兴的移动通信市场,都不同程度地商用了SON,统计数据表明SON确实可以有效降低运营商网络运营成本。

3 SON技术架构体系

根据自优化算法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不同,SON分为三类:集中式SON (C-SON)、分布式SON (D-SON)、混合式SON (H-SON)。三种架构各有优缺点,不同的网络状态下采用的架构不同,目前大多数采用的是混合式架构。

集中式主要在网管系统上实现,分布式主要是通过SON分布在eNodeB节点上实现。相比较而言,集中式的优点突出在控制范围较大、互相的冲突相对较小,缺点是算法比较复杂、实现速度较慢,但在SON商用初期一般选择此架构;与其相反,分布式拥有更高的速度和效率,且网络的可拓展性较好,缺点是彼此间协调起来很困难。虽然混合式兼有集中式和分布式的优点,但在设计上却不得不变得更加复杂。三种架构如图1所示。

4 SON PCI自规划研究

基于LTE的SON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CI自规划、覆盖和容量优化、自动邻区关系功能(ANR,Auto-matic Neighbour Relation Function)、负荷均衡优化、随即接入信道(RACH,Random Access Channel)优化技术等。其中PCI自规划是为每一个新加入网络的eNodeB分配物理层地址,分配得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终端能否辨识服务小区、接入网络的成功率以及全网干扰的大小,PCI自规划是网络自组织的重要用例,自规划涉及到自配置和自优化两个层面,自规划成功后站点提供服务。

现网PCI自规划一般都隶属于如下两种场景,一是大规模新建网络,大量站点陆续开站;二是在已有网络基础上新开部分站点。

无论上述哪种场景,每个站点的开站都遵循同样的流程,即上电、IP地址配置、基站鉴权、与核心网对接、下载软件和配置参数。一些方案里将PCI自规划放在自配置阶段,在配置参数过程中通过算法为当前站点找到合适的PCI,在复杂网络状况下SON自配置会导致开站时间较长,不利于工程进度。

本文推荐的做法是开站自配置时,从模版中获取与小区基本信息相关的参数如频点、PCI、TAC (Tracking Area Code,路由区)为默认参数,可能不一定适合当前无线环境,但这样会缩短站点开站时间,然后将PCI自规划放在自优化阶段,在站点识别网络无线环境后通过算法选择适合的PCI后再让站点提供服务。

目前站点识别网络无线环境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如下:

(1)待规划/优化站点装备无线信号接收机,接收并解析周边已开通站点的无线信号包括能邻区的频点、PCI、TAC等,从而协助本站点参数选择;

(2)室外待规划/优化站点通过GPS接收机得到位置信息,室内待规划/优化站点通过WiFi辅助定位获取位置信息,OMS SON综合网络中汇总各站点位置信息可以进行整体网络规划和优化;

(3)已开通站点可以根据接入的UE (用户设备)位置等辅助信息,协助网络参数优化;或者通过服务区域内UE向本站点反馈UE所探测到的邻区信息等相关无线环境参数,协助本站点进行网络参数优化。

3GPP规范规定了PCI自规划的两大原则,即不冲突、不混淆,但对于具体的技术和算法并不属于标准协议范畴,由各研究机构和SON解决方案提供商自行研究实现。LTE中采用PCI在上下行中分别区分基站和用户,由于受到同步序列的物理特性限制,LTE系统中PCI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多,共设计了504个ID,分成168个组,每组包含3个ID。随着LTE和后续5G网络的逐渐商用,城市中站点分布十分密集,异构网络(HetNet)成为主流形态,即除了之前常见的宏基站(MacroCell)外,会增加微蜂窝(MicroCell)、微微蜂窝(PicoCell)、家庭基站(FemtoCell,又叫Home eNodeB,简写为HeNB)的联合覆盖,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但是无论哪种站点在PCI复用时都需要遵循3GPP SON关于PCI不冲突、不混淆的原则,否则会导致网络复用干扰严重,用户不能准确识别小区。

如图2所示给出了PCI冲突和混淆的示意图,图(a)中由于相邻的两个小区A、B被分配了相同的PCI,导致网络中出现PCI冲突,位于交叠区域的UE无法区分这两个小区,也就不能完成切换的过程;图(b)中,小区D和E使用了相同的PCI,虽然二者并不直接相邻,但是他们却有同一个邻区C,从而导致当小区C内的UE上报邻区测量结果时,小区C分不清D、E两个小区,就因为D、E的PCI相同。因此在SON自规划过程中,避免PCI冲突和PCI混淆是当务之急。

目前国内外对于PCI不冲突、不混淆的算法有一定的研究,比如基于协商的分布式策略、基于图论的配置原则等,但这些算法较为复杂,计算量也相对较大,在自配置或者自优化阶段需要耗费的时间较长。

本文提出在PCI自优化过程中采用简单的遍历算法,假设站点A是新开的站点,已通过模版参数进行了自配置,将通过上述无线环境检测方法中的一种或联合多种检测到的无线环境汇总到OAM SON后,若站点A是该区域中第一个新开的站点,周围无任何邻区关系,那站点A的PCI则可在当前可选范围中任意取值即可;若站点A是原有网络中一个新开的站,OAM SON综合多渠道得到A的邻区关系如图3所示,其中站点B、C是待优化站点A的邻站,我们称之为一阶站点;其中B和C又各自有自己的邻站F、G和D、E,那么站点D、E、F、G称为站点A的二阶站点,那么只需同时满足如下两点即可满足PCI不冲突、不混淆的原则:

(1)站点A的PCI不能与一阶站点B、C的PCI相同,即不冲突,同时避免与一阶站点的模三冲突;

(2)站点A的PCI不能与二阶站点D、E、F、G的PCI相同,即不混淆。当无线环境不是太复杂的情况下,该遍历算法还是相当简单并且耗时很短,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工程方法,该算法对于SON的三种架构中集中式和混合式更为适用,因为分布式架构中各站点以一己之力不一定能检测到二阶站点的分布。

对一些常规的场景甚至异构环境下,上述PCI自规划的策略都是适用的,但是针对一些特别复杂和特殊的场景,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高铁下如何通过自组织网络的自配置和自优化来解决语音质量不好和频繁切换导致的掉话问题,或者是出现重大自然灾害基础通信设施设备被破坏后,如何通过自组织网络快速布局动态站点以暂时满足灾区迫切的通信问题等,这些场景都是后续研究的方向和重点。PCI自规划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网络架构的动态变化需要持续优化。

5 结束语

LTE和后续通信系统自组织网络SON的发展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但是当前SON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标准方面不同的SON案之间互联可能存在冲突,需要形成标准以实现互联互通,才能最终推动商业进程。算法方面SON算法需要进一步研究,使之更高效、收敛速度更快,同时需要一个公正有效的评估模型.以便了解SON的相关功能是真正起到作用还是带来了其它负面效果。研究领域目前我们的研究面很窄,主要集中在PCI和ANR的自配置和自优化,尚未涉及到更宽泛的课题,特别是网络优化参数、QOS保证等方面。无线自组织网络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研究方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R3-080376."SON Use Case:Cell Physical ID Automated Configuration",3GPP RAN3#59.2008.

