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凝术

2024-09-27

高频电凝术(通用7篇)

高频电凝术 篇1

本院消化内镜中心自2011年1月-2011年12月共进行胃肠镜检查2218人次, 其中检出并接受内镜下治疗的胃肠道增生性疾病204人次, 根据病变的性质、大小及有蒂与否选择不同治疗, 术中、术后观察并定期内镜随访, 现将其临床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4例患者中, 男120例, 女84例, 男女比1.4∶1, 年龄19~88岁, 平均48岁。镜下诊断不确定, 病变范围大于10 mm的63例均术前活检送病理明确病变性质。其中,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胃腺瘤性息肉16例, 肠管状腺瘤12例, 管状绒毛状腺瘤3例, 绒毛状腺瘤2例, 错构瘤性息肉5例, 炎性息肉15例, 增生性息肉10例 (均病理排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其余141例内镜下诊断分别为:食管白斑14例, Barrett食管20例, 胃炎性息肉42例, 成熟型疣状胃炎57例, 胃黏膜脱垂8例。

1.2 治疗方法

常规胃镜或肠镜前胃肠道准备 (胃镜检查术前8 h禁食, 4 h禁饮;肠镜检查术前采用果导、硫酸镁清洁肠道) , 征得患者本人知情同意并签字后选择普通胃肠镜或无痛胃肠镜检查。电子胃镜或电子结肠镜发现病灶后调整旋钮对准病灶, 由助手为患者下肢贴一次性电极片, 并将调整好工作电流 (8~30 A) 和输出功率 (≥6 W) 的氩离子激光的光导纤维从活检孔插入到距离病灶0.05 mm处, 踏脚踏开关进行间断照射, 根据病灶大小可照射1~3次, 每次10~20 s, 照射点距基底部0.2 mm以上, 防止穿孔。高频电凝主要是针对较大带蒂息肉选择高频电凝圈套摘除, 从活检孔插入高频电凝圈套器套入息肉根部, 距基底部约0.3~0.5 mm, 每次电凝3 s, 反复凝切并逐渐收紧圈套将息肉割断, 息肉离断后, 观察残基有无活动性出血, 有则换用氩气凝固止血, 观察10 min, 无活动性出血退镜。

1.3 分组方法

广基病变包括所有食管白斑、Barrett食管、成熟型疣状胃炎、胃黏膜脱垂和<10 mm的无蒂和亚蒂息肉选用单纯氩离子凝固术治疗[1], 共计140例;较大的亚蒂和有蒂息肉 (>10 mm) 64例, 采用高频电凝圈套治疗为主, 术后残基有活动性出血的, 加用氩气凝固止血[2];息肉较大 (>30 mm) , 高频电凝圈套有一定困难和风险的, 先用氩气刀对表面进行多点照射, 1周后息肉缩小时再行高频电凝圈套治疗。

1.4 术后治疗及观察

胃镜术后禁食12~24 h改软食3 d, 先静脉滴注后口服PPI制剂1周~3个月;肠镜术后嘱无渣软食1周, 预防性抗生素治疗3 d, 所有患者均术后连续3次大便送检大便隐血试验, 并于第3、6个月2次内镜复查。

2 结果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140例, 术中未见出血现象, 术后大便隐血3次均阴性;术中术后无穿孔;术后3个月内镜复查, 有6例广基病变较大者, 需2次治疗;术后6个月内镜复查原病灶处黏膜光滑, 无明显瘢痕形成。高频电凝术治疗64例, 术中活动性渗血24例, 术后大便隐血阳性1次及以上24例;术中、术后无穿孔;术后3个月内镜复查, 所有息肉均一次性切除;术后6个月内镜复查, 15例患者原病变处有浅瘢痕形成。

3 讨论

氩等离子体凝固术 (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 , 又称氩气刀, 是氩离子激光通过光导纤维传输到需要激光照射的病变部位进行治疗的医疗手段[3]。氩离子激光的主要光谱波长为488.0 nm和514.5 nm的蓝绿光, 这两种波长的激光不仅适宜于在光导纤维中传输, 而且正好被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有选择地吸收, 具有很好的止血效果。自1973年光导纤维问世, 及电子内镜的不断完善, 内镜激光技术在医学上的使用日趋成熟。内镜下氩等离子体凝固治疗, 一切操作都是在可视情况下完成, 图像清晰, 分辨率高, 经内镜激光手术具有良好的方向性, 与高频电凝相比对周围的组织损伤小, 定位精确, 照射的深度及范围可调节, 创面肉芽反应轻微, 愈合快, 无瘢痕[4]。在胃肠道增生性疾病的治疗中, 既可造成增生组织的热凝固、气化, 又可使病变基底部的血管闭塞、破坏, 故术中、术后未见出血, 且残存的增生组织也因供血中断而坏死脱落, 避免了息肉的复发。电子内镜下氩等离子体凝固手术因其操作简单, 创伤轻微, 对机体影响小, 既适合于青壮年患者, 也适合年老体弱, 合并有多种疾病的患者, 因激光电场效应极弱, 还非常适合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高频电凝治疗技术主要利用电灼热效应产生局部高热, 其发热方式为电弧凝固, 最高温度300℃, 可使组织水分汽化蒸发, 蛋白凝固变性, 病灶组织坏死, 脱落, 促进组织修复, 同时有杀菌作用, 因电凝器与组织直接接触, 易机械牵拉导致出血, 而电凝过度或过深, 造成息肉蒂部残端的急性炎症反应, 可诱导肠穿孔发生。其优点是摘除带蒂息肉快速便捷[5]。

