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学论文

2024-09-21

交通大学论文(共12篇)

交通大学论文 篇1

重庆交通大学主研的万县长江大桥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THi*emunmrnt m••trtad«o PSTKTip Compc (ttio«i 2010丨2012年, 重庆交通大学学子参加21世纪中英创业计划大赛获国际总决赛季军2013年, 重庆交通大学留学生陈帝参加第六届CCTV“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 荣获全国总冠军2014年, 重庆交通大学学子参加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获国际一等奖重庆交通大学创办于1951年, 是一所具有“学士一硕士一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交通运输部与重庆市部市共建, 交通特色与优势明显, 以工为主, 工、管、理、经、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占地面积3120亩, 由三个校区组成。现有59个本科专业, 在校学生4万余人, 其中博士、硕士研宄生3000余人, 留学生近200人。拥有4个国家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3个一级学科、1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3个一级学科、5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9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7个国家级和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3个国家级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15个省级教学团队, 12个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 7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近50门国家级和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视频公幵课、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学校具有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 在贝宁幵办有孔子学院, 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委托培养院校, 具有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重庆交通大学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 其中国家杰青、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12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韩其为、梁应辰、杜彦良等150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特聘教授、学科首席科学家或兼职教授。学校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500余项, 在拱桥建设、内河通航及港口航道建设、山区公路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成果。近年来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0余项, 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茅以升科学技术最高奖一一中国桥梁大奖等11项。公开发行3种学术刊物, 主办的《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是SCI和EI的收录期刊,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是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校是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办学60多年来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各层次毕业生8万余名。面向未来, 重庆交通大学继续秉承“空谈误国、实千兴邦”的建校铭志、“明德笃学、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和“明德行远、交通天下”的育人情怀, 致力于建成国际上优势突出、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宄型大学。sai<I:集ISSN1673-7164國圃giir定价:RMB10元邮发代号:78-119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丨SSM 1673-7164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GN 50-t178/G4重庆交通大学研发的内河航道整治技术在重庆两江四岸滨江路工程和朝天门广场工程中成功应用二t.1;, *rH二f>d.TTTIltllifiMnrT—JB

交通大学论文 篇2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专业】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招生网站-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分数线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及各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相关文件规定,结合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本科招生工作的具体情况,为规范招生行为,切实维护考生合法权益,制定本章程。第二条学校全称: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院校国标代码:13431第三条办学性质:独立学院第四条主管部门:江西省教育厅第五条学校地址:江西省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兰大道899号第六条 学校招生工作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程序、择优录取”的原则,并接受纪检监察部门、考生及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第二章 组织机构第七条 学校设有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院长、分管副院长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第八条 学校招生办公室是学校组织和实施全日制本科招生工作的常设机构。第三章 录取原则第九条 学校招生录取工作按照各省(市、区)招生办公布的录取批次,通过远程网上录取。第十条 严格执行国家及各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招生工作的规定,对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按照各省(市、区)招办的规定加分予以认可。第十一条 对于进档考生,严格按考生投档分数、专业志愿顺序分专业录取,不设专业志愿分数级差。专业志愿无法满足时,对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学校将根据专业计划情况进行调剂;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做退档处理。第十二条 在江苏省,我校采取“先分数后等级”的排序办法,再结合考生的专业志愿和综合素质评价分专业录取。第十三条 艺术类专业录取原则:通过所在省专业联考,文化成绩达到当地控制线,按“总分=专业成绩×50% +文化成绩×50%”择优录取。第十四条 录取的体检按照教育部、卫生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及有关补充规定执行。第十五条 各专业录取无男女生比例限制。第十六条 入学后所有专业的公共外语必修课程为英语。第十七条 英语专业需参加各省(市、区)考试院(招办)组织的英语口试,且英语高考成绩不低于100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求英语高考成绩不低于90分;土木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求高考数学成绩不低于90分。第四章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收费标准第十八条 根据国家规定,学生入学须交纳学杂费、住宿费和书籍费等费用。按照属地化原则,我校严格按江西省教育厅、财政厅、物价局核定的收费标准对学生收取学杂费。每年公布招生计划时同时公布收费标准。第五章 毕业证、学位证书说明第十九条 学生修业期满,成绩合格,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由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颁发学士学位证书。第六章 招生咨询第二十条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招生办公室电话:0791-82121208,82121111,82121199。网址:.cnE-mail:lgxyhjh@163.com传真:0791-82121199第七章 附则第二十一条

本章程由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重点专业: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全景地图: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历年分数线: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报考指南: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招生计划: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人气校友:

交通大学论文 篇3

南华大学——知道什么是“核”心专业吗?

南华大学的低调和“南帝”有着相似之处,这是因为该校的特色专业都涉及军工领域。南华大学是我国核类本科专业齐全、本科生培养规模大、核类人才培养层次最完整的高校,并建有湖南省核工业南华大学科技园。南华大学核技术与应用全国排名第二,学校培养出中国科学院院士计亮年、国家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张亚雷等大师。同时南华大学以核为特色,工、医、管理等学科交叉,形成了12个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特色专业。可见南华大学虽地处一方,同样具有绝世武功。

西华大学——工科之花

西华大学始建于1960年,时名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是国家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在当时全国7个大区分别布点所建立的农业机械本科院校之一,1972年更名为成都农业机械学院,1978年被四川省政府列为省属重点大学,1983年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2003年,四川工业学院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华大学,2008年四川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

北华大学——北大+清华,简称“北华”

北华大学是吉林省省属规模最大的重点综合性大学,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坐落在风景迷人的雾凇之都、中国魅力城市——吉林省吉林市。

台湾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的复建 篇4

台湾复建清华大学

据不完全统计, 自1950年至1957年, 约有3000名海外科学家和留学生回到祖国大陆, 约占建国前留学海外学者总数的一半以上, 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输送了极为宝贵的新鲜血液。他们后来大都成为各方面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 为发展新中国的科技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国民党当局也不遗余力地想拉拢海外学人到台湾, 但来台湾后让他们干什么?有什么职位空缺安排他们?能否让他们真正安心留下?

1954年, 梅贻琦 (前左) 在台湾新竹县赤土崎亲自勘察清华大学复建校址

当时台湾岛内政局仍然动荡, 经济萧条, 财政拮据, 教育经费甚短, 无力改善教学和科研设备;加上大学和研究所数量有限, 职位空缺很少, 而且教师薪资过薄, 为维持生计, 知名教授多有奔走兼课者。在此情形下, 很少有海外学者愿意到台湾。

为此, 许多随国民党当局自大陆撤退来台的教育学者、科技专家和关心台湾的海外学人都曾向台当局提出建议, 希望建立新的高校和重新组建“中央研究院”, 吸引海外科学家来台, 让他们有用武之地。

直到1954年, 台湾经济状况已有一定程度的好转, 岛内原本紧张不安的气氛也稍稍平定, 成立高校事宜才提到台当局议事日程。

首先是将岛内已有的专科院校扩编改制, 如台当局1956年将台湾省立师范学院 (前身为台中农林专门学校) 升格改制为“台湾省立师范大学”, 将台湾省立工学院 (前身为台南高等工业学校) 扩编升格为“台湾省立成功大学”, 将台湾省立农学院 (前身为台中农林专门学校) 与法商学院合并, 并新设理工学院, 1961年升格改制为“台湾省立中兴大学”。这一过程产生不少教职和研究席位空缺, 成了招聘延揽海外学人的好理由。

但这些新成立的大学名气都不够响亮, 学校研究试验设备非常简陋, 学科设立也很少, 难以对知名海外科学家产生诱惑。这时, 有人想到要在台湾重建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其前身为1911年在北京设立的留美学生预备学堂, 1925年设立大学部, 抗战期间曾西迁至昆明, 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合组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结束后回归北平。数十年来, 这所大学培育了无数优秀学子, 在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上享有盛名。

由于清华大学的办学资金来自于1900年 (庚子年)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清政府签订屈辱的《辛丑条约》, 拿出4.5亿两白银作为赔偿, 即所谓“庚子赔款”。1909年美国将所摊多余部分本利退回, 充作清政府选拔留学生赴美留学之用, 设立“游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 次年改名“清华学堂”。192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决议, 将其余的1254.5万美元赔款用于中国教育文化基金, 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中国人和5名美国人组成的“清华校务及游美学务基金保管委员会” (简称“清华董事会”) , 本金放在美国, 以每年的红利资助清华大学办学 (当时称“清华学校”, 隶属外交部)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后, 将清华基金改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管理, 清华大学遂隶属于教育部。

1948年冬, 人民解放军由南口进至北平西郊, 国民党军退守城内, 位于郊外的清华园处于解放军的势力范围。此时清华大学师生还在上课, 校长梅贻琦恰好前一天因公入城, 当时城郊交通断绝, 只好留在城内。几天后, 他匆匆搭上国民政府派来的专机去南京, 因为太过仓促, 连清华大学的印信都未及携出。第二年, 梅贻琦前往美国纽约, 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董事洽商清华基金的保管及运用事宜, 并自1951年起, 将其利息用于协助在美学者从事研究, 以及购买学术书刊和仪器赠送台湾岛内专科以上学校。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第一班研究生与校长梅贻琦合影

正是因为有了这笔清华基金, 梅贻琦开始四处奔走呼吁, 组织成立清华大学在美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 希望利用这笔钱在台湾复建清华大学。恰巧此时, 台当局获知大陆中国科学院1950年5月成立了以吴有训、钱三强、何泽慧为骨干的现代物理研究所, 专门从事原子能科学研究;1952年下半年制定了核科研五年计划, 其主要目标是开展核物理试验和为建造反应堆创造基本条件。1955年6月, 中国科学院确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0项重点任务, 其中第一项就是原子能和平利用研究。为缩短中国大陆核技术和核工业初创时期的建设进程, 从1953年起, 中苏两国政府在核能领域签订了多个协议, 苏联将在铀矿勘探、核科学技术研究和核工业建设方面对中国大陆提供援助。台当局顿时坐不住了, 马上与美国密商。

