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幼儿教师(精选12篇)
区域幼儿教师 篇1
幼儿教学中的区角活动又称为区域活动, 是幼儿教师依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 有目的创设的多样活动环境。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 让幼儿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愿望, 以动手操作为主要形式, 进行自主学习, 从而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 真正做到对知识的内化。这种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种自由的活动空间, 其特点为:自由性和指导的间接性、自主性及个性化。由于幼儿年龄较小, 自控能力较差, 所以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区域活动是按照幼儿自己的意愿在独立的活动中主动感知和思考, 从而表达自己的想法, 所以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意愿去指导幼儿, 更不能要求幼儿按照教师的想法去完成自己的活动。教师的职责是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其学习成长的环境, 让幼儿自己设计和选定目标、规则、方法, 在玩中学、学中玩, 引导其自主完成活动任务。也就是说, 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 并鼓励幼儿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挑战自己的能力。然而, 在现实教学中, 很多教师在活动中充当的角色是“知识的教授者、秩序的操控者、矛盾的协调者”, 不能专注地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有些教师往往不考虑介入时机, 把本属于幼儿自己的活动变成了教师的活动, 或教师与幼儿的合作活动, 反而影响了区域活动的有序进行。
在区域活动中, 作为教师, 到底该在什么时机下介入, 采用怎样的方式介入, 怎样才能对幼儿进行的区域活动有所帮助, 让幼儿可以自己选择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并以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活动, 最终使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主动和充分的发展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 采取不同的介入方法
幼儿园分为三个年龄段:小班、中班和大班。小班幼儿的年龄大多在3~4岁之间, 由于年龄偏小, 在区域活动中, 需要教师介入的次数和时间相对来说多一些。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 教师需要在活动中运用形象的、带有趣味性的语言去引导和启发他们主动地参与活动。教师还可以“妈妈”或“姐姐”的角色定位介入幼儿的活动中, 这样的角色定位会给幼儿带来相对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有利于区域活动的开展。
中班幼儿的年龄大了一岁, 其语言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 理解能力也有所提高。这时候, 教师在介入他们的区域活动时, 就可以用带有引导性和建设性的语言来指导、启发他们, 让他们主动地参与活动。
大班幼儿在前两年区域活动中已取得了相应的经验, 在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从幼儿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 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这时, 教师在介入他们的区域活动时, 应以伙伴或参与者的身份与幼儿沟通, 使幼儿从中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和悟出一定的道理。随着幼儿年龄的逐渐增大, 教师的介入行为应逐渐减少, 必须介入时也应以朋友的身份出现, 从而让幼儿在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中开展活动。
二、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 选择介入的方式和时机
区域活动是通过幼儿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不断互动而达到学习目的的教学活动, 幼儿的活动过程其实是一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由于幼儿的个体不同, 其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千差万别。所以, 教师不能以一种标准来要求和指导所有的幼儿。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 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幼儿的活动表现, 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 观察幼儿对哪些东西感兴趣, 再考虑自己应采用哪种方法、在哪方面给幼儿以帮助。
教师应保障幼儿在活动中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为此, 教师不能急于求成, 首先要学会观察和等待。在充分观察了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和言谈举止, 掌握了他们的特点后, 根据需要, 不失时机地给予指导、启发和帮助。之后, 让幼儿自由选择和自己决定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活动。另外, 作为教师, 要充分了解幼儿活动的内容, 熟悉每一种区域材料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对班里的每一个幼儿情况都了然于胸, 最低限度地适时介入, 让幼儿自主决定、自由发展。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要充分相信幼儿的能力, 相信他们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 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为此, 在幼儿进入区域开始活动时, 教师应转变角色, 成为一个旁观者, 不要随意地去打扰幼儿, 让幼儿按照自己原本的思路和原有的创意、想法进行活动。在观察到幼儿确实遇到超出其能力范围的困难时, 教师就应及时出手给予直接的帮助和支持, 如果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有失去信心、放弃活动的倾向时, 教师就要及时介入, 给予鼓励, 重新唤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当幼儿找到问题的突破点, 继续进行活动时, 教师应及时撤出, 再次成为“旁观者”。
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一举一动, 关注他们遇到的问题, 根据幼儿的需要采用间接或直接的方式和幼儿一起解决问题, 在良好的互动下, 使活动得以延续下去。
三、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 因人施教
幼儿园的幼儿来自于不同的家庭, 受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 每个幼儿的个性都不同。个体的差异构成了幼儿园不同的、互补的人群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就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 因人施教。
对每一个幼儿来说, 年龄越小, 差异就越大。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必须坚持“观察了解在先, 介入指导在后”的原则, 这是为了通过观察来了解不同幼儿的活动意图和思维方式, 并对不同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评价, 认识幼儿的差异, 然后因人施教。
认识差异和尊重差异是因人施教的基本前提, 作为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求, 接受并且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 接受每个幼儿间存在不同的发展方向、起点和速度, 及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距离的现实。在进行活动时, 要给予适合个体差异的介入方式和指导行为。教师要耐心指导, 观察幼儿出现的不寻常的表现, 允许幼儿犯错误, 并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和帮助幼儿做出正确的判断, 不强行灌输教师的主观意见。
总之, 区域活动打破了传统的集体教学的活动形式, 以自由的空间布置格局, 让幼儿自主地进行活动, 教师的注意力转移到幼儿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上, 增加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这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正在被广大幼儿园了解并运用, 成为一种促进幼儿进行特定学习的活动。作为幼儿教师, 应该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的理念, 采用正确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契机介入幼儿的活动, 真正发挥教师引导者、支持者、倾听者和欣赏者的作用, 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区域幼儿教师 篇2
2、能在各种材料的吸引下,积极参加活动,在活动中感到快乐。知道各种材料的特征和作用,并能较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材料。
3、活动中能热情主动地和同伴交往,和同伴共同协商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4、在活动中,能自觉地遵守活动规则,从而能培养幼儿的控制能力和责任心。学习独立地较有秩序地收拾摆放玩具及活动材料。
根据以上目标制定具体计划
三月份:充分准备材料完善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游戏是教师们在制定所有游戏活动中最繁琐的一种组织游戏,这一活动需要不断的更新、大量的投放活动材料。并且这些材料要适宜幼儿的兴趣。游戏准备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利用1、2、月份闲暇时间对本学期区域活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分析了以往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调整。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活动内容,在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上有了明显的改变。
四月份:日常区角活动
区域活动教育模式逐渐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活动形式,他们能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在操作中找到快乐,经过我们对区域教学形式上的 改进,区域活动进入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这种形式倍受孩子们喜爱,日常区域的设立不但能锻炼孩子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它还起到了替代教师的作用,它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它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从而减轻了教师在晨间、课间组织幼儿的负担。由此,对墙角的日常区域创设投放材料等不断的更新,来满足孩子们的新鲜感。
五月份:日常教育与区域活动相结合
随着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园教育教学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模式,教师为孩子们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环境,抓住幼儿喜欢玩耍的年龄特点,将教育活动与区域活动相结合。通过幼儿动手操作总结出经验、通过操作明白浅显的科学道理。
六月份:总结经验、探索研究。
幼儿阅读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指导 篇3
【关键词】阅读 兴趣 适时 样化策略
如何激发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掌握阅读技能以及视觉、听觉、思维和想象力等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呢?
