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及其预防(共10篇)
校园暴力及其预防 篇1
摘要:校园暴力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既是一个新闻名词, 也是一个社会名词。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 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案件不断发生, 在校学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校园暴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十分普遍。
关键词:青少年,校园暴力,危害成因
近年来, 校园暴力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既是一个新闻名词, 也是一个社会名词。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 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校园暴力案件不断发生, 在校学生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校园暴力”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十分普遍。在世界各地, 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暴力的事件, 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严重的恶性案件。校园, 应是传播文明的神圣殿堂。然而, 近年来, 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为什么会发生这些让人难以相信的校园暴力呢?校园暴力是学生心理不健康, 人格不健全的外显。校园暴力是“先天不良”与“后天失调”的混合产物, 因而它的产生必然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
根据目前校园暴力事件的情况, 它的成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家庭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开始, 所以家庭是学生人格完善和成熟的重要环境之一。首先, 家庭暴力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 一个孩童在记事之初每天目睹家长的打打骂骂, 势必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形成阴影, 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以至于在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时付诸于实践。其次, 家庭的缺陷也是形成学生暴力行为的重要因素, 一个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也会充满爱心, 现在单亲家庭的比率在逐年上升, 而其中很大一部分跟爷爷奶奶生活, 完整的父母之爱体会少, 内心存在一定的缺憾, 如果再遇到学生的挖苦、欺凌, 势必会产生暴力。
(二) 社会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 暴力文化的泛滥对学生深受其害, 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造成极大的腐蚀和影响, 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 对于小学生而言影响更大的是一些动画片, 过分渲染暴力致使学生充满幻想, 并进行盲目的模仿, 运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其次, 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也会对校园暴力的产生提供土壤, 一些过早走上社会的不良青年, 好吃懒做, 三五一群专门欺侮处于弱势的学生, 通过恐吓等手段要钱要物, 深受其害的学生自然会产生用以暴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 学校
1. 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漏洞是引发校园暴力的重要因素。
在对教师的培训中注重专业知识的完善, 忽略了技巧的培训, 尤其是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学习, 由于处理不好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会对教师产生厌恶的心理, 学业成绩会随之下降, 教师对学生出现冷漠、轻视、放任等冷暴力, 如果遇到情绪失控, 有可能会使冲突升级形成暴力事件, 教师不论出于什么目的体罚学生, 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严重的。
2. 教育模式的功利性倾向是形成校园暴力的关键。
首先,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尤其是学生在压力太大的情况下, 释放压力的方式很可能就是暴力。其次, 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得不到教师的肯定, 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挫折感, 更容易厌学、自暴自弃, 从心理学觉度分析, 这类学生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3. 重智育、轻德育的理念依旧存在, 法制教育滞后。
教育大纲中虽然以德育为首,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重视智育, 平均分、合格率和优秀率是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 致使教育内容有所偏颇, 造成学生道德观念淡薄, 不能明辨是非。法制教育也不能很好地开展, 少数学生用武力解决问题, 甚至违法尚且不知, 而挨打的学生要么武力对抗, 要么乖乖忍受, 不知应如何正确保护自己。
二、远离校园暴力, 构建和谐校园
(一)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一个整体网络, 只有这三者有机联结起来, 才能共同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 还校园宁静、和谐
我认为学校方面应有以下几点预防措施:第一, 学校在思想管理上要做到旗帜鲜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思想立场是否正确, 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行动走向, 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思想多元化的社会, 学校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 使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要帮助学生摆正自己的人生坐标, 做一个“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人, 一个具有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人。
(二) 建设文明校风, 重视德育教育, 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
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必须有良好的育人环境。环境和气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中国传统教育历来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熏陶作用, “孟母教子三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全面教育, 依据教学大纲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提出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 不再让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同时, 还要结合学生周边的事例对其加强法制教育, 明白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三) 建设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在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 让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活动占据学生的业余时间, 吸引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有益的活动上, 从而减少“闲则生非”。
(四) 教师应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教师关爱学生是社会的、高级的、政治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教育经验:严格地要求和最大地尊重学生。因此, 要坚持正面教育,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 对后进的学生更应如此, 后进生的转化是个长期的工程,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引导, 循序渐进, 要有耐心和爱心。
(五) 学校协同家长共同保护
学校、家长应多和学生就防范问题做指导, 要求学生能及时将情况告诉父母, 取得父母的帮助;另外, 家长也要多和学校联系, 反馈子女情况, 对那些经常上课迟到或者是迟迟回家的学生, 尤其要做好和家长的联系工作, 掌握学生行踪, 及时处理, 防患于未然。同时学校也要做好学生的心理指导, 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 对有轻微暴力倾向的学生做好心理疏导, 化解矛盾, 融洽其人际关系。针对学校出现的暴力问题, 学校还要和执法部门增强联系, 严惩社会不良分子对在校学生的骚扰, 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校这方静土是学生心灵沉淀的温床, 只要我们学校方面上下一心, 一定能从源头上削除校园暴力的发生。
校园暴力及其预防 篇2
【情感、态度、价值观】自觉抑制校园暴力,能与校园暴力进行斗争。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冲突,能够勇敢地与校园暴力做斗争。【知识目标】认识校园暴力的危害性,掌握与校园暴力做斗争的方法。【教学重点】掌握与校园暴力做斗争的方法,学会自我保护。【教学难点】学会巧妙地处置校园暴力。
【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法、模拟情境体验、感受。【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搜集典型的校园暴力事例等。
2、学生准备:学生课前阅读课文,思考怎样正确处理校园暴力。《校园不容暴力》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一、观看《校园暴力》视频,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思考:
1、什么是校园暴力?你遭遇过校园暴力吗?
学生结合观看的视频和课文介绍回答。
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中的一些学生奉信暴力决定一切,以多欺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现象,校园暴力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板书)
2、学生阅读“专家访谈”后回答。
讨论:校园暴力有什么危害?
学生回答并归纳:
校园暴力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板书)
3、校园施暴者的构成主要是些什么人?
学生: 曾经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学习差表现差的学生;爱歧视的学生;在家庭中缺乏温暖、关爱的学生;性格孤僻、心理压制,无处发泄的学生……
4、社会、学校、我们对校园暴力的态度?
校园暴力必须被制止。
想一想:
面对校园暴力我们有哪些对策?
