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技艺

2024-12-05

传统手工技艺(精选11篇)

传统手工技艺 篇1

自从机械化大生产出现以来,传统手工技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强烈冲击。在崇尚科学、标榜创新,讲求效率的当代,传统手工技艺常被人视同于体力劳作,被认为效率低下而不受尊重,因而与所谓的脑力劳作在社会效应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反差。但发人深省的是,随着社会物质条件日益丰富,对手工技艺的社会化怀念却表现得越来越强烈。在当代社会中,反思与重拾手工技艺的意义和价值,继承与发扬传统手工技艺,已迫在眉睫。

反思手工技艺,必须从其根源——人类劳动开始。从根本上讲,人类并不是首先认识了世界,然后才有目的地去创造它的,相反,人在劳作中全面地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世界,其中,手工技艺成为一个重要的部分。作为一种劳作的手工技艺,它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种最本真的认识与交互活动。在劳作中,人类从打磨石头、制作木器等开始,于是在自然的石头和树木之外有了属于人的工具,譬如石器、木器、陶器乃至金属器,而工具和技艺都是人身体和心智的延伸。在劳作过程中,人类用树皮、动物皮毛缝制衣物,于是有了属于人的衣冠,后者又成为人的肌肤的延伸;也是在劳作当中,人类走出了自然的洞穴,用双手建造房屋,于是陆续有了属于人的各种建筑;同样是在人的劳作当中,天空不再是冷漠的,而成为人的穹庐,太阳也成为人的太阳神,群星和月亮成了孤独夜行者的伴侣。所以说,正是有了人类的劳作,手工技艺开启了一个属于人的世界,积累了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达自身精神的技能和方法,建构了人类劳作最基本的形式,人类最初的“艺”的本质内容也由此建立起来。

在甲骨文里,“艺”的本字是灰,右上部是“木”,表示植物,左边表示人以双手操作;艺又作“埶”,从坴,从丮,本义即指农业种植活动。《诗经·唐风·鸨羽》曰:“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凡此可见,“艺”在中国古代与农艺和各种实用技艺相关。又如《周礼·保氏》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由此引申到广泛的文化领域。

不无巧合的是,在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艺术也指技术与技巧的相互结合,泛指一切需要专门知识或技艺的活动,如音乐、雕刻、绘画、诗歌之类固然是艺术,手工技艺、农艺、医术、烹调乃至骑马、射箭等等也都是艺术,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艺术迥然不同。西方文化中最初的艺术观,不仅包括了精神生产领域中的创作活动,而且包括了物质生产领域的技艺性工作。然而到了17世纪,机械化大生产的出现使效率与速度成为当时西方人向往的目标,规模巨大却具有重复性的机械化生产代替了相对缓慢的手工技艺劳动,成为全世界物质生产的主导方式,从而对人的生活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技艺与精神的连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其实,正是人的身体劳作使手工技艺逐渐形成,并成为人自身精神力量的体现。因此,手工技艺是生活的真实呈现,与大机器生产判然有别,它不仅仅是劳作的技巧,更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历史、习性等。换言之,手工技艺与基于理性认识活动之上的技术完全不是一回事。技术是理性认识活动所形成的,它导致了技术化生产,但手工技艺却在身体劳作的实践中凝结而成,它是实践的智慧,是身体劳作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把人带向抽象的思考,而是在具体的劳作活动中,把身体活动的目的与人和事物相互作用的“合目的性”这一本质凝结成一个整体。如果要为手工技艺下一个定义,这便是其真正的含义。正如庄子寓言所说:“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此言完整地呈现了手工技艺活动的极致境界。

我们认为,所有的艺术家根本上是“手艺人”。任何艺术活动都不能离开手工技艺的根基。画家必须处理颜料,雕塑家必须处理石材,音乐家必须处理声音,诗人必须掌握语言,而这些都必须要有手艺。黑格尔也说过:“在熔炼青铜器的技术方面,古代人达到了难以置信的精巧,因此能熔炼出既细而又坚固的青铜板。人们也许会把这种本领看做与艺术无关的一种单纯的技巧。但是每个艺术家都要运用一种材料来进行工作。而能完全驾驭材料正是天才所特有的本领,所以技巧和手艺方面的熟练才能就是天才的一个组成因素。”(《美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许多以某种手工技艺为核心的传说,如上古的邃人氏发明燧石取火,轩辕氏发明了车,周的祖先后稷是“教民稼穑”的第一个农艺师……手工技艺在此类活动中产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建构了整个民族的物质文化基础,蕴含着精湛的技术与丰富的内涵,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承载着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从中,我们能感受到民族历史文化的精神与原初的中华审美意识。

今天,当我们重思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的问题时,如何既能保存其特色,又能真正使之融入现代知识和生产体系之中而不发生根本变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在生产性手工技艺的保护方面,最重要的是认识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知识观念和意识形态,在此基础上,再去考虑如何把古老的手工技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达到功能和形式上的多样化,确立手工技艺在当今社会中的人文价值,最终创建属于本民族的、具有人文价值的品牌。因此,把手工技艺作为当今社会承载文化精神的新载体,在真正意义上发挥作为生产力的手工技艺之潜力,从文化生产和生存途径方面实施保护,才能永葆手工技艺的生命力,使传统手工技艺与时俱进、生生不息,最终也有利于建立与时俱进的生态文化模式。这一切,才是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的最佳方式。

总之,面对传统手工技艺,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过度的技术化处理,也不是商品经济价值层面的考量,而是要从文化继承与保护的途径去认真梳理手工技艺的生存模式,并在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模式中建构属于自己民族文化的手工技艺,使其表现内容和技术形态成为现代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之一。

传统手工技艺 篇2

磁州窑传统的烧制技艺

磁州窑原料产于本地,主要有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黑药土)、紫木节、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长石等。窑工们在瓷土的应用上有一套独特技 艺,能使产品五彩缤纷。磁州窑的制坯技艺也丰富多样,有雕塑、拉坯、盘条、印坯等技法,风格独特。磁州窑的装饰艺术同样值得称道,它主要分为化妆白瓷、黑 釉瓷和低温彩釉瓷三大系列,其装饰技法包括化妆白瓷、白釉刻划花、珍珠地刻花、黑釉刻划花、宋三彩、红绿彩、白地黑花、清代褐彩、民国蓝花及现代磁州窑图 案等。