一、运用不同的阅读活动形式来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一)师幼共同制定阅读规则。
进区人员的安排:区域活动时,按幼儿学号顺序,每天有8位幼儿进阅读区,保证全班幼儿一周都能进一次阅读区。其他自由活动时间幼儿可以随时进阅读区。
阅读之花评比栏:在阅读区能够喜欢阅读(能够认真地阅读一至两本图书)、安静阅读(阅读时能够保持安静,有问题可以轻声交谈,不能影响同伴)、分享阅读(区域活动结束之前阅读区有一个分享活动,幼儿轮流和同伴介绍自己看书的内容)的幼儿,通过教师和同伴的评比,在自己的照片上加盖“阅读之花”(也就是小红花印章),每月根据红花的多少,评比阅读之星。
(二)针对一些故事书籍,教师只讲书的开头或中间,鼓励幼儿自己去图书区找这本书看结尾。
(三)鼓励幼儿自带书籍,并向其他幼儿介绍。
(四)观看与图书相关的动画片,以引起幼儿阅读的愿望。
(五)听和图书相关的故事磁带,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二、教师多样化的指导
(一)适时适当的指导。
阅读区域活动要求教师能够细心的观察幼儿阅读时的表现:行为、表情、语言等,分析幼儿的阅读状况及水平,从而判断幼儿内在的需求,适时地把握介入的时机。如果幼儿游离或注意力集中在阅读活动之外,出现影响他人阅读活动的负面行为、每天都看同一本书、频繁换书4次以上、不断向同伴询问书中内容,或主动提出需要教师帮助。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
(二)抓住幼儿好模仿的年龄特点,教师与幼儿一起平行阅读。
在幼儿区域活动的时间,教师可有意识地关注阅读区,参与阅读区。幼儿好模仿,教师如果能和幼儿一起看书,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阅读行为和习惯。同时通过教师与幼儿共同阅读,相互交流,讨论情节,适时地追问以及回答幼儿的提问等,可使幼儿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对图书的理解,能启迪思维,积累语言,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三)阅读区域中教师有目的的指导
1.教师及时发现幼儿阅读中的困难并给予恰当的帮助。
中班幼儿的年龄多在5岁左右,其思维特点和发展水平决定图文并茂的图书仍是他们的主要阅读材料,但同时在图书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汉字,为此,在每次阅读区域活动开展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教师的“新书推荐”,教师选择新投放的图书,简单地向阅读区的幼儿介绍。让幼儿对新投放的图书有个初步的印象,这样,在幼儿自主阅读时就会比较轻松,容易读懂了。
2.教师有计划地在阅读区中渗透阅读的方法及技巧。
(1)教师的指导在幼儿愉快的阅读中进行的。从让幼儿知道一页一页看书→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发现页与页内容的联系→能初步地概括每页图书的大致内容。在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幼儿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养成了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了对语言的分析理解能力。
(2)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的阅读情况,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背景、推测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恰当地提问等等,使幼儿逐步掌握阅读图画书的基本技能。
如:1.你最喜欢故事里的谁?让幼儿初步明确故事中的角色。提问2.为什么喜欢小花狗?让幼儿听完故事后,归纳出一个最主要的情节。3.小花狗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小兔说什么?让幼儿学会通过角色的表情、动作来想象其语言和行为,在发展幼儿想象力的同时,对故事的主要内容又有了进一步的掌握。4.找一找哪幅图说的是山羊战胜了大灰狼?让幼儿将语言描述与画面对应起来,回忆和落实对故事主要情节的理解,对故事的主要内容形成一个总体的、概括的印象。
(3)通过轮流讲述调动每个幼儿的参与度。
教師可建议幼儿:“我们一起合作,每人讲一页,把这个故事完整地讲一遍”。这有助于帮助幼儿理解多幅画面,让每个幼儿说自己的理解,听别人的讲述,而且在这种将整本书讲述的合作过程中,不仅降低了阅读理解的难度,还促进了幼儿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在幼儿阅读区活动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帮助者成为了幼儿的阅读伙伴,幼儿不仅爱上了阅读,阅读技能也大大地提高了。当然,还有很多好的方法等待教师们去发掘,相信通过我们教师的不断努力、创新,“阅读之花”将会遍地开放。
参考文献:
[1] 刘定娥.浅谈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书面语言的发展[J].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8.
区域幼儿教师 篇4
关键词:幼儿教师,幼儿教学,区域活动,指导
幼儿教学目前是全国都为之关注的教育话题, 不仅是青少年需要全面、个性化发展, 幼儿同样应该在这些方面着重培养。因此, 区域活动就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区域活动, 也称之为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 它是幼儿教师以教育目标和对幼儿发展水平、兴趣, 有目的性地将幼儿活动室划分为不相同的区域, 例如积木区、科学区、美工区、表演区等, 按照各个幼儿的喜好层次, 事先投放相应活动室的活动材料, 让幼儿们按照各自的想法和能力, 摆弄材料, 进行个别化的学习的活动。在开展幼儿教学区域活动的情况下, 培养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 指导幼儿教师如何进行针对性的幼儿教育就被提上了重要日程。因此, 本文就将着重分别阐述幼儿教学、区域活动以及对幼儿教师的指导, 同时就这个活动开展所要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给出相应的策略。
一、对区域活动的定义和认知
1. 从教育角度认识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并非是对幼儿放任自流, 很多家庭、学校里面总是放任孩子自我捣鼓, 却不加以引导, 在孩子的意识里没有形成一种引导性的学习, 而是随性发挥, 当然, 不是说发散思维不好, 只是过犹不及, 这点值得大家思考。区域活动的开展就是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能否起到指引作用从而让孩子自己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发散思维, 不至于漫无边际, 也不会导致思维固步自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围绕教育目标, 根据各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和其已有经验, 巧妙地开展区域活动, 才能充分地发挥区域活动的效能。总的来说, 区域活动的开展无疑是为孩子的发展奠定了强力的坚实的平台。
2. 孩子对区域活动的认识。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区域活动认识各不相同, 但其共同认知就是区域活动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活动。无论从现在的幼儿来看还是拿过去的孩子比较, 区域活动无疑是吸引他们的所在。孩子们能考虑到的当然不是区域活动对其自身的发展, 他们很多东西无法用语言详尽地表达出来, 仅仅是出于孩子的天性———玩、乐、开心。但是通过开展幼儿区域活动他们也能够自己组织小团队, 互相竞争。
二、区域活动的特点和魅力
1. 区域活动的特点。
所谓区域活动, 简单的说就是小组活动。教师将活动范围划分成小区域的活动空间, 然后根据活动的内容投放材料, 然后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区域。而相对其他教育形式, 区域活动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1) 儿童可以自选活动内容。在区域活动中, 活动内容多由儿童自己选择, 教师的直接干预较少。这样就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这种活动打破了传统的全体授课形式, 孩子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与环境的适应, 从中获得延伸的发展。在能力提升的情况下, 思维扩展了, 孩子就更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 甚至有些孩子就可以专挑那些富有挑战性的项目进行操作。 (2) 孩子的自主性活动。孩子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他们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方面。就是说, 在他们不依赖老师、家长或其他同伴的情况下自己主动负责自己部分的个性特征。两岁左右是儿童成长的第一叛逆期, 现在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独生子女备受呵护, 部分家长就忽视了这一自主性的萌芽时期, 事事为孩子包办。有的孩子养成了长久的习惯, 从童年到青少年时期甚至是大学时期, 孩子的独立性就被埋没了, 从而诸事都不经过自己操作, 完全缺失了自主的能力, 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隐患, 因此, 通过区域活动,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协调孩子的发展能力。 (3) 个体活动和组队活动。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构成一个小组, 当然个体活动同样适用, 现在的区域活动更多的是小组之间的活动, “有竞争才有进步”, 这就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努力和表现的机会, 也增进了同伴之间的友谊, 通过大家的相处, 优劣也可以相互指出, 相互改进。偶尔教师的加入会为孩子的活动带来更大的帮助。
