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文化

2024-10-10

自组织文化(共9篇)

自组织文化 篇1

一、青年自组织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经济和社会成分日渐多元, 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深度、广度和速度, 都为历史罕见。越来越多的新型社会组织随着市民社会的不断成熟而出现, 青年的生活方式在信息化时代深刻改变, 青年自组织应运而生, 参与人数与日俱增, 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

本文将“青年自组织”定义为, 由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和自我管理, 具备一定规模的青年民间组织。尽管全球一体化在世界范围的许多层面出现, 但全球性的差异性张扬也同时进行, 因价值观、生活方式的趋同选择而接近的人们正不断结成小群体, 其中, 更为开放的青年群体形成各种自组织, 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活跃现象。

当下, 各种各样的青年亚文化出现在中国的各个角落, 青年自组织也随之不断分化, 种类繁多, 功能各异, 以满足当代青年在社会交往、事业发展、继续学习、休闲娱乐、情感交流等各方面的需求。目前青年自组织以趣缘群体为主, 可分为休闲娱乐型和公益型群体。前者常见的有:体育类自组织、旅游类自组织、文艺类自组织、粉丝类自组织等等, 这类自组织强调以共同兴趣为出发点, 内部成员互惠;后者主要有:环保组织、志愿者组织、义工组织等, 普遍以服务社会公益事业为目标, 主要活动是为外界公众提供特定的专业化服务与帮助。

二、青年自组织发展困境

作为一种新兴的民间组织, 尽管青年自组织的社会影响力逐渐扩大, 社会作用日益凸显, 其现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很多组织往往寿命不长, 结构松散, 仅仅停留在短暂随意的自娱自乐阶段, 容易昙花一现。像许多其他类型的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一样, 青年自组织也面临着我国第三部门发展的普遍困境 (有关这一点, 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做出了深刻的论述) , 概括起来可以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拥有社会资源不足, 特别是物质资源和人才资源匮乏;二是在管理上缺乏组织能力, 缺乏自主性、动力和活力, 还面临注册困难、定位和监管困境;三是现存的制度环境在许多方面难以适应青年自组织进一步生长的需要。

为了突破青年自组织在我国发展的瓶颈, 必须从本土社会发展状况与社会结构出发, 立足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 去实现其在社会转型期的相应责任。一些学者指出, 我国社会中的公共性表现为威权社会以“官”为主体, 以公共事业的实用性为主体的公共体系。市民与公权力之间的关系具有“一致性”, 而不是对抗性。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公益事业还是政府工作的延伸。公共性的承载主体依然是政府, 包括青年自组织在内的各种民间组织的定位, 应该是政府之外的补充角色。按照这一思路, 青年自组织应该采取适宜本土特色公共性发展的策略, 利用政府近年来开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各种机会, 达到寻求自身空间和服务社会建设的双赢。

三、青年自组织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由于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凸显出强烈的文化休闲、娱乐功能, 把青年自组织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动载体, 不失为完善城乡 (特别是城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益之举、创新之举。

研究表明, 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 文化发展进入快车道。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 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趋向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 解决文化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因而变得突出而迫切。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则是解决文化民生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政府文化部门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责。要履行好这一职责, 完成这一任务, 需要我们认真钻研和思考公共文化建设体系实践中, 提出的一系列亟需回答的问题。近几年来, 随着各级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领域各项投入的不断增加, 人民群众能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务在数量上增多, 质量上也有所改善。但是, 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背离”的问题依然存在。在一些地区, 部分文化设施处于闲置状态, 不能发挥作用, 同时一些群众自组织文化团体又缺乏活动空间, 缺少活动资源。另有一些地区, 人民群众有时只是被动地接受着政府组织、放送的文艺活动、文艺节目, 仍不能唤起基层文化生活的热情, 而一些青年旺盛的文化需求与文化创造力因找不到与之有共鸣、有归属感的群体却无法释放。由政府主导的“送文化”活动与人民群众, 尤其是思想活跃、观念开放、兴趣广泛的青年群体的真实需求, 时有错位。

综上所述, 在青年自组织比较活跃的一些城市 (镇) 地区, 积极吸纳青年自组织来构建一个开放性的、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可以有效缓解上述问题。从青年自组织自身发展来说, 各地正在建设的省、市、区 (县) 、街道 (乡镇) 、社区 (行政村) 多级文化站、文化中心提供了大量免费活动场所、活动设施, 使阻碍青年自组织发展的最大难题迎刃而解。青年自组织纳入基层社区文化生活后, 其注册、管理、监管上的困境也会随之大大减轻, 将会极大地促进这一新生事物的健康成长。

而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说, 一是闲置公共空间与设施可以被充分利用, 服务社会。二是青年自组织的各项常规活动可以融入、丰富公共文化发展网络, 他们组织的诸如观影读书沙龙、音乐赏析推介、乐器演奏、体育运动、手工艺制作, 甚至环保生态实践等风格多变、志趣迥异的群体文化活动, 出于自发, 贴近生活, 具有原动力, 同时具备多元化、时尚化等优点。可以预见将会有效地促进基层社区群众文化生活实现质的飞跃, 对于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背离、活动呆板等问题很有帮助。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追求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 在队伍建设中除以政府部门配备的专职文化服务人员为骨干外, 社会中的活跃力量也是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青年人本就是社会生活的主要参与者, 青年自组织更是公众生活的重要人力智力资源。青年自组织一般都是由几个核心人物倡导建立的, 这些核心人物的权威、活力、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说是难得的优质资源。如果能够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外包、委托合作或志愿协作等方式实现两者的整合, 对于双方的规范化发展, 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自组织文化 篇2

演化博弈与自组织合作

主要研究复杂网络上的演化博弈.首先研究具有社团结构的.无标度网络上的演化囚徒困境博弈及Newman-Watts小世界网络中异质性对合作演化的影响.然后考察了在不同合作者和作弊者初始分布配置情况下,不同的初始比例条件对合作水平的影响,且在社会网络上研究了雪堆博弈中的合作演化.进一步地,讨论了网络拓扑和博弈动力学的共同演化问题和网络上演化囚徒困境中的强化学习问题.最后给出了复杂网络上演化博弈论的未来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

作 者:王龙 伏锋 陈小杰 楚天广 谢广明 Wang Long Fu Feng Chen Xiaojie Chu Tianguang Xie Guangming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系统与控制研究中心智能控制实验室,北京,100871刊 名:系统科学与数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年,卷(期):27(3)分类号:O1关键词:群体行为 合作 演化博弈论 复杂网络 囚徒困境博弈 雪堆博弈 强化学习自组织 拓扑 动力学

自组织文化 篇3

工程文化是由众多的工程参与主体在大型工程的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其他文化外显形式的总和[1]。为了应对日益增加的工程复杂性,文化管理正逐渐成为工程管理者和学界研究的热点[1,2,3,4,5,6,7,8,9,10,11,12,13,14]。目前对于工程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文化的内涵与特征[2,3,4,5]、测量和影响因素分析[1,2]、动态演化和建设控制[8,9,10,11,12],以及工程项目的跨文化管理[13,14,15]等方面。王茜和万青认为工程文化与企业文化在外部环境、组织形式、组织构成和领导者四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尤其强调了单一组织主体的企业文化往往带有领导者烙印,是企业在追求效率、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强调制度、规章对员工行为方式与思维模式的引导力;而工程文化以工程目标为导向,从一开始就是在多参与主体的多元文化交流、冲突和融合中逐渐形成的,为了能使各方分工协作,协力完成复杂的工程任务,工程文化更加强调对各参与主体的企业文化的包容和整合[5]。Marrewijk研究了欧洲的一项大型环境工程的工程文化的动态演化[10],发现管理者在工程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根据发展的进展来调整主导的工程文化观点。盛昭翰等基于苏通大桥的工程管理实践的观察,提出自组织是工程文化形成的根本,但是管理者需要通过综合集成理论方法对工程文化的要素和发展方向进行有效的设计、协调和控制[3];Zhang和Liu提出了面向工程绩效的动机行为的文化效能模型[12]。朱振涛运用非线性动力学研究了工程文化观念演化的动力学特征[7,16]。这些关于工程文化动态演化的研究都强调了工程组织中个体的文化观念会通过影响个体的行为最终影响工程文化的宏观演化,因而个体的微观文化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应该是研究工程文化演化的重要方面,但是多是在工程文化的宏观与中观层面探讨了工程组织中不同的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演化,难以揭示个体的微观文化行为与宏观工程文化涌现之间的关联关系。

