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制度思考

2025-01-15

绿色信贷制度思考(共4篇)

绿色信贷制度思考 篇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及经济规模的发展壮大, 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受到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同时, 在我国金融界出现了绿色信贷的意识与行动, 绿色信贷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本文就绿色信贷中所涉及的商业银行商业利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冲突、银政企三方的“利益同谋”、企业的违约成本过低及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

中图书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生态环境也不断受到环境污染的严峻挑战。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 敲响了环境治理的警钟, 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与此同时, 在我国金融界也出现了绿色信贷的意识与行动, 绿色信贷为社会各界所关注。推行绿色信贷无疑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 我国商业银行在践行绿色信贷的道路上尚有诸多荆棘, 涉及商业银行商业利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冲突、银政企三方的“利益同谋”、企业的违约成本过低及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等诸方面。

二、商业银行商业利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冲突

绿色信贷的理念已经暗示了商业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但是,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 实现效益最大化成为其主要动机之一, 即商业银行是逐利的。很显然, 商业银行在追求商业利益时难以兼顾社会责任。在目前政策和盈利环境下, 虽然对“两高”行业的贷款已经被谨慎投放, 但是贷款余额依然占据了商业银行信贷的相当比例。银监会的调查显示, 截至2007年3月末, 五大行 (工、农、中、建、交) 发放的“两高”行业贷款余额达13, 326.39亿元, 占五行全部贷款余额的11%。正因为商业银行是逐利的, 所以它不得不去做这些大项目, 否则就是哪家银行执行政策越彻底, 其客户资源、市场份额流失越快, 其受到的损失越大。如此一来, 我们一味地责备商业银行助纣为虐造成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膨胀和大规模的扩张无疑显得有失公允。另外, 各银行均实行分行制, 管理链条较长, 且绩效考核体系以经济指标为主, 并未将环保绩效纳入其中, 因而不排除一些分行为了完成考核指标而无视总行关于实施绿色信贷要求的可能。2007年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就显示, 截至6月末, 投向高耗能行业的中长期贷款占比为12.1%, 六大主要高耗能行业累计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24.1%, 均呈逐季加快趋势。

笔者认为, 要扭转此局势, 一方面必须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提供一个出口。现在除了限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 也要引导和鼓励新的资金投向, 这比堵住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张可能更有效果。这一方面必须由国家的产业政策提供支持, 尤其对那些有利于环保的大项目 (如风力发电、垃圾发电) , 除了在信贷上给予支持, 国家还应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 如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财政政策, 以调动并确保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另外, 给予创新型的、技术自主革新的商业项目支持, 因为之所以造成现在这么严重的污染, 除了企业趋利的原因以外, 还在于处理成本太高, 或者技术水平太低, 所以导致了许多企业在这一方面不作为了, 因此要鼓励商业银行在这一方面给予信贷支持;另一方面银行业内部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为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实施绿色信贷提供动力。在这方面, 不仅要有对商业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贷款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和处罚的措施, 而且还要有对切实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的商业银行实行奖励政策。

三、银政企三方的“利益同谋”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地方政府始终存在很强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 采取多种方式争夺银行的信贷资源。那些污染大户往往是纳税大户, 是当地政府的经济支柱, 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上级考核指标、提升政绩, 会千方百计地保住企业。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据, 2003~2005年期间, 由于地方政府的纵容和袒护, 全国7, 000宗环保违法案件仅有500件得到处理, 仅为全部案件的0.71%。地方银行把压力转移到银行上, 而地方银行与政府之间的特殊利益关联, 往往会使得银行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何况, 银行尤其是国有大中型银行, 往往也背负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负担, 以及“多贷增效”的企业盈利性目标。不少污染企业的利润产值并不低, 还贷及时, 还有地方政府做风险担保, 符合银行信贷追求“大客户、高信贷”的利润导向性。故逐利动机驱使得银行只看重信贷结果而不看其过程。因此, 绿色信贷单纯依赖于银行自律是不够的, 我国中央政府有必要将环保指标纳入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或是加大环保指标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比重, 并以立法或规定等形式隔绝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干预。以人大审核为首的财政监管, 对地方“污染政绩”的经济约束是最硬的, 银行信贷的约束则软得多。

四、企业的违约成本问题

提要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后, 我国外汇金融资产、银行、企业等都面临规避和分散汇率风险, 促使外汇金融资产保值增值的问题。外汇期权作为套期保值的一种重要手段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简要论述了外汇期权的概念、使用和作用, 并提出尽快推出人民币期权的期待。

关键词:外汇期权;套期保值;外汇风险

外汇市场是国际间输送资本的血管系统, 调节着国际间的资源配置, 也是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浮动汇率制使市场成为决定汇率的主体, 通过供求关系来调节汇率, 从而使外汇风险的产生成为了可能。由此可见, 浮动汇率制是外汇市场风险产生的原因。

2005年7月21日, 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了改革, 改变了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 扩大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这在提高市场开放程度、优化内外资

