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

2024-09-04

有感而发(精选11篇)

有感而发 篇1

人是会思考的芦苇,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价值;不善思考的教师, 虽一年又一年的教学经历, 但十年却只能积累一年的教学经验。蓦然回首这几年, 参加各级各类优质课评选多次, 最准确、最精辟的自我评价竟是“千年老二”。这段初战遇挫, 屡战屡败, 愈挫愈勇的成长经历, 羞于启齿, 但对年轻人的成长是值得“借鉴”的。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教训可能比经验更有价值。年轻人的成长需要付出代价, 磨难会使人尽快成熟。我把成长中失败的经历, 惨痛的教训写下来, 希望能给年轻的体育同行们以启示, 让大家引以为戒。我愿给年轻的体育教师作一次“反面教材”, 希望他们能少走弯路, 快快成长、成熟和成才, 成为体育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

“千年老二”说来话长。在我上师专时, 本科生还是很稀缺的年代。高我一届的师哥, 经过“专升本”考上本科, 吾辈大受鼓舞, 也准备第二次改写命运。当年全省仅招四十人, 我们学校仅考上一个, 而那人不是我。毕业时, 辅导员老师沉重地告诉我“你考了第二, 好可惜”。无限惆怅谁思量, 虽本人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却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宿命”。

刚参加工作时, 年轻气盛, 血气方刚。县教育局长在新教师上岗培训会上, 给我们做报告:“你们年轻人要有一股冲劲, 争取三五年内脱颖而出”。我在心里暗下决心:三五年太长, 二分之一的时间就够了。可命运总爱捉弄人, 因农村师资紧张, 我被安排教语文、品德等文化课, 一教就是十年。2010年的春天, 县教育局规定, 每所学校都要有专职体育教师, 我才开始专职教体育课。“起跑”就晚了十年, 我只有加倍努力来一个“大跃进”。结果“指导思想”有误, 光想着要实现理想, 却不能潜心剖析教材, 研究教法, 分析学生, 也不能根据场地器材设计课, 凭想当然之所以然, 设计体育课, 结果想出彩, 反出丑。第一次, 参加学校体育优质课评选, 主教材是“立定跳远”。在课的设计上我可谓是“绞尽脑汁”, 通宵达旦地熬夜备课。利用小体操垫, 采用情景教学, 连续跳、跨越一定高度、跨越一定距离……最后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可还是因为考虑不周全, 实践起来漏洞百出。没有备场地, 塑胶场地完全可以直接跳, 我却不用;辅教材搭配勉强, 利用体操垫“搭云梯, 跳云朵”, 由于组织不严密, 结果练习时场上次序就乱了;更蹩脚的是下一个游戏, 看课教师评课时含蓄而幽默地说:“一个游戏让课的强度上去就行, 没必要吃了一顿饭没饱, 又补上一顿烧烤”。从这次的经历中, 我得到教训:纸上谈兵不行, 实践出真知;游戏必须要可控、心血来潮地独创游戏, 必须要在常态课中检验;邯郸学步不行, 贵在用“活”。这次参评, 两人赛课, 我第二。

第二次, 参加县里的优质课评选, 内容是“投掷沙瓶”。这次我以学生为本, 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结合水平二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计本课内容, 力争从学生兴趣着手, 在教与学的方法上体现多样化手段, 遵循教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使学生能够在宽松的氛围中有效学习。自制器材, 深挖器材功能, 自编沙瓶操, 巧编小口诀:拿稳小沙瓶, 小手高于头, 肩上要屈肘, 用力向前投。注重一物多用, 巧练体能。整节课的设计, 科学合理, 新颖有趣, 让人耳目一新。但这次我太看重结果了, 心里特别紧张, 上课时脑海里还出现过“断片”现象, 声音都颤抖了。结果可想而知, 只获县二等奖。经过此赛, 我有了感悟:无论什么级别的赛课, 无论多么重要的竞选, 都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 赢得起, 也输得起, 良好的心理素质, 平常心非常重要。优质课上四十分钟, 常态课上十年功呀。

第三次, 参加省里的优质课评选, 教学内容是“下压式传接棒”。由于是指定教学内容, 相对自选教材的内容的教学有很多局限性。在处理教材时, 我就“摸着石头过河”。我借用器材, 设计用棒搭桥钻洞的游戏热身, 创编小交警操和抓棒、转棒、传棒、接棒小游戏, 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做完热身和专项准备活动, 自然过渡到学习下压式传接棒。通过学生在运动会中的比赛情境展开教学, 从而在这一现实的大背景下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备课、磨课、讲课的过程中我的团队、我坚实的后盾、可爱可敬的体育组成员们群策群力, 都为我出谋划策, 指出问题, 提出各种建议高招。我一遍遍地试讲, 家里的镜子知道我对它讲了多少遍;寂静的操场知道我在那里自导自演过多少次。经历一遍遍思考与实践的过程, 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和具体的教学步骤。赛课时, 我信心满满, 课上得自以为很成功。可惜结果公布, 我又获二等奖。虽是省级奖项, 但我心有不甘:因为我知道, 化蝶的过程都是痛苦的, 蜕变都要经过磨难, 而磨难必定能使人成熟。