[2]3GPP,"Technical Specification,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 and System Aspects(2010)Self-Organizing Networks(SON)Policy Network Resource Model(NRM)Integration Reference Point(IRP):Requirements".3GPP TS 32.521 Version9.0.0 Release9,6 April 2010.

[3]魏垚.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物理小区识别自组织技术研究.2013年博士论文.

自组织作文教学尝试 篇8

一、自组织作文教学的三个“回归”

1. 让作文回归写作本意

当下的小学习作教学,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教”上,但对写作主体却缺乏足够的体认,对儿童的写作行为的发生以及运动过程却知之甚少,这样的作文教学事倍功半。其实,写作不是靠“指导出来的”。“情动而辞发”,有效的作文教学,教师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上,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重要的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你看到的东西引发你内心怎样的情感冲突,在你心灵湖泊中又激起怎样的浪花。

2. 让作文回归儿童生命状态

不少教师看到儿童写作时无话可写,习作中内容空洞,就认为繁重课业负担割断了儿童与生活的联系,阻碍了儿童的生活体验,于是,提出作文要走向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源头活水。其实不然,儿童时时处处都存在于新鲜生动的生活中,他们自身就拥有取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学习优秀者学有余力,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协助老师组织和管理,他们的生活不乏丰富和精彩;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虽然不用参与“培优补差”,却有着富足而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过着童年本真的生活;学习落后的学生,经常被老师“盯着”,他们的体验也深切而真实……教师所要做的是让学生打开内在的眼,让学生学会守护和捕捉自身内在的心灵世界。

3. 让作文回归生动的个性表达

托尔斯泰说过:“要描写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描写他给我的印象。”同一客观事物,对于不同的观察者来说,观察之后的“映像”是不可能相同的。写作要写的就是“错”的“不同”,如果所有人写得都跟摄像机记录一样,那便不成其为写作了。写作的目的是要表达各自内在的“不同”,因此,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个性化的生动表达。

二、自组织作文教学的三个“策略”

1. 功夫下在动笔前

首先,留心观察,注重生活积累。引领学生走出狭小课堂,走向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观察要“留心”,让学生把心“落”在观察的对象上,这样才能获得鲜活的写作素材,生发真切的情感体验。其次,重视在阅读中积累。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积累,把阅读、记忆、悟性和德行融为一体,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维、情感的碰撞,进行智慧的较量、语言的积淀,才能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在活动中丰富习作内容。各种各样的游戏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竞赛、模仿、表演、演示、辩论、猜谜语、演哑剧、唱歌、画画等。

2. 让作文课堂成为“我”课堂

首先,要开放命题范围,让学生自主命题。“课标”要求:命题要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使他们有话可说。其次,打开心灵的窗口,让学生自由冥想。最后,开放指导过程,让学生自我尝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感受,互相启发,教师针对情况做必要的点拨。教师的点拨要根据学生的习作实际灵活进行,启发学生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3. 在“交往”中修改作文

灌溉自组织治理的研究述评 篇9

灌溉系统是一种公共池塘资源 (common pool resources, CPRs) , 在那里排除潜在受益人的代价不小, 而获利是可分割的。[1]灌区内的任何一个农民都可以轻易地从水渠中取水, 而不管农民是否对灌溉系统付出劳动、支付过税费, 理性的农民很少自愿为水渠做出贡献, 灌溉水资源的使用具有较高的竞争性、较小的排他性, 是典型的公共池塘资源。作为公共池塘资源的灌溉系统具有资源使用上的竞争性 (一个人的使用将阻止另外一个人的使用) 和难于将资源使用者排他在外的特点, 并且灌溉水量是变动的, 储藏能力是不稳定的, 这些特点都加剧了灌溉治理模式的多样性和可变性, 以及治理的难度。如果说大规模的灌溉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国家主导的科层治理模式, 那么在过去10年, 亚洲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灌溉系统发展的着眼点已经从强调建设大规模灌溉系统的策略转移到帮助改善现有小规模灌溉系统的绩效策略, [2]其治理模式更加多样化, 而灌溉社群自组织治理是这些小规模灌溉系统的普遍治理模式。

小规模灌溉系统的自组织治理是一种社区自治, 社区自治的灌溉制度产生于社区内部, 许多社区依赖于既非国家也非市场的制度相对成功地长期治理公共资源, [3]这种治理方式改变了公共资源产权, 影响个体、社区和公共池塘资源之间的关系。在自组织治理中, 灌溉社群中的农民进行着重复性合作博弈, 是一种不同于“囚徒困境”的博弈形式。在“囚徒困境”博弈中, 对局者拥有完全信息, 信息交流受阻碍甚至被禁止, 是一种非合作的单次博弈 (one-shot game) 。也就是说, 个体在面对公共池塘资源时选择的策略是背叛, 但是, 该假设却难以解释小规模灌溉系统中灌溉者的行为。在小规模的灌溉系统中, 水资源的占用家庭几代人都住在同一个村庄, 并希望他们的后代也能居住在村里面, 他们不会将背叛作为主要的策略。在这种背景下灌溉者进行的是重复性博弈, 而不是单次性的“囚徒困境”博弈, 村民之间频繁地进行面对面交流, 交流的程度是达成合作的关键性变量, [4]最后能达成什么样的行动依赖于互相的期望和成员之间彼此信任的程度。即使灌区中的村民是理性的博弈者, 进行多次重复博弈, 只要彼此的策略是互惠性, 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同样能产生合作行为。言下之意, 灌溉系统中的灌溉者即使是理性经济人, 也具有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的可能性, 而无需外部强制力量的干预, 小规模灌溉系统也具有自组织治理、进行集体行动的可能性。

在灌溉自组织治理中, 许多的经验证据表明个体能在没有外部权威干预、强制执行协议的情况下做出承诺, 并遵守承诺, 甚至取得比传统政府管理模式所预计的更高绩效。林维峰对尼泊尔灌溉系统的研究证实了自组织治理绩效的优越性, 他的研究揭示农民管理的灌溉系统比政府机构管理的灌溉系统要好, 尽管农民的灌溉技术简单, 但同一灌区中的农民拥有土地的长期所有权、保持交流、自己制定协议, 并监督和执行这些规则, 因此能更公平地分配水资源, 更好地维护灌溉设施和更高的水稻产量。[5]但并不是所有自组织治理的灌溉系统都运行良好, 有的灌溉系统自组织是成功的, 有的则不然, 尼泊尔的农民管理的灌溉系统 (Farmer Managed Irrigation Systems, FMIS) 表现出参次不齐的管理绩效, 自组织治理同样会出现治理失败。尽管许多的研究成果说明了小规模灌溉系统的潜力, 但人们不应该忽视其中的差异, 许多系统的绩效不尽人意, [7]因而, 解释自组织治理成败的因素就成了该议题的关键问题。

