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自信心培养

2024-10-24

数学自信心培养(共11篇)

数学自信心培养 篇1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心是学习动力系统中的支撑点和调节器。首先, 自信心影响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选择、接受和努力程度。其次, 自信心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反应和学习准备状态。再次, 自信心影响学习者的坚持性和意志行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作为情意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我们应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下面浅谈几点做法。

一、善待学生, 开启学生自信心

小学教育是接受系统学习的初始阶段, 在小学阶段我们不能把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善待学生, 让他们满怀信心的成长, 比单纯取得好成绩更为重要。

1. 教师要给学生以真诚的爱

“爱就是教育,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 给学生以真诚的关爱, 学生就会情绪高涨、思维敏捷、信心增强、乐于交往。教师要关心学生, 尊重他们的人格, 维护他们的个人尊严;切忌恶语中伤学生, 对学生表现出失望或无奈的态度。特别是对一些学困生, 教师应该理解、宽容、激励他们, 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尊重, 使他们相信个人的价值, 坚信“我能行”。

2. 教师要学会赏识、信任学生

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关注每一个学生,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当学生答错时, 教师要想方设法把错误思路引导到正道上来。笔者曾在一年级的一节数学公开课上, 目睹了这样一个小场景:一位学生站起来怯生生地回答:“4+5=8。”学生哄堂大笑, 授课者却面带笑容, 温和地说:“很不错, 非常接近标准答案, 请再仔细想一想, 好吗?”发言者听了毫无遗憾, 体面地坐了下去。我不禁为之一震:教师的信任和真诚的期待, 无形中给了学生巨大的鼓舞, 让学生体验到“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这样的赏识与信任, 让学生产生了参与的欲望, 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创意, 启迪了潜在的心智。

二、体验成功, 树立学生自信心

“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屡遭失败容易导致学生的自我否定, 从而产生认识偏差, 认为“我不行”。在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成功是成功之母。以成功的体验来激励学生, 能促进学生更快地成长。当学生取得成功后, 因成功而产生的自信心便可以成为追求新目标、新成绩的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 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 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因此, 体验成功是树立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1.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师应相信学生, 大胆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教学中,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后的那种成就感, 取得良好的效果。如, 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学生已有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经验, 所以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把圆16等分, 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 用16个小扇形拼摆学过的平面图形, 探究、发现、归纳拼成的图形跟圆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学习比起教师单纯的说教更能使学生真正领悟公式的来由, 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2. 关注差异, 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认识、理解和各种能力所表现的差异不同, 一般来说, 优等生是屡获成功者, 他们都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要善于保护他们原有的自信心, 并不断为他们创设新的起点, 适当安排些提高题、综合题让优等生选做, 使他们取得新的成功, 进一步增强自信心。而学困生多是屡遭失败者, 他们几乎都非常缺乏自信心。因此, 对于学困生, 应加倍地呵护, 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条件, 使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如,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可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使优等生有充分“施展才智”的空间, 学困生从中得到启示。

三、鼓励评价, 提高学生自信心

数学教学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教学评价大多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评价实施得好, 能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 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轨迹, 有利于帮助不同学生尝试成功,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1. 课堂评价充满激励

课堂教学中, 我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挖掘解答中的合理成分或进步因素, 对不同学生予以个性化的教学评价。如将“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 很好”送给外向型的学生, 用“你讲得多好啊, 大声介绍给大家”来鼓励内向型学生, “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 这种方法值得学习”来鼓励那些不善言辞的学生等。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评价, 不仅能鼓励全体学生充满自信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更重要的是张扬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品质, 提高了他们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2. 作业评价充满关爱

学生写作业、教师批改作业, 这是师生情感交流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 对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发挥着或是制约或是促进的作用。教学中, 我不断改进作业评价方式, 对做对的评优, 对做错的划“小圆圈”, 取消冷冰冰的“×”, 并在错题旁给予适当的指点, 同时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话, 对订正正确的重新评定等级。另外, 我还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 借助眉批给予富有感情色彩的个性化评价。比如“这种解法很有创造性, 你真聪明”“方法很好!仔细查一查, 看问题出在哪里”, 这些充满关爱的批语使不同个体都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期望, 增进了情感交流, 又给了学生无穷的自信和鼓励。

总之, 信心是一个人的根本, 是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悦纳自我, 体现自我, 从而扬起自信的风帆, 满怀信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数学自信心培养 篇2

漾濞县职业高级中学杨春艳

摘要职业高中的学生,由于中考的落榜使学生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对数学学习存在厌恶与逃避心理,在教学中,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由兴趣、成功、赏识入手,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人人成功,全面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

关键词职高数学教学自信心

数学作为职业高中一门比较重要的基础课,其内容抽象、严谨、逻辑性较强,前后知识联系比较紧密,需要一定的基础,然而在现有招生体制中,先重点普高,后一般普高,再职高,使得职业高中生源质量较差:学生入校数学基础、学习能力、求知态度普遍很差,有严重的自卑心理,甚至弃学,这样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全面提高数学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根据几年来在职中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一、职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心理分析

一方面,由于职高学生大多是从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录取之后产生的亚失败者,对中考的失败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心理准备,再加之数学长期的角色地位,使他们认为自己被“筛”下的原因主要是数学,因此为求得心理平衡,他们有意无意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与逃避学习的心理。

另一方面,大多数职高学生面对数学成绩不理想往往归结为自己的智力水平低,基础差,对学好数学缺乏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有较强-1-的自卑心理。