长期以来, 企业放任污染, 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尽管有观点认为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的必然反应, 但其根源还在于政策的不规范、不合理。企业放任污染攀利, 只承担了自己企业内部的成本, 没有承担由于外部不经济而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即社会成本。企业没有因污染环境而受到相应程度的惩罚, 即违约成本过少。现行法律允许环保部门对污染企业罚款的额度只有10万元, 这样的处罚与企业偷排结余的成本相比是杯水车薪。在这方面, 我们不仅要加重惩罚力度, 加大违规违法成本, 还应该提倡企业的社会责任, 从经济上、环境上、形象上、政治上等多个角度加以分析。只有企业意识到违规成本高昂到承受不起的情况下, 我们的政策才能体现出效果。再者, 过去我们的政策引导不够, 好的典型支持不够, 没有起到示范和推广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 我们应让那些尽到绿色责任的企业, 取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长期的经济效益, 唯此社会上才会形成这样一种自发的、内在的治污动力、技改热情、环保趋势。但是, 现在的情况恰好相

套期保值中的外汇期权

□文/刘曦

源配置的同时也扩大了我国企业和银行面对的外汇风险。而且在当前时期, 中国正处在非常复杂敏感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之中。人民币自汇改后持续单边上扬, 热钱大量涌入, 造成国内资本价格过高, 泡沫增多;美国经济疲软向外输出通货膨胀, 全球范围内物价上涨, 中国CPI上涨维持在8%左右的高水平;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仍在扩散, 近期越南金融危机也影响着人们对亚洲经济的信心。在这种错综复杂的背景之下, 如何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更好地发挥外汇市场的作用, 防范外

反, 因为电力、能源等行业能够带来暴利, 导致我们大规模的资本进入和项目上马, 企业由于有原始的冲动, 赚钱效应促使它就往这个方向走。只有看到了做治污或者风能发电等这样一些好的、有利于社会的项目的前景, 他才能选择这些项目。

五、企业环保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007年上半年, 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曾就“共享企业环保信息”联合发布文件, 把企业环保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形成了更为完整的环境信息系统。银行可以多方面了解企业环境方面的信息, 从而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可以向环境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咨询, 根据企业的行业特征, 客观分析企业的环境信息, 了解企业有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但是, 由于企业认识到环境信息影响着其是否能够得到银行贷款, 因此企业就有可能隐瞒真实信息, 提供虚假信息, 或只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 那么银行获取的信息就不充分, 也即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因此, 银行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 要始终坚持“三位一体”, 即贷前检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管理。银行要随时对已汇风险、保证我国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值得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一、套期保值

外汇市场本身具有提供外汇资金融通、调节外汇供求、形成外汇价格体系与防范外汇风险等功能。由此可见, 套期保值是外汇市场内生的固有作用。

套期保值, 又称“套头交易”、“抵补保值”, 就是运用衍生证券等金融工具来减少或消除与某项资产价格相关的风险。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许多的衍生金融产品。与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相

经发放的贷款进行跟踪, 掌握贷款的去向和用途, 检查企业对贷款的使用情况, 监督企业是否专款专用。比如, 企业在申请贷款时, 说明贷款将用在环保项目上, 贷款发放后, 企业是否真正把贷款用在了环保项目上, 银行要进行跟踪检查, 等等。

参考文献

[1]何德旭, 张雪兰, 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的思考[J], 上海金融, 2007.12.

[2]钟津嘉, “绿色信贷”未来金融业发展模式——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一席谈[J], 中国金融家, 2007.8.

[3]刘江, “绿色信贷”与节能减排[J], 中国经济周刊, 2007.47.

[4]李仁杰, “绿色信贷”焕发商业银行新生机[J], 中国金融家, 2007.8.

[5]罗赞, “绿色信贷”大有文章可做[J], 银行家, 2007.9.

[6]邓瑛, 生态金融论[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2.1.

[7]“绿色信贷”推动中国节能减排[J], 世界环境, 2007.6.

绿色信贷制度思考 篇2

在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缓慢,其原因是:消费者承贷能力较弱;消费信贷操作不够规范;缺乏消费信贷的防范机制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若扩大消费信贷就必须营造有利于消费信贷发展的法制环境,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

作 者:梁燕君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学院,天津,300222 刊 名: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年,卷(期): 26(1) 分类号:F830.5 关键词:消费信贷   利弊分析   政策选择  

绿色信贷制度思考 篇3

我国经济持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目前我们所取得的发展有一部分是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来的。2009年六大高耗能行业比上年增长10.6%,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4.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4.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2.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9.9%,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0%,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5.2%。有限的环境资源已经不堪重负,环境问题已对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严峻挑战,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以及企业环保工作已经是刻不容缓。

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理念在我国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我国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遏制“两高”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国家发改委也通过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继续加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力度。

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不能完全依靠事后的监督和处罚,要从源头上遏制“双高”产业的发展,应着眼于企业进行融资的资本市场,尤其是银行信贷。2003年6月,7个国家的10个银行宣布实行“赤道原则”(The Equator Principles简称EPs),即在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国际金融公司(IFC)的政策管理与发展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套原则。它已经逐渐成为国际银行业务发展的环境与社会责任标准,到2009年12月已经有69个金融机构实施了赤道原则,项目融资额约占全球融资总额的85%。2007年7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以及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这是我国首次参照EPs控制银行环境风险,对高污染企业实施限贷的政策,也是首次提出了绿色信贷政策。所谓绿色信贷,指的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而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政策手段,目的是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邓聿文,2007)。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政策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一、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必要性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以钢铁、石化、电力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得到倾斜式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呈现出越来越“重”的趋势。1995年我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2.7%,2008年这一比重已经攀升到71.1%。在我国的工业结构当中,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占有绝对的比重。伴随这一趋势,能源消耗快速增加,自2000年到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速已接近10%,其中煤、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为90%。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耗偏“高”的经济发展模式对能源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并难以为继。

