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皮中膜厚度

2024-09-27

内皮中膜厚度(精选7篇)

内皮中膜厚度 篇1

摘要:选取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计80例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另选取80例非冠心病者为对照组;研究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各40例,应用高频超声技术对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股动脉中膜厚度以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检查,对所有患者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肱动脉内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反应(FMD)、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反应(NMD)进行评定。结果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明显大于对照组,FMD、NM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与冠心病病发存在紧密关联,利用超声检查可及时发现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肱动脉血管舒张反应,为冠心病诊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超声检测,冠心病,诊断价值

冠心病主要病发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引发患者心肌缺氧缺血,临床研究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属弥漫性、全身性病变,而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有效反应并预测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1]。而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和外周动脉(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前期标志。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计80例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声对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和外周动脉内中膜厚度进行检查,并研究其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计80例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男女比例为59∶21,年龄45~68(54.3±2.1)岁,包括34例高血压,26例糖尿病,20例高脂血症;另选取80例非冠心病者为对照组,男女比例为60∶20,年龄44~70(56.1±1.2)岁,包括32例高血压,25例糖尿病,23例高脂血症。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组又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各40例。纳入标准:研究组患者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0年版中的诊断标准[2],经本院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患者,血管狭窄均≥50%;所有患者均与本院签署《调查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精神病史或家族精神病史患者;造影剂过敏患者。

1.2检测方法所有患者检测前均安静休息15min,禁吸烟饮酒,检测前24h内未服用降血压、血脂药物。对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进行检查。仪器采用GE公司多普勒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设置为5~12 MHz[3]。

1.2.1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检查患者保持仰卧位,颈部垫软枕,头部后仰15°,先对颈动脉行二维检查,分别对颅外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后壁、壶腹部内中膜厚度进行测量;后将探头置于患者双侧腹股沟韧带重点,对距离股动脉分叉前1cm股总动脉后壁处内中膜厚度进行测量,患者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取所测得双侧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平均值。在1cm以上即为异常增厚。

1.2.2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测定取患者右臂肘部上10cm处肱动脉纵切面对其内径(γ0)进行测量,之后行反应性充血实验,在患者肘关节以下绑定血压计,将血压计袖带充气加压于右上臂,至收缩压后再次加压50mm Hg(0.133k Pa/mm Hg),持续5min后缓慢放气,1min内测量肱动脉内径(γ1),患者休息15min后含服0.5mg硝酸甘油,3min后再次测量肱动脉血管内径(γ2)。

1.3观察指标对所有患者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肱动脉内径(γ2)、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反应(FMD)、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反应(NMD)进行评定。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反应(FMD)计算公式为:FMD=[(γ1-γ0)/r0]×100%,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反应(NMD)计算公式为:NMD=[(γ2-γ0)/γ0]×100%。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比较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和图1。研究组明显大于对照组,FMD、NM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冠心病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为冠状动脉造影术,但此种诊断方法有价格高昂和创伤性的缺点,对手术和医疗团队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在临床推广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超声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使用超声诊断早期冠心病动脉硬化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在黄金凤[4]的报道中指出,通过超声检测外周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分层可为冠状动脉早期病变提供诊断依据,并可预测病变严重程度和患者预后。动脉粥样硬化属全身性病变,而动脉硬化早期表现为血管内膜增厚,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增厚程度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注:(1)单支病变组左侧颈总动脉;(2)单支病变组右侧股动脉动脉;(3)多支病变组左侧颈总动脉;(4)多支病变组右侧股动脉

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管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则外周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外周动脉病变程度也相应加重。原因分析为:颈动脉和股动脉和冠状动脉血管性状为弯曲性,可对血流模式造成影响,从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因此当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时颈动脉和股动脉增厚程度更为明显[5]。此外,研究组明显大于对照组,FMD、NM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管状动脉内皮功能受损与外周动脉病变一致,患者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减退时,冠心病程度相应加重[6,7]。

如何在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前对冠心病进行有效诊断,对积极预防和早期治疗意义重大,冠心病的病理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血管内皮功能损害;(2)血管内膜厚度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初步形成;(3)在上述两种因素影响下,粥样斑块形成为晚期阶段。在国外一项研究中表明,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可是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表现,切发生在动脉硬化改变征象之前[8]。人体正常动脉壁的组成结构包括内膜、中膜和外膜,内中膜厚度即内膜与中膜厚度的总和,血管内皮功能损害以及内中膜厚度增加可视为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早期征象,且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通常会遭受损害,且这种改变与外周动脉改变呈现明显的一致性。

综上,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与冠心病病发存在紧密关联,利用超声检查可及时发现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肱动脉血管舒张反应,为冠心病诊断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刘赟.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和股动脉内中膜厚度的超声联合检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8):854-856.

