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饲料

2025-01-21

安全饲料(精选12篇)

安全饲料 篇1

1 影响饲料卫生的因素

1.1 饲料自身的有毒物质和抗营养因子

有些天然饲料里含有一定量的有毒物质和抗营养因子。如:棉籽饼粕里的棉酚、菜籽饼粕里的芥子苷、亚麻籽饼粕里的氰苷、山黧豆里的变异氨基酸、鱼粉里的肌胃糜烂素等有毒物质;青菜和青嫩牧草里的草酸、麸皮里的植酸、大豆及其饼粕里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等抗营养因子。

1.2 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一般是通过“工业三废”污染和生物富集作用而进入饲料中,由于重金属几乎不能被动物体排出体外而最终蓄积在动物骨骼中,从而对人类造成伤害。

1.3 农药残留

农药可通过水体、土壤和空气进人动植物体内。禽畜的饲料主要是食物的皮、壳、根等废弃部分,农药残留可以通过饲料积累在禽畜体内,蛋和乳汁中农药量尤其高。

1.4 添加违禁药物

常见的违禁药物如: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莱克多巴胺、己烯雌酚、雌二醇等;蛋白同化激素,如:碘化酪蛋白;盐酸氯丙嗪等;氯霉素、呋喃唑酮、甲硝唑等;各种抗生素滤渣。

在激素类药物中,盐酸克伦特罗是当前各级饲料管理部门严厉打击的一种。它属于β-肾上腺素激动剂。人食用了含有“瘦肉精”等药物残留的动物产品后,会出现心慌、心悸、颤抖、心动过速等症状,特别是有心脏病史的人食用后,后果将十分严重。己烯雌酚、甲孕酮和碘化酪蛋白虽然都有促进畜禽生长的作用,但是其残留对人体的危害往往更严重。

1.5 违规使用药物添加剂

一些企业和个人将未经审定公布的饲料添加剂用于饲料生产,超限量添加,不遵守休药期规定,不遵守配伍禁忌等规定,或者将不同品牌的饲料产品混合饲用,致使属于配伍禁忌的几种药物被同时使用。由此导致饲料中的药物成分在养殖产品中积蓄残留,产生耐药性,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并对环境造成污染。1.6超范围、超剂量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在饲料中长期大量的使用,不仅加大了饲料成本,而且使致病菌的耐药性增强,特别是人畜共用的抗生素,由于致病菌耐药性传递等问题,使人们的耐药性增强,从而大大降低人类抵抗传染病的能力。

1.7 使用动物饲料饲喂反刍动物

肉骨粉等动物性饲料虽然从开发利用蛋白资源的角度看,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从安全的角度看,对反刍动物生产却存在较大的隐患。农业部早就发文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或使用动物源性饲料,并于2001年再次专门发文重申这一规定。然而,目前仍有一些养殖场(户)无视国家禁令,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动物性饲料产品,造成一定的“疯牛病”隐患。

2 提高饲料安全性的措施

2.1 饲料生产企业应提高饲料安全性

树立“饲料卫生安全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状况”的观念。

2.2 加快饲料工业标准体系建设

在做好国家强制性标准《饲料卫生标准》、《饲料标签》修订工作的同时,加大对饲料检测方法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应加强饲料添加剂,尤其是药物饲料添加剂的检测方法和加大制标力度,增强标准的时效性,缩短标准制定周期,确保饲料检测有标可依。2.3健立健全饲料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在饲料行业全面开展饲料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加强畜产品残留监控计划的实施;加强对饲料和动物饮水中超量范围使用兽药的检测;加强饲料生产经营环节的统检和抽检,强化市场抽检和监管;开展动物性饲料产品质量检测和流向监测。国家在完善有关管理法规和标准的同时,加快饲料监测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技术设备和监督方法等方面,保证饲料产品的安全性。

2.4 技术控制

2.4.1 准确测量固有毒物,限制喂量。

在配合饲料的时候,一定要测定并准确掌握不同原料饲料中固有毒物、抗营养因子的含量,再按饲料卫生标准精确计算其在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中的比例,使其在日粮中不至于发生毒害作用和对营养物质吸收的拮抗。

2.4.2 脱毒处理。常用的方法有:

高温处理:加热(干热、湿热、压热、蒸气)对多种饲料固有毒物、抗营养因子都有一定的去除作用。

水浸与沉淀:高粱里的单宁为水溶性物质,且主要存在于壳皮中。用冷水浸泡2 h,或煮沸5 min,可脱去单宁70%。但需注意,无论是用冷水浸泡还是煮沸的时间都不宜过长。还有药用淀粉浆渣,因加工时用亚硫酸脱脂,部分亚硫酸可进入浆渣中,且浆中的含量比渣多,用其饲喂家畜同样可引起中毒。

2.4.3 菜籽饼坑埋法。

微生物发酵和青贮棉籽饼粕、菜籽饼粕经微生物发酵后可降低毒性、提高营养价值,菜籽饼坑埋法实际也有微生物的重要作用。对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青绿饲料经青贮后饲喂则比较安全。

2.4.4 添加不同的添加剂。

加植酸酶不仅可降解麸皮等各种植物性饲料里的植酸磷,以提高磷的利用率并减少粪便磷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还能将被植酸螯合的钙、锌、铜、铁和蛋白质也被释放出来,恢复被抑制的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的活性,提高多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利用率。在高草酸饲料的日粮里增加钙,可减少其对钙的拮抗作用。

2.4.5 选择和培育低毒作物新品种。

“双低”(低硫葡萄糖苷、低芥酸)、“三低”(除双低外再加低纤维)油菜;扁荚山黧豆(鹰嘴山黧豆)比其他品种含毒低。

2.4.6 合理利用肥料。

如果施氮肥过多,多余的氮就不能转化成蛋白质,饲料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就相应增多,特别是用这样的青饲料饲喂家畜,则危险性较大。

2.5 饲料中细菌的控制

2.5.1 饲料原料生产企业在加工前的生原料处理区域,应与加工后的成品、半成品处理区域严密隔离。原材料与半成品、成品生产设备、器材应专用。

2.5.2 配合饲料生产企业主应防止原材料或半成品、成品的沙门氏菌污染。即原料的保管、加工、制造过程、成品保管、输送等应防止沙门氏菌污染,包括防止蝇、蟑螂等害虫和鼠、犬、猫、鸟类等动物的侵入。限制外来者的出入,并使作业人员的作业区明确分开。定期清扫、消毒环境、设备等。

2.5.3 发酵饲料企业在发酵面粉、酵母蛋白,发酵菜籽饼、单细胞蛋白等,要通过严格筛选的特殊性菌株,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可抑制杂菌的生长,使发酵饲料中有害细菌很少或没有。2.5.4理化处理。将饲料制成颗粒状,将120~150℃的热蒸汽吹入饲料成分中,并经过成型机制成粒状。在饲料内添加乙酸、醋酸、丙酸等有机酸,0.6%~6%之间的浓度对饲料中常见的沙门氏菌等有害细菌有杀灭作用;用环氧乙烷气体杀菌,但此种气体进行杀菌需要特殊的设备,而且此种气体的毒性或引火性很强,在处理上必须多加留意。

2.6 饲料中霉菌的控制

培育抗性品种,如:不透水棉籽上形成的黄曲霉毒素比透水的棉籽高;种皮上维生素E低的花生品种对黄曲霉毒素的浸染和黄曲霉毒素的形成有抗性;应采用轮作等种植技术和适当的收获方法,尽可能降低霉菌和霉菌毒素的污染;严格控制饲料及其原料中的水分;使用化学防霉剂,是目前饲料中防霉的常规措施。丙酸是最有效的而且经济效益明显的防霉剂。

2.7 饲料中有毒有害元素的控制

2.7.1铅。

控制原料中铅的含量,特别是高铅地区的饲料或高含铅饲料,是减少配合饲料中铅含量的有效方法。

2.7.2 砷。

严格控制原料中的砷含量;根据砷与其他元素和基因的作用,减少砷的形成和吸收,增加其排泄过程。

2.7.3 硒。

据报道,在饲料中添加抗环血酸以及高蛋白可促进硒在动物体内的代谢。

2.7.4 氟。

对于高氟含量的饲料,应根据其含氟量的程度,限制磷酸盐、骨粉在日粮中的比例。

2.8 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限制高剂量微量元素的使用,研究开发高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饲料添加剂和药物饲料添加剂。在预防和治疗过程中,使用畜禽专用抗生素;人畜共用的药物仅限于短期治疗;限制药物使用对象、期限、用量及交替循环使用。高锌、有机砷应限制于动物幼龄阶段使用,高铜用于生长猪前期及仔猪阶段。对砷制剂,在生长后期改用其他无毒的添加剂,以降低砷在肉中的残留。

安全饲料 篇2

饲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动物养殖业的发展,关系到动物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企业或个人在饲料的生产、经营和养殖等各个环节,违法添加违禁药物,违规添加药物或使用不合格的饲料原料,给动物养殖带来损失的同时,也给动物产品的质量带来了隐患。

