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平台

2024-10-14

IT平台(共11篇)

IT平台 篇1

摘要:随着美国SOX法案以及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 需要满足IT内部控制要求逐渐增多的企业。本文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如何借助IT服务管理 (ITSM) 平台实现IT流程的规范化管理, 满足IT内部控制要求。对上市公司及大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信息技术部门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具有一定借鉴、参考意义。

关键词:IT内控,IT服务管理,审计

1 引言

2002年美国国会颁布一系列法案, 其中重要的404条款要求在美国上市的国内外公司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并要求在年度报告中对其内部控制体系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并由会计师事务所对其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发表意见。上市公司的日常业务运营和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是企业运行的重要信息化管理平台, 因此信息系统的控制有效性将直接关系到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信息系统的内控有效性也成为内部评价和外部审计的重中之重。与日俱增的在美国上市的国内公司已将IT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审计作为企业合规工作的重要内容。

2008年5月, 财政部联合审计署、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并于2010年4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 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施行, 择机在创业板和中小企业公司施行, 并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 其中的企业内部控制指引第18号明确提出了对信息系统控制的规范要求, 成为我国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要求的里程碑。

2 实现IT内控的标准和方法

根据SOX法案及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 其最终的控制目标是促进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减少人为因素的操作失误, 从而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合理性以及相关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1996年, 美国内部控制与审计协会向全球公开发布了业界普遍使用的COBIT (即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 , 成为业界普遍遵循的标准之一。COBIT包括4个域、34个IT控制流程和318个详细的控制目标, 从规划与组织、获取与实施、交付与支持、监控与评估4个环节进行了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

英国政府部门CCTA (Central Comput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gency) 在1980年制定了IT基础架构库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 ITIL) , 目前由英国商务部OGC (Office of Government Commerce) 负责管理, 主要适用于IT服务管理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 Management) 。ITIL为企业的IT服务管理实践提供了一个客观、严谨、可量化的标准, 从而使IT运营管理规范化, IT操作流程规范化。

除此之外, 还有一些国内外标准, 根据行业、类别不同可供企业参考, 如《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ISO 27001等。

3 借助IT服务管理 (ITSM) 平台实现IT内控

IT服务管理平台将ITIL的理论实施到系统平台中, 将人员、角色和流程充分融合, 并有效分离各职责角色进行系统权限控制, 通过申请、上报、审批、实施、后评价等环节进行电子化控制, 实现了IT流程的自动流转, 将业务部门与IT部门以及IT部门内部之间的流程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有效地实现了IT内控的目标。

IT服务管理平台可以将ITIL与COBIT及相关IT标准的控制点有机结合起来, 按照企业的内部IT控制制度要求量身定制, 从而满足上市企业的合规要求。ITIL这套标准已经被国内外的很多企业采用, 全球已经有上万家企业参考此标准中的管理方法进行IT流程及系统的管理, 国内很多企业已经成功实施基于ITIL标准设计的IT服务管理平台系统 (如IBM的Maximo ITSM以及HP的OpenView) 。

4 IT服务管理系统的实施应用

4.1 背景说明

S集团是一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 业务发展迅速, 分子公司众多, IT控制需要满足SOX法案及企业内控规范的要求, 然而其各IT系统平台分散, 很难实现有效的跟踪和管理。目前IT流程流转是通过打印的纸质文档进行申请和审批, 传递和执行效率较低, 进度可控性差。另外, 随着集团的业务发展, 信息系统的开发、新旧系统的切换、数据中心及IT基础架构的建设要求日益增多, 没有全国集中的IT运维管理平台, 针对IT的运维管理处于被动状态, 给信息系统发展及信息技术人员管理带来较大的压力, 削弱了IT内控执行有效性。

4.2 系统实施

为了改善上述被动局面, 企业决定建立统一的IT服务管理平台, 实现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发布管理、需求管理、服务请求管理、合规管理的电子化控制。下面针对各管理模块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4.2.1 事件管理

根据集团组织架构的要求, 实现了事件管理流程的三级架构 (集团、分公司、子公司) 管理, 可以逐级上报和逐级退回, 在每一层级都可以实现事件流程的单独闭环操作。在每个层级可以根据系统分类 (如分为财务系统、OA系统、业务系统等) 或岗位职责角色 (如分为一般用户、服务台、事件分析员、事件经理等) 、不同的技术支持组 (如分为系统权限维护组、网络维护组、应用系统问题处理组等) , 不同人员角色根据权限进行操作, 互相分离又互相支持, 及时有效地处理系统故障, 从而保证企业核心业务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转, 实现了事件管理的内部控制目标。此外IT人员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操作权限通过“事件创建问题”, “事件创建变更”、“事件创建需求”, 实现与其他模块的自动流转, 提高事件处理效率, 规范IT流程操作。

4.2.2 问题管理

问题管理用于集中的系统事件的处理, 将同类的系统事件进行归集和分类, 统一由IT人员分析和处理直至解决。其设计与实现与事件管理流程类似, 按照职责权限不同设置为问题分析员和问题经理, 问题分析员负责问题的解决和处理, 问题经理协调问题管理的进度和时间安排, 确保问题在合理的服务管理级别内解决, 保障企业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从而实现了问题管理的内部控制目标。

4.2.3 变更管理

根据集团组织架构的要求, 变更管理实现了集团总部及分子公司层级的变更控制, 变更流程包括变更申请、变更构建、变更审批、变更实施和变更关闭, 按照各流程环节的角色要求设置了变更请求人、变更受理人、变更实施人、变更经理, 并且根据变更的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设置变更顾问委员会和紧急变更委员会, 分别负责重大变更的审批和紧急情况下的变更审批, 保证了变更管理流程的申请、授权、实施、评价过程的自动控制流转和职责分离, 从而实现了变更管理的内部控制目标。

4.2.4 发布管理

发布管理主要针对集团信息系统变更后的管理, 其主要集中在集团总部信息技术部门, 根据组织架构特点, 形成了发布创建、发布计划、发布审批、发布构建和发布实施的完整流程。按照各流程环节的不同角色设置了发布请求人、发布受理人、发布实施人、发布审批人, 并根据发布的重要程度和紧急程度设置了发布顾问委员会和紧急发布顾问委员会, 负责重大发布和紧急发布的审批。发布变更有效保证了程序发布各过程中的职责角色分离和申请授权控制。此外发布管理与变更管理、需求管理及软件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建立了接口, 可以由发布流程创建变更申请, 需求的结果是发布实施, 当发布实施完成时, 对应的需求状态也会同步更新, 变更管理中对应的软件生命周期平台中的发布单也进行同步更新, 从而有效地实现了系统业务系统需求提出、程序变更、程序开发、程序发布、程序实施完成的控制流转, 从而实现了发布管理的内部控制目标。

4.2.5 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将业务部门与IT部门之间的控制流程紧密结合, 实现了从业务部门需求提出、需求审批到信息技术部门审批需求分析的系统控制流转。该流程根据角色和职责要求设置了业务需求申请人、业务需求负责人、信息技术部门需求受理人、需求部门需求审批人, 通过对角色职责设置有效进行了审批和授权职责的分离, 保障业务需求开发的合理性, 从而实现了需求管理的内部控制目标。

4.2.6 服务请求管理

该流程可以实现应用系统和IT重要设备等权限或口令的申请、更改的审批授权。根据申请和审批角色不同, 设置了服务请求申请人、业务部门负责审批人、服务请求接收协调人、信息技术部门审批人和信息技术部门受理人, 从而实现了权限的申请、审批和授权, 乃至各级架构的权限审批处理和权限上报审批处理, 保障了权限及口令管理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实现了服务请求管理的内部控制目标。

