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不是童话故事

2024-10-03

改革不是童话故事(精选5篇)

改革不是童话故事 篇1

近日, 一年一度的世界教育创新峰会 (WISE) 如期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与往年相比, 1500名参会者的阵容更显庞大。卡塔尔最高领导人埃米尔哈马德与王后穆扎塔也亲临现场, 以示对教育的支持。本届大会的主题是“改变社会、改变教育”。在当前欧债危机、经济不振、多国青年就业率下降的背景下, 教育被人们寄予厚望。“现在, 全球教育投资达到2.46万亿美元, 但是为什么仍有8700万年轻人没有工作、6700万儿童上不了学?”“为什么变化如此之难?”“如何才能让教育走出低效?”在不同的会场里, 从政治家到普通教师, 都在讨论教育改革与创新。

教育改革要让所有孩子受益

“我相信教育的力量, 教育能改变个人生活、改变社会, 使国家联系起来。教育是多层面的, 能给人以思考能力、自信心、安全感、归属感。高质量教育能让年轻人以开放、自信的态度面对未来。”致力于推动教育发展的卡塔尔王后穆扎塔指出。

“在南苏丹, 世界第193个国家, 许多妇女带孩子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国界, 这些母亲说要为孩子找到学校和老师。”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提醒与会者, 世界上还有许多孩子没有享受到应得的教育。

“教育改革要让所有孩子受益, 但是现在投资却没有收益。”英国培生集团首席教育顾问、曾任麦肯锡公司全球教育实践主管的米歇尔·巴伯尔指出。的确, 在现代管理思维之下, 教育的低效常常为人诟病。因此, 当前以英美为首的主要发达国家开始了以投资——收益为衡量准则, 以强调绩效为特点的教育改革。据澳大利亚总理办公室副主任汤姆·本特利介绍, 现在澳大利亚正在实施“为了下一代”教育改革, 通过增加政府、学校、教师信息的透明度, 使公众获得学校表现的情况, 促进教育系统的自我完善。

不过, 印度尼西亚教育部副部长法斯里·贾拉尔提醒, 教育政策应该让教育更有反馈性、包容性。“现在的教育往往是排他性的, 给人的感觉是有些孩子没有能力适应学校的要求, 没有能力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实际上, 是我们的教育者存在问题。学校应该是社区, 而不是产业, 不应该标准化所有考试, 这不符合人的发展需求。”

教育改革必须具有长期性

“我们谈教育创新是否太多了?”“教育到底能否创新?”面对热议, 有人在进行冷思考。

美国微软公司教育事务部门负责人安东尼·萨奇托用数字说话——过去10年高等教育人数从1亿增长到1.5亿, 这对政治经济都会产生影响。“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预期, 学生、家庭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即使比较成熟的教育体系, 也面临不断变化的需要。比如, 人口老龄化可能给教育带来新的机遇。”

对于“全面系统教育改革”的提法, 法国国民教育部部长吕克·夏岱尔持保留态度。夏岱尔说, 有时候面对选民, 政治家总希望能提出一种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法国在2007年大选后, 就推行了全面改革, 明年法国又面临大选, 教育仍然是重要问题。“但是, 在我看来, 改革更应该是一个常态化的过程, 日积月累, 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夏岱尔说。

“教育改革必须超越政府任期, 改革要有优先、有重点, 同时改革应该是长期的, 不要随意变。”米歇尔·巴伯尔根据麦肯锡公司对全球教育最佳实践经验进行的总结指出。对此, 波兰公民教育中心主任亚切克·斯特米克尼表示赞同。“过去20年, 波兰教育部长换了10任, 但大的教育发展方向一直保持, 我想这是波兰教育保持高质量的重要原因。”

教师不认可的改革无法推行

“在法国, 如果违背民意, 政策根本无法推行。特别是教师没法消化的改革, 不会是好的改革。”法国国民教育部部长夏岱尔的一番话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波兰公民教育中心主任亚切克·斯特米克尼说:“教育者不应该等政府去改革。如果是中央要求教师更关心学生, 这样一级一级传达下来, 很可能政策就扭曲了, 这种改革就是表面化的, 政府要给教师留有空间。”

夏岱尔接着说:“现在法国致力于放权。目前, 有300所初中在招聘教师和设置课程方面完全自主。我们以实验的方式改革, 因为如果突然跟所有学校说‘你们去自主发展吧’, 人们很可能会反对, 会出来游行。所以我们从小范围、从地方开始, 最后变成从下到上。”