发展原子科学研究, 一直是国民党当局的梦想。早在1946年年初, 美国宣布将在太平洋比基尼岛试爆原子弹, 朱家骅便曾派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忠尧前往参观, 然后转往美国, 设法购买近代物理研究所需的图书、仪器和设备。赵忠尧曾是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叶企孙的助手, 后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抗战中回国, 任中央大学物理系主任。他作为观察员参观了美国在太平洋上进行的原子弹试验后, 又到美国国内的一些核物理实验室访问, 了解核物理实验的新进展, 并做一些研究工作。1948年院士选举告一段落后, 中研院总干事兼物理所所长萨本栋也急赴美国考察原子能研究, 寻求技术支持。但不久国民党当局已如风中残烛, 萨本栋也在1949年底以胃癌撒手人寰。留在美国的赵忠尧决定不去台湾, 返回中国大陆, 后来他成了“两弹一星”研究的领军人物。

当时全球冷战正酣, 两大阵营对抗激烈。美国为反制苏联, 于1954年联合国大会第九届常会上提出“国际合作发展原子能和平用途”的倡议。同年12月, 台“外交部”建议“行政院”设立原子能研究机构, 并参加国际原子能会议。第二年5月, 台当局成立“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 相关业务由“教育部科学教育委员会”办理, 主任委员由“教育部长”张其昀兼任, 随后立即与美国签署《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协定》, 决定在台湾设立原子科学研究所, 开展核能研究。

然而钱从哪里来?台当局想到了清华基金, 马上电召正在美国的梅贻琦返台筹商, 以重新组建清华大学的名义, 动用这笔钱。同年12月, 在台北设立“清华大学研究院筹备委员会”, 由“教育部长”张其昀、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 以及蒋梦麟、浦薛凤、钱昌祚、陈雪屏 (分别代表国防、外交、财政、经济四部) 等为委员, 地点选在台北市南边不远处三面环山的新竹县赤土崎, 便于今后在山里开展地下核试验。第二年1月才挂出“国立清华大学筹备处”的牌子, 由化学专家、前中山大学代理校长陈可忠为主任, 筹划复校事宜。也就是说, 最初的新竹清华大学其实只是一个空壳包装, 里面除了正在修建的原子科学研究所, 其他什么也没有。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有一个等比例缩小的仿大陆清华大学“二校门”, 用以表示两校之间的一脉相承。

1956年7月, 原子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 开始招考第一届研究生, 共录取20人, 先借用台湾大学物理馆教室上课。课程为二年制, 毕业授理学硕士学位。次年, 首批校舍 (办公室、教授住宅及职员、学生宿舍) 完工, 秋季即开始在新竹上课。

梅贻琦在赴美洽聘教授的同时, 订制范特格拉夫加速器、核反应堆及相关仪器, 1958年7月开始安装仪器设备, 次年春季安装完毕。当时原子科学研究所最重要的设备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水池式反应堆 (台湾称原子炉) , 共耗资105万美元。购置核反应堆及仪器设备、装配实验室等费用都由清华基金支付。梅贻琦也因为奔波劳累过度, 于1962年5月病逝。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镌刻的校训“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

由于核物理研究需要大量运算, 凸现数学的重要性。为培养数学研究人材, 因此在1962年又增设了清华大学数学研究所, 于1963年春季招考第一届研究生。1964年成立大学部, 先设立核子工程系及数学系, 1965年增设物理学系, 1966年又增设化学系;同年7月, 成立物理研究所, 隔年设立博士班;1968年成立化学研究所,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年轻时曾在这里就读。

此后, 台湾清华大学陆续设立其他各个系所, 并将原有系所分设理学院、工学院和原子科学院。1984年更增设人文社会学院, 并成立经济系。1992年7月增设生命科学院, 包括生命科学系、生命科学研究所及生物医学研究所。1998年2月增设电机资讯学院, 包括资讯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和电子工程研究所等。

由于有清华基金作后盾, 台湾清华大学比起同时期岛内其他学校, 在资金上要宽裕许多, 包括补贴教授薪水、兴建教师宿舍等, 也因此可以聘到最优秀的师资。即使到现在, 该校每年还继续收到清华基金支票。

交通大学的复建

同一时期交通大学在台湾的复建也是采取这种先建研究所, 再建大学的方式。

交通大学的前身为1896年 (清光绪22年) 创立于上海的南洋公学, 当时清朝大臣盛宣怀因为深感中国科技的落后与人才的匮乏, 于是奏请朝廷, 在上海创立该校。当时, 该校隶属于上海招商局和电报局, 是我国最早兼有师范、小学、中学、大学的完整教育体制的学校。

清朝覆亡后, 该校改名为交通部南洋大学, 后更名为上海工业专门学堂。1921年, 北洋政府将交通部所属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北平铁路管理学校、北平邮电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四校统一学制, 统称交通大学, 其中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为总校。

当时交通大学的老师大部分是留美博士, 水平很高。而交通大学对学生的管理也很严格, 因此毕业生大都较为优秀, 在世界上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钱学森从上海总校毕业后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求学时, 发现该校许多课程与在交通大学学习的完全一样, 要求免修得到批准。茅以升从交通大学唐山学院毕业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时, 该校起初不承认他的学历, 故出题考核其水平, 因为茅以升回答极为出色, 故该校决定从此对来自交通大学的留学生一律免试入学。所以在上世纪50年代, 交通大学毕业生中在欧美留学及侨居海外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很多, 而且很多在当地成立了同学会组织。

1957年4月, 正值交通大学创建六十周年, 时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河畔电子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同时也是交通大学在美同学会成员的赵曾珏与身在台湾的凌鸿勋联系, 认为台湾复建的清华大学原子能研究所开展核科学研究, 但不应忽视与核子研究极其相关的电子学研究。鉴于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取代真空管, 促进了计算机工业和电子信息业的发展, 他力倡在台湾设立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 今后逐步扩大规模, 复建交通大学, 而且很多“交通大学在美同学会”的成员都愿意为此提供捐款与人员方面的协助。

凌鸿勋是中国著名铁道工程学家, 毕业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在美国桥梁公司实习并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 回国后先后任陇海、粤汉、湘桂等铁路工程局长兼总工程师, 对中国铁道事业贡献卓著, 被誉为继詹天佑之后的“铁路圣人”。他曾任交通部南洋大学 (即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 校长、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代理部长, 1948年获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上世纪40年代末, 他辞去公职, 在香港从事著译。50年代初去台湾, 任台湾大学教授, 1951年担任台湾中国石油公司董事长。

当时交大毕业生在台当局“教育部”、“交通部”、“经济部”、“国防部”任职的人很多, 凌鸿勋迅速求得他们的支持。同年5月, 这4部门共同呈文“行政院”, 请求复建交通大学研究院, 设立电子研究所。1 0月, 台湾“行政院”决定, 准由“教育部”先行筹备, 凌鸿勋担任筹备委员会主委, 李熙谋为副主委, 全部办学经费只有50万元新台币, 在台北市罗斯福路设立办事处, 开始着手筹备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建设事宜。

1957年10月凌鸿勋、李熙谋等组成复建台湾交通大学筹备委员会

李熙谋也是交大校友, 毕业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 继而考取浙江省留美官费生, 赴美求学, 1918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硕士学位, 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曾执教于浙江大学、暨南大学, 兼任工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抗战胜利后, 交通大学在上海复校, 他返回母校担任教授兼教务长、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 在交大学生中声望很高。交大在台湾复校时, 他时任台湾“教育部科学教育委员会主委”, 居间与在美校友联系并负责募款工作, 出力甚巨, 方使交大复校的经费得以无虑。

1958年6月1日, “国立交通大学”在新竹市博爱街 (即现在的博爱校区) 复建成立, 当时全校仅有唯一一个电子研究所, 却由此奠定了未来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石。

由于凌鸿勋是学土木工程出身, 且年事已高, 因此由李熙谋担任校长兼电子研究所首任所长, 并由台湾大学电机系主任盛庆来协助处理所务, 教学与研究人员大多来自海外, 如张丹、许照、李学贤、杨进顺、方声恒、李新民、周德禄等, 当年即对外招生。在新竹校舍未建成前, 先借用台湾大学工学院教室上课, 所开课程有电磁波、电子管、电子实验、网络分析、近代物理、应用数学等科目。

1961年, 台湾“教育部”与国际电信联合会签约, 利用联合国特别基金, 在交大电子研究所之下设立电信电子训练中心, 交大在海外校友也向其捐赠了一批旧仪器设备。同年, 该所自行研制电视发射机试播成功, 由“教育部”组建教育电视台并正式开播, 成为台湾电视广播之始。

1959年建成的台湾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

1962年2月, 该所利用联合国特别基金, 从美国租用台湾第一部全真空电子管计算机 (IBM650) , 并成立电子计算机中心。1963年, 又自行研制出台湾第一部固态 (红宝石) 激光器;1965年研制出第一部气态 (氦氖) 激光器;同年还自行研制出台湾第一个平面晶体管和第一个集成电路。

1964年6月, 该校成立大学部, 设立电子物理学系及电子工程学系, 随即参加大学联招, 开创新竹地区大学本科教育之始;同年, 该校还建立一座半导体实验室, 开创台湾半导体研究的先河。1967年7月, 电子研究所正式改制为交通大学工学院, 包括电子物理系、电子工程系、自动控制系 (后改称计算与控制学系, 再改名控制工程学系) 和通讯工程系 (后改称电信工程学系) , 由原台大工学院院长钟皎光担任院长。