4.2.7 合规管理

此流程设置了IT人员日常信息系统维护任务, 根据各职责角色不同, 设置了日常操作人员、日常操作审批人、日常任务管理员。日常任务管理员可以按照集团及各分子公司的日常运维内容和频率进行设置, 使系统可以自动产生任务, 并设置任务提醒功能, 针对IT操作人员任务的执行完成情况由操作人员的上级主管负责审批其执行有效性, 确保IT维护人员定期执行巡检任务, 保障信息系统运行的有效性, 从而实现了合规管理流程的内部控制目标。

通过实施上述各管理模块, 不仅实现了ITIL与COBIT相融合的目标, 也完成了集团企业组织架构的重新梳理和优化、完成了系统各人员组和人员角色的梳理, 保障了人员职责角色在IT内控执行过程中的有效分离, 保障了集团及各分子公司信息的一致性, 保留了审计痕迹。因此外部审计师和内部审计师可在集团层面通过IT服务管理平台数据对信息系统变更、权限申请、信息系统维护等环节执行有效性进行审计, 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增强了上市公司信息系统合规的执行力度, 降低了信息系统控制风险, 对保证公司审计报告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 结束语

企业通过实施IT服务管理平台, 能够将其组织及人员架构、职责及IT内部控制流程和制度进行重新整理, 建立完善的IT运行维护管理规范, 实现IT流程的电子化控制, 提高IT运维效率和IT内控整体执行有效性, 有效降低了企业的IT合规成本。为上市公司信息技术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了IT内控实施的参考案例。

参考文献

[1]覃正, 郝晓玲, 方一丹.IT操作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过怡.SOX——IT部门的挑战和机遇[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2007, 1 (4) .

[3]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2010[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IT平台 篇2

近年来,IT行业发展迅速,IT人才竞争激烈。除了已经投身奋战在IT工作岗位上人外,更有大批后备力量想投入其中。IT这一朝阳产业涉及的范围和领域相当广,同时也是人员流动非常频繁的行业。如何在这种频繁的流动中保持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呢?IT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什么样的平台对你的职业发展发展有利呢?这些是IT人与准IT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IT哪一领域适合你

李明今年毕业于浙江省某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当初报考这个专业也是看中IT的好前景。在校期间,软件、硬件、网络等方面的课程都涉及了。李明也算比较努力上进的,成绩一直不错。但择业时却完全找不到方向了,只知道做专业相关的IT行业,但从来不知道原来IT中还有这么多的领域,就算相同的领域也包含众多不同性质的岗位。李明也不知道哪个适合自己,看到IT方面的差不多就投了简历。

适合做什么不是主观上的想当然,而必须由客观的因素来揭示。这里的客观因素指的就是内在个性。这里的内在个性与生活中的个性或性格是不同的,它指的是职业中的“个性”,它折射出来的是个人在工作中的心理特征、心理倾向等。通过内在个性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人擅长做什么工作,喜欢以何种方式工作,工作中待人处事的风格以及判断与决策能力的强弱。

众所周知,IT作为一个大的行业,其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极广,包括:软件、硬件、网络、通信以及其它的电子方向。IT人与准IT人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学读的计算机专业,虽然所学课程也有所侧重,但实际操作和理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学了很多,但是进入哪一个领域最能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及哪一个领域的发展前景好,自己心里其实并不清楚。只是将就业的方向定位在了IT这样一个模糊的范围内。对于入行没多久的新人而言,这方面恐怕是颇有体会的。

二、解析自身能力架构

刘洋是公司业务骨干,技术一流,参加过公司多个大项目的开发工作。老板对刘洋的表现颇为满意,早就有意要提拔他。之后,公司接到一个项目,老板于是将它交给刘洋负责。刘洋对老板的赏识与栽培心存感激,决定一定要把项目做好。可是事情并不像刘洋想的那么顺利与简单,刘洋以前只是负责技术,对于组织领导团队没有任何经验。项目组中也有一些老员工,很不配合,刘洋也不知道怎么找他们沟通,结果整个项目组的工作效率低下,项目期一拖再拖。老板对颇为不满。刘洋对此感到既无辜又很无奈。

独之秀职业顾问认为,个人能力可以分为:硬能力与软能力。硬能力包括:个人受教育情况、专业背景、工作经历与成绩等。软能力主要指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学习能力等。一个人的能力是从事某项工作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处于什么样的层次。但在现实操作中除了“适才适用”外,还有两个极端。一是自身的能力不被认可,能力达到了但没有找到相应的职位。二是公司提拔时没有考虑到个人能力是否达到,造成职业人高处不胜寒的窘境。高位虽好,但如果能力达不到,很可能遭遇彼得原理陷阱。

具体到IT方面,专业知识与专业背景无疑是为你打开IT大门的钥匙。同时,我们也知道IT是个发展迅速、日新月易的行业,其知识技术更新换代之快是传统行业所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IT人在拥有突出的学习能力。通过业内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可以肯定的是IT型的复合人才越来越走俏了。因此,IT人要想有持久的发展应该分析一下,除了专业背景外,自己在其它方面还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呢,尤其是软能力方面。因为软能力在你的岗位确定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IT行业里的岗位素质要求

王军给人的印象不太符合大部分人观念中的IT人的形象。他是个表现欲和沟通欲望非常强的人。而王军入行两年来一年在研发部工作,周围的同事都善于用代码和机器沟通,却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交流。王军在这种环境里觉得很不适应。于是王军离职后应聘进入了IT行业一家知名公司的营销部工作。王军认

为这份工作既发挥了自己的技术优势,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沟通能力,两全齐美。

IT行业所包含的岗位,可以大体上分为四大类:管理类、销售类、技术支持类与研发类。调查显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责任感、问题解决能力、诚信、主动性、理解能力、应变能力、抗挫抗压能力、踏实、大局观是这四类岗位都必须具备的素质,但是又各有侧重。例如,对管理类人员而言,沟通能力、责任感、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等四个维度的重要性就超过了对其他维度的要求,而销售类人员则在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主动性和诚信等四个维度上,技术支持类人员在学习能力、责任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等四个维度上,研发类人员在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四个维度上会有着其他维度所不可比的更高要求。

独之秀职业顾问认为,除了最基本的职业核心素质,四类岗位又分别有各自岗位进一步的要求:其中管理类人员对“成就导向”、“时间管理能力”和“执行力”有比较高的要求;技术类人员对“态度严谨”、“时间管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进一步的要求;销售类人员除了基本职业核心素质要求外对“口头表达”、“组织能力”和“顾客导向”有相比其它岗位更高的要求;研发类人员对“逻辑思维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态度严谨”有别于其他岗位的自身要求。

四、发展空间

于桦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小软件公司呆了四年。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是和这家公司一起成长起来的”。现在的于桦是公司里的业务骨干,成功做了很多项目。四年的时间呆在同一家公司,对于IT这样一个人员流动性频繁的行业来说已经很少见。尤其是在一家小公司呆四年。于桦谈起当时进公司时,“自己当时完全是被老板连哄带骗弄进公司的”。四年中,虽然公司也在逐步发展,可是速度着实有点慢。老板对于桦虽然不错,可提到加薪就会摆出一副苦瓜脸,可想而知,加薪的可能性就几近为零了。眼见年龄慢慢大起来了,于桦觉得是不是该走的时候了,要趁自己年轻再拼一把,找一家发展空间大一些的公司。