第三,职高的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数学成绩差而成为“被爱遗忘的角落”,弱点与不足一次次暴露,而又丝毫得不到改正的机会,而师生关系的疏远使他们对数学完全失去了兴趣。而到了职中这一群体中,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缺少优秀带头人物,缺少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以致形成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产生大家都一样的从众心理。

二、学生学习信心的培养

1.帮助学生调整心理,重塑信心

教师在每班学生入学初,要认真分析每位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正确归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就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内部来说,他们之间学习成绩自身差与非智力因素水平有显著关系,而与智力水平关系较小,因此对于数学成绩的不理想,我们应当从学习动力、学习热情、学习毅力和学习方法等不稳定的可控原因上寻找突破,而不应简单地归结为智力差、能力差、难度大等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原因。教师要帮助学生摆脱过去的困惑(怕学、厌学),通过强化学习目的、主动关心帮助、有的放矢复习、适当放慢进度等使学生在一切从零开始的氛围中得到感染,使学生在失衡的情况下找到新的支撑点,端正学习态度,重塑学习数学的信心。

2.培养兴趣,提高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职业学校学生多数对数学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情绪怠慢,呆板、焦虑、有弃学倾向,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教师再去硬逼学生认真学习数学,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要取得良好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应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对新奇事物观察、探索和了解的一种原始的内在冲动,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认知内驱力,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是由好奇、兴趣而得来的。因此,教师在教案设计以及教学模式、内容、方法、教学手段的采用上都要注意满足学生的好奇、求新、求异、求知的需要,尽可能采用新颖直观的教学工具,创设多种问题情境,结合数学史、数学谜语、数学游戏等安排丰富有趣的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将学生的好奇引导到“入迷”的境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需要,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体会到无穷的乐趣,就会自发地产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自信心。

3.体验成功,增强信心

学生的勤奋主要来源于对学习的兴趣,而愉快的成功体验则是产生兴趣和力量的源泉。职业教育不是强调选拔和淘汰,而是要帮助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中考落榜进职业学校的学生都饱尝了过多的失败,一次次的失败更强化了学生的自卑心理,往往偏执地认为自己是数盲,即使努力也没有用,数学能力与之无缘。因此,职高教师要有一团火来融化这座冰山,让学生重塑自信,不仅从兴趣入手,还要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应该从各方面降低对他们的要求,给他们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减少其失败体会,鼓起他们追求成功的勇气,由学生亲

身尝试成功的体验,产生“只要努力我也能成功”,“我不比别人差”的心念。只有不断的成功体验,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敏捷,脑子才会越用越灵活,让不聪明的变聪明,让聪明的更聪明;只有更多的成功体验,学生获得的思想教育和知识技能才能刻骨铭心;也只有无数的成功体验,我们设计的教育目标才能具体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最终,我们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可见成功体验是使学生增加自信心的基础。

4.赏识学生,巩固信心

在兴趣、成功、体验教育的同时,教师还要跟进赏识教育。心理学家威廉姆士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 任何人都需要获得别人的赞美,这是因为只有获得别人赞美的人,才意味着被别人认可,被别人重视、被别人称誉,并意味着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被发现了,若一个人终日被失败之阴影罩着心灵,怎能有雄心壮志,奋发向上的激情呢?职业高中的学生,他们更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肯定和赞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挖掘学生身上的每一点细小的成功和进步,适时的给予恰如其分的赞美和肯定,有了教师的认可、重视、称誉,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就会倍增,就有信心去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而就能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真正成为“我要学”的学习主人。因此,赏识教育是巩固自信心的保证。

萧伯纳有句名言:“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自信心是人们开拓进取、向上奋进的动力,是一个人取得

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职中学生的自信心在经过多次失败后丢失,要将他们在职中的学习作为一个全新的开始,帮助他们重拾自信,找回成功的希望。

参考文献 :

3.月版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兴趣;自信心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自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兴趣,那么,在老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中,学生就感觉更轻松,更有趣味,在学习中不断积累自信。

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体现自己的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教师指导学生展开合作交流,发挥群体的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力,达到教师特定的教学任务目的。在合作、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能充份体现自己的价值,找到存在感,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几棵?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每隔5米栽一棵,共栽100÷5=20(棵)。我质疑到,20棵,对吗?你们能检验一下吗?又有同学说,100米太长,不好检验。我又说,那该怎么办?能不能用简单的数试试呢?比如10米,20米。同学们分组讨论。学生开始在纸上涂涂画画,另一个学生在旁边记录:10米时,10÷5=2(棵),要栽3棵;

20米时,20÷5=4(棵),要栽5棵;

“好像有规律”,一个小组的中心发言人说到,当长度是10米时,每隔5米栽一棵,间隔是10÷5=2(棵),要栽3棵,也就是比間隔数多1,另一个同学在黑板画出了示意图;当长度是20米时,每隔5米栽一棵,间隔是20÷5=4(棵),要栽5棵,也就是比间隔数多1,另一个同学又在黑板画出了示意图……

不画图也能算出30米,35米要栽几棵树?

