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向结构

2024-11-21

流向结构(通用9篇)

流向结构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2007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 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 增长20.8%。目前, 中国已经超过日本, 成为继美、德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 贸易对象已达2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是, 我国对外贸易依旧存在着总体发展水平依旧不高, 尤其是结构仍比较落后, 贸易流向的集中化趋势等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与变化调整

对外贸易结构是指构成对外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 它包括对外贸易活动主体之间、客体之间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比例关系, 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和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

1.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特点与现状

(1) 贸易结构的失调倾向。从进出口贸易结构上看, 虽然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 但是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中国对外出口产品中, 虽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 但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另外, 中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都是由三资企业完成的。由此可见, 目前我国的贸易结构仍停留在“以外商为主”阶段, 需要进行转换。

(2) 传统贸易战略的“出口创汇”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 努力扩大出口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和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扩大出口,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和优惠政策, 使中国外贸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比中国GDP增长高出一倍的速度增长。但从长期看, 一方面, 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扭曲了国内经济的资源配置, 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 持续的贸易顺差也使一国的外汇储备居高不下, 对我国的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易造成不利的影响。

(3) 大规模的商品出口还会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摩擦。近年来, 世界各国针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多。据WTO统计, 1995年~2003年, 中国遭受其他WTO成员的反倾销立案调查次数为356件, 占WTO成员反倾销案件总数的14.7%, 最终遭受反倾销制裁的案件254起, 占WTO反倾销总量的16.8%。中国产品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的反倾销调查对象, 主要原因在于出口产品的价格组成, 出口价格偏低。

2. 近期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调整

(1) 出口增速下降、进口增速提高, 进出口增速差距逐渐缩小。根据商务部的有关统计数据, 自2002年以来, 中国货物进出口已经连续5年快速增长, 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8%。2006年尽管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但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下, 增速较2005年已有回落, 同时进口增速明显回升, 与出口增速的差距比2005年同期缩小了10.5个百分点。由于基数差距较大, 对外贸易顺差依旧在扩大。

(2) 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 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较高;进口商品结构依旧存在不合理, 初级产品进口规模较大, 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加快。我国的出口商品中, 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近期内处于增长趋势, 2006年的增幅分别为28.8%和增长29%, 均高于传统大宗商品出口的增幅。同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受到抑制。同时, 近年来我国初级产品进口规模一直呈扩大趋势, 其中, 铁矿砂、原油和成品油进口量均出现大幅增长, 而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应看到我国虽参加了全球水平型分工, 但在分工层次结构上仍处于较低位置。

(3) 一般贸易的比重略低于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进口增速稳定。虽然2006年一般贸易的增速出现了超过加工贸易的情况, 但加工贸易在贸易方式的比重上仍占据二分之以上, 且发展相当稳定。与一般贸易相比, 加工贸易属于一种典型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式的贸易方式。而我国得以吸引外商的最大优势仍是其低廉的劳动力。

(4)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较快, 民营企业出口规模逐步扩大。在我国的贸易统计中, 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一直占有较大份额, 近年来, 随着中国加入WTO, 外商的投资从量化到质化方面都有提高, 因此带动其进出口额的逐步增长。2006年中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3076.6亿美元, 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7.5%, 其中出口2139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43.6%, 年度出口额首次超过国有企业。

(5) 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全面增长, 市场多元化的成效逐步显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以及入世后对外开放层次的更新, 我国的对外贸易正逐渐向更广的范围发展, 体现在贸易伙伴的数量增加和对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量的大幅增加。近年来, 中国与新兴市场贸易额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二、关于我国对外贸易中货物流向的现状分析

从各年的数据可以看出, 中国对外贸易流向的总体特征是集中化的, 无论是出口市场还是进口市场都呈现出高度的集中化。但近年来出口流向的集中化程度在逐渐减弱, 而进口的集中化程度则稍有增强的趋势。我国对外贸易流向的特点表现为:

1. 我国的对外贸易流向集中在亚洲、欧洲及北美地区

统计数据表明在贸易总额上, 亚洲所占比重最大, 其次是美洲和欧洲, 而且这些区域与中国的贸易额在近期内一直呈积极的上升趋势, 其中, 在亚洲, 主要是对香港、日本和韩国出口, 对香港的出口主要是转口贸易;进口主要来自于日本、韩国和台湾省。对北美地区的进出口都主要集中在美国。而对欧洲的贸易则相对分散一些。

2. 在区域分布范畴上, 我国的贸易相对集中在本地区或距离较近的地区

从地理位置上看, 我国的对外贸易相对集中在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可见运输成本也是影响我国对外贸易流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 地理位置接近的国家和地区之间, 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比较多, 市场需求的相似性比较大, 企业对这些市场的开发和维护也更加容易些。

3. 从经济发展程度来看, 我国的对外贸易相对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如下表所示, 我国对东盟的出口在总出口中占很小的比例,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 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下降, 到2000年才开始逐年上升, 与此同时, 与美洲、欧洲两大贸易对象区域的出口总额一直稳步增长。我国在与处于更低阶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贸易中, 主要是劳务输出如工程建设, 而这些国家市场需求有限, 因此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规模不大。此外, 我国缺乏具有国际经营经验和能力的大型跨国公司, 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之间开展产业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三、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升级优化与贸易流向研究对策

加入WTO后, 我国的贸易结构如何进一步调整优化是实现我国出口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从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自从上世纪90年代就一直鼓励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已取得了一定效果, 同时, 我国有些大型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增大, 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可见, 我国对外贸易流向的实际变动也趋向于相对的分散化。

首先, 在完善有形商品贸易结构的同时, 大力发展无形商品贸易。中国无形商品贸易结构中服务贸易出口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还未突破10%。可见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贸易的比重相当不对称。外贸商品结构的升级, 不单意味着有形商品贸易结构的优化, 还包括无形商品贸易比重的增加及其结构的改善, 而且后者的意义愈来愈大。

其次, 为解决我国各行业间的贸易增长结构不平衡, 必须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上下功夫, 在增加数量的同时也应同步提升质量。在要素禀赋方面,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一些行业的资金、技术的比较优势, 发展加工贸易并促使其在层次上的提升, 应抓住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机遇, 提高科技投入力度, 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升级, 通过产品配套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和自主产品的出口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尤其在服务贸易方面, 要注意加快外资的注入, 及民营资本的注入, 引入有序的竞争机制, 打破垄断, 提升服务行业的创新能力, 以及对外竞争力, 最终要实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使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达到基本平衡的水平。

再次, 要逐步提高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水平, 促进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改变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其产业结构的错位关系, 从长期战略角度出发, 必须培育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从短期角度出发, 一是要制定好外贸市场战略, 加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开发, 二要将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中的某些产业扶持成主导出口产业, 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使之与国际需求接轨。

