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不是数学

2024-10-05

语文不是数学(共6篇)

语文不是数学 篇1

看到这个标题, 有人会嗤之以鼻:伪命题, 把读者当二百五呀!

不错, 语文不是数学, 这不需要论证, 也不需要说明, 就像说稀饭不是馒头一样, 属于常识。然而语文与数学之间是什么关系?语文与数学各有什么特征?语文与数学在人一生中的地位孰轻孰重?语文教学与数学教学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 谁能三言两语说清楚呢?

先说语文与数学的关系。语文与数学同是现代中小学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 但它们之间却不是完全对等的并列关系。从历史渊源上看, 语文早于数学;从涉及范围上看, 语文大于数学;从两者的依赖关系看, 数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比如应用题, 还有编书的文字、讲课的语言等等, 而不是相反。借用《圣经·创世纪》的神话来打比方:语文是用“地上的尘土”做的, 数学则是取语文“身上的肋骨”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语文像女人, 数学像男人。———这个比喻的喻体与《圣经》恰恰相反, 因为《圣经》是男人写的, 《圣经》是男权时代的产物。一个人可以完全不懂数学, 但万万不能一点都不懂语文———包括口语, 甚至哑语, 没有语言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我国有过不少数学考零分而被大学录取的人, 其中有一个叫卢前。那是1922年轰动南京的一则新闻———南京籍的考生卢冀野 (即卢前) 报考东南大学, 数学考了零分, 国文考了满分, 被破格录取了。就是这个卢前, 后来师从词曲学大师与国学大师吴梅, 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与南京地方史志研究的一流大家。但是, 谁听说过语文考零分的人被大学破格录取的?谁听说过语文考零分的人能够成为名人大家的?

语文是任何人终身都离不开的一门最普通而又最深广的学问, 从出生的第一声啼哭到临终的最后一字遗言, 从听得见的谈话、看得见的文章到各种各样的思考甚至意识流, 都离不开语文。即使是那些终日埋头于计算的数学家, 又有谁曾一日废弃语文而不用呢?我曾听见一位教数学出身的校长十分遗憾地说:其实我是有很多很好的想法, 如果写出来, 可能都是好文章, 可惜我不会写, 写不好。———像这位校长一样为自己语文学得不够好而遗憾的人, 在社会上难道还少吗?即使像我, 教了近四十年语文, 总还常常遗憾语文没有学好, 说话不能动听, 写作常不顺畅, 心里想的很多东西都写不出来。但是, 社会上有多少人遗憾自己数学没学好呢?我不知道。但我, 虽然没学多少数学, 却从来不曾为此而遗憾。

再打个比方, 如果把人类社会比作一座大厦, 那么语文就是土地, 而数学只是墙脚。墙脚的深与宽关系到大厦的高度与寿命, 但如果没有土地, 墙脚挖在哪儿?

由此可见, 语文与数学虽然同为基础学科, 但其地位与作用却不能相提并论。语文是基础的基础, 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 语文都像空气、阳光与水一样重要, 不可或缺。

但是, 正如最最重要的东西往往最不值钱最受鄙视一样, 语文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是最让人瞧不起的。为什么?无论中考还是高考, 语文与数学分值是一样的。学数学提高成绩可以“立竿见影”, 而学语文却是“冰冻三尽, 非一日之寒”。正因为这样, 语文教师在学校里也最受歧视。有个校长曾经当着我的面说:语文最好教了:一本字典, 一本教参, 谁不会?是的, 教语文的人的确大都不敢去教数学, 而教数学的人却多有勇气来上语文。但是, 教数学的人真能教好语文吗?我怀疑。

回到稀饭与馒头的比喻。语文好比稀饭, 数学好比馒头。怎么比?煮稀饭要有耐性, 喝稀饭也要有耐性———心急煮不好稠粥, “心急喝不得热粥”。而馒头却可以用旺火速蒸, 使之快熟。不过馒头熟得快也冷得快, 不管多热的馒头都可以“狼吞虎咽”。还有一点不同, 煮粥只需要米和水, 做馒头还要加发酵粉。这发酵粉好比数学天赋, 没有发酵粉做不成馒头, 没有数学天赋学不好数学。说了一大篇, 意思无非是说:学语文急不得, 要慢慢来, 要有很多时间;而数学, 只要有天赋, 就能速成, 无需花太多的时间。举个例子:一个孩子长到十二三岁, 从生活中学到了很多数学知识, 有了相当的心算能力, 即使一节数学课也未听过, 最多给补一二个月的课, 做一二个月的习题演练, 就能掌握全部小学课本中的数学知识。语文行吗?

