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育的趣味性

2024-11-27

小学音乐教育的趣味性(精选12篇)

小学音乐教育的趣味性 篇1

小学音乐是小学课程体系当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小学音乐教学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小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入, 创新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逐渐被采用, 并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趣味性教学旨在为学生创造欢快活跃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接受音乐的熏陶。同时, 趣味性教学法对于唤回小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也发挥着促进的作用。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一) 课堂气氛沉闷, 互动开展较少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老师习惯了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课堂上通常由老师给学生讲解音乐理论知识, 结束后老师就给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歌曲。例如, 在学习三年级上册“诗韵悠悠”单元时, 这部分涉及了诗歌, 对于诗歌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如果老师只是做一下简单的讲解, 再让学生跟着老师颂唱, 那么学生就很难体会到诗歌特有的意境, 长此以往, 音乐课堂的学习气氛会变得越来越沉闷, 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互动也会越来越少, 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被削减。

(二)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欠缺

小学生在本质上是喜爱音乐的,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节奏感强烈的歌曲有着浓厚的模仿兴趣。但是, 在课堂中受到老师传统教学方式的负面影响, 导致小学生对音乐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逐渐减弱。

二、开展趣味性教学的作用

(一) 有利于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在课堂上开展的音乐学习不同于学生自己跟着流行歌曲随意哼唱那样简单, 音乐课堂的开展是要引导学生接触适合他们学习的音乐, 他们需要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因此, 在教材中难免会涉及一些学生较难理解的学习要点, 如小学六年级课本中“连绵白桦林”单元就涉及了西方经典舞曲的内容, 学生对这类音乐的鉴赏能力不够, 就不容易提起学习的积极性, 而开展趣味性教学便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偏低, 对待事物大多从自身的兴趣角度出发, 而趣味性的教学正是考虑到了学生的这种天性。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学习音乐也不例外。例如, 在教学“牧笛声声”单元时, 老师让学生每个人准备一只竖笛, 学生在欣赏优美的竖笛演奏曲目之后, 可以自己学习吹奏牧笛。在学生掌握一定演奏技巧后, 老师让学生在同学面前表演展示。通过这样的教学, 课堂的趣味性得以增强, 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性也得以提升。

三、小学音乐趣味性教学的具体实践

(一) 采取游戏的互动方式

小学生大多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 玩是他们最大的兴趣爱好, 游戏可以充分牵引学生的思维。老师想要吸引小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 就可以采取游戏型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取知识, 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

例如, 在学习“校园节拍”时, 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可以拍打出节奏的物品, 比如盛着不同水量的杯子组合、竹板、小鼓等“乐器”, 并指导学生用这些乐器敲打出富有节奏感的乐声, 在演奏的同时让学生知晓这种快慢不一的声音表现就是节奏。此外, 老师还可以给学生划分小组, 让小组内成员配合创造属于本小组的混合节奏, 并上台进行演示, 让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打分评价。这样趣味性的表演竞赛形式, 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 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 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

在传统课堂中, 通常都是老师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 老师教唱, 学生学唱。但是, 实际上这种单调的教学方法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作用很小。学生都喜欢接触新奇的事物, 因此老师可以时常变换教学方式。在课堂上, 老师可以将演唱、演奏、欣赏、表演以及编创等不同的活动形式结合使用, 让学生在音乐课堂的学习中有全新的体验。

例如, 在学习《摇篮曲》后, 老师可以让两个学生上台表演模拟妈妈哄孩子睡觉的场景, 由一个同学来扮演妈妈, 另一个学生来扮演孩子, 妈妈需要表现出一边给孩子唱摇篮曲一边哄孩子入睡的场景, 通过这样的情景模拟, 学生可以感受摇篮曲中传达的妈妈温柔的情怀和对孩子的呵护。

(三)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技术的进步, 教室里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能将图像、声音、动画等内容合为一体, 展现出生动的情境画面。结合音乐的教学内容, 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 为学生创建充满音乐氛围的课堂。

例如, 学习“滔滔多瑙河”单元, 老师可以事先搜集一些介绍表现西欧风土人情、社会环境的图文资料。通过多媒体放映展示, 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感受到不同于我们国家的社会环境氛围, 学生在对相关背景有了了解后, 对当地的音乐作品也能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避免了形式化的音乐学习。

小学音乐的接触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的鉴赏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以老师应当重视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以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为将来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

摘要:趣味性教学方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种创新的方法, 针对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趣味性教学对小学音乐课堂的作用以及具体方法的实践, 希望给小学音乐教育者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趣味性,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孙明明.我国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现状与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 (下旬) , 2016 (06) .

[2]贾红升.小学音乐趣味教学策略初探[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 2016 (06) .

小学音乐教育的趣味性 篇2

姓名:陈丽君

单位:廊坊市文安县黄甫小学

(小学一级教师)

浅析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趣味

【摘要】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的美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高雅的品味。尤其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不仅能完美地塑造一个孩子的全面人格,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而且在学习其他课程的时候,也始终能保持一种积极热情的心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时,引导学生“玩”,培养审美趣味,提高学生探索能力;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培养高尚情操。当然,在教学中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种手段,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有趣的活动,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把枯燥乏味不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难点一举攻破。

【关键词】音乐审美趣味教学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的美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高雅的品味。音乐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音乐教育能塑造学生的审美情趣,尤其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不仅能完美地塑造一个孩子的全面人格,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而且在学习其他课程的时候,也始终能保持一种积极热情的心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如何正确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审美趣味的培养呢?笔者从事小学音乐教学多年,积累了一些认识,以与广大音乐教师交流探讨。

