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道路的哲学思考

2024-11-18

绿色道路的哲学思考(共8篇)

绿色道路的哲学思考 篇1

当前, 全球共同关注绿色人居的问题, 在日前举行的绿色建筑与住宅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论坛上, 青岛海尔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卢铿, 提出了海尔发展绿色人居的三大理念——“美好居住、小户大家、和谐住区”, 这也就是卢铿认为的发展绿色人居的第二条道路。卢铿对绿色人居的理解是增长有极限, 可持续发展, 而不只是技术推广, 中国绿色人居要造得起、买得起、用得起、养得起、可持续。

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卢铿分析了目前我国人居建设存在的问题, 例如, 人口众多, 我国每年的人口增量相当于一个美国的总人口;发展迅猛, 中国的商品房从零到有到多到世界第一, 也就十来年的时间;规模巨大、资源匮乏和工艺粗放, 中国建设每平方米的消耗的能源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漠视绿色, 从开发商来说, 90%以上的开发商没有重视绿色建筑, 绿色人居普遍会增加单位面积的成本, 此外有关技术信息获得的不够。

卢铿认为, 当前绿色人居工作遇到了许多障碍, 实际应用成本较高, 开发商缺乏自觉性, 技术信息普及不够, 鼓励性补贴政策不够, 没有必要的强制要求, 严冬中的企业都在自保, 老百姓对绿色认识有限。

卢铿告诉记者, 当前中国的城市建设与绿色人居方向有相悖的地方, 第一, 普遍缺乏绿色思考。从地方政府到开发商, 从建筑师到老百姓, 普遍缺乏绿色思考;第二, 毛坯房盛行。卢铿对精装房扼杀老百姓个性化选择的观点不以为然, 他认为这可以通过给住户以菜单式的选择来解决。“不做精装房实际是开发商在逃避装修质量的责任, 毛坯房对个人和社会的成本来说, 都是很大的。”卢铿说。第三, 追求大户型。中国人已提前进入到大户型时代;此外还有, 商业规划失控, 钉子户难题, 施工工艺粗放和不动产寿命短等等, 中国建筑寿命普遍只有30年, 综合成本过高, 还有由于各种不恰当的规定不当引起的巨大浪费;房价高企百姓负担不起。

海尔的三个理念

“发展绿色人居有两条道路, 一是通过国家政策和科学技术来推进“四节一环保”;第二条道路是通过小户大家等理念和要求去实现有效的节俭型及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生活。”卢铿告诉记者, 海尔地产提出三个理念:美好住居生活解决方案;小户大家;和谐住区。

海尔地产的理念之一:美好居住

美好住居生活解决方案。卢铿解释为, 海尔把所有室内配置的技术产品集成到一起, 绿色家电、智能化系统、节能系统、橱柜、卫浴等等。集成分三个层面和三个步骤, 三个层面是集成科学技术、创新文化艺术、引领哲学思想;三个步骤是完善创意理念、模拟设计效果、项目具体实践。

海尔地产的理念之二:小户大家

“一些地方提出要把人均居住面积从25平方米提高到30平方米, 这不符合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人均拥有量非常低的国情, 根本没有那么多可再生资源允许我们在居住空间上享受奢侈。”2008年卢铿提出“小户大家”的理念, 小户大家就是把家庭空间做小, 把生活空间做大。由于人口众多和资源短缺, 未来的中国社会必定会成为一个节俭型但不失幸福的社会, “奢侈”和“浪费”的思潮将逐渐淡出。在住房问题上, 相对而言的“小户型”会成为必然趋势, 惟有把平均户型适当减小才可能最有效地遏制人们无所顾忌的资源耗费和碳排放排行为。

营造“小户”并不难, 建筑师们有足够的想象力和设计技能把户型做小, 让90平方米以下的户型真正成为中国当代人居的主力户型。今后, 即便是15平方米的单套和40平方米的复式也不再会是设计上的奇迹。诚然, “小户”之“小”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户型都必须要小到某个尺寸之内。这里的“小”字更多是意味着合理的家居空间, 大规模的偏大户型对于客户资金、家居空间和公共资源都是浪费。

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 “小户大家”可以大大降低置业费用, 不失家居的体面, 享受无域生活, 有利于投资和出租等, 提升资产、生活及生命的价值。对于企业来说, 很容易形成产品特色与竞争优势, 有利于销售和资金周转。对于行业来说, 可以完善产品结构, 便于相关政策推行, 有利于市场发展。对于国家来说, 可以节省资源, 易于推广住宅产业化, 有助于创立节俭性及和谐型社会。“小户大家”有可能实现百姓生活的根本性突破。

“大家”之“大”, 足以包纳“幸福”。“大家”之“家”, 能够美化“生活”。真正的“大家”意在“营造幸福生活”。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 “小户大家”意味着超越传统家居空间的美好生活。而对于社会和公众来说, “小户大家”则意味着超越社区环境的和谐世界。

作为房地产业的投资主体、建设主体和创新主体, 开发商应当是创造“小户”和“大家”的责任主体。惟有“小户”和“大家”的互动共生才能营造真正符合社会、政府、市场和开发商等多个方面利益的新人居价值。

海尔地产的理念之三:和谐住区

在卢铿看来, 和谐住区, “和”包含十个层面, 最终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解决住区内部的若干矛盾:技术与艺术 (和达) 借精装修完成家居技术的集成配置, 实现美好居住生活解决方案;自然与人文 (和美) 两种生态不失偏颇, 互动共存,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双生态环境;硬件与软件 (和弦) 策划、规划、设计相结合, 营造相匹配的硬件设施与生活服务软件;实体与虚体 (和善) 利用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 创建虚拟网络住区, 让生活无域;空间与场所 (和局) 使5个生活空间场所化, 有利于形成新时代生活的品质与价值;投入与产出 (和商) 推行小户大家, 创造性价比, 有利于各方面的投入产出性价比;营销与售后 (和顺) 优雅的营销过程与负责任的售后服务过程的有机结合;管理与服务 (和兴) 促进管理向服务全面转型, 确保兑现海尔服务理念——真诚到永远;家庭与邻里 (和睦) 营建和谐住区协约之下的和睦的邻里关系及丰富的住区文化;住区与社会 (和进) 形成和谐住区的示范和标准, 让住区形成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基石。

卢铿对绿色人居在中国的发展很有信心, “在中国发展绿色人居要积极推进第一条道路, 注重政策性补贴, 充分重视在近期内可能更加有效的第二条道路, 第一条道路与第二条道路并驾齐驱。关注第二条道路将有助于第一条道路的推行, 因为户型小, 总价低、成本可包容、易销售、开发商压力小、尺寸减少后能有效做到四节一环保、户型减少有利于推广绿色建筑、客户节省了投资有条件享受绿色生活、有利于政府推广相关政策。”

绿色道路的哲学思考 篇2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绿色施工;环境问题;保护措施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逐步恶化,发展绿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了各项事业发展的主流,越来越多的绿色技术、绿色材料、绿色理念等都极大的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进程。在城市化的建设背景下,市政道路工程全面推进,但是施工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亟待解决,作为新时期的建设者,应立足全局,环境、经济都要兼顾,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建设出来的绿色工程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需要在实践中加强对市政道路绿色施工的环境保护。

一、市政工程施工的特点

市政工程包含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较为常见的市政给排水工程、市政园林工程、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等基础设施工程,这些工程的建设可以很好的改善城市的发展现状,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市政工程主要的投资方为政府,其建设的目的就是服务群众,这些工程的周期不长,但是工程内容繁杂,因而在具体的管理及施工中会存在些许的困难,再加上施工环境的特殊性,市政工程施工中极易出现一些污染问题。为了更好的保障市政工程的有效施工,加强绿色技术的运用及环境保护管控力度都需要相关的部门予以重视。