请大家看看学校的日课表———从小学到高中, 语文与数学的时间几乎一样多, 数学作业比语文作业要多得多:这合理吗?学生下课时看课外书, 常常被教其他学科的教师“没收”;在家里看课外书, 又被家长“没收”;学生没学好语文, “汉语危机”不期而至, 能单怪语文教师吗?如果要让学生学好语文, 学习语文的时间 (包括课外阅读) 至少应该是数学的两倍。民国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鼎盛时期, 那时候的基础教育, 学语文的时间几乎占了全部时间的二分之一。民国时期的教育为我国培养了那么多大师级的人才, 显然是与当时社会重视语文教育分不开的。这一点, 只要看看那个时期众多大师的语文水平就能知道。为什么我国近些年来出不了大师?“钱学森之问”还可以从这一方面去找答案。

数学求同, 语文中有少数知识也要求同———比如汉字的拼音与书写, 词语的解释与运用等等, 但是语文更多的是求异, 特别是写作。对比之下, 总是数学简单, 语文复杂。就中小学教材中的知识而言, 数学是有限的, 封闭的, 而语文却是无限的, 开放的。数学考试中常常有满分, 而语文考试中却几乎没有, 原因就在这里。再拿教案来说,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案也许适合很多班级很多学生, 而一个优秀的语文教案却没有这种功能。同一节课, 即使是平行班, 同一个教师, 教学过程都有可能大不一样, 更不必说效果了。为什么?语文是活的, 教师常常要跟着学生走;数学比较死, 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行。正因为这样, 数学老师可以根据教案“照本宣科”上得“滴水不漏”, 而且备课、改作业相对而言都比较省力气, 语文老师就很难原原本本地按照教案顺利地把一节课上好, 而且备课、改作业 (尤其是批改作文) 都会感到很累。就说阅卷吧, 每次考试, 如果数学教师平均每人用3小时能够完成阅卷, 那么语文教师平均每人花6小时肯定不够。再说备课———语文教师常常要用一生的积累来备课, 甚至有时候还要“呕出心来”———比如写一篇下水作文。为此, 语文教师为备课而失眠的事常有, 数学教师为备课失眠的事常有吗?但是, 学校对语文教师与数学教师的要求几乎一模一样, 无论是备课还是批改。

语文是创造的, 有很多创造, 尽管我不知道中小学数学里有没有创造, 有多少创造。阅读理解可以有创造, 写作表达更应该有创造。因此, 创造力的培养完全离不开语文。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 想象能力倒数第三, 创造能力倒数第一, 既与语文与数学“并驾齐驱”“等量齐观”有关, 更与语文教育缺乏创造性有关。一本字典 (词典) , 一本教参, 一堆试卷, 一沓参考答案, 就可以混一节课, 甚至混一辈子, 这样教语文, 当然谁都会, 但其结果呢?当然只有创造力的萎缩乃至泯灭。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就应该让学生积极思考, 想出或者写出一点与众不同的东西来。以宋代诗人罗与之的《商歌·秋》为例:

东风满天地, 贫家独无春。负薪花下过, 燕语似讥人。

商歌:古代乐府旧题。“商”是五音之一, 象征萧瑟的秋天, 所以, 这是一种哀怨悲凉的歌曲。“负薪”, 背着烧火用的柴枝。诗人写这诗, 背景却是春天, 一开始更说春风满天地, 意谓春色充盈于天地之间, 可是次句却云“贫家独无春”———独是家境贫穷的人, 没有什么春天不春天, 仿佛是被什么排挤出春天的怀抱里。再从第三句可知, 贫穷人家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 还不是继续干活, 整天去斩柴负薪, 以换得零钱, 哪有 (富裕人家的) 闲情欣赏春光。最后一句特别尖刻, 说是就连在树上花间呢喃的燕子, 都好像是在讥笑这些不懂珍惜春光的人!由此可知, 诗人把诗题称为“商歌”, 应是暗里有一层用意:对于穷苦人家而言, 春天却还是像秋天般萧瑟凄凉。以此看, 这诗所用的对比至少有三回, 一是诗题秋与诗里春的对比, 二是春满天地与独无春的对比, 三是“负薪”与“花下”的对比。正是这些强烈的对比, 使诗意动人心魄!