以磁州窑的传统烧制技艺为核心,还形成了包括商贸街区民俗文化、口头文学、窑坊建筑艺术等在内的陶瓷行业文化。彭城古镇庙会最盛时每年达二十多个,促进了陶瓷商贸活动,产生了独特丰富的商贸习俗、民间故事、生产谚语,留下了大量的器皿文字和绘画等。

传统手工技艺 篇3

湿版的历史

湿版摄影法就是拿玻璃当底片的摄影技术。1850年,伦敦的—位工艺雕刻师阿彻先生大胆使用火棉胶的摄影工艺,集大成地发明了后世定义的湿版摄影法。他将硝化棉溶于乙醚和酒精的火棉胶,再把碘化钾溶于火棉胶后,涂抹在干净的玻璃上,装入照相机曝光,经显影、定影后得到一张玻璃底片。湿版法操作虽然麻烦,但比起更早的达盖尔银版法,成本缩减为原有的1/12,曝光更快,影像清晰度也更高。于是,此后的近30年,湿版摄影一直统治着摄影界。在此期间,肖像摄影艺术得以迅猛发展。直到19世纪70年代,火棉胶湿版法才受到玻璃干版的竞争,并在1880年前后被工业生产的溴化银干片取代。

古老技艺带来的手工乐趣

从早期的湿版,干版,再到胶片,数码,摄影对于我们来说是越来越方便的事情,但同时我们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厂家的限制。尺寸、成像质量以及胶片涨价断货,这些都是自己不可控的。而湿版摄影法,这项古老的摄影技术,除了镜头,其他都可以自制,机器可以自己造,片夹可以自己制作,基本上从拍摄到暗房冲洗所需的东西都可以自制,当然有些也是由于市场不生产,不得不自己做、改造或是寻找替代物。而这也是这项工艺的迷人之处,让摄影师可以真正体会到摄影过程所带来的乐趣。

3 显影

显影盒:在玻璃板显影时使用,一方面可以固定玻璃板,另一方面也可节省显影液。材质为亚克力板,由于玻璃板的大小不一,可根据个人需要制作显影盒的大小

孙诺作品《复制时间》

中国的第一张照片是随着大英帝国的炸药来的,此后来华拍摄的摄影师如雨后春笋。我们不敢断言他们是否都各怀鬼胎,但起码他们不会以面对邻里的心态来拍和睦的照片。在1860年前,国人没有留下任何国人自己拍摄的相片。十年后依然鲜有。所以这套作品《复制时间》,就是像通过中国人自己的视角,穿上当时的服装,去“复制”当时的国人肖像。

传统手工技艺 篇4

红木嵌银漆器传统手工技艺是山东潍坊地区特有的手工技艺,虽然产生年代稍晚,但由于其产品设计精美,原料上乘,产品受到大家的喜爱,并远销日本、欧美。近些年来,经潍坊市当地行业相关人士的积极探索与推广,产品知名度正逐步提高。潍坊红木嵌银漆器已经与潍坊风筝、杨家埠木板年画一起成为潍坊市传统手工艺术的代表形象。

2009年7月1日至7月7日,笔者跟随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以潍坊嵌银厂为主要调查目标,通过采访厂内嵌银老艺人和当地部分学者,结合查阅当地文史资料和厂内档案,走访相关人士,并现场观摩了红木嵌银漆器家具的部分制作工艺。对于潍坊红木嵌银漆器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田野考察。

本文即是在对潍坊红木嵌银漆器手工技艺的工艺流程、题材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叙述的同时,介绍了嵌银产品随时代变迁而进行的衍化。

1 潍县简介及红木嵌银漆器工艺现状

潍县历史悠久,该地传为大禹时期青地域州,春秋时期既为

4 潍坊红木嵌银漆器传统手工技艺的内涵

潍坊红木嵌银漆器传统手工技艺作为地域风格鲜明,工艺独特的手工技艺,在中国古代家具史上留有重重一笔,在清代除苏式、广式、京式三大家具式样和风格外“其他地方也各有各的风格和特点,只是在数量上略少而已。如宁波和福州的彩漆家具……山东潍县的嵌金银都很有名。嵌金银漆器,也发明于潍县,当时以雅鉴斋田晓山所制最佳。”[6]潍坊红木嵌银漆器传统手工技艺作为一种集传统家具制作工艺,传统髹漆工艺和嵌银工艺的复合技艺系统,真正能代表技艺特征独特性的主要体现在嵌银传统手工技艺方面。嵌银传统手工技艺是作为家具和漆器装饰的一种手工技艺,是中国古老的镶嵌艺术的一种形态。就红木嵌银漆器传统手工技艺而言,其特质主要表现在所用材质及所呈现的语言形式和表现题材方面。

4.1 材质

“嵌银”作为一种装饰手工技艺,“银”具有双重的价值认知,艺人充分利用银的柔韧性和延展性特质,通过“拔丝”工艺把银转化为“线”(银丝),并使之做为一种装饰表现语言元素存在,消融到表现内容中。另外,则是作为媒介,呈现其自主性,也即“银”所隐喻的历史文化及情感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对绘画的欣赏不完全是对内容和形式的欣赏,更重要的是对媒介的欣赏。”[7]这里所说的媒介是指观者与绘画的联系。也即“银”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所被赋予的财富、高贵、明亮等隐寓内涵对观者的心理的暗示。

4.2 表现题材

潍坊红木嵌银传统技艺中的装饰题材非常丰富,从收集的老版和保存下的纹样看,表现题材涉及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畜兽、虫鱼、文字、民间吉祥图案、钟鼎古玉纹样等等,由于图案是作为红木嵌银漆器的装饰存在的,受漆器造型和装饰部位的制约,纹样装饰大小不一,小不盈寸、大过数尺。表现手法上也依据器物造型及功能的需要,出现了写实和装饰两种手法。写实手法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中国画的借鉴与应用上,装饰手法则表现在钟鼎古玉纹样、文字及一些民间吉祥图案上。

5 传承情况

据《潍县县志》记载,嵌银由本县南门里人姚学乾相传而来。他在为金石家陈介祺修复文物、为古玩配制底座、撑架的过程中,与拓裱艺人田雨帆一起,遍览历代精美文物,参考汉釦金银器,刻意岀新,独创了在木质器具上镶嵌金银丝的工艺。后传本县田智缗、田子正兄弟,开设“釦雅斋”专做嵌银漆器,将嵌银工艺发扬光大。此后,许多铜匠嵌金银艺人也纷纷模仿,致力于嵌银漆器的制作。到光绪年间,嵌银漆器的制作在潍县得到盛行。田昞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作品“西湖十景”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最优奖”。