每一次参评经历都是一种磨砺, 每一次参评收获都是一笔财富。回首走过的路, 少了一份参评时那种别样的紧张, 多了一种风轻云淡的从容。物竞天择, 优胜劣汰。面对残风暴雨, 冰冷大雪, 腊梅选择坚持, 终于红花满枝怒放;面对苍茫天穹, 无垠大海, 海燕选择坚持, 终成海上靓丽的风景;面对多次评比的“老二”, 我也要选择坚持。这就是我一个“千年老二”的有感而发。

读“书法”杂志有感 篇2

倘若领导同志或所谓名人的字,写得的确卓越,够得上法书,我不但不反对这么办,而且双手拥护这么办。但恕我率直,有的写得却实在并不出众,甚至是毫无足观,而刊物却偏要借重,这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你办的是“书法”杂志,而不是任何其他别的什么东西。我相信,有些领导同志由于工作关系是题过一些字,但却未必就自视为书法家。他们未必就那么不谦虚。我们也不要迷信名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可以因其那些方面的成就而有“名”,却未必然在这些方面有其“实”。在“彼”为权威,在“此”就可能并不出众。这就象鲁迅说的,决不要相信,无论什么人一到某种地位,就都能成为“通人”。孔子不是还要以七岁的项橐为师吗?就是因为孔老夫子这位大圣人、大权威,不得不在小孩子项橐的智慧面前甘拜下风。当然,编者难免有其苦衷在,不能完全责备他们。因为如果他们真正敢于有点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而并不这么办,那么被人扣上“脱离政治”、“不为社会主义服务”之类的帽子,还是很不好受的。这曾经是风气使然。但时至今日,还很浓厚地存在这么一种风气,就未免令人有点不解了。

我不懂外国文,不知道外国的书籍或杂志是否也都这么办。那么我就查一查中国的古书吧。手头正好有一部《全唐诗》,这就只好请教它了。也是打开一看,果然首先映入眼中的正是太宗、高宗以及历代后妃之作,然后才是各家诗人之作,包括我们的伟大诗人李、杜在内。我这才有点“解”了。虽然不是“于今尤烈”,却的确也是“古已有之”。我们不免也承接了这么一点“流风余韵”。《全唐诗》是通政使曹寅奉命主持编辑的,这么做可以理解。可是,难道我们今人不应该比他“解放”一点吗?

有感而发 篇3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写思想认识

每次写作文,学生总喊没东西写,写起来干巴巴,缺乏真情实感。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人们谈论的热点和话题,这些都是写作的好题材,然而我们的学生往往忽视了身边的这些小事,为此,我让学生设计一本精美的周记本,首先为这个周记本起一个漂亮的名字,然后学会写序言,说明起名字的缘由和这个周记本将要写的内容;接着,要求学生每星期选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或小片段,小话题写一篇周记,可以谈谈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尤其是一些社会现象、风气的看法。发现有针对性的问题,我往往会挑选出来让同学们讨论,如有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大胆地写到《早恋也有好处》,我拿出来分析,同学们哗然,因为传统的观念他们头脑中也有,作为学生怎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谈“早恋”,我要求他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虽然有一些人也同意“早恋”的好处,认为如果处理得好,双方可以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但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其弊大于利,中学生还是不适宜“早恋”。结果,这一堂课完全由学生掌握,由学生讨论出的结果比教师平时说教的效果好得多。周记的选材由于来自身边,学生的感情都比较真实,充分体现了学生各自的思想和观点,慢慢地有些学生把周记视为“良朋知己”,可以畅所欲言,尽情倾述自己的感情,于是越写越有劲,越写越有内容。作文中教学中,我们应该放大学生的个性,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叩问现实,学会多角度地看待生活,形成独到的思维和生活感悟,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写情感体验