二、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分析

通过对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现状分析,其施工期间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扬尘问题。市政道路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种类较多,长期的露天施工都极易引发较大的扬尘问题,特别大风天气下,这类问题尤为突出,再加上施工场地车辆来回运输、机械化施工等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土方填筑、施工材料搬运、混凝土搅拌等都是必要的施工工序,长期处于较为恶劣的施工环境下,施工人员的健康问题得不到保障,施工工地周边的居民也会受到较大的困扰。

其次,噪音问题。现下的市政道路工程大都采用机械化施工,全天候的机械化操作及车辆运输都会造成引发较大的噪音问题,机械化设备使用中的碾压、振捣、浇灌等工作都会长时间的影响到群众的生活。

第三,污染问题。其包含两个方面:水污染与垃圾排放。这里的水污染不仅仅包含施工中的废水,同时也包含施工中渗漏的泥浆、下雨天雨水冲刷后产生的污染水,这些污染性较强的废水随意流淌会对周边的水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各种垃圾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必然性,在缺乏清理与运输的前提下,这些垃圾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破坏,影响城市自身的形象。

三、市政道路工程中的绿色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一)合理安排施工工作,加强文明施工

在市政道路绿色施工前期,施工单位应做好全方位的分析及准备,对施工中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结合实际的施工条件合理安排施工计划,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提升全体参与者的文明施工意识。

市政道路施工主要集中在城市内部,其施工的周期应尽可能的缩短,如此方可降低对周边群众工作生活的影响,同时,按照施工工序有序的安排设备进入工地,降低设备进出的频率,提升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效率。在规划新城区道路施工中,尽可能的保留原有的绿化,对施工区域的地下公共工程进行详细的分析,避免因施工不当对这些工程造成破坏,影响群众的生活。结合市政给排水工程进行污水引流,施工的占地面积尽量缩减,施工期间的各种垃圾都要及时处理,不要肆意进行破坏和污染。

(二)科学选材及使用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需要用到较多的材料,部分材料在施工中会影响到周边的环境,因此,结合绿色施工的要求,施工人员应尽可能的选用一些可再生、无污染的施工材料,可优先选择污染性较小的环保型材料。施工期间的材料采购及管理也要专人进行,保障满足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合理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及污染,全面提升市政道路工程管理的有效性。

(三)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1.针对扬尘问题的保护措施。扬尘问题的诱因较多,因此,针对该问题的处理应从细节着手。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工程出入口及时派人清理,车辆离开时进行冲洗,降低扬尘问题的发生机率;车辆运输中采用全覆盖式运输,避免运输中的全程污染问题;集中进行混凝土的搅拌及材料存放,缩小扬尘面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化学抑尘的方式来控制,或者建造挡风墙进行阻挡等。

2.针对噪音污染问题的保护措施。市政道路绿色施工中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执行,为了更好的降低施工中的噪音污染问题,可采用封闭式、分阶段施工的方式来进行,即按照与居民区的间距来选择施工时段,保障不影响群众的睡眠;尽可能的选用噪音污染较小的施工设备,及时保养,降低机械使用中的噪音等级;给工人发放安全保护装备;加大预制件的使用频率,特别是城市中心区的道路施工工程。

3.针对水污染问题的保护措施。市政道路工程中产生的污水主要包含生活污水与施工污水,施工中的污水需经过初步净化方可排放。可结合施工区域的污水排放标准来执行,只有达到排放标准的污水才可排放到市政管道中;加强地下水的保护,针对施工区域的水文状况进行地下水的使用,避免污染水的回灌,影响区域的水质。

4.针对大气污染的保护措施。由于改建道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虽然是在专门的沥青拌和楼生产,但沥青在拌和、运输、摊铺时容易对大气造成污染,因而采取以下防治措施:沥青混凝土生产时控制合适的出厂温度,不得超出规定出厂温度,沥青拌和楼设在居民区、学校等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不采用敞开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且要有粉尘回收设备;车辆运输应用篷布覆盖保温、防雨和防污染;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不宜采用人工摊铺,碾压要紧跟,慢而均匀,控制碾压速度,严格控制初压、复压、终压时机;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铺完后待自然冷却至低于50℃,方可开放交通。

5.针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市政工程经常会有拆除原有路面、人行道等工程内容,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进行分类。首先对建筑垃圾进行分拣,其中的废钢筋、铁丝、金属配件等可再生资源应重新利用。对于可回收再利用的建筑垃圾,如碎石类、混凝土类、土石方类,可在路基施工时作为地基填埋、路基加固以提高再利用率。对于不可回收垃圾实行袋装化,并及时清运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填埋处理。

四、结语

加强市政道路施工的环境保护是促进城市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市政道路工程对群众生活的较大影响,在确保绿色施工的前提下,也应采用全程化的环境保护措施,力求将环境问题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之内。针对施工中出现的扬尘、垃圾排放等问题,技术人员应加大二次利用的研究力度,将眼光放长远,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保质保量的完成绿色施工任务,为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剑南.市政道路施工的若干问题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3(11).

[2]颜学俭.市政公路施工的环境保护问题分析[J].城市建筑.2012(09).

绿色设计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篇3

传统的道路设计中, 由于人们对生态理念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造成了许多的环境问题, 比较明显的是地表植被的大面积破坏、生物栖息环境的恶化等[1]。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日益关注, 道路工程界对道路与环境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 并发表和出台了一系列的著作和规范, 但是实际应用情况不甚理想。为此,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将“绿色设计”的理念引入道路工程中, 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

2 道路工程中的“绿色设计”

道路工程中的“绿色设计”是指:从人类生存环境的实际出发, 以满足可持续发展为首要目标, 以环境和资源保护为核心, 同时满足道路的使用性能、舒适性能、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的一种道路设计理念与方法, 其最终目标是建设生态公路[2]。

生态公路定义为:“建设者在公路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 将自然、人和公路进行有机的结合, 融入了生态设计方法, 不会以牺牲生态资源为代价进行开发和建设, 不仅考虑到人的活动和公路之间的相互影响, 而且也特别注重维护人们与生存的自然条件相互融洽和遵循其自然发展规律, 形成行车安全舒适, 运输高效便利, 景观完整和谐, 保护自然的可持续的公路发展模式[3]。”

生态公路是“人与自然”有机结合的系统, 因此, “绿色设计”既要兼顾人的使用需求, 又要兼顾自然的可承受能力, 同时还要遵循复合系统的运行原则。

尊重自然承载力的原则:保护道路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 使道路的建设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力范围之内, 并且尽可能减少道路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保护自然景观格局和生物多样性。道路建设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的限制, 如果道路的建设和人们的行为严重地超出了环境承载力, 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尊重自然的原则就是依据环境承载力对道路发展建设规模提出可行性分析, 使道路的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发展。

满足使用需求的原则: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 满足道路的使用性能、安全特性和使用寿命等, 进而为人们提供高速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

保持复合系统良性运行的原则:道路工程中的绿色设计把“人与自然”有机结合起来, 使整个系统健康、安全、高效运行, 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道路工程中的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之间的比较如表1所示。

3 问题与对策

3.1 推广绿色设计可能遇到的问题

从总体上讲, 绿色设计在道路工程中处于初始阶段。在道路工程界推广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绿色设计可能会面临如下一系列问题。

道路工作者认识上的问题

绿色设计以满足可持续发展为首要目标, 以环境和资源保护为核心, 再考虑道路性能等要求, 而传统设计则是以道路性能等要求来设计。由于道路工作者们习惯于传统的设计方法, 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 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绿色设计。

同时, 绿色设计不是绿化设计, 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绿化是绿色设计的结果之一, 它不能在生态意义上起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而绿色设计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两者的“和平共处”, 其生态意义远较绿化广泛而深刻。

相关规范不健全的问题

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最大差异在于成本分析上的差异:传统设计所衡量的是狭义的成本, 包括设计、施工与维护所需的费用, 对于无法估算的社会成本或环境成本等外部成本则未加以考虑;至于绿色设计所衡量的成本则是包括外部成本在内的广义的成本。但现存规范显然不能满足绿色设计的需要。