2. 区域活动如何引发孩子们的兴趣。
教师们要想通过区域活动来培养孩子, 那么怎样通过实际证明区域活动的魅力从而引发孩子兴趣呢?这就需要根据班级的人数、幼儿的年龄阶段、活动室的空间、以及现有的材料布置各种“有型”的区域。比如, 泥工区, 投放形形色色的泥, 以及各种模具, 最好将整体的模具进行拆分, 在孩子折腾出各种图形时拼凑了整块的模具。娃娃家, 则是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 大家构成一个大家庭或是组成几个小组, 一起模拟做客游戏、招待游戏等。总之, 区域活动中丰富的材料、创新同时具备意义的活动就是区域活动吸引孩子们感兴趣的主要理由。
三、对教师开展区域活动的指导和策略
1. 语言层次方面的授受策略指导。
语言层次授受策略, 顾名思义, 就是说在区域活动中着重以语言为主, 动作为辅的策略介入儿童的活动中, 对孩子进行“讲授———接受”的指导。这是最为简洁明了、意图明显的教师指导策略, 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发挥语言功底, 对活动的开展进行有效的建议、鼓励、帮助、联结等。例如, 创建活动规则制度, 这是为孩子们顺利进行活动的基本要求。孩子们刚接触新区域新材料的时候, 但却对即将接手的事物迷茫, 不知道该如何去玩, 这时就需要老师向幼儿介绍材料的名称和活动的玩耍规则。首先, 应该建立区域活动规则的常规性指导。对于不同类的材料, 幼儿教师应该把握分寸如何来介绍这个“度”, 不能过于简单以致孩子无法理解, 亦不能过于详细, 导致简单化, 降低了孩子的兴趣。而对结构以及操作方法的繁杂材料, 就应该清晰明了的介绍, 以免幼儿误解或是误用材料。从人际关系活动规则方面着手还需对幼儿进行整理玩具、爱护玩具、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等方面进行规则指导, 减少孩子之间的摩擦、争执。
2. 物化层次的暗示策略。
物化层次就是指通过设置好环境和投放材料, 转化成特定的信息, 以此来影响和规范孩子的活动行为,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和发展。可以看出,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指导方法, 教师需要进行认真地专业化地思考, 并且在活动中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改。因此, 环境设置以及材料投放是此活动的基本要素。老师得想办法让环境和材料“说出话来”, 进行引导。因此, 要注重材料的层次性、操作性。要考虑不同发展情况下的幼儿的需求, 细分材料, 体现材料的层次性, 所以就需要教师对材料的选择、材料的投放等认真思考。从易到难, 从简到繁, 使得不同层次的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找出适合自己的活动区域范围。
3. 幼儿互动的建构指导方法。
在区域活动中不得不提到互动层次的建构策略, 它是指通过幼儿与教师、幼儿相互之间讨论在活动中所遇到的难题, 互相帮助, 从而建立起幼儿经验体系, 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 从而促进稳定的成长。这方面的指导方法是从人际影响的策略上延伸出来的想法, 人际关系当然是从小培养起, 一般为以后的生活打好基础。在这个互动指导方法中, 需要幼儿教师扮演角色给孩子一定的影响从而带动孩子的活动, 协调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 使孩童们潜移默化地体会到老师的意图, 从而转变成自己的意愿。互动, 就是多人之间的合作, 要善于培养孩子之间的合作精神, 让他们意识到个人能力是有限的,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将事情圆满地完成。要及时引导孩子解决突发的矛盾和冲突, 孩子之间虽然心无芥蒂, 但是有了矛盾不及时解决只会引发更大的问题, 这即是“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
四、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1. 幼儿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定位的合理性。
最初, 区域活动的展开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教师需要从指挥者的角色转变成观察者-记录者-启发者-引导者等众多角色。我们了解传统的教师角色是指挥者, 无论是课程还是活动都由教师事先安排, 幼儿能做的就是配合。对比区域活动, 活动安排却是灵活无比的, 根据幼儿的年龄、兴趣、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进行相应的调整。接下来, 需要制定合适的目标, 那么就应该考虑到幼儿的发展需要, 发现儿童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以及要解决的各种问题。但是孩子在初始接触材料到操作、讨论、得出结果是有个过程的, 这时就要给孩子们相当的时间让他们由发现新问题、运用之前的经验探讨, 从而解决问题。当孩子遇到困难退缩, 急需寻求答案的时候, 教师就应适当地引导孩子自行解决, 而非直接给出答案或是定论,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我国教育有个传统的观念———答案的唯一性, 其实大千世界, 无奇不有, 一个问题的答案成千上万也有可能,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不应该老是讲究答案的唯一性、固定性, 从而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因此, 对待幼儿教学就该告诉他们, 最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取得答案的过程,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学会的方法。另外, 教学中有一点却是不可忽视的, 因为每个人的观点、看法不尽相同, 所以在这里需要提醒幼儿老师切不可用自己心目中的标准去衡量幼儿之间的水平, 导致幼儿之间反差过大。
2. 区域活动与幼儿园其他活动、幼儿家庭之间的联系不紧凑。
区域活动的开展毋庸置疑为孩子的发展带了必然的好处, 可是在这个活动的开展同时, 却存在了一些弊端。因为幼儿园在设计和开展活动的过程里, 忽略了与幼儿园的其他正规教育活动存在的联系以及发展价值。因此, 开展活动的时候可以同其他常规教育联系起来同时与幼儿家庭之间互动, 这并不是指简单的幼儿家庭提供区域材料, 而是指家长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些时间来参与区域活动的展开, 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 另一方面也使得幼儿家庭之间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更适应于孩子的发展。
3. 区域活动与幼儿园正规教育之间的冲突。
其一, 独立性的缺乏。正规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主导发展趋势, 相比之下, 区域活动却成了正规教育活动的辅助和补充。通常我们是将正规教育发在课堂之前, 一天的正规教育结束后才进行区域活动, 以此来巩固所学到的内容。但是在这种情况下, 区域活动的独立性却受到了挑战, 它在根本上需要依附正规教学活动, 作为对正规教学的延伸或者是补充。其二, 区域活动与正规教学活动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不够充分。区域活动的基本因素主要是目标、材料的投放等, 这样就和正规教学活动之间堆砌了一道“无形的墙”, 一定程度上毁损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说, 区域活动中所设置的自然角, 里面长期放置的植物果实和种子, 这些东西究竟用来做什么, 幼儿却什么都不知道, 只是停留在对果实和种子的外表欣赏上。在区域活动里, 很多事物过分关注外表的美观, 实用性却不强, 很多幼儿不能持之以恒, 同时使用期限又短, 不能反复利用, 这样就造成了现象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针对以上, 就必须正视一点, 区域活动并不是附属品, 而是与正规教学活动一样的存在, 不分主次、高低, 更非相互独立, 而是融会贯通的, 有效互动的。
为了幼儿教育的发展, 区域活动的存在就是必然的, 所谓“存在即是合理”。在开展幼儿教育区域活动的时候对幼儿教师的指导就需要全面、合理, 需要对幼儿进行详细的了解, 对教师的专业程度考评, 对区域活动的深层次认知等。从各个层次详尽分析不同区域活动以及在同一区域活动的不同阶段, 指导教师根据区域活动的实际情况, 灵活地运用, 争取使得幼儿得到最好的学习。开展区域的活动意义重大, 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与伙伴之间的交际能力以及个性化的学习。区域活动的自由性、多样性、趣味性为孩子提供了很多的自主活动以及表现自我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同时它潜在的教育价值也被慢慢地挖掘出来。为了使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就需要幼儿教师在实施活动时正确地认识区域活动, 有效地指导区域活动, 建构相应的区域活动环境等, 这样, 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能动性。
参考文献
[1]邓淑冬.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探索[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2011, (8) :22.
[2]周桂芳.教师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有效指导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24) :235.
[3]董航.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区角活动[J].快乐阅读 (上旬刊) , 2011, (10) :56-57.
[4]李翠平.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策略[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 2012, (9) :118.