消化道肿瘤的发生, 大多经历了一个由正常黏膜上皮向癌细胞逐步转变的复杂过程, 是在环境、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涉及多基因改变的逐渐积累、多阶段进展的过程, 如Barrett食管的鳞状上皮-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食管腺癌;慢性胃炎-萎缩-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Correa模式;正常结肠上皮→细胞增生→早期腺瘤→中期腺瘤→晚期腺瘤→结肠癌→转移的多阶段改变, 因此, 在病变的早期或癌前病变期及时发现并合理治疗已成为消化道肿瘤的一级预防措施[6]。在电子胃肠镜检查相当普及的今天, 已经能直观地观察到食管、胃、直肠、结肠的相应疾病发展, 并结合活检明确具体的病理分期。本院对内镜下发现的基底部明显粗糙, 孤立突出的食管白斑 (系食管上皮层角化过度, 棘细胞增生) 、典型岛状或舌状Barrett食管, 较高大的成熟型疣状胃炎, 体积大于等于5 mm的炎性或增生性或错构瘤性息肉, 导致幽门不全梗阻的胃黏膜脱垂, 及病理报告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胃肠腺瘤性息肉进行了氩等离子体凝固或高频电凝治疗, 术中、术后观察疗效满意, 为降低本地区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的发生略尽微力。

摘要:目的:观察氩离子凝固术联合高频电凝术在消化道内镜下治疗胃肠道增生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将消化内镜下发现的可治疗的胃肠道增生性疾病根据病变的性质、大小及有蒂与否, 分别选用氩离子凝固术或高频电凝术治疗, 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疗效。结果: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广基增生性病变, 因照射的深度及范围可调节, 安全性较高, 病变范围较大时, 为提高安全性, 可分次治疗, 术中、术后出血发生率低, 愈合后不形成瘢痕;高频电凝圈套治疗对较大有蒂及亚蒂息肉可一次性快速根治, 易因机械牵拉导致出血, 且局部炎症反应较重, 易留瘢痕。结论:氩离子凝固术及高频电凝术治疗胃肠道增生性疾病各有优缺点, 根据病灶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内镜治疗方案, 在胃肠道增生性疾病的早、中期进行干预治疗可有效中止疾病进展, 降低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的发生率。

关键词:氩离子凝固术,高频电凝术,胃肠道增生性疾病

参考文献

[1]杨琦, 王景杰, 杨晔, 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肠道息肉446例临床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9, 30 (3) :286-270.

[2]赵曙光, 王旭霞, 黄裕新, 等.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肠道息肉和疣状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 2004, 10 (3) :20-21.

[3]孙朝晖.氩离子激光及其医学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85-290.

[4]潘志刚, 苏东星, 肖晨, 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研究[J].微创医学, 2011, 6 (3) :245-246.

[5]周美仙.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及配合[J].内科, 2012, 7 (2) :149-150.

[6]房静远.胃癌[M]//林三仁.消化内科学高级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211-219.

环扎电凝术治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临床治疗30例血管畸形患者, 男23例、女7例, 年龄5~38岁, 平均年龄19岁, 其中舌体部位4例, 上唇部位8例, 软腭部位3例, 面颊部位9例, 眶周4例, 颊粘膜部位2例。位置均表浅的软组织血管畸形。

1.2 治疗方法

B超判定血管瘤、脉管畸形的血管走向及深度范围, 术中用5~0的可吸收线 (3个月吸收) 先在血管畸形周围环扎阻断血管血流, 选择5号留置针和电刀相接, 使留置针刺入血管畸形抽出针芯验证针头在血管内再装山针芯, 按照血流的方向, 横断血流平面电凝, 用电凝键电凝3~5秒钟, 确认血管内血凝固阻塞形成栓塞, 再换其他部位同样操作。

2 疗效判断标准[1,2]

治愈:瘤体完全消失, 外形好, 体位试验阴性, 随访0~5年以上无复发;有效:瘤体缩小50%, 但未完全消失, 畸形改善, 体位试验可阴性或阳性, 但时间延长;无效:瘤体无变化或继续增大。

3 结果

所治疗的30例患者瘤体无特殊第2天肿胀明显, 针孔轻度坏死形成溃疡, 大约10天左右溃疡愈合, 1个月复查瘤体质地变硬, 明显缩小, 体位移动试验阴性, 随访6月~1年, 28例治愈, 2例好转, 治愈率为93.3%, 总有效率为100%, 面形及口腔功能外形恢复良好, 患者满意。

4 讨论

脉管性疾病是一种良性疾病, 2002年中华口腔医学会推荐使用脉管性疾病新命名和分类, 即把脉管性疾病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3]。目前, 体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治疗方法很多, 对于较大的血管瘤, 多采用介入血管腔栓塞的方法, 应用无水乙醇、平阳霉素瘤腔内注射治疗颌面部的血管瘤, 已逐步成为非手术治疗血管瘤的首选方法之一。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血管瘤有一定疗效, 有效率达72.6%[4], 但对于颌面部波及多个解剖区范围大的的静脉畸形临床上还未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药物注射治疗的并发症明显, 包括复发、过敏反应、中毒反应、皮肤黏膜坏死以及神经功能障碍。

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局限性病灶手术仍是最有效和最广泛的使用方法之一。对于影响外观的巨大微静脉畸形和静脉畸形, 也提倡安置扩张器扩张邻近正常皮肤, 二期再行病变切除和创面覆盖[5]。但是, 对于颜面部病变范围宽广、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 口内深部病变, 单纯手术可能导致影响美观及创伤大、出血多, 不易切除干净等问题。故应当在介入治疗后3d左右行手术治疗, 这样既可以减少栓塞剂的使用,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又阻断了滋养血管, 降低了血管再通风险, 利于手术的进行[6]。介入治疗后复发, 可能与血管再通有关, 亦可能与注射的无水乙醇和平阳霉素剂量较小有关。

脉管性疾病其他治疗方法还有铜针置留法、电凝固、皮肤磨削、敷贴中药等方法也应用于血管瘤治疗的报道, 且这些方法均有各自的优势[7]。我们临床采用可吸收线做瘤边环扎具有阻断、减缓血流, 缩小管腔避免栓子随血流到身体其他部位造成相应部位的栓塞, 治疗过程中不必在瘤体各部位电凝, 只需沿血管横断平面一次电凝即可, 可减少创伤, 对于口腔内黏膜、咽喉部、舌根、软腭、口咽部等部位血管畸形, 电凝治疗明显具有更加安全的优势, 所形成的栓子完全可以使脉管栓塞, 瘤体缺少血供而变小或消失, 留置针外层为塑料层对组织无电凝作用, 电凝引起的栓子为自身组织可逐渐被机体吸收, 由于瘤边环扎血栓不会引起其他部位的栓塞, 复发后还可以再使用该方法治疗, 除局部水肿、溃疡外, 无其他严重副作用。

参考文献

[1]寿柏泉, 丁冠群.鱼肝油酸钠相对大剂量治疗口面部海绵状血管瘤385例疗效观察[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989, 7:102-104.