截至1967年, 该校总共培育出163位电子工程硕士, 为岛内电子信息科技发展打下坚实人才基础。1968年, 该校获准增设电子研究所博士班, 1970年培养出台湾第一位工学博士, 即张俊彦。他后来先后担任台湾交大电子研究所教授、电子物理系主任、成功大学电机系主任、美国贝尔实验室VLSI Group高级研究员、交大工学院院长、电机资讯学院院长、电子与资讯研究中心主任及校长等职务, 自1964年主持研发硅晶体管开始, 1966年主持研制集成电路, 1970年主持研制砷化镓半导体, 1978年主持研制非晶硅半导体, 屡屡领导台湾电子研究的发展, 1977年与张瑞夫、郭双发等共同建立台湾第一个半导体研究中心, 90年代参与建立“国家毫微米元件实验室”。

1971年, 该校师生已增至7000人, 同年增设管理科学系, 次年又增设应用数学系、计算机科学系, 计算与控制学系复更名为控制工程学系, 1973年增设海洋运输学系及航运技术学系, 1976年增设机械工程学系及运输工程研究所硕士班, 同年开始参加“国科会”组织的“半导体组件及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大型计划”。1977年, 该校半导体实验室改制为半导体研究中心;两年后, 开辟邻近的光复新校区, 分设理、工、管理三个学院, 并成立交通工程学系 (后改名土木工程学系) 、信息科学学系、光电工程研究所等。

该校成立至今, 为台湾培养出众多电子资讯产业人才, 其中就包括宏碁电脑公司创办人施振荣、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副总裁孔毅、联华电子集团董事长曹兴诚、大众电脑公司董事长简明仁、旺宏电子公司董事长胡定华、欣铨科技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卢志远、力太电子公司总经理林荣生、系统科技公司董事长宣明智、继业公司董事长邱再兴、合晶科技公司董事长蔡南雄、友讯科技公司董事长高次轩、凌阳科技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黄洲杰、晶泰科技公司董事长李进洋、联强国际公司总经理杜书伍、致茂电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黄钦明、汉民科技公司董事长黄民奇、光宝集团执行长林行宪、硅品精密公司董事长林文伯、华邦电子公司董事长焦佑钧、联发科技公司总经理卓志哲、群联电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潘健成、中华电信研究所所长李炎松、美国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陈永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波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及电机系教授孔金瓯等。

梅贻琦 (1889—1962年)

著名教育家。祖籍江苏武进, 出生于天津, 自幼熟读经史, 1909年考取清末第一批官费留美生, 1910年进入美国武斯特工学院电机系, 1915年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 回国后应清华学堂聘请担任物理教师, 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 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抗战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 (由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而成) 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 1949年前往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会议, 任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1950年任华美协进社常务董事, 翌年组织清华大学在美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1955年赴台复建清华大学, 任校长, 创办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 并在新竹建造第一座核反应堆, 兴建核科学馆、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1958年任台湾“教育部长”兼“长科会”副主委。1961年任“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主委, 1962年当选中研院院士, 担任中央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委。同年5月病逝于台北。

西南交通大学校园交通管理办法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校园交通管理,保障校园交通安全有序,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以及师生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西南交通大学校园道路上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校园交通管理,遵循以人为本、依法管理的原则,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

第四条 单位和个人依法参与校园道路交通活动受法律保护,对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有劝阻、举报的权利。

第二章 部门职责

第五条 保卫处、党政办公室、宣传部、学生处、人事处、校工会、信息网络与管理处、离退处、后勤与基建管理处、产业集团公司等相关人员组成校园交通管理委员会,由分管校领导任主任、保卫处处长任副主任,对涉及校园道路及交通相关议题进行决策。

第六条 校园交通管理委员会负责校园道路交通设施和停车场(位)规划,审定学校交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研究其他涉及学校交通管理的事项。

第七条 保卫处负责在校园道路交通规划建设的基础上,对进出校园车辆进行管理,维护校内交通秩序,协助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交通事故及案件。

第八条 校内各单位应当经常对本单位的师生员工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制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意识。

第三章 校门管理

第九条

将“认真管住、管好校门”作为校门管理的管理原则。第十条

行人管理

成都两校区各大门处均安装行人双向通行道闸,行人凭证刷卡进出。

(一)校内师生员工凭校园一卡通或身份证刷卡进出;

(二)教职工家属及外聘人员凭身份证、一卡通刷卡等相关证件进出;

(三)外来办事人员凭身份证刷卡进出;

(四)其他人员如未带有效证件,凭学生证、工作证、介绍信等有效证件在各门卫处登记进出校门。

(五)一卡(证)一刷,禁止翻越、抢行、尾随、冲闸等行为。第十一条 非机动车管理

非机动车凭证刷卡双向进出校门:

(一)非机动车入校时须下车推行;

(二)车主刷一卡通或身份证进入校门;

(三)如未带有有效证件,凭学生证、工作证等在各门卫处登记进入校门;

(四)不能证明为本人车辆的,禁止进出校园。

(五)一卡(证)一刷,禁止翻越、抢行、尾随、冲闸等行为。

(六)除后勤工作保障三轮车外,禁止其它三轮车进入校园,入校三轮车一律悬挂相关单位保障用车标识并在标识上加盖单位公章。

第十二条 机动车管理

(一)成都两校区校门均安装车辆门禁识别系统,校内车辆进入系统管理,进出校门时自动抬杆通行。

(二)严格控制校外车辆进入校园。禁止校外人员驾车进入学校锻炼、穿行、停车过夜、送小孩参加校外组织的社会培训等;来校办理公务、施工、运送物资等的车辆,需由校内相关单位提前三个工作日通过西南交通大学车辆预约系统提交申请。

(三)进校施工的车辆,由后勤与基建管理处提交申请(申请内容:车型、时间、出入门、进出货物品名、车牌号);来校参加培训、考试或出席大型活动的车辆,可在规定时间内进入门禁系统;其它确需进入校园的校外车辆,由保卫处按照从严从紧原则进行规范管理。

(四)确因工作关系、业务培训、各类保障等车辆及上级主管部门车辆需长期进入校园的,由工作对接单位提出申请,报保卫处审核后由校园交通管理委员会确定。

(五)特种车辆如军车、警车、消防车、救护车、通讯车、水电天然气抢险车、邮政车、运钞车等除外;禁止社会车辆在学校借道穿行、停车过夜、非学校组织的培训或考试车辆驶入。

第十三条 学校成都两校区各校门开放时间为:九里校区南门24小时开放,九里校区北门、西门每天6:30至23:00开放;

犀浦校区西门、东门每天6:30至23:00开放,风洞门每天6:30至24:00开放,南门24小时开放。

第四章 校园道路管理

第十四条

行人管理

(一)校园内行人应走人行道,没有划定人行道的道路应靠右侧路边通行;

(二)穿行道路或交叉路口时,应确认安全后再通行;

(三)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

(四)严禁在校园内有以下影响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 1.在道路上溜旱冰、滑轮板等;

2.在道路上坐卧、嬉闹、打球、放风筝、强行拦车、追车等; 3.影响校园道路交通安全和人身安全的其他行为。第十五条 非机动车管理

(一)非机动车行驶最高时速不得超过20公里/小时;未满12岁的儿童,不得在校园道路上骑自行车。

(二)校园内应安全、文明骑行自行车、电瓶车、人力三轮保障车等,严禁逆向行驶、骑车时使用手机、骑快车、相互追逐、急转猛拐、双手脱把、攀扶其他车辆等有碍道路交通安全的行为。

(三)校园电动摆渡车不得随意上下客,需在指定站台站点停靠,并严格按照相关路段红绿灯指示通行。

第十六条 机动车管理

(一)所有进入校园的车辆必须服从指挥、服从管理,应当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和校园交通管理的有关规定,文明驾驶、减速慢行。

(二)校园内主环路限速(含)30KM/小时、支路限速(含)20km/小时,机动车在校园道路行驶不得超速、鸣笛、轰鸣、漂移。

(三)机动车严禁驶入教学区和学生区。

(四)校园道路严禁学车、练车、无证驾驶、酒后驾车以及通过十字交叉路口不遵守相关路段红绿灯指示减速慢行;在学生上下课高峰期时,机动车应主动避让,不得强行通过。

严禁车辆在校园道路内超速、超载、超长、超高行驶,严禁夜间开远光灯,严禁不按道路标线行驶、逆行、或在非机动车道上驾驶机动车。

(五)倡导师生员工绿色出行,尽量减少在校园交通中使用机动车。

(六)犀浦校区全校区禁止社会人员机动摩托车及校内人员无牌机动摩托车、赛摩不得进入校园。

第十七条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校园内道路从事非交通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占用、损毁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

第十八条 因工程建设需要占用、挖掘道路,或者跨越、穿越道路架设、增设管线设施,应当提前三天征得基建规划部门的同意,并报保卫处备案。施工作业单位应当在经批准的路段和时间内施工作业,并做好安全警示防护措施;施工作业完毕,应当迅速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物,消除安全隐患。

第十九条 在校园道路范围内,在不影响行人、车辆通行的情况下,保卫处可以施划停车泊位。

第二十条 保卫处根据道路和学校实际,可以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采取疏导、限制通行、禁止通行等措施。遇有大型群众性活动、大范围施工等情况,需要采取限制交通的措施,或者做出与公众的道路交通活动直接有关的决定,应当提前向学校师生员工公告。

第五章 校园车辆停放

第二十一条 非机动车停放

(一)停放非机动车时,应当下车推行,并在划定的停车线内或指定区域规范、有序停放。

(二)全校所有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和其他用房等的走道内一律不得停放非机动车。

(三)非机动车不得随意停放,不得堵塞消防通道或阻碍道路通行。

(四)校园内共享单车的投放应文明、科学,师生使用共享单车绿色出行应文明停放,在规定的停车线内有序停放。

第二十二条 机动车停放

(一)机动车辆进入校园后,应按照停车指示、标志,将车辆停放到指定停车场或停车位,车头需向外停靠;占道停放的车辆需沿行驶方向顺向停放。

(二)遇有交通管理人员现场指挥时,应当按照交通管理人员的指挥停放;学校大型活动或执行特殊任务时,机动车的行驶路线和停放应服从统一指挥。

(三)犀浦校区认真落实进校车辆停车入位制度。所有进入校园的车辆必须在规定的停车场或划有停车位的车位中有序顺向停放。切实推行校园商家车辆定点定位停车制度,须在指定专用停车位规范停放。

