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原理(精选8篇)
动作原理 篇1
摘要:高山滑雪回转动作技术原理分析应该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高山滑雪运动的技术进行分析,运动员的重心与雪板滑行轨迹的角度去研究滑行技术,本文对高山滑雪回转动作技术原理进行了分析和概述,并分析了国内外高山滑雪运动的研究进展,为提高我国高山滑雪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打下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山滑雪,轨迹交换区,回转技术,技术原理
高山滑雪为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极限运动项目之一,深受酷爱冒险,喜欢运动的年轻人和运动健将的热爱。在高山滑雪运动中有很多的注意事项。只有掌握了高山滑雪运动的技术原理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并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1 高山滑雪运动的概述
1.1 高山滑雪的概念
一种起源于欧洲阿尔卑斯山区的极限运动——高山滑雪,因为高山滑雪的起源地点为阿尔卑斯山地区所以高山滑雪又叫做阿尔卑斯滑雪。高山滑雪指的是滑雪者从一定的高度顺山势向下滑行的一项运动,高山滑雪用到的工具是滑雪板和滑雪杖,而且高山滑雪运动都在山坡专设线路上快速回转、滑降的一些运动项目。这种运动项目是极限运动的一种,由于其运动时从高山上进行,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危险性,如果滑雪技术不到位的话,是不建议大家贸然尝试的,对于高山滑雪运动在转弯等处的回转动作的技术要领的掌握也是非常关键的,只有研究好了这个技术要领,才能更好的进行高山滑雪这项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极限运动。
近年来高山滑雪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追捧和喜爱,尤其是欧美等达带国家,高山滑雪已经成为了一项收入较为可观的运动产业。我国竞技高山滑雪起步比较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高山滑雪无论设施,技术含量,还是运动人群组成范围来说都还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制约我国高山滑雪运动发展的原因其实很多,如场地、设备、技术和训练等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观察研究过高山滑雪运动员滑雪技术录像和高山滑雪运动员的照片,并且细致分析过运动员的一些体会和训练记录,通过这些分析和研究我们也得出了一些心得与体会。研究表明一些高山运动员均在高山滑雪回转比赛过程中在重心交换时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问题。这些技术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调查和研究,并给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才能更好的使人民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在高山滑雪的运动中得到锻炼和快乐。
1.2 高山滑雪的回转动作技术的概况
其实,高山滑雪比赛的关键一环就是滑雪回转项目,高山滑雪回转项目要求高山滑雪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完成规定的线路回转滑行的动作,并完成相应的滑行距离。即是同线路、同旗门数绕旗门回转滑行,高山滑雪的回转动作技术强调的是身体重心的问题,身体重心越低,运动轨迹越接近直线成绩就会给的越高。在控制人体重心的技术水平中,雪板是最关键的工具,其实雪板的运动轨迹就是身体重心的运动路线,高山滑雪的回转动作技术的另外一个关键点就是对雪板技术的操控和对雪板工具的运用。
回转技术的一个回转弧大约分为4个阶段,这4个阶段包括,准备阶段、入弧开始阶段、弧中回转滑行阶段、回转结束阶段。这4个阶段的技术动作是互相关联的。势能是由于相互作用的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决定的一种能量。雪板的势能就是雪板回弹力,而使雪板产生形变的力有立刃回转时身体离心力还有雪板与雪面的反作用力,在结束回转提重心前瞬间人体对雪板的蹬踏力,这些力就是加大雪板形变的作用力。
现代高山竞技滑雪技术的关键部分就是在回转交换前区一定要利用好雪板的势能。利用好雪板的势能进行对高山滑雪回转动作的顺利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对滑雪运动员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是有很大的要求的,只有利用好雪板的势能,运动员才能够很好的完成高山滑雪运动的所有技术要求,并且取得良好的成绩。
2 国内外关于高山滑雪回转动作技术分析的研究进展
2.1 从运动员自身的角度研究的进展
高山滑雪这项运动对运动员的专业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滑雪技术,才能够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来进行这项活动。国内外在高山滑雪运动员的专向力量素质角度进行了很多相关的研究研究,在对滑雪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培养进行综合研究之后,研究人员认为滑雪运动员必须要增强身体素质的训练还要提高对身体姿势的控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优异的滑雪成绩。
在高山滑雪运动员的选拔上,目前国际上也已经研究出了一套可行性很强的选拔人才的方案。
在高山滑雪运动员的选拔机制中,高山滑雪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数等参数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研究人员通过这些指标来对高山滑雪运动员进行选拔。科学的高山运动员选拔方案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高山滑雪运动员本身是优秀的,通过合理和科学的训练,我们的高山滑雪运动员才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如果选拔的高山滑雪运动员没有足够的优秀,那么即使运用再好的训练手段也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的。
2.2 高山滑雪设备的研究进展
