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诽谤

2024-08-05

网络诽谤(共11篇)

网络诽谤 篇1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9月9日发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如何看待司法解释的出台?解释的出台是否会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是否恰当?解释的执行效果会怎样?专家学者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 打击利用网络进行诽谤的犯罪行为, 对公民行使网络监督权, 不仅不会影响, 反而是一种保护。

不是压制, 而是保护

全国律协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际红表示, 互联网上谣言满天飞、电信诈骗、恶意攻击等严重干扰了百姓生活。出台司法解释, 厘清法与非法的界限, 依法惩治网络犯罪, 有利于塑造理性、平和、有秩序的网络环境。

很多网友担心新出台司法解释是否会成为压制公民言论自由的工具, 对于这种担心, 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周赛军认为, 这是“一种很严重的误读”。“解释对公民的话语权是一种保护, 不应被视为一种管制的工具”, 在他看来, 司法解释明确了罪与非罪的界限, 限制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统一了办案标准, 是一种办案的工具而不是管制的工具。因此在遏制网络社会犯罪的同时, 不会伤害言论自由和保障人权。

“司法解释的出台是为了满足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新要求。”全国律协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许兰亭认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犯罪形势难免会有新变化、新特点, 执法办案也会有新情况、新问题。为此, 法律就总是需要不断地进行修改与解释。

量刑标准, 如何产生

司法解释规定,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 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 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 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可构成诽谤罪。

为何要制定这样的量化标准?来源是什么?

全国律协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张金龙说, 法律需要作出这种量化的界定。如不满18周岁不适用死刑、贪污10万元以上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等。没有标准, 法律就无法执行。

最高法院审判员杜曦明介绍说, 司法解释出台前, 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了一年多的调研, 收集了大量案例, 对具体数量征集了相关部门意见, 并进行了慎重研究和专业论证。此外, 也参考了司法先例。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司法解释为淫秽电子信息“定刑”, 就明确以牟利为目的, 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内容含有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的淫秽电子信息, “实际被点击数达到5000次以上的”, 以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定罪处罚。“打击的是信息的捏造者、发布者, 而不是转发者。”杜曦明说。

正确解释, 严格执法

司法解释已出台半月有余, 如何更好地执行和落实?“一个好的制度, 执法最为关键, 这一解释对基层公安机关的执法水平是一个考验。”周赛军说。

岳运生律师直言, “在未来, 我们应该高度警惕和防止一种情况的出现, 即一些基层执法部门片面解读司法解释, 甚至把司法解释当作打击报复、谋取私利的工具, 这就会导致‘歪嘴和尚念坏了好经’的出现, 严重影响司法解释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对于目前执行中出现的个别偏差, 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助理审判员刘静坤表示, 最高法对此非常重视, 已经对地方法院进行指导, 并提出严格要求, 将进一步统一执法标准, 规范执法行为, 并发布典型案例,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规范。

同时, 相关专家也表示, 网络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司法解释的出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行政管理、民事追责、刑事追责等各司其职, 才能更好地治理网络, 净化网络环境。

周赛军也表示, 在自媒体时代, 话语权的争夺更加激烈, 还需要各相关政府部门正视网络, 做好信息公开工作, 及时准确地发声, 这样, 才能更加有效地预防和遏制网络谣言的滋生与蔓延。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网络诽谤 篇2

2. 动物园有一只猩猩其丑无比,我看一眼我吐了,他看一眼他吐了,你看一眼猩猩吐了

3. 早知道你这么不争气,当初我就不应该跟 一对恋人在发-春,60电灯在发光! 谢谢!我是专门帮人解决问题,其他是我不管! 1跟你做了这么久的朋友,你一直都很关心我,我却时常给你添麻烦,真不知该怎么服答你。所以,下辈子你作牛作马,我一定拔草给你吃。

4. 如果你是流星我就追定你,如果你是卫星我就等待你,如果你是恒星我就恋上你,可惜你是――猩猩

5. 遇到你,是我心动的开始;爱上你,是我幸福的选择;拥有你,是我最珍贵的财富;踏入红毯,是我永恒的动力。遗憾的是――我传错人了。

6. 因为你,我相信命运的安排,也许这一切都是上天注定,冥冥之中牵引着我俩。现在的我想说的是――我上辈子是造了什么孽呀

7. 由明天开始,市里决定清除所有长相丑陋有损市容的弱智青年!你赶快收拾东西,出去避避风头,千万别跟人说是我通知你的,切记!不必言谢

8. 上帝看见你口渴,创造了水;上帝看见你饿,创造了米;上帝看见你没有可爱的朋友,创造了我;然而他也看见这世界上没有白痴,顺便也创造你。

9. 想你是件快乐的事!爱你是我永远要做的事!把你放在心上是我一直在做的事!不过,骗你是正在发生的事

10. 根据统计,超过99.9%长得像猪头的人都用大拇指来按钮看短信!嘿嘿,不用换手了,已经来不及了啦,猪头

11. 如果长得漂亮是一种错,我已经铸成大错;如果聪明是一种罪,我已经犯下滔天大罪,做人可真难。但你就好啦,既没错又没罪,我真羡慕你

12. 如果说烧一年的香可以与你相遇,烧3年的香可以与你相识,烧的香可以与你相惜。所以,为了我下辈子的幸福,我愿意――改信基-督

13. 抗日的时候有你在哪还要八年那么久,你一出去小日本就逃回去了,而且想起中国就是种痛不愈生的回忆,子孙后代都受波及。

14. 你长的很朦胧,你长的很抽象,你头发好长(你出演贞子会让我满意的)别让我说你了,我说不来,因为我实在没有遇到过鬼啊(很适合“骷髅

15. 你有梅花一样的高贵,你有冰川一样的智慧,你有与众不同的内涵,你有无人能及的冷酷,所以人人尊称你为梅川内酷。

16. 进化不完全的生命体,基因突变的外星人,

17. 幼稚园程度的高中生,先天蒙古症的青蛙头,

18. 圣母峰雪人的弃婴,化粪池堵塞的凶手,

19. 非洲人搞上黑*的后裔,阴阳失调的黑猩猩,

20. 天下之大,大不过你缺的那块心眼。

21. 想咬你一口,可惜我是回民。

22. 把XX的照片贴墙上 白天避邪 晚上避孕

23. 你出生时是不是被扔上去过3次而只被接住过2次?

24. 你活着浪费空气,死了浪费土地,半死不活浪费RMB...

25. 上帝造就你是他的创意,你能活在这世上是你的勇气。

26. 你的长相真是不敢恭维。。。衰的都拖网速。。。

27. 巴黎圣母院少个敲钟的,就你了。

28. 你的牙如同天上的繁星,色泽鲜艳,相距甚远。

29. 真想立马把我37码的鞋bia到你42码的脸上

30. 一群SB往南飞,一会排成S,一会排成B。

31. 这两片嘴唇,切切倒有一大碟子。(张爱玲)

32. 思想有多远,你就滚多远;光速有多快,你就滚多快。

33. 你一出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4. 你的人生,总结起来就八个字儿——生的荒唐,死的窝囊。。。

35. 看看你的排名,就知道你班有多少人。

36. 和蟑螂共存活的超个体,生命力腐烂的半植物,( 励志天下 www.tui555.com )

37. 会发出臭味的垃圾人,“唾弃“名词的源头,

38. 每天退化三次的恐龙,人类历史上最强的废材,

39. 上帝失手摔下来的旧洗衣机,能思考的无脑袋生物,

40. 损毁亚洲同胞名声的祸害,祖先为之蒙羞的子孙,

41. 沉积千年的腐植质,科学家也不敢研究的原始物种,

42. 倍石油浓度的沉积原料,被毁容的麦当劳叔叔,

43. 像你这种可恶的家伙

44. 只能演电视剧里的一陀粪,

45. 比不上路边被狗洒过尿的口香糖,

46. 连如花都帅你10倍以上,

47. 找女朋友得去动物园甚至要离开地球,

48. 想要自杀只会有人劝你不要留下尸体以免污染环境,

49. 你摸过的键盘上连阿米吧原虫都活不下去,

50. 喷出来的口水比SARS还致命,

51. 装可爱的话可以瞬间解决人口膨胀的问题,

52. 耍酷装帅的话人类就只得用无性生殖,

53. 白痴可以当你的老师,智障都可以教你说人话,

54. 只要你抬头臭氧层就会破洞

55. 要移民火星是为了要离开你,

56. 如果你的丑陋可以发电的话全世界的核电厂都可以停摆,

57. 去打仗的话子弹飞弹会忍不住向你飞,

58. 手榴弹看到你会自爆,

59. 别人要开飞机去撞双子星才行而你只要跳伞就有同样的威力,

网络诽谤的侵权责任比较 篇3

关键词:网络诽谤;网络服务提供商;侵权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71-01

一、网络诽谤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诽谤是指通过向第三方制作虚假陈述而中伤他人的行为或以虚假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损害他人名誉。

诽谤诉因的构成要件一般包括:(1)一项涉及他人的虚假的、诽谤性言论;(2)在不受特权保护的情况下向某第三人公布该言论;(3)公布者须有过错,至少须有过失;(4)要么该言论无论导致特殊损害与否均可起诉,要么存在由该公布造成的特殊损害。其中第二个要件对于诽谤诉因来说非常重要,即诽谤的言论必须公布给第三者。

二、网络诽谤的侵权责任比较

(一)美国。

1.《通讯端正法案》颁布之前。

在《通讯端正法案》生效之前,网络诽谤的两个典型案例是Cubby v.CompuServe Inc.案和Stratton-Oakmont v.Prodigy Svcs.Co.案。

Cubby v.ComupuServe Inc.一案涉及到一家提供登录电子公告板(BBS)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商,该电子公告板由一家独立的公司行使编辑权能。一封名为Rumorville的新闻出现在公告板上。该电子新闻出现了一些关于原告的诽谤性言论,原告于是对网络服务提供商ComupuServe Inc.提起诉讼。法院判决CompuServe是书面诽谤法中的传播者,指出CompuServe对于这种公布并没有享有比公共图书馆、书店、报摊更多的编辑控制权,同时指出,要求CompuServe检查其传播的每一项内容中是否含有诽谤性的言论,这是不可行的。法院判决ComupuServe Inc.不用承担责任。

但是,Stratton-Oakmont v.Prodigy Svcs.Co.案中,法院判决作为发布者的在线电脑服务公司,对服务器管理的电子杂志或者电子公告板中出现的诽谤性言论负责,即使服务公司(server)没有注意到该言论。

2.《通讯端正法案》颁布之后。

1996年2月8日,美国国会通过的《通讯端正法案》规定只由原始作者承担淫秽或者诽谤内容表达的责任。其立法意图是保护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宪法权利和免除因特网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受到的诉讼拖累。

《1996年通讯端正法案》(The 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of 1996)所谓的“善良撒马利人(Good Samaritan)”条款规定:“任何一个互联网服务的提供者或者使用者都不应被看作他人提供的信息的公布者或者发言人。”该条款推翻了Stratton一案的判决,对网络服务提供商提供了更广的保护,使其免于承担侵权责任,包括不被提起诽谤诉讼。

(二)英国。

英国《诽谤法》在1996年的修改,是为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普通法的无心传播原则写进成文法,使ISP的责任得到清楚界定。依此规定,根据ISP的行为,可将ISP在网络诽谤中的侵权形态,分为直接侵权、间接侵权和责任豁免三大类。

1.直接侵权。

直接侵权,是指行为人自已的行为本身构成侵权法上的侵权行为。《诽谤法》第1条第1款(a)规定中,被告人若是诽谤陈述的作者、编辑或出版者,构成直接侵权,依法承担责任。

2.间接侵权。

间接侵权,是指ISP不直接实施某项侵权行为,但对直接侵权行为人的行为起了帮助作用,因此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根据英国《诽谤法》第1条第1款的规定,英国ISP的消极的、不作为,或积极的、作为的,两种情形都可能构成间接侵权。

3.责任豁免。

责任豁免,是指ISP不直接实施侵权行为,也无法对网络用户的侵权行为进行帮助,或事前、事后都无法从技术手段上控制或限制网络用户的侵权行为,这种情形下,ISP无需为网络用户的网络诽谤承担任何责任。《诽谤法》的第1条第1款(c)中也就此做出规定:若ISP无法知道他的行为会引起或有助于诽谤字句的发布,他就不承担责任。

三、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009年我国颁布的侵权责任法,在对网络侵权立法的36条中,也采用了英国的通知即删除原则。36条建立的网络侵权的责任制度,对我国网络侵权的司法及适用起到积极的作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在审查义务以及侵权责任方面的规定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审查义务方面。

我国36条在第三款规定了ISP的审查义务,并分为事前审查义务与事后审查义务,但并未对审查的内容与方式进行详细的规定。对于这种适用法律上的模糊,应当具体化、明确化。英国的诽谤法第1条第5款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其规定三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一是从诽谤言词的负责程序或是否发布上起决定作用;二是,从发表诽谤言词的性质及环境;三是,从言词作者、编辑和出版者之前的行为和人格。从这三个方面全面判断是否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在司法适用上简便易行。

(二)侵权责任。

我国只规定了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对于提供通道的ISP也需承担间接侵权责任未规定责任豁免,这样不仅不利于言论自由的保护,也不利于ISP,特别是那些对网络诽谤无法知道,也没有能力控制的,仅提供各种通道或设施服务的ISP,这种义务明显与能力不相符的规定,必将极大阻碍了ISP的正常发展。英国三分类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种分法,使ISP的能力与义务相匹配,既保护了ISP的发展,也保护了言论自由。

即使我国侵权责任法36条有关网络诽谤的相关规定仍存一些争议或缺陷,但它的制定,对我国规范网络诽谤及ISP的责任方面仍起到重大的积极意义,且我们相信《侵权责任法》36条也将会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借鉴它国的先进的立法经验,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杨立新.侵权法判例与学说.[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版,66-80页

[2]徐爱国.英美侵权行为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102-125页

网络诽谤 篇4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以下简称《解释》) 这是我国司法机关应对当前日益泛滥的网络造谣等行为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如何在具体问题中抽取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并解决, 是司法理论界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 一) 据以研究的案例

秦志晖 ( 网名“秦火火”) 诽谤、寻衅滋事案, 公安机关最初是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和非法经营罪对秦采取刑事拘留, 后经一审法院审理认定其行为构成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其中涉及诽谤有三起事实: 一是被告人秦志晖明知罗援是军人, 捏造罗援的弟弟罗抗在德国西门子公司任职的事实, 无端质疑其搞利益交换关系, 并且在网上发布, 造成负面影响; 二是明知杨澜向希望工程虚假捐赠是捏造的事实, 仍然在网上散布; 三是伪造张海迪具有德国国籍的事实并发布, 引起了网民对张海迪的负面评价。

关于寻衅滋事罪涉及甬温线动车事故, 被告人秦志晖为了利用热点事件进行自我炒作, 提高网络关注度, 就在网上编造并散布虚假信息称, 在甬温线动车事故中, 向遇难旅客赔偿高达三千万欧元的赔偿金, 这样一个消息被转发一万一千多次, 被评论三千三百多次, 引发大量网民对国家机关公信力的关注、质疑。基于这样一些事实, 法院认为秦志晖无视国法, 在信息网络上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情节严重, 并且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行为已构成诽谤罪; 此外, 在重大事件突发期间, 其在网络上编造、散布对国家机关产生不良影响的虚假信息, 造成公共秩序的严重混乱, 行为已构成寻衅滋事罪。两罪并罚, 最后法院判决其有期徒刑三年, 秦志晖当庭表示服判不上诉。

( 二) 问题的提出

网络诽谤的危害性, 首先是诽谤信息不仅对诽谤对象的人格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 而且很有可能使得与诽谤对象一起生活的第三方无辜受到牵连, 人格、名誉受损, 甚至自杀自残, 严重损害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其次, 作为这些案件中的受害一方, 有很多是一些组织机构, 包括企业、事业单位乃至国家机关, 对这些机构的诽谤信息因不受时空条件的束缚而得以无限延展, 这也就导致网络诽谤行为的危害性被无限放大。

通过工作观察和研究发现, 多数学者对于如何认定网络诽谤行为, 着墨较多的是客观要件方面, 如危害行为、结果、情节等方面, 在主观方面或者仅就犯罪目的简单论述, 或者一笔带过。实践中, 主观方面的认定牵涉到行为人主观恶性, 反映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是行为构成犯罪与否、承担刑事责任及处罚轻重的重要要素, 不可偏颇。下面就如何认定网络诽谤行为的主观方面展开探讨。

二、网络诽谤行为主观方面的司法认定

刑法第246条规定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 才构成本罪。且本罪告诉的才处理, 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两高通过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了在什么情形下, 可以认定为诽谤罪并起诉: 如《解释》第1条第1款明确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 一) 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 在信息网络上散布, 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 二) 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 在信息网络上散布, 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又如, 《解释》第1条第2款对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 在信息网络上散布, 情节恶劣的, 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可见我国采取了双罚制, 即不仅仅制裁谣言制造者、生产者, 而且对于具有明显恶意的传谣的行为人也予以规制。同时对行为方式和情节严重予以明确:首先是行为方式, 一是捏造或篡改信息并散布, 二是明知是虚假信息并散布。其次是情节严重的认定, 《解释》第2条规定,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 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 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 ( 二) 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 三) 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 又诽谤他人的; ( 四) 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由以上分析可见, 在具体认定网络诽谤行为客观要件的有关情况时, 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只需根据行为造成的客观危害结果以及犯罪情节把握即可, 但是关于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如何认定, 比较具有争议, 如主观故意的内容到底为何、主观方面是否包含间接故意、主观方面认定的具体方法等需要予以澄清。