二、影响灌溉系统自组织治理绩效的因素

公共资源的特征被认为是影响自组织治理的首要因素, 资源的排他性、资源流动的衰减性、资源是流动的还是固定的、资源是可再生还是不可再生、资源的规模、资源的生产率和可预见性都影响灌溉治理。资源使用者特性是影响自组织治理的内在因素, 在灌溉社群中, 如果资源用户具有共同的理解、低的未来贴现率, 信任和互惠, 自治并有组织经验, [6]那么自组织治理成功的可能性更大。然而, 在罗列影响灌溉系统自组织治理的因素变量时, 关键要分析这些变量是如何影响成本分担和收益分享, 奥斯特罗姆曾提醒研究者要去探讨资源特性、资源使用者特性是如何影响用户使用资源的效益-成本变化, [6]从而了解灌溉社群内部的本质变化。比如, 若水源充足, 那么灌溉者没有动力进行灌溉管理;若水源稀缺, 资源恶化严重, 资源管理的成本将超过可能获得的收益, 那么灌溉者同样没有动力进行组织。在已有灌溉自组织治理的研究中, 灌溉团体规模和团体特征是两个最频繁被论证的变量, 团体规模和团体特征引起灌溉社群内部变化, 造成团体成员成本-收益变化, 影响自治绩效。

1.团体规模

在灌溉系统中, 具有共同利益的灌溉者通常被认为能够增进他们的共同利益, 这一点在经济学分析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是, 灌溉者的合作行为不能简单地用“参与合作能带来收益”来解释, 即使灌溉者都知道合作能使所有人都受益, 但是灌溉设施仍有可能由于集体不行动而长年失修、运作不佳。[7]正如奥尔森所指出:除非一个集团的人数很少, 或者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 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16]有无数的理由说明灌区规模越大, 灌溉者的集体行动的难度越大, 因为当灌溉团体的规模越大, 灌溉者互动的机会越少, 他们建立声望的机会就越少, 这种互动、声望有助于共同劳动行为与互相监督, 频繁的互动能产生较高水平的信任, 从而产生合作的社会资本。

团体规模影响个体的贡献、交易成本以及行动策略。个体如果认为他们的贡献将增进共同利益, 即使这些利益由所有团体成员共享, 他们仍可能对集体行动做出贡献。但如果个体感觉到他们的贡献无法对集体结果带来任何改变, 他将丧失做出贡献的积极性, 集体规模越大, 这种感觉将越明显。灌溉设施是具有消费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 个体所需要承担的贡献将随着规模变大而降低, 即人均固定成本降低, 但交易成本却随之增加。在奥尔森看来, 集团越大, 所提供的集体物品数量远远低于最优水平;集团越大, 个体从总收益中获得的收益份额就越小, 就不足以抵消他们所支出的成本;集团越大, 组织成本将越高。[8]

实质上, 团体规模并不直接影响集体行动, 而是通过影响团体的成本收益分配状况, 以及交易成本来影响集体行动。交易成本是一个随团体成员数量单调递增的函数。在小团体中, 人们有许多的机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了解各自的选择偏好, 信息成本明显降低, 他们甚至不需借助协议、合作组织就能进行集体行动。小团体中非正式的互动取代正式的讨价还价, 互动和交流增加了信任, 从而避免合同订立过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因此, 小团体减少交易成本。但是, 团体规模太小, 规则的执行能力将越弱, 当灌溉者人数很少, 他们没法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维持灌溉设施的运作, 集体行动能力将渐弱。交易成本和执行能力此消彼涨的张力使得团体规模与自组织治理的关系复杂化。

灌溉治理的相关研究验证团体规模与集体行动关系的复杂性。在东亚菲律宾的许多农村地区, 村庄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 同个村庄内部达成一致同意和执行规则要比跨越多个村庄容易许多, 村庄数量是影响灌溉协会组织横向合作的重要决定性因素。[9]中国的很多灌溉系统也是如此, 许多的村庄传统资源缺失, 村庄舆论解体, 村民成为原子化个人, 难以为公共事务达成合作协议, 因而农民只能通过打井、挖堰等小水利建设来解决各自的灌溉问题, [10]村庄内部难以进行集体行动, 而村庄之间更是难以进行合作, 许多的自然村落无法在同宗族之上、超宗族进行集体行动, 并难以产生超宗族的政治组织和领导人。[11]这些研究验证了一种观点:灌溉社区规模越大, 自组织治理越是难以产生和执行。

虽然许多研究认为规模对自组织治理带来负面影响, 但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Agrawal对印度Kumaon山森林资源的研究得出, 小规模社区虽然制定森林管理规则, 并互相监督、执行规则, 但这些自治安排并不能确保森林免受其他社区侵犯, 他们必须雇佣森林管理员管护森林免遭本村村民和别村村民的破坏, 管护工作要持续几个月, 但是小社区很难成功地筹集资金雇佣森林管理员, 而大社区则能较好地做到。[12]Varughese回应了这种观点, 虽然较小的村庄在集体行动时面临更大的困难, 但也难以在统计数据上证明规模对集体行动的负面影响。[13]Gautam总结到:虽然更大团体的森林管理比中等团体或小团体管理的情况要差很多, 但是规模并不直接对森林状况产生负影响。[14]

Gautam的结论回到了理论讨论的原点, 团体规模并不直接影响集体行动。从表面上看, 村庄数量或灌溉规模影响集体合作的绩效, 但深入分析这些灌溉社群发现:村庄规模越大, 或者灌区中村庄数量越大, 灌溉者的文化记忆、宗族认同出现异质性的可能性越大, 团体的异质性阻碍了灌溉者之间的互动, 信任、共同规范等社会资本随之削弱。本质上, 团体规模的变化更为直接地导致团体异质性程度的变化, 团体异质性影响个体之间的信任、行动的可预测性以及调动资源的方式, 团体异质性才是影响自组织治理的深层原因。

2.团体异质性

同质性被认为促进集体行动, 团体中共享的社会、文化或经济增加了个体互动的预期性, 可预见性提供了信任的基础。即使可预见性没有产生信任, 同质性团体成员具有相同的特征、共同的利益需求, 集体行动成功的可能性较大。研究者对同质性与集体行动关系具有较为一致的观点, 理论界更多地讨论团体异质性与集体行动的关系, 对异质性的来源、类型、作用都展开了研究。Velded识别出五种不同类型的异质性——贡献的异质性、政治异质性、财富和权利的异质性、文化异质性, 以及经济利益异质性。[15]然而, 并不是所有异质性都对集体行动产生阻碍作用, 不同的异质性对集体行动的影响并不一致, 而且, 异质性受到制度的反向影响, 这些都使异质性与集体行动的关系复杂化。