另外, 扩大对外贸易模式结构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 在贸易结构与贸易流向相结合的优化过程中也很重要。中国的贸易结构正逐步向水平分工形态推移,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有所提高, 抓住这一变化趋势通过控制跨国公司FDI的流向, 促使水平分工的发展提高产业内贸易的比重, 优化对外贸易模式结构。

最后, 也要将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的多元化与重点化相联系, 同时兼顾贸易流向的分散化和重点化。对外贸易区域结构多元化发展, 可以分散我国经济负传递的风险, 突破由于市场单一而造成的规模制约瓶颈, 掌握我国对外经济交往中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orld Trade Report2005, 2005, 1~20

[2]祖德明:关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 2007/01:350~351

[3]商务部综合司、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R], 2008年春季

[4]李丹蒋毅一:对中国出口贸易的结构分析及其启示[J].商场现代化, 2007/06 (中旬刊) 总第506期:11~12

[5]文凤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思考[J].天津经济, 2006/1, 总第140期:88~90

[6]孟振: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知网, 2006/07/07.20~33

[7]李福金刘静:关于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统计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7/04 (中旬刊) 总第500期:21

流向结构 篇2

a.为什么会“流失”?

检察官李晓峰(化名)最近很“纠结”:坚守这份工作吧,收入确实低了点;转身下海吧,又着实舍不得这身检察服。

,他从一所著名政法院校研究生毕业后,经过层层选拔,来到了中部省份的一个县城,圆了“检察官梦”。随着激情渐渐消退,这个书生为“柴米油盐”犯起了愁。

李晓峰看到,自己的工资仍然只有700多元——虽然检察长的工资也只有1600元,而且这个收入在当地不算低——但在沿海地区做律师的同窗已经买了车、房。更让他着急的是,“我28岁了,在这个小县城,实在找不到对象。”

去年年底,李晓峰参加了广东一个基层院的选调。虽然在面试阶段遭到淘汰,但这次经历让他印象颇深:在广东一年收入能有10万元,而现在一年最多才有1.7万元。

据李晓峰统计,其所在的地级市20前后招录的司法人员中,已经有20多位离开了法院、检察院,他们或考研考博、或选调、或转做律师,而离职的主要原因是,法院、检察院待遇相对较差、职级较低。

曾在该市工作的廖新源是哭着离开检察院的,现在见到检察官就感觉是见到了亲人。“虽然出来做律师第一年的收入比在检察院时高很多,但还是很舍不得。”廖说,没办法,家在珠海,离工作的地方太远了。

司法人员流失问题引起代表的关注。在今年年初的北京市人代会上,北京市人大代表、检察官邓秀琴专门向大会提交建议,关注基层法院、检察院的人才流失问题。

去年,邓秀琴所在检察院接连有年轻干警离开。其中一位检察官有5年工作经验,因为单位解决不了住房,自己又难以承担租房费用而辞职。这深深刺痛了邓秀琴代表。

邓秀琴对记者说,基层司法人员短缺、断档问题已影响和制约了工作的发展,北京也不例外。“基层检察官总量偏少,而且留不住人,年龄趋于高龄化,后继乏人。”邓秀琴分析了人员流失背后的三个原因:门槛高,司法考试难过,招录起点要求在研究生学历以上;级别低,熬到退休,最高也就是副处级;最重要的是待遇低。“大学生真是不愿到基层来,即使来了也很难留住。”

b.“流失”到了哪里?

其实,司法人员“流失”不仅仅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出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曹义孙早先在调研中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发现,基层司法人员的“流失”,在西部地区存在,在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同样存在。

“对于人才的流动,不能简单地做好与坏的评价。”曹义孙认为,要区别人才的“流动”和“流失”。

中部地区省份某院现有检察专项编制43人,实际在岗33人,其中检察官有21人。从至,该院共有11人离开,其中具有检察官资格的有9人,且8人在35岁以下。

他们去了哪里?据调查,这11人中,有5人通过遴选、招录考试,流向上级司法机关;有3人通过招考,进入本地党政机关工作;有3人参加外省市招录,流向发达地区检察机关。

一篇题为《人才流失严重:基层法院之痛》的文章透露,从到,江苏某基层法院共有9名在编干警离开,占该院在编干警的12%。而分析干警流向会发现,流失在编干警以辞职经商、做律师或是调入其他单位居多。

记者从北京市检察院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近5年来,离开该市基层检察院的有100多人,其中,近七成是通过组织程序调到了上级检察院、区县党政机关、法院等部门。也有一些人进入公司、律师事务所等市场化单位。

在北京市检察院干部处看来,该市检察机关的人才是在流动,而不是流失了。“但,基层院也有自己更为现实的想法,认为培养人才不容易,不愿意让自己培养的人才流动走。”该院干部处刘慧坦言,这两年来,大家还是看到了人才流动,特别是向上级院流动的好处。“在注重保持基层检察队伍稳定性的同时,遴选制度扩展了个人的发展空间,也激发了人才成长的动力。”

“基层院人才的横向流动也是好事。”刘慧说,“他们到了区县其他部门后,眼界更加开阔,成长的舞台更大,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有些人才还会流回到检察机关来。”

这种观点得到了曹义孙的赞成:人才的流动是正常现象,不能站在一个单位的本位来考虑问题。“哪怕是流动到系统之外,也是对法治作贡献,不能说是人才流失。”

曹义孙认为,关键问题在于,人才的流动是不是给基层院带来了难以解决的困难,流动不仅仅是流出——怎样做到有出有进呢?

c.怎么会“招不满”?

一位基层法官说,人才的严重流失让该院极为被动,很多人一旦通过了司法考试或者有更好的机会就选择离开,花了大量精力与金钱培养的人才到头来却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在这位法官看来,人才的不断流失,让案多人少的矛盾更加突出。

一位基层检察官认为,“人才的流失,就是战斗力的流失。”如果任其发展,将严重影响检察队伍的稳定和检察官队伍职业化建设。

“如果有人走了,又有人来了顶上他的岗位,那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有人走了,而进来的人满足不了办案需要,这就是问题了。”曹义孙分析说,是有制度制约让人才进不来?抑或是进来的人没有能力办案?