在组织文化动态研究方面,一些学者运用计算仿真方式研究微观行为与宏观文化涌现的内在联系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社会物理学派将物理学中Ising模型移植到社会学领域研究社会文化观念的动态特征,讨论了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上的观念动力学演化结果[17,18]。计算组织理论学派的Mary Carley建立了基于组织知识渗透的文化传播模型,揭示了组织内知识传播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驱动因素。组织权变理论学派Levitt和Horri将组织视为一个信息处理系统[19,20,21,22],建立了项目组织的VDT模型,以此研究跨文化项目团队的行为绩效[23]。社会管理学家Axelrod基于同嗜理论和社会影响理论建立了基于同质化效应的文化传播模型,成功地揭示了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地区的文化存在趋向统一或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的多种可能[24],在学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25,26,27,28,29]。借鉴这些文化演化模型的思想,本文将采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自下而上的研究范式,将工程文化的传播视为工程实践中个体的文化行为和社会网络共生演化的过程,概括工程文化传播网络的拓扑结构和分析个体的微观行为所蕴含的社会学机制,建立工程文化传播的计算模型,探索组织结构参数和个体行为参数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2 工程文化传播的特征分析

工程文化的传播是工程文化的自组织传播和他组织传播相互作用的共生演化过程。工程文化的自组织传播是指工程人员自发地在与他人以及环境的交互中调整自己的文化观念和行为并通过这种交互影响他人的文化观念和行为的过程。而工程文化的他组织传播则是工程管理者主动地将工程文化作为管理工具,采用行政指令、制度规范和合同契约、宣传等方式来引导和改变工程组织中工作人员的工程价值观念和行为,使之与这种文化相一致的过程。工程文化传播具有层次性、复合性、同质性等特征。

(1)层次性。工程文化传播的层次性是指工程文化在工程组织中两个不同的系统边界中有不同的驱动主体和不同的传播方式。一方面,由于工程组织中各参建单位没有行政隶属关系,所以在参建单位的组织间协调网络中工程文化的传播是工程文化主导方诱导下的自组织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在参建单位内部则既存在由管理者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文化纵向传递,也存在内部员工之间自发的文化交流。

(2)复合性。在自组织文化传播中,工程组织中的每个个体既是文化传播的接收者,也是文化传播的发起者。其传播网络主要借助于工程组织的社会网络。而他组织文化传播是由管理者借助正式的组织结构网络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纵向传播。因此,工程文化的传播网络是管理者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正式组织传播网络与个体之间的社会网络为特征的自组织传播网络的复合。

(3)同质性。工程文化传播的同质性是同质性这一重要的社会学现象在工程活动的具体体现[30,31,32,33,34]。一方面,各个不同的参建单位的员工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在文化交往中相互影响,彼此的观念会变得更为相似。另一方面,个体在工作或非工作交往中根据个人爱好、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调整自己的社交对象。个体之间的社会影响和个体的社交选择行为驱动了整个自组织文化传播网络的动态演化。

由以上分析可知,工程文化的自组织传播是文化传播的根本[3],工程文化的他组织传播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依赖于文化他组织与自组织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将聚焦于工程文化的自组织传播的研究。

3 工程文化自组织传播的计算模型

3.1 模型的基本假设

(1)个体的工程文化观念由模因复合体表示。根据模因理论,模因是文化最小的传递单位。每个模因复合体有若干个模因位,每个模因位由值为0或1的两个模因竞争该模因位。值为0/1的模因分别对应不利/有利于工程绩效提高的一般/优秀模因。每个模因位表示工程文化观念的一个维度。例如,若工程价值观包括团队导向、员工导向和过程导向三个维度[2],则模因复合体111表示个体注重团队协作、相对于任务完成更注重员工的健康与发展、相对于达到目标更注重过程的规范。有3个模因位的模因复合体可表示8种可能的文化观念。

(2)个体在刚加入工程项目时,其模因复合体主要由其所属单位的组织文化所决定。个体的模因复合体的改变也会影响组织制度的调整和组织文化的变迁。

(3)个体的模因复合体受其在文化传播网络中相邻个体的模因复合体的影响。个体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模因或重新选择自己的社交对象。

(4)个体的文化影响力具有异质性。个体的文化影响力与其所处的管理层级以及成功说服别人接受自己模因的次数有关。

3.2 工程文化传播网络的拓扑结构

现有的文化传播计算模型对文化传播网络结构的假设主要有全连通网络、二维网格或以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为代表的复杂网络[35]。但是,这些假设并不能体现工程文化的传播特征。工程文化传播网络可以分为工程组织的正式组织结构网络和个体社交互动的自组织传播网络两部分组成。

(1)工程组织的正式组织结构网络

工程组织的正式组织结构分为各参建单位之间的组织间协调网络(记为POinter网)和各参建单位内部的组织结构网络(记为POintra网)。POinter网描述由合同关系确定的工程各参建单位的任务分工、责权关系和彼此的协调关系,如图1(a)。POintra网描述每个参建单位的内部的劳动分工和责权关系,如图1(b)。网络的节点代表文化传播的主体。在建模时,POintra网被简化为一个有三个层级的树状组织结构图。其中顶层为决策层,中间层为管理层,底层为实施层。在POinter网中,决策层个体之间的文化传播是双向的,而在POintra网中他组织文化传播是自上而下的。需要说明的是,图1(a)只是一种没有分包商参与的工程指挥部模式下组织间协调关系的简化描述。若要考虑分包商的参与,则需要根据其与业主和其他参建单位的合同及合作关系来构建POinter网。

(2)个体社交互动的自组织传播网络

工程文化的自组织传播网络主要依赖于工程组织的社会网络。传播网络理论认为,个体在正式组织结构中的位置和工作合作关系为个体社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的网络空间[36]。由于工程任务的紧迫性,工程人员的工作活动占据了其大量的时间,与外部自由交往的时间和机会被大大压缩,这导致了以正式组织结构和工作合作网络作为基础的网络结构特征更为明显。在初始的社会网络中管理者与直接的下属之间是全连通的。此外,在工程组织为了合作攻关或任务的衔接会成立一些跨组织的合作团队。在初始的社会网络中同一个合作团队的成员之间也是全连通的。图1(c)为一个工程组织社会网络的初始构型。其中假设了3个参建单位两两之间各有一个跨组织合作团队。该网络的聚类系数为0.9233,平均路径长度为3.8443,平均度为11.54,表现为有高聚类系数和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的一个小世界网络,符合社会组织网络普遍具有的特征[37]。

3.3 基于同质化效应的文化个体的传播行为

Axelrod等学者认为同质化效应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微观行为机制[24]。同质化效应即人们总是趋向于与观念相似的人交往并在交往中变得更为相似。在具有高度动态特征的工程项目中,个体的文化观念更新是和社会网络的结构的调整共同演化的,与Axelrod文化传播模型假设的固定二维网格中的文化交流有显著的差异,可以描述为观念更新和社会联系调整这两种微观行为规则。

Step1:文化观念的更新:随机选中个体i,以行为混合概率p进行文化观念更新。该个体作为文化交流的发起者,随机选择他在社会网络中的一个邻居j.当双方的文化相似度Sij∈(0,1)时,个体i以概率

说服个体j接受自己的某个随机选出的与之不同的模因。式中,文化相似度Sij为个体i和个体j的模因复合体中相同模因数占总的模因位数之比。λ为文化相似度阈值,渐变系数ζ描述文化相似度Sij在λ附近变化时,函数值变化的平缓程度。ζ越大,变化越平缓。当Sij<λ时,pij趋向于零,而当Sij>λ时,pij随着Sij的增加而近似线性增加。默认ζ=0.01,λ=0.2;CIi和CIj分别为个体i和j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在双方交流中,若个体i成功将一个模因复制给个体j则个体i说服他人的能力提高,在人群中的威信上升,其文化影响力指数CIi增加一个增量△CI.例如,个体i和个体j的模因复合体分别为101,110,文化影响力指数都为1,则Sij=1/3,i说服j接受一个与之不同的模因的概率pij=0.167。

Step2:社会联系调整:个体i以1-p的概率进行社会联系调整。该个体在社交关系的调整时遵循最小文化相似度规避原则,即该个体在所有与其文化相似度小于文化相似度阈值λ的邻居中随机选择一个断开与其的连边,并重新在其二次邻居中任选一个与其文化观念相同的个体建立连边。这样的断边重连反映了维持社会联系是需要消耗时间和精力的活动,文化交流的发起者更愿意将有限的精力用于和自己观念相仿的个体保持联系[38]。

本文的文化观念更新规则与Axelrod的文化更新规则的不同在于两点:(1)区分了个体两两之间文化交流的发起者和接收者,从而将文化交流看作是一方主动试图影响另一方接受自己的模因的过程;(2)考虑了当双方观念差异过大时,观念的传播往往会失败的有界自信现象。社会网络的结构调整规则反映了个体希望更多地能同文化观念相近的对象交往,从他们那里获得支持,并自然地疏远甚至断绝与文化观念差异太大的交往对象的联系。

4 工程文化传播的计算实验与分析

下面通过计算实验研究由多个规模相当且有不同企业文化的参建单位组成的工程组织中,不同的组织结构特征参数(组织间耦合系数Dyad和层级间权力距离Gaq)和个体行为参数(行为混合概率p)对工程文化的自组织传播的影响。Dyad反映为了应对工程技术的复杂性,各参建单位需要相互合作的紧密程度,用参建单位两两之间的跨组织合作团队的多少来衡量。如,在图1(c)中,Dyad=1。Gap指人群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40]。若一个工程组织的权力距离较大,则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高层的员工相对于低层的员工有较大的文化影响力。设实施层、管理层和决策层员工的初始文化影响力分别为1,1+Gap,1+2Gap。

