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PX项目

2024-07-16

厦门PX项目(精选6篇)

厦门PX项目 篇1

在厦门PX项目事件中,大众传媒通过对社会角色认同感的塑造并借由自身的影响力在大众中产生强大效果,势必会强化一些人已具有的认同感,也会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认同这种社会角色的队伍中来。

厦门PX项目一波三折。

2004年2月国务院批准立项,2005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审查通过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国家发改委将其纳入“十一五”PX产业规划7个大型PX项目中,并于2006年7月核准通过项目申请报告。投资方的资金也已到位,按计划2007年夏天就能开工。

然而,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中科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赵玉芬认为PX是高致癌物,极力反对PX项目落户厦门。于是,在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赵玉芬联合了另外104名政协委员,向政府提交了一项提案,建议暂缓PX项目建设,重新选址勘查论证。

不久,厦门百万人同传短信,号召六一“大散步”。2007年5月30日,厦门市常务副市长丁国炎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缓建PX项目。但是,老百姓并没有被政府说服。6月1日,“散步”在警察监视下如期举行,所幸双方都没有发生过激行为。

在整个过程中,许多有影响力的媒体都对厦门PX项目进行了追踪,并对当地政府官员对该项目的积极推动与学者、委员们锲而不舍地反对进行了详细报道。前方媒体披露,后方媒体跟进,舆论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2007年末,厦门PX公众听证会召开,厦门PX项目迁址。最终,厦门人民胜利了,“保卫厦门”成为了他们最有力的口号。

在这场“战役”中,“厦门”和厦门的“公民”都被符号化了,成为一种信仰、一种力量;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他们勇敢地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家园,而这只手就是他们对自己身为“厦门”人和有权利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的“公民”的身份认同。

社会成员的身份认同感可以增强社会群体的凝聚力,这种认同感的建构来自于多重社会力量,而大众媒介在其中的影响独特而重要(1)

在此次运动中,媒介报道在建构身份认同过程中主要凸显两方面内容:

1、厦门

在被认为是主流媒介首次介入的《中国经营报》的报道中,厦门作为一个城市概念多次被提及,报道中使用了“厦门危险”的小标题(2)。媒介对于大众身份认同的建构,是随着事件发展的历程逐渐展开的。

《财经》杂志的报道历数厦门环境的光荣历史,还特别强调厦门市民对于这些荣誉的感受,“这也是当地居民最引以为傲的。”(3)《南方周末》的报道用一个归国留学生的话说,“PX项目的上马正摧毁着厦门市民一直以来对于环境的优越感和自信心。”(4)

《华盛顿邮报》在报道中用略带感情色彩的笔触描绘厦门特殊的环境条件,“美丽的海滨环境”、“甜美的热带微风”。报道的结尾是报道主要采访对象赵玉芬意味深长的一句话,“厦门是不一样的”(5)。

在这样的描述中,厦门,作为一个特殊利益主体被显著地突出了,它被作为唤起厦门市民归属感的一个符号资源,也提供了一种身份认同的内容:“我们是厦门市民”。媒介报道将PX项目放置在与厦门利益冲突的位置上,强调厦门人是出于保护厦门而反对PX项目的。《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写道:“一直以来,厦门市民都为城市优美的自然风景自豪;当他们被告知,环境将被破坏时,他们会很快的被动员起来。”(6)以至于“保卫厦门”成为贯穿该事件始终的一个标志性口号。

2、公民

《南方都市报》刊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对于PX项目事件的评论,他援引西方各国法律以及国际法中的相关条款,阐释公民环境权的基本概念,将环境权定义为一项基本人权,并特别申明“我们宪法也是在这种国际社会重视环境的大背景下,把保护环境作为政府的责任加以规定,表明我国政府对人权的高度尊重。”(7)这种将大众的身份定义为公民的方式,在媒介报道中也非常普遍。

媒介报道普遍地将PX项目建设定义为与厦门市民利益有关的重大公共事务,在此基础上,强调厦门市民对于项目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媒介报道批评地方政府有关机构,在PX项目论证的过程中没有让市民充分知晓、参与,是失职行为。在这种媒介叙事中,厦门市民就被赋予了公民的身份,他们对于PX项目的反对行为就有了法律赋予公民正当权利的合法性支持。

《潇湘晨报》题为“个人一沉默,社会就失常”的评论指出,面对PX项目这样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社会事件,每个人都是有责任的,是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每个人都发言,每个人都不放弃自己的权利,这句大白话就是文明社会的基石”(8)。市民反对PX项目之所以是合法的、正当的,是因为市民具有国家法律赋予的公民身份,而作为公民,厦门市民有权利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反对PX项目。

厦门PX事件得到全国大众媒介的广泛关注,也吸引了一些国际主流媒介参与报道。这些报道都涉及了一个问题,即接触、认知、参与这个事件的大众有着怎样的身份认同。尽管媒介的这类表现并非是完全自觉和有意识的,但大众媒介作为整体塑造身份认同感从而促使群体凝聚力的形成提供了相对集中、清晰的内容。

大众媒介报道在建构厦门人的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不仅突出了这个城市的整体性概念,同时也强调了与城市紧密联系的历史和荣誉等等因素,通过温情脉脉的笔法凸显着一直让厦门人引以为豪的美丽景色,让人们不禁觉得如此美好的事物遭受任何一点破坏都是不能允许的,尤其是作为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更加有责任、有义务挺身而出。此外,媒介报道在强化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同时,也在启蒙厦门人的公民意识,号召厦门人进行“自救”,重视个体公民凝聚起来的力量并突出了公民身份在国家中的合法性地位。