(四)九里校区鉴于交通资源有限,入校车辆必须停放于有标志的停车区域内。

(五)学校校车应在指定的场所停放和上下客。

(六)实习车、大型客车、货车、工程车进入校园后,在规定区域停放。

(七)校外因公来访车辆不得在校内过夜停放,确有需要者,须经保卫处同意,并在指定的停车场所或临时停放点停放车辆。

(八)校园人行道、消防通道、绿化带、楼宇出入口、车辆与人员集散地通道以及无停车标志的道路和区域,严禁停放车辆。

(九)九里校区百年校庆纪念碑周边、行政楼至镜湖宾馆沿湖内侧、大学生会堂旁、篮球场单边、一食堂主路单边、三教旁银杏小道禁止机动车停放。

(十)犀浦校区西半环道路全线禁止停放机动车,所有车辆一律停至生态停车场内;工作日期间的特殊时段(上午11:30至13:00)内,在停车场停车位已满的情况下,允许机动车临时占道,停放在停车场一侧的环路上,占道停放的车辆需沿行驶方向顺向停放。

其他时段在西环路一侧因取快递、接送人等缘由临时占道停车的,允许十分钟以内车辆开启双闪应急灯,停放于停车场一侧的环路上。

第二十三条 对于校园内停放的逾期未办理车辆进出校园手续1个月以上,或因各种理由进出校园内临时停放超过1个月的车辆,由保卫处协同公安机关定时进行清理。

第六章 离校管理

第二十四条 行人离开校园时按照本办法第十条相关规定执行,如携带物资应主动说明并配合门卫检查。

第二十五条 非机动车离开校园时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相关规定执行,如携带物资应主动说明并配合门卫检查。

第二十六条

因系统原因未能识别的校内车辆出示工作证件离开校园;系统外车辆按照门禁管理系统显示金额缴纳费用,并收取票据。严禁抢行、冲闸行为。第二十七条 凡出入校园道路从事运输物品的车辆,需主动接受门卫检验,持相关单位出具证明,方可离开。

第七章 车辆预约管理

第二十八条 因公来访车辆预约进校办理流程

(一)校内各二级单位应指定一名工作人员专项负责校外车辆因公来访预约办理工作,预约申请原则上提前三个工作日报保卫处审核,原则上节假日期间不办理网上预约。

(二)校内各二级单位在保卫处网站车辆预审系统申请因公来访车辆预约进校手续时,需实事求是地认真网上填写《车辆预约管理申报表》,按照表格内容填写因公来访详细信息(包括来访单位、来访事由、来访时间、车辆牌号、二级单位经办人联系方式等),事后一周内将本周发生的车辆预约信息,以纸质《车辆预约管理申报表》由二级单位相关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提交保卫处备案。

(三)保卫处在收到二级单位网上预约申请后,将车辆信息录入预约进校系统。

(四)因公来访车辆在校访问期间,车辆凭号牌识别进出校园,如进校超过预约时间,将计时收费。

(五)预约系统是方便二级单位与校外单位正常关系往来,非公务往来不得申请。

(六)禁止各二级单位创收性的各类培训人员车辆的预约申请;禁止与学校交通管理文件政策不符的各类预约申请。第二十九条 各二级单位必须本着为学校负责任的态度认真执行校外车辆因公来访预约办理规定,严格管理,如发现违规申请或申请与信息不符的车辆进校情况,保卫处将立即取消该单位的预约申请权,同时由本单位对当事人进行处理。

第八章 违规处理

第三十条 行人及非机动车

(一)行人及非机动车驾驶员如违反本规定的,保卫处交通管理人员一经发现将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二)不服从管理并态度恶劣者,属校内人员的将通报本单位,属校外人员的将被禁止再次入校;

(三)情况特别恶劣者,将交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第三十一条 机动车

(一)对于违反本办法中机动车行驶及停放相关规定的,保卫处将对车辆采取贴违章告知单、锁车处理;情节严重的将采取拖车、移交交警处罚等处理。

(二)在学校保卫处网站主页设置校园交通违章曝光台。机动车驾驶员属校内教职员工,违反学校车辆管理规定、不按校内行驶停放管理规定的,保卫处交通管理人员对其进行教育、批评、劝导;不服从管理的在违章曝光台进行曝光,通知其所在单位,并在学校范围内进行点名通报批评。

1.对首次违章的,曝光其车牌及车主姓名; 2.第二次违章曝光车牌、车主姓名及所在单位;

3.第三次违章的将其驾驶车辆车辆从管理系统中移出,取消当办理车辆出入校园手续,按照临时车辆计费进出校园。

对态度恶劣拒不服从管理的,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按相关规定处理。

(三)机动车驾驶员属校外人员的,违反本办法相关规定,情节轻微的,经批评教育后劝诫离校;经劝说无效或情节较重的,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按相关法规处理,同时在校园车辆管理系统内注销其进校资格,纳入系统黑名单,禁止进入校园。

(四)实行车辆门禁系统禁止入校的黑名单制。

校园内按学校规定办理了车辆进出校园手续并纳入系统管理的车辆,对使用假行驶证等虚假证件申请办理车辆出入校园、三次违章备案车辆,在车辆管理系统内注销其进校资格,按照临时入校车辆收费进出。

继续违规的,纳入系统黑名单,禁止进入校园,同时次年取消办理进校资格。

(五)购买(租赁)了九里校区南北园电梯公寓地下停车位的车辆,必须停放在地下停车场对应车位,严禁停放于九里校区校园道路路面上。

对违反管理规定的车辆,按照以上规定处理。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受到处罚车辆采取堵门等影响学校教学、科研秩序,影响学校师生日常生活的,保卫处根据相关工作预案处置,同时按照2015年11月1日颁布实施的刑法修正案第九条规定报公安机关处理。

第九章 交通事故处置

第三十三条 在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应保护好现场,并及时拨打报警电话报告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学校保卫处。

第三十四条 保卫处接到校内交通事故报警后,应立即派人赶赴现场,协助抢救伤员,维持现场秩序,指挥疏导交通,并协助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调解和处置交通事故。

第三十五条 在校内发生的交通事故,需保卫处出具相关证明的,必须在事故发生时已向保卫处报告,事后保卫处将不予受理。

第三十六条 凡是符合简易处理的交通事故类型,当事人应尽快将车辆撤离交通事故现场,不得阻碍交通。

第三十七条 在校园内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设施设备以及花草树木毁损的,事故责任人应当赔偿损失。造成人员伤亡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按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西南交通大学保卫处负责解释和执行。2013、2014年颁布的《西南交通大学关于加强成都两校区校园交通管理的通知》(西交校保卫[2013]3号)、《西南交通大学九里犀浦校区校外车辆入校的操作规范》、《关于转发西南交通大学<办理2014年机动车出入卡的公告>的通知》、《西南交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犀浦校区校园交通管理的通知》(西交校保卫[2014]2号)的文件规定同时废止。

交通大学论文 篇6

校党委常务副书记苏明教授向来宾致欢迎辞并介绍了该校“数字大学”10年来的建设概况;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信息办主任黄达武教授,CERNET网络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李星教授,香港大学电脑联合中心总监、香港中文大学资讯科技服务处梁光汉处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上海市高教学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任友群教授,上海市教委印杰副主任,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处付恒升处长分别在典礼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赞扬了上海交通大学在过去10年“数字大学”建设中取得的显著成绩,肯定了其在促进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并对其未来的信息化建设给予了热切的期待和衷心的祝福。

校党委书记马德秀、原校长谢绳武、党委副书记徐飞、党委常委李建强、南昌大学副校长李建民、长春工业大学副校长熙莹、原副校长盛焕烨、张世民、上海市教委信息中心主任陈海强等出席了开幕和庆典仪式。

在缤纷飞舞的礼花中及欢快的乐曲伴奏下,庆典活动进入了高潮,校党委书记马德秀、原校长谢绳武、上海市教委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印杰和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处付恒升处长共同为网络信息中心新楼启用揭牌。

开幕和庆典仪式结束后,来宾观看了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大学”建设10周年成果展览,参观了网络信息中心新楼环境及用户接待中心、数据中心机房、校园网机房及运行监控室等各类先进的信息化运行服务设施,并对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大学”建设10年的成果和优良的信息化设施给予了高度评价。

荣氏家族与交通大学 篇7

一、荣德生与唐文治的友谊

20世纪初,荣德生在上海结识了时任交通大学校长的唐文治,并成为一生的至交。唐文治,字颖侯,号蔚芝,晚号茹经,原籍江苏太仓,1912年移居无锡。荣德生曾对他说:太仓是他的第二故乡。唐文治则说:余向与德生君联道谊交。唐文治晚年与荣德生的往来更加密切。1926年,唐文治应荣德生之请写了“荣母石恭人家传”,以纪念荣宗敬和荣德生的母亲。1932年是荣宗敬和夫人陈氏六十大寿,荣德生于2月21日在无锡梅园设宴款待亲朋好友与社会名流,并征文纪念。唐文治应邀于同年8月写了“荣君宗敬暨德配陈夫人六秩双寿序”。

在抗战期间,唐文治开设太仓平粜,救济难民。荣德生从1940年起捐资维持唐文治的娄粥厂,共养活八百多人。1942年,唐文治应邀写了“荣熙泰先生家传”。1943年,荣德生与夫人丁氏七十大寿之际,唐文治写了“荣君德生七十寿序”以表祝贺。同年,唐文治又应荣德生之请,写了“祭无锡荣宗敬先生文”,以悼念1938年在香港病逝的荣宗敬。

二、荣宗敬、荣德生捐资助学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遵循父亲荣熙泰(字文治)“立身、齐家、睦族、爱乡”的遗训,不遗余力地捐资助学。荣德生在《乐农自订行年纪事续编》中,多次指出:“事业之成,必以人才为始基也。”“人才之盛衰,实关系国运之隆替。”“人才为先,一切得人则兴。”“然人才之兴,必有良师导入正轨,传授心得,谆谆启发。”他曾说:“一年统计,纳税于国家不少,资助于社会及学校者亦多,至此,而信外国培植人才、专心实业之效如此。”