虽然各国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问题, 但是改革者大多持乐观态度。夏岱尔认为:“实际上, 教育者、教师是最早、最积极呼吁改革的, 他们的确更了解学生, 因此改革中要形成联盟, 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提供总的方向、战略、标准, 剩下的留给教师去做, 并且让家长也加入进来。教育体系的改革是可以实现的。”

巴西联邦议员克里斯托凡·布瓦克认为, “不仅教育需要创新, 政府的管理方式也需要创新。传统的管理模式下, 管教育的人不懂卫生, 管卫生的人不懂教育, 而新一代教育领导者应该是跨领域的。”

童话不是真的? 篇2

1“请问喝了什么颜色的魔水会变成艾丽丝”

4岁的小美最近特别迷恋《艾丽丝漫游奇境记》,艾丽丝喝了一种奇特的魔水后,变成了一个几英寸长的小人进入了一个幻想中的世界,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多端的险境,慢慢从一个迷迷糊糊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机智、勇敢,有能力帮助朋友的人。小美的妈妈一连花了7天时间讲了这个“睡前故事”,小美每天满足地睡去时,经常问妈妈:“我有没有可能做一个和艾丽丝一样的梦?”妈妈亲她的额头,说会的,但小美醒来时会非常沮丧地说:“我没变成艾丽丝,是不是没喝魔水的缘故?”有一天,妈妈吃惊地发现小美站在小凳子上调配“魔水”:蓝的是蓝墨水,白的是牛奶,粉蓝的是前两者的混合物,小美正在歪着头研究哪杯是艾丽丝尝过的魔水时,妈妈惊叫一声扑过来,把三杯“魔水”都倒了。

正经解释:“魔水存在不存在呢?不存在。小美有没有注意到艾丽丝是做了一个梦?故事的最后,艾丽丝醒了,太阳晒到了她的床,妈妈招呼她起床呢。也就是,艾丽丝做了一个长长的梦,喝魔水也是梦里面发生的事。你要知道,梦不是真的,所以,艾丽丝可没有在厨房里喝过魔水!”

诙谐解释:也许我们可以利用孩子对魔水的幻想来培养她喝健康饮料的习惯,而不是用抢倒魔水的夸张动作一类吓到孩子。你可以这样说:“魔水可不是随便配的,有些魔水喝下去,会做噩梦,肚肚疼呢。你不是要喝艾丽丝的魔水吗?妈妈知道配方,妈妈来配给你喝……”你可以配些橙红色的胡萝卜汁加番茄汁给孩子喝,也可以配些橙绿的哈密瓜汁和黄瓜汁给孩子喝,如果孩子抱怨没有“梦游奇境”,你不妨说:“魔水要连喝100天才见效。”——放心,没有孩子能坚持一种“童话梦想”长达100天的。

2“小强撒谎,他的鼻子为什么没有变长?”

小宏是个诚实的孩子,对“实话实说”的要求达到了苛刻的地步,这也许是受到《木偶奇遇记》的影响,那个老是长出长鼻子后悔不迭的木偶匹诺曹,给了他很深的印象。小宏不仅要求自己实话实说,也要求小伙伴这样,如果发现小伙伴有一点点不诚实,小宏就会跳到人家面前吓唬说:“你的鼻子马上就要变长了,会长到顶到黑板,仰起脸来顶到天花板。”次日再去幼儿园,发现人家的鼻子连一寸也没有长长,小宏失望透了,“撒谎的人鼻子为什么没有变长?这样,老师怎么发现小朋友没说实话?我怎么知道有人骗了我?”妈妈先是笑,听到后来也为儿子揪心:原来,儿子希望每个人都有匹诺曹式的鼻子,这样,他再也不会上当受骗了。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只适合生活在理想国?