( 一) 网络诽谤行为中的恶意

司法实践中容易产生疑问的是, 网络诽谤行为的主观方面, 即在认定是否构成本罪时, 是否必须要求行为人具有恶意, 如果需要有主观恶意, 那么恶意应如何认定。美国曾经有个案件是“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 案件就明确对公共官员的名誉权的保护要特别的严格, 该案确定了“实际恶意的规则”, 由美国最高法院把该规则推广到所有的诽谤案件当中 (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阴剑峰教授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互联网刑事法制讲坛系列”第七讲的讲座录音整理) 。美国最高法院确立的这样一个原则是: 为了保障宪法的权利, 公共官员起诉新闻媒介诽谤案, 不仅要证明有关诽谤内容已经给自己造成了损害, 而且要证明被告具有“实际恶意”。所谓实际恶意, 包括两种心理状态: 明知内容虚假或者毫不顾及内容的真假却轻率予以发表。这一方面在程序法上, 举证责任在原告方, 另一方面在实体法要求上, 要求被告具有主观恶意, 包含故意和轻率1可见这里的恶意, 不仅包括了明知虚假而传播, 而且把轻率发表列入了恶意范畴。举轻以明重, 考虑我国的网络诽谤行为特点以及以往案例, 笔者认为, 网络诽谤行为人主观上需要包含有主观恶意。以下就如何认定主观恶意展开论述。

( 二) 网络诽谤行为主观恶意是否包含间接故意

关于诽谤的犯罪意图, 英美学者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此罪是绝对责任, 另一种观点认为本罪的犯罪意图是故意。在承认故意的意见中也有两种观点, 一是被告人故意公布包含诽谤意义的材料; 二是在诽谤故意的指导下, 公布这样的材料。普遍的观点认为法律关注的是前者。在具体案件中, 一般采用推定故意的原则来证明犯罪人的犯罪心态。2除非公布的方式或其他情况能够说明相反的情形时 ( 例如是为了公共利益或因特免权而发表言论) , 才能证明行为人不存在诽谤的意图。

我国刑法通说认为, 传统诽谤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 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类型3。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主要区别是行为人对损害结果是希望发生还是放任其发生的主观态度的不同。传统诽谤罪主观方面的故意, 一般就是指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 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4那么网络诽谤中的故意是仅指直接故意还是包括间接故意呢? 这里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 “网络诽谤罪”的主观方面仅指直接故意, 并具有贬低、损坏他人人格、名誉的目的, 不包括间接故意。其理由为: 一是认为本罪的定罪应宜宽不宜紧, 这样才有利于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 二是认为因个人落实“信息是否真实”的责任和能力有限, 对于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行为人并不直接希望被侵权人受损, 只是放任该结果发生的情形, 不应当以本罪追究该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另一观点认为本罪的主观方面应当包括间接故意。其理由为: 基于网络的传播的广泛性、即时性、后果严重性等特点, 在网络诽谤中, 虽然间接故意是一种放任的态度, 若传播的诽谤信息内容完全虚假, 也容易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该后果与直接故意导致的后果的严重程度不差上下, 按照罪刑相适应原则, 应当以本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 认为网络诽谤行为的主观方面应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他人的结果, 仍然转发传播诽谤信息, 造成他人名誉受损情节严重的应当定罪处罚。不过, 不论主观方面是否包含间接故意, 以上两种观点都认为, 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真实事实加以散布或批评失实而损坏他人人格、名誉的不构成本罪 ( 主要是经过行为人的审慎对待后予以散布或评价的行为, 对于毫不顾及内容的真假却轻率予以发表, 造成恶果的, 仍有可能承担责任) 。

( 三) 网络诽谤主观方面的具体认定方法

对于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 在刑事诉讼当中被告人与原告或者公诉人往往出现分歧。被告人及其代理人会积极地为自己辩护, 而原告或者公诉方也会积极地举证证明被告人对其所涉犯罪的主观心态。那么, 犯罪的主观方面到底如何认定? 行为人犯罪的主观心态, 不是停留在其大脑中的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它必然要支配行为人客观的犯罪活动, 必定会通过行为人的一系列外在活动表现出来。基于笔者认为本罪主观方面既包括直接故意也包括间接故意的观点, 本罪主观方面“恶意”的认定, 主要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确定行为人是否“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后果的问题。要确定是否为“明知”, 应当主要考虑以下几种客观事实因素: ( 1) 行为人的一贯表现以及他与被害人的关系。这个客观事实能够确定行为人的主观动机; ( 2) 行为人实施的所有具体行为, 可以判断行为人是否是积极追求还是放任的态度; ( 3) 实际发生的危害后果; ( 4) 发生危害结果时, 与发生该结果有关的时空条件; ( 5) 侵害对象的具体情况; ( 6) 行为人的智慧与学识, 能够判断该人的认知能力。5

通过对以上几种客观事实的认定, 大部分情况下应该可以证明被告人的主观心态。可以说这和英美法国家采取的从诽谤行为中推论出犯罪意图的做法有共同之处。

注释

11 徐东.司法视野中言论自由的边界——兼评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J].法律适用, 2013 (12) .

22 赵秉志主编.英美刑法学 (第二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7:450-451.

33 赵秉志.刑法各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6:85

44 李希慧主编.刑法各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9:209.

网络诽谤 篇5

富乐镇半坡完小

何柱生

2013年11月8日

我于2013年11月4日下午两点参加中心学校组织的校长会议,其中学习了中心学校办公室主任潘成林老师组织学习的中共罗平县纪委《关于诽谤诬告陷害他人典型案例的通报》(罗纪通报【2013】1号)。通过听了很多关于诽谤、诬告、陷害他人的许多案例,我真是触目惊心。诽谤、诬告、陷害他人,既侵犯了他人的人生权利,上海他人身心,影响他人工作,又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对捏造、虚构的事实进行调查了解,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更严重的是损害了本地本单位的对外形象,使一些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的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扰乱了人心,破坏了聚精会神搞建设、团结干事谋发展的和谐氛围。诬告、陷害别人,一旦被识破,既伤害别人,又贬低了自己。这种行为是不尊重他人、使他人名誉受损的不诚信行为,轻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重则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导致人际关系恶化,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是一种严重影响社会长治久安的违法行为。学完后,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向司法机关和有关单位和组织,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诬告陷害罪的立案标准

1、要有捏造他人事实;(这里要注意的是捏造的实施并不一定要是犯罪事实,但至少是行为人为是构成犯罪的实施。)

2、要向司法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或者采取其他方法;

3、足以引起司法机关的追究活动。捏造就是指凭空编造,纯属虚构。

三、诬告陷害罪犯罪构成

1、犯罪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只要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并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即可构成。如果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要从重处罚。

2、犯罪主观方面: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在捏造事实,向司法机关或单位告发就会产生被告发人遭受刑事追究的危害后果,但仍决意为之,并且希望这一危害结果发生。

其动机可多种多样,有的是挟嫌报复、栽赃陷害、发泄私愤;有的是名利熏心、嫉贤妒能、邀功请赏:有的是居心叵测,排除异己,欲取而代之;有的是嫁祸他人,以洗刷自己、摆脱困境;等等。但不管其动机如何,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如果不具有这一目的,而仅仅是为了诸如败坏他人名誉,阻止他人升迁而捏造事实诬告其有不道德甚或一般的违法行为,就不能构成本罪。

行为人实施了诬告陷害的行为,但是否实现了其目的即他人是否已受到刑事追究,则不影响本罪成立。至于受到刑事追究,则是指公安、检察、法院依照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对所告发的事实已立案查处。

3、犯罪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这种犯罪是行为人企图假借司法机关实现其诬陷无辜的目的。这种犯罪不仅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使无辜者的名誉受到损害,而且可能导致错捕、错判,甚至错杀的严重后果,造成冤假错案,干扰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破坏司法机关的威信。

我国宪法将惩治诬告陷害提高为宪法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4、犯罪客观方面

首先,必须是捏造犯罪事实,即无中生有、栽赃陷害、借题发挥把杜撰的或他人的犯罪事实强加于被害人。所捏造的犯罪事实,只要足以引起司法机关追究被害人的刑事责任即可,并不要求捏造详细情节与证据。

其次,必须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或者采取其他方法足以引起司法机关的追究活动。告发方式多种多样,如口头的、书面的、署名的、匿名的、直接的、间接的等等。如果只捏造犯罪事实,既不告发,也不采取其他方法引起司法机关追究的,则不构成本罪。

再次,必须有特定的对象。如果没有特定对象,就不可能导致司法机关追究某人的刑事责任,因而不会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当然,特定对象并不要求行为人点名道姓,只要告发的内容足以使司法机关确认对象是谁就构成诬告陷害罪。至于被诬陷的对象是遵纪守法的公民,还是正在服刑的犯人,以及是否因被诬告而受到刑事处分,均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诬陷没有达到法定年龄或者没有辨认或控制能力的人犯罪,属于对象不能犯,仍构成诬告陷害罪。

四、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罪与非罪的界限

1、本罪与错告的界限本条第3款规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款规定。”所谓错告,是指错误地指控他人有犯罪事实的告发行为。所谓检举失实,是指揭发他人罪行,但揭发的事实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或部分不符的行为。诬告与错告,在主观方面有着质的不同:前者是故意捏造事实,作虚假告发,属于犯罪行为;后者则是由于情况不明,或者认识片面而在控告、检举中发生差错。是否具有诬陷的故意,是区分诬告与错告的最基本的标志。

2、本罪与一般诬告陷害行为的界限两者都具有捏造事实、诬陷好人的特征。但是,诬陷的内容、目的和性质,又各不相同:诬告陷害罪是捏造事实,意图使他人受刑事处罚,而一般诬陷行为仅限于捏造犯错误的事实,其目的只是使他人受到某种行政纪律处分,因此,从性质上讲一个是犯罪,一个是违法。对一般诬陷行为,可根据不同情节和后果,分别给予行政处罚、纪律处分或者批评教育。

(二)本罪与诽谤罪的界限

二者的共同点表现在都是捏造事实,而且诽谤罪也可能捏造犯罪事实。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1、客体要件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后者侵犯的是公民的名誉。

2、主观方面不同:前者的目的是使他人受刑事追究;后者的目的是破坏他人名誉。

3、客观行为不同:前者是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通常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后者是捏造有损他人名誉的事实,散布于第三者或更多的人,但不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如果行为人虽然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但并不告发,而是私下散布,旨在损害他人名誉,就构成诽谤罪。

(三)本罪与报复陷害罪界限

二者都表现为陷害他人,主要区别是:

1、客体要件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后者侵犯的是公民的民主权利。

2、对象不同:前者的对象是一切公民;后者的对象是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与举报人。

3、主体不同:前者是一般主体;后者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4、行为表现不同:前者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后者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进行报复陷害。

5、目的不同:前者是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后者是一般报复的目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了报复陷害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利用职权、捏造犯罪事实,并向有关机关告发的,完全符合诬告陷害罪的特征,应定诬告陷害罪,不定报复陷害罪。

五、诽谤罪的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246条规定,犯诽谤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刑法第246条第2款规定,犯侮辱、诽谤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所谓“告诉的才处理”,是指被害人告诉才处理,如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刑法之所以将侮辱、诽谤罪规定为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主要是因为侮辱、诽谤行为大都发生在邻居、同事之间,在多数场合可以通过调解方式解决。此外,被害人可能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受侮辱、诽谤的事实,如果违反被害人的意志提起诉讼,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所谓“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一般是指在下列两种情况下,应由人民检察院提起诉讼:一是侮辱、诽谤情节特别严重,引起了被害人自杀身亡或者精神失常等后果,被害人失去自诉能力的;二是侮辱、诽谤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外交代表等特定对象,既损害他人名誉,又危害国家利益的。

六、诽谤罪的立案标准。根据刑法第246条的规定,行为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应当立案。诽谤罪是情节犯,行为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构成诽谤罪,予以立案追究。

蒙牛伊利诽谤门 篇6

当今商界,群豪并起,是生存还是毁灭,是摆在每个英雄面前的难题。商海沉浮,只有不择手段才能生存?

利”和“蒙牛”都诞生于呼和浩特市,都是内蒙古大草原优质奶源哺育的企业。蒙牛的老总还是从伊利出来的人,有许多员工也在两家企业呆过,照理说,两家公司应该亲如兄弟,应该携手共进,共担中国民族工业兴旺发达的重任,共创中国乳业的美好明天才是。然而,两家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公司,都号称要做“良心企业”的乳业巨头,偏偏被曝光都使了阴招、损招“互咬”。于是,在2010年上演了一出疯狂的闹剧。

事件

网络诽谤战

10月22日上午,呼和浩特警方举行新闻通气会,通报近日轰动全国的伊利商誉受损案案情。

通报称,蒙牛市场二部“未来星儿童奶”负责人安勇,伙同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公司及北京戴斯普瑞网络营销公司,通过论坛、博客、wiki问答等多种形式在网络上发布了多篇对QQ星奶食品抵毁的文章。现已有4名犯罪嫌疑人被捕,2人在逃。蒙牛、伊利网战爆发以来,这是警方第一次正式公开点出两家涉案公关公司的名称。

22日凌晨,蒙牛集团发布《蒙牛集团关于“安勇事件”及诽谤与被诽谤的声明》。蒙牛表示:“安勇对伊利及消费者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们深表歉意”。

声明称,“安勇原是伊利集团的员工,2005年才来到蒙牛,他在做损害兄弟企业的事时,没有向任何人请示,擅自而为,其中缘由,我们也正在了解。目前,安勇已被呼和浩特市公安机关批捕,并已被蒙牛集团除名。”

蒙牛发出声明一小时后,伊利集团也就“竞争企业恶意攻击事件”发表声明。

声明称,今年7月中旬,伊利在部分网络媒体发现大量攻击公司产品、品牌的言论、报道,公司已于7月30日正式向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报案。

经警方侦查,这起利用网络媒体恶意损害伊利集团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案件已被侦破,此案涉及蒙牛乳业、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公开资料显示,蒙牛乳业总裁助理杨再飞兼任该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其副总经理赵士勇为蒙牛乳业首席顾问)、北京戴斯普瑞网络营销顾问有限公司相关人员。

事实上,蒙牛和伊利这对乳业巨头之间的宿怨可谓由来已久,奥运赞助之战、奶源地争夺战以及此次“鱼油事件”后蒙牛爆料称,2003年到2004年间,伊利集团曾花费590余万元,委托公关公司采取收买媒体等方式,广泛制造并传播蒙牛负面信息。

2007年3月,蒙牛和伊利恩怨再起。蒙牛发布的一则荣获乳业“三冠王”的消息,再次引发行业口水大战。

根据蒙牛提供的资料显示,蒙牛在2006年获得了酸奶、冰淇淋、液态奶“三冠王”。消息甫出,引起了老对手伊利集团的不满,伊利方面随即发布声明,质疑数据的准确性、权威性。

蒙牛“三冠王”的依据出自“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企业信息中心”。根据该中心在“全国市场销量领先品牌信息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蒙牛集团在2006年再度蝉联液态奶全国销量冠军,并在冰淇淋市场上夺魁,而2003年才进入市场的蒙牛酸奶,也首次登上了销量冠军宝座。蒙牛成为中国乳业首个“三冠王”。

伊利集团发布声明表示,已与国家统计局进行了联系,且国家统计局已明确告知伊利集团,从未发布过此类调查结果,并开始着手调查此事。伊利集团在声明中称:“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企业信息中心”身份存疑,调查数据、评选标准不明,伊利集团明确质疑该中心发布数据的准确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伊利方面认为,中国乳业行业公认的三巨头伊利、光明、蒙牛,均是上市公司,关于中国乳业2006年度的发展情况,应根据各公司最为真实的财务数据为依据。

2010年,伊利、蒙牛两大乳业巨头又联袂上演了此次“罗生门”事件,一个网帖说“蒙牛炮制了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另一个网帖说“是伊利炮制了此次的蒙牛事件”,如此跌宕起伏的剧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桥段,让民众再一次将关注的目光投给了奶粉界。

在这场战役中,并没有哪一方占据了绝对优势。虽然两家企业都各有支持方,但更多“围观”事态的网民都保持中立态度,只能等待真相揭晓,“明摆着,不是这个撒谎,就是另一个撒谎”。

焦点

恶斗无赢家

众多业内人士表示,乳品行业近十年几乎没有摆脱过负面形象。2006年,“有抗奶”将停。2009年,液态还原奶彻底被禁。此外,还有“毒奶粉”、“碘超标”事件等。“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尚未完全落幕,“奶粉导致性早熟事件”又已经甚嚣尘上。尽管圣元奶粉的“早熟门”事件,已经由政府部门出面澄清,但普通市民对乳品行业已经越来越没有信心。

有乳业专家指出,中国乳品行业近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其中一方面是得益于企业的营销手法。乳品企业刚开始采用概念营销、事件营销等手法时,对于开拓市场来说无疑是起到积极作用的,但后来营销的立足点却慢慢走上了歪路。一是概念营销泛滥,脱离了产品本身;二是开始热衷于打击同行,刻意炒作事件,同行之间的互相攻讦越来越多,脱离了营销本身。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幕后黑手事件的发生,说明我国乳品行业竞争越来越刺刀见红,行业发展还有待规范。“这样下去,不会有赢家,只会两败俱伤。”

此外,记者还获悉,利用网络发文攻击竞争对手,已经是“旧伎俩”了,也逐渐成为食品行业惯用的伎俩。

2010年9月,《第一财经日报》曾以《网络灰色产业链:撤稿删帖的生财之道》为题,披露大量公关公司利用网络监管的模糊地带,趁机发财。

文章称:“本报记者调查了解到,负面信息删除业务的蓬勃发展,令公关公司以及网站的个别人员敏锐地看到了一条隐性生财之道:公关公司联手传统媒体的记者,或者写手,炮制负面新闻稿件,要挟目标单位和个人就范;对网站而言,只要是涉及负面信息的帖子、贴吧、负面专题,甚至整个网站本身,均可以作为‘钓鱼’的诱饵。如果没有目标‘客户’上钩,这些信息则堂而皇之地成为网站敢于揭黑的正义象征,一旦有‘鱼’上钩,则转变为赤裸裸的设租寻租交易。”

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乳品企业人士则认为,这次的“罗生门”事件没有赢家,作为消费者只会对两家企业都失去信心,行业恶性竞争没有赢家,中国乳业再这样下去,只能让绝大多数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越来越没有信心,转而寻求国外奶粉。中国乳品企业应该学习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肯德基与麦当劳之间的竞争,要良性竞争,而不是恶性争斗。“恶性争斗没有赢家,只能双输。”

反思

兄弟相残,洋货得利

当今商界,群豪并起,是生存还是毁灭,是摆在每个英雄面前的难题。商海沉浮,只有不择手段才能生存?