区域幼儿教师培训学习体会 篇5
K J.CO
M 4
区域幼儿教师培训学习体会
“玉环之行”轰轰烈烈地结束了。回首这两天一晚的学习,辛苦并快乐着。通过学习,我真正体会到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是毋庸置疑的。也重新思考了“集体荣誉感”的内涵。我相信,有了这次的外出,以前那些同事之间的小摩擦、小碰撞,根本算不了什么。“相逢是首歌,相逢是缘份。”我们都应该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善待身边的每一件事。把工作看成是一项神圣的使命。那每个人的人生也会因这份使命而过得更精彩。
静下心来,扪心自问,我究竟学到了什么?哦!我眼前豁然开朗起来,幼儿园的课程,不管是哪个领域,只要你用心领会,用心设想,千方百计引发幼儿的兴趣,再把教师苦心安排的活动巧妙地联系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也就是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戏中,再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难懂的英语对话,枯燥的数学概念,难记的故事情节等等,都可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灵活地教给幼儿。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在说说笑笑中克服困难。总之,我认为,各学科的教法融会贯通,我们要学会灵活运用,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跟自己的经历有效地链接起来,也不失为一种宝贵的财富。
至于班级管理,重要的是要给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处理好家长关系,做好家长工作,想家长所想,急家长所急,认真倾听并接受家长的意见,尽可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让家长放心,让家长满意。
今后的规划,我既没有宏图远略,也没有勃勃雄心,只想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充实而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幼儿的区域游戏选择及教师的指导 篇6
一、慧慧为什么喜欢娃娃家
通过案例中教师的描述,我们可以感觉到慧慧很喜欢玩娃娃家。只要一有机会,她就会去娃娃家待上一会儿。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喜欢娃娃家是小班幼儿的共性特征
根据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3~4岁的小班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开始出现大量象征性游戏,如自我模仿、模仿他人、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等嬉戏性象征游戏。他们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喜欢做自己常做的事情。试想,一个小班幼儿最先具有的生活经验是什么?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事情会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再也没有比与他们密切相关的家庭生活让他们更熟悉的了,因为这是天天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因此孩子们往往对家庭生活有着强烈的模仿欲望。
第二,喜欢娃娃家是因为幼儿拥有相对丰富的生活经验
小班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主要的生活场所是家,最熟悉的对象是父母,因此。他们拥有大量的家庭生活经验,尤其是烧饭、照顾孩子等与他们自己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经验。正如精神分析学派所主张的那样,幼儿喜欢模仿他们热爱、敬佩和熟悉的人。以满足他们快快长大、像成人一样做事的愿望。游戏则为幼儿提供了“安全岛”,幼儿可在游戏中做现实生活中不能做的事情。所以,他们在游戏中乐此不疲地扮演爸爸、妈妈、医生、超市售货员等。而对于在建构区可扮演的角色,小班幼儿的经验就相对较少了。如果建构区游戏缺乏假想的元素,只是重复操作积木。那么对于小班幼儿的吸引力就更小了。
第三,喜欢娃娃家是女孩子的性别特征
慧慧是个女孩子,从慧慧游戏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她在娃娃家的游戏中有情节、有角色,她喜欢玩娃娃家游戏。埃里克森通过对儿童积木游戏的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的偏好与其性别有关,女孩子更喜欢玩围合性的游戏。热爱家庭生活以及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使女孩子更喜欢模仿、扮演妈妈的角色,表现与家庭生活相关的游戏情节。
二、慧慧为什么要选建构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需要讨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既然慧慧喜欢玩娃娃家,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选娃娃家而选了建构区呢?由于案例中的教师没有交代她是怎样让幼儿选择游戏区域的,因此,笔者只能以通常幼儿园教师指导幼儿选择区域活动时的做法来分析慧慧的相关行为。
第一,假设慧慧主动选择了建构区
如果慧慧主动选择了建构区,那她应该对此区域很感兴趣才符合常理。可她为什么要不断往娃娃家跑呢?这里有几种可能,一是建构区的材料不足以吸引她,二是她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或兴趣,三是她错过了主动选择娃娃家的机会。我们知道,与娃娃家提供的能唤起幼儿生活经验的成品玩具相比,建构区的材料可能多以半结构或低结构的积木为主,这样的材料并不符合小班幼儿的游戏特点。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即使在建构区游戏也带有明显的象征性。
第二,假设慧慧被动选择了建构区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慧慧为什么不选自己喜欢的区域而要被动选择不喜欢的区域呢?我们可以从幼儿园教师通常给幼儿分配游戏活动时所采用的方式中得到一些启发。有的幼儿园在幼儿入园时会让幼儿以插牌的方式自主选择游戏,有的幼儿园会按当天是星期几就让第几组幼儿先选游戏的方式来安排幼儿,有的幼儿园会让当天的值日先选游戏……每个教师肯定都有自己之所以这样分配幼儿游戏活动的理由。但就尊重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活动这一点来看,这些教师只是部分地让幼儿凭借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区域游戏,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公平和公正。这可能与教师要“维护正常的活动秩序和游戏规则”有关。也许他们不想幼儿在游戏时显得过于无序吧。
第三,假设慧慧迫于权威,游走于娃娃家和建构区之间
从案例中可见,慧慧内心并不愿意离开娃娃家,只是迫于教师的权威。一旦离开教师的视线,她就立即回到娃娃家。后来,因为有其他孩子告状,教师认为有必要把慧慧带回原来的区域,教师可能认为这样做是对所有幼儿的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然而,慧慧两次被迫从娃娃家回到建构区,对慧慧来说是否公平公正呢?笔者以为。对所有幼儿的一视同仁,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幼儿的基础上的。维护秩序不应该建立在剥夺幼儿意愿的基础上,否则这样的秩序也完全可能是暂时的、不稳定的。
三、教师应该怎样做
当发现幼儿没有在原先选择的区域游戏时,教师可能会觉得进退两难:干预可能会干扰这个幼儿的兴趣,放任可能会影响其他幼儿需要的满足。那么,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做呢?