高山滑雪需要特定的工具和装备,研究人员对于短板轮在高山滑雪训练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短板轮训练可以使运动员适应速度加快并且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员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新型的短板轮对于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将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从高山滑雪运动员训练设备的角度出发,来研制新型的设备,以此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是很好的研究领域,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
在高山滑雪运动中还有一个工具是非常重要的。高山滑雪的滑雪板相当于战士们上战场所用的枪,只有工具好了,运动员才会有良好的表现,现在的滑雪板已经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速度、稳定、减镇缓冲方面存在缺陷,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只有一个能够提高速度,保持滑行稳定,并且可以起到减震缓冲作用的滑雪板材可以为高山滑雪运动员带来良好的运动成绩。
2.3 高山滑雪回转动作技术的研究进展
高山滑雪可倒式回转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进展。一些研究者发明了高山滑雪可倒式回转技术的。这种技术的优点有很多,如采用这种技术寻了可以减少推雪、脱滑的现象发生,也可以减少扇面雪迹等现象。可倒式回转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快选手速度,使选手获得好的成绩。由于可倒式回转技术的运用方法比较复杂,而且技术手段也有很多种,对于运动员来说掌握这种技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历来练习,与一些高山滑雪运动技术较发达的国家的运动员相比,我国运动员对于这一技术的掌握还没有很熟练,还需要对这个技术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提高自身的高山滑雪技术,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对于高山滑雪回转动作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运动员的重心问题,这个问题也就是高山滑雪进行陡坡回转的一个关键,速度与坡度往往是呈正比的,重力对雪板的垂直压力则与速度成反比,这样就需要用重心来调整。从现阶段的我国高山滑雪技术的调查和研究来说,我国高山滑雪运动,特别是回转项目的运动员在陡坡滑行时存在重心落后的现象。我国运动员在陡坡上回转时,普遍存在重心落后的弊端,严重影响到滑行的速度。能否克服我国运动员的重心落后的问题是攻克我国高山滑雪技术瓶颈的关键所在。
另外,对于高干滑雪运动员来说,高山滑雪训练中还有一个训练辅助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高山滑雪的必备工具——高山滑雪回转模拟练习器。使用高山滑雪回转模拟练习器对高山滑雪运动员的训练来说是具有很大的帮助,能够快速提高高山滑雪运动员的成绩。很多学者研制成功了高山滑雪回转练习器,最大的一个发明就是路上高山滑雪回转模拟练习器,这些研究成果对于高山滑雪运动员的回转的训练带来了很大的福音。有了高山滑雪路上模拟器,即使在没有雪的环境下,运动员也能够模拟高山滑雪回转技术进行动作练习。这样大大增加了高山滑雪运动员的训练时间,也减少了训练的成本。
2.4 影响高山滑雪滑行速度的因素分析
影响高山滑雪滑行速度的原因有很多,气质物理知识的运用是解决和研究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研究人员的多年研究和很多高山滑雪运动员的多年运动检验的总结我们可以知道,重力和起始速度是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我们也不可以忽视高山滑雪运动中出现的一些力的作用,如摩擦力和空气阻力,这些都是会影响高山滑雪滑行速度的很关键的原因。
3 对高山滑雪运动回转动作技术研究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高山滑雪运动回转动作技术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需要运动员和教练员共同研究和努力,克服技术上的问题,并制定最合理的运动方案和训练计划,功课高山滑雪运动回转动作技术的难关,使得运动员的成绩有所提高。从运动员自身的角度来说,要努力勤奋的练习,遵守教练制定的训练计划,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训练时间,在训练的过程中,找寻自身的特点,通过发扬自己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来努力完成训练目标,提高自身成绩。当然,高山滑雪运动员本身也要对于自己的训练有一定的了解,自己研究新的技术和方法。从国家的角度,我们应该鼓励和奖励研究人员对高山滑雪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大力提高和促进发展我国的高山滑雪运动项目。只有社会各界一起努力,我国的高山滑雪项目才会越来越好,并且我国的高山滑雪运动员才能够在国际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4 结语
高山滑雪运动正在以快速发展的势头呈现给所有的高山滑雪运动爱好者,发展高山滑雪运动事业,服务于运动爱好者,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以上是多年的高山滑雪运动经验做出的总结和感悟,希望得到大家的参考和认可。
参考文献
[1]张亚东,张宝军.初学者高山滑雪时应注意几个问题[J].冰雪运动,2005(2):33-35.
[2]徐哲珠,栾兆亮.第20届冬奥会高山滑雪运动员身体的基本形态特征[J].冰雪运动,2006(4):15-18.
[3]王永涛,武彦龙.谈中国高山滑雪的现状和整改措施[J].冰雪运动,2002(1):32-33.
[4]朱志强.第3届亚冬会高山滑雪比赛述评[J].冰雪运动,1999(2): 21-23.
[5]徐文东,朱志强.中国冰雪运动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279.
动作原理 篇2
摘 要 教练员或教师的指导语在运动训练和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指导语是否简洁明了对运动员的科学训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动作技术原理可以通过教练员在指导语中加以凝炼,在指导时让运动员、学生明确训练的关键所在,能起到意想不到训练、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动作技术原理 指导语 应用