[2]Derby LD, LowDW.Laser treatmentof facialvenous vascularmal formations.Ann PlastSurg, 1997, 38:371-378.

[3]张志愿.口腔颌面部脉管性疾病:过去、现在和将来[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5, 40:177-181.

[4]郑家伟, 陈传俊, 张志愿.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系统评价[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3, 6, 106-107.

[5]游小波, 傅荣.面颊部血管瘤切除修复一例[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8, 22 (2) :252.

[6]张靖, 徐宏文, 周少毅, 等.经导管动脉栓塞联合局部硬化治疗儿童四肢巨大血管瘤[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 19 (7) :527-530.

高频电凝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住院患者66例, 男40例, 女26例, 年龄40岁~78岁, 平均年龄56岁。鼻出血部位:左侧34例, 右侧32例, 其中双侧16例。全部患者入院前均做过2~4次前后鼻孔填塞术, 治疗时间为5 d~15 d.入院时患者处于前后鼻孔填塞状态, 仍有间歇的鼻腔、口咽部渗血。重者来院前已输血800 m L.

1.2 手术器械

鼻内镜:直径4 mm, 2.7 mm, 偏角0°、30°、70°。具有绝缘性能的吸引管, 内径为1.5 mm~3.0 mm, 长15 cm, 远端裸露金属段约2 mm~3 mm, 呈球形。高频电凝器1台。

1.3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首先在内窥镜下取出前鼻孔填塞油纱条, 暂时保留后鼻孔填塞纱球, 以防手术时出血入口, 产生误咽, 迅速用1%地卡因加少许盐酸肾上腺素纱条填塞鼻腔, 进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数分钟。然后, 抽出填塞纱条, 采用“挤压滚动法”检查鼻腔, 即用吸引管由前向后推移油纱条球团或浸有1%地卡因的纱条团, 边吸引边观察。发现出血点后, 立即用吸引管远端球形部按压在出血点上, 单纯电凝烧灼1~2次即可封闭出血血管, 创面贴敷明胶海绵, 撤出后鼻孔填塞纱球, 手术结束。

2 结果

2.1 66例患者均一次手术痊愈。

术后观察4 d~7 d出院, 其中有5例患者术后仍有少量渗血, 经第二次内窥镜检查发现, 鼻中隔前下区、下鼻甲和中鼻甲前端鼻黏膜擦伤创面渗血, 经适当处理止血。而原发部位有假膜附着, 无出血迹象。

2.2 鼻出血部位与出血血管性质

66例患者均有一个出血点。63例 (95.5%) 为动脉性出血, 静脉性出血仅3例 (4.5%) 。出血部位以鼻中隔中后段为主, 占66.7%, 其次为鼻中隔前段、嗅裂、鼻咽顶部、Woodruff静脉丛等部位, 占33.3%.患者出院后来院复查或随访2个月~12个月, 无1例复发。见表1.

3 护理体会

3.1 治疗前的心理护理

患者反复出血多次, 出血量大, 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躯体上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易出现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1]。此时护士须保持冷静, 态度热情温和, 动作轻柔娴熟, 向患者说明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治疗前向患者讲解应用鼻内镜电凝术治疗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进行安慰和疏导, 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剂, 使之主动配合治疗。

3.2 术中护理

3.2.1 治疗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脉搏、面色的变化, 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或者大汗淋漓等不适时应停止操作, 紧急处理。同时注意血压的变化, 对于高血压患者可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 以免血压升高加重鼻腔再度出血。

3.2.2 注意使用吸引器:治疗中如需要吸引器应严格掌握吸引器的使用方法, 负压不宜过大, 动作应轻柔, 以免损伤鼻腔黏膜, 加重患者的痛苦。

3.3 术后护理

3.3.1 一般护理

确保病房安静, 设施齐全, 空气流通。协助患者术后取坐位或半卧位, 额部冷敷以减轻头部充血和鼻腔黏膜水肿, 3 d后改成平卧位。疑有休克者改平卧头侧位, 避免屏气用力。

3.3.2

部分患者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 对花粉、尘埃、冷空气等均致敏, 表现为反复咳嗽, 打喷嚏, 这些均是鼻腔再度出血的诱因, 应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清洁、舒适的休养环境, 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病房内禁放花草。如欲打喷嚏、咳嗽时可做深呼吸, 以舌尖顶上腭来抑制, 严重过敏者可遵医嘱口服异丙嗪25 mg, 每日3次, 如感觉鼻腔干燥不适, 可用石蜡油、薄荷油滴鼻, 每日3次, 严禁用手和其他物品掏挖鼻腔。

3.3.3 口腔护理

鼻腔填塞患者, 进食减少, 口腔常有积血而致口臭, 影响食欲, 并易发生口腔感染。应重视口腔护理, 及时清除血迹, 食物残渣, 用生理盐水或1∶5 000呋喃西林棉球擦洗, 每日3次, 并多次漱口。因张口呼吸致咽喉部干燥、疼痛者, 鼓励多饮水, 用湿纱布覆盖口唇, 干裂者涂以石蜡油。

3.3.4 饮食护理

嘱患者宜进营养丰富的软食, 禁食尖硬、油炸类食物, 因反复咀嚼易导致创面破裂引发再度出血, 食物温度不宜过高, 约为35℃, 多食水果和新鲜蔬菜, 保持大便通畅, 禁烟酒和刺激性食物。后鼻孔填塞患者因吞咽疼痛常拒绝进食, 要向患者说明补充营养的重要性, 鼓励其进食, 少量多餐。