学生回答。
(一)对策一:从受害者的角度想:
◆不要忍着不吭声: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家长或者老师。
◆尽量不要一个人待着:尽量待在人多的地方。
◆不理睬:如果有人冲你喊,让你交出你的午饭钱,不要理睬他,装做没听到,继续走自己的路。
小讨论:
◆暴力容易发生的时间:上学或放学学生回家途中。
◆暴力容易发生的地点:偏僻地角落。
◆容易遭暴力袭击的对象:低年级学生,弱小的学生。
◆暴力发生后自助的方法:告诉老师、学校、家长或者公安机关;伤势严重的立即打120急救。
(二)对策二:从施暴者的角度想:
◆反思一下,值得吗?你要做的事情可能给你带来批评、处分甚至法律处罚,这将成为你人生的一个污点。而起因也许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或仅仅是你自己的一时冲动。这么做,值得吗?
◆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被人愚弄、辱骂甚至是殴打,你会是什么感受?如果你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长时间的恐惧和痛苦,你忍心吗?
◆学校有政教处,有法制校长,社会有治安管理机构,有公安机关等。
◆法制社会,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5、以案说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杀人狂魔马加爵
原云南大学学牛马加爵,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琐事与同学积怨,即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并经周密策划和准备,先后将四名同学残忍地杀害。经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定.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马加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马加爵案例对我们有什么警示?
学生回答:
①校园不容暴力,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校园暴力的发生;
②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校园防暴系统已刻不容缓;
④青少年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远离校园暴力。
二、面对校园暴力怎么办?
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校中小学生有30%有过被校内、校外不法分子敲诈、勒索、抢劫、搜身、欺侮及其他滋扰的经历,却很少有人主动采取正确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材料说明了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社会学校家庭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
(2)你认为应陔采取哪些正确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学生回答:
①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②面对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然后机智勇敢灵活地与其斗争;
③积极寻求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
④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6、实践营地
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校园防暴系统。
校园防暴系统方案
名称:XX中学校园防暴系统预案
目的: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共建和谐校园,安安静静读书,快快乐乐学习。
参与人员:全体学生、各科任老师
可提供帮助的部门:德育积极分子、班主任、政教处、法制校长
具体措施:
(1)学校加强保卫科值班制度。保卫科24小时不间断地在校园巡查,严禁不三不四人员进入校园,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校园必须做出详细登记。
(2)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治理,学校200米内不得设立网吧,与公安机关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学校周边的值守,对不能说明情况人员应责令其离开学校,对形迹可疑的人员应通报公安部门处理。
(3)定期聘请法制副校长到校作法制讲座,加强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同时加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
(4)严禁学生携带管制刀具以及其它危险物品进校,政教处、总务处不定期对学生公寓、教室进行检查,发现携带危险物品一律予以收缴。
(5)控制暴力文化的传播,严禁学生观看不良的、暴力的影视剧及书籍,并不得带入校园。
(6)遏制校园暴力的发生关键在于将其消灭于萌芽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的班主任要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动态,对不良的动态要及时予以化解。
(7)加强心理疏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单亲子女、留守儿童比例不断上升,其中部分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关爱,人格上出现争强好胜、自我为中心、报复心强、怯懦、逃避、承受力差等不良倾向。因此,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确保这些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板书设计】 校园不容暴力
校园暴力:以多欺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危害: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更为严重的是心理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恐惧、焦虑
小学校园暴力事件的预防策略探研 篇3
[关键词]小学 校园暴力 预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5-090
近年来,全国各地均发生过校园暴力事件,给我们的家长、学生、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我们的小学来说,上至学校校长,下至一线教职员工必须要正视校园暴力问题。我们的学校相关管理人员以及教师也要积极了解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有效掌握暴力事件的处理技能,有效推行和平校园教育。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对小学校园内可能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实施积极的预防策略。那么,究竟如何有效实施校园暴力事件的预防呢?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首先,我们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至上的观念,主张人人平等,和平解决纠纷。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来引导他们,让小学生明白制造校园暴力、打架斗殴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灌输爱国主义、集体观念、团结美德、社会公德等良好的思想品德。为了进一步巩固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学校还可以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知识竞赛等途径加强相关方面的教育,还可以在要求学生在自办的黑板报等栏目宣扬和平校园精神。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让寄宿生知道校园暴力的危害性,一旦产生过激行为很可能触犯法律,面临牢狱之灾。通过长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相信我们校园暴力事件一定会得到有效控制。
二、重视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辅导
人的心理素质是“社会人”的精神载体,是构筑人的其他素质的支柱。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就需要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寄宿生的实际进行科学的、适时的和适度的心理辅导。目前,在我们的小学生当中有很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缺乏父母家人的关爱,加上学习生活压力大,就更需要学校对其心理健康进行关注和教育。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等形式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对于小学生的一举一动,教师必须要密切关注,一旦发现有小学生存在暴力倾向,教师或学校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倍重视。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加强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解决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而减少和控制其暴力倾向。针对极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如离异家庭子女、留守儿童或者性格暴躁的学生,要引导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告诉他们相应的解决方法,帮助其提高自身应对压力的能力。对那些有能轻度适应困难的学生,要稍加指引,尽量避免引发问题出现的条件,防止问题恶化。对中等至严重心理失调的学生,需要对其进行心理治疗,多谈谈心,了解问题根源,及时矫正他们的心理问题,让他们能够回归到正常学习和生活的轨道上来。
三、整治校园文化,丰富美育教育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然而,在小学校园里,很多师生和家长都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学生几乎成了考试机器,学校也很少开展任何形式的美育教育。即使偶尔有美育教育,内容也是非常简单的,无非是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过过形式。社会上的不良书刊影视便轻而易举地入侵小学生的头脑,小学生毕竟还是未成年,易受暴力电视电影的影响,从而诱发了校园暴力。因此,学校应进行研究和探索,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活动,合理安排小学生的业余生活,让他们有丰富的课外生活,如学校可以经常性的给小学生播放教育片电影,开展文化月活动等多种文体活动。这些活动陶冶情操,增进学生间的友谊,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学校、文化稽查机构和有关政府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彻底清除校园周边诸如租书屋、游戏机房、网吧、歌舞厅、地下电影院等不良文化“根据地”,杜绝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还学生一方成长的净土,让他们能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四、结语