利益最大化带来的问题

绿色设计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本点, 它不仅考虑当代人的利益, 同时也考虑代际间的历史性利益。然而, 在市场经济机制下, 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使大多数的公路建筑者为了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而全然不顾代际间的利益。因此可以说,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利益最大化是阻碍绿色设计的一个关键因素。利益最大化带来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建材的选择上以及建筑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维持保护上。

评价体系的建设问题

客观上讲, 绿色设计是一种跨学科、多领域的设计技术, 对其科学性和可实施性进行的评价分析也相应地比较复杂。如何从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找出关键因子, 并建立科学的、普遍适用的、操作简易的评价体系, 需要各相关学科学者间的长期通力协作。

以上四个问题, 既来自于物质领域也来自于意识领域, 它们彼此交杂, 正是在道路工程界推广绿色设计的难点所在。对此, 我们也必须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对策。

3.2 对策

通过宣传教育使全社会树立起新的生态伦理观,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充分认识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环境立法, 推动绿色设计思想的发展。环境立法是有效调节人类-技术-自然关系的有力手段, 在它的监督作用下使得在道路的设计、建筑和运营过程中, 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与资源, 从而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考虑下一代人的利益。

国家要从政策上和经济上鼓励和扶持绿色设计技术的推广。因为绿色设计即可以减少人力消耗、节约能源与资源、环境影响最小, 还可以达到回收利用等目的[4]。所以, 通过政策和经济手段来扶持和推广绿色设计技术, 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把对环境产生的破坏用合理的经济指标量化, 同时把其归入公路建设的成本中去。这样可以明显地体现出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差异, 从而使更多的设计者和业主单位考虑使用绿色设计, 利于绿色设计的推广[5]。

进一步完善道路设计规范, 使其体现绿色设计的理念, 这样设计人员才可以“有法可依”, 利于绿色设计在实际工作中的推广应用。

相关科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可再生材料的研制、先进施工工艺的推广, 还是其他设计理念的实施, 都离不开高科技的发展[6]。所以, 公路工作者应致力于高科技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

我们应当树立并宣传正确的发展观, 澄清认识、宏观着眼、微观着手:既要宣传新型的伦理道德观念, 健全法制, 也应利用市场体制建立良性的利益驱动机制。同时学术界自身更应坚持良好的职业道德, 辩证地看待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论建构、学术原理与实证操作、案例试验相结合, 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4 结语

道路工程中绿色设计的推广应用, 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它能够提高对原材料的利用率, 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利于环境的保护, 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 这一理念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它的贯彻实施必将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路甬祥.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实质深入探讨和谐发展规律[EB/OL].http://www.cas.cn/zt/jzt/wxcbzt/2004nkxyshxlbgzt/sdbgx/200403/t20040304_2667471.shtml, 2004-03-04/2013-05-01.

[2]杨东援.可持续发展概念下的道路交通现代化建设.[EB/OL].http://www.yuanlin.com/tractate/Detail.asp?id=727, 2005-08-07/2013-05-02

[3]郑曙旸.绿色设计之路—室内设计面向未来的唯一选择.室内设计, 2002, (10) :34-40

[4]武星宽、魏勇志.城市景观绿色设计的难点.城镇形象与建筑设计, 2002, (6) :44-47

[5]段同怀、王家祥.面向新世纪的设计方法—绿色设计.研究与开发, 2000, (8) :17-18

绿色道路的哲学思考 篇4

1.1 交通压力大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均消费水平越来越高,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在经济发达的城市,上下班期间就会出现交通堵塞。有的人在较长的假期会选择出行旅游,在旅游的时候也会出现交通拥堵的现象。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就是,我们在进行道路设计的时候,忽略绿色人文理念的应用。绿色人文理念的应用是需要我们进行详细研究的,使我们设计的结果具有人性化和环保性。那么由于我们在交通方面存在巨大的压力,在设计的时候不免受交通压力的影响,忽略绿色人文理念的应用。

1.2 改建难度大

城市的发展是需要系统化的,城市建设都需要进行系统的建设,在道路方面,我们更需要进行系统的建设。例如,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我们在进行城市建设的时候需要进行一定的交通网络的建设,通过交通的发达,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目前北京的城市交通网络呈现放射性和环形共同使用的交通方式,其中我们还需要进行地铁等设计,丰富城市内部的交通形式。有的城市城市化进程较快,但是在交通方面就相对滞后,在后期想要把绿色人文理念融入到道路的建设中比较困难,也就是说改建的难度比较大。

1.3 绿色空间少

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进行了大量的建筑工程的施工,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只注重房屋的建筑以及道路的设计,而忽视了城市内部的绿化。城市内部的绿化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在城市建设的时候,城市的绿化只是在口号上进行了宣传,在实际施工的时候,并没有进行应用。也就是说,城市内部的绿化面积依然很小,以至于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在进行城市道路建设的时候需要在多方面进行规划,首先就是进行城市内部实际情况的了解,其次,我们在实际的过程中结合城市规划大纲,并结合绿色理念进行设计,我们必须要对设计的结果进行反复的论证和试验,保证城市的规划具备相应的绿色理念。

1.4 投入费用多

通过对以往的市政道路工程进行总结,我们发现如果在市政道路工程中进行绿色人文理念的运用,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工作。首先,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以及科学的施工,施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大量的绿色植物。其次,在施工过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需要对绿色景观进行养护,直至成活,最后,我们需要对种植的植物进行修剪,通过修剪在绿色植物中体现出人文的情怀。总的来说,我们需要在这一系列相关的工作中投入大量的资本,维持道路的绿色人文理念。但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施工过程中,依据存在着资金使用偏移的现象,也就是说在绿色人文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不足以保证工程的正常施工。

2 更好运用绿色人文理念的合理策略

2.1 提高市政道路设计者的绿色人文理念运用水平

我们在进行市政道路工程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必须确保设计人员具备相应的设计资质,最好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设计人员必须对绿色人文理念进行详细的了解。首先,设计的之前,设计人员需要先向社会的群众进行调查;其次,设计人员需要在设计的时候考虑群众意见,更好的为群众谋福利;再次,设计时需要把绿色人文理念融入设计的图纸中;最后,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例如用BIM技术进行设计。所以也就需要对设计的结果进行模拟试验,对于设计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纠正。总的来说,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设计的质量以及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

2.2 加大市政道路设计对绿色人文理念运用的比例

作为建设单位,在进行市政道路的建设的时候,也须把绿色理念广泛宣传。可以通过招投标选择最适合的设计单位,如果不能遇到满意的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可以自己培训一支专业的设计人员,在培训的时候需要对这些设计人员尽心绿色人文理念的培训,使绿色人文的理念深入每个设计人员,此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培养设计人员的设计经验,在进行设计工作的时候,能够对绿色人文理念灵活的运用。当然,我们不能把绿色人文理念的实施直落在设计人员的身上,作为建设单位,当然市政道路工程中,市政府是建设单位,市政府需要重视绿色人文理念的实施。在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单位进行详细的监督。

2.3 合理化布局,打造绿色人文城市

城市的扩张和建设是需要,编制规划大纲的,我们在具体规划和实施的时候,需要按照规划大纲进行实施。在编制规划大纲的时候,需要组织社会上专业的部门,以及在绿色人文理念有卓越表现的进行召集,共同研究规划大纲的编制。我们需要早大纲中明确规定出绿色人文理念的主体地位,在城市规划内部的任何一个步骤或者分布分项工程实施绿色人文的理念。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对绿色人文理念进行宣传,使其成为城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4构建并不断完善市政道路绿色人文设计体系

近几年,随着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开始重视绿色人文理念的深入。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并没有形成标准的一系列标准的设计和规划体系,我们应该加大对规划体系的建立,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不断的总结工作经验,建立标准的设计体系,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的经验。