教学这首诗歌, 如果仅为应付考试, 只需要求学生会背会默原诗, 记熟下面的注释与解释就行, 不但教师不用思考, 学生更不必思考。但是, 真正的语文教育却完全与之相反。该怎样教这首诗呢?方法当然有很多, 这里仅举一种:

在学生朗读诗歌并阅读注释与解释之后,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提出并思考以下问题:

“东风”与“春”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贫家独无春”?“花下”只有“负薪”人吗?如果不是, 还有谁?“讥人”的是“燕子”吗?如果不是“燕子”, 那又是谁?诗歌以“秋”为题, 仅仅是为了与诗歌中的“春”对比吗?———诸如此类的问题, 数学教师都能想到并且给出让人比较满意的解答吗?背诵并默写这么短的诗歌容易, 熟记注释与解释没有必要, 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然而恰恰是在最重要的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这一点上, 语文教师往往“缺位”。即使语文教师不“缺位”, 考试的答案也会“缺位”, 2009年高考浙江语文卷诗歌阅读《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就是一例 (参见拙作《梅雪争春费评章》, 《语文学习》2011.1) 。———试问:如果是一道数学题, 谁能提出这么多“节外生枝”的问题?

语文不是数学。一道数学题, 不要说优秀的教师, 连优秀的学生也能解得圆满完美, 无懈可击, 但语文却不是这样——别说教师与学生, 就是教材与教参, 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欠缺甚至错误。做一次作业, 数学的错误总是有限的, 可以在课堂上一一纠正, 而语文的错误往往是无限的———除了书写与标点错误, 还有语法逻辑修辞方面的错误, 根本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纠正。单说病句的诊断与修改吧, 有时比医生看病还复杂:有的“病句”似病非病, 有的病句身患多种“疑难病症”, 教师们常常为它们争论不休, ——数学中有这么怪的事吗?更怪的是:反复练反复考的病句, 很少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 而学生笔下的病句却又层出不穷, 人言人殊。语文课上花了大量时间训练, 不但考试成绩不容乐观, 连学生笔下的文字也不堪卒读。———这样的怪事, 数学会有吗?

数学难在运用, 要记的东西不多, 虽然有很多公式与定理, 而语文不但难在运用, 还难在要记的东西多如牛毛, 不可胜数。且不说错别字通假字古今字成语同音词异形词多义词偏义词古今异义词名言警句以及规定背诵的古代诗文, 单是字音一项, 就比数学多几倍。数学要求精确, “模糊”的东西不多, 而语文, 不但有很多“模棱两可”的东西———比如阅读理解中的肯定与否定等, 还有鉴赏中不好、较好、好、最好、更好的分歧。这些东西, 几乎无一不会引发争论。因为语文是“人治”的, 而数学是“法治”的。语文之难于数学, 由此也可见一斑。

语文不仅是人类交际的工具, 语文还承载着人类的灵魂。正像美国作家狄金森所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语文是教人读书的。“书是一口掏不完的井, 是一座掘不尽的矿。走进书里, 你就会觉得有一位高尚的人在和你娓娓交谈。书会使人胸襟开阔, 眼光远大;书能够活跃思维, 陶冶性情……读书就如同给自己的心灵披上一件件美丽的衣裳, 爱读书的人会是世界上最美的人!”语文是教人思考的。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司说:“人不过是一根芦苇, 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吴非老师说:“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谁能想象一个志在立言以立人的教师没有自己的思想?” (《我美丽, 因为我在思想》) 教学生读书, 教学生思考, 是语文教师的职责。爱读书, 会思考, 是语文教师的强项。但是正如吴非老师所说:“我们的确有过不需要思想的年代, 有思想就是罪过, ……在一所观念保守的学校里, 只要语文教师安分守己, 死水无波就可以保证长治久安。有一点新锐思想, 有独立意识的语文教师, 在学校总是首先受到怀疑与压制。”这样的学校, “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 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 (同前) 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 一个有独立思考精神的语文教师该有多么痛苦?这么多的责任, 这么多的痛苦, 数学教师有吗?