4 讨论

鼻出血的治疗方法很多, 但对于前后鼻孔填塞后仍然出血的患者, 还没有一种简捷、实用而又有效的治疗方法。过去常采用血管结扎[2], 现在又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行同期血管栓塞术止血, 但均有创伤性及危险性, 而且价格昂贵, 并潜在一些并发症, 有效率仅为76%[3].鼻内窥镜占据空间小, 亮度强, 视野清晰, 能够检查鼻腔比较深在、隐蔽的部位。利用鼻内窥镜治疗鼻出血稳定期国内已有报道[4], 但应用鼻内窥镜治疗鼻出血活动期尚无报道。我们近3年收治的66例患者均为经多次前后鼻孔填塞仍有活动性出血者, 由于这类患者出血部位往往深在隐蔽, 不易发现, 出血又较凶猛, 单纯靠吸引器吸引难以清除涌出的血液, 不能发挥内窥镜的功能。在临床实践中, 我们采用了“挤压滚动法”, 即在内窥镜直视下将油纱条球团或浸有1%地卡因的纱条放入鼻腔, 用吸引管一边吸除出血, 一边自前向后有顺序地推移纱条球团。 (1) 可以扩张狭窄腔隙, 压迫止血; (2) 便于识别出血部位。应用绝缘吸引管能及时吸除出血, 使镜头不能淹没, 当发现出血点时不用更换器械, 即可直接用绝缘吸引管远端球形部压迫出血血管, 电凝1~2次就可封闭出血血管。避免因更换器械、血液再次渗出而掩盖出血点, 增加治疗困难, 延误治疗时间和增加失血量。由于吸引管具有绝缘性能, 电凝止血时可使能量集中在吸引管远端裸露球形部, 充分发挥高热能效应而封闭出血血管, 而且对周围组织无创伤。但要注意将电凝器输出功率调至低档, 吸引管按压出血点不要过紧, 以免烧灼过深, 导致鼻中隔穿孔。

本文66例中仅3例 (4.5%) 为静脉性出血, 63例 (95.5%) 为动脉性出血。出血点一般多高出鼻黏膜表面, 呈火山口状, 出血部位以鼻中隔后段为主占66.7%, 其次为鼻中隔前段、嗅裂、鼻咽顶部、Woodruff静脉丛等部位占33.3%.以上结果显示, 顽固性鼻出血部位多较深在隐蔽, 且多为动脉性出血, 这可能是鼻腔填塞法不能有效止血的原因。

由于鼻出血病因、出血部位不同, 其治疗方法也就不同。本组患者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肿瘤及肝、肾疾病, 并除外颅底创伤致鼻出血者。各种类型激光、微波等均有临床应用报道, 它们对出血部位浅在、出血血管比较粗大的顽固性鼻出血效果不佳, 特别是正在出血者无效[5]。本文66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治愈, 有效率为100%.应用本治疗方法避免了鼻腔填塞、血管结扎术、血管造影术等创伤性治疗及其所带来的并发症, 提高了对顽固性鼻出血的诊治率, 使止血迅速、准确、有效。

参考文献

[1]梅传君.鼻出血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03, 19 (6) :789.

[2]李宝实.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耳鼻咽喉科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0:104.

[3]Siniluoto TM.Emboliz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erior epistaxis.An analysis of31cases[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93, 119 (8) :837.

[4]杨大章, 史冬雪, 王忠植, 等.内窥镜在治疗顽固性鼻衄中的应用[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6, 31 (1) :54.

高频电凝术 篇4

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我国发病率为8.8%[1]。2003年8月~2006年12月底, 我们开展了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微创剥脱加电凝术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大隐静脉曲张362例398条肢体,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62例患者。男196例, 女166例;年龄28~93岁, 平均55.6岁;患肢398条, 其中左侧177条, 右侧139条, 双侧41例;病程0.9~61年, 平均12.3年。均表现为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 387条 (97.2%) 伴有下肢活动后酸胀感及下肢乏力;197条 (49.5%) 发生皮肤脱屑和色素沉着;43条 (10.8%) 合并足靴区浮肿, 21条 (5.3%) 合并静脉性溃疡;38条 (9.5%) 合并浅静脉血栓。本组患者均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超声检查或静脉造影后确诊, 并排除了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1.2 方法

1.2.1 材料龙胆紫、高频电刀、静脉穿刺套管针 (BD针) 、强生微创剥脱器、弹力绷带。

1.2.2 手术方法

术前站立位用龙胆紫标记曲张静脉团;麻醉后, 沿腹股沟韧带下2 cm平行于腹股沟韧带股动脉内侧约2 cm处切口, 长约1 cm, 游离、显露大隐静脉主干, 高位结扎大隐静脉主干;内踝前方切口, 长约1.0 cm, 游离显露大隐静脉末端, 末端远端结扎, 近端插入微创剥脱器至大隐静脉根部, 剥脱器头端戴上剥脱球;静脉穿刺套管针 (BD针) 穿刺未能抽脱的术前已经标记好的浅表曲张静脉, 电凝输出功率30~50 W, 套管针以1 cm/s的速度向后边退边凝, 至穿刺点处皮下时停止电凝, 抽出套管针后局部压迫, 以利血管闭塞;由下向上先用普通绷带加压包扎患肢, 松紧度适中, 不至于导致剥脱困难;由上向下剥脱全长大隐静脉主干, 黏合切口, 无菌敷料包扎, 再用棉垫和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抬高患肢, 鼓励做足背屈伸活动, 当日下床活动,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1.2.3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及体征、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患肢局部感觉和美观度及术后并发症。

1.3 随访方法

通过预约门诊复查, 包括询问病史、物理检查、B超复查。对于无法预约门诊复查的患者采用电话随访, 调查内容:术后患肢静脉团块、酸胀感、水肿、色素沉着、皮炎、静脉溃疡有无复发、程度及范围;术后B超复查情况。根据病历记载统计术后近期并发症。

2 结果

2.1 临床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平均 (32±8.4) min, 术中出血量 (15±3.2) mL,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 (7±1.4) h。皮肤切口均甲级愈合, 387条 (97.2%) 伴有下肢活动后酸胀感及下肢乏力的患者术后症状均消失;197条伴有皮肤脱屑和色素沉着的患者术后皮肤脱屑及色素沉着减轻;21例 (5.3%) 合并静脉性溃疡患者经术后换药均愈合。多普勒检查无血液倒流信号, 切口小, 不用拆线, 达到微创效果, 住院 (4±1) d, 住院时间短, 费用低。所有患者均无深静脉损伤及深静脉血栓形成。