3 绿色市政桥梁设计的理念与实施办法

理念:绿色人文理念提倡的就是绿色环保。在市政道路设计时,需要对工程实际情况进行了解,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实施办法:对设计的结果进行检验,其中不合格的设计进行更改。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对绿色人文理念深入的实施,尽可能的实施监理政策,对施工的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的增长必定伴随着环境的破坏,由于过去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我们需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于绿色人文理念的实施,我们需要在设计的时候进行实施,并且需要对绿色人文进行推广。

摘要:经济的增长必定伴随着环境的破坏。在过去的两个世纪内,由于科技的发展,环境产生了不可挽回的破坏。上个世纪,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进行绿色环保的行动。在所有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都需要实行绿色人文理念。市政道路的设计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鉴于此,本文对绿色人文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运用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绿色人文理念,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孙奎利.天津市绿道系统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孙帅.都市型绿道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中国坚持工业绿色发展道路 篇5

近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出席了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联合国工业和发展组织能源和绿色工业部长级会议, 作了题为“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主旨发言。苗圩强调, 中国将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绿色工业化道路。

加快工业化进程仍将是中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一项战略任务。中国将根据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 调整工业结构, 优化工业布局, 引导地区间产业有序转移, 改善产业组织结构, 推动协调发展。

探索我国绿色建筑未来发展道路 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国情,未来发展

1 绿色建筑所产生的效应

绿色建筑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 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 (建筑规划、物料生产、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过程) 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 (能源、土地、水资源、原材料) 并且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也称之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它的革命性意义可以从社会、环境、经济等角度来审视。

1.1 社会效应

减少当地基础设施的压力,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求, 减少对资源的冲击, 达到社会的和谐;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使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成为一个社会教育的过程, 纠正人们以往的消费型生活方式的错误观念。

1.2 环境效应

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 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 依靠节能技术,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 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 将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到30%~70%, 合理运用自然资源, 减轻环境负担。

1.3 经济效应

节省建筑消耗能源和水, 减少废物 (如废水、废气) 的排放;使居住者感到舒适, 提高生产效率, 减少健康费用;降低运行费用和维护费用等。

2 制约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瓶颈

经过近20年的努力, 我国绿色建筑工作得到了逐步推进, 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数据显示, 近年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中, 80%以上依然为高耗能建筑。目前, 我国高能耗建筑面积有400亿平方米, 耗能3.76亿吨标准煤, 约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1/3, 温室体排放已经达总量的25%左右。以上事实都表明, 我国在推广落实绿色建筑的实际成效并不乐观,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依然滞后。

笔者认为, 制约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各界对绿色建筑认识存在一定误区。例如:绝大部分的开发商都高估了绿色建筑的成本, 低估了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

(2) 各级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和强有力的法律法规,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也没有制定可供具体运作执行的标准体系。

(3) 建设项目的监管方面存在许多漏洞, 致使建筑节能措施不能落到实处, 很多节能建筑停留在图纸上, 设计阶段节能量与施工阶段节能量差距较大。

(4) 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利用率偏低。

3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发展道路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人口数量巨大, 国土与资源有限, 所以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必须考虑我国国情。

3.1 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气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城乡发展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与社会习俗都有着巨大差异。

因此, 在技术策略上要考虑因地制宜, 在传统技术、中低技术、高新技术中采用适合当地使用的技术。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 许多相关信息及技术皆从国外引进而来, 很多项目常常在不考虑我国的自然、文化及经济环境条件下就照搬国外技术, 很多不理想的建筑项目也由此而生。所以, 因地制宜是绿色建筑的灵魂。

其次, 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上, 也要因地制宜。我国地域广大, 编制国内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一定困难。例如, 研究表明在深圳只要合理采用自然通风、遮阳、绿化三项技术手段就基本可以达到节能50%的目标, 而这在北方高寒城市是难以想像的。因此各地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必须结合当地的气候、资源、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特点, 因地制宜地制定评价标准。

3.2 关注普通建筑

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 重要的并不在于设计和建造太多高技术水准的高标准的建筑, 用以宣传和示范, 而要解决最广大的一般住宅和普通建筑的问题, 例如冬天保温、夏季防热、自然通风、建筑隔声、垃圾收集、供水保障等。

(1) 对已有建筑的改造。

目前, 我国未采用绿色建筑技术的建筑较多, 对于其中部分能耗较高的建筑, 应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首先, 建筑维护结构应考虑使用热工性能好的材料和技术, 如双层皮幕墙、中空玻璃, 断热门窗扇等。其次, 应改造现有空调供暖系统的传输设备, 以提高其使用效率;在国内大型公建中, 由于设计和设备选择的粗糙, 其供暖和空调系统的60%~70%耗能被其传输系统消耗, 如果对其进行改造, 其耗能可降低40%以上。节此, 应尽量选用节能设备, 如可调光节能灯、制冷排风扇等。

(2) 对新项目的设计。

对于待建项目, 可供发挥的余地更大因此要采用合理的设计, 在设计中整合一些比较先进的节能建筑技术。首先, 在建筑整体设计的考虑上, 应最大限度地优化建筑布局 (如采光内天井, 窗墙面积的考虑) , 注重内部空间使用的灵活性 (如框架式大空间的运用) 。同时, 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技术, 对室内声、光、湿度等进行调节, 如:利用采光井、通风道等增加自然采光、通风利用毛细管型辐射吊顶制冷等等。在预算和经费允许时, 还可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对给排水、采光、通风、空调、供暖、照明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控制, 以降低能耗。

3.3 以能源问题为核心

我国是世界上消耗能源最多的国家之一, 但同时也是能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国家。在绿色建筑发展中, 迫在眉睫的即是节约能源, 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同时解决能源结构问题, 以及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

因此, 首先就就必须要注重研制、优化保温材料与构造, 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 采用高效热发射材料, 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 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硅气凝胶等新型节能材料, 以提高节能效率。其次, 研制再生能源 (如太阳能、核能、风力、水力) 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回收装置, 如:太阳能集热器、光电玻璃可以充分利用光能;节水器具、雨水收集系统有利于水的循环利用。

4 结语

推广绿色建筑是当前我国建设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 需要各方人士共同的智慧和经验, 这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每一个学习、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员都应该抓住机遇, 协同努力, 为我国推广绿色建筑, 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目标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曾琳.对绿色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的探讨[J].四川建材, 2009, 2.

[2]陈伙荣.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与策略[J].科技咨询, 2009 (2) .

[3]张孝惠.浅议推广普及绿色建筑的策略[J].福建建筑, 2009 (2) .

绿色道路的哲学思考 篇7

建筑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切实推动城乡建设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轨道, 把握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的发展新机遇,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绿色建筑已成为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 综合建筑物内外空间中的全部影响因素组织设计, 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序地循环转换, 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能耗、无废料、无污染, 生态平衡的、舒适的、健康的建筑环境。其建筑环境不仅涉及到建筑物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 也涉及到建筑物所处区域的人文环境、经济系统和社会环境。

在此前提下, 发展及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材料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建筑物的主要砌筑结构及围护材料基本上是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 房屋及各类工程建筑材料中70%是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 占整个建筑物主体固体材料用料的80%以上, 绿色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是我国绿色建筑材料的最重要组成基础, 只有有了绿色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产品, 才能建造绿色建筑。绿色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对我国绿色建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近几年来对绿色建材特别是绿色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的呼声愈来愈高, 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建设单位均对此十分关注。

目前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市场上可以说十分混乱, 鱼目混珠的各类材料均以绿色环保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出现, 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绿色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的健康发展。

