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向分析

2024-09-12

流向分析(精选12篇)

流向分析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FDI的流入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407.15亿美元, 上升至2014年的1195.62亿美元, 平均每年以8.32%的速度增长, 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那么, 是什么因素使得我国成为全球吸引资本最多的国家呢?根据国际投资理论可知, 资本主要流向技术、成本、资源、市场、政策等具有显著优势的区域。反观我国, 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巨大的市场以及外资优惠的政策, 无疑成为资本流向的首选之地。然而, 时过境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国内市场趋于饱和, 人力成本优势、自然优势相比东南亚一些国家来看, 这些优势逐渐丧失。因此, 现阶段研究FDI流向我国的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对此问题的探索, 本文运用Eviews7.2对我国2000~2014年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最后, 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 对我国吸引外资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政策建议。

二、指标及模型的选取与说明

本文选用我国2000~2014年的公路里程、高素质劳动力、基本素质劳动力、劳动力成本、市场规模及互联网上网人数等指标, 实证分析FDI流向我国的影响因素。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均以当年价格记。

(一) 指标的说明

1.公路里程。无论是寻求市场型FDI还是节约成本型的FDI, 便利的交通是外商投资的重要考虑条件。本文采用公路里程 (GLLC) 作为基础设施的代理变量。

2.劳动力素质。关于劳动力素质的划分, 本文以的劳动力接受教育程度划分, 采用每年初中毕业人数和大学毕业生人数作为基本素质劳动力 (DLD) 和高素质劳动力 (GLD) 的代理变量。

3. 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是节约成本型FDI在选择投资地点时的首要考虑要素, 一般用工资水平 (WAGE) 度量。

4. 市场规模。通常认为GDP总量越大市场规模越大, 即本文采用GDP总量作为市场规模的代理变量。

5. 互联网上网人数。现代商业经济的运作模式使得互联网成为企业高效运营的重要外部条件, 在投资影响因素选择中, 越来越受外商投资者的青睐。本文拟用互联网上网人数 (HLW) 变量, 作为衡量外商影响选择因素。

(二) 模型引进

邓利华[1]曾用一个模型对FDI在华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 该模型为:FDIt=β+δXt+μt, 其中t=1, 2, …;FDIt表示第t年吸收的外资直接投资Xt表示在第t年的各变量指标。运用Eviews7.2对本文所选取的2000~2014年我国基础因素指标回归分析, 得回归方程为:

R赞2=0.9907, D.W=2.1322由此可看出, 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从GLLC (公路里程) 指标系数符号可以看出, 公路里程与FDI呈现方向变动关系, GLLC每增加1百分点, FDI将方向变动0.1788个百分点, 这与公路里程越高的地区, 吸引FDI可能性越大的传统经验理论背道而驰, 究其原因, 笔者以为这种FDI更加注重对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 也就是说, 基础设施越差, 吸引基础设施的投资越多。从劳动素质指标来看, 不管是高素质劳动力还是低素质劳动力, 均与FDI的流入呈正向变动关系, GLD与DLD每变动1个百分点, FDI分别变动0.8197和0.3139个百分点, 单从两变量之间对FDI影响的弹性系数来看, GLD的弹性系数远大于DLD的弹性系数, 这说明在影响FDI流向的影响因素选择中, 外商投资者们更加注重选择高劳动力素质的地区。从劳动力成本指标来看, WAGE与FDI呈现反向变动关系, WAGE每增加1个百分点, FDI则反方向增加403.7405个百分点, 这种反向的变动关系印证了文中的前提假设, 即对于成本指向型的FDI, 在选择投资影响时, 往往倾向于劳动力成本低的影响。从市场规模指标来看, 本文选择以GDP作为市场规模的代理变量, 认为GDP越大, 则市场规模越大, 从指标对FDI的敏感系数来看, 这两者之间呈现正向的变动关系, 即GDP每变动1个百分点, FDI将同方向变动37.7195个百分点, 由此可看出, 对于寻求市场型的FDI, 市场规模越大, 则对FDI流向的吸引力度越大。从互联网上网人数指标来看, 该指标与FDI呈现正向变动关系, 即HLW每变动1个百分点, 则FDI将同方向变动0.0129个百分点。

(三) 影响因素的动态效应分析

为了了解危机前后FDI流向我国的影响因素变化情况, 这里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时段分割点, 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 对危机前后的影响FDI影响选择因素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所得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对比危机前后各指标系数的变化可知, 危机后基本劳动素质对于FDI的影响力度变大, 但其影响变化力度远不如劳动素质那么明显, GLD由危机前的负向变动关系, 变为危机后的正向变动关系, 说明高素质劳动力在FDI在华投资的影响因素比重在上升。对于公路里程、互联网上网人数、劳动力成本因素, 在危机后均呈现下降趋势, 对FDI的影响均有所降低, 从它们的系数符号来看, 互联网因素与劳动成本因素在危机前后发生变化, 笔者以为,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FDI自身结构的变化导致的, 即有寻求市场型向节约成本型转变。

三、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 笔者针对我国如何吸引外资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降低中西部地区外资引进门槛, 允许外商在中西部地区采用多种投资模式。二是加强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 解决西部地区贫困家庭上学难等问题, 将九年义务教育落到实处, 进而提高我国整体劳动力的基本素质。 (3) 逐步开放沿边市场, 加强同沿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扩大市场规模, 同时注重培育沿边区域城市金融中心建设, 增强市场活力, 进而外商提供优越的外部投资环境。

摘要:本文运用Eviews7.2对我国20002014年影响FDI影响因素指标进行回归分析, 发现劳动力素质和市场规模与FDI呈正相关关系, 在危机前后这些影响因素对FDI的影响力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公路里程、劳动成本与FDI呈现反向变动关系, 且这种影响力度在危机后均有所上升。并针对分析结果, 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FDI,影响因素,外资

参考文献

[1]邓利华.影响FDI在华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实证分析——基于东西部FDI差异的比较[J].学术交流, 2010, (2) :99-103.

流向分析 篇2

关键字:计算机专业就业分析对策

一、计算机行业分析

2011年上半年,我国信息技术服务实现收入7817亿元,呈现高成长态势。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实现收入761和1073亿元;软件产品和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分别实现收入2867和1673亿元。数据显示,软件开发行业前景广阔。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到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推进,推动了信息化服务行业的发展。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金融行业现代化服务等产业热点都需要信息化服务的支持,从工信部数据和国家政策可以看出,it行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二、计算机行业热门岗位

(一)3g工程师

现状:飞速发展的移动通信行业对人才有着更高的标准和需求,中国被世界公认为全球最大的3g移动市场,但是,3g相关的人才却严重失调。3g人才短缺现状,使得3g行业已经成为新的高薪行

业,基于3g软件开发人员变得格外抢手。人力资源专家表示,3g工程师是目前位居最热门和最受欢迎的职业榜首。

(二)软件测试工程师

现状:软件测试工程师基本处于“双高”地位(地位高、待遇高),但目前很少有高校设置软件测试专业,导致需求量大却没人才的尴尬局面。

(三)网络工程师

现状:随着it行业发展,在政府上网工程的推动下,需要配备大量的网络应用、网络管理人才,最急需的就是系统掌握网络技能的专业人士。

(四)java工程师

现状:企业很难招聘到合格的java人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许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读期间没有掌握实用的技能与经验,距离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五)嵌入式软件开发工程师

现状:嵌入式系统是当前it行业发展前途较大的应用领域之一,包括手机、电子字典、可视电话、等都是典型的嵌入式系统。因此,嵌入式技术人才其职业发展空间较大,并且目前嵌入式行业人才也相对匮乏。

三、毕业生就业区域统计数据

2012届湖工大计通学院共有毕业生429人,其中本科毕业生337人(通信工程113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44人,软件工程80人),专科毕业生92人。总就业人数为393人,就业率91.61%。统计分析数据以就业人数为基准,对毕业生就业区域进行分析。(表-毕业生本专科生、分专业区域分析)

四、毕业生流向分析及对策

(一)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分析

从总体而言,计通学院就业行业及单位以灵活就业为主,占到了总比例的79.23%。国有企业为2.09%,三资企业为0.9%,其他(即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为78.9%。自主创业0.2%,升学人数为9.5%,其中通信工程的升学人数为18.58%。这些数据位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明的信息: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不再是“铁饭碗”的观点,而是适应形势发展,投身到了充满生机活力,市场需求量大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中去。

(二)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分析

从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图可以看出:(1)毕业生就业市场(区域)以省内和广东省为主,其中湖南省占34.97%,广东省占35.2%。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的发展,计算机行业在经济发达的广州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三)从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

本科生就业区域的选择已有省内转向广东省等发达地区,专科生就业区域依然首选湖南省内。

(四)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总体特点及对策

从以上的就业行业和就业区域的统计分析中,可以总结出如下特

国内资金新流向 篇3

从已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第一阶段的宏观调控已经基本结束,其成果不小,国内过热的投资增长得到抑制,银行信贷增长放缓。但是,过去一个多月的情况又表明,国内银行信贷紧缩并没有让企业资金断流,也没有出现大批企业倒闭的现象;反之,企业投资还有上升迹象。在中国市场需求的带动下,伦敦金属交易所的价格指数又重回4月份的高点。由此有学者指出,中国经济重新出现了加速现象,9月和10月的投资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快速增长。

这一轮的宏观调控之后,经济增长快车道并没有由于刹车而停下来,相反中国经济已产生了对宏观调控的抗药性,这种抗药性直接影响到了4月份以来第一轮银行信贷紧缩的效果。而抗药性的根源就是资金在银行体系外循环,即由于企业不能从银行体系获得贷款只好转向民间信贷市场,而民众面对存款的负利率,愿意把余钱直接借给企业。