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到我们的学校安全管理,对于小学校园内的暴力问题我们不能回避,而是要直视。我们不能等到真正发生校园暴力事件了才去思考怎样解决。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要做到积极的预防,拥有有效的预防措施之后,我们小学校园内的暴力事件发生率一定会得有效控制。
浅谈预防校园暴力的对策 篇4
一、情感教育, 正面引导
班级教育首先是认同感教育, 是归属感教育。没有认同就没有教育, 没有归属就没有进步。作为班主任教师, 除了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外,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是学校德育、思想品德教育成功的核心, 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寓教于行, 切合广大学生的实际, 使德育课成为学生喜爱听、愿意听、听得进的主干课程, 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新班级第一次讲话前播放音乐 《相逢是首歌》, 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到能够相逢在同一所学校, 能够相聚在同一个教室, 那是人生中最美的一种感觉, 最难得的一种缘分。“十年修得同船渡”, 每个学生都要树立起一个理念:成为校友、同学是很有缘分的, 值得珍惜。
在平时管理中, 班主任要严中有爱, 要客观公正, 不能徇私偏袒;要化解心结, 不能激化矛盾;要树立榜样, 不能是非不清。新班级第一次主题班会定为《我和我的班级》, 通过学生的发言引起大家的共鸣, 通过班主任的总结明确建议与要求, 既在同学中搭建相互督促的平台, 又奠定建设和谐班集体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反面教育, 震撼心灵
校园是一片净土, 充满着友爱、美好、纯真的学子, 但是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有逐步增长的趋势。校园暴力行为的最大特点仍是偶发性。许多暴力行为往往是为了一些小事甚至是一句话, 而在冲动之下丧失理智, 采取极端方式解决问题, 行动时根本没有考虑后果, 等出事了以后, 大部分的学生都会感到后悔。
因此, 除了正面引导外, 通过反面材料对学生进行警示教育必不可少。班主任可以通过主题班会, 收集一些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反面材料, 通过视频, 在班级放映或通过画面材料, 让学生的心灵在血的教训面前受到震撼, 让学生认识到冲动是会带来惩罚的, 教导学生遇事冷静。
三、加强管理, 纪律防范
班主任在课余时间要多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沉”到学生中间去, 和他们交朋友, 做他们的贴心人, 尊重学生, 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 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学生、家长和整个社会都要有个开放的心态, 要看到新问题的背后, 那些有着欺负或暴力行为的学生, 也是一个人, 他们可能是迷失自己, 可能困惑, 可能感到被拒绝, 我们每人都不要紧紧地盯住他们在成长中犯下的错误不放, 要耐心平和地开导他们, 更要用我们的爱心帮助他们在错误中成长。在平时加强管理, 严肃纪律, 坚持“三步走”:
第一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平常教学中, 进行校纪班规的教育, 适当地辅以常用的法律知识, 使学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有一个基本的方向。
第二步要在管理中做到粗中有细。“粗”不是指粗心, 而是在大的原则问题上要严厉, 该严的必须要严格要求。众所周知, 网络是校园暴力的重要诱因, 对学生上网情况要详细地了解, 要严格控制学生上网的时间, 杜绝学生通宵上网的情况。不良书籍的诱惑也是引发校园暴力的重要原因, 要引导学生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 严禁不利于学生成长的书籍流入教室、寝室。“细”是指对细小的事不能掉以轻心, 许多暴力行为都是因小事而起的, 如果能够及时处理, 就不会酿成大事。平时讲话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向老师打“小报告”的行为, 让学生知道, 有事报告老师不是害他们, 而是为了他们好, 能让老师及时调解, 防患于未然。
第三步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多注意那些家庭不完整, 父母教育方法不当, 家长长期在外打工, 家庭教育缺失的学生。作为班主任, 要常与其家长进行沟通, 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 建议家长与孩子多交流, 不仅仅是提供物质方面的支持, 而应从多层面关心孩子。
预防校园暴力班会教案 篇5
回南小学 三年级
活动目标:
1.认知与技能:让学生认识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行为与表现: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暴力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暴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活动重点:
了解校园暴力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和策略。活动过程:
活动一:走近校园暴力
这一环节让学生就其平时听到或遇到的校园暴力进行讨论,然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之后引出校园暴力的概念。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暴力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要拒绝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列举一些校园暴力事件: 2010年9月30日下午3时50分,西安市81中初一学生于某与同班同学李某在教室因琐事发生打架,于某用随身携带的一把不锈钢单刃匕首捅入李某左肋部,李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2010年10月24日下午4时20分,高陵县原后小学三年级学生巨某与五年级学生唐某放学回家途中,戏耍发生口角,打闹中唐某用随身携带的小水果刀划破巨某的颈部,巨某因流血过多,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2010年11月2日晚10时40分,西安桃李旅游烹饪专修学院中专学生甄某与同学史某等打斗,被史某用雕刻小刀刺伤,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活动二:分析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活动三: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 这一环节让学生就常见的校园暴力进行深入的分析,经过学生分析总结后让学生自己先说出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之后,教师进行总结。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来看校园暴力危害。
校园暴力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对于施暴者而言:
给他人带来伤害,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要受到学校老师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受害者而言:
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
活动四:如何预防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常见情形:1.是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2.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3.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4.是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5.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
这一环节,教师首先归纳有关校园暴力常见的情形,然后,让学生讨论后为事件里的主人翁出主意,教主人公几招预防暴力的办法。对于学生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可参考:
第一,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因为这些拦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龄,他们所实行的第一次拦截往往都是一种试探。如果此时在心理上就被对方所压倒,任其欺压,那么这样的第一次妥协其实就纵容、鼓励了拦截者,就会带来了更不良的后果。
第二、要及时报告。我们也要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暴力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遇到勒索、敲诈后要及时向学校、家长报告。第一次遇到拦截后的表现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对方的目的是否得逞,如果一味害怕而忍气吞声,或是不想宣扬,相反的会在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气焰,使得对方以为你软弱可欺,往往会导致新的勒索、敲诈和殴打事件的发生。
第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这也是防范校园暴力的一条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和殴打的对象。
活动五:课堂小结
校园暴力的根源及其教育对策 篇6
【关键词】校园暴力;价值冲突、价值教育
【Abstract】School violence is not only a legal issue, but also an educational issue. It is rooted in the value conflicts between students. The elimination of school violence must be based on the schools value education.