有鉴于此,发改委等十部门在2009年10月举行了“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信息发布会,宣布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产能过剩行业,国家有关部门将原则上不再批准扩大产能的项目。2010年5月,国务院更是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控制“两高”产业的过快增长。2010年预计要关停小火电机组1 0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 500万吨、炼钢600万吨、水泥5 000万吨、电解铝33万吨、平板玻璃600万重箱、造纸53万吨。自此,“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金融业的发展要依赖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依赖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Jeucken,2004)。银行业也应在低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发挥作用。近年来,为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引导银行履行社会责任,银监会先后出台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与《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行动,致力于创新信贷服务机制,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减少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信贷投放,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2009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以及保监会再次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根据该意见,2010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要体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对于符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要求、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符合银行信贷原则的企业和项目,要及时高效保证信贷资金供给。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条件、技术标准、资本金缺位的项目,不得提供授信支持。对属于产能过剩的产业项目,要从严审查和审批贷款。该意见的发布更是保证了绿色信贷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

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积极推行绿色信贷政策,不仅有效地促进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和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信贷保证,更是为其找到新的市场生存空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推行绿色信贷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了贯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我国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虽然“十一五”前四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4.38%,但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政策,从资金源头上对“两高”行业实施控制,可以抑制这类行业的盲目扩张,从而加强对“两高”行业的治理和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有效的促进可持续发展。

2. 推行绿色信贷能为银行带来丰厚的绿色“利润”

由于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关注,环保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极具发展潜能的新兴产业。根据《2007年环保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分析报告》,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总产值4 572.1亿元,GDP占比不到3%,不及世界环保产业总产值的4%。这说明,我国的环保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据2009年8月30日在北京闭幕的第四届中国绿色财富论坛估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可望保持12%—15%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我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约占同期年GDP的3.4%。而“十一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投资计划达到14 000亿元,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其丰厚的产业利润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包括金融业的资金纷纷注入。我国银行推行绿色信贷,充分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调整信贷结构将资金导向国家鼓励的环保企业和项目,抢先占据能带来丰厚“绿色利润”的新阵地。

3. 推行绿色信贷能加强银行的环境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环境风险是指企业的污染行为突破了环境的承载力,导致严重的环境恶化,促使政府、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对企业的环境行为要求不断提高,进而给作为企业资金的供给者的银行带来的各类风险(刘勇,2008)。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若商业银行未将环保因素作为贷款前调查的内容,贸然进入存在环保隐患的企业或项目,由于我国对环境污染责任的追究日益严格,一旦发生给予贷款的企业项目发生污染事件时,不但影响银行的社会形象,也将损及其债权的收回。因此,推行绿色信贷,把环境和社会责任标准融入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对环境和社会风险进行动态评估和监控,为商业银行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二、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2007年7月,我国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绿色信贷政策这一经济手段全面进入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减排的主战场。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力推进,绿色信贷政策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各商业银行在信贷评审中基本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即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授信的前提条件,对达不到准入标准的信贷项目坚决不予贷款。并且加强和环保部门的信息沟通,通过对“两高”产业制定具体的行业信贷政策,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信息对行业内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据统计,自2008年底至2009年9月末,我国主要商业银行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高耗能产业贷款增速分别为13%、19%、-45%,均大大低于同期31%的贷款平均增速,信贷结构调整成效明显。而且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对2010年信贷工作的部署,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对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进行重点支持;加大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项目的金融扶持,支持发展低碳经济,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多种形式的低碳金融创新产品,加大“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对不符合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相关产业政策要求、未按规定程序审批或核准的项目,不提供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也认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信贷政策有保有压,可以促使产业结构加速转型,进一步发挥信贷在“保增长、调结构”中的作用。

虽然绿色信贷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大面积的推进还是面临着不少困难。第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缺少具备一定环境知识的人才。而在加入“赤道原则”的外国银行系统内部都设立环境事务部门,专门负责对信贷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管理。第二,由于“绿色信贷”每个项目均涉及到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仅依靠商业银行难以确定其准确的环保标准和环境风险评级。现行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商业银行难以制定有效的监管措施以及内部的实施细则,降低了绿色信贷环境风险评估的可操作性。第三,缺乏综合性的配套扶持政策。由于欠缺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支持产业结构由“高碳”向“低碳”转型的相关政策往往导致转型企业经营成本大幅上升,盈利能力下降,虽有社会效益,但缺乏经济效益,直接导致银行信贷风险的上升。