[2]颜红兵.临床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7-38.

[3]蓝峰,陈巾.冠心病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超声检测[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102-103.

[4]黄金凤.超声评价血管内皮功能与冠心病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25(1):46-47.

[5]李康妮,韩明华.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炎症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5,21(1):24-27,69.

[6]牛瑜琳,杨培灵.超声检测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疗,2013,32(21):172,174.

[7]金轶,何海玲,王彩云,等.超声检查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和股动脉内中膜厚度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11):1861-1864.

[8]Markus J,Mika K,Tomi L,et al.Effect of age and sex o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elasticity and brachial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Healthy adults:the cardiovascular risk in Young Finns Study[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15,29(9):1198-1206.

内皮中膜厚度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脑梗死组:40例, 男27例, 女13例, 年龄40~76岁, 平均 (57.2±9.6) 岁。均系2009—12~2010—02, 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其中高血压12例, 糖尿病患者10例。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诊断标准, 确定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 并经头颅CT或MIR证实。对照组:30例, 男17例, 女13例, 年龄42~75岁, 平均 (53.9±8.3) 岁, 均系同期来院健康查体人群, 均经CT或MIR检查排除缺血性脑血管病。

1.2 研究方法

(1) 仪器:采用GE公司LOGQ7彩色超声诊断仪, 线阵探头5~10MHz。 (2) 检测指标:IMT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β (僵硬度) ;AC (顺应性) ;FMD (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 。 (3) 检测方法:IMT测量方法:选取CCA主干后壁内-中膜最厚处及其上游1cm处和下游1cm处, 分别对以上3处测量并计算平均值;FMD的测量方法: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注定参照Celeermajer方法[1], 在清晨空腹安静状态下进行, 检查前至少平卧休息10min。首先连接心电图, 受试者仰卧位, 右上肢外展15°, 于右肘上2cm处探测肱动脉, 并取其纵切面, 使前后的管壁与官腔交界面显示清晰时取二维超声成像。以同步心电图R波为顶点, 测肱动脉舒张末期前后内膜之间的垂直距离, 并取3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为内径基础值 (D0) , 最后进行反应性充血实验, 将血压计袖带缚于肱动脉中上段, 扣及肱动脉波动最强点, 向血压计内充气加压至280mmHg (1mmHg=0.133kPa) , 持续4min, 于放气后60s内测肱动脉内径 (D1) 。有研究表明[2], 在反应性充血第50~70秒时, 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变化率最大, 大约在85~90秒能恢复到基础状态水平。在进行试验过程中, 操作者应该将探头固定在最佳位置不动, 每次测量D1, 均取同一部位。FMD=[ (D1-D0) /DO]×100%;僵硬度β=[d (Ps/Pd) ]/[ (Ds-Dd) /Dd], 其中Ps为收缩压, Pd为舒张压;顺应性AC=[Л×Dd× (Ds-Dd) /2]/ (PP×0.133) 3[3]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差异用非配对t检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 与FMD, β及AC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脑梗死组僵硬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 (P<0.01) , 脑梗死组的FMD、AC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 。

IMT与FMD、AC显示负相关;IMT与β之间显示呈显著正相关。

3 讨论

临床上利用超声来检测颈动脉对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意义, 动脉内膜是最早受累部位, IMT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形态学指标, 所以对与动脉内膜相关的FMD、AC、β的临床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使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性扩张技术评价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显示脑梗死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受损明显重于对照组。临床研究表明[4], 各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均可使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到损伤, 进而导致了血管功能及结构改变。颈动脉IMT与血管顺应性指标受血压, 特别是脉压的影响, 脉压增加, 主要是由于颈动脉血管僵硬度增加, 动脉弹性及缓冲能力下降, 顺应性减低造成。动脉顺应性反应动脉在心动周期中血管内径容积变化的能力, 其反映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状态, 它取决于动脉腔径的大小和管壁硬度或扩张性, 是检测心血管功能损害的一个有用指标。本研究显示, 脑梗死组颈动脉FMD、AC明显低于对照组;颈动脉IMT与FMD、AC呈显著负相关, 与僵硬度β呈正相关, 提示随着血管内皮僵硬度的增高, 血管结构的异常在进一步的加重;血管壁增殖、重塑、斑块的形成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而血管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后, 动脉的FMD及僵硬度β亦较前更进一步增加。因此, 动脉FMD的减低及动脉僵硬度β和血管壁的结构重塑是相互影响并互为因果的。故脑梗死患者应当努力降低大动脉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僵硬度β。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对颈部动脉的超声检查诊断已经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颈动脉IMT结合僵硬度β、FMD、AC等指标, 可更全面的反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血管结构及功能变化的特征, 可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在临床上对脑梗死的发生提供很好的预警信号。