影响饲料安全的因素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人为因素主要指为达到某种目的(如促进养殖动物生长或预防病害),人为地往饲料中添加某些有害药物。自然因素主要指由于自然的化学因素或工农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而使饲料原料带有有害物质,也包括原料中天然存在的有害物质。

一.人为因素

1.1滥用违禁药物或不按规定使用药物添加剂。

我国农业部于2001年9月发布了《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规定了33种饲料药物添加剂的适用动物、用法与用量、休药期、注意事项等,以及24种不能添加到饲料中使用的饲料药物添加剂。2002年2月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公告,发布了《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共5大类40种。强调严禁在饲料中添加未经农业部批准使用的饲料药物添加剂。但在实际生产中,有些饲料厂不按规定执行,仍在使用一些已禁用的饲料药物添加剂。动物养殖过分依赖抗生素等药物,产生了许多问题,如动物饲用抗生素后导致药物残留,引起耐药菌株扩散,对动物、人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引起动物菌群失调,抑制动物的免疫力,继发二次感染。同时使用的大量药物通过食物链被人体吸收,产生致癌、致畸形、致突变。

1.2过量添加微量元素。

从营养学角度考虑,动物对微量元素的需求是必需的,但非常有限,饲料中如果添加的微量元素超出允许添加范围就有可能导致动物中毒或身体不适。个别饲料生产企业为迎合养殖场(户)对家畜外观上的喜欢,把微量元素按常量元素进行添加。比如在猪饲料中超量添加微量元素铜,目的是让猪的粪便干燥、颜色发黑,长期饲喂含高铜的饲料,铜就会在猪肉中大量沉淀。人类如果食用了含有高铜的猪肉,就会影响健康,而没有被猪吸收的铜还会通过粪便的排泄污染环境。饲料中过量铜锌的使用,可以引起养殖动物中毒。而且,大量铜锌随粪便排出,严重污染了环境。砷化物在肠道中具有抗生素作用,能促进增重和改进饲料利用率,同时砷也是一种必需元素,因此饲料生产厂家也使用砷制剂。然而,砷的吸收率低,通过粪尿排放到农田、河流,严重污染环境,同时,它们还富集在动植物中,特别是水生生物(鱼类、贝类)中,最后转移到人类食物链中,危害人类健康。1.3饲料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毒物及交叉污染.采用先进的炙加工设备,科学地控制好加工工艺参数,能破坏饲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减少营养物质的损失,提高饲料品质。但若工艺条件控制不当,饲料中复杂的添加物在粉碎、输送、混合、制粒、膨化的加工过程中,矿物元素、氨基酸、维生素等有机物会发生降解,矿物元素之间由于氧化-还原反应等形成了一系列复杂的化合物,这一方面降低了饲料中有效成分的效价,另一方面又产生了有害物质引起污染。

二.自然因素

2.1饲料中虫害、螨害与鼠害

2.1.1虫害:饲料在贮藏过程中常受到虫害的侵蚀,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或毒素的产生。常见的虫害有:玉米象、谷象、米象、大谷盗、锯谷盗等。它们不仅害饼,使其损失高达 5-10 %,而且还以粪便、结网、身体脱落的皮屑、怪味及携带微生物等多种途径污染饲料,有些昆虫还能分泌毒素,给畜禽带来危害。

2.1.2螨害:在温度适宜、湿度较大的地区螨类对饲料的危害较大。因螨类喜欢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下寄生,它的大量存在加剧了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使能值降低、水分增加,导致饲料发热霉变、适口性差、动物的生长性能下降。

2.1.3鼠害:鼠的危害不仅在于它们吃掉大量的饲料,而且会咬死雏禽、仔禽、仔猪,造成饲料的污染,对饲料厂包装物、电器设备及建筑物产生危害,引发动物和人类疾病的传播。

2.2饲料中的微生物污染

2.2.1霉菌:目前已发现可产生霉菌素的霉菌有 100 多种,其中能导致使人畜中毒的主要有:曲霉菌属、青霉菌属和镰刀菌属等。霉菌可以通过适当的干燥或添加防霉剂进行控制,一旦霉菌素产生就很难去除。目前虽有一些物理、化学或生物法脱毒,但常因工序繁杂或费用较高均难以在生产中应用。

2.2.2霉菌毒素:较常风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素、玉米赤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单端孢霉菌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毒性最强。

a、黄曲霉毒素: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有玉米、棉籽、花生及其饼粕。动物摄食了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均表现出很强的细胞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其中以雏鸭最为敏感,其次为仔猪、雏鸡、种猪、种鸡等。黄曲霉毒素属肝脏毒素,以引起动物的急性肝炎、肝细胞瘤有肝癌、血凝不良、机体免疫机能下降为主要特征。对于成年动物,是耐受性较强些,但仍会抑制生长、降低饲料利用畜、导致毒素在畜禽产品中残留。

b、玉米赤霉烯酮:易受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饲料主要有:玉米、小麦、大麦、高粱、燕寿等。它主要由镰刀菌产生,可引起畜禽发生雌性激素亢进,猪最为敏感,可使母猪阴道红肿、发情延迟或发情,影响公猪的精子开成和性欲。

c、单端孢霉菌素: T-2 毒素和呕吐毒素等单端孢霉菌素存在于玉米、小麦、大麦、黑麦及燕麦中。主要由在线镰孢霉产生。该类毒素的靶器官是肝和肾,属于组织刺激因了和致炎物质直接损伤皮肤和粘膜。主要影响畜禽采食、使其生长减慢、呕吐、血痢、严重的皮炎、出血、饲料利用率降低。

d、沙门氏菌:是细菌中危害最大的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为有鞭毛的杆状细菌。易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饲料为鱼粉、肉骨粉、羽毛粉等。在我国对畜禽威胁较大的沙门氏菌病为猪霍乱、牛肠炎、鸡白痢等。

2.3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2.3.1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因子、碳水化合物抑制因子、矿物元素生物有效性掏因子、颉抗维生素作用因子、刺激动物免疫系统作用因子等。它们的存在干扰了饲料中养分的消化、吸收利用。

2.3.2饲料抗营养因子副作用豆饼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血降低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活活性、;增加胰酶分泌、使细胞凝集素、抗蛋白胰腺肥大(鸡)肠壁损伤、增加内源蛋白分泌损伤、影响生长、死亡花生饼黄曲霉毒素、抗胰蛋折酶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影响生长、导致畜禽慢性中毒棉籽饼游离棉酚、环丙烯脂肪酸影响赖氨酸及矿物元素的有效性、改变鸡卵黄膜的通透性,导致蛋白变红、变褐、产蛋畜下降菜籽饼噁唑烷硫酮瘀、异硫氰酸酯影响碘利用、适口性和生长速度、引起甲状腺肿大和损伤;酯单宁、腈刺激粘膜,导致下痢芝麻饼植酸、草酸干扰矿物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形成蛋白复合物羽扇豆生物碱影响口性、生长麦类及其加阿拉伯木聚糖,B-葡聚排水状和粘稠粪便,阻碍养分和消化酶扩散,随低饲料工副产物糖及其它非纤维素多糖能值、影响脂肪和氨基酸的消化率。导致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下降。

2.4饲料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2.4.1农药污染:近年来,有机氯、有机磷农药造成饲料污染并危害畜禽健康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到了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这些物质中,除有机磷在田间分解较快外,大都在自然界稳定性较高,不易分解。如六六

六、DTY,这两种农药虽于 1987 年就已停止生产,但由于它们的使用已有 30 年、DDT 需 4-30 年才能分解消失,因而仍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4.2工业“三废”的污染:工业“三废”能从多渠道渗透到饲料中,常见的有:砷、铅、汞、镉、铬、3,4-苯、N-亚硝基化合物、氰化物、氟化物等。生产中 Hg1,Cd10,As50,Pd30,Cr300(鸡),Mo500。若长期饲用受工业“三废”的饲料,其体内将富集大量的有害物质,引起致癌、致畸、致突变,并通过肉、蛋、奶等转移给人类,造成公害。

2.4.3营养性矿物质添加剂带来的污染: Ca、P、Cu、Fe、Mn、I、Se、Co 之间既互相协同又相互制约,它们的不足,过量或相互比例不平衡,均可造成畜禽生长发育不良或中毒。如饲料中的 Ca、P 比例不平衡或维生素 D 缺乏,会引起畜禽软骨病或骨质疏松症,蛋壳质量下降;高 Ca 阻碍 Zn 的吸收;高 Cu 引起 Fe、Zn 缺乏,使仔猪生长减慢、发育不良、血红蛋白下降、甚至死亡; Se 用量少,安全系数仅 50 倍左右,若超量添加就是一种剧毒物质;食盐既是畜禽的必需营养物质,又是调味剂,当添加过量或虽未过量,但因混合不匀,造成局部过量,雏鸡、小猪吃了都易中毒;长期饲喂未经胶氟处理的磷酸氢钙或过磷酸钙,会导致氟中毒,而氟中毒会干扰 Ca、P 的吸收。

