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部动作(通用4篇)
肩部动作 篇1
蒙古舞是蒙古族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具有厚重、洒脱、纯粹、自然等优点, 丰富而灵动的肩部动作是蒙古舞的最大特点, 其借助明快的节奏、多变的形态灵活而传神地反映出蒙古族人的内心活动与多彩情感, 给人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笔者将对蒙古舞肩部动作形态及未来发展, 进行详细的探究。
一、蒙古舞肩部动作形态
蒙古舞肩部动作主要有硬肩、耸肩、柔肩、绕肩等, 这些动作都具有灵活多变、节奏明快、形态丰富等特征, 笔者依据自身多年蒙古舞教学经验, 将蒙古舞肩部动作形态的具体特点总结如下:
(一) 硬肩。硬肩指的是以胸部与背部肌肉收缩的力量带动肩胛骨做后缩前冲, 手腕与手臂也应配合双肩在交替收缩的过程中前后摆动。在运用该肩部动作时, 应注意力度僵而不硬, 确保以韧性连接, 可依据情节、情绪等需要, 分为快慢两种, 身体也可随着肩部动作做出相应幅度的运动。
(二) 耸肩。耸肩动作是双肩同时下放上端, 不仅能单肩交替进行, 而且还可双肩连贯进行。在做耸肩动作时应确保肩膀直上直下, 并且向上过程应充满力量, 向下时应轻松自然地回到原位。耸肩也称为笑肩, 这是因为该动作就像人开怀大笑时两肩发出连续颤动时的动作。耸肩动作能展示出舞蹈作品中人物豪爽粗犷的性格特点及愉悦轻松的心情。
(三) 柔肩。该动作中, 舞者的双肩连贯且交替柔动, 展示出一种端庄、优雅之美。在蒙古舞中利用柔肩动作表达主人公深刻内涵、表达情趣、描写心理、刻画人物的作品有很多。比如蒙古舞代表作《盅碗舞》中, 舞者就用横摆、双摆、柔臂、柔肩动律背向观众拉开了舞蹈序幕。由于舞者背向观众, 观众看不到其表情与面容, 但是借助舞者背部及肩部的优美动作, 观众不由自主会想象出她们姣好的面容、愉悦的心情、柔美的性格、端庄的形态, 这就给观众留下了无穷美好的想象空间。
(四) 绕肩。该肩部动作分双、单两种。双肩动作是舞者两个肩膀同时前上后下绕圆;单肩动作是一只肩膀前上后下绕圆。在做该动作时, 应保持颈与头的平衡, 双肩自然放松, 腰随着以上动作前合后仰, 展示出一种含蓄之美。比如, 在蒙古舞作品《酒盅舞》中, 舞者借助连贯而轻快的绕肩动作, 配合灵动的形体变幻及横摆、双摆、绕手、柔臂动律, 做出优美的交替压腕击盅、提压腕击盅、压腕击盅等动作, 表现出作品中人物端庄、细腻、优美的姿态及欢愉喜悦的心情, 并且还展现出了蒙古舞灵动、轻快的独特风格。
二、蒙古舞肩部动作发展
随着舞蹈文化的不断发展, 蒙古舞肩部动作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 更注重和手、肘、臂的结合, 从而创新出了更丰富的舞蹈内容、更新颖的艺术题材, 将蒙古舞中擅长讲述单个情节、单段经历的表现手法升华为对精神、理想、梦幻、意境等的追求上, 使得蒙古舞肩部动作更具时代气息。比如, 蒙古舞代表作《博回蓝天》《翔舞》等, 就是将传统的肩部动作与拉臂、绕臂、曲臂、柔臂等动作有机结合起来, 将肩膀幻化成羽翼, 展现出作品主人公在逆境中不懈拼搏后强烈的生存愿望, 最后获得了自由飞翔于蓝天的机会。观众在观看中, 透过舞者优雅的舞姿、含情的双臂, 能真切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的真善美, 还可体味到蒙古人民不畏困难、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
在艺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当前, 我们可在蒙古舞肩部动作的演变中看到蒙古舞的变化与发展, 他们正与世界文化不断渗透与融合。很多蒙古舞编导正尝试对传统肩部动作的创新, 积极从现代舞中汲取一些精华元素, 注重对人体中其他部位进行开拓, 力求以不协调、不规则、多元素、多层次、多侧面等形式表现舞蹈作品的主题, 从而促使作品主人公情感得以更淋漓尽致地表达, 进而不断提高蒙古舞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比如, 蒙古舞作品《出走》就是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发展与继承, 该作品不仅具有传统蒙古舞的风格特点, 而且还彰显出了绝妙、新奇的现代元素。