绿色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是指在产品的原材料采集、加工制造过程、产品使用过程和其使用寿命终止后的再生利用的全过程都要符合环境保护、生态学的要求。它具备以下四个方面基本要素:

a.生产所用的原材料是否利废, 主要原材料使用的一次性资源是否最小, 在原材料的采集过程中是否对环境或生态造成破坏;

b.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同时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能耗应尽可能少 (高能耗材料的生产是不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 ;

c.使用过程中的功能应齐备 (如隔热保温性能、隔声性能、使用寿命等) , 并应是健康、卫生、安全、无有害气体、无有害放射性等;

d.在其使用寿命终结之后, 亦即废弃时不能造成二次污染, 并可能再利用。

那些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是绿色生态环保材料其生产所用的原材料则是关键。

首先, 我们的地球刚刚形成冷却的时候, 地壳都是岩石和水构成的, 陆地不是现在这样丰富的土壤, 是以硅酸盐和硅铝酸盐火山岩石为主的岩石构成, 经过逐步风化分解将岩石风化分解产生硅酸盐类沉积物质, 比如土壤。地壳的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经过化学变化沉积形成化学类沉积物质比如碳酸盐 (石灰石) 及硫酸盐 (石膏) 矿物的形成, 同时地壳板块作用地幔熔岩的侵蚀及火山的高温高压作用形成了各类丰富的火山岩、变质岩、沉积岩和化学沉积岩类等其他各种物质然后有机物的作用产生了生命体。土壤就是地壳岩石中的硅酸盐类岩石风化后所形成, 当硅酸盐风化到很小的, 肉眼看不到的胶体级颗粒的时候就是我们知道的土壤。再进一步分解, 矿物结构就会被打破, 就会成为新的矿物。但是如果要形成这种物质, 风化的作用是达不到的, 必须要通过高温高压或腐蚀对矿物施加能量才能够达到, 比如说地壳板块作用地幔熔岩的侵蚀及火山的高温高压作用或者腐蚀才能达到。

地球经过50多亿年的日照、冰川、水流、雨、雷、电、风及生物等各种风化作用下, 表面形成了丰富的黏土等矿物, 土壤则是自然风化作用所达到的最小级颗粒的硅酸盐矿物。通常在原地不动的土叫原生土, 原生土大部分是以单体矿物形式体现的, 陶瓷应用的原料就是这一部分原生土, 是没有杂质的。但是对于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制品就不同了, 使用的都是二次搬运的粘土, 叫作次生黏土。次生黏土就是硅酸盐在风化成胶体级颗粒的时候被风、流水等外部力量搬运到其他地方, 这个过程中就会有杂质进入土壤, 这样所形成的土壤就叫作次生土壤。在次生黏土形成过程中特别是在搬运过程中, 圆形的或者其他形状的都很难搬运, 只有片状的是搬运距离最远的, 所以所有次生黏土基本上都是片状的或者管状的, 而很难搬运的硅酸盐矿物则形成了沙子和石子, 所以我们在黏土中看到的石英、云母等都是以胶体级片状、管状、棒状集合体形式存在的, 这些被搬运的黏土被沉积于外力无法继续作用的地方, 比如, 吹到大海或者湖泊, 就形成大陆架, 这一部分土壤如果被地质作用压到地壳深处, 经过高温高压的作用就又形成岩石, 这类岩石就是页岩, 这就是页岩的成因, 它的解理是片状的一层层的。在页岩中间会存在化石是远古动植物尸体在长期矿化作用下形成的, 一些动物尸体在矿化长期作用下不但会形成化石, 还会矿化形成页岩气及石油。埋在页岩中间的植物也会矿化形成煤, 在煤的上下两层的土壤, 经过长时间高温高压矿化作用就形成了含碳页岩也就是煤矸石。在发电厂, 煤中间的土壤燃烧完后剩下的物质就是粉煤灰。目前生产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制品的上述几种原料均属于黏土类矿物, 黏土矿物是目前地壳最多最容易取得的物质, 且还在大量产生的物质, 因为所有的物质风化到胶体级颗粒的时候就是我们知道的土壤, 黏土及黏土矿物随着大自然的变化不断增长, 成为地表最丰富、最廉价、最环保、最生态和最安全 (放射物衰变已到位, 人类已能够适应, 地表其他物质放射物都高于黏土及黏土矿物) 的资源, 大家都知道万物皆成土, 自然规律也正是如此, 黏土不可再生实际上是一种误导。黏土及黏土矿物已成为我们人类生存地区最容易找到的最容易开采和运输成本最低、耗能最低的资源, 相对于黏土及黏土矿物的砂石及碳酸盐岩矿物等资源都远远少于黏土及黏土矿物。因此, 原材料使用采集过程中对环境或生态造成破坏最小, 最容易取得、运输半径最小、最安全的当属生产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制品的黏土或黏土矿物, 其他材料的生产其主要原料都需要砂石、碳酸盐岩矿物或其他矿物, 其资源及对环境或生态造成破坏程度远远大于生产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制品。

其次, 材料的微观结构性能决定了是否是绿色生态材料;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制品与其他建筑材料制品的微观结构是完全不同的。

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是胶体级尺寸的片状、管状、棒状集合体黏土或黏土矿物物料在800℃~1100℃温度经过高温焙烧将部分物料熔融粘结的材料, 黏土物料中任何矿物都可以参加烧结熔融反应, 微观上形成像成千万亿层钢板点焊粘接在一体的蜂窝材料, 如下的放大5 000倍的SEM图片及示意图所示, 上面的是胶体级尺寸的片状、管状、棒状集合体黏土或黏土。

矿物物料放大5 000倍的SEM图片, 下面是焙烧后不同温度及不同保温时间的烧结制品SEM图片。

首先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制品具有大量的胶体级微孔, 特别是且具有大量的胶体级通孔极易吸附水分形成胶体。

因此, 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具有极强的吸附功能。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通常吸附水都集中在片状、管状、棒状的之间如图4所示, 两层玻璃及吸附水的状态。

由于表面张力和吸附力存在于层状矿物微孔中间, 不会到达层状矿物边界, 这一特性决定了不但能够大量吸附水分, 而且还会保持制品表面干燥, 这一特性使得墙的表面上在任何季节都可保持相对干燥, 不会产生霉菌滋生环境, 造成墙体霉菌污染, 也使得建筑物不会因苔藓造成墙体污染。

由于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具有上亿上万亿层类似于焊粘接在一体的蜂窝结构, 并具有大量的通孔, 湿传导功能十分突出, 同时对水分又有非常好的储存能力以及非常优良的水分释放能力, 可已调节建筑物内湿度, 即当空气潮湿时, 大量胶体级微孔及大量通孔的墙体可以大量吸附水分, 确保人们房间及住宅的小环境最佳舒适的湿度及温度, 当空气干燥时, 大量的吸附水又可以释放, 同样保持人们房间及住宅小环境的最佳舒适的湿度及温度, 由于吸湿与排出水分的速度相等, 烧结材料的吸水速度和排水速度要比其他建筑材料高10倍, 且在吸水和排出水分时建筑物的结构强度不受任何影响, 烧结材料理想的吸收和释放水分的特性, 优良地释放能力也确保了室内环境的舒适性的环境湿度。仅此就可使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人体感觉舒适。专家们将这一特性定义为烧结材料产品的“呼吸”功能。这一特性保证了烧结材料砌筑成墙体等围护结构后, 建筑物小环境的湿度和温度平衡, 如我国许多过去老宅子冬暖夏凉, 就是这样的具有呼吸功能的墙体的杰作。

烧结材料非常理想的吸收和释放水分的特性, 使得烧结材料具备了一定的相变性能, 一旦气温超过墙体或地面温度或太阳直射到墙面或地面上液态的吸附水必然会蒸发为气态的水蒸气, 同时带走大量的热量, 降低墙体或地表温度, 这些功能也是其他材料不具备的, 这一特性使得烧结材料具备了在气温较高或太阳照射下大幅度降低墙体及地面温度的功能, 同时无数的微孔同时增强了砌体的隔热保温效果, 有效的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及降低墙体能耗, 特别是其相变性能使得墙体可以有效保证砌体的达到我国建筑节能的要求。由于地表温度的降低及湿度的增加又可以有效地降低大气尘埃的浮起, 解决我国雾霾PM2.5颗粒物问题, 目前流行的我国及发达国家大量应用的烧结路面砖铺设。