【Key words】School violence, value conflict, value education
近年来,经媒体报道,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暴力伤害事件日益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对于这类事件,学术界大都称其为校园暴力。本文拟就校园暴力的根源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希望学校教育工作者能够谨思慎行,从校园暴力的源头着手遏制同类事件的发生。
一、校园暴力的性质
严格来说,校园暴力伤害事件和任何人身伤害案件一样,是一个法律问题,必须要进入司法层面进行解决。但是,因为涉案双方都是未成年人(学生),这一问题似乎又不仅仅只是一个法律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
把校园暴力伤害事件判定为既是一个法律问题,又是一个教育问题,除了因为涉案双方都是学生之外,还因为:
第一,制度防范和法律裁决无法杜绝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教育则能够防范于未然。为了遏制校园暴力伤害案件的频繁发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都制定了较为严厉而完善的法律制度,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无论多么严厉的法律惩罚,也无论多么完善的校园安全制度建设,都没有能够避免该国校园暴力伤害事件的再次发生。事实上,法律惩罚的威慑和校园安全制度的防范针对的是行为,无法关涉造成行为的思想,而思想的种子一旦萌发,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激烈的行为。百密难免一疏,法律制度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伤害事件的发生。法律制度只能侧重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教育则侧重“未然”,从学生的思想深处消除暴力伤害的念头。法律制度和教育是解决校园暴力伤害事件必不可少的两种手段。
第二,校园暴力的发生,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校园教育环境的缺陷。良好的校园教育环境应该营造温馨、和谐与和平的氛围,使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心灵的滋养和文化的熏陶,生活于其中的人应该是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或“绅士”。在这样的校园教育环境中,不会有歧视、漠视与羞辱,也就不会有暴力。而不良的校园教育环境则制造思想的混乱、人际的对撞与冲突,一方面灌输优秀与杰出的思想,另一方面则制造不平等观念、歧视、嫉妒与冷漠,生活于其中的人既有学品兼优的“尖子生”,又有学业不良、品行恶劣的“差生”,在这样的校园教育环境中,偶尔发生羞辱、辱骂、殴打等暴力伤害事件实不足为奇。
第三,把校园暴力伤害事件作为一个教育问题有助于厘清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必须要强调的是,把校园暴力伤害事件作为一个教育问题来看待,并不是要追究学校和教育工作的法律责任,相反的是,任何校园暴力伤害案件都不应该让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承担法律上的责任,因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只承担教育之责,在教育责任之外,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不能也不应该承担其他的责任。由此来看,所有校园暴力伤害案件中关于学校法律责任的裁决都不应该发生,也不应该被执行;所有校园暴力伤害案件中关于学校法律责任的裁决都是对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教育责任的忽视,会对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行为产生严重的干扰。
正因为校园暴力既是一个法律问题,又是一个教育问题,因此,有必要在探究其根源的基础上来探讨教育对策。
二、校园暴力的根源
考察每一起校园暴力伤害事件,人们在对施暴者口诛笔伐的同时,言谈之间又往往会对施暴者报之一声惋惜。之所以会惋惜, 是因为施暴者是不更世事的孩子,而是因为发生暴力危害的理由太过可笑,诸如“一句口角或一块橡皮引发的血案”之类,在成人社会看来,“言语不和”“被全班同学冷落”“(受害者)与谁谁(施暴者重视的同学)关系太好”等理由完全“不值当”对自己的同学暴力相向,显然是太“孩子气”“太冲动”。然而,正是这些让成人社会不解的“理由”导致了校园的欺负现象或暴力伤害的发生。那么,成人社会在叹息的同时,是否也忽略了不值一提的“小理由”所潜藏的重大问题。有学者把其归结为施暴者的“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是,所有的校园伤害案件都是双方的,单只是从施暴者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解释可能还不足够,因为人们忽视了受害者在校园暴力伤害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尽管受害者很值得同情,但是为什么受害的是他/她而不是别人?也许在某些校园暴力伤害事件中确实会有无辜者受伤,但是施暴者所首先针对的那个受害者一定和施暴者有着某种摩擦、矛盾,客观地讲,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敌意”——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受害者之所以会成为施暴者的“仇恨对象”,一定是因为他/她在某些方面的行为举止“侵占”“损害”或“剥夺”了施暴者所珍视的东西①。也许受害者是有意为之,也或许是受害者一无所知,且不论主观上如何,就客观而言,受害者最终成为了“被仇恨”的人,并最终成为受害者,而造成“仇恨”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双方秉持着相同或相反的价值立场并互不相让。比如嫉妒,是因为嫉妒者同样认可被嫉妒者的优秀是一种重要的价值,嫉妒者渴望和被嫉妒者一样优秀;再比如同学“排挤”,是因为排挤者持有和被排挤者不一样的价值肯定,排挤者不认可被排挤者的价值。说到底,校园暴力伤害事件的根源在于学生之间的价值冲突。价值冲突引发孩子内心的“仇恨”,而化解仇恨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沟通达成双方的谅解,另一种则是“拳脚相加”“恶语相向”,让被仇恨者“颜面扫地”甚至是“肉体消失”(方解心头之恨)。
在此,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仇恨”这种心理体验尽管一定指向具体的人和事,但是就体验本身来说则与被仇恨的人和事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它是个体内在的感受,除非仇恨者主动放下心中的恨意,否则,无论被仇恨者或他人做出何种努力,都无法解决恨意对仇恨者的内心折磨。也正因为仇恨的这一特殊性,一旦恨意形成,仇恨者要么隐忍不发,进而形成自我价值体系②,要么通过报复被仇恨者或他人来化解自己的恨意,而校园暴力伤害事件恰恰是后者的具体表现。
还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如上文分析,不管被仇恨者是否无辜,仇恨者的恨意一定起始于其自身所处的环境中,与被仇恨者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被仇恨者或许并没有对仇恨者做过什么不当的行为,但是被仇恨者自身的价值特质或某种表现一定是对仇恨者的自我价值或价值认同产生了否定作用,因此才引起仇恨者的恨意。这就是说,引起校园暴力伤害事件的价值冲突可能并非是学生之间直接的价值冲突,而是隐含在校园环境中的价值认同危机。
三、化解学生间价值冲突的教育对策
解铃还须系铃人,学生间的价值冲突导致暴力伤害事件的发生,那么,作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就应该通过价值教育来化解价值冲突,从根本上消除校园暴力伤害事件的发生。
第一,要解决价值冲突问题,必须要进行价值理解教育。校园暴力伤害事件是施暴者在自我价值或自己认同的价值遭受否定之后选择的一种释放恨意的行为。施暴者在自我价值或自己认同的价值遭受否定之后之所以会产生“仇恨”,是因为“怀恨者”不理解价值的多样性,难以在自我价值遭受否定之后重建自我的价值体系,也难以理解“被恨者”的价值合理性,也不会尊重他人的价值选择。因此,在学校价值教育中,首要的任务是要向每一个学生阐述价值的多样性,尽可能地通过价值例举的方式让学生清楚每一种价值的合理性,同时,还要通过故事或情境教育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价值选择。
第二,进行价值理解教育,首先要进行平等意识教育。平等意识是价值理解的基础,没有平等的意识,就难以理解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念与价值立场,也就难以理解并自觉地尊重别人的价值选择。对他人的有意或无意否定来自于优越的自我意识或高人一等的价值优越感;对他人的“恨意”来自于与被恨者的价值攀比,“怨恨的根源都与一种特殊的、把自身与别人进行价值攀比的方式有关”③,总之,价值冲突是不平等的价值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进行价值理解教育,必须首先要帮助每一个学生形成平等的价值意识,不因自己某些方面的优秀而歧视其他同学;也不因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而嫉妒、仇恨其他同学。
第三,进行价值理解教育,还需要进行沟通教育。沟通是理解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沟通是了解价值多样性及各种价值合理性的途径之一,也是达成价值谅解或价值共识的必要前提。缺乏有效的沟通,致使“恨意”发生;在伤害事件发生时,往往呈现出施暴者肆意地殴打和辱骂,而受害者沉默以对或逆来顺受的情景,难以见到双方言语清晰的沟通。进行沟通教育,有助于在校园环境下减少“仇恨”发生的几率,从而减少伤害事件的发生;在伤害事件发生时,也有可能终止伤害的继续进行。
第四,要化解学生间的价值冲突,还需要进行友爱教育。在无法达成价值谅解或价值共识的情况下,友爱是解决价值冲突的唯一途径。理解和尊重有可能是“敬而远之”,但是,因为学校环境的特殊性,同学或校友之间总会“抬头不见低头见”,“敬而远之”有可能会被理解为“歧视(看不起)”,从而招致仇恨和无妄之灾,而只有友爱才能够避免一切仇恨的发生。
注释:
①“东西”并不是一个准确的用语,它指向的有可能是人,也有可能是某件物品,也有可能是個人的好恶、尊严等情感,正因为其含义的复杂性,在没有找到更好的词之前,只好用这个词来指代了。在此,必须要再一次申明,此处的分析不是要为施暴者开脱,也不是要“怪罪”受害者,从道德与法律层面而言,不管暴力伤害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都毫无疑义地要批判和惩罚施暴者,对受害者表达深切的同情。
②马克斯·舍勒(Max Scheler,1874—1928)把隐忍不发的“恨”称作“怨恨”,并分析了怨恨在道德建构中的作用。详见《舍勒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396—530页。
③马克斯·舍勒.舍勒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409.