解放后,由郭玉春、魏聿功等能工巧匠为首的19名嵌银艺人组成了嵌银合作社,将这一民间工艺传承下来。1967年1月扩展为现在的潍坊嵌银厂。

6 传统镶嵌工艺流变中的发展

“天有时、地有气、才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1]潍坊作为红木嵌银漆器传统手工技艺的发生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具备了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造物背景。镶嵌技艺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镶嵌技术是齐国的传统工艺,其产生年代非常久远。在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中就曾出土过镶嵌绿松石的骨器。但错金银技艺在齐地的出现,目前考古发现的上限是战国时期。”[2]从齐国历史博物馆所藏战国青铜牺尊的工艺来看,铜器镶嵌工艺已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清康熙年间随着政治稳定,经济的发展,潍县(今潍坊市)的铜制品制造业达到一定规模,铜制品有水烟袋、铜盆、首饰盒、乐器等,工匠们为拓展铜制品的视觉审美,承继传统的镶嵌工艺,在铜制品上镶嵌金银丝花纹,这为后来的红木嵌银漆器传统手工技艺的产生奠定了工艺基础。

潍县陈介祺是晚清公认的最负盛名的金石收藏家,《清史稿》评其为“所藏钟鼎彝器为近代之冠”。陈介祺“于咸丰四年辞仕归故里潍县,落居于城郊的来章村,直至7年后为避战乱,方迁入淮县城”[3],陈介祺归故里后,深居简出,“自言以传古为己任并付诸实践”[3]通过对摹刻古器铭文的倡导,金石铭文拓片的传播以及对名物考释、古文字的考辩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带动了当地民间的嗜古之风。特别是在传古过程中,培养了潍县众多的拓工,以及与收藏、艺术相关的手工艺人。姚学桓是其中一位,“姚学桓,字公符(《潍县志稿》)称‘姚学乾,字恭甫’),潍县南寺巷人,性灵敏,制造器具精巧绝伦,长于扣器,为人激赏。并精摹勒,簠斋毛公鼎、器侯驭方鼎、古陶器图、秦诏量瓦复原图等皆出其手。斋手题古陶、矢朐盘图等,皆钤有“姚公符作图”小印[3]。而正是这位姚学桓在追随陈介祺做助手的过程中,为了给陈介祺所藏古物配置底座、盒子、撑架等,开创在红木器上镶嵌金银丝,制作嵌银漆器的先河。而这一切其实为红木嵌银传统手工技艺的产生提供了天时上的机缘。也即红木嵌银漆器传统手工技艺产生的生态是其它地域所不具备的,因而具有原生态性特质。

摘要:潍坊红木嵌银漆器传统手工技艺作为一种集传统家具制作工艺,传统髹漆工艺和嵌银工艺的复合技艺系统,真正能代表技艺特征独特性的主要体现在嵌银传统手工技艺方面。嵌银传统手工技艺是作为家具和漆器装饰的一种手工技艺,是中国古老的镶嵌艺术的一种形态。就红木嵌银漆器传统手工技艺而言,其特质主要表现在所用材质及所呈现的语言形式和表现题材方面。

关键词:家具,镶嵌,手工技艺

参考文献

[1]戴吾三编著.考工记图说[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20.

[2]刘学连,许晖撰.中华遗产,2009(3):124.

[3]陆明君著.簠斋研究[M].荣宝斋出版社,2004.

[4]于仲主编.木样年华》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5]赵维华著.绘画媒介与造型样式[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6]吴山编.中国历代装饰纹样[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传统手工技艺 篇5

萍乡花果传统手工技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传统手工艺食品的典型代表,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我国传统工艺中实属罕见。是唯一集艺术欣赏与食用价值于一体的传统食品,人称“中国一绝”。据市志记载,1930年萍乡花果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1984年萍乡市花果厂成立后生产的花果又多次参加国家、省、市评比获得奖励。在2006年萍乡花果手工工艺被申报为省级文化遗产(遗产编号为Ⅷ-18)。

萍乡花果的生产工艺是难以为现代技术替代,使用材料都来源于土生土长的瓜果蔬菜,工艺:通过切、雕、织等工艺造型,不含任何色素和添加剂,经过30多道工序全部由手工精制而成。其花型有的似剪纸,有的似镂空玉雕,共可制作花型一百余种。它既具有食用价值,又具有观赏价值。视之有剪纸、雕塑之美,食之有香甜可口之味。是名符其实的绿色保健食品.是大众休闲、馈赠亲友和招待客人的珍品.。

萍乡花果艺术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在很多民俗被简化、淡忘的情况下,那些与民俗伴生的传统手工艺品逐渐失去了实用价值,渐渐从老百姓的生活中退出。和众多的传统手工技艺一样,萍乡花果如今也是盛景不再,生存空间日渐萎缩,纯手工制作生产成本相对较多,加上没有资本和动力进行发展和创新,缺少保护、展示、销售的平台。“养在深闺无人识”是目前的真实写照。2001年,由于历史包袱过重、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萍乡市花果厂倒闭。从花果厂下岗的一些职工,利用自身手艺,相继创办了日新德花果厂、姐妹花果厂、民艺花果厂等小型加工厂,隐身于民宅小巷,在小打小闹中艰难度日、苦撑局面。这门传统手工技艺同样也面临传承的困境。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合理保护,这门“吃在嘴里的艺术”将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最终消失。

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萍乡可谓是“天生丽质难自弃”,萍乡历史悠久,有厚重的吴楚文化底蕴。有以傩舞、恐龙蛋化石为代表的远古文化,以杨岐山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千年花炮、百年煤矿为代表的工业文化,以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武功山为代表的山水景观文化等。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8个,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5个。萍乡湘东傩面具早就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使传统文化走上产业化道路,湘东汇集傩文化要素,规划了面积为200亩的傩文化产业园,建立傩文化传承有限公司,并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做大规模,使傩产业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农民新的增收点,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高端礼品、家庭装饰、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傩文化产业链。近年来萍乡市正积极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引进市场机制,重点推进文化与产业结合,文化与旅游“联姻”。