大众传媒不论是对“厦门特质”的呈现或再现,还是对“公民”身份的阐释,目的都在于构建厦门人对上述两种身份的认同,这种身份认同的意义和重要性就在于对个体的承认,当个体的身份上升为集体和社会意义时,它体现的是社会的精神气质,这是一种思想、感觉和行为、举止的方式,它标志着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或认同感在这个社会群体遭遇外部压力,需要依靠社会成员的凝聚力战胜另一种力量的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成员由于民族关系、宗教信仰、个人道德观、生活价值观念……等差异,其个人认同正在变得千差万别。在这些领域里,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有着彼此的一致性了(9)。利益不一致的人生活在一起的基础是基于身份的认同和利益互惠,同时也是对公民社会中自身角色所承载的责任的把握(10)。在每一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个人必然要与世界、他人建立认同关系,并遵循特定的文化编码程序逐步确定自己在这一社会秩序中的个体角色,这也是构成社会成员认同感的基础。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社会人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如果我们把社会生活看作是一个大舞台,那么每个人确实都在扮演一定的角色。一个人从生至死,在社会生活环境中会充当各种角色,完成自己所处特定位置的有关行为,而其他人对占有这一位置、扮演这一角色的人则将产生一定的期待。实际上,对身份的认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社会角色的认同,所以,在这次PX项目事件中,大众传媒通过对“厦门人”和“公民”身份认同的塑造,同时也是在塑造对这两种特殊的社会角色的认同感——即厦门人有责任保卫自己美丽的家园,作为公民的我们也更不应放弃这种权利;而社会也会以这样的角度对厦门人民的行为有所期待。认同了某一种社会角色就会具备该社会角色的角色意识,它在一定意义上是角色活动的动机。由这个动机去支配角色的行为,可以使个体或群体更严格地按照该社会角色一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去活动,在本例中,就是使厦门人民自发的联合起来为保护这块美丽的土地而努力。由此可见,社会角色的认同感这对于群体凝聚力的产生和群体成员齐心协力向既定方向行动,有着必要条件的逻辑意义。

那么,社会角色是怎样获得的呢?符号互动论创始者米德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学会许多不同的社会角色。我们通过互动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学习角色,慢慢地,我们将这种规则内化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依此来建构我们的行为。一旦规则被内化,这些角色就会提供给我们强有力的控制行为的方法。我们的身份也就和它们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因为扮演了某个被他人所尊重的角色而自我感觉良好$%&。

当然,这种互动并不仅限于人际传播,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这种社会互动更多的是指以信息传播为媒介的互动。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借助大众媒介等手段进行信息交流,形成社会互动。在厦门PX项目事件中,大众传媒通过对社会角色认同感的塑造并借由自身的影响力在大众中产生强大效果,势必会强化一些人已具有的认同感,也会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认同这种社会角色的队伍中来。

大众传媒在通过新闻报道、专题描述、事件评论等形式促使个人和整个社会相沟通和联系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的社会联系和社会意识,促使了个人的社会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公民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识。但值得注意的是,角色是由社会而不是由媒体赋予的,但媒介会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进程以及自身对此的理解做出自己的报道,这些报道对社会角色的影响我们姑且称为“媒介定位”。通过这种“媒介定位”,个体逐步认识社会赋予自己的角色,认识到社会和其他群体对自身所在群体的社会期望和要求,并努力遵从;同时,社会成员也逐步认识到社会对于其他个体和群体的角色期望,从而也按照这一观点期望他人’()。

由此,我们可以假设媒体的报道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社会成员对自身以及其他群体的角色认识和社会期望,影响他们具体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他们社会权利的享受和社会义务的承担。

在现实生活中,对自身社会角色的定位总是时刻引导着人们的各自行动,从而影响和决定着现实社会的具体状况与发展方向。然而,这种个人行为,如果只是彼此孤立地在社会中发生作用和影响,那么这种作用和影响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当某一个个体或群体与其他更多的个体和群体产生互动并激发起共同意愿,进而形成一致行动时,才能对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方向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这种认同感的产生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的特殊传播功能,也离不开个人之间、群体之间的互动作用。正如米德认为的那样,自我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和环境的互动来定义的!"#。

符号聚合理论学者肯尼斯·伯克认为,交流可以促进认同。随着认同的增强,共享的意义也会增加,从而增进理解——这一过程呈螺旋上升的趋势$%&。在社会成员交流过程中,一方面会不断强化既有的社会角色,另一方面也会使那些与主流意见持相左意见的人改变原有的态度。这就涉及到认知一致理论原理:人类在他们的认识中有一种寻求一致或追求和谐的倾向,并且这种倾向是传播中态度形成或改变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而不一致会在人体内形成不舒服感,产生一种内在压力,促使他努力把不一致性减小到最小程度,并建立起认知一致’()。

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的发展,受众个体有一种强烈地寻求与社会上其他人认知一致、情感共鸣的愿望,因为这不仅使他们能产生安全感和与人相处的和谐感,而且也能使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

对于本文所分析的PX项目事件,在身份认同感被唤起并逐渐建构的过程中,差异和冲突是必然存在的,但通过大众传媒的信息强化,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与相互影响,这种分歧将慢慢减弱,即使最后不能完全消除,但还是会使大部分厦门市民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以达到最终的目标。

社会角色一方面代表了公众在社会中的地位、身份、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它又是社会群体的行为基础。社会期望和评价等角色要素,不仅影响着成员个体的角色行为,对成员群体的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是成员获得社会角色认知的重要途径。在信息化的社会里,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日益让位于人与媒体的“交流”时,受者就更加需要从媒体信息中寻找自己认知及态度和情感表现的参照物*+,。因此,大众传媒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充分运用媒介自身的影响力,通过对大众身份认同感的塑造,促使社会群体凝聚力的形成,并使他们的行为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改进。