当他们在台上展示完后,同学们竟不约而同的鼓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鼓起了掌声。此时,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举起了自己的小手,教室顿时静了下来,大家的眼光都看向他,请你来说,他站了起来,腼腆地看着自己的手,伸了出来,又再次小声的数着,大家都着急了,最后他说,五根手指就是五棵树。我感动了,其实我知道他说的,只是表达不够完整,不过这并不重要。同学们也看着自己的手,顿时明白了。“哦……”掌声更加热烈了。此时他们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通过小组的合作以及自己的细心观察,得到了规律,从而解决了问题,特别是那位腼腆的同学一定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自信,因为大家对他的发现起了一个名字“小手解决植树问题”。

三、在考试后,找回自信。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老师通过单元考试来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有的同学发挥了自己的水平,考出了比较理想的成绩,也有的同学平时还不错,但考试成绩却很不理想,如果每次都这样,老师,家长不重视,学生学习的信心无疑会遭受严重的打击。怎样让学生走出考试成绩的阴影,找回自信。

老师要认真分析试题,找出学生做错的原因,对学生未掌握的知识点再次讲解,然后出一些相类似的题目给学生做,一直让学生做对为止,让学生再考一次,成绩肯定有提高,或者老师出相类似题型的试卷,学生再考,帮助学生找回自信。

四、家长的鼓励和耐心的教导是学生自信的源泉和动力。

家长是学生学习的坚强后盾,家长每天要坚持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除了要督促自己的孩子完成作业,练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做错的题目还要耐心细致的讲解,不断鼓励自己的孩子,你能行。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而又不能及时解决,长期以往,学生就会自暴自弃,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家长的鼓励和耐心的教导非常重要,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是自己学习的坚强后盾,学习道路上,我不怕。

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与自信心培养 篇4

一、让学生在和谐中寻找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希望前奏。学生的成功, 需要保持愉快的心境, 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因为有了此项保证, 学生就会对学习有很好的兴趣。大家都知道, 兴趣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催化剂”, 是希望的火花。如果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缺乏了, 就感到知识乏味, 没有求知的欲望,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样, 与智力因素结合起来, 就是飞翔的两个翅膀, 行走的两个轮子。教师实施快乐教学, 能使学生情绪舒畅, 心理稳定, 能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积极地接受教育。新课标明确指出, 要转变教师角色,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教师放下架子, 给学生一个平等交流合作的空间,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要讲究激励性, 激发学生的情感

平时多鼓励, 多激励, 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状态。作为学生, 大多注重的是考试分数和名次, 分数的高低、名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这时候, 我们老师的作用就不可低估了。老师无论在讲评前后, 还是在讲评过程当中, 都要注重花上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思维和情感上的交流。对于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要提出表扬, 鼓励其戒骄戒躁, 再接再厉。而对于成绩考得不理想的学生, 在讲评试卷过程中, 要尽量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他们, 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上存在的不足, 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让他们重拾信心, 获取学习的动力与乐趣, 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切忌用“这道题我都讲过好几遍了, 你们怎么还不会”等语言挖苦、训斥学生。

三、多实践, 多培养技能,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 轻松愉快地完成目标。同时, 从教材实际出发, 创设学生参与实践的情景。要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做, 在做数学和用数学中学会求知、创新。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 先提出问题:是否具有任意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联结”?是否“首尾顺次联结”的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让同学们用他们课前准备好的三根木 (或竹) 条做成一个三角形, 并量出各边的长度, 然后把最短的边剪去一小段, 使之在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中探索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此时, 学生情绪激昂, 纷纷动手去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师可请几位同学报告他们的实验结果。根据大家实验的结果, 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进行总结。

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的培养 篇5

【关键词】培养自信心 兴趣 学习方法 数学知识

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支撑力,是促使人去探索、创新、实践的重要推动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普遍感到困难、接受难度大,这给教学增加了难度。因此要想学好数学,必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动力。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上的自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于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生缺乏学习数学自信心的原因

首先,数学这门课程的本身特点也是学生缺乏信心的主要原因。数学是中小学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对学生来讲,学习数学是升学的必经之路,这就无形之中给学生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有限,再加上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在学习数学时就出现了数学知识跟不上,数学知识前后不衔接等现象。学生在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方面出现了困难,再加上自身的一些因素,就会产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缺乏自信心。其次,教师教学态度和方法不当,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在课堂中以自己传授知识为中心,以应付各级考试为目的,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是面向少数的优秀生,而忽视了大部分的学生,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情感态度。正因为这些不恰当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使得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缺乏应有的自信心。

二、培养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的意义

自信心是个体对自己力量的肯定,它是对自我能力的肯定。有自信心的学生往往能通过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在遇上困难或挫折时,能够坦然面对挑战。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可以促进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大胆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鼓励和同学的帮助下,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三、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一些做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过程,只教不学或没兴趣学,只会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事倍功半。只有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数学情感

学生的成长都需要教师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情感态度,要经常微笑面对学生,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趋于稳定。马卡连柯说过:“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不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快乐教师实施快乐教学,能使学生情绪舒畅,心理稳定,能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积极地接受教育。”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知道“数学有趣”“数学有用”。教学中,还要注意让学生有多动手的机会。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由对数学的好奇而产生要探索它的兴趣。老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使学生顺利地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稳定数学学习兴趣。 对学习数学感到吃力的学生,开始要求低一些,使他们感到比较容易,提高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信心后,继而再提出一些较高的要求。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就会尝到甜头,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三)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一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给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的基本心理因素。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加强数学学习上的竞争,考试、参加数学竞赛,这些都可以形成一种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积极进取替代惰性心理。

(四)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科学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包括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等环节。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好预习、听课的环节。首先让学生认识课前预习的意义,掌握课前预习的方法,学生学会了课前预习,又可以进一步提高听课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就会尝到甜头,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五)教师应善用鼓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正确、公平、合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也要引导学生会正确地评价自己。肯定的评价会激励、鼓舞学生,会大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是素质教育的需求,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运用合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08).