一、引导“玩”,培养审美趣味,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判趣味是狭窄的。但适合这一年龄段的歌曲教材共同特点是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等。许多教师针对这一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乐音化教学活动训练;用角色化的歌表演与游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教学活动„„总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他们通过主动的“玩”,充分体验了音乐作品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培养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了审美体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我在进行《粉刷匠》这一课的教学中深深体会到“玩”的 乐趣与意义:《粉刷匠》是一首极富有儿童情绪,而且朗朗上口的儿歌。我在这一课教学中,用 “开心”和“生气” 两个形象各异的小纸偶为线索进行了对歌曲的感受、体现和创作一系列活动。特别是当进行到歌表演和创作这一环节时,并不是使学生通过肢体做简单的律动,这只是停留在了较为浅薄的层次,而应引导学生在这样浓厚的表演氛围中进行更深的探究,从中得到更深的道理。所以学生学会基本的“粉刷房屋的本领”后,①我扮成“开心”说:“同学们,你们都是勤劳的好学生!下面就让我们分工合作,把房屋彻底地粉刷一遍,让它更漂亮!好吗?”②接着大伙开始分头商量什么干;③这时教师引导:“谁来帮着粉刷窗户?”„„“还有地面”„„一下子同学们又活跃起来!通过这一次“刷房子”的劳动体验,学生们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并懂得了“劳动最光荣”;④最后欣赏歌曲《劳动最光荣》。

二、激发音乐兴趣。

音乐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揭示和培育学生对音乐的需要。这种需要要以激活心理动力、培养音乐审美兴趣和审美态度为切入点,以培养主体的音乐审美乐趣为关键点,以主体形成对音乐的热爱为归结点。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就是说兴趣是诱发学生 学习的原动力。在音乐审美的情感中,音乐快感是乐音运动对人的生理上的刺激反映,是一种机体性情感,是人类种族遗传,它具有“先天”性特征。但音乐审美情趣、音乐审美态度和审美能力都是心理层面和社会性层面的审美情感。它是在种族经验、实践积淀而成的潜能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化育而成的。这种化育主要是教育和个体音乐文化环境的影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先要有浓厚的兴趣。卡巴列夫斯基说:“我们时刻都不应忘记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引起听众对音乐的兴趣,从情感上吸引他们,用我们对音乐的爱去感染他们。”音乐教学,教师首先要具有爱心,爱事业、爱学生,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创造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教师要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学生——核心就是唤起学生对音乐的爱。“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音乐的快乐”,引起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起点,从审美角度考虑教学步骤的安排,使其更有利于学生学习音乐。

三、扩展学生的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在美学界流行着一句话:“趣味无争辨。”这是说,一个人喜爱什么音乐,不喜欢什么音乐是因人而异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们都有相同的爱好。相反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引导和教育。因为低年级儿童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美趣味是狭窄的。教师有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的审美趣味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扩展,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低年级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因而感到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式样。人们常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正是音乐教学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从审美规律来看,人们本来就是有寻求新颖、向多元化发展的审美倾向。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乐曲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喜爱外国歌曲和乐曲。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作了这样的导入尝试:①创设生日情景:在一个生日蛋糕上点燃腊烛,②教师手持贺卡,声情并茂地表演《祝你生日快乐》,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歌声唤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情不自禁地拍着手跟着老师唱起来,老师也拍着手鼓励学生用情演唱这首歌。在学生充分体验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因为成功演唱而获得创造美的喜悦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祝你生日快乐》是两位美国老师在1893年创作的歌曲,不少学生感到意外,教师抓住时机发 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长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飞遍世界?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生日的时候还会常常唱起它?学生回答:“它有意义”,“它有感情”,“它好听”。教师总结:“对,同学们说得好,一首好的歌曲不受时间的限制,它永远不会老;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国界的限止,可以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大家都喜爱它!”这个导入设计非常浅近,非常生动,非常煽情,视觉、听觉获得的美感,情感想象获得的审美喜悦,最终懂得了音乐无国界的道理深深地留在孩子的心里。

当然,审美趣味的扩展是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的,我们进行扩展审美趣味教育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特别是音乐素养的积累,不断进行音乐教改的探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扩展音乐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四、提高审美品位、培养高尚情操

音乐 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欣赏者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感受歌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许多哲学家和音乐大师对 音乐 的这一功能作用都作出了充分的估量,给予高度 评价。或曰“浸润心灵”,或曰“净化灵魂”,或曰“改进德行”。但是,是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具有如此巨大的魔力?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音乐老师应从中省悟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 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课内外活动,通过听听、唱唱、讲讲、跳跳、演演、比比等教学手法,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同时教给他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 审美的品位;逐步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我们可以在安静、严肃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启发学生从那雄壮的旋律,那有力的节奏,那铿锵的“起来,起来起来”歌声呼唤中,联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与 敌人战斗的情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及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事实就是如此,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们常说:“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正是音乐教学较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从审美规律来看,人们本来就是有寻求新颖、向多元化发展的审美倾向。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我们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乐曲,还要让孩子们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喜爱外国歌曲和乐曲。审美趣味的扩展是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的,我们进行扩展审美趣味教育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这就需要音乐教师 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特别是音乐 素养的积累,不断进行音乐 教改的探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从古今中外的优秀 音乐 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扩展音乐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浅析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趣味性 篇3

【关键词】新课程 趣味性 平等对话 生动形象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是那巍巍珠穆朗玛,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洛阳城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白洋淀里的打渔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先之乐而乐。”语文从那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屈原的笔端流出……语文带着我们到沙俄统治的小城镇体会残酷,到景阳冈的青石板上感悟惊险,到长征路上领悟乐观主义……

是啊!“趣味性”乃语文课程活的灵魂。离开趣味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新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二是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生活性,应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三是汉语言文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语文教学应适应并挖掘这些特征。《新课程标准》同时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提高文教育的趣味性,给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四方面入手。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育趣味教育的环境