一、前言
知识如何转化成生产力,是当前我们十分关注的话题,在体育训练中,即如何将体育科学知识应用于训练当中,使很多教练员都在探索的问题。对教练员的训练方法研究的很多,很少有文章对教练员的指导语作专门的研究,特别是将运动生物力学知识贯穿其中的研究少之又少。
本文首先提两个概念界定,第一研究的是新疆地区的教练员的指导语;第二动作技术原理是指完成某项动作技术的基本规律,它适用于任何人,不考虑运动员的性别、体型、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和心理因素等个体差异,是具有共性特点的一般规律。
教练员在训练中不能违背动作技术原理,研究各项动作技术确立,动作技术原理,建立动作技术模式来指导教学和训练,在体育教学中,讲清楚动作技术原理是非常重要的,要使学生懂得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即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优秀运动员的动作技术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是以生物学和力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高水平的运动实践的检验来总结先进的动作技术原理,建立运动技术模式。如何将动作技术原理转化为教练员简洁的指导语,使运动员在学习和训练中能清晰的明白教练员的意图,能迅速改进训练中出现的错误,值得我们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新疆第十、十一届全运会的一线教练员和基层教师的指导语,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田径运动中的一些动作技术原理。
(一)访谈法
(二)文献资料法
(三)举例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练员指导语中运用生物力学知识的基本情况
笔者调查了乌鲁木齐市参加新疆第十、十一届全运会的教练员与运动员,就教练员的指导语与运动员是否理解教练员的指导语等问题作了专门调查,运动员结果如下:
表1 您的运动技能知识是从教练或教师指导语中得来的吗
由此表可见,运动员的运动技能知识主要从教练员与教师处获得,若教练员与教师对运动技能理解有误,则可能影响运动员的成绩。
表2 对不同等级的运动员对教练员指导语持疑问的调查结果
通过表2可以看出,运动员的级别高,对教练员指导语持疑问的比例越高。这是因为随着运动员的水平增加,对运动技能的理解加深,求知欲越旺,其主观能动性越大,越渴望了解运动技术原理。若这时教练员没有因势利导,则运动员疑问增加。
对教练员运用指导语作了调查如下:
表3 您在指导语中有意识的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知识吗
通过对教练员的访谈以及他们对生物力学的知识的了解发现,教练员很少主动将生物力学知识结合指导语运用于训练实践中去,结果导致指导语含糊不清,目的性不强。调查运动员中发现,运动员对素质练习感觉教练员指导语的作用很大,在技术练习中对教练员的指导语理解不清,其实,这也反映出教练员运用生物力学知识到指导语中并不多,因为生物力学知识主要用于动作技术原理方面,教练员主要靠以往的经验在教运动员。
通过对教练员的访谈,发现很少有教练员参加过运动生物力学知识的培训,当然这也和我区这类培训次数少、科研单位的从业人数少有关,这应引起重视。
(二)教练员指导语中动作技术原理在指导语中的举例
1.在田径运动中的应用举例
田径运动中跳高是一项对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作为一名教练员,首先要明白跳高的共同规律与原理,然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指导语。在起跳瞬间,运动员所受合力为:支撑力-重力=ma可见,支撑力若想变大,只有将a变大,而a是上臂和摆动腿与躯干的相对速度来衡量的,相对速度越快,a越大,因此,在起跳瞬间,指导语要强调上臂和摆动腿的快速上摆。运动力学中的相向运动原理告诉我们,物体在腾空状态下身体某部分的转动能引起身体另一部分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这样,在跳高过杆形成背弓阶段,给队员的指导语是努力仰头,这样,自然形成好的背弓。之后,指导语中要强调迅速将头抬起,小腿自然就会快速上摆,以便顺利过杆。
2.在体操中的应用举例
根据转动守恒定律和动量矩守恒定律可知,转动惯量小则转动速度快,而转动惯量和转动半径有关,转动半径小则转动惯量小。因此,在体操中的一些翻滚动作,如前滚翻、后滚翻、空翻等动作中,教练员给队员的指导语是团身要紧,目的是减小转动惯量,而不仅仅是强调速度。因为运动员自己也想提高速度,心里就会很着急,越是着急越做不好动作。因此,这时的指导语要起到点睛之笔,团身要紧队员可以通过自己身体感受。
3.在短跑中的应用举例
在短跑的加速跑阶段,教练员都在强调速度,我们知道,这一阶段,尽量要发挥地面支撑力的效用。因此,根据力的分解,要尽量的减小垂直方向上的力,增加水平方向的力。这一阶段给运动员的指导语是不要过早地将身体抬起。在平时训练中,仔细观察,若发现运动员上下肢折叠不充分,在指导语中要强调折叠充分。因为上下肢折叠充分,也相当于减小转动半径,从而减小转动惯量,达到增加转动速度的效果。
4.在体育常识中的应用举例
体育教师给学生解答疑问时,若在讲解中加入运动生物力学知识,便可做到有根有据,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可知其所以然。笔者用一例以飨读者,曾经遇到学生问为什么蹲式起跑比站立式起跑要好。在给学生讲解指导中运用生物力学知识,讲明在起跑瞬间,下肢给地面以作用力,地面反作用于下肢的力是推动人体向前跑的力,这个力可以分解为垂直方向的力和水平方向的力,蹬地角越小水平方向力越大,对速度贡献越大,而蹲踞式起跑正是蹬地角比站立式要小。
(三)教练员指导语的重要性
通过对运动员和学生的访谈发现,认为指导语对其作用很大的所占的百分比分别是:非常重要占12.3%;重要62.7%;一般14.7%;说不清11.3%。可见大多数运动员认为指导语重要,并认为指导语对主要对自己理解技术动作原理很重要,认为指导语对提高教学训练和比赛成绩很有用。通过对比不同水平运动员对指导语的理解水平,发现,运动水平越高的运动员理解指导语的能力越强,但也出现了有趣的现象,即疑问率很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教练没有将生物力学知识很好的运用到指导语中去,与前面的调查相吻合。
四、结论与建议
(一)新疆地区教练员在指导语中运用生物力学知识的不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练员本身对生物力学知识掌握不足,第二是教练员没有意识到将生物力学知识用在指导语中去。解决这两方面不足的方法是:迅速补习生物力学知识,因为教练员本身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只是把这些经验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通过学习,明白其中的动作技术原理,便能达到实践与理论的相互促进。