模型的初始条件描述如下:工程组织中3个参建企业的模因复合体分别是100,010,001,即各自有一个其他企业所没有的有利于工程绩效提高的优秀模因,同时也各有两个不利于工程绩效改进的一般模因。每个参建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实施层的个体数分别为1,9,90。决策层/管理层个体的管理幅度为9/10。工程组织总人数为300人。

刻画系统状态的参数主要包括:计算截止时MaxStepTime(4000次迭代)存活的文化种类数(均值为NC-mean,标准差为NCstd)、文化达到均衡的概檬EquProb和达到统一的概率UniqProb、文化达到均衡所需时间(均值为Endmean,标准差为Endstd)。由于这里的到达均衡时间仅是对已经到达均衡的情况的统计,在分析系统在哪种条件下会更为快速地达到均衡状态时,要综合考虑达到均衡所需时间和计算截止时达到均恒的概率。文化是否达到均衡是根据系统在迭代过程中状态量(各种文化的支持率)能否在预设的迭代次数中保持不变或者当某种文化在整个工程组织中的占比达到100%来判断的。

图2是当行为混合概率p取不同值时,计算截止时文化自组织传播的演化结果。图2中空心圆、方块符和三角形分别对应层级间权力距离Gap=0,4,9的情况;第1,2,3行分别显示计算截止时文化存活的种类数、达到均衡和统一的概率、达到均衡的时间;实线、虚点线分别表示均值和标准差。左侧图、右侧图分别对应组织间耦合系数Dyad=1,4;每个数据点为对100次仿真的统计结果。

当p≤0.2时,计算截止时文化都已达到均衡状态且每个参建单位的原有文化不变,因此将该参数区域称为文化保持区,即各单位保持各自原有文化但工程组织未实现文化融合。当p>0.2后系统发生相变。当q∈[0.2,0.5]时,计算截止时系统达到均衡的概率接近1,而系统文化统一的概率为0。这表明在该区间,系统达到均衡时几乎不存在文化统一的可能。该区间所有达到均衡状态的文化存活种类为2,工程组织中出现了两个对峙且规模不等的阵营的情况,因此将该区间称为文化对峙区。

当p>0.5时,文化统一的概率不再为零,且随着p的增加,文化统一的概率不断增加。因为在此区间文化统一现象会涌现出来,所以将该区间称为文化统一涌现区。当p=1时,达到均衡的概率几乎都等于文化统一的概率。这说明在只有文化观念更新规则起作用时,实验中达到的均衡结果都是文化统一。

p=1时的个体的文化行为与Axelrod模型在固定的二维网格中进行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情况类似。Castellano、Klemn等学者对Axelrod模型的系统研究,发现存在文化全局统一到多文化均衡态的相变。当模因位的位数固定,存在一个官于模因特征取值数q的阈值qc,当q<qc时,文化全局统一;当q>qc时,多文化均衡态会出现。当模因位的位数为3时,qc约为15。本文每个模因位的取值只有两个,即q=2,在固定网格中的文化传播属于小于qc的情况,文化的最终稳态应是文化全局统一。这与本实验中p=1的结果相吻合。

此外,看一下两个组织特征参数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对图2中左侧图和右侧图的比较观察可发现组织间耦合系数的增加并没有对到达均衡所需时间、达到文化均衡或文化统一的概率有明显的影响。只有当p>0.5后,计算截止时存活的文化种类数的标准差减少。层级间权力距离对文化传播的影响为:当p>0.5(进入文化统一涌现区时),权力距离越大,计算截止时达到文化统一的概率越大,达到均衡所需的时间越短。

本实验的主要改进在于解释了即使当模因位的位数较小时,多文化均衡态依然可以形成,原因就在于引入了恰当的网络结构的动态调整机制———最小文化相似度规避规则。Fu等采用混合概率将个体遵循少数服从多数规则的观念更新和以最少数规避规则进行网络调整行为进行综合,研究了从众效应驱动下多种单维观念的演化规律[38]。他们在仿真实验中发现存在一个取值在[0.5,0.6]区间的概率阈值,当p大于该阈值时,观念的统一才会发生。有趣的是,尽管本文研究的是同质化效应而非从众效应,并且网络调整规则也不相同,但实验结果却发现,当p>0.5后,系统文化统一态才会出现。这与Fu等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说明在文化传播中除了模因位的数量与每个模因位的特征值个数对文化传播的相变有重要影响之外,个体的行为混合概率也是决定文化传播状态相变的关键因素。

5 小结

基层党组织自评报告 篇4

一、党支部工作围绕“五好”创建的目标所取得的成效。

1、领导班子好。党支部班子健全,分工明确,整体素质较高,有专人从事党务工作,党组织按时换届选举,群团组织健全。

党组织班子整体素质较高,能严以律己,服务热情,同企业经营者合作共事,在党员群众中威信高。

党支部书记范玉章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口头表达能力,熟悉党务工作及结合企业发展开展好党建工作。

2、党员队伍好。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过硬,自觉履行好各项义务,在开展捐献活动中带头捐献,不拖后腿。在我厂支部中有一半以上是生产经营骨干,业务水平高,能带领群众勤奋工作,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发展工作上,有计划、有目标,准备在今明两年内发展有文化、有技能的骨干青年入党。

3、工作机制好。党建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党支部工作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服从服务于经济工作。

党员组织生活较健全,党费收缴及时,每逢“七一”党的生日,组织党员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并对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参与讨论,沟通机制健全,企业主积极支持党组织工作。

4、发展业绩好。党组织的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中,“四有”建设卓有成效,职工收入稳步增长,医疗、养老保险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健 全,劳资关系和谐。几年来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从原来的1200元到目前为止上升到1780元,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企 业发展离不开广大职工的努力,凝聚着全体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和结晶,而且我们党支部认真按国家税务民政局规定:每个残疾职工享受全年12000元的待遇,全年全厂员工交纳养老保险120万元,医疗意外保险7万多元,每年花1万多元为高温车间员工免费体检,确保了职工的身体健康,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每逢 职工家遇到丧事,厂主动安排用车、慰问金、花圈等,体现企业的一份温暖。逢年过节企业都会安排发放礼券以及年终困难职工的补助全年花去20多万元。

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开展劳动竞赛,去年在五一前夕,党支部会同工会发放了15000多元的操作工比赛奖金,全年达标奖达7万多元。

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无偷税漏税等情况发生,企业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

企业发展形势好,历年来无重大安全质量事故和刑事案件的发生,在本市电线电缆行业中有一定的知名度。

5、群众反映好。建厂以来,党支部听取职工意见,组织员工提合理化建议。近两年来,在节能减排上奖励了技术员1万多,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群众对党组织工作满意率较高。

厂务公开制度。自从1995年以来从不间断,每季度对公开栏内容进行公布,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每年至少开展1次技能培训,提高职工职业技能,邀请县 新华职业老师来厂对新员工进行培训辅导。党支部结合实际,开展创建学习型活动,会同镇成校签订创建学习型活动计划,第一层次进行培训厂行政班子人员,首先 聘请专家来厂讲课,分别听取“现代企业管理策略”、“企业成本核算与控制”、“企业合同诚信管理”、“5S企业管理模式”等等。第二层次班组长中层以上干 部培训,这部分力量是企业发展中的中坚力量,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组织他们学习ISO9001-2000版和TS16949质量体系培训、安全生产规程 等。第三层次,全体一线员工培训,邀请成校老师对员工开展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以及安全操作规程培训等,我们深深体会到:创建学习型企业,不但带来了本厂利润 和职工收入的提高,更带来了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丰收。

二、存在的主要不足:

1、党支部组织学习时间不够,没有健全好三会一课制度。

2、党员队伍建设抓的不够,年青党员少,缺乏朝气。

3、党支部在凝聚人心上下形成合力不够。

总的认为民营企业党组织不同于其他党组织,是强调客观原因,缺乏创新型,另外党支部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少。

今后的工作打算,作为我们两新组织党支部,认真对照“五好”基层党组织的申报内容,推进企业的各项工作。

一是:要充分发挥好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健全好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加强投入,增加就业,增加利润,实现企业又快又好发展,这是我们民营企业组织对社会和谐的最大贡献。

二是:和谐好劳动关系,党组织要为员工创造好安全生产条件,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保持其合法权益,构建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氛围,形成员工热爱企业,企业关爱员工的团队精神,已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相对协调。

自组织文化 篇5

随着通信技术和业务的高速发展,无线网络规模和容量不断扩大,2G、3G、4G多种无线网络制式多个频段并存,异构网络的出现,都使得现代移动通信网络变得愈加复杂。基于LTE的下一代无线网络以其高带宽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多媒体业务,传统的网络规划和优化以人工完成其部署和运营的方式渐渐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伴随着竞争日趋激烈,各通信运营商的ARPU在不断下降,这都促使运营商更加注重成本,运营商越来越关心通过减少运维成本(OPEX,Operating Expense)以取得较高的利润。3GPP为LTE提出了一种新运维策略一一自组织网络,LTE运营商通过SON机制提高网络的整体性能和操作效率,可以明显降低OPEX,从而进一步提升LTE的竞争优势。