(1) 经济异质性。

经济异质性是团体异质性中的主要类型, 通过财富异质性和利益异质性表现出来。财富异质性用来描述个体对公共资源管理贡献能力的差异, 许多研究认为财富或经济收入的异质性对集体行动是一种阻碍的负面效果。在一个灌溉社区中, 当灌溉者的财富经济收入差异很大时, 越是富裕的人, 退出社区的可能性越大;越是贫穷的人, 对公共资源的依赖性越大, 退出选择权减弱了合作的积极性, 造成集体行动困难, 财富的异质性对集体行动产生负面影响。但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异质性能促使合, 在村庄人均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灌区中富裕的灌溉者能承担灌溉设施的大部分成本, 村中的经济能人、精英能够对水利设施的初始建设做出较大的贡献。结合这两种观点, 财富异质性对集体行动的影响不是单调的线性影响, 而是U型曲线模式。[16]U型模式恰当地描述了财富异质性与集体行动的复杂关系, 当团体中财富异质性很小, 成员的经济收入相当, 集体行动的水平较高;随着异质性的扩大, 团体订立规则、执行规则的难度变大, 冲突逐渐扩大, 合作水平降低, 但是当财富的异质性达到某一临界点, 则会促进集体行动。

利益异质性是指个体从集体行动中获益的差别, 这种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收益差别影响个体对集体行动的积极性。在灌溉系统中, 农田地理位置决定了灌溉者从灌溉服务中获益的大小, 获益差异导致利益异质性。地点差异对灌溉集体行动极为重要, 渠首和渠末拥有不同的合作激励, 渠首农田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弱, 它们不需要完善的水渠系统, 以及细致的分水方案就能取水灌溉;渠末农田则不同, 它们对灌溉系统的依赖程度很高, 只有维护良好的水渠、合理的分水方法, 才能确保渠末农田有水灌溉, 因为渠首田主和渠末田主对灌溉系统管理中获利不同, 对灌溉集体行动的参与积极性也不同, 获利的差异导致他们对如何分配责任和利益存在分歧, 甚至冲突, 从而对合作行动产生负面影响。

根据Naidu的研究, 财富异质性说明团体成员对集体行动贡献能力的差异, 利益异质性说明成员从集体行动获益的差别, 获益越多, 集体行动积极性越高;获益越少, 积极性就越低。如果团体成员的贡献能力和收益不一致, 那么经济异质性将对合作带来负面效应, Naidu解释到:如果团体中部分灌溉者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 同时他们有财富能力为灌溉系统做出贡献, 他们将有可能提供集体物品, 但是, 如果资源依赖者的贡献能力很差, 经济收入低下, 那么资源依赖者的贫穷和富裕者的退出将弱化灌溉社群的自组织能力。因此, Naidu认为当贡献能力和贡献积极性不一致时, 这种不一致将阻碍集体行动, 只有成员对资源依赖的差异性分布与贡献能力的差异性分布一致时, 异质性才有可能促进合作。[17]

基于已有研究, 我们认为:经济异质性对集体行动的影响不是单调的线性方式, U型曲线能更好地说明两者的关系。在U型模式中, 经济异质性越大, 集体行动的难度越大;当财富异质性与利益的差异分布情况是一致的, 即团体中的经济实力较强的人, 同时也是从集体行动中获益较多的人, 这部分人将有可能承担大部分的集体行动成本, 因而经济异质性促使集体行动的产生, 出现了“奥尔森效应”。[18]因为自治规则的执行与监督某种程度上依赖于非正式规范的约束, 当这些规范超出村庄边界时, 它们就失去执行力。Regmi对尼泊尔Chitwan地区灌溉系统的研究甚至认为社会-文化差异没有对灌溉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自治绩效更多地受到经济收入差异的负面影响, 这意味着团体内部经济收入的差异比种族差异更能阻碍集体行动。[7]

Naidu的研究综合以上两种观点, 他认为社会异质性与合作是U型关系, 这意味着当社区完全同质, 或异质性很大时, 合作水平会很高;当社会异质是中等水平时, 社区将不会合作。Naidu指出社会文化异质的社区并不必然面临低水平的合作, 在异质性村庄中, 如果每个宗族的影响力相同, 不存在主导性宗族, 社区较少发生权力寻租, 那么村民之间互动的可能性很高, 持续的互动、高水平交流和信任将提高合作水平。Naidu进一步解释到社会同质性并不是合作的前提条件, 合作的内在难题也不在于社会异质性, 而是这种异质性对社区中子团体 (sub-group, 如宗族、村民小组) 意味着什么, [30]如果异质性没有产生对子团体的排他和歧视现象, 那么异质性的团体仍有可能达到高水平的合作, 因为在这些社区中, 仍能产生合作的基础, 如信任、共识、执行良好和一致同意的规则。

简而言之, 灌溉村庄的规模、村庄的异质性对灌溉合作行动的影响是复杂的。灌溉团体规模的变化带来交易成本和执行能力此消彼长的变动, 异质性被认为对自组织治理有负面影响, 但并不必然阻碍集体行动, 异质性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表现为U型模型。在灌溉社群中, 异质性与同质性是同时存在、互相影响, 不同形式的异质性也互相影响, 削弱或增强异质性对集体行动的负面影响, 当财富异质性与利益异质性的分布一致时, 异质性对集体行动产生积极作用;反之, 产生消极作用。本质上, 团体规模和异质性并不直接影响集体行动, 它们通过影响个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交流, 进而影响村民之间的关联度, 这些关联度能影响异质性对集体行动的作用, 导致自组织治理的成功或失败。

三、灌溉系统自组织治理未来的研究方向

青年自组织与公共文化发展 篇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经济和社会成分日渐多元, 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深度、广度和速度, 都为历史罕见。越来越多的新型社会组织随着市民社会的不断成熟而出现, 青年的生活方式在信息化时代深刻改变, 青年自组织应运而生, 参与人数与日俱增, 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

本文将“青年自组织”定义为, 由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和自我管理, 具备一定规模的青年民间组织。尽管全球一体化在世界范围的许多层面出现, 但全球性的差异性张扬也同时进行, 因价值观、生活方式的趋同选择而接近的人们正不断结成小群体, 其中, 更为开放的青年群体形成各种自组织, 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活跃现象。