依托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保护和传承这门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实现可持续生存的目的。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必然会与文化产业进一步融合,成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链条。在这种背景下使传统手工技艺项目有效保护、“活态”传承、健康发展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策。萍乡花果具有的产品开发优势很明显,它蕴含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依托本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对萍乡花果技艺进行保护和传承,是符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保护原则的。1、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开拓了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1)旅游商品的开发:与旅游产业、休闲产业紧密结合,积极开发相关的旅游商品,拓宽产品市场营销的途径。(2)借助旅游项目策划、旅游营销进行对外宣传。依托旅游等节庆活动,精心组织传统手工艺品展示活动,以展示活动促进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积极搭建宣传展示平台,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目前市政府也在积极开展这类活动,如借助上海世博会、中国红博会等重大节庆活动和传统节日活动把传统手工艺术精品、作坊模型、制作工具、制作流程、使用的原材料等都一一展示出来。2012年的中国红博会在萍乡举办,作为东道主的萍乡在这届红博会除了展现萍乡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也同时展现了萍乡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用直观形象让大家认同,让社会重视,让人们对传统手工艺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社会底蕴、精湛的技艺、繁多的手工艺术品加深认识,通过现场展示的方式来进一步扩大了优秀传统手工技艺项目的影响力。2、利用各博物馆、文化产业园区、民俗村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和文化艺术场所,举办文化艺术遗产展示陈列活动,建立文物、民间工艺等的“艺术品超市”或“文化大集”, 把原来分散在各地的文化艺术产品集中起来,以满足民众浏览、欣赏和购物、休闲等现代生活需求。还可以利用有历史人文价值的旧建筑、旧街区,规划建设艺术集聚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国内外艺术家、收藏家和文化艺术机构入驻。既可以创造规模效益,又可以扩大影响,形成强势艺术文化品牌。如萍乡傩文化产业园的落成也将进一步促进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勃然生机,从而也会带动相关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3、结合实际,探索符合自身的品牌建设之路。传统工艺品牌化建设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品本身的使用与欣赏价值,而且体现在它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品牌的一半是文化”,品牌缺失的传统工艺品,应对其产品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挖掘,通过市场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品牌的文化内涵,不断推陈出新。适者生存是永不变的规律,创新也并不是让传统面目全非,而是在保持其原有特征内涵的基础之上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做一些新的尝试,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萍乡花果是“老字号”,因此要结合文化产业发展契机,不断创新,挖掘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探索出符合自身的品牌建设之路。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非遗保护领导小组已制定了保护计划,将对其开展进行普查,并培养传承人,引进项目资金等系列保护活动,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充分挖掘、整合萍乡独特文化资源,重点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与时俱进,积极创新,让我们期待萍乡花果艺术重新绽放光彩!

(作者单位: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传统手工技艺 篇6

相比较现代工业技术和制造产品来说, 传统手工艺和相应的产品, 更能体现制作者那种追求美好、追求极致的强烈愿望和情感, 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的创造力。这些创作成果虽然已经久远, 但是任何时代的创作本质都是亘古不变的:用心感悟来自于实践的各种感受, 重视来源于实践的创作冲动。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予当代设计带来了丰富的表现手段, 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但是也容易冲昏设计师的头脑, 认为技术无所不能, 完全依赖技术来解决一切。但是人们必须认识到, 技术并不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 人对于真善美的不倦追求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才是根本源头。

1 传统皮革手工技艺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1.1 艺术形式的独特性

人类对于天然皮革的利用和加工是非常早的, 一直以来它就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如服装服饰、日用品、装饰艺术、生产用具、交通工具等。

在现代的皮革加工技术产生之前, 皮革的加工制作完全是纯手工制作的, 包括从鞣制、切割、染色、表面处理、缝制组合、立体塑型、表面各种装饰效果的制作等环节。在长期的实践中, 皮革加工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手工技艺, 尤其是在一些皮革材质应用非常普遍的少数民族地区, 皮革手工技法水平一直不断精细和提升, 并且融入各自的民族文化和审美特征, 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为人们创造出很多精美的皮革和制品。欧洲中世纪时期, 就有利用皮革的延展性来作浮雕式的图案, 以应用在各种箱、盒、壁饰之设计上。中东地区主要以阿拉伯地区的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为代表, 并发展出如透雕、线雕等精美的皮革雕刻技艺。

手工皮革艺术所采用的材料主要是天然的植鞣牛皮革, 是指以植物的单宁酸所鞣制的, 颜色多呈现天然的茶褐色, 一般不经染色, 都是原色皮。质地比较硬、厚重, 吸水性与可塑性高, 颜色会随着时间逐渐变深, 越使用越能展现出天然皮革的风味。植鞣革最适合手工进行各种处理, 尤其是雕刻花纹、手工染色和塑造各种立体造型。但是由于加工方式复杂, 所以产量低、价格高, 也不被多数人所熟悉。铬鞣革是经化学鞣剂铬鞣制的皮革, 都是经过染色后才出售的, 是当前消费市场上各种箱包、鞋靴皮革制品的主要原材料。它的质地轻薄、柔软, 色彩丰富多变, 但是相对来说伸展性和可塑性较差, 所以在手工皮革加工中并不是主要的材料。

1.2 主要技法与表现形式

皮革手工技艺的技法很丰富, 主要包括皮革手工染色、雕刻印花、缝制组合、编结、电烙以及立体塑性等, 表现形式富有变化和感染力。

1.2.1 手工染色

多用皮革专用的溶剂型醇溶染料来手工大面积上色, 染后的表面纹路依旧清晰可见, 皮质的触感也没有改变, 且色彩之间可自由调节浓淡、调和多种色彩变化。膏状的油性颜料则使用在雕刻打印花纹后的皮面上, 可以加重雕刻的阴影, 使其富有立体感。如图1, 为手工染色的皮革装饰画。

在皮革的手工染色过程中, 也可以运用一些技巧来获得不同的质感和色彩变化效果。如可先用防染剂涂在设计好的皮面图形上, 然后再整个染色, 等染剂半干时将防染剂膜剥除, 就可以得到多种颜色的皮面效果。还可以借用蜡染、型染等多种方法。

1.2.2 雕刻印花

充分利用植鞣革的可塑性, 以专业的旋转刻刀及各种印花工具, 在皮革上刻划、敲击、推拉、挤压, 做出各种花纹、肌理、深浅、远近等立体雕刻效果及丰美的浮雕感。雕刻效果的表现首先要依赖印花工具的种类和组合。