求职的过程中,职业人最常遇到的问题是用“薪水”与“发展空间”作比较。笔者认为,二者之间是一种利益分配的问题。薪水代表着眼前利益,而发展空间则代表着长远利益。薪水是会随着一个人的职业的发展有所提升的,因此发展才是硬道理,才是薪水上升的有力保证与根本。与发展空间直接相连的就是企业平台。在选择企业时,也不是以大公司或外资企业就好,发展空间就一定大。职业人必须要明确发展空间是自己职业发展的一条线,可以由很多的阶段和公司平台组成。在某一个平台无法提供发展空间的时候,可以重新选择。

在一项针对IT人的工作状态的调查中,当被问及“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离开公司”,“如果可以拿到更加的薪水”高居榜首。这体现IT人的一种从业心态。IT是一个年轻化的行业,从业人群年龄大多在20-40之间,同时IT业也是一个人员流动非常频繁的行业。在许多人的眼中,IT人的职业发展在35岁就基本停止了,将发展问题留给了35岁后的自己,所以才会出现上述问题。抱有这种观点的人,将IT的范围缩小到了技术人员方面。即使是这样,这种观点也有不当之处。遭遇35岁劫难的IT人就是因为对发展空间问题没有做好准确地评估与准备才导致问题的出现。如果在前期早有准备,这部分人就会沿着既定的路线发展上去或者在适当的时机完成了相应的转型。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独之秀职业顾问建议:IT人应该将IT行业细划为不同的领域和岗位,结合自身的能力和素质,选择其中最适合自己的一个方向,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相应的规划准备,才能确保职业发展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IT平台 篇3

NEC打造中国IT平台行业专家形象

日前,NEC(中国)有限公司在丽江向客户和合作伙伴展示NEC最新的产品理念、解决方案和产品组合。日电卓越软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销售支援部部长李勇与IBM SystemX系列服务器部门高级经理韩美筠签署了“X三次方HA BOX”解决方案包合作协议。未来三年,NEC将从三个层面强化中国的软件销售事业:丰富产品性;扩大对区域的覆盖;从操作、技术层面加强能力实现对市场的深挖,致力于打造中国IT平台行业专家形象,力争业界NO.1。

英特尔中国发布2010~2011企业责任报告

本报讯 近日,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发布了“2010-2011英特尔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该报告全面阐释了英特尔中国独树一帜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战略。从上世纪90年代以慈善、公益活动为主的初级阶段(CSR1.0),扩展到进入本世纪后到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整体战略重要组成部分、与业务发展紧密结合的第二阶段(CSR2.0),进而扩展到2007年开始实施企业责任社会化,进入到系统性地催化社会创新的第三阶段(CSR3.0)。

新互联网域名将于明年初启用

本报讯 近日,国际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德?贝克斯特朗宣布:新通用顶级域名(gTLD)的启用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将于明年初正式推出,号召全球各地的机构为此做好准备。同时,他宣布ICANN将任命著名互联网专家、中国科学院李晓东博士为ICANN副总裁,负责亚洲区事,并称该任命“对ICANN、中国以及整个亚洲地区的互联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至高通信:行业定制成为PAD发展新思路

本报讯 近日,至高通信董事长章乃云表示:“我们要让lifepad替代笨重的、离开不了桌面和插座的X86平台,走life pad行业定制路子,满足国内高端用户移动办公的需求。”至高通信技术人员认为,行业定制是占领Pad高端用户群的新思路,既可以通过开发少而精的产品,提供别的厂商无法提供的软件支持,在技术上取胜;还可以利用这些技术,走“给运营商定制”的路线,发展最有价值的用户,与“洋产品”在口碑上一较高下。

土豆网推急播平台“Channel豆”

IT平台 篇4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上海市防汛、水务信息化建设在推动和促进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深化管理能力等方面正日益彰显其价值和贡献,高质量信息技术已成为防汛、水务事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资产。随着各种业务系统不断进入应用与维护阶段,“设备灯亮,系统在转”的粗放型管理对系统、服务和信息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认识运维管理在IT价值链中的作用,重视IT基础环境治理,增强IT对核心业务支持的有效性和可信性,是信息中心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1]。

本文介绍的水务IT服务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上海市水务信息中心在理论建设、管理实践、总结提炼所形成的IT基础环境治理结构的基础上,自主设计、主导开发的水务IT服务管理系统。

1 平台的建设思想

1.1 不断提高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上海市水务信息化历经十多年快速发展,信息化应用环境特别是以网络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已具相当规模,200余台网络、网络安全设备,70余根SDH光缆,支撑起市水务专网、水务大厦办公局域网,以及市政务外网、公务网、中国水利信息网、因特网接入网等6张网络。网络接入率和接入多样性、承载的信息系统、人均电脑数等方面都达到较高的建设和应用水平。以电子政务、水务公共信息平台为代表的一系列核心应用在网络支撑下,应用覆盖的广度、业务支撑的深度、数据资源的整合度获得重大突破,信息化建设在深化应用、突出效能、全面支撑服务型政府建设等方面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水务信息化水平已形成应用层次多、集约化程度高、业务流程优化和支持能力强等特点。水务IT基础环境如图1所示。

1.2 运维已成为水务IT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

随着水务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部署和实施,信息中心IT基础环境的技术和管理形态也在同步发生深刻的变化,IT支持环境从规模、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呈现的复合型和复杂性日趋增强。运维管理不仅成为整个水务IT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务IT价值实现的重要基础。实现从“单纯的技术思维”转向“管理思维”,“单纯的运行维护工作”转变为“为业务提供高质量的IT服务”,将IT运维认识从战术性思维上升到战略性思维,是政府部门信息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3 IT基础环境治理是实现IT价值的客观需要

专家研究和大量应用实践表明,IT项目生命周期中,大约80%的时间与IT项目运维有关。源自技术或产品(包括硬件、软件、网络、电力失常及天灾等)方面的问题通常只占20%,而流程失误问题占40%,人员疏失问题占40%[2]。传统的IT服务管理完全依靠个体,质量、业务活动不受控,制度规范落地难等一系列问题和现象,不可避免地影响到IT对业务支持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因此,引入IT治理IT的技术实现方法,按照人、流程、技术、资源4个关键因素为后台特点的运维活动建立一条规范、有序、透明的管理轨道,为IT支持下的业务活动提供流程清晰、风险可控的运行保障,是确保和提升信息化建设在水务事业发展中的价值量及贡献度的客观需要。

1.4 面向水务的IT基础环境治理结构

信息中心在长期的运维管理实践中,高度重视IT基础环境治理结构的研究、探索和科学构建,逐步形成了能较好反映人、技术、过程、资源在IT基础环境中的作用,切合实际运维管理需求的IT基础环境治理结构。并以此为方法论,指导信息中心IT基础环境的服务与管理活动,同时为设计、开发、建设服务管理平台提供指导依据。水务IT基础环境治理结构如图2所示。

1.5 依托IT实现IT治理构想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开发建设融入IT治理构想的水务IT服务管理平台,是实现IT治理IT的生动案例。通过平台建设,能够有效克服传统管理活动中信息分散和过于依赖个体的不确定性,将所有与运维相关的活动纳入统一、规范、透明的轨道上,实现台帐信息、业务流程和技术标准的统一。此外,在当今普遍采用IT服务外包的背景下,平台作为一系列标准规范的承载体,不仅有利于“制度落地”,还为合作双方构建了明晰权责,互动有序的桥梁。