(二)生物力学知识若能与指导语结合,对训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其主要是讲解动作技术原理的一门学科,教练员掌握了运动技术原理,便可针对运动员在某一技术环节中的错误,专门进行指导,提高训练效率。结合的方法是通过学习,有意识的将生物力学知识贯穿于训练中去,通过实践检验理论,通过理论指导实践,互相促进。
(三)运动员普遍感觉教练员在指导语中加入生物力学知识,对自己训练帮助很大,其运动知识主要来源于教练员,教练员掌握科学训练知识队队员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至关重要。并且,教练员要利用运动员的求知欲,将正确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对培养运动员今后的体育兴趣及良好的体育观念有所帮助。
(四)新疆地区应多举行一些生物力学和训练相关的培训,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如邀请内地有经验的专家讲学,以及将本地相关人员送出去培训。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物力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2]运动生物力学编写组.运动生物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山滑雪回转动作技术原理探讨 篇3
关键词:滑雪运动坐标系,轨迹交换区,回转技术,高山滑雪
1 概述
高山滑雪起源于欧洲阿尔卑斯山区, 故又称阿尔卑斯滑雪。高山滑雪是以滑雪者从一定的高度顺山势向下滑行, 以滑雪板和滑雪杖为工具, 在山坡专设线路上快速回转、滑降的一种雪上项目。我国竞技高山滑雪起步比较晚,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制约其发展的原因很多, 如场地、设备、技术和训练等方面。在对运动员滑雪技术录像和照片观察分析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 发现一些高山运动员均在高山滑雪回转比赛过程中在重心交换时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问题。
2 高山滑雪回转运动轨迹及交换区的定义
2.1 高山滑雪回转运动轨迹
高山滑雪比赛主要是滑雪回转项目的比赛, 要求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完成规定的线路回转滑行。即是同线路、同旗门数绕旗门回转滑行, 强调的是身体重心运动轨迹越接近直线成绩越好。而人体重心运动是以雪板为工具进行的, 雪板运行轨迹决定在身体重心的运行轨迹。对滑雪板的控制技术就是回转滑行技术。在研究高山回转滑雪技术前, 应先理解身体重心
2.2 交换区的定义
回转技术是高山滑雪技术的关键。一般一个回转弧分4个阶段, 准备阶段、入弧开始阶段、弧中回转滑行阶段、回转结束阶段。回转4个阶段的技术动作是联系的。首先, 重心的高度 (身体姿态的高低) , 由低 (通过点杖引伸) 逐渐升高 (在通过滚落线瞬间为最高) 之后又逐渐降低;其次, 重心的前后由 (开始阶段) 逐渐前靠放在中间 (滑进阶段) , 一直保持到结束阶段 (必要时有稍微的后移) ;再次, 雪板从开始阶段由逐渐减重到集中承重的过程, 到滑进阶段后程与结束阶段前程为最大;最后, 结束阶段的后半程就是下一个转弯的开始, 或者继续向前向上滑进, 形成绕山急转弯, 停止滑行。把上一个回转结束阶段与下一个回转准备阶段的区设为高山回转滑雪的“交换区”, 即身体重心轨轨迹和雪板运行轨迹2个轨迹的相互关系 (图1) 。本轨迹划法与图2及实际情况相符。图2可知, 此运动是人体向左、向右相互交变转弯前进的过程, 体现了连续转弯“S”形曲线的含义。轨迹和雪板运行轨迹2个轨迹交点前后区 (图1) , 这样更有利于对滑雪技术的理解和探讨。交换区的技术是回转技术的关键部分, 因为重心交换区是左右2个回转技术的衔接部分, 回转结束阶段的后半程就是下一个转弯的开始。本区的技术表现将决定高山竞技滑雪运动的成绩。
3 回转过程中雪板的受力分析
由相互作用的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决定的能量叫势能。雪板的势能是雪板在压力下形变后回弹后的能量, 一般叫雪板回弹力。而使雪板产生形变的力有3个, 一是立刃回转时身体离心力;二是雪板与雪面的反作用力, 三是在结束回转提重心前瞬间人体对雪板的蹬踏力, 也是再加大雪板形变的力。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讲, 在高山滑雪回转过程中把人体看作高为h站在单块滑雪板上, 脚与滑雪板固定的单独一个刚体系统, 人体和滑雪板质量为m。在滑雪板运动系统, 不考虑人的影响, 单独研究滑雪板的运动, 即h为0, m为滑雪板质量。在没有外界干扰改变滑雪板姿态的情况下的变速圆周运动。此结论与“在平坦的场地, 甚至可以通过旋转、侧身和屈膝动作做出360O的圆弧转弯”的滑雪说法相一致。图3表明, 在转弯开始时滑雪板的地面支持力和向心力最小, 在转弯中期支持力和向心力最大 (“0”为向右转弯的开始点, “*”为向右转弯的结束点) 。在回转结束前段雪板的形变不是人体肌肉收缩力作用的结果, 而是雪板几何形状在立刃滑时所特有的性质, 雪板形变的大小与雪板立刃角度、滑行速度、运动员的体重及雪板的弹性系数有关。在降低重心人回转滑时, 雪板受的力不是最大, 说明即身体重心下降时支持力减小, 当身体由低位向高位快速提重心时支持力加大。
4 高山滑雪回转技术的基本坐标系
一般运动都是在垂直坐标中进行的, 身体平衡反射习惯在垂直坐标系中 (图4、5) 。在垂直坐标系中分析运动技术动作, 分析考虑的是肌肉收缩发力产生人体运动的速度, 坐标系是不变的。重力是地心对人体的吸引力, 垂直于地面, 大小即为人体的质量。众所周知, 高山滑雪滑行运动速度的动力来源是身体重力的分力, 与雪面平行的力 (图6) 。其中Fl是向下滑力, F2是人体对雪板的压力 (也有用N来表示正压力的, 即是指垂直于接触表面的压力) 。高山滑雪运动与其他运动的最大区别之一, 就是高山滑雪运动是在随雪面倾斜的坐标系中进行运动的, 所以分析高山滑雪运动技术应考虑在这种向雪滚落线方向倾斜的运动坐标系。在这种坐标系中观察滑雪板与人体是否构成完整合理的运动体。回转中提重心的起伏方向应该符合这个坐标系, 这种起伏与平面坐标系中的上下起伏的概念是不同的, 高山滑雪回转结束阶段重心起伏方向应该是与雪面相对垂直的方向 (图7) 。在回转滑行时, 衡量人与雪板是否在前倾的坐标系中构成完整合理的运动体, 其方法是要看运动员在回转滑行过程中是否能保持基本的滑行姿态。因为身体姿势的高低与运动员身体正面受空气阻力的大小直接相关。例如, 从紧缩的身体姿势变成站立和张开双臂时, 空气阻力会明显增加。运动员到达终点后展开身体时都感到空气阻力。众所周知, 速度越快, 空气阻力越大。通过查阅国外优秀运动员的资料, 总结整体滑行姿态应是等腰三角形或椎体型运动姿态 (图8) , 即两滑雪板尖连线的中点A向上引线经前额向与两滑雪板跟连线的中点B向上引线经后背及头向与前线相交于0点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因此, 回技术完成的质量取决于运动员滑行时三角形的形状。