叶圣陶说:“作文必有可写之材料,材料之来源为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到大自然中去玩赏,到社会生活中去经历,成为生活的实践者、发现者、主人翁,从而萌生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可见,生活不能无“情”,作文不能无“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之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感情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基础。从学习对象上看,作者“为情而造文”,“五情发而为辞章”,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可能借助语言与作者沟通,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作者内心感情世界,理解课文。从学生本身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语文学习正是在鉴赏中实现的,而生活经历,尤其是感情经历,又影响着鉴赏和学习效果。再者,写作教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者文之经”,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就不可能写出真挚感人的文章来。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指导学生投身生活,不仅要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更主要的是要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人之处,深切体味,并积累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生活感受力。指导学生体验生活,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如“激动”是一种极平常的情感,但到底是什么感受,许多学生说不清楚,表达时只能借助于“非常”、“十分”之类的词来强调,如果借助一次比赛获胜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就会说出“心跳快”、“喘气急”、“忘记了一切”、“总也坐不住”、“禁不住笑”“老想找人说”等感受来。因此教师要借助课外活动,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指导随机观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还要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总之,要多方面入手,课内与课外结合,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以促进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情感的存在与升华往往依赖与所处的情境和事物的某些特征。中学生的情感在具体的情境中还比较强烈,但事过境迁之后便有些淡忘了,作文中所抒之情往往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所以张志公先生强调:“要对即时的现象抒写一己的感受与认识”,让稍纵即逝的情感再一次强烈地激荡学生的心灵,启迪他们的智慧。这不仅可以为以后的作文积累丰富的作文资源,而且能够极大地保留情感的真实与个性化的色彩,为作文中的情感升华提供依据。

三、引导学生释放思想,写内心感受

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例如,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我生气了,怎么办?》《我有烦心事,怎么办?》这种类似的作文题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身边遇上的不顺心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通过向全班同学的倾诉,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也许学生中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感想,当他们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他们的想法是多么可笑,行为是多么不成熟,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职业中学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相对普通中学学生来说更加艰难、复杂,也就要做一些更加具体细致的工作,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感而发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平台,只要我们在这块“土地”上精心耕耘,同样能结出累累的硕果。

摘要:职中学生作文中罗列虚假事例、夸大人物形象、空谈生活感受的“假大空”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对职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 漠视这一群体心理存在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简单, 缺乏细致的工作。作文教学必须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引导学生有感而发, 写思想认识、写情感体验、写内心感受。

有感而发 篇4

人类的科技越发达,离自然的距离就越远。在物欲横飞的当今社会,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在于解决温饱,更要求生活质量的提高,那么科技就是以人的这种自我需求不断发达起来。人们总是在自然中寻求不自然,很可笑,也很可恨,更可怜。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方便品进入每个家庭。像空调,洗衣机,等等。地球上自从有了人之后,概念,语言,文字相继产生,进而产生一系列规则,观念等等麻烦的东西。什么是自然,冬暖夏凉,日出日落,春夏秋冬就是自然。这就是自然规律。古时代的人没有太多的物欲享受,所以更能够觉察自然规律。现在的人们被欲望所驱使,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不能够观察出万物的变化规律。总是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不能看出它的本质。自然中的一切都在变,都有它各自的变化规律,认清规律之后,就不会被眼前暂时存在的假象所迷惑。自然界中的一切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所以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暂时存在的假象,很不实在,就连人的心理变化也是一样的。以人的正常心里变化为准则,心的变化是以「一念」为最小时率单位。一念为一生一灭,也叫一刹那。一刹那相当於现在时间的七十五分之一秒。也就是说,在一秒钟里,当下的一念心现起,就有七十五刹那生灭。可是人的心识是以每秒七十五分之一刹那的速度生灭变化著。其速度之快可略见一斑。我们也可透过这一原理来认识客观。向平静的水中抛一块石头,平静的水面马上出现涟漪波纹,如何恢复当初的平静?是继续试图

对水面进行调整吗?还是耐心的等待一会儿,让她自然的平静。一杯浑浊的水,如何变清澈,是继续搅动,还是耐心等待它慢慢的沉淀。显然后者是明智的选择。这就是最简单的自然规律。如果你认清自然规律,那么你就不会被现象牵着走。自然规律都有它自已的一套路程,如果你不对其干扰,它很快就会走完它的路程。现在的人们往往不去观察自然发展规律,反而在阻碍自然发展。大自然是让你去探索发现的,而不是去破坏的。人们要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适应大自然,而不是让自然来适应你。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完美无缺的,独一无二的。人们所创造的概念,语言,文字只是作为我们认识大自然的一个工具而已,语言文字并不具备实践行,他们只是理论而已,还得你亲自去实践,认识。而且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很大。没有吃过冰欺凌的人,在他面前无论怎么描述都不如他自己亲自去吃体验的好。