语文是没有公式可以照搬的, 但是, 当下的语文教育与考试却正使语文走向“公式化”:解读诗歌有“公式”, 解读现代文有“公式”, 作文拟题有“公式”, 作文结构有“公式”, 甚至造句与识别病句都有“公式”。最近有位老师告诉我, 她班里有位学生, 考试文章没读懂, 但就“第一人称写作的作用”那题却得了满分 (6分) , 而别的不记“公式”的学生即使读懂了也会得零分。学语文本来是不需要做很多题目的, 但是当下, 却非做大量题目不可。语文教师本该以读书写作为“主业”, 在读写方面做学生的表率, 可是当下语文教师却不得不与数学教师一样, 把做考题与写备课笔记作为“主业”。把语文当作数学来教, 把语文当作数学来学, 把语文教育视同数学教学来管理, 这就是当下中国教育的现状。

语文教学效果不理想, 首先是因为语文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不突出, 课程设计与时间安排不合理;其次是教材、教参以及试卷 (包括参考答案) 的僵化, 以及“分数至上”的教学管理不科学;再次是语文教师本身的素质不理想———尤其是在“说真话就得需要勇气”的时代不敢表现自己独立的思想。所有这些, 都不完全是语文教师个人的错, 这也与数学大不一样。

语文不是数学, 语文比数学重要,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也这么说:

“……一批数学拔尖的学生, ……却很不重视语文学习, 阅读和表达能力差。过了一年, 还发现这批学生中有的数学课程竟然要补考。针对这种情况, 我说了这样的话:‘欲考复旦大学数学系, 若语文不及格, 数学再好也不能录取。’”“近年来, 我……发现有一半习题因为题义没看懂而做错了。有个青年寄来的数学解答, 结果是对的, 但是最后写答案, 由于语言表达不妥, 反而将正确的题解弄错了。审阅大学生的论文, 我也感到可惜, 有的同学论文的内容相当好, 文字表达却很差。”“语文是学习工具, 是基础, 就像盖楼房要打地基一样。数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基础, 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作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青年, 学会争取运用祖国的语言, 应该是起码的要求吧。语文水平低, 讲义看不懂。怎么学好数学, 你要解数学题, 连题目要求什么都弄不清楚, 解题非错不可。语文水平提高了, 阅读能力增强了, 不仅有助于学习数学, 还有助于学好其他科学知识。” (选自《略谈语文和数学》, 有改动。)

“若语文不及格, 数学再好也不能录取。”这么说, 这么做, 都是“为了对青年人和国家负责”。苏步青先生的这番话, 就是对拙作的最好

摘要:语文与数学同是现代中小学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 但它们之间却不是完全对等的并列关系。从历史渊源上看, 语文早于数学;从涉及范围上看, 语文大于数学;从两者的依赖关系看, 数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比如应用题, 还有编书的文字、讲课的语言等等, 而不是相反。

不是语文课的语文课 篇2

摘  要:说话课  找话题  会倾听  能演讲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程性质和目标的一段表述。但是平心而论,学生对语文这个交际工具的运用水平怎么样,是否能够适应他们未来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教师心中都是有着答案的。大部分学生在高中的三年中只是遨游在题海中,到头来,开口说话都显得非常困难,提笔写一段实用类的文章也破绽百出。

作为一名教了十几年书、当了十几年班主任的教师,笔者经常反思:语文学习到底给学生们带来了什么?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改变?语文学习能否为他们将来的人生起飞带来动力和支持?想起自己经常看的一些求职类电视节目,有些学历很高,智商也肯定很高的求职者因为胆怯害羞、不善言辞而被认为能力不足、潜力不够;有些因为言辞不当、不会交流而被人误解为不会合作、性格不良,失去了本能够属于自己的宝贵机会;想想自己以前教过的学生,有些可能就是因为不敢在公众面前说话而失去了很多发展机遇。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有较高的倾听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或许重要性已超越了知识本身。

语文课应该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否则就算不上真正的语文课。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每周专门拿出一节课来上不是语文课的语文课——“说话课”。说实在的,在高二年级,让学生再来学“说话”,多少有些讽刺意味,但笔者感到更多的是无奈。但当笔者将自己的感触和设想与学生们沟通交流的时候,却得到了他们的一致欢迎,甚至是欢呼。

说话课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备话题,合作完成。这个阶段也可以称作课前布置,就是让每个学习小组自行准备一个中心话题,然后课上每一小组由两名学生围绕这个中心话题,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个阶段主要是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当众说话的机会比较少,一开始要求不能太高,应该先给他们一个准备的机会,让其课下多下功夫,以便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在表达成功中得到一定的信心。因为每个人自身的成长经历不同,学生们之间的说话水平也相差很大,有的学生在讲台上挥洒自如、充满自信;大部分学生还不大敢在讲台上说话,有的显得极度紧张和局促。笔者不断鼓励学生们走出自己的第一步,经常对学生说的话是“言者无罪”“我听了很受启发”和“我赞赏你的观点”。真诚的表扬是可贵的,鼓励的力量是强大的,很多从来没有在公众面前讲话的学生也都会慢慢勇敢地走上讲台,勇敢地抬起头面对同学们说。