三、政策建议

1. 为推行绿色信贷做好充分的准备

Jeucken(2001,2004)提出绿色信贷中环境风险管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抵御阶段(defensive banking)、预防阶段(preventive banking)、参与阶段(offensive banking)、可持续发展阶段(sustainable banking)。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处于抵御阶段。从初步阶段向可持续银行阶段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起专业的绿色信贷管理机制。我国商业银行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第一,银行要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提升到银行的战略层面。银行董事会应制定专门的决策内容,适时应对国家环境政策的推进来调整自身的战略。在自身内部,银行必须在原有的银行部门体系中建立检验和识别环境风险的职能部门,使工作程序化、规划化。第二,银行业要加强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积累与耗能、污染有关的专业知识,努力提高本机构对涉及耗能、污染风险的企业和项目的授信管理能力。可以根据本机构的业务规模、授信行业和客户的风险特点,培养和引进有关专业人才,也可以借助第三方评审或通过其他有效的服务外包方式,获得相关专业服务。第三,结合银行自身特征,自行开发可操作性的环境风险评估工具。全国存在大量的“两高行业”的信贷项目,依靠环保部门一一给出限制名单或者审批是不现实的。而且,不排除取得当地环保部门批文的信贷项目仍存在环境风险,一旦项目的环境风险遭到暴露导致项目停建或取消,就会直接使银行蒙受损失。银行作为环境风险评估的主体,只有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拥有自己的环境风险评估工具,才能独立于环保局做出银行的业内决策,才能积极参与、主动创新,推出环保新产品并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

2. 制定有可操作性的绿色信贷指南

银行界要充分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环保信贷准则,如EPs以及国际金融公司(IFC)指定的主要行业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的、有可操作性的绿色信贷目录指引、项目环保标准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同时,还要和各行业组织、协会以及环保部门合作,针对不同行业的环保标准,建立基于各行业的环境风险评估标准,使绿色信贷政策更具有操作性。

3. 构建有效的配套绿色信贷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是以经济指标为主,并未将环保指标纳入其中,因而不排除各分行为了完成考核目标而无视总行实施绿色信贷的各项要求的可能。此外,绿色信贷所支持的项目有相当一部分是经济效益并不太好的项目,如风车发电等新兴行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有鉴于此,银行业内部和政府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提供动力。在拟建立的激励约束机制中,不仅要对银行违规向未达环保标准的项目提供贷款的行为实行追究责任和处罚,而且还要对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成效显著的银行给予奖励。同时,我国政府还应该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对于“两高”行业通过加大税收力度,提高赋税水平,增加该行业的生产成本;还应该对实施绿色信贷的商业银行采取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财政政策,提高其推行绿色信贷的积极性。

4. 建立和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

商业银行要推行绿色信贷政策,就必须全面掌握企业的环保信息。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在现阶段还没有建立专门的企业环保信息数据库,因而信息搜集成本较高。这就要求环保部门建立并完善环保信息库,与银行业形成信息沟通机制。商业银行可以借助环保部门的力量加强贷款风险管理,并着手建立银行自身的环保数据库。同时,环保部门也可借助商业银行的力量,代理政府部门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以促进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目前我国环保政策和信息零散,缺乏统一管理与发布机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信贷的推行。因而,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并完善通畅的环境信息共享机制,以促进绿色信贷在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的背景下发挥重要的作用。

摘要:绿色信贷是我国银行业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经营活动与改善环境结合在一起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实施节能减排的有力金融杠杆。通过阐述了绿色信贷的含义,进而探讨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政策的意义、实践及不足,并针对绿色信贷的建设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绿色信贷制度思考 篇4

1 赤道原则之起:金融机构项目融资中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之需求

赤道原则是金融机构管理项目融资环境风险的国际标准, 是金融机构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必要和重要组成部分。赤道原则是金融机构管理环境和社会风险的一套系统性工具, 它的产生, 首先是来源于金融机构对项目融资中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内生需求, 其次才是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手段。只有揭示了赤道原则产生的内在动力, 我国的金融机构才能更加理解实施赤道原则的必要性。

1.1 基础:国际金融公司制定的项目融资中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指南

20世纪初, 项目融资在整个国际社会悄然兴起, 由此所带来的环境与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受其影响最为深远的银行业, 为挽回其所遭受的经济与声誉的双重损失, 迫切需要一系列规范以缓释或避免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由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联合召集的银行业会议于2002年在英国伦敦召开, 这次会议共有9家大型银行参加, 议题主要围绕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问题而展开。会议中讨论了由参会银行提供的项目融资案例所导致的环境与社会风险, 并总结造成贷款银行声誉和环境损失的成因。会上, 花旗银行提出建立项目融资中环境与社会风险规避体系的提议, 得到与会银行的一致同意。9大行组成的工作组随之成立, 其主要任务就是拟定一份适用于整个银行系统的项目融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控框架。此后工作组举行了多次电话会议, 商讨该风险管理系统。通过电话会议在各大银行之间的交流, 花旗银行、荷兰银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和巴克莱银行赞同在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的环境和社会保障系统的基础上, 创建一套银行业项目融资中关于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指南。这个指南就是赤道原则 (the Equator Principles, 简称EPs) 。

赤道原则作为一个行业基准, 其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金融机构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 其对制造业、化工、能源、基础设施等62个行业在环境、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标准与解决途径做出了规范。践行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 必须对其所投资项目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负责, 按照统一的标准评估此类风险以决定其投资行为, 从而利用金融杠杆促进各类环保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项目的顺利实施;在项目分类上明确地区分社会和环境影响评价, 更加强调项目的社会风险和影响;承诺定期进行信息披露以增加项目的透明度。