2.2 随访结果

随访318例 (359条患肢) , 随访率87.8% (318/362) ;随访时间8~42个月, 平均22.0个月, 疗效满意, 临床症状消失, 溃疡愈合未再复发, 大部分局部皮肤营养障碍性病变消退, 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局部皮肤光滑较为美观, 2年内小腿部静脉曲张复发4例, 复发率1.1% (4/359) , 复发病例未再住院, 通过再次电凝治疗, 均获治愈。

3 讨论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传统手术, 目前许多专著中仍要求腹股沟处切口长6 cm以上, 结扎大隐静脉的5个属支[2], 有血管床损伤较大、切口多、术后恢复周期长、影响肢体美观和复发率高等不足。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 出现了多种微创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方法, 常见的有:静脉腔内激光闭合术[3]、静脉腔内射频消融闭合术[4]以及静脉腔内电凝术等[5], 都有其相应的手术适应证及优缺点[6~9]。

大隐静脉有5大属支[10], 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及阴部外静脉属支一般很少发生曲张, 保留这3支浅表静脉可充分保证局部的血液回流, 并在患者发生某些疾病, 如髂股静脉血栓或门脉高压症时发挥旁路作用[11]。所以笔者在传统手术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于腹股沟处采用1 cm左右的小切口高位结扎大隐静脉, 内踝处1 cm小切口, 用微创剥脱器剥脱全长大隐静脉主干, 术前标记的曲张静脉团用电凝针电凝, 可以缩小并减少切口, 小切口均采用输液黏合贴黏合, 没有缝线, 减少了瘢痕的发生, 不用拆线, 具有美腿的效果;缩短了住院时间, 降低了住院费用。手术中节省了寻找和处理旋髂浅、腹壁浅以及阴部外静脉属支的时间, 同时减小了手术创伤。

笔者总结该方法有以下优点: (1) 静脉剥脱器自踝部向上插入, 与静脉瓣方向一致, 易于顺利插入。 (2) 剥脱器头端抵达腹股沟时, 可作为腹股沟切口的标记, 又可以其为指引找到大隐静脉及其分支, 不致误伤股静脉, 也不致将较粗的分支当成大隐静脉主干而致术后复发。 (3) 剥脱器插入大隐静脉主干在剥脱前, 先用自制电凝针电凝闭锁术前标记的曲张静脉团及交通支静脉, 避免了另外切口, 使切口大大减少, 常规必须要做的2个切口分别位于腹股沟及内踝处, 均为隐蔽部位不易看到, 既减少了创伤, 又达到了美观的要求。 (4) 在传统剥脱术中, 因剥离器头端较小, 易套入静脉腔内, 极易拉断, 易于主干残留, 而致术后复发。笔者应用的剥脱器为美国强生公司生产, 配备有3个大小不同的剥脱球, 可根据患者大隐静脉粗细的不同选用大小不同的剥脱球, 保证了主干的完整性。 (5) 大隐静脉主干置入剥脱器后, 先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下肢, 然后抽剥大隐静脉主干, 主干抽剥后, 创面即处于加压包扎状态下, 使主干与小分支断裂处及静脉床不出血, 避免了皮下瘀血、出血、血肿的发生。 (6) 因为术前检查排除了深静脉血栓和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存在[12], 所有曲张的浅静脉均被剥脱, 且剥脱时破坏了深浅静脉交通支, 同时结合电凝术前标记的曲张静脉团及交通支静脉, 术后复发率低, 保证了疗效。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是传统的手术方式, 由于切口长, 切口多, 不仅创伤大, 而且影响美容, 随着微创观念在临床的渗透、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及剥脱器的改进, 结合现代微创技术, 使手术既能得到传统手术的效果, 又能满足患者切口小、切口少、达到美容的要求。因此, 笔者认为在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要点的前提下, 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微创剥脱加电凝术是一个实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总结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微创剥脱+电凝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经验。方法对该院2003年8月~2006年12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微创剥脱术+电凝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362例398条肢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通过门诊定期复查或电话进行随访。结果随访318例 (359条患肢) , 随访率87.8% (318/362) ;住院时间3~5d, 平均4.5d;复发率1.1% (4/359) 。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微创剥脱+电凝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可靠, 复发率低, 能使切口减小减少, 住院时间缩短, 值得推广。

关键词:静脉曲张,大隐静脉,电凝术,微创剥脱

参考文献

[1]张培华, 蒋米尔, 戴乐天, 等.华东四省一市周围血管疾病调查研究[J].普外临床, 1993, 9 (2) :162.[1]ZHANG PH, JIANG ME, DAI LT, et al.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of four provinces of east China with one city[J].The Clinic of General Surgery, 1993, 9 (2) :162.Chinese

[2]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880.[2]WU JP, QIU FZ.The Surgery of Huang Jiasi[M].6th ed.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1999:880.Chinese

[3]MIN RJ, ZIMMET SE, ISAACS MN, et al.Endovenous lasertreatment of the incompetent greater saphenous vein[J].J Vasc Interv Radiol, 2001, 12 (10) :1167-1171.

[4]WEISS RA, WEISS MA.Controlled radiofrequency endovenous occlusion using a unique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under duplex guidance to eliminate saphenous varicose vein reflux:A22Year follow up[J].Dermatol Surg, 2002, 28 (1) :38-42.