有调查表明,一些省市的企业,由于银行的信贷收缩,不得不向企业的职工及通过职工向周围的民众借钱。这些民间的信贷活动样式万千、不拘一格:有承诺高息的,如企业向单位职工借贷、给职工25%的利息承诺;有将该发给职工的工资入股的;也有一些企业为了吸纳当地资金,带领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参观考察项目,评估项目风险,然后向这些个体户和私营企业融资;还有企业开工资金不足,于是由建设单位和产品购买企业以预付款形式、垫资或入股的方式来承接新项目。

同时,在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如浙江、广东、山东等地的企业信用担保十分活跃。也就是说,在银行信贷紧缩的条件下,当地不少企业开始转向民间借贷。目前,温州的民间借贷利率已上升到12%,广东的借贷利率更是高达20%至30%。而且,越是发达的省份,这种民间信贷越是发达。

中央财经大学“地下金融”调查课题组编制的《中小企业“地下金融”活动规模指数》表明,国内地下金融活动规模巨大,中小企业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融资来自非正规金融途径。从编制指数的结果看,全国17个省份平均为35.86,西部6省指数最高,为43.18,中部居中为39.8,东部为33.99;指数排在第一位的是四川,达到67.68,最低的是辽宁,为10.58。据估计,目前大约有1000亿元至1400亿元资金流入非正规金融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的经济生活,但是实际的情况可能比我们所观察到的还要复杂。

同时,已有数据也表明,尽管2004年以来,国内居民消费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前8个月累计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达到13%以上,但是由于2003年12月以来,我国的实际利率已连续9个月为负,使得上半年以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幅持续下降。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月末余额为62195亿元,增长了6.2%,增幅比上年底低5.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储蓄存款累计增加3487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2317亿元。也就是说,尽管今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快于去年,但居民储蓄增长却放缓了。这说明居民的剩余资金可能已经大量流出了正式的银行体系。

现在我们要问的是,这些资金流向的新动向说明了什么?它将对我国未来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政府应该对此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是以往那种对“地下金融”的全面封杀还是因势利导对现行的金融市场制度进行全面检讨。这里我给“地下金融”打上了引号,因为现在应该是为它正名的时候了。

大量资金流向非正式的资金市场,说明了我们的正式金融体系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在正式的金融体系内没有畅通的资金供求渠道,而这种渠道的不畅通,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没有走出计划思维模式,还没有走出政府对金融资源的垄断。

一方面民众手中持有12万亿元储蓄,却找不到好的投资渠道,只能以十分低的收益存入银行,另一方面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能够获得它们融资所需要的资金;一方面在国内股市之外,有近几千亿元的资金在等待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政府又在千方百计地让合规的资金进入股市;一方面民间信贷市场的资金利率高达20%以上,另一方面政府管制下的利率十几年来却只是向下调整,几乎已经到了最低水平;一方面不少企业融资无门,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却能够轻易地从银行及证券市场募集到资金,再以高利率贷款给其他企业。

也就是说,目前国内金融市场的问题并不是由国内资金的短缺造成的,也不是因为企业的资金需求过大。国内的资金短缺早已成为历史,现在的情况是没有合适的渠道与收益率让资金供求关系联系起来。换句话说,国内金融市场制度上的缺陷,使得金融剩余者的资金不能通过金融中介转移到需求者手中。

而这些问题的最终原因都在于政府对国内金融市场管制太多,干预频繁。无论是国内的银行体系还是证券市场,都有政府对金融市场过多干预的踪影。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垄断,使得国内基本的资源为国内银行所垄断,尽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市场份额已经下降到了58%,但民营资本与国外资本在银行业的比重仍然不超过10%。在证券市场,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证券公司及基金,基本上都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管制无所不在,不仅管上市公司的发行价格、上市规模与时间,还要管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培训与任命、股票指数的高低等。证券市场本来是一个最市场化的市场,但证券市场行政化却成了国内证券市场的最基本特征。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媒体打电话问得最多的就是利率调整的事。不少记者都在问,国内的负利率这么高,国际金融市场又进入了升息潮,为什么国内利率还是不动?利率这个最为常用的工具为什么在中国会失效?国内的经济变化真的不需要利率调整吗?甚至于还有人说央行的货币政策不是升息而是减息,更是让许多媒体不得其解。

这些问题本来是十分浅显的经济常识,不需要用CPI增加、负利率的出现或投资增长减缓、货币供应量减少、个人需求的抑制等来说明。一边是政府管制,银行利率一降再降到了极低的水平,另一边民间金融市场利率是政府管制利率的多倍;一边是一些企业通过从银行获得资金再贷款出去轻易地获利,一边是许多企业由于贷款无门只能进入高利率信贷市场。就这两个点来说,中国该不该调高银行利率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政府管制无形中改变了这种市场的内在逻辑性。

民间信贷的活跃不仅说明了国内正式的金融体制不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说明了国内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因为政府的宏观调控而被完全压制。有调查研究表明,在不少地方,一些政府宣布暂停的项目几个月前就已经开始上马了。有人说,“一家国有企业去年下半年上马的塑钢项目,已投下几亿元,企业认为市场摆在那里,利润空间大,一上马就没有办法停下来了。”事实上,在市场体制下,每一个经济主体都会受利益的驱使,只要有利润,他们就会在既定条件下千方百计地作为。政府希望依靠出台政策来阻止他们的逐利行为已经不可能了。20多年来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即使金融市场仍然为政府所垄断,但个人及企业对政府的依赖程度却越来越弱化了。因此,现在再以传统的方式来阻碍民间信贷的发展,不仅不可能,还会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民间信贷活跃这种资金“在体外循环”的情况一方面说明了现行的金融体制存在着制度缺陷,必须进行大力改革;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的金融风险正在逐渐增加。因为,大量的资金在“体外循环”不仅加大了政府对资金运作监管的困难,国家税收减少,还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有效市场秩序的确立更加困难。面对民间信贷的活跃,政府不能用以往那种仅冠以违法而打击之的对策来解决,而应该从国内金融体系本身入手,对症下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就要从国内金融市场缺乏价格机制入手。试想,政府控制下的银行利率与民间信贷的利率为什么会相差几倍?这不正说明了非正规的金融市场(没有政府管制下的市场)对信贷有巨大的需求吗?如果非正规的金融市场对信贷没有巨大需求,这个市场的利率肯定会接近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因为没有一个企业愿意用成本高的资金。两个市场的利率差不仅进一步扭曲了金融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为相关的权力机构寻租创造了条件。这是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完全相悖的。

可以说,民间信贷活跃来自于现实的市场需求,那么这些需求是真实的需求还是潜在需求呢?如果是真实的需求,那么宏观调控意义有多大?又应该如何进行调控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又出现高速的经济增长,政府宏观调控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对于目前国内资金的新动向,应该通过疏导的方式把这些非正式的金融行为纳入到正式金融体系中。

流速和流向对物流成本的影响分析 篇4

一、流速和流向对供应链物流成本的影响分析

物流过程七要素理论认为,任一具体物流业务都可分解为七个要素,即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流效,而且每一要素都以物流系统整体目标为目标进行集成和优化,在保证一定物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实现物流成本的最低化,即最终目标是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

流向指流体从起点到终点的流动方向。流向可分为正向和负向。正向指流体按照人们的意愿,满足实际需求的流动方向,产生正价值;负向指流体没有按人们的意愿去满足实际需求的流动方向,产生负价值或不产生价值。比如,一批应该发往欧洲的货物,却发到美国,这个流向就是负流向,产生的负价值表现为不合理物流的成本。

流速指单位时间流体转移的空间距离。流速由两部分决定,一是流体转移的空间距离,即流程;二是进行这种转移所用的时间。流速就是流程除以时间的值。一般认为物流实现的就是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流速则很好地沟通了空间和时间,所以分析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与流速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的控制物流成本,提升流效。按照流速的大小,可将流速分为负流速、零流速、低流速、中值流速、中流速和高流速。如表1所示:

注:中值,指物流实现的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相等时的流速值。

负流速,指流向、流体或其他环节出现差错,致使物流活动不能满足或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要求的流速;零流速,即通常所说的储存,显性表现的是时间价值,空间价值为零;当流速介于零和中值之间时,为低流速;大于中值的流速为中流速,即通常认为的“运输”;当流速过大时,为高流速,空间价值极大,时间价值趋向于零,此种情况本文不做讨论。

假设:所有载体在物流过程中自身不消耗或者消耗的成本率是相同的。这样,流速与物流价值理论上成为正相关的关系(见表2),也就是说流速越快价格越高。

二、对流向和流速正负价值的控制

(1)在物流过程中,正价值是按照人们的意愿,能满足客户的要求,所以应尽可能的使其增加。

由上文分析可知,流速与正相关,物流成本也会随着正相关变化,但两者变化相关度不完全一致。从理论上讲,必然存在一个流速使得物流所产成的价值与物流成本的差值达到最大,这个流速就能实现物流对客户所产生的价值最大。在实务中,根据历史数据,找出流速和物流成本之间的函数关系,计算出这个流速,然后根据计算结果,结合客户的具体要求,尽量接近或实现这个流速,就可以以较低的物流成本实现更多的正价值。

流向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物流活动所能实现的价值大小,所以优化流向可以使正价值增大。流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物流做得是不是有效的。如果流向错了,其他方面做的工作做得越多,所产生的无效成本也越大;只有流向规划好了,物流服务才有正确的指向,才能使其他各方面的工作有意义,才有利于降低物流的成本。

(2)负价值,增加物流的成本,甚至消耗正价值和商品本身价值,一般应使其尽可能的减少。

第一,避免负价值的实现。

在技术和设备方面,应用R T L S、G PS和G IS及远程管理等管理系统和工具,及时更新和保养维护运行中的设施设备。一方面,管理者可以对物流过程实时的调控,尤其是流向和流速;另一方面,使物流过程中的人员能及时接收指令,调整流向和流速,尽量避免和减少负价值。这样,信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差错率的同时,又可以为物流过程的所有关系方提供查询,随时核查验证流速、流向等的正确性,一旦发现有任何问题或错误,立时纠正,减少负价值的产生,使得物流成本尽量的降低。

在人力方面,提高管理者和物流从业者的素质,有利于将出错率降到最低,减少负价值。

第二,变负价值为正价值。

首先,对于已经产生的负价值,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改变人们的意愿,进而使其变成正价值。实现转变意愿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改变客户,不能满足这个客户但能满足那个客户,比如可以为货寻找新的买主;二是改变公司,对这家物流公司是负价值,可能对那家物流公司就是正价值了,比如可以转让给别的在当时、当地有此需求的客户的物流公司等。

其次,巧妙利用某些物品的特性,变负为正。比如运输要实现的主要是空间价值,途中所产生的时间价值一般认为是负的,但是,对一些特别的商品,完全可以巧妙利用在途时间,将这个时间价值变负为正。比如,香蕉一般都在完全成熟之前采摘,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输,在到达市场上时,刚好完全成熟,那么这个负的时间价值就被转变成正的价值了。

精确控制流向和流速的正负价值,可以进一步控制和管理好供应链物流成本,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个分析的过程会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并能够很好地指导物流实务,在控制和管理供应链物流成本方面产生很好的物流效益和社会价值。

摘要:物流过程中的流速和流向是影响企业物流管理成本因素中的两个,合理控制这两个因素能够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而目前在我国的物流管理实践中多数企业往往忽略了这两个因素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流速和流向对供应链物流成本的影响,从控制其正负价值角度提出相应措施以达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目的。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成本,流速,流向

参考文献

[1]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25.