1.2 核心:将环境与社会责任融入贷款政策、贷款制度和贷款管理之中

赤道原则是一种没有国家参与的“自我规制型”规范[2], 其核心是将环境与社会责任融入贷款政策、贷款制度和贷款管理之中。赤道原则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统一的范本, 使即将或正在进行的各类融资项目符合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总体目标。赤道原则金融机构[以前称赤道银行, 后来由于出口信贷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接受赤道原则, 因此, 在新修订的赤道原则中, 把赤道银行更名为赤道原则金融机构 (EPFI) 。] (实行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 EPFI) , 承诺只向符合赤道原则相关标准的项目提供融资。项目融资的借款人在提出贷款请求的同时, 必须出示由第三方权威机构出具的项目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报告, 并由EPFI对该评估报告进行审慎性审查。对于赤道原则明令禁止的项目, 以及国际金融公司 (IFC) 提出的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政策和绩效标准及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 (EHS) 体系限制类的项目, 赤道原则金融机构均逐步限制新增项目贷款, 并压缩其现有信贷投入规模。赤道原则将项目融资中可能出现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提前予以缓释或者规避, 确保融资项目向利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方向演变, 实现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 实行赤道原则的大型跨国银行已有40余家, 赤道原则已成为推进国际项目融资的首要评估标准。现有赤道原则金融机构主要包括花旗、渣打、汇丰等, 成员中有25%是发展中国家的银行, 兴业银行是亚洲区内唯一一个非日本银行。赤道原则在具体实施中比较看重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 世界银行、欧盟和美国的进出口银行等已将环境作为投资贷款、风险评估等的考虑因素之一, 另外,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开始利用经济手段解决环保问题。

2 赤道原则之承:金融机构与低碳农业发展互利共赢的交点

赤道原则虽不具备法律条文的效力, 但却成为金融机构不得不遵守的行业准则, 中国不能成为赤道原则“缺席者”。赤道原则不但可以发挥向低碳农业可持续融资的功能性作用, 更代表了未来国际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方向。与农业生态环境互动下的系列金融体系, 将在金融领域打破旧体系, 迎来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我国与其他国家一样, 尚处在农业生态环境与金融互动创新的起跑线上, 以赤道原则为范本开展低碳农业金融支持是实现低碳农业与金融机构互利共赢的重要举措。

2.1 降低融资项目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 提升低碳农业项目质量

赤道原则严格的责任机制将帮助低碳农业贷款人和项目主体完善内部管理流程, 提升管理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能力, 履行好社会和环境责任, 能够缓释我国金融机构在开展低碳农业融资业务过程中的系统风险。例如兴业银行的节能减排项目贷款, 主要是该行对借款人发放的, 用于节能减排项目的人民币贷款。该项贷款产品期限较长, 可以着力解决中小低碳农业企业中长期贷款难的问题, 采用灵活的担保方式, 同时根据项目现金流和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来选择还款期限, 较好地缓解企业还款压力。无论是自身进行低碳农业发展的企事业单位、专业节能服务公司、节能减排设备生产企业, 还是公用事业服务商, 以及专业从事开发和实施清洁能源机制项目以出售核证减排量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企业, 都可以申请该项贷款产品。赤道原则建立了涵盖环境风险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审批、贷后管理在内的项目融资管理制度, 并运用与之向匹配的风险管理系统对客户及其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对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可能存在的社会和环境风险进行充分的识别和控制。

赤道原则的审慎审核制度在降低金融机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同时, 对急需融资的低碳农业项目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一个低碳农业项目存在较大的环境与社会风险, 其实施不仅不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反而可能增加农业生态环境的负担。现阶段, 大量农业生产经营者打着低碳的旗号, 寻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低碳农业项目遍地开花, 反观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实效, 却并没有与低碳农业项目的数量成正比, 量变而未实现质变。为此, 赤道原则对金融机构而言, 起到了过滤器的作用, 筛检出真正有益于生态环境的低碳农业项目。发展低碳农业的目的, 在于实现“两高三低”, 即高效益、高碳汇、低排放、低污染以及低能耗。低碳农业项目更应以“两高三低”为标准, 才能提高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

2.2 引导金融资源的绿色配置, 强化低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内部管理

赤道原则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 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 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在配置与调控资源上具有独特作用, 通过金融业有意识的引导资金流向, 避免盲目追求数量型扩张、严重依赖资源和消耗资源型项目或企业得到大力发展, 促使金融资源流向那些有良好低碳表现的企业或项目。采用赤道原则, 实施绿色信贷, 不仅可以扩大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以及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 增加利润, 吸引更多的客户, 提升品牌形象, 增加环保意识和经营收益等, 有利于摆脱过去造成困扰的贷款“呆账”、“死账”的阴影。同时, 推行绿色信贷亦是增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目前, 实施绿色信贷已成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支农的金融机构以及农村金融机构都能以相同的环评标准作为信贷投放的条件, 可避免其他银行因环评不达标拒贷的贷款, 从而带来信贷风险。