2.5饲料中非营养性添加剂带来的污染

随着饲料工业的发展,饲料添加剂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尤其是抗生素、激素、抗氧化剂、防霉剂和镇静剂的使用对预防疾病、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生长速度起着巨大的作用,但若不严格遵守使用原则,控制使用对象、安全用量及停药时间,就会使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肉、蛋、奶中残留,并通过畜禽的排泄物污染环境。

在配合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促进畜禽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预防畜禽疾病,增进动物的健康状况等,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Krjider 指出抗生素添加剂可获得 5-8 倍的赢利。但是,长期使用某种抗生素可使某些疾病原菌突变成抗生菌,引起抗药性问题。另外,还存在畜禽产品中药物残留问题,如链霉素降解作用很低,四环素的降解产物甚至比四环素具有更强的溶血或肝毒作用。砷制剂作为动物生长促进剂,短期内可抑制肠道有害微生物和寄生虫加速机体同化作用,促进蛋白质合成,改善皮营养,提高饲养效率,但是长期使用砷制剂将中枢神经系统失调,脑病和视神经萎缩的发病率升高。

饲料工业发达的国家都制定了抗生素等添加剂的用法用量规定。我国农业部于 1989 年元月颁布了《首批饲料药物添加剂品种及使用规定》,提出了可在配合饲料中添加的药物品种、畜禽对象、年龄上限、最高和最低用量、停止使用期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还规定了一些药物添加剂不能同时使用。因此,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等添加剂,须严格按规定进行。

2.6 转基因饲料原料引发的食品安全性问题

几种枯饼饲料的安全脱毒技术 篇3

二、花生饼(粕)、豆饼(粕)。花生饼中含有少量抗胰蛋白酶,冷榨和浸提的豆饼与豆粕含有抗胰蛋白酶、凝集素、皂角等多种有害物质。脱毒方法:先向饼粕中加水,将其水分含量调整到16%,然后升温至110℃,持续3分钟,即可消除这些有毒物质。

三、菜籽饼(粕)。菜籽中含芥子甙,本身无毒,但经油榨后水解变为有毒物质。具体脱毒方法有:1.坑埋法。挖土坑,其大小视菜籽饼数量而定,坑内铺放塑料薄膜或草席。先将粉碎的菜籽饼加水浸泡,饼水比约为1∶1;浸泡后装入坑内,每立方米装菜籽饼500~700公斤。装满后,顶部铺草或塑料膜,上面压土20厘米左右,两个月后即可饲喂。2.氨处理法。每100份菜籽饼粕加7%的氨水22份。均匀喷洒在饼粕上,然后闷盖3~5小时,再放在蒸笼中蒸40~50分钟,最后炒干(防焦)或晒干。3.碱处理法。每100份菜籽饼粕中加入14.5%~15.5%的氢氧化钠溶液24份,其他处理过程与氨处理法相同。4.水洗法。在缸内盛清水,将粉碎的菜籽饼投入,饼水比例以1∶6为宜,浸泡一天后滤去水,再放同样比例的水浸泡一天,连续3次,滤水后即可饲喂。或用热水(冬季80℃,其他季节50~60℃)按饼水比例1∶4浸泡,保持水温40℃左右。夏季泡一天,冬季泡两天,取出用清水冲洗过滤两次即可饲喂。

安全饲料 篇4

饲料安全问题的范围比较广, 有一些影响是明显的, 是社会大众关心的;有些是潜在的, 是长期的, 有可能是危害更严重的。为了讨论的方便, 大体可以把目前的饲料安全问题归为如下十个方面。

1.1 抗生素的残留和耐药性传递问题

抗生素的长期使用或滥用所造成的耐药性和残留问题越来越突出, 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各种病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而且已证明细菌的耐药性基因可以在人群中的细菌、动物群中的细菌、生态系中的细菌之间互相传递。一旦细菌的耐药性传递给人类, 就会出现用抗生素无法控制人类细菌感染的后果, 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巨大危害。

有些细菌对抗生素具有先天耐药性, 如革兰氏阴性细菌对青霉素先天性不敏感, 链球菌对自身产生的抗生素具有先天的耐药性。大多数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是逐渐产生的, 葡萄球菌开始对青霉素特别敏感, 到目前为止, 该菌属中80%的菌株对青霉素已经产生了耐药性。这种耐药性来源于细菌遗传过程中所产生的细菌的进化, 细菌的进化是细菌为了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的自然选择进化过程, 细菌染色体的自发性突变导致某些细菌菌群产生抗药性。在抗生素的选择过程中, 非突变型的细菌被杀灭和淘汰, 而具有抗药性的突变菌株则大量的生长和繁殖。细菌抗药性的存在一方面导致原来对动物传染病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效果的下降, 畜禽养殖场治疗费用的大大提高, 另外, 一些动物的耐药菌株通过食物等途径传递给人类, 致使抗生素对人类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也大大下降。一些原来威胁人类的疾病, 如肺结核等, 又重新开始威胁人类。

另外, 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造成抗生素以原形或以代谢物的形式在畜产品中残留。抗生素被动物吸收后, 可以分布全身, 但肝、肾、脾等组织分布较多, 也可通过泌乳和产蛋过程而残留在乳、蛋中, 从而广泛在畜产品中残留。抗生素的残留不但影响畜产品的质量和风味, 而且危害人类健康, 致使动物的耐药性向人类传递。

1.2 盐酸克伦特罗或其他β-兴奋剂残留问题

盐酸克伦特罗, 简称克伦特罗, 商品名为瘦肉精, 是一种化学合成的β-兴奋剂, 药性较强, 作为饲料添加剂, 有提高家畜生长率, 增加瘦肉率, 减少脂肪的效果。作为饲料添加剂, 易在动物组织和畜产品中残留。盐酸克伦特罗化学性质稳定, 半衰期长, 在体内代谢慢, 蓄积性强, 特别易在肝脏贮存, 且一般的烹饪方法不能使其失活。人食用了含盐酸克伦特罗的畜产品易出现中毒, 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心跳加速、体温升高等症状。国内外曾发生多起中毒事件。目前, 瘦肉精问题已经成为饲料安全或者食品安全的一个典型问题。

另一个突出的β-兴奋剂问题是莱克多巴胺的违禁使用问题, 莱克多巴胺的使用也存在着安全的隐患, 在严厉打击瘦肉精使用之后, 违禁使用莱克多巴胺的问题比较突出。

1.3 激素类促生长剂残留问题

早年批准在肉牛和水产动物中使用的性激素类促生长剂如睾酮、孕酮、雌二醇等和甲状腺类激素如T3、T4、碘化酪蛋白因易在畜产品中残留而危害人类健康, 已被各国禁用, 在我国也被列为违禁药物。但是目前仍然有人使用性激素类作为水产动物特别是甲鱼和黄鳝的生长促进剂, 这些性激素类促生长剂残留在水产品中, 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生长激素是脑下垂体前叶嗜酸性细胞产生的多肽类激素, 猪用生长激素可以从猪垂体提取, 也可以通过DNA重组技术, 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肽类激素, 特别是重组猪生长激素和牛生长激素的安全问题仍在讨论中。

1.4 疯牛病的危害问题

疯牛病 (牛传染性海绵脑病, BSE) 是发生在牛身上的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症状与羊瘙痒病类似。疯牛病爆发及传播的主要原因是给牛喂了含“疯牛病因子”的肉骨粉。“疯牛病因子”既不是细菌, 也不是病毒, 而是一种异常的蛋白质。疯牛病的传播主要是由于肉骨粉的大范围出口造成的。疯牛病在英国的发生率最高, 1999年占总发病数的99%。目前, 全世界发生疯牛病的国家已增加到近20个。1995年以后, 在英国发现了人类“新变异型克雅氏病”, 患者表现出忧郁、不能行走、痴呆、最后死亡。已证实, 新变异型克雅氏病与疯牛病的密切相关。据世界卫生组织综合有关研究发现, 患疯牛病的病牛, 其脑、脊髓、脑脊液、眼球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小肠、背根神经节、骨髓、肺、肝、肾、脾、胎盘、淋巴结也具有传染性。人食用了这些组织或被疯牛病因子污染的其他食物后, 通过消化道而感染。感染因子先进入肠道局部淋巴结并在其中增殖, 再出现于脾脏、扁桃腺, 最后定位于中枢神经系统。

1.5 二英口恶污染问题

自从1995年5月, 比利时发生“二口恶英”污染鸡肉、蛋、奶事件以来, 二口恶英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迅速成为世界范围的焦点。二口恶英来源于含氯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二口恶英通过动物吃了被其污染了的植物而进入食物链, 最终传递给人类。二口恶英属于剧毒物质, 其致癌性比黄曲霉毒素高10倍。二口恶英化学性质稳定, 不溶于水, 不易分解, 进入机体后几乎不被排泄而沉积于肝脏和脂肪组织。二口恶英的毒性表现为改变DNA的正常结构, 破坏基因的功能, 导致畸形和癌变, 扰乱内分泌功能, 损害免疫机能, 降低繁殖力及影响智力发育等。