正经解释:“匹诺曹是个木偶呀,木偶的鼻子长长,是仙女给他施的魔法,为的是让他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这样的魔法是不会施加在真的小孩子身上的,对活的小孩来说,它是不灵的。不过一个人撒了谎也是很容易被认出来的,因为他会心慌、脸红、出汗、不敢看别人的眼睛……很长时间都不舒服。”

诙谐解释:“只要撒谎的小孩子一表示后悔,仙女就把他的鼻子给弄短了,匹诺曹就是这样免除尴尬的。我想,俐门班的小强,在说谎的那一刹那就后悔了,所以仙女原谅了他,让他的鼻子恢复了原样。”——要事先调查—下,叫小强的这个孩子是不是偶尔撒谎,否则还是前一种解释更能安抚孩子,不然,小宏会问:“为什么仙女总是原谅小强呢?这不公平!”

3“白雪公主就是吃了坏王后的苹果死去的,我不能吃你的苹果!”

说这话的小茜今年3岁半,2岁时爸妈离婚,小茜跟了爸爸,现在,祁阿姨在跟爸爸谈婚论嫁,小茜无师自通地叫祁阿姨“坏王后”,并当场让给她吃苹果的祁阿姨下不了台,祁阿姨哭笑不得地对小茜爸爸说:“小茜真以为自己是白雪公主啊?”

正经解释:“苹果里下了毒,坏王后自己会不会吃那个苹果?”再有敌意的孩子都会说:“不会。”那么,当着她的面把苹果切成三块,爸爸、祁阿姨各吃一块,另一块,小茜自己就会吃。以后再对孩子解释《白雪公主》中女儿与继母之间的冲突好了,现在,首先要消弥小茜对祁阿姨递来的苹果的莫名恐惧。

幽默解释:“我不是坏王后,我要是坏王后的话,魔镜在哪里?猎人在哪里?小茜你也不是白雪公主,你仔细想一想,你碰到过不念旧恶的小矮人了吗?”既然孩子的恐惧是因为将童话世界和现实世界混为一谈引起的,那么,干脆利落地斩断这种联想至关重要,抓住几个细节反驳孩子关于“继母=坏王后”、“继女是受害的白雪公主”的设想,就够了。

4“呜呜,为什么我的音乐树就没有长出来呢?”

飞飞3岁半时就表现了一定的音乐天赋,4岁半的时候,妈妈就买了把儿童提琴,送他去音乐学院王教授那里学提琴。飞飞在提琴班里年龄最小,坐不住,理解力也偏弱,因此免不了被“耳提面命”的妈妈时时敲打,飞飞由此慢慢地讨厌起提琴来,但对音乐,他仍有着本能的爱好。天,妈妈发现飞飞在楼下埋了一堆木片,凑近一看,大吃一惊:飞飞不知什么时候把小提琴砸碎了正在掩埋。妈妈气得责骂了他顿,说他就是不愿练琴也不能做出这样让妈妈伤心的事。飞飞也哭了,他说他看了《音乐树》的童话:“贝西的小提琴碎了,有一块小提琴的碎片长成了一棵音乐树,自己就能演奏好听的音乐。我也想有这样棵树……”如果妈妈谅解这样颗童心,就不要马上责备飞飞吧,和他一起掩埋小提琴的碎片,看看有没有“神奇之树”长出来,准备回答他的第二个问题吧:“为什么我的音乐树就没有长出来呢?”

正经回答:“种什么长什么那是童话里才有的事呀!如果能长出音乐树,埋上闹钟就会长出响铃树,埋下烤箱就会长出面包树,你觉得这可能吗?”“你也不要很失望,其实,也许在每一只小鸟听来,白杨树、老槐树、银杏树被风一吹就会响,也都是音乐树呢。”

教育改革不是学校的独角戏 篇3

一、我国国民教育的历史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有着几千年厚重的文化积淀, 早在两千多年前, 中国教育第一人——孔子为我们华夏文明树立了教育的典范, 流传下宝贵的教育思想。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是培养经世治国的人才。否则教育则像一潭死水, 毫无生气。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 随着科举考试的诞生, 教育慢慢有了其附加的功利色彩, 是平民走向仕途的唯一途径, 以至于封建社会后期对知识的恶性扭曲, 使教育走向了一条死胡同。成为整个社会进步的桎梏, 教育陷入一潭死水。直接导致国力的衰退, 没有赶上世界进步的潮流。一个国家为什么富强, 很大一部分因素的是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在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要实质性地对教育体制做出改变是很艰难的, 单从教育改革从提出到实施经历的前前后后的波折就可以看出改革的道路荆棘遍布。我国的教育就像一个枝叶庞大的大树, 树干上长满了蛀虫, 试想, 这样的大树结出的果实能使健康的吗?所有台前幕后的教育工作者都相当于忙碌工作的果农, 而一切可行的教育手段都可以看成是供果树生长的农药和催化剂, 社会这个大环境就相当于自然条件下的阳光和雨露。这些条件和要素缺一不可, 可见要使这棵大树健康茁壮成长, 结出丰硕的果实需要多方面的力量配合。