今年春节前后,北京市检察机关进行了一次招录。在这次招录中,远郊区县检察院还真出现了“招人难”。

北京市检察院干部处处长张豫向记者解释说,所谓的“难”,主要源于招录方法的变化。此前,该市检察机关招录采取资格考试,取得资格后再去报考区县院,这样,一个考生如果没考上城区院,还可以再去郊区院试试。

但是根据北京市公务员考录改革方案,今年招录方法实行“职位招录”,在报名的时候,就要选定某一个院。张豫说,现在如果没有被你报考的区院录取,也没有机会再去远郊区县院了。“远郊区县招人难”还与“招录公务员要求有基层工作经历”有关。张豫说,很多抱有“公务员梦”的报考者,本身有着相对稳定的工作,如果不能被城区院录用,让他们在“远郊区县公务员”和现有工作之间做权衡,他们往往会放弃做公务员的打算。

在报名过程中,北京市院干部处曾经打了几百个电话与报考者沟通,希望他们考虑一下远郊区县院,结果只有几个人同意调剂。

“一方面是一些远郊区县没有招满,另一方面是很多人没有被录用。这是职位招录带来的新问题。”张豫说,“要求公务员从基层一线中来有其重要意义。从学校直接到机关的模式不利于公务员队伍建设,也不符合国家倡导的学校毕业生要到一线锻炼的方向。”

“问题是如何界定‘基层一线’,区县院是不是‘一线’,能不能允许毕业生直接报考,在这一点上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张豫说。

d.如何做到人尽其用?

针对基层两院“人手短缺”,曹义孙委员开出了一系列药方。

“首先是定编问题,建议根据经济发展程度和案件量核定编制。”曹义孙解释说,现在一般是按辖区人口定编,但人口数量和案件量不一定成正比。

接下来就是要对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曹义孙在调研中发现,这是真正的问题所在。“一个法院有100多个编制,但一线办案的只有30多个人,真正有能力办案的甚至只有几个人。”曹义孙说,一旦这样的人离开,“案多人少”的矛盾就更加突出了。他因此建议,行政、业务人员要分类管理,编制不能混用。“很多人进入两院后需要很长的培训过程,这也影响了两院工作。”曹义孙建议,这种职业培训应该在学校阶段完成。

曹义孙还建议强化遴选制度,本科生、研究生都从基层做起,两高、省级院都只能从下级遴选。“现在,政法人才的供应是供大于求的,可两院还是‘人手不够’,这需要在招录制度上作一些调整。”

“真正解决问题,要改变人才观念。”张豫推崇“人岗适配”的说法:你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用什么样的人才,你这里没有了空间,就要允许人才离开,要从“因人设事”的旧办法变为“因事用人”的新观念。“在新的人才观念下,就不存在人才留得住留不住的问题,而更多要考虑的是,你有多少事让人才留下来做。”北京市检察院对检察官遴选制度实施4年来的效果非常满意。“不了解基层,就不能指导基层,这是符合司法人员成长规律的。”张豫说。第一年试点遴选了3个,如今已经遴选了45个,虽然他们都是区县院的佼佼者,但相对于全市基层院多人的检察官队伍来说,只要把握好节奏,遴选并不会对基层院“伤筋动骨”。

虽然在上次招录中远郊区县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但招录结果还是让人眼前一亮:检察院来了很多“村官儿”、很多律师。

e.怎么吸引他们到穷地方去?

“的确有很多地方太穷了,很多人不想去,也留不住人。”曹义孙说。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广西钦州市委常委、灵山县委书记潘雪红感受颇深。

在今年全国人代会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时,潘雪红提出了关于解决西部基层检察院、法院“进人难”的建议。

就检察院而言,潘雪红看到,当地检察人员“出多进少”。她告诉记者,以来,灵山县检察院退休、辞职和调出的检察人员有28人,新招录的检察人员只有25人。近年来,钦州市基层检察院在招录人员时,经常遇到报考人数达不到开考条件的尴尬局面。

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我国中部某贫困地区。20初,某县检察院原计划招录5人,因为报考者太少,后将名额减为2人。招到2人之后,又有一个在体检后主动放弃。某市检察院在年8月招录中,42个参加面试的报考者,有13人放弃了面试资格。

“大部分法律人才主要集中报考条件较好的地市级以上检察院。”潘雪红说,不仅是外地大学生不愿报名,就是本乡本土的大学生都不愿回来。

潘雪红建议改革检察机关招录人员工作机制,赋予检察机关直接面向社会招录、选调的权利,以地级市为单位统一招录;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两考改一考”,允许法院、检察院在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员中直接录用人才。最重要的是,尽力改善西部地区司法人员的政治、生活待遇。

跨区域合作保档案流向 篇3

广东LNG输气干线项目一期属于国家试点建设项目, 由国家计委于1999年12月31日正式批准立项。输气干线项目由线路和分输站两部分组成, 施工站线较长, 影响范围较广。管线总长度约400km, 主干线起自深圳大鹏LNG终端, 沿深圳坪山、东莞、广州, 终于广州南沙, 干线及支干线跨越我省的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和惠州5个经济发达地区, 共形成项目档案约4000多卷 (一套) 。该项目作为一个施工整体, 很难按照5个城建档案馆的要求分别进馆。同时, 每个城建档案馆对项目档案编制有各自要求, 这就给项目建设单位造成困惑。一方面要保证建设单位项目档案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又要满足项目经过的城市建设、管理的需要。鉴于该建设项目的特殊性, 省档案局作为主管全省档案事业的行政管理部门, 主动提出召开该项目档案流向、归属的协调工作会议, 通盘考虑项目档案流向。

通过会议协商, 有关各方达成共识。目前, 大鹏公司除已将大部分管线一期竣工档案资料移交进广东省档案馆, 会上商定的移交给各市城建档案馆的主要竣工档案资料也已准备就绪, 近期完成移交。

岁月流向自己作文 篇4

倘若我以午后的一只蝉自居,一定是件死路一条的事,载着满腔他人不知也无法预见的苦思,小心地伏在树干上,周围密密密麻麻的同类挤得我喘不开气,更重要的是我无法发出叫声,无法像其他蝉一样以自身的方式排解燥热,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宿命吧。

那悠然使人荡漾心扉的风为谁而吹,那笨拙却能伏地而起的虫为谁而离,那轻灵而叫声哀重的鸟为谁而鸣,那遥远却无法触摸的云为谁而飞,我在午后,寻得一个无人的角落,四处张望,却发现视野只有左右两旁,但这更增加了脑子中的胡思乱想,然而又必在矛盾中无法完全释放大脑,怕这些勇往直前的思想猛士被世俗的脚步击退,并连它们的主人也得个落荒而逃的下场。午后,是个与我生命同在的`话题,一间房、一张椅、一对纸笔。我宁愿这么一直地小小过下去。

我独自坐着,看似很悠闲,心却因无法搏斗而焦躁,所以产生另一些想法,原来你只想安静的坐着,有些人都不愿意,或者这是上天的安排。走来的路,我记忆犹新,在主动与被动中,在压迫与被压迫中,在有着令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我来到这儿,当很多事情都成定局,我才发现,自己有种改写过去的强烈渴望,可是一切都无法挽回,起码无法从过去中重新挽回。