关键词:超声波,脑梗塞,颈动脉

参考文献

[1]Celermajer DS, Sorensen KE, Gooch VM, et al.Non-invasivedetection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and adults at risk ofatherosclerosis[J].Lancet, 1992, 340:1111-1115

[2]刘丽文, 钱蕴秋, 刘建荣, 等.正常人颈、肱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临床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5, 21 (11) :838-840

[3]何辉, 陈长春, 李建华, 等.高频超声检测高血压及高血压合并高蛋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5, (6) :409-412

内皮中膜厚度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2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加患者 (研究组) 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44岁~69岁, 平均年龄 (56.72±2.13) 岁。42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正常患者 (对照组) 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45岁~67岁, 平均年龄 (55.85±2.24) 岁。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研究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加患者与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正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内容包括IMT检测方法、血压、实验室指标、体质量指数等, 分析方法为查阅相关病历资料、询问当事接诊医护人员、咨询患者本人及家属等。

1.2.2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检测方法

选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GE) 提供的LOGIQ S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将探头频率调整至10 MHz。指导患者取仰卧位, 将颈部完全伸展后将头部向检查对侧偏, 待颈部充分暴露后将探头于胸锁乳突肌前缘 (或后缘) 放置, 起始部位位于双锁骨上窝颈动脉, 沿血管走行逐渐上移。以颈后壁动脉IMT作为参考标准, 超声检查可知呈现出两条平行线且经低回声分割, 内线为管腔与内膜分界线、外线为外膜与中膜分界线, 两条平行线间距即IMT。测量IMT时需取近心处1 cm、远心处1 cm及最厚处三点平均值, 若测得IMT<0.9 mm为正常, 反之 (≥0.9 mm) 则提示IMT增厚。

1.2.3 指标检测

①实验室: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完成2组各项指标检测操作, 空腹抽取待检人员静脉血液作为检验样本, 其中己酸激酶法测定空腹血糖 (FPG) , 甘油磷酸氧化酶法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甘油三酯 (TG) , 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 等。②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 :根据公式体重 (kg) /身高 (m) 2计算2组患者BMI, 身高及体重均由同一名医护人员于每天的同一时间段测量完成。③血压:包括舒张压 (DBP) 、收缩压 (SBP) , 取连续3次非同日测量所得平均值。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SBP、FPG、TG、LDL-C、CRP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2组BMI、DBP、HDL-C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大多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 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 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2]。近年来,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结构、压力、环境变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 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 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以往临床主要通过掌握机体中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从而判断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及发展状态, 但有学者提出, 若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初期即给予有效干预措施则将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 对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3]。

研究表明, 动脉内膜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早累及的部位, 且大、中型动脉内膜累及情况更为明显, 而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征象是外周血管壁内膜中膜厚度增加, 可准确反映机体中血压及脂质浸润情况。有研究显示, 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 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可准确评价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 是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检查方法, 也是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子[4]。

研究可知, 高血压、糖尿病、炎症因子、高血脂等均属于动脉粥样硬化独立危险因素, 可显著提高其发生率[5]。本文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正常人群SBP、FPG、TG、LDL-C、CRP等检测指标均低于研究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加者, 提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加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概率较高, 若给予尽早干预将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或延缓其发展过程, 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也随之下降, 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 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是否增加, 可准确判断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利于临床医生对高危患者提供积极的干预措施, 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 并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 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兰莉, 郑宏, 董琼兰, 等.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 2012, 41 (9) :911-912.

[2]王瑞英, 郭琼, 杨娴, 等.高血压前期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心脏左室重构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39 (12) :1105-1109.

[3]秦海凤, 刘新灿, 朱翠玲, 等.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硬化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21) :4628-4629.