1.6 微生物污染问题

微生物污染问题包括两大类: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污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问题。

饲料的生物污染指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寄生虫和昆虫等的污染, 其中霉菌和霉菌毒素的危害最大。霉菌毒素是存在于食品和饲料中, 能直接引起人或动物病理变化或生理变态的霉菌代谢物, 现已发现有300多种霉菌毒素。受到霉菌浸染的饲料, 不仅降低了营养价值, 也可能因某些霉菌产生性质不同的各类霉菌毒素而导致畜禽急、慢性中毒。此外, 残留在畜禽肌肉、内脏或乳中的霉菌毒素, 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

另外, 病原微生物污染饲料并随后污染畜产品是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肉毒梭菌等在饲料中不应检出的病原菌时有存在。动物性饲料原料肉粉、骨粉、肉骨粉和鱼粉中常常污染有沙门氏菌, 动物感染沙门氏菌后可以经过交叉从而感染给人, 严重影响了饲料安全和动物食品安全。

1.7 重金属元素的污染问题

猪饲料中添加高剂量的铜 (125~250毫克/千克) , 不仅具有促生长的效果, 而且可使粪便变黑, 当饲料中添加100~125毫克铜/千克时, 猪肝中铜上升2~3倍;添加250毫克/千克时升高10倍;添加500毫克/千克时, 肝铜水平达到1500毫克/千克。过高肝铜可影响肝脏功能, 降低Hb含量和血液比容值。人食用这种猪肝后, 出现血红蛋白降低和黄疸等中毒症状。随着铜添加量的提高, 锌、铁等元素的添加量也相应增加。近几年来使用2000~3000毫克/千克氧化锌来预防仔猪腹泻。高锌、高铁的使用同样会产生类似高铜的残留和中毒效果。

在配合饲料中若添加低劣的矿物元素添加剂, 会导致重金属元素超标, 其中以汞、镉、铅、砷最为重要, 成为畜禽重金属元素中毒和残留的途径。重金属对动物机体损害的一般机制是与蛋白质结合成为不溶性盐而使蛋白质变性。动物体通过饲料吸收和富集大量毒性元素, 结果必然出现中毒症状。

1.8 农药污染与残留问题

农药污染与残留问题一直都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据统计, 目前世界各国生产和使用的农药品种约500多种, 年产量达400多万吨。大量农药的施用, 不仅造成其在畜禽和人类体表的直接沉积, 而且造成农作物体内的大量残留。农作物外皮、外壳及根茎部的农药残留量远比可食部分高, 而这些部分作为副产品又是畜禽饲料的主要来源之一。有机氯杀虫剂, 如DDT、7-BHC、硫丹等可以在脂肪组织中大量沉积。从饲料卫生方面考虑, 当动物长期采食被农药污染的饲料后, 将导致组织及产品中农药的残留, 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和外贸畜产品的出口。

1.9 胂制剂污染与残留问题

饲料工业中有机胂制剂 (主要有洛克沙砷和阿散酸) 被广泛用作动物生长促进剂。大量使用胂制剂可导致环境污染, 危害人类健康。砷被机体吸收后, 主要蓄积在肝、肾、脾、骨骼、毛发、皮肤中, 砷与巯基酶结合, 使酶失活, 导致细胞代谢紊乱, 皮肤癌发病率增加。

1.10 转基因饲料的安全问题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转基因饲料--基因修饰后的生物, 如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低毒菜籽、高蛋氨酸大豆等及其副产品用作饲料的比例越来越高。作为饲料使用的同时是否安全, 是一个热门话题。1998年, 英国阿伯丁罗特研究所普庇泰教授首次报道, 幼鼠采食转基因大豆后, 其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大, 引发了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讨论。欧盟有一个全面的法规来管理转基因饲料的使用, 以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环境, 对于所有的基因修饰后的生物, 在其被同意使用, 释放到环境中之前, 必须对环境影响的全面评价。转基因饲料对动物健康及畜产品的安全性需进一步从科学、经济和社会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

2 确保饲料安全的措施

2.1 加强饲料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

针对饲料安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制订了畜产品的卫生标准。欧盟己明令禁止使用肉骨粉和动物油脂作为饲料原料、禁止使用β-兴奋剂和其他激素类生长促进剂;大部分饲用抗生素也被禁止使用, 目前只保留了莫能霉素 (钠盐) 、盐霉素 (钠) 、黄霉素和阿维拉霉素 (卑霉素) 4种继续作为饲料添加剂抗生素。日本、美国等国家对抗生素在饲料中使用也作了严格的限制。根据我国饲料安全问题的特点, 国家颁发了一系列法规和管理办法, 如《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兽药管理条例》、《食品卫生法》等。

2.2 加大饲料安全执法管理力度

国际上及我国已经或正在形成一个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 严格执行这些法规将对保障饲料安全起到推动作用。国际社会对新型饲料原料及添加剂加强了安全性评估, 也加强了对饲料、食品及疫病的监控和检测管理, 针对欧洲爆发疯牛病和二口恶英中毒事件, 我国政府及时发布了禁止从欧洲进口肉骨粉和动物油脂的禁令。针对在猪饲料中使用盐酸克伦特罗造成消费者中毒事件, 对饲料中使用盐酸克伦特罗加大了打击和处理的执法管理力度。

2.3 加强饲料质量监督检验工作

建立和健全饲料质检机构, 我国已建成国家级饲料质检中心2个 (北京、武汉) , 农业部部级中心6个 (沈阳、济南、广州、成都、西安、呼和浩特) , 省级饲料监察所36个, 地区市级站40个, 县级站200多个, 并于1995年成立了全国饲料质量检测信息网协作组。本系统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优秀的人员队伍, 能检测饲料组分约150多个。这些机构和条件成为了饲料安全执法的重要组织和条件保证。要充分发挥这些饲料质检机构的作用, 加强质量安全检测, 淘汰不合格原料和产品, 防止不安全因素通过动物进入食物链, 是确保饲料安全的重要措施。

2.4 制订和完善饲料工业标准和行业标准

在饲料质量和安全检测与判定的依据方面, 除了已经形成的有关饲料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外, 还包括已经运行和正在进一步完善的饲料工业标准化体系。我国已经制订了一批饲料工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标准的修订和新标准的制订工作也正在加紧进行。这些标准, 特别是强制性的卫生标准、安全标准、标签标准以及检验方法标准已成为确保饲料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依据。应该指出, 有些标准已经不适应目前的饲料安全的形势, 有必要重新考虑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5 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饲料的质量包括饲料的安全性。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饲料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内容, 也是确保饲料安全的切实措施。企业采用何种管理体系应根据企业自身特点确定。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质量管理先进体系主要有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管理体系。IS09000质量认证这种评价制度, 以其科学性和公正性而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已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

HACCP管理体系即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 是食品行业安全卫生标准。通过对原料、关键生产工序及影响产品安全的人为因素进行分析, 确定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建立、完善监控程序和监控标准, 采取规范的纠正措施。其目的是控制化学物质、毒素和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此技术主要是由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两部分组成, 它是一个鉴定食品危害且含有预防方法以控制这些危害的系统, 但并非是一个零风险系统, 而是设法使食品危害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是一个使食品供应链及生产过程免受生物、化学和物理性污染的管理工具。

2.6 建立饲料安全技术保证体系

根据动物及人的生物学特点和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代谢规律确定有毒有害物质在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中的最大允许含量、有毒有害物质或其有毒有害的代谢产物在畜产品中的最大允许残留量, 确保动物或人的食入量在安全范围内。

2.6.1 制定药物使用技术规程

药物残留主要与其品种、剂量、给药途径和时间以及动物种类等因素有关。根据这些特性制定合理的用药规程和停药期, 使畜产品中药物的残留浓度在上市前降到最大允许残留量范围内, 就可确保畜产品的食用安全。

2.6.2 建立有毒有害物质预警参数

通过一系列基础研究, 探索畜产品中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随饲料中该物质含量改变的定量变化规律, 建立动态回归预报方程和确定预警参数。根据这些方程和参数来预报饲料安全性。

2.7 加强饲料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近年来, 随着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迅速发展, 酶制剂、微生物添加剂、寡糖、小肽、核苷酸和卵黄抗体等一些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其在促进动物生产性能和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以上这类以调节消化道营养生理和微生态为主要目的的添加剂, 大部分属于功能性饲料添加剂。

饲料厂安全操作规程1 篇5

1、所有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认真贯彻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积极参加各种安全生产活动,坚决执行本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

2、“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各级领导应支持,重视群众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遇有严重危及生命的不安全情况,职工有权拒绝操作,并报请领导处理。

3、新进人员(合同工、临时工、代培训、实习等人员)进厂,必须经过厂、车间(部门)班组的三级安全教育,凡系工作调动,必须重新进行二级或一级教育。未经教育者不准分配工作。电气、焊接、蒸汽锅炉、司机等特殊工种的工人,均应经专业培训和考试合格取得证书后才能进行独立操作。