[2]叶怀珍.现代物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9-34.

[3]王国华.中国现代物流大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77-80.

[4][美]David J.Bloomberg,Stephen L emay,Joe B.H anna.L og istics[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8-56.

小溪流向大海作文 篇5

从前,有一条窄小的小溪,它有个梦想,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对了,就是去大海。

小溪带着它的梦想,出发了。它在寻找海的路上,一边走着,一边高兴地哼起了歌。它走了三天三夜,已经非常疲惫。突然狂风骤雨,乌云翻滚,小溪心想:不妙,暴风雨快要来了。它很害怕,这时遇见了松树公公,松树公公劝小溪说:“小溪,听说你要去找大海,我劝你别去了,这暴风雨要来了,要不等暴风雨过了,再去也不迟。”小溪说:“谢谢您的关心,但是我已经流到这里了,也许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到了,我不能退缩。”说完,小溪鼓起勇气继续往前流。

这时,暴风雨来了。小溪被雨水打得头昏眼花,浑身都要散架了。但是,只要它还有一点意识,就拼命地往前奔流。湖看见了,说:“小溪,这样的鬼天气,你要去哪呀?”小溪气喘吁吁地说:“我要去见大海。”“去见大海干什么?”湖疑惑地问。小溪说:“去大海可以看到精彩的世界呀。”湖说:“你到我这里来吧,也可以看到精彩的世界。“不了。”小溪说着,继续流向大海,不知流了多久,它的眼前突然一片开阔。哇,难道这就是大海吗?广阔的海洋,清澈的海水,与天相接。小溪兴奋地大喊:“大海,我终于看到你了。”大海一脸疑惑地说:“你见到我,怎么这么高兴呀?”小溪说:“我的梦想就是看到你呀,因为你这里可以看见精彩的世界,你能不能把我留在这里呀?”大海说:“那好吧。”

聚焦股市资金流向 篇6

电力设备板块在近两周资金净流出比例位居首位,所有席位资金净流出为6.50亿元,其中基金席位累计净卖出13.92亿元,而散户则净买入8亿元,T字头席位累计净卖出5685万元。其中资金净卖出最多的前3只个股,依次为天威保变(600550)、卧龙电气(600580)和百利电气(600468)。

上述板块的资金进出列表,显示出主流资金防御为主的思路,增仓较为谨慎。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出进一步扩大内需十项措施。而在2008年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样部署了十项经济工作,内容大同小异,但11月这一次细化到了4万亿元。在这种背景下,具有稳定业绩增长的个股,受到主流资金的青睐,能够走出独立的行情。工程机械等行业股价反复活跃,引起大资金的认可,基金选择了小幅增仓。而外贸行业、稀缺资源行业主要是在估值风险充分释放后,股价相对不高,有反弹的内在要求,机构选择小幅增仓。

电力设备和工程建筑两个板块,也是受益政府拉动内需政策较大的两个行业,由于股价在此次反弹行情涨幅居前,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机构资金在股价继续走强之时,选择了逐步退出。

从个股资金流向来看,江中药业(600750)的资金净流入比例位列个股之首,排名第二的是江西长运(600561),出版传媒(601999)排名第三。江中药业资金累计净流入共计1.56亿元,净买入最多的前3名分别是基金G276764、基金G285009、基金G274362,分别净买人2576万元、2228万元和1931万元。

流向分析 篇7

卫生总费用研究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其时间序列数据能够更加完整、准确的反映一个地区宏观经济信息的特点、变化趋势及其与卫生政策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更好的发挥卫生总费用为卫生经济政策服务的作用[2]。

本研究从机构流向法的角度,分析2002~2014年北京市卫生总费用核算结果,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北京市卫生总费用的总额、机构流向、构成特点、变化趋势及其与北京市卫生政策之间的关系。

1 核算方法与范围

1.1 核算方法。

对于机构法的核算,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为次国家级核算提供一套标准模板,目前,各地区基本上采用标准模板对本地区的卫生总费用机构流向进行核算。北京市自启动卫生总费用核算工作后,首次在机构法的核算中采用了“卫生统计年报”+“卫生财务年报”的个案库汇总的方法,并得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的认可[3]。

1.2 核算范围。

北京市卫生总费用机构流向法核算遵循“属地原则”,核算范围包括:北京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各部委所属驻京医疗机构、军队驻京医疗机构。不包括国家各部委所属驻京公共卫生机构。

2 主要结果

2.1 机构流向总额及变化趋势。

北京市各类卫生机构的卫生费用分配总额呈逐年递增趋势,从2002年的286.53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409.58亿元,按以2000年为基期的可比价格计算,其年均增长速度为15.41%,快于来源法的12.27%。

2008年、2012年机构法卫生总费用增长很快,其环比增速均在20%以上。主要是由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运动员、教练员和大量观众来到北京,更多的外来人口利用了北京市的各类医疗卫生服务。2012年快速增长的原因,可能与2009~2011年期间北京市三年医改,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医疗卫生领域,通过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扩大医疗保险覆盖等一系列措施,释放了北京市居民的潜在卫生服务需求,使更多的人能够利用卫生服务,增加了机构收入[4]。

总体而言,北京市机构法核算结果均大于其同年的来源法核算结果,其差异率从2002年的5.80%增长到了47.21%,呈逐年加大的趋势(2003年除外)。2014年,来源法全口径核算结果为1636.85亿元,比机构法的2409.58亿元少了772.73亿元,其差异率达到了47.21%。理论上来讲,两种方法的核算结果应该相等,宏观核算的差异若在5%以内则差异可忽略,若差异大于5%,则不能单纯认为是核算误差造成的,而应做更深入的研究[5]。经过调研分析,造成北京市卫生总费用来源法与机构法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是北京市聚集了众多优质医疗资源,其卫生系统承担了大量京外患者的诊疗任务,其三级医院的医疗业务收入的42.02%来源于外来就医患者,而北京市药品零售机构药品销售费用中包含较高比例的外来消费,其占比达到25.41%[6]。

注:1.来源法数据为全口径核算结果,即其政府卫生支出中包含部属在京医院和军队属在京医院的政府卫生投入。2.为保证北京市来源法、机构法核算结果的可比性,本文中所有的增长速度均按照以2000年为基期的可比价格计算。3.差异率=(机构法-来源法)/来源法*100%

2.2 各类机构费用增长变化。

总体而言,北京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费用呈逐年快速增长的趋势,与机构法总体增长趋势保持一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费用、药品及其他医用品零售机构费用、卫生行政和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费用的年均增长速度较快,分别为17.47%、18.31%、18.14%,快于机构法总体的平均增长速度15.41%,而医院费用、公共卫生机构费用和其他卫生机构费用的年均增速则相对较慢,分别是14.64%、12.66%和14.53%。

(单位:亿元)

2.3 卫生总费用机构流向。

从卫生总费用的机构流向来看,以医院费用为主,医院费用占比历年均在65%以上,其次是药品零售机构费用,然后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费用,公共卫生机构费用、卫生行政和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费用和其他卫生机构费用的构成占比相对较小。

从费用构成变化来看,流向医院的费用总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费用占比由2002年的70.57%降低到2014年的65.16%,下降了5.4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流向基层医疗机构的费用呈缓步上升的趋势,其费用占比由5.58%增长到6.90%,增长了1.32个百分点。但2014年基层医疗机构费用占比较2013年有所下降,下降了将近0.5个百分点,这与药品及其他医用品零售机构费用在2014年的快速增长有关。

药品及其他医用品零售机构的费用占比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2年,其费用构成为14.84%,至2014年增长至20.00%,增长了5.16个百分点。北京市药品及其他零售机构的费用占总费用比重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2013年北京市药品及其他零售机构费用占比为18.30%,比全国的11.91%高出了6.39个百分点,也远高于天津的10.01%和上海7.22%[7]。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北京市存在大量的名优药品企业,比如同仁堂等,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患者来京购药,外来购药费用占药品零售机构费用的1/4左右,即北京市的药品零售机构除了为本地居民提供药品服务以外,还承担着为相当一部分外来患者提供药品服务的任务,导致了其费用占比较高[8]。

公共卫生机构的费用虽然其绝对值保持增长,年均增速为12.66%,但其增速慢于其余机构费用的平均增速,公共卫生机构费用占比呈现出先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由2002年的4.20%下降到2014年的3.15%。北京市公共卫生机构费用占比构成的变化趋势与国家级核算以及全国大部分地区次国家级核算结果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其原因是其余机构费用的快速增长,而公共卫生机构费用的增长速度稍缓,导致其占比下降[7,9]。