当下, 各种各样的青年亚文化出现在中国的各个角落, 青年自组织也随之不断分化, 种类繁多, 功能各异, 以满足当代青年在社会交往、事业发展、继续学习、休闲娱乐、情感交流等各方面的需求。目前青年自组织以趣缘群体为主, 可分为休闲娱乐型和公益型群体。前者常见的有:体育类自组织、旅游类自组织、文艺类自组织、粉丝类自组织等等, 这类自组织强调以共同兴趣为出发点, 内部成员互惠;后者主要有:环保组织、志愿者组织、义工组织等, 普遍以服务社会公益事业为目标, 主要活动是为外界公众提供特定的专业化服务与帮助。

二、青年自组织发展困境

作为一种新兴的民间组织, 尽管青年自组织的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 社会作用日益凸显, 其现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很多组织往往寿命不长, 结构松散, 仅仅停留在短暂随意的自娱自乐阶段, 容易昙花一现。像许多其他类型的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一样, 青年自组织也面临着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普遍困境 (有关这一点, 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做出了深刻的论述) , 概括起来可以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拥有社会资源不足, 特别是物质资源和人才资源匮乏;二是在管理上缺乏组织能力, 缺乏自主性、动力和活力, 还面临注册困难、定位和监管困境;三是现存的制度环境在许多方面难以适应青年自组织进一步生长的需要。

为了突破青年自组织在我国发展的瓶颈, 必须从本土社会发展状况与社会结构出发, 立足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 去实现其在社会转型期的相应责任。一些学者指出, 我国社会中的公共性表现为威权社会以“官”为主体, 以公共事业的实用性为主体的公共体系。市民与公权力之间的关系具有“一致性”, 而不是对抗性。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公益事业还是政府工作的延伸。公共性的承载主体依然是政府, 包括青年自组织在内的各种民间组织的定位, 应该是政府之外的补充角色。按照这一思路, 青年自组织应该采取适宜本土特色公共性发展的策略, 利用政府近年来开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各种机会, 达到寻求自身空间和服务社会建设的双赢。

三、青年自组织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由于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凸显出强烈的文化休闲、娱乐功能, 把青年自组织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动载体, 不失为完善城乡 (特别是城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益之举、创新之举。

研究表明, 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 文化发展进入快车道。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 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趋向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 解决文化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因而变得突出而迫切。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则是解决文化民生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政府文化部门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责。要履行好这一职责, 完成这一任务, 需要我们认真钻研和思考公共文化建设体系实践中, 提出的一系列亟需回答的问题。近几年来, 随着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领域各项投入的不断增加, 人民群众能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务在数量上增多, 质量上也有所改善。但是, 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背离”的问题依然存在。在一些地区, 部分文化设施处于闲置状态, 不能发挥作用, 同时一些群众自组织文化团体又缺乏活动空间, 缺少活动资源。另有一些地区, 人民群众有时只是被动地接受着政府组织、放送的文艺活动、文艺节目, 仍不能唤起基层文化生活的热情, 而一些青年旺盛的文化需求与文化创造力因找不到与之有共鸣、有归属感的群体却无法释放。由政府主导的“送文化”活动与人民群众, 尤其是思想活跃、观念开放、兴趣广泛的青年群体的真实需求, 时有错位。

综上所述, 在青年自组织比较活跃的一些城市 (镇) 地区, 积极吸纳青年自组织来构建一个开放性的、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可以有效缓解上述问题。从青年自组织自身发展来说, 各地正在建设的省、市、区 (县) 、街道 (乡镇) 、社区 (行政村) 多级文化站、文化中心提供了大量免费活动场所、活动设施, 使阻碍青年自组织发展的最大难题迎刃而解。青年自组织纳入基层社区文化生活后, 其注册、管理、监管上的困境也会随之大大减轻, 将会极大地促进这一新生事物的健康成长。

国外青年自组织现状研究 篇11

【关 键 词】自组织 青年自组织 国外青年自组织

一、青年自组织概念界定

青年自组织的提出与“自组织理论”、“自组织”有关。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物理学的系统理论,但是如今它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自组织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自组织”。德国物理学家H.Haken认为,如果一个系统不靠外部指令,其系统本身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它主要是研究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而所谓青年自组织,国内很多学者给出了不同的描述,安建增认为青年自组织是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和自我治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拥有组织章程和组织框架的青年非政府组织。董悦等学者给出的的概念是:青年自组织是指既没有到当地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登记拥有法人资格,也没有在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登记备案的,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在社会生活中较为活跃的青年组织,是青年出自年龄特征或自身特殊的利益和需求,为实现某项目标并根据一定的规章进行活动的集体。从自组织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青年自组织是无需外界特定指令而由三个以上的青年人经相互之间频繁的交流沟通,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我运作,自发形成核心人物,其结构功能日趋复杂化,并与外部环境保持持续联系的特殊青年群体或青年组织。

二、国外青年自组织的现状及特征

虽然青年自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甚至更远,但严格意义上的青年自组织则出现于近代工业化以来的西方社会。1815年6月诞生的德意志大学生协会,被认为是早期青年组织的典型代表。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网络媒介的广泛使用,青年自组织不仅分支机构数量众多、参与人员广泛、组织结构也比较完善,而且其地位和功能也不断提升。各国青年自组织在规模上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国际化的发展,国外青年自组织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进军,步伐迈向国际化的发展势态也更加明显。国外青年自组织具有以下几点主要特征:

1、公共性和政治性突出

在西方两党或多党执政的政治体制下,国家内权利、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比较浓烈在这种环境中催生的青年自组织多以带政治色彩的压力团体存在,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社会公共领域。比如,美国青年自组织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就相当广泛,在社会管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权益保障、加强青年与社会的沟通、失业和职业培训、残疾人和移民问题、发展性教育问题、防止滥用药物和吸毒问题等。国外青年自组织大都是某一群体或党派利益的代表,它们执行着向政府、社会反映其集体的利益需求,通过群体力量给政府施压,使政策的制定倾向有利于本群体或党派利益的方向。这种方式是青年国外青年公民表达政治立场,实施自治、向政府问责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国外青年自组织虽然涉及领域广泛,但公共事业领域却是大多数国外青年自组织都参与的,就算是趣源性的国外青年自组织也会参与相关的社会公共服务项目。专门针对各项公共服务的青年自组织更是为数众多。

2、生存环境宽松,社会支持力度大

在很多西方国家,青年自组织可以在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中生存、发展。其一,国外青年自组织的身份、地位一般都得到国家法律的认可,而且有的国家还会出台相关的立法以保护和鼓励青年自组织的发展。其二国外青年自组织通过一定的程序较容易得到社会公共资源的扶持。在美国就有针对各种青年自组织的直接减免税务的相关规定。其三,在国外国家政府通过合作,承包等方式以合作伙伴的身份邀请青年自组织参与社会公共事业建设。这种方式成为激励青年自组织参与社会公共管理,促进青年自组织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