2 平台的基本架构

以实现IT治理结构为目标,围绕治理结构的核心层次,即IT设施设备系统、监控层、操作层、管理层、全景展示层,对平台架构进行创新型设计,构建1套集信息监控、规范作业、运维管理、服务受理、信息发布、交流互动、新手领航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化管理系统,着力使平台在服务和管理能力上形成良好的渗透性和穿透力,平台总体框架如图3所示。

平台实现的功能主要有:

1)参考ITIL(IT基础架构库)理论,研究ITSS(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引入ISO20000,27001,27002质量控制方法,为后台特点的运维活动建立规范、有序、透明的管理轨道。

2)成为管理思想和制度、标准规范、基础信息的承载体,依托平台实现“制度落地”,突破传统管理模式下,质量受控差,规范落地难,潜在风险大,应急效率低,过于依赖个体等的管理瓶颈。

3)为服务外包的委托与服务双方提供1个标准化程序和识别一致的参考框架,依托IT基础环境治理结构,构建业务和服务驱动,明晰服务外包的范围、内容和边界,规范各种常规或定制的服务活动,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改善合作关系。

4)服务管理平台为信息中心在服务外包过程中生成的各类统计信息,既为管理部门发现问题、事前干预、风险控制、排除隐患提供预警和抓手,也为预算编制、物资采购、工作安排、业绩考核等提供信息和依据;

5)作为应用、服务和管理3者间的桥梁,服务外包人员依托平台提供的服务受理窗口,可为所有的网络用户提供一体化、一站式服务,整个服务过程在平台中以流程方式接受监督、评价和记录,使每个服务申请者都能感受良好的IT服务体验。

6)利用平台为业务传承建立前台化和可视化的培训模板,缓解新员工面对全新、复杂环境时的心理落差和压力,缩短入职适应期。

3 平台的功能模块

平台的研究、设计和开发中,始终遵循模块化、可扩展、易维护的技术路线,在实现各种应用功能的同时突出舒适度和便捷性。以可视化方式为所有与IT环境关联的不同对象提供多视角、大纵深浏览IT运维中技术与管理活动的全景。

3.1 全景展示模块

在平台首页面,重点构建反映所有运维对象和信息、重要实时参数,系统可用状况、网络安全态势、基础环境支持、一线服务等信息的全景平台。以前台化方式解析和展示各种静态与动态信息,查阅当前各种信息设施、设备和系统的运行状况,以及基础服务的有效性和满意度等实时信息。同时,也起到应用、服务和管理3者间的桥梁作用。全景展示模块如图4所示。

3.2 监控模块

用IT治理IT,充分利用各种专业监控软件对网络、网络安全、重要应用系统,以及重要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监控软件(或设备)提供的数据接口,利用XML数据交换技术,将应用和管理部门关注的各种实时、统计和告警信息共享到运维管理平台,并基于Fusion Charts,Grid++Report和e Web Editor等工具组件,进行二次开发,使各种专业化、后台性的参数信息以通俗易懂的图表方式转向前台,为各种不同用户提供各自关心的基础运维信息,实现专业软件的专业化功能向服务和应用方向拓展。

3.3 操作模块

参考ITSS引入ISO20000,27001,27002质量控制方法,规范各项运维活动的范围和内容,将实际运维涉及到的技术要求、质量控制、作业权限等一系列岗位职责在平台中予以“固化”,使一线的运维活动全部在规范化、流程化、可追索、可评估、易管理的轨道上运行。依托流程设计,在为作业者提供工作便利的同时,实现与一线操作相关标准、规范及质量要求的“制度落地”。该平台既是每个运维岗位的办公桌面,也是承接具体岗位任务、记载岗位绩效的载体,在流程设计中,每个岗位的任务完成情况都将自动上传至管理者桌面,接受监督和管理。

3.4 管理模块

将ITIL,ITSS,SL444-2009《水利信息网络运行管理规程》等相关标准规范及管理理念融入平台设计之中,依托平台实现运维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平台中包含了各种运维项目实施所需的岗位设置、技术要求、管理内容和目标等一系列技术及管理要素,接受并审查操作平台负责人以数据、图形或报告等方式提交的任务完成情况,能够基于平台对数据和信息的汇集、统计功能,实现IT运维保障从人、技术、过程的综合性和全方位的目标化管理。

3.5 服务受理模块

根据信息中心与水务局机关同址办公,需承担整个水务大厦内网络、网络安全,所有办公计算机技术服务,以及视频会议、会务支持的业务特点,在平台建设中,构建跨部门、层级的服务整合,通过服务受理窗口,为所有网络用户提供一体化、一站式服务,网络中的任何1个用户,都可从平台受理窗口,通过鼠标点击提出服务请求,平台自动对申请者的部门、个人、电话和IP地址完成信息匹配,按照服务规范,申请者在5 min内会收到服务部门的服务确认,整个服务过程在平台中以流程方式接受监督、评价和记录,使每个服务申请者都能感受良好的IT服务体验。

3.6 互动交流模块

基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化,针对业务和管理需要的各种技术与管理知识和要求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并已成为信息化大背景下所有信息技术应用者所面临的长期性挑战。对此,平台专门在首页面开辟了用于互动交流的“学习园地”。不仅方便所有网络用户开展信息交流,同时,也为各种与信息化相关的应用、服务、管理、培训等活动提供1个常态化的信息平台。

3.7 应急管理模块

平台从当前与业务支持关联度最强的4大板块(网络系统、信息安全、应用服务、运行环境)入手,从技术和管理2个方面进行风险梳理,确立运维保障控制点,在人、技术、过程、资源4个方面对应急管理流程进行针对性设计,将应急处置涉及的各种支持性信息贯穿全流程,为提高应急处置的实战效能提供支持和帮助。

4 结语

信息化对事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同时,事业对信息技术的依存度也随之增强,运维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决定了信息化对业务的保障水平。运维管理已逐步成为政府IT部门中所涉知识最广,技术应用最密集,管理要求最复杂,综合管理要求最复合的区域之一。依托先进、适用的IT治理工具是保持和发挥既有信息化建设成果在水务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的重要手段[3],是有效提高信息化对业务支持有效性和可信性的重要基础,针对传统管理,平台完成了一定的突破:

1)以信息化管理方式开展现代IT治理,及时发现运维活动中的问题和风险,为风险管理提供信息,提升信息化对水务事业的服务水平和支持能力。

2)优化外包管理模式,使服务采购更具针对性,服务管理更具有效性,提升了服务外包的价值和效用。

3)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可有效提高管理部门在运维活动中的预算、合同、资金、人员、计划等方面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有效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相比过去的传统管理,平台为实现IT运维的信息化、前台化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对照即将推出并实施的国家标准ITSS完成部分,平台在分类与代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数据中心运维服务规范等多个方面还需要完成规范化和标准化,在今后的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平台在流程梳理、事件管理、信息安全及信息资产等方面的预控能力和管理力度,继续拓展平台应用在IT服务管理中的广度和深度,为水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荷)Jan van Bon.IT服务管理——基于ITIL的全球最佳实践[M].章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8-60.

[2]侯维栋.ISO20000认证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6-27.

IT平台 篇5

以IT为支撑构建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平台

近年来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模式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止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自主学习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和校园网和自主学习的平台达到了教师授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统一,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辟了新途径.