以前我总有午睡的习惯,一天不睡能困死过去,但现在不了,我把这段充足的时间用来做别的,可能是怕夜里睡不着吧,在黑夜中独自守着几间屋,倘若没了困意是件很难熬的事。

后天,我可能要去另一个地方,可能要开始模糊不清的生活,说可能是不确定,我开始对任何事情都不确定,很多时候,我不敢去看手表,指针会告诉我该去干什么,而刚才我又没有完成什么,这么长的岁月都是由这几根小小的针来完成的,所以有些恨它们,同时又有些怕它们。

自动双向电流流向演示器 篇5

一、电路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本电流流向演示器主要由信号放大电路,方向识别电路,脉冲发生电路,输出显示电路等部分组成。

1. 信号放大电路

如图1,信号放大部分主要由运放IC1A、电阻R0~R4及二极管VD1、VD2组成。其中的R0取值较小,其功能是将流过a、b端的电流值转化为相应的电压信号;二只反向并联的二极管VD1、VD2是用于输入信号限幅保护,防止因输入的差模电压过大以至损坏IC1A;R2、R3的阻值相等,构成一个基本的分压电路,为运放的“+”端(同相输入端)提供一个“Vref=VCC/2”的基准电压。

静态时a、b间无电流输入,故Uab=0,由运算放大器的“虚断”及“虚短”的特性可知,此时I1=-I2=0,所以可以求得此时的输出电压Uo应为“Vref=VCC/2”的基准电压。

当接入了从a流向b端的电流时,电阻R0上将产生一个压降Uab,经运放放大后,可求得此时输出的电压Uo=Vref+ (R4/R1) Uab,即输出电压Uo小于基准电压Vref。

同理当接入从b流向a端的电流时,可求得输出信号电压Uo=Vref+ (R4/R1) Uba,即此时输出电压Uo大于基准值Vref。

2. 方向识别电路

方向识别电路由运放IC2A、IC2B,二极管VD3,电阻R5和电位器RP1组成。其中R5、VD3、RP1通过分压为比较器IC2B的反相端及IC2A的同相端提供基准电压,由于电路中串入了二极管VD3,就使IC2B、IC2A的基准电压相差了一个PN结的压降约0.5伏左右。通过调节电位器RP1可以使比较器IC2A“-”端的基准电压为Vref+(0.2~0.3V),比较器IC2B“+”端的基准电压为Vref-(0.2~0.3V)。

若a, b端无电流,由于Uo输出的信号电压为VCC/2,此时的信号电压既不大于VCC/2+(0.2~0.3V)也不小于VCC/2-(0.2~0.3V),二个比较器IC2A、IC2B均输出为低电平,VD4~VD23均不发光,无显示。

当有电流从a流向b端时,此时Uo输出信号电压会小于VCC/2,当值小于VCC/2-(0.2~0.3V)时,比较器IC2A输出为低电平,接通VD14~23组LED的K,在555和4017的控制下各LED顺次点亮,模拟显示出“电流”由a流向b。

当有电流从b流向a端时,Uo输出的信号电压大于VCC/2,当值大于VCC/2+(0.2~0.3V)时,比较器IC2B输出为低电平,接通VD4~13组LED的K,在555和4017的控制下各LED顺次点亮,模拟显示出“电流”由b流向a。

本电路中串入的二极管VD3,使二组比较器的基准电压产生了0.5V的压差,这样即便在某些特别的情况下(如电路输入不平衡或电阻值误差等),有时虽然没有电流输入但Uo输出的值也不一定就是VCC/2,可能会出现一些微小的上下偏差,此时由于有这个零点几伏的差值存在,提供了充足的容差区间,保证了在没有电流输入时不会输出任何信号,当然这个容差值的大小还可以视电路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节,从而保证整个装置工作稳定可靠。

3. 脉冲发生电路

脉冲发生电路是由时基电路IC4 (NE555),电阻R6、R7,电位器RP和电容C1、C2等组成的一个多谐振荡电路构成,为十进制计数器IC3提供计数脉冲。通过调节RP可改变电路的振荡频率,从而可以得到合适的光点流动速度。555振荡器的详细工作原理其他文章中介绍较多,在此就不再重复了,读者可以参考电子制作2009合订本301页或2009-11期52页。

4. 输出显示电路

输出显示电路主要由十进制计数器IC3 (CD4017)、二组LED及限流电阻组成。4017的CP端输入脉冲后,总是按照Q0、Q1、……Q9的顺序依次输出高电平。当无电流输入时,尽管此时4017依然正常工作,但因此时IC2a、IC2b均输出为低电平,VT1、VT2都截止,因此所有LED均不显示;当电流由b流向a时,IC1a输出电压升高,IC2a输出高电平,IC2b输出低电平,VT1导通,VT2截止,4017依次驱动VD4~VD13顺序发光形成(如图3所示)由左向右流动的光点;当电流由a流向b时,IC1a输出电压降低,IC2a输出低电平,IC2b输出高电平,VT1截止,VT2导通,4017依次驱动VD14~VD23顺序发光,形成由右向左流动的光点,从而模拟出“电流”流动的效果。当然,制作时有条件的话可以将二组LED分设为二种不同的颜色,这样演示起来的效果就会更好。

5. 电源电路

由于本电路中使用的是CMOS型的集成电路,所以对电源的要求不高,且电路中没有什么大功率的器件,LED的电流一般也只有10mA左右,故采用最简单的三端稳压集成电路即可,使用由7806构成的直流电源即可。CD4017内阻较大,可直接驱动LED不需要限流电阻。

二、制作、调试方法

本电路结构比较简单,所有选用元件的参数都已在原理图上标注清楚了,只需按图进行制作、安装即可,需要注意的是VD4~VD23二组LED在安装时应注意顺序,VD4~VD13的顺序应与VD14~VD23顺序相反(具体可参见图3所示),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特别的要求。

制作完成后要调整RP1使VD4~VD23均无显示(即调整IC2A、IC2B的参考电位,使二个比较器均输出为低电平)。然后,将该电流方向演示仪串联接入电路中,便能观察到光点由电源的“+”流向电源的“-”。比较简单的调试方法还可以将万用表拨到电阻R×1挡上,将红表棒接a端,黑表棒接b端,这时光点应能从b点流向a点。然后再反向连接,这时光点应能从a流向b(注:黑表棒实际上接万用表内部电池的正极,不过数字表与此相反)。最后调节RP2使光点以一个合适的速度流动。