据非权威数据,从销售额上看,1999年蒙牛是伊利的1/30,2000年是1/5,2001年是1/3,2002年是1/2,2003年接近了2/3。到了2004年,伊利是87.3亿元,蒙牛是72.1亿元。随着两者实力越来越近,竞争趋向白热化是难以回避的问题。

为争夺同一块蛋糕,广告战、价格战、口水战、圈地战、媒体战层出不穷。为了攫取利益的最大化,挖人与反挖人,侵权与反侵权,并购与反并购,抹黑与反抹黑,纷繁芜杂,最后大家刺刀见红,鱼死网破,每一场战役都不会是终点。

伊利与蒙牛的竞争,恰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在彼此前进的路上战斗不休。

对于蒙牛伊利这次事件,中国奶业协会原常务理事、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这种不公平的打压对方的行为,让人感到心痛。

“希望双方都认识到什么是市场竞争,做一个企业要首先学会做人,对社会负责任。市场是靠品牌、信誉度去培育的,而不是靠虚假广告等形式的拉客,打击对方抬高自己。”王丁棉说,伊利、蒙牛两家企业的恩怨由来已久,渊源一直理不顺,“两家的恩怨解决不了会伤及消费者,伤及这个行业,把这个市场搞混乱。”

竞争本来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可是“抹黑”手段如此卑劣下作,甚至不惜践踏法律和商业道德底线,还是令公众震惊。这一事件暴露出中国商业环境依然如同蛮荒时代,违法者无视规则,肆意横行而鲜有惩戒。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企业间不公平竞争、损害竞争对手商誉等违法行为处罚力度有限,执法不严,较低的违法成本使得部分企业铤而走险。而在寻求法律保护碰壁的情况下,企业很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非法使用更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去“抹黑”对手,从而造成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循环。

蒙牛、伊利同城兄弟相残,不惜践踏商业伦理和消费者权益,最终伤害的是整个行业。乳制品行业“丑闻”频现,已经迫使大量消费者被迫选择“洋奶粉”。

法律视角下网络诽谤行为的规制 篇7

关键词:诽谤,网络,规制

在网络全球化的背景下, 在线上与不同地方的人交流, 分享信息已变的十分普遍。所以, 网络对个人的自我实现意义非凡。同时, 网络也是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助力。但同时网络的自由也滋生了网络犯罪的土壤, 本文主要分析网络诽谤行为的刑法规制。

一、网络诽谤的特点

网络诽谤扩以网络为传播途径, 其扩散速度快, 影响范围广。网络使用者相互连接的关系, 形成独特的虚拟“人造空间”, 跨地域交流得以实现。因此, 网络若被诽谤行为所利用, 其影响更为恶劣, 如被双开的刘某某有25颗罕见钻石及多情妇等。通过如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可以进行“点-面-面”的多重传播, 这种并未经过证实但吸引人眼球的传言在网络中传播速度极快。这种通过网络, 捏造、散布, 损害他人名誉, 情节严重的行为将构成诽谤罪。

与其他方法进行诽谤相比, 网络诽谤的成本低, 操作容易, 效果明显, 能引起更广泛人群的关注。针对网络诽谤行为, 为避免网络的滥用, 使其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设计符合网络特性的法律制度有其必要性。

二、表达自由与网络诽谤行为

(一) 表达自由的概念

鉴于网络的特殊性, 如何在规制网络诽谤行为的同时而不侵害到公民表达自由的权利是我们需要分析、解决的问题。

表达自由在人权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日本的有力说将其定义为“将人内心的精神作用, 无论用何种方法, 公开在外部的精神活动的自由”。在宪法学上, 一般被归类为外部精神自由, 因为其与民主主义的发展、个人人格的形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在人权体系中有优越性地位。

(二) 表达自由的体系

美国宪法学者爱默生认为表达自由可分为四大价值即个人的自我实现;探究真理与拓展知识;自我统治的实现;对安定与变化的调和, 此理论体系以自我统治和自我满足这两个价值并存且互补为基础。

为了达成自我实现的目标, 必须保障精神自由。所以, 对于言论、思想或其他形成的表达的压抑就是对人的侮辱与对人性的轻蔑。自我统治的实现是形成社会的整体的决策不可或缺的要素。

压抑言论是以蛮力取代更改, 使人无法作理性的判断, 也会阻碍社会随环境变化而发展新的思想, 更有可能会造成社会的愚昧与停滞, 导致社会大众漠视具有争议性的公共问题, 隐藏社会真正面临的问题。

(三) 表达自由与规制网络诽谤的协调

在规制网络诽谤的同时不能无条件的限制表达自由, 在充分尊重和保障表达自由的基础上规制网络诽谤行为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对网络诽谤的有效规制是创造表达自由良好环境的助力, 同时, 更有利于表达自由的实现。所以, 在进行关于网络诽谤的法律规定的思考中, 需要考虑到网络的特性, 更要根植于表达自由这样的理念, 可实行严格审查制度。因为表达自由比名誉更应受到保护, 但在表达自由的同时不能侵害他人及公共的合法权益。

三、网络诽谤行为的法律规制

(一) 立法思考

美国对网络诽谤行为主要是通过《电脑犯罪法》、《联邦禁止利用电脑犯罪法》、《通讯正当行为法》等一系列的法律加以规制。而印度是首个将网络诽谤与反恐相结合的国家, 并通过了《信息技术法》加强对网络的监管。

从民法的角度分析, 网络诽谤的主体应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现任;从行政法的角度分析, 依行政法规予以行政处罚;从刑法的角度分析, 网络诽谤犯罪虽是一种新型犯罪, 但是并没有必要针对这种犯罪进行专项立法, 根据《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认定后, 依诽谤罪定罪量刑即可。鉴于诽谤罪侵害的法益是人格尊严和名誉权, 而人格尊严和名誉权是自然人享有的权利, 所以法人社会团体、政府等国家公权力机关不能作为网络诽谤犯罪的受害人而存在。

(二) 完善建议

我国现行法律对于规制网络诽谤有一定的作用, 但也存在些瑕疵, 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是诉讼制度方面。因为网络具有高度的自由性及一定的隐匿性, 而在诽谤罪是属于自诉案件, 在网络诽谤犯罪中可能存在无法明确行为人的具体信息, 而无法起诉。对此可以采用借助侦查机关的力量进行或在受害人能以对方的网络账号或网名 (IP地址) 进行起诉, 立案后由法院通过职权查明真实的具体信息, 依法追究其责任。

二是侵害法益方面。对于网络诽谤政府等国家公权力机关的行为不能依诽谤罪定罪, 但也不能放任自流, 对于试图借此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符合危害国家安全罪的, 应以危害国家安全罪定罪量刑。

2013年9月, “两高”发布的司法解释为网络诽谤的定罪提供了明确的标准, 在规范网络诽谤的进程中, 需要考虑保障表达自由, 避免为净化网络环境而丧失表达自由。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 厘清网络诽谤所侵害的法益, 解决在司法中的困境, 才能有效的在法律层面上规制网络诽谤。

参考文献

[1]http://news.qq.com/a/20130909/014451.htm.

[2]佐藤幸治.宪法[M].日本:青林书院, 1995.

[3]周光权.刑法各论讲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赵远.网络诽谤的刑事责任问题研究[J].法制日报, 2010.5.

[6]李生.法治终结网络谣言[J].公民导刊, 2013.4.

网络诽谤 篇8

关键词:罪名体系,网络诽谤,网络水军,应对策略

一、我国网络诽谤行为规制的罪名体系

(一) 特定对象的网络造谣诽谤

发生在网络上的诽谤行为和我们社会现实生活的诽谤行为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 网络空间只是作为载体和工具进而实现其犯罪目的, 行为人的主观心理要素和客观行为表现方式同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诽谤行为基本趋同一致。甚至就网络诽谤的危害程度来评定, 网络受众多为一次性的受众。这样发生在网络的诽谤案, 即使被害人有充足的证据去澄清相关事实, 乃至行为人主动承认所发布的信息纯属恶意捏造和传播, 但是网络热点的短暂性和快速更替, 民众对于同一问题的关注也仅仅是片刻热度, 被害人无法完全抹灭诽谤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因此网络诽谤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能属于一种“永久性的诽谤”。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诽谤罪和第二百二十条的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打击半径即是针对特定对象的诽谤行为, 前者是用于制裁以个人为犯罪对象所实施的诽谤行为, 后者则用于制裁损害了特定的单位企业或者产品的诽谤性言论行为。以网络为载体所实施的网络造谣诽谤行为在损害到个人的名誉、人格和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时同样适用于上述法律条款。

(二) 不特定对象的造谣诽谤

司法实践中对于行为人通过互联网编造爆炸、生化、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 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 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我国现有罪名体系中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可以适用。2013年9月9日两高发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2013年9月9日两高《解释》) , 其中第五条规定了“编造虚假信息, 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 在信息网络上散布, 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但寻衅滋事罪的客观表现形式第四项要求行为人的行为必须是“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 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 笔者认为公共场所应当包括在用于信息传播的互联网平台、公众论坛、微博门户网站等虚拟网络场所, 一方面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产经营活动等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 它作为一种虚拟的空间所构成的秩序也应当是社会秩序的延伸和构成部分, 因此对网络秩序的破坏也应当是隶属于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再者“公共场所”的字面内涵应是指公众所共有的场所, 将“公共场所”依据论理解释扩大解释到公众信息网络,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并没有超出我们一般民众的预测。

二、我国网络诽谤的困惑与争议

(一) 法益保护的冲突

一般情况下当造谣诽谤行为对社会的危害轻微时按照民事侵权行为处理即可, 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是诽谤行为受民法还是刑法调整的界限。2013年9月9日两高《解释》第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 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属情节严重。它引起了理论学界和新闻媒体关于“诽谤罪入罪标准是否合理”的探讨。从立法本意探源一系列的针对网络造谣诽谤的罪名设置, 其立法目的应当是为了保护我们公民的人身权利或是社会的秩序。轻率的动用公权力介入网络言论, 不仅未能实现立法目的, 更有损法律的权威。而探析诽谤罪的立法目的, 对真正的诽谤者实行刑事制裁的目的即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公民的人格权和名誉权, 它绝不是为了容易使我们公民“因言获罪”。倘若诽谤的入罪门槛过低, 当诽谤行为达到了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严重危害国社会秩序或者国家利益”的程度, 自诉转为公诉, 公权力大量侵入私权状况发生的可能性不可避免, 这违背刑法的谦益性原则;而倘若诽谤入罪门槛过高, “对言论自由最严格的保护, 也不应该保护在剧院里谎称失火而致使社会公众恐慌的人”, [1]任何权利的保护都应该存在边界, 不合理的入罪门槛不利于法益的保护。

(二) “网络水军”泛滥, 集团化、职业化的网络诽谤行为评价不足

所谓的网络水军在刑法学语境中其要义即是受网络公关公司 (或作为个人的网络推手) 的雇佣, 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 在各大论坛、微博、博客等上捏造事实、造谣诽谤他人、公司单位或产品的行为人。在管理与任务分配实施上其基本的生态链形主要形成了三级模式, 网络公关公司为第一级, 也是集团化网络诽谤的源头和策划者;而组织管理人手、协调工作任务调度的为第二级;最终具体实施的行为即网络水军则为第三级。针对与日俱增的网络推手犯罪案件, 2011年4月中央外宣办、公安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了《深入整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简称方案) , 2013年8月起, 全国公安机关又集中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的专项活动, 它反映了我国对于集团化和职业化的网络造谣诽谤行为给予了关注, 但另一方面这些都是以专项方案、专项行动的方式开展的, 通过专项活动的“运动式”执法弥漫的是一种“宽猛相济”的人治原则, 而不是“一断于法”的法治原则。因此对于网络造谣诽谤的行为评价不足, 即涵盖专项方案和专项行动之前的放任, 也是在此之后的从严打击, 并未能形成符合法律精神的常态性司法评价。

三、网络诽谤行为的刑法应对策略

(一) 合理平衡言论自由和其他法益保护是治理网络诽谤行为的前提

因为社会变革所引起的价值多元化和利益多元化, 以及权利模糊性的原因, 现代社会民主诽谤法制构建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 在于诽谤的法制构建如何才能做到保护人的名誉、社会的秩序, 又不损害民主社会的表达自由。[2] (P149) 笔者认为平衡言论自由和其他法益之间的冲突应依靠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和解释。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 法官在适用法律条文的过程中自由裁量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立法都无法平衡的问题, 更无从谈司法平衡。而在平衡言论自由和其他法益保护的具体法律规定中, 它即可以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 也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司法解释, 以及国家颁布的指导性案例。2013年9月9日两高《解释》第二条规定了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诽谤罪“情节严重”的情形, 其中第二项“造成被害人…自杀等严重后果”、第三项“二年内曾因诽谤受到过行政处罚, 又诽谤他人的”以及第四项的“其他…”兜底性规定都使网络诽谤入罪的标准更加科学合理, 明确了网络诽谤入罪的门槛。该《解释》第三条将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也作了细化规定:1.引发群体性事件的;2.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7.其他。对于危害社会秩序或国家利益的行为, 先是要达到“情节严重”的标准;次之, 由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或国家利益的诽谤行为的法益损害更严重, 国家公权力将主动介入提起公诉, 明确诽谤行为由自诉转公诉的衔接。而针对2013年9月9日两高《解释》第二条第一项的“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 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规定, 面对舆论中存在的质疑和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偏差, 最高人民法院又将于近期发布新的指导案例, 以指导司法实践, 统一执法标准[3]。这些“准立法”的司法解释和典型性案例会起到合理平衡言论自由和其他法益的作用。

(二) 政府官员名誉权的保护应受限制

我国网络诽谤对象在职业分布上66%的案件集中在政府官员、公司老板、老师、明星和民警等五大类行业, 其中国家工作人员占据了诽谤对象的22%, 属于网络诽谤的“高危行业”。[4]笔者认为, 对政府关于名誉权保护受限制的保护是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对来自公众的批评给予超出一般公民的容忍, 使得国家工作人员在享有“诽谤罪”的自诉权上要稍逊于一般民众, 国家的公权力也不应轻易介入。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自由, 而第四十一条又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因此在宪法规定了言论自由之外又专门赋予了公民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批评和建议的监督权, 这意味着强调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的重要价值。而这种强调具体落实在司法实践中, 即是相较于对法律对一般公民、企业单位名誉信誉的保护, 要赋予公民批评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更广阔的空间。基于公众和国家工作人员就执行公务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 公众即使行使监督权存在些许失实, 国家工作人员就其执行公务和与公共利益相关的行为也应更多的忍受来自公众的监督和批评。允许公众对政府的行政行为和官员的职务行为进行批评、监督, 是公众对政府产生信任和政府树立威望的基础。

(三) 打击集团化、职业化网络诽谤行为应形成常态性的司法评价

实施网络诽谤的行为主体既有个人实施也有共同合谋实施, 而集团化、职业化的网络公关公司网络诽谤行为中, 将管理与任务分配实施上的三级产业链可以划分为具体实施网络诽谤的网络水军以及策划实施网络诽谤行为的组织、领导者。笔者认为网络水军是产业链的最底层, 其人数众多, 作为一个整体力量其巨大的, 但是具体到水军的每个行为人力量则很小, 因此其责任是否达到刑法所评价程度很难衡量, 也就难以追究其刑事责任;再者, 网络水军是受雇佣参与到网络公关公司的造谣诽谤行为中, 这一个群体是动态和不断变化的, 从取证困难、危害性难以评价、司法成本较高等现实意义来考虑, 追究网络水军的刑事责任也是难以实现的。

在打击集团化、职业化的网络诽谤行为中, 应当着重评价和打击的是策划实施网络诽谤行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这些网络公关公司的组织者、领导者出于营利、危害社会秩序或国家利益的目的, 其网络造谣诽谤的职业性、链条性使得网络造谣诽谤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害。将其纳入刑法打击的范围中, 相较于一般的个人造谣诽谤行为而言, 其主观恶性和危害性更大, 应当加重处罚。同时, 在刑法语境中评价组织领导者的网络诽谤时, 应注意的是当其严重危害到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时, 公权力应当主动介入, 而不应过分担忧有违舆论而对其放任不管, 使得言论自由和其他法益保护失衡;另一方面, 在打击网络诽谤行为的过程中, 不宜过多的通过专项行动、专项方案的形式让民众有运动式执法的不良印象, 弱化法律的权威。司法工作者在对待网络公关公司的网络诽谤行为时, 不应以专项行动和专项方案所传达出的理念为主导, 而应是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来予以评价, 通过程序公正来保障实质公正, 使得对集团化、职业化的网络诽谤行为的打击从运动式走向常态性。

参考文献

[1]赵远.网络诽谤的刑事责任问题研究[J].中国刑事法学杂志, 2010, (8) :65-71.