情感熏陶目标是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例如,在教学李白《望天门山》时,事先设计好课件,独立出现在屏幕上,浩瀚的江水、小船、山峰、绿树……然后,上课时让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意境,当场演示,组成画面。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组成了许许多多的画面。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视觉、听觉都受到了极大地冲击,既记住了诗句,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意境获得了独特的感受。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有众多因素,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正确的情感示范。以情感的课堂,动情的教师来牵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其实也就体现了一种趣味性,有了这样的前提,进行深层次的趣味性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二、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培育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认识活动,也是一种智力活动,即认知和提高认识能力的活动。但教学过程除了智力活动之外,同时还有非智力性活动。教育心理学家潘淑认为学生的学习“这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一类是有关学习的 积极性的,如注意、情感、情绪与意志等;另一类是有关认识过程本身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前者与个性心理特征和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它对认知过程及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动力、激发作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需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独特的语言训练,强化学生人格的养成

“工具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训练与趣味教育是血肉与灵魂的关系,是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是语言文字工具训练与趣味陶冶的综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意引导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首先,要求教师在常规的听读训练中锐意革新,要将学生从有限的所谓“重点”篇章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同时利用电视广播新闻媒体,不断吸取传统民族文化精髓,感受时代改革的惊涛骇浪和平凡生活的酸甜苦辣,而这一切都应该在听、说、读、写中去落实。这一段富有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联想。学生们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与他人的心灵的交流。有的想起了默默无闻的工作在大街小巷的“当代雷锋”;有的想起了每日迎着朝阳美化世界的环卫工;有的想起了战斗在玉树第一线的武警战士;也有人说起了为学生呕心沥血的老师……学生们在学习文本、积累文本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情的陶冶,以及心灵的洗涤。

四、建立师生的平等对话,提高教学的质量

教师也是普通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些教师往往会把这种情绪带到教学当中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自己的工作。还有些教师为了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望,成天板着脸让学生有一种恐惧感,久而久之便与学生疏远。《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首先,教师注意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你的脸上清楚地写着真诚与善良,你已经品味得相当不错了,老师真的还没有想到这些呢!”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表达的内容和方法,灵活、迅速地处理偶发事件。另外,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意义建构活动,在对话中应该学会欣赏他人、鼓励他人。“我想对你的要求提得高一点,因为你有这样的能力。可以嗎?”教育在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教师的教育密不可分。趣味教育是精神的,同时也是智慧的。

总之,在语文课堂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充分挖掘趣味资源,走进教材,走进学生的生命领域,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趣味,课堂才能由此焕发生命活力,也才能彰显语文教学这门美丽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吕世虎、刘玉莲. 新课程与教学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田本娜.小学教育学.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熊梅、王显才.高效课堂.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

浅析小学音乐课的趣味性教学 篇4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 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要求音乐课程要力求体现审美体验价值, 创造性发展价值, 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以此应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为此小学音乐课必须与时代变化相接轨不断与时俱进, 不仅教师要传授知识更强调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课的美育功能, 培养学生审美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 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不应强迫学生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应该把音乐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那么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等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 从而有针对性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于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来, 从而与教师形成一种愉快和谐的教学关系;因此, 我们应把学习兴趣归还给学生, 让学习成为学生一种自觉的意识。让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音乐课, 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享受体验, 这样音乐课堂便能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家园, 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 成为其心灵里最美好的东西。从而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 学习音乐, 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兴趣是趋使人活动的一种力量, 学习兴趣则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新课标下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运用大自然中的五彩缤纷来引导学生想象和表现音乐。注重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教师不会一上来就教一首歌该怎么唱, 而是先让学生凝听、感觉, 再开始解说, “一首歌会分首次凝听、再次凝听和最后凝听, 让学生学会本身去感觉音乐的魅力。”也可以讲故事给学生听, 甚至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边边表演边讲, 让学生从故事中找到吸引力, 从面听进去, 就融入了音乐课堂的氛围, 借着这股子劲, 继续填充, 既而完成教学。尽可能的给学生都分配上角色, 让学生来表演, 让学生参与进来, 效果会更好。

在音乐课中创设情境, 会使音乐课充满精彩、有趣、生劝、活泼的科学氛围, 激起学生参与欲望, 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心理满足以及情感的共鸣, 这样可以提高音乐课的效果和质量。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 让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 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多样性。作为教师, 读书绝不能仅限于读教材, 读教参, 读教辅资料, 这只是小备课之需。新课改下的教师, 更应该树立大备课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 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可以这样说, 教师的阅读量和阅读率决定了课堂上每一句话的分量。当老师怀着一个被奥斯特洛夫斯基、克利斯朵夫等形象激励过;被先秦神话、唐诗宋词、舒婷、海德格尔的诗意浸润过;被叶圣陶、陶行知、魏书生等教育家营养过;被真、善、美洗礼过的心灵走进课堂时, 你一定会引经据典、激情满怀, 你的课堂也一定会呈现出生机盎然、春色满园的景象。如果我们再能把读书和教育教学研究结合起来, 用读书指导教学, 以教学促进读书, 那么二者将会相得益彰, 我们的学生就会自觉、自主、兴趣盎然的遨游知识海洋。而舞蹈更是一种美的教育, 通过读书让学生产生对真、善、美等舞蹈形象的热爱, 感染他们的思想、品质、情感,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美感教育, 影响和陶冶人们的性情与品格。

音乐的要素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是节奏, 身体的反应是把握节奏最简单的方法。我们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拍手或是踏步等身体参与形式来把握节奏。通过音乐信息的传递, 让学生听到音乐、表现音乐是能动起来, 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比如《拍手歌》, 就能很好的表现节奏。

每个音乐教学内容都能找到其趣味性的体现, 只要教师积极、努力去挖掘音乐教材中的趣味, 爱就自然体现出来了, 创设良好的音乐趣味环境, 愉快的学习, 正确启发学生, 引导学生就能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乐趣, 表现出美, 体验爱的享受和感染, 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警告说:“教师是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我们再也不能在教育中为学生戴上各式各样的枷锁,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给学生一个自我探索、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空间。作为教师, 我们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坚持"先成人, 再成才"的育人理念, 用智慧去启迪智慧, 用人格去感化人格。广大教师是新时代教育的主力军, 在教学改革中起关键作用, 因为只有高素质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教师只有把握时代脉搏, 紧跟时代潮流, 开拓进取, 努力创新, 才能适应前进中的教育改革要求。

参考文献

[1]谢剑芬.谈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院, 2012, 14 (3) :130-131.