作者简介:
李雨竹,北京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主要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教育评价、高等教育。
校园暴力及其预防 篇7
关键词:校园暴力,和谐发展,法律预防
近年来, 高校校园暴力事件屡屡见之于新闻报刊、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媒体, 有愈演愈烈之势, 更有甚者演变成校园暴力犯罪, 对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校园暴力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 它严重干扰正常的学校教学秩序和学生学习生活, 以至于家长及社会失去对学校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一、高校校园暴力成因分析
1. 学生心理存在问题。如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自我意识较强, 争强好胜, 心浮气躁, 遇到问题不够冷静, 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多数大学生承受挫折和抗压能力较差, 加之就业压力较大, 导致他们对前途悲观失望, 不能很好的自我调节。在缺乏正确引导和教育的情况下, 容易形成不良人格倾向, 产生暴力心理, 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 在遭受外界刺激时, 往往会使用暴力解决[2]。
2. 家庭教育严重缺失。首先, 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式”教育, 对苗头性的暴力错误不予以纠正, 而是纵容、无视此类现象的发生;其次, 家长对孩子的“粗暴式”教育, 对孩子非打即骂, 不留意其暴力倾向初期的细微变化, 任其发展;最后, 单亲家庭的“放养式”教育, 父母一方对孩子的教育缺失, 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随着其步入大学校园, 在家长的教育和管理都望尘莫及的情况下, 校园暴力问题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
3. 学校教育管理不当。一方面, 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 学生数量与日俱增, 而学生质量却在不断下降, 学校对于教育的硬件投入不足, 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不足, 学校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3]。另一方面, 各高校没做到将教书与育人并重, 没有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没有形成学生之间的矛盾化解和调处机制。
4. 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当前社会处在转型时期, 在弘扬正能量的同时, 也夹杂着一些不良的社会文化。一是社会暴力化信息的影响。各类媒体对绑架、谋杀、斗殴等案件的大量报道, 在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 也使得一些学生更加容易了解犯罪手段和方法。二是网络游戏误导。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难的大学生们, 往往沉迷于网络游戏, 在暴力游戏中宣泄自身的情感。三是过于义气用事。
二、高校校园暴力的法律预防机制构建
所谓法律预防机制, 就是充分运用各种法律法规和法律手段, 调动高校、社会、家庭及学生等多个主体, 最大限度的约束和限制致使大学生犯罪的各类消极因素, 及时制止和有效避免高校学生犯罪的发生[4]。通过多方努力, 针对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校园暴力法律预防机制, 创造出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和谐的校园环境。
1. 建立健全防治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目前, 关于防治高校校园暴力的各类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 缺乏法律条款的明确规定, 防治校园暴力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现阶段, 主要依靠《刑法》、《治安管理条例》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来约束和处理校园暴力案件。有关部门应根据我国国情和立法实际,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出台专们针对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 如《校园暴力防范与处理条例》等[5]。
2. 普及校园法律教育, 增强学生法律意识。首先, 各高校在现行法律教育课程的基础上,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提倡情景教学和案例教学, 以案说法, 用真实的校园暴力案件来教育广大学生。其次, 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特点, 采用有针对性的法律教育, 让学生懂得遇到暴力事件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而不是以暴易暴。最后, 学校各级教育管理者应该模范的遵守法律法规, 带头遵纪守法, 用法律思维来处理校园暴力问题。
3.政府部门积极作为, 落实好执法防范工作。公安、文件稽查、工商等政府有关部门, 应密切配合, 形成联动机制, 在防治校园暴力方面积极开展好工作。一方面, 在高校周边开展净化校园环境专项整治活动, 坚决取缔无照经营的网吧、饭店及娱乐场所, 开展远离黄赌毒教育活动。另一方面, 严厉监管各类不良影视作品的传播, 不正规图书报刊的发行, 杜绝暴力、色情等文化产品流入高校学生手中。
4. 加大法律惩处力度, 对校园暴力形成震慑。各级司法机关应加大高校校园暴力案件的惩处力度, 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切实对校园暴力起到震慑作用, 从而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6]。一是对于有校外闲散人员参与的高校校园暴力案件, 处罚时在法律框架内应从重从快, 绝不手软。二是对于本校学生参与的校园暴力案件, 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 要本着“宽严相济”的法律原则, 给予其改过自新重返校园的机会。三是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 累犯及案件中的首要分子予以坚决打击, 按照有关法条依法严肃处理, 对其他参与人员起到震慑作用。
综上所述, 针对高校校园暴力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预防机制意义深远, 势在必行。我国在防治高校校园暴力方面还需要结合国情进行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 希望可以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校园暴力防控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婧.校园暴力的法律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2) .
[2]朱作鑫.校园暴力之概念、现状与防治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3 (6) .