[2]中学数学教学参考[M] .教育出版社,2003(06).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篇6

一、提倡教学民主, 营造自信氛围

在课堂中,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要将每个学生的今天与昨天比, 不要把这个学生和其他学生比, 这种意识很重要。在一个班级中只要说成绩, 就有第一名、第二名……最后一名, 人为地给学生排队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提倡教学民主就是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 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 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及时表扬学生取得的进步, 使其不断地获得学习预期和尊重的满足。

例如:在教《数学职业模块》理工类第一章《三角计算及其应用》中“余弦定理”时, 教师让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读余弦定理的概念, 让写字好的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让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在课堂上试讲, 最后由小组讨论得出利用余弦定理来求三角形的未知元素, 并且让课堂上没有发过言的学生做总结发言。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 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当那位学生说出“利用余弦定理解题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一是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 求其他元素;二是已知三角形的三边, 求其他元素”时, 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二、引导探索学习, 诱发自信意识

在教学中, 探索性学习可以诱发学生自信意识的形成。由于学生理解能力的局限, 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却显得比较难理解。教师不应急于把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要创造探索学习的机会, 引导学生探索着学习, 使学生获得比较广泛的活动空间, 培养学生的自信意识。这种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是每位学生成长的过程, 无论过程的长短都要给学生以自信。

例如:复数的学习。复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个新名词, 首先, 应明确复数与正负数、加减法、乘除法等的区别, 明确复数是一个数, 而不是运算符号。其次, 让学生先提出一些问题, 随后教师一一解答。有学者说:数学没有新课, 只有复习课。这就告诉我们:只有让学生利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探索着学习, 才能诱发学生的自信意识。

三、培养归因意识, 唤起自信欲望

实践证明, 对自己学习能力充满信心的人, 哪怕在学习上有再多的挫折, 也能越“挫”越“勇”地走下去;对自己学习能力没有信心的人, 即使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绩, 也总是提心吊胆地学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也是考验学生学习信心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征程上走得更有信心、走得更远, 就有必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证明自我。

例如:在教《数学职业模块》理工类第三章《复数的乘法和除法》中, 可以用自然数的乘法和除法讲解, 也可以用最原始的办法解题, 最后由学生总结出复数的乘法法则, 即:两个复数相乘, 可以用类似于多项式乘法的法则来算, 只是在遇到i平方时, 要把i平方换成-1, 并把最后的结果写成a+bi (a, b∈R) 的形式。

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的培养 篇7

自信心指个体相信自己的才能, 相信自己有力量和能力去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的心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指学生对于自己学会新的数学知识及在数学活动中顺利完成任务的确信程度, 它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情感因素, 与学生的数学成绩和他们对于数学活动的自觉参与等诸多学习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自信心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喜欢接受挑战, 能够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那么,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笔者以为, 学生的数学自信来自于有效的数学学习, 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因此, 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 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

一、教学内容契合学生实际, 贴近学生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 教学题材要广泛, 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 使学生乐于接触数学, 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例如, 在学习“千米”的认识时, 我联系学生行路的经验, 让他们比较几段路的长短, 然后选择其中1千米长的路程让学生实际走走, 帮助他们理解和建立“千米”的概念.接着, 让他们借助“千米”的概念估计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 学校到公园的路程, 等等.在此基础上, 让他们了解路边两棵树、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 借助这些距离估计较长的一段路程是多少千米.这样, 使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之中, 既为学生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又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 数学才是富有吸引力和活力的,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使他们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 符合学生需要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直观思维为主.他们在思考问题时, 总是与自己已有的感性经验相联系.因此, 教师应尽量设计一些具体的事例, 让学生自己去观察, 去分析, 从而得出结论

人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结合教学内容, 积极创造条件, 让学生操作.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 培养能力, 发展思维.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在教学中, 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多想、多问, 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疑问, 这对发展学生智力和自我评价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思考是智慧的生长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交给学生去思考、独立解决、获取知识, 使其思维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教学方式要针对学生喜好, 瞄准学生心理

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特别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与实践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一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自主探索应体现在新知识的学习之中.充分的思考和探索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要方式.探索的方法要注重过程性, 而不能仅仅指向结论课堂教学中应少一些对已有结论的验证性学习, 多一些结论形成的探索性学习.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适当采取延时评价, 学生能自己操作、归纳、发现的, 教师决不包办代替.

二要鼓励学生合作交流.研究表明, 通过团体成员间交流合作, 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 对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达到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目的, 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 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变革, 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授课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的组织形式.

三要给每名学生提供相同的成功机会.让每名学生都感受成功, 是激发他们以更大热情投入自主学习的需要, 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 培养健全人格的要求.教师应创造条件, 使每一名学生都获得使命感和成就感, 这是自信心形成的不尽源泉.