1916年恰逢交通大学建校20周年,交通大学1916届毕业生遂发起社会各界及师生共同捐资建造图书馆的活动。1917年4月,成立了“建筑图书馆筹备会”,由留美学生、图书馆专家沈祖荣和学校有关教员精心研究、设计,共绘制10幅图纸,报送交通部,审核后选其中一份参照建设。中标承建者为杨顺记,担任监工的为学校土木工程学院的教师胡士熙,预计需经费6万元。经过唐文治校长的努力,黎元洪大总统指示交通部拨款3万元,其余资金则依靠社会各界及师生校友的捐赠。

此时荣宗敬与荣德生为了扩大再生产,冒险继1917年1月向日本台湾银行借款30万日元和4月向中日实业公司借款40万日元后,又在1918年2月第二次向中日实业公司借款25万日元。他们虽然背负着巨额债务,但是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向交通大学捐赠了1万银元巨款,并购买大量图书捐入馆藏。

在募集到5万多元资金后,图书馆于1918年2月20日破土动工,至1919年10月10日建成。交通大学最终共花费资金8万多元,余额都用于采购书籍。因为荣氏兄弟捐资最多,所以根据筹建章程,由荣氏筹资建荣熙泰的铜像于图书馆的东侧。1919年,唐文治应邀写了“荣熙泰先生铜像记”,镌刻在基座上,以作纪念。图书馆的成立,“集众家之学说,备学子之研究,使各种学术,均有统系可寻,传书可考,则中国学问之发达,即基于此”。交大的历代学子如钱学森、吴文俊、王安、王之卓等都曾在这知识的海洋中徜徉,饱览先进的科学与文化。抗日战争爆发后,交通大学校址被日军占领,荣熙泰铜像被日军毁坏、掠夺,只剩下石质基座可供后人凭吊。

1921年12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召开全校教职员工大会,报告“筹建体育室、学生会室、养病室募集捐款办法”,计划募集16万元,其中体育室8.5万元、会集室5.5万元、养病室2万元。当场认捐共7490元,担任代募共14726元。荣宗敬长子荣溥仁(字鸿元)是中学生代表之一,荣宗敬则是社会赞助人之一,最终社会各界共捐款8万余银元。体育馆、养病室从1924年3月开始招标,至1925年12月5日落成。

由于深感人才匮乏,1936年荣宗敬与交通大学校长黎照寰筹商添设纺织科,以培养纺织专门技术人才。9月19日《交大三日刊》(第458期)刊登了“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附设纺织工业短期训练班简章”。10月1日,交通大学纺织工业短期训练班开学。开办训练班的目的是“造就纺织工业人才及便利纺织厂厂员研究”,由英籍教师白克氏主其事。学生系国内各大纺织厂保送来校,共六人。

三、交通大学培育英才

1916年7月,交通大学增设铁路管理科,标志着系科设置由原来的单一工科走向了工管结合的道路。在20世纪20年代,学校从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水平到教学环节,均参照西方现代高等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以美国同类大学为蓝本,并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购来成套教科书,以求培养的人才达到欧美大学本科毕业生水平。交通大学治教之严,全国闻名。教师平时布置作业量大面广,难度超过一般大学。开课数周后,测验考试接踵而来,使学生“身经百战,常备不懈”。教师阅卷仔细,评分从严。虽然学生经过严格筛选,但各科成绩平均达80分以上者仍是凤毛麟角。学校规定:考试科目有30%以上不及格者,不准补考,令其留级;超过50%者,令其退学。有的班级到二年级时尚有2/3的学生,到毕业时只剩下l/3的学生了。为了确保人才的高质量,学校不惜承受如此高的淘汰率。交通大学一贯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实验、实习很早便列为单独开设的必修课程,各门专业课实习的学时数大大超过当时教育部的规定。

荣宗敬的长子荣溥仁和荣德生的长子荣伟仁(字鸿增)从无锡公益高小毕业后,都慕名于1919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就读。从他们的成绩单来看,附中老师对考试成绩非常重视,平均分计算到小数点后两位。荣溥仁与荣伟仁在1921年加入交通大学内练习武术的技击部,1918年,考入交大附中的陆定一也是其中的一员。荣溥仁与荣伟仁在1923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后攻读铁路管理科,学习刻苦,成绩良好。荣溥仁大学四年各学期的总平均分是75.31,荣伟仁的是76.60。他们在校期间重视体育锻炼,均参加了棒球锦标队,荣伟仁担任队长,并在1923年的比赛中夺冠。荣伟仁曾在交大年刊社广告部工作,积极投身校园文化事业。他们毕业后都成为家族企业中的管理骨干,善于经营,颇有建树。荣溥仁在其父荣宗敬病逝后,继任了申新纺织公司总经理的职位。荣伟仁因为操劳过度患上了鼻咽癌,于1939年7月20日在上海去世,年仅34岁。

在抗战期间,荣德生六子荣纪仁(字纪震)于1939年考取已迁入租界的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实业管理科。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租界,交通大学上海分校被迫改名为私立南洋大学。1942年8月,汪伪政府强行接管私立南洋大学,荣纪仁遂转学到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1943年6月,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并入交通大学重庆分校,荣纪仁随之重返交大,改读航海轮机二科。这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在1944年毅然投笔从戎,考取出国选派生,留美学习海军,足迹遍及半个欧洲,充分体现了交大的爱国主义传统。荣纪仁在抗战胜利后回国参与茂新的复建工程,颇尽劳瘁,后因受精神刺激,于1948年不幸亡故。

荣德生七子荣鸿仁1941年从南洋中学毕业后,考入光华大学,后转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45年6月毕业。他在解放后曾任福新面粉二厂、八厂厂长、申新棉纺织六厂副厂长等职。荣鸿仁1978年移居澳大利亚,晚年曾任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副董事长、代总经理、上海市海外联谊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协第七届常委。

四、荣溥仁饮水思源

荣溥仁毕业后始终牢记母校之恩,在1934年为纪念老校长唐文治七十寿辰,与南洋同学会和本校教职员发起了集资修建纪念堂———“茹经堂”的活动,费用约需0.8万元。“茹经堂”选址在太湖之滨梅山对面的琴山,拟购地十亩,由荣溥仁等人负责,于1935年12月建成。1936年1月4日“茹经堂”举行落成典礼,荣德生等200多人应邀出席。

1946年2月,交通大学同学会为纪念前校长唐文治,决定在母校50周年校庆时发起筹建“新文治堂”,推赵曾珏学长组织筹委会募集资金,荣溥仁应邀担任筹建委员会纺织组第一队队长。筹委会每周四在外滩水上饭店开会,并分别邀请各方面及各地校友共商筹款办法。6月,劝募开始,各地校友踊跃捐款。1947年1月举行奠基礼,由校友吴敬恒(字稚晖)题写奠基石。1949年落成时,唐文治亲临参加开幕典礼。

荣溥仁晚年旅居巴西,一如既往地关心着母校的状况。他在1980年和1981年分别向上海交通大学捐款20万元和80万元人民币,用于建造“教师活动中心”,以表达对祖国现代化政策之赞助和对交大热爱之心情。由于建造“教师活动中心”需投资费用200万元人民币。荣溥仁与女婿朱传榘又借款人民币50万元。“教师活动中心”在1983年10月27日开工,于1985年9月29日落成,荣溥仁的全权代表朱传榘及夫人荣智珍出席了落成仪式。“教师活动中心”从此成为上海交大与海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加强友好往来的优良场所。

五、荣智健继往开来

中信泰富集团主席荣智健是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独子,1959年以全优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同年考取天津大学电机工程系。南洋模范中学的前身是南洋公学(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为中国“公立小学之始”。在南洋模范中学,荣智健接受了三年正规、严格的教育,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

从1996年起,荣智健先后向上海市教育基金会、慈善基金会等捐助5000万港元。根据荣智健的捐资意向,上海市教育基金会资助400万元与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共同组建了四个“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向本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及其导师提供了光盘数据库检索、国际互联网络漫游、联机检索的场所,为上海研究生队伍学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注入了活力。

西南交通大学力学学科简介 篇8

本学科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工程应用研究。通过多年的建设以及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形成了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鲜明的6个相对稳定的主要研究方向:固体材料破坏与结构安全评估(带头人:高庆教授);车辆-轨道系统力学(带头人:翟婉明教授);复杂条件下的材料本构关系(带头人:康国政教授);流固耦合振动(带头人:杨翊仁教授);非线性动力学(带头人:谢建华教授);计算固体力学(带头人:赵华教授)。

本学科现有教授(含研究员)25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34人。有长江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校“扬华之星”人选1人。教师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76.7%。

本学科近5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和“973”等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科研合作项目15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400余万元;共发表论文326篇,其中SCI收录85篇、EI收录96篇、ISTP收录18篇,发表论文累计被SCI他人引用361篇次;出版专著、教材18本;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8项。

交通大学论文 篇9

1927年春,北京交通部决定在锦&创办交通大学,学校定名为唐山大学锦11分校,此即东北交通k学wi身1927年9月,交通部公布厂锦fl交通大学章程,学校正式改称交通部锦县交通大孕,设置铁路竹·理科,与北京、上海、牌山等学校同为夂通部所诚大'7:1929年.3 J1,锦ii-交通大,改祢东北交通大学