作 者:张坡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河南,周口,466001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008“”(2)分类号:H3关键词:信息技术 大学英语教学 构建 自主学习

IT平台 篇6

6月21日,连邦软件与大连宇光虚拟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宣布双方签定战略整合合作协议,并正式推出IT服务平台。连邦软件王建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连邦软件渠道、运营的资源非常好,但是在技术实力上是有点心虚的,与宇光合作之后,这个短板补上了。”

补技术短板

借助宇光科技,连邦软件在技术上的研发实力将大大增强。早在一年半之前,连邦与宇光已经在技术上有很密切的商务合作关系。连邦软件的IT远程服务客户端采用的就是宇光科技的计算机虚拟技术。就在那时,两位老总都看好巨大的IT服务市场,两人一拍即合,“都有意愿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在双方战略发布会上,宇光科技宣布将以先进的计算机虚拟技术和一定数量的资金,注入连邦IT服务平台的运营公司。“我只能讲宇光科技运用了较多的资金,宇光软件会成为我们主要的股东之一。”王建华一脸神秘。

对此,宇光科技总裁吉立人表示:“成为一家人就是为了资源整合,实现共赢。我和王总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未来的IT服务是基于互联网的,或者互联网将占主要部分。”

掘金IT服务

今年6月,连邦软件开始在媒体上大规模地传播其IT服务平台。据了解,连邦的IT服务平台包含远程服务、本地服务中心、8844.com门户网站三大核心。“当计算机出现问题时,只需用基于宇光虚拟机技术开发的‘连邦IT远程服务客户端’或登录8844.com网站,就能够连接远程服务工程师,享受一对一的IT远程服务。”王建华表示。

在中国软件网总编辑曹开彬看来,中国的IT服务市场即将大规模爆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也给连邦带来了机遇。Springboard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IT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15亿美元,同比增长12%。

IT巨头逐鹿移动平台 篇7

在2011年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 (CES) 上, 最抢眼的风景要数IT巨头们在硝烟弥漫的移动平台上的角逐。而在市场上, 巨头们相互竞争更是激烈异常, 上演了一幕又一幕龙虎斗。

移动平台“婚外恋”

在CES2011期间, 微软宣布将在下一代Windows产品中支持英特尔的竞争对手ARM架构芯片, 而英特尔也首次展示了基于X86架构的谷歌Android系统平板电脑成品, 而谷歌恰恰是微软的死对头。

2009年谷歌推出基于Chrome浏览器的PC操作系统, 直捣微软的老巢——Windows操作系统, 挑战微软的全球霸主地位。谷歌这一部署无疑是对微软带有报复性的当头棒喝。此前, 微软推出Bing搜索与Google搜索较劲, 并在极短时间内占领3%的市场份额, 蚕食了谷歌的一些地盘。

事实上, 微软和英特尔组成的Wintel“婚配”早已出现裂痕, 双方都移情别恋, 移动互联成同床异梦。在CES2011开幕前夕, 微软突然宣布在下一代Windows上将支持ARM架构, 包括英伟达、高通、德州仪器等品牌都纳入其合作名单, 这意味着Wintel联盟已名存实亡。

而英特尔也早就背着微软“感情出轨”, 与谷歌暗中“勾搭成奸”, 与谷歌合作研制基于X86架构的Android系统平板电脑。早在2010年4月, 坊间就有传闻, 英特尔已经在基于凌动 (Atom) 处理器的智能手机中引入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Android最初是针对ARM处理器来设计的。但作为一款开源软件, 其他公司可以对Android进行修改, 使其适用于其他类型处理器。

自上个世纪8 0年代以来, 微软Windows和英特尔架构芯片组合一直是PC产业的基础, 是软件开发的标准平台。但是, 两家公司在进军移动终端这一新的高增长市场时却鲜有成果, 相互抱怨。好比一对老夫妻想激情再度, 欲生一个聪明儿一样, 双方都有点力不从心。

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数据显示, 尽管微软在全球PC市场上分享大头, 占据超过90%份额, 但2010年第三季度微软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上的份额不足3%。尽管英特尔和微软过去10年一直在推广平板电脑, 但研制出的Wintel平板电脑却受到市场冷落, 双方心中郁闷, 多有不快, 早就埋下了另觅情人的心理种子。

而苹果iPad的成功给微软和英特尔感情不合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两家公司与硬件合作伙伴没有推出一款在性能、效能比、易用性方面能与iPad媲美的平板电脑产品, 令人担心的一个趋势是, iPad已经开始蚕食便携式PC的销售。

显然在移动终端方面, 微软和英特尔比苹果和谷歌慢了一拍, 市场新利润为捷足先登的苹果、谷歌所分享。于是微软和英特尔劳燕分飞, 各自寻觅情人在移动终端市场拼抢利润蛋糕。

业内人士认为, 英特尔芯片没有被大部分平板电脑厂商采用一方面是因为ARM架构芯片功耗更低, 而英特尔芯片同移动类设备的系统结合存在问题。也就是说, 与Windows的联盟对此造成了影响。

利润新蛋糕

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各路神仙一拥而上的原因, 无非就是利润二字。小小一只智能手机, 薄薄一台平板电脑, 利润空间有多大?在普通手机市场平均价格下滑到87美元的时候, 智能手机仍然保持在150美元以上的水平, 其毛利率也超过25%。一台平板电脑iPad, 最高售价829美元, 最低售价499美元, 而平均成本却仅有260美元。目前, 这些令人兴奋的数字, 无论是对手机厂商还是PC厂商来说, 都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移动终端的新利润成为传统PC厂商转型的共同原因。在市场利润的诱导之下, 传统的电脑厂商显得急躁难耐, 纷纷进入移动终端, 似乎有些“不务正业”, 纷纷操刀试图切一块利润蛋糕。

在CES2011上, 电脑厂商纷纷推出各自平板电脑产品, 联想带来了采用高通新型处理器的“乐Pad”, 其工作时间可持续8个小时;华硕展出了运行Android 3.0系统的双核平板电脑;东芝推出了带有加速器和光感应芯片的平板电脑。而最具竞争力和关注度的当数摩托罗拉展示的XOOM平板电脑, 这款机器操作系统为谷歌专为平板电脑优化过的Android 3.0, 即“蜂巢”系统, 机器带有前后双摄像头, 并支持10小时的视频播放, 性能达到“怪兽级”。而谷歌的Android3.0平台成为本届展会出镜率较高的技术之一, 数十家厂商推出了装载该系统的平板电脑, 它也被喻为各大厂商对抗苹果公司iPad的最有力武器。加上戴尔、东芝、三星、惠普, PC厂商几乎全面进入了平板电脑市场。

目前平板电脑市场仍处于初期竞争阶段, 市场定价不均, 配置性能不一, 性价比也有差异。市场上低于1000元就能买到山寨产品, 而iPad最低3988元, 联想的乐Pad在3000元上下, 三星的Galaxy则要卖到7000元。在市场竞争初期, 利润空间较大, 厂商会根据竞争的成绩获得更好的利润。

而在智能手机市场上, 同样是因为丰厚的利润促成IT巨头们抢占市场份额, 令苹果和谷歌出尽了风头。所谓黑莓孤独、塞班年暮、Palm铅华不再、WP7前程难料, 苹果iPhone和谷歌Android作为智能手机的翘楚, 在2010年赚足了市场利润。

来自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发布的一项报告称, 苹果的iPhone操作系统占据智能手机市场28.6%的份额, 仍是美国首要移动操作系统。谷歌的Android在智能手机市场中的份额稳步上升, 达到25.8%, 位列第二。

在苹果和谷歌的攻防之间, 后来者谷歌占据了上风。截止到2010年11月的三个月期间, 谷歌Android市场份额增长了6.4%, 苹果iPhone增长值少于1%, 明显感到谷歌的市场威胁。