[2]张瑞.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J].读与写杂志, 2010, 7 (12) :152.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趣味教学 篇5

补泥小学:肖

摘 要:数学是一门深奥的科学,但对于小学数学活动来说,要打破数学与生活的隔阂,将趣味性引入到实际的教学当中,这样才能让小学生们学得快,学得好。本人与立足生活、游戏教学、互动几个方面探讨了进行数学趣味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小学数学 趣味教学

数学有一套抽象的理论,在人们的印象中,数学是一门深奥的科学。但对于小学数学活动来说,要打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障碍,就要试图从观察、寻找身边的数学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索数学的兴趣。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的素材,我们要利用生活中的教学情景,创设教学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地去探索数学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皮亚杰曾这样说:所有智力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智力具有促进作用。兴趣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前提,学生有了对数学的兴趣,才会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因此,兴趣在数学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育必须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数学,感受学数学的趣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心理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强烈欲望。如教学情境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在教学中,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兴趣,开发思维。

一、立足生活和游戏,创设学习情境

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的理念,不应当以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最终目标,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经历的学习过程、掌握了多少学习技能,体验比学到知识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到知识和技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当前,小学数学教材中注重用精美的图片来显现学习情境。所显现的许多情境都是学生喜爱的故事、游戏或具体的生活情景,可是再生动、再有趣,那也只是一幅静态的画,当学生看的次数多了,难免会觉得枯燥。针对这一情况,要在教学活动中尝试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游戏,把一些“静态”情境变成“动态”情境。比如:在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们可以把它编成一个“乘车”的数学游戏,教师当检票员,每位学生手里有一张卡片“车票”,每张票有两道题,上面一道题的得数是排数,下面一道题的得数是座位号,学生只有算对题才能坐对位,不然,就会坐在别人的位置上,然后被人拈走。而自己的位置则别人占有。这个情境的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数学学不好,会带来很多麻烦。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爱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力争把每个环节都让学生当做游戏的过程,让学生在游戏中动动手,动动脑,动动嘴。比如:在学习认识测量的初步认识时,老师不要急于讲,而是引导学生随心所欲地在课桌上摆弄准备的学具,看一看,摸一摸,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同桌之间相互目测一下同学的身高。学生马上争先恐后地看、量、说,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介绍自己发现了什么,通

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对不同形状的物体的长短有了初步了解。这时我们由衷地赞赏学生所进行的探索,接着又提出挑战“如果你们把你们的学习工具的长度测量出来吗?这时可以由孩子们自由发挥想象力,由简单到复杂的实物,由呆板的到带有故事情节的,真正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巩固了新知识。

二、在游戏操作活动中深化学生的数学意识

“游戏对于儿童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儿童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它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是学生最好的、最自然的一种学习方式。结合游戏培养儿童的数学意识,可使儿童摆脱枯燥的数学概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或游戏形式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形象化和趣味化,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影子游戏中,可以让学生测量影子的大小,学生会运用各种测量手段来进行比较,有用尺子的,有用木棒作参照的,也有用绳子来量的等,不同的学生根据其生活经验,会选择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玩泥沙玩水游戏是学生十分喜爱的游戏。学生通过用各种形状的容器盛装泥沙和水,感知容量守恒。泥沙子和水混合后还可垒成多种立体模型,使学生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在各种角色游戏中,更有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如在商店游戏中,学生可以将商品分类摆放,并在买卖过程中学习数的加减运算。其他如扑克牌游戏,可使学生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在运用积木进行的建筑游戏中,它涉及到包括空间、几何形体、测量等数学知识,同时又与分类、排序、数量的比较等相联系。儿童在选择积木拼搭建筑物的过程中,激活并运用有关的数学知识,这样能使儿童在自由活动和有趣新奇的游戏体验中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深化数学意识的目的。

三、加强互动,建立老师与孩子的“伙伴关系”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和创造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旧的观念,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一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关系。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主要是与教师对待学生态度,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有关,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尤为重要。所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良好的学习环境的重要前提。在这种理念下的数学活动应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活动,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调动所有的感官,以便不断收集学生在活动中发出的信息,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等,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和启发;当学生取得成绩时,要给予肯定。比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从1数到10,再倒着数”这一环节中,可以结合我国发射“天宫一号”运载火箭的倒计时的实况录像,我和学生跟着科学家一起数,当火箭腾空的那一刹那,孩子们欢呼雀跃,他们觉得火箭发射升空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自豪感,孩子们真正感到学数学可以做很多了不起的事情,让孩子们认识到生活不能没有数学。

总之,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力争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已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和练习,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叶子。

小学音乐教育的趣味性 篇6

一、让快乐成为音乐课堂的一种习惯

音乐家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快乐常见的表达方式是笑,一个巧妙、艺术、新奇的融入往往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自由、积极地感受音乐,参与音乐。

例:人民音乐出版社的第一册第一课《洗手绢》,这是一节低年级的唱歌课,也是一节劳动教育课。怎样让这类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堂充满音乐又充满快乐,怎样让那些“平时在班级大扫除或者轮值的时候,能干却不干,能少干就少干的人”,从小就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呢?单纯的说教肯定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教材中“爱劳动”这一单元的音乐都能起到良好的熏陶感染作用。我以“会唱歌的劳动能手和爱劳动的快乐歌手”作为本节课的目标抓手,从小处着眼,帮助学生寻找到了唱歌的快乐、劳动的快乐,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质都得到了培养。