4、操作工必须熟悉本工种的工艺要求,设备性能及维护保养的操作知识。不准擅自把自己使用的设备交他人操作。

5、上班前,不准喝酒,生产(工作时)不准打闹,睡觉和做与本人工作无关的事,小孩不准带入车间、仓库等生产场所。

6、工作前,必须按不同的规定,正确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生产(工作)时,不准赤膊,不准穿拖鞋(工艺要求例外)不准拖鞋皮,鞋跟不准过高,不准穿裙子,(紧身裙例外)不准披衣及穿过大或有飘带(领带)的衣服,不准戴围巾,女同志头发严禁过肩胛。

7、操作前,应全面检查生产设备和场地,各种机械设备上安装的防护装置,不得擅自拆除。机床运转时,不得进行擦洗和装卸工件,严禁戴手套操作。

8、严格执行好交接班制度,二班或三班连续生产时,吃饭、开会等要指定专人值班。不准脱人,末班下班时必须切断电源、气源,并熄灭火种,清理场地。

9、检修机电设备时,必须挂停电警告牌或设监护人,警告牌必须谁挂谁取。非工作人员严禁合闸。

10、非电工,不准任意维修和安装电气设备,线路、电柜外不得堆放杂物,并保持基清洁。

11、各种机械设备、起吊工具、运输车辆,严禁超负荷,(超压、超重、超速、超高、超长)使用。

12、在厂区行走,必须注意起吊、运输车辆和四周环境,不得停留在容易发生危险的部位,防止辗轨、打击、坠落、滑跌、喷溅、灼烫、触电等事故。

13、两人以上共同作业的工作,必须密切配合,协调一致。要有主(主次)有从或有人统一指挥。

14、厂区内不准吸烟,吸烟应列规定地点,禁火区域内动用明火,应向有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15、在没有完善防范措施与监护的情况下,严禁在石棉瓦、玻璃棚上进行工作或行走。如在工作中有可能触及电器设施、线路,危及人身安全的,必须由电工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主可进行。

16、驾驶员、装卸工,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条例》以及《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实施办法》和《上海市交通管理处罚办法》。

17、所有登高作业人员必须执行《上海市大江有限公司登高作业安全规程》。

18、锅炉、变配电、厨房、仓库等要害部门,除本部工作人员和有关人员外,一律不准入内,外来参观、检查等人员应由厂有关部门许可陪同入内。

19、搞好文明生产,保持厂区、车间、库房通道的整齐、清洁畅通。各种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及箱、框;纸盒等应堆放平稳不宜过高,防止塌裂。

安全饲料 篇6

摘要: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是饲料安全管理,HACCP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是保证饲料安全的有效手段,本文论述了饲料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危害的来源及在饲料行业推行HACCP的重要性。关键词:HACCP饲料安全管理一、HACCP安全管理体系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59年美国pillsbury公司与国家航空航天局为生产安全的宇航食品所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其目的是控制化学物质、毒素和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现已被美国食品生产商所普遍采纳,作为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依据。其主要有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两部分组成,它是一个鉴定食品危害且含有预防方法以控制这些危害的系统,但并非是一个零风险系统,而是设法使食品安全危害的风险降到最低,是一个使食品供应链及生产过程免受生物、化学和物理性危害污染的管理工具。HA CCP从生产角度来说是安全控制系统,是食品从投料开始至成品保证质量安全的体系,生产者利用HACCP控制产品的安全性比利用传统的最终产品检验法要可靠,实施时也可作为谨慎防御的一部分。HACCP作为控制认可,并被FAO/WHO食品法典委员会批准。HACCP不是反应体系而是一种控制危害的预防体系,HACCP的管理系统最突出的优点是使食品生产对最终产品的检验(即检验是否有不合格产品)转化为控制生产环节中潜在的危害(即预防不合格产品),用最少的资源做最有效的事情。二、食品安全链中的饲料安全管理饲料作为饲养动物的食品来源,其安全性顺理成章地成为食品安全链中的重要环节。食品安全管理不应该不包括饲料安全管理。从饲养动物的角度来看,饲料安全还应该同时满足动物的安全需要。1. 饲料危害因素及来源1.1饲料的危害因素对饲料安全的危害包括三大类:1.1.1生物的危害,如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弯曲菌、斯特氏菌、寄生虫等。1.1.2化学危害,如农药(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等)、兽药、添加剂(使用违禁的添加剂如瘦肉精、安眠剂等,或超量添加添加剂)及各种有毒化合物(如重金属砷、铅、汞、氟化物和亚硝酸盐霉菌毒素等)。1.1.3物理危害,如碎玻璃、金属异物等。2007年7月在葡萄牙举行的讨论会上将饲料的危害因素总结如下:1、霉菌毒素;2、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3、化学物质(如二恶英、杀虫剂、重金属等);4、传染源(如BSE、GMO)。1.2饲料的危害来源1.2.1原料,饲料原料的安全是饲料最终产品安全的关键,把握好原料关是饲料生产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关键点。所有大宗原料如玉米、豆粕、鱼粉等在采购时必须加强安全控制外,还要对一些易污染原料进行卫生指标检验,如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的检验,鱼粉中的沙门氏菌等致病菌检测等等。对于符合标准的原料方可准许入库,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原料坚决执行退货制度,并填写检测报告单。杜绝有农药污染、细菌污染、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发霉变质的原料进入原料库,确保原料质量。1.2.2添加剂预混料,添加剂预混料是全价配合饲料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促进动物的健康成长、提高生产率有着重要作用,是配合饲料的核心。添加剂使用的品种、使用剂量是通过配方设计体现,设计者要遵循法规、操作要求进行配方设计,不使用违禁添加剂,不超量使用添加剂。1.2.3加工与储藏,原料加工前必须进行除杂处理,加工过程中保证混合均匀;原料和成品必须妥善保管,防止霉变。2. 饲料安全性应作为产品质量特性之一加以量化安全性是产品内在的特性之一,是保证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也不能等同于质量,把安全性视为独立于质量之外的特性也是不恰当的。安全性离不开量的概念,评价安全性高低必须量化。我国法制性国家标准《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以及农业部发布的《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对安全性作了一些量化规定,但还不够全面。3. 饲料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动物性饲料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卫生指标严重超标、滥用违禁药品、药物残留等,都直接影响我国饲料安全,应该作为我国饲料安全管理的关键控制点。要做好饲料安全管理需要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3.1我国饲料标准体系严重滞后,没有科学、统一的使用规范;没有通用性强、权威性高的饲料添加剂和违禁药物检验方法,严重影响我国饲料质量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3.2我国的饲料检测体系尚不完善。3.3法规不健全,行政管理混乱。三、HACCP在我国饲料行业的应用及作用我国从1991年正式开展认证工作。1991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认证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进入了法制轨道。1993年1月1日我国正式由等效采用改为等同采用ISO9000系列标准,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认证制度。1. 认证的对象。认证的对象可分为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按其性质又分为强制性认证和自愿性认证。2. 认证的作用。认证是保证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技术法规和标准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是国际通行的对产品、服务、管理体系进行评价的有效方法,认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用于调控和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3. 认证对企业的影响。3.1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3.2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3.3可以扩大出口,促进对外贸易。四、在我国饲料企业实行 HACCP安全体系认证面临的问题1.增加了企业投入。通常饲料企业的产品是系列化的,利润微薄,竞争激烈,多支出的检测费用意味着减少利润。2.饲料企业必须了解国际规则,产品的质量标准也要与国际接轨。3.国家要加强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为饲料安全监督、检测提供技術支撑。参考文献:[1]李凤娜,王继成.影响饲料安全的因素.中国饲料,2005/0210.[2]李歆,李小玲.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饲料安全生产中的应用.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01

安全饲料 篇7

2009年9月28日,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第五届大型企业联谊会暨2009中国饲料行业发展高层论坛在青岛举行, 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认为我国饲料工业发展潜力巨大。2008年, 全国肉、蛋、奶、水产品总量分别为7278万吨、2701万吨、3781万吨和4895万吨, 而现在统计的工业饲料总量还不到1.4亿吨, 潜力很大。

“猪粮安天下”, 畜牧业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这几年, 国家对畜牧业生产高度重视, 出台的政策措施和资金投入前所未有。2008年, 国家在畜牧业的直接投入高达140多亿元, 饲料是畜产品生产的源头, 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饲料工业的健康发展。虽然目前我国饲料总生产量位居世界第二, 但仅仅是饲料生产大国, 应不断提高饲料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饲料生产强国。

当前饲料工业发展仍面临较大压力。首先是原料风险;其次是非法添加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第三是添加剂使用不规范;第四是饲料生产企业“小、散、乱”;第五是养殖户自配料;第六是监管执法能力明显不足。