2 SON的发展和现状

自组织网络(SON,Self Organization Network),是伴随LTE发展而引出的一套完整的网络理念和规范。它的主要提出方是运营商,其目的是为了减少LTE网络引入带来的网络建设成本和运维成本的增加,目前涉及范围已扩展到整个无线网络。SON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的SON一般被定义为运营商用来管理和控制宽带网络的一系列功能和特征,通过不需要人为干预的自动化操作来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复杂度;狭义的SON被定义为用于3GPP和LTE中的自动化网络运营功能,由3GPP来对SON进行标准化,由NGMN (Next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下一代移动网络联盟)从运营商角度对SON的长期目标和远景进行规划和展望。

SON作为一种完整的网络理念,其功能主要可以归为:自配置,自优化,自治愈。

自配置,指从设备安装上电到用户设备能够正常接入进行业务操作,在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工程人员干预的前提下完成。它简化了新站开通调测流程,减少了人为干预环节,降低了对工程施工人员的与业要求,目标是做到即插即用,真正降低开站难度从而减少运维成本。其中涉及到的功能和技术实现包括:传输自建立,节点鉴权,软件版本自安装和更新,基站自检,自邻区关系规划,自资产管理,无线参数规划等。

自优化,根据终端UE和基站eNodeB的测量和性能测量等网络运行状况,对网络参数进行自调整优化,以达到提高网络性能和质量和减少网络优化成本的目的。另外传统运维优化依赖的是工程师对大量路测和仿真数据的分析决策,而自优化从人员能力和人力上能减少了要求,同时可以提供更及时的提示和更准确详实的测试数据,提早发现网络缺陷并加快工单的处理。其功能包括覆盖和容量的优化、节能(通过对网络负荷的变化趋势检测,在不影响服务情况下,自动调整设备功率。高负荷处提高功率,低负荷处降低功率,以达到减低功率的真正节能目的)、PCI (Physical Cell Indicator,物理小区标识)自检测和重配、健壮性优化、负荷均衡优化、RACH优化、自邻区关系调整、小区间干扰协调,QOS优化等。

自治愈,通过对系统告警和性能的检测发现网络问题,并自检测定位,部分戒者全部消除问题,最终实现对网络质量和用户感受的最小化影响。其中包含的功能点有:告警关联,“根”原因定位,静默小区检测,故障小区检测和补偿,问题自跟踪检测等。

从以上功能可以看出SON涉及到网络部署的各个方面,它综合了传统运维手段并将其“智能化”,也引入了很多新技术、新应用模式和场景。目前成熟的欧美高端移动通信市场和亚非拉新兴的移动通信市场,都不同程度地商用了SON,统计数据表明SON确实可以有效降低运营商网络运营成本。

3 SON技术架构体系

根据自优化算法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不同,SON分为三类:集中式SON (C-SON)、分布式SON (D-SON)、混合式SON (H-SON)。三种架构各有优缺点,不同的网络状态下采用的架构不同,目前大多数采用的是混合式架构。

集中式主要在网管系统上实现,分布式主要是通过SON分布在eNodeB节点上实现。相比较而言,集中式的优点突出在控制范围较大、互相的冲突相对较小,缺点是算法比较复杂、实现速度较慢,但在SON商用初期一般选择此架构;与其相反,分布式拥有更高的速度和效率,且网络的可拓展性较好,缺点是彼此间协调起来很困难。虽然混合式兼有集中式和分布式的优点,但在设计上却不得不变得更加复杂。三种架构如图1所示。

4 SON PCI自规划研究

基于LTE的SON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PCI自规划、覆盖和容量优化、自动邻区关系功能(ANR,Auto-matic Neighbour Relation Function)、负荷均衡优化、随即接入信道(RACH,Random Access Channel)优化技术等。其中PCI自规划是为每一个新加入网络的eNodeB分配物理层地址,分配得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终端能否辨识服务小区、接入网络的成功率以及全网干扰的大小,PCI自规划是网络自组织的重要用例,自规划涉及到自配置和自优化两个层面,自规划成功后站点提供服务。

现网PCI自规划一般都隶属于如下两种场景,一是大规模新建网络,大量站点陆续开站;二是在已有网络基础上新开部分站点。

无论上述哪种场景,每个站点的开站都遵循同样的流程,即上电、IP地址配置、基站鉴权、与核心网对接、下载软件和配置参数。一些方案里将PCI自规划放在自配置阶段,在配置参数过程中通过算法为当前站点找到合适的PCI,在复杂网络状况下SON自配置会导致开站时间较长,不利于工程进度。

本文推荐的做法是开站自配置时,从模版中获取与小区基本信息相关的参数如频点、PCI、TAC (Tracking Area Code,路由区)为默认参数,可能不一定适合当前无线环境,但这样会缩短站点开站时间,然后将PCI自规划放在自优化阶段,在站点识别网络无线环境后通过算法选择适合的PCI后再让站点提供服务。

目前站点识别网络无线环境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如下:

(1)待规划/优化站点装备无线信号接收机,接收并解析周边已开通站点的无线信号包括能邻区的频点、PCI、TAC等,从而协助本站点参数选择;

(2)室外待规划/优化站点通过GPS接收机得到位置信息,室内待规划/优化站点通过WiFi辅助定位获取位置信息,OMS SON综合网络中汇总各站点位置信息可以进行整体网络规划和优化;

(3)已开通站点可以根据接入的UE (用户设备)位置等辅助信息,协助网络参数优化;或者通过服务区域内UE向本站点反馈UE所探测到的邻区信息等相关无线环境参数,协助本站点进行网络参数优化。

3GPP规范规定了PCI自规划的两大原则,即不冲突、不混淆,但对于具体的技术和算法并不属于标准协议范畴,由各研究机构和SON解决方案提供商自行研究实现。LTE中采用PCI在上下行中分别区分基站和用户,由于受到同步序列的物理特性限制,LTE系统中PCI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多,共设计了504个ID,分成168个组,每组包含3个ID。随着LTE和后续5G网络的逐渐商用,城市中站点分布十分密集,异构网络(HetNet)成为主流形态,即除了之前常见的宏基站(MacroCell)外,会增加微蜂窝(MicroCell)、微微蜂窝(PicoCell)、家庭基站(FemtoCell,又叫Home eNodeB,简写为HeNB)的联合覆盖,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但是无论哪种站点在PCI复用时都需要遵循3GPP SON关于PCI不冲突、不混淆的原则,否则会导致网络复用干扰严重,用户不能准确识别小区。

如图2所示给出了PCI冲突和混淆的示意图,图(a)中由于相邻的两个小区A、B被分配了相同的PCI,导致网络中出现PCI冲突,位于交叠区域的UE无法区分这两个小区,也就不能完成切换的过程;图(b)中,小区D和E使用了相同的PCI,虽然二者并不直接相邻,但是他们却有同一个邻区C,从而导致当小区C内的UE上报邻区测量结果时,小区C分不清D、E两个小区,就因为D、E的PCI相同。因此在SON自规划过程中,避免PCI冲突和PCI混淆是当务之急。

目前国内外对于PCI不冲突、不混淆的算法有一定的研究,比如基于协商的分布式策略、基于图论的配置原则等,但这些算法较为复杂,计算量也相对较大,在自配置或者自优化阶段需要耗费的时间较长。

本文提出在PCI自优化过程中采用简单的遍历算法,假设站点A是新开的站点,已通过模版参数进行了自配置,将通过上述无线环境检测方法中的一种或联合多种检测到的无线环境汇总到OAM SON后,若站点A是该区域中第一个新开的站点,周围无任何邻区关系,那站点A的PCI则可在当前可选范围中任意取值即可;若站点A是原有网络中一个新开的站,OAM SON综合多渠道得到A的邻区关系如图3所示,其中站点B、C是待优化站点A的邻站,我们称之为一阶站点;其中B和C又各自有自己的邻站F、G和D、E,那么站点D、E、F、G称为站点A的二阶站点,那么只需同时满足如下两点即可满足PCI不冲突、不混淆的原则:

(1)站点A的PCI不能与一阶站点B、C的PCI相同,即不冲突,同时避免与一阶站点的模三冲突;

(2)站点A的PCI不能与二阶站点D、E、F、G的PCI相同,即不混淆。当无线环境不是太复杂的情况下,该遍历算法还是相当简单并且耗时很短,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工程方法,该算法对于SON的三种架构中集中式和混合式更为适用,因为分布式架构中各站点以一己之力不一定能检测到二阶站点的分布。

对一些常规的场景甚至异构环境下,上述PCI自规划的策略都是适用的,但是针对一些特别复杂和特殊的场景,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高铁下如何通过自组织网络的自配置和自优化来解决语音质量不好和频繁切换导致的掉话问题,或者是出现重大自然灾害基础通信设施设备被破坏后,如何通过自组织网络快速布局动态站点以暂时满足灾区迫切的通信问题等,这些场景都是后续研究的方向和重点。PCI自规划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网络架构的动态变化需要持续优化。

5 结束语

LTE和后续通信系统自组织网络SON的发展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但是当前SON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标准方面不同的SON案之间互联可能存在冲突,需要形成标准以实现互联互通,才能最终推动商业进程。算法方面SON算法需要进一步研究,使之更高效、收敛速度更快,同时需要一个公正有效的评估模型.以便了解SON的相关功能是真正起到作用还是带来了其它负面效果。研究领域目前我们的研究面很窄,主要集中在PCI和ANR的自配置和自优化,尚未涉及到更宽泛的课题,特别是网络优化参数、QOS保证等方面。无线自组织网络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研究方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R3-080376."SON Use Case:Cell Physical ID Automated Configuration",3GPP RAN3#59.2008.