[4]王儒学, 查君, 徐正荣.中老年高血压人群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与血压的关联性[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 41 (3) :256-259.

内皮中膜厚度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集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街道新容奇医院心内科门诊和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中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高血压病史均超过2年, 且一直正规服药治疗, 将继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吸烟指数>200、近1个月发生过急性心血管事件者剔除, 共入选98例, 年龄42~79岁, 平均年龄 (51.3±6.4) 岁, 其中男性58例, 女性40例。根据ABPM结果分为勺形组和非勺形组, 其中勺形组54例, 男性30例, 女性24例;非勺形组44例, 男性28例, 女性16例。

1.2 方法

1.2.1 动态血压监测

采用美国Spacelabs 90202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h连续性动态监测, 将袖带缚于患者右上臂, 白昼 (6 AM~10 PM) 每20min, 夜间 (10 PM~6 AM) 每30min自动充气测压1次, 记录并贮存收缩压和舒张压值, 分别读取24h平均收缩压 (24h SBP) 和24h平均舒张压 (24h DBP) 、白天平均收缩压 (d SBP) 和白天平均舒张压 (d DBP) 、夜间平均收缩压 (n SBP) 和夜间平均舒张压 (n DBP) 。当n SBP较d SBP下降≥10%为正常血压昼夜节律, 即勺形节律, 否则为非勺形节律。

1.2.2 颈动脉IMT的测量

采用美国PHILIPS Envisor HD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患者仰卧并后仰颈部, 用中心频率10~15MHz变频测量, 颈动脉后壁两条相对回声较低平行线的垂直距离即是颈动脉的IMT。

1.2.3 其他

测量患者的身高、体质量, 并计算体重指数 (BMI) ;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

1.3 研究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二者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的对比

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程、BMI、TC、TG、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动态血压测定值、颈动脉IMT值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24h SBP、24h DBP、d SBP、d DB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非勺形组的n SBP、n DBP高于勺形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非勺形组的IMT高于勺形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各类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病理基础, 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能间接反映脑动

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1]。颈动脉IMT的增加是颈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前期病理改变, 早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 可以早期、准确、灵敏的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颈动脉IMT可用于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素[2], 且IMT值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相关, 随着IMT增大, 心肌梗死相对危险增加[3]。许多因素可致颈动脉IMT增加, 高血压是目前公认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4]。

APBM是一种无创检查, 一般用于高血压的诊断检查、疗效判定、预后评估等, 其临床应用的价值得到了重视。临床研究提示动态血压昼夜节律较诊室血压和其他传统危险因子能更进一步用于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预测[5]。人类的血压存在昼夜节律性变化, 正常情况下, 血压昼夜呈双峰一谷的长柄勺形曲线, 这种昼高夜低的节律变化对适应机体活动, 保护心血管结构和功能起着十分重要作用。本研究显示, 高血压患者即使正规服药治疗后诊所血压或白天血压达标, 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 夜间血压持续升高。近年的研究发现非勺形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程度明显重于勺形高血压患者[6]。

本研究中, 虽然两组的24h SBP、24h DBP、d SBP、d DBP无显著性差异, 但非勺形组颈动脉IMT高于勺形组, 证实了颈动脉IMT除了血压的绝对值之外,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非勺形节律将促进颈动脉IMT的增加。所以, 在高血压的防治过程中, 不仅要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同时还要求保持患者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 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Lindgren A, Roijer A, Norrving B, et al.Carotid artery and heartdisease in subtyp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J].Stroke, 1994, 25 (12) :2356-2362.

[2]O'Leary DH, Polak JF, Kronmam RA, et al.Carotid-artery intima andmedia thickness as a risk factor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in older adults[J].N Engl J Med, 1999, 340 (1) :14-22.

[3]Rohani M, JogestrandT, Ekberg M, et al.Interrelation between the extent of atherosclerosis in the thoracic aorta,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the ext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therosclerosis, 2005, 179 (2) :311-316.

[4]Magyer MT, Paragh G, Katona E, et al.Serum cholesterols have a more important role than triglycerides in determining intima thickness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in subjects younger than 55 years of age[J].J Ultrasound Med, 2004, 23 (9) :1161-1169.

[5]Staessen JA, Thijs L, Fagard R, et al.Predicting cardiovascular riskusing conventional vs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in older patientswith systolic hypertension[J].JAMA, 1999, 282 (6) :539-546.