[5]董国祥.电凝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0, 32 (2) :182.[5]DONG GX.Electrocoagulation for varicose veins of the lower ex-tremity[J].Journal of Beij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00, 32 (2) :182.Chinese

[6]叶志东, 刘鹏, 王非.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思考与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10) :755-756.[6]YE ZD, LIU P, WANG F, et al.Some ideas and evaluations of minimal invasive surgical treatment of lower limb varicose vein[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Surgery, 2006, 26 (10) :755-756.Chinese

[7]叶炜, 刘昌伟, 管珩, 等.激光技术辅助治疗大隐静脉曲张[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 28:457-459.[7]YE W, LIU CW, GUAN H, et al.Endovenous laser combined with ligation and striping therapy for varicose saphenous[J].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Sinicae, 2006, 28:457-459.Chinese

[8]贾玉龙, 李娜, 汪岩, 等.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8 (3) :399-401.[8]JIA YL, LI N, WANG Y, et al.The clinica l analysis on effica-cy of high ligation combined with 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 in greater saphenous varicose vein[J].Journ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2007, 28 (3) :399-401.Chinese

[9]GUO XL, WANG ZF, HUANG XZ.Surgical treatment of postchrombotic syndrome in lower excremities[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7, 15 (8) :672-674.Chinese

[10]彭裕文.局部解剖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51.[10]PENG YW.Topography[M].5th ed.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2:251.Chinese

[11]吴开柱, 刘振兴, 张庆玮, 等.保留大隐静脉上段及三大属支的次高位结扎和剥脱术[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2, 5 (2) :123.[11]WU KZ, LIU ZX, ZHANG QW, et al.The hypo-high ligation and stripping with preserving the upside of the long saphenous veins and three belongings[J].Chinese Journal of Current Ad-vances in General Surgery, 2002, 5 (2) :123.Chinese

高频电凝术 篇5

1.1 一般资料 鼻出血患者100例, 男75例、女25例, 年龄13~78岁, 平均53.4岁。左侧鼻出血67例, 右侧鼻出血30例, 双侧鼻出血3例。出血部位为Little区18例, Woodruff静脉丛19例, 鼻中隔偏区10例, 鼻中隔后端8例, 下鼻道顶部7例, 下鼻甲后端5例, 鼻咽部5例, 鼻丘部3例, 嗅裂鼻中隔部16例, 中鼻甲后端蝶腭动脉区9例。全部患者入院前均作过2~3次前后鼻孔腔、口咽部渗血。重者来院前已输血800 ml。

2手术器械

鼻内窥镜:直径4 mm、2.7 mm, 偏角00、300、700。吸引管:内径为1.5~3.0 mm, 长15 cm;高步电刀、双极电刀笔。

3手术方法

3.1 患者取仰卧位, 首先在内窥镜下取下前鼻孔填塞油纱条和鼻孔栓子。

用吸引器清除鼻腔内积血, 用1%地卡因加含有1‰肾上腺素棉片做出血侧鼻腔黏膜表面麻醉, 置于下鼻道、中鼻道、总鼻道, 嗅裂及鼻中隔黏膜表面各1片, 每次5 min, 共放3次。取出棉片后, 依次检查Little区、嗅裂、中鼻甲后端、蝶腭动脉供血区、鼻中隔后段, 下鼻甲后端、woodruff静脉丛及鼻咽部易出血区。出血点暴露后, 立即用吸引管按压在出血点上, 双极电刀笔烧灼1~2次即可封闭出血血管。如果出血来源鼻腔隐蔽部位, 可更换300或700镜, 必要时骨折外移或内移中、下鼻甲, 鼻中隔偏曲明显影响操作者可先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烧灼术后, 烧灼部位贴敷明胶海绵, 手术结束。

3.2 术后处理

鼻腔内滴1%呋麻滴鼻液, 并酌情应用抗生素、止血药物。此外, 对症处理全身性病因。

4结果

4.1 100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治愈。术后观察3~8 d出院。其中有3例患者术后仍有少量渗血, 经二次内窥镜检查发现, 鼻中隔前下区、下鼻甲和中鼻甲前端鼻黏膜擦伤创面渗血, 经适当处理血止。而原发部位有假膜附着, 无出血迹象。

4.2 鼻出血部位与出血血管性质 100例患者均只有一个出血点。81例为动脉性出血, 静脉性出血仅19例。出血部位以鼻中隔中后段为主, 其次为鼻中隔前段、嗅裂、鼻咽顶部、Woodruff静脉丛等部位。患者出院后来院复查或随访1~3个月, 无1例复发。

5讨论

目前对鼻出血的急诊治疗, 通常是采用鼻腔凡士林纱条填塞压迫止血。鼻腔填塞是传统的止血方法, 这种方法经济实用, 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 在各级医院均能开展。但填塞时及填塞后患者非常痛苦, 抽出3~5 d后有再出血、再填塞的可能, 纱条反复进出鼻腔造成鼻腔黏膜擦伤而继发鼻出血、鼻炎、易感染。且这种填塞方法常因不能准确压迫出血部位而使其止血效果不理想。过去常采用血管结扎术[1], 现代又可通过数字减影造影技术并同期行血管栓塞术止血, 但均有创伤性及危险性, 而且价格昂贵, 并潜在一些并发症, 有效率仅为76%[2], 推广应用有一定限制。鼻内窥镜占据空间小、亮度强、视野清晰, 能够清楚地看到鼻内出血部位及鼻腔内比较深在、隐蔽的部位。我们近4年收治的100例患者均为经多次前后鼻腔填塞仍有活动性出血者。由于这类患者出血部位深在隐蔽, 不易发现, 出血又较凶猛, 单纯靠吸引器吸引难以清除涌出的血液, 不能发挥内窥镜的功能。在临床实践中, 我们采用了“挤压滚动法”, 即在内窥镜直视下将油纱条球团或浸有1%地卡因的纱条放入鼻腔, 用吸引管一边吸除出血, 一边自前向后推移纱条球团。一可以扩张狭窄腔隙, 压迫止血;二便于识别出血部位。应用绝缘吸引管能及时吸除出血, 使镜头不被淹没, 当发现出血点时不用更换器械即可直接用绝缘吸引管远端球形部压迫出血血管, 电凝1~2次就可封闭出血血管。避免因更换器械血液再次溢出而掩盖出血点, 增加治疗困难, 延误治疗时间和增加失血量。由于吸引管具有绝缘性能, 双极电凝止血时可使能量集中在吸引管远端裸露球形部, 充分发挥高热性能效应而封闭出血血管, 而且对周围组织无创伤。但要注意要将电凝器输出功率调至中档, 吸引管按压出血点时不要过紧, 以免烧灼过深, 导致鼻中隔穿孔。

患者100例中仅19例为静脉性出血, 81例为动脉性出血。出血点一般多高出鼻腔黏膜表面, 呈火山口状。出血部位以鼻中隔中后段为主, 其次为鼻中隔前段。嗅裂、鼻咽顶部、Woodruff静脉丛等部位。顽固性鼻出血部位多比较深、隐蔽, 且多为动脉性出血, 这可能是鼻腔填塞法不能有效止血的原因。