卞校选址锦Jd火纟·:站I可(今锦州铁路高巾处),大‘7:校食由梁陈童蒋营造学社设计.这家营造学社是丨tl我丨Hi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微疗与K:/i:宾夕法尼大,吋的丨"1卞陈植、魏、蒋7/荫共同创设的,校丨1丨京奉铁路管埋局拨款20余万元,于1927年6月JFT建设f校初建时山地352m.建冇办公楼、教7楼、图书馆、礼堂、丨'4院、教「.衍命、,生宿舍、运动场及实七I.厂.并建有印刷所一处.糊为学生及教师印制讲义9月幵学在即,校舍尚在建设中.为不影响新1:.入卞/?:校采用边建校边办7:的//式,十9月f9日,借用电灯厂的院落作为临时校舍,举行r开繁典礼M年12月,新校舍落成,师生们随即迁入

卞校ri·任校长为教育部tv w郑林皋,史名为东北交通大学后,由张良担任校K,ih于世秀任副校IS并具体管理'7:校有务’7:校共冇教职敁34人,校开办之初,共招收学牛90余人,新校禽落成后,学牛增至丨60多人1929年3月改称东北交通欠々H,HI·招新牛.77人校只招男生,采)|]本科四年制.'7:'I:.毕业后授学士学位In]时设竹预科两年制,1f·、丨升入本科“W设介补>〗班·年制,中收^:·升人预科大学还附设行仞、高级两级小学·所

学校学科设置姑仞为铁路符现、机械丁.程、电气1:程、土木丁.秤四个方向1929年.根据东北地K对铁人才的实际偌求.将Q.业方向调整为铁路管理科,而将有意继续学习丨:科I:程方向的学生调剂到东北大学等学校的相关专业继续7习

杜定友与交通大学图书馆 篇10

杜定友, 1898年1月7日出生于上海, 14岁考入交通大学 (当时的校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附属小学, 17岁升入附属中学, 21岁中学毕业, 因成绩优良, 被学校破格保送到菲律宾大学留学, 是菲律宾大学图书馆学系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1920年被授予菲律宾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1921年毕业时, 又被授予教育学和图书馆学两个学士学位。

交通大学选派杜定友留学时订有合同, 言明由校方供给大学教育费四年, 毕业后回校服务三年。杜定友在留学期间, 勤奋努力, 昼夜攻读, 在三年内完成了学业, 于1921年回到母校, 本想终生为母校服务, 以报培育之恩, 但因当年的老校长唐文治已告老还乡, 新任校长只是以普通谋事的留学生待他, 安排他到图书馆当办事员, 杜定友认为学校选派他留学是为了培养图书馆专有人才, 回来后可主持馆务, 现只屈居为办事员, 无法忍受, 即离开了交通大学。

1925年, 杜定友的老同学凌洪勋任校长后, 他又回母校服务, 以遂初衷。这次回校后, 杜定友被聘为图书馆主任, 统管中西文图书的分类编目工作。他对旧的分类编目方法大加改革, 重新布置, 弄得一班同事忙得不亦乐乎。但因学校有些教授已习惯了旧的方法, 一旦改革, 严定规则, 总觉多少有些不便, 难免在校长面前说些不是, 于是不到二年, 校长便以经费困难为辞, 解聘了杜定友。

又过了四年, 1929年杜定友在京参加总理奉安典礼时, 又逢一位友人荣兼校长, 他因始终怀念母校, 认为自己未尽到责任, 于是又重返母校, 担任图书馆主任 (即馆长) , 这一次一干就是七年。

杜定友担任图书馆主任后, 为促进图书馆的发展和图书馆工作的革新, 及时制定了“图书馆整理计划及进行方针”, 经校长批准后付诸实施。计划提出如下目标: (1) 收集中外工业图书文献, 务求内容充实, 为中国图书馆界树一特帜; (2) 用科学方法整理图书, 以便参考、检查及辅助教授之研究, 指导学生之阅读, 并于工业图书史上有切实之贡献。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 计划中提出了16条实施办法, 其中包括购书费的调拨、中文新书的添购、新书的展览、目录的改良、杂志索引的印制、开馆时间的延长、职员的增聘等。

交通大学图书馆创建初期 (1897年) , 称藏书楼, 当时只有工作人员1-2人, 1918年, 图书馆正式开馆时也只有工作人员6-7人。杜定友任图书馆主任后, 深知要保证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人员必须充足。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 1930年人员增至12人, 1936年增至15人。同时, 对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930年2月, 在第三次馆务会议上杜定友提出:“盖图书馆为专门事业, 馆员一方面须将办理各事, 使之专门化;另一方面对于图书馆专门学术上亟须努力研究, 以期上进。”该次会议并决议进行馆员训练, 先定应读书籍6种及参考书籍20种, 限两个月读完, 并进行笔试。6种应读书籍中杜定友的著作占一半。并要求工作人员每月要填写一份工作统计表和一份请假报告单, 上报学校领导审阅并存档。1930年还制定了“图书馆职工工作报告办法”, 规定图书馆工作人员每年须进行一次工作总结, 写出书面总结报告, 送交校长审查。

图书馆正式开馆后, 就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 1929年在杜定友的主持下, 又重新制定了《图书委员会章程》 (11条) 、《上海本部图书馆办事总则》 (14条) 、《图书馆办事细则》 (104条) 等近十条规章制度, 经过试行和修改, 于1931年由学校专门出版发行, 作为学校和图书馆的正式规章。其中《图书馆办事细则》制定的最为详尽、明确, 详细规定了各股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规范和方法, 这一办事规则的贯彻执行, 为交通大学图书馆以后的严谨工作态度和科学工作方法奠定了基础。

杜定友除了在图书馆的工作计划、机构、人员、规章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使图书馆的工作有了很大起色外, 还做了两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一是成立了南洋 (交通大学初名为南洋公学) 史料室。该室收藏了所有关于本校的史料, 如:历任校长的放大照片、历届毕业生的照片、校内及校际各种体育及其他活动照片、本校历年旗帜、案章及各项奖品、学校刊物、校史专编、新闻摘录、校友著述、讲义笔记、各班各级历届所用课本及其他有关本校的纪念物品达数千件, 凡参观者, 爱校之心无不油然而生。

二是成立了初期中文科学图书特藏室。清末甲午战争之后, 为了国家的富强, 清政府设立了南洋公学、北洋学堂及江南制造局, 并编译西洋科学图书, 提倡格致之学, 蓬勃一时。后因各种原因, 当时出版的书都散失殆尽。杜定友组织人员几经收集, 才将江南制造局所编印的图书及其他初期中文科学图书600余册收集齐全, 专室陈列, 以示西洋科学传入中国之情况。其时, 恰逢交通大学35周年校庆, 杜定友特编写了《三十五年来之中国科学书目》巨辑, 但因印费浩大, 未能出版。

馆务整理就绪后, 稍有余暇, 杜定友完成了《杜氏图书分类法》等90余本 (篇) 专著、论文的写作。

交通大学论文 篇11

关键词:蔡元培 南洋公学 交通大学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他一生清廉正直、耿介拔俗,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从蔡元培的教育事业经历看,蔡元培先后担任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特班总教习和校长等职。本文详尽考察蔡元培在交通大学时期所进行的富有开创性的教育改革及其提出的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指出这段经历在其教育救国经历中的定位和作用,追忆蔡元培留给交通大学的宝贵财富。

一、做特班教习,育世纪英才——教育救国的初次实践

(一)储国家栋梁 任特班教习

盛宣怀是我国近代工业之父,他一生以创办实业为目标。在办理洋务事业中,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以及改革旧式书院的主张,南洋公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1901年2月,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总理张元济就开办特班事呈文盛宣怀,提出特设一班以培养西式从政人才。他在呈文中说:“去岁变法,治下人心奋起,海内明达之士必多有志西学,亟宜于南洋公学设立特班,以待成材之彦。他日学成,可备朝廷器使等因。”2月25日,督办盛宣怀欣然同意。特班成立后,无论从学生的遴选还是教员的配备,盛宣怀都极为重视。盛宣怀说:“所取必须品学合格,为将来造就桢干大才之用,断不稍涉泛滥。”经过严格考试,特班第一批招了21人,这些人平均年龄偏大,国学基础雄厚,且有社会经验,对社会、人生有独到见解。蔡元培也是旧学深邃的名翰林,但甲午战后,他精心钻研西方学问,是当时公认的兼通中西的学者。1901年5月7日,蔡元培从绍兴来上海,在澄衷学堂任职。后经刘树屏推荐进南洋公学,被张元济委任为特班总教习,执掌特班的教学和班级事务管理工作。

(二)自主规范育桢干之材 学贯中西树世界视野

蔡元培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方法指导。1901年8月1日,南洋公学特班生开学,今日到学。[1]6日,移寓公学。7日,住中院三层楼六十号,与南通州白振民同住。[2]9日,蔡元培就为特班生起草了学生学习办法,21日,正式公布。办法指出:“一、中文书课程,每日自一点钟至四点半钟止。其午后进英文课堂者,自八点钟至十一点半。一、每日三小时课编纂,三小时课讲义,一小时为修辞之学。”他在课堂形式上立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学习的能力。据黄炎培回忆:“第一天上课,开出哲学、文学、政治、外交、经济等二三十门,叫大家认定一门。第二天揭示如读哲学的,读什么书,看什么书,就像胡适之先生所主张分精读和略读,图书都向藏书楼借阅。读书时每人每日写札记。”对札记也有要求,蔡元培说:“一节精要,一著心得,一记疑义。札记每七日一缴。”蔡元培还说:“课堂七小时外,随意看书,有心得疑义,可别录,与札记同缴。”他将学生分成几组,以组为单位每七天上缴一次。如他在《日记》中这样记载:“十月八日,二十七号课堂生缴日记六册,刘伯渊、项骧、贝寿同、胡仁源、魏斯灵、钟枚。十月九日,二十六号课堂生缴日记六册,谢澄、田漮、徐敬熙、单毓年、程志姚、储桂山。”[3]札记写好后给蔡元培看,第二天早上发还,眉上加批。对的单圈、双圈,不对的加点。蔡元培还时常找同学谈心,据当时同学回忆:“蔡先生握手请坐,客气得很,谈学问时旁征博引,还关心到起居、饮食,如家人父子。”他采用的自主学习方法的确开风气之先,成为元培以后开革北京大学某些措施的雏形。[4]