烧结路面砖铺设的路面同样具有通地气降低地表温度保持环境温度的功能的路面, 因制品具有大量胶体级微孔通孔使得烧结路面砖铺设的路面具有通地气降低地表温度保持环境温度的功能;能够非常好地保持适应室内与室外环境湿度的变化, 使得地表和墙体温度不会超过气温, 大气尘埃基本上不会浮起, 有效地解决及保证了局部小环境的温度及空气质量。

烧结材料的烧结类似于点焊粘接的蜂窝结构, 也使得烧结材料制品尺寸稳定性最好, 即确保了烧结材料制品大量吸附水分, 又不像其他墙体材料 (混凝土制品、硅酸盐制品及板材制品等) 仅因湿度、温度的影响产生软化及膨胀尺寸的很大变化, 进而造成建筑墙体裂缝等问题。相关数据表明, 烧结材料制品尺寸稳定性比混凝土制品大4~5倍, 比加气混凝土等硅酸盐制品大8~10倍, 比起板材来讲还要大的更多。

烧结材料奇特的蜂窝层状微观结构其隔音减震功能十分突出, 可满足所有噪音防护的需要。如240 mm厚的砖砌分隔墙, 隔音可达60 dΒ, 完全可不考虑侧墙上声音的传播, 双层的夹心砖墙来讲, 其隔音量可达70 dΒ。因此就隔音性能而言, 砖砌体是一种理想的结构体系。居室内基本噪音水平在20 dΒ~25 dΒ的范围内。

另外, 胶体级微孔通孔只能吸附水分很难通过水分, 这也使得烧结材料制品有着非常好密封功能, 这些都是其他墙体材料无法比拟的, 且胶体级微孔通孔使得尘埃无法进入通孔阻碍及阻塞胶体级微孔通孔, 保持了其超强的吸附水的特性, 这一特性在突降暴雨时, 大幅度地吸附水分缓冲及阻尼流水, 大大缓解或解决了暴雨气象造成城市排水不畅的问题;

烧结材料奇特的上亿上万亿层粘接一体的蜂窝层状微观结构造就了烧结材料制品具有独特的绿色生态性能及功能, 是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

我国的建筑基础材料众所周知包含水泥、玻璃、陶瓷、岩棉或玻璃棉及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 其水泥、玻璃、陶瓷、岩棉或玻璃棉都需要高温矿化或熔融才能生产出合格制品, 而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只需850℃~1100℃温度 (温度最低的) 将黏土或黏土矿物片状管状、棒状物料部分熔融粘结就可以制造出合格的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制品, 由固态经过高温熔融变为液态再进行矿化的生产过程上来看, 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的变化是最小的。加之, 烧结材料制品行业生产企业分散程度非常高, 其建设及运营期间运输负荷最小, 产品及原料运输到施工现场的距离最短, 因而在建设期间的运输对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相对于其他建筑材料讲也是最小的。因此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的建筑综合能耗是非常低的, 即从生产时原材料的开采开始, 其开采能耗、运输过程的能耗、生产制造的全过程能耗、产品运输到施工现场的能耗、施工期间的能耗、在整个建筑物使用期的全部能耗及建筑物使用期后的回收利用的全部能耗总和。就目前的技术而言, 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是所有建筑材料中能耗最低的。

我国的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是在850℃~1 100℃焙烧温度经过焙烧的建材制品, 在此温度下基本上所有的有害有毒废弃物都会被分解, 如二噁英等850℃即分解, 重金属等金属废弃物在此温度下也会与黏土及黏土矿物熔融形成新的烧结矿物, 重金属等金属废弃物熔点都较低, 重金属等金属废弃物很容易固化在制品当中, 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同时烧结材料使用的原料基本上是地壳物质, 其放射性已基本衰变到人体最安全的剂量, 不容易产生新污染源。因此, 经过高温焙烧的这类制品既分解了所有有害有毒致病菌及毒素, 又熔结矿化及固化了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最容易、最干净、最彻底解决了固体废弃物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同时, 烧结材料是目前建筑材料生产中的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最少的行业, 例如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在生产中的固体废料产生根据统计, 主要是损耗件为金属件、托板、少量包装用的材料及润滑油。生产中的废品可全部再加入原料中使用, 烧结材料的建筑废料也可以重新使用来制造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或作为建筑材料骨料使用, 固体废料几乎是零排放;烧结材料生产中对水的消耗量大约每公斤产品是1/8~1/10 (扣除原材料的自然含水量) , 在干燥期间以水蒸气的形式排入了大气。设备的冷却水可重复利用或是加入原材料中, 所以烧结材料生产中几乎没有废水排放;烟气排放方面, 我国的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内燃烧技术十分普及, 生产中大量利用粉煤灰及炉渣等废弃物低热值二次燃烧能源作为内燃烧原料, 不但解决了粉煤灰及炉渣等废弃物残余碳对制品的危害, 且节省了大量原煤的使用, 有效地降低了有害物质排放, 加之烧结材料的烟气净化技术和设备已是非常成熟的技术, 在西欧、北美、韩国、台湾等地区的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生产企业使用的非常普遍, 目前在我国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行业中现已开始配备应用, 完全可以做到达标排放, 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行业应该说是排污权重是非常低的;

在废弃物利用方面, 五大需焙烧的建筑材料如水泥、玻璃、陶瓷及岩棉或玻璃棉制品等由于组分要求严格, 无法掺入太多废弃物, 而烧结墙体材料几乎所有固体废弃物都可以作为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的原料, 烧结材料是焙烧建筑材料中原料要求最低、范围最宽、掺入固体废弃物最多的经过焙烧的制品;加之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制品是主要用于建筑物砌筑结构及结构围护的材料, 房屋建筑材料中70%是墙体屋面材料, 几乎占建筑物主体固体材料用料80%以上, 建筑物固体材料用量最大当属墙体材料, 我国每年墙体材料行业生产量高达10 000亿块 (约折15亿m3、25亿t) 的墙体材料基本上都用完间接说明了墙体材料消耗量巨大及处理消纳固体废弃物的巨量能力。加之, 我国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行业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且广泛应用的利用废弃低热值废弃原料 (如煤矸石、炉渣、粉煤灰和秸秆等废弃物) 作为内燃料进行内燃或超内燃焙烧的通用技术, 不但提高了我国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产量, 且拓宽了我国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行业燃料利用废弃低热值燃料的空间, 既解决了我国低热值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比如炉渣、粉煤灰、煤矸石及污泥的利用) 改善了环境, 同时降低了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行业燃料成本。目前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行业已成为利用炉渣、煤矸石、粉煤灰、建筑垃圾和污水处理厂污泥等各类固体废弃物生产节能、节土、利废、环保、生态的新型墙体材料及消纳固体废弃物最大的一个行业, 年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弃物已达到1.35亿t以上, 年节约能源3 200万t标煤;就目前技术固体废弃物利用量最大、最容易、最干净、最彻底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及废弃物的行业只有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行业。

制品使用寿命长也意味着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因为我们的建筑不是为了一代人而设计建造的。就其耐久性而言, 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制品是在850℃~1100℃温度高温将胶体级尺寸的片状、管状、棒状集合体黏土或黏土矿物物料部分熔融粘结的材料, 类似于将钢板点焊粘接一体的材料, 而且, 又是无机材料, 黏土又是各类物质风化的最小状态胶体级尺寸矿物, 如再分解将发生矿物分解则需要的能量巨大, 因此微观结构独特的烧结材料制品其耐久性能非常出众, 史前遗址出土的烧土建筑遗迹与红烧土块实物;出土的夏、商、周时期的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实物 (西周初期已有大型空心砖) ;春秋战国时期极富艺术价值的画像砖与瓦当;万里长城, 秦兵马俑;两汉时期的烧结材料装饰艺术;现今仍留存于世的北魏、唐宋时期等大量烧结材料建筑物, 其耐久性远远超过了钢材及混凝土及其他建筑材料。烧结材料制品的耐候性是其他建筑墙体材料无法与之相比的, 具备了抵御恶劣环境和腐蚀性物质 (尤其是大城市城区的空气、酸雨等) 侵蚀的能力, 且若干年后不会失去其使用功能和外在本色, 不需维修就能始终保持着原来的本色, 烧结材料由于它们杰出的耐久性和可长期保持的尺寸、颜色的稳定性, 使得烧结材料建筑物在使用期内, 如果不是人为的、意外的破坏, 几乎不需维修。用烧结材料制品建造的建筑物, 由于它的使用功能在整个使用期内不会因时间的延续而降低, 而且其使用期也很长, 所以其使用价值保持力或持久力就变得比其他材料的建筑物强得多, 同时也是对数千年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贡献, 烧结材料砌筑的建筑物有最大的价值保有力。