第一,教师要做幼儿游戏的支持者,而不是牵引者
作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教师要把幼儿的经验和兴趣放在首位,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及时给予支持,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创设好环境,再一一教幼儿认识和熟悉各个游戏区域,“好心”地剥夺幼儿自主探索和学习的机会。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和兴趣循序渐进地创设游戏环境,放手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以尊重幼儿在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第二,教师要做幼儿游戏的合作者,而不是替代者
作为幼儿游戏的合作者,教师应以观察、等待代替包办、干预。教师应耐心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或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随时与幼儿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伙伴关系,给幼儿充裕的自由游戏时间和机会,让幼儿以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速度体验游戏过程,主动学习和建构知识。教师切记,不能依据成人的经验为幼儿的游戏预设主题、情节、规则等,如果教师在游戏开始之前把幼儿不知道或不熟悉的情节、规则教给幼儿,让他们重复模仿和表演。就远离了幼儿游戏的本质,因为这是把幼儿原本喜欢的游戏过程变成成人期望的追求结果的灌输活动了。
第三,教师要做幼儿游戏的引导者,而不是控制者
大量事实表明,如果教师在幼儿游戏时给予持续关注和支持,就能有效促进幼儿游戏情节的丰富和游戏水平的提高。作为幼儿游戏的引导者,教师要提供各种适合幼儿体验的情景。让幼儿通过与环境中人和物的互动,逐渐积累经验。例如,教师要了解游戏中幼儿对某个问题的想法,可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启发幼儿自己去思考并尝试以自己的方式解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尊重幼儿、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
区域幼儿教师 篇7
一、创设适宜的环境
环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它能唤起幼儿的游戏热情和兴趣。实践中, 笔者发现有些区域环境在教师的精心创设下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看上去赏心悦目、精美华丽。但这些都是教师的杰作, 往往缺少孩子们的思想痕迹。因此, 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 努力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而非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在创设环境时, 教师应在遵循简单大方、实用美化的原则下, 起着衬托的作用, 把大部分空间留给幼儿去发挥、想象和展示, 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如在大班区域活动“水墨画”中, 教师用废旧藤条编织了一个个多边形, 像一个个蜂巢悬挂在空中, 并用废旧挂历纸制作了画框, 教师做到这些就已经足够了, 剩下的可以留给幼儿去发挥。幼儿可以用“我和蜗牛在赛跑”“家乡的紫葡萄”等作品张贴在上面, 远远望去就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丝毫不比成人的手笔逊色。
二、提供适宜的材料
适宜的材料是开展幼儿游戏活动的重要保障, 游戏材料的提供应具有丰富性、层次性、连续性等特点。所谓丰富性, 即提供的操作材料应种类多样, 满足幼儿的需要;层次性, 即提供的材料应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水平, 满足能力强弱幼儿的需求;连续性, 即提供的材料应随着区域活动的不断深入而更换新的游戏材料。此外, 可根据幼儿园的地方特色, 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提供适宜的材料。正如新《纲要》中所说:“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的教育资源, 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如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地处农村, 工艺品厂生产的陶瓷娃娃是当地的一大亮点, 由此, 笔者在班里设立了“丝袜玩偶”这一区域, 并发动家长带来了废旧丝袜、旺仔牛奶罐、丝绵、纽扣眼睛、假发等材料, 再让幼儿在参观、欣赏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中有了一定的感知经验后, 让他们亲手制作一个个笨拙可爱的丝袜娃娃, 有金发女郎、藕节小生、拇指姑娘……
三、生成适宜的内容
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 挖掘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 把握时机, 积极引导。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只要教师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有很多兴趣点, 他们思维灵敏, 想象丰富。如笔者任教班级的孩子们对“折纸”情有独钟, 几乎每天每人口袋都有纸, 一闲下来就会饶有兴致地拿出来折。为了满足幼儿兴趣的需要, 笔者在美工区设置了“折纸角”, 并在其中提供了各色彩纸、毛线、树枝等材料, 请幼儿将折出来的作品悬挂起来打扮小树, 让它变成一棵“圣诞树”。在微风吹拂下, 折出的“兔子鞋”“小船”“帽子”等摇摇摆摆是那样的形象逼真。另外, 孩子们生成的游戏内容还有“纸棒击球”“走窑”等。此外, 教师还可根据主题活动的不断变化和体育课题研究的开展而生成相应的区域活动内容, 让区域游戏和课程内容、课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实践表明, 生成的游戏内容幼儿喜欢, 具有独特的旺盛生命力。
四、重视适宜的指导
在区域游戏中, 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要学会观察, 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 教师才能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 才能够知道区域活动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才能够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并适时地作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教师应抓住指导的时机, 做到及时、有效, 使幼儿在随机教育中有所获得;最后教师的指导应有计划性、针对性, 做到有重点的指导, 切勿随意性或视而不见。例如, 在开展“肯德基餐厅”游戏前, 教师可指导幼儿一起商量, 分工合作, 明确各自职责, 遇到问题时要协商解决, 当同伴遇到困难时, 要主动用动作、言语去帮助他, 协商如何做到优质服务、创造性地游戏等等。
教师在幼儿区域游戏中的指导策略 篇8
一、幼儿进入区域游戏前教师的指导策略
(1) 投放区域游戏材料。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影响着幼儿游戏的开展。教师在投放游戏材料时, 要根据幼儿的游戏兴趣、实际发展水平和近期的教育目标进行投放。在手工区应该放置一些半成品, 以符合某些能力稍弱的幼儿, 而对于某些能力强的幼儿就应该放置些高难度的材料, 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内心的征服欲望。
(2) 幼儿自主选择游戏角色。由于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为每个孩子创造展示优势的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在幼儿自主选择合适的角色时, 总是会出现几个人共同争抢某一个角色的情形。这时, 作为教师就要充当起调解员的身份。
二、幼儿区域游戏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1) 在区域游戏中, 教师应注重观察, 先观察再指导。教师首先要相信孩子, 通过观察, 我们看到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 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 “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早已被幼教界所接受。先观察再指导是给幼儿自由选择与自己决定的权利, 使我们组织的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 而不致使游戏失去“灵魂”。
(2) 在区域游戏中, 教师应适当介入, 因势利导。当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的时候, 教师应当介入。幼儿由于年龄特点, 在活动中常常会忘记规则从而影响自己或别人的操作活动, 在这时, 可以采用提醒法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如当幼儿完全属于走马灯似的乱“串门”时, 老师可以用温和的语气提醒他:“你这样跑来跑去好吗?”“请你……好吗?”而当幼儿由于不懂活动规则而无法活动时, 教师就可以再讲述一通活动规则, 指导幼儿顺利进行活动。
(3) 在区域游戏中, 教师应适时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鼓励与表扬。有时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不管成功与否都要给予积极的鼓励。教师对幼儿的鼓励态度, 是促使幼儿积极接受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幼儿之间肯定存在着差异, 但只要幼儿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不管结果如何, 都要给予表扬与鼓励。鼓励和表扬不再是那特定的一群人的专利, 否则能力弱的孩子总是感觉失败, 会使其产生畏惧情绪和自卑感, 最后导致对整个游戏失去兴趣。对于这种孩子, 老师要对他进行个别指导, 帮助他掌握一定的技能, 稍有进步就进行表扬, 使他对自己的表现有信心。
三、幼儿区域游戏结束后教师的指导策略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 调整和改进工作, 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游戏结束后教师的指导就是所谓的教育评价。这种游戏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 引导幼儿开展讲述、讨论、分析, 帮助幼儿整理获得的零散经验, 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 让幼儿分享成功的快乐, 以及今后的改进方法、调整方向, 以不断地提高区域活动的质量。
评价时, 教师要围绕教育目标、孩子的发展情况及实际问题, 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评价, 评价时以肯定为主, 要尽量引导幼儿发现别人的优点, 评价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 帮助孩子总结自己发现的问题以及通过游戏明白哪些道理等, 让幼儿在评价中逐渐得到发展。
当然, 教师不仅仅要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幼儿, 还要客观地评价自己, 反思自己所进行的区域评价活动是否适合幼儿的成长, 是否促进幼儿的发展, 会反思的教师才会发现问题, 才会不断学习, 以适应幼儿的发展, 使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区域幼儿教师 篇9
一、幼儿教师介入区域游戏存在的问题
(一) 理论层面
区域游戏中的教师介入存在的的问题, 首先表现为教师理论薄弱。由于目前对部分幼儿园来说区域游戏是一种全新的活动形式, 幼儿教师在区域游戏方面的理论较缺乏, 不能正确理解区域游戏的教育内涵, 从而对区域游戏的介入容易造成偏差。
1. 教师对区域游戏认识不足
理论影响着行为, 教师对区域游戏的认识直接影响他的教育行为。部分幼儿教师对区域游戏的概念很模糊, 理解上出现偏差。一方面, 部分幼儿园的做法是将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区域游戏成为了幼儿园正规的教学活动。区域
活动中投放的游戏材料、幼儿参与活动的方式、游戏的内容都受到教师的高度控制。在这种观念下教师将注意力放在是否按照预期达到教学目标, 因此教师为了符合预设的教育目标而介入幼儿游戏, 一旦发现幼儿游戏有偏离目标, 教师就会直接介入游戏, 使游戏回归“正常轨道”。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态度是指挥的、控制的, 并对幼儿游戏给出过多的规则和结构限制, 其结果往往是打断幼儿的游戏, 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会受到极大限制。