二、运用情境教学,激活音乐课堂

情境教学创始人李吉林老师说:“缺乏美感的教学,会使课堂教学变成没有情趣的单纯符号活动。我们的教育倘能让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这对其明天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本人非常认同这一观点。一是因为情境教学之美,二是因为音乐教育之美,二者若能完美地结合必定可以让音乐课堂变成孩子们乐于参与的常美、常新的课堂。例:《大鹿》这节课一开始,随着音乐由舒缓到紧张地进行,让孩子们以自己的两只小手分别扮演“大鹿”和“小兔”,进行惟妙惟肖的问答呼应式歌唱表演,既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准确地背唱了歌词,同时还领悟到了音乐展现出的大鹿和小兔相互帮助,遇到危险能团结一致的好品质,也让孩子们在情境的驱动下设想故事结局时,意识到了猎人捕杀小动物是不环保的行为,是应该禁止的行为。

三、教学创新才能让人耳目一新

何为教学创新?专家指出:“教学创新是以教师为主导,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自己的创新思想,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一个主动的过程、创新的过程、个性化的过程。”若想我们的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就必须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诸方面实施创新研究。

导课要“新”,如《编钟》,讲台的侧面有一个简易的乐器架,上面悬挂着锣、鼓、三角铁、木鱼、串铃等一些打击乐器,既美观实用,又是导入新课的线索,情景设置的新颖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主动上来玩乐器,任意敲打出自己的节奏,促进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我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乐器无论怎么敲,每件都只有强弱的变化而没有音高的不同,由此导出新授的内容——介绍一种有音高变化的打击乐器“编钟”。

小学音乐教育的趣味性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趣味性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 所有的学习习惯都没有养成。在这一过程中的教学, 如果仅仅依靠课程教材的“教育性”, 可能难以实现既定的课程教学目标。

一、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关系

从前文论述中, 我们已经知道, 小学生的性格特点直接决定了“教育性”教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 学生知识吸收量不断增多, 小学语文教材似乎走上了一条“弹尽粮绝”的道路, 如果不在其他方面进行扩展和发掘的话,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将会走进一条死胡同。

“趣味性”是恰好与“教育性”相对的另外一个特性, 是与小学生天性相一致的一种特性。在教材中, 如果能将“趣味性”融入进去, 必然能够最大限度弥补传统语文教材的不足, 使得整个语文课程教学过程变得饱满。

小学语文教材中其实不乏“趣味性”, 只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人们只看到和挖掘“教育性”的内容, 忽略了“趣味性”的信息而已。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 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 教学手段及教学理念的改革固然重要, 但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也必不可少。

二、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有效措施

通过上文论述, 我们已经对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结合目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 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和对策, 将小学语文及教材的“教育性”和“趣味性”进行完美结合。

(一) 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灵活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对教材的“教育性”及“趣味性”同时进行挖掘, 建议应对学生指导学生思维方式的过程进行有效指导, 先从理性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入手。在指导过程中, 应鼓励学生尽可能全面、立体地认识事物本质, 辩证地对问题进行分析, 做到大胆质疑, 这样一来, 可以促进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 认识到事物不一样的特质, 从而提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 需要运用到前面学过的知识及理论, 或是最为基础的词语、词组或是表达方式, 同时也达到了“教育和启发”的目的。同一个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就会得出不同结论, 教师在教学中, 应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内容,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考角度换位, 对植物妈妈的行为进行全面的认识, 以“你眼中的植物妈妈”为题, 鼓励学生尽可能全面地认识植物生长与传播的特点, 在提升学生科学知识储备的同时, 提高学生理性思维的灵活性。

(二) 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信息化的结果和产物, 是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 是提高课堂张力与活力的重要策略。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有效结合, 除上文所述措施外, 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对教材内容进行立体呈现的同时, 给予学生多个方面的感官刺激, 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教材的渗透性与吸收性, 促进教材内容“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统一。

(三) 合理组织、布置实践作业

作业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对小学生综合语文素质进行提升和培养的重要措施及途径。在传统作业模式弊端逐渐显露的情形上, 课程教学改革对作业环节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的作业模式及形式呼之欲出。“实践作业”这一形式的出现, 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 是语文教材“趣味性”的重要体现途径, 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语文教学原本就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课程教学,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 极有可能造成学生在知识理解方面的困难。小学语文实践作业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知识, 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形式的选择上, 教师一定要侧重于层次性强、由浅入深的实践作业模式。

比如《手捧花盆的孩子》这一教学内容实践作业的布置, 教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首先让学生理解诚实的含义。针对这一作业内容, 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回到家里, 和爸爸妈妈进行交流, 对自己成长过程中撒过的谎进行坦白和承认, 鼓励学生从这一过程中去获取信心和勇气。当然学生在坦白谎言、承认错误的过程中会发现, 其实爸爸妈妈对于那些所谓的秘密都了如指掌, 在他们承认这些存在的情况之后, 都对他们的勇气及诚实的品格给予了鼓励。其次, 当学生对诚实这一品格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之后, 教师便可以进行“信任”这一实践作业的布置了。在完成这一作业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来完成。

作业过程中, 教师可以邀请一位小朋友上到讲台上, 去与教师合作完成一个游戏, 即教师将双手伸出, 要求学生向后倒下来。教师肯定是会接住学生的, 但是学生是否能够完全相信教师, 便是这一实践作业的重点所在了。在教师的鼓励下, 学生最后肯定会勇敢地倒下来, 在这个时候, 教师便可以及时引入“信任”这一概念了。在实践作业中, 表面上看作业的内容和量减少了, 但是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却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 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和有效结合,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同时更是从学生特点出发, 改善教学局面及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建议教师应从理性思维培养、多媒体教学软件应用及实践作业的布置等方面来采取措施, 站在学生的角度,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阿龙.小学语文课程视野中的儿童文学及其教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

[2]张琦.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D].中国海洋大学, 2013.

[3]黄宗圆.现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选文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 2013.

[4]于迪.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 2014.