目前, 我国许多新型建筑材料都是胶结材料, 极易造成在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 如暴露在室内空气中的玻璃纤维、矿物纤维产品, 因暴露在空气中的纤维物质会在室内空气中飘浮, 人们就有可能吸入肺中造成矽肺。另一类是可挥发的有机物质 (VOC) 和 (H) FCKW、生物剂、塑化剂、甲醛等污染物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高温烧结的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产品均不含有这些物质, 且废弃物中的有害物质经过850℃以上的高温焙烧基本已不存在, 烧结材料制品原料来自于地壳的黏土或黏土矿物, 烧结后的材料p H值永远是中性的, 不偏酸也不偏碱, 烧结材料制品就是烧结过的土壤, 不是人工合成的化学产物, 其使用寿命终结之后回归黏土, 亦即废弃时也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并可能再利用, 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的另两大类材料混凝土材料及蒸压硅酸盐制品材料都是碱性较高的材料对环境和土壤的破坏远远大于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因而即使在地震、火灾、爆炸、战争等突发性事故时, 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也不会因为破坏而扩散或挥发出任何有害的物质, 所以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制品是目前所有建筑材料中最绿色最环保的建筑材料。

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制品本身是在850℃~1100℃温度经过焙烧被烧结出的产品, 因而对火有先天的“免疫力”, 即使在高温下仍能保持一定的强度, 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砌筑的墙体可达到的防火等级F90, 也就是说, 在着火情况下, 人们有90 min的安全时间可离开火灾现场, 或是可转移出财产, 即使经过600℃~1 100℃温度120分钟燃烧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制品仍能保持一定强度, 而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另两类材料混凝土材料及蒸压硅酸盐制品由于是水化制品, 高温下自然会脱水, 如经过600℃~1 100℃温度120分钟燃烧则早已酥塌了, 曾经发生在湖南衡阳的大火及最近的哈尔滨火灾, 致使数十名消防战士牺牲。如果是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制品砌筑的建筑, 这样的灾害就不会发生, 如果世贸大厦用材是烧结材料, 即使是“911”事件恐怕也不会到塌造成严重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现在还没有耐火性能比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更好的一种墙体材料了。因此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砌体是非常理想的、合适的, 能用于生活区域、大楼的进入口、楼梯的防火建筑构件。在工业建筑和商业建筑中, 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建筑构件可提供爆燃区域安全防火隔离墙等。

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制品高温焙烧过程并没有改变泥土的性质。制品的色泽从鲜艳的红色到棕色再到棕褐色, 这不是人工添加颜料的结果, 而是黏土或黏土矿物原有成分烧结后的自然体现。制品能够抵御自然的风化和侵蚀, 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越发显得斑驳而有活力, 这是经过历史验证了的。看那些千百年的砖墙教堂, 它们经受了大自然的腐蚀后, 仍然呈现出因时间久远而产生的光泽, 越发显得高贵而典雅。

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制品是一种砌筑材料, 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过程, 凝聚了砌筑工匠和设计师的想象力而成为现在的样子。今天的景观砖, 更能够使建筑设计体现出自然、高贵和活力来。在世界上的优秀建筑设计中, 很难找到人工合成材料或者散发有害气体的不环保材料, 烧结材料制品是通常被选择的材料, 是烧结过的土壤, 不是人工合成的化学产物。在景观设计中, 只要采用砖, 就必定能为这个景观注入一种美感和令人震撼的冲击力, 其原因正如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所总结的, 砖是“实实在在、表里如一”的好材料。

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制品历经了数千年时间考验而得到了耐久的评价。能建造出千百年历史的建筑物, 使建筑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间接地保护了大量不可再生的资源。建筑物的高寿命将人类的过去与现在通过生动清晰的历史建筑遗迹方式表现出来, 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并讲述历史, 尽管经历了无数的式样变迁, 仍然为人们所喜爱。

从建筑美学观点上来讲, 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如砖瓦建筑物古朴典雅, 美观大方, 可适应于建筑学形式上变化多样的要求。另外, 烧结制品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好, 可美化建筑环境。在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上讲, 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制品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易变性, 可满足各种建筑造型的要求, 与人、与环境都应是一类和谐的建筑材料, 其拥有的丰富的色彩和各类块体, 其组合方式千变万化最具砌筑功能。

奇特的性能适用于各类建筑, 造就了我国上下5 000年的秦砖汉瓦层出不穷, 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制品是世界建筑师手中最有灵感的材料如我国北京红砖美术馆。

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制品在其使用寿命终结之后具有大量的可利用性, 特别是单一种类的可利用特性, 其具有一定的强度, 容重较轻, 即适合于生产轻质建筑材料等产品, 又可以破碎后用于生产路沿石、行道砖等产品, 目前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制品废料在园林和陆地景观工程中的使用量在日益增加, 在绿化生态工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制品废料有非常好的建筑结构特征, 建筑、植被、制品所有这些元素的集合, 构成了建筑材料的循环。如宁波历史博物馆, 建筑大师王澍用废弃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制品在设计中采用了特殊的“切片式”的设计方法, 通过多个空间切面来反映在不同空间状态下建筑形态和人活动方式的变化体现出独到的视角和对中国文化的高深见解, 建筑大师王澍“中国有那么深厚的文化, 而现在到处在拆古老的建筑, 当年古代建筑师用的那些有尊严的材料, 如今像垃圾一样被丢弃, 所以我要用智慧的方式让它们复活。”的理念和循环利用, 人们眼中的废旧材料造出一个新的“桃花源”宁波历史博物馆。因大量使用了城市化而拆除的传统建筑的旧砖瓦, 建筑造型上饱含传统记忆而又简洁优美。

因此, 烧结墙体屋面及道路用建筑材料制品在其使用寿命终结不但不会二次污染, 还可再利用, 绽放出新的风采, 即使风化成为尘埃之后, 因其高温焙烧过程并没有改变泥土的性质而回归黏土, 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绿色道路的哲学思考 篇8

这位教授就是植保专家丁伟博士, 他这样融入在田间地头的故事还有很多。熟悉丁伟教授的人都知道, 丁教授没有学者架势, 唯有乡土, 唯有作物, 唯有科学知识在其间的碰撞和孜孜不倦的探寻精神。

丁伟认为, 植保专家就是“植物医生”, 管理、治疗植物, 同样也适用中医理论。为此, 在丁伟看来, 农药应该像中药一样, 要保证副作用小、要保证毒性降到最低;另外, 中医讲究“治未病”, 丁伟认为植物保护也应该一样, 要“以植物为核心而不是以病虫害为核心”, 目标要盯在如何提升植物自身的抵抗力上, 要把土壤保育、营养平衡、提高植物自身的抵抗力当作根本手段。

一、刻不容缓植保要回归自然

去年, 农业部宣布正式启动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到2020年, 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 科学用药水平明显提升, 单位防治面积农药使用量控制在近三年平均水平以下, 力争实现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

农药对于防治作物病、虫、草、鼠为害和调节植物生长起着重要作用。资料显示, 农药施用每年挽回粮食损失2000亿斤左右, 占总产量的15%以上, 相当于增加了1亿多亩耕地出产粮食。随着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的改变, 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 农业对农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农药带来的生态压力也越来越大。