3 主要结论

3.1 北京市卫生总费用机构流向总额逐年增长,总费用来源法与机构法核算结果差异逐年扩大,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北京市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外地居民来京就医购药的卫生服务任务。

3.2卫生总费用机构流向以医院费用为主,逐年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卫生总费用机构流向日趋合理。2002~2014年北京市65%以上的卫生总费用流向医院,但从时间序列来看,医院费用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费用呈增速较快,占比逐年加大的趋势,主要是北京市认真贯彻“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医改工作重心,基层医疗体系逐步发展完善,机制健全,通过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药品零差率和各种社会医疗保险报销政策等,吸引更多病人流向基层,能够有效的分流病人,做到“大病去医院,小病在基层”。

3.3药品及其他医用品零售机构费用占比持续增长,公共卫生机构费用占比有所下降。北京市药品及其他医用品零售机构费用占比一直处在较高水平,且呈逐年上涨的趋势,主要由于北京市药品零售机构存在大量的外来购药的情况。而公共卫生机构的费用占比总体而言有所下降,主要是公共卫生机构费用的增速慢于其他各类机构费用的增长。

4 讨论与建议

4.1积极利用总费用核算结果,优化北京市卫生资源配置。

北京市卫生总费用机构法与来源法的巨大差异显示北京市存在大量的外地居民来京就医和购药的情况,北京市卫生系统不仅服务于本地居民,还辐射全国,尤其是辐射京津冀地区,因此北京市进行卫生规划,配置卫生资源时,要积极利用卫生总费用核算结果,不仅考虑到本地居民的需求,还应该考虑外地居民的来京就医需求,科学合理的配置卫生资源。

4.2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引导更多患者流向基层。

2002~2014年,北京市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患者开始逐步由医院流向基层,使基层医疗卫生费用占比逐年升高,政策效果开始逐年显现。但是总体而言,其增长幅度较小,为切实降低患者就医负担,实现分级诊疗,政府应该不断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通过药品零差率、医保报销水平差异化等一系列政策,引导更多的患者流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4.3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引导居民合理利用公共卫生服务。

政府应该明确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主体责任,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同时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教育,扩大居民对于公共卫生服务的认识,引导居民合理的利用公共卫生服务,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程晓明,罗五金,刘国祥.卫生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7.

[2]蒋艳,满晓玮,赵丽颖.2000~2011年北京市卫生总费用筹资水平、结构及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4,33(4):33-36.

[3]满晓玮,赵丽颖,蒋艳.卫生总费用机构法两种核算方法的对比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4,33(4):39-40.

[4]满晓玮,蒋艳,赵丽颖,等.北京市医改三年卫生总费用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6(11):55-59.

[5]陶四海,赵郁馨.卫生总费用的流入及流出核算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4):19-20.

[6]满晓玮,张倩,蒋艳.北京市外来就医与购药对卫生总费用核算平衡的影响[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1):70-75

[7]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2014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R].北京,2014:28~113

[8]张倩,蒋艳,满晓玮,等.北京市药品零售机构购药费用及原因[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1):76-80

流向分析 篇8

高校毕业生整体出现“就业难”的现象, 农林院校受专业、人们传统观念的限制, 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就业难”的背后流向区域差异的特征日渐明显,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及东部沿海地区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首选地, 发展缓慢较为贫困中西部中小城市则难以吸引大学生。农林高校毕业生在这种大背景下的既具有这种普遍特征, 可能又会因其所设专业的特殊性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下简称西农) 对我国农林院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特征。因此本文对影响西农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意向流向选择的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了调查分析, 从而可以为科学制定相关就业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 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论文将研究对象确定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届本科毕业生, 按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户籍地来源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加以随机抽样,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 回收问卷371份, 回收率为92.7%。其中有效问卷359份, 有效率为89.7%。问卷在对相关文献收集并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第一部分将区域流向划分为8大区域。第二部分根据已有的参考文献和相关理论设计了影响因素的选择项, 影响因素主要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自然地理因素几个方面分析, 各大因素又分为小的选择项。

2.2 计算方法

被调查者可对期望的工作区域单项或多项选择, 统计出每个地区被选择的份数, 计算出占总份数的比例, 从而可以看出毕业生在区域流向上的特征。为了分析造成这种流向特征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我们将每个因素的重要程度都分为9个层次, 并为每个层次赋于一个分值区间, 由被调查者来填写每个因素对其区域选择影响的大小。然后统计得出每个因素中每个重要程度层次的份数, 分值区间取中间值, 将其加权平均得出每个影响因素的平均重要程度。统计每个因素的最终得分, 分值越大说明此选择项对区域流向的影响越大。下表是重要区间分值的界定:

3 农林院校毕业生意向流向影响因素分析

3.1 经济因素是影响毕业生流向的首要因素

经济因素对毕业生意向流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发展前景、经济发展水平、薪酬水平几个方面。毕业生在区域流向的影响因素选择上将发展前景重要程度得分为0.843, 位于第一位, 薪酬得分为0.752经济发展水平为0.737, 工作环境为0.730, 分别为二、三、四位。

发展前景是毕业生区域选择的最重要因素, 根据我们对调查问卷的统计, 北部沿海、东部沿海等区域其中以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的流向比例最大。这些地区一般属于我国发达或政治中心, 这些地方的企业无论数量、规模或成熟度方面都优于其他地区的企业, 相对来说企业的发展前景更好, 因此能够吸引更多的毕业生。

经济发展水平对毕业生的流向也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我国区域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沿海与内地、东中西部、省际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上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体现在收入、就业环境、人才需求量等各个方面。首先经济发达地区毕业生流向比例较大的地区, 如北部沿海的北京、天津, 东部沿海的上海、江苏、浙江都属于经济发达地区, 这些地区收入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 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其次, 经济发达地区还可以提供良好的人才环境, 包括对人才的重视和培训情况, 人才的使用和发展机会等情况。再次, 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东部沿海地区市场经济成熟, 对人才的需求旺盛, 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岗位选择, 人才竞争机制完善, 适合刚毕业勇于拼搏、挑战自己的大学生, 因此这些地区都成为了高校毕业生流向的集中地。

另外, 薪酬水平一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就业流向选择。Rosen (1985) 的收入均等化理论认为人们有一种往他们能够获得最高收入的职业或者地理位置流动的趋向.薪水是保证人们生活的基础, 大学生做为社会经济个体, 自然很看重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时代下, 毕业生的价值观也受到影响, 他们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当然薪酬水平也从侧面反映了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因此在就业选择上毕业生非常注重薪酬水平。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各地区收入、企业的薪酬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北京、上海、天津这些一级城市及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的薪酬水平要远远高于我国其他地区如西北、西南等地, 因此有很大一部分毕业生涌向这些薪酬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

3.2 制度及政府政策因素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就业意向流向

制度因素主要表现为户籍档案和社会保障这两个方面, 重要程度得分别为0.646、0.672, 位于很重要和轻重要的区间内。就业制度、人事制度发展到市场经济时代, 对人力资源的流动仍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西部地区等相对沿海地区贫困、企业竞争力小, 对人才的户籍和档案管理更加严格;而沿海等发达地区企业竞争力强、市场经济发展成熟, 人事制度也发展较为健全, 对人才的流动限制小。因此, 毕业生选择这些地区就业的流动成本小, 自由度更大。而社会保障制度是高校毕业生普遍关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是很健全, 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内地不发达地区的企业各方面发展更为成熟, 所提供的社会保障相对来说也更为健全。

另外, 政府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流向, 得分为0.615, 位于很重要和轻重要区间内。这是因为国家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及劳动人事制度会给毕业生择业以导向或制约, 自然就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客观因素。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人才吸引政策, 各地区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吸引毕业生。以西部为例, 近些年来毕业生就业流入人数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政府为支持西部大开发, 提出了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 提高西部地区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水平, 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政策。这些政策都对高校毕业生的流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3 专业因素对农林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影响不可忽视

调查和计算结果显示专业因素对于地区流向的影响权值是0.714, 位于很重要区间内, 在地区所有影响因素中排第五位。地区产业结构不同会引起人才需求的专业性变化和倾向。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支柱产业, 如沿海发达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 为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广大的就业市场和发展空间。西部地区农业比重偏大, 对于农林方向专业的学生在中西部就业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有更多的机会, 而调查结果也正好显示毕业生中仍有30.8%选择愿意去西南地区, 41.2%选择去黄河流域地区。因此, 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发展, 会引起对人才需求不平衡, 具有某种专业倾向。

3.4 家庭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农林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

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显示出, 家庭因素对高校毕业生流向意向影响所占的权重为0.637, 仅次于很重要。家庭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所在地和家庭观念。父母的想法和观念对自己的孩子有很大的引导作用,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毕业后离家就近工作或者选择其它选择, 都不可避免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区域的选择。有一部分毕业生偏向于自己熟悉和有较好的社会关系的家庭所在地就业, 本次调查中毕业选择黄河流域与西北地区的比例与生源比例的一致, 因此可以反映出家庭因素在某些程度上对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农林高校毕业生的流向特征是在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个人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在流向上选择到中西部就业的比重相对来说大一些, 但仍存在供求不平衡的现象。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与其他高校一致, 专业因素对农林高校毕业生流向的影响与限制较为突出。根据以上对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政府在制定相关就业政策时, 应多方面考虑对毕业生不合理的流向进行调节, 实现人才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 农林高校在就业教育引导上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

4.1 高校与政府都应发挥作用, 减少薪酬水平对农林高校毕业生流向的影响

薪酬是人生存的基础, 国家应该提高西部等地区的工资待遇水平, 并且应该以国家平均工资为基点提高, 使毕业生到西部就业可以实现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 作为长远之举, 各高校及社会应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将就业更多的与国家利益联系到一起, 到需要自己的地方更大的体现自己的价值。

4.2 充分利用农林院校的专业特色, 引导毕业生区域流向

农林院校的林学、森林保护、农林经济管理、园林和生物科学等特色专业从长远来看有较大的发展和就业前景。高校应引导毕业生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 到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区域就业, 而不是盲目涌入薪酬待遇高的经济发达地区。

4.3 为大学生在西部等发展慢、较为艰苦的地区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甚至取消户口等制度的限制, 实现就业流动的自由, 消除毕业生因为档案、户口等的限制不敢到西部地区就业的顾虑;就业环境还体现在交通等硬件环境上, 因此国家应加大力度改善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 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工作环境。

4.4 政府应为吸引力弱的地区制定更多、更好的人才政策, 扩大就业渠道

国家应创造各种条件更大限度的扩大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如国家应该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更宽、更好的激励政策, 同时为西部等地区提供更多经济政策上的支持, 吸引企业的进驻, 从而为毕业生在这些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发展机会, 与毕业生追求发展前景的初衷相契合。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不均衡是近些年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其流向现状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造成的。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生为农林院校的代表, 对农林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意向流向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 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农林院校在就业意向流向上呈现的特征及影响这种现状的若干因素。

关键词:农林院校,毕业生,区域意向流向,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高海生.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 2008, (5) :49.