小学音乐教育的趣味性 篇8

一、让快乐成为音乐课堂的一种习惯

音乐家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快乐常见的表达方式是笑,一个巧妙、艺术、新奇的融入往往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自由、积极地感受音乐,参与音乐。

例:人民音乐出版社的第一册第一课《洗手绢》,这是一节低年级的唱歌课,也是一节劳动教育课。怎样让这类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堂充满音乐又充满快乐,怎样让那些“平时在班级大扫除或者轮值的时候,能干却不干,能少干就少干的人”,从小就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呢?单纯的说教肯定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教材中“爱劳动”这一单元的音乐都能起到良好的熏陶感染作用。我以“会唱歌的劳动能手和爱劳动的快乐歌手”作为本节课的目标抓手,从小处着眼, 帮助学生寻找到了唱歌的快乐、劳动的快乐,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质都得到了培养。

二、运用情境教学,激活音乐课堂

情境教学创始人李吉林老师说:“缺乏美感的教学,会使课堂教学变成没有情趣的单纯符号活动。我们的教育倘能让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这对其明天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本人非常认同这一观点。一是因为情境教学之美,二是因为音乐教育之美,二者若能完美地结合必定可以让音乐课堂变成孩子们乐于参与的常美、常新的课堂。例:《大鹿》这节课一开始,随着音乐由舒缓到紧张地进行,让孩子们以自己的两只小手分别扮演“大鹿”和 “小兔”,进行惟妙惟肖的问答呼应式歌唱表演,既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准确地背唱了歌词,同时还领悟到了音乐展现出的大鹿和小兔相互帮助,遇到危险能团结一致的好品质,也让孩子们在情境的驱动下设想故事结局时,意识到了猎人捕杀小动物是不环保的行为,是应该禁止的行为。

三、教学创新才能让人耳目一新

何为教学创新?专家指出:“教学创新是以教师为主导,在各个教学环节渗透自己的创新思想,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一个主动的过程、创新的过程、个性化的过程。”若想我们的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就必须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诸方面实施创新研究。

导课要“新”,如《编钟》,讲台的侧面有一个简易的乐器架,上面悬挂着锣、鼓、三角铁、木鱼、串铃等一些打击乐器,既美观实用,又是导入新课的线索,情景设置的新颖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主动上来玩乐器,任意敲打出自己的节奏,促进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我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乐器无论怎么敲,每件都只有强弱的变化而没有音高的不同,由此导出新授的内容——介绍一种有音高变化的打击乐器“编钟”。

小学音乐教育的趣味性 篇9

一、讲解提示

课堂上, 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 教师必须对教材透彻了解, 十分熟悉, 并具有广博的知识, 严密的组织和综合能力;准确的概括叙述水平;为学生很快引出一节课的“导火线”, 使学生目的明确, 思路清楚。例如小学音乐课本第五册《赛马》一课的欣赏教学, 就应该首先对主题“赛马”一词向学生作以简单明了的介绍、讲解和提示, 并揭示蒙古人民粗旷、豪放、机智、勇猛、果断、善战的性格特点, 同时又是热情、勤劳、善良、情感丰富的民族。这些知识对学生欣赏这首二胡独奏曲有着不可忽视的启发作用, 而该曲正是作曲家黄海怀所抒发的表现蒙古人民在草原上紧张欢快、热烈赛奔的场面。

二、引志思维

小学音乐课本上的彩图, 十分形象、生动、逼真, 既有知识性, 又有趣味性, 可谓色彩斑斓, 妙趣横生, 所以, 利用课本上的彩色图画引导学生的思维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例如:《小白菜》一课的欣赏教学, 就可以利用这幅画面, 讲解在过去苦难的社会里:有一个可怜的小女孩独自站在寒风里, 手里拄着木棍, 头上戴着白布, 两眼泪汪汪的;她蓬头垢面, 穿着满是补钉的破旧单衣, 站在母亲的坟头, 好不凄惨;再看周围的背景, 更是令人心寒, 天空正是乌云密布, 浓烟滚滚, 身后色调凝重, 让人压抑, 身旁是几棵长满荆棘的枯树, 树上挂着零星的苦果, 眼前是枯萎的茅草地, 火焰般的颜色意味着燃烧。试想一个女孩站在冷风中的孤坟前的心情——痛苦、伤心、压抑、愤怒。通过这番启发引导使学生对歌曲加深理解, 我想是会有益处的。

三、律动模仿

“唱游”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唱游”教学又包括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和集体舞, 这正好体现了奥尔夫教学法的最大特点——让学生自身参与。固律动训练和模仿动作训练就显得至关重要, 课前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上的歌曲动作图示, 编排一套简单、完整的律动或舞蹈,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模仿和训练, 对他们更好的感受、理解音乐和创造性的表现音乐及歌曲很有帮助。如果只是会唱歌曲还远远不够。例如:第三册中《过新年》一课, 在学生唱会歌曲后, 教师首先拿出两条鲜艳的绸带或手绢, 边唱边舞, 让学生仔细观看, 然后逐句用动作教给学生, 让他们模仿, 同时可用小鼓为学生敲出节奏, 用以表示欢庆、热闹的过年场面。又如第四册中的《小红帽》一课, 这个童话故事为众多的学生所熟悉, 因此, 带上音乐律动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歌曲。

四、制作教具, 直观演示

利用直观演示法进行教学也是丰富和活跃音乐课堂的形式之一, 例如:课前教师指导五名学生用硬纸板作好XX、X、X、O、X–五个卡片, 上课时让五名持卡片的学生上台去面向大家亮出纸板, 这时要求学生按照卡片的顺序准确的拍出节奏, 对错误之处予以纠正, 五名持卡片的同学的顺序可以随意变换, 学生也可以更换他人, 让其余学生再拍出其节奏。这样反复练习, 相当有趣。又如低年级对五声音阶的练习, 教师可以事先帮助学生用纸糊好五个相同的头饰, 分别写上1 23 5 6, 上课时把学生分成几组, 每组五个人, 分别戴1 2 35 6头饰, 教师任意按顺序弹奏这个五声音阶, 请头戴唱名头饰的学生按音的高低顺序迅速站成横排, 看哪一组学生动作快, 排的对, 唱的准。通过这个音乐游戏, 使学生很快便掌握它们的音准及其五种排列形式 (高年级也可用这种方法练习七声音阶) 。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制作成诸如小兔、小鸭、小猫、小狗、青蛙等各种动物头饰, 使这个游戏更富有趣味性。