蔡元培不仅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想自由,而且重视学生行为规范建设。1901年11月11日,蔡元培为特班学生制订了《南洋公学特班生游息规则》,指出:一、学生游息虽有一定之时,然须有一定之地。如抛球、竞走等事,只准在体操场为之;其因雨、因寒不得至体操场,则只能于饭厅游廊等处游步,不可结队蹴舞,以防他人。一、学生于出入饭厅、体操场时,皆当整齐,不可争先乱走。一、学生寻常走路时,皆当有步骤,不得冲突他人。一、学生即在游息之地,亦不得于同学有笑谑忿詈之事。[5]特班的日常生活也是组织的那样井然有条,黄炎培回忆说:“清早准时起身、上课、读书,傍晚体操、散步,黄昏课外工作,准时就寝、起居有定时、工作有定时。师生的生活极度规律化而充满着亲爱。”

蔡元培倡导大家读各种有用之书,包括中文书、外文书。特班对国学也十分重视,蔡元培亲自担任国学老师。蔡元培重国文但不复古,而是与现实紧密结合,为现实服务。我们可以从他为同學开设的课题中窥见一斑。1901年9月20日,蔡元培为同学开设了课题“记周氏爱国;我国折狱,不设陪审员,而不免绅士请托,试详其流弊;宋襄公不重伤不禽二毛之言合于公法否等”。通过设立日课题、月课题启发广大学生对现实的思考,体现了蔡元培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

倡导西学是南洋公学的宗旨,更是特班的教育重点。据黄炎培回忆说:“蔡先生还对我们说‘你们将来为国家社会服务,需吸收世界知识,那非学好西文不可。如买西文书,价太贵。日文书便宜,也可以得世界知识’。”[6]在当时学习世界知识,需要大量翻译外文资料,他在1901年11月11日的《译学》中说:“然而全国士流,能读和文书者,尚百不得一,能读西文书者,且千不得一,我国译学犹稚焉。……不尤重译学乎?”他还建议大家在课外设立日文研究会,一面读、一面译。经过蔡元培有意识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努力,特班学生的日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蔡元培在《记三十六年以前之南洋公学特班》中记载:“其时学生中能读英文者甚少,群思读日文书,我乃以不习日语而强读日文书之不澈底法授之。不数日,人人能读日文,且有译书者。”[7]在蔡先生的指导下,李叔同译出了日本玉川次致的《法学门径书》和太田政宏、加藤正雄、石井谨吾的《国际私法》两部法学著作。蔡元培在课题设置上也侧重于援引西学,振兴中华。如1901年9月20日课题:论土耳其受保护于英之利弊;英国保护土耳其之得失;日本维新名士多出于阳明学派说。蔡元培既重视国学也关注西学,其目的是要求学生视野开阔,不仅关心国内,而且关注国外,不仅懂中国历史,而且具有世界眼光。蔡元培重国学但不复古、倡西学但不西化的思想,可以说是蔡元培兼容并蓄思想的发端,对他日后在北京大学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蔡建国所说:“从蔡元培南洋公学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看出,蔡元培在学术上主张‘兼容并包’思想已日趋成熟。”[8]

(三)宣传爱国民主思想 唤醒民众开启民智

蔡元培重视人权学说和价值观教育,他告诉大家:“人们生在大地上,在人群中,是怎样地位?怎样价值?应负怎样责任?把人生的意义要讲的清清楚楚。”他还说:“一面八国联军蹂躏,一面俄罗斯占领黑龙江,占领整个东三省,许多老百姓被赶入黑龙江里,同胞陷在水深火热中,遭受极度苦痛,我们该怎样救国救民?”蔡元培开启民智、宣扬民主思想,所采用的具体形式就是通过设置日课题、月课题以及宣讲会、恳亲会等形式让同学各抒己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民权思想。1901年10月30日日课题,宪法学题“论者谓民智未开,不能设议院,然否?”,外交题“论强国对弱国不守公法之关系”。针对外交课题,李叔同文曰:“世界有公法,所以励人自强。断无弱小之国可以赖公法以图存者。即有之,虽图存一时,而终不能自立。其不为强有力之侵灭者,未之有也。故世界有公法,惟强有力者得享有其权利。”[9]为了启发广大民众,他号召特班同学必须学好演说学,他说:“要唤醒民众,固然可以靠文章。但民众识字得少,如能用语言,效用更广,你们大家练习演说吧!就读演说学,组织演说会。”为了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宣扬爱国、民主思想,引导同学关心、畅谈时事,蔡元培于1902年3月4日设立同学恳亲会,议定每日午后四点半钟到五点半钟。黄炎培在回忆那段生活时说:“斯时吾师之教人,其主旨何在乎?盖在启发青年求知欲,使广其吸收,有小己观念进之于国家,而拓之为世界,又以邦本在民,而民犹蒙昧,使青年善自培其开发群众,一人自觉,而觉之人人,其所诏示,千言万法,一归之爱国。”[10]蔡元培在南洋公学追求的“唤醒民众,启迪民智”成为蔡元培一生孜孜以求并为之奋斗的事业。

从蔡元培进入交大到“引咎辞职”虽然不足两年,但蔡元培任特班教习的经历在他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从他的日记中窥见一斑。蔡元培虽然公务繁忙,但他用了大量笔墨和时间记录了他在公学的活动、为同学开设的课题以及特班同学的积分等。其次,南洋公学特班培养了一大批新人,相当一部分学生后来追随孙中山,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再者,1902年因反专制、反独裁而引发的“墨水瓶”退学事件,这既是蔡元培“平日提倡民权之影响”,同时也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支持“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不仅如此,蔡元培在任特班总教习期间,结合教育实践,在反思学校课程的基础上,完成了他一生中第一部有关教育的论著《学堂教课论》。全书虽然只有28页,但这是一部对教育论述较为全面的著作。最后,蔡元培利用担任特班总教习的机会,将教育改革与民主革命活动成功结合,是其教育救国的初步实践。因此,笔者认为南洋公学为蔡元培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以及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与实践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促进了他教育思想的形成。著名学者马征在他的《教育之梦——蔡元培传》中这样评述道,蔡元培在南洋公学任职期间“可以说是蔡元培教育救国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他们所共同进行的教育改革、革命活动,为今后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提供了借鉴”[11]。

二、受命危难,执掌校务,力推改革——北大教改的传承

交通大学自张铸离任后,校务动荡不宁,在五年半的时间里,共有九位校长向走马灯一样受“反贪污”学潮先后离职,像校友所说:“母校年来受政局影響,经济竭蹶,校务日在风雨飘摇之中,学子时有弦歌中辍。”[12]1928年2月,国民政府任命时任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兼任交通部直辖第一交通大学校长。这是蔡元培在国外求学4年,并在北京大学成功推进教育改革后再一次来到交通大学。从蔡元培正式就职到他卸任交大校长一职任期123天,在这期间,他虽然政务缠身,但还是殚精竭虑、力推以下几项教育改革。

(一)改进校务 注重课业

在教学上,成立了注册处和训育委员会。1928年3月19日,蔡元培就改进校务、注重课业发布布告,明确了设定注册处的目的。布告内容是:“为伊告事,查宪法五权,不废试典,教育原则,首重课业。学校进步之迟速,恃乎诸生成绩之良否,中外古今,同此定理。是以讲授方面,试验固当时有,而管理方面,考核不得不周。学问由于探讨,修业端赖平时,惜阴勤求,独恐弗不及,不耕望获,宁有斯理。我校望重东南,士林观仰。本校长就职之始,即以改进校务,注重学业为志,故特设注册处,以一事权,而期整理所有学生平时,缺席、旷课,由该处按周公布,以资考勤。一面由教师每月将成绩欠佳之学生通报该处,俾便随时指导,以图补救。似此双方督促,庶冀学业成绩平均进展,不负诸生来此求学之本意矣。除分函各主管教职员认真办理外,合亟布告各生知照,此布。”[13]这是蔡元培在交通大学就改进校务、注重课业发表的最为完整的布告。我们从布告中不难发现,蔡元培对管理工作以及学生学习的重视。笔者认为这既是对前期学子弦歌中辍的批判,同时也是他在北大倡导“学生以学习为本”思想的继承。

(二)降低学费 提高师薪

在当时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学生因学费问题罢课罢学的现象时有发生。1928年2月13日,在蔡元培赴任前夕,他发布了“第一交通大学布告”,布告说:“前次各学生因学费太重,请求核减。兹经通盘筹划,酌拟核减,借轻负担,在未定办法之前,应暂缓收费,惟求学光阴异常宝贵,不可因学费事致多耽误,仰各学生依照布告先行上课可也。”[14]针对学生请求减收学费,他上任后就召开了第一次校务会议,决定每年学费减收至四十元,其不及四十元照旧,并将图书费、实验费一律免收。[15] 4月15日,学生会出版部编辑的《交大半月刊》第十二卷第一号上发表署名文章《我所希望于蔡校长者》。文中说,蔡先生就职至今已一月有余,对处理学生的减费问题,他们已得到了极圆满的结果。

因北伐战争国库困乏,教师欠薪时常困扰学校的稳定发展。蔡元培上任伊始,就此问题委托秘书长程孝刚召开了校务委员会。会上,各主任就如何发放教师薪水展开激烈讨论,因意见不一,最终由程孝刚利用赴京之便与蔡校长商定。蔡元培指示,自二月份起,教职员薪金由原来的七五折改为八折发放。1928年3月26日,交通部训令,以“现在大举北伐期间,自三月份起,折上再折,拨发北伐军费。”3月28日,蔡元培致函交通部:“本校现系照八折发薪,似难再折。”当天,发布全校通告:三月份薪金仍照旧八折发。[16]在蔡元培的积极努力下,交通部同意了交通大学的请求:“尚属实在情形,应准免予扣折,此令。”薪金从七五折到八折,虽然提高幅度不大,但在当时大举北伐急需军费的情况下,蔡元培以人为本,千方百计提高教职员待遇的努力还是闪现在当时的文牍中。