总之, 肩部动作是蒙古舞的最典型标志, 具有节奏明快、形态丰富等特点, 透过蒙古舞精彩而生动的肩部动作, 我们可感受到舞蹈作品中主人公丰富的内心情感与多变的心情, 体会到蒙古舞作品的魅力。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 蒙古舞肩部动作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大胆创新, 蒙古舞肩部动作与身体其他部位有机结合之后, 以更生动、更灵活、更丰富的姿态促使舞蹈作品主题得以更深刻展现, 确保了蒙古舞肩部动作始终与时代同步, 且更具魅力与感染力。
摘要:在蒙古族舞蹈中, 肩部动作是其最显著特征, 这些肩部动作生动、传神地展现了蒙古族人民丰富的内心情感。本文就蒙古舞肩部动作的形态特点及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以期唤起读者对蒙古舞蹈的学习与研究热情, 促使蒙古舞蹈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蒙古舞,肩部动作,形态特点
参考文献
[1]麦力斯.蒙古舞肩部动作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4.
[2]翁彬彬.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的训练技巧研究[J].大众文艺, 2015, (15) :158-159.
[3]尚敏.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的重要性与训练方法[J].大众文艺, 2015, (18) :170.
肩部动作 篇2
肩部动作是蒙古舞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不仅变化多端而且富有表现力。肩部动作的生成,是始于模拟鸟兽的动作形态,加之人体动作特点而形成的。蒙古舞肩部的动作别具一格,肩部动作的产生筑就了蒙古舞个性风格、体态结构的主要体系。蒙古族的先民们发现,模拟、创造出优美、生动、独特的肩部动作,用以抒发他们深邃的民族感情,刻画不同性格,表现美的形象,已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我们从乌梁海二和硕特、厄鲁特、杜尔别特、土尔扈特等蒙古部落的群众自娱性的民间舞蹈中,都可以找到肩部动作的踪影。
2 肩部动作在蒙族舞蹈中的表现形态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舞蹈是一种独具风格的和视觉效果的舞蹈模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有最鲜明的动态体现,肩、臂和腕是最有特征和最有展示力的部位。肢体训练肩、臂、腕在蒙族舞的训练中尤为重要。肩部动作在蒙族舞蹈中有硬、柔、双、绕、耸、笑、碎抖肩等。训练肩时要达到力度、韧性、弹性以及灵活性的状态,从而松弛自如。
单臂硬肩训练:有弹性是重点,还要有顿挫感。不仅要快还要有力,动作干脆。
柔肩跟硬肩简直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极端,柔肩的训练最重要的是动作的抻、韧、柔以及连绵不断。每一步都要做得很标准,才会体现出左右对比的效果。
对于以硬肩为基础的双肩,动作规格是:双肩自然放松,用背阔肌以上的斜方肌,背部深肌,三角肌的放松和胸大肌的收紧致使左、右肩胛骨前推出、收回,以此轮番交替着连续运动,构成双肩在平线上,交错推出、收回的动作,称为硬肩。动作要轻是第一拍的重点,第二拍则是重,并且富有弹性,幅度小而脆。动作的分支是通过两个肩分别有两次律动来表现的。硬肩的基本动律,是整个肩部动作的基础元素。
四种绕肩分为前绕、后绕、单绕、交替绕。连绵不断的四种绕肩感觉需要注意,运动的时候是以绕立圆为基础的。节奏跟柔肩一样,四分之二中速节拍,完成需要四拍。
单肩耸和双肩耸是耸肩的两种形式。双肩在松弛状态下,由三角肌有规律地收缩、放松致使肩脚骨上、下移动而引发双肩上下起落的运动形态。向上强调重拍,慢慢提起迅速放下。把提和沉做到尽头。这是非常重要的。耸肩不但快而且有力,清脆的表现形式。四分之二中速节拍,完成需要四拍。它长于表现热情、幽默、轻松愉快的情绪。
笑肩,发自内心的带动节奏是重点,弹性、气下沉。完成需要稍快的四二拍。微上提双肩,迅速落下,落下时时重拍。