[2]丁大建.毕业了你将去哪里———2003年北京地区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意愿调查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4, (4) :6-7.

[3]Rosen, S. (1985) , “The Theory of Equalizing D ifferences, ”In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edited by O.Ashenfelter and R.Layard.Amsterdam:North-Holland.

[4]张海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集中度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07, (8) :118-119.

[5]衷乐平, 王昭君.制度因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影响的经济学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 2006, (6) :24.

[6]周树红.农科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7) :73.

流向分析 篇9

一、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与变化调整

对外贸易结构是指构成对外贸易活动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 它包括对外贸易活动主体之间、客体之间以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比例关系, 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和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

1.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特点与现状

(1) 贸易结构的失调倾向。从进出口贸易结构上看, 虽然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 但是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中国对外出口产品中, 虽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 但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另外, 中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都是由三资企业完成的。由此可见, 目前我国的贸易结构仍停留在“以外商为主”阶段, 需要进行转换。

(2) 传统贸易战略的“出口创汇”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 努力扩大出口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和一项重要内容, 为了扩大出口,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和优惠政策, 使中国外贸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比中国GDP增长高出一倍的速度增长。但从长期看, 一方面, 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扭曲了国内经济的资源配置, 也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 持续的贸易顺差也使一国的外汇储备居高不下, 对我国的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易造成不利的影响。

(3) 大规模的商品出口还会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摩擦。近年来, 世界各国针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多。据WTO统计, 1995年~2003年, 中国遭受其他WTO成员的反倾销立案调查次数为356件, 占WTO成员反倾销案件总数的14.7%, 最终遭受反倾销制裁的案件254起, 占WTO反倾销总量的16.8%。中国产品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的反倾销调查对象, 主要原因在于出口产品的价格组成, 出口价格偏低。

2. 近期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调整

(1) 出口增速下降、进口增速提高, 进出口增速差距逐渐缩小。根据商务部的有关统计数据, 自2002年以来, 中国货物进出口已经连续5年快速增长, 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8%。2006年尽管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但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下, 增速较2005年已有回落, 同时进口增速明显回升, 与出口增速的差距比2005年同期缩小了10.5个百分点。由于基数差距较大, 对外贸易顺差依旧在扩大。

(2) 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 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较高;进口商品结构依旧存在不合理, 初级产品进口规模较大, 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加快。我国的出口商品中, 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近期内处于增长趋势, 2006年的增幅分别为28.8%和增长29%, 均高于传统大宗商品出口的增幅。同时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受到抑制。同时, 近年来我国初级产品进口规模一直呈扩大趋势, 其中, 铁矿砂、原油和成品油进口量均出现大幅增长, 而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应看到我国虽参加了全球水平型分工, 但在分工层次结构上仍处于较低位置。

(3) 一般贸易的比重略低于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进口增速稳定。虽然2006年一般贸易的增速出现了超过加工贸易的情况, 但加工贸易在贸易方式的比重上仍占据二分之以上, 且发展相当稳定。与一般贸易相比, 加工贸易属于一种典型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式的贸易方式。而我国得以吸引外商的最大优势仍是其低廉的劳动力。

(4)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较快, 民营企业出口规模逐步扩大。在我国的贸易统计中, 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一直占有较大份额, 近年来, 随着中国加入WTO, 外商的投资从量化到质化方面都有提高, 因此带动其进出口额的逐步增长。2006年中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3076.6亿美元, 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7.5%, 其中出口2139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43.6%, 年度出口额首次超过国有企业。

(5) 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全面增长, 市场多元化的成效逐步显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以及入世后对外开放层次的更新, 我国的对外贸易正逐渐向更广的范围发展, 体现在贸易伙伴的数量增加和对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量的大幅增加。近年来, 中国与新兴市场贸易额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二、关于我国对外贸易中货物流向的现状分析

从各年的数据可以看出, 中国对外贸易流向的总体特征是集中化的, 无论是出口市场还是进口市场都呈现出高度的集中化。但近年来出口流向的集中化程度在逐渐减弱, 而进口的集中化程度则稍有增强的趋势。我国对外贸易流向的特点表现为:

1. 我国的对外贸易流向集中在亚洲、欧洲及北美地区

统计数据表明在贸易总额上, 亚洲所占比重最大, 其次是美洲和欧洲, 而且这些区域与中国的贸易额在近期内一直呈积极的上升趋势, 其中, 在亚洲, 主要是对香港、日本和韩国出口, 对香港的出口主要是转口贸易;进口主要来自于日本、韩国和台湾省。对北美地区的进出口都主要集中在美国。而对欧洲的贸易则相对分散一些。

2. 在区域分布范畴上, 我国的贸易相对集中在本地区或距离较近的地区

从地理位置上看, 我国的对外贸易相对集中在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可见运输成本也是影响我国对外贸易流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 地理位置接近的国家和地区之间, 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比较多, 市场需求的相似性比较大, 企业对这些市场的开发和维护也更加容易些。

3. 从经济发展程度来看, 我国的对外贸易相对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如下表所示, 我国对东盟的出口在总出口中占很小的比例,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 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下降, 到2000年才开始逐年上升, 与此同时, 与美洲、欧洲两大贸易对象区域的出口总额一直稳步增长。我国在与处于更低阶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贸易中, 主要是劳务输出如工程建设, 而这些国家市场需求有限, 因此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规模不大。此外, 我国缺乏具有国际经营经验和能力的大型跨国公司, 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之间开展产业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三、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升级优化与贸易流向研究对策

加入WTO后, 我国的贸易结构如何进一步调整优化是实现我国出口可持续增长的关键。从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自从上世纪90年代就一直鼓励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已取得了一定效果, 同时, 我国有些大型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增大, 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可见, 我国对外贸易流向的实际变动也趋向于相对的分散化。

首先, 在完善有形商品贸易结构的同时, 大力发展无形商品贸易。中国无形商品贸易结构中服务贸易出口占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还未突破10%。可见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贸易的比重相当不对称。外贸商品结构的升级, 不单意味着有形商品贸易结构的优化, 还包括无形商品贸易比重的增加及其结构的改善, 而且后者的意义愈来愈大。

其次, 为解决我国各行业间的贸易增长结构不平衡, 必须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上下功夫, 在增加数量的同时也应同步提升质量。在要素禀赋方面, 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一些行业的资金、技术的比较优势, 发展加工贸易并促使其在层次上的提升, 应抓住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机遇, 提高科技投入力度, 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升级, 通过产品配套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和自主产品的出口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尤其在服务贸易方面, 要注意加快外资的注入, 及民营资本的注入, 引入有序的竞争机制, 打破垄断, 提升服务行业的创新能力, 以及对外竞争力, 最终要实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使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达到基本平衡的水平。

再次, 要逐步提高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水平, 促进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改变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与其产业结构的错位关系, 从长期战略角度出发, 必须培育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从短期角度出发, 一是要制定好外贸市场战略, 加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开发, 二要将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中的某些产业扶持成主导出口产业, 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使之与国际需求接轨。

另外, 扩大对外贸易模式结构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 在贸易结构与贸易流向相结合的优化过程中也很重要。中国的贸易结构正逐步向水平分工形态推移,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有所提高, 抓住这一变化趋势通过控制跨国公司FDI的流向, 促使水平分工的发展提高产业内贸易的比重, 优化对外贸易模式结构。

最后, 也要将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的多元化与重点化相联系, 同时兼顾贸易流向的分散化和重点化。对外贸易区域结构多元化发展, 可以分散我国经济负传递的风险, 突破由于市场单一而造成的规模制约瓶颈, 掌握我国对外经济交往中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orld Trade Report2005, 2005, 1~20

[2]祖德明:关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 2007/01:350~351

[3]商务部综合司、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R], 2008年春季

[4]李丹蒋毅一:对中国出口贸易的结构分析及其启示[J].商场现代化, 2007/06 (中旬刊) 总第506期:11~12

[5]文凤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思考[J].天津经济, 2006/1, 总第140期:88~90

[6]孟振: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知网, 2006/07/07.20~33

流向分析 篇10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技术的进步,民间金融逐步活跃起来。一般来讲,民间金融又叫非正规金融,凡是纳入我国金融监管机关管理的金融活动,基本上都是正规金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民间金融主要是指在我国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等金融系统之外所发生的金融交易关系的总和。但是从实际发生的金融活动的角度来讲,民间金融不仅指监督之外的经济主体包括个体、家庭、企业等所从事的低层次的、无组织的民间借贷关系,也指较高层次地、有组织地通过各类金融机构所进行的体制内的民间金融融资活动。

一方面,农村民间金融包括体制外的非正式的民间金融,是完全不受金融监管部门的管理和监测,其形式主要有民间借贷、私人钱庄、民间集资及小额贷款公司等。另一方面,农村民间金融还包括体制内的民间金融。这部分的民间金融要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主要是指农村信用合作社(本文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泛指农村合作机构,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等)。