四、课堂评价要发挥激励效应, 树立学生自信

数学教学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纽带,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活动.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行为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要牢牢地把握评价“促发展”的本质,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数学自信心培养 篇8

一、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学生教育的成功不必非要由失败来铺垫,它应该是不断地由体验成功走向新的成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不断创设成功的机会,通过学生的互动和合作,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

比如,在教学完轴对称图形后,有一节实践活动课“奇妙的剪纸”,听到一位教师在教学这节课时,首先出示了老师自己设计的一个轴对称图形:4个手拉手的小朋友,让学生讨论:(1)、剪这串小纸人选择什么形状的纸比较合适?(2)、纸打算怎样折?(3)、折好后怎样画图形?(4)、怎样剪才能使小人全部一样而且手拉手呢?等问题让学生讨论,掌握了基本的方法,于是便去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开始,成功的学生并不多,老师并没有心急,而是鼓励学生向周围的学生学习。 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的人越来越多,快乐的小脸蛋上洋溢着成功地喜悦。在后面的自由创作中,同学们更是信心十足, 创作出许多具有观赏价值的轴对称图形。在这节数学课上, 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探索知识、发现规律,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无疑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有着很大帮助,使他们有信心能学好数学。

二、让学生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方式,是培养小学生自信心的基础。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自己擅长的事情入手,找到前进动力和方向,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广泛应用于实践,密切联系实际,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提出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从实际的模拟情境中探索,比如,在学完“应对策略问题”后, 可以设计一个“报数”的游戏: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每人报的数连续相加起来,最后一个报数和为10的人就是获胜者。在学生明确方法后,让同桌的两人一组来玩游戏,游戏之后,让获胜的同学说说获胜的小诀窍:要想确保获胜,第一次应报几?接下来怎么报?这样学生学得有兴趣, 又强化了应用数学的意识。使之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能增强小学生根据实际的自我应用意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尽力使学习取得良好效果。

三、让学生合作学习,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加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讨论、 合作交流,是很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敢于把自己不成熟的想法说出来供大家参考,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别人的方法和想法,也有利于及时表达自己的看法,使大家的想法更正确具体,更具有说服力,学生对自己的想法也更有自信心。

比如在“面积的含义”这一节课上,教学例2时,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平面图形和小纸条,方格纸等学具,要求学生想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方法。若采用小组合作法,则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互助精神,在比较两个平面图形面积时,几人合作想出的比较方法明显要比一个人想的方法多、全面;而且,一些学生对自己也不太肯定的方法,可以在小组里先讨论,再和全班学生交流,从而感觉到自己方法的优越性。与此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自信心。当然,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还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和孩子们一起来合作,一起来交流。我想,这样一定能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让学生积极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任何人都渴望被赏识,学生自然也不例外, 当他们得到老师的赏识和肯定时,就认为自己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就能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在教学中善于合理适当地应用激励手段,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沟通师生情感交流,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

如在“买东西”的活动中,有个学生付错了钱,老师问: “你觉得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如何?”这个学生低垂着头说: “很不好,糟透了。”老师再让他的同桌评价一下,“他虽然付错了钱,但他是第一个冲上讲台参加活动的,他真大胆!”这时付错了钱的学生用怀疑的眼神望着老师,老师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学习他的勇敢,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又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开展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不仅能从教学模式上打破单一的评价模式,更重要的是还能发掘教师所忽略的细小环节和微弱的闪光点, 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五、给学生恰当的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要建立小学生的自信心,老师就要适时、适地和适当地鼓励孩子去想、去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本领, 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所做的哪怕是一点努力和克服微小的困难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当场表扬,人都喜欢在赞美声中前进,都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赞赏。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只要学生有进步,老师都应给予肯定和赞扬,使他们的个性心理能平衡发展,在赞美声中增强自信,在自信中自立,从而产生自豪感。比如说在他们自己经过认真思考做出一道题来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要尽可能让他们尝试成功,因为成功感是建立自信心的动力。

如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老师让学生自己编口诀。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时,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在做“4只螃蟹几条腿时,是这样做的:列式8乘4,四八三十四条腿。”这时老师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而是问旁边的学生“:你觉得他的回答怎样?“”老师,他的式子对了,但计算结果错了,应该是在8乘3的基础上多了一个8,用三八二十四加八等于32。”学生的回答太妙了,老师情不自禁为他鼓起了掌。我认为教师不经意地在何时何地,在任何学习过程中,对小学生多加鼓励是很重要的。

总之,只要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就能诱发起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从小抓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自信心理的培养,是我们教师一项重要工作。

摘要:不管做任何一件事情,或实现某个目标,自信心是强大的动力,是有力的保证。小学生处于生理发育和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情绪的两极化较为明显。老师的疏忽或教育的误区都很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感。自信心的培养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心理学家曾研究发现,小学生的明显差异在于他们的自信心。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拥有了自信,也就是向日后的成功迈进一步,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亦是如此。

数学自信心培养 篇9

一、 摆正位置, 关注学生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组织者和合作者。美国教育家格拉塞指出:“传统教育给了学生太多失败的机会, 这种失败导致学生无法获得自我价值感, 导致学生失去学习信心。”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受过去学习成败体验的影响, 学习越成功, 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就越强。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 为学生尽可能地创造条件, 提供他们探索知识获得成功的机会, 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增强其学习信心。

因此,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多采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 如“创设情境法”“小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等等。