[2]郑文明.诽谤的法律规制—兼论媒体诽谤[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3]佟明彪.最高法将统一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案件执法标准[EB/OL].2013-09-27[2014-01-15].http://www.ce.cn/cysc/tech/07hlw/guonei/201309/27/t20130927_1559130.shtml.

网络诽谤 篇9

契诃夫是讽刺短篇大家, 但是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其作品中的诗性、戏剧因素, 与其他讽刺小说大家的对比、小说人物形象、创作手法等方面。契诃夫小说诗性研究代表为郭沫若的《契诃夫在东方》;杨凡周的《契诃夫、沙汀小说中的戏剧因素》是对契诃夫小说中戏剧因素的研究;对比研究的代表为武凤珍的《一样孤苦两种诉说——契诃夫<苦恼>与鲁迅<祝福>之比较》和袁荻涌《寓庄于谐, 简练深邃——鲁迅与契诃夫小说比较》;而彭甄的《知识女性:想象与实践的主体归属——А.П.契诃夫剧作﹤三姊妹﹥的女性形象研究》则是对契诃夫作品人物形象的解读代表;对其创作技巧的研究则以范天妮的硕士论文《论契诃夫小说的“空白”艺术》、肖艳丹的硕士论文《契诃夫小说与印象主义》和曾恬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技巧探索》为主。曾恬从巨大反差、普通平凡、重复手法三个方面论述了契诃夫小说的艺术技巧 (1996) 。

然而, 从语言学与文体学视角探讨契诃夫的讽刺艺术的较少, 能够搜索到的只有李辰民的《契诃夫小说的文体和叙事结构》和陈秀梅的《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语言和文体》。李辰民通过叙述视角的研究指出, 契诃夫的中后期小说更重视叙述视角的转换, 常出现第三人称全知叙述和第一人称限知叙述相互交叉的复杂的叙事格局 (2001) 。陈秀梅则从选词用词、语言通俗纯净、句法结构、创作技巧和塑造人物的语言五个方面探讨了契诃夫小说的语言与文体特点 (2006) 。综上所述, 对契诃夫小说的语言学文体学研究相对较少, 而且很不系统。本文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其讽刺短《诽谤者》, 试图探究契诃夫在词汇选择、句法结构和语义层面, 通过怎样的方法技巧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为广大读者解读契诃夫的短篇讽刺小说提供较为系统科学的方法。

《诽谤者》是契诃夫讽刺短篇当中的名篇。其中讲述了一个极度自私和充满怀疑的人物Serge。在其女儿的婚宴上, 由于他自己本性多疑, 导致了自己诽谤自己、众人耻笑的后果。在整篇文章中, 契诃夫在词汇选择、句法结构、语义层面使用了各种技巧。本文试图从文体学角度, 从以上三个方面对文章进行分析, 揭示契诃夫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斟酌用词和选择句型, 以及语义层面的模糊等方面使用各种技巧, 形成该短篇强烈的讽刺效果。

2词汇层面

(1) 词汇选择

英语词汇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 如标准语与非标准语、区域语与方言;正式语与非正式语;书面词、普通词或口语词;高雅语、中性语或粗俗语;褒义词、中性词或贬义词等等。词汇选择不同对于文体风格的差异造成较大的影响。 (王佐良, 1987) 在《诽谤者》中, 在创作讽刺效果方面, 词汇选择的精准合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例子对作者的词汇选择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 作者选择“诽谤者 (slander) ”一词作为文章的题目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诽谤者, 其动词为诽谤。一般来说, 这一动作涉及两个对象, 一个是诽谤者, 另一个为被诽谤者。通读文章, 人们会发现, 整篇文章似乎是Vankin在讲Serge的坏话, 也就是说, Vankin作为诽谤者在诽谤Serge。但是读到文章末尾才发现真实情况却是, Serge自私、疑心重, 不断地、添油加醋地解释和谴责Vankin。真相竟是, 人们认定的被诽谤者成了诽谤者, 而Vankin则完全无辜。契诃夫通过这样一个题目, 使读者的思维出现一定的前后反差, 进而使Serge自私多疑的性格特点更加清晰生动, 同时这种反差也强化了文章的讽刺风格。

其次, 在描述背景时, 契诃夫虽然没说这个房子如何大, 这户人家如何有钱, 参加婚宴的人多么有地位有文化, 但是, 通过词汇的选择, 将这些情况不着痕迹地体现在文章中。如“in the drawing room”“flittingdistractedly about the rooms”“in the next room”“went into the kitchen”等体现这家房间很多, 房子很大, 进一步说明这家很有钱。除了房子大, “singing, playing, and dancing”“waiters hired from the club”“black swallowtails and dirty white ties”“fumes composed of goose, duck, and many other odors”“the accessories, the drinks and light refreshments”等词汇也从婚宴的饮食和层次方面再次暗示这家很富裕。此外, 在第一段中, “master”一词出现了两次, “teacher”三次, “junior assessor”一次, 这几个词都可以表达教师的概念。总的来说, “教师”这一概念在第一段出现6次。这从侧面表明这家是“出入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从社会地位和教育层次对出席婚宴的人给予定位, 即这些人都是中上层社会人士, 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除了对整体背景和现场坏境的描写, 在人物的具体描写中契诃夫使用了大量的具体词汇, 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rubbing his hands and licking his lips”“gazed”“gasped”“beamed”“turned his eyes up”“with his lips emitted the sound of an ungreased wheel”“snapped his fi ngers with delight and once more smacked his lips”这一系列表达中, 契诃夫使用具体词汇表现Serge的动作, 比较形象直观地表现了Serge对吃的喜爱, 暗示了他的贪婪。第十段用来描述Sergei的行为时契诃夫选择了像“timidly”“stealthily”这样的具体词汇, 从词源上来讲, “timidly”是从“timid”这个词延伸出来的。而“timid”这词本身意思就是紧张、懦弱的意思, 这里暗示Sergei自知理亏不敢与Vankin当面对质。另外, “stealthily”来源于“steal”一词, 暗含偷盗和鬼鬼祟祟的意思。这两个词可以非常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小人的行为。相反, 对于Vankin的描写契诃夫用了“jaunty air”“whisper”, 这两个词就非常的正面, 给人以明朗和欢快感觉。

“I'm not kissing, ”said Ahineev in confusion.“Who told you so, you fool?I was only…I smacked my lips…in reference to…as an indication of…pleasure…at the sight of the fi sh.”作为一个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 直接将Marfa忽略, 并且忽略问题不是问他很不恰当。另外, 这里总共出现4个句子, 4个主语中就有3个是“I”, 这也体现出Serge作为一个教师, 却很粗鲁很自私的本性。这也可以由他对Vankin用的贬义称呼“you fool”来印证。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在文章开始第一段提到Serge是用“Serge Kapitonich Ahineev”, 但是到第五段和第二十四段再出现时就变成“Sergei Kapitonich”。注意细节就会发现, 在Serge这个名字里多出了一个“I”, 这一变化暗示Serge将走上一条完全自私的道路。

“Hang it!”he thought, “the beast will go now and talk scandal.He'll disgrace me to all the town, the brute.”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Sergei是一个极度自私贪婪的人。而这粗俗语的使用则从侧面体现了他的粗俗无知。如“Hang it”“the beast”“talk scandal”“the brute”这些粗俗语通常是没有受过教育或是比较野蛮的人使用的, 而这里却出自一个有身份有教养的教师之口, 讽刺意味不言而喻。而且, 在后面的段落当中Sergei提到Marfa时, 用“the cook”厨子一词而不提名字, 充分暴露了Sergei对于社会下层人民的无视以及他自己的傲慢和无知。Sergei不断地使用粗俗语“perfect fright”“all the beasts put together”“turkeycock”“dog”“that fool Vankin”“silly fool”“the beasts”“Queer fi sh”“you fool”分别来指Marfa和Vankin, 也完全不符合他的社会地位和教育背景, 这一方面体现了对于Sergei对Vankin的“诽谤”已经从生气发展到暴怒, 另一方面再一次强化了文章的讽刺意味。另外, 他妻子听说这件事之后, 使用了如“pensive”“Brooding”“Pining”这些非常文雅的词汇, 用来嘲笑和讽刺Sergei和厨子有染这件事情的荒唐和道德败坏。而且“amours”是一个法语词, 意思是爱。妻子使用这一词来形容他与“厨子”的关系, 更是表达了无尽的嘲笑和不屑。而后“Mohammedan”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人们知道大部分的俄国人信奉东正教, 认为婚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性是肮脏的而且对人是无益的。相反, 穆斯林则认为婚姻是必须的, 但是离婚也是一种选择。他们认为性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关于婚姻和性持完全相反的态度。这里作为俄国中上层人士的Sergei和他的妻子必然是信奉东正教。妻子使用“Mohammedan”一词来责骂丈夫, 表现了她的愤怒及对这种行径的不齿。

在表达人际关系的远近亲疏上, 契诃夫则是通过人物语言的正式程度来呈现。

在Vankin和Marfa的对话中就使用了非正式的词汇和表达“you’re”“little Marfa”, 这就体现了他和Marfa关系相对较近。事实也如此, Marfa是这家的厨师, Vankin是门房, 两人社会地位相似, 这使两人的关系较近。但是与Vankin和Marfa不一样, Vankin和Serge是主仆关系, 相对较远。这一点契诃夫没有点明, 但是通过Vankin对Serg说的“Delighted to meet you!Sergei Kapitonich!”, 这一正式用语就可以体现出来。通常关系较近的人之间, 倾向于使用非正式用语;而关系疏远的人之间才会时刻都用正式用语。在看到Serge之前Vankin在随意地和Marfa开玩笑。一看到Serge, Vankin除用很正式的语言“delighted to meet you, Sergei Kapitonich!”跟他打招呼, 还恭维Serge“You’re a fi ne grandfather, I must say!”, Vankin的话从而非正式到正式再到恭维体现了他和Serge之间的距离。

(2) 修辞手法

除了词汇选择方面, 契诃夫在这一短片中, 为了增强讽刺效果还使用了多种词汇相关的修辞技巧。

在二十二段当中, 他使用了反语和对照的修辞手法。在“he went to bed and slept like an innocent babe.”这一句中“innocent babe”属于反语, 用来制造讽刺效果。在做完猜疑别人、胡乱编排和诋毁他人这些肮脏的事情之后, 他还能像无辜的孩子一样睡得香甜, 这充分体现了对Sergei自私傲慢及诋毁他人的讽刺。“But, alas!”这是一个语言的碎片, 暗示事情的进展要发生变化, 同时制造悬念。紧跟着“man proposes, but God disposes!”是一组对照, 进一步强调事情的进展要发生变化, 而且跟Sergei所期望的不一样。这进一步由“proposes”“disposes”这一对头韵的使用验证。另外, 在英语行文中, 一句话第一个单词应该首字母大写, 这一点任何一个熟悉英语的人都了解。从其它部分我们可以看出, 文章的作者知道这一常识, 但是在这一句中作者故意没有大写。这样就强调了在上帝和事实面前sergei向旁人解释的徒劳无益。随着小说情节发展, 虽然Sergei不断地跟众人解释, 但是他的同事还是认为他跟Marfa有私情。在文章第二十二段, 当他在教训一个叫“Visekin”的学生时, 被校长拉到一边。从词汇的语音上来讲“Visekin”和“Vankin”听起来有点像。可能是Sergei在教训时不断地提到“Visekin”让校长误以为他又在讲他自己的风流韵事, 而将其拉到一边进行教育。

除了上述修辞手法, 作者还使用明喻来表现Sergei在被人误会之后神情沮丧尴尬难堪。在“He went homelike a man stung by a whole swarm of bees, like a man scalded with boiling water.”一句中, 作者使用明喻, “like stung by a whole swarm of bees”和“scalded with boiling water”形象地表现当时Sergei的沮丧无奈和内心的尴尬难堪。同时这也是一个语言碎片。语言碎片可以表示未完成, 并且暗示其他的可能性。这样我们就可以不断地继续刚才的明喻“像……, 像……, 像……”。“As he walked home, it seemed to him that the whole town was looking at him as though he were smeared with pitch.”在这一句中, 作者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进一步强化了Sergei的难堪。

3 句法层面

作者除了精心挑选词汇, 在句子挑选和句子语序变化上也颇费心思。整篇文章通过各种句式的使用, 及句子语序的变化, 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 句型选择

在文章第一段, 总共有186个单词, 9个句子, 平均句长为21.6.相对来说, “The subjects, as you perceive, were alarming, but very agreeable”是一个短句, 短句一般带有重要信息, 所以这一句很重要, 表明了人们讲的主题具有警示作用, 也暗示人们聊天的主题与故事的情节发展很相符。

在第二段中, “The cook, Marfa, a red-faced woman whosefi gure was like a barrel with a belt around it, was bustling about the tables”这一句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首先从句法上来讲, 这是一个尾重句, 可以帮助制造悬念, 增强人们的好奇心。另外, 人们会不禁好奇, 出席婚宴的人很多, 而且都是有社会地位的人, 作者并没有过多描写, 却对这个小厨师不惜着墨, 这是为什么?

“Show me the sturgeon, Marfa, ”said Ahineev, rubbing his hands and licking his lips.“What a perfume!I could eat up the whole kitchen.Come, show me the sturgeon.”在这一段中Sergei的贪婪和傲慢得到了彻底的体现。Sergei总共说了4句话, 其中两个是祈使句, “Show me the sturgeon, Marfa”和“Come, show me the sturgeon”从句法功能角度来讲, 祈使句这一句型暗示着命令的口吻。在这可以体现Sergei的傲慢无礼和自私贪婪, 以及他想要看到美味的急不可待。另外Sergei的贪婪也可通过感叹句“What a perfume”体现出来。

在第五段中的“The sound of a passionate kiss”是一个语言碎片, 其本身形式的不完整性, 可以暗示这里言犹未尽, 可能不仅仅是接吻, 还存在其它可能性。在文章中也出现了像“kissing Marfa, the cook”这样的语言碎片。同样也暗示除了列出来的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如“hugging Marfa, fl irting Marfa or sleeping with Marfa”。

同时, 在这一段中Sergei的话“I was only…I smacked my lips…in reference to…as an indication of…pleasure…at the sight of the fish”被分成七部分, 这些重复停顿再一次表现了Sergei的紧张懦弱。

“Talking about me!”thought Ahineev.“About me, blast him!And she believes it…believes it!She laughs!Mercy on us!No, I can't let it pass…I can't.I must do something to prevent his being believed…I'll speak to them all, and he'll be shown up for a fool and a gossip.”