五、形式多样, 活跃课堂

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对小学生学习音乐有着很大的启示性。例如:在做“缝衣”的表演动作前, 教师可将针、线、布带进课堂, 给学生操作示范缝衣的过程, 让他们仔细观察, 然后要求他们自己设计“缝衣”的表演动作。又如:通过带领学生观察鼓号队的训练, 启发他们独立或分小组创编“打鼓”、“吹号”等表演动作。通过这些示范和观察, 可以使学生所创编的动作形象、生动而又富有真情实感。在进行歌表演时, 也可采用群体、小组、个别等多种形式进行, 让学生相互观察, 相互竞赛, 教师也可共同参与表演, 为学生当好“模特儿”。例如:《粉刷匠》一课, 就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表演, 使课堂气氛格外活跃。

六、创设情境, 激发情趣

利用录音、录像这个电教媒体为音乐教学服务, 也是当今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录音机在音乐教学中正发挥着它巨大的职能, 它引导、强化学生去理解和记忆, 拓宽了学生的欣赏面和层次;但不确切的说:它给人以抽象的思维、感觉和记忆, 是没有具体形象的再现形式。但录音教学仍有它的独特表现魅力, 不可缺少。而幻灯机、VCD、DVD则可以展现它直观、形象的存在, 将声音、图象、色彩以及变化着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视觉与感官, 传递具体的背景与信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例如:课本第三册中的集体舞《小牧民》一节, 就应当充分利用录像教学, 让学生首先观看电视中的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骏马奔驰的威武、膘悍的形象和日常生活中的情景 (可以提前从电视中录制) , 或是放卡拉OK影碟上《骏马奔驰保边僵》与《草原之夜》的音乐和画面, 让学生仔细观察蒙古族牧民“双手勒马”、“单手勒马挥鞭”、“挤奶”等动作, 并加以体会;也可选用《少数民族儿童舞蹈集锦》 (上海音像出版社出版) 、《少数民族舞蹈》 (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出版) 等音像制品中的蒙古族儿童舞蹈, 使学生加以体会和模仿。又如第四册中的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我们大家多快活》都可以先放《少数民族儿童舞蹈集锦》 (同上) 中的彝族儿童舞蹈的录像, 让学生细心观看, 加深印象, 自觉模仿。随之, 教师再做舞蹈动作或律动表演, 然后让学生把这些歌曲的舞蹈或律动连接起来, 成为一首完整的舞蹈或歌曲表演。这种方法能烘托课堂气氛,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其效果必然比枯燥乏味的注入式教学要好的多。

小学音乐教育的趣味性 篇10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教育性与趣味性的重要关系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和阅历的限制, 并不具备较高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的趣味性, 因此, 将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的教育性同趣味性进行有机结合, 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目前, 我国很多小学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存在教育性与趣味性结合不完整的情况, 因此, 学生虽然能够在教材当中了解到足够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 却难以真正将自己的爱好同语文教材进行有机融合, 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学生掌握的语文课程基础知识迅速增加的背景下, 语文教材必须将趣味性与知识性进行充分结合, 才能使教材的使用质量得到切实的增强。趣味性是促进小学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要条件, 只有小学生具备了足够的语文学习趣味性, 学生才能在真正把握课堂学习的机遇, 提升语文课程知识的学习质量, 以便小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了解到更多的基础知识。

二、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具体举措

(一) 提升小学生思维的理性与灵活性

要加强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思维灵活性培养的重视, 首先, 要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 加强小学生灵活思维的引导, 鼓励学生对某一课程中接触的事物进行全面的分析, 以便小学生能够具备科学的思辨能力, 对语文教材中了解到的知识, 进行全面的分析, 并掌握对生活当中接触到的事物进行理性判断的能力, 使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要注重小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 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进行理性的质疑, 以便小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语文教材当中的知识, 从本质上理解知识的实际意义, 以便小学生对生活当中的问题具备更加成熟的理解和应对能力。要将语文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趣味性的提高, 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不必由于理论的抽象而降低理解效率。要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理性思维之后, 对语文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分析, 并由教师进行相关指导, 以便学生能够修正思维当中的错误, 提高理性思维的正确程度。例如, 在进行《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将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作为教学任务的重点, 启发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分析, 以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进行课文的理解, 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能够得到提高。

(二) 提高多媒体软件在课堂当中的应用率

小学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将多媒体软件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以便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软件开拓视野, 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趣味性, 使学生能够将教材当中的趣味性同教育性有机融合, 在多媒体软件的运用当中得到更大程度的实现, 要保证多媒体软件应用的正确性, 将教材当中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软件进行整合, 以便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软件更加全面的掌握同教材相关的各类知识, 要结合小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特点, 对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 以便学生能够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当中, 实现语文学习趣味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三) 科学的进行小学生语文作业的布置