另一方面, 教师认为区域游戏不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形式, 仅仅是教育活动的一种补充。教师的观念中认为对区域游戏的介入指导可有可无。这种观念支撑下, 教师认为区域游戏就是让幼儿自由活动, 不需要给与过多的指导。因此教师完全不关注游戏中的幼儿, 甚至把区域游戏看作自己的休息时间。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教师无法了解游戏的进程, 幼儿游戏内容简单、类型单一, 甚至游戏成了幼儿嬉戏打闹的活动, 幼儿也不能在游戏中得到教师及时的指导。
2. 理论与实践脱离
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再次强调了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3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 幼儿教育界对幼儿游戏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把“幼儿游戏”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 专门讲解幼儿游戏的理论和设计。幼儿教师有机会系统学习有关游戏的理论。幼儿教师的理论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通过理论的学习, 部分教师对区域游戏中应扮演的角色比较清楚。但是现实面临的问题在于学校学的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结合不起来, 应用不上。因为幼儿在游戏中会有很多教师所意想不到的情况, 游戏中幼儿的想法特别多也很奇特, 有时候甚至让人措手不及。
案例 (一)
下午是小一班的区域游戏时间,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区域游戏。一开始泽泽就选择了“美美理发店”。见没有其他幼儿参与这个活动, 他就自己玩起了洗头发的游戏。他首先拿起一瓶洗发水往自己的头上倒了一点, 然后保持站立的姿势拿起热水器的水管往头上冲水。之后换了一种洗发水往头上倒了一点, 搓一搓, 再往头上倒一点洗发水, 前前后后倒了六七次洗发水。
案例中教师站在一旁看到了这个游戏的过程, 但是面对这种情形却难以决策:是应该给与泽泽时间让其在探索中慢慢发现洗头的正确顺序还是应该立即介入对其进行引导?教师往往很难处理自己的指导与保持幼儿自主性之间的关系。与教师交谈后发现教师的顾虑是有原因的, 正因为教师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知道在游戏中应该“更多地让幼儿探索, 发挥其主体性”,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 教师才会前后思量, 踌躇不前, 不能很好地把握理论与实际问题的关系。
(二) 实践层面
1. 基本不介入
基本不介入, 表现为教师对区域游戏消极旁观, 对游戏中的幼儿放任自流。一方面, 教师对介入区域游戏给幼儿带来持续和整体影响的重要程度重视不足。另一方面, 随着游戏理念的深入, 教师对“游戏中给与幼儿自由”存在一定的误解, 认为区域游戏中集中表现在幼儿在进行区域游戏时, 教师更多是作为旁观者的角色, 甚至在一旁完成其他的教学准备, 唯一的目标就是确保幼儿在游戏中有良好的秩序, 游戏中如果出现严重的违反规则、出现争吵、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 教师则以教师的身份直接介入游戏, 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因此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幼儿进行的游戏内容, 游戏进程, 游戏中幼儿的困境等都不能准确把握。
案例 (二)
小一班部分幼儿在建构区玩积木, 有的幼儿在搭建高楼, 把楼层垒高再推到再垒高, 不断重复这个过程。霖霖正在玩小汽车的游戏。他用一块长方形积木作为汽车的车身, 下面放两个圆形的“轮胎”, 小汽车的对面放了一个三角形坡面, 他在一次次尝试把小汽车推上坡面。但是每一次都是小汽车在开动不远处就散架了, 根本不能上坡。之后的几天, 霖霖把车身加高了, 坡面加大了, 但因为前面的问题没有解决, 汽车同样在行走几步后就散架了, 不能完成上坡的任务。一周以后霖霖没有继续这个游戏。
案例 (三)
益智区部分幼儿在玩雪花片, 妞妞把雪花片变成了“棒棒糖”, 放在嘴里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一旁的希希觉得很好玩, 开始模仿, 祎祎看到了也模仿他们把雪花片放在嘴里当棒棒糖吃。不一会就有好几个幼儿都出现了同一个行为。
案例二中由于教师的忽略, 霖霖的游戏停滞不前, 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指点, 游戏不能继续, 幼儿的认知也没有得到提升。很显然, 小汽车是拼起来的, 轮胎和车身没有固定, 但是幼儿没有汽车组装这部分经验, 他只看到过马路上汽车上坡的场面, 导致一次次尝试都没有成功。案例三中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使得妞妞的同伴都在学习她的行为而没有得到教师及时的指点。成人的介入指导可以避免幼儿游戏的停滞不前, 可以引导幼儿在已有游戏中生成新的游戏, 因此“为了使儿童掌握游戏的方法, 成人的干预是必要的。必须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上教儿童学习怎样做游戏”。4
2. 盲目介入
盲目介入, 表现为区域游戏中教师没有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介入游戏。有几种具体的情形。第一种是随意介入, 教师只看到了幼儿在区域游戏的片段表现, 没有完整地了解幼儿的游戏过程, 就依靠自己片面的理解介入幼儿游戏, 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 使幼儿的游戏朝自己预设的方向发展, 造成对幼儿游戏意图的干扰。第二种情形是过早介入, 看到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马上介入, 过早给幼儿答案, 剥夺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机会, 磨灭了幼儿本身具备的游戏能力。第三种情形是教师过多介入幼儿游戏。在幼儿开展游戏期间, 教师多次与幼儿进行无意义对话或询问, 比如“你在干什么呀?你在用积木搭什么呀”, 甚至在幼儿无需要时, 对幼儿进行语言与非语言的鼓励等, 介入行为的频繁也会打扰幼儿游戏, 剥夺幼儿在游戏中主动探索的机会, 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二、对策
(一)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提升教育观念, 提高介入水平
教师有效地介入幼儿游戏是必要的, 也是可能的, 首先必须具备相关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教师必须了解幼儿游戏的动因、幼儿游戏的年龄特征、幼儿游戏的个体差异等等问题,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介入游戏。其次, 教师要掌握有关游戏尤其是区域游戏的相关理论。教师必须了解幼儿游戏相关理论、游戏的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游戏的特点与分类等,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指导幼儿游戏;教师必须对区域游戏形成正确的认识, 才能科学、有效地介入区域游戏。有关教师怎样介入区域游戏、教师扮演什么角色的相关理论很丰富。
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幼儿游戏, 提升教育观念, 提高介入水平。幼儿教师应当加强理论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 把区域游戏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教师不断更新游戏材料, 不断开拓活动空间, 及时介入和指导游戏, 让孩子们在做及玩乐中学习和发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区域游戏的实效性, 使每个区域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二) 积累经验, 提高教师的介入水平
学习了相关的理论, 关键还在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相对来说, 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更好地将游戏的理论运用到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的丰富经验可以帮助教师选择适当的时机与方式介入幼儿的游戏。教师的这些教育经验使得老师在介入幼儿游戏时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结合经验选择适宜的介入方式。他们对幼儿游戏的开展状况一般是比较了解的, 对于怎么介入幼儿游戏, 什么时候介入都是有充分考虑的。他们会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游戏进行的程度等因素选择介入区域幼儿的时间和方式。但是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说, 对孩子在游戏中可能出现的行为预测的准确性较低或者根本没有预测性。因此积累经验, 不断反思, 能够帮助教师不断提高介入水平, 更科学、有效地指导游戏。
案例 (四) :
大一班在肯德基一角,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玩起了角色游戏。他们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有厨师负责烹饪, 有服务员整理和收拾桌面, 有收银员负责掌管财务。陆陆续续有几个顾客关顾肯德基。其中一个孩子要了两个汉堡、一杯可乐, 两份薯条、一份鸡翅。正准备付款时, 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他的身边:“嘿, 你一个人在这里吃东西吗?”幼儿回答说:“是呀。”教师开玩笑地说:“这些食品热值很高, 一个人吃这么多, 你想把自己喂成大胖子呀?”幼儿听完之后, 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 他立即退掉了部分食物。
案例中教师关注到了幼儿认知的盲点, 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不太合理的行为。这跟教师的丰富经验是分不开的, 教师对幼儿的性格特征非常了解的基础上才能选择一种最适合的介入方法, 帮助他认识到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点餐, 不能浪费。区域游戏过程中蕴藏这着各种教育的机会, 有经验的教师能够及时捕捉这种教育机会, 尊重幼儿自主游戏的同时, 又能够得到很好地体现游戏的教育性, 从而使游戏达到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
摘要:区域游戏也称区域活动, 是近年来我国幼儿园普遍开展的活动形式。区域游戏的开展对幼儿教师的整体素养却有较高的要求, 幼儿教师对区域游戏的适当介入才能够促进游戏的顺利进行。本文立足于教师介入幼儿区域游戏中遇到的问题, 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为教师有效介入区域活动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幼儿教师,介入,区域游戏,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建林.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方式的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2][美]W.George Scarlett, Sophie Naudeau等著, 谭晨译.儿童游戏——在游戏中成长[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幼儿园区域活动初探 篇10
一、开展区域活动的意义
(一)区域活动培养了幼儿的自主性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由选择的活动区,他不受老师的指挥和操控,体现了自我选择,这对于幼儿以后的选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区域活动促进了幼儿的交往
在区域活动中,不同的活动区幼儿有很多,大家在一起兴趣相同,共同的话题就会很多,无形中就会促进幼儿的交往。同时在活动中幼儿之间会有争议,协商等,这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区域活动激发了幼儿初步的探究精神
区域活动提供给幼儿可供他们探索的环境和材料,他们可以了解到蜡烛熄灭的原因,不同坡面的小车下滑速度不同等科学经验。他们在活动中还会像模像样地提出许多问题:为什么有的纸不吸水,为什么陀螺转起来颜色就变了?这些初级的探索激发了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培养了其探索精神对幼儿的终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不恰当