二、我国国民教育的现状

孩子进入学龄期, 正规的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目前改革力度和难度最大的部分正在于此, 从西方最早发明班级授课制开始, 这种集体授课方式受到整个教育界的追捧, 统一的课本教材, 划分年级, 教师集中授课。中国也无例外的予以借鉴并沿用至今, 起初班级授课制对工业化大生产需要培养大量人才的社会现状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日后也显现出其弊端——教育出来的学生整齐划一缺乏个性, 缺乏思考, 学生更多的像工厂里批量生产出的零件, 随着科技进步, 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模式已经适应不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于是又提出了学生中心化的教学思想, 活动课堂, 主张学生教师的角色转换。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变为引导者, 帮助者。这样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自主探究也是我国新课改的核心词汇之一。全国掀起了课改之风, 很遗憾的是, 从十年来的改革效果来看, 成果是不明显的, 究其原因改革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触动其教育的本质。校本课程的研发不成熟, 上课方式依然沿袭传统的填鸭式, 课堂讨论也只是逢场作秀。个别成功的案例, 各个学校前去参观学习, 回来只是经验的照搬照抄, 不适合当地的学情, 以至于课改一时间失去了方向。还有一个影响课改的重要原因就是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太单一。从教师到学生都在高考的朝拜路上疲于拼命, 分数在评价机制里一枝独秀, 素质教育的其他因素严重失衡。成绩成为区分优生差生分水岭和唯一判断标准, 所以说中国的教育很难教育出天才。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我国国民基础教育的现状, 大部分学生从小学有的甚至于幼儿时就开始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 奥数班, 补习班, 学生很少能享受完整自由的属于自己的假期, 每个时间段都是被父母安排, 他们完全是按照成人打造的模子渡过自己的学生时代。在一次小升初招生现场, 我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 很多学生家长来给自己的孩子报名择校, 手上拿着各种孩子在小学阶段的获奖荣誉证书, 翻开一看什么钢琴八级证, 新概念泡泡英语优秀奖, 书画奖, 芭蕾舞过级证等等。在周围家长惊叹羡慕的称赞中家长显得非常骄傲, 显然孩子为自己赢得了面子和荣耀。我则更加关注的是这些这些荣誉的背后孩子们在童年都失去了什么。因为我们可以感觉到现在的孩子和七八十年代的孩子比, 都普遍早熟, 像不正常的气候一样, 经过了一个寒冬几乎感觉不到春天的气息就直接过渡到了成熟的夏天。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我们没有权利剥夺本应该属于孩子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孩子在幼年时期承受的过多对日后的成长是很不利的。这里并没有反对孩子培养自己的兴趣, 但一定要是孩子自发的, 父母只是成全孩子的兴趣, 而不是强迫。再者, 兴趣作为一种个人爱好与荣誉无关, 不能以争得荣誉为目的去苦练。家长更不能盲目跟风, 看见别人的孩子都在学什么会什么, 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报名, 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导致孩子过早地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家长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要改变教育首先应从改变家长对孩子的学前教育的引导做起, 让孩子渡过一个快乐得童年, 西方许多教育思想家都持有这样一种观点, 就是在儿童成长的最初阶段长身体, 是儿童身心健康是最重要, 知识的灌输和能力的培养则处于次要地位。父母应该善于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 积极去引导, 而不是不切实际盲目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我们让孩子在成才之前首先成人, 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这样对孩子日后的成长才更有益处。例如可以适当地带孩子去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去欣赏一些名山大川, 培养孩子对祖国的热爱和一种气魄, 开阔视野。此外, 一些家长本身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便可以以身作则, 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孩子早年对某一事物的兴趣, 很多学生后来的成才都是因为早年受到父母的耳濡目染。所以基础教育改革并不只是学校的任务, 更是一份家庭的责任。

三、结语

当然, 教育要改变, 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它需要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 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大力支持, 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但我们应关注这一朵朵待放的花蕾, 给予他们爱的滋润, 只有他们健康的成长起来祖国的明天才能更加美好!