内皮中膜厚度 篇5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早期反应,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是用于评价早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1],并且被认为是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因颈动脉IMT超声检测结果与组织学上的IMT密切相关,所以常采用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并观察斑块情况,它操作简便、无创伤、易于重复。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关于颈动脉IMT对冠心病预测作用的研究,但关于部队这类人群颈动脉IMT超声检查情况和相关影响因素的临床调查却鲜有报道。本文主要分析部队体检者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以便对患者采取早期干预措施,对于预防大血管病变、降低心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具有指导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择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干部病房进行体检且资料完整的部队人员共1 578例。对所有体检者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所有对象于空腹6~8 h后清晨抽取肘静脉血进行化验)及颈动脉超声、心脏超声等辅助检查。根据中国血管超声检查指南[2](IMT<1.0 mm表示正常,1.0 mm≤IMT<1.3 mm表示内膜粗糙增厚,IMT≥1.3 mm定义为斑块)将患者分为2组:IMT增厚组(IMT≥1.0 mm或伴有斑块形成,如图1所示,n=656),其中男392例、女264例,平均年龄(64.92±9.36)岁;非增厚组(IMT<1.0 mm且无斑块形成,如图2所示,n=922),其中男520例、女402例,平均年龄(59.32±12.13)岁。对2组间血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饮酒率及各项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1.2 研究方法

采用Seimens S2000彩色超声诊断仪,高频线阵探头,频率3~15 MHz,对颈动脉IMT及斑块进行测量。检查前嘱患者休息5~10 min,取平卧位,头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暴露颈部,测定IMT、斑块和管腔狭窄及血流情况。选取颈动脉膨大下1 cm或以内-中膜最厚处及近心1 cm、远心1 cm 3点的厚度,左右两侧6点的均值作为IMT,并观察有无斑块形成。两侧颈动脉IMT取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间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不同变量间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分析

入选的部队体检人员共1 578人,其中IMT增厚者为656人,其超声检出率为41.6%。与非增厚组比较,IMT增厚组年龄、BMI、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于IMT非增厚组(P<0.05),同时IMT增厚组合并症(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亦高于非增厚组(冠心病:P<0.05,高血压及糖尿病P<0.01)。而2组间性别、吸烟和饮酒率、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及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2.2 颈动脉IMT增厚的影响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以颈动脉IMT是否增厚为因变量,以年龄、SBP、DBP、BMI、血脂、FPG、Hcy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SBP、FPG、Hcy、TG、LDL进入方程,是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IMT增厚成正相关,优势比(OR值)分别为0.908、2.313、1.300、1.625、1.249、2.191),具体见表2。

3 讨论

3.1 年龄影响因素

目前,超声测定IMT是临床早期发现血管壁粥样硬化病变的一种较成熟、可靠的方法,IMT增厚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影响IMT厚度的因素很多,其中年龄增长是不可逆的致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之一[3]。本研究亦表明IMT增厚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非增厚组,且年龄为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注:1 mm Hg=133.322 Pa

注:OR值即优势比,代表暴露组的疾病危险度是非暴露组的疾病危险度的多少倍

3.2 疾病影响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属于渐变性疾病,病情发展最终可导致冠心病、高血压等疾患的发生,同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等又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一项大规模调查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率高达10%~20%[4],另一项研究显示受检者的IMT、斑块评分也与FPG及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5];同时有研究显示SBP、LDL、TG升高,HDL-C降低也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6,7]。本研究表明,在IMT增厚组FPG、SBP、TG及LDL均明显高于非增厚组,且均为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一致。此外,本研究还显示IMT增厚组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均明显高于非增厚组,提示我们IMT增厚对上述疾病的预测作用。

3.3 其他影响因素

本研究表明,在IMT增厚组Hcy明显高于非增厚组,且为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相符合[8]。其机制可能为:Hcy可引起氧自由基产生,破坏血管内皮的功能和结构,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Hcy还能通过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使血小板活化,诱导血管内皮炎症反应等途径影响动脉粥样硬化。

本研究还显示IMT增厚组BMI高于非增厚组,但去除混杂因素后BMI并非影响IMT的独立危险因素,考虑其升高原因主要与肥胖患者存在较高的血脂、血糖水平有关。同时,吸烟与饮酒率在2组体检者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可能与样本量不足有关,尚需大规模调查研究加以证实。

综上所述,早期对颈动脉IMT进行超声检测,并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Hcy等危险因素,可以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进一步减少冠心病、高血压等的发病率,对上述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BAUER M,CAVIEZEL S,TEYNOR A,et al.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s a biomarker of subclinical atheroselerosis[J].Swiss Med Wkly,2012,142(4):3 705-3 708.