饲料安全是养殖安全的关键 篇8

1 实施饲料安全

饲料安全即食品安全。饲料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也成为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重点工作。远离违禁药品、实施饲料安全工程, 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1 加强推广应用新型绿色安全的饲料添加剂。

如微生态制剂、酶制剂、酸化剂、中草药制剂、甘露寡糖、大蒜素等。

1.2 严禁使用违禁药物。

我国已陆续发布了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名录、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它化合物清单、出口肉禽禁用药物名录及允许使用药物名录。

1.3 慎用抗生素, 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性和随意性。

因为抗生素除了在幼龄畜禽、环境恶劣、发病率高时应用效果较佳外, 经验和实践证明, 抗生素并不是非用不可, 且在许多情况下并无太大作用。应改善饲养管理、卫生状况, 应用安全绿色的添加剂,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抗生素的用量。严格执行停药期, 人畜用药分开, 确保抗生素的使用是明智、安全和负责的。

1.4 饲料生产过程中的药物添加剂污染控制。

药物添加剂剂型选择:使用微粒状药物添加剂与使用粉状药物添加剂相比, 可以降低加工时对饲料的交叉污染, 减少药物残留。加工过程的冲洗和设备清理:加药饲料的生产按同种药物含量由多到少排序加工, 然后用粉碎好的谷物原料冲洗1遍, 再加工停药期的饲料, 并定期清理粉碎、混合、输送、储藏设备和系统。加强饲料原料质量控制, 防止霉变污染。

2 饲料霉变控制

2.1 严格控制饲料和原料的水分含量

引起饲料霉变的三个主要条件是湿度、温度和氧气。如果我们能控制其中的一个条件, 即可有效地防止饲料发生霉变。一般情况下, 把水分控制在安全线以下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因此, 作物收获后应迅速将其干燥, 且必须保证干燥均匀一致。稻谷中的水分宜控制在13%以下, 玉米21.5%以下, 花生在8%以下。

2.2 改善贮藏条件, 抑制霉菌生长

2.2.1 物理防霉法:

物理防霉法主要有控制贮藏环境的温度、封闭隔氧贮存、气调贮藏、低温通风贮藏以及辐射法等。据介绍, 将脱粒后的湿玉米装入内衬塑料袋的麻袋, 尽量装满并扎紧袋口, 由于玉米本身的呼吸作用, 消耗了袋中的氧, 不但黄曲霉难以生长, 其他霉菌也可受到抑制, 是经济简便、很有前途的防霉方法。国内现在常用低温通风贮藏法, 采取低温与机械通风相结合, 使饲料达到安全水分含量, 此方法不仅适用于颗粒饲料, 而且对水分含量较高的粉料应用效果也较明显。

2.2.2 化学防霉法:

化学防霉法即添加防霉剂, 此法比较适合饲料工业, 作为饲料防霉剂, 必须有抑制霉菌作用, 又要对人畜无害, 且价廉、使用方便、可靠。常被用作防霉剂的有丙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盐类、双乙酸钠、延胡索酸、胱氢腊酸盐、龙胆紫等。目前世界饲料工业用防霉剂耗量最大的是丙酸及其盐类, 其次是山梨酸及其盐类、乙酸盐。

处理方法:乙酸盐的主要作用是抑制酸败的生物合成。将乙酸盐配成9%~15%的水溶液, 取其相当新鲜花生量3.5%的液重, 与花生充分搅拌混合, 于28~30℃、相对湿度100%的环境中贮存于聚乙烯袋中, 90 d内仍无酸败的生物合成。

3 添加剂中毒的防与治

3.1 化学药物添加剂过量中毒

化学药物添加剂种类繁多, 添加剂中毒具有难以提防、发病率高、危害面积大、死亡率高等特点。预防的关键是源头饲料供应, 要加强监督管理, 严防伪劣饲料流入市场, 饲料厂家应在产品上注明药物名称及含量。尽可能不要添加化学药品添加剂, 一旦发生中毒状应先用绿豆汤减毒, 并迅速请兽医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3.2 微量元素添加剂过量中毒

这类中毒主要指氟中毒、砷中毒、硫酸铜过量、硫酸铁过量等引起的中毒。例如磷酸氢钙中氟含量超标, 市售微量元素添加剂含量过量, 市售配合饲料中微量元素含量超标, 伪劣饲料产品混入市场, 或养殖业主计算剂量失误等。中毒解救方法是洗肠或用牛奶、鸡蛋清等中和毒性, 然后请兽医对症治疗。

4 畜禽饲料中毒的救治

畜禽饲料或饲料添加剂中毒, 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因为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中毒会引发大面积的病害, 甚至大面积死亡, 常见的中毒情况主要有饲料中毒, 饲料霉变后导致的霉菌中毒, 化学药物添加量中毒和微量元素过量或使用不当中毒等。

4.1 饲料中毒

4.1.1 食盐中毒:

饲喂过量酱油糟、咸鱼粉、咸菜或腌肉的盐水, 以及在饲料中突然加大量食盐均可引起中毒, 食盐对猪的致死量为2.2 g/kg, 但饲料中钙、镁不足时敏感性会相对增高, 限制饮水也能提高猪对食盐的敏感性, 患病猪表现为食欲减退、口渴、兴奋不安、口吐白沫、呼吸困难、四肢痉挛, 作鸭泳状动作。防治方法:立即停喂食盐过多的饲料, 供给患猪足够的饮水, 放耳尖、尾尖血, 急性中毒的猪用1%硫酸铜50~100 mL, 内服, 再服粘浆剂及油类泻剂500~1000 mL, 也可在催吐后内服白糖150~200 g。

4.1.2 棉籽饼中毒:

由于过量饲喂棉籽饼或连续长期使用, 致使禽、畜体内含量过多而引起中毒。棉籽饼含有游离棉酚, 易被猪的肠道吸收, 引起出血性肠胃炎, 肺水肿、神经紊乱、贫血、呕吐等, 严重时发生死亡。因此, 用棉籽饼喂猪, 应严格控制喂量, 并要间隔使用, 不可连续饲喂, 棉籽饼在饲喂前需经脱毒或无毒处理;发现中毒, 应用5%碳酸氢钠水溶液洗胃或灌肠, 内服硫酸钠或硫酸镁25~50 g, 注射50%葡萄糖液500 mL。

4.1.3 菜子饼中毒:

未经去毒处理的菜子饼有异硫氰酸盐和噁唑烷硫酮等毒素, 会强烈刺激畜禽肠胃黏膜而使其中毒, 畜禽中毒后, 表现为不安、食欲废绝、腹泻、粪便中带血、呼吸困难、咳嗽、严重的心脏衰竭而死亡。预防方法是控制喂量, 或用坑埋法、发酵中和法和浸泡法和蒸馏法进行去毒处理。发生中毒后, 用0.5%~1.0%的鞣酸洗胃, 灌服鸡蛋清、豆浆, 肌肉或皮下注射樟脑油3~6 mL。

4.1.4 酒糟中毒:

当给生猪多量长时间饲喂酒糟、酒糟中的酒精、或酒精酸败后形成的醋酸等, 都容易引起畜禽中毒。急性中毒表现焦躁不安、兴奋狂叫粘膜潮红、步态踉跄、腹痛下痢。慢性中毒时, 有消化不良、黄疸、皮炎、血尿等症状。中毒后立即注射10%~20%安钠加5~10 mL, 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500 mL, 内服小苏打1 000~2 000 mL。

4.1.5 亚硝酸盐中毒:

新鲜蔬菜中含有比较多的硝酸盐, 若贮存和调剂不当, 在适宜温度和酸碱度的作用下, 微生物会把大量的硝酸盐还原成有毒性的亚硝酸盐, 猪摄食这样的饲料可引起中毒, 中毒猪表现表现为全身缺氧、呼吸中枢麻痹、不安、呼吸困难、犬坐姿势、口吐白沫或呕吐, 严重者倒地痉挛, 很快昏迷窒息死亡。因此, 青饲料最好新鲜生喂。对症状严重的猪应尽快剪耳、断尾放血, 或肌肉注射美蓝溶液、甲苯胺蓝, 内服或注射维生素C, 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

4.1.6 氢氰酸中毒:

鲜嫩高粱苗、玉米苗、亚麻叶和亚麻饼等含氰苷的植物被猪食用后, 氰苷被水解为剧毒的氢氰酸, 可导致猪中毒, 中毒猪表现为体温下降、瞳孔放大、痉挛抽搐, 可先静脉注射20%硫酸镁410 mL, 再静脉注射20%的亚硫酸钠30 mL解救。

4.1.7 黑斑病红薯中毒:

有黑斑病菌的红薯含有真菌毒素, 不论生喂、熟喂均能引起猪等畜类中毒。中毒症状是呼吸困难、痉挛、绝食、便秘, 以致昏迷死亡。因此, 要严禁畜类吃变黑、变硬、味苦的病薯。中毒后用生绿豆250 g、凉水1 500 mL、菜油500 mL、鲜鸡蛋1 000 g混合灌服。

4.1.8 龙葵素中毒:

马铃薯的嫩芽、新鲜茎叶及花蕾中含龙葵素较多, 尤其当薯皮变青, 薯块发芽时, 龙葵素含量会显著提高, 当达到0.02%以上时即可引起猪中毒。中毒后猪表现为食欲减退、肠炎腹泻、四肢麻痹、痉挛抽搐, 严重者2~3 d内死亡。因此, 马铃薯要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贮藏、防止发芽变青。对已发芽变青的薯块, 一定要除去发芽和变青部分, 然后浸泡煮透, 再去水饲喂。中毒后可用金银花20 g, 明矾、甘草各30 g煎汤, 待温热时加蜂蜜30 g灌服解救。

4.1.9 霉变饲料中毒:

安全饲料 篇9

1 市政府高度重视

柳州市是一个360多万人口的城市, 全市包含6县6城区。市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畜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连续8年把“畜牧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作为每年全市的支农项目之一, 项目包括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监测、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测两大块, 每年拨付项目经费50万。政府的高度重视使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 饲料主管部门统筹安排

2.1 制定年度监测方案

市水产畜牧兽医局于每年年末都及时召开各相关单位会议, 制定明年年度监测计划, 以文件的形式下发至全市6县6城区的主管局实施。

2.2 明确分工

方案中明确各县各城区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完成监测的抽样任务, 样品统一送到市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以下称检测中心) 完成检验, 检测中心根据全年监测计划, 统一购置全年抽样用品, 统一分发到执行抽样任务的各县、城区动物卫生监督部门。

2.3 监测范围及时间

监测范围为饲料生产企业、饲料经营单位、饲料使用单位, 完成任务的具体时间为每一季度送检一批。

2.4 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为标签、水分、粗蛋白、铅、铬黄曲霉毒素B1、沙门氏菌、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硫酸特布他林、 (育肥猪饲料) 、地西泮 (仔猪饲料) 、呋喃唑酮、氯霉素 (禽饲料) 、三聚氰胺 (蛋白饲料) 。水产饲料增加铜、锌。

3 重视抽样工作

由于样品的采集工作都是由具有执法证的工作人员执行, 它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及各个环节都符合法律程序, 各饲料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都能积极配合和支持, 所以各县各城区的样品采集都能按时按量的完成, 为检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检测中心精心组织、认真检测

柳州市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是一个通过自治区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的单位, 具有500m2以上的检测场地、价值200多万的仪器设备, 6名工作人员都具有本科文凭以上, 技术力量雄厚, 1人正高、2人副高、2人中级、1人初级, 并且多次接受上级技术部门的检测技术培训。样品送达中心后即能快速的进入检测流程, 每项检测都能在规定的工作日内精准的完成其检测, 保证了监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5 重视检测结果

饲料安全隐患与对策 篇10

1 影响畜牧养殖饲料安全的几大因素

(1) 养殖企业经营理念的错误。“价格低廉的饲料产品好”。养殖企业将此作为企业的经营理念, 实际上是存在很大错误的。第一, 很多养殖户为了节约成本, 喜欢使用劣质饲料, 虽然提高了自己的经济效益, 但不知道这种饲料的危害, 对消费者健康具有潜在的威胁。第二, 国家对饲料产品安全已经有了相关的政策和规定。但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有些养殖企业不顾国家规定使用不达标饲料, 导致饲料安全隐患的产生。

(2) 饲料养殖人员的素质低下。饲料生产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下, 直接导致了畜牧养殖饲料安全隐患的出现。有些养殖户在评价饲料的好坏时, 评价标准非常片面, 以为猪能吃饱睡好、猪粪发黑、毛发短而亮就是好饲料, 殊不知这样的饲料也许是有非法添加剂的成分, 对消费者会有很大的危害。

(3) 饲料污染严重, 卫生难以保障。饲料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整个养殖行业的整体问题。有关研究表明, 我国很多养殖户使用的饲料中含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杆菌等细菌, 这些细菌可以引起饲料中毒,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止饲料霉变。

2 畜牧养殖饲料安全的相关对策

(1) 养殖企业及养殖户应当转变经营理念。我国虽然是养殖传统大国, 但是由于养殖技术的落后, 加上资金的缺乏, 导致很多养殖户承受不起先进的养殖技术, 从而采取非法手段牟利。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政府除了要加大对当地养殖户的扶持外, 还要大力推广养殖先进技术和理念, 让养殖企业及养殖户知道, 保证饲料安全才是第一要务。

(2) 开展素质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 提升养殖人员的综合素养, 以提高饲料生产及销售人员合法经营的意识。违禁药品和添加剂对人体有很大危害, 为了保障饲料安全, 应当从提高养殖人员素质入手, 对其进行教育和培训, 使养殖者将饲料安全放到第一位。

(3) 推广饲料新技术, 防止饲料污染。饲料安全关系到畜禽产品的品质, 而畜禽产品品质又关系到食品的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人类自身健康。近几年来, 一些科研单位及饲料研究所已研制出许多产品并应用于生产, 起到了良好效果, 大力推广使用这方面的技术或产品, 可以减少饲料污染及药物残留。

3 结束语

饲料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安全隐患, 对此我们要加以重视, 要将饲料安全作为养殖过程中的重要工作, 采取有效措施, 提升养殖户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 推广加工生产绿色无害化饲料, 做好饲料使用的监督工作, 保证禽畜类产品的健康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正杰.正确运用饲料安全技术促进健康养猪业的发展[J].今日养猪业, 2013.

安全饲料 篇11

1.酶制剂

酶是生物体内合成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蛋白质。它的功能主要是催化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促进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对促进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作用。

饲用酶制剂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外源性消化酶,包括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功能是补充畜禽体内消化酶不足,提高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另一类是外源性降解酶,此类酶在生物体内不能合成,而微生物能合成,此类包括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木聚糖、植酸酶、β-葡聚糖酶等其主要功能是降解畜禽难以消化或不能消化的食物或抗营养物质等,以提高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

目前使用的酶制剂主要是消化酶,使用的目的是促进饲料的消化吸收,主要用于消化功能尚不健全的仔猪,在其开食料中添加酶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的酶制剂主要有蛋白酶、纤维素酶、脂肪酶、淀粉酶、果胶酶等单一酶制剂和混合酶制剂。

现在的商品酶制剂一般是经过稳定化处理的复合酶制剂或单一酶制剂,目的是提高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吸收率,以提高生产力,开发饲料资源,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对聚糖酶的研究较多,如大麦含β-葡聚糖,小麦含阿拉伯木聚糖,这些聚糖都是抗营养因子,可通过添加β-葡聚糖酶或木聚糖酶,消除其对消化和生长的负面作用。一些饼糟豆粕类饲料中的纤维素、果胶含量比重高,例如豆饼中果胶可占其干物质质量的14%左右,应用果胶酶可大大提高饼糟豆粕类的饲料利用率。在畜禽日粮中适量添加植酸酶能够明显提高饲料中的植酸的生物学利用率,从而替代无机磷或减少无机磷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以减少畜禽磷的排泄,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由于生物酶对其目的物作用的专一性,其作用效果与饲料的成分、畜禽品种、生理特点等有密切联系,因此使用酶制剂应根据特定的饲料组分以及特定的畜禽品种、生长阶段来综合分析判定。在使用酶制剂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在高温中处理,如蒸、煮、烫等方法,避免酶制剂在高温中失去活性。

2.微生物制剂

微生物制剂是由一些有益的好气性菌、厌气菌、乳酸菌、酵母菌和霉菌类培养而成的活菌制剂,活菌剂是具有取代或平衡生态系统中一种或多种菌系功能的微生物添加剂。由于活菌剂是天然产品,对于合成或发酵产物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因而作用效果好,完全无残留,不良反应少。

活菌制剂主要菌种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属、链球菌以及某些枯草菌、酵母菌、芽孢杆菌等,活菌制剂可维持动物体肠道正常微生物区系的平衡,抑制肠道有害微生物繁殖。正常的消化道微生物区系对生物体具有营养、免疫、刺激生长等作用,消化道有益菌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拮抗作用,对保证生物体的健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制剂以对酸、碱、热等变化抗性强的孢子活菌作为有效成分。除了对有害微生物生长拮抗和竞争性排斥作用外,活菌体本身还含有多种生物酶以及多种维生素,对于刺激生物体生长、降低仔畜腹泻、胀气以及消化不良等均有一定积极作用。

但是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微生物活菌制剂,必须要保证其无有毒有害菌株,产品自身必须具有安全稳定性,所选菌猪应对各种影响因素有较强的抗性。