[3]张腾明, 李文虎, 黄仁辉.高校暴力犯罪行为分析及预防对策[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3) .
[4]米歇尔·艾略特.反对校园暴力101招[M].新苗编译小组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5.
[5]彭拥兵.论校园暴力及暴力游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2) .
中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篇8
近些年来, 中学校园暴力事件逐渐增多。我们千万不能轻看这些中学校园暴力, 小型暴力会给青少年的内心和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大型暴力还会使中学生犯罪, 最后进入监狱。这些不利于中学生安稳学习, 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定。
一、中学校园暴力形成的原因
通过研究以往发生过的中学暴力事件, 发现中学校园暴力不单单是口角相争、欺负弱小、恐吓勒索别人的钱财等方面, 在一些地方校园暴力还会升级成带有黑社会特性的暴力。一般事情发生的原因都有内在的和外在的两个因素, 原因大致分析如下:
(一) 从中学生自己身上找问题
中学时期比较危险, 是因为这个阶段是儿童成长为大人的过渡期, 这个时期是既矛盾又复杂的。这个阶段的青少年, 心理跟不上生理的发展速度。
青少年们在中学里学习知识, 但他们的理论和社会知识比较缺失, 这样就导致了一方面少数学生以暴力解决问题, 甚至已经违法都不知;另一方面受害的学生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只会乖乖就范。
(二) 从家庭方面寻找问题
1、家长教育方法不得当, 没有适当的“度”。
一方面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太宠惯。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长辈过度的宠爱导致孩子从小就养成以自我为主的个性。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子女管的太紧。有些家长学历不高, 采用粗暴野蛮的教育手段。这样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2、家庭结构的缺陷以及父母不健康心理的影响
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不完整, 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或者是家庭关系紧张, 学生容易受到负面影响, 其人格和行为容易发生扭曲。
(三) 从学校方面寻找问题
许多中学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升学, 会给学生上各种专业知识课和文化课, 至于德育课、思想政治课等则被看成是上不上都行的课。学校只重视了学生应该学的功课, 却忽视了学生的德行一样很重要。
同时学校在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漏洞。学校没有承担起相应的监护责任, 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反常行为, 或者处理事件不及时, 以致造成了恶性暴力事件的发生。
(四) 从社会方面寻找问题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对于中学生来说竞争压力过大, 而他们的心理接受能力较差, 没办法调节自己情绪的时候就会把这股压力转移到他人以及社会, 对他人或社会进行暴力攻击。
二、应对中学校园暴力的措施
由此可见, 中学校园暴力的后果非常严重。我们要预防中学校园暴力, 维护学生的人身安全, 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进一步说, 预防中学校园暴力, 也有利于社会安定, 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如何应对中学校园暴力, 有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一) 学校方面
1、学校要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
2、建立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机制。
3、开设心理咨询室, 心理教师要多加关注学生。
4、加强校园环境管理。
(二) 家庭方面
1、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 多用心倾听孩子的想法。
2、家长应教会孩子一些生存技能, 传授社会经验。
3、家长要以身作则, 千万不要过度溺爱和暴力教育。
校园暴力及其预防 篇9
一、校园暴力的心理学因素
(一) 人口学变量与校园暴力行为
人口学变量是研究人口发展及其规律, 人口变量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将人口学变量引入校园暴力形成因素的研究, 是基于校园暴力的产生本身就是主客观因素的产物, 通过大量文献查阅, 笔者归纳出以下因素与校园暴力产生的相关性较高, 因此, 也确定了与校园暴力的形成有关的人口学变量。
性别。近年来国外有关研究表明, 男生的暴力行为比女生多, 而且在态度上, 男生的暴力倾向也比女生高。在量的方面, 男性少年犯远多于女性少年犯;在质的方面, 男性少年犯常属于暴力犯。
年级。希尔发现, 年级越低的学生越容易发生暴力行为。罗伯特、史蒂夫和李瑟指出, 14~15岁的学生发生校园暴力的比率最高。但是夏奥尔罗则认为, 年级越高的学生, 越有攻击性行为。
家庭结构。我国司法部少年犯罪与改造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6个省市18个少管所的6 495名少年犯的抽样调查表明, 有26.6%的少年犯来自破碎家庭。夏以玲研究指出, 暴力及非暴力少年犯, 其家庭是单亲家庭或破碎家庭的比例要高于一般少年。
家庭经济状况。马利克和戴维斯发现, 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较容易产生打架、携带武器的行为。普利斯和阿法里特也指出, 在暴力程度高的学校内, 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人数占有很高的比例。
学业成绩。许多研究均发现, 有偏差或暴力行为倾向的少年, 其学业成绩较差。
父母婚姻生活。有研究表明, 家庭婚姻生活和谐、婚姻状态较好、家庭氛围较好的家庭, 其子女发生暴力行为与偏差行为的情况较少, 也就是说, 父母婚姻状况越和谐, 子女越不易产生暴力行为。
(二) 影响校园暴力行为的相关因素
1. 个人因素
一是暴力认知。格瑞和莱比认为, 个人对暴力的态度可能是影响个人会有暴力行为的重要因素, 如果改变个人对暴力的相关信念, 便可以降低攻击行为。琳达提出, 对社会情境的认知错误、认为他人的意图均有敌意, 与暴力行为的产生有关。二是情绪控制。赖朝辉研究发现, 由情绪所引发的困扰与中学生的偏差行为、与攻击行为成正相关。德芬巴希尔、欧汀、莱希和莫里斯则指出, 学生如果是表现出冲动、生气、低自我控制, 则较容易有暴力行为。三是自我概念。肖特和夏普耶以及劳希曼和道治提出了如下观点: (1) 不关心受害者的痛苦, 甚至以能控制他人而引以自豪; (2) 自我评价是负面的, 较少向他人表示自己的意见, 把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 而且会逃避与人接触的机会; (3) 易被他人排斥; (4) 较少用人际线索来诠释他人行为; (5) 趋于用敌意对他人行为作出归因; (6) 人际情境中, 较少恐惧与害怕, 较多愤怒; (7) 较少用口语的反应解决问题, 偏好用动作来应对; (8) 反社会倾向; (9) 功能性损伤。四是沟通技巧。贝蒂·布莱克和阿里斯研究发现, 有忧郁倾向的小孩的沟通能力较差, 也较容易受到周围人的拒绝, 因此较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吴文琪研究发现, 当沟通技巧得分越高时, 在口语、物品或肢体暴力行为发生的频率越低。五是偏差行为。杰瑟发现, 喝酒、使用大麻、犯罪及性交是青少年的一组症候群。刘玲君研究指出, 中学生偏差行为和攻击行为成正相关。
2. 校园生活
一是学校管理。研究指出, 稳定、公平、一致的领导方式, 学生较少产生攻击行为;独裁式的领导与严厉的管教则容易使学生产生攻击行为。贝克研究发现, 当学校对暴力学生施以粗暴的训练方式或是体罚时, 不但无法抑制学生重演同样的暴力行为, 还会使学生对学校产生疏离感。二是师生关系。李煜阳指出, 师生互动情形越好, 学生的偏差行为越低。郑钧元的研究进一步指出, “老师的负向评价与行为”“老师的关心”“老师的惩罚”与学生的暴力行为有显著相关。三是学习适应。琳达和黄明明都认为,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 功课不佳, 在学校得不到鼓励, 连带促使犯罪及偏差行为的发生。李煜阳研究发现, 学业成绩越好的学生, 偏差行为越不容易发生。