目前印花工具主要分为美制和日制两种。经过手工艺从业者多年的钻研和开发, 已经有近千种不同的工具, 可以完成各种雕刻效果, 如花卉、动植物、人物、风景、建筑、几何纹样等。其次, 还要有熟练的技术, 只有经过长期的雕刻练习, 才能够雕刻出精炼优美的线条。图2, 为手工雕刻的唐草图案, 图3为最终的成品钱夹。

1.2.3 缝制组合

完全利用手工缝纫方法来将皮革制品的各个部件组合为成品。首先要粘合两个需要组合的部件, 手工在边缘打出孔迹, 然后手工缝合。可采用平针法缝纫 (亚麻线或尼龙线) ;也可采用皮线来穿绕。其中平针缝纫形式与机器缝纫的线迹基本相同, 也是常用的方法。而皮线则有多种缠绕花式, 更能体现手工技艺的风格。

1.2.4 编结

皮革裁剪成细条后编结成各种花型, 或在片状上划出特定的线条来编结。皮革的编结效果相对于常用的线绳来说更加粗犷、有力, 既可以是平面的效果, 也可以编结成立体的圆柱形。图4为手工皮艺项链 (设计师程艺) 。

1.2.5 电烙效果

在通电加热的状态下, 采用专门的电烙笔在皮革上烙画出焦褐色的线条和图形。由于电烙笔在皮面上的力度、快慢不同, 所产生的深浅、浓淡也有区别。因此得到具有水墨或素描般的画面效果。

1.2.6 立体塑形

植鞣革的可塑性非常好, 尤其是在打湿之后变得柔软而温顺, 用拉扯、捏、折、缠、拧、顶、搓揉、挤压等手法, 塑成半立体或立体造型, 还可利用支撑物来辅助塑造各种形状, 且在干燥后又可以保持很好的定型效果, 甚至一些很细小的立体形状和复杂的转折, 也可塑造的很细致到位。

2 皮革手工技艺在当代的传承

2.1 社会价值的挖掘

近代以来, 科技的发展使得皮革加工进入到大规模的工业化阶段。如采用化学合成的铬鞣剂代替植物汁液来鞣制皮革;表面的装饰纹样也可采用机器烫压等, 大大降低了制造时间和成本, 提高了产量, 而且表面效果更加多变、亮丽。

因而, 虽然古老而质朴的皮革手工艺技艺和制品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主流生活, 但是它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尤其是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 一直有着自己稳定的创作者和消费群体。

现代工业虽然带给人们丰富和舒适的物质享受, 但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在讨论现代科技的利弊时, 很多濒于失传的手工艺又被人们重新认识并尝试着挖掘利用。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手工艺都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 得到人们的真正认同。不同于一些濒于灭绝的、需要被保护才能得以存在的传统手工技艺, 皮革手工技艺之所以能得到传承, 最根本的原因是它通过在人类社会中自身价值的定位而不断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首先, 皮革手工技艺所针对的材质天然皮革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料, 而其制品也多具有实用性, 包括钱夹、箱包、腰带、鞋履、胸花等服饰品, 以及皮制家具、家居饰品、日用器具、工艺摆件、装饰画等。因而, 也保证了其工技艺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实用意义。图5为手工雕花长钱夹 (设计师姜四美) ;图6为手工染色塑型胸花 (设计师尚君) 。

其次, 由于现代人更加崇尚追求简单生活和回归自然的环保观念, 重视传统工艺和绿色环保成为人们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皮革手工艺术越发凸显现出它的时代价值。由于植鞣过程中不产生有毒化学物质, 对于环境的污染很小, 且植鞣革本身可以直接与皮肤接触, 是真正环保的天然材料, 加之手工制作产品过程碳排量也很低, 会尽量减少工序, 即使使用辅助材料也会选择天然的材质, 减少加工处理环节和较少动用大型机械, 最后一点是, 经过精心制作的植鞣革皮革制品结实耐用, 可使用多年而不损坏, 使用率可以达到最大限度, 减少了对物质的消耗和浪费。

2.2 艺术魅力的重塑

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 现代的皮革手工技艺主要可以应用于两种创作领域。

一种是各种实用品创作, 如前文所提到的类别。这是传统的皮革手工技艺的创作领域。手工加工的方式使得每一件产品都不会完全相同, 处处体现和蕴藏着皮艺制作者的巧妙构思和丰富情感, 散发着手工技艺的朴拙气息和天然韵味。外表虽然低调, 但是内在品质真实卓越;不追求各种转瞬即逝的流行花样, 但是具有不可复制性, 一直保有不会贬值的地位。所以, 它一方面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逝去的传统生活的缅怀, 另一方面又迎合了现代人对于个性化审美表达的愿望。皮革手工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也正在于此。图7手工皮雕长钱夹 (设计师李雪梅) , 雍容华贵的牡丹花雕刻图案, 尽显高贵典雅气质。

爱马仕是传统欧洲手工精品皮具的代表, 至今一些皮具的关键部位也必须要用手工缝纫;尤其它的马鞍堪称为皮革手工艺精品, 大部分是用手工完成。

与些世界奢侈品牌的手工皮具和皮革产品相比, 还有很多手工皮艺从事者显得默默无闻, 但是也还是得到许多人的喜爱。比如在意大利、日本等国家, 还活跃着很多不很知名、但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手工皮革艺术工坊。在产品创作的加工方式和形式上, 他们虽然不追求顶级的做工、材质和昂贵的价格, 也没有夸张的品牌附加值, 相比之下简单而朴实, 但是设计构思追寻一种自然随性, 充分研究和利用材质的天然美和性能, 融合了古老的皮具形式与现代设计风格, 创造出形式丰富而独特的手工皮艺产品, 更贴近人们心里对于纯朴、自然的休闲生活的向往和感觉。在日本, 很多人都会在上大学或工作伊始, 订做一款经典大方的手工皮具长期使用。图8为日本风格的手工皮具 (设计师孙胜男) , 这是一款手工缝制的手提公文包, 功能单纯实用, 没有多余装饰, 低调素朴, 体现了皮质的质感之美。图9为古典风格的手工皮具 (设计师虞萌萌) , 采用原色植鞣革和最传统的翻盖款式, 包盖边缘用皮条缠绕装饰, 整个包体实用而又厚重, 风格安静淳美。