活菌制剂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促进生物体肠道内有益菌群的生长和繁殖。活菌剂产生抗菌物质及过氧化氢和有机酸可抑制和排斥有害菌群如大肠杆菌等生长,从而使宿主肠道内建立起有利于机体健康和消化代谢的菌群平衡新体系;增进肠道内活性物质的合成。活菌剂能够产生各种消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纤维酶等多种酶类,并能合成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以及有机酸,从而使宿主的消化代谢功能得以争强,营养状况得到改善;活菌制剂可以通过提高抗体水平,刺激生物体的免疫系统,提高动物免疫力,增强宿主生物的抗病力以及强化其免疫功能。最后,活菌剂可以减少动物肠道内的氨及其他有害物质的产生,并且可以中和大肠杆菌产生的毒素,有利于宿主动物内环境的改善。活菌制剂用于动物,能提高其生长速度,提高饲料报酬,减少死亡率。

活菌剂最普遍的使用方法是加入饲料内投喂,因为它在饲料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合饲料中所调制的活菌饲料必须能保持菌活力两至三个月;除此之外,活菌剂还必须对胃肠道内的胃酸、胆汁、胰液等PH值的急剧变化能适应,因此,饲料添加活菌剂以对酸、碱、热均有抵抗力的孢子制剂最为适宜。

3.低聚糖

低聚糖又称寡糖,是一种功能性活性物质,由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直链或支链的一类糖,属于小分子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其不能被动物自身分泌的酶消化,但能被肠道内的有益菌利用而不被有害菌利用,从而达到调节胃肠道微生物区系的作用,增强机体免疫。一般包括异麦芽糖、异麦芽三糖、异麦芽四糖、低聚果糖、半乳寡糖、甘露寡糖、木果糖、木葡寡糖、木寡糖和低聚乳糖醇等。由于这类物质在肠道内有着类似抗生素的作用,故又有人称之为“化学抗生素”。

低聚糖的主要作用:通过唯一选择性增殖双歧杆菌等动物肠道内的有益菌群发挥作用,形成微生态竞争优势;有益菌群产生短链脂肪酸—主要是乙酸和乳酸,以及一些抗菌物质直接抑制外源性致病菌和内源性有害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杆菌等的生长繁殖,使宿主动物保持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有益菌的繁殖可促进吞噬细胞的活性,增强动物机体一系列免疫功能,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增加动物体内B族维生素等营养素的合成,促进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吸附肠道内病原菌,促进病原菌从动物体内排出,减少其对动物的危害。低聚糖替代抗生素,具有饲料成本低、畜产品无药物残留等特点,是一类具有发展前途的新型饲料添加剂。

4.中草药添加剂

中草药添加剂具有天然性、无抗药性等诸多特点,是替代抗生素类和激素类药物的理想饲料添加剂之一。中药是天然的动、植物或矿物质,本身含有促进生长、增强动物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取用方便、有较丰富的中草药应用经验等优点。中草药制剂的开发在我国存在很大的潜力。

我国中草药添加剂已研制开发出很多品种,具有消炎抑菌、增强免疫功能、促进消化等功能。许多研究发现,中草药制剂具有促进生长、改善动物健康状况、提高饲料利用率等作用。有的试验还发现中草药对肉品质也有影响。

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药材的来源、品质、加工工艺等差异大,有效成分变化大,有的还不清楚有效成分是什么,质量难以控制,商品化有一定困难。此外,科学的剂量、毒副作用、与其它添加剂间协同、拮抗等问题尚未研究清楚,也给中草药添加剂进一步推广造成了障碍。目前,中草药制剂的开发大多处于初级阶段,生产技术还不完善,所生产的产品多为粗制品,效果不稳定,某些制剂尚存在毒副作用、配伍特性不够明确、加工成本高等缺点。这些难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可以预见,中草药添加剂在动物养殖生产中 应用将会逐步广泛。

5.酸化剂

饲料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浅析 篇12

1 饲料中天然有毒有害物质

饲料原料中常含有一种或多种天然有毒有害物质, 如植物性饲料中的生物碱、生氰糖苷、棉酚、单宁、蛋白酶抑制剂、植酸以及有毒硝基化合物等。动物性饲料中的组氨、抗硫氨素及抗生物素等, 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可对动物体造成多种危害和影响, 轻者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 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重者引起动物急性或亚急性中毒, 诱发癌肿, 甚至死亡。

2 饲料的生物污染

饲料 (原料) 在储存、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可能造成饲料霉变和污染, 如饲料中的细菌、霉菌、病毒、弓形体等致病菌可直接进入消化道, 引起消化道感染, 而发生感染型中毒性疾病, 如沙门氏菌感染等。某些细菌在饲料中繁殖并产生细菌毒素, 会通过相应的发病机制引起细菌毒素型中毒, 如由肉毒梭菌毒素等引起的细菌外毒素中毒。霉变过程产生的霉菌和霉菌毒素等代谢产物可使饲料感官性状恶化, 如产生刺激性气味、使饲料颜色异常、粘稠、结块等, 结果引起产品适口性下降。动物摄入受霉菌污染的饲料后, 在肝、肾、肌肉、乳汁以及禽蛋中可以检出霉菌毒素以及其代谢产物, 导致动物性食品污染。

3 饲料非生物性污染

多种化学物质如有毒重金属和非金属, 某些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均可以污染饲料, 严重影响饲料的安全性。如过度使用含氯化物的农药, 纸浆漂白、工业冶炼过程中使用含氯清洁剂及汽车尾气, 都可产生二英, 二英粒子会污染农作物进而累积于饲料中。大部分药物添加剂本身具有较强的毒性作用, 正可谓“是药三分毒”。如青霉素钾、头孢菌素类等大量使用会诱发体内产生β-内酰胺酶, 使青霉素内酰胺结构破坏而失去活性, 导致青霉素、头孢菌素耐药性增高;痢特灵、卡那霉素等药物对动物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磺胺类药也损害肾功能和造血系统。

4 饲料金属元素的超量使用

高铜制剂在猪饲料中广泛使用, 它不仅对猪生长有促进作用, 还可使粪便发黑, 增加猪饲料的商业性状。有的厂家不仅在仔猪、生长猪饲料中添加高铜, 而且在肥育猪、肉鸡等饲料中也使用高铜制剂, 但并不能明显提高生产性能。通常情况下育肥猪饲料中含有4mg/kg铜就能满足需要。铜含量过高时, 还必须注意铁和锌的补充。有资料显示, 当铜含量高达250mg/kg时, 可使猪的脂肪变软, 影响酮体的形状。国际上, 美国不希望饲料中使用高铜制剂, 英国将铜限制在160mg/kg以内。我国虽未禁止, 但无公害食品-生猪饲料饲养使用准则中明确要求30kg体重以下猪的配合饲料中铜的含量不高于250mg/kg;30~60kg体重猪的不高于150mg/kg;60kg体重以上猪的不高于25mg/kg。由于养殖户对猪饲料粪便发黑的特殊商业要求, 普通养殖户不使用高铜有难度, 但对大的养猪场可推广育肥猪饲料中不使用高铜制剂。猪饲料中添加血粉同样可使猪粪便发黑, 减少铜含量。有不少厂家在乳猪饲料中使用高锌制剂 (锌大于3000~1000mg/kg) , 这样大量的锌将随粪便排除出体外, 造成环境污染。

5 使用违禁药物与淘汰药物

盐酸克伦特罗商品名为克喘素、安喘素、瘦肉精等, 它是一种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或营养重分配剂, 其作用是增加瘦肉率, 减少脂肪沉积。我国虽已禁止使用, 但是盐酸克伦特罗中毒事件时有报道。在牛饲料中添加激素作为促生长剂已有多年历史, 但近年来, 欧盟认为食用激素牛肉可能会导致人发生癌症或其它严重疾病, 这类牛肉中含有雌烯二醇、黄体酮、睾酮等多种激素, 可扰乱人体内分泌, 引起癌变、畸变。

6 不合理使用与违法滥用抗生素

不按规定执行应有的停药期。屠宰前或出售前停药不仅针对兽药也适用于药物添加剂, 而相当一部分养殖场 (户) 使用含药物添加剂的饲料很少按规定落实停药期, 通常规定的4~7d停药期如同虚设。

随意加大药物用量。由于细菌耐药性存在, 不加大用药量, 效果就不明显;若提高药物剂量, 则可增强效果, 故普遍超量添加, 有时甚至把治疗量当成长期的添加量。屡见不鲜的喹已醇中毒即是例子。又如土霉素用作治疗疾病时, 只在饲料中添加0.1%, 但一般3~5d;而用作饲料添加剂时则为10~15g/t, 可用户往往加大药量, 长期添加。

低水平用药, 该用的不用, 不该用的乱用。例如消毒剂、驱虫剂等的使用, 还停留在很原始的状态, 不到发病时不用。而当发病时, 又滥用抗生素, 什么高档用什么;不仅任意加大剂量, 而且任意搞复方制剂, 还大量使用人药。

7 转基因饲料

转基因饲料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 (1) 基因是否会转移到植物或细菌上; (2) 转基因饲料对人类乃至动物的直接抗营养作用, 例如, 有试验表明, 小麦中抗凝集素 (昆虫的抗营养因子) 可对大鼠产生抗营养作用。

8 管理落后, 检测、监控体系不健全

上一篇:用电检查管理方法研究下一篇:口腔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