5 交换区 (A或B点) 的滑行动作技术分析
交换区回转技术之提重心 (引身) 要求2个动作复合完成, 即上体转动与提重心同时进行以完成一次回转。该动作也是回转结束前完成身体重心轨迹与雪板滑行轨迹交换动作。提重心动作协调流畅与否也决定了比赛成绩。轨迹交叉点的技术就是提重心动作, 表现出身体重心在回转结束前提高。这个动作的完成是由膝关节与髋关节不同程度的伸展来完成的。其中, 伸膝关节肌群基本采用远固定收缩工作, 伸髋关节肌群基本采用近固定收缩工作。而这种肌肉工作的形式在其他运动中并不多, 只是类似于平地左右前侧蛙跳动作的肌肉工作形式。这种“类蛙跳”动作在滑雪回转重心交换中只表现出肌肉工作的形式上, 还需要加腹腰肌协助转体完成整体的提重心动作。在回转交换前区如何利用好雪板势能也是现代高山竞技滑雪技术的关键部分。交换点技术动作要求运动员应迅速地改变身体姿势, 充分利用好雪板的势能, 快速完成交换动作, 以保证回转动作的连续。重心的高度 (身体姿态的高低) , 由低 (通过点杖引伸) 逐渐升高 (在通过滚落线瞬间为最高) 之后又逐渐降低。重心的前后由 (开始阶段) 逐渐前靠放在中问 (滑进阶段) , 一直保持到结束阶段 (必要时有稍微的后移) 。雪板从开始阶段由逐渐减重到集中承重的过程, 到滑进阶段后程与结束阶段前程为最大。
参考文献
[1]张亚东等.初学者高山滑雪时应注意几个问题[J].冰雪运动, 2005.
试论排球拦网起跳动作的技术原理 篇4
拥有绝对的高度优势是拦网成功率高的最大因素的一, 而跳跃能力便是决定此高度的重要角色。
原地跳 (Standing jump) :原地拦网的起跳方式。又分为屈膝和直膝垂直跳两种, 动作形式的差别主要在于起始时, 膝关节是否先行弯曲?屈膝垂直跳:预备时, 腿部先以半蹲的预备姿势, 然后再向上做跳跃的动作。直膝垂直跳:预备时, 腿部先采直立姿势, 后再弯曲膝关节, 身体迅速下蹲, 最后向上跃起。
跨步跳 (Straddle jump) :移位拦网时的起跳动作形式。跳跃前双足并立, 距起跳点一步的距离外, 动作起始时迅速向前跨越一步, 手臂直接向后摆振且身体下蹲, 后脚再跨前一步与前脚并立, 即刻往垂直方向跳跃。
着地反弹跳 (Drop jump) :连续拦网时所做的动作形态。从某高度跳下着地后, 将向下的速度尽可能快速地转换到向上的速度跃起的方式, 也称的为最大的垂直反作用力。
二、垂直跳动作的生理学原理
垂直跳时, 膝关节由腿后肌腱群做屈膝, 股四头肌做伸膝的动作;至于踝关节则是由胫骨前肌作屈踝, 腓肠肌与比目鱼肌做伸踝的动作, 故在膝关节伸展时, 肌肉作用分为两类型相互作用牵制才能产生力量, 除了股四头肌的向心作用所产生的力量外, 若有更强的大腿后肌群的离心收缩力量, 则能增加膝关节伸展的力量与速度, 也能有更好的垂直跳表现。
(一) 关于冲量
由于垂直跳的向上动力来源, 是起跳者对地面垂直方向的反作用力, 跳者利用腿部的瞬发力, 配合双手的向上摆动, 产生地面反作用力, 在由冲量转成动量将身体带动向上。由于在跑、跳的运动中, 人体移动的力量皆来自于地面给予我们人体直接的反作用力而来, 所以从地面反作用力造成的冲量可以转换成起跳中身体的动量。而转换的效果取决于起跳技术中各环节有关的参数, 诸如起跳时间、腾起角度、下肢各关节角度、离地速度、重心高度等的变化。而起跳动作中下肢的合理缓冲和蹬地是主要关键著作用时间长短与冲量的大小。
(二) 关于重心上升高度
人类在陆地上移动行进的方式, 主要是依靠强而有力的下肢肌肉收缩牵骨骼对地面施力, 依牛顿第三运动定律:在水平面产生反作用力, 运动者得以依照其意愿自由行进。要增加重心的离地速度有二大要素:一是减短上蹬时间应是要靠较大的肌肉瞬发力来达成, 而不是为达此目标而减少此期间的动作距离;二是增加上蹬的距离, 因为增大上蹬期重心位移即可增大作功距离, 让总作功量提升, 便增大重心离地瞬间的速度, 是要靠关节的蹬伸角速度的增加, 即增大各关节的作功距离。
(三) 关于手臂辅助
摆臂是跳跃动作的一种加成作用, 除了配合髋、膝、踝关节的屈伸动作外, 同时又对地面施加另一道力量, 使地面对人体的反作用力加大, 因而增加弹跳高度。从Wilson (1945) &Poe (1976) 的研究中可发现, 随着动作型式的成熟, 其髋、膝、踝及手臂的活动度越大, 可提供较大的力量以增加跳跃能力;手臂的协同动作, 对垂直跳能力表
现的好坏, 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 但必须是在动作协调一致的前提下。
(四) 关于起跳速度
垂直跳的一项基本目的是在起跳时达到最大的垂直速度, 因此, 垂直跳起跳期成为影响垂直跳表现的关键时期。根据抛物体运动原理所示, 腾起时总重心水平分速度决定腾起的速度, 垂直速度决定腾起的高度。因此, 决定运动员在空中的运动状态, 主要是由其起跳时的初速度决定。由上可知, 运动员欲有良好的垂直跳表现, 就必须要有很快的起跳速度。
(五) 关于膝关节角度
膝关节的伸展是发挥弹跳力的主要动作的一, 因为起跳一定要先屈膝, 所以膝关节伸屈动作对弹跳力有一定的影响。Heese在1968年测验不同膝关节弯曲角度和垂直跳成绩的影响, 以30名成年男子为对象, 把膝关节固定在65度、90度和115度, 用来测验三种不同角度的起跳对垂直跳成绩的影响, 结果发现:90度和115度的成绩较65度为优;而艾康伟 (1983) 的研究结论强调, 欲使原地垂直跳得最高, 应采用运动员自己习惯的姿势, 利于关节力矩能充分发挥的前提下, 完成垂直跳动作技术;总的来说, 各学者对于垂直跳膝关节下蹲起跳角度的说法不一, 或许是因个别差异、实验设计或角度定义上等等的问题使然, 但膝关节的角度应介于90度~135度的间为佳。
三、根据技术原理的训练总结
产生垂直方向冲量的来源是起跳预备动作时, 手臂的摆振与髋、膝、踝关节的转动。因此, 手臂的摆振动作的幅度大小与髋、膝、踝关节的转动角度、速度与彼此动作的协调性是否良好, 对跳跃的成绩有关键性的影响。
欲获得较好的垂直跳成绩表现, 就要在短时间内产生最大的起跳初速度, 而垂直跳离地前的瞬间主要是靠踝关节伸肌肌群的向心收缩完成最后的推蹬。因此, 提踵是起跳技术中的一大要素。所以借由分析起跳动作的作用时间与下肢蹬伸力量的大小, 便能了解垂直跳成绩的好坏。
肌肉弹性能量储存与再利用的技术与能力, 将是影响表现好坏的关键因素, 而下肢关节动作的顺序应由身体的近端到远程, 才会有较佳的垂直跳表现。因此, 为了发挥肌肉弹性, 身体由静到动以达到跳得更高的目的, 最好应有下蹲的过程, 而不是直接从下蹲起跳开始。
垂直跳起跳时, 膝关节下蹲角度虽因个人的起跳惯性、肌力等因素而异, 且多位学者的研究结果亦多所不同, 这可能是因为对膝关节角度的定义不同或实验设计上的差异所造成, 但可证明的一点是, 下蹲角度太大或太小皆不适宜, 所以应介于90-135度的间较为恰当。
增强式训练对于提升垂直跳能力虽有显著的效果, 但应在选手具备了一定肌力基础后才能实施, 否则容易因训练而导致受伤。所以, 在肌力训练方面仍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实施较适当。
参考文献
动作原理 篇5