3、管理规范,信息畅通,运作成熟,生命力强

无规矩不成方圆,国外青年自组织大都具有细致的组织成员权利义务说明和完备的管理规范,它们是组织成员协商的结果,所有成员都同意遵守这一共同协议。组织所作出的各项决定,及各项活动的参与等等都是组织成员出于自愿,以平等协商的方式达成一致的。如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青年自组织之一——基督教男青年会(The 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YMCA),其各级YMCA联盟与YMCA会员之间不存在领导关系,主要起到一种代表和协调作用,通常也不直接组织活动。各地方性的YMCA面向所在社区、独立规划组织其活动和计划。除此之外得益于西方社会和管理思想的发展,国外青年自组织历史根基深厚,较早建立了完善的本土化的组织机构体系,以此为沟通渠道,密切了组织成员的联系,保障了组织的凝聚力。最重要的一点是国外青年自组织通过很多中介性的服务机构与政府、社会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保持了信息畅通。完备的管理细则,民主自由的管理方式,畅通的信息渠道,这些就是为什么国外青年自组织能获得长久生命力,有的甚至历时百年不衰而且不断壮大的秘诀所在。

三、国外青年组织的发展趋势

1、自身组织结构、组织目标、组织职能的变化趋势

(1)国外青年自组织的组织结构呈现扁平化、非正式化、无边界化和国际化取向。首先,他们需要更为灵活的、平等的和更加高效的组织。因此,组织结构更加简约化、扁平化。其次,随着青年组织发展取向日趋多元化,尤其是大量服务性的组织、休闲型的新兴组织不断出现,当代青年组织也不再拘泥于已有的正式化组织模式,而是在原有组织模式基础上发展出了许多新颖、实用、为广大青年所喜闻乐见的非正式化青年组织模式,形成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交融发展的格局。最后由于组织的非正式化,成员流动性加大,出现无边界组织趋势。加之现代通信和交通的发达,使组织成员扩大到国际范围的同时组织活动范围也出现国际化的趋势。

(2)组织目标转向公益化和社会化。国外发展比较成熟的青年自组织在满足组织成员需求的同时也在社会管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自组织的形式提供公共物品,参与公共事务,服务社会大众。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青年主体意识的彰显、对自由与权利的崇尚,青年自组织倡导新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新的社会思潮,其目标将逐渐向满足社会需要、服务青年生活、参与社会管理、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为主要的旨向。

2、社会地位,角色的发展变化方向

(1)青年自组织与政府由相互独立转向合作伙伴关系。从政府角度看,随着青年自组织的发展其社会影响力在不断提升,政府越来越认识到青年自组织在青年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青年自组织由于自身规模的扩大,参与领域的拓宽,及青年需求的变化和提高等原因,在管理和资源上有些力不从心,发展瓶颈凸显。它们希望得到政府不仅在物质资源上的支持,更要在政策资源、人力资源和管理方法上给予帮助。

(2)青年自组织人员职业化,成为青年就业的新途径。随着青年自组织的发展壮大,组织活动的专业化逐渐加强,组织管理的的难度和工作量也与日俱增,越来越需要专职人员参与组织的日常管理活動,这就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就业岗位,拓宽了青年就业的途径。出于组织活动专业化趋势加强的要求,就职这些岗位的青年一般要通过相关的资格考试才能正式上岗。

四、国外青年自组织对我国青年自组织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青年自组织的研究及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我国青年自组织发展及引导的一些启示。

1、创造宽松的外部制度环境,保持青年自组织的独立性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青年自组织给予正确定位和合理分类,引导他们健康有序发展。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在政策引导,制度规范的情况下尽量下放相应的权利,避免直接参与其组织活动,保证青年自组织真正成为为青年服务、反映青年诉求、代表青年利益的相对独立的组织。

2、加大服务性工作投入,在资金以及管理技术等软硬两方面给与扶持

通过健全政府服务购买机制、设立专项发展基金、开展社团领袖培训等,为青年自组织提供资金、场地、项目等方面的扶持,推动自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开展有益活动。由于青年自组织成员的增加,规模的扩大,活动领域的拓宽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很多青年自组织在管理方法和技术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急需有关部门在这方面给于支持和指导。

3、建立专门的中介性质的组织结构体系提供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构建政府与青年自组织之间的桥梁纽带,保持信息对称,加强与政府合作,鼓励其参与社会管理,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青年自组织的发展。在我国共青团要在承担政府青年事务方面积极探索,建立青年自组织的服务平台,以加强联系、提供服务、开展活动为手段,把更多的自组织凝聚在体制内青年组织周围。

参考文献:

[1]李辉,练庆伟.国外青年组织发展的特征[J].当代青年研究2008,(07).

[2](俄)奥列格·雷日诺夫.向洋.编译,1991年以来俄罗斯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03,(03).

[3]马春雷,美国青少年组织观察及其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4,(09).

[4]高金鹭.英国青年社团组织的新变化[J].中国青年研究,2002,(06).

[5]安建增.中美青年自组织生成逻辑的比较分析[J].青年研究,2008,(07).

移动自组织网络的研究应用 篇12

移动自组织网络是一系列具有联网能力的无线通信设备 (如专用数据传输设备) 的集合。这些无线通信设备无论在其无线通信信号覆盖范围之内 (单跳) , 还是在其信号覆盖范围之外 (多跳) 均可以互相通信。对于前者, 设备之间直接通信, 对于后者, 必须要借助中间设备来中继或转发从源设备到目的设备的分组, 因而必须采用多跳路由技术。典型的网络拓扑如图1所示。

1 移动自组织网络主要特征

移动自组织网络在结构上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动态拓扑:即网络中的节点可以任意移动, 因此, 网络的拓扑结构也可能会变化;

链路带宽受限、容量时变:由于拓扑动态变化导致每个节点转发的非自身作为目的地的业务量也随时间变化, 因此与有线网络不同, 它的链路容量表现出时变的特征;

动力受限:由于网络节点的移动特征, 其中大多数节点以电池为动力, 因而, 在进行系统设计时, 节能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物理上安全有限:移动网络比固定网络 (有线和无线) 更易受到安全威胁。除了需要克服无线链路的安全弱点以外, 还需要克服移动拓扑所带来的新的安全隐患。

除了在结构上的特点外, 移动自组织网络在技术上还具有或要求具有以下特征:

完善而又可靠的路由和移动性管理算法: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即降低任何网络部件与网络的其他部分分离的概率;

自适应算法和协议:调整与适应无线传播环境、网络拓扑和业务条件频率的变化;

低开销算法和协议:尽可能地节省无线通信资源。在移动自组织网络中节点或系统的资源比在有线网络中更加珍惜;