中国市场有期待

对于移动平台来说, 中国市场值得期待。目前中国有2.77亿手机网民用户, 有年增1.2亿的增长量, 而近10年来中国家庭购买的台式机都陆续进入了更新换代期, 人们对平板电脑很看好。因此, 移动互联网势必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各种服务与软件将会被搬到移动终端上,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中国市场将大有作为。

iPhone 4在中国的卖座决定了苹果在中国移动互联网中的一席之位。市场研究机构Asymco数据显示, iPhone全球份额为4%, 利润份额却达50%。作为后来居上者, 苹果以其iPhone产品的独门暗器在中国市场非常吃香, 年轻一代人以购得一款iPhone而自豪甚至傲视同事。而iPhone 4在中国市场登陆, 更掀起了一股智能手机销售旋风。iPhone 4在功能上远超iPhone3GS, 升级之处多达百项, 很多方面超出之前的预期, 有8项最主要的改进, 其中硬件方面包括全新的外观设计、革命性的Retina显示屏幕、以及3轴陀螺仪、A4处理器、全新的拍摄系统等。iPhone4的豪华性能和高昂价格对于富裕阶层很有吸引力, 满足中国富人炫富的虚荣心理。

谷歌的Android系统厚积薄发, 正在成为国内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领军者。谷歌的手机应用价值链定位决定了其需要推出Android操作系统。其核心的策略是通过降低操作系统的使用成本, 推动手机终端厂商使用其操作系统, 免费提供的条件既是在终端厂商使用的系统中必须要有谷歌相关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客户端的内置, 这样可以很好的提升谷歌应用服务对手机用户的覆盖;另一方面, 以全面开源的方式发展操作系统, 有助于带动第三方应用开发环节厂商和个人的积极性, 迅速增强Android的应用丰富程度, 解决其作为移动互联网后进入者服务过少的不足。

微软也不甘落后, 计划2011年下半年在中国推出Windows Phone 7手机。微软已经开始与国内手机制造商联想、中兴、华为探讨在中国生产Windows Phone 7设备的计划。Windows Phone 7相对Windows Mobile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是一次大改革, 比如它采用了全新设计的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商店。这些改进足以使其与目前非常出色的移动操作系统竞争, Windows Phone 7有机会在中国取得成功。有外媒推测, Windows Phone 7对中国肯定会做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特殊功能支持, 而且一旦正式推进, 将会大幅度提升Windows Phone 7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

打造IT服务外包产业促进平台 篇8

功能概述

IT服务外包产业促进平台有以下几个基本组成部分:

1. 网站的基础部分

作为网站的基础架构, 提供门户管理, 内容管理, 用户和权限管理等功能。

为最终用户提供:友好、便捷、美观、专业、多媒体化的Web前端;

为管理员提供:网络平台维护的CMS功能;

为管理人员提供:访问量、平台关注度等各种统计信息的报表。

2. 网站的内容部分

各个知识领域的内容展示, 主要包括以下4大领域:

人力资源规划:本平台提供人才技能管理、在线教育体系、在线考试系统的构建, 并提供一定数量的IT服务外包的教育课件。其他大量的教育课件可以由园区依据自身的人力资源规划、组织专家编制教育课件、考试课件实现在线教育、在线考试, 建立人才技能库。

产业环境建设:本平台提供体系框架, 具体内容由园区提供, 今后的梳理和发布由实施公司负责。

企业发展促进:本平台提供的项目管理能力提升方案包括理论体系的质量管理基础体系 (ISO体系) /项目管理理论体系 (PMBOK体系) /过程改进体系 (CMMI体系) , 以及实践体系的软件外包开发过程定义/理论体系实践的体系文件/知名外包企业的经验传承/开发辅助工具。同时, 组织能力提升方案包括企业信息安全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人才技能管理能力/企业外包能力评估/ITO专区 (设计能力和开发辅助工具等) /BPO专区 (BPO产业现状、语言能力等) 。

产业联盟:本平台提供体系框架, 具体内容由行业协会负责组织活动、并发布活动成果。

3. 以体验中心的形式提供各种工具软件的试用

各个知识领域的工具推荐和在线试用

平台特色

该平台以NEC的丰富产品线为基础, 强大咨询能力为依托, 提供从软硬件基础环境到多年积累的服务外包经验和教训, 以及各领域相匹配的工具/服务产品/行业领域专用产品和各种工具。其主要特点可概括如下。

系统性:理论知识, 管理实践和应用工具的集成, 助力企业软实力提升, 促进区域性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全面性:全面覆盖IT服务外包产业的软实力提升的各个领域, 包括人才技能管理, 知识管理, 信息安全管理, 项目管理, 上游设计, 服务外包能力的评估与认证。

体验优先:体验优先的成长性平台, 为主要知识领域提供了可以在线试用的管理工具和案例展示。

直观立体:提供体系化, 可视化的能力提升路线图, 提供全方位的辅导。以平台为基础, 结合教育, 咨询, 行业活动等线下活动, 提供立体化的解决方案。

稳定易用:简洁舒适的应用界面, 高效稳定的软硬件环境。

助力成长:促进中小型企业对IT服务外包领域从了解到掌握, 从理论到实践, 加速企业成长过程, 促进产业的发展。

成功实践:重庆永川和青岛软件园已经成功导入该平台, 为当地的IT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重庆永川IT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促进平台, 参见http://www.ycospf.com/

青岛IT服务外包产业促进平台, 参见http://www.qditbpo.net

[相关链接]

云计算服务的先驱——NEC

NEC (中国) 有限公司是跨国IT巨头NEC (成立于1899年, 注册资本43亿美元, 拥有全球员工14万2千余名, 子公司310家) 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NEC在中国从1972年提供卫星地面站建设服务开始, 先后涉足交换机、计算机、移动通信系统等领域并设立了研究院以及多家独资、合资企业。

进入2011年, 为更好的迎合市场需求, NEC在中国将实行统一的战略和业务运营体制, 以NEC (中国) 有限公司为总部, 统括集团各业务。事业内容涵盖运营商网络业务、IT解决方案业务、IT网络平台业务、投影机显示器产品、软件开发销售和研究开发。总部在北京, 全国13个地区设有分支机构, 员工规模达2200人。

NEC集团的愿景是“成为通过创新实现对人与地球友爱的信息社会的全球领先企业”, 集团所有业务都围绕着这个愿景, 在“创新激情、自助、共创、更好的产品、更好地服务”的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 在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新生代网络技术、锂离子蓄电池技术、植物提取生物塑料技术等等新事业领域进行着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和开发。云计算技术作为21世纪的新兴商业模式, 将以往的系统集成转化成了服务, 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 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崇。NEC在云计算方面的参与是多方面的, 从企业用私有云到广域公有云的构建, 从IaaS所用的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所需要的硬件服务器, 存储, 网络产品, 信息安全保护产品, 监控系统, PaaS需要的AP开发平台, 到SaaS的各种应用, 都有自己的产品, 解决方案。

同时, NEC作为云计算服务的先驱, 首先将集团12万人使用的基干系统中的财会、销售、购买系统向云计算环境进行集中, 藉此实现了大幅度业务效率化、削减TCO、和经营速度的加快。

在自身的云计算使用事例的基础上, NEC还积极向顾客提供云计算指向的服务平台指向的服务平台解决方案, 积累了许多覆盖广泛领域的云计算服务实际业绩。

NEC在这个领域的强项, 是把过去以电子邮件和前端办公领域为中心的云计算, 在企业基干系统领域进行提供, 并在安全和系统性能方面实现了适用于企业的高信赖性和高质量系统的提供。