第二个阶段:收集话题,现场抽题。首先是课下在学习小组当中收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观点,用最简洁的句子表达出来,然后由班干协助教师经过精选之后,整合成班级的“话题库”。上课时,学生随机抽取一个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阐释自己的观点。它建立在第一阶段后大部分学生的说话能力有所提高的基础上,新的挑战可以刺激学生的追求,同时可以借机将说话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对学生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每一堂“说话课”中,教师既是一个倾听者,又是一个参与者、指导者。每堂课学生们的精彩表现结束后的几分钟,都是教师的现场点评。有时候是对学生们精彩观点的回顾,或者是拓展;有时候是自己独抒己见,对观点的拓展延伸;有时候是对学生们在表达中表现出的偏激观点和灰暗情绪,给予适当引导和点拨;当然更多的是对学生们敢于表达思考的肯定和鼓励。每一节“说话课”都是在热烈的掌声和愉悦的心情中结束,师生都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特殊的“说话课”还得到了家长们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有的家长在家长会上给班级的留言中真诚地说:“非常支持班级的演讲活动,不但能够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为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希望这一活动继续搞下去。”

通过说话课,学生在展示中收获了自信,感受到语文课不再只是枯燥无味的分析和讲解,更重要的是由此给他们带来的精神面貌的改观和积极心态。从学生们写的感言中可以看出,大家深受鼓舞,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有的学生因为自己没有发挥好而感到遗憾,有的学生决心主动演讲并借此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更多的学生在感言中难以掩饰自己走上讲台“成功”说话的喜悦和激动,甚至说自己一天都感到非常快乐和轻松。

通过说话课,学生们学会了倾听。因为每个人都有上讲台说话的体验,都有在自己说话时得到大家肯定鼓励的渴望。所以推己及人,大家在听别人的时候会用自己全神贯注的目光给他以鼓励,会用自己的认真表达对别人的尊重。活动一开始的时候,难免会出现有些学生因为紧张一时语塞或者卡壳的尴尬局面,但是当这些学生因此而面红耳赤的时候,或者语无伦次的时候,他看到的往往是一双双充满期待的鼓励眼神,听到的是为他加油鼓劲的热烈掌声。学生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

通过说话课,学生们在学会表达交流的同时,学会了独立思考,磨砺头脑,学会了批判与接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应该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区别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特征。学生们对话题的收集、筛选本身就是一个思想活动的过程,在课堂上的表达与倾听则更是一个思想交流碰撞的过程。在自选话题阶段,有的学生谈“感恩”“信心”“战胜挫折”这些传统话题;有的学生纵论时事,谈“钓鱼岛”,说中美关系,让人眼界开阔;有的学生说“懂得知足”“降低幸福的沸点”。在抽选话题阶段,有些题目相当具有挑战性,但是很多学生都能够近乎完美演绎。如有的学生抽到了“人生是自助餐”这一题目,这是一个让人初看起来有几分莫名其妙的题目,在经过短暂的“意外“之后,学生说:说人生是自助餐,正是因为自己需要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我们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这个精辟的观点立刻得到了学生们热烈的掌声。有的学生抽到的话题是“像不倒翁一样”,他提炼出的观点是:只有找到自己的重心,才能像不倒翁一样使自己立于不倒之地。他的睿智和敏捷自然得到了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其实,这些话题的影响不仅仅在课堂上,还延伸到课外,很多学生把自己对某一个话题的启发和感悟写进随笔本里,在平时作文里也常看到上述内容。这些富有内涵的话题已经在他们的心田里悄悄地生根、发芽,为他们的内涵素养又加上了一笔。

“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这必修课程的目标,或许对学生来说是较高的要求,难以达到,但这的确应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效果,也是对学生自身素养提高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学习“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不是语文课的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拥有言语的勇气和表达的信心,结合一定的说话技巧,真正掌握表达沟通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崂山一中)

中学语文课堂不是“百家讲坛” 篇3

有一次在和学生的交流中, 学生说:我们学生都觉得上语文课最清闲了, 可以一边听语文老师讲课, 一边做数学或别的科目的作业。听了后, 我觉得很震惊, 也令我这个语文老师羞赧。