在区域活动中由于老师的能力及精力的有限,在材料的提供上不恰当,有的教师往往是不分层次地把所有的材料一次性投放,还有的教师虽然想投放可因为幼儿园的条件所限也未能合理投放。
(二)区域活动设置模式化
许多幼儿园为了检查而设置了模式化的活动区,有的活动区幼儿从来不让进去玩,或者只有检查时才让玩,这些活动区只是摆设,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区域活动中教师互动差
区域活动中良好的师幼互动既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又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应该想幼儿之所想,仔细地观察幼儿,适时进行指导,让你的指导成为幼儿的发展基石。
三、怎样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作用
(一)区域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教师在创设区域环境时一定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例如,在小班我们创设的娃娃家,这里有为娃娃穿衣,喂娃娃吃饭等,孩子在活动的同时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而在大班的活动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规则的学习,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的能力。
(二)区域活动的开展要体现师幼互动
为了避免区域活动设置形式化,幼儿参与性差的问题,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选择他们喜欢的、感兴趣的问题来设置区域活动和投放材料。在和老师一起收集材料的过程中让幼儿体验参与的快乐。增强主人意识,对活动区的开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和幼儿的交谈中发现孩子对陀螺有浓厚的兴趣我便号召孩子和家长收集家中的陀螺带到幼儿园,在科学探究区让幼儿观察,并投放了一些材料让幼儿制作,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制作出的陀螺像模像样,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三)区域活动投放的材料要丰富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要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使幼儿在与不同材料的作用中获得经验,体会丰富的材料带给他们的不同体验。例如,在“我为祖国妈妈过生日”这个主题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服装,水彩笔、橡皮泥,彩纸等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进入不同的区域,有表演区的;有做拉花的;有做生日蛋糕的等等。孩子们在其中体验成功和快乐。
(四)避免设置模式化
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和自由让幼儿到活动区进行活动,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功能,让幼儿在活动中发展。
总之,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活动的主要形式,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利于幼儿之间的交流,发展幼儿的优势智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进行恰当的指导,使区域活动最大效度的发挥作用。
摘要: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活动的主要形式, 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有利于幼儿之间的交流, 发展幼儿的优势智能,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 进行恰当的指导, 使区域活动最大效度的发展作用。
关键词:区域活动,材料,形式,指导
参考文献
[1]汪荃, 《幼儿园游戏课程模式》,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3年
[2]《幼儿园游戏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
[3]李季湄、肖湘宁, 《幼儿园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
[4]李季湄, 《回到基本元素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区域幼儿教师 篇11
【关键词】幼儿教育;以生为本;区域活动;构建策略
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教学理念的创新性,以更好的推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区域活动是幼儿教育教学的重要形式,构建开放式、多元化的区域活动环境,是提高区域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基础;而区域活动内容的丰富、活动情境的巧设,都是为区域活动添彩、插上有效教学“翅膀”的有力之举。幼儿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天性,强调区域活动的构建,应趣味性、探究性和启迪性,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得到快乐、收获教育与启迪,这才是幼儿区域活动插上“翅膀”,激活幼儿教育的集中体现。因此,本文立足于对幼儿区域活动的现状研究,分析了幼儿的个性特点、阐述了幼儿区域活动的构建需求,就如何构建区域活动,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和谐+互动”为导向,构建开放式、多元化区域活动环境
区域活动的“和谐性”、“互动性”,强调良好区域活动环境构建的重要性。区域活动空间的有机拓展、各区域要素之间的互动串联,都是激活幼儿区域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幼儿园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区域“封闭”、活动材料“单一”,区域互动的要素串联程度不足、互动性缺乏;区域活动的教育性欠缺,难以在不同区域活动的教育互动之下,实现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因此,在以“和谐+互动”的导向之下,幼儿区域活动的环境构建,应突出区域的互动性、教育的启迪性,让区域活动成为激发学习乐趣、启迪思想的重要场地。例如,在区域活动的构建中,可以将过去的“搭建区”进行拆分,构建成为“拼插区”、“搭建区”。其中,在搭建区构建的位置上,将其设在教室走廊之外,活动材料以积木为主。而“拼插区”设在教室之中,并在设置上进行灵活处理:在“拼插区”不设定界限,只是放置矮柜(放有活动材料),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只需自取地垫,就可以加入“拼插区”,建构材料、活动位置均可自选。这样状态的区域活动空间和环境,极大地拓展了区域活动的空间,并充分利用闲置的空间,提高区域活动的互动性、串联性,构建更加开放的、多元化的区域活动环境。
区域活动不是呆板地将活动要素拼凑在一起,而更多地是灵活处理,将开放式的活动区域进行优化,进而更好地为孩子们创造自主探究的活动空间。区域活动中的兴趣点多元化,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教师作为区域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更多地是创造更优质的区域活动,满足幼儿的活动要求。以“和谐+互动”为导向,突出区域活动的和谐性,在良性的互动中,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为有效幼儿教学的构建,创造了更好地内在基础。
二、抓住时机+细分析,丰富区域活动内容、提高区域活动层次
幼儿区域活动缺乏生机,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难以激发或持续,很大原因在于教师的引导性、促进性不足。教师抓住学生时机,适时激发学生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认真抓住细节,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区域活动内容中,开展更加多层次的区域活动,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区域活动内容的丰富、层次的提高,强调教师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时机”的把握,即及时正确的干预,实现对区域活动内容的优化。首先,“细”观察。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有的幼儿遇到困难在哭泣;有的无所事事,在发呆、闲聊;有的活动停止不前。学生不同状态下的区域活动情形,强调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正确的指导,让幼儿能够更加自主地、积极地开展区域活动。例如,在“小小记者来报道”的活动中,教师就在角色活动区,为孩子们准备好话筒等活动材料,引导学生进入活动区域,拿起可爱的小话筒,开始了“小记者”的采访。没一会儿,小明同学问老师,“摄影机呢?没摄影机怎么做小记者!”这时,老师说,“没有摄影机呢?但你们可以自己用小盒子动手做一台。”兴致勃勃的孩子们走到材料去,动手做起照相机来。很快,孩子们照相机做好了。教师说,“现在话筒有了,照相机也有了,你们可以做小记者,采访一下老师的。”在整个区域活动的构建中,活动内容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具有动态生成性。以学生为中心,在丰富活动内容的同时,提高活动的层次。
三、情境巧设+现场管理,逐步对区域活动的方式进行优化
区域活动的教育性、引导性,应强调情境巧设的重要性。以问题为驱动,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因此,教师在区域活动的组织开展中,应善于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活动中,激荡出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数学区”的活动中,教师会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在重复的图形分割等活动中,逐渐地对活动失去的兴趣。这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们能用“四个三角形”拼出哪些图形呀?以问题为驱动,让学生放下重复活动的枯燥感,以探究的思维,开展教师的问题探究,又一次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让区域活动的教育性更加凸显。
灵活的现场管理,也是区域活动不可或缺的。教师应强化对活动现场的管理,规范并引导各区域中的活动开展。教师要善于抓住“动态”的活动过程,以最佳的时机指导现场,强化活动组织开展的流畅性,不至于“冷场”情况的发生。例如,在区域活动中,“理发店”没有顾客,几个“理发师”冷冷清清,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降低了不少。见状,教师问道:“理发师,店里没有顾客,这是什么原因呀?是顾客不知道你这开了一家理发店吧。”很快,理发师们开始了“吆喝”、“做广告牌”,整个区域活动一下子又热闹起来。区域活动由一开始的“冷场”,到后面的“热闹”,是依托灵活的现场管理,增强活动可持续性、提高活动的参与性,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将生活要素带入区域活动之中,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对区域活动的方式进行了有效优化。
总而言之,幼儿区域活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形式,契合了幼儿的个性发展需求,也强化了幼儿教育的改革发展,对于幼儿教学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在构建有效区域活动的过程中,一是要构建开放式、多元化区域活动环境;二是丰富区域活动内容、提高区域活动层次;三是要逐步对区域活动的方式进行优化,更好地满足幼儿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在有效区域活动中,孩子在收获快乐的同时,得到了有效的教育、启迪,让幼儿教育更加丰富、多样。区域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和启迪性,为区域活动插上“翅膀”,激活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伊宏新,陈怡.在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插上快乐的翅膀[J].速读旬刊,2014(03).