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很大程度上需要小学生在课件作业中完成, 因此, 教师在进行小学生语文作业的布置过程中, 要注重将趣味性同教育性进行完美结合, 要充分研究传统学生作业布置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 以便根据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 将同语文课堂知识相关的内容科学的布置于作业当中, 使学生在巨大的兴趣爱好促使下, 提升语文课程的学习质量。要将学生语文作业的重点从书面内容的书写向实践活动转变, 以便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能够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实现完美结合, 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 完成对语文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要根据语文课程教学的需要,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内容和数量的控制, 以便学生将足够的时间运用于实践性质的作业当中, 要从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出发, 为学生制定相关思考工作, 避免小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 无法更好的进行语文知识的理解, 以便语文教材的趣味性提高不会降低教学性的影响。教师要充分调查学生实践过程中思维的误区和理解的偏差, 并及时进行指导, 避免学生过度自主学习产生学习方法的错误。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材是保障小学生掌握基本理性思维和思辨能力的重要教材, 将小学教材的趣味性同教学性进行有机的融合, 对提升小学生语文教学工作的质量至关重要, 深入的分析了小学教材趣味性与教育性结合的重要意义, 并制定小学教材趣味性与教育性完美结合的具体措施, 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小学的语文教材是提升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的重要教材, 提升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对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深入的分析了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与趣味性的提升方法, 对促进小学语文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教育性,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张阿龙.小学语文课程视野中的儿童文学及其教学[J].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

[2]张琦.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J].中国海洋大学, 2013

小学音乐教育的趣味性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趣味性;教育性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文学功底以及熟练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环节,所以,语文教学所采用的方式方法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特征离不开“教育性”,如果脱离了教育性,教学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激发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就要寻找教学的“趣味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兼顾“趣味性”和“教育性”。下面,我们先讲一讲小学语文教学兼顾“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兼顾“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意义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并没有太多的趣味性阅读或者实践活动,多是需要掌握的文学基础知识。小学生由于阅历有限,并不能对文学作品本身产生多大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乏味,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弥补这个不足,要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加趣味性学习实践,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趣味学习中掌握知识,将教育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还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将小学教学的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使小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现小学语文中的乐趣,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趣味性”与“教育性”意义重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尽量增加趣味性,使得小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在趣味中掌握知识。

二、如何兼顾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1.营造激趣氛围

要想做到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结合,课堂氛围非常重要,教师要针对课堂设计和教学内容,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氛围,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鼓励和奖赏的方式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如果课程内容是一篇童话故事,那么教师就可以讲清楚故事情节后邀请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学生们就会在玩乐的同时理解故事的梗概和中心思想,更好地抓住故事的主线以及故事所赋予的教育意义。营造激趣氛围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去逐渐探索,但最重要的就是要带动起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收获了乐趣。

2.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学生的亲力亲为有助于他们掌握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切忌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困倦和乏味。兼顾教育性与趣味性要求教师改变原来的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并在在明确教育性的同时增加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自然也就上来了。这也能够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3.注重师生互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们则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时刻引导和指引学生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来掌握要学习的知识。教师要时刻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们引入自己所塑造的氛围中去,使学生配合教师的教学步骤。教师在讲解完教学内容后,要鼓励学生们说出自己对于今天所学的文学作品的感悟和感受,并给予学生评价和鼓励,在认真了解了学生们的内心世界的同时,实现教师与同学的共同学习和共同成长。师生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们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想象的习惯,为今后更好地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教学手段多样化

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要掌握多种教学手段,不能采取单一的模式,年级还较小的学生,好奇心往往很重,教师们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种特性,设计新鲜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就对教师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时变换教学方式,将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不但要赋予教学以教育性,还要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

三、结语

兼顾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性”和“教育性”意义重大,是需要教师们认真去探索的问题。为了将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应从营造激趣氛围、以学生为课堂主、注重师生互动、教学手段多样化等方面入手,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丽新.教育性与趣味性相融合的小语教学[J].教学科研,2015(5).

[2]李静.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性”、“趣味性”实践研究[J].汉字文化卷五,2016(4).

浅析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趣味教学 篇12

现在教学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

1.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只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题目的技能,不重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使学生陷入应试教育,根本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2.数学教学的内容局限在课本的讲解,学生只是掌握课本中数学概念定义,不能将数学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

3.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学生不能主动参与数学教学中,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小学生的特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理解能力不高,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对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不感兴趣,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一味讲解,学生很难认真听讲,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方法

1.数学教学中加入趣味性的游戏、故事

小学数学教学带有很强的启蒙性质,教师要通过趣味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入趣味性内容,对数学产生兴趣,从而喜欢学习数学知识。小学生天性好动,喜欢做游戏,如果将有趣的游戏融入到数学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会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就会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不会再感觉数学知识枯燥乏味。总结教学经验,有许多游戏适合应用到数学教学,如:数字游戏,图案游戏,搭火柴等。再加入趣味游戏时,教师要把握好寓教于乐这一要义,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掌握数学知识。

2.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成为现实。电子白板是一种新型的可交互媒体,学生和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进行互动式操作,教师可以通过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学生也可以体验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电子白板上可以采用动画等趣味效果,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在展开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先熟悉学生的特点,利用电子白板的先进功能,设计适合学生的趣味内容,才能使学生在体验学习乐趣的同时,有效掌握数学知识。

3.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就是要求教师允许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认真动脑,积极发言讨论,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这种活跃的学习气氛也不能失控,教师要加以引导约束。因为过于活跃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到学习上,因此要保证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对学生加以约束,如必须掌握哪些知识,然后引导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个性发展和给予精神上的积极鼓励。

4.加强互动

要想把数学教学变成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不仅要改变教学方式方法,还要转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紧张疏远的关系,变成轻松愉快的师生情谊。通过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情况下,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更容易进行互动,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数学学习是否有兴趣,都会清楚的表现在教师面前,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方法等,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和启发;当学生得到结果时,要给予肯定。

5.注重实践活动,体验数学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多进行动手操作,可以是教师一边演示,学生跟着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认识数学知识。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并用,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感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动手,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在实践中学会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三、结语

在数学教学中采用趣味性方式方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在发展中,没有形成良好的抽象思维,再加上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又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段,要想进行趣味教学,教师就必须抓住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掌握数学知识,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

摘要: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再加上小学生缺乏足够的数学逻辑思维,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一定难度。根据数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趣味教学方式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趣味教学

参考文献

[1]许红.低年级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趣味教学方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4:65

上一篇:中职舞蹈下一篇:成本预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