由于鼻出血病因、出血部位不同, 其治疗方法也就不同。本组患者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肿瘤及肝肾疾病, 并排除颅底外伤致鼻出血者。另外, 大多数患者因恐惧致精神紧张, 亦可加重鼻出血。因此, 治疗上应辅以镇静药物和心理安慰, 以利于消除恐惧, 稳定情绪, 有助于止血, 并且要注意全身内科疾病的治疗。各种类型激光、微波等均有临床报道, 它们对出血部位浅在、出血血管细小者可起到良好的止血作用。但对于出血部位深在、出血血管比较粗大的顽固性鼻出血效果不良, 特别是对正在出血者无效。100例患者均一次性手术治愈, 有效率100%。应用本治疗方法避免了鼻腔填塞、血管结扎术、血管造影栓塞术等创伤性治疗及其所带来的并发症。双极电凝治疗作用主要是内生热和热外效应, 可使蛋白质变性凝固, 使鼻腔局部出血点封闭。瞬间达到高温而凝固, 其止血速度快, 深度足够, 对病变周围组织损伤轻, 无烧伤危险, 从而达到止血目的。鼻腔基本无填塞, 痛苦小、见效快、病程短、治愈率高, 故我们认为鼻内窥镜下双极电凝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是最佳选择。

摘要:目的 探讨鼻出血的各种病因, 依据不同的病因准确使用止血方法 , 减少在治疗过程中的盲目性。方法 100例反复鼻出血患者, 经过仔细检查出血部位, 分析不同原因, 给予双极电刀笔电凝止血方法 后达到止血的目的 。结果 对100例反复鼻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治疗后随访1~3个月, 无1例复发, 疗效显著。结论 0鼻内镜下, 双极电刀笔电凝止血方式患者痛苦小, 见效快, 疗程短, 治愈率高。

关键词:双极电刀笔,鼻出血,鼻内窥镜

参考文献

[1]李宝实.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耳鼻喉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0:104.

高频电凝术 篇6

关键词:宫腔镜电凝术,阴式手术,子宫切口瘢痕憩室,治疗效果

随着剖宫产应用的普及,子宫切口憩室的发生率显著提高,其能够导致患者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流血,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命质量,而且子宫憩室一旦破裂可导致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积极手术切除憩室一直是临床治疗子宫切口憩室的首选根治性方法[1]。本研究就宫腔镜电凝术和阴式手术治疗子宫切口瘢痕憩室的差异进行分析,为合理制订临床手术方案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8月朝阳市中心医院妇科收治的因子宫切口瘢痕憩室行择期手术治疗的患者17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宫腔镜电凝手术治疗组(宫腔镜组)和阴式手术治疗组(阴式组),其中宫腔镜组90例,年龄22~38岁,平均(29±4)岁;阴式组87例,年龄21~39岁,平均(29±4)岁。两组患者剖宫产次数均为1~3次,且均采取子宫下段横切口。纳入及排除标准[2]:①经超声等检查确诊为子宫切口瘢痕憩室;②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③患者精神智力正常,能够自主配合随访,且相关资料完整。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④排除合并不孕症、子宫恶性肿瘤、内分泌紊乱等其他疾病者。两组患者年龄、剖宫产次数、剖宫产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阴式组

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在常规消毒、导尿管导尿等手术准备后,用碘仿消毒阴道,充分暴露宫颈(需要利用阴道拉钩向左右两侧牵拉),然后用宫颈钳固定钳夹宫颈前唇,通过向下拉而彻底暴露阴道前穹窿,使用水压法将膀胱和宫颈隔离,宫颈前唇上方2 cm处作横切口,沿生理间隙无创性地分离膀胱,移动膀胱至膀胱-腹膜反折部位,刺破腹膜,利用阴道拉钩暴露宫体瘢痕,明确憩室位置,切开憩室,切除憩室瘢痕组织及积血,缝合子宫,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缝合腹膜、阴道壁等,阴道内留置无菌消毒(碘仿)纱布(2块),24 h后取出纱布。

1.2.2 宫腔镜组

患者术前12 h软化宫颈,手术采取全身麻醉和膀胱截石位,常规手术前准备后,经阴道置入宫腔镜,经过宫颈缓慢到达宫腔后,向宫腔内注入膨宫液5%葡萄糖,探查宫腔情况后,逐步扩张宫颈管,插入球形电极,凝切憩室内膜、增生血管等,清除憩室病变组织,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退出宫腔镜,阴道内填塞碘仿纱布,留置24 h。术后采取常规预防感染、消毒、换药及对症治疗等常规干预措施。

1.3 观察指标

记录所有患者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情况(包括住院时间、月经改善情况)。随访6个月,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评价术后月经改善情况,评价标准:阴道未见不规则流血,且月经量、颜色及周期正常者判定为经恢复正常[3]。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

宫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较阴式组患者短、出血量较阴式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术后住院时间及月经恢复情况比较

与阴式组比较,宫腔镜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月经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阴式组月经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宫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子宫切口瘢痕憩室是剖宫产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持续异常阴道流血、宫颈炎症程度中等,可导致受精卵难以着床,极易引起不孕,积极治疗子宫切口瘢痕憩室对于育龄期具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十分重要[4,5,6]。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目前子宫切口瘢痕憩室治疗方法较多,主要包括口服药物以及手术治疗。口服药物治疗由于临床反应较大,治疗效果不理想,目前仅用于拒绝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治疗对于子宫憩室具有显著疗效,尤其是随着宫腔镜、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在子宫切口瘢痕憩室治疗中的应用得到广泛认可[7],而阴式手术利用女性自然通道完成手术,且手术效果更为彻底,临床接受度较高[8]。因此,宫腔镜下手术及阴式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子宫切口瘢痕憩室最常用的手术方法。然而,目前临床上对于子宫切口瘢痕憩室的认识仍不全面,容易出现误诊,并且尚无统一的分型分类标准及手术制订标准,临床诊治难度较大,因此,关于如何诊治子宫切口瘢痕憩室存在较多争议[9,10]。