蔡先生上任后一面减少学生收费,另一方面提高教职员待遇,那学校财务的差额怎么来补充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广开财源,一方面争取国民政府加大财政支持。事务处主任熊遂在校务委员会上报告经济状况时说:“经蔡校长与交通部接洽,结果准,由二月份起增加2000元,从后按月增加1000元……。”另一方面解决外面所欠学校费用。1928年4月30日,蔡元培写信给广东省教育厅通报该省学生学业情况,并催汇积欠学费,从“十一年度上期到十六年度上期共欠十一期合计九千六百二十五元”。

(三)力促学科体系改革 实现理工管并重

交通大学设立交通管理、电机、机械三科并立的局面由来已久,但随着新式教育的推行,蔡元培上任后始觉,科门设置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需求,数学、物理、化学、国文、外语等基础课程虽受重视,但被分割在各专科中。深受德国“文理兼重”思想的影响,蔡元培来到这所工科见长的学校,力推发展文理科和学系制。由于许多教授对工科大学是否应该建设文理科有不同的看法,又对科门建制习以为常,对学系制知之甚少,使蔡先生的计划在推行中阻力重重。在第一次校务会议上,杨杏佛代表蔡元培对科门设置的弊端和分设学系的优点做了说明,由于意见不一没有形成结果,而是责成秘书处拿出分系方案等后讨论。提案简要表达了蔡先生撤科设系的思想,计划暂时设立国学、外国语、数学、化学、物理、经济、管理、电机和机工九大系。提案还专门分析了学系和科门建制的联系和区别,科门为横向组织,学系为纵向组织。4月27日,召开教授大会讨论提案,最终还是没有达成一致意见。4月30日,蔡元培亲自主持教授大会,继续讨论分系方案。会上,杨杏佛再次强调分系的必要性。他说,交大“所以要设系得理由,使学校成为学术化,科主任的职务使本科各门功课平均发展,系主任的职务使本系得学科独立发展,若仅设科而无系,不免使学校行政化”。讨论结果,决议物理、化学、数学、中文、外文五门课程先行设系,其余各系再行斟酌。可见,分系方案的实施并不顺利,但经过蔡元培等人的努力,终于取得进展。1928年下半年,这五个学系成立,而既有的科门依然存在,这样形成了学系与科门并存的组织体制。这种结果并不是蔡元培的初衷,而是他与交大老师意见的折中。在这一过程中,他没有力排众议,而是表现出“包罗众家”的气度。经过创建学系,交大整合了文理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也相应发生变革。新设的学系将原来分散于各专业科的基础课程集中整合,统筹规划,并设置了各门课程学分,供各专门科选用,为学分制的推行奠定基础;各专门科属于专门性质,涉及面较泛,可不必再行分系,它根据需要采用各学系的课程,使各学系相互联系;在各科系上设置教务长,负责管理全校教学,协调系科之间的联系。这些措施使交大教学管理体制日趋规范,课程设置系统化,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科学家、管理人员等,成就了交大的辉煌。

1928年6月9日,中央研究院在上海成立。为了将精力集中于此,蔡元培提出了辞去大学院院长、交通大学校长等行政职务。6月21日,国民政府批准了他的请辞,任命交通部部长王伯群兼任第一交通大学校长。同年11月,交大移归新成立的铁道部。铁道部部长孙科兼任校长。蔡元培的办学思想并没有随着他的离任而终止,而是由后继者认同和发展。当年11月26日,程孝刚秘书长在发言中将交大比喻成一盆花,最初由蔡先生播下的种子,王伯群加以浇灌,现在孙科校长来使它开花。交大也逐渐由以工为主转变成理工管并重的现代大学。

三、结论及启示

从时间上看,蔡元培先生在交通大学虽然短暂,但这是蔡先生教育救国经历中的重要驿站,对他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完善起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蔡先生就是在南洋公学工作期间成熟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后来将这一理念带到北大,最终发扬光大的。后又利用担任校长的机会,继续推行教育改革,履行教育救国的神圣使命。蔡先生在交大的改革并不是北大改革内容的翻版,而是改革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另外,通过穿越历史时空,无论从蔡元培愤然辞去特班教习一职,还是十多年后蔡先生主动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笔者认为这是蔡元培极力推动社会进步、鞭挞时弊的一贯表現,与他的民主思想、爱国思想一脉相承的。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中国高等学校研究会档案学分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馆长陈华新研究员和史贵全研究员的帮助,在此深表谢忱!)

参考文献:

[1][2][3][5]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十卷,日记(1894-1911))[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55,356,358,375.

[4]唐振常.蔡元培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6.

[6]黄炎培.四十年前在校求学之所得(1943年1月25日,黄炎培在重庆交通大学演讲).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馆藏,档号:LS3-113.

[7]蔡元培.记三十六年以前之南洋公学特班交通大学四十周年纪念刊.

[8]蔡建国.蔡元培与近代中国[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51.

[9]李叔同.论强国对弱国不守公法之关系.转引于:春风桃李——从交通大学走出的文化名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65.

[10]黄炎培.吾师蔡孑民先生哀悼辞.蔡元培先生全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1.54.

[11]马征.教育之梦——蔡元培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45.57.

[12]武汉南洋同学会.蔡元培就任本校校长通知及布告等件(1928年2月25日,下午6∶30,电报祝贺蔡元培接任交通大学校长),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藏,档号:2126.

[13]蔡元培.有关学生课业布告及下学期学历问题文件(第一交通大学布告).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藏,案卷号:2221.

[14]蔡元培.第一交通大学布告[N].民国日报,1928-02-13.

[15]蔡元培.学生减交学费问题与有关单位来往书信文件(第一交通大学布告).交通大学档案馆馆藏,案卷号:2266.

交通大学论文 篇12

当前中间站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 现场职工安全意识不强

由于中间站点多分散, 上级检查少, 尤其是部分中间站距车务段机关路途较远、通车较少、中间站部分岗位较偏远且有的岗位是单人作业, 这一部分中间站和岗位上级检查更少。再加之部分素质不高的中间站干部对发生事故可能引发的后果认识不足, 抱有只要职工不闹事、安全不出事就万事大吉的观念, 客观上造成现场职工安全意识不高, 造成对安全管理形成潜在的威胁。

2 部分中间站干部现场管理力度小, 好人主义现象严重

主要表现为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落实不到位现象, 如有的干部在盯岗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 起不到盯岗作用;有的发现问题不加以制止, 失去了盯岗意义;有的干部根本不去盯岗, 到月底进行考核时弄虚作假。

3 职工业务素质不高

在中间站, 职工队伍结构主要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社会招工、顶岗和近几年退伍兵招聘等几类人员组成, 职工正在逐步老化、后备力量严重不足, 他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责任意识较低, 作业时随意违章蛮干, 简化作业程序, 盲目图快, 不把安全制度当做一回事, 致使“两违”现象时有发生。

4 部分中间站设备陈旧现象严重

许多中间站股道少、线路短、站场小, 站场内线路坡度和曲线弯度大, 专用线路及作业条件差。一旦发生故障一时难以得到有效的消除与控制, 可能直接影响到正线的接发列车, 特别是影响旅客列车的安全。

针对中间站存在以上安全问题的主要对策

4.1 选配好中间站站长。

实践证明, 用好一个站长, 就能调动一大批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能促进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中间站站长队伍是强化中间站安全管理的首要任务。车务段必须对中间站站长的工作素质、工作作风、工作实绩进行动态考核, 不合格的给予调整, 同时将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人员选拔到中间站站长岗位上来。

4.2 建立、健全中间站干部的管理机制和考核机制。

一是规范中间站各项管理制度和办法, 增强中间站施工作业、非正常接发列车作业组织以及突发事件应急措施等内容的可操性。二是要规范中间站安全管理制度。对安全生产分析会议召开的时间、形式、议题及参加人员要体现严格要求, 突出安全生产分析会的针对性、准确性、时效性, 力求从更广、更深的层面把握现场安全现状;三是要规范中间站干部考核办法。规范现场干部一日工作标准, 并提出具体量化要求, 实行日写实、月述职、季考核制度, 将考核结果与干部奖金、车间评比挂钩, 强化中间站干部对现场作业的自我监控能力。

4.3 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

一要善于把各种规章、制度的要求变成现场职工的自觉行动。中间站干部要努力提高做好现场职工思想工作的水平, 耐心细致地把落实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和违章可能会引起的后果讲给现场职工, 使现场职工深刻理解这些规章、制度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严格按标准落实。二要中间站干部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 起好表率作用。现场干部在任何情况下在工作上, 遇事要拿出主意, 有好点子、新思路, 多谋善断, 有解决复杂矛盾的勇气和办法, 真正成为现场职工的主心骨。遇事要敢于负责, 敢于承担责任。

4.4 狠抓职工安全意识教育和业务素质教育。

安全是铁路的永恒主题, 我们要坚持开展经常性的“现身说法教育、安全反思教育、法制宣传教育”, 坚持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 从中吸取教训, 培育安全第一思想, 真正让职工在思想上明确运输安全与铁路发展、铁路效益、社会稳定、家庭幸福息息相关, 真正树立“在岗一分钟负责60秒”的主人翁思想。

4.5 加大资金投入, 确保行车设备质量良好。

针对中间站自管行车设备的特点, 坚持标准化管理。一是要对所有设备都如实建立台账, 指定专人负责, 对设备类型、投入使用日期、技术状态、配置地点等相关资料进行详细登记。二是车务段业务科室应要定期、不定期对各中间站进行随机抽查, 检查设备状态和使用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为了提高设备运用质量, 在加强日常管理、养护的基础上, 车务段应当设立专项资金, 对状态不良的设备进行全面维修和更换, 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摘要:如何强化中间站安全管理, 已经成为摆在车务段面前的一道急需解决的难题, 谈谈中间站安全管理工作。

上一篇:异质性资产下一篇:模板高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