[2]华杨,何文.血管超声检查指南[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9,18(11):993-1 012.

[3]周桂荣,刘爱萍.北京市门头沟区农村居民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3,21(5):550-556.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调查组.全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10年回顾性调查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4):232-238.

[5]胡莉君,余晓梅.超声弹性成像评价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脉血管壁弹性的临床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7):67-68.

[6]章琦,胡立群,李红旗,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4,17(1):54-56.

[7]MORRISON K M,DYAL L,CONNER W,et al.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non-invasive assessment of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in youth[J].Atherosclerosis,2010,208(1):501-505.

内皮中膜厚度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入选80例老年研究对象均来自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科及心内科住院的病例。其中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 根据相应的适应证对48例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术, 结果正常11例, 单支病变16例, 多支病变21例。按照急性心肌梗死 (AMI) [3]、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4]和稳定型心绞痛 (SA) [5]的诊断标准分为AMI组20例, 其中, 男15例, 女5例, 年龄62~87岁, 平均 (71.18±12.52) 岁;UA组20例, 其中, 男13例, 女7例, 年龄64~85岁, 平均 (72.63±12.50) 岁;SA组20例, 其中, 男12例, 女8例, 年龄61~86岁, 平均 (70.84±12.38) 岁;其余20例未见异常者为对照组, 其中, 男14例, 女6例, 年龄63~81岁, 平均 (71.08±12.44) 岁。4组间在年龄、性别、体重、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入院前长期用药史及血脂水平等方面进行两两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大动脉炎, 脑血管病及其他周围血管病。

1.2 研究方法

颈动脉超声由不明冠脉造影结果的医师完成。使用美国HP4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选用线阵探头, 探头频率为4~10 MHz。对所有入选对象均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受试者取仰卧位, 双肩垫枕, 头部仰伸位, 充分暴露颈部, 头偏向被检查部位的对侧或保持中位。颈动脉扫查采用连续扫查, 依次显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首先自颈总动脉起始部到分叉部, 再到颈内、颈外动脉纵向扫查, 再沿血管走行横向扫查, 测量IMT以纵切面图像上后壁的腔与内膜的分界面强回声到中膜与外膜分界的强回声之间的垂直距离, 测量最宽部位, 取IMT水平大于等于1.0 mm为增厚[6]。

1.3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 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

2.1 各组颈动脉IMT超声测量值比较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相比, 颈动脉IMT明显升高 (P<0.01) ;在冠心病组中, UA与SA组、AMI与SA组相比,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AMI与UA组间有升高的趋势, 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及图1~3) 。

2.2 造影结果

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单支病变及多支病变的患者IMT水平较冠脉造影结果正常的对照组明显升高 (P<0.01) , 且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间也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2及图4) 。

3 讨论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是一类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 病死率很高的疾病, 并呈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因此, 颈动脉IMI的超声测量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但它为有创性检查, 对患者存在一定的选择性, 还需要配套的设施及相应的技术条件, 同时还存在需住院观察、老年人难以接受等局限性,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项技术的开展与应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 它作为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表现, 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7], 与冠心病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本研究发现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以及冠脉病变程度的不断加重, 颈动脉IMT呈显著增厚, 说明颈动脉IMT的水平可以间接反映冠心病的危险程度, 有助于老年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界定老年冠心病的危险分层, 是老年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 把颈动脉IMT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预测指标是可行的[8]。同时与冠脉造影检查相比, 又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无创、费用低廉和重复性好等优势, 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综上所述, 在临床工作中, 颈部血管超声定量测定颈动脉IMT值有助于老年冠心病的诊断与危险分层评价, 对临床预防和治疗老年冠心病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刘芳, 杨浣宜, 李建蓉, 等.国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3, 19 (1) :30-32.

[2]杨晓英, 张静.E-Tracking技术判定高脂血症颈动脉血管病变的应用价值[J].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5, 31 (2) :317-318.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7 (12) :710-725.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6 (12) :409-412.

[5]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脏协会 (2002年) .美国心脏病学会和心脏协会修订版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处理指南[J].临床荟萃, 2004, 19 (3) :124-127.