[2]3GPP,"Technical Specification,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 and System Aspects(2010)Self-Organizing Networks(SON)Policy Network Resource Model(NRM)Integration Reference Point(IRP):Requirements".3GPP TS 32.521 Version9.0.0 Release9,6 April 2010.

[3]魏垚.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物理小区识别自组织技术研究.2013年博士论文.

自组织作文教学尝试 篇6

一、自组织作文教学的三个“回归”

1. 让作文回归写作本意

当下的小学习作教学,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教”上,但对写作主体却缺乏足够的体认,对儿童的写作行为的发生以及运动过程却知之甚少,这样的作文教学事倍功半。其实,写作不是靠“指导出来的”。“情动而辞发”,有效的作文教学,教师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上,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重要的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你看到的东西引发你内心怎样的情感冲突,在你心灵湖泊中又激起怎样的浪花。

2. 让作文回归儿童生命状态

不少教师看到儿童写作时无话可写,习作中内容空洞,就认为繁重课业负担割断了儿童与生活的联系,阻碍了儿童的生活体验,于是,提出作文要走向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源头活水。其实不然,儿童时时处处都存在于新鲜生动的生活中,他们自身就拥有取之不竭的素材宝库:学习优秀者学有余力,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协助老师组织和管理,他们的生活不乏丰富和精彩;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虽然不用参与“培优补差”,却有着富足而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他们过着童年本真的生活;学习落后的学生,经常被老师“盯着”,他们的体验也深切而真实……教师所要做的是让学生打开内在的眼,让学生学会守护和捕捉自身内在的心灵世界。

3. 让作文回归生动的个性表达

托尔斯泰说过:“要描写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描写他给我的印象。”同一客观事物,对于不同的观察者来说,观察之后的“映像”是不可能相同的。写作要写的就是“错”的“不同”,如果所有人写得都跟摄像机记录一样,那便不成其为写作了。写作的目的是要表达各自内在的“不同”,因此,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个性化的生动表达。

二、自组织作文教学的三个“策略”

1. 功夫下在动笔前

首先,留心观察,注重生活积累。引领学生走出狭小课堂,走向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观察要“留心”,让学生把心“落”在观察的对象上,这样才能获得鲜活的写作素材,生发真切的情感体验。其次,重视在阅读中积累。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积累,把阅读、记忆、悟性和德行融为一体,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维、情感的碰撞,进行智慧的较量、语言的积淀,才能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在活动中丰富习作内容。各种各样的游戏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竞赛、模仿、表演、演示、辩论、猜谜语、演哑剧、唱歌、画画等。

2. 让作文课堂成为“我”课堂

首先,要开放命题范围,让学生自主命题。“课标”要求:命题要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使他们有话可说。其次,打开心灵的窗口,让学生自由冥想。最后,开放指导过程,让学生自我尝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感受,互相启发,教师针对情况做必要的点拨。教师的点拨要根据学生的习作实际灵活进行,启发学生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3. 在“交往”中修改作文

灌溉自组织治理的研究述评 篇7

灌溉系统是一种公共池塘资源 (common pool resources, CPRs) , 在那里排除潜在受益人的代价不小, 而获利是可分割的。[1]灌区内的任何一个农民都可以轻易地从水渠中取水, 而不管农民是否对灌溉系统付出劳动、支付过税费, 理性的农民很少自愿为水渠做出贡献, 灌溉水资源的使用具有较高的竞争性、较小的排他性, 是典型的公共池塘资源。作为公共池塘资源的灌溉系统具有资源使用上的竞争性 (一个人的使用将阻止另外一个人的使用) 和难于将资源使用者排他在外的特点, 并且灌溉水量是变动的, 储藏能力是不稳定的, 这些特点都加剧了灌溉治理模式的多样性和可变性, 以及治理的难度。如果说大规模的灌溉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国家主导的科层治理模式, 那么在过去10年, 亚洲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灌溉系统发展的着眼点已经从强调建设大规模灌溉系统的策略转移到帮助改善现有小规模灌溉系统的绩效策略, [2]其治理模式更加多样化, 而灌溉社群自组织治理是这些小规模灌溉系统的普遍治理模式。

小规模灌溉系统的自组织治理是一种社区自治, 社区自治的灌溉制度产生于社区内部, 许多社区依赖于既非国家也非市场的制度相对成功地长期治理公共资源, [3]这种治理方式改变了公共资源产权, 影响个体、社区和公共池塘资源之间的关系。在自组织治理中, 灌溉社群中的农民进行着重复性合作博弈, 是一种不同于“囚徒困境”的博弈形式。在“囚徒困境”博弈中, 对局者拥有完全信息, 信息交流受阻碍甚至被禁止, 是一种非合作的单次博弈 (one-shot game) 。也就是说, 个体在面对公共池塘资源时选择的策略是背叛, 但是, 该假设却难以解释小规模灌溉系统中灌溉者的行为。在小规模的灌溉系统中, 水资源的占用家庭几代人都住在同一个村庄, 并希望他们的后代也能居住在村里面, 他们不会将背叛作为主要的策略。在这种背景下灌溉者进行的是重复性博弈, 而不是单次性的“囚徒困境”博弈, 村民之间频繁地进行面对面交流, 交流的程度是达成合作的关键性变量, [4]最后能达成什么样的行动依赖于互相的期望和成员之间彼此信任的程度。即使灌区中的村民是理性的博弈者, 进行多次重复博弈, 只要彼此的策略是互惠性, 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同样能产生合作行为。言下之意, 灌溉系统中的灌溉者即使是理性经济人, 也具有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的可能性, 而无需外部强制力量的干预, 小规模灌溉系统也具有自组织治理、进行集体行动的可能性。

在灌溉自组织治理中, 许多的经验证据表明个体能在没有外部权威干预、强制执行协议的情况下做出承诺, 并遵守承诺, 甚至取得比传统政府管理模式所预计的更高绩效。林维峰对尼泊尔灌溉系统的研究证实了自组织治理绩效的优越性, 他的研究揭示农民管理的灌溉系统比政府机构管理的灌溉系统要好, 尽管农民的灌溉技术简单, 但同一灌区中的农民拥有土地的长期所有权、保持交流、自己制定协议, 并监督和执行这些规则, 因此能更公平地分配水资源, 更好地维护灌溉设施和更高的水稻产量。[5]但并不是所有自组织治理的灌溉系统都运行良好, 有的灌溉系统自组织是成功的, 有的则不然, 尼泊尔的农民管理的灌溉系统 (Farmer Managed Irrigation Systems, FMIS) 表现出参次不齐的管理绩效, 自组织治理同样会出现治理失败。尽管许多的研究成果说明了小规模灌溉系统的潜力, 但人们不应该忽视其中的差异, 许多系统的绩效不尽人意, [7]因而, 解释自组织治理成败的因素就成了该议题的关键问题。

二、影响灌溉系统自组织治理绩效的因素

公共资源的特征被认为是影响自组织治理的首要因素, 资源的排他性、资源流动的衰减性、资源是流动的还是固定的、资源是可再生还是不可再生、资源的规模、资源的生产率和可预见性都影响灌溉治理。资源使用者特性是影响自组织治理的内在因素, 在灌溉社群中, 如果资源用户具有共同的理解、低的未来贴现率, 信任和互惠, 自治并有组织经验, [6]那么自组织治理成功的可能性更大。然而, 在罗列影响灌溉系统自组织治理的因素变量时, 关键要分析这些变量是如何影响成本分担和收益分享, 奥斯特罗姆曾提醒研究者要去探讨资源特性、资源使用者特性是如何影响用户使用资源的效益-成本变化, [6]从而了解灌溉社群内部的本质变化。比如, 若水源充足, 那么灌溉者没有动力进行灌溉管理;若水源稀缺, 资源恶化严重, 资源管理的成本将超过可能获得的收益, 那么灌溉者同样没有动力进行组织。在已有灌溉自组织治理的研究中, 灌溉团体规模和团体特征是两个最频繁被论证的变量, 团体规模和团体特征引起灌溉社群内部变化, 造成团体成员成本-收益变化, 影响自治绩效。