二、浙江省农村民间金融资金流向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来源及说明

我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各省成立的时间不同,统计的种类和统计口径也不大相同,不能把各省每年的统计数据简单相加,作为分析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资金流向的数据依据。因此,本文以浙江省为例,主要研究浙江省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并假设浙江省的农村民间金融活动都被集中到农村信用社中,以初步分析浙江省农村民间金融资金流向。具体分析数据如表1、表2所示。

注:数据源于浙江省统计局2007-2009年度统计年鉴;农村存款余额和农村贷款余额分别指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年末余额中的储蓄存款和农业贷款;2005年起农村信用社是指农村合作机构,具体包括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两部分

注:数据根据2007-2009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二)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结果分析

为了规范浙江省农村民间金融更多地留在农村,更多的资金注入农村金融这个循环圈里,需要构建多元线性模型来研究影响浙江省农村民间金融资金服务于农村的主要因素。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可以用农村贷款与存款之比率来间接表示农村民间金融存留在农村的相对资金量,构建模型如下: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其中,Y=农村贷款与存款之比;X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数;X2=每万人里专科以上学历毕业人数所占比例;X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4=乡(镇)办企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X5=服务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

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见表3、表4)。

a.Predictors (Constant) 、X5、X3、X1、X4、X2b.Dependent Variable:Y

a.Predictors (Constant) 、X5、X3、X1、X4、X2b.Dependent Variable:Y

由SPSS运行的结果可以看出:拟合优度R=0.996和F=66.641以及F的检验概率0.003<0.05,可以看出模型拟合的效果相当不错;由R2=0.991可以说明,X5(服务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X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数)、X4(乡(镇)办企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X2(每万人里专科以上学历毕业人数所占比例)对Y(农村贷款与存款之比)的可解释程度为99.1%。

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见表5)。

Dependent Variable:Y

得到回归模型:

Y=-4.450+0.007X1-0.020X2+1.147X3+5.270X4-8.367X5

对方程内的各个自变量单独检验,当自变量的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表示这个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性影响,否则,不具有显著性影响。由表5可以看出,X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数)和X4(乡(镇)办企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的P值分别是0.036和0.038,都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X1和X4对因变量Y具有显著性影响的。结合回归方程和可解释程度可以知道,X1每增加或减少1个单位,Y就会同时增加或减少0.007个单位;X4每增加或减少1个单位,Y就会同时增加或减少5.270个单位。

三、政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农林牧渔业的产业化,吸引农村民间金融资金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数对于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资金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金融融资,有着非常重要的显著性影响。国家应该出台更具体的鼓励措施,大力推进林、牧、渔业的总产值和单位增产值,使之产业化,不但能够吸引农村民间金融资金更多地、持续地进入林、牧、渔业的生产圈,也要能够保证带来这方面的资本投入效益。能够带来可观的资本收益特点是农村民间金融资金不断注入农林牧渔业的根本保障。

在推进农林牧渔业的产业化的过程中,国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国家聘请技术者、管理者和经营者指导辅助农村的这“一条龙似的”结合体,不但给他们发高额工资,还要提供各种在城市里无法得到或者是不可能得到的政策待遇。国家、社会和农民自己一起努力把我国的农林牧渔业真正推进产业化,真正实现农村吸收利用农村民间金融资金,甚至也会吸引很多外部资金来支援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为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资金提供留存农村的“沃土”

这里的“乡镇企业”不是政府投资管理的企业,指农民私人企业或合伙企业等,只是为了习惯名字没有发生变化。由上面分析可知,乡(镇)办企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每增加或减少1个单位,农村金融融资状况就会同时增加或减少0.007个单位,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村民间金融资金的留存农村的状况。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农民主要通过筹集农村民间金融资金来开办各种企业,包括食品加工业,家具产业,餐饮业和家电代售连锁店等。不但能为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资金提供留存农村的“沃土”,服务了“三农”,缩小了城乡差距,也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摘要:中国农村民间金融既包括完全不受金融监管部门管理和监测的体制外的非正式民间金融, 也包括按照国家现行金融政策法规运行和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监督和管理的体制内的民间金融。文章针对体制内的民间金融, 运用spss软件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进行了实证分析, 为更好地引导我国农村民间金融资金流向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民间金融,资金流向,规范

参考文献

[1]、包晗光.农村民间金融问题研究及对策[J].经济研究, 2008 (12) .

[2]、崔慧霞.中国农村民间金融效率分析[J].经济与管理, 2006 (10) .

[3]、向明.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策略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10 (2) .

[4]、陈柳钦.中国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的路径选择[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9 (4) .

[5]、林秀琴, 刘福波.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 .

岁月流向自己 篇11

倘若我以午后的一只蝉自居,一定是件死路一条的事,载着满腔他人不知也无法预见的苦思,小心地伏在树干上,周围密密密麻麻的同类挤得我喘不开气,更重要的是我无法发出叫声,无法像其他蝉一样以自身的方式排解燥热,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宿命吧。

那悠然使人荡漾心扉的风为谁而吹,那笨拙却能伏地而起的虫为谁而离,那轻灵而叫声哀重的鸟为谁而鸣,那遥远却无法触摸的云为谁而飞,我在午后,寻得一个无人的角落,四处张望,却发现视野只有左右两旁,但这更增加了脑子中的胡思乱想,然而又必在矛盾中无法完全释放大脑,怕这些勇往直前的思想猛士被世俗的脚步击退,并连它们的主人也得个落荒而逃的下场。午后,是个与我生命同在的话题,一间房、一张椅、一对纸笔。我宁愿这么一直地小小过下去。

我独自坐着,看似很悠闲,心却因无法搏斗而焦躁,所以产生另一些想法,原来你只想安静的坐着,有些人都不愿意,或者这是上天的安排。走来的路,我记忆犹新,在主动与被动中,在压迫与被压迫中,在有着令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我来到这儿,当很多事情都成定局,我才发现,自己有种改写过去的强烈渴望,可是一切都无法挽回,起码无法从过去中重新挽回。

以前我总有午睡的习惯,一天不睡能困死过去,但现在不了,我把这段充足的时间用来做别的,可能是怕夜里睡不着吧,在黑夜中独自守着几间屋,倘若没了困意是件很难熬的事。

后天,我可能要去另一个地方,可能要开始模糊不清的生活,说可能是不确定,我开始对任何事情都不确定,很多时候,我不敢去看手表,指针会告诉我该去干什么,而刚才我又没有完成什么,这么长的岁月都是由这几根小小的针来完成的,所以有些恨它们,同时又有些怕它们。

后天,记得生命中有很多个后天,这些后天都在我的眼睛斜睨中度过了,所以对我这个不尊重生活的人,上天给了我应有的惩罚,明天,我要把这首诗寄出去,觉得它像汪洋中的小船,不,或许它连小船都不如,因为很可能它连流浪的机会都没有,在瞬间即可化作历史的尘埃,可是为什么我还要这么痴迷地去写呢?甚至要把它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因为我知道,从后天起,我就很少有机会提笔写了,在那个小小的旅行箱中,我只带了一个本子,那就是我的诗集本。

午后,我总想流泪,但我也知道,有心情流泪,是件幸福的事。

黄昏

写了太多的黄昏,却始终写不出写不尽写不透,我总觉得它是个稍纵即逝的时间,不知它何时来何时去,很少享受,便愈发觉得它珍贵。

独一无二的晚霞,惹人心动的飞鸟还林,干净柔和的蓝天,祥和安恬的树静风止,温柔舒缓的基调怎么也让我想不到它是黑暗的开始,每天的这个时候我都是孤独的,或握笔伏案或手卷书香,与空房交相辉映,有时候想,我为什么要把一天分开呢?那有什么价值?或者对我有什么好处?然后一想,哦,那很简单,因为我想写它们,写我写我们写世界写生活写我爱着的一切,虽然这种爱深深浅浅高高低低并略带神经质的哭泣,我爱安静却害怕孤独,在自相残杀的环境中很难写出好的文字。

最爱的是黄昏,记忆中残留的几个画面也都与它有关,提早放学呆在废弃的打谷场看夕阳,抱着书本傻傻地走在霞光普照的走廊,高三窗外学成归来迎风而笑的学姐,今日,我告诉自己,还有力量回忆这些说明我还存在,哪怕它们像我灶膛底下的火星,小得可怜。

我总会陷入极度的恐慌,然后用一个真实的理由安慰自己,或者骗自己我不该害怕,把自己拉到正常的轨道。我常常忍着泪,即使是在无人的时候,我觉得有太多太多的东西要写,它们齐聚笔头呼之欲出,我却只能残忍地看着它们碰撞得头破血流,想着这么多的它们会不会挤破我的棺材,我相信我的母亲就像相信我的宿命,那个巨大空旷的天总是印耀着她瘦削单薄的身影,我离开了,她便又是一个人在家,做工回来,没人给她做饭,没人给她洗衣,没人给她犯一些小小的日常错误,小时候我总想逃离这个家,每一次在父母的争吵中,我都想长出翅膀飞向天空,或将自己沉入海底,但现在不了,是有人需要我,还是我变得没出息?都无所谓。

夜总是长的,白昼岂不也是,生活总是长的,但人的脚步是不是太快了,如果以现在的心境在以前的日子中生活,我想我一定不会太累,我总把事情看得很绝对,总以为前方的梦想可以有一天看到我善良柔软甚至哀求的心,伸出手臂将我挽至胸前,可是,我错了,我所踏的每一步都连不到一块,那些本应顺理成章的事被我搞的支离破碎,梦想正面无表情地看着我。

太阳很快就要走了,我呆在屋里不敢去看它,这时候,我也该收心了,有时候,风会变得很大很凉爽,甚至有些许冷意,我试图让自己只描写这景色,为的是少抒发那些破败的心情,但我又知道,天依然很蓝,云依然很白,至于河水,虽然我看不见,但我知道它们一定依然在快乐地流着,有些时候觉得自己是个山顶洞人,披头散发,拿着纸笔,像钻木取火那样专注,但这也很好,我说过我愿做任何东西,只要我还完整地生活在这个世上。