NEC (中国) 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18F

联系电话:010-59342630

邮件地址:quan_xueying@nec.cn

电力行业精益化IT支撑平台 篇9

随着坚强智能电网的全面建成和全球能源互联网概念的提出, 信息通信技术已渗入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各环节, 成为电网的核心中枢神经网, 全面支撑送端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随着信息数据共享融合工作的不断推进和电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信息系统间的耦合度和关联度越来越高;通信网作为电力生产的支撑网络也随着大电网建设, 分布范围越来越广, 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 而通信调度主要通过不同产品的网管系统对不同厂家的设备和通道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无法从整体对通信网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和告警管理。运维人员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检修风险评估分析, 且稍有疏忽将会导致电网运行风险;而且, 人员增长严重滞后于信息通信系统的增长速度, 远远无法满足运维工作的需要。

为解决海量信息通信建设运维任务与信息通信运维技术人员缺乏的矛盾, 提高信息通信系统建设质量、运维水平,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信息通信系统建设、运维无缝对接和项目全过程闭环管控, 需要研究设计电力行业精益化IT支撑平台, 通过数据构建、数据采集配置和数据关联分析, 实现信息通信系统运行状态监控、检修风险预警、资源动态拓扑展现等功能, 大幅提高运维效率和系统运行可靠性。

平台研究技术路线

平台技术框架

平台研究遵循三条主线展开:一是基础资源层构建, 以信息化工程建设数据、信息通信资源配置数据、配置关联关系数据为核心;二是数据采集与配置, 横向贯通平台建设、建转运、运维三个环节的资源配置数据, 纵向通过各类网管系统采集运行状态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分类处理;三是数据相关性分析, 基于资源配置数据和状态数据进行可靠性、预评估、告警和故障等分析。

平台通过生产经营管理系统来构建、管控信息通信项目建设数据;通过IT运维资源管理系统来构建信息资源配置数据、管控资源配置关系属性、动态创建信息网络拓扑关系, 同时对信息系统检修过程展开预评估;通过通信资源管理系统, 构建通信资源配置数据、管控通信资源配置关系属性、动态创建信息网络拓扑关系, 并贯通通信网管, 采集通信系统运行状态数据、分析运行状态趋势。平台提供统一的数据源检索、采集工具, 实现数据共享。

资源配置框架

电力信息网络系统以设备资源为主体, 以各种关联关系为线索, 构建了承载电力业务的信息通信网络, 但是, 信息和通信类资源分类多、属性差异较大、关联关系复杂, 因此必须构建一种可配置的资源描述数据结构, 并且可以表达多种连接关系的关联关系结构。

以配置项的各类属性值来承载信息通信资源的数据信息, 以配置项关联关系描述信息通信资源之间的多维业务关系, 实现系统资源的可配置化, 将基于系统资源的管控转化为基于配置项和关联关系的操作, 从而提供统一数据模型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采集和分析的基础。

在资源配置模型中, 以工程建设资源、信息配置资源、通信配置资源为配置单元层级, 纵向梳理各级配置属性。在各层级内, 以系统内配置单元的逻辑关系为线索, 建立关联关系。结合ETL技术基于多维数据源采集配置数据, 根据配置项属性构建配置资源仓库。

在信息资源管理环节, 以应用系统“端到端”的完整服务提供为线索, 以应用、数据库、主机、存储、网络设备等关键系统设备为配置单元层级, 纵向梳理各级配置子项。在各层级内, 以系统内配置单元的逻辑关系为线索, 横向梳理配置子项间关联关系, 实现针对所有信息系统各项配置资源的“基线化管理”。

在通信资源管理环节, 主要对各类通信资源的属性信息、连接信息、动静态资源关联关系和各层资源关联关系进行维护和管理, 实现通信网络各种通信资源数据的规范、常态管理, 包括空间基础信息、配线信息、光缆信息、传输设备及逻辑信息、数据网设备及逻辑信息、支撑网设备及逻辑信息、接入网设备及逻辑信息、业务网设备及逻辑信息、辅助设备信息、通信电源的维护管理。

数据分析框架

精益化IT支撑平台的重要功能是为信息通信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服务, 因此基于运行状态的可靠性分析和检修操作的可行性分析是关键应用。

针对信息通信系统的建设费用、运维成本、运行时长、运行状态、故障次数、检修次数, 通过资源配置模型、配置资源仓库、运行状态数据仓库, 采用数据挖掘聚类算法来计算可靠性指标。

系统检修是对信息通信系统稳定运行带来较大影响的操作, 由于系统关系复杂性、承载的业务重要性等因素, 国家电网公司对检修计划和检修方案都有严格的要求, 在规定的时间窗口完成的检修操作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检修方案必须经过严格评审通过才能执行。因此, 通过模拟演练检修操作步骤, 对检修方案的影响范围和可行性进行关联分析, 实现检修预评估工作, 是数据关联分析的关键技术。

平台体系架构设计

平台系统架构

电力行业精益化IT支撑平台, 面向大规模IT建设、复杂关联关系的信息通信系统的建设、建转运和运维管控, 通过配置资源共享、数据关联性分析, 实现建设领域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建转运和运维领域的IT运维资源管理系统和通信资源管理系统进行集成创新。

平台通过数据采集和系统集成接口两种方式, 实现电网企业信息通信系统的数据源集成, 包括业务系统日志、网络运行状态、系统监控、通信网管等数据资源;通过生产经营管理、IT运维管理、通信资源管理三个子系统, 实现信息通信项目建设资源、信息系统配置和运行资源、通信系统配置和运行资源的全过程管控;通过分布式信息资源访问方法, 实现平台范围内多维数据源的共享访问, 通过分类信息检索方法实现数据资源的自定义分类检索, 提高访问和检索效率。

多源数据检索

精益化IT支撑平台面向建设、建转运、运维三个环节, 管控项目过程数据、信息资源数据、通信资源数据三个领域的资源, 平台要对三个数据源进行数据访问和分类, 构建主题数据仓库, 为此, 设计一种基于web service的分布式信息资源访问方法, 用以实现分布异构信息资源的访问。通过为用户提供查询接口和返回查询结果的信息资源访问代理, 在注册中心对用户发起的查询请求进行Web Service服务发现, 与绑定的Web Service服务代理以及对用户查询请求进行数据解析的信息资源集成代理实现。其流程如下图5 所示。

平台管理的数据涉及支撑电网运行管理的所有信息通信建设和资源数据, 涉及数据量大、关联关系复杂, 因此, 设计基于分类的快速信息检索方法, 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 缩小检索范围, 从而实现在某一类别内进行检索时, 能够提高信息检索的准确率。该方法用于对合同、项目信息, 以及信息、通信资源的分类, 从而按照配置项属性构建分类数据集, 实现各类资源的快速检索。

实现与展望

电力行业精益化IT支撑平台实现了信息通信系统建设、建转运、运维全过程管控, 提高运维效率和系统运行可靠性, 全面支撑送端电网稳定运行, 促进电力生产中枢神经网的健康、稳定运行。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使得电网信息通信运维人员的人均运维资产能力从100 万元提升至500 万元的水平;提高工作准确性, 减少运维工作量, 系统巡检工作量由原来每次2h缩减到现在30min。图6为信息系统资源配置关系和通信网络智能检修应用场景。

平台化战略推动金融业IT转型 篇10

Bank3.0是业界热议的话题之一。甲骨文大中国区战略发展总经理刘松在一次演讲中, 曾这样表述: 1.0时代, 银行的特征是流程电子化, 客户眼中的银行是要去的地方。2.0时代, 特征是交易电子化, 银行是办事的地方。而3.0时代, 特征是金融社会化, 银行是一直都在的地方。互联网企业对银行业的冲击是由表及里, 而银行业对互联网企业的反击, 则需要师夷长技。