1.团体规模

在灌溉系统中, 具有共同利益的灌溉者通常被认为能够增进他们的共同利益, 这一点在经济学分析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是, 灌溉者的合作行为不能简单地用“参与合作能带来收益”来解释, 即使灌溉者都知道合作能使所有人都受益, 但是灌溉设施仍有可能由于集体不行动而长年失修、运作不佳。[7]正如奥尔森所指出:除非一个集团的人数很少, 或者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 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16]有无数的理由说明灌区规模越大, 灌溉者的集体行动的难度越大, 因为当灌溉团体的规模越大, 灌溉者互动的机会越少, 他们建立声望的机会就越少, 这种互动、声望有助于共同劳动行为与互相监督, 频繁的互动能产生较高水平的信任, 从而产生合作的社会资本。

团体规模影响个体的贡献、交易成本以及行动策略。个体如果认为他们的贡献将增进共同利益, 即使这些利益由所有团体成员共享, 他们仍可能对集体行动做出贡献。但如果个体感觉到他们的贡献无法对集体结果带来任何改变, 他将丧失做出贡献的积极性, 集体规模越大, 这种感觉将越明显。灌溉设施是具有消费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 个体所需要承担的贡献将随着规模变大而降低, 即人均固定成本降低, 但交易成本却随之增加。在奥尔森看来, 集团越大, 所提供的集体物品数量远远低于最优水平;集团越大, 个体从总收益中获得的收益份额就越小, 就不足以抵消他们所支出的成本;集团越大, 组织成本将越高。[8]

实质上, 团体规模并不直接影响集体行动, 而是通过影响团体的成本收益分配状况, 以及交易成本来影响集体行动。交易成本是一个随团体成员数量单调递增的函数。在小团体中, 人们有许多的机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了解各自的选择偏好, 信息成本明显降低, 他们甚至不需借助协议、合作组织就能进行集体行动。小团体中非正式的互动取代正式的讨价还价, 互动和交流增加了信任, 从而避免合同订立过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因此, 小团体减少交易成本。但是, 团体规模太小, 规则的执行能力将越弱, 当灌溉者人数很少, 他们没法筹集大量的资金用于维持灌溉设施的运作, 集体行动能力将渐弱。交易成本和执行能力此消彼涨的张力使得团体规模与自组织治理的关系复杂化。

灌溉治理的相关研究验证团体规模与集体行动关系的复杂性。在东亚菲律宾的许多农村地区, 村庄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 同个村庄内部达成一致同意和执行规则要比跨越多个村庄容易许多, 村庄数量是影响灌溉协会组织横向合作的重要决定性因素。[9]中国的很多灌溉系统也是如此, 许多的村庄传统资源缺失, 村庄舆论解体, 村民成为原子化个人, 难以为公共事务达成合作协议, 因而农民只能通过打井、挖堰等小水利建设来解决各自的灌溉问题, [10]村庄内部难以进行集体行动, 而村庄之间更是难以进行合作, 许多的自然村落无法在同宗族之上、超宗族进行集体行动, 并难以产生超宗族的政治组织和领导人。[11]这些研究验证了一种观点:灌溉社区规模越大, 自组织治理越是难以产生和执行。

虽然许多研究认为规模对自组织治理带来负面影响, 但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Agrawal对印度Kumaon山森林资源的研究得出, 小规模社区虽然制定森林管理规则, 并互相监督、执行规则, 但这些自治安排并不能确保森林免受其他社区侵犯, 他们必须雇佣森林管理员管护森林免遭本村村民和别村村民的破坏, 管护工作要持续几个月, 但是小社区很难成功地筹集资金雇佣森林管理员, 而大社区则能较好地做到。[12]Varughese回应了这种观点, 虽然较小的村庄在集体行动时面临更大的困难, 但也难以在统计数据上证明规模对集体行动的负面影响。[13]Gautam总结到:虽然更大团体的森林管理比中等团体或小团体管理的情况要差很多, 但是规模并不直接对森林状况产生负影响。[14]

Gautam的结论回到了理论讨论的原点, 团体规模并不直接影响集体行动。从表面上看, 村庄数量或灌溉规模影响集体合作的绩效, 但深入分析这些灌溉社群发现:村庄规模越大, 或者灌区中村庄数量越大, 灌溉者的文化记忆、宗族认同出现异质性的可能性越大, 团体的异质性阻碍了灌溉者之间的互动, 信任、共同规范等社会资本随之削弱。本质上, 团体规模的变化更为直接地导致团体异质性程度的变化, 团体异质性影响个体之间的信任、行动的可预测性以及调动资源的方式, 团体异质性才是影响自组织治理的深层原因。

2.团体异质性

同质性被认为促进集体行动, 团体中共享的社会、文化或经济增加了个体互动的预期性, 可预见性提供了信任的基础。即使可预见性没有产生信任, 同质性团体成员具有相同的特征、共同的利益需求, 集体行动成功的可能性较大。研究者对同质性与集体行动关系具有较为一致的观点, 理论界更多地讨论团体异质性与集体行动的关系, 对异质性的来源、类型、作用都展开了研究。Velded识别出五种不同类型的异质性——贡献的异质性、政治异质性、财富和权利的异质性、文化异质性, 以及经济利益异质性。[15]然而, 并不是所有异质性都对集体行动产生阻碍作用, 不同的异质性对集体行动的影响并不一致, 而且, 异质性受到制度的反向影响, 这些都使异质性与集体行动的关系复杂化。

(1) 经济异质性。

经济异质性是团体异质性中的主要类型, 通过财富异质性和利益异质性表现出来。财富异质性用来描述个体对公共资源管理贡献能力的差异, 许多研究认为财富或经济收入的异质性对集体行动是一种阻碍的负面效果。在一个灌溉社区中, 当灌溉者的财富经济收入差异很大时, 越是富裕的人, 退出社区的可能性越大;越是贫穷的人, 对公共资源的依赖性越大, 退出选择权减弱了合作的积极性, 造成集体行动困难, 财富的异质性对集体行动产生负面影响。但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异质性能促使合, 在村庄人均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灌区中富裕的灌溉者能承担灌溉设施的大部分成本, 村中的经济能人、精英能够对水利设施的初始建设做出较大的贡献。结合这两种观点, 财富异质性对集体行动的影响不是单调的线性影响, 而是U型曲线模式。[16]U型模式恰当地描述了财富异质性与集体行动的复杂关系, 当团体中财富异质性很小, 成员的经济收入相当, 集体行动的水平较高;随着异质性的扩大, 团体订立规则、执行规则的难度变大, 冲突逐渐扩大, 合作水平降低, 但是当财富的异质性达到某一临界点, 则会促进集体行动。

利益异质性是指个体从集体行动中获益的差别, 这种差异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收益差别影响个体对集体行动的积极性。在灌溉系统中, 农田地理位置决定了灌溉者从灌溉服务中获益的大小, 获益差异导致利益异质性。地点差异对灌溉集体行动极为重要, 渠首和渠末拥有不同的合作激励, 渠首农田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弱, 它们不需要完善的水渠系统, 以及细致的分水方案就能取水灌溉;渠末农田则不同, 它们对灌溉系统的依赖程度很高, 只有维护良好的水渠、合理的分水方法, 才能确保渠末农田有水灌溉, 因为渠首田主和渠末田主对灌溉系统管理中获利不同, 对灌溉集体行动的参与积极性也不同, 获利的差异导致他们对如何分配责任和利益存在分歧, 甚至冲突, 从而对合作行动产生负面影响。

根据Naidu的研究, 财富异质性说明团体成员对集体行动贡献能力的差异, 利益异质性说明成员从集体行动获益的差别, 获益越多, 集体行动积极性越高;获益越少, 积极性就越低。如果团体成员的贡献能力和收益不一致, 那么经济异质性将对合作带来负面效应, Naidu解释到:如果团体中部分灌溉者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 同时他们有财富能力为灌溉系统做出贡献, 他们将有可能提供集体物品, 但是, 如果资源依赖者的贡献能力很差, 经济收入低下, 那么资源依赖者的贫穷和富裕者的退出将弱化灌溉社群的自组织能力。因此, Naidu认为当贡献能力和贡献积极性不一致时, 这种不一致将阻碍集体行动, 只有成员对资源依赖的差异性分布与贡献能力的差异性分布一致时, 异质性才有可能促进合作。[17]

基于已有研究, 我们认为:经济异质性对集体行动的影响不是单调的线性方式, U型曲线能更好地说明两者的关系。在U型模式中, 经济异质性越大, 集体行动的难度越大;当财富异质性与利益的差异分布情况是一致的, 即团体中的经济实力较强的人, 同时也是从集体行动中获益较多的人, 这部分人将有可能承担大部分的集体行动成本, 因而经济异质性促使集体行动的产生, 出现了“奥尔森效应”。[18]因为自治规则的执行与监督某种程度上依赖于非正式规范的约束, 当这些规范超出村庄边界时, 它们就失去执行力。Regmi对尼泊尔Chitwan地区灌溉系统的研究甚至认为社会-文化差异没有对灌溉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自治绩效更多地受到经济收入差异的负面影响, 这意味着团体内部经济收入的差异比种族差异更能阻碍集体行动。[7]