多重路由:在源节点和目标节点之间最好能有多条不同的路由, 以降低在某一些节点 (特别是作为信息转发的瓶颈节点) 中的拥塞, 增加网络的可靠性和生存能力;

可靠的网络结构:避免网络对某些链路失效或终端、拥塞、路由等过分敏感。

2 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应用

移动自组织网络是一种多跳的、无中心、自组织无线网络。该网络可快速适应网络的动态拓扑变化 (节点移动、链路干扰与阻塞) , 适用于带宽受限 (节点的分组处理能力、链路容量可变) 和功率受限 (小型化节点设备) 的应用环境。此外, 移动自组织网络无需任何固定的基础设施, 可实现网络的快速展开。基于移动自组织信息网络的上述特点分析, 移动自组织网络特别适用于:

(1) 无线个人域网络 (WPAN) 的构造: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耳机和腕表等联网。

(2) 军事通信领域的应用:士兵、坦克、军车和飞机等实体构成自组织战场通信指挥网络;单兵地雷构造的自愈雷场。移动自组织网络特别适用于军事战术通信, 原因如下:固定的网络节点易被敌方侦听和攻击;战术移动环境下的作战军队需要整体同步移动的通信网络, 以适应作战部队的移动和快速展开;战术前沿需要具有高抗干扰与抗毁性、并具有自愈 (Self-Healing) 能力的移动网络;适用于综合信息快速处理能力、高效战场感知能力、快捷指令传输能力、联合作战指挥能力。

(3) 抢险救灾应急通信系统、危险环境下的生命搜寻系统、警察与消防现场的临时通信与指挥系统。

(4) 民用通信领域的应用:临时电视、电视会议系统;体育场地临时通信网络;轮船、小型飞行器等移动交通工具组成的通信网络;危险环境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随着将宽带无线网络结构——W M N引入移动通信网。同一基站不同手机用户之间可直接通过无线移动自组织网络 (Ad Hoc) 进行通信, 同一交换中心控制的基站之间也通过无线多跳方式构成无线基站网络。这样, 它们能有效地减轻基站和交换中心对无线资源管理和调度的工作量, 增加同一基站和同一交换中心内不同用户之间的通信速度、效率和可靠性。随着国内“无线城市”的建设, 手机上网速度可以和有线上网的速度相差无几, 利用手机直接上网、办公、交易更加方便快捷。具有W M N功能的手机移动网络的市场潜力也是相当巨大的。

3 路由协议设计与实现

3.1 协议基本原理

由于移动自组织网络的状态未知性, EODV采用主动定期 (更新周期UCT:Update Cycle Time) 发送广播更新消息RUM (Route Update Message) 来与周围邻居进行路由信息交互。收到路由更新消息后, 通过与本节点路由表进行比较计算出最短路径, 考虑到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对等性, 路径度量主要为跳数。

3.2 协议数据格式 (Data Format)

标准协议头长度 (HeaderLength) 为8字节, 若超过8字节则表示有附加可选数据。附加可选数据最长为255-8=247字节。目前消息类型有三种:NORRT---0, NEWRT---1, REQRT---2。NORRT是定期发送的路由更新消息;NEWRT是由触发机制触发更新的消息;REQRT为路由消息请求, 不需要路由数据, 所以其DataLength为0, 收到REQRT的节点将向源节点返回一个N E W R T R U M, R E Q R T的特殊用途就是通过给网内所有节点发送R E Q R T, 以得到所有节点的路由表, 从而计算出整个网络的拓扑结构。数据长度 (DataLength) 的单位为3字节, 即数据最长为255*3=765字节, 路由数据的格式为3个字节一段:RDS—Route Data Segment (D, H, K) 。

考虑到移动自组织网络的临时性和专用性, EODV对节点总数有个限制, RDS中DestNode只有一个字节, 即节点IP地址只有最后8位不同, 所以EODV最多允许256-2=254个节点处于同一个移动自组织网络 (254对于移动自组织网络来说已经很庞大了) 。这就将路由消息精简为格式 (如图2) 。KN作为此节点路由可靠性的标志, KN越小说明此RDS越不可靠。同样KN说明了R D S的新旧, 利用它能有效解决路由环路问题。

协议头中提供32位的认证码:填充时, 先将其32bits填0, 再把整个数据包用公共密钥经过一种散列算法得出32bits的散列码, 将散列码填入认证码段。收到消息包认证时, 先取出认证码, 再用填充时同样的方法得出散列码, 将其与取出的认证码比较即可进行有效性认证 (或同时对附加数据和路由数据进行加密和认证) 。

3.3 协议路由表格式 (Route Table Format)

协议路由表的每一有效项RTI (Route Table Item) 须包括:DestNode (目的节点1 byte) 、NextHop

(下一跳网关, 1byte) 、HopCount (跳数度量值, 1byte) 、KN (节点删除标志, 1byte) 。

对于单径路由 (对每一个目的节点只选择有最小跳数的网关中的一个) , 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双向单链路由表, 采用双向是为了方便路由项的插入和删除。建议将路由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邻居节点;另一部分为非邻居节点。两部分之和最大为254个RTI项, 这样做是方便定期对邻居节点进行KN-1操作。路由表可直接存储在内存中。也可以再用一个大小为255的指针数组来存储每个路由项的指针以便索引, 直接以DestNode值作为数组的偏移量。图3为路由表结构, H为表头RTI, 可填入当前节点的信息 (Host, Host, 0, KN) , 靠近表头的为邻居节点, 邻居节点之后为非邻居节点。可用一个指针来保存非邻居节点入口。

对于多径路由, 协议路由表的结构和存储方式可自行设计。下面基于“等价多径”给出一种结构供参考, 路由主表仍采用图3的结构。在非邻居表部分, 节点若有几个 (至少一个) 等价网关就连续链几个等价RTI (拥有相同的DestNode和HopCount) 。图4为6个节点的示意图。左部分为网络拓扑结构;右部分为1号节点路由表简图, RTI部分省略了HopCount和KN, 双向箭头表示双向链表, 另外路由表链也省略了链尾与链头的链接。

在发送RUM时, 对于单径路由, 将路由表中各RTI (包括表头H) 的RDS取出并将所有RDS连续填出RUM包的Data部分即可, DataLength即为RTI/RDS的个数。对于等价多径路由, 并不是一个RTI对应一个RDS, 而是所有等价RTI (拥有相同DestNode和HopCount的RTI) 对应一个RDS, RDS:KN取值为所有等价RTI:KN的最大值。

3.4 协议细节 (Details)

(1) 节点的发现与删除 (Found&Delete)

邻居节点:E O D V定期广播发送一个N O R R T类型的RUM。预先设置一个KN初始值NLD (Node Lost Delay, 正整数) , 当节点B收到邻居A发来的NORRT RUM后将A对应RTI的KN置位为NLD。同时定期 (与RCT一致) 将各RTI的KN标志递减1, 若KN减到0则认为此RTI已过期或不可靠并将其删除。即若在N L D*R C T时间内收不到A的一个R U M, 就会将A删除。