在这一段中, “talking about me”这句既可以认为是省略句也可以认为是语言碎片。如果认为是省略句, 除了避免罗嗦冗长之外, 还体现了Sergei当时心里的急切和愤怒。如果看作是语言碎片, 那么这句就暗示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比如说“laughing at me”“joking on me”“gossiping about me”。

“And, by the way…I was just forgetting…In the kitchen just now, with that sturgeon…quite a little story”在这句中作者使用了很破碎的英语。这表现了Sergei在讲述事情的时候犹疑不定, 他的表达也很无效。同时这也是一个语言碎片, 暗示事情不仅如此, 这就为人们误会整件事情提供线索。

从句法结构上来讲, 在第十七段中, Sergei说了8句话:eight 4个简单句, 3个复合句和一个并列句。我们认识到, 三种句型他都会使用。但是令人们注意的是整段话是由简单句主导。他们是“we were talking of Vankin”“queer fi sh, he is”“he must have had a drop too much”“he did amuse me”。简单句的句法功能是暗示相互之间的独立。在这里, Sergei用简单句来暗示, 所有一切都怪Vankin, 跟Sergei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 他是完全无辜的。

(2) 句子语序变化

“Under the paper on an immense dish there reposed a huge sturgeon, masked in jelly and decorated with capers, olives, and carrots”是一个目的倒装句, 一方面可避免语言的重复啰嗦;另一方面则通过语序的变化暗示故事情节即将发生变化。在第十六段中“He looked round and saw behind him the junior assessor of taxes”也是一个倒装句, 除了使文章更加连贯紧凑, 倒装后的句子形式更符合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 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而且, 当Sergei再向旁人讲述事情经过的时候, 把Vankin本来的问句“Who is it you’re kissing out there, little Marfa?”改成了陈述句“So you’re kissing here”。Sergei说的本是带有玩笑性质问句, 而且没有确定就是Sergei和Marfa接吻, 但这一陈述句却肯定了这件事。这一改变标志着Sergei为了澄清事实, 开始胡编乱造, 添油加醋。走上自我诽谤、中伤他人之路。在后面的转述中, Sergei又由陈述句改成“why are you kissing”这样一个意义含混的问句。这虽是个问句, 但是, 它所问的不是有没有接吻, 而是为什么你们要接吻, 这个问题本身就包含了Sergei和Marfa接吻这一假设, 故而人们认为Sergei亲吻厨师是真的。这一点可以从Sergei和倾听者两个视角进行解读, 一方面, 对于Sergei来说, 他可能认为他把诽谤描述得越严重, Vankin就显得越不可饶恕。故而, 他就随意改变了表达, 并且添油加醋地叙述一番。然而, 对于听者, 他们则是被这种含沙射影的问题误导了, 认为Sergei真的亲了Marfa。

4 语义层面

在这篇讽刺小说中, 除了上述技巧之外, 作者还通过语义方面的含混, 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 讽刺意味更加强烈。

而从现场描写来看, 有一点令人深思。像“marrying”“wedding festivities”“black swallowtails and dirty white ties”暗示这是一个快乐和睦的场景。并且在“There was a continual hubub and din of conversation”中契诃夫用了拟声词“hubub and din”来强化婚礼热闹和欢快的气氛。然而, “distractedly”和“dirty white”给读者的印象却不是很好。因为从语义层面来看“distractedly”和“dirty”在这其实可以有两层含义。“Distractedly”意为心不在焉。一方面可以认为是由于忙碌而导致心不在焉, 另一方面则可以暗示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 人们心烦意乱故心不在焉。“dirty white”一词既可以是灰白色, 也有肮脏的含义。要表达灰白色, 作者有很多词汇可供选择, 如greyish white、pale white和dull white, 作者偏偏选择“dirty white”, 可见是有意为之。且只有将dirty和white结合才能表达所想。White本身有纯洁正直的意思, 但dirty除了灰色、淡色, 还有肮脏的含义。通过上文分析可知, 出席婚宴的都是老师, 他们应是纯洁的正直的人, 但是这里却用了含有肮脏的意思的“dirty white”, 表明这些人品质有问题, 也暗示, 即将发生的事情是肮脏不堪的。

“Tell that to the marines!”是一条俚语, 之前分析过, Va n k i n跟S e rg e i用正式用语打招呼, 还恭维他是一个好外公。而这里突然出现一条非正式的俚语, 这体现了Vankin不愿再继续刚才的话题。而且, 在他离开时“wearing a broad grin”, 从语义上来看, “broad grin”一般是跟诚实和无辜相联系。所以可以看出Vankin想要缓和当时的氛围。

“Ah-ah!the sound of a passionate kiss…Who is it you’re kissing out there, little Marfa?”came a voice from the next room, and in the doorway there appeared the cropped head of the assistant usher, Vankin.“Who is it?A-a-h!…Delighted to meet you!Sergei Kapitonich!You’re a fi ne grandfather, I must say!”

在这段中, “Who is it you’re kissing out there, little Marfa?”这句针对不同的听众, 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 Vankin听到类似接吻的声音, 就跟Marfa开玩笑, 问她在亲谁。为什么是玩笑, 从文中对Marfa的描述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勤劳朴实的人。问题是问Marfa, 这个句子可以改成“Little Marfa, who is it you’re kissing out there?”二是, Sergei以为这是在问他, 你在亲谁, 是不是Little Marfa?

由“A-a-h!…Delighted to meet you!Sergei Kapitonich!”可知, 在Vankin问这个问题时, 他根本不知道厨房里除了Marfa还有谁, 所以问题自然是问Marfa, 而非Sergei。但是Sergei却忽略这一点, 认为Vankin是在问他。作者本可以使用“Little Marfa, who is it you’re kissing out there?”, 但是却故意使用“Who is it you’re kissing out there, little Marfa?”这样一个能够引起歧义的句子。其目的就是揭露Sergei自私自利狂妄自大的面目。“A-a-h!…”这一表达在这里一方面体现出, Vankin才看到Serge很惊讶;另一方面则可以认为看到Serge, Vankin一时不知怎么继续刚才的话稍有迟疑。

5 结语

总之, 在词汇方面, 契诃夫通过精准的选词和修辞方法的使用, 形象直观地表现了Sergei的自私自利和骄傲自大。其中, 粗俗词汇和文雅词汇的使用恰到好处, 使文章的讽刺效果锦上添花。在句形方面, 作者选用了简单句、语言碎片、省略句、尾重句等多种句型来暗示人物的情绪、动作和情节的变化, 而且通过主人公对句型的变换体现了Sergei自私多疑的本性。而利用语言表达的歧义, 作者生动地刻画了Sergei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形象。本文从文体学角度、小说的词汇、句法和语义三个层面进行了系统详细的分析, 指出契诃夫是从这几个方面, 慎重选择词句, 并且注意句子语义等方面来增强文章的讽刺效果。

摘要:契诃夫的《诽谤者》是其讽刺短篇中较为优秀的一篇。小说讲述了在一个上层社会的婚宴中, Serge因为误以为Vankin在散播关于他的谣言, 就不断去跟旁人解释, 最终造成自己诽谤自己, 且诬蔑他人的后果。小说从遣词造句, 到文章整体布局, 无一不显示了讽刺大师契诃夫的深厚功力。本文从问题学分析角度, 从词汇、句法和语义三个层面对《诽谤者》进行系统详细的分析, 揭示了在该短篇中契诃夫是怎样达到讽刺效果的。

关键词:契诃夫,《诽谤者》,讽刺,文体分析

参考文献

[1]陈秀梅.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语言和文体[J].岱宗学刊, 2006 (9) .

[2]李辰民.契诃夫小说的文体和叙事结构[J].嘉应大学学报, 2001 (4) .

[3]王佐良.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

网络诽谤 篇10

此书第一篇, 题目就是诽谤:“不许肆意攻击‘汉语拼音方案’, 恶意地把我国政府比作日本侵略者”。为便于广大读者明辨, 也免得诽谤者断章取义, 现将该文有关本人的部分照录如下:

“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中唯一健在的委员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 他受到我国乃至世界广大语言文字工作者的高度尊敬。2007年他荣获我国语言文字学界的最高奖———吴玉章奖。吴玉章是我国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曾担任1955年成立的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的主任, 副主任是胡愈之同志。委员中还有吕叔湘先生。因此, 《汉字文化》曾不断发表文章点名攻击吕先生。现在轮到攻击周有光先生了。《汉字文化》2008年第1期第85-86页上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退休翻译江枫的下述言论:“只有中国的一些语言学家在妖魔化自己国家的文字。他们曾经宣扬‘汉字不灭, 中国必亡’, 现在则竭力宣传‘汉字难学, 不如拼音’。周有光先生至今还在坚称:认为汉字优越, 是沙文主义的表现;认为汉字优美, 无非是习惯、成见。凡此种种, 都是在为汉字拉丁化造势而妖魔化汉字。”这段话的问题很多。第一, 江不加区别地将20世纪30年代的个别作者 (大多数不是语言学家) 的错误言论同“汉字难学, 不如拼音”混为一谈, 都说成是“为汉字拉丁化造势而妖魔化汉字”, 这是别有用心。上引周总理的报告《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第三节说得很明确:“我看应该承认, 汉字是难读难写的, 因而也就难记。不要说初学汉字的儿童, 就是学了多年的成人, 对于不少的汉字也还是不认识, 或者要读错。现在我们一方面简化汉字的笔画, 另一方面给它注上拼音, 目的在于减少汉字的读和写的困难, 让它容易为广大群众掌握, 利用拼音可以提高汉字的教学效率。”由此可见, 说“汉字难学, 不如拼音”, 这是客观事实, 绝非妖魔化汉字。第二, 汉字有很多优点, 但说汉字比其他文字优越, 这就的确是语文沙文主义的表现, 不利于世界人民的大团结;但这绝不等于“为汉字拉丁化造势而妖魔化汉字”。江没有引半句周有光先生的话, 就毫无根据地给他扣上“妖魔化汉字”的帽子, 这是很不负责任的。何况我在上引刊于《社会科学论坛》的拙文一再强调, 要区别两种拉丁化。将所有汉字改为拉丁字母, 这是“全部拉丁化”;推广汉语拼音方案, 这只是“部分拉丁化”。上引周有光先生的话说得非常明确, 他力主推广汉语拼音方案, 从未说要取消汉字, 因此江或明或暗地给周有光先生和我国绝大多数坚决拥护并贯彻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力主推广汉语拼音方案的语言文字工作者都扣上“为汉字拉丁化造势而妖魔化汉字”的大帽子, 是别有用心, 制造混乱。

同样, 为了便于读者明辨, 特将伍铁平恶意断开, 也是他不敢正视的本人的文章再次摘录如下:

汉字并不难学———反对妖魔化汉字

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字学家在给文字下定义时都说, 文字是传递信息的书写符号系统, 只有中国当代辞书, 无一例外, 都把文字定义为记录语言的符号。而这种显然错误的定义, 却是迄今统治着中国语言文字教学和研究的一整套的基础概念。北大语言学教授苏培成外国文字识不了几个就敢说:这是一切文字的共性。还说, 先有语言后有文字, 所以, 语言是第一性的, 文字是第二性的。

把文字定义为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既不符合事实, 也有悖于逻辑;因为文字, 不都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记录语言的符号, 不都是文字。

而断言出现在先必然是因, 出现在后必然为果, 就像把兄与弟的关系断定为父子关系一样荒唐;进而声称这是一切文字的共性, 更是无知而又狂妄。称这样的呓语为“普通语言学”, 就只能是公然售伪。

世界上的错误论者之得以横行一时, 无不依靠被蒙蔽的行政力量, 一旦失去这种支持, 虚伪的真相就会彻底暴露而为世人唾弃。前苏联的李森科学派就是一例, 可以断言, 中国语言学领域内制造和推销错误理论者的下场, 也不会更加美妙。

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字学家在谈到本国文字时, 无不为之自豪, 只有中国的主流语言学家在妖魔化自己国家的文字。他们掌握着各种媒体的话语权, 曾经宣扬“汉字不灭, 中国必亡”, 现在则竭力宣传“汉字难学, 不如拼音”。周有光先生至今还在坚称:认为汉字优越, 是沙文主义的表现;认为汉字优美, 无非是习惯、成见。凡此种种, 都是在为汉字拉丁化造势而妖魔化汉字。

尽管索绪尔说, 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仅就拼音文字而论”, 那位苏教授却说, 索绪尔“高屋建瓴, 为汉字性质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实在惊人, 索绪尔即使是站上了屋顶, 也是站在拼音文字的屋顶上, 从拼音文字的屋顶往下浇水, 却与他明确撇开的表意汉字何干?就是这样一批语言学家, 硬把索绪尔说拼音文字的话强加给汉字, 使得近百年来中国的语言文字学界, 在违背索绪尔意愿的情况下, 成了索绪尔的“一言堂”, 而现在应该是彻底推翻这种“一言堂”的时候了, 否则, 中国的语言学和文字学都难以在强加的禁锢中健康发展。

正是这样一批垄断了中国语言学话语权的专家们, 欺骗了有着至高无上影响的有关领导, 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全都严重误导了中国的文字改革。如今还在继续把错误的文字定义塞进我国大大小小的辞书和教材, 继续蒙蔽国人, 贻笑全人类语言文字学界和逻辑学家。

说“汉字难学, 不如拼音”, 则是由于论者无知, 而且, 既不联系实际, 也不动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就以为, 学会26个字母就懂英文, 认识33个字母就通俄文。有人, 比如说苏培成教授, 就天真到能说:“拼音文字的字母一般只有几十个, 比汉字少得多。字数繁多给学习和使用都增加了困难”, “拼音文字的字母不但数量少, 而且结构简单”, “除此之外, 作为文字最好能够见字知音, 而汉字恰恰缺少完备的表音系统, 做不到这一点。” (《现代汉字学纲要》, 7页) , 好像, 知音也就知义了。

学二三十个字母, 当然要比识两三千汉字容易, 但是, 几十个字母并不能帮助任何人认识一个英文或俄文词, 但是, 三千汉字却可以帮助任何人认识几乎所有的汉字词。

索绪尔说, “我们阅读的方法有两种:新的或不认识的词, 要一个一个字母拼出来, 但是对常用的和熟稔的词却只一眼溜过, 不管是由什么字母组成的。这类词的形象对我们来说就获得了表意的价值。”

索绪尔对于“文字以形表意”有所觉察, 遗憾的是未予深究, 更严重的是, 这位语言学家竟然会像苏培成辈一样注意不到, 新的或不认识的词, “一个一个字母拼出来”了, 也就是说, “知音”了, 也还是“新的或不认识的”, 如ENCYCLOPAEDIA, 并不会因任何天才儿童对26个字母可以倒背如流, 不经师长指点便一定认识;但是, 看见学不到一千汉字就一定会认识的“百、科、全、书”这四个字, 却完全可以懂得连结在一起时“百科全书”的意义。

当然, 如果听任背离汉语汉字规律的, 诸如“按揭”、“嘉年华”、“物业”以及PK、CBD之类, 殖民地气味浓厚的词语, 对于规范汉语汉字的冲击, 百年后的子孙将再也享受不到汉语汉字由于造字构词皆有理据, 望文便可识义的优越性。

有人说“文字发展的规律是:表形、表意、表音”, 同样, 既不符合事实, 也违背逻辑规则。事实上, 所有的文字全都表意, 不表意便不是文字, 而且, 无论什么文字, 当然包括拼音文字, 即使是记录语言的, 从写定成为文字起, 便全都以字形表意。

文字, 是供人们终身使用的, 从长远看, 短时期要多下些功夫的学习, 倒更经济;只用一两个小时就能掌握的认识字母的本事, 却不能保证一个人定能识字。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原本全都起源于画图, 许慎分析小篆的“六书”说, 几乎完全适用于所有的象形文字, 只是古汉人在发现可以借形表音以后, 便以“形声”造字, 突破了“形与形合”的“瓶颈”, 而得以存活至今, 古埃及和古美索不达米亚人, 则对于“形与声合”的造词方法浅尝之后, 便以为拼音便捷, 而逐渐走上了拼音表意的道路, 源起于楔形文字而成熟较早的腓尼基字母, 便成了西方拼音文字的滥觞。拼音, 是书写的手段, 目的, 是写成一定的字形, 通过一定的字形表达一定的意义。

但是, 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方向, 并不是拼音。我们看到的所谓拼音文字, 早已是半拼形文字。西方文字, 也像汉字, 也有单体、合体之分。单体词拼音, 合体词拼形。单体词已经日益发展成为拼形造词的表意构件。如ENCYCLOPAEDIA, 就是取材于古希腊字形的合体词;再如DOG, 如FIGHT, 则本来都是英语单体词, 但是, 在DOGFIGHT这个合体词中, 便都成了拼形表意的基础构件。

这是因为, 为了满足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 有生命的文字系统, 必须不断创制新词, 于是便发现, 依靠字母排列组合的造词能力有限, 在历史上曾经被认为简便的方法, 越来越显得笨拙, 于是便不得不回过头去, 或者说, 向前迈出一步, 以突破拼音表意的局限, 不得不也走上了汉字发展持久坚持和体现的拼形表意道路, 而利用既有的拼音表意词形创制新词。

以形表意, 是文字的共同属性。拼形造字, 有理有据, 望文便可生义。汉字和汉字所代表的拼形表意文字之所以优越而且好学好认, 是因为, 用莱布尼兹的话说:可以节约记忆和想象。

学会两三千汉字, 就不难读懂多数汉字写成的文章, 而记住两三千拼音词, 却未必能够读报。所以, 从长远和全局看, 容易学习和使用的, 倒是汉字、词。苏培成辈到了2001年还在《现代汉字学纲要》之类的著述中忧心, “我们已经失去了一个机械打字的时代, 不能再失去一个电子计算机时代。”据苏培成说, “汉字用于机械处理和信息处理比较困难”, “用于国际文化交流”也“比较困难, ”以及“翻译费时费力, 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然而生动的事实所证明的, 恰恰相反, 电子计算机已经以实践中的出色表现, 成了汉字优越强有力的论证和捍卫者。

汉字和汉语密切相关, 又都自成体系, 各有其不同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 把汉字当作只是记录汉语的符号, 以教学汉语的方法教学汉字, 难教、难学, 按照汉字本身特别是造字造词皆有理据的特点教学, 则易教、易学, 而且, 有规律可循, 不靠死记硬背, 又有助于激发教学双方的积极兴趣。

伍铁平的诽谤, 或者用他的说法“批判”, 总离不开歪曲、捏造之类的手法, 在这里第一次“引用”“江枫的下述言论”时, 用的是:掐头去尾删节中段。只要对照原文, 伍铁平的第一个“批判”就不值一驳:“第一, 江不加区别地将20世纪30年代的个别作者 (大多数不是语言学家) 的错误言论同‘汉字难学, 不如拼音’混为一谈, 都说成是‘为汉字拉丁化造势而妖魔化汉字’, 这是别有用心。”

只是这最后一句涉嫌包庇, “别有用心”, 只有反党叛国危害人民之心才值得一提, 既然知道江枫确实有此“用心”, 何不直接揭露!