Naidu的研究综合以上两种观点, 他认为社会异质性与合作是U型关系, 这意味着当社区完全同质, 或异质性很大时, 合作水平会很高;当社会异质是中等水平时, 社区将不会合作。Naidu指出社会文化异质的社区并不必然面临低水平的合作, 在异质性村庄中, 如果每个宗族的影响力相同, 不存在主导性宗族, 社区较少发生权力寻租, 那么村民之间互动的可能性很高, 持续的互动、高水平交流和信任将提高合作水平。Naidu进一步解释到社会同质性并不是合作的前提条件, 合作的内在难题也不在于社会异质性, 而是这种异质性对社区中子团体 (sub-group, 如宗族、村民小组) 意味着什么, [30]如果异质性没有产生对子团体的排他和歧视现象, 那么异质性的团体仍有可能达到高水平的合作, 因为在这些社区中, 仍能产生合作的基础, 如信任、共识、执行良好和一致同意的规则。

简而言之, 灌溉村庄的规模、村庄的异质性对灌溉合作行动的影响是复杂的。灌溉团体规模的变化带来交易成本和执行能力此消彼长的变动, 异质性被认为对自组织治理有负面影响, 但并不必然阻碍集体行动, 异质性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表现为U型模型。在灌溉社群中, 异质性与同质性是同时存在、互相影响, 不同形式的异质性也互相影响, 削弱或增强异质性对集体行动的负面影响, 当财富异质性与利益异质性的分布一致时, 异质性对集体行动产生积极作用;反之, 产生消极作用。本质上, 团体规模和异质性并不直接影响集体行动, 它们通过影响个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交流, 进而影响村民之间的关联度, 这些关联度能影响异质性对集体行动的作用, 导致自组织治理的成功或失败。

三、灌溉系统自组织治理未来的研究方向

LTE自组织网络应用分析 篇8

在未来的网络中, 由于不同制式的网络共存, 使得网络将变得更加复杂, 庞大的网络规模给网络维护和优化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继续采用传统的网络规划、优化工作方式, 会使网络维护和优化人员的工作量大幅提高。而另一方面运营商则希望降低网络维护和优化的复杂度, 减少人工干预, 提高维护效率, 将低运营成本。在这一背景下, LTE (E-UTRAN) 系统的自组织网络 (SON) 特性被作为3GPP的重要研究方向。SON技术通过设备自身的自配置、自优化、自治愈等功能, 能够有效的应对网络异常, 是解决未来网络维护和优化工作, 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并降低网络运营成本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SON的简介

目前从R8到R11的4个版本中SON的进展如下: (1) R8完成了SON相关用例的讨论, 列出了包括MRO、MLB、RO、PCI和ANR等在内的课题, 完成了专门针对SON的研究报告TR36.902 (SON用例及解决方案) , 完成了ANR和PCI这2个用例的标准化。 (2) R9完成了MRO、MLB、RO3个用例的标准化。 (3) R10对MRO、MLB进行了进一步增强, 包括对LTE系统内、LTE与其他系统间负荷信息交互流程的增强, 提高切换事件检测的完整性、移动性参数调整算法的准确性, 增强涉及Uu、S1、X2接口的改动, 并开始考虑节能和MDT功能。 (4) R11主要考虑MRO的增强, 包括对跨制式互操作 (Inter-RAT) 场景的支持、乒乓切换和短暂驻留问题等;根据Qo S相关信息选择合适的RAT接入;已有ANR机制的扩展;协调MRO、MLB的关系, 增强SON整体功能稳定性;He NB和Het Net部署场景下的SON特性等。

SON的主要功能框架包括自配置、自优化和自治愈。自配置就是指新增网络节点 (如基站) 的配置能够做到即插即用, 以降低成本并简化安装流程。该状态可理解为e Node B加电开通、实现与骨干网连接, 直到射频发射器打开。自配置过程包含基本建立和初始无线配置两部分。自配置相关功能主要包括网元自动发现、软件/配置数据自动下载、传输自建立、自动资产信息、自动邻区配置、PCI自动分配等。

自优化是指通过用户设备UE和基站e Node B的性能测量, 对参数进行自优化, 以尽量减少业务工作量并提高网络质量和性能。自优化过程包含自优化和自适应过程, 如自动邻区列表优化、覆盖和容量自优化、移动稳健性优化、移动负载均衡等。

自治愈指系统检测到问题时能自主减轻或解决, 优点是减少人工干预导致的故障, 自动检测和清除故障, 减少故障的可能性, 在网络出现故障时, 基站能够探测到故障的不同类型, 并自动启动适当的反应机制, 大大减少维护工作成本并避免对网络质量和用户感受的影响。

三、SON关键技术应用

目前, 广泛研究的SON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基站自启动、基站自治愈、自动邻区优化、负载均衡、切换优化、覆盖和容量自优化等, 这些技术根据所解决的问题不同, 在网络建设和运营的不同阶段引入。本文对SON中的几个关键技术, 如PCI自动分配、自动邻区关系和负载均衡等功能进行详细分析。

3.1PCI自动分配

为避免其带来地移动性混淆, PCI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保证一层相邻和二层相邻小区均没有PCI重复使用, 即PCI分配需避免以下两种情况出现。 (1) PCI冲突:一层相邻小区使用相同PCI, 即在一个小区覆盖范围内存在两个PCI相同的小区信号。 (2) PCI混淆:二层相邻小区使用相同PCI, 即一个小区存在两个PCI相同的邻区。

对于PCI自动分配、PCI冲突/混淆检测及解决方式, 3GPP并未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取决于厂商的实现。

PCI自动分配可以采用集中式方案由网管统一计算, 特点是速度快, 一旦网元自启动后可直接将可用PCI分配到小区。PCI的计算主要靠所提供的站址分布、小区物理参数和地域特征参数等模拟出无线覆盖图, 得出邻区关系。

PCI的冲突和混淆可以在网络运行中采用无线分布式手段检测, 可以在ANR发现邻区后检查与该邻区相关的小区间是否有PCI冲突或者混淆。发现PCI冲突/混淆的途径可以是:UE上报、通过邻区X2接口报告发现冲突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获取 (如He NB通过下行接收机发现周围小区PCI) 。一旦出现混淆, 网元上报通知给网管系统, 由网管系统集中安排PCI优化的计算和配置。

3.2自动邻区关系

邻区关系的规划优化是无线网规网优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邻区关系规划优化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在小区服务边界的UE能及时切换到信号最佳的邻小区, 以保证通话质量和整网性能。传统的邻区关系规划是在基本的工程参数确定的基础上进行, 优化则主要是在大量路测的基础上进行, 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且由于输入参数的误差以及路测结果的限制, 难免会存在邻区漏配、错配的情况。自动邻区关系 (ANR) 的引入可解决传统邻区优化方式成本高、优化效率低的问题, 受到众多运营商的密切关注, ANR的目的是为了让运营商从手工配置邻区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是第一个3GPP标准化的SON功能。

ANR的主要应用场景有两种, 一是邻区关系的自动发现:应用大规模建网的初期, 相邻小区可以借助UE测量自动发现, 不再是完全由管理站配置, 极大地减少了运营商的配置工作;二是邻区关系的优化调整:在网络优化阶段, 通过相关算法自动发现冗余的邻区关系和漏配的邻区关系, 通过调整邻区关系属性, 能够减少由于缺乏邻区关联导致切换失败引起的掉话, 提高切换成功率, 优化网络性能。

LTE标准中, 当一个用户从正在通信的e Node B覆盖区域移动到另一个e Node B覆盖区域时, ANR允许自动发现并建立邻区关联。ANR也能自动建立e Node B间X2的接口, 但主要还是实现UE的切换。LTE具有两个明显特征才能够实现ANR功能:一是在LTE标准中用户不需要产生邻区基站列表, 在切换准备过程中用户可以将切换测量信息快速发送给具有ANR功能的未知小区, 而不是正在通信的e Node B;二是e Node B可以要求用户报告小区的完整信息从而使其确定相邻小区ID。

3.3负载均衡

负荷均衡主要目标包括:均匀地分配小区间的负荷;把已经拥塞的小区的部分业务转移到其他小区。按照TS36.902, 负载均衡的实现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1) 负荷上报。在Inter-LTE场景下, 地理位置相邻的小区间或共站址异频小区间通常通过X2接口交互小区的负荷信息, 完成负荷上报;在Inter-RAT场景下, 通常需要通过S1接口在不同的接入网之间交互小区的负荷信息。 (2) 基于切换的负荷均衡。负荷均衡的切换应该与其他普通切换区别开, 如在切换原因中标明是基于负荷的切换, 以便目标小区采取合适的接纳算法, 并避免出现覆盖空洞。 (3) 切换/重选参数的自动调整。源小区需向目标小区发起移动性配置协商进程, 双方确定调整目标, 然后通过SIB把调整后的参数下发给UE。所有参数应该在OAM允许的范围内调整。