欧美经济乏力可能促资本流向亚洲 篇6

2011年8月中旬, 亚洲开发银行表示, 欧美经济增长迟缓的事实将吸引更多投资人把目标放在表现较好的亚洲经济体上。在分析人士对来年亚洲的经济展望仍然感到乐观之际, 疲软的美元以及欧美紧缩的经济将会伤害到亚洲的出口, 而出口是亚洲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在针对亚洲资本市场的年度报告中, 亚洲开发银行的分析人士预测, 亚洲在2011和2012年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7%。

亚洲开发银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办文科尔本公室主任伊万·阿齐兹预期, 最近亚洲持续的经济增长将使投资人对亚洲市场产生兴趣, 但是, 资本流入也会带来挑战。因为任何资金流入都将促使亚洲货币对美元的价值上升, 从而削弱那些依赖出口到欧美的工业, 这就意味着类似泰国这类以出口为导向的亚洲经济体会面临问题或挑战。他们必须很努力的处理双重问题, 也就是品质和价格, 以及汇率。之前, 银行经济专家主要担忧的是上涨的商品和粮食价格给亚洲带来通货膨胀压力。但是, 现在这些顾虑正在转向, 因为较低的全球需求减轻了石油等商品的价格压力。

前泰国商业部长也是泰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纳荣差指出, 自1990年代亚洲发生金融危机以来, 亚洲地区较少依赖欧洲和美国市场, 而是跟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有更多关联。亚洲开发银行的经济学者认为, 亚洲的中央银行可能需要对资本控制等政策进行检讨, 以处理新的资金流动问题。

FDI流向我国的影响因素分析 篇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FDI的流入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407.15亿美元, 上升至2014年的1195.62亿美元, 平均每年以8.32%的速度增长, 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那么, 是什么因素使得我国成为全球吸引资本最多的国家呢?根据国际投资理论可知, 资本主要流向技术、成本、资源、市场、政策等具有显著优势的区域。反观我国, 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巨大的市场以及外资优惠的政策, 无疑成为资本流向的首选之地。然而, 时过境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国内市场趋于饱和, 人力成本优势、自然优势相比东南亚一些国家来看, 这些优势逐渐丧失。因此, 现阶段研究FDI流向我国的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对此问题的探索, 本文运用Eviews7.2对我国2000~2014年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最后, 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 对我国吸引外资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政策建议。

二、指标及模型的选取与说明

本文选用我国2000~2014年的公路里程、高素质劳动力、基本素质劳动力、劳动力成本、市场规模及互联网上网人数等指标, 实证分析FDI流向我国的影响因素。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均以当年价格记。

(一) 指标的说明

1.公路里程。无论是寻求市场型FDI还是节约成本型的FDI, 便利的交通是外商投资的重要考虑条件。本文采用公路里程 (GLLC) 作为基础设施的代理变量。

2.劳动力素质。关于劳动力素质的划分, 本文以的劳动力接受教育程度划分, 采用每年初中毕业人数和大学毕业生人数作为基本素质劳动力 (DLD) 和高素质劳动力 (GLD) 的代理变量。

3. 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是节约成本型FDI在选择投资地点时的首要考虑要素, 一般用工资水平 (WAGE) 度量。

4. 市场规模。通常认为GDP总量越大市场规模越大, 即本文采用GDP总量作为市场规模的代理变量。

5. 互联网上网人数。现代商业经济的运作模式使得互联网成为企业高效运营的重要外部条件, 在投资影响因素选择中, 越来越受外商投资者的青睐。本文拟用互联网上网人数 (HLW) 变量, 作为衡量外商影响选择因素。

(二) 模型引进

邓利华[1]曾用一个模型对FDI在华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 该模型为:FDIt=β+δXt+μt, 其中t=1, 2, …;FDIt表示第t年吸收的外资直接投资Xt表示在第t年的各变量指标。运用Eviews7.2对本文所选取的2000~2014年我国基础因素指标回归分析, 得回归方程为:

R赞2=0.9907, D.W=2.1322由此可看出, 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从GLLC (公路里程) 指标系数符号可以看出, 公路里程与FDI呈现方向变动关系, GLLC每增加1百分点, FDI将方向变动0.1788个百分点, 这与公路里程越高的地区, 吸引FDI可能性越大的传统经验理论背道而驰, 究其原因, 笔者以为这种FDI更加注重对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 也就是说, 基础设施越差, 吸引基础设施的投资越多。从劳动素质指标来看, 不管是高素质劳动力还是低素质劳动力, 均与FDI的流入呈正向变动关系, GLD与DLD每变动1个百分点, FDI分别变动0.8197和0.3139个百分点, 单从两变量之间对FDI影响的弹性系数来看, GLD的弹性系数远大于DLD的弹性系数, 这说明在影响FDI流向的影响因素选择中, 外商投资者们更加注重选择高劳动力素质的地区。从劳动力成本指标来看, WAGE与FDI呈现反向变动关系, WAGE每增加1个百分点, FDI则反方向增加403.7405个百分点, 这种反向的变动关系印证了文中的前提假设, 即对于成本指向型的FDI, 在选择投资影响时, 往往倾向于劳动力成本低的影响。从市场规模指标来看, 本文选择以GDP作为市场规模的代理变量, 认为GDP越大, 则市场规模越大, 从指标对FDI的敏感系数来看, 这两者之间呈现正向的变动关系, 即GDP每变动1个百分点, FDI将同方向变动37.7195个百分点, 由此可看出, 对于寻求市场型的FDI, 市场规模越大, 则对FDI流向的吸引力度越大。从互联网上网人数指标来看, 该指标与FDI呈现正向变动关系, 即HLW每变动1个百分点, 则FDI将同方向变动0.0129个百分点。

(三) 影响因素的动态效应分析

为了了解危机前后FDI流向我国的影响因素变化情况, 这里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时段分割点, 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 对危机前后的影响FDI影响选择因素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所得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对比危机前后各指标系数的变化可知, 危机后基本劳动素质对于FDI的影响力度变大, 但其影响变化力度远不如劳动素质那么明显, GLD由危机前的负向变动关系, 变为危机后的正向变动关系, 说明高素质劳动力在FDI在华投资的影响因素比重在上升。对于公路里程、互联网上网人数、劳动力成本因素, 在危机后均呈现下降趋势, 对FDI的影响均有所降低, 从它们的系数符号来看, 互联网因素与劳动成本因素在危机前后发生变化, 笔者以为,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FDI自身结构的变化导致的, 即有寻求市场型向节约成本型转变。

三、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 笔者针对我国如何吸引外资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降低中西部地区外资引进门槛, 允许外商在中西部地区采用多种投资模式。二是加强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 解决西部地区贫困家庭上学难等问题, 将九年义务教育落到实处, 进而提高我国整体劳动力的基本素质。 (3) 逐步开放沿边市场, 加强同沿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扩大市场规模, 同时注重培育沿边区域城市金融中心建设, 增强市场活力, 进而外商提供优越的外部投资环境。