人们的生活应该是无拘无束的,逍遥自在的。这里的无拘无束,逍遥自在是指我们的精神生活状态的一种解脱,在精神上能够无拘无束。人们之所以活的不自在都是被自己的错误观念所束缚。那么,到底什么是错误观念。错误观念是人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人们接触万事万物头脑中自然会组建各种图像来迷惑你,这些图像就是思维定势。不要被他们所迷惑。是人们生活当中为了维护自我的绝对安全在大脑中不断的演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方面是一些陈规陋习,社会家庭不同教育模式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头脑对心中升起的情绪,念头产生分别,好坏之分进而形成的一种记忆。另外,我告诉你,头脑是很会捉弄人的啊,我很讨厌规则性的东西,什么观念啊,什么陈规陋习,教条等等。错误观念都是你的自我所最在意最讨厌的事情,往往你越在意越讨厌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就越高。这都是错误观念的原因。你所在意的东西你对他都具有排斥性,你越排斥他,他越猖狂。就像白纸上不小心滴了一滴墨水,你越抹越黑。就像有的人爱紧张,越想不紧张,越紧张。就像一杯浑浊的水,越搅越混。相反,当你接受它时,全身都会变得很轻松。当你排斥时,你的某部分肌肉是紧张的。我不把所有事都看得那么绝对。因为这个世界中没有绝对的,只有相对的。因为一切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所有的人,事,物都是由不同的因素,条件,因缘,时间等等的一切所组成的,其中的一项改变,那么这个整体就会有所变化,所以不要把事情看得太绝对,不要把一切看得太绝对,不要太固执了。不要太坚持己见了。所以人们常期以来会保持很多固执的观念不放,就像戴着有色眼镜一样,戴红的,看什么都是红的,戴绿的,看什么都是绿的,往往被观念所束缚住了,你说我手中拿着一只笔,它真的叫笔吗?也许他在别的地方又有别的名称了。人的一生总是被许许多多的错误观念所限制阻碍而不能成功,不能活的很自在。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原本是非常纯真的,那时的心灵与上帝是一样的,合乎与自然大道。随着我们不断的成长,接受不同的教育,社会环境的不同,各种各样的说法,陈规陋习和自己的经历一层

一层的把我们纯洁的心灵包裹着,现在的我们已不是纯洁的了,现在的我们已不是真正的自己了,迷失了自己了。所以能够消除自我观念,才能返璞归真,达到一种虚无缥缈的境界,无中才能生有,当自我观念一点一点被消除掉,达到那种虚无的境界,就像水一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人生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样,它虽然是无形的,但他无所不能,无孔不入,将它倒在圆形的器皿中,就呈现出圆形,倒在方形的器皿中,就呈现出方形,完全没有执著,随意而变,很自在的,水与什么东西都能很好的相处在一起的,完全没有排斥,没有阻碍。所以,能够战胜自我的人就是生活中的强者。以后,对你脑中出现的观念都要加一个问号,对他产生质疑,这是真的吗,不要被观念所限制阻碍。人们大都绝对的服从于自我,受自我的影响,自我又可称为头脑,所以你要做自我的主人,不要做自我的奴隶。放下自我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为什么人有很多烦恼,因为有自我观念。敢于向自我开刀,切除自我这颗毒瘤,方能得到自在。自我就像一个沉重的包袱,放下它,才会轻松自在。什么是你最在意的,什么是你放不下的,都有哪些观念困扰着你?把他们都看破,对他们质疑,不要被头脑中的现象所迷惑,这个世界是个二元对立体,凡事具有两面性,所以看问题不能但但从一方面看,有阴就有阳,有正就有反,有善就有恶,有光明就有黑暗,一阴一阳皆为道嘛。就像一枚硬币一样,它是由正面与反面构成,他俩是一整体的,不可分离。就像手心与手背一

样,也是一体的。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没有人全都是优点,全都是缺点,这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爱一个人就要爱她的全部,两个人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关心。我这个人非常重视情感生活,我希望我的另一半能够在情感上给予我更多的力量。我个人是很讨厌概念理论规则的,做人做事不应该按照特定的方式去做,没有绝对的准则理论去依循,这样也行,那样也行。有的人认为,做人应该如何如何,怎样怎样,因为当你说做人应该怎样的时候,你就把他绝对化了。做人要善良吗,做人要凶恶吗,都不是,做人既要善也要恶,这才符合自然。一阴一阳皆为道嘛。自然是不可分离的,只要你分离其中之一,那你就在破坏整体。善恶是一体的,其中那一个都不能单独存在,他们俩是相互依存的,善依存恶生长,恶依存善生长。你宣扬善,就在为恶提供生存的条件,善恶是一体的,不能分离,做人既要善又要恶,这样多活,绝对的东西都是很死的,就像理论概念。不把事情看得那么绝对,才符合于自然嘛。千万不要绝对,绝对是在与自然分离,所有的都是相对的,既好又不好,对也不对,好就是坏,坏就是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嘛。祸福相依的。好中有坏,坏中有好。所有对立都是互相转化的,好与坏是互相转化的,吉与凶是互相转化的,这就是自然规律。就像春夏秋冬一样,永远都是在轮回转化。我很讨厌概念的,当我们心中没有这些概念时,就无所谓好与坏,大与小,错与对,大家其乐融融,无好无坏,无对无错,无大无小,一派和睦自在的景象。而一旦头脑中有了这样或那样的标准,我们就再也无法自由了,我们要时时处处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出格,别人站在他自己的角度看我们的行为,稍有不慎就会被人横加指责,原来那种祥和的景象就会被破坏掉。自然是一体的,不可分离的,当你开始说我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时,心中就会生出恶的景象,当你在做恶的时候,心里就会愧疚,惭愧。这就是自然,善恶同时存在。所以做人做事不要有太多的准则观念,人就会很自在,当你一有某种观念时,马上就会生出相反的观念来使你不自在。有好的观念,就会生出不好的观念。有某观念就会生出非某观念。