[2]刘颖.幼小衔接,为幼儿插上快乐成长的翅膀[J].新校园(阅读),2015(01).
[3]王红芳.给玩具插上想象的“翅膀”,让运动更加快乐[J].祖国,2013(03).
[4]董洪欢.为孩子插上自由的翅膀——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育区域活动初探[J].小学科学,2015(06).
幼儿园区域活动让幼儿玩出智慧 篇12
一、适合各年龄段的玩泥巴
幼儿的爱好各不相同, 但泥巴是所有幼儿都喜欢玩的, 看着他们聚精会神, 小心翼翼地拼接泥条, 揉成泥团......, 把泥块变成各种水果、小动物, 还有的做成各种各样的汉堡、饼、饺子。这时教师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活动, 如:爱心教育:“你饺子要给谁吃呢?”语言表达能力教育, 说说你这个饼是怎样做的?由浅入深。根据幼儿的平时表现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 这样幼儿在玩中懂得了道理。游戏结束让他们自己收拾场地, 培养他们的生活习惯;自己收拾完帮助小朋友, 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好习惯, 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家送给辛勤的家长, 送给小弟弟、小妹妹, 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
二、户外活动是幼儿飞翔的天空
爬是幼儿尤其是小班幼儿不可缺少的一种运动方式。爬行动作对幼儿身体的全面活动、四肢的协调动作, 以及全身各关节的运动都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对孩子加强方向感的重要练习。
新学期新生入园时, 我们可以让幼儿在室内活动, 教师每天放学都把地擦干净让他们在地上随心所欲地进行活动, 有时把积木倒在地上让他们随心所欲地搭建、拼插。幼儿有了这么一个随便摸爬滚打、搭建的自由空间, 他们投入到忘我的活动中, 忘记了陌生环境给他们带来的入园焦虑。
《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努力使每一名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我们尝试针对幼儿的实际水平, 适当降低标准去要求他、鼓励他, 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推轮胎活动, 这是中班小朋友的最爱。户外活动时间孩子们推着轮胎满处转, 起初有的小朋友推不好总不按路线跑, 总走曲线还跑不快, 轮胎总是蛇形前进, 这时教师不要去管让他自己寻找规律, 在屡屡失败中掌握要领。三天不到, 他们都可以推转自如了, 而且还花样百出, 他们把篮球放在轮胎中间推着跑, 篮球就在中间转。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越来越熟练推车轮的技巧, 始终如一的玩法让他们有了运动的疲劳。但新的技巧就出现了, 他们自己找合作伙伴把两个车轮前后放好, 一个在后边推另一个小朋友站在前边的车轮旁边调整前边的车轮方向, 看到幼儿专注游戏花样百出, 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幼儿有了新创意老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老师根据幼儿的玩出的花样适时开展比赛, 发一些小奖品, 在训练幼儿身体协调能力的同时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 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样他才会不断地去发现去探索新的活动领域。看着孩子们的开心及玩出的智慧, 作为教师的我们, 怎么忍心束缚孩子的思维及行动呢!
三、给幼儿一个涂鸦空间
幼儿有到处乱画的习惯, 有的家长来园跟教师说:“老师, 说说我家孩子吧, 让他别往墙上乱画, 孩子就听老师的。”这时教师要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年龄习性, 孩子到处乱画不是他不听话的表现。其实, 绘画是孩子的另一种语言。家长在保护孩子绘画兴趣的基础上, 引导并培养孩子良好的绘画习惯。告诉幼儿画画是一种很好的活动, 但是只能在纸上画, 在专门的地方画。必要的时候,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画。有便利条件的家庭可以在家里给孩子一个绘画空间, 在适当的地方钉一块板, 准备点彩色粉笔, 让他想画就画。画好了让他说说自己画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把线条画在这, 为什么把圆画在那?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 又锻炼了他们的想象思维。
幼儿园可以设立涂鸦墙, 孩子们除了教育活动时间外随时都可以去画, 教师们定时组织参观, 找出绘画的小朋友让他自己给大家介绍自己的画。有对自己画不会表达的幼儿, 老师先让孩子们帮助他说, 让他自己指出小朋友们谁说得对, 把说对的重复一遍, 这样慢慢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这里没有老师的批评只有耐心和鼓励, 在幼儿园我觉得艺术活动对幼儿的感染力是最强的, 最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绘画让幼儿自然的会使用笔、纸, 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写画的自信心。
如果幼儿在不该画的地方画画, 除了明确告诉孩子不对外, 还要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干净。在幼儿处理的时候, 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两个有过类似行为的小朋友帮助他, 但要求幼儿一定要处理好后对给予帮助的小朋友道谢。这样幼儿可以从劳动中懂得自己的行为不正确, 还要让他体会到互相帮助给他带来的快乐, 懂得做什么事都要按要求完成。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在幼儿园所有的教育活动中, 教师不要要求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这样、那样做,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进行构思, 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完成活动, 就会发现结果精彩纷呈。虽然有的什么都不像, 但这说明他们正在积极思考, 我们要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 留给他们自由想象的空间, 启发、鼓励他们主动去探索。其实, 幼儿对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和好奇, 而这些都能转变成为教育契机, 只不过需要你去发现。让幼儿的天空充满色彩, 给他们广阔的遐想空间, 任由他们幼小的思绪自由的飞翔, 只有这样幼儿的创意与童趣才会永远充满阳光!
摘要: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在幼儿的身心发展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幼儿园活动中, 区域环境的创设要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 让幼儿做主, 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 充分解放幼儿的眼睛、头脑、双手和嘴。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发展智慧
参考文献
[1]潘少春.小议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指导[J].考试周刊, 2010 (32) .
[2]郑晓玲.“蹲下身子”看游戏.分享孩子的乐与喜——谈中班角色游戏分享中的师幼互动[J].生活教育, 2009 (12) .
[3]黄雁.自主性游戏后与幼儿共享交流[J].江西教育, 2009 (30) .
[4]于冬青.幼儿园生成课程及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2.
【区域幼儿教师】推荐阅读:
幼儿区域论文08-17
幼儿区域活动12-09
幼儿区域活动指导策略08-26
区域游戏与幼儿发展11-07
幼儿园小班区域游戏06-07
幼儿园特色区域活动09-02
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09-19
幼儿园区域培训心得07-27
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发展07-29
幼儿园科学区区域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