伍铁平的第二个“批判”, 更没有道理。据他说:“第二, 汉字有很多优点, 但说汉字比其他文字优越, 这就的确是语文沙文主义的表现, 不利于世界人民的大团结;但这绝不等于‘为汉字拉丁化造势而妖魔化汉字’。江没有引半句周有光先生的话, 就毫无根据地给他扣上‘妖魔化汉字’的帽子, 这是很不负责任的。”

我说过“汉字比其他文字优越”吗?我还没有说!这又是一个捏造!但是, 汉字和其他文字比, 确有其优越之处。历史的事实是, 所有古老的文字, 全都死亡了, 唯独汉字文运长久, 还活得好好的!所有的拼音文字, 早已经不能靠拼音延续生命了, 都不得不向汉字所采取的拼形表意造字法靠拢并因而得以益寿延年。而已经拼音化的日本文字、韩国文字, 还要使用汉字!这些难道是因为汉字落后得可爱?

在考虑文字要不要改、怎样改时, 不比个优劣, 行吗?拼音文字比汉字也确有优越之处。就是用二三十个字母就能拼音, 拼音文字的优越性也就仅限于此, 拼音能表意么, 拼出字来你就认识么?不能!因为汉字造字构词, 都有理据, 所以多能望文识义。

同类型的文字, 也有优劣, 中国历史上那些根据汉字自造的一些汉字型文字为什么全都自行消亡了, 除了政治的原因, 就是因为不如汉字优越。汉字之造字皆有理据, 而那些仿造字, 仿造时便违背了因而也就破坏了原有的理据。拼音文字使用拼形表意法拼造新词, 也就由不讲理的任意符号, 变成了有理可讲、望而可识的高级文明文字了。

周有光说:“20世纪50年代, 常听说文字改革要按照文字的发展规律行事, 可是文字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呢?只有一句话:从表形、表意到表音。”这是2000年, 在他的《关于比较文字学研究》一书中说的。这说明, 从既定的结论出发, 即使是研究, 也会被先入之见蒙蔽而对生动具体鲜明的真相视而不见。

伍铁平所谓“江没有引半句周有光先生的话, 就毫无根据地给他扣上‘妖魔化汉字’的帽子, 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更是蛮不讲理, 难道要我每提到周有光就必须把有关于他的议论全都重复一遍?

关于说汉字优越, 不能说就是沙文主义, 上面已有论述。只剩下一个“美是习惯”说。

审美, 确实离不开主观, 但是, 判断, 要有客观依据。而汉字的美, 并非天成, 看看从甲骨文本身的演变, 再看看直到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到隶、楷的演变, 就可以发现, 文字及其演变都融进了和体现着多少代文字工作者的美学理想。

至于“上引周有光先生的话说得非常明确, 他力主推广汉语拼音方案, 从未说要取消汉字”, “从未”二字有假, 何况他一再断言“文字发展的规律”就是:“从表形、表意到表音, ”还有必要说汉字只有拼音化了才符合规律?汉字都用字母拼写了, 还有汉字吗?

而他所谓文字发展的规律, 已经被我以专文《拼形表意: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方向》证实为伪。

而“因此江或明或暗地给周有光先生和我国绝大多数坚决拥护并贯彻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力主推广汉语拼音方案的语言文字工作者都扣上‘为汉字拉丁化造势而妖魔化汉字’的大帽子, 是别有用心, 制造混乱。”

真是哪里说起, 江枫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 曾经有一个字, 议论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我只谈文字, 我只反对汉字简化中的恶性简化部分!这样公然捏造, 还有人性么?又是一个“别有用心”而且是“制造混乱”!好阴暗的用心, 把我抓去, 关了, 杀了, 对你有什么好处?

伍铁平一天到晚骂这个文字研究学者是学术骗子, 说那个观点是伪科学, 却不明白什么是, 什么不是。请看这位伍教授对伪科学下的定义, 据他在“语言学界的伪科学及其表现”一文中说, “伪科学的特征”可以“归纳”如下:⑴要推翻某些已经科学地建立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⑵自吹自擂。⑶假冒高级职称。⑷拒绝接受批评。⑸借助名人效应虚张声势。⑹把自己打扮成提出新思路的开路先锋, 遭受“迫害”的伟大人物;利令智昏胆大妄为。⑺使用生造的术语和概念, 故弄玄虚, 欺世盗名。

除了第一条, 把一些和任何科学或伪科学都毫不相干的现象罗列在一起, 而称之为“伪科学的特征”, 简直是笑话, 把随意罗列、蓄意罗织称为“归纳”, 对于任何一种学术理论活动, 都是莫大的讽刺。

如果“特征⑴”能够成立, 爱因斯坦学说之类, 就会被判定为伪科学:科学还能有发展、有进步吗?

附带说一个洋笑话。伍铁平在《语言文字学辨伪集》里有个洋盟友, 就是被他一再推崇的“莫大伟博士”, 据这位博士说, “伪科学的一个特征是, 没有任何经过验证的理论或可以验证的假说, 就提出一些似乎很新颖的观点;这类观点实际上找不到科学的证据, 在伪科学家眼里是无须证明、不证自明的。伪科学的另一特征是倾向于夸夸其谈, 把一种‘理论’的作用和重要性抬高到极点。”

请问:如果未经证实的假说, 便是伪科学, 那么在理论活动中还应不应该、可不可以有假说, 连假说都成了伪科学还能不能有“猜想”?再请问, 何谓“夸夸其谈”?“夸夸其谈”和科学或伪科学有什么事实上和逻辑上的关系?

美国真有这样一种在思维方式上几乎和伍铁平完全一样, 连基本的逻辑规则都不懂得的“博士”?我怀疑他的学位证书!如果真有一份证书, 我怀疑证书授予者的资质和责任感。

像个学者, 就该正面对待我在《汉字并不难学》一文中对于伍铁平辈热衷于鼓吹、百般维护的错误的语言学所作的直击要害的批判, 而不至于连“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字学家在谈到本国文字时, 无不为之自豪”也不敢让人们知道, 而一定要把一句完整的话删得秃头秃脑;就该正面回答:文字, 果真就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表音, 果真就是文字发展的最高阶段?

显然, 伍铁平自己也明白, 就凭他自己那点独创性捏造, 还不足以给江枫以致命打击。想来想去, 要给江枫和《汉字文化》以致命打击, 还必须借助于某些人的捏造, 由于此一捏造出炉已有15年之久, 故称古老, 请听伍铁平第n加一次的重复克隆和第一次的翻新:

江为什么要发表上述极端错误的言论呢?让我们看看他过去的表现。上引《语言文字学辨伪集》第5l页刊有苏培成教授说的话, 严厉批评徐任《汉字文化》副社长兼副主编时发表的江文《流毒犹在, 岂可打住》中的一段话, 现照录如下:“它 (《汉字文化》) 在1995年第4期上刊发了一篇文章 (江文《流毒犹在, 岂可打住》) , ……文章中说:‘我不由得感到庆幸:亏得一百年前日本占领台湾在当地居民中推行“皇民化”政策时是强迫学习日文, 而不是成立一个文改机构, 实施一套以拼音化为方向、以记录当地方言为功能的文字改革方案, 否则效果定会大不一样, 不仅能从载体上割断他们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联系, 而且能使他们看到汉字在情绪上就感到心烦和厌恶。’按照这篇文章的观点, 我们实行的包括简化汉字在内的文字改革还不如日本的‘皇民化’政策, 还不如日本人强迫我国台湾同胞学习日文;我们实行的文字改革竟然是要割断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联系。这哪是什么学术讨论?这是在为日本的侵略唱赞歌。请问该刊的编辑部, 你们发表这样的文章要达到什么目的?” (原刊1996年1月28日《中国教育报》) 对江的这段话上引《语言文字学辨伪集》第387页还发表了李逊永教授的话加以痛斥:“徐 (德江) 竟然在《汉字文化》1995年第4期第33页发文 (指上引江文) , 无耻地美化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台湾推行的奴化教育, 说什么:‘我不由得感到庆幸:亏得一百年前日本占领台湾在当地居民中推行“皇民化”政策时是强迫学习日文, 而不是成立一个文改机构, 实施一套以拼音化为方向、以记录当地方言为功能的文字改革方案, 否则成效定会大不一样, 不仅能从载体上割断他们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联系, 而且能使他们看到汉字在情绪上就感到心烦和厌恶 (这是对我国文字改革的恶意歪曲和无端攻击—笔者注) ;’按照徐德江之流的逻辑:日本帝国主义强迫学习日文, 推行奴化教育, 反倒比实施汉语拼音化和文字改革要好。要知道, 日本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台湾推行所谓的‘皇民化政策’, 实际上是要强迫台湾人民停止使用汉语, 而改用日语, 在语言和文化上强行同化, ‘割断他们同中国传统文化上的理性联系’。难道日本帝国主义强迫学习夹有汉字的日文是出于好心, 是为了不使中国人‘看到汉字在情绪上感到心烦和厌恶’?这实际上同日本侵略者宣传的‘日本和中国同文同种’的谰言是一脉相承的。徐德江之流反而左一个‘庆幸’, 右一个‘亏得’!试问还有没有一点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的味道?”对这些义正词严的批评, 江不仅不老实承认错误, 反而进行狡辩。他在《汉字文化》2005年第3期第9页上发表了如下言论:“我还提到当初日本占领台湾的时候, 幸亏没有成立一个文改机构。”将江的这句狡辩的话同苏、李两位教授所引江的话两相比较, 可以看出, 江进行了偷梁换柱:1) 删去了他原话中“我不由得感到庆幸”;2) 将“亏得”改为“幸亏”, 将这个词从“一百年前日本占领台湾……”这半句话的前面挪到“没有成立一个文改机构”的前面。江就是这样把他原先的反动的话的意思完全窜改, 借以掩盖自己的错误, 然后不断在《汉字文化》和网上发文攻击《语言文字学辨伪集》和苏培成、李逊永等教授。这是很不老实的。说了错话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文过饰非, 不承认错误, 倒打一耙。江的偷梁换柱行为还是损人利己的。试想, 如果有人误信了江的窜改, 对苏培成、李逊永等教授胡批一通, 江对得起这些教授吗?须知他们读到江的原话后, 是带着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 (江原话用的是“占领”这个中性词, 这也不妥, 应改为“侵占”) 台湾, 推行“皇民化政策”的满腔仇恨批评江的。

但是, 在所谓《辨伪集》第39页上, 伍铁平所说的可是:“‘侵略’被说成‘占领’, 该文作者为此还感到庆幸, 其民族立场大成问题。”这里又说“占领”是个中性词, 那么“其民族立场”还成不成问题呢?

请对照被篡改和歪曲的原文:

中国人, 我亲爱的同胞!当看到或是听到以下这类情况时可能会作何感想:一次中央电视一台黄金时间播出的“焦点访谈”:一名女记者 (这位记者是曹蕻) 指着写在黑板上的两个字一再讯问一名低年级小学生:“你知道这两个字哪一个是错的?”小学生回答:“一个是繁体, 一个是简体。”显然不满意这种答案, 记者继续执着地追问:“这两个字哪一个是错的?”记者的问题显然暗示两个字里必有一个是错的, 我真为这孩子捏一把汗, 惟恐他经不起暗示的诱惑。但是这孩子始终坚定地回答:“一个是繁体, 一个是简体。”无疑, 这要感谢他的师长或父兄。黑板上写的两个字都是快乐的“乐”或音乐的“乐”, 那孩子说得对:一个是繁体, 一个是简体, 都不错。如果说繁体是错字, 岂不等于说实行简化以前的书籍著作尽是用错字写成的?

在同一节目中还有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镜头:就是摄像师把镌刻有繁体“韩国”二字的一块韩国企业招牌录入画面作为“不规范字”坏典型曝光:记者和编辑竟不知这两个却是规范的韩国汉字, 就像我们不能要求西方国家按照我国汉语拼音规则拼写他们的文字一样, 不能强求韩国或日本人在使用他们本国汉字时接受我们的简化方案, 也不能禁止外国企业和机构在自己的标志上使用本国文字。更加发人深思的是, 这位女记者说, “我见到繁体字就心烦。”这也许已经是“自幼受简化汉字教育”者共同的心态。

我不由得感到庆幸:亏得一百年前日本占领台湾在当地居民中推行“皇民化”政策时是强迫学习日文, 而不是成立一个文改机构, 实施一套以拼音化为方向、以记录当地方言为功能的文字改革方案, 否则成效定会大不一样, 不仅能从载体上割断他们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联系, 而且能使他们看到汉字在情绪上就感到心烦和厌恶;亏得五十年前日本投降, 中国政府接收台湾, 特别是从1949年国民党败退海岛起, 也不曾设立一个文改机构推行一套记录闽南方言的拼音文字, 否则今日台湾岛上台独的气焰定会更加嚣张。

不必我辩解, 读者自己可以判断!而伍铁平对于苏培成的全文照抄, 而且, n次都是照抄, 如果真是“歌颂日本侵略”, 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吗, 但他一定要用苏培成的原创, 说明他一肚子坏水, 明知这是“捏造事实, 诬陷他人”, 追究责任, 苏培成承担, 不追究, 便也顺手用用, 果真追究, 承认自己低能也就是了。不过这一次引用, 居然也表现出伍铁平自有的某种首创才华, 请看表现:

江不仅不老实承认错误, 反而进行狡辩。他在《汉字文化》2005年第3期第9页上发表了如下言论:“我还提到当初日本占领台湾的时候, 幸亏没有成立一个文改机构。”将江的这句狡辩的话同苏、李两位教授所引江的话两相比较, 可以看出, 江进行了偷梁换柱:1) 删去了他原话中“我不由得感到庆幸”;2) 将“亏得’’改为“幸亏”, 将这个词从“一百年前日本占领台湾……”这半句话的前面挪到“没有成立一个文改机构”的前面。江就是这样把他原先的反动的话的意思完全窜改, 借以掩盖自己的错误。

难道“进行了”这样一个“偷梁换柱”, 原来的“反动”话, 就不“反动”了?什么叫“偷梁换柱”, 难道“亏得”改不得“幸亏”, “幸亏”就改不得“亏得”?难道一个人在谈到某件事情时, 一定要像背书一样背诵他以往某一次说过的那句话?难道, 某一次我说某人出口伤人简直是个青皮无赖, 又一次说, 某人疯狂咬人就像个骂街泼妇!你也能“批判”我是在“偷梁换柱”?

不, 一个字没有改动!请翻一翻《江枫论文学翻译及汉语汉字》第267页, 核对一下《流毒犹在, 岂可打住》全文, 第271页相关段落:

试想, 如果有人误信了江的窜改, 对苏培成、李逊永等教授胡批一通, 江对得起这些教授吗?须知他们读到江的原话后, 是带着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 (江原话用的是“占领’’这个中性词, 这也不妥, 应改为“侵占”) 台湾, 推行“皇民化政策”的满腔仇恨批评江的。

伍铁平真想装出一副语言学家的架势, 据他在第n次利用苏培成的捏造时, 说“‘侵略’被说成‘占领’, 该文作者还为此感到庆幸;其民族立场大成问题, ”而我在第n次回答他时告诉他, “侵略, 是国家对国家的行为, 日本对台湾是根据《马关条约》占领, 要说侵略才真成问题!”在这里不首先谢过“一词之师”, 倒装得好像永远正确, 又改嘴说“江原话用的是‘占领’这个中性词, 这也不妥, 应改为‘侵占’”。

为什么?根据条约占领, 我们中国话不说“根据条约侵占”, 就像日本投降后盟军占领日本, 称占领, 不称侵占。盟军是占领军, 不是侵占军!

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须知他们读到江的原话后, 是带着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 (江原话用的是‘占领’这个中性词, 这也不妥, 应改为‘侵占’) 台湾, 推行‘皇民化政策’的满腔仇恨批评江的”。以及, “徐德江之流反而左一个‘庆幸’, 右一个‘亏得’!试问还有没有一点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的味道?””

“徐德江之流”“左一个‘庆幸’, 右一个‘亏得’!”是“徐德江”和“之流”么!你伍铁平和“之流”, 嘴里出得来一句真话吗?

据伍铁平自称, 他曾就读于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 正好与我在联大附中和清华同时, 根据他自己提供的资料得知, 原来他在西南联大读过先修班。那么应该知道, 我们这些逃难到昆明的“下江人”和云南老百姓, 全都是日本人狂轰滥炸“炸弹炸剩下的”, 会有人歌颂日本侵略?

不错, 你是日本投降后从国民党的鸿翔部队复员的, 说明你好像也曾经是一个热血青年, 但是, 在西南联大当年便经历了的“一二·一爱国学生运动”中, 你, 表现得怎样?我, 还是一名中学生, 不是勇敢的斗士, 但是作为在那次运动的余波, 我在昆明唯一的近亲为了抗议“一二·一”屠杀和追求自由民主而遭遇到了国民党特务的暗杀。进入清华, 从抗议美军暴行到最后抗议北平市议会许惠东枪杀东北流亡学生, 我参加了每一次爱国学生运动, 最后一次清华的游行队伍被关在西直门外, 站在一架牛车上, 面对守军枪口, 高声喊叫着对守军晓以大义, 要他们打开城门的, 是我, 是我江枫。你, 在干什么?

为了响应“打过长江去, 解放全中国”的号召, 我把我的青春交给了以建立一个民主自由新中国相号召的革命运动, 走出清华的教室, 奔赴解放战争的战场, 参加了解放华中南的战役。你, 在干什么?新中国成立不久, 朝鲜战争爆发, 党号召爱国青年参军参干,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时, 你, 又是怎样表现的?

为了建立这个人民共和国, 我献出了我的美好青春, 付出过一份生死攸关的持枪劳动, 我能不爱这个国家?