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实质是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但作为世界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 农药用量偏高、利用率偏低一直是我国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突出问题。这个问题对科学家来说, 是个不小的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应用与研究课题顾问组专家钱旭红教授表示, 实现自然生态就是终极关怀, 当下的出路是必须搞绿色农药。“日本农药用量比我们大, 但日本单一农药品种用量少, 关键是必须科学用药。”

探寻绿色植保理念, 是丁伟教授一直以来笃定要走学术路径。丁伟称:“现在农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学归学, 用归用, 科学家做科学家的, 农民用农民的, 研究和实践没法统一起来。我希望我的科研能够真正转化成实用的产品和技术, 最终惠及老百姓。”

老百姓需要绿色农药, 自然生态也需要绿色农药。对此, 丁伟对于自己的科学规划是非常清晰而又接地气的。多年来, 创制新型植物源农药, 研发关键绿色防控技术, 并形成技术体系加以示范应用, 契合时代要求, 丁伟不遗余力地行走在保证食品和环境的安全的道路上。

对于农药零增长行动, 丁伟认为, 在农药的研制和安全使用上, 除了绿色安全外, “回归自然”本身也是社会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精勤耕耘创新植保绿色新技术

作为植保专家, 丁伟所言的“回归自然”就是以自然之道, 还施自然之身, 取之自然, 再用于自然, 用最科学的方法把植物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丁伟称, 这种理念和中医很类似。

相比于“短平快”的化学农药研究, 丁伟给自己选择了一条最难的道路。在这种绿色理念的指引下, 丁伟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从40余种植物中筛选出了黄花蒿、姜黄、烟草等植物进行深入研究, 最后发现黄花蒿提取物中的东莨菪内酯、滨蒿内酯等具有很好的杀螨活性。

丁伟介绍:“经过活性追踪、提取分离、毒力评价、剂型加工等环节, 我们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了6个植物性的螨类控制剂, 获得了‘从黄花蒿残渣中提取东莨菪内酯’等国家发明专利4项, 取得了全国首个植物源杀螨物质的农药通用名称‘甲氧香螨酯’, 编写出了国内第一本《螨类控制剂》专著, 在《中国农业科学》、《昆虫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

丁伟团队的“植物性螨类控制剂的开发研究与应用”成果, 在当年 (2009年) 获得了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在沉甸甸的科研成果面前, 该奖项实至名归。

再接再厉, 2015年丁伟主持的“香豆素母环C-6和C-7位点杀螨活性的机制及其官能团的构效关系研究”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金支持。在这一项目中, 丁伟和他的研究小组将从香豆素类化合物特殊的结构出发, 揭示C-6和C-7位点杀螨活性的机制, 借助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以靶标特性作为导向, 进一步筛选出靶标明确、活性突出、效果显著的植物性杀螨活性化合物, 这对于创制新的具有自主产权的杀螨剂, 意义重大而且前景广阔。

另外, 作为“植物医生”, 丁伟也深知, “上医治未病”的道理。丁伟称, 在推进生态农业的过程中, 科学研究技术人员不能把植物保护的目标盯在了病虫害身上, 而是应盯在如何提升植物自身的抵抗力上, 不再把用药当作首选手段, 而是把土壤保育、营养平衡、提高植物自身的抵抗力当作根本手段。

这无疑是一条可持续的安全植保之路。为此, 丁伟教授和研究团队围绕20多项研究内容, 集中攻关, 利用宏基因组学相关技术, 对根际微生物进行大规模高通量筛选, 发现了影响作物健康的关键微生物和关键因子, 明确了健康土壤的指示生物, 研发出了系列微生态调控技术, 形成了解决农作物病害的“四个平衡”理论。

据丁伟介绍, “四个平衡”理论即通过调控土壤酸碱平衡、微生态平衡、营养平衡、作物抵抗力和病原菌致病性平衡来控制流行性病害和土传病害, 并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取得了显著成效, 先后获得了3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

三、契合实践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医生最终的目的是惠及每一个病人, 让他们享受最健康、安全的预防或治疗方法。丁伟称, 科研工作者的落脚点也在于实践, 能为植物带来健康, 能为生态带来环保, 是他们植物医生最高的宗旨。

据悉, 上述丁伟和团队构建的多个作物病虫害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以及形成的解决农作物病害的“四个平衡”理论, 在实践中很好地控制了流行性病害和土传病害, 在辣椒、烟草、马铃薯等作物上综合应用100多万亩次, 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 却是隐藏在丁伟教授无数个跋山涉水的行程当中。2009年冬, 位于武陵山区的黔江大雪封山, 丁伟教授仍然坚持在山中走村串户给农民传授农业知识。因为大雪压身, 当他敲开一户农家的院门时, 开门的是一位已经70多岁的老人, 竟激动地拉着当时仅40多岁的丁伟说:“感谢您老人家, 这么大的雪还来看望我们”。

在丁伟看来, 很多知识必须要在实践中获得, 而获得的知识更应该返回到实践当中, 为实践服务。这就是这位植物医生匆忙行程的根本原因。“目前正是马铃薯晚疫病爆发的关键时期, 这些问题督促我要尽快下去。自己开车, 说走就走”;“早上7点40出发, 从奉节兴隆到太和金子, 在当地技术员刘点长的陪同下, 到我们的试验基地去做黄板诱蚜的试验示范”;“早上7点从巫溪出发, 经奉节、穿过巫山县城, 度过长江, 经官渡翻山越岭, 于下午2点30分到达巫山与湖北巴东交界的笃坪, 我们在这里的试验基地里已经有野火病发生, 让农民和技术员识别症状, 采用药剂和营养结合进行防治”……

这是媒体披露丁伟日记中的一些片段,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也是丁伟积极忘我地践行实践理念的佐证。丁伟表示, 植物保护本身就是个应用学科, 离开了生产一线, 研究就成空中楼阁。

当下农业部提出的农药零增长的行动, 在行业专家看来, 要想在2020年完成这一目标, 必须要有更多的农业科研工作者站出来, 真正走到实践中, 去切实了解土地, 了解植物, 了解我们的研究方向和趋势是否可行。只有这样, 才能更接地气, 研究才能有的放矢。

“医生要重视临床, 植物医生更应该重视田间效果。”丁伟称, “现在一年想发几篇SCI论文并不难, 但难的是研究成果能够得到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认可, 能够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 我总跟我的学生讲, 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这样才理直气壮。”

教研相长, 精勤不倦。丁伟教授的实践行动力令同行叹服。丁伟一方面在实验室带领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 另一方面又先后在四川、重庆、湖北、贵州等地的大山深处建立了12个科研和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基地。

一位同事非常钦佩丁伟的精神:“丁教授经常奔走在崇山峻岭之中, 创造了在山区一天开车15个小时, 开3场培训会, 调研4个县, 行程847公里的记录, 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成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的精神符号。”

绿色发展、化学减量, 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生态安全, 为后代提供可持续农业, 是新形势下对农药产业的根本要求。建设美丽中国, 保护生态, 又是新时期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如何让越来越多的绿色科技成果惠及这片土地?如何让更多实践性专家的科研成果影响到每一株植物?如何保证安全的食品能从源头加以控制?如何让我们山更清、水更绿?

未来, 留给政府和科研工作者的挑战依然重大, 丁伟称, 对于他们植保专家来说, 瞄准实践所需, 紧跟政策节拍, 不断创新完善绿色植保新技术、新理念;在产学研方面, 国家要有更多的引导和支持, 将绿色的技术普及, 将绿色的成果推广。

在医学领域, 有“医者仁心, 大医精诚”的说法, 就是指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 同时要求医者要有感同身受的心。作为植物医生的丁伟, 其对农民、农业、生态也有一颗感同身受的赤诚之心, 所以才无畏山水、躬身亲耕的姿态, 所以才精勤不倦就创新绿色植保的理念, 所以才乐于奔波在田间地头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精神。

上一篇:创新才会赢下一篇:准案例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