然而,由于大众传媒对事件进行的选择、加工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受众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媒介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来对待。由此就催化了一种可能:大众传媒持续不懈的宣传会使受众丧失辨别力,只肯定不批判,不再考虑既定的一切是否真实合理。这样很容易导致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分依赖,而产生强烈的顺从甚至盲从心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一方面受众应加强媒介素养,培养不被媒介信息所牵制的能力,以及控制自己信念和行为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判断力,不至于在“媒体轰炸”面前迷失方向,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应增强报道的全面性和透明度,让受众更加全面和彻底地了解事件。通过这种方式塑造起来的身份认同感也会更加稳固和有力,更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外国文学》2004-2

[2]、张大伟:《城市文化与“身份认同”》,《甘肃社会科学》2006-2

[3]、喻安伦:《社会角色理论磋探》,载《理论月刊》,1998年12月

[4]、黄勇、苏莹荣:《社会情景中的个人及个人行动》,载《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一期(总第175期)

[5]、毛晓光:《20世纪符号互动论的新视野探析》,载《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三期

厦门PX项目 篇2

1.1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相关概念与本质

公众指的是政府为之服务的主体群众。公众参与城市规划, 是指通过一定方法和程序让众多市民能够参加到那些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及决策过程中来, 从而保证规划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使规划能切实体现公众的利益要求, 并确保规划工作能够成功实施, 实质上是公众与项目主持方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

1.2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意义

首先,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其次, 公众参与可以协助政府履行好各项管理、服务职能, 促进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这与我国提出的政府应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 从管理型政府转为市场服务型政府是不谋而合的。最后, 公众参与有助于减少规划失误, 增强规划的合理性。

2 结合厦门PX事件分析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现状和不足

2.1 厦门PX事件的概况

厦门这座被联合国评为最佳人居的城市, 2007年5月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焦点之一。厦门PX (又称对二甲苯, 化工原料, 属低毒物质, 会对神经系统有刺激作用, 但一般是短暂的, 其毒性可能在燃烧不充分的时候产生) 项目的选址位于距离厦门主城区仅7公里的海沧开发区, 一旦投产, 据说将给厦门带来高达800亿的工业产值。国家发改委于2006年7月核准通过了项目的申请报告。厦门大学中科院院士赵玉芬在2007年年初发现了该化工项目的存在, 她意识到, 作为危险化工原料的PX在距离主城区如此之近的海沧, 如此大规模地生产, 将会直接影响到厦门的生态环境。一旦发生极端事故, 可能危及厦门本岛百万居民。最终, 经过各方半年多时间的博弈, PX项目决定迁离厦门。

2.2 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现状和不足

(1)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法律和制度不健全。

拥有一个严肃而权威的制度作保障, 是确保公众能够真正参与城市规划的前提。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的法治化不健全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无法可依。

调查显示约有50%的规划师认为现阶段公众参与的最大障碍就是法律制度不健全, 虽然我国已将公众参与列入法律范畴, 但缺乏可供操作的程序性规范, 对公众参与规划的对象、机构、内容、权利、义务等尚无明文规定, 从而使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法律地位就很难保障。而相比国外, 公众参与已作为一项法定的制度被确定和执行下来。

②有法不依。

我国对公众参与规划已有法律的规定,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曲解法律条文或钻法律漏洞等现象, 一方面是由于法律还需进一步完善,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政府官员、执法人员为了地方或个人利益而至法律于不顾。这一点在厦门PX事件中就有所体现, 海沧区的土地招拍挂存在严重的违规问题, 在先有化工区规划以后, 又引进了许多房地产项目和几所学校。

③违法不究。

要实现法律面人人平等就必须对权力的使用加大监督力度, 对违法乱纪行为严肃查处, 对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实行问责制, 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以维护法律的权威。

(2) 参与主体的重视程度不够。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主体主要有:政府官员和开发商、规划师、广大公众。首先政府官员的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其次, 规划师未发挥有效的协调作用, 忽视了规划的公众参与, 虽然大多数规划师认为应该将公众参与纳入法定程序, 但是对实际操作上并不抱有太大信心。最后, 公众大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 对与城市发展长远利益相关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的建设还未表现出足够的热情。

(3) 参与的技术方法落后。

在城市规划方案形成的前期和后期反馈阶段, 主要采用的是发放问卷及走访调查的方式来搜集信息, 这样首先会造成收集的信息不全面, 缺乏广泛性和代表性。其次,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和访问结果的处理分析工作又极为繁杂, 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进入规划方案, 且所获得信息仅限于选项答案, 难以作进一步的分析挖掘。再者, 调查问卷要经过设计、印制、发放、回收, 系统分析等阶段, 会造成调查成本的加大和调查效率的降低, 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众参与的障碍。

(4) 规划各阶段中的参与程度不足。

一个规划项目从立案到最终实施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规划立项准备、初步草案准备、规划方案形成、初步成果完成、规划成果审查、规划成果完成、规划实施。在每一个阶段公众参与的方式和程度都有所不同, 但是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如规划师一般会在前期进行一些调研, 在规划方案制定出来以后才向公众进行展示, 让公众提意见, 在方案的规划过程中也没有公众参与的内容, 这就构成了事后参与。

3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3.1 加强法律体系的建设

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和滞后是制约我国公众参与规划的主要因素, 所以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从法律上明确行政机关应承担的义务和公众拥有的权利, 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加强民主监督机制,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建议在城市规划部门、检查部门和法院设立城市规划监督检查小组, 专门负责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事务, 监督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人大、政协和纪委, 广大人民群众、居民委员会、非政府组织等都要参与进来, 扩大监督的范围。