不错, 你也有过“革命行动”, 你参加过土改学习!而且, 你是个共产党员, 那又怎样?你是个什么样的共产党员, 大家看得一清二楚!

我所知道的伟大共产党员们都是在做好事的时候, 常常是在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时, 才亮出自己的党员身份, 高唱着《国际歌》, 英勇赴死。而你, 却是在干坏事的时候, 让人们注意你是个共产党员, 特别是向中央写诬告信, 提醒他, 你曾按组织逐级上呈过你那本谎话连篇充满诽谤的《文字语言学辨伪集》, 请求中央按照你的建议查封《汉字文化》、追究某些人!你是在为了想要达到你自己难以达到的目的时, 企图以共产党员的身份谋求特殊关照。

“恶意地把我国政府比作日本侵略者”!像这样的罪名, 在皇权统治时代是要“斩立决”的, 在“文革小组”当权时期, 也会给名字打上红叉, 绑赴刑场!但是, 那样的时代已经结束, 无中生有, 陷害他人, 在今天, 非但不能立功, 而且是有罪的!我不相信你还能发动一些人签名干扰司法, 再找个“著名律师”为你无可抵赖的罪行辩护!

血也曾热过一阵的伍铁平, 早已经蜕变成一个冷血杀手, 抡起一把诽谤与诬陷的屠刀, 专杀中国人———只要他不承认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只要他热爱中国汉字、坚持汉字优越、反对汉字拼音化。

以下是伍铁平强加在我身上的第三条罪名, 全文如下:

江在《汉字文化》1995年第4期第33页上还毫无根据地歪曲和攻击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现状:“由少数对传统汉字抱敌意而迷信拼音的人士垄断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局面必须改变。”由此可见, 江在上引《汉字文化》2008年第1期第85页的话中继续攻击“汉语拼音方案”及其制定者和推行者, 绝非偶然, 而是反映了他一贯的错误立场。徐德江一伙这样攻击“汉语拼音方案”时, 是否考虑过, 他们自己不是也经常使用汉语拼音方案排序的工具书吗?你们毫无根据地攻击周有光等先生妖魔化汉字, 你们如此妖魔化已成功地在新中国推行了半个世纪并写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汉语拼音方案”, 你们还有半点爱国良知吗?

“由少数对传统汉字抱敌意而迷信拼音的人士垄断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局面必须改变。”

难道不该!

充满了谎言和诽谤的《语言文字学辨伪集》所收, 篇幅适中的, 都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过, 老太太裹脚布式又臭又长的东西, 也“部分”或“小部分”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过。苏培成最初的歪曲捏造诬陷, 就发表在《中国教育报》。聂鸿音, 文章还没有写出来, 就能够扬言:“‘江枫这篇文章将作为不学无术而又要攻击党和国家政策的反面教材’连同被‘利用’了的《东方文化》作为‘糊里糊涂地推波助澜’的一例一道‘出现’在政府高级刊物 (《语文建设》) 上”。还有不少同类“文章”, 谈论汉语汉字的, 居然会发表在一些外语类学刊上……凡此种种表明, 看不起“民办刊物”的伍铁平所看重的少数“官办刊物”, 已变成了他们的帮派刊物。而非帮派作者, 意见不同的文章, 那怕只是稍有不同, 全被扼杀。

难道不正是由于有那样一批人在语言文字工作领域内掌握着行政权、垄断了话语权吗?

有个颇以专家自居的“语言学家”, 在2000年6月6日《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一片题为“语言学界也应该支持打假” (《语言文字学辨伪集》, 7~8页) 的谩骂文字。不足千字, “阿猫阿狗”开篇, “阿猫阿狗”结尾, 文中还揣着三个“阿猫阿狗”!

特别是在最后一段, 这位先生, 居然反对语言学界不同意见之间有理解有原则有宽容的讨论:

我们近年来曾多次呼吁语言学界内部多一点理解和宽容, 少一点偏见和对抗。有人担心, 这可能不利于语言学界的“打假”行动。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因为“理解和宽容”只是对语言学家而言的, 根本不适用于冒牌的什么“家”之流, 就像国家要保护疗效卓著的中药品牌, 并不等于也要保护假冒伪劣的中药产品一样, 阿猫阿狗之流根本不是语言学界的一分子, 对这些人来说又何来什么理解和宽容!

阿猫阿狗之说必须回应, 而且, 为什么非语言学界而谈论汉字就成了“阿猫阿狗”, 你和他们不属于同类吗, 你也敢以此称呼赞同汉字拼音化而并非语言学家的大人物吗。

但是, 为什么对于“根本不是语言学界的一分子”的“这些人”, 就要, 或, 就该, “何来”一个“什么理解和宽容”呢!

至于伍铁平所说“江在上引《汉字文化》2008年第1期第85页的话中继续攻击‘汉语拼音方案’及其制定者和推行者”, 就完全是胡说八道!

有一个字的证据么?“汉语拼音方案”, 我不研究, 我从不谈论我不研究的事物或问题!至于“其制定者和推行者”, 我也从不曾因为谁“制定或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而发表过任何意见。

我肯定“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注音符号对认读汉字的辅助功效, 但是, 我反对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以取代汉字, 也反对任何以汉字拉丁化为终极目标的任何行为举措, 如汉字简化中的恶性部分, 同音合并和以一个“又”字取代多种构件, 以及, 所谓“一语双文”之类。

伍铁平说我是徐德江的吹鼓手, 事实上, 我还从来没有谈论过他。和徐德江相识是在转载了我的《文字改革, 不妨暂停》之后。而徐德江和《汉字文化》, 却是由于转载这篇文章、又发表了我的《流毒犹在, 岂可打住》, 才陷入了一个极其险恶的困境。其所以说险恶, 因为有一群居心险恶的无聊宵小, 对徐德江和《汉字文化》发动了新一轮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险恶攻击。这次用的炮弹已不是所谓“学术性”的, 也不是学术骗子啊、冒充啊、自吹自擂啊……而是:

它 (《汉字文化》) 在1995年第4期上刊发了一篇文章 (江文《流毒犹在, 岂可打住》) , ……按照这篇文章的观点, 我们实行的包括简化汉字在内的文字改革还不如日本的‘皇民化’政策, 还不如日本人强迫我国台湾同胞学习日文;我们实行的文字改革竟然是要割断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联系。这哪是什么学术讨论?这是在为日本的侵略唱赞歌。

现在, 又被伍铁平说成是“把我国政府比作日本侵略者”!

这居然也是大学教授写出来的文字!“包括简化汉字在内的文字改革”和“日本人强迫我国台湾同胞学习日文”, 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为了达到不同目的所采取的不同行动, 有可比性么?完全是强拉硬扯, 歪曲原文原意, 捏造罪名。请注意, 这篇诬陷谰言, 也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

“为日本的侵略唱赞歌”, “把我国政府比作日本侵略者”, 可都是不小的罪名, 是政治性罪名!如果是在“文改”时期, 这样的罪名一旦成立, 或者只是被某个握有某种大权的官员听信, 后果就不堪设想!

这不止是捏造、诬陷, 而是, 总要把这根谎称是从我的鸡蛋里挑出来的骨头, 硬塞给徐德江, 让徐德江扛着, 特别是有个李逊永, 干脆就直接说是徐德江发文美化日本帝国主义。真是双重的无耻:首先是对我著作权的双重侵犯, 我写的文章, 未经授权就擅自改动;然后又把掐头去尾篡改后的文字著作权, 强送给徐德江, 再歪曲为对日本侵略唱赞歌, 而把侵略者歌手这顶荆冠强加在徐德江头上。

这就使我深感歉疚, 总认为是我在道义上欠了徐德江一笔债。当然, 真正欠债的是伍铁平之辈。但是, 谁会相信呢?无论是江枫还是徐德江会歌颂日本帝国主义, 或是, 把我国政府比作日本侵略者, 动机是什么, 能有什么好处?

可比吗, 从何比起?日本人是为了要奴化台湾中国人, 中国政府是为了什么?这样捏造的罪名, 谁会相信?除非像他们一样愚蠢!但是, 伍铁平就敢于设想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也会像他们一样愚蠢。请看, 伍铁平在十年不逞之后, 居然在2005年4月18日又把他捏造的无耻谰言写成诬告信, 欺骗中共中央, 妄图使总书记上当, 全文如下:

呈上我批评哲学所退休教授李敏生的文章, 敬请批评指正。从拙文可以看出, 北京市社科联党委副书记石梅同志从2004年后半年起担任《汉字文化》主编和社长以后, 并没有改变徐德江这个冒充教授、研究员、黎锦熙学生和加拿大人的大学术骗子任《汉字文化》实际主编时的错误方针, 竟然发表李敏生的文章, 包庇徐德江在《汉字文化》上所发表的一系列有严重政治错误的言论和他所散布的伪科学谬论, 攻击我们严厉批判徐德江的论文集《语言文字学辨伪集》 (此书去年曾经从我所在的党组织层层向您呈递) 。

尤为严重的是徐德江用钱收买人, 竟然出资于今年3月24日在京召开会议, 由他担任会议主席找了几十家新闻单位参加, 石梅同志也参加了这次会议。让一个大学术骗子徐德江主持一个近100人参加的会议, 这真是中国学术界的奇耻大辱。

会上科学院近代史所的退休翻译江枫竟然对《语言文字学辨伪集》的编者和批评过他的人点名破口大骂。江枫曾在《汉字文化》1995年第4期第33页上说:“我不由得感到庆幸:亏得一百年前日本占领台湾在当地居民中推行‘皇民化’政策时是强迫学习日文, 而不是成立一个文改机构, 实施一套以拼音化为方向、以记录当地方言为功能的文字改革方案, 否则成效肯定会大不一样, 不仅能从载体上割断他们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联系, 而且能使他们看到汉字在情绪上就感到心烦和厌恶。”这种言论自然引起我国学者的无比愤怒, 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见《语言文字学辨伪集》第387页等多处) 。江不仅不认错, 反而在3月24日下午的会上对那些正确地批评过他的人进行反扑。对这种事, 石梅同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此, 我郑重向您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呼吁, 彻底清查石梅同志在《汉字文化》的工作, 严厉批评她所推行的向徐德江投降的错误的办刊方针;追查石梅同志让徐德江担任上述会议主席的责任;建议对该刊进行彻底改组, 或查封该刊, 以免该刊破坏我国语言文字学界的安定团结, 继续危害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请注意, 他这种郑重请求“彻底清查”、“严厉批评”、“追查”的呼吁和对该刊 (《汉字文化》) “彻底改组”和“查封”的建议, 不知已郑重过多少次了, 2008年在《北华大学学报》上, 又做过第n次郑重, 现在, 第n+1次:郑重建议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和我国的新闻出版总署勒令《汉字文化》停业整顿, 公开承认错误, 保证今后不再犯类似错误, 否则, ———“否则”怎么样?他伍铁平居然下命令:“查封该刊”!

而在我们国家, 某人该不该追查、某刊该不该查封, 自有专司其职的人和机构管, 何需一个退休教工代庖!

你们一定要封掉《汉字文化》无非是因为它的存在成了你们统销错误的语言学、垄断语言文字学话语权的一个漏洞。无非是因为关心汉语汉字命运的中国学者和非学者, 还能从这里听到和说出几句不同于你们那一套鬼话的真言实语而唯恐让相关领导得悉真相撤消对于你们的支持。

聂鸿音在“国家高级刊物”上发文对我进行荒谬的攻击, 如果没有《汉字文化》这样一个被伍铁平所鄙夷的“民办刊物”, 我就无处可以申辩, 连一句反驳的话都无处可说了, 《汉字文化》有什么不好?

“语言文字大论坛”是个自由论坛, 除了全都关心汉语汉字的健康发展, 论者观点并不完全相同, 但是, 可以无所顾忌直言不讳坦诚交流, 对于徐德江, 也不例外, 最近一次, 我对徐德江的新作提出了一些不同观点, 吕必松听后感叹:只有真朋友才会讲这些话。刘庆俄至今坚持文字记录语言, 我们时有争执, 但是从不翻脸。至于应邀而来的学者, 都能畅所欲言, 听取质疑、答复问题。都是大人了, 谁, 包括你伍铁平, 骗得了谁啊?发言, 是阐明自己的主张, 说有机会发言的人是上当, 等于是在骂人!

伍铁平妄想阻止一切正常的学术交流活动, 别人出席了这样的活动, 他还要打电话去质问, 甚至给这个人的单位写信说坏话, 人家敷衍他几句, 他就信以为真了, 任何人自以为真理在手, 就不会放弃宣扬这种真理的机会, 人家不听伍铁平的劝阻, 伍铁平就污蔑人家是为了钱。能有几个钱, 伍铁平啊, 你就看见钱了!

伍铁平, 唯恐别人的真理动摇了他所传播的迷信, 不仅阻挠别人参与正常学术交流, 甚至, 阻挠正常学术交流出现在有他存在的大学里, 好像, 北京师范大学不是它赖以生存的饭碗, 倒成被他霸占或是侵占的一块殖民地。一次, 北师大文学院请我去讲学, 伍铁平从贴出的海报知道了, 居然跑到院长那里去闹, 据说, 除了躺在地上打滚, 什么鬼话都说, 什么烂招都施, 就是不让我去讲, 因为不敢让我去讲, 唯恐学生和老师们听到了和他那套迷信谬说大不相同的声音。从而使得北师大文学院由于有他而成了容不得不同声音的场所。

据《辩伪集》中某教授说:“把字和语言的词联系上才叫认识了这个字, 不会说话的小孩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那么, 不会说话的大人有可能做到这一点么?一切相信只有“把字和口语词联系上才叫识字, 不会说话就不可能识字”的人都应该知道:有个自幼耳聋眼瞎不会说话的哑巴女孩子, 通过老师手指在掌心的点戳, 学会了英语和多种外语, 而且还成了作家和教育家。这是举世皆知的一个著名事实, 一个著名的语言文字事实, 任何严肃语言文字学者不会不知道的事实。

面对这样的事实, 伍铁平辈的公理、常识和一整套以这类公理和常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全部错误知识体系, 不能不被证明为伪!而事实的真相是:文字, 并非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其根本属性是以形表意!

才又得知, 伍铁平又在发表新的谬论, 其核心内容依旧不外乎谩骂和诽谤。在他自编自导自演的《伍铁平师徒对话录》里, 涉及到我, 又第n+2次克隆那个古老的诬陷之词:

《汉字文化》2009年第6期又刊出张朋朋的文章《从理论上否定文字改革的总方针———评江枫先生的“拼形表意”文字观》, 对江枫大肆吹捧。这毫不奇怪, 就是这个江枫, 在《汉字文化》l995年第4期发表文章《流毒犹在, 岂可打住》。其中说:“我不由得感到庆幸:亏得一百年前日本占领台湾在当地居民中推行皇民化政策时是强迫学习日文, 而不是成立一个文改机构。实施一套以拼音化为方向、以记录当地方言为功能的文字改革方案。”在这段话中, 江枫居然认为, 新中国成立文改机构竟然还比不上日本侵略者在台湾推行皇民化政策时强迫台湾本地居民学习日文。这同样是为日本军国主义唱赞歌。这虽然是江枫十多年以前的话。但这些人仇视我国的语言文字政策的态度则是一贯的。更让人感到气愤的是, 在苏培成教授、李逊永教授严厉批判江枫的严重错误之后, 江枫不但不思悔改, 反而进行狡辩。他在《汉字文化》2005年第3期第9页上发表了如下言论:“我还提到当初日本占领台湾的时候, 幸亏没有成立一个文改机构”, 将江枫的两段话进行比较, 我们就可以看清江枫是如何篡改他说的话, 是如何进行狡辩的了。

至于“将江枫的两段话进行比较, 我们就可以看清江枫是如何篡改他说的话, 是如何进行狡辩的了。”也就是上文批驳过的所谓“偷梁换柱”, 我就不再重复口舌了。

《汉字文化》2009年第6期载有江枫的大量照片, 还有几篇文章专门是为江枫八十岁生日而作。在祝寿会上, 江枫充分利用这一机会自吹自擂, 毫无收敛。例如, 江枫自称“我的文章一马独嘶”, 惠特曼的一首诗他 (江枫) 译得最好。什么“研讨会上有两篇论文写得最好, 其中一篇是江枫的……”云云。江枫不仅不以自我吹嘘为耻, 反而说“是自我吹嘘吗?不, 有不少出色的教授在替我吹”, 难道这就是中国的一名学者的所作所为吗?不仅如此, 江枫还说:“也许有一天回顾历史, 会被确认为重大突破的, 是我从理论并且以事实, 论证了我国现行的所谓普通语言学为伪.世界文字共同的发展方向是拼形, 不是拼音。”这不仅是自吹, 简直是狂人的妄言。除了江枫的自吹自擂之外。徐德江等人也极尽吹捧之能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生, 在每次给他举行的祝寿会上。总是谦虚地说:“惭愧!惭愧!”江枫这种毫无收敛的自吹自擂同启功先生的“惭愧”相比, 简直是云泥之别。

自我吹嘘, 就一定可耻吗?自吹自擂, 是个什么罪过?在《江枫论文学翻译及汉语汉字》自序《卑之无甚高论》谈到评论部分时, 我早就承认, 我的评论, 也像任何一种评论, 无非是挥舞着语言文字的旗帜和武器, (如果分得出手, 当然还要鸣鼓) , 以宣扬自以为是真理的真理, 以扫除自以为是谬论的谬论。人吹人擂和自吹自擂, 都是理论活动题中应有之事。