摘要:本文运用Eviews7.2对我国20002014年影响FDI影响因素指标进行回归分析, 发现劳动力素质和市场规模与FDI呈正相关关系, 在危机前后这些影响因素对FDI的影响力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公路里程、劳动成本与FDI呈现反向变动关系, 且这种影响力度在危机后均有所上升。并针对分析结果, 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FDI,影响因素,外资

参考文献

中国民间资本流向控制的政策选择 篇8

关键词:民间资本,流向控制,政策选择

民间资本是指除国有企业资本、外国企业资本之外的国内中小企业资本及民间闲置资本。改革开放以来, 民间资本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的漫长发展过程。民间资本最初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脱帽后政府归还给“资本家”们的财产、利息等;二是农村承包责任制中先富裕起来的农业资本;三是在城市中从事个体自由劳动者的收入。国家对民间资本的管理也在逐步开放、完善, 1987年, “十三大”明确提出鼓励发展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1988年3月,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 指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国家保护民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对民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9年3月,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一次将“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了国家的根本大法;2001年12月, 国家计委颁布了《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 参与供水、燃气、污水和垃圾处理、道路、桥梁等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2002年11月,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 为中国的非公经济破除了体制性的障碍, 民营经济可以与国有、外资企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展竞争;2002年12月27日, 建设部发布《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 宣布全面开放我国市政公用行业投资建设、运营、作业市场, 建立政府特许经营制度;2003年10月14日,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放宽市场准入, 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2004年3月14日,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条》规定:“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2005年公布的“非公经济36条”;同年2月25日,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 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 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 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2007年10月, “十七大”报告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10年5月13日, 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 包括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国防科技工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等。

一、民间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现状

改革开放初期, 民间资本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 从事产品价值链低端的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 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研发能力弱、能源和资源消耗高等问题。随着国家关于发展民间资本政策的落实, 以及民间资本的发展壮大, 民间资本已经向银行, 金融, 高科技, 能源, 教育、公路、桥梁、天然气等公用事业全面进军, “到2004年, 各类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 吸纳就业人口超过一亿, 投资比重超过了40%, 实现了中国17%以上的对外出口, 形成了民营、国有、外资“三分天下”的格局”。

与此同时, 民间资本受到传统观念和经济运行体制的束缚, 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民间资本组建公司门槛高、融资难。我国《公司法》第78条规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千万, 这对于相对零散的民间资本是一个极高的“入市”门槛。与此同时, 由于民间资本存在规模小、风险大等问题, 其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也会受到歧视。200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 之后, 随着资本市场内“中小企业版”、“创业版”的创立,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难的问题得到缓解, 但在市场竞争中的歧视性地位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二是民间资本规模小, 竞争力不强。以我国民间资本发展的黄金期2004年为例, “中国民营高技术营业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占52%, 营业额大于1000万元又小于1亿元的占26%, 营业额超过1亿元的仅占15.6%”。相比之下, “2003年, IBM的营业额高达858.6亿, 索尼为606.1亿美元”。三是人才相对匮乏, 创新能力不足, 民营企业缺乏人才的原因并不是由于薪酬竞争不过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而雇用不到高素质人才, 实际上, 许多民营企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并且高薪雇佣了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但“民营高技术企业的员工对企业仍然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 对未来享受到的待遇缺乏信任, 对民营企业家族氛围浓厚的企业文化, 感觉到难以融入其中, 个人成就感得不到满足”。

近年来, 民间资本又面临着“国进民退”的巨大压力, 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 “新一轮‘国进民退’现象在资源、钢铁、航空、煤炭等国有经济占有绝对比重的领域迅速推进, 甚至在竞争领域也不放过‘窝边草’。”“在4万亿投资计划中, 绝大部分是政府推动的项目, 包括想打比例的基建项目和工业投资项目, 近90%的项目被国有大中型企业所有, 民营企业几无参与;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 大型国企也是受益最多, 而中小企业 (民营经济占95%) 并不明显, 甚至受到排挤和压制, 导致新一轮的‘国进民退’浪潮”。

二、民间资本流向的控制理论及必要性探讨

民间资本流向控制, 是指通过教育、政策诱导、利益激励等手段, 引导民间资本分流, 以促进民间资本的理性流动、科学流动, 实现民间资本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双赢。所以, 民间资本流向控制不是简单地对民间资本的管制和强迫, 更不是对民间资本的歧视, 任何借对民间资本流向控制为幌子, 对民间资本进行打压的行为都是与资本流向控制原则不符的, 因为民营经济的萎缩, 必将是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灾难。

(一) 加强民间资本流向控制的必要性

我国民间资本的现实状况是:一方面, 长期以来受到社会歧视和国有资本的挤压, 发展不足, 受到严重制约;另一方面, 民间资本逐利性强, 盲目流动性大, 甚至存在投机行为, 这不仅对民间资本自身保值、增值不利, 而且危及社会经济运行环境。相对于国有经济, 民间资本的自由性强, 逐利性更强, 所以伴随的风险就高。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完善过程中, 市场竞争不充分, 市场预警和监管体系存在漏洞, 民营经济面对外部市场压力, 经常大冒风险进行投资来赢得竞争优势, 化被动为主动, 投资盲目性大。例如, 随着金融业对民间资本的开放, 我国民营产业资本纷纷投向金融领域, 几乎涉及中国金融体系的各个领域, 并且这一现象有继续扩大之势。“在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仍十分脆弱的情况下, 民间资本进入关系国计民生的金融领域极有可能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效应, 增加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泡沫聚集, 假象利润膨胀, 民间资本也纷纷转向地产界, 甚至大量的闲散民间资本组成“炒房团”, 哄抬国内外房地产市场。温州银监分局的调查显示, “截至2006年末, 温州民间资本约有3000亿元。这还不包括外流到全国各地的3000亿元左右的民间资金。这笔总额高达6000亿元的庞大民间资本在全国各地进行各种实业投资、民间借贷以及投机炒作等活动”。以民间资本大省山西为例, “山西拥有的民间资本高达2000亿元, 此前大多数分布在煤炭生产领域。进行煤炭资源整合之后, 大部分的民间资本被迫撤出煤炭行业。目前虽然没有证据证明煤老板的资金进入楼市, 但这种可能性很大。民间资本之所以有流入楼市的重大嫌疑, 一方面是资本逐利的本性使然, 另一方面是目前民间资本缺乏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投资渠道”。民间资本热钱大量流入房地产业, 这些以短期投资炒作为目的的“热钱”严重冲击了房地产市场秩序, 为不堪负重的我国房价推波助澜, 甚至是为中国经济运行态势火上浇油。在其他行业, 如能源、煤炭、交通等领域也是如此, 民间资本的非理性介入, 都是经济大环境的祸根, 所以对民间资本流向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 引导其理性流动, 迫在眉睫, 刻不容缓。