1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 在零序电流互感器TA铁心上绕有2个绕组:一个为电流取样绕组, 一个为电流输出控制绕组。当线路正常运行无漏电时, 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TA的相线电流和经过负载返回到电源中性线的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零序电流互感器TA的二次绕组无输出控制电流。当负荷侧线路电气设备绝缘损坏漏电、短路时, 相线电流和返回的负荷中性线电流产生不平衡电流, 零序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就会产生感应输出电流, 经桥式整流电路V1~V4整流输出一个直流脉动控制电压, 控制晶闸管VSO的控制端G, 使晶闸管VSO导通。中性线N电流经脱扣继电器线圈、晶闸管VSO、二极管V5到线路L相构成闭合回路, 使脱扣继电器线圈通电产生磁场, 推动电磁机构使保护器的脱扣机构断开动触点而跳闸, 主电路断电。试验按钮SB的作用是模拟人为漏电, 强制保护器跳闸, 以检查其内部的保护电路是否正常。运行中按下保护器试验按钮SB时, 中性线N上的电流经限流电阻R1、试验按钮SB与线路L相构成回路, 迫使保护器动作。
2 经常出现的几种故障及排除方法
2.1 线路发生触电或接地时保护器拒动
首先要弄清是保护器外部故障还是内部故障, 不要盲目拆卸。确定是内部故障时, 先观察底座上的各部件有无烧坏或开路等异常。维修中晶闸管VSO损坏概率较大。其封装型号为TO-92, 电流/IT (RMS) 为0.8 A, 电压/VDRM大于等于400 V, 管脚排列A-G-C, 替换型号有MCR1006, MCR1008, JS002等。
2.2 线路发生触电或接地时保护器拒动
由于内部线路简单、元件少、便于检查, 发现脱扣继电器线圈绝缘有轻微变色且有糊味, 断开脱扣继电器引线, 测量线圈直流电阻阻值为无穷大 (正常阻值87Ω) , 表明线圈已烧毁开路。拆下脱扣继电器, 用直径0.15 mm的优质漆包线绕制1 630匝, 重新焊好即可。
2.3 按动试验按钮SB无法跳闸
该故障多为电阻R1开路。在多次按下试验按钮SB时, 由于短路电流非常大, 使其发热开路, 更换一只3.3 kΩ/1 W电阻, 重新装回电路板, 故障排除。
2.4 线路发生触电或接地时保护器拒动
将万用表开关切换为电流挡, 用表笔串接在电流互感器二次输出引线接头与电路板之间, 按试验按钮SB (注意按按钮时间不能超过1 s) , 测零序电流互感器二次侧无电流输出;拆下零序电流互感器测阻值为110 kΩ (正常应为30Ω) , 说明其二次绕组开路。拆开零序电流互感器, 使用竹签拨动线圈找到断开处, 焊接好即可。如找不到开路点, 可用直径0.2 mm的优质漆包线绕制463匝, 线圈引线接头用少许502胶水固定, 最后放入绝缘漆中浸泡20 min左右, 拿出烘干后按原样安装即可。
2.5 保护器合不上无法送电
检查合闸机构, 发现脱扣器复位弹簧锈蚀, 弹力减小, 无法使脱扣器复位在正确位置, 导致合闸机构失效。重新更换脱扣器复位弹簧, 故障排除。
2.6 合闸后无电输出
由于负荷侧线路短路, 造成保护器内部开关动触头与输出端子间连线烧断, 并且连线绝缘有轻微损坏。将烧断的引线做绝缘处理后重新焊线即可。
3 维护和注意事项
3.1 正确选择保护器额定动作电流
保护器额定动作电流应尽量接近家庭生活用电的实际, 动作电流不超过30 mA, 动作时间不超过0.1 s。
3.2 安装环境应通风干燥、清洁
最好装在室内位置不要太高且方便检查维护的地方。不得装在厨房或油烟多的地方, 防止有害气体、潮气、油烟等侵入保护器内部。如在室外安装必须安装于配电箱内, 避免雨淋日晒。
3.3 正确接线
要按照保护器要求正确接线, 相线与中性线不应颠倒, 接线端子应保持清洁, 连接应牢固, 完好无损符合其运行要求。导线截面积不应小于2.5 mm2。
3.4 应定期进行检查维护
动作原理 篇6
伴随着应用领域对图像工程相关领域的技术需求的增多, 关于计算机视觉的相关算法如何在实际的应用项目中高效地发挥作用的课题的重要性也在加强。在这些热门课题中, 计算机对人的行为的识别和理解成为既具有前景也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之一, 在诸如智能家居的自动化服务, 老年人行为自理得视频监控, 智能会议室的言行监控等应用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动作兴趣点提取的可行方法
动作识别的基础是对动作兴趣点的提取。对于二值图像的动作兴趣点的提取问题, 目前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算法, 此类算法基于动作的特征描述。动作的特征描述分为基于全局的特征和基于局部的特征两大类。基于全局的特征描述运动人体的整体属性, 例如:Yilmaz等人提出对人体轮廓的描述可以采用基于时空体 (STV) 的方法, 但此算法以动作区域的精确分割和对运动人体的持续跟踪为基础的, 从而对背景的维护比较苛刻。但是基于局部的特征, 只选取人体中的某一部分信息作描述, 描述人体某一局部子区域的特征, 受背景变化、遮挡等影响较小。比如由Dollar等人提出的通过时空域滤波的方法可以直接在视频中的图像序列中捕捉人体关键部位区域的运动点的剧烈变化进而对动作兴趣点进行采集与分析。
三、基于Kinect平台的动作兴趣点提取
为了寻找一种方便而可行的方法, 可以利用现有的一套由微软开发的一款3D体感摄影机设备:Kinect Kinect通过3D视觉手段从深度传感器, 彩色摄像头等获得数据并追踪每个人20个关节点的位置信息。
利用Kinect可以成功地提取人体的动作兴趣点的坐标数据。这样, 通过这些数据点, 便可以判断人的姿态。
四、棋盘树算法
4.1棋盘树的数据结构
由于前面介绍的现有算法或者通过Kinect来进行数据采集的方法可以生成一个包含动作兴趣点的坐标的集合。如果把这样的点集经过缩放变换放置在一个二维棋盘上, 那么这个棋盘就代替了传统的匹配模板, 通过这个棋盘的二维索引矩阵对下一个节点进行搜索, 直到识别出该动作。而在学习过程中, 不断有新的树枝和节点生成, 从而可以对更多的动作进行识别。所以, 为了完成上面所述的过程, 棋盘树节点 (Node) 的数据结构可以由下图表示:
在上图中动作标识符为整形, 表示一个动作的数字编码。动作信息文本存储关于动作的其他信息, 例如, 此动作的上下文或此动作的具体含义等。节点索引二维矩阵就表示节点的“棋盘”, 它是指向与之相连的下一节点的入口指针, 指针的横纵坐标表示该指针所指向的节点在整个棋盘的位置。树根就是这样的节点的m×n矩阵, 即空棋盘。如果在第i行和第j列有一个像素点, 那么Node[i][j]就不再为空节点, 棋盘在此处有一个棋子。
4.2棋盘坐标映射函数的确立
把动作兴趣点的坐标信息存储到棋盘树节点时, 需要通过一个映射函数将动作兴趣点坐标映射到m行n列的棋盘中的横纵坐标。较为简单和通用的映射函数是均匀映射, 即:通过输入坐标集合的最小和最大的横纵坐标 (x Min, y Min) 和 (x Max, y Max) 来确定它所占区域的范围, 然后通过一组变换f确定任意像素点p (x, y) 在棋盘上的横纵坐标: 通过这样一组线性变换就可以将连续的动作数据映射到离散的棋盘格上。
4.3棋盘树对动作的识别算法