例如, 在讲“前后”这一新课时, 我提问:“你们大家还记得前几天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吗?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低年级组的跑步比赛, 下面让我们重温一下当时紧张又激烈的场面。”这时, 我出示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跑步比赛的一段录像, 让学生认真观看, 然后教师把画面定格在比赛开始不久, 接着向学生提问:“你通过观看录像, 知道当时谁跑在最前面吗?谁跑在最后面吗?”从而引出今天这节课所要研究的有关问题“前后”。这样引入,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比如“认识物体”, 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 (家里的各种家具、摆设) , 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几何物体的样子, 然后再观察、触摸自己桌子上摆放的各种形体的学具, 这样从视觉到触觉, 从大物到小物, 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 在学生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表象的基础上, 再引入新课。这些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 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剪一剪、拼一拼, 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来研究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割拼成长方形, 再通过拼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比较, 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系列活动, 让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全过程。学生一步步获取知识, 充分体验了探究知识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了学习信心, 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自信心就会大大提高。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自信心, 是学生向新的目标新的成绩前进的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 又会形成向更高目标进取的内驱力, 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同时, 也可以充分调动优秀生的力量来帮助学困生学习。学生之间的互相探讨, 不仅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通过学生帮学生, 避免了学困生辅导时的紧张情绪, 有时会收到比老师辅导更理想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感体验, 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心, 同时, 也帮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奠定了基础。这样, 一定会孕育出自信与创新的种子。

二、结合生活, 优化内容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较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由学生完成, 使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实施分层教学,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不同水平的数学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 在一节数学课上, 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会哪些数学知识?”学生们有的说:“我会从1 数到100。”有的说:“我会做一些加减法2 + 5 = 7, 30 + 10 = 40, 9 - 3 = 6, 15 - 5 = 10 等。”“我还知道3- 4 =-1, 4 - 7 = -3。”……接着我又提出:“你一天的生活能不能离开数学?”老师的发问引起学生们的争议。有的学生提出:“你做电梯不按数字能上、下楼吗?”“买东西花钱时, 不用数学能行吗?”“你上学不看表能知道几点吗?”“妈妈给你买了5 个苹果, 吃了2个, 还剩几个, 你不用数学知识去算一算, 怎能知道还剩几个?”……同学们, 你一句我一句议论了起来。通过议论, 从中发现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 真切地感受到周围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我们中间, 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从小爱数学、学数学, 用数学的情感, 而且使低年级的孩子们养成了自觉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如在学习了乘法计算之后, 可以安排如下的活动:某花店有若干种标明价格的鲜花, 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题目, 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 如5 枝百合需要多少钱?20 元钱可以配哪些花?三八节到了, 你打算用30 元钱给妈妈买怎样的一束花?等等。这样的设计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 并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 也进一步表现了他们各自的创造力, 同时, 自信心在这里得到很好地培养。

三、形式多样, 呈现内容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成正比, 成功越多, 自信心越强;挫折越多, 自信心越弱。针对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在教学时, 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学内容,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例如, 在教学 《分数大小的比较》 一课时, 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呈现: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 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 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 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 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 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 不给我六分之一, 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 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 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后, 让学生说说听后的感想。以这样的方式呈现, 既生动有趣, 又蕴含新知, 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自信心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再如, 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 “把7 个苹果平均放在2 个盘子里, 每盘几个, 还余几个?”这时, 可以采用实物演示, 指名一个学生分苹果给其他两个同学, 然后请全班说说分的方法和结果, 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呈现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分苹果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非常简单, 他们都愿意来表现自己, 当他们在大家的鼓励下获得成功时, 学习的自信心就更足了。

四、心有灵犀, 重视评价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的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良好的评价方式, 能催人奋发向上, 积极进取, 学生能在你真诚的评价中求进步, 促发展。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 虽不是蜜, 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 但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堂中, 它让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一张张阳光灿烂的脸, 听到的是欢声笑语, 体悟到的是学生的个性飞扬。那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评价,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信, 活跃课堂的气氛, 提高教学的效率呢?我认为, 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评价语言要准确

我认为评价语言应根据学生的回答, 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 既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 同时又针对不足和错误之处给予提醒与纠正。“如果课后你再多一些练习, 相信你的计算能力一定会提高。”“你的眼睛真亮, 发现这么多的问题!”……

有个小朋友, 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刚开学的时候, 她不爱与人交流, 自信心不够, 每次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都不能流利、正确地表达, 声音很小。于是, 在数学课堂上, 我每次都会提问她, 耐心地听她说完, 并且准确地作出评价:“你能回答问题就是很大的进步, 程老师发现你一次比一次厉害了, 相信你下次会回答得更好。”“你回答问题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了, 老师真为你高兴!”“你已经很努力了, 别急, 自信点。”……现在数学课, 她回答问题的声音也一次比一次响亮, 成绩也进步了。

(二) 评价语言要有激励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评价语言应以鼓励为主, 让孩子获得自信, 体验成功的快乐。

平时的数学课, 我发现学生会重复前几个同学的回答, 碰到这样的情况, 我从来不会去指责学生, 而是幽默地笑笑说:“哦!你认为这很重要, 再强调一下, 对吗?”如果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 我会用这样的话对学生说:“没关系, 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 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我知道你能行的。”“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 让我感到快乐。”“你的进步让我感到特别地高兴。”“连这些都知道, 真不愧是数学小博士。”……这些充满爱心、智慧的话语不仅会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 而且还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对学生赏识性的激励评价, 对于点燃这个“火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是一种催化剂, 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 品味到成功和被老师赏识的喜悦, 从而焕发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评价语言要多样化

评价语言不应局限于有声语言, 多样的无声语言也很重要。也许一个手势, 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 一个赞许的点头, 一个鼓励的微笑, 拍一拍学生的肩膀, 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 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当学生回答出题目的时候, 我会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当学生考试拿到了优秀成绩的时候, 我会为他送上一份印有“你真聪明”的表扬信;当学生没思考周全, 还不知如何回答时, 我会送上期待、信任的眼神……学生们从老师这亲切多样的体态语言中感受到了关爱;感受到了赞赏;更感受到了那无声的动力, 这一切都会推动学生永远向前、向前。

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篇10

关键词:数学学习;自信心;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162-01

自信心是一种心理品质,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等充分肯定的一种心理品质。那么怎样加强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自信心培养呢?