(二) 加强民间资本流动性控制的原则

加强对民间资本流动的保护性控制, 实质是实现对民间资本流动的科学管理, 所以对民间资本流动的控制必须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1.保护性原则。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重义轻商的观念, 对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一概称之为“奸商”, 从政府到民间, 对民间资本的歧视自古就存在。建国后,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 民间资本作为社会重要的资本形式, 随即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消失。改革开放后, 民间资本从社会“夹缝”中诞生, 在人们心目中, 民间资本名不正, 言不顺, 尽管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 开始大面积参与市场竞争, 但相对于国有、集体经济, 仍然处于被歧视的地位。每当社会经济滑坡, 经济形式恶化时, 民间资本就会成为“牺牲品”或“替罪羊”。总之, 民间资本的观念背景和现实氛围都决定了其艰难处境, 所以长期以来, 民间资本并没有因为自身对社会的贡献而得到应有的尊重, 在经济转轨的特定发展时期, 引导民间资本流动, 必须坚持对民间资本的保护原则, 而不是限制和打压, 否则将是民族经济之患!

2.平等、自由和增值原则。民间资本是逐利的, 也是自由的, 正是这些特性赋予了民间资本强势的活力和创造力, 所以对民间资本流动的控制前提, 是必须充分认识其特性, 而不是片面追求对其可控制性。或者说, 对民间资本流动性的控制不是抹杀其自由性和逐利性, 相反, 对其流动性控制的目的, 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民间资本的增值, 把民间资本的随意和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把资本市场内因“资本自身利益最大化”对公共利益可能造成的损伤, 控制在最低限度内。

3.科学性原则。为了实现对民间资本的理性和科学控制, 必须坚持采取科学的手段和方法, 应用科学的组织管理方式, 依靠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对其控制手段和程序, 甚至人员, 都必须经过周密规划、反复试验、专业培训。对民间资本流动的控制还应该着眼长远, 理性审视, 而不是急功近利, 忙于一时得失, 水涨船高。以调控房地产业内的民间资本为例, 时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楼市泡沫过大, 其中有民间资本热钱涌入的因素,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为了压制房价, 挤压泡沫, 不应对民间资本采取强力的打压政策, 而是应该积极推进房产的市场化改革, 让房地产业实现最大化的公平竞争, 让“劣质”的民间资本和国有资本一起退出, 并引导那些退出的资本流向自己擅长的领域。

(三) 加强民间资本流动控制的手段

实现对民间资本的管理式控制, 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是无法清楚地区分手段的特性的, 但在理论上可以, 并且通过理论上的区分, 可以训练参与民间资本控制者的意识, 提高“控制”能力, 甚至通过理论的实践, 使民间资本流动性的控制不断得到完善。理论上, 可以把对民间资本流动的控制手段笼统地分为软性手段和硬性手段两类:

1.控制民间资本流动的软性手段。资本的流动性从根本上说, 取决于资本的所有者。资本所有者的个性爱好, 以及资本所有者的社会关系, 都可以影响资本的流动。针对这一特点, 可以通过采取教育和培训、政策优惠鼓励、资金补贴等软性手段, 引导资本流动方向。在提到的众多软性调控手段中, 教育和培训手段最不易把握和实施, 也绝不可回避。如上所述, 我国民间资本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了众多的挫折和艰辛, 歧视、排挤、甚至是罪恶等色彩都可以概括它的特征, 这就决定了我国民间资本天生的畸形。这里的畸形是指民间资本相对于国外私人资本, 更加具有自我保护意识, 也就更加自私、更加逐利、更加贪婪。这才导致了民间资本流向的病变特征, 比如炒房业、色情业、“造假业”等。实事求是地讲, 民间资本在这些不当行业里流动, 的确产生了巨大的增值效应, 但资本却受到了污染, 社会整体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 从而失去了安全的外部环境和长期增值的保障, 结果只能是民间资本不断外流, 是转移性的外流, 而不是投资性的外流。所以, 必须从外部体制和内心深处两方面, 清洁被污染资本, 保护合法资本, 引导剩余资本流动。关于外部体制改进方面的措施重点在硬性手段部分阐述, 这部分只谈通过教育和培训手段提高民间资本流动质量。

资本是逐利的, 这是资本的生命力, 也是资本的最大规律, 但资本的获益途径是截然不同的。事实证明, 资本的存在规律和人的生存规律是一致的, 概括起来说, 任何形式的资本都不能独善其身。解放初期, 三大改造完成后, 由于个体、私营经济被清出了社会舞台, 经济活动中资本形式单一, 缺少竞争, 社会生产力的积极性和活力受到极大压制, 物质匮乏, 人民生活窘迫。这种结果的出现从根本上分析, 完全是由于人为地导致的经济环境的破坏和经济体系的崩溃。各类资本形式就构成了社会经济体系, 每一种资本都必须在促进整体经济环境改善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发展, 进而促进社会经济活动步入良性互动的轨道。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 但不是一个被普遍认可的逻辑, 是一个急需推广的逻辑。这种只顾眼前和自我的思维, 使得本来就充满保护意识的民间资本变得近乎疯狂, 民间资本失去了理智、德性和良知, 同时, 自身风险成倍增加。比如, 温州民间资本的迪拜炒房团在一夜之间“资产蒸发就在20亿元左右”, 再比如最近国内富人的移民潮, 据2010年5月22日新华网报道“北京因私出入境中介机构协会的数据显示, 2009年中国再次掀起投资移民海外的热潮, 2009年到美国投资移民的EB-5类签证的中国申报人数已经翻了一番, 从2008年的500人上升到超过1000人”。

总之, 通过教育和培训, 提高民间资本所有者的综合素质, 包括培养他们的价值信仰、资本观念以及公共意识都势在必行。民间资本在一个地方通过破坏社会整体运行系统手段发财, 然后一走了之, 这是不道德的, 也是不能被允许的。在教育手段实施的同时, 要加强政策引导, 主要是遵守资本的增值规律, 以减免税收、提高投资补贴、其他优惠政策等手段, 引导资本流动。