3.2 发展公众参与的非政府组织

目前公众参与的组织主要是居委会, 但居委会并不独立于政府, 而是政府在基层的代表, 但从国外公众参与的发展历史来看, 一个独立于行政组织之外的、受法律保护和支持的非政府组织的存在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它不代表任何个人或某利益集团, 不会出现利益寻租。可以在各个社区成立“公众参与委员会”, 赋予其决策、管理权限和法律上的支持, 成员应由主管城市工作的政府官员、规划师和拥有不同年龄、职业背景的公众组成, 其中公众应占绝大多数, 委员会主要负责收集、整理公众意见和建议, 提出可行方案, 监督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3.3 深化参与意识, 普及规划知识教育

规划知识贫乏以及文化水平的限制, 直接制约了公众参与规划的广度和深度, 所以, 加强对规划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是当务之急。可以将规划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使广大公众从小就树立起参与城市建设的意识;专业人员, 如规划师、规划专业的大学生和政府官员走进社区, 举办讲座或定期进行系统地规划知识培训等。

3.4 改进公众参与的技术方法

引入先进技术手段全面推行公众参与, 如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如电子网络来拓宽参与者的广度, 方便政务管理, 提高公众参与的效率;其次, 政府部门要大力推行电子政务, 实行政务公开, 通过网络平台将城市规划政策信息及时地发布在网站上, 从而使公众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信息, 同时也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4 结语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公平, 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发展和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需要, 是民主与效率的统一。城市规划作为一项公众事业, 需要各利益主体共同努力, 使广大公众了解规划、支持规划、运用规划, 不断提高参与规划的能力, 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尤建新.现代城市管理学[M].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3.

[3]陈鹏.城市经营的制度缺陷及其演进[J].城市规划, 2004, (5) .

厦门PX项目 篇3

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民主的重要内容与形式。监督的客体是行使公权力的政府机关和个人, 监督载体主要是批评性报道。《南方周末》是我国批评性报道的典范, 本文以《南方周末》对“厦门PX事件”的报道为例, 试论批评性报道对社会民主的促进作用。

对民意井喷的有效疏导

批评性报道反映了群众呼声, 实施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抑制权力的滥用和扩张, 亦可以疏导民意, 增进权力与权利的平衡与和谐。

2007年5月31日, 《南方周末》发表了题为《亿化工项目引发剧毒传闻厦门果断叫停应对公共危机》的报道, 及时反映了“厦门PX项目”的情况, 迅速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在这篇报道刊登前, 厦门市民通过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了解到PX项目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由于没有可供咨询的权威信息渠道, 其中部分传闻已近离奇, “PX易导致畸形儿”一说在市民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其间, 《厦门日报》、《厦门晚报》等报纸澄清“PX项目”的“正面报道”未能消除群众的疑惑。5月30日上午, 厦门市政府宣布PX项目缓建。不少人认为缓建离他们希望迁址的要求太远, 民意在此时终于井喷。

《南方周末》记者采写该报道时“采访不下20位对象, 身份不一, 去过海沧, 去过项目工地, 去过温厝村, 去过厦门大学” (1) 。记者还引用了中科院某位匿名化学专家的原话, 否定了传闻中所说的“PX易导致畸形儿”一说。

众多读者纷纷在该报道的网上留言表示要理性对待PX项目。在民间力量以及舆论的压力之下, 2007年6月1日, 厦门市政府公开向广大民众包括新闻界朋友征求意见和建议。至此, 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才陆续展开。

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 促进社会民主

我国新闻媒体所发表的批评性报道绝非西方国家某些以制造轰动效应为目的的“扒粪报道”。批评性报道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科学发展观理念为导向, 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2007年12月20日, 《南方周末》登载了报道《环评座谈会全记录:“我誓死捍卫你说话权利”》。据报道, “106名参会市民代表中, 近九成反对PX项目落户厦门。”厦门市政府副秘书长朱子鹭称, 这是厦门市有史以来, 第一次大规模且大张旗鼓的公众座谈会, 也是政府与民众互动新模式的初次体验。

批评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 使公众通过正确的渠道反映问题、解决问题。2007年12月20日, 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决定, 厦门PX项目将迁往漳州古雷半岛兴建。厦门市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姿态聆听公众意见, 接受媒体舆论监督, 最终并没有“捅娄子”或者“丢面子”, 反而赢得舆论的一致好评。2007年, 经媒体揭露后, 重庆钉子户、山西黑砖窑等事件得到解决, 批评性报道在促进社会民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搭建人民参政议政的平台

在“厦门PX事件”中, 我们见识了民间力量的巨大。民间力量尽管不够成熟, 却是促进我国社会民主的一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新闻媒体以批评性报道进行舆论监督, 亦是人民群众通过舆论工具参政议政的表现。

新闻媒体为事件中的各方主体提供言论平台, 使各方主体在公众面前获得平等对话的机会。在社会主义国家中, 民主已经扩大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人民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 都能够参加管理, 提出批评和建议, 进行监督 (2) 。

批评性报道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 也要注意舆论引导作用。在新媒体时代, 流言很容易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迅速扩散, 具有传媒公信力的传统媒体应主动担负舆论监督与引导作用。2007年5月份, 中国国内部分手机用户收到关于“香蕉含类似SARS病毒”的信息, 新华社等新闻媒体及时采访农业部和有关专家, 证实该信息纯粹谣传, 挽回了蕉农的损失。

强化批评性报道的舆论监督作用

由于人们对批评性报道存在误解, 采写此类报道的记者在采写过程中经常受到当事者的阻挠。近年来, 因撰写批评性报道而引来官司的记者不在少数, 2008年1月, 西丰县委书记违法“进京拘传《法制日报》记者”的荒唐行径, 就曾引起全国舆论哗然。