3. 交友与休闲
费根和韦克斯勒研究发现, 暴力性少年犯罪人自我报告的暴力行为与家庭中的犯罪和暴力行为有一定关系, 但暴力行为与少年犯罪人的同伴友谊相关更显著。青少年同伴关系越差, 越容易发生偏差行为;有偏差行为朋友的青少年其同伴关系比无偏差行为朋友的青少年差。
4. 家庭互动
一是家庭教育。弗雷瑟指出, 父母管教态度不一、使用打的方式、对孩子缺乏约束、或与孩子互动时采用强制的方式, 均有助长孩子的攻击行为。游福生等人均指出, 父母管教方式与子女暴力行为相关。二是亲情互动。李希曼和巴伦调查发现, 父母经常争吵、母子关系差、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异常行为有关。南京师范大学的调查结果也表明, 生活在家庭关系和睦家庭中的中学生, 品德优良的占39.3%, 差的占7.3%;生活在家庭关系紧张家庭中的中学生, 品德优良的占33.3%, 较差的占33.3%。
大量研究结果证实, 中学校园暴力的继发因素多为学生应激行为, 因此, 采用心理干预的方式缓解心理危机, 预防和应对校园暴力的发生应该是有效的方式。
二、心理干预与学校暴力
(一) 关于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 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心理干预就是要对处于失衡状态的个体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 防止精神崩溃, 使之尽快摆脱困境, 防止暴力行为的发生。在预防暴力事件的发生中, 心理干预的重点在于预防。通过针对性的干预训练和实践, 提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校园暴力行为预防机制。通过心理干预, 使学生重建安全感和自信心, 学会关爱他人, 理解他人, 珍惜生命。
(二) 关于中学校园暴力干预策略的设想
学校建立预防校园暴力的相应政策, 能有效地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学校可以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协助学生学习处理人际问题的技巧、协助教师对社区环境有所了解和接纳、改善校园环境、了解社区文化和生活价值等方面入手, 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 不断改善育人环境。
教师是学校政策的主要执行者, 以工作坊的形式开展教师预防校园暴力的专题训练, 有利于增强教师预防校园暴力的意识和处理校园暴力的能力。
不论从学生自评、互评, 还是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上看, 受训学生的适应行为都有所增加, 非适应行为得到减少, 尤其是在攻击性行为上明显减少, 而且在“主动”和“互惠”的适应行为上都有明显的增加。说明这种训练有利于学生行为的改善,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心理干预在预防中学校园暴力中的应用
基于对校园暴力行为的调查、分析, 笔者认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心理干预要面向学校、教师、学生三管齐下才会有积极的效果, 因此, 应主要对学校政策、教师训练、学生行为改变等策略, 进行校园暴力行为干预。
(一) 预防校园暴力的学校政策
学校管理是造成校园暴力的重要因素, 对学校的干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制定相应政策, 以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的行为具有绝对性的影响。因此, 校园暴力的预防策略应将教师的行为列入首要考虑条件。为了帮助教师学习增进师生关系的技巧, 学校除了能主动提供训练计划之外, 更要在校园里建立咨询网络, 以便随时为教师提供协助。而教师能以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互动, 帮助学生学习适当的行为, 避免使用其他不良方式去处理个人困扰。
2. 协助学生学习处理人际问题的技巧
人际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现象, 学生必须学习如何应对与他人发生纷争的情形。首先, 要敏感地觉察周围环境是否将对他造成不利的后果;其次, 能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来化解纠纷, 尤其重要的是要避免无意间挑起他人愤怒的情绪等。同时为了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 还要让学生知道在何处可以找到受援的个人或单位。
3. 协助教师对社区环境有所了解和接纳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密切相关。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教师必须熟悉学生生活背景, 并以此判断学校的行政措施和处理问题的模式是否能取得学生及其家长的了解, 形成教育的合力, 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4. 改善校园活动空间
事实上,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与其生活环境中的物理空间有着相当程度的关联性。都市里的学校往往由于场地狭小, 容易造成建筑物设计上的不当, 客观上容易造成校园暴力的发生。如学生在楼梯与走廊上因人数众多而发生推挤、学校的扩音器不时对学生发出的呼喊声、有学生在人来人往处受罚、校园里墙壁色彩过度强烈等, 都容易使人的情绪处于紧张状态。在校园里, 制造视觉上、心理上愉悦的感受或许可以提高学生对其他事物的忍受程度, 从而降低暴力的发生。
5. 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学生行为专业咨询服务
协助教师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 一方面可以增加彼此的信任和了解, 另一方面也将为家长在亲子关系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学校教师可以从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入手,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使学生的良好行为得到长久的维持, 学校可以将家长纳入教育团队, 帮助家长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 这样, 不仅可以共同处理已发生的问题事件, 更可以达到预防暴力的目标。
6. 了解社区文化和生活价值
社区和学校关系密切, 彼此的关系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是整合双方资源。学校工作者要确认社区的可用教育资源, 善加利用, 以利达成学校教育的目的;而对于社区工作者而言, 则要了解并利用学校资源, 协助社区整体发展。二是视对方为工作伙伴。社区与学校工作者具有共同的工作目标, 即确认社区、学校共同关注的重点、焦点问题。例如学校学生发生恐吓勒索事件, 势必牵涉到学生在校外游荡的行为, 牵涉到不良书刊或场所等方面的问题, 社区和学校应该共同商议解决的办法, 一起制定校园内外防范的措施和事后的处理策略。三是视对方为服务对象。学校和社区都将对方视为服务的对象, 加强协作, 形成合力, 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加强学校和社区的沟通, 主动参加社区活动, 甚至提供资源来帮助社区居民建立有利于发展亲子关系的教育理念;主动发掘社区优秀居民或优秀校友, 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结合社区力量消除诱导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社区因素, 协助家长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运用公益社团及相关机构, 加强校园安全建设;通过家长会或地区性活动, 开展亲职教育, 强化家庭功能;利用社区的人力和财力, 为困难家庭提供服务, 如课后学业辅导、休闲辅导和心理辅导等。
(二) 关于教师预防技能培训策略