确实, 不少语文教师总喜欢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 在课堂上滔滔不绝, 尽显教师“风采”, 大有百家讲坛上讲学的教授的范儿, 学生只能被动地听了。我们要知道:中学语文课堂可不是“百家讲坛”,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不能像于丹、钱文中等教授在百家讲坛上那样讲课。中学语文是基础学科, 是背负着考试任务的, 教学面对的学生也是基础薄弱的中学生, 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都还不是很强。中学语文课堂不能成为老师的一言堂, 应该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如果要使语文课不至于使学生觉得是休闲时间, 语文教师就不应该把语文课堂上成像百家讲坛那样的“一言堂”, 应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看书、思考、探讨、质疑和练习。

一、明确学习目标

每堂语文课的开始先告诉学生本节课要学些什么, 要掌握些什么。例如, 教学《劝学》的第一课时, 你就要告诉学生:这堂课我们要能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这篇课文并准确地翻译第一、第二自然段。让他们知道这堂课如果完成不了这个任务, 那就要补课了。当然每堂课教师都要设计相应的练习来检查学生是否都达到了学习目标。如果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达不到目标, 就一定要找出原因, 再安排时间来补课。

二、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 不要在课堂上只有教师一个人讲, 我们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让他们充分调动各种感官, 提高能力。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 (叶圣陶语) 。因而, 我们教师不能把语文课堂当成“百家讲坛”, 在课堂上应少讲精讲。教师不必把课文分成大大小小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来回答, 而应在教学中应从整体入手, 让学生自主学习后, 自己思考提出问题。问题可以先由学生之间互相探讨、解答, 教师不要轻易地公布答案。《论语》也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有些问题教师只需稍加点拨, 不需给出标准答案, 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 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 产生认知冲突, 引起深究性反射, 产生思维活动。“一言堂”的教学就是使学生在无疑的状态下被动接受, 盲从依附, 这样的课不仅使学生上课容易分神, 而且学生的思维也会被束缚, 个性受到压制。教师如果把课文咀嚼很细, 学生无须咀嚼, 只要把教师讲的“吞下”去就行了, 这样学生就无需思考了。所以, 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 还要教会学生提问, 鼓励他们大胆质疑。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 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 不失时机地将其延伸为自主思维的过程, 拓展为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每堂课都应该有课堂练习

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学习。要会学, 学生就要不断地实践, 因为“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地练习, 锲而不舍, 养成习惯, 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 (叶圣陶语) 所以, 课堂练习应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40分钟的课堂应安排15至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做练习。练习方式包括听、说、读、写的练习, 教师要根据当堂课的教学目的来选择恰当的练习方式, 特别要加大写的练习。有关阅读和写的练习要人人动笔, 而且练习题要优化。所谓优化的练习题就是不仅要体现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运用能力, 而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难度要适当, 题目有典型性, 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练习题优化是提高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优化的练习题的设计应体现现代科学系统论的整体、有序和反馈等原理, 还应服从于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要素整体优化的需要。恰当地、多样化地设计出最优化的课堂练习题, 使之成为教师利导、学生乐学、教材优用、教学省时高效的最佳手段。

语文不是数学 篇4

一、片段举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10以内的加法》时是这样评价学生的:

师:你能说出一个10以内的加法算式吗?

生1:6+8=14

师: (竖起大拇指) 你真棒!6加8等于14你都会算了。

生2:7+5=12

师:你也很棒!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说出一个10以内的加法算式”, 但学生的回答显然是没有听清楚教师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答非所问, 教师给予学生的反馈却是竖起大拇指, 表扬学生“你真棒!”这样的评价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二、改进教师评价语言的策略

那么, 教师应该如何巧借课堂评价语言, 发挥其独特的魅力, 让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 能够促使学生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 可以更积极、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呢?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制定灵活的评价标准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教学评价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应有一个灵活的评价标准。

(1) 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进行评价

布鲁纳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 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继续学习的动机等方面将变得十分接近。造成学生个别差异的三个变量是: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的程度, 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 教师的教学适应于学生的程度。”可见, 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多么重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在这方面有所关注。

(2) 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评价

数学应培养人的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数学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在这些方面得到体现。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尚不健全, 常常说出“异想天开”的想法, 因为他们不为常规思维所束缚。所以教师应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发现他们思维的独到之处, 并及时给予肯定评价, 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振冠超市打九折, 福强超市“买八送一”。学校想买180只3元的水杯, 请你当“参谋”, 算一算到哪家超市购买比较合算?