批评性报道长期以来被一些习惯势力套上“负面报道”的头箍, 甚至将批评性报道与“负面影响”混为一谈, 导致一些地方官员不理解甚至阻挠记者的采访工作。其实, 任何报道由于处理不当, 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包括我们习惯说的“正面报道” (3) 。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 在抵抗雪灾、四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等方面为党和国家建言献策, 这种批评性报道不是添乱, 它可以集纳全社会的智慧, 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寻求最有效的方式。

同时, 批评性报道揭露的是负面事件, 如果新闻工作者在采写过程中运用不当, 容易产生消极作用, 甚至导致破坏性结果。鉴于这种双重性, 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以公共信息传播者为己任, 消除各种不必要的担忧, 关注百姓关心的话题;另一方面,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要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立足全局, 实事求是, 强化批评性报道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的舆论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①朱红军:南方周末关于厦门PX评论以及网友评论,天涯论坛。

②刘佩弦、常冠吾、刘振坤、徐华纲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辞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从环保角度浅析PX项目 篇4

近年来发生多件反对px项目建设的事件, 例如:2007年厦门海沧px项目、2012年宁波px项目、2013年江西九江px项目, 均遭到当地民众反对。很多人认为px项目会对当地环境和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由此引发了恐慌。本文从环保角度分析px项目的危害分析。

2 px项目的危险性分析

2.1 px的危险性

px是英文para-xylene的缩写, 中文名字为对二甲苯。它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 不溶于水, 溶于乙醇和乙醚有毒性。px在毒理性属于低毒类。二甲苯易挥发, 倾泄入水中的二甲苯呈油状物分布在水面, 可造成鱼类和水生生物的死亡。对二甲苯对环境的主要危害在于, 如果PX在运输、贮存过程中翻车、泄漏, 火灾会造成意外污染事故。px本身的危害性并不算大, 它的危险性主要体现在运输、储存当中。

2.2 其他方面的危险性

px项目使用的工业原料为石油脑为液体。它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易燃具有刺激性。石油脑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 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 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px项目的中间产物为苯、甲苯、二甲苯, 其中苯是著名的高毒性、致癌性物质, 甲苯和二甲苯的毒性都比较低其中还有副产物硫化氢。硫化氢具有高毒性, 易燃可溶于水及油中, 有时可随水或油流至远离发生源处, 而引起意外中毒事故对水生生物有极高毒性。苯中毒对身体的危害归结为三种:致癌、致残、致畸胎。

3 px项目的稳定性、可行性

3.1 px工艺的稳定性

px项目属于基础性化工项目, 是目前全球化工业里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px在国外是寻常的化工产品, 近年来我国在px生产的核心技术上也有所突破, 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第三个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家, 我国在px生产上完全可以达到国外的水准, 实现安全无害生产。

3.2 px项目的可行性

理论上, px项目可以做到基本不排放“三苯”污染物。在整个PX项目的生产过程中, 所有含“三苯”的物料都是在密闭的空间进行工艺处理的, 三苯可以回收利用, 实在无法回收的可以通过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排放, 不污染环境。硫化氢可以还原为单质硫的方式回收利用或者燃烧排放。实际上, 做不到绝对的零排放, 因为会有跑冒滴漏的量。石化企业的设备要符合耐受高温高压要求, 其密闭性是比较好的, 跑冒滴漏所排放的量也很小, 而且是可以通过加强管理予以最小化的。规定卫生防护距离的强制标准就是针对跑冒滴漏的量。px项目产生的高油废水、废气、固废, 通过现有处理技术完全可以达到符合国家标准进行排放。

4 px项目的注意问题

4.1 px项目应该严格管理

目前世界PX?的产能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韩国、日本、印度、新加坡和泰国等。这些国外的PX项目能与公众和谐共处, 主要得益于成熟而严格的环境风险管控制度。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十分复杂, 生产装置长期处于高温、高压状态, 专业性很强、产品种类很多, 其中不少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点。如果管理和使用不当, 可能会引发安全和环境风险, 造成不同程度的社会危害。px建设项目安全性是建立在应该严格管理, 讲究科学, 才能防范风险。PX项目安全有否, 最终也要看厂家如何做。

4.2 注意环境的本底值问题

PX项目因为自身特点, 其选址的原则有“三近”:离炼油企业近, 离下游PTA工厂近, 离大江大海近。国家发改委的“规划”就明确要求:新建PX项目必须以大型炼化厂为依托, 并尽量与PTA企业的分布相匹配。石油化工企业由于其特殊性企业都是在一个地区扎堆建设, 这就可能造成一种情况, 本地区一个企业的排放可能符合国家标准, 但是在本地区石油企业多对环境空气中的污染物可能会造成叠加效应, 降低当地环境空气质量或超出标准。

4.3 px项目信息公正、公开、用事实说话

应该增加政府、企业、群众之间的交流, 很多项目的设立当地群众很多不知道直到项目建设开工完成。随着越来越多的群众重视, 这就需要政府公开透明多组织交流, 多听取群众的意见来加强彼此的信任做到公正公开。注意环境监测在项目中的应用。px项目之所以谈之色变就是因为群众对他不了解, 光说企业不会造成当地环境污染不足以取信于人, 这就需要环境监测在项目立项之初到生产提供切实可靠的监测数据说话, 公开透明企业的情况让社会对企业进行监控, 人民放心。

4.4 注意当地群众的合理需求

px项目的生产符合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提高当地政府财政收入, 但是对周围民众生活有一定的影响不仅没能给当地群众带来切实利益反而可能影响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 政府和企业应该注意群众的合理要求, 给与适当解决。

5 结语

px项目的危险性较大, 性质特殊, 但是以现今的科学技术水平完全能达到安全生产让企业产生的三废达标排放, 使其对当地的环境影响较小, 最主要的就是px项目建设应该把对环境的影响、保护和人民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做重中之重, 合理规划、科学管理、严格要求, 尽量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民, 刘婧.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社会诉求与制度保障——厦门市“PX项目”事件引发的讨论.城市规划学刊, 2010 (05) .