简单地说, 棋盘树对动作的识别过程就是对含有一组动作兴趣点的横纵坐标序列的链表中的每一个节点进行一次遍历, 于此同时, 在棋盘树的节点上进行访问, 终止节点的行为标识符就是的识别结果。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链节点p指针指向链表头部, 树节点n指向棋盘树tree头部;
步骤2令i=f (p.y) , j=f (p.x) (其中:f是数据点坐标空间 (x, y) 向棋盘坐标空间的映射) ;如果tree.Node[i][j不是空节点, 那么n指向tree.Node[i][j], 否则返回查找失败;p=p.next;如果p是空节点, 则返回当前的n的动作标识符, 算法结束;否则返回步骤2;
上述算法相对于模板匹配算法, 有着明显的优势, 例如, 某模板的为m×n矩阵, 当前模板数目为q, 那么基于线性搜索最小距离的算法的算法复杂度为O (q×m×n) , 而上面搜索算法的算法复杂度为O (m×n) , 显然随着q的增加, 棋盘树算法的优势也越明显;
4.4棋盘树对动作的学习算法
从上面的识别算法不难发现, 棋盘树的本质就是模板的树形存储结构, 从而棋盘树的学习算法就是为树添加节点的过程。其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链节点p指针指向链表头部, 树节点n指向棋盘树tree头部;
步骤2令i=f (p.y) , j=f (p.x) 如果tree.Node[i][j]是空节点, 那么tree.Node[i][j]=new Node () ;令n指向tree Node[i][j];p=p.next;如果p是空节点, 则令当前的n的动作标识符等于该动作的数字编码并且向其动作信息文本添加文字信息, 算法结束;否则返回步骤2;
上述算法对动作识别的准确率直接由棋盘树的终止节点数目决定, 总共学习的动作种类数约束着是可以被识别的动作种类数。
4.5棋盘树的模糊查找算法
上述算法对待识别的数据的规范性要求极高, 当输入的动作与已知的动作之间有偏差时就无法对此动作继续识别。由此, 可以采用棋盘树的模糊查找算法来增强此算法鲁棒性。模糊查找就是指:在查找时发现当前的坐标的下一个坐标处没有棋子时就在它的8-邻接点处随机地找一个有棋子的位置继续搜索。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链节点p指针指向链表头部, 树节点n指向棋盘树tree头部;
步骤2令i=f (p.y) , j=f (p.x) ;如果tree.Node[i][j]不是空节点, 那么n指向tree.Node[i][j], 否则转到步骤3;p=p.next;如果p是空节点, 则返回当前的n的动作标识符, 算法结束;否则返回步骤2;
步骤3随机生成方向d= (di, dj) ;如果tree Node[i+di][j+dj]是空节点返回步骤3;否则令n指向tree Node[i+di][j+dj]返回;
通过容错机制, 可以减少拒绝识别的概率, 也可以增强无监督学习的能力。
五、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将给定的数据插入到3×3棋盘树之后可以生成如图4所示的数据结构。
其中数据点的终结节点存储有节点信息。而对于输入的动作兴趣点坐标点信息, 节点自动根据映射函数生成对应棋子在棋盘中的位置。
输入从Kinect获取的如下数据点坐标信息后 (图5) , 棋盘树可以准确地判断出该动作是什么动作, 以及此动作有何含义, 甚至能联想出相邻的动作可能是什么 (这些均存储在该节点的信息域内) , 但是, 在无监督的学习下, 效果不令人满意, 尤其是在欠学习的情况下, 模糊识别并不能大幅度地提升动作识别的准确率, 可见此算法仍然需要改进。但是, 此算法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具有细微差距的两个动作都会被误认为是同一个动作, 可见, 此算法的精度不够。
六、结论
动作原理 篇7
1 基本工作原理
(1) 自动送电功能。将“手动/自动”转换旋钮设置在自动状态, 当配电变压器或供电线路送电后, 断路器的电源控制变压器得电, 时间继电器吸合动作, 接通控制配电变压器的输出电源供给断路器合闸电动机, 给断路器操作机构储能, 当达到断路器合闸位置时迅速释放, 使断路器三极相线同时接通主供电电路。断路器合闸接通供电回路后, 时间继电器释放, 切断合闸电动机交流电源, 合闸电动机停止运转, 完成自动送电功能。此动作经微信号中央处理器形成记忆信号输出到漏电跳闸数据存储模块存储。断路器“分合操作按钮”指示为合闸状态。
(2) 漏电动作跳闸功能。当断路器所保护的供电区域内或单一供电线路内的用电设备发生绝缘破坏或电器设备烧毁、击穿的故障时, 由于供电线路的三相电源及中性线同时同向穿过断路器内部的零序互感器产生不平衡电流, 此不平衡电流使零序互感器的次级感应出剩余电流信号, 此信号电流值大小与漏电设备绝缘破坏程度相关。剩余电流信号经滤波整形后形成漏电跳闸信号输入到断路器微信号中央处理器中, 与已经设置的漏电动作参数信号经中央处理器比较后形成跳闸信号输出, 经驱动机构驱动使断路器的脱扣机构动作, 使断路器迅速分离, 切断供电电源回路, 断路器分闸显示 (红色) 按键弹起, 完成漏电跳闸动作保护。此动作经微信号中央处理器形成记忆信号输出到漏电跳闸数据存储模块存储。断路器“分合操作按钮”指示为分闸状态。
(3) 特波 (相地之间类似部分人、畜直接接触电信号) 动作跳闸功能。当断路器所保护的供电区域内或单一供电线路内发生人、畜直接或间接触电时, 由于人、畜触电是突然发生的, 使保护范围内的绝缘程度突然降低, 是一种突变信号。此突变漏电信号经过断路器内部零序电流互感器产生的不平衡电流也是突变的。此突变不平衡电流使零序电流互感器的次级感应出突变剩余触电信号。此突变触电信号电流值大小与人、畜直接或间接触电程度相关。突变触电信号经信号屏蔽线输入到滤波整形电路进行处理后, 形成突变触电跳闸信号输入到断路器微信号中央处理器中, 与设置的触电动作参数信号经微信号中央处理器比较后形成突变触电跳闸动作信号输出, 经驱动机构接通断路器的跳闸动作脱扣线圈电源, 跳闸动作脱扣线圈动作吸合, 使断路器迅速分离, 切断供电电源回路, 断路器分闸显示 (红色) 按键弹起, 完成漏电跳闸动作保护。此动作经中央微信号处理器形成记忆信号输出到漏电跳闸数据存储模块存储。断路器“分合操作按钮”指示为分闸状态。
(4) 过载、过流、短路跳闸功能。当断路器所保护的供电区域内用电设备发生过载、过流、短路等特殊故障时, 由断路器内置电流互感器输出过流信号经信号屏蔽线输入到滤波整形电路进行处理后, 形成过流跳闸信号输入到断路器微信号中央处理器中, 与设置的过流动作参数经中央处理器比较后形成过流跳闸信号输出, 此过流跳闸信号经信号差动集成放大器放大后形成过流跳闸动作信号, 经中间驱动电路接通断路器的跳闸动作脱扣线圈电源, 使断路器的脱扣机构动作, 断路器迅速分离, 切断供电电源回路, 断路器分闸显示 (红色) 按键弹起, 完成过流跳闸动作保护。此动作经中央微信号处理器形成记忆信号输出到漏电跳闸数据存储模块存储。断路器“分合操作按钮”指示为分闸状态, 过载指示灯亮, 此时断路器关闭自动延时重合闸功能。
(5) 延时自动送电功能。当断路器所保护的供电区域内或单一供电线路内发生人、畜直接或间接触电并动作跳闸后, 由于人、畜触电是突然发生的, 人、畜脱离触电伤害后或漏电的用电设备切除脱离供电保护范围后, 保护范围内的绝缘程度恢复, 该断路器可实现自动在20~60 s内恢复送电一次, 延时自动送电完成后, 断路器“分合操作按钮”指示为合闸状态。若保护范围内漏电电流或触电电流仍然存在, 则断路器会立即跳闸并自锁, 关闭延时自送电功能。