摘要:百年大计, 教育为先。从古到今,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从未被撼动过。从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开创的私塾教育到后来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的形成再到如今班级授课制的普遍应用, 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社会发展中也起着不同的作用, 新世纪, 科技的进步对教育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社会对教育不得不更加重视, 深度反思。本文就以个人视觉通过简单地回顾教育走过的历史, 和对教育改革现状暴露出来的一些弊端谈谈教育改革这条路到底将伸向何方。

关键词:教育,改革,兴趣,引导

参考文献

[1]牟本福.如何培养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成才之路2008 (17) .

[2]冯文全.关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哲学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03) .

[3]彭泽平.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及其知识论与人学根源[J].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版) , 2005 (02) .

[4]何小微.后现代知识观及其教育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02) .

童话里不是骗人的 篇4

去年,我先生赵君做了一件似乎可以嘚瑟的事情:成为航空公司金卡会员。从此只要搭乘这家公司的班机,他就能享用VIP候机厅里宽敞的空间、舒适的沙发、免费的饮料点心方便面,有时还会有大师傅现场煮面,他可以吃完一碗热气腾腾的麻辣面之后,从容地经过贵宾通道去安检。

他付出的代价是,一年飞了108次——平均每3天就要坐一次飞机,如果某周没飞,就意味着有另一周七天之内飞了3次。他很快就厌倦了飞机餐,厌倦了VIP厅里的零食饮料麻辣面,宁愿饿着肚子经过贵宾通道去安检。

他的一个同事一年飞了200次。我很想知道,他是不是嫌房价太贵,在飞机上租了个床位。

年底该航空公司客服小姐给赵君打电话,陈述了升级白金卡会员的标准,每年要飞的里程更多。他说,谢谢,再见。

但后来他还是成了白金卡会员。

你是不是做过一个白领丽人的梦?在梦里,你套裙靓丽,妆容精致,手持整洁的文件夹,在咖啡馆和客户一边喝下午茶一边讨论工作。

前同事万小姐发了条微博:“34个小时没睡觉,其间吃了2份KFC汉堡、1个翅尖、几口泡面、不到半瓶水,仅去2次卫生间。我欲成仙。还有,原来4点半天就很亮了。”

前同事许女士同期发了一条微博,日期是3月24日:“3月26日早10点的活动,在经过长达一个月的疯狂加班后,现在,就在这一刻,客户要改视频、视觉、媒体名单、还有新闻稿!!!”

前同事杨小姐的微博说:“查看了近3个月的打卡记录,从1月12日到3月26日一直在疯狂加班,通宵熬夜连轴转不计其数,3个月上完了9个月的班。”

她们3个,是标准的白领丽人,著名公关公司里的公关经理,服务的客户都是享誉国内外的大品牌。

如果不想被公差和客户折磨,自己创业开个小店,总没有这么辛苦吧?

比如说,开个花店?大部分女生都做过开花店的梦。你在店门口整理满架鲜花,阳光透过橱窗玻璃,照着桌上刚刚泡好的花草茶,马路对面有个帅哥牵着一只狗,看样子正要过来买花……

野兽派花店的老板娘在一篇文章中说,自从开花店之后,她就“辜负了生活”。

她曾经定期拜访日本发型师,每月种睫毛,穿体面的裙子、配精致小手包和朋友吃饭。后来她冬天里5点起床,蹬高跟鞋披皮草去花市。再后来她穿运动衫布裤子,背大容量布袋去花市。

她曾经“看颜色喝一口,能分辨波尔多与勃艮第一级酒庄,每天下午喝茶吃现烤饼干”。现在她大部分时候吃的是盒饭、肉包子、方便面。

她家里的杯子都是名牌,但从来没时间用。沙发是著名设计师绝版作品,几乎没被坐过。半夜想在家泡碗面,发现忘了买热水壶。

这就是想象和现实的差距。

每个硬币都有两面。工作会给你带来许多意料之外的辛苦和损害,在进入职场之前,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等等!刚才说每个硬币都有两面,那么工作的另一面是什么?