教师在校园暴力的预防和处理中, 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 并予以及时的制止, 就可以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而且, 当校园暴力一旦发生时, 如果教师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和妥善的处理, 就能及时化解冲突, 减少校园暴力的危害。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教师的工作量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状态, 教师无法用充分的耐心去接纳学生, 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也缺乏有效的策略, 对学生难以提供有效的援助。因此, 加强教师处理暴力行为事件能力的训练, 是减少校园暴力负面影响的重要策略。为此, 可以采用教师工作坊的形式, 通过角色扮演、练习、反馈、讨论、案例分析等, 对教师进行专门的训练, 以提高教师处理校园暴力的能力。
(三) 关于学生行为改变策略
将有攻击倾向或已有攻击行为的学生集中起来, 进行团体辅导, 帮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之后, 再由接受过训练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帮助学生维持适当的行为信念, 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 最终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进行团体训练前, 要与受训学生的班主任交谈, 了解学生违反校规等背景资料, 以提高训练的效果。
校园暴力及其预防 篇10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 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 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丰富, 家庭暴力除了带有传统色彩外, 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 一) 普遍性
不管是在“夫权思想”观念浓厚的古代时期, 还是在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 家庭暴力问题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家庭暴力的发生并不因为当今女性的经济独立及人格独立而削减, 反而愈演愈烈。
( 二) 多样性
在实践中, 施暴者对受害者实施的暴力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身体上的暴力, 另外还有语言上的暴力, 经济上的暴力以及性暴力。在当今社会人们生存压力大、竞争激烈的背景下, 还产生了冷暴力。冷暴力表现为一方对另一方的冷若冰霜及漠不关心。
( 三) 家庭暴力呈高知识层次化
据调查, 原来的家庭暴力问题大多发生在一些社会底层人员身上。但目前抽样调查显示, 当今的施暴者很多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甚至在有硕士、博士的家庭中也屡见不鲜。
二、家庭暴力如何影响女性犯罪及相关数据分析
据统计显示, 全国2. 7 亿个家庭中, 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女性高达30% , 其中施暴一方90% 为男性, 因此本文仅从此角度予以探讨。
众所周知, 女性是一种感性的生物, 在女性初次遭受家庭暴力后往往内心感到极大地震撼。但由于受到中国传统观念“家丑不可外扬”的熏陶, 此时女性一般不会向外界求助。然而事实上家庭暴力问题只要出现过一次, 以后就会成为司空见惯。随着对女性所施加的家庭暴力频发, 女性心理开始渐渐转为习得无力感, 她们只会本能地抱怨命运的不公。当家庭暴力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后, 妇女开始试图寻求外界的庇护。但当受害者向她认为可能给她提供救助的部门寻求帮助时, 却往往不了了之。而此时的娘家人若再是一种冷漠的态度, 就会造成妇女求助无门的窘境。当妇女长期处于一种受虐关系中, 就会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选择了一条愚蠢又无奈的“以暴制暴”之路, 从而由受害者沦为阶下囚。
据安徽省妇联统计, 每年接待来访的案件中有近一半的都是因为家庭暴力问题。根据陕西省女子监狱对家庭暴力犯罪的调查显示, 在抽取的案卷中, 杀父型占63% , 而其中提及曾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占其中的45% 。辽宁省有关女性犯罪的调查情况显示, 在所有的暴力女犯中有80% 的案件是因为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走上了这样一条道路。由此可见, 家庭暴力的频发所导致的社会问题形势是多么严峻!
三、家庭暴力的预防对策
面对这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我们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参与家庭暴力问题的治理,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
( 一) 受害者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很多文化素养、知识水平较低的女性意识不到自己享有的人格尊严权。在遭遇家庭暴力后往往认为丈夫殴打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更有甚者, 每次都会去寻找自己的错处以求心里宽慰。正是这种放纵的心态造成了男性的有恃无恐。我们的的相关部门, 特别是基层的相关部门, 要加强对广大妇女的普法观念, 并使其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观念, 提高受害者的权利意识。
( 二) 在法律上引入“受虐妇女综合征”为法定量刑之建议
在妇女由于遭受家庭暴力而走上犯罪道路后, 若能证明该妇女“因受到配偶或者情人在身体、性以及情感方面的虐待而致的一种病理和心理状态”, 即患有医学上的“受虐妇女综合症”即可在司法实践中允许其可用作辩护理由, 证明妇女杀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正当理由。这样可以给予施暴者以法律上的震慑, 使其在想实施家庭暴力时会“三思而后行”。
( 三) 建立防范家庭暴力的综合机制
要彻底根治家暴的发生, 我们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建立多种社会支持系统, 充分发挥妇女反家暴庇护所的作用, 消除妇女的封建思想, 鼓励其在遭遇家暴后入驻, 也可以在家暴频发地区设立专门法庭、庇护中心救助站等。
本文粗略阐述了家庭暴力对女性犯罪的影响及其预防对策的几点建议以供大家参考。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势必要尽力消除家庭暴力这个影响社会和谐的毒瘤。防范家庭暴力, 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政策与法律双管齐下, 才能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摘要:《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和社会对于家庭暴力问题的足够重视。古往今来, 不管如何打压和教育甚至处罚都无法让家庭暴力从这个世界上销声匿迹。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 它不仅破坏了家庭的幸福美满, 更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本文仅从一个侧面—即家庭暴力对女性犯罪的影响及预防对策来阐述此问题。
关键词:家庭暴力,女性犯罪,预防对策
参考文献
[1]贺璋荣.神光下的西方女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2) :22-23.
[2]史倩玲.亲密暴力防治, 需要多元视角[N].台湾立报, 2013 (1) :7.
[3]钟健.家庭暴力“零容忍”[J].生活与健康, 2002 (11) .
[4]杨东霞.“以暴抗暴”引起的法律思考[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 (10) .
【校园暴力及其预防】推荐阅读:
小学预防校园暴力05-15
预防校园暴力安全教育教案07-29
校园暴力的分析与预防论文08-28
预防校园暴力领导讲话演讲08-25
预防校园暴力伤害事件应急演练总结09-11
小学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07-03
预防校园欺凌暴力国旗下讲话稿08-23
科畦小学校预防校园暴力事件应急演练方案05-18
校园暴力校园欺凌案例08-20
中学校园暴力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