读鲁迅《立论》有感 篇5

人是有智慧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人不会像动物那样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大小事件只是被动接受。人有思维,会思考,对客观事物或问题,或多或少总是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人有语言,有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的能力,还有通过语言与同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欲望。当人类不停进化,社会不断进步,以至发明了文字之后,人们也开始使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了。人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立论的条件,需要和能力。

然而,中国人是最怕表态,最怕站队,最怕“立论”的。

赵高指鹿为马,就是典型的逼人立论的手段。到底是鹿是马,只要是视力正常,智力健全,具备基本常识的人,都不难得出答案。但关键在于,这绝不仅仅是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要向一个拥有野心和势力的残暴强权者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选择站队的重大抉择。正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从强权,固然能保全性命与前程,但实在是有违良心;遵从良心,反对强权,就必须要有牺牲性命的觉悟。而不表态立论的人,若不是自身拥有足够的地位和实力能加以牵制,或是让人忌惮到无法逼迫的明泽保身之辈,就只能是被视为墙头草加以消灭以防后患的炮灰了。

上下五千年,无数血泪铸就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一旦“立论”,就意味着将自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赌桌上,买定离手,不可更改了。押对了,飞黄腾达;押错了,血本无归;两边押注,立场不坚定,左右不讨好,犹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两边都不押,难以独立生存。所以说,立论,难!

鲁迅《立论》中老师讲的故事更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

“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这其实在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最通常的做法是说些好听的、祝福的话,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好。将心比心,大喜的日子谁也不想触霉头,何必惹人不痛快,给自己找麻烦呢?

但小孩子大多还没有被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磨光了棱角,所以《皇帝的新装》里才有了唯一的真话。

鲁迅《立论》中纯洁而善良的“我”,心存道德良知,胸怀美好愿望,向成人提出了让自己纠结的问题: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两不得罪,又保全自身,这问题成人是怎么解决的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

“这孩子呵!”——怎样?您可以自己想。

“您瞧!”——瞧什么?您想瞧见什么就瞧见什么。

“那么……。”——那么啥?您想怎么认为就怎么认为。

“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打什么哈哈?我什么都没有说,也什么都说了。

我给出了基本的句式,留给您去填上最让您满意的内容。

我没有说慌,也绝不会遭打,更不会被跨省。

我们只是平凡的大多数,趋吉避凶成了本能和生存法则。有人说:“别跟我谈理想,戒了。”所以,真理、道德、良知,在生存的现实面前那就是浮云啊浮云。

所以,群众表示情绪稳定,淡定围观,悄悄路过,被采访也只会说:“我是来打酱油的”。

如果哪天网络实行实名制,我想,还有多少人会出来“立论”?恐怕都成了万年潜水艇了吧。

有感而发 篇6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所处的层次也就不同, 其各自所在的“最近发展区”也不一样。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理想的教育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将学生的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 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所以, 从学情出发, 确定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本案例中, 让C层次学生 (学困生) 能过2个障碍物;B层次学生 (中等生) 能过3个障碍物;A层次学生 (优秀生) 能过4个障碍物。

二、分层练习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中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因此, 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法才是最好的教法。本案例中杜老师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从学生实际出发, 采用适合学生的分层练习, 取得了从“要求学生练”到“学生要求练”的满意效果。

三、分层指导

优、中、差各层次学生都应得到教师的指导:优秀生适合用“赛”、“展示”等方法促进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中等生适合用优秀生的标准激发他们自愿去获得进步的欲望;差生则适合用“帮扶”来帮助学生越过障碍、超越自我。该案例中, 杜老师就呈现了帮助两名C层次 (学困生) 的场景:由于目标超过了这两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此时, 仅靠教师激励的话语、期待的目光、同学们的加油是不够的,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学生的实际, 降低难度, “扶一扶”、“帮一帮”, 使她们不仅掌握过障碍的方法, 而且在体验运动乐趣的同时, 也能感受到同伴的帮助、教师的呵护。假设杜老师不降低难度, 这两名学生在杜老师的激励下、其他学生的加油声中仍然“过”不去, 一方面会耽误教学的进度, 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会让这两名学困生心生“老师是让我们出洋相”之感, 而违背了教师指导的初衷。