碎抖肩,放松肩部并下沉,夹肩胛。小而碎是抖肩的重点,要求频率要快。碎抖肩跟笑肩的节拍是一样的,完成需要由稍快的四二拍。做法:以肩胛为主,迅速抖肩。动作的要领是腰、后背控制好,双臂放松,不能蹩气,双肩抖动要快而碎,节奏均匀、流畅。
甩肩,腰部挺立,双肩放松,肩每一次收回来后带一点颤动,甩出去还原后也带有颤动,肩的甩动要有弹力,身体的感觉要向上,挺拔。用三角肌、胸大肌收缩的力量,把肱骨、肩胛骨向前收回来,再快速、有弹性地向后甩出去、再还原,于是构成了肩部的甩动,就叫甩肩。手的动作,用1~6位上的甩手、弹拨手、硬腕,柔臂均可。动作具有弹性和力道。
注重处理肩部的节奏和把握好情感气质尤为重要,在外形表现上运用自如,最重要的是情感的跌宕起伏而带来的特殊效果。流动性是肩部律动的特质,身体保持侧向,眼睛一会极目远眺,一会俯临前方,面部表情要坚毅而开朗,而这一切表现出一个悠久文化的民族舞的气质和风格。
3 肩部动作的表现形式构成了蒙族舞蹈的一种文化特征
首先,用身体来保存、表现文化的特征在蒙族舞蹈中得到充分体现: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传承;在一定的环境里进行传承;并伴随着社会和生活的改变从而发展。
用“天之骄子”来形象地概括蒙族舞蹈的特征再好不过了,它蕴含着民族精神的自信和豪迈;古拙和朴质得到良好的展示。游牧生活的形态在蒙族舞蹈中用肩部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民族感情、性格以及大草原的气势都被蒙古族人民融会到马的舞蹈表现形式上,并从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中表达出来。马的形象在民间舞蹈中不是外形的简单模拟,而是通过肩、臂、腕以及上身的动态表现中融合深厚的感情来表达出的一种情感,蒙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内心欢跃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欣赏者。
最后,蒙族牧民洒脱、豪情、审美情趣的性格通过蒙族舞蹈肩部的表现动作体现出来,随着逐渐改变的牧民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更是随之不断的变化,但是不管怎么变化都不会偏离草原文化的深邃。总的来说,蒙族的肩部动作舞蹈跟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跟他们的游牧生活密不可分。舞蹈体现生活,不同的舞蹈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本文就独具特点的蒙族舞蹈中以肩部动作的形态来进行深入剖析,它已经形成一种文化特征,美丽奔驰的骏马深受游牧民族的喜爱,正因为他们深爱着他们的家乡和民族,所以才会把他们的情感寄托在舞蹈的表现形式上,融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及对马儿的强烈感情,使舞蹈通过肩部的表现形态形象的再现了蒙族人民的感情、性格以及来自大草原的磅礴气势。
摘要: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马是他们神圣的牲畜。草原的民间舞蹈中,对马不是进行外形的模拟,更多的是放牧人对马的特点的了解以及深深的感情,将其通过上身的动态和肩部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要想把蒙古族的舞蹈情感特征表现出来,不仅对于肩部不同的表现形态要体现得淋漓尽致,还要更深刻地去理解相关的文化内涵,完全把自己融入其中。
关键词:蒙古舞蹈,肩部动作,表现形态,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但雅.试论蒙族舞蹈中肩部动作表现形态的文化特征[J].大众文艺:理论版,2009(1):124.
[2]李雪.“我从何处来,我又向何处去”——再论蒙族民间舞蹈[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8-30.
[3]王奇.探析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对肩部动作风格的把握——以蒙族舞蹈为例[J].戏剧之家,2015(19):158,164.
[4]万刚.蒙古族舞蹈肩部动作的特征[J].大舞台,2015(6).
[5]包美荣.论蒙古族舞蹈的美学特征[J].内蒙古艺术,2013(1).