负荷均衡不能以降低用户Qo S为代价, 激活态下的负荷均衡实现比较复杂, 策略不当容易影响用户感受, 初期可先考虑空闲态下的负荷均衡, 即通过均匀地分配空闲态UE避免大量UE集中驻留在某一频段/RAT, 从而保证当UE从空闲态转到激活态后, 业务负荷能尽量达到均衡, 同时也减少因负荷不均而触发的切换和重定向的次数。考虑到系统难以实时获取小区的空闲用户数, 可以根据该小区的激活业务量及Qo S判断是否需要改变小区重选参数, 让空闲用户迁移到其他小区或频点。

四、SON技术面临的挑战

SON系统非常复杂, 移动系统的性能指标和配置参数有上千个, 要想进行全面的自动化非常困难, 所以SON的发展仍面临许多挑战。 (1) 合适的架构选择。SON的架构分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3种。集中式目前主要在网管系统上实现, 分布式是通过SON分布在e NB上来实现, 二者各有优缺点。集中式的优点是控制范围较大、互相冲突较小, 缺点是速度较慢、算法复杂;分布式与其相反, 可以达到更高的效率和速度, 且网络的可拓展性较好, 但缺点是彼此间难协调。混合式可结合两者的优点, 但缺点是其设计变得更加复杂。 (2) 开放式接口和联合使用。SON在未来要支持开放的接口, 支持多厂商SON功能的互联。目前对SON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配置和自优化, 未来需进行更多用例方面的研究, 如保证用户的Qo S、网络参数优化等。未来还要利用认知无线电技术进行一个可适应动态环境的网络设计, 考虑多个SON功能的联合使用。例如ANR和PCI的联合优化, 在网络运行过程中, 邻区关系是动态变化的, 而PCI冲突/混淆的判断是基于邻区关系的, 邻区关系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新的PCI冲突/混淆, 例如在增加新邻区的过程中需要调用PCI碰撞检测功能, 检查PCI的有效性。 (3) 多种制式的网络共存带来的综合SON。由于运营商将长期同时运维多制式、多层次网络, 只研究LTESON对运营商降低OPEX的作用有限, SON必须向多制式、多层网络的方向发展并形成一个集中统一的解决方案, 才能抑制运维成本进一步上升。面对多制式的共存局面, 需提出综合SON的提案, 用来协调不同制式、不同层次网络间的关系, 提升全网运维效率。 (4) SON需要与智能管道技术相结合。目前的SON功能集中在无线网, 为保证端到端Qo S, 无线网和核心网需要互动, 同时配合深度包检测, 把SON功能与LTE网络中的策略服务器 (PCRF) Qo S策略控制相结合, 对不同Qo S业务进行差异化处理。

五、结束语

SON技术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 尤其是运营商希望早点将其运用到现在的网络中, 以提升网络的智能化、自动化, 降低网络维护费用, 提升网络性能和灵活性。SON自身具备的强大功能也使其成为无线网络必不可少的部分, 虽然目前业界和学术界对SON关键技术的研究还不够深, 但随着无线网络技术发展, SON功能和技术都会不断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3GPP TS 36.211.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 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

[2]3GPP TS 36.331.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 radio resource contro (lRRC) , protocol specification

[3]3GPP TS 36.300.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 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 , overall description

论灵感思维的自组织机理 篇9

自组织理论是系统学的核心部分之一。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有某种默契而形成的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 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理论为人类对研究对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在这里灵感思维的过程就是自组织的过程。就灵感的产生而言, 它在潜意识层次无意识地孕育和准备, 在显意识层次表现出来的自发性, 不可预见性, 这两者都是灵感自组织特性的重要表现。下面本文将借助自组织理论对灵感的产生机制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维系统开放、远离平衡态是灵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自组织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 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因此, 开放、远离平衡态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灵感是大脑长期准备的产物, 并非突然从外部降临于头脑中的。它的全部内容都是涉及对事实的理解, 对客观规律的一种挖掘, 是瞬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心领神会。在这个思维过程中, 大脑必须处于开放状态并不断的吸取外界信息, 才能克服大脑思维过程中所表现的无序状态。也就是说科学研究主体在研究发明过程中, 必须不断的获取知识、积累经验, 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领悟。在研究过程中, 科学研究主体需要经历多次甚至无数次失败, 从而促进矛盾愈来愈尖锐, 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 研究者仍然日思夜想, 进入“如痴如醉”的境界。在这种状态下, 科学研究主体必须远离平衡, 不满足已有的理论和知识。使思维系统在远离平衡态下全面开放, 只有这样, 最终才能突破陈旧观念, 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 出现灵感, 使问题得以彻底解决。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 暮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它象征着历尽千辛万苦, 突然发现成功就在眼前。问题的赫然出现, 这就是灵感。这个阶段也是有意识和无意识交替作用的阶段。由此可以看出, 思维系统的开放、远离平衡态是产生灵感思维的必要条件。

二、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灵感产生的源泉

自组织理论认为, 系统各要素或系统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有序演化的根本机制。在非线性作用下, 系统产生整体行为。思维系统也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系统。也就是说, 在我们科学创造抑或艺术创造中, 思维系统实则经历了十分强烈的非线性反应过程。在这之后, 方可产生灵感之光, 达到创造的高峰。所以, 我们把这种思维中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称作创造性思维之源泉。

灵感的本质是一种人脑中显意识领域与潜意识领域之间思维信息相互作用、相互贯通和相互融合的思维整体过程。也就是说, 是潜意识与显意识交替作用的阶段。而灵感的产生主要是在潜意识领域完成的。在潜意识领域, 大脑中的各种新旧知识相互碰撞, 相互作用而进行着非线性思维运动, 正是这种非线性思维运动碰撞出灵感之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非线性思维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日本著名科学家白川英树 (1936-) 因为发现导电塑料而获2008年诺贝尔奖化学奖。当白川英树被问到什么是他偶然机遇中发现的价值并将它作为研究的起点时, 他回答说, 当看到反应器中的白色薄膜时, 他就意识到了它可能会是很重要的。当时他们正在研究半导体聚合物, 而当时这项工作不只他们在做, 国际上也有同行在做, 所以当他一发现这个现象, 就意识到那会与他们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联系, 只是没有想到后来的研究导致了对导电聚合物的开发。白川英树为什么一看到“反应器中生成的银色薄膜”, 就“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呢?这显然是在“反应器中生成的银色薄膜”诱导下出现了灵感。这种灵感可称作“诱发型灵感”。那么, 灵感的产生经历了什么过程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在做这项研究时, 白川英树肯定做了许多实验, 也得到许多这方面的信息。而这些信息都储存在他的潜意识领域之内, 在他的显意识领域关于半导体聚合物的逻辑思考, 虽然没有找到答案的结果, 但这种逻辑思考思维过程所形成的思维内容作为新信息潜入到了他的潜意识领域, 并因“银色薄膜”信息的诱导, 使得在他的潜意识领域内新旧知识相互碰撞, 进行着非线性思维运动, 从而出现了灵感。

三、随机涨落是灵感产生的契机

自组织理论认为, 有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 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就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 这种微小的偏离就称为涨落。涨落是由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元素的无规则运动及外部环境不可控制的微观变动引起的, 是一种随机的、不可预测的事件。

思维系统中, 这种涨落来自两个方面, 一个来自系统内部, 思维系统是典型的非线性系统, 在潜意识和显意识领域都存在着剧烈的非线性思维运动。在这种相互运动和相互融通中导致随机涨落。也就是说。科学研究主体要储备足够多的知识, 并且通过逻辑思考产生的信息积淀到潜意识领域, 在潜意识和显意识思维综合运动中导致随机涨落, 出现灵感。灵感可分为“冥想型灵感”和“诱发型灵感”两种类型。“冥想型灵感”是潜意识中相关信息的涨落而获得的, 而“诱发型灵感”是由于外界信息的触发, 使思维系统形成涨落而爆发出的灵感。

综上所述, 灵感的产生与自组织机制密切相关。搞清它的产生机理,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捕捉灵感。善于捕捉灵感的人, 都十分聪明, 颇有点神秘性。但他们都是经过刻苦学习、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钱学森教授也指出, 灵感是有的, 但是你首先得去追求它, 你不去追求它, 它也绝不会主动找上门来。所以, 我们在自己人生道路上要刻苦努力学习,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灵感。

参考文献

[1]武杰.跨学科研究与非线性思维.山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380, 425.[1]武杰.跨学科研究与非线性思维.山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380, 425.

[2]于海波.论教育系统的自组织机制.中国科学报, 2002.18.[2]于海波.论教育系统的自组织机制.中国科学报, 2002.18.

[3]刘卫平.论灵感直觉思维创新的机制与规律.自然杂志, 2001.1.[3]刘卫平.论灵感直觉思维创新的机制与规律.自然杂志, 2001.1.

[4]刘国建.论灵感与直觉思维的自组织机制.科学技术与辨证法, 2001.10.[4]刘国建.论灵感与直觉思维的自组织机制.科学技术与辨证法, 2001.10.

上一篇:电大教学下一篇:语文教学的点滴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