毋庸置疑, 金融资源是有限的。要让有限的金融资源流向低碳农业生产经营者, 以推动其低碳农业发展, 这类生产经营者本身就应当完善其内部管理。因为, 内部管理是低碳型企业的生命之所在, 是保证其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资金管理又是其重中之重。资金是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等活动过程中的最基本要素, 是保障企业顺利运转的核心,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经济效益往往取决于其资金流转的顺畅与否, 只有保障低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内部资金管理, 才能充分实现其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不仅是低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追求目的之一, 更是金融机构进行低碳农业项目融资的关注焦点。只有高效益的企业才能吸引金融机构更多的资金, 以充分发展其低碳农业。2.3提高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与社会责任意识, 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目前, 赤道原则已经具备了一系列的社会、环境风险管理设备,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金融机构科学地筛选出优质可靠的项目, 还能帮助它们监督有关项目的实施, 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实践证明, 高碳发展不仅直接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甚至可能危及整个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3]。若不加强其环境风险管理, 一旦发放给高碳排放量的农业企业贷款, 不但影响其社会形象, 而且将造成其信贷风险。采纳赤道原则后, 金融机构就可以减轻甚至避免贷款项目对生态造成的损害, 政府、民众、非政府组织对此的非议也会减少, 金融机构会重新树立一个推进低碳农业积极发展的良好形象, 从而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 提高自己的评级和品牌竞争力。

金融机构发放贷款, 以促进低碳农业发展, 是充分发挥经济的杠杆作用、在低碳农业领域引入市场机制的重要表现。好的低碳农业项目, 是经济效益、节能减排以及宣传教育三重目标的有机结合。虽然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问题, 且每年对低碳农业的发展策略都有或多或少的涉及, 但是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仍然不尽如人意, 这与发展低碳农业过渡依赖国家财政扶持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是一切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风向标, 以赤道原则为基准, 金融机构投资低碳农业充分发挥市场的自由竞争效应, 契合现阶段低碳农业市场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国家财政是引导农业低碳化发展的基础, 市场是低碳农业发展的核心。

3 赤道原则之转:金融机构助推低碳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但是自然资源稀缺与人口众多的矛盾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掣肘, 制约着我国农业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为解决这一矛盾, 我们寄希望于发展低碳农业。现阶段低碳农业的发展同样受制于金融支持的不足。赤道原则作为弥合低碳农业发展与金融机构营利需求的规范, 在我国的践行过程中仍然困难重重, 面临着诸多瓶颈约束。

3.1低碳金融制度保障匮乏, 制度供给滞后于低碳农业的发展要求

低碳金融是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投融资活动, 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4]。低碳农业继承了农业的弱质性特质, 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制度与政策保障其发展。自1974年12月, 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发出 (74) 国环办字1号文件《国务院环境保护机构及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范围和工作要点》提到:“组织制定污水灌溉和渔业用水的水质标准”、“组织制定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以来[5], 我国践行低碳农业的制度与政策仍然停留在略有涉及层面。低碳农业发展需要制度与政策保障, 为其提供金融支持的金融机构更需要制度与政策保障其合法地位与基本权益。

此外, 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也还处于酝酿和探索阶段。从国际发展趋势看, 积极运用环境经济政策是环境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从环境与发展的国际进展情况看, 市场手段在降低环境保护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减少政府补贴和扩大财政收入诸多方面, 具有行政命令手段所不具备的显著优点。正是由于环境经济政策的优点, 环境经济政策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中得到广泛应用, 也有了较为成功的经验。目前的中国低碳工作中, 经济手段已有不少应用, 但它们仍然只是法规制度和行政命令的补充, 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 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在全面完善市场经济的形势下, 低碳农业政策与市场机制的结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3.2 内外部激励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金融机构支持低碳农业发展动力不足

农村金融机构的股东、投资者、员工低碳和社会责任意识尚不强。且该种金融机构内部在公司治理方面还没有建立起与低碳农业贷款业务配套的制度, 也缺乏符合绿色金融发展需要的约束激励机制。相关金融机构内部的低碳发展和社会责任意识很容易被繁重的经营考核压力和诱人的经济效益冲淡, 使得本就惨淡的低碳农业金融支持业务更显萧条。图1列出了2012年国内主要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工商银行的5000亿贷款占全部项目贷款的比例仅为6.74%。从外部来看, 地方政府部门还没有建立起对相关金融机构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业务的激励机制[6]。低碳农业追求农业温室气体减排, 以“生态效益”作为其发展目标, 故其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特征[7]。人们在购买公共物品时, 出于自利的心理, 总会希望公共物品的涵盖范围能够广一些, 从而能够不付费或少付费地获得更多的福利。基于我国低碳农业的公共物品特性, 政府的激励是金融机构向低碳农业项目发放贷款的动力。

我国低碳农业经营主体“绿色消费”意愿不够强烈, 对相关支农的金融机构的监督不足;且某些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也是高利润、高收入的行业, 商业银行自身利益和地方政府的保护很难大幅度地缩减对这些行业的信贷规模。一些地方环保部门拒绝提供污染企业名单, 农村金融机构出于银地关系和谐的考虑, 会根据地方政府的一些贷款批示向污染企业提供贷款。所以说, 实行绿色信贷,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银行的利益和企业的风险结合起来。但目前的情况是, 污染企业并没有完全承担污染风险, 风险还被一些地方政府承担着, 而由地方政府承担风险等于没有风险, 最终导致绿色信贷新政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招商银行以及兴业银行2012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整理计算所得。