肩部动作 篇3
关键词:蒙古族,民间舞,教学,肩
蒙古族民间舞蹈来说, 能歌善舞著称的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牧人的生活, 表达牧人的美好情感, 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滴积淀而成的, 反映在舞蹈中, 如:双臂延伸动作的象征意义, 宽阔的胸怀、坦荡的性格;肩部的动律呈现出流动性质, 而身体习惯于侧向, 眼睛时而极目远眺, 时而俯临前方, 表情明朗豁达而又坚毅, 折射出“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
根据中专院校的民间舞教材, 选取的教学内容基本是依照“元素教学法”中提倡的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进行。而在蒙古舞蹈中, 体现在动态上的最鲜明、最有表现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腕”。这也是在蒙古族民间舞课堂中极具训练性的几大难点部位;因此, 借以“肩部动作”的教学与训练为例, 结合实际课堂教学之所得, 谈谈中专民间舞课堂中蒙古族舞蹈教学与训练上的问题。
一、蒙族舞蹈肩部动作分析
肩部动作在蒙古族舞蹈中的运用颇为广泛, 对蒙古族舞蹈而言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种类繁多的肩部动作不仅是蒙古族舞蹈中的基础、单一动作, 它更多地与其他上肢动作相联系, 扩展了蒙古族舞蹈的基本舞姿, 表现出对肩部动态美的追求。
肩部动作具有蒙古族的独特风格, 种类繁多, 变化多样, 与腕、手臂、马步等动作相结合, 共同组成了柔韧、彪悍、刚强的蒙古族舞蹈。由于这个马背民族的图腾多是凶猛的飞禽走兽, 崇拜白颜色, 所以蒙古族舞蹈更具有浑厚、含蓄、舒展、豪迈的特点。大多数的动作都是以上半身为主, 而且动肩的时候比较多, 在反映他们生活的舞蹈中上半身特别是肩部动作最为突出。舞蹈过程中肩部动作随身体的运动与手臂、手腕相互配合衍生出了包括柔臂、硬腕和弹拨手等在内的多种上肢动作。从运动生理学来看, 肩部位于人体上肢, 它连接着颈部、手臂和上肢身体在人体上肢的运动过程中肩部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在蒙古族舞蹈中肩部动作同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蒙族舞中的肩部动作有“硬肩”“柔肩”“耸肩”“绕肩”“弹肩”“甩肩”“抖肩”等。在肢体的训练中, 除了讲究稳扎稳打, 在蒙古族基本体态的基础上, 强调腰部直立、上身挺拔、双肩放松;不能抠胸、腆肚子之外, 还应注意一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肢体的运动在心理上产生美感效应。如: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应该是一种概念性的反射, 即延续慢发力、幅度大、呈连绵不断的波浪状, 充满延伸的质感, 而对“弹肩”、“硬肩”则应有快发力、幅度小, 动的过程快而脆, 有停顿感的审美意识。
二、蒙族舞蹈肩部动作课堂教学与训练
民族民间舞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就是“风格”, 正因为每一种民族舞蹈都具备它独一无二、别具一格、迥然相异的审美风格, 它们彼此之间才互为参照、无可取代。在最初 “开范儿”阶段的学习, “言传身教”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因为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连续的、连绵不止的, 正是它的连续性才产生了舞蹈的感觉和意境, 而这种感觉和意境不能简单的只用文字来表述, 是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形态语言来感染学生, 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该民族的舞蹈风格建立正确的认知和判断。
首先, 通过肢体训练达到肢体的解放。在教学中, 应从单一的“硬肩”训练起步, 通过上肢与腰部的配合, 可双手拇指冲叉腰, 使肩部关节、肘部关节、手腕关节形成三角形支架, 让学生在做肩部左右、前后交替的同时, 三个关节起到固定的作用, 使训练肩部的发力更纯粹, 运动轨迹更清晰, 不容易被上肢其他部位所影响。从“硬肩”到“柔肩”, “柔肩”即具有对“硬肩”动作的“夸张化”特征;在相同的动态中“柔肩”应发力缓慢, 形成对“硬肩”的聚集规律;除了动作之间相互结合的训练之外, 还需要配合肢体训练, 如:“拉肩”、“压肩”、“拉背”等辅助性的肩部及上肢柔韧能力的训练, 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要求课堂教学中, 对每一种肩部动作都要进行单一、重复的训练, 以达到肌肉记忆动作的要领;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具备跳蒙族舞蹈的基本素质, 并通过训练在使肩部具有力度、韧性、弹性和灵活性, 全面掌握蒙族舞的动态特征。