四川张知友

读《园冶》有感 篇7

我国明代不仅造园活动有较大的发展, 造园理论也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特别是计成所著, 并于崇帧七年 (1634年) 刊版印行的《园冶》 (1) 一书, 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计成, 字无否, 江苏苏州吴江县人, 生于明万历十年 (公元1582年) 。他不仅能以画意造园, 而且能诗善画, 他主持建造了三处当时著名的园林———常州吴玄的东帝园、仪征汪士衡的嘉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

《园冶》共三卷, 第一卷卷首冠以《兴造论》和《园说》, 是全书的纲领和立论所在, 即造园的思想和原则。《兴造论》突出强调“因、借、体、宜”原则的重要性, 《园说》阐明园林用地、景物设计与审美情趣。后有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篇。在十篇的论述中, 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篇是专门论述造园艺术的理论, 也是全书的精华所在。特别是相地、掇山、借景更是该书精华的精华, 而屋宇、装折、窗、墙垣则着重建筑艺术的具体论述。

《园冶》一书的精髓, 可归纳为“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两句话, 这两句话的精神贯穿于全书。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说明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 是园林设计者的技巧和修养的体现。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 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 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 经过艺术剪裁, 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 又不露斧凿的痕迹。

例如在园林中叠山, 就“最忌居中, 更宜散漫”。亭子是园林中不可少的建筑, 但“安亭有式, 基立无凭”。建造在什么地方, 如何建造, 要依周围的环境来决定, 使之与周围的景色相协调, 使环境显得更丰富自然。例如在厅堂前置山, “耸起高高三峰, 排列于前”, 那就是败笔。长廊是游览的路线, “宜曲宜长则胜”, 要“随形而弯, 依势而曲或蟠山腰, 或穷水际, 通花渡壑, 蜿蜒无尽”。楼阁必须建在厅堂之后, 可“立半山半水之间”, “下望上是楼, 山半拟为平屋, 更上一层, 可穷千里目也”。

造园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 再现原物, 而是要求创作者真实地反映自然, 又高于自然, 尽可能做到使远近、高低、大小互相制约, 达到有机地统一, 要体现出大地的多姿。园林有的似山林, 有的似水乡, 有的庭院深深, 有的野味横溢, 各具特色。如苏州拙政园, 经过造园家的巧妙布置, 这一带原来的一片洼地便形成了池水迂回环抱、似断似续, 崖壑花木屋宇相互掩映、清澈幽曲的园林景色, 真可谓“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佳作。“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是《园冶》一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 亦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因”是讲园内, 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园冶》说:“因者, 随基势高下, 体形之端正, 碍木删桠, 泉流石注, 互相借资;宜亭斯亭, 宜榭斯谢, 小妨偏径, 顿置婉转, 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而“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 园虽别内外, 得景则无拘远近”, 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 俗则屏之, 嘉则收之”, 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 使视线越出园垣, 使园之景尽收眼底。如遇晴山耸翠的秀丽景色, 古寺凌空的胜景, 绿油油的田野之趣, 都可通过借景的手法收入园中, 为我所用。这样, 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 随机因借, 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计成所阐述的造园理论与具体经验, 不仅对研究古典园林非常重要, 而且对于今天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卷一《兴造论》里, 开篇作者就提出:“世之兴造, 专主鸠匠, 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强调了“主人” (即相当于今天的建筑规划设计师) 的重要性。其后又说:“半间一广, 自然雅称, 斯所谓‘主人之七分’也。第园筑之主, 犹须什九, 而用匠什一, 何也?园林巧於因借, 精在体宜, 愈非匠作可为, 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需求得人, 当要节用。”更是强调了主持造园规划设计人的重要性。

让我们来剖析一下计成做规划设计的过程。

计成说:“相地, 立基。”首先对项目要进行定位, 对基地各要素进行分析。具体阐述了规划设计的原则、设计的依据及设计的理念。

园基可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等。计成说园地只有山林地区为最好, “园地惟山林最胜, 有高有凹, 有曲有深, 有峻而悬, 有平而坦, 自成天然之趣, 不烦人事之工”。但也各有偏好———“古之乐田园者, 居于畎亩之中;今耽丘壑者, 选村庄之胜”, 且不同的园基有不同的情趣———“宅傍与后有隙地可葺园, 不第便于乐闲, 斯谓护宅之佳境也”, “江干湖畔, 深柳疏芦之际, 略成小筑, 足征大观也”。

“相地”是从卜邻、究源、察地等几个方面考虑。卜邻就是选择园地时, 要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 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条件、林木植被及周围的构筑物等多种因素。主要考虑“因借”的因素。“倘嵌他人之胜, 有一线相通, 非为间绝, 借景偏宜;若对邻氏之花, 才几分消息;可以招呼, 收春无尽”。