中国建设银行产品与质量管理部副总经理赵志宏也著文指出, Bank3.0时代已经来临, 客户行为正在快速变化, 客户不仅仅通过网点来体验银行的产品和服务, 而通过银行各种渠道如ATM、手机、互联网来综合体验银行品牌的整体服务, 这种体验体现在银行日常运营中的所有渠道和产品。

在这一趋势下, IT如何转型? 普元软件金融解决方案中心总经理杨卫东认为, 借助平台化战略不仅可以提升金融机构的IT治理能力, 而且可以满足业务快速变化的需求和监管要求。

IT运维监控共享服务平台系统 篇11

我们自主开发了一体化运行监控平台,其为一套体系化的IT运行集中监控与IT运维有效服务统一管理的平台框架系统。在主要的三个子系统层面: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监控应用层面,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以业务为中心,采取了不同的解决策略。最终达到数据采集全面、准确;数据分析合理、高效;监控应用直观、简明、全面、有效。原来纷杂繁乱的运行监控系统统一到一个平台框架里,实现统一的输出和分析管理。实现由被动式维护向主动式,进而向预防式转变;维护的对象由面向网络和设备转变为面向客户和服务;管理的范围由各级网络分段管理转变为端到端的全程管理。从而把运维服务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节省了人工耗费,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实现了“大运维”。

IT运行监控的主要模块包括:数据中心机房、网络、服务器、数据库、中间件、存储、应用系统、弱电设备、安全设备等;可以动态、实时、准确地反馈各项运行状态参数,提供故障、性能、配置等各方面的预警、报警、自动处理及分析,通过分析评估运行的状态和质量,保障各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同时可以衔接IT运维服务管理模块,对问题点手动启动IT运维服务管理流程,派发工单,或者设置相应策略对预警、报警自动启动运维服务管理流程,并对日常问题的解决方式进行记录,形成知识库。

除自动处理分析外,系统还可以通过工具集中地查询服务、图形服务、报表服务自定义统计分析方案,生成统计查询、图形、报表等内容,以便及时分析统计各系统和管理对象的日常运行、维修维护、故障报警等情况。

以ITIL和ISO20000标准为指导,结合项目实施的情况,设计满足通用运维需求的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知识库管理及服务报告管理等相关流程的IT运维流程设计,规范企业IT运维服务管理的日常工作规范与工作流程,有效整合企业各种运维资源,建立一套面向IT服务的运维监控管理模式,提升IT运维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

石化盈科IT运维监控共享服务平台采用面向业务的监控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以业务为中心对企业的IT基础设施及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等进行监控。

通过展现层、应用层、数据层、采集层和网元层五层结构,一体化的运维监控共享平台框架涵盖了基础数据管理、业务流程管理、服务请求管理以及相应的统计分析管理,如图1所示。系统在整体层面上提供了直观、可视的人机界面。界面主要显示各系统的告警信息、监控概况及各类告警,性能分析等图表,包括告警分级对比、告警网元对比、告警趋势(设备视图、事件视图)、设备连通性、监控概况(分类视图)等信息视图;以及监视功能导航,配置功能导航,报表功能导航(告警报表、事件报表)等导航模块;还有拓扑监视、网元监视及告警查询等运行监控功能模块。

通过对所有对象的统一集成管理,对完整的监控数据和报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判断故障根源,提高运维效率;系统软/硬件及模块接口的标准化、模块化,保证了系统易于扩展;各模块可根据需求独立或组合部署实施。

其中,机房监控模块对机房设备(空调、配电、UPS)和机房环境实施集中监控管理就是对各个分散的设备进行遥测、遥信、遥控;实时监视各设备的运行状态,记录和处理相关数据,及时侦测故障和告警,并通知人员处理。可实现机房电源、空调和环境的集中监控维护管理,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计算机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主要监测内容有:配电设备监控、UPS设备监控、空调设备监控、空气处理系统、环境监控系统。

例如,当机房断电时,会产生一系列的故障时间,通过智能化分析手段对告警进行过滤,可准确定位为“UPS市电供入断开”,而不会发出一系列无关告警;原始的动力数据通过分析模块,可以将机房内的能耗进行综合计算分析,得出机房的PUE指标值,为优化方案提供有力的支撑数据。

服务器、主机监控系统支持跨平台Windows主机、Linux主机、Unix (Aix)主机、Sun主机等常见系统。服务器监控指标包括CPU状态(CPU总使用率、普通用户率、特权用户率、等待队列数、进程数)、内存状态(内存总量、内存使用量/使用率、内存空闲量/空闲率)、磁盘状态(磁盘I/O速率、磁盘队列数)、主机连接状态(连通状态/PING状态)、SWAP状态、VG、PV、LV状态、关联的应用状态、关键进程状态、网卡状态、非集成板卡状态、文件系统状态、HA状态、用户管理状态、负载均衡等。

网络监控模块对网络性能进行实时分析或者连续采集,以了解网络性能现状并分析发展趋势,及时了解网络瓶颈,保持网络数据传输通畅。网络管理采集的设备性能信息包括网络设备中的CPU、内存的利用率、各个端口的流量、各个端口状态等信息,以及电源、风扇、温度传感器、电源传感器和状态传感器的运行状态等。

应用系统管理模块主要针对企业在用的业务系统的运行状态监控,包括预警、告警、性能管理等。具体包括创建业务应用监控视图、对应用系统主要页面进行拨测、监控应用主要进程、分析应用产生的日志、对应用模块间的接口进行监控、对应用存放业务文件的关键目录进行监控以及应用服务的性能管理等。

告警管理模块主要指针对上述监控管理模块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统一的管理,包括:告警阈值的配置;告警信息的关联,帮助定位故障源;告警信息的确认与取消;告警信息的通知:软件消息、短信、邮件等;并可以通过接口与IT运维服务管理流程衔接,执行派发工单等操作。

监控视图管理系统提供多种不同角度的全景监控视图,直观地、综合性地、全面地反映系统管理对象的运行状态和告警。

(1)地理位置视图:从地理位置角度看所有系统管理对象。

(2)逻辑拓扑视图:各系统管理对象的逻辑链接和分布。

(3)物理拓扑视图:各系统管理对象的物理链接和分布。

(4)应用系统视图:各应用系统所使用到的其他系统管理对象的链接和分布。

(5) 3D机房机架视图:从模拟3D效果的机房鸟瞰视图及机架正视图,快速定位故障设备位置;如果机柜内的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应用程序等网元运行状态异常,则该区域会以突出显示方式提示。

IT运维服务管理模块基于运维服务管理体系梳理的运维服务流程,落实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 变更管理、知识库管理及服务报告等IT运维服务管理流程,为IT运维管理部门日常运维服务工作提供一个技术框架平台,加强对运维工作质量、 运维效率的管控,规范提升运维服务工作的标准化,降低异常操作、异常变更风险。

如图2,建立基于ITIL运维管理体系,在IT运维监控共享平台的支撑下,变传统的被动响应运维服务模式为主动预防,在建设、管理、运行、维护、改进的全系统、全生命周期,保障企业的生产系统和应用系统能够更稳定、高效地工作,创造更好的效益。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石化盈科IT运维监控共享服务平台,指出建立完善统一的信息化运维服务管理平台系统,保障信息化业务系统稳定运行,为企业提供更加坚实的信息化基础架构,建设统一的运维管理模式,已是大势所趋。

上一篇:拓扑分析下一篇:公路路侧安全保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