其二, 通过“示范”与“纠错”把握动作;一方面通过“示范法”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该动作的形态、动态, 形成初步的形象记忆, 由于中专学生年纪较小, 还无法达到大脑认知与肢体应用的同步进行;因此, 另一方面, 还需要通过“纠错法”让学生从自身或者是同学身上再一次审视问题的症结所在, 从而找到对该动作要求的判断认知。如:“绕肩”当中的单肩是以自身为轴心, 向后环动。而当双肩合起来, 交替着向后环动, 便是以胸为轴心的双肩交替着向后绕圆的动作。通过调整教学节奏将听、看、做、思、练带入课堂, 让“教”与“学”之间配合融洽, 在课堂上还原一片茫茫草原。
其三, 恰到好处的处理动作节奏。具体来说, 蒙古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 就是节奏明快, 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 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在训练肩部动作时, 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 从“肩”这个小部位开始向外延伸至“臂”、“腕”甚至更长远;注意跟学生说明需要通过动作节奏上的处理, 进一步提高肢体局部的支配能力, 区分并体现肩部动作变化的不同发力和动感, 增强舞姿动作的表现力。
在中专民间舞课堂蒙古族舞蹈的教学与训练过程中, 应加强学生对单一元素动作的把握, 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在往后的课堂教学当中, 更多的关注细节, 不断探索, “以小见大”, 从单纯的模仿和复制所学动作, 到“肩”动“情”动, 质的飞越, 把握好各层面上对学生的教学引导。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肩部动作 篇4
一、肩部动作的民族特性
蒙族舞蹈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节奏明快,舞步轻盈。在一挥手、一扬鞭、一跳跃之间洋溢着蒙古人的纯朴、热情、 勇敢、粗犷和剽悍,表现了他们开朗豁达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气质,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视马为最神圣的牲畜,就像人离不了空气一样,蒙古人同样离不开马。马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的亲人,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他们对马,绝不仅仅只是对马的外形的模仿,而是把马的特征和感情融汇于舞蹈造型中,通过肩部动作和上身动态展示得淋漓尽致。每一种肩都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呈现出流动的性质,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一)蒙族舞蹈肩部动作的基本特征
1. 柔肩:左肩向前推,左肘向后摆,同时右肩向后摆, 右肘向前拱,左右交替前后扭动,同时肩略耸。
2. 硬肩:动作基本与柔肩相同,动作要硬、干脆,节奏分明有棱角。
3. 耸肩:双脚一前一后踏步,双手叉腰,动作时,单肩或双肩每拍上下耸动,重拍向上。
4. 笑肩:双肩同时上下快速耸肩,重拍向下。
5. 圆肩:双脚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做踏步,双膝微屈,双肩按前、上、后、下的顺序绕圆运动,节奏可快可慢。
6. 抖肩:双脚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做踏步功作,双膝微屈, 双手松弛叉腰,上身松弛,以脊柱为轴点,使肩、背快速、 小而碎地前后抖动。
7. 甩肩;肩向上用力甩出,接着肩随之扣下,动作幅度一定要大。
8. 收肩:双手臂伸向前,手心朝下,肩向后快速收问, 再快速还原位,然后再做另一肩。
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对柔肩的审美体验应该是一种概念性的反射,即发力缓慢、幅度大,呈连绵不断的波浪状, 充满延伸的质感。而对弹肩、硬肩则应有很强的爆发力,虽然幅度小,但是有棱有角,一拍即可到位,可在瞬间静止。 硬肩和揉肩,就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还有,耸肩和笑肩的唯一区别就是,耸肩的重拍向上,笑肩的重拍向下。另外, 抖肩就是硬肩动律的延伸,柔美化。
(二)肩部动作在风土人情方面的表现
蒙古族素有“马背民族”之称,游牧民族喜爱飞翔于蓝天的雄鹰,喜爱驰骋在草原上的骏马。蒙古族人民把自己民族的感情、性格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汇于鹰和马的舞蹈形象上。因此,展现英勇骑士驰骋草原的雄姿,自然成了蒙古男子舞蹈的典型特征之一。