一、善待学生,开启学生的自信心

1、要给学生以真诚的爱

心理学研究证明,给学生以真诚的关爱,学生就会情绪高涨、思维敏捷、信心增加、乐于交往。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个人尊严。切忌用恶语中伤学生,切忌对学生表现出失望或无奈的态度。特别是一些学困生,教师应该理解、宽容激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抚和尊重,使他们相信个人的价值,坚信我能行。

2、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

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关注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如,当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要以欣赏的语气赞叹。当学生答错了问题,教师不能用粗暴的话伤学生,要想方设法把错误思路引导到正道上来,要用热情期待的眼光看着他,哪怕只有一个运算符号对,也应给予肯定,让每个站起来的学生都毫无遗憾地“体面”地坐下去,使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信任,从而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激发渴求知识的情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在学习的各个阶段教师都应该给学生设定恰当的目标

教师在给学生制定目标和期待之前,应当对学生的能力有准确的了解。虽然对待学生要讲究平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能力依然有高低之分,所以在给学生指定期待和目标之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如果对学生期望过高,学生根本无法达到或者说难以达到,反而会产生负面效益,当学生无法实现老师对自己的期待之时便会产生自责自卑情绪,相反地恰当的期待让学生产生被重视感和被赏识感,自信心自然倍增。

二、树立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能触动人的灵魂,转变人的思想,指导人的行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性地树立一些学习的榜样,一方面使其身边的榜样在成功的激励下保持充足的信心,另一方面使暂时尚未成功的学生通过观察与自己能力相近者获得成功的学习行为,感到成功离自己并不遥远,从而激发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在树立学习榜样时,不搞“终身制”,定期树立新的榜样。开始时可让那些数学学习成绩好或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榜样,一段时间后可让进步较快或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学生也成为榜样。通过不断设立榜样的动态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同伴的榜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觉得“我是一个好学生,我也能成功”,都能发现自身闪光点,在强烈的自信中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三、利用专题教育活动课,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自信心培养的训练

教师要留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表现,发现典型问题,在专题教育活动课上集中解决问题。例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自信有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排除影响自信不利因素的训练”;“通过实践锻炼、体验成功,从而增强自信的训练”;利用相互影响来强化自信的训练;利用名人效应来增强自信等。

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表内乘除法的口算训练时,为了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我每周一定期给学生进行口算测试。让学生给自己制定目标,根据自己的成绩逐步调整。杨红是班里口算速度最快的一个,开始测试时她4分45秒能做对135道,她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每次比赛都拿第一名。果然,每次她都能稳定发挥,次次都是冠军。最近一次她完成135道题只需要2分08秒了。还有李伟同学,开始测试时他口算速度特别慢,5分钟只能完成35道。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5分钟做60道,经过两周的努力他就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这大大增强了他的自信。就这样,过了一个月,他5分钟已经能做103道了。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学生看到了成

五、进行挫折教育,引导品味失败

“成功”固然有助于建立自信,但是培養学生自信心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帮助他们正确的面对挫折与失败,以使其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不致因为一次乃至数次失败而气馁。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讲,人生之路绝不会一帆风顺,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甚至相比之下,逆境还可能更多一些。学校和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品味”失败,引导他们在成功和失败的交织影响中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挫折和失败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失败后丧失斗志。

数学自信心培养 篇11

一、运用合作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学”“做”合一, 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 认为“要想教得好, 学得好, 就须做得好;要在做上教, 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 教固不成为教, 学也不成为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

此,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生成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 图示法。

在教材中行政活动内容比较抽象, 可通过一个单位分房不公, 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事例来讲解, 并辅之简单的图示说明。学生很快就能概括出行政活动的特点:主体是行政机关;范围限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手段是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

2. 数字法。

在讲授“履行劳动合同, 强化社会保障”一节时, 鉴于内容比较多, 教学中可用3个原则、8项权利、5项义务、7项条款、4种解决争议方式和5项社会保障方式, 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该节的主要内容。

3. 字词法。

把要教学的内容列成若干个关键词, 书于黑板, 逐一讲解, 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比如宪法一节就可按顺序列成:含义、产生、发展、类型、地位、特点、作用、结构和意义等。

4. 案例法。

即以案释法, 特别是利用当地报纸刊载的相关案例, 来说明教材中的法律知识和原理, 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说犯罪概念时, 通过一个完心”。因此, 在数学课堂中指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设计内容、运用材料,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 积极合作完成相应教学任务,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花心思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 那种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 自信心也随之得到提高。例如, 在讲解和角正弦公式时, 学生很容易把公式记错为:sin (α+β) =sinα+sinβ。其实, 这并不是学生的记忆力不好, 而是学生没有产生学习兴趣, 没有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学习, 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为此, 笔者将所教班级分成4个小组, 每个小组8个同学都按下面的要求进行:

(1) 分配2个同学在0°到360°中任意选择两个特殊角α与β。 (2) 分配2个同学把角α与β代入到整的犯罪案例来说明犯罪概念中三个相联的意思, 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其中的要义。

5. 图形法。

如学习“容易因使用不当造成产品本身损害的, 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要有警示标志”内容时, 可用特定的图型和文字或让学生依据一定的文字画出图形, 提醒学生对某些不安全因素的高度注意和警惕。

6. 比方法。

如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比作脚与鞋的关系, 虽然不很贴切, 但形象、具体、生动,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学生一听就会明白, 且容易记住, 不易混淆。

7. 要素法。

依法治国的含义在教材中有整整一大段, 学生不易记住, 也不好理解, 可抓住核心、主体、依据、本质和方式等要素进行分析, 最后得出对依法治国的理解。

8. 设问法。

教材里有些概念的句子很长, 学生往往难以完整理解、表达和掌握, 对于这些概念, 可根据其包含的意思设置几个小问题, 然后再把这些问题串联起来, 促使学生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sin (α+β) 中计算结果。 (3) 分配2个同学把角α与β代入到sinα+sinβ中计算结果。 (4) 分配2个同学比较sin (α+β) 与sinα+sinβ的值, 判断它们是否相等。四个小组的同学按要求做完之后, 派一名代表把结论写在黑板上, 由教师把同学们得出的答案总结出sin (α+β) ≠sinα+sinβ。学生在动脑筋推导的过程中, 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直觉感受。最后, 教师再把学生推导的结果整理出来,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付出的努力, 总结出的结论得到了教师的认可和肯定, 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大大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二、注重提问措辞, 鼓励学生发言, 开展学生间的评价

很多学生都畏惧数学, 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回答问题。而课堂发言是锻炼自信心的最佳场所。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增强他们的自信, 笔者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凡是课堂发言或上黑板做练习都不点名, 愿意回答的只要主动站起来回答或上黑板做练习就行。 (2) 凡是课堂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不管对错, 都给予平时成绩的加分。 (3) 能及时帮助他人改正错误的同学, 都给予平时成绩的加分。 (4) 在提问学生的时候注意多用鼓励的词语。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学生习惯了教师点名提问。实际上这种提问方式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因此一般不提倡。对于很多问题, 有些学生会回答, 只是缺少老师的鼓励而不敢发言。在笔者实行了以上4条规矩之后, 有些同学一开始不习惯, 仍不敢主动回答问题, 这时, 笔者对其多加鼓励。慢慢地, 有些同学解除了思想负担, 开始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 同时也得到了肯定和鼓励的评价, 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其他同学受到了鼓舞, 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逐渐多了起来。虽然有些同学的回答中有很多明显的错误, 但是旁边的同学马上就能指出并想办法加以改正。学生中的讨论迅速开展起来。学生从“不敢回答”到“敢于回答”的转变, 自信心逐步提升, 学习的畏难情绪在逐步降低, 学习风气也大为改观。

三、增强课堂提问艺术, 在评价中激励学生

中职生的数学基础较差, 而中职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初中相比更加抽象, 更难理解。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考虑问题的难易和提问的效果。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 分层提问。问题的难度控制是问题设计的关键, 问题太难会导致课堂陷入“僵局”, 问题太易会导致课堂变成“闹市”。因此, 问题的设计一定要难易合理。

此外, 课堂提问要把握好时机, 提问并不是越多越好, 课堂提问是否成功, 主要是看提问能否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是否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此外, 还要选准时机, 使提问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例如:不用计算器, 求75°的值。在这个题目的讲解中, 笔者首先提问:“75°是特殊角吗?”大多数学生都会回答:“75°不是特殊角。”接着提问:“75°虽然不是特殊角, 但是可以转化成特殊角吗?”此时有些学生会说可以, 而有些学生可能还没有反应过来, 会沉默不语或者说不行。对于学生的回答, 不能仅给予“对”或“错”的回答, 而要启发学生反思其思考问题时的思维过程, 从中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缺陷, 然后给予恰如其分的指正。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从而加以即时的有针对性的校正, 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同时, 对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倾向, 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接着继续提问:“75°可以转化成特殊角的和的形式吗?”很多学生马上会想到75°=60°+15°。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纠正, 60°是特殊角但是15°不是特殊角。鼓励学生再想想, 哪些特殊角加在一起是75°。此时, 会有部分同学答出:75°=45°+30°。接着继续追问:“75°可以转化成特殊角的差的形式吗?”学生通过思考会发现75°=120°-45°。至此, 学生已经得出了此题的解法:75°虽然不是特殊角, 但是可以转化成特殊角的和或差形式。最后, 教师再指出:“同学们能不能归纳一下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解法?”举一反三, 对于求解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问题, 学生归纳出都可以转化成特殊角的三角函数求解。在提问的过程中, 教师与周围同学的正确评价能使学生有一种满足感, 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学习产生兴趣。

课堂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作为中职教师, 应充分利用课堂多做有益于树立学生自信的实践活动, 促进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及工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摘要: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信进取的精神, 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意义。重视自信心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尤其重要, 它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 以取得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本文就此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进行论述。

关键词:数学教学,鼓励,培养,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坦主编.合作学习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l994年

[2]张奇著.学习理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年

上一篇:安全维护计算机下一篇:物联网与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