黄昏,有的是机会写你。

黑夜

一天的烦躁与无聊甚至无须总结,便直接打入黑夜,好不容易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我却不得不为生计发愁,觉得连抬笔的资格都没有,这样的夜注定没机会享受。

没办法让自己忘记与记住,这两种功能总是交叉着折磨我,脑子如果想太多就写不出纯情的文字,我无法描述它,因为根本就看不见它。所以,原来写黑夜

就是写自己,原来我也有幻想的欲望,在这短短的几行字之间,我已想了很多,越是信马由僵地思想越难归拢文字,我让眼睛始终注视着这些方格,告诉自己,生活在以后就像生活在以前不是那么容易,其实,何必这样呢?谁都知道这个道理。

母亲去做夜工,黑夜于她来讲是抓来的生命,须得紧紧把握,她们过着与常人不一样的生活,黑夜让有的人隐藏,让有的人浮出,人们在时间差中获利。每个半夜我都会醒来,多半是上厕所,然后迅速地躺下去,为的是不让睡意逃走,否则我会睡得很惨,这么多年来总有个习惯,夜里如果醒来睡不着,不怕,凌晨四点肯定能睡着,但这个觉很恐怖,我做着一些奇怪却又现实的梦,而且我知道自己在做梦,在忍受着驱逐追打鞭击等一切苦刑,而且我发不出声音叫喊,不知道自己的真实面目表情会怎样扭曲,更要命的是我无法让自己醒来,怎么努力也不行,越挣扎越能深切地感觉痛苦,我对自己的生物钟很熟悉,所以常常不敢一个人睡。

没有人和我一起欣赏天上的星星,我亦渐渐冷静地抛弃了那段感情,告诉自己,银河永远不会流动,窗帘是透明的,外面的人可能会看到我,倘若他是一个坏人,或者也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会看到一个衣冠不整的人在纸上写着什么,不过我想没有谁会看三秒钟以上的,除了那只狸猫,我喜爱与它对视的感觉。

远处的歌声震颤着我的大脑,说出来你可能不信,那是丧事的结尾,大家唱一唱跳一跳,不管它是什么,都是我爱的音乐,都是我爱的在黑夜中绽放花朵的音乐,我的灵魂可以永远追随它们,追到天涯海角,追到魂飞魄散,现在是没有功利的写,所以我觉得很快乐,但倘若想一些物质性的问题,甚至是眼前的问题,便觉得忧伤与无奈,如果这样,我走的算不算太慢?

亲爱的读者啊,你们可知道我抛弃的是什么,在黄土路稻草垛鸡鸭鹅旁安静下来之后,躲在小小的角落不敢想明天的全心全意地写,要知道,并不是每个夜晚都可以这样,并不是每个夜晚我都可以这样,说等待太漫长,但我们还是等待了很长时间,否则又能怎样呢?解脱就是把一个逆境转化到另一个逆境,我的舒适度取决于对失败认识的早晚。

很多我无法描述的时光被我白白扔掉了,不仅如此,还弄得满身伤痕,但是发生过的事情其实一直都在,它无法藏掖同样也无法闪耀光芒,这凄惨的结局只能令我在独自中回忆那些啼笑皆非的过程,想把总结留到以后,因为已有丝丝困意,脑子也因过度膨胀而疲惫,但想想,我有什么好总结的呢?我真实的人生都在散布着省略号,岁月,哪怕是我现在仅有的渺小失败的二十年,依旧被我充斥着关怀与呵护,尽管当初是我将它们亲手蹂躏。

黑夜,我不用来哭泣,亦不用来欢笑。

清晨

我很久没有仔细观察过清晨了,因为起的不是很早,然后又得在洗衣做饭中度过,我喜欢它的纯粹稚浅却毫不庸俗,一个没有陌生人的世界未必是件坏事,不相信遇见带来的精彩。

每天写一段,就像每天流一段眼泪,当无法向前展望时,人只能牢牢地回忆,可是,晨,这样美好的时光,哪怕是配着略微阴涩的天,都是无法多得的美,我现在还不能尽情地享受这优美,还不能,所以,在此安慰自己,劳动是随时可以的,而心情不是,我很久没有观察过炊烟了,我喜爱这小小白白的东西,从未想过它们会污染天空,阳光还未普照,它们调皮而又安稳地钻出来,分不出那是整体还是个体,缱绻着,舒展着,奔向还未蓝透的天,或在半空中愉快地消失,与那洗澡堂的大黑烟相比,真的是一个是天使一个是魔鬼。

小鸡们张着嘴等着我去哺喂,我只能做这些小家伙们的依赖,几只常来的猫在家门口探着头,它们找不到吃的可还在坚持不懈,瘦骨嶙峋的狗无力地走着,为什么没有能力养的人家偏偏要养,没有花草再让我去观察,或者它们依旧在,只是我已没有心情,太多的未知一齐涌来,我忽然很想知道结果是个什么样子。

蜗牛的攀爬艰难无比,人的道路亦是极其崎岖,其实清晨是我最不该写的时候,因为太多的事情等着我去做,然而在这平静稀薄的时刻,我总想坐下来放掉一切,风过穿堂,总是吹的我很复杂,在这样一个清新自然的空气中很难释放自己,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所以有时候对清晨是阴冷的,我倒没什么反对的意见,很难得的,能够先不用做事而游曳于自己的所想之中,文字需要如此纯净的滋生地,稍微有些杂念,笔尖便踌躇不前,甚至被逼得直往后退,我不该视它为游戏,就像生活。

每一枝花,每一棵草,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每一个无论贵富贫贱的人,每一个不管悲欢离合的家庭,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都是生活,这一切都是毋庸置疑的,我从来不去想是什么把我带到这个世界,我该怎样行走,又会是什么把我带走离开,那些思考毫无意义,我宁愿思考母亲的那件衣服要不要洗。总是很舍不得停下文字,总是习惯这种记录心情的方式,总是留恋那些在风中飘碎的纸片,原来我对生活对生命也竟是如此地依恋。

有时候,清晨实在很糟糕,倒像个阴抑的下午,我很讨厌下雨,无论是什么雨,无论是被描写成多么美丽多么有意思的景象,我终究要讨厌,但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事,就像没有一成不变的天,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有什么奢想,随着自然出发,载着奋斗奔波,只要我还在。

清晨,无论如何,你是个开始,是万物的流向,是所有梦想期盼的境地。

流向分析 篇12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出,流动政策,回流,经济波动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随着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和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壁垒的松动, 市场化、工业化的深入发展, 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机会不断增加。从农业产业来看, 不少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妇女化, 土地抛荒, 农业物资投入减少等问题。从非农业产业来看, 由于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和缺少现代工业所需的技能, 许多农民工从事苦、累、脏的体力劳动, 流动就业不稳定, 缺乏保障。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危机下不断涌现及冲击下更有可能面临失业回流的浪潮。因此, 探究劳务输出大省农村劳动力流向因子不仅有助于农民工流动的有效性、合理性, 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也有助于国家从宏观层面调整经济布局,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一、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大量文献围绕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机和转移的特征进行了较充分的研究。众多研究表明, 人力资源禀赋较好的农村劳动力, 如文化程度较高, 不仅在本地域内非农就业率高于其他劳动力 (Rozell 2002, 都阳, 1999) , 而且在外出务工地的非农产业就业的比例也高于其他劳动力, 国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乡—城迁移选择机制方面如 (彭谨胜, 2007) 。然而, 当前现实情况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正趋于被城市化吸引殆尽 (蔡昭, 2007) 。有研究结果认为:已婚家庭人均非汇款收入较高的农村劳动力倾向于跨省外出流动。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呈“U形”影响 (胡枫, 2008) 。文化程度、年龄、家庭外出劳动数量对农民工跨省外出流动没有显著影响;打工收入越高, 打工年限越长的农民工跨省外出流动的意愿越长;家庭年收入对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影响呈倒“U形” (黄宁阳, 2010) 。陈东有、周小刚 (2008) 则认为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劳动力个体特征影响农民工省内就业或者省际流动的选择。目前, 国内学者针对已打工多年农村劳动力流向选择机制的研究比较少。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以来也是国外学者长期关注的焦点, 刘易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国家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联系考虑, 开创了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二元结构主义分析法, 托达罗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成功率、流动成本、预期收入相关。斯达克认为劳动力的迁移与个体劳动者的利益期望、家庭利益期望最大化相关。

总之,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农民工回流意愿增强, 探索农民工深度流动方式, 对于农民工增收、劳动力优化配置、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黄宁阳, 2010) 。近年来, 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趋向加快, 就业机会明显增强。据国家统计局调查, 2009年在东部地区农民工数量比2008年下降8.9%, 在中部地区则比2008年增加618万人, 增长33.2%。在此形势下, 劳务输出大省选择继续外出务工还是回省内就业, 它受哪些因素影响?中部地区劳务输出大省要吸引农民工省内流动和本地就业, 以保持劳动力比较优势和产业竞争力又当采取哪些措施?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利用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及本课题组在农民工返乡期间获取农户调查样本384份, 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最后总结基本结论并提出政策启示。

二、理论框架与模型变量

农村劳动力流向变动行为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经济现象, 它是微观和宏观两层面上许多不同因素的综合, 是生理、社会、自然、地理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劳动者个人的流向变动行为不仅受其自身个体资本的影响, 还受到农户家庭禀赋的影响。不少实证调查表明, 年龄在20~30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熟练劳动技能、文化程度高者, 有较好的劳动力市场流动性能, 是流动市场的活跃成分。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村劳动力流向变动往往有“经济人”色彩, 以个人家庭利益最大化为动机。因此, 家庭负担、子女数、劳动力数、老人数、耕地数、收入水平变动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工的流向变动。国外有关研究表明, 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政策、社会治安、基础设施等对改善农村劳动力流向决策或多或少有某种联系。