究源, 指探究水的源头———“卜筑贵从水面, 立基先究源头, 疏源之去由, 察水之来历”。水也宜合理利用, “临溪越地, 虚阁堪支;夹巷借天, 浮廊可度”, 且“架桥通隔水, 别馆堪图”, 隔水接以桥梁可以另建馆舍, 从而形成很好的对景关系。

察地亦包括植被。“多年树木, 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 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 荫槐挺玉成难”。

作者最后强调“相地”的原则要因地制宜, “相地合宜, 构园得体”。

先相地, 后立基。先要布置厅、堂、阁、室等屋宇的位置, 然后因地制宜, 考虑“宜亭斯亭, 宜榭斯榭”, 再后“开土堆山, 沿池驳岸”, 间杂植物配置。植物配置不但讲究“栽培得致”, 随季候的不同有所变化, “曲曲一湾柳月”“遥遥十里荷风”“编篱种菊”“锄岭栽梅”“寻幽移竹, 对景莳花”“桃李不言”, 而且强调了植被随季节变化的重要功用性, “一派涵秋, 重阴结夏”。

对于局部小地形的构筑, 作者提倡“高阜可培, 低方宜挖”, 才能达到“适兴平芜眺远, 壮观乔岳瞻遥”的境界。

立基的顺序, 要按重要性。接待客人的地方, “厅堂”先定, 必须正中, 光线要好。“古者之堂, 自半已前, 虚之为堂。堂者, 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 以取堂堂高显之义”。

然后可以布置“室”等起居用所。一般“书房”也比较重要, 应优先选择位置。要满足幽静、优雅、敞亮等要求, 要能激发灵感。“书房之基, 立於园林者, 无拘内外, 择偏僻处, 随便通园, 令游人莫知有此”。

沿这些重要建筑布置游“廊”, 设计观景路线及视点。“廊基未立, 地局先留, 或余屋之前后, 渐通林许。蹑山腰, 落水面, 任高低曲折, 自然断续蜿蜒, 园林中不可少斯一断境界”。

考虑路线时要依据景点位置, 景点位置要考虑视点及观景路线, 并互动调整。“寻幽移竹, 对景莳花”, “高阜可培, 低方宜挖”, “围墙隐约于萝间, 架屋蜿蜒于木末。山楼凭远, 纵目皆然;竹坞寻幽, 醉心既是”。

游廊、亭、榭、花径构成了游园的路线与节点。“花间隐榭, 水际安亭”, 这是造园中构成风致的要素, “斯园林而得致者”。但“亭安有式, 基立无凭”, 选地立基并无准则, “惟榭只隐花间, 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 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 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 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 非歌濯足”。说到游廊, 或蟠山腰, 或穷水际, 通花渡壑, 蜿蜒无尽, “斯寤园之‘篆云也’”。

厅、堂、书房等建筑应考虑窗的位置, 确定对景。“桃李不言, 似通津信;池塘倒影, 拟入鲛宫”, “疏水若为无尽, 断处通桥;开林须酌有因, 按时架屋。房廊蜒蜿, 楼阁崔巍, 动‘江流天地外’之情, 合‘山色有无中’之句”。

同时设计园林构图布局, 这两者相辅相成。在构图中, 作者始终强调造园要追求画的意境。“园说”篇中提道:“窗牖无拘, 随宜合用;栏杆信画, 因境而成。”在“村庄地”中作者描绘:“桃李成蹊, 楼台入画。”在“掇山”中作者又重申:“深意画图, 余情丘壑。”从而最终达到“景到随机”,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景观专项设计是对于规划内容进行深化的阶段, 与施工紧密结合, 如屋宇的做法 (包括门楼、厅、堂、斋、室、书房、亭、台、楼、阁、榭、轩、卷、广、廊等) 、花径做法 (乱石路、鹅子地、冰裂地、诸砖地等, 还包括具体的很多花样) 、装折做法 (栏杆、屏门、仰尘、风窗等装饰物件) 、门窗、墙垣、掇山、叠石等。还有一些诸如匾额、对联、题词等由文人游园时有感而发完成, 如红楼梦大观园题词等。

规划设计的过程, 最有价值的有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方面是怎么做。规划设计与施工紧密结合。作者以中国古典诗画为底蕴, 以实践为基础, 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 为后世的园林设计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摘要:《园冶》集中体现了中国园林的传统造园思想, 影响远及海外。本文旨在对其造园精髓思想加以提炼, 力图变换一种视角, 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将其加以剖析、引申, 希望有益于我国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园冶》,精髓,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年5月第2版.

[2][美]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年7月第1版.