在反馈时大多数同学都是分别算出去两家商店买180只水杯的总价钱, 再进行比较, 最后得出去福强超市买合算。这时出现了这样一幕:

生1:“我不用算总价钱就能比较出来。”

师:“真会思考, 来, 说说你的想法。”

生1:“买八送一相当于现在每个杯子的价钱是原价的8/9, 我算出:

振冠超市每个杯子的价钱是:3×90%=2.7 (元)

福强超市每个杯子的价钱是:3×8/9≈2.67 (元) , 这样就能比较了。

师:××同学真会动脑筋, 抓住了杯子总量相等这个条件, 使解题更加简便!

生2:老师, 我还有更简单的。只要比较九折和买八送一哪个更便宜就行了。

师:××同学能在刚才同学的启发下继续研究, 你们都具有做科学家的潜质。

可以想象, 如果当时教师不给生1发言的机会, 也就没有生2的精彩表现。可见, 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合理的评价是多么重要啊!

2. 使用灵活的评价方式

(1) 按评价发生的时间分:一般问题即时评价, 疑难问题延时评价

即时评价是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下, 对于学生的某一行为表现, 给予适时鼓励和价值判断。即时评价是数学课堂学习评价的重要方式。

延时评价是指在学生做出一件事情或说出一种想法后, 教师不急于对其言行进行评价, 而是让他们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因为在正常情况下, 新颖独特的见解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期, 但要注意延时评价应根据学习的内容, 选择合适的时机: (1) 学生的想法离奇古怪时可运用延时评价; (2)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出现分歧时可运用延时评价; (3) 对学生开放性、实践性的作业或答卷可运用延时评价。

(2) 按评价主体不同分

(1) 教师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2) 生生互评。学生互相评价, 改变了教师占据课堂评价主体地位的传统评价模式, 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要评价别人, 首先就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 对被评价的内容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其次还要有一个思维的过程, 如:这个回答对不对?错的话错在哪里?他的想法和我刚才的想法一样吗? (3)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 既是评价者, 也是被评价者。学生自评能有效反思自己的言行, 认清自己的优缺点, 使评价过程更深刻。

除此之外,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还应该突出学科特色。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的反应真迅速, 一下子就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猜测是学习数学的前奏, 你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你思考问题真细致, 学习数学就需要这样的品质!”“你用了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 直观形象, 现在能不能概括一下呢?”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文不是数学 篇5

一、自主梳理, 培养学习能力

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 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 将平常所学孤立的、分散的知识串成线, 连成片, 结成网。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 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好方法。

1. 课前研究, 独立整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自主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在复习阶段同样如此。教师可设计前置作业, 引导学生根据复习内容, 进行课前研究, 自主梳理知识要点。如在复习“比和比例”时, 让学生课前独立完成下表:

知识要点举例说明

比比例

刚开始, 学生整理得不够全面, 教师可适当引导, 常此训练, 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定会逐步提高。

2. 合作复习, 同伴互助。

学会合作是学会学习的重要一环。学生独立整理知识后, 课堂上组织小组交流。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方式不同, 学习水平不同, 相应地独立梳理知识的能力必然有所区别。通过小组交流, 同伴之间互相学习, 相互启迪, 初步完善对知识要点的梳理。

3. 全班研讨, 纠偏释疑。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获得的成果不一定是完善的, 可能还存在知识点的缺漏或内在联系把握不够到位等现象, 因此, 有必要组织全班研讨, 进一步完善对知识的梳理。通常可采取这样的方法:请一个小组学生当“小老师”, 上台交流组内复习成果, 鼓励其他学生补充、质疑、纠偏, 教师起穿针引线、适时点拨的作用。这样生生互动, 不仅完善了对知识的梳理, 而且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也增强了学习能力。

三、优化练习, 发展学生素质

总复习阶段, 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学生练习。但机械练习只会造成学生怕学、厌学心理和思维定势。因此, 应该精心组织练习, 在提高复习效率的同时, 培养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素质。

1. 优化解题思路。

在复习中, 必须注意题目解法的多样性, 善于比较、提炼出最佳解法, 从而达到优化解题思路的目的。

例如, 复习分数应用题时, 可出示如下题目:修一条长120米的水渠, 前3天修了全长的20%, 照这样计算, 修完这条水渠需要多少天?可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全方位审视, 就会发现以下多种解法。归一:120÷ (120×20%÷3) ;倍比:30×[120÷ (120×20%) ];方程:120×20%÷3x=120;分数:3÷20%……学生通过比较, 沟通了不同方法间的联系, 并且知道了分数解法最为简捷。

2. 类化巩固习题。

其一, 不同内容, 同一实质。即习题的表达方式虽不相同, 但数量关系、解题思路都是一样的。通过这样的归类训练, 学生便能把解题的方法从一个问题迁移到另一个问题,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其二, 同一内容, 不同实质。例如,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1) 六一班共有学生45名, 其中男生25名, 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 六一班共有学生45名, 其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5/9, 六一班有男生多少名?