为表现蒙古人民粗犷、彪悍、朴质、庄重的性格,五十年代后,舞蹈工作者创造了大量的技巧,如“马步腾跃”舞姿、“正板腰”技巧等,还有一些使用道具的“筷子舞”“盅碗舞”也给予发展创新,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观赏性。著名舞蹈家莫德格玛,早期表演的《盅碗舞》荣获了第八届“世青节”金质奖。《盅碗舞》表现的是:在辽阔的大草原上, 一位身着传统民族长服的蒙古族牧女头顶叠碗,双手捏盅, 翩翩起舞。优美的舞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新生活的喜悦和对美好明天的向往。舞蹈中舞者那连绵不绝快速的碎肩,从小抖到大,从体内抖到体外,及其延伸到双肩的节奏速度变化,令人叫绝,使人倾倒。
肩背功夫是蒙族舞蹈的主要特色之一。柔肩、耸肩、笑肩、碎肩,都是难度较大的动作,要求演员肌肉放松的同时又要表现出力度的变化和层次。莫德格玛在表演这些动作时以娴熟的技巧赢得了观众的称赞,尤其是她伴着圆场的快速碎抖肩,恰如一片笑声从心底涌出,显现出她本人极厚的艺术功力。在盅碗技巧表演上,演员不受盅碗技艺的局限和束缚,能够把舞蹈和技艺之关系处理得十分和谐又恰到好处, 在扣人心弦的境况下完成舞蹈动作,把节目推向高潮。
二、蒙族舞蹈的新发展
以前的蒙古舞和现今中央民族大学编排的蒙古舞在服装﹑音乐﹑动作上有了新的突破,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肩部的动作作为蒙古舞的民族特性是不变的,新的艺术为蒙古舞特点的更好突显和延伸作了发展。
《蒙古人》是奥登格日勒的代表作,他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系。首先,《蒙古人》在服饰上, 将原有的蒙古袍子加长加宽,使服装不仅更符合角色的形象,也给了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和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 运用加长加宽的袍子演化出形态不一的摆动走向,或带胸腰,或带动裙摆以8字路线摆动,似翻江倒海,气势汹涌。 双手提着又宽又长的裙边,置于胸前,上下耸肩,就好像骏马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展现出蒙古人民豪放的性格。在该舞蹈的教学中,首先,应从单一的硬肩、耸肩再到碎抖肩这样一个过程开始,教学时要注重表现蒙古民族的气魄和蒙古族人民博大的胸襟以及豪迈奔放的性格。《蒙古人》中运用了“悠缓漫步”的步态,在教学时要多注意表现蒙古女性的雍容大度。音乐上,不再是单一的表现民族特色的音乐,在激烈的音乐之后,合着深沉热情的男中音歌声,姑娘以她舒展优美的动作语言表达了对大自然和对家乡的眷恋,深切、 真实。
总的来说,在蒙族舞蹈肩部动作的教学中,从每一个组合的编排、音乐的选择上,我们都应注意要多结合现代舞蹈的元素,尤其是肩部动作的形态,要更多地配合现代舞蹈的元素和技巧,不要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
三、结论
肩部动作作为舞蹈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对舞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肩部动作在节奏、动作的表现、情感的表达等方面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舞蹈感觉也是不一样的。蒙族舞蹈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它是蒙古人心灵深处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折射和独白。蒙古族舞蹈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蒙古民族思想情感、精神风貌的视觉艺术形态,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和累积下来的传统艺术宝库。
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爽直,反映在舞蹈上就是 “天之骄子”的豪迈气质。我们要把握这种气质,最好能把自己置身于“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中去生活、去体验。 我想,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从学习、关注直至体味草原文化开始做起。事实上,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一边跳着某个民族的舞蹈,一边也就在演绎着某个民族的文化,演绎的好坏直接与舞者对此民族文化的知识相关, 并体现出该民族的情感特征。
参考文献
[1]陈卫业,纪兰蔚,马薇.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简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纪兰蔚,邱久荣.中国少数名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贾安林,钟宁.中国民族民间舞初级教程[M].北京: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