[6]Faulx MD, Wright RVT, Hoit BD, et al.Detection of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with brachial artery ultrasound scanning[J].Am Heart J, 2003, 145 (4) :943-951.

[7]范晓红, 王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相关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6, 34 (2) :174-176.

内皮中膜厚度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50例, 其中男38例, 女12例。根据CIMT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 (27例) 为CIMT正常组即IMT<1.0 mm, B组 (23例) 为CIMT增厚组即IMT≥1.0mm。均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 排除标准: (1) 1型糖尿病患者; (2) 继发糖尿病患者; (3) 有急性心脑血管病变的患者; (4) 有大动脉炎、纤维肌发育不良、血管畸形疾病的患者; (5) 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6) 长期卧床、伴有严重感染的患者。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

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和糖尿病病程, 记录高血压病程、冠心病病史、脑血管病病史及吸烟史, 测量体重、身高和血压, 计算体重指数 (BMI) 。

1.2.2 检测IMT增厚:

受检者取平卧位, 运用高分辨率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仪, 取颈总动脉近分叉1 cm处探测CIMT, 测量双并侧取平均值.

1.2.3 检测生化指标:

所有患者在禁食8 h后于次日清晨取静脉血, 分别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空腹血糖 (FPG) 、尿酸 (UA) 、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 晨起空腹留尿化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 (UAlb/Cr) , 在进食后测量餐后2 h血糖。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相关性分析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B组平均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收缩压和心脑血管病史百分比均明显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B两组吸烟人数百分比、BMI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

B组UAlb/Cr、HDL-C和UA均高于A组,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FPG、餐后2小时血糖、Hb A1c、TC、TG和CDL-C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CIMT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因素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 CIMT分别与年龄、糖尿病病程、心脑血管病史、收缩压、UAlb/Cr和UA之间呈正相关 (P<0.05) , 与HDL-C呈负相关 (P<0.05) 。

3 讨论

心脑血管病是最为严重的致死、致残性疾病, 而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糖尿病导致大血管病变重要的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早于动脉斑块的形成, 是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进程中形态学上较早的证据,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CIMT及粥样斑块, 被公认是判定动脉硬化程度的可靠指标[3], 颈动脉内中膜厚对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独立的预测作用[4,5], 也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 尤其是缺血性卒中以及卒中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6,7]。同时, 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及高血脂等也有导致颈动脉内膜增厚的作用, 在合并2型糖尿病后这些因素可能相互作用, 引起更为严重的血管损坏, 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糖尿病常并发高血压, 高血压也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 在高血压患者中, 有15%的人患有糖尿病, 而在糖尿病患者中, 有75%左右患者合并高血压[8], 二者共存会加速心血管病、脑卒中、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及发展, 从而增加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有研究显示[9], 收缩压是动脉硬化的的独立危险因素, 原因是收缩压可以增加动脉壁剪应力, 加大动脉壁环状扩展范围, 从而使血流和张力发生变化, 内中膜也发生改变, 逐渐增厚[10]。在本研究中, B组较A组有更长的高血压病病程, 并有显著性差异, 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微血管病变并发症之一, UAlb/Cr比值测定是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11], 同时有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UAlb与CIMT明确相关[12], 在本观察发现, B组UAlb/Cr比值较A组有明显增高, 表明糖尿病患者在动脉硬化早期就合并有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弥漫的血管病变使尿微量白蛋白增多, 与既往研究相一致[13]。临床流行病学证实LDL-C水平与心血管意外的风险呈负相关, 升高LDL-C有抗动脉硬化的作用[14], 在本研究B组LDL-C明显减低, 提示纠正低高密度脂蛋白对改善动脉硬化有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 有研究[16]提示, 长期大量的吸烟及饮酒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也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吸烟导致的动脉硬化的可能原因有:引起血管壁内皮功能紊乱,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反应, 对血脂代谢影响甚多;大量饮酒可能导致血脂代谢紊乱, 从而发生动脉硬化。本研究中未能提示吸烟与IMT相关, 考虑可能原因为收集的样本量过小。

本研究显示,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 B组较A组有更高的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 所以对2型糖尿病特别是合并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和UAlb/Cr比值升高的患者, 早期进行颈部动脉病变检查及干预治疗, 对延缓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十分重要。现代医学认为CIMT与多因素有关, 本研究中分析的为较常见因素, 且受样本量限制, 需要进一步完善。

上一篇:高层建筑的发展方向论文下一篇: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