(3) 六一班有男生25名, 占全班人数的5/9, 六一班共有学生多少名?

以上习题虽内容相同, 但其数量关系、解题思路都不尽相同。通过这样的归类训练, 学生便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各类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同时, 也能开阔学生思路, 提高思维能力。

3. 深化知识运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复习中, 应有目的地精选一些与所学数学知识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受到“学以致用”的良好熏陶, 从而实现运用知识的“深化”。

三、鼓励创造, 强化创新意识

1.鼓励创编习题。复习阶段,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这时可以让学生来创编习题。刚如, 让学生根据给出的题, 编出与之不同内容同一实质的其他题, 或编出与之同一内容不同实质的其他题, 还可让学生围绕复习内容设计综合性练习。编一道题对提高学生能力的意义与单纯地做一道题的意义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在创编的过程中, 学生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从而更加乐于创新、善于创新。

语文不是数学 篇6

(以下记者简称“记”,王杰老师简称“王”)

记:因为对奥数的争议,有的地方取消了对奥数竞赛成绩的高考加分政策,请问您认为这会不会给奥数学生的热情带来一定影响呢?

王:如果说有,那么这些“被影响”的热情恰恰是我们要淘汰的。刚才开幕式上你们学校的选手赖力同学说“数学是好玩的”,我们正是需要这种态度,用纯粹的兴趣去学数学,这样才会有成就。

记:您认为“奥数”可以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王:这个就不好说了(笑),全靠自己去悟,你也可以去悟一悟。不同的人对数学有不同的感悟,比如说对思维方式的培养,再比如说,他从授课老师那里学来的为人哲学,还有可以增强同学的友谊,方方面面都有。

其实人们总爱把素质教育与数学竞赛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参加数学竞赛也是人生中的又一种体验,而人的学习主要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进行的,靠自己去体验。

你刚才说“培养”,这更是不对的!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就是出在“培养”上,总认为人才是培养出来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一个伪问题(激动)!你记下这句话:“大师不是培养出来的!”有时候刻意的培养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更多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记:据我了解,许多学奥数的同学文科并不是很优秀,有人就认为,理性思维的人学不好感性的文科,请问您是如何评价的?

王:大错特错!首先文理分科就是人为的。在人类认识自然的最初过程中,科学家往往都是哲学家。什么是哲学?哲学包括对自然、宇宙以及社会的认识,它们是没有界限的。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细分学科,为了适应大学教育,我们高中也做了文理分科。其实我认为这并不合理。所以,总的来说文理分科一定程度上是教育体制的问题。

我们现在提倡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一个很大的素质就是想象。给你讲个故事,19世纪至20世纪德国数学集大成者希尔伯特有一次在学校里听见别人说:“一个数学系的同学转到文学系去了。”他说:“这并不奇怪,是因为他的想象力不够。”数学学不下去是因为想象力不够,你想想这话。数学学得好的很多同学在文学方面的感悟也是很深的。学数学就是要见人所未见,现在你们做的题都是老师出的,而以后要钻研数学,命题哪来?猜!当然不是瞎猜,但是总需要过人的想象力吧。还有,你看我们所处的空间是三维的,加上时间这个维度也顶多四维。但数学上,就有无穷维,你说这需不需要想象力,也就是感性思维?所以说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记:王老师,最后一个问题,您对学习奥数的广大中小学生有什么建议?

王:奥数是建立在兴趣、精力之上的,而奥数上获得成功也不一定非要是得名次,中国还是太“以成败论英雄”了。只要在其他各个方面有收获,都算成功。换句话说,你来参加奥数,然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过两天就退出了,这也是一种成功,因为你有收获,再换句话说,人人都可以来学奥数,即使是人人都发现自己不适合奥数,这也可以。

上一篇:物流实验室的建设构想下一篇:缺血性脑血管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