当然是能力、自信和成就感。你想得到的能力锻炼越多、自信心越强、成就感越高,你要付出的就越多,你要承受的辛苦和损害就越多。

赵君在频繁的出差中,积累了许多值得长久相交的人脉,经历了不少可以积累成人生财富的大场面,获得了不俗的业内名声,还和空姐混了个脸熟。这是一份忙碌的工作,他为工作奉献了几乎所有时间,也从工作中得到了他想得到的。

万小姐做完那个项目之后就辞职了,去了一个她心向往之的奢侈品品牌。而她的工作经验中,新东家最看重的,恰恰是那个让她“欲成仙”的项目。

野兽派花店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花店和时尚地标,在上海、北京、成都都开了分店,拥戴者众。

年轻人,我不是在恐吓,我是在激励,希望你做好足够的身心准备,去迎战你的工作。

看看童话里,纵然是王子和公主,想过上幸福的生活,也要先经历磨难啊。

新股发行改革不是终点 篇5

“2001年,我刚刚来到香港做投资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要帮我买新股。我当时非常激动,但是后来才知道,香港的新股不值钱,在这里盲目认购IPO新股的投资者都是刚从内地来的菜鸟。”

在深圳五洲宾馆,一位颇负盛名的私募基金经理对笔者谈起刚刚移师香港的糗事,感叹道:“主要是A股市场打新股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那里太疯狂了。”

现在,就连证监会都认为,A股市场IPO的新股价格往往过高,为一些机构提供了套取超额利润的机会。“打新股过于疯狂”,一位证监会发行监管部的官员也曾在私下场合用“疯狂”这个词来形容中国的IPO市场。因此,变革只是时间问题。

自2008年9月16日起,受困于二战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证监会叫停了包括IPO在内的所有公开发行项目(还包括公开增发和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在IPO暂停的这段时间里,证监会有了更加充裕的时间来考虑如何变革还不够合理的新股发行制度。

事实上,在证监会正式出台文件之前,改革新股发行制度的呼声就相当之高。

经历了数百年时间,欧美资本市场才逐渐发展完善。但新兴市场则缺少这个过程,因此变革在所难免。不妨以中国台湾和韩国为例,由于制度不合理,这两个市场分别在2005年和2006年对新股发行模式进行了重大修正。两地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了承销商、企业和投资者在发行过程中的信息交流,确立了以投资者报价为基础的定价模式。改革更为激进的台湾甚至取消了新股上市前五日的涨跌幅限制,并大幅缩短了发行人股东的股票限售期,力求让市场成为新股发行的主导因素。

市场化也正是中国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目标。表面来看,A股市场早就制订了承销商向机构投资者询价的定价制度,但是由于发行制度存在非常明显的缺陷,询价机构只需要向承销商申报价格区间,可不确定申购数量和申购意向。因此,机构投资者完全可以选择“低报高买”和“高报不买”,操纵新股发行价格,IPO市场沦为了金融机构的淘金地。

操纵新股价格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破坏,丝毫不逊色于“老鼠仓”。因此,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势在必行。根据之前发现的问题,改革后的新股发行制度确立了“买者报价”和“网下最低申购数量”两项制度。“买者报价”,确定了只有申购新股的机构投资者才能接受询价,避免了“高报不买”的现象;而“网下最低申购数量”则限制了机构投资者试图拉高股价,“高报不买”的机会。与严重破坏市场活力的“发行窗口指导”不同的是,证监会此次提出新的发行制度,是希望增强发行中的市场化力量。从欧美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真正推动市场化进步的力量,应该是资本市场的参与者,而非监管者。

因此,证券公司内部的市场化改革也亟需推进。在2007年,由于新股发行过于容易,一些证券公司的资本市场部和股票销售部形同虚设,甚至连管理层路演都只是走走过场。经理们缺少和交易市场参与者之间积极的交流,既不向市场传达公司投行项目推进的情况,也不向投行转述机构投资者的行业偏好,习惯于听天由命的销售股票。

欧美国家和新兴市场之间,存在差异的不仅是制度。在内地,笔者常常可以听到股票销售人员发出这样的感慨,“好产品就是好卖,烂企业路演也白搭”。而在纽约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笔者却看到了股票销售人员的积极营销方式,努力通过营销来指导公司项目开发。因此,市场化改革不仅需要证监会出台文件,更需要在市场参与者之间播撒市场化的观念。

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其他领域,从来不曾有过一步到位的改革。过去五年里,经济增长最快的金砖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他们的资本市场都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也都呼唤着更多的改革。

上一篇: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下一篇:制度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