根据对上述文献的整理及思考, 本文将影响劳务输出大省农村劳动力流向变动的因子归纳为村庄因子、家庭因子、个人因子、劳动因子、环境因子, 并将他们作为实证分析模型中的解释变量。

三、外出劳动力数据来源及特征描述分析

为定量分析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 本研究开展了江西省农村劳动情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农村劳动力所在区域的特征、个体特征、家庭特征、打工经历、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为保证调查数据的代表性和科学性, 根据发展水平的高低抽取了南昌地区、宜春地区、赣州地区作为样本区, 在每个地区中随机抽取140份, 其中有效问卷384份。

调查问卷显示, 外出劳动力主要有以下特征:

1.外出劳动力的村庄特征:外出劳动力的村庄经济资源并不丰富, 村中收入水平偏低, 外出劳动力的村庄距离特征不明显, 平均为4.55公里, 村庄外出打工比例47.4%左右, 打工工作难度中等偏低。

2.外出劳动力的个体特征:年龄多为30岁左右的中青年劳动力, 以男性为主, 已婚者居多, 文化水平以初中为主, 风险偏好较强。

3.外出劳动力的家庭特征:家中未成年人数为1~2个, 家庭人均年收入5000~6000元, 家庭老人数平均负担0.87个, 农业收入比重占44.7%, 家庭拥有村干部成员约为12%。

4.打工经历特征:打工年数普遍5~6年, 去过的城市2~3个, 换工次数3次左右, 大多数没有从业资格证书, 但多能从打工实践中学到技术;打工大多感到较累, 也不稳定, 月薪平均在2000~4000元左右。

5.就业宏观环境特征:国家对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中下偏低, 打工地当地政府办事效率较高, 国家经济形势较好、就业形势多数认为一般。

四、流出与回流影响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本文研究中计量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因变量是劳务输出大省农村劳动力回流或流出, 本文采用Logistics模型加以分析, 因变量的取值限制在[0, 1]的范围内。将Y=0定义为回流, Y=1定义为外出。Logistic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βi称为Logistic回归系数, 如果P大于0.5, 可以预测该事件发生, 否则预测不发生。对以上自变量与因变量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 采用Forward:LR (逐步筛选策略) 进行变量选择, 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水平为0.05、剔除方程的显著性水平为0.10。从回归结果看Nagelkerke R方为0.49, 概率F值0.00, 从社会科学研究看模型拟合度较好。

(一) 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分析

1.区域经济越发达, 回流从业可能性越大。

经济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经济水平系数为0, 这说明村庄经济水平越高, 越可能回流就业, 幂指数为0.58, 说明经济水平每提高一个单位, 回流就业的概率提高0.58倍。而到乡镇距离、外出打工比例、村庄资源、收入水平、工作难度显著性不强。

从抽样调查情况看, 曾经外出务工而回省内就业人员中有79%的回答是由于省内就业机会多, 工作好找, 工资水平相差不大等因素考虑的;4.4%的人员是由于打算在家乡买房而回流的;而回乡创业人员主要考虑的是本地人脉、生产成本低、原材料丰富等原因。

2.年龄越大, 收入越高, 回流性越强。

“年龄”的系数为负, 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 农村劳动力回流的可能性越大, 幂指实证表明, 年龄每增加一岁, 外出打工的概率就下降0.88倍。“风险偏好”系数为正, 说明农村劳动力每增加一个冒险等级, 外出打工的可能性越大。幂指实证表明, 风险等级每增加一级, 外出打工的概率增加1.74倍。

打工者越年轻, 向往外面世界的想法越盛, 闯劲越强, 出省打工的人数越多。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求稳心态偏重, 而且由于从业经验、资金的逐渐丰富和积累, 回流从业和创业的人数逐渐增多, 人均收入系数为负, 说明收入越高越可能回流就业, 该变量的显著水平为0.01。

3.家庭特征影响外出务工选择。

未成年人数、农业收入比重、家中有村干部等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 老人数未通过检验。未成年人数系数为负, 说明家中未成年人数越多, 越可能回流在本地就业, 该变量显著水平为0.06。

农业收入比重系数为负, 说明农业收入比重越大, 越可能回流就业, 农业收入比重增加一个等级, 回流概率增加0.68倍。

被访者返乡前打工状况、打工年数、换工次数、打工累、打工不稳定通过显著性检验, 到过城市数、单位有保障、资格证书、学历技术变量不显著。打工年数为正, 说明打工年数越多, 外出打工的可能性越大, 幂指结果表明打工年数增加一个单位, 外出打工的概率增加1.11倍。

换工次数为正, 说明换工次数越多越可能外出打工, 幂指结果表明换工次数每增加一个单位, 会增加1.13倍的外出打工的概率。

打工累系数为正, 说明打工越累的人, 越可能外出打工。幂指结果表明打工累为3.94, 说明劳务输出性大省, 农村劳动力大多能吃苦耐劳, 从事脏、累、苦的劳动, 并能坚持下来。打工不稳定系数为正, 说明打工者越不稳定越可能外出, 其概率倍数为2.45倍, 说明劳务输出大省农村劳动力大多能适应漂泊不定的生活。

4.本地务工环境影响农村劳动力回流从业。

投资环境通过显著性检验, 办事效率、就业形势、创业氛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投资环境为负说明本地投资环境越好越可能回流创业。

全国经济形势通过显著性检验, 且系数为正, 说明经济形势越好越可能外出打工。

(二) 回流与流出因素影响程度对比分析

研究表明, 与回流呈正相关的因子主要有:村创业资源 (系数-0.23) 、村经济水平 (系数-0.54) 、找工作难 (系数-0.22) 、年龄 (系数-0.13) 、老人数 (系数-0.14) 、未成年数 (系数-0.54) 、家庭人均收入 (系数-0.68) 、农业收入比率 (系数-0.39) 、村干部身份 (系数-0.54) 、当地就业形势 (系数-0.74) 。

其中在前7位的分别是:家庭人均收入 (系数-0.68) 、未成年数 (系数-0.54) 、村经济水平 (系数-0.54) 、村干部身份 (系数-0.54) 、农业收入比率 (系数-0.39) 、村创业资源 (系数-0.23) 、找工作难 (系数-0.22) 。

与流出量呈正相关的因子有:男性劳动力 (系数0.49) 、换工次数 (系数0.13) 、到过城市 (系数0.13) 、打工年数 (系数0.1) 、学到技术 (系数0.2) 、打工累 (系数1.37) 、回家支持力度 (系数0.49) 、流出地政府办事效率 (系数0.36) 、国家总体经济形势 (系数0.25) 。

其中在前5位的分别是:打工累 (系数1.37) 、国家支持力度 (系数0.49) 、男性劳动力 (系数0.49) 、流出地政府办事效率 (系数0.36) 、国家总体经济形势 (系数0.25) 。

五、结论及建议

研究表明, 被调查的384户农村家庭, 57.41%的农户愿意回流就业, 42.59%农户跨省打工。影响农村劳动力回流显著因素有:家庭人均收入 (系数-0.68) 、未成年数 (系数-0.54) 、村经济水平 (系数-0.54) 、村干部身份 (系数-0.54) 、农业收入比率 (系数-0.39) 、村创业资源 (系数-0.23) 、找工作难 (系数-0.22) 。影响农村劳动力显著流出因素有:打工累 (系数1.37) 、国家支持力度 (系数0.49) 、男性劳动力 (系数0.49) 、流出地政府办事效率 (系数0.36) 、国家总体经济形势 (系数0.25) 。

针对劳务输出大省农民工回流与流出动态及影响因子可得出以下政策建议:

1. 国家从全局上重视制定公平的农民工就业政策机制。调查研究表明, 目前政府在农民工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管理难以到位的情况。为此, 国家要加快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以维护农民工劳动者公平权益为突破口, 进一步改变对农民工的流动限制, 保障农民工流动与其他劳动者同等公平。如农民工的子女教育公平、户籍制度公平、住房公平和社会保障公平等。

2. 劳务输出型大省要承接沿海发达省份产业梯度转移趋势, 大力发展符合本省资源特色的制造业和劳动密集产业。此外, 劳务输出型大省应该努力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营造良好的创业投资环境, 以吸引有多年打工经验且积累了一定资金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以解决农民工家庭的留守问题。

3. 劳务流入大省则应尽可能减少对农民工的户籍歧视, 营造更为人性的工作生活环境, 缓解农民工打工中的压力, 提供全面发展晋升的渠道, 这也有利于其双方的发展。此外, 东部沿海省份继续发挥对外开放的前沿优势, 大力发展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形成与落后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4. 农民工要学习参与各种非正式组织, 不断扩展社会关系资本。本研究表明农民工组织参与程度高有利于其人际关系发展和技能提升, 其工作压力也将得到缓解。由于农民工维权意识缺乏, 导致有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漠视其劳动权益, 为此国家也应尽可能考虑出台相应措施支持各种农民工组织的建设, 丰富男性劳动力的文化生活, 包括工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团等。农民工自身则要在打工中广泛参与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组织。

5. 政府、企业和农民工自身都要不断投资素质和技能教育。政府和企业都要拿出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农民工职业培训教育中, 形成一种社会网络体系, 同时农民工自身也要腾出一定时间、精力、财力用于自身技能素质的再教育。积极树立“干中学、学中干”的打工理念, 使流动大军由“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变。

参考文献

[1]章元, 王昊.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户籍歧视与地域歧视[J].管理世界, 2011 (7) .

[2]黄宁阳, 龚梦.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意愿的个体特征及家庭因素分析——基于农户调查的logistic回归模型[J].中国农村观察, 2010 (2) .

[3]钟水映, 李魁.人口红利、空间外溢与省域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 2010 (4) .

[4]张辉金, 萧洪恩.农民工回流现象的深层思考[J].农村经济, 2006 (8) .

[5]吴敬链,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 2002 (6) .

[6]潘丽明, 城市农民工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 (12) .

[7]周子学, 农民“居民化”是化解“三农”问题的核心[J].理论前沿, 2006 (1) .

上一篇:使用水平下一篇:稀浆封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