3.3 金融业服务低碳农业的信息共享渠道不畅, 低碳信息交互性低

根据现有的制度设计, 低碳信息的共享主体为金融机构和环保部门, 环保部门为信息发布主体, 金融机构为接收主体。环保部门发布的低碳信息是金融机构进行审慎审核的基础。低碳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 低碳的判断需要拥有专门的技术, 环保部门囿于其自身的侧重点以及技术水平, 所发布信息并不能完全体现低碳信息的专业性与针对性。有时甚至会根据上级政府部门的相关指示, 将某些不利信息予以屏蔽。低碳信息在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交流是一个单项的过程, 环保部门仅将所收集的信息提供给金融机构, 能否适用则不在环保部门的管辖范围之内。

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执行不力等现象在低碳农业领域比较普遍, 低碳信息也不透明。虽然, 我国已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但在具体领域、具体项目、具体企业, 低碳政策的实施还不是非常顺利。同时我国对低碳违规信息还缺乏完善的发布机制, 金融机构不仅缺乏低碳专业知识, 也面临信息获取的高成本问题。金融机构对大多数不属于国家监控范围的企业、项目的低碳违规情况, 只能通过实地调查或媒体报道获得, 有的甚至难以获得, 信息极不对称。赤道原则的适用需要完善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 否则不能发挥金融机构审慎审核的作用。这样不仅不能降低和缓释金融机构在融资项目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 还影响我国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业务效果, 同时降低低碳农业的发展质量。

3.4 金融机构环境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 针对性的低碳标准缺乏

项目融资中, 融资方出具相应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是保障赤道原则金融机构利益的一项重要举措。评估报告还应当由融资方提出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和缓解措施, 赤道原则金融机构则根据该评估报告出具相应的评估意见。践行赤道原则, 应根据其一整套行业标准予以执行, 如IFC的绩效标准和EHS指南 (1) 。赤道原则同时还规定, 如果东道国的法规与EHS指南中所述的绩效水平和衡量标准不一致, 项目应采用其中较为严格的标准。相比于赤道原则金融机构注重融资项目的环境与社会风险, 我国金融机构则更多的考虑其本身的经济效益, 忌惮的是低碳农业项目的经济风险。较之赤道原则金融机构, 我国金融机构对于环境风险评估项目主要进行的是形式审查, 而非实质审查, 且缺乏对环境社会评估报告的强制性要求。现有的风险评估体系依赖性极强不具有独立性, 其评估数据主要源自环保部门。

金融机构对低碳农业项目的审慎性审查离不开科学而规范的低碳标准, 即以何种标准确定一项低碳农业项目是低碳的, 并且能够量化为具体的数值。在财政和金融的大量资金涌向低碳农业领域的同时, 我国的低碳标准体系却始终未能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低碳标准的缺乏, 必然会造成低碳农业项目评估的不统一。这必然会导致某些低碳化程度高、温室气体排放量低的项目由于资金的缺乏而受到搁置;那些高碳项目源于评价标准的不一致而被评定为低碳从而大力发展, 却没有真正实现低碳的目标。

4 赤道原则之合:低碳农业绿色信贷法律制度之因应性变革

赤道原则鼓励金融机构要审慎地检查项目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制定了环境和社会最低标准并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 并成为各国金融机构运作的行动指南。资本是维持并不断促进低碳农业发展与增长所必须的金融基础, 金融力量可能成为撬动低碳农业规模性发展的杠杆[2]。金融机构以赤道原则为环境责任基准, 并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遵守行为[8], 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农业绿色信贷体系的关键。

4.1 以赤道原则为蓝本完善相关法律与政策, 为低碳农业国际融资创造条件

赤道原则的自愿参与性决定了其并不具备法律的强制效力, 实施赤道原则与否主要基于金融机构的自愿选择。但是由于其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行业标准和国际惯例。金融机构只有在环境和社会问题上与主流观点保持一致, 才有机会开拓其国际市场。赤道原则规定, 借款人必须在环境评估报告中注明已遵守东道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国际条约和协议。由于大量的外资赤道原则金融机构纷纷为中国的重大农业项目提供资金, 中国应有相关的法律, 以备中国借款人、外资赤道原则金融机构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参考。随着低碳农业的纵深发展, 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深化, 在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时, 应充分考虑低碳农业的特殊性, 并制定相关的针对性规范, 增强金融业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上, 要结合实际制定环境、低碳、节能减排等信贷政策, 编制环境、低碳、节能减排等风险管理方案, 用以指导信贷业务, 规范低碳农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 发展低碳农业, 倡导农业节能减排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与义务。金融机构在追求金融逐利性的同时, 更应当考虑环境道义因素[9]。赤道原则下的项目融资, 则应当将发展低碳农业纳入其规制范畴。低碳农业项目多为中长期项目, 且所需资金数额大, 在国内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其需求的情况下, 应当将视线投向外资赤道原则金融机构。因为全世界范围内都会受到金融机构的环境与社会责任的影响, 低碳农业所产生的效益是世界的效益, 应对的是全球气候变化。