2.控制资本流动的硬性手段。如果说控制民间资本流动的软性手段重在强调尊重民间资本所有者自身的投资选择性, 而控制资本流动的硬性手段则主要强调外在环境对资本流动的控制。首先是完善行业标准对民间资本的控制机制。目前我国经济领域的行业标准普遍较低, 出口型企业行业标准依据国际标准, 也只是跟随国际标准, 国内企业缺乏制定较高行业标准的勇气和远见, 对于竞争力低下的国内中小企业几乎可以说没有行业标准。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 盲目跟从GDP指标, 在实施经济调控职能时, 不讲行业标准, 这种无条件的行业投资许可对民间资本流向的控制力减弱, 受限的民间“热钱”流动性大、盲目性大, 风险就会失控, 所以要强化行业标准建设力度, 而且是一视同仁的行业标准, 对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国际资本一概平等, 让他们公平竞争, 让真正符合行业标准的资本形式进入相应行业。其次是加大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 引导民间资本理想流动, 减少其盲目性。对于民间资本“投机”渗透其中的行业, 要开展全面检查, 督促其规范资本运行模式, 提高民营企业对自身资本应用的质量和效益, 特别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 例如食品行业、能源行业以及房地产行业等, 要以保护性的严厉政策和处罚力度提高民间资本的行业自律性, 把投机性的民间资本挤出这些行业, 并鼓励支持其向更合理的领域流动。最后, 还可以通过立法提高政策优惠度、完善社会监督等方式, 促使民间资本流向非短利性的公共行业, 例如教育、医疗卫生、公益事业等。通过公共性投资, 改善整体经济环境, 提高民间资本的信誉度和公众影响力, 最终实现民间资本的最大化增值、长久化增值、和谐化增值。

对民间资本流动的控制是必要的, 但对民间资本控制的原则也必须遵守。把民间资本平等地纳入到国民经济体系中, 控制而不歧视, 控制而不压制, 控制而不打击, 控制民间资本, 让其得到健康、理性的发展, 是强化民间资本控制的落脚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1]刘兆红.民营经济信贷支持问题分析[J].中国民营经济科技, 2005 (8) .

[2]李忠波, 陈红玲.对中国民间资本投融资现状的思考及议[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4 (3) .

[3]介夫.关注民间资本的成长[J].资本市场, 2004 (5) .

[4]何德权, 张明善.民营风险投资环境分析[J].西南民族院学报 (社科版) , 2005 (12) .

[5]蔡恩泽.国进民退不利于经济复苏[J].经济纵横, 2009 (10) .

[6]何乐.预警“国进民退”[J].中国市场, 2009 (20) .

[7]顾荣.中国民间资本金融化研究[D].浙江大学, 2009 (6) .

[8]沈锡权, 汪林义.温州“炒团”牵动各地经济神经民资本是堵是疏[EB/OL].中国新闻网, 2007-5-25.

简析楚汉之争时期人才流向的原因 篇9

汉朝建立之后, 刘邦与手下大臣研究探讨汉胜楚败的原因, 曾有过如下的论述:“夫运筹帷帐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 抚百姓, 给馈饷, 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 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此三者, 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为吾擒也。”此后, 人才得失的问题遂成为公认的刘项之争的关键。

是什么原因导致楚汉战争时期人才从项羽集团流向刘邦集团?历代研究者对于楚汉人才流向的探讨, 主要是从项羽、刘邦的主观因素上入手。总结历代研究者关于项刘人才流向的原因, 可以归结为以下五点:一是项羽刚愎自用, 自恃拒谏, 刘邦虚己听人, 能够纳谏;二是项羽信谗多疑, 刘邦放手用人;三是项羽忘功寻过, 刘邦赏不移时;四是项羽用人唯亲, 刘邦用人唯贤;五是项羽取人以名以尊, 刘邦取人以实以贤。张良、韩信、陈平、英布本来都是项羽的手下, 后来都投奔到刘邦处, 成为汉灭楚的关键人物。

我认为, 当时的人才流动, 确与项羽与刘邦个人用人态度、用人策略等主观因素有关, 但更有其当时历史条件的客观因素的影响。

人才流向是由当时的客观现状决定的。

鸿门宴后,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 以盟主身份, 封了刘邦等十八个王。天下已定, 大家本应在自己的封地上按部就班地生活。但是, 没有得到封地的田荣等人首先向项羽发难, 紧接着, 其他对分封不满者纷纷响应。项羽为了维护自己既封的格局、镇压那些反叛者而东征西讨, 开始了长达四年楚汉战争。此时追随项羽者, 即使战功卓著, 项羽已无地可封。然而, 当时列土封侯是大家的共同梦想。正如张良对刘邦语:“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 弃坟墓, 去故旧, 从陛下游者, 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韩信亦云:“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 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 何所不服!”

既然大家的愿望是通过参加战争, 建功立业, 列土封侯, 项羽在分封天下后, 就处在尴尬的境地。如何处理在秦末起义中重新称王的六国君王后裔与战功卓著将士的关系就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政治问题。项羽的分封, 原六国故王不满, 因为他们复国、恢复祖宗基业的梦想不但没能实现, 而且他们得到的封地基本都是一些“丑地”。而反秦战斗中的功臣对此也有异议, 他们认为是自己推翻了秦王朝, 理应获得更多的封地。此外, 还有一些该封而没有封的人, 对项羽更是不满。楚汉战争爆发后, 这些对项羽不满之人, 自然希望推翻项羽, 这样就可以重新瓜分天下, 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反观刘邦则不然, 楚秦战争后分封的十八个王, 刘邦可以不予承认。这样, 一则, 战争中刘邦为了提高将领的积极性, 可以根据战争需要随时分封王侯, 韩信被封为齐王就是典型的例证。韩信平定齐地后, 便派人向刘邦请求封自己为齐之假王 (代理王) 。这时, 正值项羽围困刘邦于荥阳之际, 刘邦听完韩信来使的请求后, 立即大骂道:“吾困于此, 旦暮望若来佐我, 乃欲自立为王!”谋士张良、陈平见刘邦怒, 急忙踩了一下刘邦的脚, 并悄声对刘邦说:“汉方不利, 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 善遇之, 使自为守。不然, 变生。”刘邦领会了张良、陈平的意思, 随即又改口骂道:“大丈夫定诸侯, 即为真王耳, 何以假为!”于是即派张良去齐立韩信为齐王, 并征发韩信之军进攻楚。二则, 即使战争中不能够封侯, 也可以寄希望于战争结束后。楚汉战争结束后, “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等待分封的景象就是最好的说明。学者汪梦川认为“刘邦最终得定天下, 人多以为缘于其善于用人, 其实未必如此……所以当时的人依附刘邦, 真正的原因完全是他们自身强烈的功利心态, 为谁所用的关键是他们在谁那里能够获得更多的好处, 而不是因为谁的人格感召。”所以, 人才的流向问题, 既与项刘二人主观的用人态度有关, 更是由当时的历史现状所决定的。

王耀臣,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摘要:楚汉战争中, 刘邦集团人才济济, 而项羽集团与之相反, 且人才不断流向刘邦。本文结合当时历史现状, 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客观现实原因。

上一篇:欧洲杯足球下一篇:免疫组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