课改教学有感 篇8

一、明确课标要求,把握好教学的“深”和“浅”

在课标中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的或“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像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几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动摇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学习评价方式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与思考,采用多方位的数学学习评价新模式。多尝试采用操作题、口试题、创意设计等灵活多样、开放的评价手段与方法来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状况,具体直观地描述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突显评价的激励作用,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作业形式可以有解答题、探索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等。开展同学间作业相互纠错。注意作业评判的过程性和激励性,作业批改要重视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同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

三、创建师生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彰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种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如恰当地创设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再如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个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特质。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摘要:<正>新课改提倡有价值的学习方式,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一、明确课标要求,把握好教学的“深”和“浅”在课标中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的或“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像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几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

读书有感 篇9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自古以来,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便层出不穷, 读书的益处也时刻体现在我们平日的行为举止与遣词造句上。如果说文化是一幢耸入苍穹的高楼, 那么书本便是堆砌高楼的砖石。当我们读书时, 我们会感觉自己的心灵不再聒噪, 我们的眼界彻底打开, 我们的灵魂行走在路上。同学们, 你是否从读书中汲取过养分, 收获过快乐呢?请将你的读书经历写下来, 和我们分享吧。

假期里, 我看了很多书, 懂得了许多知识。有一本书名叫《刘少奇的故事》, 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书中介绍刘少奇爷爷无论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 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 都从不放松学习。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感染了我, 使我改掉了没做完作业就睡觉的坏习惯。

我国唐代诗人杜甫诗中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高尔基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经验的载体, 它记载着古今中外各类知识, 对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 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谚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句话生动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书读得多, 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笔下就会生花, 文章就会写得好。

莎士比亚也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每当我看见这些大小不一的“朋友”时, 就会觉得它们太有趣了。

如果你热爱你的祖国, 那么, 请你认真读书吧!书籍是全人类的智慧, 它可以帮助你跟上时代的步伐, 长大以后为祖国作出更大贡献!

有感总裁找市场 篇10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许多人认为可口可乐的饮料市场已经饱和,市场开拓十分困难,刚刚担任可口可乐总裁的艾华士却另有一番见解。他认为,“世界上没有饱和的市场,只有保守的思想。”于是,他身体力行,带领手下人走街串巷进行调研,足迹遍及各式各样的商店,同时也找出所有买不到可口可乐的旮旯,甚至包括洗衣店和理发店。善于思考、注重调研,不以利小而不为,抓住市场每个空隙,把握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是艾华士能够不断开拓市场,赢得市场份额的诀窍。由于他的远见卓识,经营有方,可口可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愈战愈勇,遍及世界各地。

市场之大,谁也不能包揽一切。看似饱和的市场同样存在着不少的“空隙”,对于企业来说,欲找出市场“空隙”,关键是经营者要有灵敏的嗅觉,能在细微处感知和发现市场需求及用户的消费心理。高明的经营者是避市场饱和和竞争对手长处之实,击市场奇缺和竞争对手短处之虚。当然,企业的产品要得到消费者的欢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做好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是产品能否得到社会承认的关键。你不注重调研,你就无法了解市场的容量、消费者的需求、产品的缺陷,只有深入到第一线,像可口可乐公司总裁艾华士那样,身体力行,亲自采集第一手资料,才能把握市场的脉搏,在经营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历史教学有感 篇11

关键词:深化兴趣,以疑激趣,学贵有疑

历史课堂教学中到底运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关键在于教师。知识积累程度、教师的学术水平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对学习有驱动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呢?

一、精彩导入,诱发兴趣

每节课能否有个好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课堂教学的导入,能集中学生活动、渗透主题和引入情境。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适合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合于复习巩固旧知识。运用叙述时,史实要确凿。教师所述史实,应来自可靠的史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

二、语言生动,激发兴趣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作为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讲课时做到满腔热情、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具有演说家的风范,能鼓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本学科。教师讲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等内容时,师生双方以谈话或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识,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教师可快捷地向学生展示或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感官,以增强学生的记忆。

三、质疑设问,以疑激趣

有疑才有思,有思必有所得。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提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把复杂深奥的历史知识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呈现出来的教师用讲述法教学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喜欢研究分析历史问题,不擅长表达的教师要记忆应知应会内容。教师要教学生们学会运用已学知识点分析历史事件。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的同时,增强他们的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自己的讲课提出见解,提出质疑,并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五、联系现实,深化兴趣

有许多历史问题,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时间久了,他们总感到历史教学就是陈年旧账,会产生厌烦情绪。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教师要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尽管历史的事实是唯一的,但历史的结论却可以是多元的。历史教师把有效的信息传授给学生,促使学生继续思维,认清错源,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使学生自悟,启动他们的创造潜能。教师要将丰富的原材料按教科书的顺序,以章节为线索,配套设计材料解析题。由于材料解析题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题型,知识、方法、思维的含量较高,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将初高中的知识衔接起来。相反,如果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就会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和个性就会受到压抑与扼制。

上一篇:合作社联盟下一篇:企业伦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