4.2以县域绿色信贷激励制度为核心, 建立甄别企业和项目贷款的环评体系

县域绿色信贷激励机制的对象有两个:银行和低碳农业生产经营者。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 是银行和低碳农业生产经营者在接受赤道原则时“有利可图”。在激励机制的引导下, 银行、低碳农业生产经营者才会自发地遵守赤道原则, 并践行绿色信贷业务。如日本瑞穗银行接受赤道原则后业务量的提升;而低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应用环保技术, 提高清洁生产能力的时候能够得到实际的好处, 如优先获得信贷或者减轻借贷成本、延长借贷期限等。同时, 县域绿色信贷激励机制的构建更加强调因地制宜, 将激励机制的适用范围限制在县域一级, 有利于促使不同的地域开展更适宜于本区域低碳农业发展的绿色信贷业务。因此, 应鼓励相应的激励措施, 一方面对于低碳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县域低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大鼓励性经济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还应当加大对践行绿色信贷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予以财政支持, 如实行所得税的适当减收, 向低碳项目实行贴息, 建立县域低碳减排奖励基金等。

赤道原则的调整对象仅限于项目融资, 而发展低碳农业除了项目贷款外, 还应当包括对低碳生产经营者的企业贷款。企业贷款的环境风险评估, 应当着重于企业自身的社会和环境风险及其风险防控能力;项目贷款则应侧重项目的环境友好度。由于项目贷款和企业贷款环境风险评估的侧重点不同, 应对两者予以区分, 设计出更适应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绿色信贷体系。前者的环评设计应从我国实际出发, 后者则可以更多的借鉴赤道原则的相关规定。例如, 加拿大各商业银行实施赤道原则时, 形成了较为通用的环境评估决策机制 (图2) 。

4.3 严格贷款人应有的义务, 发挥NGOs的积极作用

在修改《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时, 应强调贷款人向项目提供资金时要对项目有关的环境与社会问题进行审慎性审核, 否则, 贷款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就要承担包括刑事责任在内的法律责任[10]。将低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环境责任长期停留在道德层面, 依靠自身道德水准的提高来保障, 是极不稳定的。项目融资的贷款人无论出于金融风险, 还是从低碳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环境责任考虑, 都应该知道有关项目的社会与环境风险。因此, 贷款人应该对它提供的资金用途负责, 只有将服务于低碳农业的环境责任法定化, 用法治取代伦理, 才能建立一种有效的利益制衡机制, 这与赤道原则的要求是一致的。

NGOs在低碳农业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绿色信贷体系的完善NGOs更应发挥其中立性, 发挥其积极作用。赤道原则项目融资的社会与环境风险评估由融资方提供, 是由融资方聘请独立的第三方专家出具的。我国绿色信贷金融机构亦应当将环境风险评估交由拥有专业技能的NGOs完成, 这样不仅能够完善公众的社会参与机制, 还能保证评估报告的公正性与评判标准的一致性, 更是践行赤道原则第三方专家独立审查原则体现 (2) 。此外, NGOs还应当承当对绿色信贷业务的监督管理工作。

4.4 搭建金融业服务低碳农业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 统一农业低碳标准

低碳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不能仅局限于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从政府职能角度看, 掌握低碳信息最多的应是环保部门, 这些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很难覆盖的职能, 但也是在绿色信贷业务中不可缺少的信息, 银行仅凭自身力量无法完成这些基础性工作, 因而会使低碳农业绿色信贷业务开展的数量和质量大打折扣。赤道原则的奠基者并不想创造一个银行集团或一个封闭式的俱乐部, 而是想建造一个有吸引力的“尽可能宽广的教堂”[10]银行应从总行与部委、省行与厅局、基层行与市行等层次展开全方位合作, 签订合作协议, 加大信息交流, 建立交互式数据平台, 共同研发绿色信贷产品, 实时监控贷款主体的低碳信息。支农金融机构要将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将企业低碳发展情况作为授信审查条件。

制定统一的低碳标准, 能够提高共享信息的有效性和兼容性。统一的标准必然会带来同质的信息和数据, 便于金融业内部的协调统一。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应共同或聘请有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第三方, 制定切合实际的农业低碳技术标准。对化肥、农药、农膜使用的减量化以及适用低碳技术等, 以特定的数据标明其节能减排量。只有量化为特定数值的标准, 才能直观且统一的标明某一低碳农业项目的节能减排潜力, 以及该项目的适用优势与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32-49.

[2]刘志云.赤道原则的生成路径——国际金融软法产生的一种典型形式[J].当代法学, 2013 (1) :137-144.

[3]RobertF.LawrenceandWilliamL.Thomas, TheEquatorPrinciplesand Project Finance:Sustainability in Practice?[J].Natural Resources&Environment, 2004 (19) :20-26.

[4]唐绪兵.赤道原则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低碳金融的影响和启示[J].生态经济, 2010 (10) :45-50.

[5]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中国农业环境保护大事记[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44-57.

[6]王璠.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 33 (4) :397-401.

[7]张健, 张再生, 陈宏毅.低碳经济与政府作用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3 (1) :40-43.

[8]赵俊英.低碳农业发展与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路径研究——基于碳金融视角[J].生态经济, 2012, (5) :68-71.

[9]张燕, 庞标丹, 陈胜.面向低碳农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环境责任之探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34 (1) :83-88.

上一篇:离心式压缩机设计下一篇:儿童慢性鼻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