2 安装与功能试验
(1) 断路器必须是上下垂直安装, 用螺栓通过安装孔固定安装, 安装倾斜度小于1%。
(2) 安装前必须检查断路器“手动/自动”转换开关是否处于手动状态, 断路器是否处于分闸指示状态。
(3) 断路器上侧为电源进线端子连接电源, 下侧为出线供电端子连接用电设备, 不得错接运行, 并且电源中性线必须连接在断路器左边第一接线端子上 (从断路器正面看) 。
(4) 安装完成检查接线无误后, 可将断路器“手动/自动”转换开关设置于手动位置, 在不通电状态下向下拉动操作手柄使断路器处于分闸位置, 再向上扳动操作手柄使断路器处于合闸位置, 检查操作过程中有无机械卡阻等不灵活现象。
(5) 手动操作检查合闸、分闸正常动作无误后, 可将断路器“手动/自动”转换开关设置于自动位置, 检查断路器自动恢复送电动作是否正常。
(6) 按下“漏电试验”按钮断路器立即跳闸, 20~60s内延时自送电一次。若5 s内再次按下“漏电试验”按钮表示触电、漏电故障未排除, 则断路器应立即跳闸, 并使断路器自锁, 不再进行延时重合闸送电。
(7) 断路器在接线端子1和2短接或在“告警”状态下 (按住设置键3 s) , 断路器停止漏电跳闸动作功能。此功能在安全供用电前提下使用, 一般用于漏电故障排查时使用, 严禁私自启用此功能。
(8) 在转换断路器“手动/自动”转换开关时应在断路器断电状态下进行, 应将旋钮按下后旋转调整到位再释放弹起。在手动位置断路器具备跳闸功能。
(9) 断路器外接端子可外接控制设备, 必须外接无电源的控制按钮, 严禁接入有源控制, 实现远距离操控。
动作原理 篇8
1 动作一致性的界定
在体育比赛中要求队员动作一致性的项目很多,比如团体操、竞技健美操等等,动作是否整齐一致,往往成为得分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据此,动作一致性可以界定为,在音乐或口令指挥下,参赛队员做出完全相同的动作。
龙舟竞渡的比赛中,动作是否完全一致,并不是决定成败的评价指标,龙舟竞渡的比赛是计时类项目,所用时间越少,成绩越好。对于龙舟竞渡来讲,动作一致性,不但可以减小龙舟前进的阻力,还可以增加前进的动力。为了使龙舟前进的动力增强,所有划手必须拼尽全力,也就是所划手是在极限强度下保持动作的一致性,这与团体操动作一致性有所不同,要求要高于团体操,团体操动作一致性,因为强度不大,容易完成,而龙舟竞渡的划手是在极限强度下保持动作一致性,所以难度加大。
2 动作一致性的训练方法
鼓手是指挥员,舵手是方向盘,而要求大家同步的是所有划手,对于大龙舟要配18名划手,小龙舟需要10名划手,这些队员的能力必然有差距,如果每名划手都进行极限强度划桨,则很难做到动作一致性,所以需要训练,训练的目的就是要让能力有差异的队员达到动作一致性。一致性是龙舟竞渡训练的重要内容,影响龙舟竞渡划手动作一致性的因素很多,下图列出影响动作一致性的因素,影响因素就是训练要提高和要解决的问题。从图1中可以看出,影响龙舟竞渡划手动作一致性的主要由三大因素构成,即技术因素、体能因素、心理因素。
龙舟竞渡训练的目的是使队员能力得到均衡性发展,能力均衡性是动作一致性的前提。为了达到队员能力的均衡性,在日常训练中,要保证每个队员承受的负荷要同步,如何做到承受负荷同步性呢?
2 . 1 生活细节的一致性
为了培养队员之间的一致性,队员行为动作必须拥有一定的默契性。队员默契性要从生活习惯方面抓,比如集训时,需要所有队员住在一起。细节决定成败,在很多生活细节方面,所有队员必须保持一致性,比如生活用具的摆放、整理要做到高度一致性,如行李摆放、吃饭用具的摆放等等,保持一致性,这是龙舟队日常管理的基本要求,如果生活习惯很懒撒,不能做到高度一致性,这样的队员容易失控,是没有前途的队伍。队员之间默契性要从生活习惯抓起,这是队风队纪的基本要求。
2 . 2 训练过程贯穿一致性思想
2.2.1 准备活动的一致性
进入运动场后,所有队员的行为必须像一个人一样,动作必须整齐。在鼓手带领下,所有队员整齐地走向运动场所,走向运动场的动作必须保证每名队员一致;接下来慢跑,慢跑要保证所有队员动作一致(步幅、摆臂顺序、前后间距),边跑边跑边喊整齐的口号;然后一起拉韧带——徒手操——培养队员默契性的游戏。在队员准备活动过程中,教练员要有意识灌输默契性思想,包括生活细节,如队服的摆放、器材摆放等等,这些方面难度不大,训练初期,应高好养成默契性的习惯,这为训练基础部分培养默契性打下基础。
2.2.2 训练内容要一致性
(1)负荷强度的一致性。
负荷强度是龙舟训练的核心内容。个体能力有强有弱,为了培养动作一致性,在选择负荷强度时,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要保证个体在采用相同负荷、相同时间内、相同动作完成各种练习,培养个体完成动作高度一致性。当然,在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和强度要有一定的递增性,因为龙舟比赛是在极限强度条件下完成,所以训练过程中,要高度专项化。在专项化前提下,动作一致性才显得更有意义。
龙舟是体能主导类项目,只有具备一定的耐力素质,动作一致性才能顺利达成,龙舟比赛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大强度的运动,如果没有良好的耐力素质,是很难做到动作的一致性的,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要注意训练量的增加,因此要注重发展耐力素质。
(2)左右桨搭配分组。
左右桨搭配分组是龙舟训练教练员首先面对的问题,队员个人能力接近是左右桨搭配的基本条件,在实践操作中,通过测试个人划100 m的方式,把成绩接近的两个人分在一个组,这样便于动作一致性的达成。当然全队个人划100 m成绩要相差不大,如果相差太大,必然会出现短板现象,影响整个队成绩的提高。
(3)动作一致性基础上提出精确性。
对于龙舟竞渡来讲,动作一致性是基础,动作精确性是更高要求。当代龙舟竞渡,训练水平越来越接近,挖掘个人潜力的空间越来越小,在此背景下,个人技术细节的改善是在势均力敌条件下获胜的基本保障。在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必须灌输技术精确这一指导思想,在每名队员动作一致的基础上,强化技术精确性。每名队员技术动作都很精确,那么就达到训练的要求。
2.2.3 放松活动的一致性
放松是恢复的有效手段,所以每次训练必须留出一定时间进行放松练习。放松也是培养队员默契性的有效时间,放松时配上轻音乐,在鼓手带领下,所有队员整齐一致地做放松操;接下来进行互相按摩放松,开始时可以安排左桨帮助右桨放松或者相反,舵手帮助鼓手放松或者相反,按摩放松的方式方法在教练员的指导下,在音乐伴奏下,按照淋巴回流的方向进行,开始轻按逐渐过度到推拿、揉捏、按压、扣打,再配局部抖并且要注意四肢始肌肉伸拉运,为了训练队员默契性,所有队员手法、每个部位的按摩次数、按摩时机必须高度一致。
默契性要从无到有逐渐培养,龙舟比赛队员划齐是取胜的法宝,队员划桨非常齐,队员整齐能力又特别强,必然会取胜。队员龙舟比赛来讲,通过有效的训练,提高个人能力比较容易,但是如何划桨整齐这是训练的难点,通过提高队员之间默契性来达到划桨整齐是最佳途径。
3 结论