[2]邱双阳.PX市场现状分析及辽化PX发展建议.聚酯工业, 2011 (03) .

厦门PX项目 篇5

关键词:公共事件,传播效果,PX项目

当前,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结构逐步转变, 各种权利利益格局重新划分, 社会矛盾突出, 整个社会中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处于公共事件的高发期。当公共事件尤其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 社会矛盾容易被激化, 在各种极端情绪的作用下很可能引发严重的群体性事件。这不仅会严重扰乱社会的公共秩序, 甚至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的政治稳定造成威胁。因此, 有效地应对公共事件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一、漳州PX项目爆炸事件及PX项目回顾

2015年4月6日18时56分,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古雷港经济开发区的古雷石化 (PX项目) 厂区33号腾龙芳烃装置和周边的常压渣油储罐发生漏油着火事故, 并引发爆炸, 事故共造成14人受伤。4月22日, 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漳州古雷PX事故是由于二甲苯装置在运行过程当中输料管焊口焊接不实而导致断裂, 泄漏出来的物料被吸入到炉膛, 因高温导致燃爆, 事故定性为责任事故。①2013年6月, 漳州PX项目试投产, 同年7月30日凌晨4时35分, 该项目一条未投用的加氢裂化管线在充入氢气测试压力过程中发生爆炸, 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损伤, 无物料泄漏。官方通报称, 事故造成附近一个村庄部分房屋玻璃震裂或破损。②

最近几年, PX项目在中国一直处于信任危机之中, 每次落户都困难重重。在厦门之后, 各地反PX项目的抗议事件有:成都 (2008年5月与2013年5月) 、大连 (2011年8月) 、宁波镇海 (2012年10月) 、昆明 (2013年5月) 、茂名 (2014年3月) 等。与此同时, 自2007年以来经过专家、地方政府及媒体不遗余力的科普, 越来越多的公众逐渐知晓了PX的低毒属性。特别是2014年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的词条保卫战, 更是使得PX低毒属性深入人心。③

然而, 时隔不到2年, 漳州PX项目再次发生爆炸事故, 这让备受争议的PX项目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参照相关报道, 笔者总结了政府部门、企业自身、行业专家、普通民众等四方对此事件的主要观点, 并选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具体说明。

1.政府部门:问题出在安全管理

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表示, 这起事故暴露出在安全管理上存在的严重问题。一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重效益、轻安全, 二是装置的规划布局不合理、不科学, 三是企业的安全管理与地方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管都存在不到位的问题。④

2.企业自身:设备材料有问题

腾龙芳烃技术部、生产部多位工程师表示, 此次事故首先是生产作业区的加热炉管道爆裂后, 引发加热炉及约百米远的油罐爆炸起火, 至于加热炉管道为何爆裂, 是因为加热炉炉管存在材料问题。⑤

3.行业专家:事故与PX工艺无关

环保部专家曹凤中表示, 此次事故是由漏油引起的, 实际上是岗位责任不到位, 操作不到位, 缺乏安全生产意识, 和整体PX生产工艺无关。⑥

4.普通民众:对PX项目更为抵触

微博已成为重要的民意表达平台, 微博上不乏与上述三方观点相一致的声音, 但大多数微博网民通过对“福建漳州官员曾保证PX工厂不会发生爆炸”、“福建漳州PX项目2年内2起爆炸事故”等事实的传播, 以及不满情绪的表达, 表现出对PX项目更为质疑的态度。相比之下, 较少谈及事故发生的原因, 而是将PX项目本身与项目的安全监管混为一谈, 结果便是对PX项目更为抵触。

通过比较以上四方观点可以发现, 关于此次漳州PX项目爆炸事件, 政府部门、企业自身、行业专家三方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将事故原因归于安全监管, 并尽量厘清事故与PX本身的关系;而普通民众的观点则相反, 爆炸事故的发生使民众对PX的态度更为消极, 抵消了之前“PX国家公关”的作用。

二、具体情境对PX项目传播效果的现实制约

如前所述, 近几年来政府、专家、媒体等对PX不遗余力地推行的科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众对PX项目的抵触情绪, 但此次漳州PX项目爆炸事件无疑再次激起了民众对PX项目的恐慌心理, 使有关PX项目的传播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1.传播效果的有限性

20世纪40年代起, 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 传播效果的研究进入“有限效果论”阶段。这不是说媒介被发现没有效果或影响, 而是说在媒介刺激和受众反应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或一对一的关系。媒介是在一个预先存在的社会关系结构和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发挥作用。这些因素在人们的观念、态度、行为方式方面起着首要作用, 它们也决定了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注意和反应。⑦

政府、专家、媒体传送给民众的信息在发挥作用时, 必然会受到现实中相关实际情况的影响。也就是说, 有关PX项目的传播所取得的实际的传播效果, 是建构于与PX项目相关的特定的社会现实之中的, 而这些具体、直接、甚至可感的特定社会现实, 与政府、专家、媒体所传送给民众的相对间接的信息相比, 在影响民众关于PX项目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面有着更为强烈的作用。此外, 随着与PX项目相关的实际情形的改变, 民众会主动改变或修正由先前传播所形塑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之前所取得的传播效果也会相应增强或减弱。因此, 民众对PX项目的态度之所以会在漳州PX项目爆炸事件发生之后再次变得悲观, 就是由于此次爆炸事件容易让普通民众产生“PX项目不安全”的感观, 这种特定的感观则消解了之前有关PX项目的传播活动所取得的正面效果。