另外, 还有一种艺术形式则以皮革材质为表现手段, 来进行的艺术创作。创作者对于皮革的运用不再拘泥于表达天然皮革的材质特点和气质, 而是更多地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 利用皮革的造型优势, 再结合其它丰富的材质, 来表达多元化的艺术美感, 传达创作者的内心情感。通过打破皮革手工艺较为固定僵化的表现形式, 丰富其表现语言和技法, 如不再只是刻画具体的形象, 而用抽象的点线面、空间变化、创新的肌理组合等, 为人们带来新的视觉印象和美感体验。这种形式其实已经脱离了手工艺的局限和范畴, 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形成一种现代艺术、装置艺术等多样化的的皮革艺术相结合的新的表现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 日本的手工皮艺很全面, 手工技巧和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 产品体现出一贯的细腻精巧、清新自然的审美情趣。图10为观览车造型工艺摆件, 为2008年日本手工皮艺比赛的优秀作品 (设计师高间由美子) 。图11为在原创构思雕刻的装饰花卉上, 经过组合变形和艺术加工, 借助皮革材质的造型优势, 突破皮革手工艺品的实用功能, 以及一些匠气拘谨感觉, 将这种手工艺和传统材质带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层面, 获得一种纯粹的的审美感觉 (学生史玉磊作品) 。图12通过平面刻线和立体塑型的完成的莲花、莲叶造型, 充分运用皮革手工技艺和技法, 并且经过艺术的构思和组合, 呈现出一幅形象简洁但又让人联想丰富的荷塘意境画面 (学生周楚涵作品) 。

3 皮革手工技艺的可持续发展

3.1 为现代技术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 人们在市场上所见到的皮革制品, 其皮革的加工和装饰主要是利用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来实现。机器所创造的最终效果当然比手工更加精美完善, 但是就其制造原理和产生根源, 大都离不开传统纯手工技法的雏形和启发。比如可以对照以下几组对皮革进行装饰美化的手工艺技法和工业化手段:手工绘画—机器印花, 手工雕刻—激光雕刻, 手工捏褶—机器打摺, 手工刺绣—电脑绣花, 手工衍缝—机器衍缝, 手工缝合—机器缝纫, 手工编织—机器编织。

今天人们在皮革上看到的装饰效果, 最初都是用传统笨拙的手工技艺一点点刻画实现的。只是后来由于人们对于美感要求的不断提升, 对于制造效果精细度的孜孜追求, 才不断地去改进技术、发明机器, 其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艺术创造变得更加精美和丰富。因此, 皮革手工技艺是现代机器大工业化的艺术启蒙和技术推动力。

3.2 为皮革面料风格创新提供灵感

品牌创新中, 原材料的创新可以说是最能占据先机的方法。比如爱马仕的TOGO皮料、普拉达的十字纹皮料等, 都是品牌原创的皮料和独有的创新特色, 而且是别的品牌只能模仿借用不能超越的。

所以, 对于中国皮革企业来说, 应该把创新的眼光从最终的产品向前看, 挖掘皮革原材料的创新领先。在皮料的创新上, 除了更多的是重视化工鞣剂和制造技术的创新应用以外, 皮革材料表面的装饰美感是最显性的和最直接的价值所在, 也是最能体现时尚趋势和创新优势的。可以从这些充满艺术美感的图案花纹、生动多变的肌理纹路以及大胆新颖的色彩搭配等方面吸取灵感, 经过转化运用于皮革表面的整饰美化中, 推出针对市场的皮料成品。

图13, 将现代构成法则运用在皮革表面纹路和色彩设计中, 对原有的单色平纹皮料所做的美化设计, 得到非常丰富的表面效果和时代风格 (学生陈雅林作品) 。

图14, 将树叶的叶脉扩大, 变成有特色的线状肌理, 并加入一些圆点和变幻的色彩, 给人一种都市霓虹彩夜的感觉 (学生赵传萌作品) 。

图15, 采用的原色植鞣革, 利用手工打褶、揉撮、浸水变形的方法, 把皮料加工成有自然褶皱的效果, 然后手工多次上色, 最终得到多色渐变的亮丽色彩 (学生梁梦莹作品) 。

中国当前的手工皮艺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再是技术的问题, 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创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质变, 要真正理解和把握到这种技艺和产品在当下社会中的价值和艺术魅力所在, 还要勇于创新, 敢于开拓, 并结合我们国内自己的消费特点和审美趣味, 才能不断提高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的现代皮革手工技艺水平, 并且在此基础上, 对整个皮革行业起到一个积极的艺术提升作用。

摘要:简单介绍皮革手工技艺的特点和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 重点从其社会价值的挖掘和艺术魅力的重塑这两个层面, 论述传承古老技艺并使其与现代人的需求相吻合的方法, 同时结合我国皮革手工技艺的现状, 探索了传统技艺在现代皮革制品生产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植鞣皮革,手工技艺,当代意义,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桥矩彦[日].皮革工艺9:基础技法篇.李信伶译.台湾新北:枫书坊出版社, 2011:32-33

传统手工技艺 篇7

“差异性”作为一种经济学负担被推动现代化的工业力量所排斥,以致一切具有历史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质的传统文化形态,包括传统手工技艺都在现代化过程中遭到无情的破坏。只要大工业生产方式成为唯一的生产方式,这种趋势就无法遏止。在当代历史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切实地维护文化差异性,也即维护一定文化形态所具有的历史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质。要想切实地维护文化差异性,就不能不在生产方式上着手。历史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形态的产生与发展,根本地关系着手工劳动实践和相应的社会存在,其特质的存续也取决于手工生产方式造就差异性的技术本质。所以,今天强调保护传统手工技艺,其意义不只在于保护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还在于维护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基础和生态条件。

对手工生产而言,劳动的空间和时间就是劳动者人格展开的空间和时间。一身于人的工具和工力,维护着自我在劳动中展开的统一性,并呈现出创造性的个性。支配手工具的工力有着与工业动力迥异的生命性质,其间未经抽象或转换,具有不可存储和传输的即时性与切身性。它通过手并集结于手,使手工具完全受控于主体。手工技艺因此必以人的身体性活动为起迄之限,不像工业技术那样可以从劳动主体中分离出来,成为征服一切差异性的异己力量。手工技艺始终被生产者直接把握,并与他的一切包括需要、兴趣、素养、性情、习惯以及操作能力和水平紧密关联。与劳动主体交融为一的技术本质,使得手工技艺必然体现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历史性,以至其技术内涵和文化属性必然依存于追求现实事功的践行过程,而其形态和功能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实际的呈现。工作过程中,工匠切身的操作感直接关系到一种手工技艺的“本体”及其功能、形态的“显发”。这期间,主体方面的任何变化,哪怕极其细微的情绪变化,都可能使一种传统手工技艺出现变化或变形。这种不断造就差异性的“活态流变性”是手工生产方式与工业生产方式的本质区别,也是手工技艺保护势必涉及并直接关系技艺传承质量和技艺信息保持的“非物质性”因素。生产实践中,劳动者总要直面各种新老问题,他必须调动和发挥自己的经验、才智和本领,因此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技艺、造就人格的过程。今天,传统手工技艺要想得到保护,就必须参与建功立业的当代生产实践,而不能只是在脱离现实的“表演台”上作不涉事功的“审美表演”。再说,手工技艺的传承需要生产热情,需要自信心和成就感。而只有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中,只有劳动成果被人赞扬、被人快乐地消费时,这些主体素质才能真正地被激发被唤起。