难道你自编自导自演的师徒对话录和《辨伪集》、《批判集》不都是“自吹自擂”?你自称“著名语言学家”, “论文约600篇”, 未经全国普查便宣告“是中国第一位从事模糊语言学、语言类型学、较早从事词源学和中西语言学说史比较研究的学者”就不是自吹自擂?即使真是“第一位”又能说明什么?问题不在于吹擂, 而在于吹擂什么, 以及, 有没有什么可吹, 值不值得一吹, 吹出来对国家对人民有害还是有益。

我说的“一马独嘶”, 是在万马齐喑、噤若寒蝉的背景下, 指斥对于朦胧诗的批判, 以维护我国新时期诗歌的健康发展;说惠特曼这首诗我译得最好, 是在译出之前, 而被后来的事实和历史证实果然不虚, 是为了推介一种屡试不爽的正确的翻译理论和方法;说我对一位诗人的评论, 是那次国际研讨会上两篇最佳论文之一, 是我情不自禁要说, 说起来我就开心, 是为我能以精到的评论让我由衷敬爱的曾为中华民族的自救图存斗争鸣鼓吹号作出贡献、为自由民主新中国的建立尽心竭力的老朋友开心而开心。

说“也许有一天回顾历史, 会被确认为重大突破的, 是我从理论并且以事实, 论证了我国现行的所谓普通语言学为伪。世界文字共同的发展方向是拼形, 不是拼音。”不是江枫狂妄, 去买一本《江枫论文学翻译与汉语汉字》, 认真阅读, 你也许会信服。

人生得有多少开心事, 在祝寿的朋友们面前说出来, 让大家分享一下这种难得的开心, 也惹得你不开心?重要的是, 通过重提开心事, 以提倡我做人的标准, 以宣扬我所发现的真理!你, 也有值得自我吹嘘的根据么?并不太晚, 今天你幡然悔悟, 明天离开人间, 你就可以说, 至少也干过一件周处式的好事。

伍铁平, 不要生气, 我要对你个人自吹自擂一次:1995年, 我江枫得过一个彩虹翻译终身成就奖, 今年, 2011年9月23日, 我江枫得了个文化翻译终身成就奖。惭愧么?不, 一点不惭愧!我真诚希望, 你, 伍铁平, 也能有理由为自己吹擂。

你伍铁平的吹擂, 除了陷害人, 就是卖假药, 比如说, 直到师徒对话录, 还在叫卖“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你那位焦出于煤而黑于煤的高足无愧于你的衣钵, 居然想用1977年某人的一次试验来为你撑腰, 说“实验结果证明, 看汉字的时候并不能由字直接达到意义, 而也是要通过语音的。”那么, 请问, 怎样解释我上文提到的, 一个19个月大就因病致聋致盲不久又致哑的女孩, 竟能成长为著名作家和教育家的事实?要知道, 在她那无声无光的世界里, “语音”, 只是她老师说话时的喉头震动。

不错, 如果口头的谦虚是做人唯一的美德, 和启功先生相比, 你也许可以说是“相别有如云泥”。但是, 口称“惭愧”已经成为一种程式, 你真了解程式背后的内涵?而我有必要, 为了一点做给人看的谦虚貌而埋没真理或是放弃一次宣扬真理的机会吗?我说我的那些言论主张, 也都不过是些“卑之无甚高论”, 倒并不是故作谦虚, 而是一种诚恳的实事求是。然而, 若以善良、正直为标准, 你伍铁平, 和江枫比, 和世界上九成以上的人类比, 也不能不说是“相别有如云泥”, 你的高足也许有一天终于觉悟而会补充一句:“岂止云泥, 根本不可比拟。”

十多年以前认识张朋朋, 是从他回答我一个问题开始的。那是一次《汉字文化》的学术聚会, 我问, 为什么一个“正宗的”语言学专家, 会在该用“事与愿违”的场合说出了“有违初衷”, 就像有人在该说“刻不容缓”的场合使用“迫在眉睫”。他立刻就回答我, 因为他的语文老师是把文字当作记录语言的符号教的。哦, 我恍然大悟!他, 作为一位语言学家, 也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并不满足于那一个“恍然”, 我还要了解事实, 追究规律。我曾计划和他的研究生一道访问一家聋哑学校, 以具体了解既不能听、又不能说, 对声音完全隔膜的聋哑人, 是怎样学习和掌握汉字以至其他文字的。到我读到海伦·凯勒的故事和她的著作, 就明白了, 还用说吗, 事实胜于雄辩:文字以形表意!

其实, 科班出身的张朋朋, 原来也相信“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因为老师这样说, 老师的老师的根据又是索绪尔。但是, 他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发现, 根据这种理念编写的教材, 只能增强外国人“汉字难学、难记”的观念。经过结合实际的探索, 认识到语言和文字分别自成体系, 各有其规律性特点, 并且, 根据这样的认识, 编写了语文分开的教材, 经过他在教学活动中试用, 大获成功。奇怪的是, 对中国汉语汉字规律性特点的认识和中国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学者, 竟然因此而被帮派化了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界视为另类。文章, 除了《汉字文化》, 处处遭到封杀。

但是, 在张朋朋的职称副教授面前, 伍铁平教授的教授二字, 像是又一个笑话!一个为教育事业作出突破性的贡献, 另一个处心积虑误人子弟、唯恐所误子弟听到真理的声音而觉醒。人品能比吗?不是量的问题, 两者有着质的差异。

伍铁平说“张朋朋的文章《从理论上否定文字改革的总方针———评江枫先生的‘拼形表意’文字观》对江枫大肆吹捧。这毫不奇怪”, 是因为这个江枫“为日本军国主义唱赞歌”。当然是胡说八道!

张朋朋能不支持江枫有关“拼形表意文字观”的主张吗?张朋朋支持江枫的主张就是支持他自己的主张, 因为我们的起点虽然不同, 最终, 却都得出了文字以形表意, 其发展前途不是拼音, 而是拼形的结论:这样的结论, 符合文字现象的真实、真相、真情、真理!

这个结论, 为伍铁平辈, 即使再加上更多的人, 也难以反驳一个字、一句话!

在所谓“不许肆意攻击《汉语拼音方案》……”一文中, 伍铁平把张朋朋列为首要攻击目标, 是因为张朋朋的学术著作和言论常常切中伍铁平辈坚持的错误语言学的要害。据伍铁平引述, 张朋朋在“语言文字大论坛”的发言, 有这样一段话:“《汉语拼音方案》当时并不是给汉字注音设计的, 而是作为代替汉字的文字方案设计的, 因此, 今天作为给汉字注音是有缺陷的。做错了, 应该勇于承认错误, 不能文过饰非, 不承认错误就是坚持错误。这是很可怕的。”

伍铁平说“这段话错误百出。第一句话就根本不符合事实。”这是颠倒黑白, 如果不是为了贯彻“文字改革, 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化道路”, 会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么?如果只是为了给汉字注音, 非常简单, 只要把民国时期早就在使用的拼音字母拉丁化就可以了。然而, 文字改革委员会, 而不是注音方案委员会, 还是成立了, 而“拼音方案委员会”只是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下属机构, 该委员会所拟拼音方案原称《汉语拼音文字方案初稿》, 应该是名实相副的称谓, 后来由于被伍铁平以删节号隐藏掉的原因, 才删除掉“文字”二字, 以应付反对拼音化的意见。

方案本身就能证明张朋朋所说“是作为代替汉字的文字方案设计的”, 他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今天作为给汉字注音是有缺陷的”, 而我从切身体验发现, 所谓《汉语拼音方案》, 是按照替代汉字的需要设计的, 并不适用于拼写汉语。因为, 对于汉语而言, 注音字母不如注音符号完备, 如吴语中的v音、湘语中的gn音, 就是注音符号能注、拼音字母拼写不出的语音。所谓《汉语拼音方案》, 实质上是个《汉字拼音方案》, 而有助于读认汉字的只能是《汉字注音方案》。

而且, 在伍铁平用来支持他对张朋朋的批评的周有光的言论中, 只能证明删除“文字”二字, 只是掩人耳目, 并未改变初衷。据伍铁平引述, 周有光说:“方案的名称从‘拼音文字方案’改为‘拼音方案’, 删除‘文字’二字。这在拼音方案委员会中没有引起争论。因为委员们都了解, 叫它‘文字’, 它也不可能代替汉字;不叫它‘文字’, 它也有文字的性质。从一套字母到成为公认的文字, 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这不是几十年的事情, 而是几百年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 周有光要比伍铁平诚实, 他说出了这样一句心里话:“不叫它‘文字’, 它也有文字的性质。”所以, 才会有后来 (甚至在文改会已经改名语委之后) 的“一语双文方案”。而周有光坚持汉字拼音化是始终一贯的, 只是有鉴于反对声浪强大, 不得不承认“从一套字母到成为公认的文字”, 即使要实现, 也“不是几十年的事情, 而是几百年的事情”。从而, 由一个“急拼派”变成了一个“缓拼派”而已, 他还有一句被伍铁平故意忽略的话:“与其有文字之名而无文字之实, 不如有文字之实而无文字之名。”

伍铁平在有选择有删节地引述过周有光的《回忆》之后, 便又一次“由此可见”, 据说他就“由此可见, 张毫无根据, 信口开河。”但是, 信口开河的是伍铁平!伍铁平驳不倒张朋朋, 正因为, 张朋朋和我一样, 从不信口开河, 全都讲究:言之有据, 言之成理。

陈寿:“我可以告你们诽谤” 篇11

如果他们告罗贯中,呈堂的最有力证词当来自西晋史学家、蜀人陈寿编撰的《三国志》。有趣的是,作为证人的陈寿,也有起诉对象,罪名同样是诽谤,那就是《晋书》的编撰者、唐代的房玄龄等21人。为什么呢?请允许我慢慢道来。

生平:他的注册商标是倒霉

公元232年,陈寿出生在四川南充。这一年,也是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后的第十一个年头。蜀后主刘禅,正乐呵呵地在宫廷里当他的吉祥物,顺便纵情享受。蜀相诸葛亮,则正走在六出岐山、九进中原,然寸功未建的路上。就在这衰落的蜀国,陈寿渐渐长大。青少年时代,他师从蜀中著名学者谯周。谯周也是南充人,为人诙谐,能将不苟言笑的诸葛亮都逗得乐不可支。谯周的经学不错,史学更好,曾写《古史考》,辩驳古史中的不实记载,尤针对《史记》而发。陈寿以后对史学发生兴趣,应当是受了谯周不小影响。对这个学生。谯周颇为青睐,曾说:“寿啊,你必以才学成名”。陈寿就抿着嘴巴笑,老师却又说:“你也会遭到损折,当然,这未必是不幸”。

老师的话一语成谶。陈寿的一生,果然与“损折”不离不弃。

青年时代,陈寿在蜀国作文官,其时宦官黄皓专弄威权,一般大臣都曲意阿附,但陈寿颇有风骨,不肯吮痛舔痔,结果被排挤,郁郁不得志。后来,他父亲去世,在服丧期间,按当时的风俗,应该戒除声色。他不小心得病,就叫婢女制成丸药,近身服侍。有客人来耍,恰好见到这一幕,认为陈寿在服丧期间还要“嘿哟嘿哟”,真是不孝,说不定还怀疑婢女所进丸药不是治猪流感的,而是伟哥,那就罪加一等。于是民间清议大作,各色意见领袖纷纷攻击、贬低陈寿,使得后者在仕途上更加陆沉下位。直到蜀国灭后,陈寿还因为口碑不佳而多年未被起用。有才华的人不会终身埋没。西晋司空张华,既是当朝要人,也是学者,他无意中读到陈寿的一些文章,相当欣赏,于是替陈寿说话,以为不该因其服丧期间“疑似性交”而打压他一辈子,遂起用陈寿,先后任著作郎、阳平令等。在任上,陈寿编《诸葛亮集》,后又撰《三国志》,时人以为有良史之才。晋朝学者、故魏贵族夏侯湛也在编撰《魏书》,见到陈寿所作,仰天长叹,回家后将自己的手稿全部卖给废品收购站。张华更是对陈寿的史才赞不绝口,甚至以修《晋书》的任务相期许。

然而,陈寿平日议论锋芒毕露,早得罪了不少人,而在《三国志》中对曹爽事迹的秉笔直书,又触犯了当朝权贵、尚书令苟勖。荀勖是曹爽提拔的,与之关系极深厚,贬低曹爽,就是间接贬低荀勖。这跟当代所谓官场派系异曲同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于是荀勖要搞陈寿,先发配他去一个穷乡僻壤之地做县令,陈寿以母亲年纪大,欲在她身边尽孝为由,不去。数月后,陈寿的母亲病死,临终前遗言,就葬她在洛阳。这是为陈寿打算,因为从洛阳归葬四川,费用相当不菲。陈寿在清水衙门为官,级别也不太高,操办起来很吃力。陈寿遵从母亲遗言,将她葬在洛阳。这下子又授人以柄,在苟勖的组织下,道德家们再度对陈寿群起而攻之,贬辱入地。陈寿罢归,在闷闷不乐中渡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其中一年,他有机会起为太子中庶子,即太子的近身侍从官。不知是有人干预,还是他已心灰意冷,终未拜官。公元297年,陈寿病死,享年64岁。

身后:泼上的污水如何洗争?

说倒霉是陈寿的注册商标,并不夸张。在他死后,晦气依旧延续。对一个死人而言,肉体上的伤害已不可能,他能被破坏的,主要是名声。

《晋书·陈寿传》中记载了两件事,常为后人津津乐道,进而将陈寿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罪名是“缺德”,缺史德。

一件是指陈寿向人索贿,像现代记者搞有偿新闻一样,搞有偿史传。《晋书》称,丁仪、丁虞有盛名于魏,陈寿就跑去找两人的儿子,说:“啊哈,给我千斛珍珠米,换你老爸人佳传”。结果丁子不干,说咱爹才不稀罕入你丫的传昵,又没有官方效力,当不了新华社发通稿。于是陈寿竟不为丁氏立传。

另一件是指陈寿在著作中打击报复仇家诸葛亮父子。陈寿的父亲曾为马谡的参军,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挥泪斩掉,陈寿的父亲也连坐,被髡,就是剃个大秃瓤,以示羞辱。而诸葛瞻对陈寿本人,又看不起,曾当面表示轻蔑。所谓上阵父子兵,陈寿这儿变成了结仇父子兵。现在诸葛父子都挂了,一个病死五丈原,一个战死绵竹,陈寿正好上下其手,遂在《三国志》中称“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又说诸葛瞻“睢工书,名过其实”。

这两件事若坐实,则陈寿将声名狼藉。千年以来,关于陈寿索米、谤书之事,始终争讼不休。表示相信并因此鄙视陈寿的,有后周柳虬、唐刘知几、宋陈振孙等人,但清朝的朱彝尊、钱大昕、赵翼、王鸣盛、杭世骏、潘眉等人则为之辩诬。清代的考据学相当精湛,而清代考据家几乎集体为陈寿翻案,可说是一道不小的风景,也较能使人信服。

综合各家意见,我来为陈寿洗刷一下泼在身上的污水——这污水已经跟了他一千多年,官修史书的力量果然巨大啊。

丁仪、丁文廙,本是浮躁狂妄之徒,因罪给司马懿诛杀,本就没资格人传,陈寿不写他们,乃是妥当史裁,并非报复。再说了,陈寿连曹爽。夏侯玄的传都不肯多为佳言,以至得罪当轴有力者,又怎么可能为二丁“立佳传”昵?最后,干斛米并非极昂之值,丁家不是出不起,为晗要拒绝?这些都说不过去。比较大的可能反而是丁家后人报复陈寿不为其先人立传,于是杜撰故事,而《晋书》作者又耳食其言,照搬不误。

再看对诸葛亮父子的评价。通读陈寿为诸葛亮写的传,除了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神化,以至“诸葛多智近妖”外,对诸葛亮的总体评价颇高。诸葛亮是司马懿的死敌,在晋朝为官的陈寿能如此书写,已经不易。更何况,陈寿还在诸葛亮死后,搜集其诗文奏章书信,编为《诸葛亮集》,如果真对其怀恨,怎么会作这种工作呢?难道他神经分裂?白天爱诸葛亮,晚上就恨诸葛亮?在我看来,说诸葛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恰是中肯之言。诸葛亮的长处在行政管理与经济建设,并不在行伍应敌,从他有能力六出岐山,却又都无功而返就可看出。至于诸葛瞻,虽是蜀国烈士,但才能平平,连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都承认这点,陈寿评价诸葛瞻“惟工书。名过其实”,并非苛论。

在上述两事外,陈寿还常为人指责其著以魏国为正统,没有节气。这也是皮相之论。

《四库提要》说得好,陈寿写《三国志》时,是为晋臣,晋承魏之统,不以魏为正统,其书能行于当世么?何况,正统非正统,历来都是有弹性的,不过是为当时政权的合法性服务。譬如北宋,赵匡胤篡立近于晋,就以魏为正统,司马光《资治通鉴》也如此;南宋偏安江左近于蜀,结果诸儒纷纷而起。为蜀争正统地位。朱熹的《通鉴纲目》遂立蜀为正统。这么看来,所谓正统非正统,实在是政治家、历史家手中的橡皮泥,又怎能独责陈寿一人呢?

上一篇: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下一篇:现浇箱梁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