既往研究显示,宫腔镜下电凝术与阴道手术治疗子宫切口瘢痕憩室各具优缺点,临床应用时应根据患者需求选择手术方法[11,12,13]。本研究结果发现,宫腔镜组患者宫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阴式组患者短、出血量较阴式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可能与宫腔镜手术通过电流凝断憩室内膜及血管而不损伤宫腔和宫颈管、手术损伤较小有关。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月经恢复率相仿,术后6个月时阴式组月经恢复率显著高于宫腔镜组,表明尽管两组患者近期疗效相仿,但阴式手术的远期疗效更具优势,其复发率远低于宫腔镜组,可能与阴式手术对于憩室切除更彻底,而宫腔镜电凝未能完全切除憩室,导致其部分功能再次出现异常有关。

高频电凝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儿年龄为5个月~12岁, 症状为间断性便血, 持续时间3d~12个月。经结肠镜检查为“肠道息肉”, 在直肠处息肉病变, 乙状结肠, 横结肠, 回盲部, 其中有些患儿在横结肠有2枚息肉, 息肉直径为0.2~0.4cm, 1.0~1.5cm, 病理诊断均为”炎症性息肉“, 术后采用抗感染及止血的治疗方案, 期间合理饮食并限制活动等, 经5~7d后康复出院。

1.2 方法

患儿取左侧曲膝卧位, 将电极板粘贴在患儿小腿上, 建立静脉通路, 连接心电监护仪。循腔进镜, 发现息肉后应调节旋钮或改变体位充分暴露息肉, 所用高频电凝切功率为20~40W之间。圈套器结肠镜下对有蒂或无蒂、单发、多发息肉, 给予高频电切治疗。

1.3 术前护理

1.3.1 心理护理

基于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治疗使患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如焦虑、恐惧及不安全感。所以, 要和患儿多接触玩耍;学龄儿童要让她们增加信心就要用鼓励性语言和诱导的方法多沟通, 来消除她们的恐惧感, 要了解患儿过去的生活习惯, 尽量满足她们的爱好, 让他们尽快熟悉周围环境, 比如:把她们喜欢的玩具及物品带到病房。另外, 患儿的心理活动与家长的情绪有关, 因此要及时做好家长的心理疏导工作。护士应把手术的目的、方法、效果及术后注意事项告知家长, 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讲解, 切除小儿肠息肉的录影必要时可让家长观看, 让他们了解手术的全过程, 使她们紧张、忧郁的心理得以消除, 使患儿感受到她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从而减轻患儿的恐惧心理。

1.3.2 肠道手术的成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肠道准备

因此, 饮食和清洁肠道很关键。告知家长术前2d给患儿的饮食:如稀饭, 米粉, 面条等无渣低纤维半流质或流质食品。术前1d喝牛奶及果汁等流质饮食。忌食坚果类食物, 手术日早晨禁食, 术前晚给予温水灌肠2~3次, 术前2h再用温水灌肠2~3次, 直至排泄物都是清水。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患儿的肠黏膜受损。

1.3.3 用物准备

应备好急救的一切物品, 如药品、氧气瓶、生命体征监护仪等, 并检查纤维肠镜镜面是否清晰, 高频内镜电灼器及圈套器导电情况, 确认通电后套环能在湿肥皂上爆发火花, 将套环开闭, 确认开关灵活, 检查套环的捻绳状金属系无断裂、无露出毛刺, 无黏附焦痂, 连接高频电流发生器各部无误。电极板上垫一层湿纱布紧密放在患儿臀部, 脚踏开关放在醒目处。

一般准备:术前准备评估患儿的身体及营养状况, 对血常规、血凝分析指标也要做详细的了解, 血小板计数及心电图、肝肾功能、如凝血机制异常, 待治疗纠正后方可实施电切。

1.4 术中护理

1.4.1 加强监护

手术后嘱患儿卧床休息, 尽量减少活动, 派有经验的护士看护,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如有血压、心率有变化, 应检查创面是否有出血现象。

1.4.2 腹胀的处理

术中向肠腔少量注气以便操作。患儿术后因腹胀而哭闹, 给予热敷腹部及按摩, 还可讲故事, 说儿歌, 转移其注意力, 让患儿安静。腹胀严重时, 可用肛管排气。

3 并发症的预防

出血穿孔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诱发的主要原因是:活动过早或过度, 饮食粗糙, 大便干燥, 致使创面焦痂脱落或擦伤以致出血[2]。应嘱患儿家长术后禁水4h, 禁食6h, 以后逐渐过度到流质及半流质和软质, 保持大便通畅2周, 有便秘者需用缓泻剂。

4 康复指导

出院后让家长观察患儿是否有腹痛、便血等情况, 如有请立即就诊。应避免患儿2周内做剧烈运动, 饮食方面, 尽量按时定量食用半流质及少渣的食品, 禁止暴饮暴食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保持大便软滑[3]。如有不适症状, 立即来院检查。

5 讨论

小儿消化道息肉的最常见的病就是肠息肉, 且发病率较高。目前小儿肠息肉治疗最常用的方法是: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除息肉术, 该手术的优点:痛苦少, 损伤小, 术后恢复快等。但也会有并发症的产生, 主要与医师操作的熟练程度及与助手配合的是否密切有关。因此, 护士也应熟练掌握电镜下肠息肉切除术的有关知识, 做好各项护理工作。认真做好术前准备, 术中与医师密切配合, 术后加强病情观察及健康指导, 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肠道息肉高频电凝摘除术对小儿肠息肉的治疗价值。方法 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器械物品准备, 术中做好体位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配合准确及时。结果 护理措施得当, 护理配合到位, 检查与治疗顺利完成,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高效电凝切除小儿肠息肉, 方法切实可行, 安全可靠, 创伤小, 恢复快。

关键词:小儿肠道息肉,手术护理,患儿,高频电凝术

参考文献

[1]周怀, 孙明军, 王旭, 等.大肠巨大息肉内镜治疗临床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 2008, 14 (9) :943.

[2]王成文, 金松光, 陈永光, 等.内镜下激光及高频电治疗小儿大肠息肉[J].中国内镜杂志, 2002, 8 (2) :95-96.

上一篇:《来自巴赫的灵感》下一篇:西方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