所谓“生产性方式保护”,便是力求在不违背手工生产规律和自身运作方式、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将传统手工技艺导入当代社会生活及产业体系,使之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得到积极保护。切合手工技艺存在形态和传承特点的生产性方式保护,是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方式基础,以至可以不断“生产”文化差异性的一种生态保护方式或社会文化实践。

唯经济主义地对待“生产”概念,追求“标准化”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是大工业生产方式一统天下的使然。因此,要防止“生产性方式”落入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窠臼。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特定历史和地域条件下形成的传统手工技艺是千差万别的,不同技艺形态有不同的生态条件、价值取向和功利意义。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体系中,既有原本属于手工业的经典手工技艺,又有和民俗生活休戚相关的民间手工艺。这两种基本的技艺类型及其丰富的技艺形态,在运作方式、机制结构、社会基础和影响范围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相应的生产性方式保护应该根据传统手工技艺自身的特点、规律和条件来展开,不能沿袭强调产速、量大、划一的大工业开发方式,盲目地追求产业化、市场化和商品化。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有的需要尽量还原到“御作”状态,譬如云锦、剔红、牙雕等所谓的“特种工艺”;有的则需要努力回归“乡土”情境,这包括原先在乡土生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诸多民间手工艺,如剪纸、绣活、彩扎、编结、面花、泥玩等等。

一般说来,民间手工艺主要适应副业性质的乡村手工业或家庭小作坊,生产制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这种需要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关系密切,透着大量以传统习俗维系的精神性因素,具有极其鲜明的地域色彩。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使民间手工艺总是倾向于把审美因素融入以社会功利诉求为核心的技术结构之中,以至具有朴素、便宜、直率的技术品格。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除了生产工具、生活器具等一般物品的手工制作外,在中国广大的乡村地区还存在着大量与民俗活动关系密切的手工艺形态,其应时循节的制作活动及制品通常成为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众能够普遍参与的这类手工生产,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关键是在日常生活层面切实地维护那些业已成为百姓一般生活方式的传统习俗,更多地要靠民俗机制而非单纯的市场或行政手段来为之造就社会需要和生产动机,使之保持与社会生活鱼水相依般的生态关系。这类民间手工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主要目的不在于技艺本身,一般来说,它们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而真正需要发扬光大的是这种技艺实践作为民俗活动形式的社会功能。因此不能提倡将这种技艺从民俗生活中剥离出来的所谓“脱俗化”的商品生产。要知道,没有文化生态基础维护的产业化道路,如同釜底抽薪、杀鸡取卵,不可能带给百姓以持久的经济利益和广泛的社会福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原本属于手工业的经典手工技艺已形成一系列规范化、定型化的工艺流程、操作技巧和形态样式,具有精巧、考究、周密的技术品格和极高的技术含量,并在保持实用性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欣赏价值。经典手工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具有可观的产业化前景,但依然需要遵循手工业生产的规律,以至应该把握三个原则1、立体化,即对手工技艺的立体运作体系加以全面的保护,包括提高工匠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延续技艺传承和生产组织、管理的传统方式,保持核心工艺技术和完整工艺流程,呵护原料、工具和场所等涉及核心技艺存续的生产资料,培育根本促进其生态发展的社会需要和消费市场,维护传统技艺的知识产权和从业者的权益等。2、特别化,即把包括其产业形态在内的手工艺生产待之为非同于一般工业的文化经济或文化产业,以至在贷款、税收、出口、工商管理等方面给予产业政策上的特别扶持。基于生产实践的特点,政府和社会若能为之争取或提供订件定单,对推动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最为有效。3、自律化,即通过组织作坊化、体制民营化、流程一体化、规模小型化、制作精致化等,遵循传统手工艺生产规律和运作方式。经典手工技艺的产业化发展应该稳步进行,不能追求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或速度之快,而要在保守核心技术的前提下强调形态、质量、品格、作风的优良与纯正,使之具有体现中华手工艺作风的表率性、典型性和高端性。

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以及手工产业的振兴,不仅关系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着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诸多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应该看到,与工业生产方式相比,手工生产方式具有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的优势,更有涉及国计民生、文化生态的其它优势,譬如可以利用再生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可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扩大就业机会;可以安民于本土,维护社会稳定;可以造就人文景观,促进休闲旅游经济……针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国情国策,手工产业投资小、见效快、布局广,是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拉动内需,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马聚源手工制帽技艺 篇8

马聚源帽店创办于清朝嘉庆十六年 (公元1811年) , 店主马聚源是个十分善于经营的人, 他为了满足各界的需要, 开发出了上自宫廷、下至百姓都可以戴的帽子。由于善于经营, 到了清朝末年, 马聚源帽店被称誉为北京帽业之首, 名闻北京城。

除给官府做的缨帽 (官帽) 外, 名闻京城的缎小帽也尤其值得称道。制作缎小帽的缎子专门从南京正源兴绸缎庄进货, 别家一概不用。缎子分:元、顶、玉、铭、洪五等, 马聚源用的是元素缎, 元素缎制作的帽子, 戴到什么时候都不出油, 光亮好看。其生产工艺也极讲究, 制作帽胎是吃功夫的地方, 工人先将胎坯放在木模上, 刷上浆子, 而后用烧得通红的烙铁熨烫。熨烫时, 随

熨烫随冒火, 但帽胎不会烧着, 只是将帽胎熨烫成黄色鼓挺, 用手轻轻按下, 起手时帽胎自动鼓起来, 帽胎既有弹性, 又有韧性, 这是马聚源帽店独创的制作工艺。马聚源帽店帽结的制法和钉法也堪称一绝。帽结, 民间又叫垂疙瘩, 按照尺寸分为:一分、二分、三分三类, 按类型分为:帽疙瘩、珊瑚、玛瑙、玉石等。马聚源的帽子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内联升手工布鞋制作技艺 篇9