2.受众的选择性心理与培养理论

美国学者克拉伯将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方面。选择性接触, 是指人们倾向于接触或注意那些觉得与自己的态度和兴趣相一致的媒体信息, 同时倾向于避开那些可能制造不和谐的信息。⑧选择性认知是对信息的精神或心理上的重塑, 这种重塑使得信息的意义和某人的信仰和态度相一致。⑨选择性记忆, 是人们倾向于将与自己之前的态度、喜好相一致的信息记住, 并记得最清晰、最长久的过程。⑩

由于2007年厦门抵制PX项目这一事件所造成的影响较大, 使民众关于PX项目形成了危害生存环境的刻板印象, 因此民众对PX项目的态度基本是消极的。在面对来自政府、专家、媒体的有关PX项目的正面信息的时候, 由于这些正面信息与自己已有的认知倾向并不一致, 民众往往会在一种先入为主的消极态度和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对这些正面信息产生抵触情绪, 结果便是, 这些来自政府、专家、媒体的正面信息并未能改变民众关于PX项目的已有认知, 因此也就很难进入记忆阶段。

但是, 这里并非是说民众关于PX项目的认知是无法改变的。培养理论认为, 长期的媒介接触会导致受众对世界本质的认识趋同于媒介中所呈现出的世界观。事实也证明, 经过政府、专家、媒体对PX项目正面信息的长时期传播, 民众逐渐知晓了PX的低毒属性, 对PX项目的认知也越来越理性。但如前所述, 这种培养效果也是建构于特定的现实情境的, 此次漳州PX项目爆炸事件造成了现实情境的改变, 因此也带来了传播效果的变化。

3.信源可信性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在考察传播者时, 霍夫兰及其团队成员研究了信源的可信度, 并把它分为“可信性” (trustworthiness) 和“专业性” (expertness) 两个层面, 通过研究发现高可信度的传播者能导致更多的态度改变, 而低可信度的传播者较少导致态度改变。

政府、专家、媒体三方所进行的有关PX项目的传播活动, 之所以效果较差, 与近年来这三方可信性程度的下降是分不开的。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 社会问题突出, 社会矛盾容易激化, 然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未能满足民众的价值期待, 贪污腐败等问题的一再暴露, 都加剧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程度。近些年, 专家学者的诸多“雷人言论”也使其公众形象被戏谑为“砖家”, 造成了专家话语可信性的下降。

在信息社会, 首要的社会安全和人民权利, 应该表现为社会整体的信息安全和公众的知情权。大众传媒担当着提供信息的职责, 尤其是机关媒体, 负有更大的责任。这就要求传媒的报道结构合理, 公众关注的焦点事件, 应及时、客观、完整地加以报道, 不能遗漏重大新闻, 以便为公众的理性判断提供权威的信息源。可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受权力与资本控制的传媒, 在某些特定事件上并未满足民众的信息需求, 而表现为一种集体失语。此外, 近些年来互联网的兴起与迅速发展, 使信息传播环境变得更为开放和自由, 为民众接触到事实真相提供了更多途径, 而一旦民众所了解到的事实与政府、专家、媒体等提供的事实相左时, 便会进一步消解这三者的可信程度。

传播效果的产生是建构于特定的社会现实情境之中的, 只有符合实际情况的传播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针对有关PX项目的传播活动, 尽管PX本身低毒、PX项目并不危害生存环境, 但由安全监管问题所导致的项目事故一再发生, 这就造成了民众对PX项目的质疑和抵触。只有让PX项目的运作严格遵守相关程序和法律, 将PX项目置于严密的安全监管之下, 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才能通过长久的传播活动重建民众对PX项目的信心。

注释

114新华网 (2015) .漳州古雷PX事故:设施安装过程存在重大隐患.检索于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4/22/c_1115053010.htm

22新华网 (2013) .福建漳州古雷石化厂区发生爆炸.检索于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7/30/c_116738749.htm

33新京报 (2015年4月8日) .一次爆燃让多少PX科普打了水漂.《新京报》

45新京报 (2015年4月10日) .古雷石化大火扑灭村民陆续返回.《新京报》

56新京报 (2015年4月8日) .漳州古雷石化大火复燃后被扑灭.《新京报》

6711丹尼斯·麦奎尔 (2010)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第5 版) 》 (崔保国, 李琨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7891012斯坦利·巴兰, 丹尼斯·戴维斯 (2014)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 (第5版) 》 (曹书乐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厦门PX项目 篇6

本文根据腾龙芳烃加氢裂化装置气密期间, 高压环连接法兰密封泄露的案例进行原因分析及实践处理, 并提出高压环连接法兰及金属环垫在施工建设期间的有效质控方法。

1 环连接法兰概况

2013年6月加氢裂化装置反应系统高压H2气密过程中, 发现反应加热炉出口法兰密封面有微量的氢气泄漏, 经检测其泄露量达到600PPM, 气密不合格。该部位的法兰材质为ASTM A182 F321 (0Cr18Ni10Ti) , 规格DN250-2500LB, 密封面为RJ环槽面;金属环垫为八角垫, 材质为347 ASME B16.20 (0Cr18Ni11Nb) , 规格DN250-2500LB。经拆检发现八角垫表面洁净、无损伤, 法兰环槽密封面有明显压痕 (痕深约0.5MM) , 详见实物图1及剖面图2。

2 环连接法兰密封失效分析

一般情况下环连接法兰密封失效有以下几种原因:

2.1 施工安装不力密封面破坏造成密封失效

在施工安装过程中, 野蛮作业对密封面造成的直接压碰损伤, 甚至造成密封面贯穿性损伤, 也有因八角垫安装前, 密封面未能彻底清洁夹带杂质, 尤其是铁锈、沙粒等硬颗粒, 锁紧过程中造成密封面挤压破坏, 形成凹坑、麻点。

2.2 预紧力不足造成密封失效

通过法兰螺栓的预紧, 八角垫产生弹塑性形变, 八角垫与法兰环槽面达到一定的线密封宽度, 从而保证其泄漏率在合格范围内。在一定范围内预紧力增加, 线密封宽度将增大, 泄漏率减小, 一般在线密封宽度大约1mm, 泄漏率极低且稳定, 此时继续增大预紧力, 线密封宽度加大, 对泄漏并无明显影响, 故保证有效线密封宽度前提下, 需有足够的预紧力, 但无需过大。

2.3 加工精度不足造成密封失效

法兰环槽面及八角垫密封面倾斜角23°±0.5°, 表面粗糙度Ra≤1.6um, 将保证环连接面的最有效密封。环连接配对法兰及八角垫密封面同心度、中心距的加工精度不足也将导致密封泄漏。

2.4 法兰与八角垫材料硬度差不足导致密封失效

《HG/T20592-20635-2009钢制管法兰、垫片、紧固件》中要求“金属环垫材料的硬度应低于法兰材料的硬度”, 当金属环垫材料的硬度高于法兰材料的硬度时, 将导致法兰环槽密封面出现压痕, 若不对密封面进行加工修复处理, 安装新八角垫后, 将受压痕影响, 八角垫密封面与法兰环槽密封面未能有效紧密接触, 破坏线密封宽度, 最终导致密封泄漏, 详见图3。

通过对有明显压痕的法兰及其配对八角垫的硬度测量, 选取其中一组典型数据为例, 详见表1, 结合现场法兰环槽密封面压痕, 可以得出反应加热炉出口法兰泄漏原因为:八角垫材料的硬度高于法兰材料的硬度, 在螺栓预紧力作用下, 法兰密封面出现压痕, 影响线密封宽度, 导致密封泄漏。

3 处理方法

环连接法兰密封面破坏导致密封泄漏, 一般处理方法有:A更换法兰;B密封面机加工修复。根据本装置的现场状况, 反应加热炉出口受损法兰规格较大, 数量较多, 材质为ASTM A182F321, 此类法兰采购周期较长, 采取更换法兰的处理方式, 施工周期也较长, 同时因现场法兰位置局限, 无法满足在线车床机加工要求, 以上两种处理方式不但代价高昂, 不切实际, 而且不能从根本解决“因八角垫材料硬度高于法兰材料的硬度, 法兰环槽密封面产生压痕, 导致密封破坏”的问题。

结合装置反应加热炉出口法兰密封面的损伤状况, 必须解决硬度差不足带来的损坏, 参照《SH/T3406-2013石油化工钢制管法兰》标准, 0Cr18Ni10Ti法兰材料热处理最大硬度为180HB, 《SH/T3403-96管法兰用金属环垫》标准中规定0Cr18Ni11Nb金属环垫材料最大硬度为160HB, 标准中对法兰、金属环垫硬度并无下限规定, 故法兰、八角垫材料本身硬度都符合要求, 但是不满足“金属环垫材料的硬度应低于法兰材料的硬度”的安装配合要求。在线法兰硬度已然无法改变, 我们可以通过采购0Cr18Ni11Nb八角垫, 同时要求其热处理后材料硬度≤145HB, 并对八角垫的八个角进行加大倒角的特殊机加工处理, 详见图4, 经特殊加工过的八角垫与法兰环槽面配合安装, 不受法兰环槽密封面上的压痕影响, 能使八角垫与法兰密封面紧密接触, 保证线密封宽度, 达到密封要求。经本装置运行实践证明, 不论在高压氢气气密期间还是正常生产期间, 特殊加工处理后的环连接密封泄漏率在5—50PPM之间, 远小于300PPM, 符合安全使用要求。

4 结语

对损坏的密封面进行修复, 只是作为补救措施, 高压环连接法兰的密封质量, 主要在于装置建设前期材料技术参数控制及施工安装过程控制。以本案为例, 装置建设前期, 法兰、八角垫采购应明确相关技术参数, 法兰 (0Cr18Ni10Ti) 的材料硬度除了满足标准最大硬度 (180HB) 要求, 更应限制最低硬度160HB, 同理应要求八角垫 (0Cr18Ni11Nb) 的最大硬度不超过145HB, 一般环连接管法兰宜比金属环垫硬度大15-20HB, 环连接容器法兰应比金属环垫硬度大30-40HB。在高压环连接法兰密封安装前, 必须组织联合验收, 检查密封组件有无锈蚀、凹坑等缺陷, 对法兰及八角垫密封面用除锈剂清洗、擦净;安装过程中应避免密封面与其它硬物碰撞、摩擦产生划痕及麻点等缺陷 (轻微锈蚀的密封面可以用细砂纸 (180#或220#) 沾润滑油, 对锈蚀面沿周向轻磨处理, 并用除锈剂对密封面进行清洗、擦净) , 锁紧螺栓要有足够的预紧力并均匀锁紧, 一般螺栓规格小于M39, 可采用敲击扳手对称敲击锁紧, 大规格螺栓锁紧宜采用液压扳手、拉伸器等液压锁紧工具按规定力值进行均匀锁紧。通过以上措施来实现装置环连接密封面泄漏率小于300PPM, 确保装置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GB150-2011.钢制压力容器.

[2]SH/T3406-2013.石油化工钢制管法兰.

[3]SH/T3403-96.管法兰用金属环垫.

[4]SH/T3501—2001.石油化工剧毒、可燃介质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上一篇:毒胶囊下一篇: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