非邻居节点:是通过收到邻居节点RUM的内容 (RDS) 来发现的, 因为节点会将能发现的节点 (邻居和非邻居) 都以RUM:RDS发送给它的邻居。非邻居节点RTI:KN并不是一收到相应的RDS就将其置位为NLD, 而是直接取值于RDS:KN, 也就是说网络各节点中目的节点为A的RTI:KN值只能由A通过发送RUM来置位NLD, 再通过各节点传递到整个网络。然而非邻居节点RTI:KN也会进行周期性递减, 且其删除机制与邻居节点一样, 如果节点A停止发送RUM, 那么整个网络节点中目的节点为A的RTI:KN最终会递减到0并将其删除。这就像能量的传递与衰减, 节点A通过发送RUM来使其“能量”传递到整个网络 (KN置位) , 而各节点又会不停的将“能量”消耗 (KN递减) 使其衰减, 所以A必须不停的发送RUM来补充“能量”, 使其能在整个网络维持下去。

(2) 不对称链路问题 (Asymmetric Link)

由于无线网络的各种差异性, 很容易产生不对称链路。如A与B的通信辐射范围不一样, A在B的范围内而B却不在A的范围内, RUM又是以广播方式发送的, 当A收到B的R U M时, 是否应该将B纳入其邻居呢?明显不能, 因为A、B之间的“链路”是无意义的。

E O D V采用对称性验证的方法来避免不对称链路的产生。例如当节点A收到B的R U M时, 会对R U M进行对称性验证, 验证的方法是:B的R U M:R D S中必须包含一个RDS (A, 1, KN) , 即B的路由表中到A是1跳 (也就是B将A当作邻居) 。验证使得A、B必须互为邻居, 也就避免了不对称的产生。

但是当A、B是第一次发现对方, A、B定会都通不过对方的验证, 那岂不是A、B永远都成不了邻居?EODV解决的方法是:如上例, 当B的RUM:RDS中不含RDS (A, 1, KN) 时, A对B的R U M不予处理, 但在A接下来的一个R U M中会包含一个RDS (B, 0, KN) 。对于这个HopCount为0的RDS, 非B节点将不予处理 (RUM中第一个RDS总是为源节点信息, HopCount也为0, 所以验证时应从第二个RDS开始) ;当B能收到A的此RUM时, 在对称性验证时发现RDS (B, 0, KN) , 表示A对B处于对称性验证状态, B将此RDS改为 (B, 1, KN) (这里0改为1是方便对RDS的处理) , 使A通过验证, 在B以后的RUM中就会包含RDS (A, 1, KN) , A收到后将B纳入邻居, 即A、B互为邻居;如果B收不到此R U M, A、B将不会成为邻居 (因为B的RUM通不过A的验证) 。

(3) 触发式更新 (Triggered Update)

为了加快路由协议的收敛速度, 采用触发式更新机制, 即并不是等到更新周期到了才发送RUM, 而是一旦发现路由有更改就触发R U M (E O D V里为N E W R T类型R U M, 内容跟NORRT一样) 。触发更新使得路由的更改可以很快的传递到整个网络, 但带来的是路由开销的增大, 因为只要有一处发生改变, 此改变就会泛洪到其能影响到的节点。

EODV考虑到移动自组织网络的特点, 对单个网络节点容量作了254个的限制, 使协议数据包短小, 使用触发式更新相对来说路由开销不会很大。

但是使用触发式更新会有一个“浪费”问题:例如节点A连续收到M个R U M, 在这M个R U M中有N个能导致A的路由表发生改变, A每发现了改变就要触发一个RUM即A会触发N个R U M, 而实际上A只需触发N个中的最后一个RUM就能达到这N个R U M的效果。也就是说前N-1个R U M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N-1次泛洪) 对整个网络来说是“浪费”。但是实际网络中节点根本就不会知道什么时候有R U M对本节点产生改变, 也不好判断产生改变了到底要不要立即触发还是等下一个。

EODV采用触发延迟机制:将一个RCT分成TDC (Trigger Delay Counts) 个相等时间段TD。每到一个TD就会检查路由表是否发生了改变, 若发生了就触发一个NEWRT RUM (内容和处理都跟NORRT一样) , 但若到了第TDC个TD时就不检查更改直接发送一个NORRT RUM (定期更新) 。这样就将一个TD内累积的更改只用一个RUM来通知其邻居, 有效地减少了“浪费”的产生。

触发延迟机制使得路由收敛速度比及时触发要慢, TDC (或TD) 的选取决定了收敛速度的快慢 (TDC>=1) 。TDC=1时就不触发;TDC越大, 路由收敛速度就越快, 相应的路由开销也就越大。

(4) 路由环路问题 (Routing Loop)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中路由环路的产生是由于当一条路径断开后, 各个节点对此路径的删除不同步导致此路径仍然在几个节点环路中 (两个以上) 循环传递, 并且跳数一直在增加。其具体的产生情况就不详细说明了。

EODV解决路由环路方法:路由环路是在一条路径断开时产生的, 在移动自组织网络中路径断开就是节点的删除。当节点A要真正脱离一个网络时, A不再发送RUM, 这个网络中各节点以A为DestNode的RTI:KN都会逐渐递减到0并将其删除。但是由于各节点更新/删除时间上的差异, 不可能同时将A删除, 节点在删除了A后还会收到邻居发来的带有A的RUM, 而相邻节点间含有A的RTI:KN的值只会差1 (在A已真正脱离网络时) , 所以EODV规定凡是收到的RDS:KN不大于1就不予采用。因此就算由于各种误差导致几个节点还是产生了节点A的环路路由, 也会由于KN的一直递减而将其删除。

4 结论

无中心移动自组织网络在军用和民用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 本文简要阐述了移动自组织网络的主要特征及应用, 并详细分析和研究了一种无中心自组织网络的路由协议, 分析其路由协议设计与实现过程, 其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EODV (Especial Optimized Distance Vector) 特殊优化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该协议是一种先验式、表驱动的专门适用于移动自组织网络的路由协议, 它根据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各种特性, 在距离矢量路由算法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特殊化和优化处理, 使其能很好的适应组网节点少、网络通讯实时性好、组网能力强的专用移动自组织网络。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移动自组织网络的主要特征及应用, 并详细分析和研究了一种无中心自组织网络的路由协议, 分析其路由协议设计与实现过程。

关键词:移动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

参考文献

[1]张冬辰.军事通信.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2]骆光明.数据链.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3]于全.战术通信理论与技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4]郑相全.无线自组网技术实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下一篇:均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