内联升的制作工艺别具风格。以最受广大老北京欢迎的千层底布鞋鞋底的制作为例, 一般就要经过七道工序, 纳底、锤底、绱鞋等工序无不严密而又讲究。内联升制作的朝靴底厚达32层, 但厚而不重;黑缎鞋面质地厚实, 色泽黑亮, 久穿不起毛, 如果沾了尘土, 用大绒鞋擦轻轻刷打, 就又干净又闪亮。这样的朝靴穿着舒适、轻巧、走路无声, 显得既稳重又气派。

内联升从创业至今一直秉承着“以诚相待、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 可靠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服务使内联升成为北京鞋业的领头军, 其传承脉络对中国鞋文化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传统手工技艺 篇10

盛名之下的Lladró在原有的经典瓷器的基础上不断尝试新的产品领域,制造出不同风格和种类的产品,如翻新经典之作的Utopia乌托邦系列、颇具设计创意的Re-cyclos再循环创品系列与Re-deco再装饰创品系列、颇具实用性的功能美学系列、时尚新潮的Talismania陶瓷珠宝系列,以及香薰烛台系列等。为了开拓更广泛的作品风格,Lladró还不断地与著名设计师共同设计创作一些全新的产品系列,如西班牙设计师Jaime Hayon的Fantasy梦幻创品系列,德国设计师Bodo Sperlein的再循环创品系列,英国Committee设计工作室的创品系列等,先锋的设计风格赋予了Lladró瓷器更当代的艺术呈现。

1披巾美人的浪漫情怀

Lladró的作品常围绕着永恒的浪漫主义,无时空界限,却让人备感亲切。在这件作品中,一位优雅的女士正在遛狗。微风吹拂裙褶,吹动披巾。她正撑着一把伞,或许时值春季,雨伞上的刺绣实在令人惊艳,这一刺绣样式专为该作品量身定制。

2趣味风格的小脚丫

顽皮小骑手和小脚丫属于雅致经典系列,但独创的装饰手法使这一系列作品在当代的家居环境中也显得非常有趣。雅致艺术家在用色上非常谨慎,精致地装点了女孩的小裙子,通过小狗身上的着色以方便辨认小狗的种类,使整个系列的整体感更加强烈,也增加了该系列的收藏价值。

3海边玩耍的美人鱼

采用亮金色作为装饰使这些小美人鱼在再装饰系列作品中显得尤为特别。事实上,这种上色方式在雅致的作品中极为罕见。白色雾面陶瓷作品,以铂金上色(呈现出雾面和亮面两种效果),小美人鱼头发上充满想象力的花朵装饰也完全是雅致艺术家幻想出来的。

传统手工技艺 篇11

阆中手工打结丝毯的代表企业是四川银河地毯有限公司,在考察丝毯公司的过程中,笔者在织造车间看到,编织工人大多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厂长卢兴琼告诉我们,目前这一批编织工人进厂已有20年时间了,最年轻的38岁。除了工厂工人编织丝毯外,每年也有一批手工丝毯来自农村加工点。如今成熟技工不足百人。副厂长杨淑芬说,经纬线手工打结密度极大,手工操作难度、精细度要求极高,织成的毯背细密紧实,直接决定了丝毯质量的优劣。目前,阆中大约有500余人从事丝毯织造技艺,而丝毯编织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最为红火,当时全市加工点有130个,从业人员达到万余人。

2000年以后,受现代化机器生产的影响和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制约,丝毯编织的海外销售市场逐渐萎缩。曾经辉煌的乡镇作坊逐一停产,人员流失严重。

阆中手工打结丝毯编织技艺在解放前主要以家族传承方式为主,解放后,成立了工厂,多以师徒方式进行传承。迄今,当地能独立编织一幅完整丝毯的成熟技工不足百人。

二、传承人保护的重要意义

首先,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的方式存在,它的“活”体现在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关于它的活态性,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人的活动。其中,传承人的活动是其灵魂所在,对传承人的保护,相当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灵魂的保护,是其他保护方式所不可替代的。

其次,传承人是技艺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再次,传承人不仅传承技艺也传播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技艺而获得生存,传承技艺是其天经地义的责任。但他们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往往也被赋予了传播文化的功能。[1]

三、传承人保护的策略

很明显,阆中手工打结丝毯的从业者逐渐流失与衰退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下。因为主要是手工编织,因此,每天能够完成的编织面积非常之小,而从业者每天的收入也并不高,除了少量对手工丝毯的确怀着深厚情感,并且具备熟练技能的四五十岁中年妇女还在坚持从事丝毯编织外,这项技艺对于年轻人而言显然是缺乏吸引力。没有新生源泉补充到丝毯编织队伍里面,无疑会危及阆中丝毯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这其实也是当前国内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窘境。保护非遗传承人显然已经是一项重要事业。

首先,政府资助扶持应该是保护非遗传承人的首要环节。庆幸的是,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发挥了主导作用,有力地推进了保护非遗传承人的工作,2007年6月9日国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226名;2008年2月15日又公布了第二批的代表性传承人551名。文化部以部长令的形式郑重发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从政策法规的实施执行上有效地加大了保护传承人的力度。[2]然而这些对于传承人在生活水平方面的提高虽具有一定的作用,却也十分有限,一些没有被评上国家级的项目显然就不能惠及。中国作为多民族文化大国,有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散落民间,它们中还有很大一部分默默无闻,不能享受到国家的资助政策,因此,当地政府无疑应该担当起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

其次,作为非遗企业也应该着力提高手工艺人的待遇水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显然是十分稀缺的劳动技术,与一般的普通劳动应该有着一定区别,能够从事非遗技艺的熟练手艺人本身就十分稀少,而且他们的手工技艺通常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积淀才能掌握,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水准,非常人能轻易掌握,因此,作为生产企业也应该尽力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待遇报酬。

最后,社会应该形成尊重非遗传承人的社会氛围。非遗传承人作为中华古老文明的传承载体,维系着中华文化的古老根脉与深厚情愫,保存着中华人民的文化基因,社会各界都应该形成尊重与保护传承人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陈华文.留住传承人[M].浙江: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6-7.

上一篇:黑白文化下一篇:生长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